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10-03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精选10篇)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1

0 引言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现代大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地面土地资源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已经大规模利用,地下设施也不断增加,地下空间设施的信息已成为城市经济、资源、环境、人口、治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充实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广州市开展了地下空间设施普查项目。本文从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标准、测绘精度、成图标准、数据建库及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几个方面介绍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普查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1 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标准

1. 1 地下空间设施的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是指建设在地下空间,为实现某种城市功能而规划建设的系统性设施,城市地下空间以其功能及功能主特征为分类依据,分类对象包括商业、工业、居住、交通、民防和其它用途的各种建(构) 筑物设施和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类地下管线设施。按照城市地下空间设施的功能,采用线分类法将广州市地下空间设施分成八类,包括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类、地下工业及仓储设施类、地下防灾减灾设施类、地下交通设施类、地下居住设施类、基础类、地下管线设施类及其他类。

1. 2 广州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编码设计

在 《广州市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1∶ 500 1∶ 1000 1∶ 2000)》 的基础上扩展编码,地下管线设施已在该标准中进行了编码设计,故本文只讨论其余设施的分类编码设计,如图1 所示。

第一、二位代码数字18 表示地下空间设施(除地下管线外); 第三位代码表示功能,数字1 ~9 分别表示八类地下空间设施,其中预留数字7、8; 第四位代码是在第三位功能代码的基础上,按照主特征进行分类; 第五位代码是在第四位主特征代码的基础上,按照实体类进行分类; 第六位代码表示要素的类型,分别用数字0 ( 点状要素)、1(线状要素)、2 或3 (注记要素)、5 (面状要素)表示。

1. 3 地下空间设施的属性定义

地下空间设施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附加属性。地下空间设施的基本属性是所有地下空间设施均有的属性,所有设施均需要提供其基本属性,包括标识码、设施代码、流水号、所在图幅号、名称、权属部门、主管部门、所在道路、位置描述、行政区、建成时间、测绘普查时间、入库时间、更新时间、X、Y、Z、净空高、建筑规模、所在层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最底高程、出入口数、照片、备注等信息。地下空间设施的附加属性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需要增加或减少的属性项,如地下停车场的车位数、地下医疗设施的床位数等。

1. 4 地下空间设施成果图成图标准

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的成果图名称为 《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平面图》,按1∶ 500 或1∶ 2000地形图的标准进行分幅。内容表达上只表示每层地下空间设施所在层面(即分层面) 的外轮廓线,并进行面颜色填充; 各分层面内部的分间线可以不表示,在每层外轮廓线范围内注记层数,即标注地下空间分层注记( 如U1); 多层外轮廓线范围一致的,仅表示地下负一层的外轮廓线,但在分层标注时,以如U1 ~ U5 表示地下5 层的方式进行表示。

地下空间各层叠加分间显示,地下空间设施平面图均为彩色图,地下空间设施要素用彩色表示,相应地面地形图及地面地形地物要素可采用灰色适当化简后以背景数据显示。对于一个地下空间分层面内存在多种不同性质设施的情况,则在成图时该分层面内标注各种性质相对应的图式符号,比如组合符号,表示负一层包含有地下居住配套设施和商贸场所等要素,图式分数中的分母为地层高程,分子为地层净空高。

2 地下空间设施的外业探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采用外业探测直接对地下空间设施数据进行采集的方法,可以更直观地获取数据,同时也可直接完成对地上及地下周边地物的修测工作。利用测量专用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或GPS、物探仪、陀螺仪等) 现场观测主要包括地面控制测量、地下起始数据的传递、地下控制测量、陀螺定向以及地下管线探测等,其中在地铁、隧道及其他精密地下工程测量中利用AGT-1 自动陀螺经纬仪器,因其可以在适当范围内,不受地形、气候及外界磁场的影响,能快速精确测出测站的真北方向。具体作业中采用陀螺定向技术来解决长距离地下空间测量高精度快速定位定向测量问题,帮助提高相关地下设施数据的采集精度; 地下管线等勘测中的物探探查工作应贯彻 “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原则,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实地调查、仪器探查和机械法。

首先在测绘普查区域根据范围大小以及所需要测绘的地物和设施精度布设控网,然后进行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碎部测量,结合管线探测仪和地质雷达勘探设施地下位置,采集地下空间设施的空间信息绘制草图,同时在作业手簿(或者笔记本电脑) 上记下相关的属性信息。设施编号按图幅从1 开始顺序编号,草图上的编号和属性表中的编号必须对应。

2. 1 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各级平面控制点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超过 ± 5cm,各级高程控制点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超过 ± 2cm; 细部点测量精度为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 ± 5cm(相对于临近控制点),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5 cm ( 相对于临近控制点),高度测量的中误差不得大于 ± 5cm。

2. 2 地下空间设施普查及测绘精度

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测量中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测绘精度要求,同时参照广州市1∶ 500 城市地形图的测绘及检测精度,综合考虑地下构筑物的测量条件和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确定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点的测量精度如下: 平面位置中误差ms不得大于 ± 10cm ( 相对于邻近控制点) ,高程测量中误差mh不得大于 ± 15cm ( 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 净空高量测限差不得大于± 20 cm。

2. 3 地下空间设施探查精度

地下空间设施探查对象主要为地下管线,在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探查精度如下:

(1) 隐蔽点探查精度按表1 规定执行。

(h为管线中心埋深,单位cm)

(2) 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 当地下管线中心埋深2. 5m时,其量测埋深限差为 ± 5cm; 当埋深> 2. 5m时,其量测埋深限差为 ± 0. 02h。

3 珠江新城试验区地下空间设施普查

为了验证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标准和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开展了广州市珠江新城试验区地下空间设施普查。

