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师(精选12篇)
高校专业教师 篇1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高校目前共有624种专业, 高校专业教师94.4万人。从调查结果来看, 我国高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业务面狭隘、知识更新缓慢、创造性品格缺乏、学术道德失范等素质问题[1]。从当前国内外对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研究上来看, 国外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四个方面。国内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途径上。下面我们将以高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普遍素质为出发点, 从四位十体, 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四个角度, 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基础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和管理学生能力、身心素质等十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体系。
一、品德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
品德素质居于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灵魂地位, 决定并制约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 是提高各种素质的源泉和动力[2]。高校专业教师的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一) 思想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指高校专业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行为表现所传递出的基本品质[3]。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如责任感、荣誉感、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重要内容。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因此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 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构筑起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社会历史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认识体系;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建设进程的人生观;高校专业教师应树立起秉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诲人不倦的价值观。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塑造自身价值观。
(二)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品德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指导和引领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 也是判断高校专业教师能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合格的开拓者和领路人的重要因素。高校专业教师应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宗旨、办学方向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学习并贯彻高等教育事业方针政策的政治觉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运用能力的政治水平。
(三) 道德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道德素质是指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将会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其中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高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对教师如何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出了相关规定:热爱教育事业, 甘为人梯奉献;爱护学生, 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团结互助, 协同施教等[4]。由此我们看出,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师德修养, 努力提升人格魅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理解、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时刻注重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治教、以德服人[5]。
近几年来,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增多,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不甚了解学术道德规范;对失范行为的认知存有偏差;学术道德认知消极悲观等问题引发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为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增强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诚信意识,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共同体的自我管理和监督[6]。
二、综合化的知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基础
(一) 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
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 除了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外, 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也迅速兴起, 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 进一步拓宽深度和广度。由于所教授专业的不同, 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存在差异, 但基础知识则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基础性知识包括人文基础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一定条件下教师基础知识越丰富, 教学效果越佳。例如体育专业教师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生物工程学等最新的科学基础知识, 哲学、政治经济学、数理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手语专业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有关聋人就医、购物、工作、法律案件的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基础性知识应该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翻译学、社会学、法律学、医学等科学及文化基础知识。
对于高校专业教师来说, 人文知识主要体现在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两个方面。如何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用准确生动、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和底蕴深厚的文学修养。历史能使人聪慧, 诗歌能使人灵秀, 伦理学能使人庄重, 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高等教育的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美学”。文史哲中有真善美, 生物、地理学中融入了自然美, 体育学中蕴含了力量美, 手语、服装、建筑学中渗透着造型美等。高校专业教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传递者, 他本身必须具备审美修养, 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高校专业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的实施者, 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必须掌握前沿的科学动态和信息技术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不论是文史类、理工类或艺术类的高校专业教师, 学习、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培养科学思想, 树立科学精神,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有利于推动高等专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因而高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并且实施科学育人, 采用信息技术化教学, 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和自主学习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手语教师, 除了掌握必备的手语技能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拍摄手语视频;利用微信平台互相切磋、互相交流, 或欣赏手语佳作, 或交流手语教学经验, 或探讨在手语研究中发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二) 稳固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知识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储备。由于当今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更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需要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 因此高校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达到博学、有深度的理解和研究, 另一方面应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陈旧和老化的封闭性知识内容, 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 以适应当代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 跟上学科的新发展, 最终使自己能站在本学科知识前沿,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复合性的专业能力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准备教学能力、实施教学能力、评价教学能力、总结教学能力。首先, 高校专业教师要在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其次, 实施教学中, 要具备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沟通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结束后, 高校专业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总结, 以便及时地发现并改进不足。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 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能力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采用“板书”, 但其信息量少、速度慢, 不利于学生信息的接收。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变革,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气氛更加积极、轻松、活跃。因此高校专业教师要树立全面的信息素养观, 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充分结合,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还应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 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 做到充分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 借助高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7]。为适应和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变革, 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让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讨论, 教师只做主要讲解和答疑, 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知识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科研能力是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 也是提高高校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专业教师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两个方面, 高校专业教师既要积极参加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 还应结合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并践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 将科研成果补充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教学内容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促使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三) 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的社会实践主要指教师通过多种手段, 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高校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可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 教师可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增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可以将接触到的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积累的社会经验直接运用到课堂上,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培养和管理学生能力
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肩负着“育人”的义务, 因此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外, 还应该具备如何“育人” (即如何培养和管理学生) 的能力。具体来说,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其他相应的能力。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素质的载体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高校专业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身心健康有利于处于竞争机制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教师避免紧张、焦虑、压抑的状态, 同时也是高校专业教师不断调整自己, 培养健康人才的保证。高师专业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科学地关注和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 高校专业教师还要通过书籍、网络及其他途径,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形成科学的身心健康观[8]。
摘要: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构建对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品德素质、知识水平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着手, 试图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位十体”高校专业教师的素质体系。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素质构建
参考文献
[1]颜萍.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 2006, (5) .
[2]刘立刚.高校教师素质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1:4.
[3]刘忠艳.高校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4:5.
[4]赵斌.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7) .
[5]李高云.建立评价机制, 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贵阳学院学院报, 2007, (2) .
[6]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1) .
[7]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8]唐名淑.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0) .
高校专业教师 篇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们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组的成员,是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真诚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为进一步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制约因素,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以便通过调查分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完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有关制度的建议,从而营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本次问卷不记名,回答没有对错之分。请根据您的情况和看法,填写问卷。衷心祝福您一切顺利!
