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精选12篇)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1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带来巨大冲击, 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改革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网络,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 (Paul Zurkow s ki) 在1974年提出的, 并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 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概念, 已从最初的获取、处理、发布信息, 逐渐上升为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进行创新思维,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目标体系:一是知识体系, 包含基本的传播学知识、文献检索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二是能力体系, 包含人们在获取信息, 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信息, 使用信息和创建信息的实际能力等。三是信息意识, 信息观念, 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法规与社会责任感在内的意识体系。
简言之, 信息素养是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概括和发展, 网络教育技术条件下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是对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文化的集成, 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还与视觉文化、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密切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1) 评价、筛选信息资源的能力。因特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但并非所有的信息资源都能够直接应用息资源进行评价、筛选。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对信息要有较强的敏感度, 能够正确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有较多的了解, 知道哪些信息资源有用, 能够解读文本和图像信息, 能够制定妥善的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其次, 教师要有较强的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和储存信息、组合信息, 使之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基础进行的, 目的是将英语学习资源和英语教学过程有效地综合起来。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 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即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程密切结合, 优化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能力。英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跟踪国际英语界发展的最新动向, 学习和研究新的语言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缩短与国内外同行在时空上的距离。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大事, 关系到国家教育的百年大计。过去, 人们往往受到资料短缺、信息不畅的制约, 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 方便快捷地浏览和查询国内外高校网上资源, 获得学术前沿动态信息, 进行科研工作, 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和信息素养。
4)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 集成了各类的电子学习材料, 可以下载各类电子文献, 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时代相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并没有必然的优势, 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乃当务之急。
三、提高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1)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近年来, 我国普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办公室一般都配置有一定数量的电脑, 并可以登陆宽带校园网, 不少学校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 学校一般都建有网络技术中心, 以保障信息化教学装备建设和技术培训服务, 还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 用来保障外语视听说教学需要。但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整体水平还不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技术的条件和水平。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为教师提供方便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配备足够的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 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
2) 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图书馆具有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信息知识, 是一个信息集散地或信息中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图书馆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其服务原则、服务理念、服务宗旨与服务效率都以“创新”“发展”为前提, 因而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要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 可开设信息源介绍;印刷型信息检索与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研究与信息咨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内容的课程。还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 使广大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增强信息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教育中的领航人, 要以强烈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吸取新的信息技术, 研究国际上英语学科科研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从大量信息中感知有用信息, 把它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力求做到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这也是教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总之, 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 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 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 应该利用语言交流上的优势, 在思想上和技术做好准备, 迎接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游清泉.我国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缺位[J]中国远程教育.2004.
[2]周海鹰.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2
顾秀峰 上饶市铁路中学【摘要】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教师信息素养与新角色二者的关系如何,具体的措施有那些?本文就以信息时代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切入口,加以探讨,以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教师角色 教师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最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想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是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多彩了。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式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都是在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制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一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 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像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等等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是: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3)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目前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2)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3)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年。
[2]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3] 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4]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5] 姜志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社会领域都参与到信息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点提到了加快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能够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学生应该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面地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主动自主的学习意识。1974年,美国学者波尔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其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国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的欠缺,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不平衡,导致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不是很好,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意在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以期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于各个领域中,社会对具有信息素养的毕业生求贤若渴,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用于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快、种类多,高等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总处于被动状态,且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度不够,不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信息素养不高。除专门讲授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体现在课件制作只用MS PowerPoint,很少添加如Flash等的动画效果,更有甚者直接使用网络上或出版社提供的课件并不做任何改动。
2.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式单一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点,在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方面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教师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硬件措施进行教学创新。目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最好的是多媒体教学模式,高校教师普遍使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创新。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其他如互联网技术、微课、慕课、云计算技术等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广大教师目前涉足的不多。
3.教师间信息素养差别大
高校教师由于年龄分布、专业方向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信息素养也不同。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早且愿意接触新技术普遍信息素养较高;中老年教师由于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晚且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弱普遍信息素养较低。理工科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信息素养较高,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文史科专业的教师相对来说信息素养较低。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1.完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
针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掌握不够扎实的特点,对具体教师进行培训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培训体系的构建。高校拥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可以让这些专业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编制培训内容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可以边培训边实践,这样既贴合实际又及时有效。同时,针对教师间信息素养差别大的特点,可以将教师区分培训,信息素养较低的教师进行基础信息技术的培训;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入培训,这样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激励机制
高校可以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督促教师完善信息知识结构、提高信息素养。一方面,制定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针对每名教师对其信息素养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竞赛,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微课、慕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并鼓励教师参与高级别的赛事,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3.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提供了平台,提高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建设无线网络校园、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高校“一卡通”等都是校园信息建设的内容。良好的高校信息化环境对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何蓉.XW大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2.
