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信息素养

2024-05-23

农民信息素养(共9篇)

农民信息素养 篇1

湖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 根据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截至2011年末, 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 595.6万人, 其中, 农村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55.9%。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中出现了“信息鸿沟”、“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在逐渐增加, 但是其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都较少, 农民信息素养亟待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 农民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才能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掌握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各类信息。了解湖南省农民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发展水平, 对于推动湖南省信息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民信息素养的涵义

不同的人群其信息素养不同, 要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农民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农民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在信息社会中, 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或技术检索信息源, 通过对信息查找、判断和筛选, 将有利信息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去的能力和素质。农民信息素养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做出的能动反映, 具体表现为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在遇到问题时, 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二是信息知识。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各门学科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有如何找到能够说明和解决某种问题的信息知识。三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集、处理、加工、检索、利用和传递等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农民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信息素养的农民能熟练掌握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技能[1,2]。

2 湖南省农民信息素养现状

2010、2011年连续2年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湖南省农村信息技术现状及农民信息素养进行专门调研。其中, 问卷的结构主要包括: (1) 信息意识; (2) 信息知识与能力; (3) 信息需求的内容; (4) 培训情况等。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 由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下到各乡村进行调查, 第1次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问卷674份, 有效问卷率为96.3%;第2次发放问卷626份, 回收问卷611份, 有效问卷率为97.6%。问卷涉及地区遍布湘中、湘南、湘北、湘西、湘东, 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通过问卷调查,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湖南省农民的文化程度以低水平为多, 初中以下占62.1%, 从农民的收入水平来看, 家庭月收入普遍聚集在1 000~3 000元, 其中1 000元以下的收入者达到12.3%,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信息素养的提高。

(2) 湖南省农民对于信息重要程度的认识普遍较高。统计数据显示有72.5%的人认为信息对自己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于涉农方面的信息意识较强。绝大多数农民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信息是不重要的。

(3) 湖南省农民对于现代信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相当缺乏, 仅有44.2%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技术的常识。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也不够, 信息获取能力低, 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 仅有25.1%的被调查者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搜集和整理信息, 将有用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甄别信息、传播有用信息的能力, 是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4) 信息获取渠道少。湖南省乡镇农村的电视机普及率较高, 达到96.8%。随着移动手机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手机的覆盖率已超越固定电话的使用, 达到87.2%。但在实际生活中, 农民除了利用手机和电视的最基本功能外, 几乎不会通过手机和电视获取农业相关信息。在网络普及率仅仅只有11.1%的情况下, 要引导农民利用已有的媒介获取需要的信息, 达到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多样性的目的。

(5) 农民关注信息的种类。调查显示, 湖南省农民最关注的信息是农产品市场价格, 对该信息关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3.3%。其次, 受到关注较多的分别是政策法规和种养殖技术, 分别占总人数的42.7%和42.2%。由此可见, 湖南省农民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求非常强烈, 希望通过时刻关注政府的政策法规来与时俱进, 通过提升自我的技术水平来增强自己的本领, 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受到关注的还包括农产品的新品种、农业气象、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及疫情预报与防范技术等涉农方面的知识。

(6) 农民对提高自身文化和信息素养的意愿。由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受先进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农民对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发现, 超过7成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免费信息技术培训, 有将近42.5%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付费的信息技术培训。但调查也发现, 在实际生产中, 湖南省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较差。

3 提升湖南省农民信息素养的措施

3.1 政策引导

农民的信息意识是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前提。虽然湖南省农民的信息意识普遍较强, 但仍需进一步强化。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政府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和报道信息在农民致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让农民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送信息给农民的状况, 将其转变为农民自动自发获取信息。二是提高农村信息质量。湖南省目前农村信息服务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总体信息质量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对信息的依赖度。要激活农民的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强烈欲望, 就应提高信息质量。政府可以从政策上给予引导, 使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类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中来, 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3.2 制度保证

要提升农民信息素养不仅要从政策上引导, 更要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一是保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农民获取各种信息的需求, 不仅用得了, 更要用得起。二是保证农村中小学学生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机会, 使新一代农民从小就具有信息的意识, 具备收集和处理基本信息的能力。三是要保证农民有接受信息教育的权力和义务。要成立专门机构为农民教育提供服务, 采用多种方式, 把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和农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 做到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3,4]。

3.3 资金支持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设备购置将是家庭的一大笔开支, 对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还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例如开展家电下乡, 信息产品下乡活动或者直接给予农民一定经费补助。农民参加信息教育培训实行免费, 并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信息平台, 提供便捷的查询途径, 随时获得各种技术答疑等。

参考文献

[1]裴俊青, 孟芳, 朱丹.现代新型农民信息素质培育途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 :114-115.

[2]李春燕.农民信息技术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 (17) :89-90.

[3]汪全莉.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促进新农村建设[J].科技创业, 2007 (9) :24-25.

[4]赵意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6) :24-26.