一、基本情况
请填写您的基本信息
性别:A.男B.女()
年龄:A.25~30岁B.30~35岁C.35~40岁()
教龄:A.不满两年 B.两年~五年C.五年~十年 D.十年以上()
职称:A.助教B.讲师C.副教授D.教授()
二、工作环境
1.您对贵校的工作环境满意吗?()
A.很满意B.基本满意C.无奈将就D.无所谓
2.您的月平均收入是多少?()
A.2500元以下 B.2501—3000元 C.3001—3500元 D.3501—4000元E.4001—4500元F.4501—5000元G.5001元以上
3.贵校的图书馆条件能否满足您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A.能B.一般C.不能D.不清楚
4.贵校的教学、科研设施能否满足您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A.能B.一般C.不能D.不清楚
5.您所在部门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
A.和谐B.一般C.不和谐
6.在工作方面,您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最多选3项)
A.工作负担重 B.教学科研经费短缺C.工作条件差D.领导不重视
E.职称、职务晋升机会少F.人际关系紧张G.发表学术论著难
7.您认为贵校人才流失的原因?()(最多选3项)
A.工资及待遇低B.工作环境差 C.学术氛围不浓 D.激励政策不良E.资源使用不合理F.领导素质/能力差
8.您对贵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措施如何评价?()
A.制定得好,执行得好B.比较可行,但仍需创新改进
C.尚能接受,但缺少长远规划D.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E.条条框框太多,不切合实际,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职业认知
9.您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态度怎样?()
A.热爱,愿终身从事 B.较喜欢,愿努力 C.有机会,可能重新选择D.不很清楚
10.您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A.成为专家型教师B.一名优秀教师C.院系领导D.不很清楚
11.您目前的工作心情怎样?()
A.舒畅B.较舒畅C.一般D.不舒畅(原因:)
12.您目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心态如何?()
A.潜心B.尽力C.难排外界干扰D.浮躁
13.您是否经常在工作中有无助感?()
A.经常B.偶尔C.无
14.您感觉制约个人职业发展的外界因素是(可多选)
A.学校对专业的保障机制不健全B.从事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
C.时间紧,工作压力大D.缺少专业指导E.缺少学习资源
F.缺少展示机会G.家庭负担重H.其他_______________
15.您怎样看待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学术腐败?()
A.坚决反对、敢于斗争B.划清界限、洁身自好
C.视而不见、明哲保身D.无所谓
四、教学情况
16.您现在承担的课程有几门?()
A.1门B.2门C.3门D.4门以上
17.本学期您每周的实际授课时数是多少?()
A.12课时以上B.8-10课时C.4-6课时D.4课时以下
18.您目前一学年的教学工作量约占总工作量的比重是多少?()
A.2/3以上B.1/2-2/3C.1/3-1/2D.1/3以下
19.任教以来,您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多大的提高?()
A.已有质的飞跃B.有明显提高C.提高缓慢D.基本上没提高
20.您认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有哪些?()(限选3项)
A.读博士B.国内访学C.出国进修D.集中培训E.校本研修F.教研活动堂实践 H.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I.自我学习与反思
21.参加工作以来您获得的教学奖励有哪些?()(不限项)
A.国家教学名师B.国家教学成果奖C.省教学名师D.省教学成果奖2 课G.E.校教学名师F.教学成果奖G.其他(请注明奖项名称:)H.无
五、科研情况
22.近5年您自己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A.1篇B.2篇C.3篇以上D.没有写过
23.近5年您自己主持或参加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
A.1项B.2项C.3项以上D.没有参与
24.近5年您自己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A.1篇B.2篇C.3篇以上D.没有写过
25.近5年您自己主持或参加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
A.1项B.2项C.3项以上D.没有参与
26.近5年来公开出版的教材和专著()。
A.1部B.2部C.3部D.无
27.近5年获得的科研奖励(项)
国家级:省级:学校(市级):
六、培训、进修
28.您觉得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与进修?()
A.本专业知识更新B.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C.学科学术前沿知识
D.出国学习访问E.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F.科研能力提升
29.近5年来您参加过的培训、进修班有()(可多选择)
A.岗前培训B.国内访问学者C.出国学习D.国家级培训
E.省级培训F.校内培训G.没有H.其他:
30.您认为影响青年教师培训、进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选择)
A.没有经费B.没有时间C.没有政策D.学校不支持E.其他:
31.您近5年来接受的培训时间是多少?()。
A.60天以上B.30天以上、不足60天
C.10天以上、不足30天D.10天以下E.从来没有
32.您认为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哪些?()(可多选择)
A.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 B.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C.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D.学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E.青年教师个人必须奋发努力,完善提高自我F.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并形成青年教师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校教师培训 篇3
(一)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有人将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
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化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具有双专业性。普通文化知识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指以下几种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与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专业性向三部分。崇高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高尚的专业情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包括理想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也就是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高校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界会议上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职前培养应该与在职培训密切结合,建立一种视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为连续统一的师范教育和培训系统,是世界各地所共同要求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已经显示出经常化、制度化、学习内容系列化、进修高学位化的趋势。英国规定,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定期接受培训。日本的培训教师的途径也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目的是改善高校教师的培训。而高校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校教师培训教师工作的挑战
首先,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积累和传播速度的明显加快,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在担任教师职务以前所学的知识仅占一个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终生学习与职业培训,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适应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能与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品德、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学术的兴趣、愿望的艺术。这些对师范教育,特别是职后的教师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目前,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对上海地区高校基础课的教师了解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教师对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这是对我们教师培训工作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人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培训教师,激发他们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以满足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最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改革开放虽然使广大的高校教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竞争意识,强化了效益观念,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职业信念动摇了,师德水准也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甚至有个别教师违背学术道德。这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面临艰巨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的负担在加重,包括教师队伍的质量等。教师的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师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工作。面对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培训,接受再教育、再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教师培训的理念。高校教师的培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进步,更要关注教师的人格进步。培训工作者要城心诚意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培训的管理与服务。
2、高校教师培训的形式。高校教师培训,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从专业型培训向学术研究型培训的转变。
3、高校教师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充分改变传统的培训手段,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是更多的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的影响,有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4、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与进修教师、导师等的联系与沟通,改善办学的环境与办学条件。同时,还要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培训单位要根据教师培训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奖优罚劣,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
5、高校教师培训的体制。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体系要进行体制创新,对培训中心的机构进行改革、调整,如成立“教师培训学院”等,增强其培训、研究、协调与合作的职能。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简论 篇4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大学教师也相应地承担着三项职责。因此,大学教师的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指青年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从而逐步胜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过程[1]。概括起来,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教学专业知识的积累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这就要求大学青年教师既应掌握“教什么”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也应掌握“如何教”的知识,即教学专业知识。如果缺乏对教学的深刻理解,那么他(她)就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也就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不能有效、自觉、深刻地实施教学,而且他所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大学青年教师必须钻研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识与学习规律;必须潜心研究教学,掌握教学方法或技术等;必须经过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磨炼,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 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
大学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这就要求大学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发现”的学术水平,在其专业领域内不断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丰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从事科学研究对大学青年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是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科研的专家,而且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也颇有造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本专业领域的精髓。也只有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能做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此,大学青年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追踪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学科专业知识。
(三) 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会服务是大学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既是大学青年教师的责任,更是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大学青年教师只有深入社会,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实自己,丰富情感,增长才干,才能使教学鲜活起来,才能发现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此,大学青年教师必须积极开展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理论研究,努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大学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教学专业知识比较缺乏
近年来,我国大学补充的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逐年提高,应该说,这些新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和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大多数都是拿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存在着教育教学知识欠缺、创造性教学能力缺失、授课质量与水平不高等问题。虽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推行了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但由于明显偏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与新任教师日常工作实际的联系,且相关课程多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大学青年教师的成长只能起到初步的作用。他们关于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仅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感悟较为肤浅。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大学青年教师对于怎么备课、怎么运用教学方法、怎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怎样才能高效地教学等,完全是根据自己当学生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回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模仿和摸索前行。