3.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面积大约1km2,区内拥有众多地下空间类型,如地下停车场、地铁、地下商场以及下沉隧道等,且区内的许多地下空间设施均有竣工验收测量资料。

3. 2 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技术路线

针对地下空间设施各类情况,设计 “调查为主,测绘为辅,结合委托”的普查测绘工作方法。图2 为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技术路线。收集和分析地下空间设施各种相关资料,经数据加工后作为空间位置的数据基准,辅之以外业巡视及现况调绘核实调查来获取地下空间设施的空间属性。同时利用各类测量手段进行查缺补漏地下设施,准确测绘其空间位置和采集属性。

3. 3 竣工验收测量资料的可靠性

抽取试验区内3 个竣工验收测量项目,均为具有多层地下室的建筑物验收测量工程。按照地下空间设施普查的技术要求,野外现场实测地下室内壁坐标和各层地下室的高程,外推地下室外壁,检测竣工验收测量数据的坐标精度及高程精度。检测精度情况如表2 所示。

可以看出竣工验收测量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地下空间设施数据采集的数学精度,可作为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的空间位置参考。

4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是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为满足今后生产应用和地下空间管理需要,研制了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广州市地下空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见图3),系统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编辑、空间管理、空间查询与统计、制图与出图、数据检查与修复、数据入库和三维显示。系统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将不同地下空间层的数据叠加或独立显示和属性查询,实现平面图、分层图等图件成果的输出与打印,以信息化方式建立广州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实现地下空间设施的更新,保持数据的现势性与历史数据的管理,满足多种查询与统计及其它GIS应用的要求。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标准、成图标准、数据建库以及普查测绘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在广州市珠江新城试验区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项目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设施普查及测绘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而且为今后的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指导,也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地下空间普查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和经验。

目前本技术体系在地下空间的精细化建库标准以及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方面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随着今后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工作的持续开展,技术体系通过应用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并最终为广州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测绘提供可靠有效的技术指导依据,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广州市地下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广州市建设。

摘要:地下空间开发作为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广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成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可以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标准、测量精度、成图标准及数据建库,给出了广州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并通过珠江新城试验区的普查测绘的应用和实践证明了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标准,测绘精度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2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55-01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2] 周伟浩. 工程测量中新测绘技术应用探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3

房产测绘是获取房产管理数据的主要手段, 是数字房产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房产测绘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其他集成都成了无根之草、无水之木。研究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 对于解决数字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的快速获取、更新, 保证房产业务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GIS实现房产测绘与房产GIS一体化集成的技术路线和总体框架。

1 引言

房产测绘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模式—CAD模式—CAD和GIS混合模式三个阶段, 目前正向测绘与房产GIS一体化集成阶段发展。

在手工模式阶段, 房产测绘的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都是依靠手工来完成的, 提供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纸质的图形和表格。此时的房产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单机单用户的MIS阶段, 房产测绘在信息系统中的集成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将属性信息录入MIS系统, 图形成果的利用也只限于发证时将纸质图形粘贴到证书上作为证书的附页。

随着电子测量技术和CAD技术的发展, 房产测绘逐步由全手工模式进入CAD模式。外业测绘可以通过电子测量仪器 (如全站仪、GPS等) 快速获取测量数据, 同时基于CAD技术开发的房产测绘系统利用CAD软件的绘图、编辑、制图功能快速地生成房产测绘成果。

在手工模式和CAD模式的阶段, 房产测绘主要还是以制图为目的的。随着GIS技术在房产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人们迫切希望房产测绘系统在满足制图的前提下, 能够发挥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功能。特别是GIS技术应用后, 基于图形进行房产处理的模式 (以图管房) 在信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房产测绘作为GIS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重要来源, 如何J决速地实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此时房产测绘开始进入CAD+GIS混合模式阶段。在这一阶段, 基于CAD技术的房产测绘仍是主流, 可以采用实体编码技术和外挂数据库技术对原有基于CAD系统开发的房产测绘系统进行改造, 以满足向信息系统和GIS提供信息的需求。目前房产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房产的提出, 迫切需要研究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的相关问题。

2 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内涵

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不同于CAD和GIS混合模合下通过文件交换的数据共享,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集成。一体化集成应包含两个层次的集成:一是房产测绘信息采集的集成;二是测绘数据与GIS数据的集成。房产测绘信息采集的集成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 即房产测绘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采集。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是GIS有别于CAD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基于CAD模式的房产测绘系统虽然解决了在计算机中快速绘图、编辑和输出的问题, 但由于CAD数据结构的限制,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查询能力弱,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维护比较困难。现有的基于CAD管理图形和外挂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的数据组织方式应向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转变。

测绘数据与房产GIS的集成是集成的最高层次。当前空间数据库技术在GIS应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房产测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房产空间数据库提供一体化的图属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可以把这个集成理解为房产测绘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集成后的效果应是房产外业测绘、内业处理、成果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更新、数据应用的流水化和程序化, 数据入库实现信息不需要二次手工处理、入库前后信息不损失。

3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优越性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可以解决传统的测绘图形信息采集与属性采集分头进行而存在的关联性差、数据一致性难以维护等不足之处, 避免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所需的二次加工和处理, 提高了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 可以大大缩短数据采集的周期。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直接面向数字房产GIS需求进行数据采集, 直接生成符合GIS要求的房产测绘数据, 避免了传统测绘的CAD数据格式与GIS格式之间繁琐的转换, 可直接将数据写入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 并提供了直接基于空间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房产测绘系统难以实现的。一体化集成的测绘系统所具有的数据快速入库和高效更新的能力正是数字房产系统所迫切需要的。