农民信息素养 篇2

-----科普报告月科普活动纪实

根据省、市、县职业农民培训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在县关工委大力支持下,由县农委主办,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国家职业农民培训舒城蔬菜班经过两个月准备,于2017年4月18日在国家农业园区、安徽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舒城农科所培训中心正式开班。

培训前举行了简短的开班式,开班式由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许平主持。首先由国家农业园区、安徽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舒城农科所负责人葛自兵代表培训机构表态发言,其次由市农委党组成员、市农委谢申海总农艺师就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作了深入解读,市农委科教科朱冠来科长、县农委章树总农艺师、县农广校李娟校长、县农科所汪德尚所长参加了开班式。开班式后,安徽省演讲学会执行会长、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新安百姓讲堂金牌主讲人崔跃松就职业农民素养作了主题演讲,来自全县200位蔬菜种植大户参加了培训并听取了演讲报告会。

培训班还请来省农科院武际博士、省农科院廖华俊研究员、安农大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姜含春教授、安农大食品学院李梅青教授、省农科院王朋成研究员分别就土壤肥料、马铃薯栽培技术、品牌战略、农产品质量安全、秸杆禁烧与科学施肥知识作了专题讲座,集中授课后,全体学员集体参观考察了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参观学习后进行了理论考试和结业典礼。参训的200位学员一致表示住的舒心、学得安心,收获颇丰,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

职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素质如何决定着科技成果发挥程度的大小,决定着我们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更新知识,能力再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举办职业农民培训班,是增强科技支撑作用,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需要。

一、为办实、办好培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突出培训重点,明确目标任务。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由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组成。其中实践教学以田间学校为主,组织学员去县内桃溪红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千人桥袁隆平吨产攻关试验基地观摩学习,组织学员相互交叉到各自基地交流学习。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为现代水稻产业经营专业知识、现代小麦产业经营专业知识、蔬菜产业经营专业知识以及现代农业创业、涉农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与品牌战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物联网知识等公共知识。通过培训,使参训学员能力明显提高,并通过培训逐步探索出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的职业农民训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并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我们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的实施与管理工作。

(二)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学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详细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定培训绩效、创业效果、考核评价检查验收制度和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班主任职责、跟踪服务、资金使用管理等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

(三)落实有关政策,尊重学员意愿。要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农委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好培训项目,确保党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因地制宜。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采取什么样的培训形式,要从学员的意愿出发,服务学员的需求,让学员满意。

二、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培训管理与服务

在培训中,将严格按照省农委要求,把参训学员的实际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编制培训计划,完善教学环节,创新培训内容,严格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

一是做好教师选聘及管理工作。教师选聘及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一方面严格按照省农委关于培训师资要求精神,结合专业培训课程选聘专家库专家,另一方面精心选聘水平高、技能扎实专家教授作为培训师资。并严格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二是抓好教材建设。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我所严格按照省农委的要求,选定省农委统编教材,确保培训按既定目标进行。

三是创新培训内容,注重实效。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学员培训的需求,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四是加强班级管理与学员考核。培训期间,为了便于管理与沟通,学员将按照专业编班,每班级配备1-2名学习辅导员。学习辅导员负责班级教学日常管理、教学考勤等工作。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农技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培训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员的技术能力与水平,因此培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培训期间,我们将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体的舒丰、红光农科所示范园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并深入各大户学员的生产基地,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的开展取得了如下效果:(1)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职业农民。我们在开展培训时,对培植职业农民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培养、重点扶持,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促进他们发展壮大。来四乡镇37个示范村的200名参训农民,经过培训,60%的学员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他们大都决定明年扩大规模。

(2)加快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增产增收潜力大的产业作为培训重点,不仅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能力。针对项目村实际需求,重点讲授推广:小麦知识、大棚蔬菜技术、、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与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和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讲座。

(3)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紧紧围绕各村主导产业,围绕“一村一品”发展的需要开展技术培训。一方面传授主导产业关键实用技术,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优质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培训许多学员都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每个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一村一品”正在发展壮大。

(4)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农民信息素养 篇3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农民,信息素养,农村经济

1电子商务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广义的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狭义的农村电子商务则仅指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销售产品或服务的过程[1]。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增长,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新常态下加快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落实中央精神,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带动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而减少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增进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2]。

2电子商务环境对农民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农民信息素养由信息素养的概念引申而来, 指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和设备检索信息源,通过对信息的查找、判断和筛选,将有利信息与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 并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去的能力和素质[3]。

农村电子商务虽是近几年才兴起, 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 尽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明显,各地出现了一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但是也应该看到缺乏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是导致大量电子商务应用失败的根本原因;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不高,直接制约了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适应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的信息素养也要随之而发展。

2.1农民电子商务意识需要培养和提升

目前我国的农村网民在网络的应用方面主要还是用于娱乐,商务应用很少,这和农村网民的意识习惯有关。 很多农村网民不了解互联网的真正作用, 不相信在互联网上能有增收致富的机会。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敢使用。 只有从意识层面上真正理解了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结构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才会自觉想到利用电子商务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状况。

2.2农民电子商务知识需要培养和提升

由于教育的落后,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给农民学习、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 另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到农村从事电子商务创业和就业,成为“新农人”,对电子商务知识也有迫切需求。 加强农民电子商务知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3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需要培养和提升

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 生活中应用电子商务的成效并不理想,根本原因还是农民信息素养不高,导致电子商务应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迫切要求。

3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通过“想用、能用、会用、用好”策略提升农民信息素养。 “想用”,即让农民愿意用、主动用电子商务。 “能用”,即让农民用得了、用得起电子商务。 “会用”,即让农民会使用电子商务。 “用好”,即让农民用好电子商务。