[2]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
[3]付兵红,彭礴.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08.
[4]丁卫泽,熊秋娥.地方综合性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及分析[J].教育探索,2008.
[5]黄松青.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情报探索,2010.
[6]柏珺.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7]蒋梅芳,魏登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浅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4
1. 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 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 (2) 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 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 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 如信息的滥用和泛滥、计算机病毒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 这就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 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要信息责任感, 能抵制信息污染, 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
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包括: (1) 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尽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读、写、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仍然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在信息时代, 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的方法与原则 (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 。 (3)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 、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 (4) 外语。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 在互联网上有8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 此外还有其他语种。要相互沟通, 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 就要了解国外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应掌握1~2门外语, 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创新, 从而产生新信息的能力, 同时, 有了新创造的信息, 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给他人, 与他人交流、共享, 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要求
目前, 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此外, 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如下要求:第一, 具备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 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第二, 具有信息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 对教学媒体及其功能的选择能力。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 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第四, 媒体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优化组合媒体, 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教师, 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 还要能够将体育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 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条件下, 高校教师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学习者学习中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关注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他们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寻找恰当的资源、决定使用的方法和评价他们的进步。第二, 批判性反思。要关注学习者提出问题、取代或者重构一种假设的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以往想当然接受的观点、行动以及推理和意识形式的过程;学习者最终认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霸权内容与理解世界的“本质”所产生的表现, 是如何支持没有代表性的少数人权力和自我利益的过程。第三, 实践学习。高校教育是“持续的评价经验的过程”。高校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经验, 这些经验代表着有价值的资源。经验的方法包括游戏、模拟、案例研究、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实习等。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 坚守专业理念。
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中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但教师必须明白: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辅助教师教学, 使课堂气氛活跃, 开阔学生视野,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信息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信息技术, 而是为了教育, 不论技术如何玄妙, 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支配者, 技术应当永远为实际教学服务, 并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无条件服从。教师应当永远坚守自己的本色, 跟随自己的专业理念, 而不可沦为技术的附庸。
2. 提高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只有良好的环境这个“外因”是不行的, 教师这个“内因”还要起作用, 最终实现专业发展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应该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 深入了解并且具有良好的悟性, 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 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有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 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3.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的应用,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 应用信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这样可立足于本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学实际, 以促进本校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 是一种直接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其鲜明的特点, 如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体性发挥好、培训效果好、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使教师所学到的信息技能、信息理论能迅速地与工作、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 直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2) .
