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

2024-08-20

信息素养教育(共8篇)

信息素养教育 篇1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素养教育 篇2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 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时每刻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信息让受众, 特别是经验不足的的学生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因此, 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客观需要, 为学生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在这套体系中, 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 还应强调培养学生“信息辩析”、“信息识别”的能力, 即“信息素养”。

二、概念与内涵

(一) 信息素养即信息素质, 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 信息意识

是信息素养的前提, 指人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

2. 信息知识

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3. 信息能力

是信息素养的保证, 包括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

4. 信息道德

是信息素养的准则, 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它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 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1.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即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2. 获取信息的能力, 即有效地收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

3. 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 创造信息的能力, 即能全面地收集信息, 并观察、研究各

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 利用信息做出新预测、新设想并创造新信息。

5. 信息协作的能力, 即在跨越时空的交往和合作中, 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关系。

6. 信息免疫能力, 即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从信息中, 看出事物的趋势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如何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一)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1. 教育培训。

加强日常工作中培养的同时, 在每学期的期初或前学期末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培训, 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教育需要。

2. 考评。

制订专兼职教师职责、任务;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档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对恰当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 教学效果佳学生反应好的老师进行有效地表彰和鼓励。

(二) 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 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和设备, 并确保其有效利用

学校要加大投入, 改善教学设施, 适应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建设好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 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使用服务, 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最大的便利, 制定实施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使这些设备和场所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 让学生自觉加强自己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国目前对信息素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 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人士足够的重视。尽快建立评价标准,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 使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 查找有关信息, 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并加以创造性运用, 这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 改革考试制度, 提倡利用工具书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把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考题更灵活, 如果学生还是停留在应付闭卷考试的准备方法上是过不了关的,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涵, 掌握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后才可能通过考试。工具书是学生学习和消化知识的良师益友, 掌握运用好工具书, 可以使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五) 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 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资源的保证

1. 加强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要通过提供的信息、知识和服务, 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 对学生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发展进行引导,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 提供特色服务, 让学生在网络中翱翔

图书馆应建设与开展特色服务,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全国图书馆系统有效联网, 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 为学生提供全国层面的一级网络平台;设多个阅览室供高校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业务交流。

3. 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是硬件建设:包括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教育资源的建设。在增加印刷型文献馆藏外, 注重补充多媒体的电子出版物, 加强学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网络资源建设, 实现网上文献资源共享。

其次是软件建设:主要指学校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 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另一方面, 学校图书馆馆员自己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图书馆在服务中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往往要高于呆板的说教。

(六)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交互性和非同步性等特征,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通过管理教师的组织, 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 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 这样, 他们的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就会得到提高。另外, 还可以开发和管理教学信息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 加强信息伦理教育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随着网络应用的推广,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破坏、因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 甚至黄色的垃圾, 还有版权问题, 人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要结合具体的事例, 进行利害剖析, 加强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信息活动, 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活动中, 要养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 负责任地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

摘要:我们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 故需要在澄清几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两个层面改善加强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计算机世界.1997年9.8.

[2].张基温.信息素养——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坐标系.教育信化.2002 (12)

[3].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1998 (6)

[4].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现代情报.2006 (5)

信息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模式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与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知识创新的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对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产生反思。多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本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与实施

1.国外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设计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制定了初步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了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2000年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该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美国的信息素养标准从抽象笼统到具体实现包含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多级指标。各类信息素养标准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又可分为表现指标和成果指标二个级别。标准大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描述,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而每个标准大类细分若干个概括性的表现指标,在表现指标中用明确、清晰、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描述,如“能选择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标准既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根据这些指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的评估方法。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

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确定、规范教育内容,其它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原则、标准。1999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通过并修改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把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发布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升级为《框架》2004年版,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标准与实践方案,规定了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采取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许多国外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了E-Learning学习环境。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 -red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 Hub”);个人咨询(Individual 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 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openaccess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將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

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都不是采用单一的组织进行,而是广泛合作的方式。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另外,信息素养教育也不断地结合新技术。如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国家信息素养论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素养被看作是数字时代个人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备条件。

2.重视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在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在原理、评价标准、实践项目三方面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3.重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多层次地进行普及与推广。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标准的重要组成,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4.教育主体和领域多元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性。在开展主体方面,信息素养教育涉及政府、图书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出版机构、企业实体、信息生产和提供商、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学习指导、工具使用、网络导航、科研合作、在线研讨和学术交流等都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

