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2024-10-14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精选12篇)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阐述了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 有很强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关键在教师,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育具有较高素养的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多媒体教学。

1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 信息素养教育势不必行,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先行。

1.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 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1.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 外加满身粉笔灰”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

1.3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 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的是模块操作、任务驱动教学, 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 并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 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作, 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这无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1.5 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 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 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 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 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 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 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2.1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 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 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就中小学而言, 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2.1.1 技术层面。

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包括:a.基本操作能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工作原理, 具备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并能排除简单故障。b.写作能力:会使用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 具备初步的多媒体写作能力及网页制作能力。c.运算能力:能利用电子表格简单处理日常事务, 初步理解程序设计概念及基本思路等。

2.1.2 智力层面。

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合一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包括:a.快速获取信息:为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 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必要策略, 如会游览互联网和网上图文资料下载方法, 能正确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等。b.加工处理信息:能有效地整合信息以创造性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工作中常有创新。c.生成表达信息: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信息进行组织、编辑,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处理信息, 用多媒体方式表达出来,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发布、教学、交流和讨论等。

2.1.3 认识、态度层面。

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意识。包括:a.信息道德修养: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 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规范、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等。b.信息意识: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 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有利用信息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能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工具, 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2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在明确了什么是信息素养以后, 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即用哪些办法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2.2.1 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

目前, 我国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前者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大学承担, 后者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来承担。职前培养主要是对未来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思想道德上的培养, 而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 则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与教学实践相连的。

2.2.2 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培训中心包括以下专门人员:管理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软件 (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网页等) 开发与制作人员、计算机硬件的管理维护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实施各种培训的教师等。

2.2.3 从实际出发设定培训内容。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教师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常规媒体的运用与制作、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多媒体CAI的原理与软件的编制、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网页的编制等。在设计培训内容时, 要有针对性、在分析培训对象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中的实际要求基础上, 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 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2.3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主要包括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两种。其中, 教师信息素养的在职培养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2.3.1 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3.2 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 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2.3.3 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2.3.4 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 交流经验, 自由发言, 展示自我, 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 发表教学成果等。

以上四种培养方式各具优势, 其中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则都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研修活动。而自发研修方式则属于自发的零散的自我提升的活动, 但是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自发研修方式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 而且能够使教师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 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自发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例如缺乏必要的软硬件环境支持等。因此, 教师信息素养必须要构筑系统、完整、弹性的课程体系, 通过多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切实地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 必将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推动教育整体变革。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2

1、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德育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德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去的意识。

2、教师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的立场问题。教师的信息行为应在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生,也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学生。互联网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空间限制。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信息能力是指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以下三点: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系统的操作以及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一些常用应用软件和打印机的安装和使用。

(2)课件制作素养。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个人网页或Blog发布自已的认识和观点。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计算机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信息素养变得更加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的是模块操作、任务驱动式教学,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差。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为了尽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

4、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

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经济条件许可的学校可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所有教室配备大屏幕彩电和计算机并全部联入互联网,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可成立信息技术教科研领导小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5、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教师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小学教师要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一、注重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总体上讲农村教师并不清楚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1.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学校可以向教师播放优秀的教学录像,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比的。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观点,乐于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实力。此外,观看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教师亲手操作,通过亲手操作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也是很简单的,减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帮助教师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2.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农村小学教师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且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侧重于对媒体的使用、Flash动画的设置、电脑效果的设置、PPT中模板效果等内容的培训,促使教师利用这些技术切实在教学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师有侧重点的培训外,学校还要根据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培训,恰当的培训方法可以增强培训效果,学校需要在自身实际和教师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培训方法,促使教师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学校要注重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1.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