[2]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探析 篇5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探析
教育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缺失入手,分析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三个层面:树立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催生教育情意,并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策略,以期更好的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作 者:郑晓生 ZHENG Xiao-sheng 作者单位: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0(5) 分类号:G645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育素养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职业素养;提升;瑜伽教师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义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高等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塔尖部分,其不仅肩负着培养专业化高级人才、发展创新性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推向世界教育舞台最为有力的推手。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是专业化体育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体育领域的延伸与渗透。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与组织者,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的整体发展特点并迎合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主题需求。瑜伽作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最具美学价值及艺术欣赏特征的科目,其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更是大多数公体学生较为青睐的选修课,而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不容乐观,较大限制了瑜伽课程功能的发挥及异化了课程本身内在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的构建,旨在更加全面的认识瑜伽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以期为提高瑜伽老师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多种因素,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存在较大的缺陷与短板,且不管是专业知识水平、多学科知识融合或是品行道德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一是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不够,部分老师仅能胜任公体学生体育瑜伽教学,尚无法完全胜任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化瑜伽教学;二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瑜伽老师组织教学时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师品行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导致教师品行道德的缺失。
二、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了解体育瑜伽的运动特点及功能价值
对于每一运动项目的专任老师,若想有效的组织教学及合理的运动教学手段,必须要了解该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及运动项目的功能价值,唯有如此,方可开展教学。瑜伽是在音乐的伴奏和引导下规律性、有序化的运动,其具有节省运动场地、安全、简单等特点,长期从事瑜伽运动练习可较好的改善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期进行瑜伽运动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均能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如调节呼吸使气体在体内充分交换,增加氧气的利用率,加快机体物质代谢的更新尤其是代谢废物的排除及使机体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降低安静时心率,使心脏和大脑得到休息,进而缓解疲劳,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二是长期进行瑜伽运动可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形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三是从事瑜伽运动可为练习者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交友平台与空间。
(二)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作为瑜伽老师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如同一座大厦的根基对整体大厦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固作用,那么对于教学而言,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高度则是决定教学效果及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高校瑜伽老师要拥有较为标准的示范动作,以美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此外,授课中动作讲解要正确、简练、通俗易懂,注意正面示范、侧面示范和背面示范的合理使用,保证技术示范动作的完美性。
(三)具备一定的运动科学专业知识
任何运动技能的外部表象输出都必须以一定的身体机能变化作为基础。换言之,人体生理,解剖及力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运动技能的外部表征,因此若想获得完美的外部技术特征,了解运动项目内在生物学表象尤为重要。此外,从运动损伤预防及机体防护视角而言,唯有懂得并掌握一定的运动科学类知识方可。瑜伽作为一种高度形体化的运动项目,其对练习者身体动作形态尤其是关节的灵活性,韧带的柔韧性有着较高要求,若不慎,练习中就较易发生拉伤等运动损伤。因此作为一名瑜伽老师,掌握一定的符合运动项目专项特点的运动人体学科专业的知识尤为必要,如此方能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开展教学。
(四)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
1.注重教学过程多种反馈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反馈可分为固有反馈与非固有反馈,其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有提供信息、强化与激发学习动机。作为开式运动技能,正确瑜伽技能的形成实质是刺激、反应、反馈、刺激的一个循环过程,其具体输出过程可表现为:示范动作及语言等固有反馈或非固有反馈信息被学生接收后经过肌肉本体感受器将相关信息传入到小脑,经过小脑的耦合并调整后产生一个新的信息,然后再经过新的反馈通道去纠正错误动作,从而提高动作质量、消除错误及多余动作,进而使学习者做出正确动作的应答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多种反馈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不仅可对学生技术的掌握有着一个准确的把握度,同时也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2.认真履行教学实践。履行教学实践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其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准确把握教学实践过程并有效实施尤为重要。瑜伽教学的实施可分为课堂构建、角色扮演、过程记录三个环节,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并合力完成的,尤其是角色扮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教练、裁判应是瑜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主体地位且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起到加强学生间交流的作用。
3.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与修养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高尚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都是其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土壤。而在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主要使命的教师教育行业更是如此。高校教师作为当前教师行业塔尖部分,其不仅代表着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伟大形象,更承载着培育新一代中小学教师的使命,故对于当前高校教师而言,崇高的道德修养及人格魅力是其所必备的特质。瑜伽作为一种高度美感化的现代运动,其美感不仅仅源于瑜伽本身运动的映射,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瑜伽从业者纯洁心灵在瑜伽运动上的映射,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瑜伽老师,较高的品行道德素养与个人修养尤为重要。
三、結语
作为体育学科中最具美学价值与艺术欣赏的瑜伽课程,其教师职业素养的立体化构建尤为必要。了解体育瑜伽的运动特点及功能价值、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一定的运动科学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一定的科研水平及科研素养及较高的品行道德素养与个人修养等职业素养应是瑜伽教师立体化职业素养的重要构筑部分,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瑜伽老师。
参考文献:
[1] 付江平.关于我国瑜伽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7)153-154.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7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它必须能够确定合适需要信息, 并且它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以后, 又有许多学者陆续提出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认为信息素养已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技能问题, 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一般认为它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其含义为:
(1) 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与信息事业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总和。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地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
(2)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
(3) 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 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道德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是个人寻找职业、融入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 信息化环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2.1 应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愿望, 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关心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2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有较多地了解, 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 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较快地获得信息, 能制定稳妥的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
2.3 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吸收和理解, 批判性地评价各类信息。
2.4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生成的新信息。
2.5 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学术交流。
2.6 有较强的信息公共道德意识和信息公共安全意识, 对信息安全有所了解, 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3 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策略
3.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主体, 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 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并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但是,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把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简单化, 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课堂中使用课件, 再或者就是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文本。因此,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应当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教育行为。
