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4-07-13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精选10篇)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1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广东药学院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完成了向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转换,成为一门成熟规范的课程。作者对在原信息检索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进行经验介绍,主要围绕医药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材更新及实践环节展开讨论,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更全面快迅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

广东药学院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中一直走在前列,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文献检索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从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完成了向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转换,我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已经逐步确立了在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一门成熟规范的课程。我们分析了信息素养课程教材建设的现状,确定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原信息检索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原医药信息检索教研室也正式更名为医药信息素养教研室,并在近三年教学实践中证明该课程在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培养当代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就我们在《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改革中构建起来的《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作一介绍。

一、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现在在信息的海洋里,好的坏的,鱼龙混杂,怎么快速提取信息途径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且还批判性的评价选择信息,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也非常重要。医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使医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能力通过生物医药数据库或其他一切信息资源检索、管理、利用生物医药信息,解决医疗、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能够意识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中的信息需求,能够理解获取信息对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意义。

2.能根据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组织分布特点、所处的信息环境,高效地检索和获取生物医药数据库和其他相关信息源,为临床诊疗或科学研究服务。

3.懂得从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信息在确定疾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中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局限性。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获取的来源、数据库的特点、检索策略,了解循证医学理念及不同级别证据(信息)对临床医药决策的作用。对获取的信息能判断其权威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

4.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自觉遵循学术规范,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直严谨的科学态度。能为病患提供翔实科学的诊疗信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理解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5.在充分获取和筛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具有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发挥文献研究的优势,能撰写出文献述评类的论文(如综述、述评等)。

二、构建《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举措

1.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方面: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信息素养概念的介绍;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检索方法、检索技巧;信息利用、处理相关技术;信息的创新(包括论文的撰写、投稿等)。我们以信息素养理论内涵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线,补充了信息检索课程中较少涉及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学术规范、法律信息、信息筛选以及信息分析等内容。

2.改革创新课程教材

信息素养教材是体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要载体,是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教育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素养教学的质量高低,它还是深化信息素养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的保证条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教材易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特点的影响,所以信息素养教育教材要及时反映与其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最新趋势,以做到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能顺利开展医药信息素养教学,我们精心组织和出版颇具医药特色的优秀教材《医药信息素养》,该教材由广州三所医药院校共同完成,并在三所医药类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共同使用。教材包括了绪论、基础篇、技能篇和应用篇,基础篇主要介绍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检索原理、信息道德与法律;技能篇保留了传统文献检索教材的各类常用数据库,内容服务于全书的信息素养主线,强调以点带面,对不同数据库进行横向比较和相互参照;应用篇主要介绍信息筛选、分析方法以及书面交流信息的方式—写作技巧。

3.优化教学手段

我们通过申请课题立项,建立了一个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管理平台,这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为规范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构建的一个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管理平台。

它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参考书和复习题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预习和复习。在教学资源充分展示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平台提供了师生互动空间,教学互动模块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疑问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实现了第一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交叉”教学体系。学生可通过多种互动手段(在线问答、电子邮箱和电话等)与教师取得联系,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平台强大的发布功能可使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领导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听课情况结果以及教学比赛结果等,从而使学生对任课教师有更全面的认识。

4.加强实践教学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将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设为1∶1,把好实践关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检索技能。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医药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医药信息能力,学会批判性评价信息的来源,熟悉各类常用医药数据特点,制定正确检索策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网络设备可以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安排学生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内进行网络检索实习、光盘实习,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习课内容安排一方面根据上课进度相应地安排相关内容的实习题目,如理论课讲授了《Pubmed》这一章节内容,相应的实习操作题围绕着数据库的.使用上,并将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方式发给老师。另一方面,我们编制一些综合性的实习题,例如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实习报告要求包含检索数据、检索策略、检索结果等方面内容,最后分析信息源并写成综述性文章。我们还让学生参与本校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毕业论文中去查找学科的前沿信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5.重视相关课程学习

