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共12篇)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我们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 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将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力,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学科知识本身也就是信息。正因为如此, 可以说,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教师都是信息技术课教师,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广义的信息技术教学, 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是刻不容缓的事。随着计算机的全面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校园网将在学校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 只有不断奋进, 努力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 篇2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篇3
一、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整合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被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学习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陆漂移的假说以及板块运动学说。这些问题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内容、素材,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后,知识传授的媒体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地理教学方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释、浩如烟海的资料、方便快速的搜索引擎等,这些都是传统地理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地理学习并不是单纯来记忆一些资料,其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分析地理教材中的图像,这些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发大脑潜能。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特点,是学习地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我们的课程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素养,在投身地理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也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讲解员”向“向导”转变。学习地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理解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在地理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检索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开展讨论、操作、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动”起来。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地理教师必须精讲。比如在课的开始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用精辟、准确的语言进行剖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们无法接触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以开阔他们的眼界;用准确、概括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等。同时要注意“整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由于它纵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当地理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地理课程失去了兴趣,其他就成了无源之水。如何吸引学生兴趣?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篇4
一、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1.“整合”是社会发展、技术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基础和核心, 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引起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习, 给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形式的发展,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带来了机遇。为使地理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国家教育部在《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要“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制定、学习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 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 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正如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关系, 地理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先进而功能齐全的信息技术 (生产工具) 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能有效地使学生接触大量的信息, 拓宽学生的视野, 拉近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和实际的距离。广大信息教师应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认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秉承传统的师道精神, 发挥自身及集体的创新意识, 积极投身进来, 潜心研究和探索, 为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素质的提高而努力工作。
2.“整合”能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特点, 更有利于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和探讨, 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 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一基本特征。如七年级地理上册《地震知多少》, 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 (如图1) 。
教材限于篇幅, 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 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此,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只能详细地讲解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 极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肤浅的认识。而在“整合”后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 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 合理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手法, 并通过超级链接, 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 以供学生更广泛地浏览;同时, 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或某几个具体事例, 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 使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并辩证地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师不仅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还能使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上网自主学习, 并通过E-mail、登录教师个人blog主页等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向网络中的其他“高手”或“大师”请教。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积极的引导,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能高效地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 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进行讨论和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并且学生通过在线搜索, 能逐步培养选择的能力, 拓宽视野, 拉近学习与社会的距离。
二、“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1.“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提升过程。
“整合”是一个新生的教学方式, 还没有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或借鉴。因此, 在现阶段, 教师应首先做好以下几件事:首先, 认识“整合”的必要性;其次, 不断学习国内外关于学科整合的先进思想与理念, 通过不断的尝试, 逐步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进行扬弃, 如此可使“整合”教学行为由最初的要求和愿望发展到形成一个如何实施的模糊思路, 并进而形成清晰的“整合”教学思路。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成功学家皮鲁克斯所说:“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不清只能导致行动失败。”
2.“整合”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传统地位改变的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三点, 教室为学习中心场所的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班级授课, 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地球仪等其他媒体辅助教学, 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 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如图2) 。
注:椭圆代表教师, 方框代表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直接的传递—接受关系,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只能“唯师是从”。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犹如催化剂, 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成为一种必然, 图3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种设计流程, 这个流程给我们展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从中心走向边缘 (如图4) 。
注:椭圆代表教师, 方框代表学生;教师已经移出中心, 以近乎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架, 学生和教师一起构成学习主体。
3.“整合”的过程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同黑板、粉笔一样, 它是我们展开教学的一种工具,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的学习都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一些情况下,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为了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要对现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 所谓“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光”。教师应重新整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顽石”,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将难点化为“燃点”, 诱发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如教师可将高一地理下册初步整合成以下几个大专题: (1) 人类的生产活动 (主要是介绍农业、工业的概念、特征, 工业的发展等) 。 (2) 区位选择 (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中的点与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等的区位选择) 。 (3)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乡村、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城市化及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 (4)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整合”的过程是教师学会提问的过程。
在“整合”过程中, 教师要想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要想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问是关键。好的问题设计, 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教师应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兴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适当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应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自己评价、纠正错误。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 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让问题与媒体结合、促成学生的知识迁移;如何在过多的人机交流中有效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等, 是教师在“整合”实践中要注意和思考的。
5.“整合”的过程是备课组之间及备课组内部各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整合”是一项有较高技术难度和较大理论深度的巨大而系统的工程, 靠某一位或几位教师的“单兵作战”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建立在各年级地理备课组与信息技术组的密切配合之上, 建立在备课组内各成员的共同探讨、交流、实践和完善的基础之上, “整合”才能向着有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完整而有效的教学过程、有显著的教学效果的方向发展。
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其理论的建树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缩短从整合课程的指导思想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 (即所谓高位理念与低位实践) 之间的落差。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深化本土研究, 体现对教育者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将成为我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断发展的有利又有效的途径。
摘要:中学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而信息技术整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对整合实施的过程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中国地理学会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理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0.
