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2024-10-07

测绘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共5篇)

测绘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篇1

引言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化测绘体系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测绘保障的服务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促进下,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朝着实时化、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体系在提高我国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卓越的贡献, 是测绘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

1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内涵

1.1 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信息化, 就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来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建设更多的信息基础设施,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不断的提高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1.2 信息化测绘的内涵

在测绘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赋予传统的测绘工作以全新的发展模式, 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信息化测绘的主要内涵。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 信息获取实时化。缘于先进的技术手段, 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取到地理信息数据, 还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卫星定位、摄影测量、遥感等是信息化测绘主要运用的测绘方式, 这些高精尖设备能够使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准确、迅速。其次, 信息处理自动化。自动化的技术使地理信息的提供、管理、更新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再有, 信息服务网络化。网络是传输地理信息数据的主要载体, 相关信息可以在地理信息发布系统上轻松查询和下载。最后, 信息应用社会化。地理信息数据其实属于一种公共资源, 应该惠及更多人, 为人们服务, 既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更高发展, 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3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内涵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体系, 其以现代测绘科技为本质性依托, 融入了网络通讯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使地理信息数据从最开始的采集到最终为人们提供服务这一整套流程更加方便快捷。

1.4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内涵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形成说明了相关的测绘手段已经进入到了较为现代化的阶段, 在这样的测绘体系当中, 所有的工作程序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信息化的特点。从业务流程划分来看, 其包含测绘基准体系、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和网络化服务体系。从主体功能来看, 其包含了基准、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将过去的数字化测绘做了适当的优化和改进, 最为重要的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和遥感技术;装备体系是完成信息化测绘的先决条件, 包含了各种物质条件。

2 信息化测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加快对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在现有的测绘标准体系中做必要的更新和加密是许多地区所应该考虑的。依据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需要, 建设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 进而提高我国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发展进度。还应该加强相关的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装备的提档升级, 一方面与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另一方面还对于增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建设信息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和网络化无处不在, 所以建立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是必要的, 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地理信息, 非常的方便、快捷。人们利用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可以随意进行检索、查询、下载, 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带来的便捷, 信息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2.3 推动传统的测绘体系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可能几十年前谁都不曾想到测绘行业会与信息技术有关联, 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测绘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测绘体系的配置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都需要进行变革。要打好这场改革之战, 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为测绘体系能够顺利革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信息化测绘工作, 了解其重要意义, 加强专门投入的力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具备的职业品质, 不断创新,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信息化测绘体系, 为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努力。

2.4 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的生产体系

城市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的生产体系, 不仅如此, 它也是测绘行业的发展基础。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和对数据库的处理是生产体系的建设的两个发展阶段。 (1) 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各种测绘产生的数据的完善工作所依据的标准是信息化测绘的产品要求, 提高了测绘产品质量。加工和完善各类型地理基础信息, 推广和应用各种测绘产品, 增加测绘产品的实用性。要保存地理信息技术部门采集得到的基础数据, 在经过了专业数据化处理后, 及时建立数据库并更新, 至此测绘信息化的建设基本完成, 发展了生产模式, 完善了测绘应用技术, 提高了测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2) 对数据库的处理。依据不同用途的服务来强化基础数据的分类管理, 数据是绘图的标准, 只有数据准确了, 才能绘制不同用途的绘图, 针对不同用途进行服务。成熟的测绘技术是数据库处理阶段所要求的, 完善内部作业的生产模式, 生产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先进, 数据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能够提高数据的更新速度和测绘产品的质量。

2.5 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的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 GIS的社会应用广泛开展, 专业化高水平的GIS开发商大量涌现, GIS的平台功能与表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 基础数据标准与质量是制约GIS充分应用的主要方面, 最为关键的是基础绘图产品的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数据标准与质量, 使测绘具备行业的优势与特点, 所以, 城市测绘行业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数据库建设, 有效提高基础数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基础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设主要工作为数据库集的确定、各子数据库的设计、数据质检及入库平台建设、数据建库、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数据库应用平台设计等;坚持技术先进、科学有效是数据库建设工作准则。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 不断研究开发城市综合空间信息基础服务平台, 作为单位发展信息服务的基本GIS平台, 大力发展GIS产业。

参考文献

[1]温久民.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 2013 (7) :86-88.

[2]杨柳松.浅议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5) :10.