3.1 “想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培养和提升策略

农民电子商务意识提升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宣传、引导、示范。 各级政府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正面宣传,消除大家对农村电子商务的陌生感,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引导农民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解决问题。 各级政府应该在农村网民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借助乡土关系、邻里示范作用,促进农民自主学习、群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农民把握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好机遇。

3.2 “能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建设策略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 是开展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 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和城市相比,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宽带虽然覆盖了大部分行政村,但没有做到户户通、计算机在农村家庭的普及率低下、物流服务不到位等。 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的改善主要还是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措施和相关企业的业务延伸。 政府应加大农村网络信息化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质量的提高。 同时政府需利用网络发布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以及农产品市场方面的最新消息,给予农民正确的指导。

3.3 “会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知识培养和提升策略

农村网民由于学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 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这需要在广大农村人口中推行电子商务培训。 培训可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 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农村网民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电子商务应用知识。 同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培训。

3.4 “ 用好”——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应用从而便利生活、 增收致富策略

一方面当前农村网商大多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的形态,店铺等级偏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学习条件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农民了解、熟悉、运用电子商务的过程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农民电子商务培训除了教授电子商务知识,还要“以应用为中心”,从政策支持、网购、网络销售、电子支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扶,逐步提升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让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自己收入,从而提升物质生活质量。

4结语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不高直接制约了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农民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民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的特点,培养和提升农民信息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加速我国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20-25.

[2]汪向东,梁春晓.“新三农”与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吉万年,陆彩兰.信息时代培育农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08(5):59-61.

[4]葛俊,严奉宪,杨承霖,等.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

[5]张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信息素质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150-153.

农民信息素养 篇4

【摘要】小学计算机学科是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的产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运用检索、评估等方式有效地获取、运用相关的信息。本文就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人发育成长的最快、最旺盛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塑造性和最佳的教育接受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以

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信息素养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认识计算机构成,理解基本操作之后,获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由学到做,激发学生的操作 望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讲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有着相应的意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游戏、比较、提问等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同学们是怎么知道或得到这些信息的呢?同学们知道怎么操作相应的信息技术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操作信息技术的 望,为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一种主观意识,是指个人迫切要获取相应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索求的兴趣,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最为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计算机,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机面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手势、正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标准。在初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计算、画画等相关比较简单的操作。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加深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全面、具体、实用。例

如,在学习《画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鼠标、键盘等,绘制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整体完成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大局观。这种实践操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要培养学生输入、编辑、上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阶段性提升。学会输入是指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符号的输入,最终达到盲打的目的,能够熟悉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学会编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信息软件,将文字、图案、声音等形式进行组合,形成电子小报、PPT 等

作品。学会上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来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组合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家园场景图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盆景,为学生创设“构建我的家园”相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花盆放入家园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文件中的复制与粘贴,从而组合成一幅画面。如此,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使学生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编辑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搜索引擎,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搜索引擎,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学问,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浏览儿童网站、专题网站、学校网站,使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信息

资源的丰富性,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眼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论坛、E-mail 等网络手段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实际操作计算机,并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得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伏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7).

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篇5

我国农民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后, 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 直至2004年被列入新闻传播学界10大热门论题之一。国内的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 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 2004年9月, 上海交通大学在本科生中首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 随即10月, 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 (medialiteracy.org.cn) , 2006年6月, 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 (Fudan Media Literacy Research Center) 正式成立 (2) 。2007年12月“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举办, 以“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为主题就相关问题做了相关讨论 (3) 。2009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邀请日本茨城大学媒介素养教育专家村野井均教授, 介绍了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4) 。但从总体看来, 我国媒介素养方面关于针对某一特定群体 (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 的媒介素养研究尚少, 在实践方面的进展更是微乎其微。

根据《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所述:公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教育水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 其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平均值也越高 (5) 。该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中等偏弱水平, 公众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积极主动思考解读的情形尚不普遍。

针对低收入群体而言, 该报告认为,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尤其以中老年人和低教育、低收入这类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在媒介素养上呈弱势明显。以建筑行业农民工为例, 根据《2007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显示, 低学历化是目前建筑业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建筑业农民工的文化结构一直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占主体, 其比例在58%左右, 其他行业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教育层次与建筑行业无明显区别 (6) 。

从农民工群体的文化交往来看, 带有明显的封闭性。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工的社交活动方式主要是地缘性关系, 业缘性关系较弱, 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很少, 这种现象显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不符。农民工主要与自己相同群体的人交往, 社会交往圈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同事、朋友、亲戚和同学等这些熟人关系之内。在其他的交往关系中, 包工头是比较多的交往对象。而代表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农民工工会组织仅占2.3%, 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率只有2.9% (5) 。农民工在城市的活动, 基本上都是在体制以外运作的, 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外的关系网和隐性社会结构。

而从农民工群体文化娱乐上看, 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单调是一种普遍现象。调查表明, 农民工群体读书看报的兴趣主要来源于消遣的需求, 仅部分是源于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需求 (7) 。

综上所述, 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不过在我国专门就公众媒介素养建设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多。反观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成果, 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大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商业化、娱乐化和媒体本身的弊端, 针对特定农民工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重视农民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农民工进入城市谋生, 大多从事着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他们在给城市人的生活提供着便利的同时, 却常遭受到城市的政策歧视和市民的态度歧视。面对种种困境, 农民工群体分化出三种不同选择:

少数农民工精英已经开始利用媒介传播的力量表达这个群体的思想、情感及利益诉求, 如联系媒体记者报道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独立开办关于农民工话题的专题网站、组织打工者艺术团进行专场义演、开通倾诉心灵烦恼的民工热线等。另有少部分农民工选择了酗酒、聚赌、斗殴作为宣泄精神苦闷的通道, 甚至走上了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多数的农民工则是选择了逆来顺受、得过且过、自我压抑。这个弱势群体“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 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 主要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8) 。所以, 在遭遇社会不公之时, 除了在沉默中忍受, 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因此, 加强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其一, 使农民工更有效地接触媒介, 通过媒介接受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 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也进入活跃期。农民工作为社会变革中被置于边缘的弱势群体, 其经济收入低, 政治影响力低, 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群体外传播相对封闭的情况下, 如果任其利益长期被媒介所忽视, 就会对社会和谐构成负面影响。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应在帮助农民工群体利用新闻媒介、化解矛盾、激发各阶层创造力中发挥作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信息收集功能, 及时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呼声与要求, 提供表达意愿的渠道, 使农民工与政府间、农民工与社会不同利益阶层间构筑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枢纽, 充当平衡社会系统的“协调器”。

其二,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避免农民工子女出现第二代移民所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子代的农民工子女, 属于进入城市的第二代移民, 形成了与第一代移民不同的人生经验、生活追求和心理预期。第二代移民没有第一代那样对于原来生活的经验, 他们对于生活满意程度的参照主要是迁入地居民的生活, 缺少父辈那种对于生活的满足感, 较多地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时, 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歧视感和剥夺感。因而, 在其成长过程中, 易于采用激烈的对抗性行为。所以, 第二代移民的失范行为较多, 犯罪率较高 (10) 。据香港学者分析, 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的原因很复杂, 但疏于管教和被社会边缘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11) 。另外, 社会罪恶的黑手也开始伸向孩子, 利诱、威逼、控制这些孩子犯罪, 成了一些社会黑势力‘赚钱’的途径 (9) 。许多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本身忙于外出打工, 根本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 而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民工孩子很多无力继续求学, 又无法进城打工, 在无书读、无工做、无钱花的情况下, 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健康优秀的节目塑造他们的心灵, 加强他们思辨能力, 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黑恶势力的侵扰, 从而保护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其三,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社会公众具有最基本的批判思考意识,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 加速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由于大众传媒娱乐化发展倾向, 泛娱乐化电视剧、广告及主持人、明星的煽情表演, 社会大众沉浸在媒体提供的精美视觉盛宴中, 不愿意留出太多的思考时间。长期沉浸在其中, 就会对严肃的政治经济议题提出挑战, 使得农民工群体真实生活境遇在其他阶层公众中反而感到陌生与冰冷。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社会大众对大众传媒娱乐化的批判能力, 从而提高对真正需要讨论议题的关注度, 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如何做好农民工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 提升农民工整体的道德水平,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媒介建构往往具有经济背景, 当传播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高喊着“满足受众需要”, 不断制造新的媒介文化产品时, 所传播的内容更易偏向感官刺激、享乐和猎奇的本性, 文化的深度模式让位给了感性化的模式, 深度哲思的习惯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消解了媒体的责任, 主流道德意识缺失, 价值观念混乱, 大量的负面信息迎面而来 (12) 。只有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 才能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使道德的意识回归。具体而言:

1、以政府文化部门以及城市社区为主体, 加强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切实提高农民工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可获得性, 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 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如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专场演出, 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提供免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等。

2、健全农民工工会等权益维护组织, 强化农民工的自组织能力, 提高农民工社会文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对农民工群体的道德背景实施动态管理。农民工是一个高流动性的群体, 很难参与某个固定的工会组织, 因此对于农民工而言, 必须以不同于传统工会的管理方式来维系农民工自身的组织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基层农民工工会会员档案, 利用互联网技术全国联网, 逐步实现会员的动态管理, 并建立起农民工自身、社会、企业参与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监督协调机制。

(二) 加强农民工群体理解当代文化的能力和对媒介信息的掌控能力

对同样的媒介内容,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所有的信息都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信息, 一是深层信息。深层信息中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烙印 (13) 。只有通过思考和处理表面信息, 深入了解信息内容内部各方面含义, 并对深层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 才能获得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为增强理解当代文化的能力, 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群体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具体来说, 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教育程度所限, 要帮助农民工群体成为信息的主人, 就应该使其掌握最基本使用媒介的方式方法。例如组织志愿者为农民工举办媒介素养讲座、向农民工群体赠送印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宣传手册等。

(三) 使农民工群体拥有一定“话语权”, 自主地介入媒介生活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使公众了解各类媒体传播的文本和符号特征, 揭开笼罩在传播者头上的神秘面纱, 打破传者对传播内容、时空的控制, 自觉地运用媒介来表达愿望、心声 (10) 。受众不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信息选择权的被动使用者, 而是以传媒为公共领域的传播结构的中心。对农民工而言, 主要是改变自身在传媒话语权上的弱势, 改变“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现状, 维护其合法权益 (14) 。在传播技术方面, 手机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 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数量巨大、便于携带、多媒体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这就为农民工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了解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国家政策,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 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 加强农民工群体公民民主权利方面的教育