3.2 建立对高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和进修制度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各高校也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
其次,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 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之一。校本培训是以本校为培训基地, 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 直接服务于教师, 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教师一边接受培训, 一边进行教学实践, 一边开展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优势, 发挥本校的教育技术资源, 结合本校的教育技术现状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以求获得最佳培训效果。
再次, 要确定培养与培训的层次和内容。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时, 应分层次进行。在对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意识与信息策略培养和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对计算机基础差的老年教师, 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操作, 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工具之一;对一般中青年教师要求掌握Windows、Powerpoint、Internet、CSC电子备课系统以及有关课程软件性能与使用方法;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Frontpage、Authorware、Photoshop、Premiere等平台组合与页面制作软件, 并能进行初步的教学软件加工;对信息专职教师或教育技术专职教师要求掌握C语言、VB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动画软件。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软件开发, 能对校园硬件系统进行设计、组合与维护。通过培养和培训, 使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和素养, 具备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 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等。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3.3 教师创造条件自己培养信息素养
首先, 可以多在网络上阅读写作。在不远的将来, 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 用电脑写作不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 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 (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 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其次, 可以多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 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 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3.4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 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 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 从面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 更新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磨合。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 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等。应用到教学中, 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同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效率, 落到实处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因此, 让第一线的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 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与成果。
3.5 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与信息化校园文化
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 使师生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 了解信息法规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面, 使广大师生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 激发师生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等等。这样, 在浓厚的信息化氛围中, 师生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 从而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的利用,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没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信息化时代, 高校教师观念创新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又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 高校只有努力营造和优化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环境, 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2]宋诚英.探究式学习背景下透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 2007, 4.
[3]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6.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素养综述 篇8
1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素养状况
信息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因此信息化如何提升对高校教师的素养, 使其能较好地完成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角色转换, 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重要课题。作为教学最前沿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 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
第一, 高校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理念。在信息化社会, 知识呈几何级增长, 因此, 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信息化社会, 由于信息渠道多元化, 教学模式将变成互动式教学, 学生将利用信息手段逐步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高校教师最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演变成为知识的引导者。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手写教案和教学模式, 还靠粉笔黑板教学, 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很多高校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第二, 高校对教师日常教学运用方面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够。现在高校大多数教师都具备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素养, 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不理想。教学实践中, 教师很少涉及关于有目的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信息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 不重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模式如何有效融合的培训, 导致多数教师缺乏信息的教学运用能力, 制作课件时仅仅是把“教案”搬上了电脑变成了“电子教案”, 上课就是一个Power Point幻灯片演示到底, 教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不做交流, 一旦出现电脑故障或停电, 教师就会手足无措, 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 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随着网络化、信息化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 高校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不再独领风骚, 而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体”的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 这种模式强调个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导演或指导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的学习, 组织、启发、评估整个教学过程, 而学生则可以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进行个别化学习, 参与小组活动, 通过网络媒介来合作完成学习课题的研究或讨论。
2 提高高校教师素养的必要性
(1) 国家队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提升教师素质, 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师素质及教育信息化的更高要求, 凸现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2) 信息化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信息化的社会, 知识更新速度更快,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 高校教学活动中多以教师个体为中心来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系统而言,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 也受到信息化这一大环境的冲击, 直接表现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逐渐转变角色, 应由知识信息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信息接收的引导者, 成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伙伴, 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信息化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 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教师和学生能从因特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将极大地丰富, 这种资源的获取远比传统的上图书馆查找要方便、快捷得多。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领航,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4)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环境的改变。
伴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 学习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借助于高校校园网及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了网络化课堂教学, 发挥了群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改变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 让图、文、声并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完善的教学监控系统可以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整个教学活动。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实时交互式远程授课已成为现实, 它可以实现网上教学, 学生和老师共享网络这一环境, 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可以就某一课题展开讨论和学习, 相互交换信息, 形成交互的学习环境。
3 对策
3.1 转变观念
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信息化社会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 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 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 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同时, 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 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 得到启发, 提高教学质量。