[3]任建设.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测绘[J].中华建设, 2013 (10) :86-87.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 篇2

【关键词】测绘技术;定位;框架结构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目前测绘行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一项,也是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重中之重。其关系到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其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地理、建筑等领域,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和其框架值得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尤其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多元化服务对象,信息化测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1.信息化测绘概念和基本特征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中国的主要手段。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相比较,信息测绘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技术和服务工作上,其测绘和地理信心产业息息相关,也是整个工作体系中最受关注的环节。

1.1信息化测绘的概念

信息系统不同于数据库系统,是存在于各个社会角落和工作环节的,而数据库系统仅仅是一个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工作模式,这种系统体系在应用中是一个实际的储存系统,也是数据运行的软件体系。而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决策、控制的一种综合性体系,其是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归纳总结的环节。所谓的信息化测绘是在完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是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有效的地理空间信息支持的一种测绘方式,是一种功能化、动态的工作形态。其在工作中是以快速准确获取各种信息、合理发挥服务功能的一种综合服务体系。

1.2信息化测绘的特征

数字化测绘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以实现实施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基础,建立完善、全面的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一种综合性工作流程,这也是我国测绘技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是数字中国概念得以实现和落实的核心手段。在信息化测绘体系中,其主要的特征在于数据获取的实时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等。

2.信息测绘体系的发展

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技术到今天的卫星定位系统,从传统的手工描绘系统到现代的电脑编制激光喷绘技术,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到目前的信息测绘技术体系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全面的发展模式,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这种测绘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智慧地球、低碳经济、互联网技术、无线电波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流程,其在工作中能够有着测量标准,准确度高、效率快的优势。

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多种不同学科交融和交织的产物,更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定位技术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依托传统的数字化测量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全面化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卫星测高、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地回答何时、何地、何目标、发生了何种变化,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件事,传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

3.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3.1测绘生产自动化

由于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测绘仪器实现数字化,使控制测量由原来的三角测量和距离测量向卫星定位测量转变;野外测图由平板仪纸质测图向数字化自动化的野外测图系统转变;摄影测量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向无地面控制的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转变;地图制图由传统的手工制图向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系统转变;测绘产品由纸质形式向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字化产品转变等。因此,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和快速化。尤其是当三维数据获取、地理信息实时更新采集的需求日益增长,技术上其相应过程的自动化便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3.2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测绘成果的纸质形式,测绘成果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测绘成果的信息量更加丰富。由于数字成果没有模拟成果对内容表示的局限性,因此,除了传统地图上所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外,未来的测绘成果还将包含大量的其他属性信息。②测绘成果的现势性。信息社会具有变化快的特点,因此,测绘成果必须准确反映现势性的地理信息,而数字化将确保这一要求的实现。③测绘产品形式的多样化。在测绘成果数字化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测绘产品。

3.3测绘服务网络化

传统的测绘服务方式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提供为主导,即信息化测绘的服务真正以服务为主导,因此,服务方式必然要向买方市场即需求市场模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人类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缩小,测绘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测绘成果可分布式地存贮在各个地方,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建立集成化的地理信息门户网站。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

4.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是由技术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5个层次及技术的创新、支撑与保障体系,数据的获取、建库与更新体系,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导航体系,产业化和社会化信息应用服务体系4个体系组成。

5.结束语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走信息化测绘的道路,也是测绘行业由生产走向服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晓榕.构建适应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测绘学科结构模式[J].地理信息世界,1998(03).

测绘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篇3

1 城市空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1.1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是经过航空摄影、野外控制测量、外业调绘、控制点加密等工序, 以直接生成城市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和直接获得地物的三维坐标。利用航空摄影测量, 其具有影像重叠度大、影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从而使城市空间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2 遥感卫星技术

近年来, 随着遥感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逐步提高, 遥感卫星技术已成为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快速、大范围获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将达到优于lm的空间分辨率, 并且每隔3~5 天即可提供与反映城市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同时, 高分辨率测绘卫星还同时具备了同轨立体成像的能力, 从而可形成无明显时间差的立体覆盖, 保证了城市空间信息数据获取的准确与可靠。

1.3 数字化扫描技术

数字化扫描技术是通过数字化仪, 将城市地图上的模拟空间信息快速转换为数字信息, 然后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扫描技术建立GIS空间数据库时, 输入操作简单、快捷、经济, 有利于城市空间信息获取的实时化与动态化。

2 城市三维信息获取体系的发展

2.1 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

数字摄影技术是利用数字影像原理以及摄影测量原理, 并引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影像匹配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得到拍摄对象的几何信息以及纹理信息。通过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技术所得到地面高程信息、拓扑信息, 是当前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1 优势互补, 长期并存

