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精选12篇)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1
近几年来, 民办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相应的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和国家公办大学学生相比, 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英语基础差, 学英语没有成就感, 对英语没有兴趣。但另一方面, 长远和现实目标都要求他们要学好英语。因此, 提高这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在英语教学上获得成功, 必须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有无及多少, 是决定学习者成绩的好坏和高低的原因之一。因此, 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学习者各要素中主要的情感变量之一。不断诱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为师者必须狠抓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首先要学生对英语教师感兴趣。大学生已经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对自己所面对的事物有了相应的价值评价。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 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 分外重视, 肯下大力气学这门课。因此英语教师应树立自已成为学生喜欢的良好形象, 使学生“爱屋及乌”。怎样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呢?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水平和表现出不断学习的无止境进取精神, 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征服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来感化学生, 像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对学生学业的长进和优秀的品德的形成要起潜移默化作用;要有高水平传授技能, 把讲授的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要有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禁忌急;要以关心和耐心鼓励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鞭策先进, 扶掖后进;要有精雕细刻的教学方法, 诚实谦虚的教学作风;要精心备课、讲课、辅导、批改。此外, 每天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 步入教室, 以笑容面对学生, 以饶有兴趣的声调, 演员般的表情, 幽默的言语讲授知识;要有地道的语音语调, 流利的口语、熟练的语法技能和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 加之工整而有条理的板书和时间分配调节得当。在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被学生喜欢的良好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师就成了点燃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火炬。
2 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大学生相对追求个性, 追求自由, 民办高校学生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 民办高校学生更具有表现欲, 而且敢于大胆创新。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创设各种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尊重每个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仅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体, 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3 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因为基础差异, 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的重大差异。一位成功的教师既要能做到肯定优等生, 更重要的是能够鼓励后进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后进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 教师要将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 精讲多练, 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他们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 教师要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 当差生回答正确时。应该面带笑容地说:“very good”, 他们往往因得到这样的评语而激动, 这样差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 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 也消除了畏惧心理。
4 适时激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心理学认为, 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就谓之成功感。它有良好的后效功能:A、可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促使个体的身心与客观环境保持平衡状态和增进健康。B、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从而增强自信心, 提高动机水平。C、为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成功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有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也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因此, 英语教师要适时激励, 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我们的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 但是他们迫切希望把英语学好。一方面学生要过四、六级, 另一方面今后的工作更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良好的英语技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适当安排小测验, 小竞赛, 若学生体验了成功感, 那么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得到巩固并提高。
5 利用新的语言媒体诱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兴趣英语的学习, 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进步, 多媒体进入课堂,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达、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手法有机结合起来, 把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求知内需、求异思路, 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定要根据实际需要, 恰当地选用和组合多种媒体工具, 创造生动、形象的交际情景,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观刺激, 加大知识容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 才能有效地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6 迁移学生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
让“差生”学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 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 迁移到学英语中来, 则可事半功倍。我所任教的是经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他们几乎个个都有电脑, 而且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因为很多的游戏都是英文版的, 很多学生经常因为看不懂提示的英文而被别人打败, 这时我就在轻描淡写地翻译给他们听。事后, 我发现英语课上, 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可见, 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 正如“四两拨千斤”。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总之, 作为英语教师应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方法、进度, 从而很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 让学生做学习的持久主人。我认为, 无论对学生进行任何一种评价, 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提高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借助评价,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 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指导, 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学生的持久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韩获.从专业与非专业差异看我国的非专业英语教育[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
[3]黄喜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淡化的原因探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 (3) .
[4]薛新东.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平原大学学报, 2005, (1) .