3.2 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是现代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 基础在教育, 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 才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整合利用各种信息, 更新知识, 补充教学内容,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联系, 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
一般来说, 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处理能力, 这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 (2) 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这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3) 信息交流能力, 它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要有正确的理解并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来。现在, 高校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普遍不强, 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需要。因此, 信息化社会提升教师的素养, 需要首先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4 方法和途径
4.1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高校领导应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着力创造条件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 为教师提供方便使用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信息素养培养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使教师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使用校园网络,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校园网建设, 积极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学院和教育技术中心的联合, 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为教师的信息获取、交流等提供广阔的平台。
4.2 加强教学软件、课件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已经建设了上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 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 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 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 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 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 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4.3 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 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具体、生动、形象、直观, 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尤其是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 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 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 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 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 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4.4 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教学领域而言, 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 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有关理论, 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 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 也应同时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 在专业领域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4.5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素养的培训
(1) 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 现代教学媒体就无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 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 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2) 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与操作、多媒体教材制作与软件的编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等。通过培训, 使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同时, 掌握多媒体教室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 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制作教案, 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编写多媒体教材和网络课程制作稿本, 学会安装和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能熟练运用Power Point工具制作演示文稿, 学会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能够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网上提交作业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 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这必然反映到高校教学上来。因此, 高校教师尽快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高校教师广泛涉猎各种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信息素质、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甘诺, 白晓东.浅析网络时代教师教色的新定位.中国远程教育, 2001, (11) .
[2]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 2003, (3) .
[3]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图书馆论坛, 2003 (2) .
[4]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9
信息素养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教育。具体就是指对用户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普及信息知识, 启发用户的信息意识, 强化其信息能力, 规范其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1,2]。内容涵盖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诸多方面, 是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的重建。它不纯粹是一种技能教育, 它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使用户一方面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一方面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是传承知识的领路人, 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榜样, 因此如何深入和更有效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问题, 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高校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各高师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比国外起步较晚, 近几年来, 全国高师院校都基本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一般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 从而也提高了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 缺乏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许多高师院校, 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毕业生今后主要从事中学教学任务, 而非专业研究任务, 换句话说, 只要能把学生哄好, 无须太高的信息素养。因此,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实习条件较差等情况。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兴趣减弱, 得过且过, 无需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 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教育现象
目前, 虽然新近的教师基本都是本科研究生学历, 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 但离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质内容还相差甚远, 论文剽窃等事件就足以证明高学历的人信息素养教育较薄弱;对于各学科的教学骨干, 高级职称者, 没学过计算机或者真正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或搞科研者甚少, 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如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 那就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更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三) 片面理解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是由信息知识, 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但在实践中, 信息素养教育就特指计算机操作的教育, 认为对于学生来说, 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就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只要教师能够用计算机备课, 使用幻灯片演示等, 就不用再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实质上,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 它包括信息资源教育、信息检索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观念教育、信息道德教育[3]。
高校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教师职业的特性看,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 在信息社会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 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
从教师面临的任务看, 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及信息技术已无所不在, 无孔不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与之相适应。
从社会的基本需求看, 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他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从社会对高校的需求看, 高等院校肩负培养人才搞好科研的双重重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能否见成效,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师资水平。
从师范院校的特点看, 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 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
从教育改革的需求看,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提倡全方位、以开发智力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减少必修课时, 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多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等。
加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 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就此我谈一下个人的建议。
对于学校, 除了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经费投入, 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法外,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协调校内各部门的合作