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是构成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两大系统各具优势, 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 互为补充、不可替代。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 航天遥感器的分辨率和几何精度日益提高, 中、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生产、地形图要素的测绘和更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三维可视化制图等越来越多依赖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今后, 航空与航天遥感将会进一步优势互补与长期并存。

2.1.2 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发展

当前, 航空与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正朝着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的信息快速获取和自动化处理方向发展。建立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实现天地一体化的实时、自动化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将成为我国空间遥感的发展目标。基于多线阵的立体测图技术、传感器建模技术、有理多项式等天地一体化的几何精度改善技术等将有突破性进展, 卫星影像不仅可用于地表信息的快速采集和更新, 而且可实现无地面控制的三维信息的提取和地形测图, 并将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

2.2 激光扫描技术

激光扫描技术 (LIDAR) , 又可细为机载/ 空载激光扫描系统和地面扫描系统两个方向。其中,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它主要包括了激光测距仪、GPS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 (INS) 等, 在进行航拍时, 由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传感器的空间位置 (经纬度) , 然后由惯性导航系统 (INS) 测量飞机的仰俯角、侧滚角和航向角, 由激光测距仪直接测量地形。

由于激光扫描技术集合了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 可同时确定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 获得地表的数据, 从而可自动、快速获取地学编码影像和大比例尺的二三维高程图。地面激光扫描仪则可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虚拟现实和模拟可视化、施工监测等诸多领域, 具有快速、灵活、高精度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2.3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是一个基于多传感器与多技术所集成的综合系统。典型的车载移动测绘系统主要包括了绝对定位传感器 (GPS) 、自包含内部定位传感器 (INS) , 以及数据采集传感器 (CCD相机) 。

车载移动测绘技术, 它可用于城市车辆导航、公路及铁路等道路网测绘、人工物测绘、机动交通监测等多种领域。目前, 车载移动测绘系统还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 距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该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数据获取方式, 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3 加强团队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很多的问题体现了出来。测绘工作一直就是年龄结构老龄化的, 新鲜的血液非常的有限, 对于新的技术非常的排斥, 这样就导致发展受到阻力。一些新的人员进入了企业慢慢的感觉不能够发挥作用, 很多的转行业, 或者调离部门, 这样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这样的情况太可怕了, 对于行业的发展很不利。

企业应该加强团队建设, 建立定期培训的模式, 尤其对于新员工应该更多地进行关爱。组织培训模式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以前很多的培训工作被认为是一种休假的放松模式, 应该改变这样的模式, 针对于培训进行考核, 考核的成绩直接的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这样能够促进大家认真的学习。企业的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年轻人, 针对于学习好的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 作为未来企业的人才储备。人才是今天竞争的对象, 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的突破, 也就不会有公司对于市场的控制, 人才战略将影响深远。

4 结论

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及测绘体系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为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从而有力保证了城市发展管理与宏观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发展就是一个探路过程, 上面这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大家一定有了进一步认识, 我相信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摘要:城市建设在当今市政工作的重点内容, 但是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城市建设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改进, 但是目前的城市测绘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的突出, 这一全新的体系与测绘体系之间的研究是一大热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 写了这篇文章, 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探讨, 从发展的角度、遇到的问题、未来的方向等等方面,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测绘,信息化,测绘技术,测绘体系

参考文献

测绘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篇4

关键词:房产测绘;新思维;测绘信息系统;构建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房产管理业务量迅速增加,权属变更日益频繁,并逐步形成了房产权属种类多元化的新局面。为了适应房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房产市场管理,维护房产市场秩序,保障房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房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适时推出以GIS为基础的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一、房产测绘的内容

房产测绘细分为房产基础测绘和房产项目测绘两种。房产基础测绘是指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内大范围、整体地建立房产的平面控制网,测绘房产的基础图纸一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项目测绘,是指在房产权属管理、经营管理、开发管理以及其他房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测绘房产分丘平面图、房产分户平面图和相关的图、表、册、薄、数据等开展的测绘活动。房产项目测绘贯穿于整个房地产权属管理、交易、开发、拆迁等房地产活动的全过程,工作量大。其中最大量、最具现时性、最重要的是房屋、土地权属证件附图的测绘。