[5]苟利红.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
[6]杨凯伶.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与探讨[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2
代写英语论文本文来自http// 口语是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正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和鼓励学生通过留学、短期访问、科技合作、旅行等多种方式出国,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教育部将大学英语列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并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中明确提出,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以说,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社会之所需,时代之所趋,大纲之所求。目前,虽然广大英语教师及学生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此的教学投入,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口语能力却依然相对滞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尽管我国各个地区、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如下:
1.观念方面: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观念普遍较为陈旧。长期以来中考和高考不考口语,英语教学只重视听力和笔试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口语基础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大学生为过级而学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四、六级考试还是注重听、读和写,对口语几乎不做要求。许多学生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忽略了口语的训练。
2.课堂教学方面:口语教学效率低,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效果不理想。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极少数高校开设了专门英语口语课外,基本上只有精读课和听说课。在传统的英语精读课上,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文的整体理解和语言点的讲解,并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练习口语。而在听说课堂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的听力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班级容量上,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是大班制授课,平均每个学生能说话的时间只有几十秒,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方式和手段还没能达到真正的多样化。目前,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型教学活动为主。在部分高校中,语音设备相对匮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口语课堂的灵活性。
3.教材方面:口语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种随机性,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不利于口语教学。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口语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其中,绝大多数涉及的话题较广,编写也较为系统、规范。但是,从总体上讲,大学英语口语教材还是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有的教材偏理论化,其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不大,有的话题太过简单或太难,学生感觉说起来没意思或说不出来。
4.教师方面:目前高校连续的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同时,许多教师在发音、语法、文化等方面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上也还需进一步完善。相较于中国教师,外教的英语发音更纯正,也更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可他们(外教)不及中国的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情况,他们对中国的国情也不甚了解,教起书来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很难上去。”(林美婵2005:8)此外,由于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人数不多且分布不均等客观原因的存在,目前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聘请了外教,但还不能全部面向公共外语教学。
5.学生方面: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绩卓然,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相对滞后: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基础较为薄弱,学生们薄弱的语言能力严重影响了其语用能力。
二、改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对策探究
在实际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遇到上述的种种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状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上述问题,以下列出相关对策研究,供广大英语口语教师参考。
1.改革英语教学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习一种语言时,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缺一不可。依照《课程要求》重新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把口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系列的组成部分,适量减少基础知识型课时,增加技能型、文化知识型、运用型选修课系列。
2.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能够提供更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从而为语言输出作必要的准备。此外,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提示、纠错、总结,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3.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在使用一本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教科书的同时,再辅以一些真实的素材,教材与课外材料同时使用。教材可以提供系统的、情景式的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而补充材料则比较灵活,与时俱进,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更加贴近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有助于解决学生“说什么”的问题。