信息技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可以了利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提高备课的准确性和效果。网络上有非常多的教育论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在教育论坛中观看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其中优秀的内容,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其他的任课教师聊天、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因学生生源来源较广,若教师进行家访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总体上讲,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是非常大的。长期在高压下工作不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喜剧电影、喜剧相声、喜剧综艺等电视节目,缓解教师的内心压力,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如,教师可以和其他的人利用网络聊天,谈一谈自己心中的困惑,保持身心健康。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的方法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博客等公共平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将自己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上传至博客中进行发表,突破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是一个公共平台,教师可以自由观看其他教师发表的博客文章,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教师可以把博客看作电子版的教育日记,它与传统的教育日记相比,交流方便,传播快捷,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教师除了把文章上传至博客中,也可以把文章上传至学校校园网、微博、本地区的教师服务网站中,增加自身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总之,农村小学要注重利用培训的方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之后学校要注重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淑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校长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4

首先, 要着眼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校长的信息素养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校长会自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重视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一名现代校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要以锐意改革的思想和决心, 以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 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校长应着眼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把握信息技术的崭新特点, 引导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 使自身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真正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校长首先要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站在信息技术的制高点, 带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更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 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精髓, 发挥自身信息素养对教师的感染作用。同时, 把校长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的管理、培训、使用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正确选择继续教育途径, 做到既有系统的理论教育, 又有具体的实际工作学习;既强调在职提高, 又强调职前培训;既要有专业进修, 又要有专题实验研究, 不断总结管理经验, 深化改革内容。

其次, 要系统思考、系统改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营造数字化校园。

对于一些新的管理理念, 校长应当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在做中领会、在做中接受。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再现真实的、复杂的现实管理问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校管理正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以系统思考、系统改变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又能提高校长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可谓一举数得。

信息时代的校长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要通过“数字化学习”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 重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善于拓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渠道, 充分运用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建设, 根据“适当超前、分期实施”的原则, 通过商家垫资、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方式, 高起点搭建信息硬件框架。比如, 建立局域网、校园网等, 力求功能齐全、容量充足;设置高度安全的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信息支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等综合性教育信息化平台体系。同时, 校长还要注意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学校实际、建设规模与办学效益、近期计划与远期目标的关系, 使学校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得以阶梯式发展。

再次, 熟悉网络社会特征, 建设高水平的信息资源。

当前, 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大多是“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应用”, 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 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 而不关心如何使这些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导致资源投资的严重浪费。一个具备信息化素养的校长, 不仅会把信息化基础设施看做宝贵的教育资源, 而且还会千方百计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

由于网络的拓展性和兼容性, 网络使用者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 只有具备很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才能迅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因此, 校长应当学会怎样识别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 也就是知道自己要在网上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在哪儿去获取, 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干什么或为什么要获得这些信息。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通过计算机在网上可以完成许多预想不到的工作。这就要求校长在抓硬件的同时, 还要善于以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为基础,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抓好软件及其资源建设。例如, 加强学校自身教育信息资源与软件的建设, 包括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和学科资源库等开发;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主动加盟国内基础教育网站, 开辟网上论坛、虚拟实验室等, 不断丰富网络资源, 以满足师生的多方面需要。

最后, 切实落实信息技术课程, 提升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

校长在进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时, 迫在眉睫的工作首先是培训教师, 使教师懂得信息技术的地位和重要性, 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作用, 认清各自在学校信息化中的位置, 确定自己工作的目标。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 一般应以校本培训为主, 以外出培训为辅, 用外出培训带动校本培训, 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在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让教师充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原理, 提高操作技能, 力争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合格实践者。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5

教育的本意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成为某种工具式的器材。早在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强调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从“做真人”出发,教育同技能训练、知识熏陶紧密相关,是包含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形成良好业务素质乃至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使之形成和发展成为大学生的特定人格、气质和修养,将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对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涵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修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它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由此看来,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根据教学提几点粗浅的一些做法。

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关怀。

在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单一的工具教学,对学生的评定只要给使用工具就可以。其实工具的使用是由人来决定的,只有“人”以及人的“思想”才是行为动力的真正“驱动器”。注意到这一点,做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既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例如对一年级学生最初几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用机习惯,这有益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在指导用机习惯上我校坚持做到:一讲、二练、三评。

一讲:在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解、示范用机常规。其中包括走进教室、开机、关机、坐姿、走动、交谈、整理桌椅等一系列行为要求。