(二) 教学工作量偏大
目前,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中的大部分指标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大学中普遍存在着科研水平高的教师远离讲台忙于完成科研工作的现象。学校在引进人才时,所制定的标准基本上是以衡量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教师晋升职称的标准,也突出地要求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教授基本不上课,尤其是不上本科生的课;越是有名的教授,越有远离本科生课堂的倾向。给本科生上课的,讲师占了很大的比重。青年教师由于科研课题少,且大多暂不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而学校每年又有工作量的要求,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多承担一些教学工作[2],以挣得足够的“工分”。这不仅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不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
(三) 科研课题偏少
大学青年教师由于资历较低等原因,大多数人在竞争科研项目时很难,拿到项目的机会很少,而教授、博导们,尤其是担任了行政职务的教授们,动辄就能拿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科研项目。一个课题,“大老板”之下还有“二老板”、“三老板”,轮到青年教师,就只有打工的份了。对青年教师来说,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支持,没有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就出不了什么成果,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而且,在各种压力之下,还容易使一些青年教师搞科研时急功近利。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独立搞科研的机会,往往被挂靠到老先生或者名教授的团队中,放弃个人兴趣乃至特长去帮别人工作以换取自己的资历,这实在是无奈的选择[3]。这严重影响了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在大学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有着更强的上进心。因此,每所大学都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
(一)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专业水平
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新进的教师应该从助教开始,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备课、批改作业到跟班听课、撰写讲稿、教研室试讲等,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成长,从讲部分章节逐渐过渡到主讲一门课程。可如今的青年教师只要一报到马上就被安排主讲课程,而且很少有老教师手把手地给予培训指导,这实际上是对青年教师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教学团队或给他们安排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指导应是长期的、有计划的,使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讲授课程,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真正站稳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 提升青年教师学科专业水平
大学青年教师正值人生创造的高峰期,最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同时他们又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值得特别关注。大学应通过建立校长基金、青年科研专项基金、人文社科专项基金等,资助尚未获得其他途径资助但可望列入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计划或有可能获得其他途径资助的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活动;应通过建立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学研究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支持青年学术骨干在本学科领域内跟踪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开展创新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在职学历提升项目、国内进修项目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授课、作学术报告、开展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使青年教师快速、直接地借鉴对方的先进成果,吸取对方的成功经验,拓展学术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准。此外,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或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专业水平。
(三)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专业性又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大学中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虽然有多项指标,但关键还是看发表的论文。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相分离,科研等同于学术,教学、社会服务属于非学术活动,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点缀,导致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有机联系的。因此,大学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一个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可、便于把握操作的标准条件,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业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此外,应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在青年教师的住房、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更多关爱,让他们安心于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先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柯炳生.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篇5
网友:我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好不容易苦读到了今天,却缺少成就感。跟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职称比谁都难解决,说搞科研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哎,激情都快燃光了,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了。
专家:你讲的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很简单,“只需上上课,不用做科研”,似乎这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思政课教师也常常会感到缺乏发展机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重视以及学校管理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要积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我的建议有下面几条: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可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自己更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一名教学能手。如果不能通过课堂来吸引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影响大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既要多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困惑有的放矢的讲解,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真实需要,灵活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缺乏科研能力,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还是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需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提高理论修养,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术研究,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同时,推动学科建设与完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实现专业发展。
高校专业教师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 网络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57-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泽民同志早就讲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新时期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信息时代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呢?加强和改革高校教师教育培训,通过网络形式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的背景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其中有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还有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1]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培训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与系统”建设项目,并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网址:http://www.enetedu.com),具体承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通过网络的形式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国有31个培训网点,至2008年9月底网培中心已经开展了26门精品课程的师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训内容、方式和目标
本项目以开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网培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城市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共同组成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五年内,争取培训以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为主的高校教师10万人,推动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整体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国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形成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及特点
1.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网络拓扑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国家中心设主播室,各省建立分中心,国家中心服务器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电信网”和“中国网通”与省份中心的服务器相连,各个网络培训室以无盘工作站方式连接组播代理服务器,从而实现各无盘工作终端都能访问国家中心的服务器。国家中心与各省分中心的连接如图1所示,各分中心网络培训室的拓扑图如图2所示。
图1网络培训系统拓扑
图2分中心网络课室拓扑
2.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从国家中心到各省份中心完全是利用网络进行,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http://www.enetedu.com)上实现整个培训过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注册登记、培训前准备、培训课程、教学论坛、培训专题、培训教师和培训网点以及在线帮助等。培训模式如图4所示。
图3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
图4培训模式
(1)发布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信息
教育部每半年根据培训计划向全国高校发文,公布培训的课程、主讲教师、报名点和培训时间等。同时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上也发布同样的信息。
(2)网上注册报名
想接受培训的教师登录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的会员登录区进行注册,注册过程简单、一经注册后教师就享有一个独立的网络空间,而且一经注册后再学习其他课程不需要另行注册。
(3)在线实时培训
在培训期间,教师到国家中心和省份中心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接受培训,培训时有主讲教师的视频、有主讲教师的教学课件,可以在线实时和主讲教师进行讨论、答疑,同时也可以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学习进行讨论。
(4)讨论、评价
在培训期间,就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讨论。通过听名师讲和教师之间的讨论,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剖析方法,解决了教学的一些困惑,使学员了解了学科的前沿,拓宽了视野,对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加强了同行间的讨论与交流,在教学方法和经验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加深认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研究意识有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5)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网上讨论、学术沙龙
教师注册以后,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内都享有个人独立网络空间,如图5所示。包含个人资料修改、我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站内短消息、我的培训内容、班级通讯录、班级论坛、我的培训状态跟踪、提交作业等。实际上个人空间和班论坛的开通,为培训的教师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同一期的学员可以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不限地点地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与研讨,并且可以互为教师开设讲座,根据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举办专业课程沙龙和研讨,各位学员在相互学习、讨论中各种思想进行碰撞,擦出火花,促进专业发展与创新。
图5个人独立网络空间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水平。[2]
1.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究、反思、提升的过程,此次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培训,是以某一门具体的课程集中几天进行培训,每门培训的课程是已经取得了该门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由主持本门精品的老师来做主讲教师,精品课程的取得本身就说明了该门课程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该门课程的教学团队的实力。在培训期间主要是主讲人把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本人对该门课程的建设以及对这门课程的资料的占有、对该门课程的外延和内涵等等都和学员作深刻的阐述,使培训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在此基础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即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超越自己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
2.名师的治学精神是培训教师专业态度的催化剂