在高校, 图书馆和计算机系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资源相对其他教师要好一些。因此, 为了有效实施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 学校需要协调校内相关部门, 促使图书馆和计算机系教师通过宣传展示等手段, 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其他教师的信息意识, 逐渐将信息素质教育列入部门的业务考核。
(二) 加强与校外的交流合作, 定期举行讲座研讨会
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者是信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跨学校的交流合作, 聘请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教师举办研究会, 讲授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环境科学、法律等知识, 以便教师与专家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 开阔思路, 汲取力量, 减少“摸石头过河”的学习过程。
(三) 建立长远的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计划
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学校要有针对地建立长远的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计划。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要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信息资源了解较少的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意识薄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 改革课程设置, 筹建信息素养教学中心
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门课程。由于高校学科门类多, 专业差别大的特点, 所以学校不仅要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而且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改革, 不应拘泥于同一模式。课程的改革也带动教师自身对信息知识的变革。
作为教师个人来说, 除了积极跟进学校的各项措施, 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知识外,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 主张课程整合
教师应将信息素养的概念、构成与课程结合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得计算机工具得到应用, 提高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 将信息技能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也使自己的信息素质得到提高。
(二) 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教师应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将学生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 获取信息的方式, 信息的内容非常多, 如何使得学生不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 获取到需要的信息知识, 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提高信息意识, 培养信息道德和信息观念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高校教师应有敏锐的信息嗅觉和信息慧眼,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要有信心通过信息手段寻求解决方案, 并且能够遵守信息伦理道德, 发现、采集和利用信息。例如尊重知识产权, 不能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尊重他人隐私, 不能任意发布其相关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工具, 抵制泄密, 危及网络安全等违法行为。
结束语
针对高校教师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可以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处理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适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充分开拓教学空间, 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胡乡峰.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及结构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10) :66-68.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10
一、充分认识信息素养及其特点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1.信息素养具有层次性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层次可分为以下3个:公民信息素养、应用者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人员信息素养。
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必须达到应用者信息素养这一层次;除了一般人认为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能力和一些软件的使用能力及基本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另外, 他们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局限性, 一般的工作原理与所需要的工作环境,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办法等。
2.信息素养具有普遍性
在信息社会, 由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 要经常接触各种信息系统, 遇到问题常常想到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答案与帮助, 在与他人交流时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因而是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信息素养具有操作性
信息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才能实现。就信息技术知识来说, 也只有提高具体操作, 才可以从具体到抽象, 从实践到理论, 才能使人们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至于伦理道德方面, 也只有在利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才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4.信息素养具有发展性
信息技术是具有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 它的发展有着类似于滚雪球的效应, 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 技术创新也将层出不穷。技术发展会对使用它的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也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 为提高信息素养创设物质条件
建设信息化大环境, 硬件建设是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的物质保障。高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 校园网建设。人人配备计算机, 建好校园网络, 学校网站网页内容丰富, 能够及时更新网页内容。
(2) 计算机中心建设。加快学生机房建设, 因特网、校园网要接入到学生宿舍、教师家属区。
(3) 建立远程教育点。与高校建立远程教育合作关系, 共享教育信息资源。
2.组织培训, 通过培训克服技术恐惧心理
建立健全的高校教师培训体制, 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师资培训。培训重点应在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帮助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 掌握前沿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完善知识结构, 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模式, 帮助教师全面发展自身的素质, 更好地适应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要求, 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3.主观上重视, 树立自主发展意识
培训是教师素质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但是要实现教师素质的不断持续发展, 还要依靠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英语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树立信息教育观念,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 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进而构成教师、计算机、学生三位一体的三维互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整合信息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教学资料库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因素。校园网或外语教学局域网为外语的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学校多媒体教室、语言教学实验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卫星接收资源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利用, 建设外语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教学系统”“考试考评系统”“资源库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
英语教学离不开教育教学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作为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电脑技术, 如建立、修改、合并、删除文档等, 还要对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文件的不同格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并基本掌握它们之间的格式转换方式以及在什么硬件环境的支持下运行等一些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知识, 从而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改变了以往教师备课需要查阅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 编写大量的练习题、试题, 各种考试的试卷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及统计资料等都是在传统纸质上进行查阅、检索和分析的, 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常常事倍功半, 效率普遍得到提高。
5.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资培训评价体系
缺失评价体系是教师培训的难点。传统的教师培训, 沿用笔试或者论文的形式, 采取“优秀”“良好” “及格”的等级形式评定教师的培训成绩, 关注的只是培训结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方式, 使建构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可能。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 我们倡导教师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 实现教师素质的逐渐提高。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 努力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 能够科学评价教师以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一套师资培训评价体系, 从而有力促进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发展。
6.积极探索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信息的综合运用实践能力
如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建立个人教学资源库, 一个博客站点就相当于一个个人网站。网友通过阅读博客, 就可以很快地了解教师本人。博客已成为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平台。
利用博客进行外语教学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案例或课堂实录发布到博客上, 让其他教师或网友进行网上评论, 以达到交流进步的目的, 还可以在博客上撰写教学反思, 等等。
应用语言学家S. P. Corder曾经指出,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 我们只能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学外语的学习环境。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和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实现交互性的个性化教学。未来“Web 教师”的出现, 源于未来教育的广泛性、开放性、大众化和网络化等特点, 决定了高校外语教师在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学习辅导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必须顺应潮流, 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言教学之中, 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摘要:今天,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本文着重讨论了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加强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 (3) .