5.服務平台多样、与学科服务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资源、机构资源(IR)、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用户学习工具等构建起集用户学习、教育和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环境。信息素养教育也呈现出向学科纵深、专业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态势。

6.注意信息素养教育重点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检索技术服务的不断升级,网上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服务,如:各种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cy)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从教会人们使用某种检索工具查找信息转移到IL内涵中的其他方面,如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考;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解码和封装;信息展示与传递等。

三、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由于受“重技术轻素养”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各协会组织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亦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和6.9%;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上升至1.98%和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3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的《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2005年发布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2008年4月我国图工委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些信息素养标准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编制的。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尚未出台国家权威性的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通过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来完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少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具体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已远远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丰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2based learning)”并且能够适应“信息过载”。广泛多样的信息资源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和多样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服务。如信息资源的分布、传播渠道、媒体形式、类型及评价等主要方面。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机构发展动态,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平台。但缺少对信息的价值做出准确和及时判断的平台,而评价须要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来理解和消化。现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个人信息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一定信息环境和教师辅导方可实现,单靠个人很难取得全面和系统的提高。如何设计和构建各类有效的不同情况的用户可理解的信息教学系统就变得比较迫切。我国应完善这方面的平台,并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对接。如我们可借鉴国外高校的新生入馆教育的评测和培训模型SaiL系统。高校也可先在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分科开设信息检索课程评测系统。

四、结束语

借鉴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与最新发展,在信息素养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构建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是在大视野的科学发展观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待专家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Rdu-

cation.Chicago,2000.

[2]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

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2008-11-08]http://www.

caul.edu.au/info-literacy/InfoLiteracyFramework.pdf.

[3] 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J].图书馆学刊,

2010,(8):50-52.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broad

to Our Country Highe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EI Xue-qi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broa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inspi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broad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ent new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reform our in our抯.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篇4

11数接本201120404151陈星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信息素养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迎接

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强化内容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立足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点。它不是超前教育观念,而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1当代大学生传统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素养被认为是一种读、写与理解所必须的基本能力,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素养是借助书写在日常生活中行使职责的一种能力,即读写技能与签名能力,而传统的大学素养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意义上的素养教育内涵将面临新的挑战。

2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形成了信息素养的各种不同定义或描述。狭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

目前使用最多、传播较广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所给出的,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

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本质和特征,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又称情报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意识术语在情报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以及以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

复杂的信息边界,要求学生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以信息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环境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教育科研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学校,以此为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加强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在传统的图书文献采访基础上,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

3.2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最初源于文献检索技能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服务的,一直作为教辅机构存在,图书馆的传统教育职能是以图书馆利用为目的。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快速增长,每一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经超越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而扩及更广的概念———知识管理,不再只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而且包括信息的利用与处理(表1)。图书馆将凭借其在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人才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3构建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国外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六教学法”,将信息

素养教育分为:(1)定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什么;(2)搜寻策略———我们如何发现信息;(3)获取信息———我们找到了何种信息;(4)使用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5)整合信息———如何将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创新;(6)评价———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思想也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架构应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图书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等技能培训、创新信息与知识的出版和媒体呈现等。

3.4创建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图书馆馆员在课程规划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还未被广泛接受,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实际上,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专业课教师的伙伴,这是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如何批判的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应该与教师合作,协助教师进行课程单元的设计,将信息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同步提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将为不同的高校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课程设计及对学生信息技能进行评价的依据,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均等的信息素养教育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4.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规划中

高等学校应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划。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除专门培养一批专职教师外,还要大力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使其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

4.2加大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

2002年元月,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在此之前举行过4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文献检索课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加大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的比重。其次,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信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贴近专业,要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促进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并且应把原来只停留在本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向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文献检索中进行扩展,注意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检索技能的教育对所学的任何学科进行某一方面的钻研。

4.3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在不断的使用信息过程中认知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环境,长期的文献积累和文献的序化努力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基础设施地位,也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因此当前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使其立足培养现代人才,立足于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中心。此外应加强高等学校整体信息环境的改善,将学生置信息“场”中,改善网络运行状况,并尽可能将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5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因素很多,而且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可喜的是,现在大中小学校都在研究和实践信息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很多的评价标准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相信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将来,大学生都会拥有优秀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方法的研