4 基于COM GIS的测绘信息系统技术路线

基于对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内涵的分析, 本文研究提出了以GIS为核心的总体技术路线, 即以下几点。

(1) 采用GIS数据存储方式来存储房产测绘数据, 实现房产图形信息和房产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 (2) 基于组件式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辑和绘图功能, 实现房产图形的编辑绘制和属性信息的录入; (3) 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入库与更新。

房产测绘任务分为房产基础测绘和房产项目测绘。房产基础测绘的主要内容是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项口测绘的主要内容是房产分丘平面图、分户平面图和房屋共有面积分摊计算。为了达到房产测绘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的日标, 必须开发房产测绘管理系统, 以完成房产测绘成果向数字房产空间数据库的入库和更新。房产编辑绘图模块、测绘仪器联接模块和数据转换模块和参数定义模块是四个子系统的公共功能模块, 在实际编程实现中, 这四个公共功能模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具有基本测绘功能的程序框架, 在框架基础之上增加房产测绘分摊计算功能和房产测绘成果输出功能构成房产项目测绘子系统, 增加基础测绘成果输出模块构成房产基础测绘子系统, 增加测绘成果备案和成果入库功能构成房产测绘成果管理子系统。

整个系统基于组件式GIS技术来开发,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系统基于组件式GIS开发平台进行功能扩充, 开发房产基础测绘系统和项目测绘系统。测绘人员测绘完毕后直接生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测绘管理人员在对测绘成果进行质量检核后, 将测绘成果入库。系统可利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将该GIS数据格式直接写入到空间数据库中, 完成数据的入库。在数据需要更新时, 再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将选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提取成文件型的GIS数据格式再由测绘人员实施修补测。修补测完毕后, 再将成果更新入库。在系统中, 成果入库完毕后, 图形数据的更新只能由测绘和测绘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 房产管理的业务人员只能进行读取和显示, 这样。可有效地保证房产测绘成果的权威性。

5 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在大连市数字房产的开发中, 根据大连市房产状况, 总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老数据转换子系统完成对原始测绘成果 (分幅平面图、分层分户图)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入库。

对新开发的房产测绘项目和需补测的房产测绘项目采用基于GIS的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 外业采集采用基础测绘子系统, 内业分摊计算、成果输出打印等采用项目测绘子系统, 成果更新入库采用测绘成果入库子系统。

一体化集成的房产测绘系统在吉林市数字房产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现了房产图形信息和房产属性信息的一体化存储, 实现了房产测绘对空间数据库的快速入库与更新, 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更新的速度, 保证了空间数据库的现势性和权威性, 保证了房产业务的正常运行。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房产测绘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GIS手段集成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房产测绘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的内涵和优越性, 分析了基于COM GIS的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技术思路, 给出了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空间数据采集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数字化测绘技术和测绘软件也获得了稳步发展,数字化测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空间数据采集方法。很多数字化测绘结果需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表达,带动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测绘结果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1]。

一、简述数字化测绘技术

1.基础地理信息技术。这种测绘技术就是全部和地理信息相关的领域共同应用的空间数据定位和数据分析的地理单元,具备很高的通用性,且有很大的需求。通常包含了地形地貌、水系环境、植被覆盖、人口聚居区、交通条件、边境界限、特别地貌、地名和坐标网格等。其中,坐标网格和所选用比例尺有关系,选择比例尺更大,信息覆盖的就更广。其数字化信息来源的数目与信息质量与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与熟练度密切相关。

2.信息化测绘技术。这种技术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前提,在网络化程度较高的測绘条件中,实时准确的提供地理信息测绘模式与功能。信息化测绘技术的特性即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了保证该项功能,则需设立地理信息化测绘系统。中国空间测绘历经了人工绘制方法到数字测绘方法再到信息化测绘方法几个时期[2]。

3.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通常包含了:地面数字化测图和成图、航测数字化测图以及计算机制图几类。数字化测绘使纸面上的人工制图方式演变成快速共享的数字绘图。该技术的测绘步骤通常为:测绘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借助计算机系统实行地形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最后获得测绘结果。

二、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之间的差异性

1.可视化要求差异。数字测绘技术是为了成图,成图阶段能够忽略数据冗余和储存空间制约等问题。为满足美观效果要求,能够应用线条构成符号,直接运用点、线以及面的划分代表实体地物。而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可视化是在之后的应用阶段设定要求。为符合美观和清晰的标准,我国相关测绘规范对地物表示设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地下室进口和坡向等均需应用可视化符号展示。进行信息化阶段,有充足的实体种类和性质数据,就能够借助实体彼此的逻辑联系找到进口的方向和坡向等需采用可视化技术方可表示的数据[3]。

2.取得测绘数据的方法存在差异。数字测绘系统具备测绘数据处理与转化的功能,由于测绘数据彼此格式差异,转化容易导致部分数据丢失,且转化后编辑工作量很高。进行野外测绘过程中,由于通视点、地图分幅和测量点相连次序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空间测绘目标的储存不充足。图形实体通过转化进入数据库之后,其实是一类分段,并非整体。

3.属性要求的差异。测绘制图的重点是选取地表的景观,制图内容比制图技术更关键。空间目标和属性依然需根据图式标准内容进行选取。针对普通数字测绘系统来说,属性信息需借助图形的颜色、大小以及线型库等模式表现出来。这种内容能够借助图形来满足可视化要求,不需要应用数据库。事实表明,属性信息的采集也是根据图式标准开展的。如果设立地理信息系统,那么此类属性信息都很难满足各项分析统计的标准要求。比如,建筑结构的属性信息,图式需标出建筑名称、建筑层数以及建筑材质,此类信息能够通过图形和标注模式体现。信息化测绘技术一方面需制图,另一方面需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数据。还需借助此类信息进行虚拟处理,将地面情况以真2D、真纹理以及真尺度模式再次构建。实际应用中,为进行数字测绘而建立的数据库主要有此类特征:信息组织根据地形图的要求进行、测绘生产与维护模式根据地形图图纸幅面进行、测绘信息采集类型根据要求规范进行。