4.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合格的英语口语教师应具备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功在内的过硬的专业知识;了解并能够自由驾驭各种教育理论;了解学生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够将文化内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能力,随时了解并应用新的语言学理论。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此外,外籍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5.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口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的保证,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其次,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3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真实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出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外部条件、学习实质和学习过程。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校共516名学生,其中男生123人,女生393人。调查对象分布各个年级(见下表),所学专业文科占27.71%,理科占72.29‰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单独面谈两种形式。利用“问卷星”专业调查问卷制作网站,笔者制作了在线调查问卷,共计22道小题,其中单选题16道,多选题5道,问答题1道。这些题目调查了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所谓遇到的难题等。该调查问卷于2015年4月29日通过网站、QQ、微信等多种途径进行发放,截至2015年5月31日共收到有效答卷516份。回收答卷后,笔者又与部分调查对象进行面谈,详细了解他们答卷背后的真实想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补充说明。笔者通过描述性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结果和面谈记录进行了整理、比较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3.9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主学习英语非常重要,12.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重要,其余调查对象认为不太重要。由此可知,虽然调查对象对英语自主学习的主观重视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一)为什么学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第5题和第16题两道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调查对象的主要自主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四级还没有考的调查对象,虽然通过四、六级考试的目的依然占最大比例,但其他目的也比较广泛。而对于考了四级但没有通过的调查对象而言,通过四、六级考试就是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最大目标。当调查对象通过四级考试后,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偏向了找工作,可见通过四级考试是对调查对象学习动机的最大影响因素。当六级考试通过后,调查对象自主学习就完全抛开了工作、考研等外界因素,而纯粹是对英语本身的热爱才选择继续学习英语。
(二)如何学
调查问卷中调查了研究对象在自主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大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学习工具还是学习问题的解决方式,大比例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利用手机和网络,选择在线自主学习方式的调查对象占82.75%。由于大学生对科技的掌握度较高,而大学老师与学生见面的频率也远远低于中学,因此,查阅纸质词典和寻求老师是选择率最低的两个选项。在线工具的使用,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但网络资源参差不齐,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区分对错,推荐较好的资源给学生。
(三)何时学
学习的时间可以体现出调查对象对于时间的计划和管理,是否能有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是学习效率的关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约有一半的调查对象选择早上或晚上自主学习英语。这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白天受专业课的影响,课业较繁忙,只有早晚有空余时间进行自主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74.22%的调查对象每天自主学习英语的总时长不超过30分钟。这样的结果既符合英语学习的特点,即英语零碎知识较多可以使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但同时也体现了调查对象在学习时的耐心不足,尤其是作文、翻译的练习,低于30分钟的练习时间往往是不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
(四)学什么
调查对象选择的学习内容,将体现其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并决定学习结果。在自主学习英语的内容选择上,词汇占据最大的比例,其他英语各个专项模块分布较平均,在与调查对象面谈时,他们也说最常见的自主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单词是基础,背单词固然重要,但这也体现了调查对象多数选择最基础的知识进行学习,对语言知识运用的技能训练有待加强,另外,对于作文和口语的学习比例最少。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多数调查对象选择了自己买的资料和课本,他们自己买的资料多数是四、六级真题或模拟题,学习课本是为了期末考试。这一结果与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保持一致,这也说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学習资料的匮乏。
(五)在哪里学
学习地点的调查说明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第17题和第21题的结果,笔者进行了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较大比例是在教室和宿舍中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他们多数认为学校提供的教室和宿舍条件环境一般。结合面谈结果,许多调查对象表示,能够提供学习的教室数量有限,另外教室中常有学生聊天、吃东西等发出噪音影响调查对象学习。这些环境因素既需要学校加大力度提供更好的学习教室和讨论教室,又要求大学生们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他人和自身自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和谁一起学