专业态度要比一般心理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这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的主讲教师都是国家级名师,在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学术水平上无不显示出大师的风范,大师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大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意志、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修养、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刻体会、驾驭教材的能力,尤其是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丰富的科研成果无不感染着每一个培训的教师。使培训的教师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合格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在专业思想上与名师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对教学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提升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准。
3.现场讨论与网络平台和空间持续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熟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教师在教书生涯中,总是处在某一个发展阶段,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总体上处于成长阶段,在成长的阶段,除了自身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之外,更多是需要和名师、同行之间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老师们个个争先恐后发言,大家相互之间交流培训心得体会,广泛探讨各种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极大地丰富了培训的内容。其中既有根据主讲老师要求提出的问题讨论,又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经验,以及所在学校的有关精品课程的建设做法等等,有的观点和论述很有深度和独到之处,经过讨论后每个教师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超越。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从一开始培训,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学论坛、QQ群和培训班级在项目开展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与本专业的名师和同仁建立了相互对话、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一系列促进专业发展的事实。从一个个帖子的内容来看,就会发现有许多的培训教师从名师那儿学到了教学治学的方法;有把自己教学的困惑坦露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有毫不保留把自己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有把自己积累的优秀资源拿出来与其他老师分享等等。在老师们的参与下一起分享大家的宝贵经验,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因此使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持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3]
五、总结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从去年实施以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全国高校教师培训,无疑是一次如何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尝试,虽然只进行了五次培训,但从成效来看,明显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所帮助。经过五年的专业培养,相信对高校整体素质有一个极大提高,这也正是此项目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7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当了一辈子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专业性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 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 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 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 (1) 量的拓展, 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补充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2) 知识的质的深化, 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 再到知识的创新。 (3) 知识结构的优化, 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 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 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 知识结构的优化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体独到的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
2. 教师专业技能的娴熟。
教师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书匠”形象, 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3. 教师专业情意的健全。
教师专业情意主要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它主要包括对教育的忠诚, 爱岗敬业, 做到乐业、勤业、精业,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事业基础。关爱学生, 诲人不倦,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对象基础。教育本身要求挚爱和真诚, 教育中充满并洋溢着爱。黑格尔认为爱的道德是“一个没有统治, 没有屈从的道德, 即作为爱的特殊样态的道德”。别林斯基说过:“与其把注意放在消灭儿童缺陷方面, 不如把注意放在用生气蓬勃的爱来感染他们方面。有了爱, 缺陷就不存在了。”[1]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 同舟共济,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集体基础。我们应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严谨治学, 勤于进取,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人格基础。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专业化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各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议论和方案。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提出了六条要求: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系统知识训练;高度的自主性;经常性的在职进修;团体的伦理规范。[2]伯尔布斯等人则以分类方法将教师职业化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职业上的自主权;知识基础界限明确, 高深博大, 专业性强, 深具理论性;对新到者的培训、证书和执照有控制权;有自我管理和自由制定政策的权威 (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 ;忠实于公共服务等。
《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显隐含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家”的观点, 从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属性第一条标准显示了教师第一位的责任不是消化课程, 而是参与并帮助儿童的学习成长, 这就说明了教师是把孩子的幸福放在最高价值的专门职业。第二和第三条标准显示了构成教师职域中心的教学的专业内容及其知识基础。第四、第五条标准则进一步增添了以上标准中所表达的“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性特征的色彩。尤其是第四条标准采用了相当于“反思性实践家”概念的表述构成实践性学识的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之一。第五条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师的形象, 教师被看作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但是从“反思性实践家”观点出发, 《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在把握专业化概念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的问题, 如教育实践的概念, 主要是从文化实践的角度来看, 社会实践的意识很淡薄, 伦理实践与政治实践的性质淡化, 但这并不影响到人们对《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的好评。这一标准大纲正式地表达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职域, 为教师专业化的社会认同打下了基础。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 它对于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举步维艰阶段,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化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教师职业专业化”意识, 没有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职业。不少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 把教学工作当作是一种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 工作缺乏主动、创造精神, 更有甚者是得过且过。
2. 专业化能力薄弱:
部分教师教育基本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部分教师按部就班, 安于现状, 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对于作为教师应提高的基本能力, 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班级偶发事件的能力等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 甚至将其理解为会给自己的工作增添负担。
3. 专业化知识陈旧: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师范院校的培养, 由于较强的专业性划分,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从事教学工作后, 只关心本专业的知识, 对于教师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既不愿去学也不愿去用。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能够做好教学工作, 主要是从老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对于那些已步入正轨的教师来说, 由于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 巨大的教学压力, 他们只能凭以往经验开展教学, 对于自己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研究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关注不够, 导致教学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空前高涨, 因此这种通过经验的传授逐步掌握专业化知识的做法显然已跟不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4. 专业化研究不足:
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教育科研能力较差, 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 甚至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不少教师每学期的教学总结流于形式, 质量低下, 缺乏理论指导, 教学论文的写作也是敷衍了事。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或避免、或勉强应付, 根本没有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机遇看待。
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 政府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与管理。
目前, 我国正面临师范院校调整与高校合并改组时期, 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将直接影响其生存与发展。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们认为应保留师范院校的地位, 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要因地制宜, 不能统一要求, 更不能一刀切, 全国要有基本的规划布局, 确保教师教育的持续稳定, 特别是便于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协调统一。各级政府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 应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投入, 同时积极建立师范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方案, 切实加强教师教育。
2. 树立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
伴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 终身学习理念已经为人们所广泛认可和接受, 全民学习思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也改变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新时期我国各行业需求的是自主学习型的人才, 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研究型教师。应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采用参与和反思的培养方式, 使行动研究贯穿教师的成长过程。除了通识文化课的学习, 还要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
3. 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 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 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目前, 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师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反思的内容包括目的、过程、态度、情境等, 反思的方法包括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
4. 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它是针对原有的它校 (即教育学院培训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提出来的。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 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这种培训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效率低、费用高的弊端,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 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实施“校本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名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 假期短训班, 校际观摩, 开展课题研究, 相互听课, 自编教材等。
5. 健全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
我国目前拥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但总体上显得单薄, 特别是对教师培训的标准、条件没有系统规范的规定;教师的合法权益 (如工资等) 尚未得到根本保证。因此, 迅速组织专家修订或制定教师教育方面的法规, 使之完善化, 成了当务之急。
当然,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2]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篇8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1. 高校教师的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兼具社会职业、学术职业和自我成长型职业三者的特征,使得高校教师的需要的重要性排序与其他职业者有所不同。
(1)学习和求知的需要
高校教师对学习和求知的需求尤为强烈。原因是:首先,高校教师从事学术探究发现工作,所谓学术是指高深学问,高校教师是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边缘探索的人,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才能触及未知的边缘,才能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和学术发展动态,因而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边界。其次,高校教师要进行知识和文化传播,而高校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个性等都日趋多元化,知识结构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停变化,要想做优秀的“教书育人”者,必须不断学习、推陈出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教师从事知识的开发、应用等社会服务工作,就需要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需求,需要不断学习。