4.储存形式的差异。测图主要是为成图,成图则包含了图纸幅面,为保证统一性,在测图的管理方面,更多的应用图纸幅面管理理念。应用数据库模拟存储的数据,仍然会保留图纸幅面的基本痕迹。但信息化测绘主要是提供服务,是为了最终数据最大化应用。在地物实体表达方面,存储也都以实体方法。

三、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信息化测绘的目的分析。实际测绘中不难发现,地球虚拟系统、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等均需使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为信息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系统主要分析的部分为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以及数据输出几方面,借助这些环节能够简单设立出信息化测绘服务系统的早期模型。

2.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仅有建设目的远远不足。对数据库的维护需具备相对健全的生产与管理体系,以确保信息完整与信息更新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阶段形成的信息,即是中介数据。基于信息化测绘技术对数据库设定的标准来看,能够对中介数据实行以下几种管理方法:第一,中介数据单元管理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着自然单元转化。很多图纸幅面的管理方式,已很大程度影响了基础数据采集,就是地物实体相邻图幅的边缘要素进行相互衔接的非自然性隔断。实际测绘中可以发现,把自然边界范畴当成基本单元,可以尽可能的使数据保证完整性;第二,以中介数据的管理方法为前提,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应用把其当成信息维护前提。当前时期,一方面保证通讯带宽,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了在线数据维护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在持续健全与改善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前提下,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测绘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数据处理。并且保证测绘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进而切实推动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最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毕凯;桂德竹.浅谈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J].遥感信息.2014(04):10-15.

[2]姚艳霞.基础测绘矢量数据综合处理及入库实用工具开发的构想[J].中国地名.2014(06):74-75,77.

[3]曾政祥, 艾淑华.刍议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J].地球.2015(08):200.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5

1城市空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1.1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经过航空摄影、野外控制测量、外业调绘、控制点加密等工序,以直接生成城市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和直接获得地物的三维坐标。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其具有影像重叠度大、影像分辨率高的特点,从而使城市空间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2遥感卫星技术

近年来,随着遥感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逐步提高,遥感卫星技术已成为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快速、大范围获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将达到优于lm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每隔3~5天即可提供与反映城市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同时,高分辨率测绘卫星还同时具备了同轨立体成像的能力,从而可形成无明显时间差的立体覆盖,保证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获取的准确与可靠。

1.3数字化扫描技术

数字化扫描技术是通过数字化仪,将城市地图上的模拟空间信息快速转换为数字信息,然后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扫描技术建立GIS空间数据库时,输入操作简单、快捷、经济,有利于城市空间信息获取的实时化与动态化。

2城市三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2.1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

通过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所得到地面高程信息、拓扑信息,是当前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优势互补,长期并存

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是构成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大系统各具优势,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不可替代。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遥感器的分辨率和几何精度日益提高,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生产、地形图要素的测绘和更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三维可视化制图等越来越多依赖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今后,航空与航天遥感将会进一步优势互补与长期并存。

(2)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发展

当前,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正朝着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的信息快速获取和自动化处理方向发展。建立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天地一体化的实时、自动化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将成为我国空间遥感的发展目标。基于多线阵的立体测图技术、传感器建模技术、有理多项式等天地一体化的几何精度改善技术等将有突破性进展,卫星影像不仅可用于地表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更新,而且可实现无地面控制的三维信息的提取和地形测图,并将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

2.2激光扫描技术

激光扫描技术(LIDAR),又可细为机载/空载激光扫描系统和地面扫描系统两个方向。其中,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它主要包括了激光测距仪、GPS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在进行航拍时,由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传感器的空间位置(经纬度),然后由惯性导航系统(INS)测量飞机的仰俯角、侧滚角和航向角,由激光测距仪直接测量地形。

由于激光扫描技术集合了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可同时确定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获得地表的数据,从而可自动、快速获取地学编码影像和大比例尺的二三维高程图。地面激光扫描仪则可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虚拟现实和模拟可视化、施工监测等诸多领域,具有快速、灵活、高精度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2.3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是一个基于多传感器与多技术所集成的综合系统。典型的车载移动测绘系统主要包括了绝对定位传感器(GPS)、自包含内部定位传感器(INS),以及数据采集传感器(CCD相机)。车载移动测绘技术,它可用于城市车辆导航、公路及铁路等道路网测绘、人工物测绘、机动交通监测等多种领域。目前,车载移动测绘系统还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距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该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数据获取方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3人才问题

测绘工作,融入了更多地科学技术,很多方面与传统领域发生了改变,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讲是巨大的挑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一领域不够重,发展的比较缓慢,这方面的人才也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专业型人才短缺,以及不够专业的等问题,对于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的企业遇到了相似状态,面对于这样情形,企业在不断的实践,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问题,很多企业通过高薪纳才,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企业很难留住这批引进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难起到帮助,导致了企业的资金以及规划方面的浪费。怎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很重要,必须要解决,才能够带动行业的前行。

一些企业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内部人才的培养。聘请专业讲师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这样能很好的促使大家都对于相关知识的消化。但是,员工对于培训一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培训仅仅是一种形式,企业之所以开展是为了给大家看,在实际的工作还要依靠经验说话。这样的心理必然使得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于这样的情形,企业一定要处理好,可以通过学员考试,把考试的成绩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家的认识,这样能专心的学习。针对于成绩长期优异的,进一步的培养作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人才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技术的动力源于人,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企业的未来。