究[EB].http:∥edu329.51.net/lun-liu.htm,2002.[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

研究成果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3]李太平.信息教育———论纲[EB].http:∥/xxhlt/lt21.htm,2002.[4]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

信息素养教育 篇5

一、高校化学教育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1.信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对大至整个社会发展、小至自身学习生活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影响。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教师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2)要强调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勇于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要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要有在未来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融合,大胆尝试新技术并用于教学改革,要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3)要让学生具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并能对获得的资源进行辨别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信息资源的所有权、版权,要遵守网络时代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自觉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

2.信息知识及技术

(1)对计算机基础、多媒体、网络等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软件的一般知识;特别要知道常见的化学专业软件,如ChemWindow、Chemlab等软件;要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特别针对化学专业网站、化学教学资源要有较多了解;要了解常用的网络数据库,如知网、万方、超星,并能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料。

(2)信息技术能力是师范生能正确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制作课件、网络资源利用能力。要求师范生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可进行试卷排版、论文撰写、分数统计排序、学术交流等操作,其中PowerPoint还是使用最多的课件制作工具之一。课件制作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宜实现的实验、危险性较大不宜观察的实验等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阐述这些知识,形象展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考虑,我们往往建议学生精通一门,另外可制作化学空间动画的3DSmax、修改图片素材的PhotoShop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掌握。网络资源利用要求师范生能轻松自如地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并能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快速有效地检索资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通过掌握的软件工具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能通过网络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等。

(3)整合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改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的利器,同时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师范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各种学习环境,如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各种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师范生对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重要性的自我认知,对开展信息教学活动的各种感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信息知识和技术是指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对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运用,包括信息的特点、规律,还有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在问题解决时各种技术的应用。信息问题解决的整合创新能力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确定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搜索和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最终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

二、高校化学教育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1)重视相关课程设置,多种途径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是保证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应体现出信息教育的渗透。我们根据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考虑到具体课程设置及时间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增删,删去过时的内容,增加教学实习中实用知识,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化学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理解信息技术对将来的教师岗位的重要性,研究优秀的多媒体化学课件作品,欣赏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或生活问题等方式。

(2)利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培养信息素养所需的能力不应该脱离课程,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学科课程,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使师范生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3)加强学生课外信息实践活动,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利用学校、院系、班级开展各类信息实践活动,比如多媒体课件比赛、网站设计等,并择优推荐参加省、全国类的比赛;请中学化学优秀教师来开展讲座沙龙,鼓励学生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些活动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评价依据。

★ 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 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数据挖掘应用研究教育论文

★ 高校摄影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 医院信息科年终总结

★ 医院信息科工作总结

★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维护问题与加强措施论文

★ 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教育 篇6

清华大学图书馆 孙平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们今天来讨论信息素养教育,它不是高校一家的事,更不是高校图书馆或者 “文献检索课”能承揽得起的。但基于我们的传统、基础和发展,基于我们的认识、理解和视角,信息素养的探讨与我们涉足的领域和工作密切相关,既有它的切入点,又有它的独到之处,所以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前信息素养在国内逐步推进,概念的引进、内涵的诠释、国外情况的介绍开始让位于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亲历实践。鉴于大家对信息素养的了解,讨论可以深入一步,围绕信息素养,我们的思路、探索、工作、成绩、问题、措施、前景,可以多方面的展开。特别是一些创新理念的指导和引领,这样路子会走得更宽一点,速度能更快一点,影响会更大一点,支持将更多一点。

下面围绕三个问题来开展讨论:

1、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比国外先进了还是落后了?

2、我们的教学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复杂了?

3、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还是困难了?我们要用一些主导思想、用一点哲理来辨正地认识它们。

一、科学发展 与时俱进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比国外先进了还是落后了?