人类的知识体系错综复杂,各学科之间传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往往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从内涵和标准来看,要提高信息素养,除了学习信息素养课程之外,还应主动选学 许多相关课程。如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这类课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文字处理工具等知识是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和加工技能的基础。又如医学写作课,这类课程主要讲授医学领域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规律。撰写专业论文是一个整理分析科研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格式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运用写作技能表达信息研究成果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从逻辑上看,信息素养课可以使同学在题材选择、材料搜集整理、分析与综合等方面得到锻炼,而医学写作课在促使同学书面表达研究成果等方面得到提升。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2

信息素养是指“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正式提出,现已成为衡量现代学习者对知识信息驾驭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1]。对纺织服装院校而言,在面临纺织服装行业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门制定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 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及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诸方面的状况,对纺织服装有关的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单项选择题和叙述题三部分,问卷的设计采用了文献2中有关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共计86条行为指标,并依据该行为指标设计了60道单选题和8道叙述题,并采用态度量表法中的总加量表法[3],对符合被试者诸如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等态度情形,分别给予5、4、3、2、1的分数。然后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本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9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856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如下信息:

1.1 信息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在设计的问卷中,60道单选题总分范围在60~300之间。对1856个有效样本地统计分析得到:信息素养总分的平均分为178.29,中位数为183,标准差为22.740,最高分为294,最低分为68。分数区间与人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分析表明,标准差波动较小,说明总体水平波动不大;平均分低于中位数,说明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也就是说纺织服装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1.2 信息素养能力分层次分析

信息素养能力一般分为基本信息能力、通用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基本信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操作、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内容,该能力的培养目前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实现。通用信息素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组织分布规律,目前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完成。专业信息素养则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善于发现、获取、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并具备一定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本次问卷设计的68个问题中,涉及基本信息能力40个单选题共200分,通用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3道叙述题共80分,专业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5道叙述题共100分,总分、平均分和中位数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数据分析表明,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总体水平较高;而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平均分比中位数低,说明通用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而从专业信息素养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仅有很少的专业将信息素养与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并没用开设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专业信息素养得分总体偏低,说明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纺织服装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和信息素养能力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模块化”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新构建的适合纺织服装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新构建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四个特色:

2.1 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基本信息能力

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操作模式是:首先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新生进行信息素养调查和能力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人数基本控制在1:3:1的比例。然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A层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主要以加强和提高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技术为主,课时在60学时左右;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能熟练应用,对这部分学生以正常进度和要求开展教学,课时控制在80学时左右;C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很差,特别是打字速度很慢,这部分应加强上机实践环节,课时控制在100学时左右。实施分层次教学后,虽然学生所学的内容、课时会不一致,但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求学生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的认证。

2.2 实现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数据库的整合,培养通用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程是培养学生通用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导致通用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检索课程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文献检索课程的作用有效贯穿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信息素质不是脱离学科而单独培养的,专业学习与培养信息素质应是相辅相成的[4]。因此,实现献检索课程与纺织服装类专业数据库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带着专业问题来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专业问题,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

2.3 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正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带动纺织服装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结构提升中协同、补充、替代和加速作用,打造技术创新的新优势,已成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必然选择[5]。雅戈尔、罗门、博洋等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建立了ERP、供应链、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冲突,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还很浅薄,不能系统的学习掌握软件,导致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素养不高。安德鲁·卡内基指出,“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信息时代,员工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信息素养的差异[6]。通过对纺织服装企业调研可知,现阶段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员工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ERP等方面的信息素养。因此,对于纺织服装院校来说,必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纺织服装业务流程与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ERP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有益于纺织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4 立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深入纺织服装企业调研信息化办公的工作过程,开发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系列教材及相配套的多媒体CAI课件及网上教学资源库。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纺织服装行业文献检索》、《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等。通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企业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革,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3 总结

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业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岗位需求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构建“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数字化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也是终身教育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结合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应用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 构建了适合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层次模块化

参考文献

[1]刘孝文, 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6.5, 50 (4) :132-135.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3]李爱武, 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 22 (90) :1-5.