调查对象的学习伙伴,体现了调查对象的社会性,能够在学习伙伴身上找到榜样,寻求帮助。调查结果显示,有84.88%的调查对象选择独自一人进行英语自主学习。通过面谈,笔者发现,调查对象之所以选择自己去学习,是因为可以自主掌握学习时间,结伴学习有时会变成结伴玩耍,但调查对象也表示,结伴学习可以彼此帮助,解决难题,并且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克服惰性。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调查问卷第22题:你希望老师如何在自主学习方面帮助你。这是一道问答题,通过对此问题的答卷收集和分析,得出调查对象希望大学英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官和辅助者。多数调查对象表示,希望老师多提供学习资料,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做好领路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重难点的把握能力较差,往往想自主展开学习却无从下手,教师要在课堂上多提建议,把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推荐给学生。除此之外,呼声更高的是希望有师生沟通的平台。大学提供了自由度极高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是学生生涯中与任课教师亲密度最低的时期,师生比例过高导致教师无暇顾及每位学生,这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考验。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与自己沟通交流,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4
近几十年, 各类高校都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证书作为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之一。教育部门的各种考核机构对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 是也把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作为重要考核之一。许多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是也非常看重英语四级证书, 重视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因此, 各高校大学生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四级考试格外的重视, 有些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焦虑,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有十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英语四级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
英语的教与学是一个十分的复杂过程, 它包含很多变项 (桂诗春, 1985) , 其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英语学习的内在因素, 英语教学的专家和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研究, 并注意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影响,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积极心理影响, 客服或避免其心理劣势, 疏导不利的心理因素,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1. 研究现状及意义
目前, 针对考试焦虑的总体研究不少, 主要集中在中考、高考这一类升学考试, 有少部分关于大学英语四级焦虑的研究是关注听力、阅读某一方面的, 而且重在分析其与成绩的关系。具体深入针对各类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前焦虑状况调查及解决焦虑的对策研究却还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在理工科学校这一背景下, 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 本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展开的。
电子科大作为理工科背景高校, 很多同学的英语功底并不牢固, 对于新生来说, 虽然高考分数较高, 但是英语单科却是弱项, 并且大多对英语抱有畏惧和抵触情绪。高考之后经过三个月的放松, 开学进行的英语摸底考试让很多同学信心大失。英语基础知识的遗忘加上对题目类型和考试方式的不熟悉, 导致很多新生一入学便对CET4产生恐惧情绪。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很多听说联系, 是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新生极不适应, 他们认为老师讲的东西作用不大, 似乎并不能帮助他们顺利通过CET4。
本文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级考前焦虑的调查, 统计分析, 找出原因所在, 为以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从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两方面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也能充实和完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焦虑的理论,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
什么是焦虑?总的来说, 焦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或对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的反应倾向, 一般认为, 焦虑可分为两种:促进性焦虑和抑制性焦虑。前者是学习者产生动力, 发挥积极地效应。后者是影响语言学习较大的情感障碍, 产生消极的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 Rogers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逐渐被人接受, 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焦虑作为个人因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同时成为被研究的重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晚期, 由Dulay和Burt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被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进一步补充完善, Krashen指出情感因素, 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将焦虑视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情感障碍。英语四级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其危害大小与焦虑严重程度相关。
国内外关于外语学习焦虑方面研究多借用Horwitz等人编制“外语课堂焦虑评估量表”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即FLCAS) , 众多学者将FLCAS表美容总结为众多学者将FLCAS表内容总结为交际畏惧、考试焦虑、负评价恐惧、其他情景焦虑和其他个性焦虑五因子。
二、调查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全日本科大二学生。去除部分无效问卷后获得的有效样本量为272人。参与测试对象构成见表1。
2. 研究工具
采用自译的FLCAS对被试对象外语焦虑进行调查。FLCAS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其来源为已有的理论研究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对外语焦虑的主观描述, 共包括33个题项, 其中9个题项为反向记分。FLCAS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 即: (1) 很不符合, (2) 不符合, (3) 不确定, (4) 符合, (5) 很符合, 研究对象对各项目的回答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和5分。另外, 研究对象2011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也作为参考资料。