二、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意义

为房产管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为房产管理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为房产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管理手段随着房改措施的出台,传统整理方法己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大量资料的整理与管理。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途径来完成这些工作,它就是房产测绘信息系统。为合理利用房产管理数据提供了新途径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可大大地提高资料的查询速度。一般来说,对于给定的查询,段时间内就可显示资料数据,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房产管理效率。为房产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房产测绘信息系统还可为房产管理决策服务,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模型,利用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按照确定目标,通过模型运算、知识推理等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三、房产测绘管理思路

房产管理系统的基础是房产测绘数据管理。房产测绘主要是测定和调查房屋及其用地状况,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房产交易、房产评估、房产开发、税收以及相关部门提供测量数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它与城市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工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较大的不同。它不仅需要提供房产的地理位置、形状,而且需要提供房产的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信息,其成果除了分幅、分丘图以外,还包括分层分户图等。房产测绘管理就是对房产测绘成果进行管

理。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房产业的高速发展,房产测绘的工作量成倍增长,房产平面图的增加与变更频率也随之激增,同时管理复杂度也相应提高。改变传统的测绘与管理方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房产测绘管理方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人工房产测绘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方式进行房产测绘;手工计算,手工绘制房产平面图,采取地面直接量测或图上量测法进行面积量算,各种调查资料:如房屋分类面积汇总表、房屋分丘分户图、房屋权属调查表等文字、图件用“纸”的形式存放。这种方式既不方便管理,也不利于各种查询、分析、统计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正在淘汰的作业方式。

2、计算机辅助房产测绘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房产测绘管理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减少了管理当中的各种繁琐的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方式主要特点表现如下。数据获取方面,采用电子手簿等进行记录,并在计算机上批量处理各种量测数据。采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各种文字属性资料管理,自动输出各种表格、统计结果等。用机助制图方式输出各种图件,如房产平面图、分丘分户图等。

3、房产测绘管理系统

GIS技术的发展为房产测绘管理自动化带来了广阔的前景。GIS的主要特点是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联合处理与存储,因而解决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中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不能联合处理与存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GIS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多样化,并深入到地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同样也促进了房产测绘管理的自动化。北京市崇文区房产管理局开发了《房产测绘CAD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CAD管理图形数据、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采用人工智能语言与一般高级语言相结合实现了两库之间的数据通讯。无锡市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开发《无锡市房产综合测绘系统》,该系统以AutoCAD作为其基本图形支撑环境管理图形数据、SQLServer管理属性数据,实现了房产测绘的计算机管理。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与南方测绘仪器公司联合开发了应用于房产面积测绘、公共面积分摊的软件《深圳市房产测绘系统》,该系统应用ARCGIS实现房产图绘制、应用数据库软件Oracle实现房产面积数据的管理和相关表格的输出。以上各个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图形库与属性库采取分别管理,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图形属性的统一管理。

4、房产测绘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研究

国内房产管理行业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伴随着房产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单机单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查询统计困难,手工书写房产证容易出错、容易涂改的缺点,在单独的微机上,由专人将己经手工办理完毕的案卷进行计算机录入并打印各种房产证件。有些系统还带有简单的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和输出房产配证图。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方便了查询与统计,计算机打印的证件整齐美观,不易涂改,开创了计算机应用于房产管理的新纪元。缺点是: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办公,没有提高办公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相反却增加了一个工作环节,增加了工作量。

2)Client/Server多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的手工工作特点,通过房管局内部的局域网,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将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上多人协同工作,案卷能在计算机间流动起来,查询、统计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些系统还引入了GIS软件,进行房产地形图的生成、使用和维护,提高了图形功能。缺点如下。图、文、表、管的集成程度不够,还处于相对独立、互相割裂的状态,没能实现办公一体化,有碍于数据的传递和利用:另外,系统缺乏开放性,难以通过Internet对外发布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也不方便。

3)Browser/Server广义用户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针对房产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的进一步要求,结合数字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通过Browser/Server的应用,在房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房产开发商和广大市民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网上桥梁。另一方面,随着GIS软件的更加成熟和日趋平民化、微机化,MIS/GIS/CAD的紧密集合,图、文、表、管一体化的办公模式也在本阶段成为可能。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具有Web办公的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和异地办公、信息共享等特点;MIS/GIS/CAD的紧密集成,建立在相同的数据库基础上,表格、图形之间的数据能有序流动,互为验证,保证了办公的准确性、简便性。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房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并且房产管理业务随着人类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而日渐增加,为了提高房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快房产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房产测绘管理与房产测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房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中国的房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剑平.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架构[J].地理空间信息,2011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 篇5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亦称为网络多媒体大学生德育体系。网络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的、跨学科的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技术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之一。网络多媒体大学生德育体系是指按照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全面要求,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保障、德育评估等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相互配套的运行机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多层次与全方位联系的整合体。网络多媒体大学生德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空间体系,又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体系。