[4]毛静华, 曾媛.专业知识导向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18-120.

[5]刘建长.信息化带动宁波服装业的突破途径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学报, 2005, 3.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3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信息素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文章介绍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其中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和探讨教学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1大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本身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网络信息意识、大学生网络信息能力、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

2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大学生虽然对信息素养有基本的认识,但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需求意识淡薄

信息需求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欲望,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不少学生阅读书刊资料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在鉴别、筛选、利用信息方面能力较差,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出的庞大信息不知如何筛选,没有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

2.2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

不少学生还是依靠借阅书籍期刊,不善于利用网络电子书籍和网络资源,不能快速、精准、全面地查找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分类浏览和有效利用,还需培训和引导。另外,不能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灵活地组织和归纳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缺乏课题检索和论文写作技能,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研究传播素养。

3.1确立教学目标

经过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和管理学生的经验,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重点培养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从网络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來,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从中受益。为此,我们制定一份适合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能够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能够客观的评价信息,能够创造性的使用信息,能收集整理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3.2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又要落实以学习为中心,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建立结构优化、易于实施、并能实行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阶段、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和特色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学期实施教育,这三个阶段将信息素养知识、意识、能力和道德有效结合在一起。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重在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养。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对专业信息的分析、筛选、组织和交流的能力。特色信息素质教育侧重对大学生的论文写作、从事科研项目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开展专业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等。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使大学生理解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方法,掌握如何探求知识信息,能对知识信息进行评价,能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建立自身知识价值体系。

3.3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资源导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两种:

资源导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各类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也是在自我更新知识、拓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运用大量的学习资源,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必要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启发,监视学习进程,最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资源导向式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会检索、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自我评价学习的进展等。在此种教学方式下,信息资源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学习的基础,大学生所获得的资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审核,制作清晰易懂的资源使用指南,帮助大学生有效地使用资源,鼓励他们在学会使用资源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拓创新。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学习是一种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它让大学生在真实社会的环境下,将所有出现的实际问题形成案例,大家共同探讨,搜集信息,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大学生不仅能在教师教学中获得知识,还能在分组学习中受益更多,学习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自我学习。在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资源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在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和特色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则应多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鉴别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论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之本,适用于各类专业,各类学科、各种教育层次、各种学习环境。信息素养并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必须经过学校的学习环境、课程的教育与培训才能获得。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信息素养课程的设计,结合各类学习资源的运用,使大学生建立起认识信息、能快速查找鉴别出有益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使用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邹志仁.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3).

[2] 张亚莉. 高校信息素养课程规划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6,(3) .

[3] 吴群志.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体系的分析与确定[J] .情报科学,2006,(4) .

[4] 刘秋梅. 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情报,2006,(4) .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5LX093)

作者简介: 陈 雷(1983-),男,广西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第二作者: 何克奎(1981-),男,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4

2.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2.2课程体系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5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及其形成过程,指出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探讨了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指出信息素养能力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层次的结构。

【摘  要  题】社科信息教育

【关  键  词】信息素养能力/大学生/高等院校

1.1 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信息素养能力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则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者的统整、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即构成了信息活动者的信息认知结构。从静态来考察,信息认知结构就是信息活动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先行组织者”,它在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储存所获得的诸多信息,使之处于有序的、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不是空洞无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泛泛存在的一般信息能力(Information  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是实实在在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结构系统,即所谓的信息认知结构和信息操作方法系统。

1.2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经过不断的信息活动实践,从而使它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而实现的。这一形成过程,从信息活动者的内因分析依赖于学生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掌握质量及其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水平,依赖于信息活动者一般智力水平以及信息活动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控制。从外部环境来分析,主要受以下教学因素的影响:①知识的外部结构化水平;②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水平;④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和促进性水平。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这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其次,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素与原来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信息知识技能结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结构化、网络化水平是决定信息素养能力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关键;再次,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方法,以信息活动任务和问题类型为线索和中心,将不同信息知识技能结构进行组块,实现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方法、信息策略的融会贯通和高度网络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阶段,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要素的学习掌握;第二阶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结构的组织与形成;第三阶段,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的构建。