传播媒介与信息对于完整而有效地行使公民权相当重要, 大众传媒本身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由于其对社会环境的监测作用, 本身就能够整合农民工群体的意见看法, 使政治体系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整体诉求, 作为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只有大众具备了媒介素养, 才能够通过使用信息分析、了解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权利并有效的行使其权利, 才能使用尽可能广泛的各个领域的信息, 解释、讨论并通过媒介发表批评或反对意见, 才能监督媒介对他们意愿的表达并改善这种表达。

具体而言: (1) 加强大众传媒对于公民观念的教育:通过媒体与社会的大力弘扬, 形成包括独立的人格意识, 公民对参与国家政权管理以及监督国家权力运行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农民工群体与媒介、政府形成良性互动。 (2) 坚持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既要保障农民工应该平等享有的经济权益, 又要保障农民工应该合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益 (10) 。尊重进城农民工参与多层次社会管理的公民权利, 使进城农民工的利益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 (3) 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改变将进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局面, 实行主动接纳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方针和政策。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15) 。

结语

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探讨是为了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而实践活动又会丰富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建构素材。《大众传播学理论》的作者巴伦和戴维斯指出, “媒介素养运动及相关讨论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理论的最新动向。”我们应关注和投身到这项运动中去 (16) 。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只有农民工群体具有了较强的媒介素养, 才能达到自身思维与行动的和谐 (17) , 才能通过传播媒介的整合, 产生共同信念, 形成互惠共生的社会关系, 最终达成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各种层面上的全面和谐。

摘要:媒介素养是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信息社会六大基本权利包括:知情权、传播权、讨论时政权、保护个人隐私权、接近于使用媒体的权、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权。

农民信息素养 篇6

一、中西部地区农民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 多项对我国农村居民媒介接触行为及动机的调查表明, 由于农村居民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制约, 以及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软、硬环境的欠缺, 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意识薄弱, 媒介接触率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对媒介的认识、对信息的掌握与运用也相对较差。

2015年, 笔者对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天水市新阳镇裴峡村200户居民及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浏阳市高坪乡株树桥村300户居民进行了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本次调查, 主要以上门采访及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 相对于其他媒体, 电视媒体的接触率明显要高。两个村居民电视机拥有率都接近100%, 约85% 的居民闲暇时最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同时, 在收看的时间段和节目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一致。两个村都有90% 以上的农村居民在晚间7:00~10:00时间段收看电视, 收看的节目也惊人的相似, 通常是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和电视剧, 有时也收看类似山东卫视的《乡村季风》之类的节目。第二, 广播收听率都很低, 不到5%。第三, 纸质媒体的接触率很低。裴峡村200户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书籍1本, 株树桥村也只有3本, 报纸订阅率前者为4%, 后者为7%。而且, 订户不是村干部, 就是开商店的居民。所订报纸都是当地的报纸。第四, 网络媒介的接触几乎没有。对地处西北地区的裴峡村的调查显示, 全村只有6户有电脑, 会电脑操作的人除在读学生外, 不到7%。农户经济状况较差, 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平均全村75% 的农户没有书, 书籍集中于不到全村总户数15% 的30多户农户家里。这些农户一般业余有阅读爱好且有一定阅读能力。该村报纸订阅率为4%, 订户均为村干部, 占98%。全村85% 的居民人日收看电视的时间为3小时左右。广播收听率较低, 不到5% 的受众偶尔收听。农户所需信息大多来自人际传播, 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较为少见。对株树桥村的调查结果表明, 该村居民经济状况较地处西北地区的裴峡村要好, 人年均收入约2900元。该村平均每户拥有书籍3本, 报纸订阅率约7%, 95% 以上的订户是村干部和开店的, 所订报刊主要是《浏阳日报》。电视机拥有率达100%, 全村86% 的居民闲暇时最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 人均日收看电视时间约3小时, 约92% 的受众在晚间7:00~10:00时段收看, 收看的节目主要是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和电视剧, 广播收听率不到3%。全村13户有电脑, 除上学的学生, 全村不到10% 的人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信息主要来自人际传播。

以上调查资料表明, 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电视成为乡村社会中最普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在接受调查的两个村中, 电视媒介不但受众人数最多, 而且受众接触程度和每天接触时间也远比报纸、广播高。相比之下, 报纸、广播、互联网的影响小得多。纸质媒体的接触率较低。裴峡村200户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书籍1本, 株树桥村3本, 报纸订阅率前者为4%, 后者为7%。而且, 订户不是村干部, 就是开商店的居民, 所订报纸也都是当地报纸。广播收听率很低, 都不到5%。尤其是互联网, 影响微乎其微。第二, 报纸、广播、互联网的受众不仅数量少, 而且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报纸的受众主要是干部和商人, 广播受众以老年人和戏迷为主, 互联网受众则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在网络媒介的接触方面, 会电脑操作的人除在读学生外, 均不到10%。第三, 收视时间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无论是西北农村, 还是中部农村, 收视时间段相差无几, 都在晚间7:00~10:00, 这一规律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有关。一般来说, 庄稼人在忙完一天的活后就是晚上七八点了, 同时第二天还要早起干农活, 不可能看太晚。第四, 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范围狭小, 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电视剧为主, 有时收看农村新闻节目。可见, 农村受众对电视媒介的利用以娱乐、消遣为主, 其次是了解外界信息, 然后是获得一些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第五, 对绝大多数乡村居民而言, 人际传播是比大众传播更为重要、更常用的信息来源。农户所需信息大多数来自人际传播, 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较为少见。