结束语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6

一、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综述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依靠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向社会各界提供有效地理信息的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数个技术型学科, 借助于数字化技术, 使得有关地理的信息能够运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更新任务,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 最终使得测绘信息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进行服务。

信息化测绘系统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测绘行业所提供的信息量增加。传统的测绘行业, 其所提供的信息仅仅局限在地理信息、地表建筑的形状以及尺寸等, 然而在其实现信息化之后, 其能够提供服务的领域将扩大到社会方面的信息, 其中包括建筑的名称等。

第二, 测绘信息的种类增加。对于传统测绘行业而言, 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以设计图纸为标准的。而当城市测绘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之后, 其所提供产品的种类将大大增加, 其表现形式也将实现多元化, 如电子地图等测绘产品。

第三, 测绘技术的多元化。在传统测绘行业进行测绘工作的过程中, 其所广泛使用的方式包括数据采集、遥感技术等, 然而随着测绘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其所运用的测绘方法也将相应有所拓展, 其中包括激光扫描、低空摄影等, 使得测绘行业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 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将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展示到人们面前。

第四, 测绘的网络化发展。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国内的广泛普及,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其对相关信息的浏览往往借助于网络。在信息化测绘系统当中, 其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以及信息将会储存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当中, 使用者仅需要打开相关网站, 即可搜寻到其所需的地理信息, 从而打破了传统地理信息浏览方式单一的局面。

第五, 测绘产品公众化。测绘信息的服务应建立在为公众进行服务的基础之上, 其所提供的信息浏览应实现快捷化, 且在其日常工作当中, 应将为大众服务的信息及时进行公布, 能够真正使得测绘行业向着公众化的方向发展, 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

二、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措施

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建设我国城市测绘过程中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生产体系的建立。信息化测绘其实质是在传统测绘的基础之上, 运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作为支持, 因而其本质依然为相关信息的生产。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 其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在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同时, 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 对其信息标准进行改革, 使得测绘产品能够拥有较高的质量以及科技含量。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 使得测绘产品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将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 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因而要在现今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 对传统信息加工系统进行升级, 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并建立相应的动态数据库。其二, 在对测绘信息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库之后, 应对传统比例的观念进行转变, 强化数据的思想, 使得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能够及时的输入到数据库当中, 之后通过数据库提供不同的服务。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得城市测绘能够更好的与社会进行融合, 使得测绘信息实现产业化, 并以此作为测绘行业进步的源动力, 促使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现阶段, 国内城市测绘系统的发展方向为由单一测绘领域向多个领域相融合, 因而测绘工作也将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多种先进技术。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 其基础数据的质量对其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而, 在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质量, 从而能够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所以, 在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过程中, 应对数据的完善程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数据的采集过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得测绘体系的服务质量出现较大程度的提升。

第三,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信息化测绘的发展与拥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因而在测绘系统的内部当中, 应设置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 并对各个机构的责任进行明确, 严格根据市场的规律, 对各个部门的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管理的过程中, 其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应根据市场的变化, 及时进行调整, 使其适应性增强, 同时, 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对先进科学技术能够更为深入的掌握, 最终使得信息化测绘能够实现快速平稳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国内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进行建设期间, 其重点应把握的三个环节应是产品环节、服务质量以及科学管理, 其中, 有效的管理是实现信息化测绘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而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 应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使得信息化测绘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测绘行业也将向着信息化测绘的方向发展, 而城市测绘系统作为社会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日渐突显。然而目前城市测绘行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较为滞后的时期, 因而应加速城市测绘的发展速度, 使得其能够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城市测绘系统信息化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加快城市测绘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测绘系统,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建华, 罗名海.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城市勘测, 2010.

[2]蔡小健.关于当前时期下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3]何旦.谈如何加快推动测绘信息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浅谈信息化测绘与信息安全防护 篇7

随着1969年美国创立了因特网开始, 网络的脚步是越走越快。短短的45年时间, 这个起初以研究为目的的网络概念, 已经让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就是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 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测绘也如所有领域的信息化一样, 正在飞速的发展, 其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1) 信息安全的定义。在互联网上, 从个人的资料信息, 商业机构资料信息, 国际机构资料信息, 甚至国家信息, 不论公开的, 还是非公开的, 只要是存在与互联网上, 就有可能被人挖掘出来。而一旦非公开的信息泄露了, 会导致个人经济利益的损害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信息安全这个保卫信息的“长城”孕育而生。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 其中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 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 (数字签名、消息认证、数据加密等) , 直至安全系统, 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服务至少应该包括支持信息网络安全服务的基本理论, 以及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内部、外部、自然等因素的威胁。为保障信息安全, 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 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 不能有未授权的操作等行为。

2) 信息化测绘。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我国已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和跨越, 正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迈进。信息化测绘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而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就是我国测绘在信息化社会中实现这种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目标, 它相对于我国已建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其应该具有几个标志性跨越特征: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技术体系数字化。

3) 信息化测绘的安全必然与趋势。在我国, 针对信息安全国家颁布了许多信息安全的体系及管理办法来约束互联网的安全。其中包括《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公通字[2007]43号) ,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 B/T22239-2008) 等。为的都是保护国家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安全。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棱镜计划 (PR ISM) 又称棱镜门事件后, 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对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的热潮, 这说明了物理的网络安全防护不容再被忽视, 应尽快行动起来加固信息堡垒, 保障信息的安全。

2 信息安全防护的构架

2.1 物理环境安全

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包括设备安全指设备的防盗、防电磁泄漏、防电磁干扰、存储介质管理等。和网络安全。