随着信息活动的进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使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学习不断深入,信息活动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要遵循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整体建构,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与学的起点行为也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活动内容和方式必定随之而异。只有全面优化这些因素,才能加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2 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

信息素养能力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在信息活动中的统一。从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是静态的,它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信息认知结构。但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个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性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学生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是以信息活动为内容中介,通过信息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并随着信息活动的丰富、信息活动内容的深入,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已经形成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新信息技能的学习,并为顺利地进行信息活动提供符合信息需求特点的信息活动程序、步骤、策略和方法等,提高了对信息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又促进信息素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2.1 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信息心理基础

信息素养能力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内化和概括化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信息心理特征,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活动是学生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的过程,信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信息活动中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信息感知、信息记忆、信息思维、信息想象、信息语言等信息心理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信息过程,但对信息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信息心理因素,如信息动机、信息兴趣、信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等。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生的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信息心理基础。

2.2 基本信息能力和综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所进行的信息活动方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信息活动是由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两部分构成的,即有两种形式的信息活动,内部信息活动即信息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信息语言、信息行为对信息需求的感知、言语表达等信息心理活动,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内化和概括化。这一信息活动过程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观察、信息思维、信息表达等信息心理能力。这些信息心理能力虽然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活动必备的基本信息能力。外部信息活动,在信息活动中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实践操作性活动,如信息查寻、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内化过程。信息活动的外部活动必须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外部信息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基本信息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信息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取信息策略,形成信息实践操作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这些综合信息能力需要多项基本信息能力的支持,是在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结果。

信息活动是学生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的统一,二者在信息活动中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系统掌握和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信息观察、信息思维等基本信息能力和信息查寻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创造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信息活动或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中的信息行为表现加以测量和评价。

2.3 信息思维能力和信息活动策略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信息活动是一种信息思维活动,信息思维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离开了信息思维活动,任何信息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从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思维活动是一种指向信息问题解决的间接的、概括的信息认知过程,概括性是信息思维基本的特征,也是信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信息思维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概括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因此,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信息思维的概括性是发展其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一种运用信息策略的活动过程。无论是信息知识的掌握、信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具备信息素养,都得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如果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策略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更强的迁移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策略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有效活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查寻、选择、评价和利用等信息过程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活动过程调节和控制的信息认知策略两大部分组成的,就是说,信息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信息知识水平,而是他们信息元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成分,在信息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把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纳入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之中,强调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强调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能力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也为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两张皮;其次,它也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即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信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动发展。

收稿日期:-11-12

【参考文献】

1 陈文勇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情报科学,,19(2)

2 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中国图书馆学报,,23(2)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 篇6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

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7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 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1992年“信息素养”一词正式被ERIC数据库纳入索引词典, 标志着信息素养教育得到确认。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3个方面, 即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能力。笔者认为这3个方面构成了金字塔型结构, 如图1所示。

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 它是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水平所共有的。拥有信息素养不仅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扩展研究, 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2 贵州商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研究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更好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笔者以贵州商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 进行了面谈访问式调查。调查问卷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信息意识情况;学生信息能力情况;学生信息道德情况。问卷项目构成见表1。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答卷100份, 通过调查, 我们对现阶段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总结。

2.1 学生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面谈访问法进行,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样本选取容量如表2所示。

2.2 学生信息意识情况分析

信息意识是衡量信息素养水平的前提, 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们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从调查结果看, 一般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在被调查者中, 当有信息需求时, 70%的同学能主动去查找, 对于如何获得相关信息, 获取信息的途径的调查过程中, 69%的同学表示比较清楚, 且同学知道获取新信息的渠道有很多, 不仅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 通过人与人的沟通, 查阅书籍、报刊、电子读物、广播、影视资料等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98%的同学能够认识到准确的信息和综合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具备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意识较强。