这些特点表明, 农村居民目前的媒介接触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消遣, 他们较为普遍地将媒介视为娱乐休闲的工具, 而接受科技、政策和其他社会信息的时间相当有限。这反映出, 农村居民对媒介的利用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 在与媒介的接触中没有利用媒介的自觉意识。根据我国涉农报道的现状, 目前较多体现服务农村取向的媒体, 一般集中于综合性的党报、党刊和县市级广播电台及少数综合频道的专门性栏目中。而上述媒介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及电视剧, 这对于农村受众了解国家政策、提高增收能力、维护自身权益、提升自身素质十分不利。

二、中西部地区农民媒介素养落后的原因分析

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介的现状, 首先与乡村居民普遍较低的文化程度、较低的经济收入以及信息传播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客观条件有关。本次调查发现, 裴峡村和株树桥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均占三分之二左右, 识字率分别为70% 和75%。这导致村民缺乏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人平均千元左右的收入只能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谈不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传播硬件设施上, 以电视媒介为例, 裴峡村33% 的农户只能收到两个频道, 株树桥村状况稍好, 但绝大多数农户也只能收到10多个台。

其次, 大众媒介缺乏应有的敏锐性, 不能及时捕捉到农村受众的需求信息, 不能制作出满足农村居民需要并适合农村受众阅、听、视的节目与内容。以电视媒介为例, 一些既能满足农民需要又能适应农民口味的诸如山东卫视的《乡村季风》、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之类的节目很少。

最后, 与农村居民自身缺乏对大众媒介的利用意识, 缺乏通过大众媒介寻求外界信息的目的性, 缺乏对大众媒介所提供信息的有效利用相关。我国农民的生存现状, 使得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需求集中于增收和与增收有关的文化科技信息, 而不能够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 利用媒介提高自身素质。因此, 如何借助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 培养农村居民为了自身发展而接触媒介的习惯,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三、关于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农民媒介接触意识

加强农村居民接触媒介的自觉意识将有助于农村居民主动寻求媒介接触, 利用媒介提供的信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农村居民媒介接触的意识需要:第一, 帮助农村居民正确认识媒介价值, 明确媒介是主要的公共信息渠道和话语平台。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它发布经济信息, 反映自己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二, 树立判定媒介有益性的科学标准。即有益的内涵, 不以否有趣、轻松为判定标准, 而是看其是否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帮助, 是否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帮助。第三, 建立媒介为我所用的意识。

(二) 培养农民科学的媒介接触习惯

第一, 培养农村居民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媒介的习惯。第二, 培养农村居民判断、利用媒介传播的信息的习惯。养成判断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有价值的习惯, 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对媒介信息的有效利用。养成随时利用媒介传播的信息的习惯, 可以使有益信息发挥最大效用。例如, 安徽和县农民平常形成了看着电视种田、盯着市场挣钱的习惯, 通过看中央电视台新闻, 卖掉了原本积压的辣椒, 增收1800多万元。第三, 培养农村居民通过媒体维护自身权益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 可以充分借助媒体的纽带作用, 帮助农民捍卫自身权益, 并增进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例如, 山西长子县农民就发现了《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价值, 通过致信党报, 反映土地转包中的严重问题, 捍卫了他们依法继续承包土地的权利。

(三) 提高农民的媒介接触能力

第一, 提高农民的计算机技能, 从而提高他们接触网络媒介的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的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阅读理解能力。解决由于看不懂、听不懂、不会用等媒介接触基本技能的缺乏带来的媒介接触困难。第二, 通过普及媒介常识和关于“传播”的基础知识, 帮助农民正确认识传播的实质和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 提高农村居民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判断、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 加强农村信息通讯设备的基础建设, 为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第二, 加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还需要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充分的重视, 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 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第三, 媒体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经营, 而要给予农村社会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更多的关注, 反映他们的问题, 提供充足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制作出更多的农村居民感兴趣同时又能满足他们需要的节目, 在提高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过程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中西部地区农村媒介接触行为及动机的基础上, 总结了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 分析了其原因, 并从加强农民的媒介接触意识, 培养农民科学的媒介接触习惯, 提高农民的媒介接触能力,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农民信息素养 篇7

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这批人目前在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左右。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 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边缘化的现状, 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社会化。我们以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 试图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变化。此次研究发放问卷112份, 共回收112份, 回收率100%。其中男性被调查者占44.6%, 女性被调查者占55.4%。

2.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2.1“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生长在农村, 初高中毕业后进入城镇就业, 或是自幼随打工父母在城市长大。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较高, 视野宽广, 易于融入城市和接受城市生活方式。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把自己看为是“准城市人”, 所以急于寻求城市的新鲜事物, 在使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新生传播媒介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 如:网络使用工具的缺失, 网络的参与度较低, 上网条件的受限, 网络活动的单一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较低。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 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推力之一。