二练: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反复练习,争取达到100%符合要求。

三评:教师注意做到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的行为及时评价,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唯有创新,才会有活力。我们充分信息技术人文资源,发展学生知觉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例如:在画图程序的教学中,我先把画笔的各种工具的全部功能教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画出高水平的画来,而有的学生聪明,但绘画水平不高,虽然努力,却画不出高水平的画,我就让他们画一些简单的画,但要有新意,看谁的画思路好,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并可以让各类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另外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兴趣课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另外,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如在画图程序中,同样一件事物,我让孩子从多个角度考虑,解放思想,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方法。有一次我让孩子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圆形物体,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绘制,孩子们都开始借助直线工具和圆形工具组成一些脸盆、花朵,这时我发现一个孩子的画中只有大大小小的圆,看上去怪怪的,等他画完,原来是一幅“九大行星”的轨道图。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探索 篇6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医学的目的已经由原来的“治病救人”转变到“注重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还有病人,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医药卫生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技术,更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医学自然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只有高等医学教育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和期望。

一、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 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在不断透支自己身体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息息相关。因此,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以外,还有如心理、社会等因素,那么医学模式也应该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医学是人学的本质,它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用专业知识技能为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形成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愈演愈烈,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根敏感的神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生缺乏人文素养底蕴,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只一味追求精湛的医疗技术,而忽视患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实,患者更需要心灵上的抚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

1.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理科生主攻数理化,而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加之,受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政策的限定,医学院校主要以理科生为主,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同时,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我国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即强化医学专业教育,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只能作为辅助课程,性质大多为选修课程,且仅占总课时的1.71%。而西方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构成,其中德国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美国20%—25%,英国10%—15%。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医学生总体人文素养不高,造成了医学生普遍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2.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人文知识的实践性教育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还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却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患者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使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三、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途径

1. 转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医学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抛弃过去“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如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有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培养在医学技术中凝结对人类生命尊重与关爱的人文精神,真正关心病人的痛苦,做到情理交融,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治愈患者。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良好人文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是修建校园人文景观,如在校园放置医学生誓言碑、李时珍雕像,在教学楼张贴医学名人的图像、古今医学名言警句,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隐性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情调高雅的学术活动,如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调动学生社团的创造力,鼓励医学生建立如文学、书法等人文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通过以上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优化校园环境,使医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3. 加强医学人文实践性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学以致用”,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把人文知识理论内化为医学的灵魂——人文精神。一是充分把握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进行实习和见习,医学院校应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观念有延续的传递到各教学医院和单位。首先,实习医院应选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以身教影响学生。其次,此时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患者,应加强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等人文素养的培训,使医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情感,从而体现人文关怀。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医院进行社会医疗情况调研和志愿活动,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并力所能及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从而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篇7

1 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分析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所有经过训练, 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 称为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它从技术、技能范畴定义信息素养, 其培养内容是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来解决问题, 培养目标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手段。可见, 这个定义侧重于强调信息素养是一种技术、技能。

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下的定义:“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的技术和技能。”该定义从意识层面认识信息素养, 也是对上述定义的一种补充。其培养目标是使人们用信息的眼光, 从信息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去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 能更准确的利用信息。

1989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接受的定义:“具备高信息素养的人, 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要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 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 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 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在这个时期的定义开始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相结合, 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信息素养培养内容: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查找、收集、组织信息的能力;并认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实现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997年, 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的定义:“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确定、评价, 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不难看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信息交流与共享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这个定义体现了共享信息资源, 发挥信息效益的思想, 提出共同学习、合作交流的观点。所以信息共享意识, 信息表达和协作能力都是其培养内容的核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从单纯认为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到具有信息意识, 再到具有信息评价、鉴定、选择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么一个过程。同时也说明信息素养的含义是一个综合概念, 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技能或者能力。因此, 笔者更为认同这个定义:信息素养是指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 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以,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

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亲和力, 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 使他们在生活中, 尤其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自觉的从信息的角度去看待并寻求解决之道。