1、回顾历程 感恩前辈

信息素养的根底在于信息检索,可以说文献检索课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前驱或前奏。我们要感恩前辈,嘱托后者,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

1980年代初期:信息教育的开创。一些大学启动图书馆讲座,奠定了课程开设的基础。

1980年代中期:文献检索课的开启。1984年教育部下发“(84)教高﹍字004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极大推动了全国文献课的发展。1985年下发“高教部高教司(85)教高一司字065号文”,题目是:《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规范了文献检索课,使其健康发展。1984和1985连续召开了第一、第二次全国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

1980年代后期:文献检索课的推进。《大学图书馆学报》第1期发表了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文献检索课调查报告,报告总结了经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前进方向。图工委秘书处筹备组织编写系列教材。

1990年代初期: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国家教委下发“教高司[1992]44号”文件:题为“《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它成为全国文献课规范的依据。文献检索课在全国迅速扩展。

1990年代中以来:文献检索课的成熟。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百轲争流的局面,呈现出理性和平稳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图书馆导读的系列化和常规化,使文献检索课立足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之上。

2、肯定成绩

建立自信

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支教学队伍,形成高校图书馆信息教育的 骨干,在各种教学和培训任务中锤炼、成长,壮大,后继有人。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

课程建设:我们在改革中不断调整课程的性质、目标、范畴、对象,围绕文献检索课,派生了一些相关课程,各校对各类课程都制订了切实的教学大纲和详尽的教学计划。不少课程、教材和课件获得过奖励、评上过优秀,包括省市级的、部级和校级的,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添过重彩。

教材建设:至今已出版了数以几百计的教科书,涵盖内容从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延伸至信息检索、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数字资源检索,等等,这反映了信息教育在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过程中的与时俱进。

实习室建设:从九十年代初起,计算机实习室开始出现在高校图书馆中,从几台微机开始,逐步扩大机位,连接网络,增加现代教学设备。现在许多学校都有了图书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实习室),机器多达几十台。一些学校是专室专用的,一些学校是和多媒体阅览室共享的,都有实实在在的绩效。

教学网络化:首先从课件的开发着手,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文献课的教学。本世纪以来,课件研制蓬勃开展,最早出现的课件雏形是Word和PPT电子版讲义的制作和上网;接着是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从CD版本到网络版本;然后是从多媒体教程走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包括更强的功能,可提供教学管理、教学讨论、教学测评、学生习题、答疑、测验、评分等综合服务,它将发展成为一个信息门户(Web portal),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数字化平台和集成的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

3、西为中用 实现价值

我国高校信息教育有厚重的基础,我们有从教育部到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指导,有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引领,并由各个学校图书馆的具体落实。领导管理层的决策和推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多少年的耕耘使我们在信息教育领域中扎根生长,为实现当今信息素养垫砖铺路。

在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讨论交流中,他们对我们的工作表现了很大的兴趣,表示了肯定和称道,坦言要了解和学习。基于对国外的调查了解,有些工作我们确是走前面的,比如我们开设的正规课程有二十多年了,而美国许多大学是没有的,有的在设想计划中,而我们课程和学生规模之势,更是不可比拟的。

在文献检索课的前进和徘徊之中,我们中一些人开始彷徨,隐约感到潜伏的危机,并萌生疑问:文献课到头了?它的边界在哪里?它的天外是什么?于是西方来了“information literacy”, 这个舶来品给我们的信息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信息素养不仅为文献检索课找到了突破口,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归属,使文献检索课和国际信息教育主流挂上构。它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被我们响应、引入、感悟和推行,原来我们身处的信息环境已经给了我们不断的经验暗示、朦胧启迪,以及零星思考。精彩的理念为什么常常亮在外国呢?问题是我们的视野,缺少创新思路,没能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定位我们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发现我们的需要和价值。我们需要一种介入或融入,而不是一种另类或异类,如果只在文献课本身的圈子里转悠,教学及其改革将没有力度,发展将受到局限,支持将逐步减少。创新是一种解放和新生,将文献检索课放到一个新概念中审视,出路和前景就明亮起来。老外的高明在于他们会提出个新鲜“理论”,打出一个知名“品牌”,我们的差距就差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上。创新应当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使我们扬眉吐气、驰骋天下,对一个学科专业领域同样如此。

二、自主创新 实践探索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复杂了?