2.2 网络媒介的使用

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播媒介是除了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之外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众传媒的众多选择中, 网络媒介的使用更受青少年的青睐。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由于已经逐渐脱离了学校这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 网络传媒对其社会化、市民化进程的作用更为突出、明显。

由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 进入城市后, “新生代农民工”发现网络这一新生传播媒介, 并迅速增加对网络的接触使用频率, 与城市中青少年一样, 网络已日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占空闲时间比例的1/4—1/2的占38.39%, 1/2—3/4的占16.96%;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为2小时以下的对新城市很熟悉的占24%, 熟悉的占48%, 一般熟悉的占35%。由此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手机流量的剧增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网络、手机的使用比例大幅度上升, 致使网络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换、融入城市、深入社会化、认同身份等多方面的转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手机流量在30MB以下占33%, 30MB-50MB占24%, 80MB以上占32%。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了用手机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关注新闻的生活。手机流量的剧增显示了他们融入城市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同时也逐步培养他们的网络参与意识和提升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

2.4 网络娱乐形式的多样化

曾经适应了乡村生活的慢节奏, 对于城市突然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人会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生活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困扰。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 有着难以言说的困扰, 这其中有和父辈彼此不理解造成的冲突, 有期望爱情寄托的渴望, 也有因为身份差别的委屈。这些有形或无形的隔阂,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并不平坦。在逐渐释放压力和缓解隔阂的尝试中, 网络逐渐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中。

在调查中, 他们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大多是聊天、在线听歌、看电影电视剧、玩游戏等, 同时很多被调查者表明使用网络后, 自身的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如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交流方式的广泛性, 生活上更便捷、方便。在被问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时, 很多人表示价格的低廉, 信息更新的更及时、迅速, 信息量大, 沟通更方便等等。由此可见, 网络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2.5 网络即时通讯

互联网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来源。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城市新视野的大门;向人们显示另一种的生活方式;提出多样的意见;加强对教育的期望……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城市影响的“新生代农民工”那里将会导致更大的现代性。这些论断表明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对人们社会化的影响。

在调查中,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间隙, 手机还挂着QQ, 随时看看动向;从他们的聊天对象可以看出, 借助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原有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关系通过网络的互动更为亲近。或者浏览网页, 了解新近发生的事态;熟悉更多的新闻动向, 使得工友、同事之间拥有更多的交流话题, 在构筑新生活自信感的同时, 也结交了更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信息的重要工具。

3.“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美国学者鲁宾和柏斯将传播观众分为“工具性使用观众”和“仪式使用观众”。工具性使用媒介的观众是主动地使用媒介, 其目的是以寻求刺激, 追求娱乐、信息或知识为主;仪式性使用媒介的观众通常是消极被动地使用媒介, 没有清晰明确的目的。根据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则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来查询相关信息或丰富业余生活来满足自己的媒介需求, 主动运用网络的意愿更加强烈。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 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重点。

首先,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知识结构:多年的乡村生活, 使得农民工较少接触网络, 对网络的了解仅仅是表层的操作, 让农民工运用所学更多地参与网络, 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 参与社会进程, 而不是处于旁观和无声的状态。

其次,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网条件:公共网络设施的缺失, 造成许多人对网络“想而不能”的瓶颈, 继而对网络使用工具的运用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们对网络仅仅停留在娱乐化的阶段。

最后, 建立更多的与“新生代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网络资源:许多农民工在有上网条件的情况下, 并不经常使用网络, 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上缺少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网络资源, 致使他们运用网络更多的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纵观当下的网络媒体, 娱乐八卦、明星访谈、新闻追踪等内容俯首皆是, 而关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待遇不公、留守儿童等却无人问津。■

参考文献

[1]杨英新.城市融入之推手: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4) .[1]杨英新.城市融入之推手: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4) .

[2]周葆华, 吕舒宁.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评价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 2011 (2) .[2]周葆华, 吕舒宁.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评价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 2011 (2) .

农民信息素养 篇8

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这批人目前在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左右。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 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社会化。我们以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 试图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变化。此次研究发放问卷112份, 共回收112份, 回收率100%。其中男性调查者占44.6%, 女性被调查者占55.4%。

2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2.1“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生长在农村, 初高中毕业后进入城镇就业, 或是自幼随打工父母在城市长大。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较高, 视野宽广, 易于融入城市和接受城市生活方式。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把自己看为是“准城市人”, 所以急于寻求城市的新鲜事物, 在使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新生传播媒介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 如:网络使用工具的缺失, 网络的参与度较低, 上网条件的受限, 网络活动的单一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较低。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 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推力之一。

2.2 网络媒介的使用

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播媒介是除了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之外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众传媒的众多选择中, 网络媒介的使用更受青少年的青睐。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由于已经逐渐脱离了学校这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 网络传媒对其社会化、市民化进程的作用更为突出、明显。