2.3 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情况分析

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 不仅体现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 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由于这个指标是一个硬性指标, 没办法通过问卷调查对该项指标进行分析, 所以笔者选择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近几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佐证进行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基本稳定,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中上水平。

2.4 学生信息能力情况分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 对信息进行评价, 形成批判性思维,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 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 并通过网络传递给别人, 以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调查发现, 93%的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媒体来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但在信息检索过程中, 约有54%的同学不能准确提取检索词, 因此不能够检索到所需的相关有效信息;对于收集到的信息, 被调查同学中仅有8%表示会分类整理, 42%的同学表示视信息的重要程度会对较重要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有14%的同学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如何判断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18.61%的同学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27.71%的同学则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进行判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同学的信息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2.5 学生信息道德情况分析

信息伦理道德问题通常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调查发现, 25%的同学对于所搜集到的信息都是直接复制粘贴使用, 对于所引用的文献, 4%的同学表示不会对此做出任何标注;对于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有78%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盗版光盘和盗版书, 有69%的同学表示会经常购买。

由此可见, 我校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3 构建贵州商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1 构建贵州商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 我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研究会推出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了该指标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了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4所示) 。

3.2 贵州商专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教会学生“做人与做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 在1947年建校初提出“尚信塑品, 致用立身”的校训,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是我们学生的立身之本, 历经60余年办学历程, 学生以专业对口、实践性强、素质好、上手快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上手快”就是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最佳肯定, 他们在工作中更容易进入角色。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 专科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弱, 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 对信息源的探索程度不高, 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 也就决定他们必然要坚持终身学习, 因此, 学会如何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 是所有学科、学习环境、教育水平所共有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力, 就知道如何进行学习, 如何组织知识, 如何寻找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并能利用信息。

3.3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测试

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具体内容见表5。

4 结束语

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渗透在各学科专业的教育过程中,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调查得知, 我校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知识扎实, 但学生的信息能力薄弱。

很多高校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交付给图书馆, 但笔者认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单靠图书馆的努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开始我校也在这方面做了较早的尝试,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并在以后的学期设置了文献检索技术课程, 实践表明这样做还不够, 同学希望在学校中能够强化该项技能, 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张晓菲.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育[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2]宋连友, 祝明慧.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8

【关键词】金融客户信息服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43-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程加快,工业 4.0 时代的开启,国内金融业务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中,金融信息服务利用其较为常见的服务外包形式优势,发展迅猛,成为信息服务产业中的朝阳行业。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供给等各方面的问题,具有金融特色的客户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更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

本文以金融特色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又称为呼叫中心专业、网络互动专业等)职业发展为依托,根据金融客户信息服务外包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

一、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员知识及能力要求

(一)多元复合的知识背景。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是客户信息专业和金融专业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金融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要求其具备有多学科复合交叉的知识背景。

因此,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要开设的学科要包括金融学类、管理学类、数学、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类等相关课程。其中,金融学类教育侧重于传统金融行业和新兴金融行业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管理学类则侧重于基层管理、团队管理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则偏向于应用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方面,心理学类课程则侧重客户心理。

(二)专业化的技能。随着我国国际化趋势发展,外语也将成为金融信息服务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之一。外语课程的开设对其也十分必要。

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除了常規客户信息服务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之外,还要求其特别熟悉金融系统、金融业务,了解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能够熟练指导客户使用金融软件的同时,自身也能够使用信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跨区域的语言沟通能力,具备与团队、客户沟通的协调能力。

(三)理解与表达能力。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其本质还是无法脱离客户信息服务,故其工作中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会倾听,准确、快速理解客户的需求,抓住客户话语中的关键词,准确切入话题,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恰当的理解。在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客户的年龄、文化等,以便交流,而且还要在表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话语中的情绪,具有良好的语言感染力。