3. 调查过程
测试采用匿名方式, 被测试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CET4考前焦虑调查问卷”。问卷由四部分组成: (1) 个人基本信息, (2) 英语课堂焦虑量表, (3) 2011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 (4) 其他对外语焦虑的补充说明。完成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三、结果与分析
1. 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FLCAS) 的信度
通过对27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 计算出Cronbach’sα系数为0.871。因此该测试的内在信度较高, 对本研究中涉及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有较高的适用性。
2. 研究对象考前焦虑总体水平
通过对272名研究对象考前焦虑得分的统计, 结果最低分为34, 最高分为162, 平均数为92.17, 标准差为17.25。与现有同类研究数据相比较,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本研究中我国学习英语多年的大学生焦虑指数仍然很高。这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强大的考试压力。在大多数高校四级通过证书是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由于四级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业绩的考核, 教师也向学生加压;用人单位往往过于看重一纸四级证书。 (2) 不恰当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填鸭”式、“满堂灌输”式的教授方式仍然盛行于大学英语课堂, 过于频繁和严厉的纠正错误也使学生焦虑不安。
3. 研究对象考前焦虑差异性情况
结果见表3。
由此可见, 不同性别、生源地、文理科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考前焦虑程度均无显著差异。
4. 考前焦虑和考试效果的相关性
有学者 (Brown, 1987) 指出, 在外语学习中, 焦虑并不总是起到妨碍作用。关于二者的关系, 有一种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被广泛接受, 即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的“倒U型曲线”:较高的唤醒水平可以提高简单任务完成的效率, 而低唤醒水平则更促进复杂任务效率的提高。
本研究对27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 焦虑总体平均分为92.17, 标准差为17.25。为了便于探究焦虑程度与成绩的关系, 将其分为三组。低度外语焦虑组的总均分小于92.17-17.25, 即75分;高度外语焦虑组的总均分大于92.17+17.25, 即109分;介于75~109分的构成中度外语焦虑组。分组描述统计量见表4。
将三组的焦虑程度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作相关分析, 见表5。
由表5可以得出, 焦虑程度越高, 对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的妨碍越大。焦虑使学习者更难记忆和思考, 语言潜能发挥也被抑制, 因此他们思维更加迟钝并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动机, 对学习英语的态度趋向消极, 英语学习效果趋向下降。据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考前焦虑和考试效果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这一论点符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规律。但值得指出的一点是, 焦虑与学习效果的相关关系并不能直接定义为因果关系。
四、应对克服考前焦虑的方法
克服考前焦虑, 通常使用的有四大类方法, 即:心理预防,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以及药物治疗。我们主要采取前三种方式。
1. 心理预防。
首先, 考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应试动机。大学生脱离了教师和家长共同作用的学习以及心理环境, 在克服考前焦虑的问题上, 需要依靠自己进行调整。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逐步适应大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若是迟迟无法应对大学松散但又有考试压力的环境, 在考试前出现焦虑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 我们注重通过英语水平的提高, 使其增强应对考试的信心, 从而克服考前焦虑。在实践中,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考题强化训练。第一步是根据CET4试卷结构分部分进行定时练习, 并进行详细讲解, 要求参与者计算正确率, 并进行现场总结, 客观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步则是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要求参与者坚持对每次练习的结果进行记录, 以便定期进行回顾总结。在经过几次的集中训练之后, 学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再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能够对减轻考前焦虑起到重要作用。
2. 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 我们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达到效果。在课堂和平时交流中, 特别是几次集中训练的时间里, 我们都会对进步特别明显的同学给予肯定, 对处在高原期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 告诉其高原反应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只要继续努力, 就能够顺利渡过。此外, 焦虑过度的考生通常会有过度联想的倾向, 常自己假设一些消极场景以致扰乱正常的思维和心态, 对于出现这些现象的学生, 我们利用心理暗示进行干预, 运用轻度催眠等手段来帮助其想象正面美好的场景, 借此转移不良联想, 摆脱考生过度紧张的心理。
3. 行为治疗。
身体上的活动能够影响心理上的感受, 我们通过调整考生的行为, 如活动、锻炼、听音乐等, 使其过度的焦虑得到缓解和消除。同时, 我们也教授一些基本的减压方法给学生,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深呼吸。具体做法是, 吸气时, 使腹部和胸部依次膨胀, 停顿几秒钟, 随后呼出气体;呼气时, 先后收缩胸部和腹部, 最大限度排出气体。注意呼气时间要比吸气长, 持续时间大概为15秒, 一组做6-10次。
(2) 肌肉放松。做法是, 缓慢而强烈地收紧肌肉, 持续几秒后放松, 要求做到从头到脚所有肌肉无做1遍。让这个一紧一松的过程穿透所有肌肉, 心理的紧张感便会消退。
(3) 微笑减压。微笑可以带动身体一些积极的腺体分泌, 从而达到放松减压的作用。当面对压力的时候, 只要能够做出微笑的动作来, 压力就会减小很多。
(4) 想象放松。找一个独立安静的地方, 微闭双眼, 均匀而深长地进行腹式呼吸。伴随着呼吸回想自己曾经有过的美妙瞬间, 或者想象自己来到了一片美好的环境中, 周边有阳光、轻风、海滩等风光, 还有孩子的嬉笑打闹等。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想象, 压力、紧张会得到缓解。
摘要:高校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考前焦虑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考前焦虑状况进行调查, 根据结果及原因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英语四级,考前焦虑,对策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s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nan, 1985.