2.2 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物理隔离的网络环境是最安全的网络环境, 在不接入互联网的环境中, 能最有效的防止信息通过网络的途径发生泄露和损坏。但是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测绘业务的服务方式是通过网络, 所以网络的安全防护构筑了信息安全的第二道安全防线。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转是基于通讯子网、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等各方面、各层次的良好运行。因此, 它的风险将来自对各个关键点可能造成的威胁, 这些威胁可能造成总体功能的失效。比如来自黑客威胁和病毒威胁等。

2.3 网络安全防护

网络安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网络安全方案见下图1所示:

2.3.1 安全区域

安全区域是指同一系统内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 相互信任, 并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子网或网络。安全域划分理论和方法遵循的八个基本原则:业务保障原则、保障性能和有效隔离原则、简洁并规范原则、等级保护原则、最小授权原则、立体协防原则、与组织管理架构相适应的原则和与系统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安全域划分以及基于安全域的整体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主要有如下四个目的:理顺网络和应用系统架构、进行等级保护和安全管理、将安全事件与业务系统相关联和简化防护的复杂程度。网络安全防护架构图如图2所示。

2.3.2 网安全区域功能

1) 外网接入区:Internet互联网及其他非信任区域。首先在旁路部署抗拒绝服务攻击系统, 实现系统遭受拒绝服务攻击时, 能有效清洗攻击网络流量。在互联网出口和W eb服务区采用千兆防火墙来消除网络边界安全隐患。在网络出口部署入侵防御 (IPS) 设备, 作为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的补充, IPS设备可以深层次地实施安全防御策略, 发现攻击行为, 并立即进行阻断, 以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 确保达到区域边界包过滤的要求。2) W eb服务区:包括各种w eb应用服务器, 该区域是测绘业务服务功能的对外接口, 可以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 存在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可在W eb服务区W eb服务器之前旁路部署w eb应用防火墙, 防止SQ 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行为。并在服务器中安装网页防篡改软件, 检测并阻止各种形式的网页篡改攻击 (包括利用W EB Shell等进行的文件篡改、SQ L注入、跨站攻击、非法上传以及利用操作系统漏洞进行的网页篡改的攻击) ;能够发现各种形式攻击导致的网页篡改事件并进行恢复;具备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最终该网页篡改防护系统能够实现对以下内容的保护:静态网页、动态网页声音、视频、图片以及允许从互联网访问的其他资源。保障W eb服务区网站资源安全。3) 核心交换区:提供网络互联功能。可在此区域旁路部署入侵检测 (Intrusion D etection System s:ID S) 设备, 覆盖整个子网络, 实现强大的入侵检测和监控能力, 及时发现来自内外网的各种攻击行为, 并做数据库记录、邮件报警、SN M P报警等, 在记录攻击行为的同时, 将攻击行为通知管理员, 并通过与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联动, 在检测到高风险的入侵行为之后迅速关闭指定的端口。同时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 防范来自网络内部的安全隐患, 防止网络内部不安全终端给网络带来的冲击, 安全隐患包括病毒、攻击、操作系统缺陷等, 通过终端安全防护系统, 可以主动防御来自网内的安全隐患。在用户接入网络前, 强制检查用户终端的安全状态, 在保证用户终端具备自防御能力并安全接入的前提下, 合理控制用户的网络行为, 提升整网的安全防御能力。4) 应用服务器区:此区域不与外部网络连接, 仅仅与W eb服务区设备交互, 安全级别最高。安全审计系统可部署于此, 负责对系统安全的监测、控制、处理和审计, 审计记录包括安全事件的主体、客体、时间、类型和结果等内容, 并对特定安全事件进行报警, 从而对整个信息系统安全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发现网络安全的漏洞和薄弱环境, 有针对性的对网络做出结构调整, 加强网络安全。5) 数据库存储区:包括业务核心数据库, 只通过SA N网络与应用服务器区交互。6) 安全管理区:部署安全中心及带外管理系统, 集中管理安全日志。统一分析安全威胁。并在旁路部署漏洞扫描系统, 与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ID S、IPS相配合, 提供多种扫描技术, 通过对网络的扫描, 了解网络的安全设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 及时发现安全漏洞, 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 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设置, 主动防范黑客攻击。7) 系统管理区:部署系统业务管理平台。8) 数据交换区:部署隔离网闸实现两个网络之间逻辑隔离的数据交换。

3 结论与建议

依据以上安全架构可以达到现阶段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业务运行依赖移动互联网, 移动办公系统, 手机地图导航以及C R O S服务, 都依赖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服务。无线信号更容易让任何人以各种手段获取, 对其控制也就成为最大的难题。尽管国家的政策规定达到一定等级信息安全防护的机构不允许使用无线信号设备, 可是无线信号的便捷与趋势势必会冲破这一瓶颈。所以如何控制及加密无线技术的手段,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摘要:随着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测绘也如所有领域的信息化一样, 正在飞速的发展, 其安全防护尤为重要。物理环境安全包括设备安全指设备的防盗、防电磁泄漏、防电磁干扰、存储介质管理等。和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防护依据安全域划分理论和方法遵循的八个基本原则及四个目的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信息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测绘论文集.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中国测绘学会编, 2008.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发展

随着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已经从传统形式的城市逐渐向数字城市进行转变,不仅包含了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就连实际基础较为薄弱和不足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数字城市。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城市并不等于智慧城市,因为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和初级阶段,所以智慧城市是所有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未来极端的必然状态。

1 智慧城市与地理空间结构的简析

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再依托于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人们知识转变的目的,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控中去,从而减少依赖人工的智能化模式,并按照最佳组合的方式,达到各活动行为之间的良好协同。而在智慧城市中不仅要包含类似人体感官系统的信息感知、接受设备,还要包含同人类神经体系差不多的指令传输系统、以及像人脑的云计算中心,向人体行为活动器官的处理系统和应对系统[1]。