由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 进入城市后, “新生代农民工”发现网络这一新生传播媒介, 并迅速增加对网络的接触使用频率, 与城市中青少年一样, 网络已日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占空闲时间比例的1/4—1/2的占38.39%, 1/2—3/4的占16.96%;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为2小时以下的对新城市很熟悉的占24%, 熟悉的占48%, 一般熟悉的占35%。由此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手机流量的剧增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网络、手机的使用比例大幅度上升, 致使网络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换, 融入城市, 深入社会化, 认同身份等多方面的转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手机流量在30MB以下的占33%, 30—50MB的占24%, 80MB以上的占32%。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了用手机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关注新闻的生活。手机流量的剧增显示了他们融入城市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同时也逐步培养他们的网络参与意识和提升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

2.4 网络娱乐形式的多样化

曾经适应了乡村生活的慢节奏, 对于城市突然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人会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生活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困扰。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 有着难以言说的困扰, 这其中有和父辈彼此不理解造成的冲突, 有期望爱情寄托的渴望, 也有因为身份差别的委屈。这些有形或无形的隔阂,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并不平坦。在逐渐释放压力和缓解隔阂的尝试中, 网络逐渐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中。

在调查中, 他们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大多是聊天、在线听歌、看电影电视剧、玩游戏等, 同时很多被调查者表明使用网络后, 自身的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如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交流方式的广泛性, 生活上更便捷、方便。在被问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时, 很多人表示价格的低廉, 信息更新得更及时、迅速, 信息量大, 沟通更方便等等。由此可见, 网络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2.5 网络即时通讯

互联网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来源。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城市新视野的大门;向人们显示另一种的生活方式;提出多样的意见;加强对教育的期望……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城市影响的“新生代农民工”那里将会导致更大的现代性。这些论断表明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对人们社会化的影响。

在调查中,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间隙, 手机还挂着QQ, 随时看看动向;从他们的聊天对象可以看出, 借助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原有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关系通过网络的互动更为亲近。或者浏览网页, 了解新近发生的事态;熟悉更多的新闻动向, 使得工友、同事之间拥有更多的交流话题, 在构筑新生活自信感的同时, 也结交了更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可见, 网络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信息的重要工具。

3 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美国学者鲁宾和柏斯将传播观众分为“工具性使用观众”和“仪式使用观众”。工具性使用媒介的观众是主动地使用媒介, 其目的是以寻求刺激, 追求娱乐、信息或知识为主;仪式性使用媒介的观众通常是消极被动地使用媒介, 没有清晰明确的目的。调查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来查询相关信息或丰富业余生活来满足自己的媒介需求, 主动运用网络的意愿更加强烈。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 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重点。

首先,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知识结构。多年的乡村生活, 使得农民工较少地接触网络, 对网络的了解仅仅是表层的操作。为此, 应引导农民工运用所学更多地参与网络, 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 参与社会进程, 而不是处于旁观和无声的状态;

其次,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网条件。公共网络设施的缺失, 造成许多人对网络“想而不能”的瓶颈, 继而对网络使用工具的运用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们对网络仅仅停留在娱乐化的阶段。

最后, 建立更多的与新生代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网络资源。许多农民工在有上网条件的情况下, 并不经常使用网络, 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上缺少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网络资源, 致使他们运用网络更多的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纵观当下的网络媒体, 充斥着娱乐八卦、明星访谈、新闻追踪……而关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待遇不公, 留守儿童……却无人问津。

摘要: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大局。影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网络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 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变化, 深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价值与影响提供启发, 并就如何有效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素养,城市适应

参考文献

[1]杨英新.城市融入之推手: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4) .

[2]周葆华, 吕舒宁.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评价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 2011, (2) .

农民信息素养 篇9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保罗·轲斯基在1962年首先总结出来的。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获得评估和使用的信息, 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心理、信息观念等。信息素养是人类综合素质之一, 是人类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必备的前提。信息素养不仅要求人们要熟练应用信息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 合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 而且要求人们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能独立学习, 会正确判断, 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这一课程主要教给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养成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应该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年青一代要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生存, 必须要有能够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能力。

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氛围, 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信息素养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计划生育成果斐然,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许多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独享主义的毛病, 这些毛病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们需要合作精神, 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 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材, 帮助学生改掉身上的毛病, 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例如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中, 教学内容是要求以班级制作网站, 宣传我国传统智力玩具———九连环, 学习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信息发布与交流等知识。要完成这一任务用到Frontpage2000、Word、Photoshop、QQ等多个软件, 同时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个人很难完成。笔者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自由组合, 分工完成对应工作。从选题立意、设计规划、素材选择、开发制作到最后的调试、发布, 各阶段由不同的人负责, 最后通过共同协作完成了一个网站的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协作的精神, 作品完成了, 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 在传授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双面的。比如,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大量黄色、暴力、反国家、反党、反人类的信息如幽灵般出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防不胜防, 这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了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 一定要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从而让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变得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3. 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教材“量大、面广”的特点。以前的教材主要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跟着操作”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后变化相当大, 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 能利用平时学过的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拓展。例如高一教材中的《表格信息加工》的章节内容里, 需要用到微软的电子表格工具Excel, 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软件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属于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 不仅外观、菜单结构、版面设计相似, 而且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所以教材对它基本操作方面的介绍就简化了。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大部分学生只要在课堂上点拨一下就懂了, 但有些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电脑, 很难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既不能把所有小而琐碎的知识全部讲授, 又不能点到即止。这时就要求学生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这章内容了, 在学习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时, 能自主学习到与之相关的知识。

上一篇:奢侈品的中国时光下一篇:六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