[3]纪迎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5.
[4]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2001.8.
[5]蒋鸣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两张皮”.上海教育, 2004.2B.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篇6
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工具实现对信息的获取、表达和交流。通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去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它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因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徐梦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和仅仅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的阶段。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整合性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社会成员的必备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形态所对应的文化教育内涵,既包括课程自身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又在基本素养的意义上实现着对各门课程的支持,与各门课程相互融合,具有较强的整合性。
例如:课程整合的信息化特征,信息技术在“与用户友好”观念的引导下,以“图形用户界面”、“面向对象”等软件开发思想和技术为支持,信息技术的人性化进化非常成功(实质是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技术在贴近人类的自然生活)利用文字处理、电子报表、网络浏览等迅速走进大众生活:从节日问候道日常聊天,从学生教室到远程教育,无处不显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获得空前提高,实现了从“庙堂”到“广场”的转变。
(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是老师。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是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二、“桥梁科学”——教学设计
(一)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的行为动词忽然体验性动词所描述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教师要全民分析学生已有的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不同途径。
(二)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较少考虑学生怎么学、怎样来体验,而较多考虑到是自己该怎样做,吧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挖好一个个陷阱让学生往里跳,这就是所谓的以“教”代“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也不过是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是学习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教学活动的平等对话,进而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应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多教学模式可供选择,如任务驱动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范例教学等等。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依据教学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要立足于“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使教学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一)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二)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三)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在讲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四)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三年级下册用鼠标输入汉字时,因为键盘指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络环境,知能整合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 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可能。历史学科其特性在于内容丰富, 涉猎领域广泛, 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的思维方式,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尝试着针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一堂教学课, 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具体表现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使干巴巴的历史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开始, 我没有去讲太多的知识, 而是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的视频作为开场, 学生看完之后不仅对本课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而且通过看教材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的要点及答案都能整理出来。学生不仅会思考问题, 还能根据所看内容发现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的含义本身非常丰富, 而传统历史教学却淡化了历史的多重意义, 使历史课变成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说教。网络教学极大地克服了历史教学上的这一缺陷,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看书思考阶段, 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事先做哪些准备呢?这一问题一提出, 立刻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了茫茫的大海上, 学生各显神通, 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我又不失时机地点拨, 学生顿时领悟到郑和的伟大、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情感渗透
使学生在情感震撼中, 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新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方面, 特别强调, 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 采取一切有效手段, 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 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讲对外冲突时, 讲到了澳门问题, 我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歌曲《七子之歌》, 大屏幕一显示, 稚嫩的童声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音乐结束, 老师紧接着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作“妈港”?等学生弄明白之后, 再问, 我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了没有?层层提问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使本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 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学生没有任何直接经验的历史概念, 仅凭死记硬背不仅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还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运用多媒体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往在讲郑和航行路线时, 学生由于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 所以讲半天也弄不明白, 这次在制作课件时, 我运用FLASH设计制作了一幅地图, 然后画了一艘小船, 让小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航行, 并且标出了所到地点。这样, 学生在了解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同时, 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航海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
五、知能整合
浅谈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学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 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诱发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 正确的给予肯定, 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
二、图文并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 是地理学科的骨架,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 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 有一定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 就会使枯燥无味的平面图形变得丰富、生动、形象起来,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提高注意力, 增强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 又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 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好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是培养地理智能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也是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 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得好坏, 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有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第九章第四节《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时, 利用影视资料对比建国前后工业生产的状况, 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旧中国工业生产存在依赖性、片面性和落后性;而新中国的工业生产, 仅仅走过四十几个春秋, 却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 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造福于民的事迹时, 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更能产生一种震撼, 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山河的壮丽。