学习和求知需要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现实要求,而且是不断发展、持续的动力,因而笔者认为它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内部动力。
(2)创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校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学术的灵魂和核心是创新,学者的最高追求和成就亦应为学术创新。高校教师重视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工作,不喜欢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他们作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应用者,对学术创新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热情。
自我实现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作为一种“自我成长型”职业,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改造、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以育己达育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这需要经常与自我进行对话,反思工作价值和自我价值,给自己设定新目标,不断摒弃低俗而追求更高境界,不断超越现实迈向更更远的目标。
创新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校教师的最高追求和人生目的,具有不断发展和可持续特点,因而笔者认为,它是仅次于学习和求知需要的第二重要的需求。
(3)尊重的需要
高校教师尊重的需要是很强烈的。因为:第一,高校教师总体来说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群体,从事着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第二,培养的对象——大学生是高级专门人才,还有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也是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推动力,其工作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较高的社会声誉;第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传统上,教师、学者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第四,高校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尊重,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种缘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高尊重需要既有必然性又有合理性。这种需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劳动赢得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尊重和荣誉。
(4)生理和安全需要
现代社会,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意义早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含义,包括保障高校教师生存与发展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包括与社会上类似层次的职业平等的经济待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一层次需要的满足优先于高一层次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如果高校教师的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只会把工作看做维生手段和工具,而不会将它看做自我实现的“志业”,更高层次的需要难以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因而,生理和安全需要虽然不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动力,但它们的满足却是必要的前提。
2. 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教师对从事的专业工作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高校教师专业理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学术至上、追求真理和服务社会等。
高校教师必然需要具有专业理想。首先,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改造人精神世界的事业,如果没有专业理想,高校教师就仿佛失去了灵魂,怎能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是一项艰难、复杂、长久的工程。高校教师树立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专业理想,才会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才能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把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看做新起点,不断进行自我专业发展。
其次,高校教师要进行学术研究,真正的学术工作艰苦、枯燥、单调,需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的精神,需要忍受寂寞、淡泊名利的心态,而这些都必须有追求真理、学术至上的专业理想的支撑。
再者,高校教师要提供社会服务,也需要专业理想的指导和支撑,这个理想的关键就是“坚持真理,服务社会”。坚持真理、服务社会,才能不媚俗、不媚上、不以利益为驱策、不为权势而折腰,真正成为理性的代言人、公共知识分子。
3. 专业自我意识
专业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门职业的内容、本质、价值,以及所从事的专门职业行为的认识、体验与监控。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自我意识,一个没有清晰的专业自我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坚持长期持续的发展。库姆斯在《教师的专业教育》一书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1]专业自我意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拥有“高”专业自我意识的高校教师能够获得正确的专业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能够有效进行专业自我监控,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
1. 政策法律法规
没有对高校教师作用、地位、职责、权利、发展等方面政策法律的规定和保障,高校教师的发展将无法可依、无据可凭,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科学合理的政策法律法规保障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教师和科教事业的发展;反之,将对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例如,因“文革”中相关政策的错误和荒谬,知识分子(教师)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对教师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1985年首个教师节以来,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渐复苏。《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使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权利等在政策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但是,在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仍然有待完善。
2. 教师管理制度
科学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下面主要阐述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管理制度。
职称晋升制度。职称代表着高校教师在本专业内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准,职称晋升具有行为导向和激励作用。现在在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形成了非常系统化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公正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能够为高校教师提供向上发展的职业阶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评价制度。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是评估、考察教师工作业绩的制度性规定,对高校教师日常工作行为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师评价是重资历还是重实绩,是重质还是重量,是重同行评议还是重行政评价,是柔性的还是刚性的,等等,都将对教师的工作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术选拔制度。广义来说,学术选拔应包括各级各类学术人才选拔、学术成果评选、学术项目选拔等。学术选拔制度是对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也是对广大高校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培训进修是高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满足高校教师学习、求知的需要。目前各省教育厅都规定高校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数的继续教育及相关培训。
3. 文化环境
高校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社会文化比较容易受社会政策、政治方向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上各种对知识、对学者、对大学的态度和观念。如今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知识就是力量”的文化思想,也存在“拜金主义”、“以官为本”等不良文化。良性社会文化是教师发展的推动力,而不良社会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阻碍力。
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直接,它可以分为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提倡自由、宽松、民主、学术至上,行政文化提倡目标、规范、控制、效率为先。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精神劳动、学术生产的性质,这决定了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政文化对高校确立相对统一和清晰的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程序和责任机制,减少教师工作行为中的主观随意性等都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切都是以服务学术为宗旨的,行政文化应以学术文化为中心。在以学术文化为核心、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和谐共生的环境中,高校教师才能身心舒畅,潜心学术。
4. 经济待遇
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包括工资、津贴、福利待遇、住房条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这些是社会和高校满足高校教师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必要条件。而且,高校教师要满足求知和发展的需求,要进行培训、进修、会议交流等,都需要经济提供条件支持。
高校教师作为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希望通过自身劳动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合理的经济待遇是对高校教师工作价值的尊重和承认。良好的经济待遇有助于增强高校的吸引力,使教师安心本职工作,专注专业发展。如果大学待遇远低于其他同层次的行业,则教师可能会满怀失望,甚至离开高校。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动力的关系
人们往往容易直观地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动力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加和关系,内部动力源头越强烈,外部动力条件越强大,则总的动力就越大。其实不然,内外动力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内部动力包括多个方面,这多个方面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专业理想越正确、越明确,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它和总动力是正比例关系。另外两种内部动力并非如此。高校教师存在多重需要,但是在一定时期,占支配地位、作为主要动力的只是某一种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如学习和求知需要、创新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可以作为持续的动力存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不再是行为的主要动力了,较高层次的需要代替了它们成为行为的主要动力。管理者应尽量满足高校教师的基本需要,激发其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他们才会不断发展进步、超越自我。如果只是让他们辛苦忙碌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则只会将工作视为谋生的工具,而非毕生奋斗的“志业”,难以发挥创新潜能。至于专业自我,它本身是中性的,如果是正确而清晰坚定的,那么自然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如果专业自我是错误的,那么越清晰坚定,阻碍专业发展的力量就越大。
其次,外部动力可以分为环境保障类(如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环境)和激励管理类(如教师管理制度、薪酬制度),两者作用是不同的。环境保障类条件越完善、越优良,越能够促进内部动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发展的总动力越大;而管理激励类却并非如此,管理激励类的制度设计和外部驱力如果过于强大,如管理不厌其细、条例不厌其多、制度不厌其严,很可能迫使高校教师被动、机械地遵从制度设计、服从管理指令,以满足外部要求,这会剥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性、自主性、决策权和自尊感,从而抑制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因而,管理激励类驱动力要中等适度,制度创设要具有弹性和可变通性,与内部动力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这样才可能取得内外合力的最大值。
高校教师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是复杂的函数关系。怎样使各种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分力形成最大合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共同努力。
摘要:高校教师的内部动力包括高校教师的需要、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外部动力包括政策法律法规、教师管理制度、文化环境和经济待遇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是复杂的函数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参考文献
[1]A.W.Comb.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M]Allyn&Bacon.Inc,1965:6-9.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
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研究 篇9
关于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美国、港台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很值得借鉴,但是由于从教育的体制、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很多方面,与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地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梳理研究具体的评价标准时,要结合地区特点来考虑.而且他们的研究是针对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评价,不具有学科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完善的教学研究管理体系和教学研究制度,高校的教师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已经具备,而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所以这方面就存在不足.作为数学专业的教师,更承担着全部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所以,高校数学教师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发展,适时地建立高校数学教师发展的标准制度,使得教师发展有明确的目标,这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通过与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G教授、F教授交谈,向其请教,逐步确定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确立高校数学教师的发展标准.