地理空间结构是将城市的信息化作为其建设的基础设施,而数字城市或者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这一结构作为有力支撑。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测绘地理信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本质性信息资源,所以,在建设数字化城市时期建立起信息云平台,是确保智慧城市顺利发展的切实要求。

2 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测绘地理信息切实应用

2.1 建立城市精细化发展模型

在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云平台中,三维模型以及全景影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建设核心,同时也是其时空前提基础以及定位方面的架构。其实际应用是依靠于Li DAR、高精端移动测绘设备、Map GIS、航空航天遥感器、GPS、三维动态建模以及可视化、大数据技术等,对城市、乡镇以及县级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三维建模[2]。同时基于已经完成的数字化城市地理空间结构,良好的运用全景影像模式、点云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数据,来对具有实体性质的对象添加其自身所具备的时间属性,建立起精细化、完善的三维模型以及全景影像的模型,从而为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来提供相应、健全、丰富的数据支撑。但是实际上三维城市模型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①Li DAR建模。这种建模方式更好地为三维城市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方案,然而在自动化建模方面上还有一定的不成熟,因此,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就出现了一种在构筑物顶面上点云区域增长进行分割的算法,同时还制定了一套快速、有效提取房屋顶部轮廓的方法,进而使Li DAR建模不仅快速,还能够自动进行重建,且与国际上先进的建模水平相差无几。

②DLG建模。现阶段DLG数据在自行进行检查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同,其中不具备完善、快速、成熟的建模软件。因此按照实际问题的存在,开发人员就研发了相应的软件,进而达到使用DLG方式快速建造三维模型的目的,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建模速度,其速度有效的达到从前的1倍之多[3]。

③纹理贴图。这种方式在建立城市三维模型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自动化水平,并且实际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因此,相关人员完善了三维场景的构建技术程序,自主研发了实现纹理贴图的软件的开发,使其在构建物顶端以及层面进行自主提取和贴图等环节的工作,有效提升了实际作业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模的精准性,同时降低了模型存数数量,缓解了系统压力。

2.2 推动信息云平台的快速升级

在现阶段已有的地理空间结构基础之上,加强对时空信息数据的完善,建立健全的时空信息数据库,创建云平台系统,从而有效推动数字城市逐渐向智慧城市方面的转变以及地理空间架构向时空信息云平台方面的升级和健全。始终围绕的以经济转型、城市规划管控以及民生为中心的周围,进一步促进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切实提升智慧应用的效果和水平,从以往只是单纯的提供公共性质的平台,逐渐转变为能够满足不同部门实际需求的个性化平台,进而保证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准确、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率[4]。

2.3 加强对云平台的推广及使用

智慧城市是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作为其核心基础来进行建设的,同时这一平台也是其他相关部门所应用的基础。因此,有效确定该平台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唯一性的重要地位,对保证数据有效性、服务健全性以及运行管理的高效性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保证平台自身的顺利进行。智慧城市的云平台的有效运行一定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信息交换共享的平台来作为支撑,所以加强对相关部分的有效培训,也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2.4 加快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上的转变

想要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方面的转变,就一定要重视起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的有效应用当做重点工作内容来抓,始终围绕在开拓创新、更好服务社会的周围,提升地理空间架构的开发和使用。与此同时,还要将时空信息云平台作为重点,有效促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应用和实践,提升城市动态监管、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功效。

3 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根本,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建立的,因此它也是数字化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数字化城市时期,其地理空间架构主要体现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水平上,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库会不断的完善和健全,逐渐转变成时空信息数据库。然而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地理空间架构还具备时空特征,并且还能在三维或者是思维数据的基础之上,有效建立起时间信息架构,从而实现各方面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提升、管控能力提高以及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的实际需求[5]。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所以,为了更好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琛.探究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13(10):299-300.

[2]周莹.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J].新材料新装饰,2014(11):329.

[3]丁忠军.智慧城市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J].大科技,2015(17):171-172.

[4]周莹,何梦.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302,305.

土地测绘与土地规划信息化的探讨 篇9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规划;信息化;应用;发展

1 土地测绘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土地的整理工作中,测绘技术水平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一般情况下,为了操作的方便和精确,我们可以釆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釆集野外数据,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种方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操作十分方便安全,并进一步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土地整理工作。 在土地的调查预测到开发整理,整个工程够需要测绘工作的应用,测绘方法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具体有区分,测绘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意义不同,土地的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能够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依据,为每个阶段的科学性决策提供数据,测绘工作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中提供数据支持,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的应用中意义十分重大。

在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中,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并且随着科学的应用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对当前测绘工程来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测绘准确度,随着测绘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测绘信息化工程上测绘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地开发和整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方式把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到更为科学、规范和精确,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人员的负担,工程人员不用翻山越岭进行室外的实地测绘,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土地管理部门为了对土地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满足规划基本需求,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提供基础,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使用测绘图,而测绘图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完成,第二,在测绘工作中的数据也是通过测绘的信息化来得到的,在技术支持下测绘工作利用定位系统或者其他先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精确便捷的为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整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促进了土地资源整理的合理的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仪器,搭建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对土地资源工作开发和整理。