总之,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 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 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9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在探讨如何加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之前, 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1.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发展
中学语文无论是课文长度, 还是内容难度, 与小学语文相比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板书教学已经不适应中学教育的发展。例如, 像《离骚》等长篇古文, 板书教学是难以承载其教学任务的, 而且类似“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这样晦涩难懂的内容, 是需要细致、系统的讲解的, 而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投影仪的辅助, 高效、便利地展示文中重点、难点的释义,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降低教师授课难度。
2.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则更为灵活、有趣。像《囚绿记》 般, 语言平实却情感细腻的文章,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 常常感到无聊与枯燥, 而作者通过对破房子里顽强生长的一片“绿野”的赞扬与向往来表达的对战争必胜之心、对祖国深爱之情, 只通过老师单调、直白的讲解难免显得苍白无力, 也即缺乏感染力。而借助信息技术, 在授课之前, 老师就播放能够展现文章背景的影视片段, 就能很容易地吸引学生的关注, 同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满腔的热血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而老师也能在影视剧渲染下, 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文章主旨和情感。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一方面, 老师们能够便利地与来自各个省市、各个学校的资深教师共享教学资源, 从中吸取经验, 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也能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提供的便利, 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掌握信息技术无疑会对他们自主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加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立体情景, 实行体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影、视、音、像于一体的强大功能, 为课文学习创设立体、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例如, 在学习课文《黄河颂》时, 老师可以播放有关黄河风貌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通过直观、立体的视频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与认识, 引发他们对黄河作为我们母亲河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对黄河如今水土流失的现状的反思,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与老师互动交流当中, 并对作者表达的对黄河深厚的情感有更深的感悟, 实现体验教学。
2.借助信息技术扩展教学深度, 丰富教学内容
与传统教学方式———板书教学不同的是, 借助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语文教学能在完成教学任务、保障教学进度的前提之下,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深度。具体说来, 老师必须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制作完善、高质量的PPT课件, 或者是利用Word软件展示链接资料和相关文献。例如,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一文章篇幅较长, 因此, 老师在教学之前, 就可以事先制作授课课件, 将文章“做意志坚定的人,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一主旨思想下的脉络和结构展示给学生们看, 从而让学生对文章体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将作者其它优秀文章, 或者是同类型的教育性文章通过Word文档让学生浏览, 丰富教学内容, 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让他们对什么是坚定的意志有更深的了解。
3.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新课堂导入情境, 感知文字中的声音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就避免了单调刺激, 学生除了听教师讲外, 看有关图片或影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在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中, 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教学《奔落的雪原》一课, 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 屏幕上瀑布震耳欲聋, 一朵朵溅起的雪雾, 在晨光微熹中弥漫的壮观景色,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反应积极, 不少学生翘首凝望, 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关掉声音脱离电教学习, 学生对“轰鸣”“雷鸣”“震耳欲聋”描写声音的词, 感受效果减弱。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把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 化静为动。从听觉和视觉等角度,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增大教学密度, 有助于双向信息交流,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储存。
二.多角度探究声音表达技法, 丰富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语文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好, 单听只能记忆15%-20%, 而视听结合能记忆60%以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 学习语文如不借助直观实物或图片, 那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因而学习也就没有兴趣。电教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把语文课堂时空还给学生, 为教学内容拓展想象的空间。
如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中, 我利用电教信息技术出示动画,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源山中之泉的小溪流一路叮咚, 一路脆响急急地奔向前方……无论童年见过或没有见过的山中小溪流的孩子, 通过信息技术都真实地感受到了小溪的叮咚和清澈。信息技术使教师更加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丰富学生想象的翅膀。
三.巧妙地创设难点突破口, 激发写作, 再现声音表达的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理解有难度, 比如写作, 有的学生达不到认识的深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声形再现性, 能超越时空界限, 再现生活中表达的事、景、人的声音和形象, 化静为动, 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的境界,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习布封《莺》时, 看屏幕上欢动的莺雀, 听里面传来莺的叫声, 通过视觉、听觉, 想象莺流畅婉转的鸣叫, 它多像一位独唱家。面对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请同学们模仿一下鸟鸣的声音。活泼的于知谦同学啾啾地的立即学了起来, 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一下子提高。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细节, 进行感受声音方面的小训。感受校园内的声音, 请同学们用你最喜欢的声音编故事,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
曲怡林写校园的铃声:“校园的铃声, 从古老的铛铛声, 发展到电铃的叮铃铃, 直到现在, 是更具人性化的音乐声。校园铃声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见证了科学的发展。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都是在它的敦促声中度过校园生活的每一天。”
平时不爱说话的郭迪同学写道, “走在马路上, 路边的推土机轰轰地响着, 像负重的牛哞哞直叫, 它用力地挖着路边的土, 把平时坑坑洼洼的马路推平, 一下一下用力地推着, 仿佛不推平誓不罢休。拖拉机呯呯呯地喷着烟像小猴子似的, 它灵活地穿梭来去, 拉来了石子一车又一车。轧道机像庞然大物的巨神, 隆隆隆神气地迈着四平八稳的脚步, 把路压得平展展的。”学生把人们认为讨厌的噪音, 写得有情有意, 学生笔下的推土机、拖拉机、轧道机充满童真的天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21-01
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就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1信息时代教育观念的更新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新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只有教师的观念现代化,才能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习惯,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改善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的结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它能实现动态旋转、放大等功能,使传统的说教式变成了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的刺激,人机界面生动友好,寓教于乐。
2.2有利于情境化教学
可以虚拟生活中难以实现或高危险、高成本的实践活动。通过虚拟的实践活动,如模拟的科学实验、地理考察、飞机驾驶等,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