一、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体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体现信息化具有的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特点。一是加强校园宽带网建设;二是加强教学网建设;三是加强有线电视网建设;四是加强校园视频网建设;五是加强校园通信网建设。建成“五网”连通的校园信息化网络,形成以现代信息化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覆盖面广、扩展性强、信息畅通、运行稳定、内容丰富、实用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系统,为高校德育教育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并保证硬件投入,如高速、高性能、高覆盖率的网络连接,高性能的计算机、电视机、扫描仪等设备。在软件建设方面,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德育软件,推进德育信息资源建设。

二、构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目标体系。

大学生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学生在政治素养、思想品德、道德品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德育成功与否的前提。大学生德育目标包括德育总体目标和德育目标体系。大学生德育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1.政治素质目标,了解国情,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革命的优良传统,确立共同理想,拥护党的领导,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而奋斗。

2.思想素质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法纪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

4.心理素质目标,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

5.道德素质目标,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6.职业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有针对性的促进自我实现。

在六項目标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法纪素质目标是保障,职业能力目标是目的。

三、构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内容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信息化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特征和大学生德育的需求而定,既要包括传统德育合理的内容又要根据现实网络多媒体的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1.网络多媒体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网络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即借助网络手段或形式来进行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多媒体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和网络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教育进课堂、进网络,把网络资源中的健康有益的信息作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把高校校园网建成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

2.网络多媒体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网络多媒体思想教育除了要完成常规性思想教育的任务外,还要肩负起针对网络社会意识(网络世界观、网络人生观和网络价值观)而进行正能量教育的使命。网络思想教育侧重于网络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网络多媒体法制教育。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普及教育,进行有关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促使大学生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4.网络多媒体心理教育。主要针对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出现的焦虑、多疑、冷漠、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精神失常、违法犯罪、轻生等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教育学原理及网络信息海量化、快捷性、专门性、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匿名性等优势,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健康成长。

5.网络多媒体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和网络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要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nlc202309011958

四、创新信息时代大学生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教育方式,拓宽大学生德育的途径。大学生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是课堂和网络相结合,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并重的新路径。二是在中央、省、市级广播电台设高校台开办大学生德育专栏;在电视台设大学生德育频道;手机上发德育信息等;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拓展高校德育。主要是运用OICQ,BBS,E-mail等,传递党和国家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予教育。

2.改进教育方法。一要将“说教法”改为“疏导法”。二要将“灌输法”改为“渗透法”,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把主题教育、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设置各具特色、各具功效的网页和专栏,将德育基本内容与网络大量信息结合起来,力求把德育理论渗透于热点问题,师生平等交流。三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声、像、图、文并重的优势,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研讨式、体驗式等教学方法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参与。

五、构建信息时代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

大学生德育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机制。

1.加强高校德育体制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要成立党委直接领导包括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和专家在内的德育管理委员会,统筹负责大学生德育工作。二要明确以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院系等职能部门为德育工作主管单位,共同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三要建立包括政工干部、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以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德育主体体系,形成教职员工学齐抓共管的综合育人体系。

2.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品德好、作风正的高素质的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师资保障。一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培养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德育教育、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好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二要要选聘一些优秀“两课”教师,指导和参与校、院思想理论教育网站的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批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上网。三要配备专业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计算机防御系统保证网络安全。

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为高校德育提供法律保障。一要严格执行我国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和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三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要体现适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实效性。

4.积极筹措资金,为高校德育提供经费保障。一要争取政府增加财政拨款,尽可能多划拨一些高校德育教育专款,增加投入总量。二要在高校学费中划拨出一点投入大学生德育之中。三要拓宽渠道广泛吸纳社会、IT产业部门的投入和资助。

5.营造德育环境体系,为高校德育提供环境保障。抢占网络德育的制高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格局。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苍丽.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15卷第2期2011年4月44-46.

[2]崔寅.现代高校德育保障体系构建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0(6):65-66.

[3]赵莹,陈大文.略论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89-90.

[4]姬中奎.论新时期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5期2008年10月:87.

[5]张靖.论高校德育体系的重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第7期2011年7月119-121.

上一篇:化学探究式学习下一篇:实训基地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