1、继承创新 旧貌新颜

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外部的信息社会、创新社会对创新能力、创新人才需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和促进;另一个内部的我们信息素养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框架、内容、教学方法的适应和创新。

中国的迅速崛起,使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大学的首要任务。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资本(asset)。终身学习者懂得如何去找到解决问题和决策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懂得认知和创造,知道如何去学习、去更新知识、重构知识体系,他们应当是信息的操盘手和弄潮儿。高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就在信息和教育,在实现和保证学习及信息环境的同时,对教育深层次的涉入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图书馆的信息教育多倾向于自我服务,围绕自身馆藏、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开展的图书馆素养教育,现在这种教育应当明确提升到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层面上,融入到高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倡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比如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它们都离不开基于资源的学习,离不开信息资源,离不开信息素养能力。所以信息素养可以说是渗透性的,无所不在的。

信息素养不是我们的原始创新,但是拿来主义也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需要。会站在别人肩膀上的人,不能说不是一个智者,我们完全可以接过来继承创新,在此基础上照样可以创出一片中国的天地,也许还有我们弘扬世界的创举。只有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和国外接轨的,又是有中国特色的,既是经验的,又是清新的,既是有理论指导的,又是有实践基础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并面向未来。文献检索课和信息素养的结合,就使它的面目为之一新,成为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基地和舞台。

2、知难而进 生存有道

(1)尊重现实

信息技术的进步,数理模型的应用,计算方法的引入,本体论语义网的支撑,方便了存取操作,使得检索的感觉越来越爽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检索的确是容易了,教课也轻松了。如果我们的课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检索层面上,那确实是简单了,似乎没什么好多讲的了,16个学时还嫌多,例子一摆,其他均可在不言之中,指南和说明足以让同学实施检索。换言之,讲座培训就够对付了。“容易”是危险的,课程可有可无、听其自生自灭的暗流和寒流的袭来就难于避免。不能说“存在就是合理的”,但合理的就应当存在,应当发展。文献检索课面临着“生存还是灭亡”的选择,要么容易到被淘汰,要么知难而进,注入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课程创新,我们选择这条光明的路。

(2)尊崇改革

首先我们要把原有的“物业”构筑得更好,“装修”必须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此外,争取逐步构建起一个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它应当是一个图书馆与学校其他专业学科和院系的联盟。除文献检索课外包容一组信息素养教育配套课程,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文献检索与工具书利用,网络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知识产权,媒体传播等。它们有类别,分层次、覆盖各个方面,满足各种需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及各类进修生的,选修和必修的,有学分和无学分的分门别类的课,发展成集成化教育资源网络体系。这里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图书馆的各类培训讲座,它们是构筑这个体系的地基,是我们扎根的土壤;另一个是我们与周边的关联,和学校教学环境和课程体制的衔接和协调,去渗透、去嵌套。这不是我们自作多情,而是因为信息素养在高校的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和无处不需。这样我们才能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要探索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配套教材,包括系列或专用教材。如何将信息素养内容和我们传统教材的特色相结合,又避免在概念定义上的空论,既有知识性,可读性,又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新课题。现在一些教材开始注意加入一些新鲜成分,但总体上看比较零散,不成体系。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信息素养在国外已不只认为是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且是在信息时代对教育观及教育活动的重新定义和构建。随着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在世界的广泛开展,各国教育管理部门纷纷出台了信息素养政策或标准。我们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权威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文件来确定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并规范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这需要多方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个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的展示。目前网络教学多数还只在比较狭义的网络课件研发上,除了确定网络教材制作技术方案,应当要多考虑内容的选择和架构,多着眼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贯彻。多媒体制作只是一个技术表现手段,我们应当集中去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选择,教学策略运用,信息资源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等,基于Web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还要关注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数字化服务的提供,借助Web技术去点亮和体现它们。

E-learning,E-key在线教育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并涵盖一系列的应用与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学习、虚拟教师和数字化协作、新的沟通机制和交互作用,涉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系统、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国外报道的一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网络课程,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TILT多少出现一点E-learning 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子。开放的、远程的、互动的、个性化的资源门户是信息教育网络化的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3)遵循规律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布点、连线、拓面、展体,从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空间的认知过程可以是一个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养教育推进的试验模式。

布点:我们讲检索工具,需要有选择地对个别资源、工具做重点解析,这些开始是孤立的点,在不断学习训练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把它们累积起来。这主要是通过数据库检索练习题来完成的。

连线:具体的操练多起来,点自然就多起来,丰满起来,这些点延伸便渐渐连成了线。就是悟出了这些检索工具的共性和一般规律,达到通识。当第三只烧饼吃饱时,别以为前两只烧饼是白吃的,必须让同学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必须通过反反复复的实习训练才能从个别、局部走到一般。这主要是通过综合训练题来完成的。