信息道德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在面对公开、开放的网络信息传播时, 不仅要主动抵制拒绝这些传播领域中的不良信息, 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别人创作和开发的知识产品,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自律自己的言行, 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信息技术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信息工具来获取、加工信息:如掌握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并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他信息科学技术知识, 如最基本的工具书的运用等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的海洋中, 能够区分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并加以灵活运用, 是一种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立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 对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在信息意识方面, 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全面的, 遇到难题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经常可以听到学生遇到难题就会说“百度一下”, 要参加各种考证时也会通过网络寻找考试资源和信息。

2.2 信息道德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 但相对缺乏对不良信息抵制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2.3 信息技术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常用的软件处理一些日常文本信息, 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 但仅限于较为片面的认识, 对一些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

2.4 信息能力方面, 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还不能准确地获取、分析、评价信息, 也达不到终身学习的要求。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信息素养的概念未能深入人心。虽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了解得不够彻底, 导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信息技术的传授, 学生只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 而缺乏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现代信息社会, 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尤其是在高等院校, 大都能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建设校园网, 多媒体教室, 电子阅览室等等, 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 教学活动仍是以课堂为中心, 信息技术的优势未能扩展到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绝大多数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 学生的问题只能在课堂上解答,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没有根本转变, 在缺乏正确利用良好设备的情况下, 在缺乏教师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下,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难获得提高的。

3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对于当代大学生, 不仅社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 不少学生宿舍也拥有诸多信息工具, 从最简单的报纸、收音机到电子辞典、手机、计算机等等。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共同配合,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1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 要在观念上要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

从教育目标看, 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信息素养。因此, 信息素养的内涵更为广泛,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机器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将信息科学的讲授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 培养网络道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再次, 从教育内容上看,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获取信息的技术,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学习利用其它日常信息工具, 如书籍、报纸、电视等, 而不仅仅依赖计算机和网络。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它将使人类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载体和媒介, 有较大的开放性, 信息源头多, 传播速度快, 社会影响广, 且其操作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学校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 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浏览色情、赌博、迷信、暴力等不良网站, 不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有害信息, 不沉迷虚拟时空, 正确对待网上聊天和网上交友, 注意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能够“慎独”,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2) 积极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 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教育平台可以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 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可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技能, 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中, 让部分学生参与进来, 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设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以及个性化的交流方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收集、组织、处理信息能力。

(3)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活动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学内容通过文章、图象、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传授知识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 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3.2 社会方面。

为了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为了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国家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支持现代信息环境的建设, 普及基础的硬件设施, 还要加大力度培养专门的信息人才,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如规范网吧管理, 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 关闭不良网站, 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 从而把学生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 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法律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威慑力, 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

结语

近年来, 国家的“四化”建设已经变为“五化”建设, 其中就新增了“信息化”这一块。为此, 伴随着城市的信息化, 教育的信息化, 社会既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环境, 同时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因此, 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是21世纪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利用社会提供的现有条件, 依靠学校教育为主导, 注重在日常学习中渗透信息素养的教育,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建设国家“信息化”的合格接班人。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出发,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寻求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厚生, 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3]郑长兴, 刘国良, 张阳普, 席红霞.信息教育—没有校园的大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4]李勇帆.论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篇8

引言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产出急剧增长,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所需要的消息。人们进行传播与交流极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情况的影响,作为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已成为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基础工具。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生存和教育最基本的需要。信息时代,信息瞬间发生且传递周期短、知识更新节奏快。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善于总结方法经验,通过学习已有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课程知识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与社会进行接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信息知识,吸取和消化大量的课外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课题,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并走向成功。另外,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明,科技信息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伤害到人类自身。在这种形势下,“信息素养”的提出正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住,教会学生学习。在信息时代,试图通过在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一次学习而终身受用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信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规范教育,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信息道德教育。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合理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引导并促成学生道德的发展。

1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住,教会学生学习。在信息时代,试图通过在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一次学习而终身受用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信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规范教育,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信息道德教育。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合理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引导并促成学生道德的发展。