[3]、雷霄.本科生英语学习课堂焦虑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 2004 (1) .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5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某高校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作 者:王红 鄂婧莉 李婷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大学外语部,云南昆明,650221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问卷调查 英语写作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6
【摘要】英语电影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固有的教学思维与模式,对于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电影教学能够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区别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同学的学习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电影教学是一种新的方式,教师要充分进行目标导向,多方位,多角度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安排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互动,积极全面的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电影 非英语专业 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电影是很多学生所热爱的一门艺术,把电影融合到英语教学中可谓是一大创新。学生看电影学习英语,不仅大大的丰富了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好的平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英语知识锻炼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外国的一些风俗民情增长见识。
另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借助影视,有助于大学生语言环境的创造。由于英语非我国母语,国内大学生在开展英语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够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能够设身处地、耳濡目染的受到纯正的英语语言熏陶。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英语学习都是处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除了一个英语俱乐部、英语沙龙、校园英语角之外,我们的大学生在其他场合都很少的去主动使用英语。所以,在相比较之下,英语原声电影倒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另外,电影就是生活的反映,很多英语电影中的生活、休闲、工作、娱乐等场景,演员使用的就是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同时,原声电影中不同的故事题材,其使用的语言职业特点,也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特定行业的专业语言模式提供了便利。
一、找准学生思维点,教师适当引导干预
教师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清楚学生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中国学生普遍的特点是“被动接收”,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下处于固化状态。这是我们学生的特殊性,这一客观事实不容忽视,既然不能违背规律就必须尊重规律,找到合适的点来完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英语电影教学可以说是作为比较开放的形式来进行的探索式学习,对于习惯了被动接收教师所教授内容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学生无法抓住重点,学习有效性会延长;另一方面,查资料,补充知识点,无形中加大了学习力度和难度,学生难以吃得消。这种学习方式任重道远,学生一开始很难把握。
基于上述问题,这学习的初期,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方向性,避免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无所适从,不知道抓什么,教师计划性的安排不仅可以对教学整体目标有把握,还可以让学生成竹在胸的去学习。其次,教师对英语电影中出现得到一些难以查阅或者学生需要到外网上搜索的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讲解或补充,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查阅这些资料虽然可以锻炼能力,但是费时费力,很容易就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如何掌控好这个度,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呢?笔者认为,第一,教师对电影题材的选择把关到位,选择电影对白清晰,语速适中,符合学生的观影视觉,多以剧情片、喜剧片或者励志片为主的电影作为播放教学素材。第二,教师适时的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影片。对于一些影片来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脱离了政治背景去看,学生很可能就难以理解电影,更不用说去把握电影的具体内容,到头来浪费了时间,学生还观看的一头雾水。因此,在具体的电影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走在前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补充。第三,学生观影并非盲目的观看,而是需要一条线索,然后重点把握相关的内容。教师需要提前给学生指出需要学校的点,提醒学生观看时格外注意,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观看影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用心去学,有重点的学习和把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了解认知差距,采取先中文后英文的放映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的非英语专业高校的学生擅长于词汇,而听说相对较弱,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整体水平与理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认清这一点,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进行补救。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设置时要考虑好不同因素,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才会有所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纯英文的电影,看起来会比较吃力,但很多业内人士曾主张全英文字幕或者无字幕电影播放,之后可以适时添加上中文字幕。专家们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进学生的英文知识的学习无疑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电影学习过于紧凑和难度太大,反而会打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专业的这些建议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一试,而且会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就另当别论了。毕竟学习要采用合适的教训方法,符合实际,对于不熟悉本土英语发音,不了解当地文化背景,或者就算了解了一部分,对于纯英文电影较快的语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观看时很容易就会丢失大量的英文对白,最后导致观影模糊,不利于教学,还浪费了时间。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还可以通过教师前期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初步的了解,但是直接观看纯英文電影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学来或者说直接可以听的懂的。因此对学生主体的把握,要认清实际,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盲目自大不顾实际。
针对上述这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中文字幕,而不是纯英文或中英文字幕的电影播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面已经讲过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纯英文电影观看难度太大,而中英双字幕的播放,为给学生视觉造成混乱。学生观看电影不仅仅是观看电影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掌控。双字幕对直接对学生视觉冲击,阻挡其观看画面的美感,外国电影本身肢体语言很丰富,剧情、语言很有底蕴,值得认真观看细细品味,若播放双字幕,学生一方面需要在中英文字幕间来回转换,另一方面来不及把握电影画面就一闪而过,很容易患得患失。笔者认为单纯只播放中文字幕,学生听的是英文对白,看的是中文字幕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电影内容,不用过多揣测电影,而且还利于学生记住电影画面,加深印象。这种学习方法不失趣味性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从学生兴趣出发,开展多样式的教学活动