(四)情绪管理能力。电话交流在看不到对方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情况下进行,使得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在对客户的情绪、态度等认知存在一定的障碍,只能通过语言来进行了解,造成了双方交流沟通的感受差异、理解差异,容易使得客户产生焦躁的情绪,也容易使得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从业人员产生沮丧、退缩、不耐烦等消极情绪,最终破坏双方关系,招致投诉。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情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体系构架与组成

(一)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对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的基石,它主要锻炼的是学生非专业能力,但却对学生后续能力构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技术、团队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专业课程。鉴于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充分体现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复合型特点,注意各门类学科交叉融合。其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结合金融学、营销能力、管理学、语言类等多门类综合学科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市场营销能力、呼叫中心运营管理能力等。

因此,在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计算机类基本应包括 Office 软件的使用、金融信息系统等,金融类则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会计基础、证券经济学、国际结算、商业银行业务、保险学等,语言类则以英语为主,其他类则包括商务礼仪、团队管理、客户心理学等课程,如表 1 所示。

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话营销能力。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在营销能力方面侧重于学生的电话营销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学,以及呼叫中心销售技巧等课程。主要在普及营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电话营销这一方式,对学生在电话营销过程中的心态、倾听技巧、沟通技巧、产品介绍和答疑、销售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塑造,提高销售能力。

2.呼叫中心建设。呼叫中心建设包括了中心设备的运营和维护、呼叫中心系统,可归纳进入计算机类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呼叫中心设备使用和维护进行专门的学习,包括呼叫中心运营和维护,如简单的故障处理、更新升级、信息记录查询、办公系统、通讯软件、台席分部管理、资源分配等。

3.管理方面。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呼叫中心数字化运营管理以及人员管理。其中,呼叫中心数字化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呼叫中心战略建设、数据、指标、呼叫中心绩效等相关知识。人员管理,则主要是针对客户信息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销售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压力管理等。

4.金融知识。具有金融特色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和普通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对学生进行金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锻炼,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金融行业的客户信息服务人才需求。

(三)实训课程。具有金融特色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沟通技巧、倾听训练、提问练习、语言表达训练、电话营销技巧、发声控制训练、绩效管理、话术等。类型上主要可分为客服类和运营管理类实训。

1.客服类实训。客服类实训主要针对客户服务代表、客户服务等岗位。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呼叫中心服务技巧、电话沟通技巧、呼入和呼出操作。其中,呼叫中心服务技巧实训是通过让学生练习问答、倾听、沟通、陈述、提问技巧,来探知客户需求,为解决客户问题提供良好基础,与客户在一开始建立良好关系;电话沟通技巧实训是通过电话礼仪练习,提升学生倾听技巧,如何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取客户需求,降低电话沟通的传达信息流失率,学会倾听和反馈信息;呼入操作实训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呼叫中心的呼入步骤,让学生在實训过程中,掌握呼入的工作流程;呼出训练则是让学生明白呼出流程,通过语言判断客户情绪,针对客户态度采取有效措施,掌握呼出的工作流程;呼出技巧实训,侧重在情景模拟的情况下,学生在掌握呼出流程的基础上,对沟通技巧加以熟悉的过程,涉及电话沟通技巧、倾听训练、情绪管理、电话营销、突发事件管理等。

2.运营管理实训。运营管理实训主要包括团队管理实训、呼叫中心信息管理和维护实训、现场管理实训等相关内容。目的是通过工作、岗位、角色三方面来让学生感知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不同角色,具备基本的管理素质,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

3.金融业务实训。金融业务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让学生在掌握客户信息服务的同时,更具有专业针对性。

三、金融特色与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结合发展展望

呼叫中心的主要职能在于,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支撑,通过客服人员,为组织的用户提供有效服务,密切组织和用户之间的关联。客服人员主要是通过呼入、呼出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包括售前咨询、售后服务、活动推广等业务,兼具有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市场调研、电话营销等多种业务功能,多采用业务外包。