拓面:然后是线的拓宽,能走阳关道就不过独木桥。同学必须把握一定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技巧,实施高效、快捷的检索。为此需要深入了解数据库的内容和 特点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全面考量和综合应用。要使同学明白没有数据库是为你特别设计的、更不是为你的检索目的专门定制的,检索必须严谨,按规矩,需要达成和数据库的磨合与默契。这主要是通过布置思考题来完成的。

展体:接下来是向全方位的辐射,针对一个特定的课题或目标去实施检索并有效地完成任务,可以说需要“浑身解数”。交一份作业卷子容易,得到一个满意的检索结果难。这需要对检索工具及其方法、策略的全面把握和准确应用,通过多个工具,渠道、途径和手段去获取、分析、选择、评价、整合、管理、交流信息。

信息资源是多元的,包括来自资源中心购置的和自建的,文献传递的、馆际互借的,形式包括平面资源、媒体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类别包括书目资源、全文资源。涉及到资源门户和导航系统的应用,包括对所需信息资源的认识,存取的难易、获取的权限等的了解。课题涉及从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和零次信息的各个环节。这些已经超出了我们原始或传统意义上文献检索课的范畴。

我们主张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鼓励同学试验、猜想 提问、讨论,进行引导。没有猜想就失去了创新的灵感,当然这是在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的猜和试,只有在探试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寻找到新的办法,逐步逼近问题的解。这样就会越搞越清,而不是越搅越乱。检索过程常常是一个从馄饨、模糊、到似是而非,又从似是而非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反复过程,是波浪式前进的探究学习。

为此,我们必须强调对检索结果的浏览,对参考文献的浏览,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和评价过程。通过浏览,除了得到下一步修订、调整检索策略和方案的主要依据外,还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信息、线索和启发,包括检索词对主题概念的准确对应、选词表达的准确描述,并实现人与系统的匹配。我们鼓励检索策略的由紧到宽和由宽到紧的双向试验,主张从专著、教材或综述性文献、述评性文献,进展报告等的阅读以及和他人的交流中找到检索的切入点,然后去寻求进一步的答案。我们主张迂回作战,如果正面攻歼艰难,就从侧面去包抄,比如通过不同字段的检索去获得相关的检索词。此外,我们要引领同学进入资源门户(resource portal)如MetaLib系统和SFX服务,同时把文献资源管理的知识和工具,如Refworks、Notexpress等交给同学。

这个训练我们主要在研究生中实施,通过综述报告和论文写作,通过课堂专题讨论来完成。综述报告和论文写作同时也为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选题报告、研究论文及学位论文做了必要的准备。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围绕课题,同学分组进行准备,课上有代表用PPT做演讲讨论,内容包括:信息资源挖掘和发现,全文的获取,策略的实施,搜索和导航工具的推荐及其使用评价,涉及网上书库,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大学和机构网站,等等。

这个实践探索和当前经典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Big6技能”和“The Research Cycle”不经吻合。“Big6技能”提供了六个主要信息技能领域,包括:任务的确定,搜寻信息的策略,检索和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The Research Cycle”(研究周期模型),致力于帮助学生从信息的使用者成为信息生产者,它面向七个过程:质疑、计划、收集、分类和筛选、评价。综述报告较好地结合了这些过程和技能。学生不再只关注信息的查找,而是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在信息空间展开想象和技能,实现目标,构筑新的知识结构。(4)遵守规则

和信息打交道,需要取之有道,这个道既包括道路,也包括道德,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不是说一些人是有意剽窃,实在是意识淡薄,我们也遇到被责之为 “守着资源拒绝共享”、“保守”的尴尬。现在网上资源越来越多,使用上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比运行上的技术规范更令人关注。增强网络及其资源的使用纪律意识,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它们,合理下载,正确引证,尊重版权等意识必须渗透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全过程中。可以引导同学去读一点相关文件、通知和规定,作为教学内容;另外用一些违章的行为和后果警示同学。合理合法使用信息是必须遵守的信息游戏规则。

3、开展合作 推进研究(1)合作研究

围绕信息素养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刚刚起步,除了在教学中贯彻信息素养精神,更感到应当要有一个我们自己制定的执行和评价标准。2002年以来,我们参与了一些活动和合作研究:

我们翻译了美国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年),翻译了UNESCO主持的布拉格会议所发布的布拉格宣言(2003年),并进行了散发和宣传。

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研讨会,以后每年有若干省市联合举办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包括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这次浙江的应当算作第二次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研讨会。