2 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 调查 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应用之一就是土地的更新调查,这种更新调查是根据之前的土地调查数据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卫星和航空影响等方式,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运用国家基本标准采取新土地的分类系统,从而高效的对调查区土地进行全面实时的调查,其中常用的工具有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采用现代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勘测定界 土地的勘测定界包括很多方面,土地勘测定界要以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为基础,对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界定,对于用地面积以及权属调查、土地测绘等都要详细进行,并且在勘测结束之后编写勘测界定报告以a提供数据资料,具体的勘测定界有很多步骤,其中有外业调查、测量、整理汇总等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界定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可以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3 开发整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进行迁村并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推进农民住宅的集中和搬迁,还有乡镇企业的集中迁向工业园区的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农田实行集中经营的策略,采取退宅还耕的措施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理,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挖掘城市存量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盘整闲置土地开发整理。矿区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灾区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灾后重建对水毁农田整理,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退宅还耕整理。

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复垦规划, 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复垦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4 规划设计 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测绘信息,对于土地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工作,其中土地信息包括了土地的具体区域位置、数量,土地基本质量情况以及价值等,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土地以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且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在规划设计中土地的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了凸显了它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收集方面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3 结语

搭建统一的土地信息开发管理平台,提高土地测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实现土地测绘资料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开发,最终更好的实现土地测绘和规划的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应东.浅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监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719-719.

[2]孙静.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体系,定位,框架

0前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全面发展, 原有的一些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例如测绘地理信息等等[1]。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的存在和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逐步渗透和广泛应用, 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测绘体系在社会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 在地理检测、建筑工程、土地资源等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绘体系直接关系着测绘结果的质量, 而信息化在测绘体系中的应用, 使得测绘的结果更加的全面和准确。信息化测绘体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和框架。

1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在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中, 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 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实施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一种测绘方法和功能形态[2]。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指对与所得到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服务的过程手段的一种信息化。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现实施有效的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 他与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相比具有几个标志性的特征: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技术体系数字化[3]。这些特征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把地理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递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进程

测绘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三个阶段[4]。传统测绘是利用模拟的方法来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的几何位置, 通过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的重力场来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及其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和与其属性有关的信息, 从而编制全球或者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和主题地图,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地质研究、国防建设提供便利的服务。数字化测绘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 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 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 (如显示器、绘图仪) 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

在传统的测绘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 测绘工作极其复杂、难度高、需要及其精准的数据, 手工作业出现误差的概率比较大, 给测绘数据的分析带来了不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测绘带来了福音, 开辟了新的出路, 使得测绘结果的准确度大大提升。

目前, 我国确立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一个总体目标, 通过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自动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建设、网络化地理信息体系建设这5个体系来促进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逐步发展, 来实现国家的信息化测绘。

3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推动着测绘体系不断的向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不断的向测绘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不论是其外部形式还是内部的内容都要不断的更新发展, 要想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测绘技术, 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精准的定位。信息化测绘是服务于大众的, 因此, 它的定位必须立足于公共产品、公共的服务和公共的平台之上。信息化测绘体系在目前的表现形式是自动化的技术、多元化的成果、网络化的测绘服务和社会化的产品[5]。

3.1 自动化的测绘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测绘方法、测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需要, 卫星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淘汰了原有的三角测量等测量方法、原有的测图仪器转变为自动化、数字化的测图系统、传统的手工制图被数字化的设计制图系统所取代、传统的纸质产品形式已经发展为便利的信息数据库。尤其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网络技术、航天遥感技术、三维空间技术的应用广泛地实现了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分析、管理和更新, 方便了人们及时的掌握这些数据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避免了许多的矛盾出现。

3.2 多元化的测绘成果

传统的纸质测绘成果更新变化慢、内容局限性大、传播慢, 在先进技术条件下所诞生的测绘成果内容涉及范围广, 包含的信息量是传统的纸质成果不能比拟的, 并且现代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手段丰富, 能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这些测绘成果所包含的数据信息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使他们运用智能化的科学技术去衍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产品成果, 例如数字地图等等产品, 满足了更多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3.3 测绘服务网络化

测绘服务的网络化顾名思义就是这些地理数据的发布、交换和各种服务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现代社会数据网络已经全面的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脑、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功能更加多样化,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了解信息的来源就是手机、电脑这些数字化的产品, 测绘服务的网络化极大地便利了大众, 使得这些数据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 只需要一个网站、界面、一部手机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访问和了解, 方便、快捷, 符合了人们的需求。

3.4 社会化的产品

社会化的测绘产品是把这些地理数据作为一种公共化的服务产品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社会化的产品是可以向公众公开的, 它是诞生在便捷的信息服务和集成化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的。地理信息的获得就是为大众服务的, 在向人们不断提供测绘信息的同时, 也能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4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结构层次主要包括:技术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5个层面。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包括对于信息的收集、更新、整理、集成等。技术层主要是为测绘信息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的帮助, 是其他层面的支持和保障;数据层是对于采集到的不同地理信息进行储存;管理层是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它对于得到的数据进行不同的分类、整合, 建立数据库, 并对于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服务层是一个服务体系, 对于这些地理信息进行产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公共信息的公开、政务信息的发布等;应用层是建立在服务层的基础上的, 服务层为应用层提供了平台。

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 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者来说, 数据太多没有办法处理, 对于需要者来说又找不到核实的数据, 大众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 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全球信息网格 (GIG) 的提出, 目前的网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需要我们去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空间信息网格。GPS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为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成立专门的数据库和信息集成系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内容。

5 结论

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测绘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被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所取代, 测绘信息应用也更加的大众化、社会化, 服务体系更加的便捷、快捷。尽管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 信息测绘技术会不断创新, 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 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便利、广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仁, 苗前军, 邵振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51 (3) :112-113.

[2]梁云燕.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科学与财富, 2014, 16 (3) :55-56.

[3]雷伊娉.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探究[J].科学与财富, 2014, 16 (7) :78-79.

[4]黄丕源.分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建材发展导向 (下) , 2014, 36 (9) :90-91.

上一篇:手术前后病理下一篇: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