教育过程中应更注重直觉思维方式的培养。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以一次前进一步,步骤明显,是一种常常能由思维者向别人作适当的报道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同时,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学习者是否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决定了他所进行的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否通过有意义学习使学习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实际意义即获得心理意义。缺乏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学生,常常面对有逻辑意义或潜在意义时也不会主动地寻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是机械地按字面的表述死记硬背。

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程中设置情境,提出好的任务,明确任务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教师合理利用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观察,学生有问题时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探索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网络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的种种方便。网络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有很多的优势,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如便捷高效网络信息、益处多多的网络健康交往等;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症、诱惑欺诈等。

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帮助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遵守网络道德,遵守纪律和法律,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努力在现实中创造成功的记录,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和外界接触,充实生活内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健康的心态对网络,等等。

此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在具体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大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将得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动动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9

关键词: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一、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素养成为了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的新坐标。而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我国早已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 这为全国偏远地区的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驾驭信息、获取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表达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还能够转化为高效的与学生学习交流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能力。但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的教师而言, 自己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却面临着各种困境, 这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学校教师的差距。因此, 要想使农村地区教师在现代的教育大环境中保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就更势在必行。

二、承德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 承德市区及县城中心“校校通”“校园网”已得到较快发展, 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 但是承德农村地区的信息教育现状并无明显改观, 大多数农村教师的网络知识仍然浅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 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学习先进信息理念的机会, 信息教学观念落后, 不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软件, 查阅教学资料的途径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获取信息的手段差, 对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等基本运用率较低;信息鉴别能力差, 对检索方法不熟悉, 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教师很少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硬件设备不足, 硬件资源不平衡

近年来, 承德市虽然大力对硬件进行建设, 但数量与质量上还不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硬件建设仍然是承德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家与当地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了部分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但是农村学校还是普遍存在着没有宽带、宽带不足、个别联网, 计算机配置较低、需要更新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化校园网建设中, 缺少管理网络技术人员, 没有规划, 不能维护, 无法维持、发展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和学习功能。

(二) 教师信息意识淡薄, 设备利用率低

农村普遍存在教师学历较低、学习意识淡漠、缺乏竞争意识的现象, 有些教师的家庭也有计算机, 但信息意识却不够, 只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看看新闻、玩玩游戏等, 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各农村中小学信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 但多数教师仍停留在采用演示型的教学模式上, 学生被动接受, 资源与信息设备没有及时进入课堂中, 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视度不足

目前, 国家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但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 在时间和内容上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考核不严格, 教师自身对培训认识不够, 没有积极性, 未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且多数农村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很好地进行整合, 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

三、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化工程, 不是仅仅依靠某个单一部门或个人就能完成的, 除了农村教师自身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意识与修养、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外, 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农村学校等也应在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为农村提供机遇和平台, 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多样化的培训路径与策略, 真正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差距。

(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 制定政策引导

国家及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设立专门的基金, 多购置电脑, 建多媒体教室, 完善配套设施、上宽带等, 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同时, 还应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的优质资源, 培养出一支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 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完善信息技术学习网站建设及软件开发, 为农村教师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平台, 尤其是对农村学校引进教师给予资金支持, 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 如加强教师特岗和支教岗位公开招聘, 专门提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岗位, 鼓励一些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此外, 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多组织、鼓励农村教师参观城市教学观摩会, 进行交流和互助, 并组织、鼓励农村学校教师利用假期, 合理安排、参加进修学习或外出考察, 从而开拓农村教师视野, 扩大其知识面,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 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承担更多培训任务

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要提高在校师范类大学生,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培训能力, 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 通过微课、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方式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未来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应承担对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任务, 充分利用寒暑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班, 或者选聘优秀信息技术教师赴农村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 分析所培训的农村教师信息素质的水平,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理培训目标和计划, 选择适合课堂应用和农村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培训内容, 并严格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学习效果, 为下一期的培训积累经验。