[2]谢徐萍.E时代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论[J].外语界, 2005, (4) .
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 篇11
一、教师怎样认识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一个课本一张嘴”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师因此要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合作、自主性学习,倡导“学中用、用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灵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写一篇随堂作文,再对所写作文进行排版、嵌入图像等,达到动手感知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有哪些信息素养
(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素养
1、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才能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信息社会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信息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自己制作的网站(页)或用Blog发布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
4、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具有自学能力,也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曾预言:微处理器上集成的晶体管数,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也相应地成倍增长。这条著名的摩尔定律现在依然起着作用。21世纪,信息技术更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实施和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并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5、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课程整合的能力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多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二)应具有的意识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质量,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应具有崇高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不止。信息技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应具有能吃苦耐劳的品质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①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
②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③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担负学校日常工作和指导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等工作。
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计算机房和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管理和维护。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现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地方师资培训网络不健全
在一些地区,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技术的师资不足和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情况,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因素。地方培训网络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地方培训网络不健全和培训渠道不畅通,使培训的信息产生递减,培训质量降低。培训之后不能有效地、及时地运用,使培训的效率递减。建立、健全地方培训网络和高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2、培训内容不适应教师的需求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篇12
信息化时代下, 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信息及知识的交互过程中, 互联网给予了多样化的渠道和手段,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性的传播方式, 深化了课堂教学的互动, 拓宽了学生知识架构的纬度, 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 如信息更迭的超速、高效快捷的交互等, 都使得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与知识缺乏分类和体系, 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与发展, 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愈发泛滥, 大学生尚在缺乏完备知识体系的求学过程中, 过度沉浸融媒信息, 势必会造成自身信息认知的混乱。因此, 在大学生信息接收这一过程中, 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的疏导及适当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高校教育的功能化虽然在泛传播环境下受到冲击, 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大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亦担当着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安全阀。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传统高校教师缺乏新环境下的转型定位认知, 而且, 自身对于互联网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下的信息环境也缺乏批判性反思与理解, 高校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作为教学中使用的材料或案例, 忽略了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变异, 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而且, 互联网由于其传播的特性, 信息基本无法的完整系统的呈现, 高校教师在没有系统梳理的情况下使用截取信息, 可能会造成学生信息认知的失控。虽然教师群体合理使用互联网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但也要注意预防此平台上的信息使用对教学科研可能造成的干扰, 因此, 系统开展高校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培育迫在眉睫。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