一、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1994年,Bromme以数学学科为背景,将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数学内容知识,包括数学命题法则、数学思维模式与方法;学校哲学知识,要求教师要从学校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教学内容,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思绪飞扬、随心所欲,一定要与学校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一般教育学知识;特定学科内容的教育学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制订最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节奏.李淑文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成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就是教师发展的基石,没有扎实的知识作为根基,教师就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在对F教授进行访谈时,她说:“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师,首先要能够熟练把握自己承担课程的基本思想,因为通过这门课,学生不仅仅是会解答相关题目就可以,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拿极限为例,极限的概念可以看作是整个微积分的基础,贯穿着整个分析学的课程,那么作为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师,就要对极限的发展史,包括对悖论的介绍、对无穷小的认识、对无限接近的描述等等都要非常清楚,对于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方法都要清晰掌握.另外不要觉得自己在高校就高高在上,不屑于去翻看高中甚至初中的数学教材,其实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还是应该熟练掌握,经常翻看一下中小学的课本,尤其是高中的教材,对于知识的衔接和整个课堂的安排都是有好处的.”
二、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高校的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如何将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生.G教授曾经说过,对于教师来说,每一节课都是新课,因为即使是同一节课的内容,你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讲授,肯定不会是上一次的复制,这中间会有很多的随机情况发生,那么,此时你将怎么办?将学生的随机情况转变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或者顺着这种情况继续往下走,如何来调控课堂,这就是教学艺术体现的时刻.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渗透着教育的力量.对所教的学生的水平、个性等诸多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注点也应有所不同.
再就是在高等院校,教学大纲都是由任课教师制订的,所以在制订教学大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这也体现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把握.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同样也反映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握.另外高校的专职教师都是不用坐班的,所以一定要制订出辅导答疑的计划并认真执行,在大学阶段的课堂上,尤其是数学的课堂,与中学数学的课堂相比,每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慢慢领会消化,那么学生在课下复习的时候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有教师来进行指导,因而,辅导答疑是高校数学课堂必备的一个环节.
大学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数学作为最先进生产力的根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作为高校数学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常用的数学软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培养出跟上时代潮流的学生.
综上,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逐步从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所在.
三、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
李瑾瑜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精神是: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负责参与精神.魏明英将专业精神分为:敬业乐业精神、乐学勤思精神、创新精神、负责参与精神.如果说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就是培养教师能力的前提和动力.G教授和F教授一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教师,首先具备的就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如果没有这个精神,那这个教师将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再就是探究和创新,数学教师年复一年的教学,不是年年的复制,而是要每次课后都反思并探究课堂上的表现,在下一次课上能够有所创新.
四、数学教师的专业研究
数学教师的专业研究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属于比较薄弱的部分,但是在高校教师中这一部分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成为对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师亲身参加科研实践,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亲身参加本学科科研,对科学规律的了解有血有肉,科学思路开阔,讲起课来使学生觉得更有趣.更重要的是,有科学研究体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将科研所必要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运用到教学中.目前各个高校新进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也就代表了该方向的学术前沿,大部分不具备博士学位的数学教师也要加强学习,要能够逐步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检索手段获取、利用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文献,能够把这些前沿的内容渗透到所教授的课程中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未来的选择中能够少走或者不走弯路.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能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从而把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去.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还是处于未成熟阶段,本文所做的研究是以高校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校的数学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与其他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强有力工具,所以,也就要求我们有一套区别于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希望本文的结论能够对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书臣,张友.高等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8):85-86.
[3]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
[4]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4.
高校专业教师 篇10
中国“师范教育”的实行逐步实现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然而, 中国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机构, 高等教育的学术专业性促成了目前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 即具有一定学术专业性和理论基础的人才, 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逐步进入高校教师行列。因此,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其内容更加复杂, 也更需要来自政府、高校和社会等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基础上, 力图探索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问题, 以求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双专业性”的形成。
一、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师职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其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这一说法,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主要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专业性的转变和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即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具体来看, 教师专业化包含四个基本含义: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及其内涵主要是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来阐述的, 即我国日益成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 高校教师的培养, 主要强调其学科专业性, 而对其教育专业性的要求, 一般是从真正进入高校教师行列之初才开始, 即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性, 更多的是通过短期的技能型培训如岗前培训等进行培养, 而缺乏更系统的教育专业性的学习;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 因此个体差异性很大, 缺乏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其内涵也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不完全一致。参照目前“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应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系统的培训、进修、晋升制度, 有完善明晰的管理制度, 即实现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可知, 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大学生, 一方面, 他们学习的专业性很强, 这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非常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 能教授他们普遍适用的专业理论, 引导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普遍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拥有非常发达的信息网络资讯, 他们对社会百态都有着较敏感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态度, 这要求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 还必须具备较完善的社会文化知识, 能在理解学生态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诸如人生规划、社会现象等社会普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确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保大学生德、才共同发展, 成为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最后,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要想实现“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专业化,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意识、行为能力和学习态度, 与学生一起努力, 形成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培养大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 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
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专业技能。目前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职前的学科专业学习和训练 (即学历教育) , 二是任教过程中主动的学科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如专业进修、对口企业挂职培训等, 其中第二类技能提升方式更接近行业实践, 需求也更为迫切。至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普遍缺乏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一方面, 来自职前及职中各类岗位培训、教学研讨会等;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主要的方式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
(3)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目前, 没有全国性的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不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内容。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中小学生不同, 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来规范个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缺乏明晰的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的招聘普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基本条件, 但却忽视了拟招聘教师实际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而导致高成本招聘到的双高型人才无法发挥较好的专业教学带头作用。可见, 在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中, 过分重视教师的硬件和资质而忽略对其专业素养的考察, 必定会误导和阻碍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 由于面临身份角色的转变, 必须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此类培训的开展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的特点, 在教师入职之后, 还应该开展系统性的在职培训, 如教学方法培训、先进教学理念培训、教学心理学培训等。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 全凭教师自愿, 开展效果较差。
(3) 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弱
虽然高校教师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但是由于职业分工的不同, 教师对本专业所在行业的实践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操作,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如教授酒店管理的教师, 虽然系统学习过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酒店行业的从业经验, 或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缺乏了解, 从而难于驾驭这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职业压力大导致责任感下降
高校教师应以教学为第一要务, 但是目前的现实是, 教师每年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评和评估, 如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职称任务等, 另外, 还有各类专业评估、高校评估所带来的繁琐的整理、准备、汇总、报告等任务。繁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目前高校教师不堪重负, 职业责任感下降, 缺乏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
二、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对于教师个体而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意味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1.专业能力
能力, 是个体所具有的与完成某种任务相关的本领。因此能力总是与特定的任务或活动相关。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是指作为个体的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素质。
2.专业能力结构