(三) 农村学校要因势利导, 加强管理, 充分调动, 做好服务

农村教师本身需要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农村学校要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观念, 做好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桥梁和纽带, 及时将上级教育信息化文件要求和先进的教育技术传达到教师;农村学校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教育室, 组织教师参加观摩课及科研活动, 充分发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带动其他教师, 鼓励教师发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成果;农村学校应采用一些激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措施, 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学习动力, 如开展信息教学大赛、先进信息工作者等, 将信息技术的成绩与教师业绩、评优等联系起来, 让教师主动去学习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上;农村学校要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做好调查、检测、监督和服务,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扩大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渠道。

总之,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农村学校的通力合作, 建立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农村学校一体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管理与评价体系, 完善制度, 统筹安排, 做好保障, 为农村学校及教师提供有效的、多样化的信息素养培训方式, 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按照“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的培训原则, 因校制宜, 创设网络环境, 学用结合, 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为杰.教育技术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

[2]陆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10

一、开展校本课程学习,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根据现有的条件、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 从而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我们学校生物组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的校本课程《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再认》、《高三生物解题方法指导》, 也是我们市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特别注重要求学生收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 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要求他们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或动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我们在高二年级讲授《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再认》校本课程时, 将每个班学生分为四个活动小组, 以小组为学习和评价单位。首先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在校园内逐一指认学校近五十种植物, 并要求每位学生能熟练地指认这些植物。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各选四分之一种类的校园植物, 在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利用自己手中的书、学校的图书馆、学校网络教室、数字化探究教室查找本组所选植物的图片、学名、英文名、科名、生活习性和繁殖方法, 并要求他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在小组交流时展示、评比, 评出班级最好的参加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讲授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同时学生还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研究态度与科学道德观念。

再如:我们在高一年级教授完《食物营养和人体健康》校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对我们的住校生或走读生的家庭进行一日三餐的食谱调查, 利用所学的营养知识分析食谱, 指出食谱中的不足并给以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合理利用信息, 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 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我们在讲授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模块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节后, 针对本地的环境资源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一组学生是对城市日常生活的环境观察、思考, 找出城市生活中哪些要素对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一组学生是对我市运河河道水质情况的考察、分析, 提出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等环境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一组是对我市生态园和野生动物园的物种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围绕选定的研究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合作、走访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获得各种信息, 整理信息, 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后分析、研究、加工和创造知识信息, 然后各组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在全班进行分组交流。很多学生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者参加学生环保论文评比获奖, 有的解决方案还受到环保局的特别关注甚至得以采纳。通过这些环境主题的研究, 我们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于学习,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主动性得到发挥, 创造性得到激发, 特别是最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有成就、信心、喜悦, 还有为日后更好的发展而必备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剖析教材信息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生物学教材, 是经过专家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信息资源, 在体系结构上更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详实, 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使用。因此, 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里面有精练的文字信息, 有丰富的图片信息, 有直观的图表信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捕捉这些信息所揭示的内容,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细胞”, 也是用以表述生物学信息的“功能的单位”。带领学生阅读生物学概念、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 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法。例如: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模块中酶的概念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剖析, 我们知道本概念中包括以下信息:酶的来源、作用和化学本质。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以及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是酶概念的外延。绝大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所以温度和PH值的变化对酶的催化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甚至使酶失去活性。通过这样的概念剖析和外延拓宽, 使学生对酶概念更清楚, 调动学生对信息的主动积极地处理, 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 从而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四、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特有的观念、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 且容量大、内容充实, 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 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 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 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 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在生物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是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选修1模块《生物技术实践》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时, 考虑到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酶已走出实验室, 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我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中利用网络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我将课题改为“通过网络调查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布置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收集相关酶与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资料。由学生按兴趣和意愿自己小组确定调查的子课题。学生小组根据各自选定的调查子课题, 确定调查方案、计划、步骤并实施。各组将收集到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幻灯片、小课件及其他展示形式, 在课堂交流, 各组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和答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网络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比如:通过哪些网站可以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快速收集所需的资料?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分类等等。这样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 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11

关键词:高校信息利用教育课程、文献信息内涵、人文综合素养提升

G258.6

在高校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培养大学生的情报意识,使之掌握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能最终实施文献检索技能教育职能。除此,该教育职能实现还体现在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方面:即指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学生课内外各学科阅读涉猎的需要,使之具备专博兼备、文理兼容的知识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无不渗透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显性要求。据此依托文献信息利用课程(以文检课为主)来考虑培养人文综合素养可有以下途径:

1.从人生规划和大学阶段学习方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利用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很容易使学生过分偏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整体素养的磨炼。只有把信息利用的意义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沟通起来,文检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课程培养标准。从内心唤起其积极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才是解决问题根本之道。使学生认清,读大学并不简单的是眼前的几件考分考级考证之事,而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及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的创新、探究能力,均无从谈起。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怎么能转化為其经历漫漫人生长路之积极能量?这“双无”恰是许多人包括稚嫩的学子们所面临的问题。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厚积才能薄发,大学图书馆及资料库所包含的海量文献信息恰是一个可供海量阅读、尽情遨游的广阔天地,中小学时代片面的应试,使许多人丧失了大量阅读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恰好大学丰富的信息源能弥补,形象地说,读大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读图书馆,换言之,即对文献信息的利用,求学意义也主要在此。

学生只有在海量的阅读和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献检索和利用。在知识高度信息化及资源高度共享性的时代,对文检课教师的要求更是不仅要善教,而且要善导,即引导学生走上积极主动和善于求知的道路上来,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因是选修课,每次面对的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授课中严格要求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2.帮助学生厘清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的内涵,避免吸收“快餐文化和大杂烩”,这是有效利用文献信息的前提。

2.1人类一切优秀的、可靠的、权威的、厚重的、经典的、崇高的、不媚俗的优秀文化成果,说到底全都在图书馆及其它知识资料库中。

真正的知识大多保存在文献中,因而利用一生中宝贵的、集中的、少干扰且一去不返的大好时光,去尽可能积累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方为合理明智的大学生活首选。只要构建了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吸收到精深之专业知识,提升人文及科学素养,建立健全完整人格及心理品质,就能为未来走上社会提供知识、能力、心理的准备,即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痛苦的挫折压力,自然而会形成抗压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当机遇来临时又有不错失的敏锐,那为个人发展而开拓进取的能力和勇气会不请自到。培养出人文素养,从文献信息中汲取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就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人能真正引为自豪的就只是健康丰富而崇尚的精神世界。

2.2在重视实践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书本的间接经验(包括理论)。

.由于当今实用性知识技能的需求,又易使人产生另一误区,轻理论和书本。文献信息是保存知识的载体,特别是理论知识,它们更为浓缩集中高深,因而学习它更为快捷高效,也更能真正提高自己,从而避免肤浅、琐碎、平庸、偏见、狭隘。学深学透书本的间接经验,除可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外,还会使人在远距离参照客观事物时,更能激发出自身的悟性和灵气,易接近奇思妙想、灵感迸发的境地。更会善解人意世情,更好地修养良好的气质、品性,从而走向诗意的理想生活状态,达到真正的个性的自由解放。

3.将信息利用问题与生活中面临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挑起学生求知欲。

3.1应把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作为文检课教学的常态特色,使其认识到:要终生学习,认清养成受用终生的读书习惯、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的重要性。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和修一门课均是暂时的,但人生的历程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可结合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比如探讨“大学的作用到底在哪里?”“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等现实的问题,引导其立志走上读书求知做学问的道路,又如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事件,或是一些焦点热点事件都可引导学生从前人的书籍或著作中寻求启发或解答。

3.2由于长期追求片面的应试能力,学生中存在着知识面窄,见识偏狭的情况,而且许多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些靠利用图书馆和读书就可直接解决或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进行思辨性的学习。