尽管“信息素养”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名词, 但在现代高校教育的环境下, 却是亟待推广和拓展的能力, “信息素养”简言之就是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整合全媒体信息资源的能力。它既是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一种综合能力, 面对信息飞速叠加交融的社会环境, 以及信息资源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在发生变革, 但高校教育环境变革的路径除了内部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之外, 高校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升才是关键, 尤其是针对媒介素养的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上, 高校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的完成自身的信息素养构建, 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大学生的交互教学的新模式下做到有的放矢。融媒时代, 高校教师在构建自身信息素养认知的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以下的3个方面。
2.1 信息感知的强化
融媒时代下, 信息交互的渠道呈现多样性, 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分裂加剧, 由此产生的对信息的使用方式的改变势必影响大众的信息环境感知。信息使用方式的改变对于一般大众而言是潜移默化的, 至于为何存在这种变化, 大众很难去理解, 这种行为先于认知的接触信息的方式, 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存在滞后。高校教师从本身的职业角色上来说, 应当也必须是信息感知的第一层群, 在理解信息的传播属性与过程之中, 对融媒时代大数据的把握要有敏感度,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数字信息的概念之一, 在融媒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教师对大数据的整合与梳理能对当前的学科走向做出适当的预测和判断, 也便于把控学科理论与拟态环境中所能呈现的新趋势、新发展在信息交互中做出基本的预判, 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启发学生专业信息敏感有着巨大功能。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信息”, 因而, 高校教师对媒介环境变革的把握是其强化信息感知的充分必要条件。
2.2 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联结传统媒体, 构造了现代信息环境的拟态环境, 新兴的拟态环境呈现出互联网的典型属性, 与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商品性相契合, 信息的属性也发生了畸变, 信息的庸俗化泛滥, 视听刺激成为深受大学生及青年高校教师追捧的信息传播形式。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对于融媒时代信息接收与传播要有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否则可能在授课过程中, 对学生产生误导。正因如此, 对于当下信息爆炸的融媒环境, 高校教师要以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为基准, 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 明确信息的传播自由是伴随相应的责任, 对网络虚假及耸动信息, 乃至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所谓“言论自由”能够清楚理性的辨识, 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深刻且尖锐的进行解析、批判, 引导学生正确的接收信息思维, 预防其偏听偏信。在提升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的这一过程中, 高校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务必能自觉的坚持党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看待当前的融媒信息环境, 在信息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 不盲从, 对信息使用与借鉴时刻保持质疑的自我意识。
2.3 信息创造与整合意识的完善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原因, 年龄划分结构中, 中青年教师的比例相对较小, 这一部分教师融媒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的骨干而言, 由于对新媒介环境的陌生, 致使其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隔阂, 但当代高校教育与融媒信息环境已然产生了交集, 因而实现融媒信息环境下学与教良性互动就成为了高校教育的又一新要求。针对这一趋势, 高校应当积极的为教师搭建提升信息素养的平台, 同时, 拟定相应的制度纳入到高校发展的规划当中。高校教师在使用当前信息环境的过程中, 务必要自觉提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等能力, 继而才能在所任学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生产专业精准的信息, 教授传播。除此之外, 大部分高校教师使用融媒信息的过程相对滞后与被动, 信息整合意识薄弱, 因此, 开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与研修能力势必也要伴随信息素养理论的提升一同开展, 在教学科研中, 把信息创造与整合的意识有机纳入到实践过程中。
3 高校教师信息伦理的深化与普及
对于当前较为复杂的融媒环境, 高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自觉遵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接受渠道, 首先应明确教师本身的公民身份, 针对融媒信息的传播, 在日常使用和解析过程中, 要正确分析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否符合“社会协调”等正面效果, 切忌高校教师以单纯网民身份, 人云亦云, 甚至授课过程中肆意传播虚假或易引起误导的信息。作为高校教师, 本身在工作中就具备了意见领袖的功能, 尤其在融媒信息环境下, 其任何信息的解读传播都会被放大, 相应的, 教师本身的育人意识就要强化, 深化理解信息道德意识, 了解信息传播规律, 更好的把握社会信息环境的走向, 积极正面的引导校园舆论的趋势, 为树立学生起正确价值观助力。
摘要:面对传播方式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信息泛在形态快速扩张, 高校传媒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教学案例解析单一滞后, 数据使用缺乏系统梳理, 在泛传播环境下, 高校教师群体对信息素养的内核缺乏认知, 导致其教学观念更新上存在严重缺位。教师作为高校信息环境塑造的重要参与者, 在信息爆炸与媒介融合时代, 把关和引导教育信息的整合必须依靠完备的信息素养。因此,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构建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推荐阅读:
高校教师师德素养05-21
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06-26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08-16
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11-13
英语教师信息素养10-18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07-04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05-15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05-19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06-27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