2004年12月,经北京地区图工委的批准,将成立于1987年的“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课研究会”改名为“北京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会”,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研究、交流与合作。

在北京地区图工委的支持下,北京地区研究会开展了“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示范框架研究”,课题聘请了十三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应用调查问卷,通过评议,修改,两次轮回达到收敛,成果是一个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草案,希望得到试用推广。它同另一项目“馆员岗位培训内容体系”的研究均于2005年完成,并通过成果检验和考评。北京地区研究会2005年申报的北京市教委“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已下达,并即将启动。

(2)网站建设

北京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会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门户,“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园地”(http://edu.lib.tsinghua.edu.cn)于2001年开通。目前有七个栏目,包括:图情教育、信息素养、电子期刊、图情论坛、图情工具箱以及研究会的介绍和信息通报等。最近充实了信息素养栏目,同时也开始制作一些英文版面。该网站得到海内外的关注,访问者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最新统计表明,每天的访问量平均在数百人次,最近的访问达到每天500人次,如图1所示,其中70.8%来自国内,23.2%来自美国。

三、和谐社会 务实求真

第三个问题: 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还是困难了?

1、崇尚和谐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它以读者为中心,服务为主导,提供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它必须创建人和环境的和谐,包括馆员与馆员的和谐,读者与读者的和谐,馆员和读者的和谐,馆员、读者和资源的和谐。身处小社会中 的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位置,把握信息素养及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大环境中的定位,使之达到外部和内部的和谐及协调发展。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我们要和世界接轨。

我们面临着机遇,并存着挑战,现实的日子并不好过。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由此带来的学制压缩、课程压缩、课时压缩,学分压缩,这时图书馆课程的遭遇经常是首当其冲的。以前我们抱怨过,无奈过,今天我们觉悟了点,聪明了点,也成熟了点,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盲目,平和而不是浮躁,务实而不是忽悠,去正视问题,懂得思考,学习应对。

信息素养教育是全社会、全民的事,需要外部的支持力度和内部的改革力度。从2002年全国会议开始,几年来北京地区,七省市,十省市的信息素养专题研讨会,壮大了我们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势力。信息素养在我国图书情报界的响应、动作是最敏感、最快的,而教育部门、政府机构、商业界的支持却很了了。但也有欣慰,我们感到周围的推波助澜之势,看到中国图书情报界三大学术机构,包括科学院、中信所和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上的张力,看到下至中学在信息素养上的活力(如北京中学的信息教育研究会的成立),看到上至UNESCO对全球信息素养的推力,对中国和国际一些信息素养研究合作项目的支持和投入,还有国内外同行的共同声音和一致努力。环境对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和环境的协调是我们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和谐的构建也需要我们工作业绩的支持。

2、协调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改变观念,更加务实,变化形式,渗透精髓。比如正式的课少了,就开些非正式的课,必修的课少了,就来点选修的课,白天的课少了,就上点晚上的、周末的课。授课的对象从本科生、研究生扩展到工程硕士生,课程学时从8、10、12至16、32不等。需要里应外合,形成开放、不拘一格的局面。我们在学校砍了大量本科生必修课后,每年的授课人数没有减少,一直保持在两千人以上。多元化的形式是一种趋势,为求大、求全、求正统而放弃了机会和可能是不值得的,不可取的。同时,图书馆的基础教育和用户培训必须加强,两者的交融形成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态势。我们这个小社会还要和学校院系这个社会结合、合作,这也是我们推进高层次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向,有图书馆员、教师、教学管理者的智慧协作,信息素养教育应当在高校奏出的进行曲中有其优美的谐音与和声。

3、一点建议

受北京研究会委托,在此建议:在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性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会或信息素养论坛,并举办定期的研讨,这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素养教育 篇7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 高校艺术类学生呈现出一定专业社会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 个性鲜明, 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思想活跃, 创造性强, 但理想信念淡薄;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 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 使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 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存在知识不系统, 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 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 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 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 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因此, 如何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成为艺术类老师和信息素养教育老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 因为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 而不仅仅只是开设相关的如信息检索课一般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