如笔者曾引导探讨列夫.托尔斯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艺术魅力的课题:两人作品均以剖析真实的人性及刻画人的微妙的内在心理见长,许多人不知其常识,并少有人真正去读作品。我引导学生用检索工具寻到文本后并没止步,而是师生在课堂上共读文本选段并讨论交流,(如《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安娜在车站与久别的省长丈夫卡列宁会面时的大段心理描写)。再以点带面,找寻相关文艺评论,形成信息链,在进一步品读中,升华学养。很多学生只注意休闲类、娱乐性的读物,而对学术或承载深刻思辨及社会责任意识的、有厚重内涵的信息资源关注得太少。对有专业深度的综合类学术著作及经典作品,可引导他们去涉猎或关注,长远看会留下有益的萌芽,如读伟人传记即是综合的一种“杂读”方式,不一定成为伟人,但可吸取力量,可为未来提供抗压的人生智慧及心理准备。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篇12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大学生, 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的能力, 从而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事物中捕捉信息, 创造新信息。教育部自1984年开始下发文件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样, 我校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视, 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强调“信息检索课程是增强学生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课程,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并将本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几年前, 我校各教学院和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一直处于脱节状态, 信息检索课的基础性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各教学院专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相对薄弱。例如:学生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中, 面对信息海洋觉得手足无措, 图书馆员对研究课题又缺乏专业了解,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作为学校一项教研课题, 首先设计一套与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余份, 设计约50个问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 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部分结果分析如下:

1图书馆免费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 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统计显示:学生知道图书馆网提供免费电子资源但很少用的占39%, ;知道但未用过的占28%, 不知道的占30%, 说明我校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学生对我校信息技术构建和资源情况不尽了解, 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是导致数字化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2对获取的重要信息收集和整理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学生中经常进行摘要记录信息并处理的约占38%, 偶尔记录一下的占47%, 不作任何处理的占15%。说明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所加强, 但比例偏小。因此, 加强学生对信息处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质量仍然任重道远。

3获取信息资源主要途径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因特网在学生获取信息方面排在首位占97%, 和老师、同学交流占42%, 使用传统的报纸、期刊等仅占到6%。说明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 传统图书馆虽然很重要, 但图书馆与网络的密切结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加强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 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4对信息资源价值判断能力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学生对信息权威性、适用性、可靠性等判断能力一般和差的分别约占40%和54%, 说明我校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信息权威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作出正确判断, 而不是人云亦云, 甚至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5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分析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本专业相关文献、书目, 专业前沿, 网络资源情况, 对学生布置若干专业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这是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 (66%) 认为只有部分教师介绍或布置过, 说明现在的教学仍然是以课本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同时说明部分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状况也不能跟上时代发展, 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综合分析表明, 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很大差别, 普遍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不会对信息进行鉴别、提炼与创新。而作为理工科大学生, 对专业期刊、数据库的利用是他们今后独立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对新生开展多次图书导读活动, 介绍文献基本知识, 图书馆功能, 服务项目, 馆藏布局, 如何查找文献, 电子阅览室利用等。同时对学生进行图书分类、排架、书目检索系统使用的介绍和说明,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

2构筑良好的信息环境,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我校图书馆定期充实各类信息资源, 不断完善信息检索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讲座与咨询活动, 如电子图书、专业期刊的检索与利用, 各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技巧, 文献资源的共享, 科技查新与文献传递, 开展“信息检索竞赛”活动等等, 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对用户进行培养教育, 增强了师生的信息意识, 调动了积极性, 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 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3.1案例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结合本专业的学术内容, 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检索课题, 通过上机实践操作, 制定检索策略, 不断修正、完善检索方案, 最终形成检索报告。之后教师对一些典型案例优缺点进行点评。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好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3.2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学术论文的撰写。学术论文是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大学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掌握学术论文如何撰写, 有利于在工作中进行科学积累, 促进学术交流, 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增加信息道德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处理好信息创造、传播、利用三方面关系,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增强法制观念, 培养自身信息道德水准。

3.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采用考试卷面、课题检索报告及撰写综述论文三结合考核方式, 并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检索报告和综述论文上。

3.4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作用, 促进教学

信息检索课教学均由图书馆教师担任,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 通过网页发布实习题库、实习要求、检索实例分析等教学信息, 结合专业提出问题,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索过程, 并以邮件的方式提交检索报告, 从而增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 是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的关键所在

信息素养教育要与专业教师教育密切配合。我校各专业教师吸收大量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论文、著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中, 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信息搜集、整理、研究、试验等工作,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上一篇:LED闪光灯电源设计下一篇:高校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