关于电影分段学习还是整段学习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整体观看优于片段观看,因为整体更容易让学生直观上把握电影。观看英语电影最终也是要达到学习的目的,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片段的观影不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完整性的把握,而且容易造成下次观看后面忘记前面是什么内容,衔接不上,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整体的观影,学生容易投入,也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观后感,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课堂教学效果。每次观影后,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感触力更强烈,这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英语阅读能力,当然学习了就要输出,学生需要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影感受,这就为多渠道多方向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教学分课时有序进行,在课堂,有趣的教学互动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分小组给电影配音,无声观影请学生复述内容等等多形式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到英语电影教学中;在课外,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加强英语学习。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灵活多变,把电影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教学形式一多样,单调的教学也会生动活波起来,更加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参与热情的提高。
四、结论
学生看电影学习英语,不仅大大的丰富了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好的平台。而且看电影学习英语,对老师和同学都是全新的区别于以往单调的英语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的英语知识锻炼听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另外还可以学习外国的一些风俗民情,开阔眼界增长学识。
参考文献:
[1]左研林.英语电影在非英语专业学生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8,10:72+77.
[2]高翼.浅析英语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6:255+271.
[3]吳淑婷.原版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张龙峰.电影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5.
[5]高伟.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与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大学教育,2014,06:81-82.
[6]刘蒙.英语电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海外英语,2014,20:142-14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培丽(1981.6.1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现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7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是日常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社会需要大学生不仅能阅读英语文献, 还能参与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学术交流活动。因此, 为满足社会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为重要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大量扩招,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成为困扰师生的严重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目前,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不尽人意的现象, 因而, 进行以培养英语听说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
一、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与相关研究
(一)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
民办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因素, 在英语听说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除了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动机、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之外, 兴趣和其他的外在因素也同样制约着学生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2015年9月本课题组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15级某专业学生就英语听说的相关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70%的同学高考英语成绩不及格 (按照满分为150分计算) , 其余30%的同学成绩多不超过100分。整体上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心理。多数同学因词汇量不足, 语法基础薄弱, 无法自由表达;单词发音不准确;在听说方面从未进行过系统训练, 不知道如何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话。然而, 几乎所有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够清楚、流利对进行英语交流, 也希望接受系统的听说训练。这说明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尽管英语基础存在困难, 不够自信, 但对英语听说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存在兴趣。
(二)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相关教学研究知网、万方、维普数据显示:与民办高校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不多
至2015年止共有11篇, 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了研究。有以某校为例进行窥一斑而见全豹调研的, 如:《浅析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英语听说教学为例》, 《加强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尝试———一项基于黄河科技学院大学英语听说调查的研究》, 《论双语教学的过渡形式:以内容为基础的英语教学———基于一所民办高校的个案研究》;也有以某种理论或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性教学研究的, 如:《基于自主学习理论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听觉模态教学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听说能力培养》;也有对学生的听说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的, 如:《民办高校大学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法的探讨》。总体而言, 对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随着民办高校生源的增多,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影响的增大, 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理应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标准, 英语的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目标之一。