2.3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3.1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效率,如查找一个信息,只要在计算的搜索中输入相关的词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粘贴轻松地成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教学手段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备课手段、评卷手段的变革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促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教学形式看,多媒体技术突破了原有的讲授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全面,从以面对面对学生讲授为主要工作内容,变为以准备新材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选择和使多媒体、掌握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等为重要内容,教学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从过去的“讲师”变为循循善诱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2.3.2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自己到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可以独立学习,可以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放在网络上,建立网上资源库。这样,综合各方面信息,学生能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达到跨时空交流的目的。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技术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及时反馈。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3.1运用技术不当
多媒体技术尽管有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因而它不能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衡量多媒体的作用及应用发挥得如何,不是看多媒体技术使用了多少,而是主要看多媒体的优势是否真正体现,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做到简易而效果最好。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好、用活多媒体手段,避免“书本和黑板”搬家的现象或只有多媒体技术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3.2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虽直观性强,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形中形成新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新型的注入式教学,达不到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练、多讲,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逐步改变过去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得少,注入知识多、开发智力少,目的要求多、指导方法少等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要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对信息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相信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在新世纪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Na Muqie
Abstract: The modernized technology is not only take the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nd the networking as the cor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moreover including teacher’s education idea, educational technique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spot individual view on the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 篇12
1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1.1 转变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指的是对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所谓改变教学观念,实质是改变旧的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提着新的教学看法和观念。中学政治教师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书是唯一的知识媒介的状况要迎来新改变,使教学踏进了一种崭新时代。如今的信息技术把全球各国的学校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资源大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为满足各种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相互沟通,构建不断进步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如此一来,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1.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教学仅仅是限于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为主。另外,政治课的教学原本就缺乏趣味性,理论方面的知识过多,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条条框框的,与身边发生的事情结合度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而,如何改变上述状况,提高学生兴趣?本文认为: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学生们会更加偏向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更加乐于亲自动手,所以,中学政治教师应当运用起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指定项目,让学生亲自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搜集信息,如此依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记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更彻底地了解了事物的本质,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呼应了信息化教学理念。
2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
不少教师即使对学科整合略有认识,然而,他们还是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就已经是学科整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有些教师太着重多媒体效果,将不合适的活动的图文设计在课件上,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本文认为,学科整合应该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而不是纯粹展示信息技术,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技术、文件编辑和新软件使用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信息分析和整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2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的教学资源
的确,互联网的信息库十分庞大,而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与学习的相关性也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太过依赖互联网资源,反而难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以,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传统学习资源资源,那是经过专家整理的信息,应当在这些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校和家庭双向引导,来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2.3 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中学政治的教师把许多材料统统列举出来,使得学生没有系统性地、层次性地获取、掌握资源,从而对学生来说压力更大,甚至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结合中学政治的教育的内容和网络资源,更需要做更多的备课工作,多了解最新的身边新鲜政治事件,正确指导学生筛查无关信息,还可以设置局域网、防火墙,以防止学生受到不利影响。此外,中学政治的教师不能仅在课件、文字游戏或“演示”层面上,应建立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设计了多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科有机的整合。
3 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改善建议
3.1 提高教育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
要继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并提高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的提高,不断更新改进信息技术教育理念,让教师培养出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
3.2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面:培养教师确定课程标准更加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培养教师把握学生的特点,灵活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能力,使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能够把握关键、难点和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培养教师考虑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的能力。
3.3 结合信息技术完善考核机制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使用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机制,其中教学设计、教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都可以考虑在设计里面,从而使教师积极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新模式,循序渐进的发展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建设起新的思路,从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06-11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08-17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10-03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07-20
信息技术与教学08-23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06-13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06-25
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09-18
信息与技术教学反思05-20
地理信息技术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