2 信息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自1974年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概念、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 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更加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综合分析来看, 信息素养的教育一般是对大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教育与培养, 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应该从以上四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叠加, 而应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 结合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种适合艺术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 应重视结合艺术专业知识的文献检索课教育。文献检索课主要是一门传授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具体文献检索知识的课程, 由于其侧重于信息检索技能的训练, 缺乏信息评价、鉴别、选择和利用等内容, 因此大多数艺术学生对其没有兴趣, 但如果将信息检索课与相关艺术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实践, 增加检索知识的专业新颖性, 则能让艺术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文献检索课增加信息知识, 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作用。手机、电脑的普及为艺术学生的电子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 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注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艺术专业学生阅读引导, 并可利用Web2.0等技术开展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形成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在信息检索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老师则可以在解答疑惑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困难与要求, 并进一步制定更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

(3) 高校图书馆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是集信息服务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教育机构, 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图书馆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教育人员有着其它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图书馆可以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能培养基础上, 或开展艺术相关专业的信息素养比赛活动, 或开展艺术相关资源二次开发活动等, 让艺术专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开发或提高他们提高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上述的教育或活动中, 对艺术学生的信息道德必不可少, 只有在信息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会不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的教育, 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同时, 对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人员的能力提高也很是必要,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掌握新的事物与技术, 并将这些新鲜知识教会给学生, 只有这样,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社会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努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老师对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基础上, 艺术专业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灌输, 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提高他们的素养水平与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 2009 (5) .

[2]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EB/OL].http://xxsy.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

[3]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成都: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 2002.

[4]张进良, 张克敏, 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信息素养教育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师 信息素养 提高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传播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职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导演”。教师除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外,还将面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现实问题。教育信息化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形态,不仅需要高度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而且需要具有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教师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智能化教学设备能否发挥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核心在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职教师应当尽快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其自身更新教育的速度,不断探索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

1.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由此可见,有信息素养的人不仅需要有信息的预判力,还具有获取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2.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应仅具备简单的信息搜索、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网上协作、课件开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与教师岗位的职业要求相适应,以教会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利用、加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即不仅自己要具备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熟练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应比一般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及实绩成正比。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等方面,以获取、评估、利用、加工信息为特征,以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是教师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二、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和应用素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1.基本信息素养

基本信息素养是最基础的能力,包含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核心理论和应用方法论;应该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通的理念;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如Word、Excel、Windows等基础办公软件,并作为教学工具,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2.多媒体素养

多媒体素养是信息技术大融合的产物,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应用计算机基础软件以外,还要学会视频制作软件、音频制作软件、图片制作软件、PPT课件制作软件等工具,从而实现多媒体同时运作的课堂形式。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带动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3.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毋庸置疑就是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时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会应用网络工具,如互联网检索工具、电子文件和信息传输工具、在线对话和交互工具等,能够利用微信、QQ、邮箱等载体实现互联网社交、移动管理、网络办公等,能够在不同的网站平台上发布自制的课件或教学理念,同时懂得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应用素养

所谓应用素养,即教师在获取一定的信息后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信息的加工和组合能力、信息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快速检索、获取、鉴别、重构、再创造和输出与教学相关信息,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并具有终身学习的素养。

三、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既需要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即国家、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的重视和投入,又需要微观层面的不懈努力,即教师个人的探索。笔者认为,调动和发挥学校、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中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政府层面,创建良好的信息化工作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只有身处良好的信息化工作环境中,具备一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条件,个人才能在熏陶中成长。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学校信息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中职院校,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硬件条件,以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中职学校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2.教育管理层面,努力营造信息化氛围

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政策导向上做出明确要求,将其作为教师课堂效果和业务素质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日常表现和职称评选相挂钩。二是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融入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和培训方式,鼓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三是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调动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积极性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3.学校层面,积极开展信息化校本培训

校领导不仅要在信息化应用方面起表率作用,更要重视信息化的校本培训,引导全体教职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和教学中。校本培训最大的优点在于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以双方的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培训活动。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过程中,可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特点,采用目标培养法、小组合作法、学用结合法、因人施教法等,增强培训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4.教师层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知识的海洋,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教师要确保指导学生学习得心应手,首先应该有自己掌握最实用、最前沿知识的素养。第一,教师要主动参加信息素养培训,不断更新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第二,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新的平台和渠道,获取新的信息技术;第三,教师要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第四,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实践创新,制作和应用教学软件,建立信息资源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缪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夏淑华,纪国和.如何培养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3-11-19.

上一篇:质量通病实施监理细则下一篇:考研过来人讲述当年考研抉择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