金融业务客户服务人员有着庞大的缺口,和传统客户服务人员相比,它要求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的金融基础。金融客户信息服务是基于金融专业特色,以及在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科。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实训课,均融入金融相关方面业务学习和训练,其目的是有效针对金融行业培养信息服务人员。金融客户信息服务中心人员的职业发展基本为基层客户服务代表、基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需求、市场缺口、学校培养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依据,根据市场需求,将金融特色融入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使学生就业更有方向,尽快匹配到适合的岗位,并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平,王丹.职业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2]梁锡坤.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

[3]李智斌.校企合作下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式探索——以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

[4]田铁刚.高职高专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9)

[5]田铁刚,郭维威.高职高专院校中呼叫中心专业实训课程内容的研究[J].湖南农机,2013(5)

[6]何明.高职院校呼叫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知识经济,2014(3)

[7]汪芳.高职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融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新校园(上旬),2015(10)

[8]杨乐.金融信息人才调查分析及培养方案[D].西南财经大学,2009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9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医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对策

1.信息素养简介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简言之,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2]。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各行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3]。

2.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4]。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医务人员必备的素养,是评价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医学生来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医学生保持毕生学习的基础。

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中医药院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可以使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逐渐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具备进行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的建立,信息知识的积累,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道德的养成。

3.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步骤

目前,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国内有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虽然中医药院校面向在校医学生基本上都开设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第一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第二个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但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医药院校现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是单一的、非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单元常常和学科课程分离,没有与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对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处在不成熟的研究探索阶段,远远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上述问题在目前中醫药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十分有必要的研究工作。笔者分四个步骤论述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1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

要培养、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了解现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进行问卷调查,因此首先要设计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设计出完善合理的问卷,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调查了解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了解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问卷的具体设计时,要尽量保证问卷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兼顾低冗余性,使得问卷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收集到需要的信息。

问卷设计好之后就需要实施调查,在实施阶段,要采取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进行问卷发布、回收和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发布纸质问卷开始调查,更便捷的方式是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利用很多免费的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开展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会由调查平台自动给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和精力。

3.2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

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得到统计结果之后,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全面发掘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确保提出的现状问题是可溯源的、有代表性的,即从统计结果中发掘出来的问题应该是典型的、有数据支持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假问题。只有先抓住核心问题,才有可能研究出具有而有效的对策。

3.3针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研究对策

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对策研究方面,要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中医药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外实践环节设置和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而有效的对策,以期确实解决问题。

3.4开展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实践

基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在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之后,需要将得出的对策具体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采用有效的、可操作的、可评估的方式使相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以发现相关对策存在的不足,进而修改完善。

4.结语

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入手,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并应用教学实践。笔者将在后续工作中更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对策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74:6.

[2]晏峻峰,李曼.医药信息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6-17.

[3]陈燕玲,陈海宁,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三——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7):763-767.

[4]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5-16.

《医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10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我国第一次提出“会计电算化”概念是在1981年, 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 许多高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 在财会专业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 如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延伸。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暨2007年学术会议上, 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从实质上阐述了“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 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

(二) 功能范围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 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 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 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三) 信息输入、输出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部自己输入和输出信息, 并且报送其他机构, 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 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当中, 从网上直接获取。

(四) 系统地位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 按计算机的概念来说, 是一个部门级的概念。会计信息化的地位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ERP (企业资源计划) 是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的财务会计模块是对资金流进行核算与管理, 在ERP整个方案中资金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 会计电算化从名称、概念到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延伸。

二、财务信息化教学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按课程进行划分, 课程之间界限分明, 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两门课程的实践分别进行, 有些内容重复, 有些内容缺失, 没有将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结合起来, 财务信息化课程与会计理论课程的衔接以及会计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 讲授时间多于学生实践的时间, 还存在模拟实践平台的仿真性差, 实践内容缺乏深度、实践考核方法不完善等问题, 迫切需要采用信息时代的新思路, 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 打破传统课程划分的界限, 来构建严谨、科学的学科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 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地调整, 尤其是主干课程和实验课程应加强。 (1) 基础课程:开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会计类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网络基础等计算机类课程;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类课程。 (2) 主干课程:开设电算化会计、计算机财务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等课程。 (3) 实验课程:开设财务软件实验、ERP软件实验、电算化审计实验,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课程。