由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复杂性, 它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不是单一方面的能力, 而是具有系统性的能力层次, 我们将这种职业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层次成为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在明晰其专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升高校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
依据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可以将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是作为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教书育人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及其更新, 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 尤其是在目前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高校教师更需要获取广泛而前沿的各类知识, 并融会贯通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互动,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保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而表达能力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若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味十足, 或吐字不清晰, 表述不清楚,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而可能造成学生疲乏、反感的情绪。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是高校教师“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 也是其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3) 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 这包括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即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 认真设计和落实每个教学环节, 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薄弱的方面。
(4) 积极创新的能力
高校教师是面向未来的职业, 因为他在为行业培养未来的员工, 在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主人,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高瞻远瞩, 无论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自身的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涉及到国家、高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的内容。
1.国家层面——制定、实行针对性的政策
目前, 我国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已实行的政策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资格政策和职称评定政策, 高校教师资格政策要求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从而获取从业资格, 而职称评定政策则主要依据教师个体在科研方面的水平进行评定, 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不高且过于笼统。可见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尚不全面且不系统, 无法较好地发挥国家政策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应建立和完善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相配套的系列政策, 如高校教师资格评定政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政策、高校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等, 同时还应在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水平、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 从而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2.高校层面——完善、落实职业培训和管理制度
高校是高校教师的所属单位和管理单位, 同时也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单位, 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到高校层面, 应该制定和落实好完善的高校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中培训制度应包括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在职的系统培训等, 此类培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 同时提高培训的可持续性, 促进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平台;同时针对教师个体的自主进修活动如学历进修、学术交流等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管理制度应包括教师入职考核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教师业绩评估制度以及各类针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奖惩制度等。要说明的是, 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应广泛征求教师群体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成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常态, 并尽量降低各类考核给一线教师带来的繁复工作量。
3.教师层面——终身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个体, 应充分认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结合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 认真思考和总结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系列引导政策, 积极进行专业进修和培训,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 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负责任的教学心态来认真面对每一堂课, 为培养行业未来员工和社会未来主人而不懈努力。
总之,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事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 也是每个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国家、高校及教师个体都有责任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 共同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摘要: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课题之一, 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在明晰高校教师专业化含义的前提下, 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出发, 全面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进而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师个体的角度, 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进行归纳;最后从国家、高校和教师三个层面, 系统阐述了我国高校专业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朱宏福.教师能力建设机制与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 (2) .
高校专业教师 篇11
【关键词】校本培训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校本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对校本培训问题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第一,国内关于校本培训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学程中整个教师队伍的校本培训,只具有普遍性,不具备特殊性;第二,研究主要体现在理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模式建构的探讨上,缺乏实证性研究。
本文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出发,探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问题。青年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系统地探究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必能为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借鉴,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
1. 研究問题与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第一,调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第二,探析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所取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三,提出完善高校外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对策和校本培训的模式,并验证模式的有效性。
本课题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手段; 定性分析法以访谈为主要手段。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相互验证,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 问卷编制及实施
在对大量的素材进了研究和比对后,笔者自拟了本次问卷。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基本状况;第二部分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即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问卷的设计以封闭型选择题为主,均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设计题目,便于填写和统计。问卷信度系数为0.7687,符合实验要求。
本研究的受试为某重点大学的青年外语教师(年龄为35岁以下,含35岁),共80人,均表示自愿参加本研究。问卷发放后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再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1)受试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第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较高,但博士比例较少;第二,女教师是高校青年外语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比例达80%;第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称偏低,虽然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但晋升为副教授的仅有1人。
2)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笔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后,发现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共性:一是事业成功动机偏低,不具备专业发展内需力,专业发展被动,缺少规划;二是教学理论不能转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不能运用自如;三是由于教学任务重,工资收入低、经济压力大,家庭责任偏重等因素,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发展;四是无法获得高水平的进修培训机会,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难以提升;五是科研方法、思路不明晰,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成为职称晋升的最大障碍。
3)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培训无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匮乏;第二,培训内容创新不足,缺乏针对性;第三,培训模式单一,缺乏适用性;第四,培训手段死板,无法保证培训效果;第五,学校对校本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系统化培训不足。
总结来说,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对校本培训满意度低。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实践
鉴于前期调查问卷和访谈暴露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服务于学校、立足于学院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本研究以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为实践平台,以提高校本培训效果为中心,以促进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校本培训的两个基本点,将人本主义贯穿于校本培训活动实践中。实践周期为一年。
1. 教育教学培训
教育教学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入职1-5年的青年外语教师。根据Burden的三阶段论,这些教师处于教师发展的存活期和调整期,其主要任务是: 完成由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蜕变,提高教学接纳感和适应感。谢安邦教授指出:要使青年教师成为合格成熟的大学教师,急需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水平。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关注与重视,避免出现“任其浮沉”的态度、“自然成熟”的倾向和不重视、不作为的思想和表现。
从培训方式上看,目前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的校本培训主要有:岗前培训、老教师“传—帮—带”活动、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公开课观摩活动、优秀教师讲座、教研室活动等形式。然而,考虑到青年外语教师教学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的特点,本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开发新的培训形式,如:利用校园网建立教学电子数据平台,包括:优秀教师教学系统、教师电子教学系统、教学技能电子范例库、在线教学研讨会、网络聊天室等。每周通过论坛安排培训主题,教师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网络观摩、学习、反思,最后每周组织例会进行交流,将自主接受培训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汇总,协商解决办法。
这种灵活的校本培训形式,有效解决了青年外语教师教学压力大、家庭责任偏重的问题,更能保证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保证了培训效果。
2. 科研能力培训
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对象为入职5年以上的青年外语教师,他们处于教师成长的成熟期,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积累,心智上成熟些,工作经验丰富些,他们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式。根据调查结果,这阶段青年外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科研问题。由于职称低、经验不足,他们难以申请到科研课题,没有科研课题又导致他们科研经验少,难以顺利完成职称晋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对青年外语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校本培训。
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活动包括:1)每周组织一次科研主题讲座,主讲者为学院教授、副教授。主讲者依据自己的研究特长,汇报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介绍本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归纳有代表性的研究动向;2)每月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分享大型纵向社科项目申请方法和注意事项,交流权威学术期刊的投稿经验;3)成立科研团队,如文学研究团队、教学研究团队、语言学研究团队等,学院中的科研骨干为团队负责人,各团队根据自身特点安排科研讨论及课题申报;4)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再教育,并要求接受学历教育的青年教师返校时进行学术汇报,供其他青年教师参考學习;5)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规范化,每次申请课题由相应学院负责人组织,课题申请前、申请书提交后分别由学院专家给予指导性意见;6)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出的访问学者及青年教师归来后与大家进行经验交流,使未能派出的青年教师间接受益。