(二) 实践教学

无论是手工实习还是电算化实习, 应打破课程界限, 进行层次划分, 重新对实践内容进行整合, 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 同时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 将会计实践项目设计成有层次、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自主性、自助性的开放型实践, 并不断完善。 (1) 实践项目设置:同步单项实习主要是为基础课程和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的, 如在电算化会计中的总账和报表, 即手工实习的基础财务会计部分和报表部分;专业综合实习是为ERP实践所设计, 如工资模块、进销存模块等, 模块间的数据传递等, 这是在总账等财务会计内容之后的巩固型综合实习;巩固创新实习是为在完成财务模块和ERP模块基础之上, 全面而高层次的实习, 如网络版财务软件实习、电子商务实践等为创新性实习, 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动手能力, 软件应用能力。 (2) 实践方法和形式设置:手工模拟实习与财务软件作账并行。可以将手工实践与电算化会计实践并行操作, 互相验证,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结果正确性的自信心。当前社会实际会计工作中, 从总体上看还是传统的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并存的局面。需要学生同时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两种操作技能。因此, 会计课程实践可以采用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并行的方法。整个实习分模块设计,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自主选择实习项目, 自主选择该项目中具体实习内容, 自主安排实习进度, 实现学生自主实习。情景模拟实践, 可采用案例实习或项目实习的方法, 设计不同的模拟环境和情景, 如不同角色的操作员、不同类型的企业等。 (3) 实践的考核方法与评价:建立实习评价系统, 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以及实践结果给予评分, 由系统自动判断实习者所得出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检索、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发布课堂公告, 也可以在线布置、批改、完成电子作业或实践报告书, 同时学生手工填写实践报告, 以便将手工会计实践结果与电算化实践结果进行比较。

三、财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优化及改进

会计信息系统趋于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 但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课程体系显得有些落伍了, 存在着基础课程设置不够完备、教学内容陈旧、主干课程设置单一、实践课程稀缺、与会计理论课程的衔接以及会计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 讲授时间多于学生实践的时间等问题;而且缺乏财务信息化实践教学科学、完整的体系, 在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在本课程发展趋势的导向及内容的拓展方面, 也缺乏明确的观点和与时俱进的实质性改革措施;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 以加强财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

(一) 强化网络财务方面教学与实践

财务网络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多数财务软件都有网络版, 网络版财务软件与单机版相比, 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操作流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拓展, 应增加网络版财务软件的功能、应用流程的介绍, 增加运用网络版财务软件进行网上数据传递、报送、接收等数据管理内容的实践。

(二) 强化计算机审计的教学与实践

会计信息化必然导致审计信息化, 才能对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 改变审计手工作业的状况, 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增加介绍审计软件的内容, 学习和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从数据引入、审查及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战”练习内容。

(三) 强化电算化管理方面的教学与

实践财务信息化是一种思想, 而不是简单一种操作。电算化实践教学应当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但由于时间、教学条件、理解角度、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 往往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变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这样重会计的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 是不可取的。应加强电算化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实践, 如以最常见的债务类科目———应付账款为, 从会计的角度, 可在一级科目应付账款下设置供应商明细科目等方式, 这仅解决核算问题, ERP财务软件通过启用供应商管理功能对应付账款进行管理, 把供应商与采购业务集成管理, 通过供应商的有效记录、跟踪、管理供应商及往来款项, 而且由于内在的集成性确保了总账与应付账款子账的实时一致性, 实现了对债务的全面监管。

(四) 强化财务分析方面的教学与实践

会计信息化后, 对会计数据进行管理, 为企业管理者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管理活动提供有效数据, 实现会计监督职能更为重要。在核算电算化后, 会计信息系统以管理为重心, 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 切实提高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分析方面的教学, 学习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信息技术模型及经济学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 进行前瞻性分析与预测等。

上一篇:商务邀请函英文下一篇:党员红色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