对于处于成熟期的青年外语教师,他们正经历婚育期,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对其进行校本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根据他们的特殊性相应调整培训方式和模式。 鉴于此,以上所有科研培训活动均由专业人士录有视频,在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共享,使不能保障时间的青年教师自主学习。
3. 实践结果分析
校本培训实践后,采用平行问卷再次对该校青年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值在实践前后差异系数sig. 值均远小于0.01,差异非常明显,且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呈现一致性,说明青年外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的评价有了明显变化,评价趋于积极。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 1)能积极将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师生交流互动更强的教学实践; 2) 能有意识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初步具备了边反思、边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3) 科研能力得到提升,青年教师开始主动学习科研方法,结合教学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参与课题申报;4)专业发展态度发生转变,逐步形成专业成长的内需力,在教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内在驱动学习。在对校本培训评价方面,教师认为:1)学院能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考虑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行之有效地进行培训,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能够从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权利集中于管理层面,教师则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3)能够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创新培训模式,充实培训内容,使青年教师能够跳出所在职业发展阶段种种困难的桎梏,从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中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生长点;4)校本培训中的专家引领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训实践中专家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能够指导课题研究,提供科研信息。专家参与的校本培训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本研究将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与校本培训理论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PSS软件分析法对某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服务于学校、立足于学院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并付诸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推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促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
本研究的数据、方法和结论等将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其他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提供便于操作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
[2]宋辉. 大学外语教师结构现状与专业发展体系建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7): 96-98.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0.
高校专业教师 篇12
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结构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 医学分科越来越细。2011年, 国务院学位办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 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 要将护理知识、能力、素质等传授给学生, 进行有效的教学, 首先必须具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教学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内容或教学大纲,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力, 包括教材解读加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控制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学习中去。教学组织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各项教学能力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是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和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一般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 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了解护理专业教师教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教学材料、技术、方法等课程方面的评价可以不断完善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护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了解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并根据自我评价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是基础, 研究是动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升华, 涉及教育教学研究和临床护理研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高校教学需要前沿性知识、研究性方法和创新性思维。国家重大的科技成果超过50%产生在高校。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尤其重要。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许多护理专业教师都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开展护理研究可以丰富其临床护理实践理论。
自我发展能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转变, 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 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更具多样化和广泛性。自我发展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灵魂, 既符合时代要求, 也符合实际需要。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制定的教育标准和世界一流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均体现出了重视专业价值观、人文精神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强调适应多样化卫生保健实践环境, 突出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护理专业教师,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所以应为专业和自身的发展负责, 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自身素质能力。
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特殊教学能力结构
随着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开展, 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教学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模式强调民主、平等, 教学态度更突出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教学内容多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不仅须具有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更应具有护理学科教学活动要求的特殊教学能力。
生命关怀能力护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实践的主体, 是生命的存在。生命关怀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 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服务个体生命成长,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教育关注的是人, 是生命, 是以人及其生命为核心的一种特殊教学活动, 生命关怀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脆弱的生命, 护理活动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 在保护生命、预防疾病、促进生命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专业教师应具有生命关怀教育理念和生命关怀的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正关怀,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 而且关注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需要, 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 关心、尊重生命、人格和尊严, 让学生感悟生命, 也能够关爱他人, 在关怀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生命也予以关怀, 塑造健康积极的心态, 树立乐观的生命和生活态度, 从而培养出具有生命关怀意识和生命关怀能力, 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
情感对话能力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强调, 以让患者、社会、政府满意为目标, 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关键是关注其情感, 用“心”去和患者沟通交流, 关心、理解患者, 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情感对话是进行情感交流、心灵间真诚的相互对话。师生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信任。对话不是一方的长篇大论, 另一方的洗耳恭听, 而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双方各自表达心声, 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护理专业教师最关心的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原理, 而应是情感、意志、直觉、需要等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对话, 使护理教学活动更具感染力, 促进学生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 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通过师生、学生间的活动交流, 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形成“我———你”对话关系。在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中, 通过积极平等的对话, 学生感受着教师的情感, 教师感受、体验着学生的心灵, 实现真正的尊重, 关爱每一名学生, 主动更新知识观念, 反思教学, 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 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 用爱的情感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能发自内心关爱病人职业素质的护理人才。
评判思维能力1998年,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 (American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修订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 将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理本科毕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 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沟通技能, 临床技能,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 信息管理,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方面的要求, 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 作出合理的判断, 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时, 能进行正确取舍。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解决问题和进行临床决策的基础, 是护士进行科学思维和行动, 为病人服务的需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是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应该是评判性思维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批评性思考, 不断提出问题, 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 合理的反思,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 以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去处理问题, 以评判的态度让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接受批判性分析。只有护理专业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分析、推理, 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的决策, 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使护理人员适应护理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榜样践行能力护理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的楷模。护理专业教师的丰富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榜样践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和无言向导, 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护理专业教师的行为习惯并认真效仿, 以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榜样践行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实践为学生提供关怀知识、行为、品质等是模范榜样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的就是教师的言行和性格。教育的真谛是育人, 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是教师自身价值的标志, 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只有护理专业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 才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护理专业教师应用自己的人格力量, 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将利他精神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纳入教学目标,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观察、感悟、体验和实施人文服务行为, 以自身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关爱, 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护理专业教师的言行应与所教授的内容一致, 通过榜样作用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护理专业教师具有关怀的动机、态度和能力, 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示范, 以高尚的人格和科学精神来影响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给学生以被关怀的温馨感受, 学生也会在感受中学会关怀, 在护理实践中关心病人, 成长为具有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辉.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2]邵艳.论高校德育的生命关怀[J].文教资料, 2011 (1) .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宁艳花, 买红娟, 张琳, 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 2010, 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