二、以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以最新科研成果为心理支撑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高家红团队于2015年2月23日以“Cross-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network subserving intelligible speech”为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与脑网络模型分析方法, 研究比较了中文和英文母语者在理解言语时的大脑活动和脑网络, 发现在处理英文时, 大脑额叶的布罗卡语言区接收来自左侧颞叶皮层后部的信息, 在处理中文时则接收来自左右两侧颞叶前部的信息。针对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语音学特性上的差异, 该研究结果提示了大脑在理解声调语言汉语时, 存在特殊的神经机制以整合来自大脑左右半球的包含音调信息的语音-音系信息, 从而最终达成声音-语义映射。
这项科研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以客观科学的论据证实了汉语学习难于英语学习的事实, 从某种角度有利于增强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的信心。在制定以培养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策略中, 这一点可用于帮助克服学生在进行英语听说能力训练过程中的主观畏难心理, 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本质属性的理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课题将此科研成果作为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的有效工具, 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中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并认清困难的本质非英语本身难而是自己的惰性和夸大的畏难心理在阻碍进步。
(二) 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原则导向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于2015年3月27日至29日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就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了研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全国范围内各类各层次高校的调研数据为依据, 以科学研究论证为支撑, 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于服务, 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专业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方向标,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定位赋予了各级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较强的个性化特征, 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也将教学目标的制定权限较大程度上交给了各级学校。所以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为出发点,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英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 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与策略。本课题依据新定位, 为15级实验班同学制定了符合其英语真实水平的英语听说训练计划, 选择水平相当的教材, 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进行了阶段性地训练, 从而响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原则要求。
(三)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理论指导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主张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而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或者至少是在与一般认知能力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认知语言学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 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 词典学、翻译学等研究领域。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体验哲学认为人的身体是认知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媒介, 这是认知的体验性: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也是体验性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 同样也具有体验性。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体验性为语言教学带来如下启示:教师除了直接显性教授语言规律外, 还应呈现语言材料, 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 归纳及运用其中的规律。
学生在进行英语听说的系统训练时, 本质上是通过听、说、思考的身心体验在培养英语知识的认知能力。本课题英语听说的训练材料越接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其认知能力培养速度越快, 因为学生在建立新的认知框架的同时, 也激发了原有的体验性的认知知识。在英语听说训练材料的难度与其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前提下, 学生训练过程及结果较容易达到预期水平, 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所建立的良性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以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 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
本课题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计的培养目标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通过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逐步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学情绪和畏难心理,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本课题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教材选择的原则, 以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为基础, 选取了符合我院学生英语真实水平的PETS一级为第一个学期 (24课时) 的培训教材, 并依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原则选取其中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对话内容。
(二) 教学准备与实践
本课题的实验班为随机选择的15级非英语专业班, 共48人。在教学实验之初, 对该班进行了口试、笔试及问卷调查, 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口试、笔试均使用的是PETS 1级考试真题。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期望等方面。通过全面的分析, 最终确定以PETS 1级为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的培训目标。以PETS 1级培训教材为听说训练教材;教学实验时长为12周, 共24课时。因学生人数较多, 为有效地开展听说训练, 将48人分为14组, 4人一组,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训练。
依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原则, 选择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要训练方法。在教学之初及教学过程中, 不断渗透讲解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高家红团队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建立自信,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保证教学环节有效进行。
教学过程包括讲解、训练、检查, 听力训练、语法训练及模拟口试训练。教学原则为精讲多练。教师按照教材顺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对话, 通过领读、翻译、讲解语言点及相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之后, 限定训练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是先进行模仿背诵, 之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情景模拟对话;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检查训练结果 (一种是比赛对话背诵的速度;一种是比赛背诵时错误率。速度最快的一组或错误率最低的一组获胜;排名最低一组以表演节目或背诵英文绕口令为惩罚) ;听力语法训练为教材内容, 按照章节顺序逐一完成并讲解;模拟口试训练以2人为一组, 根据教材内容模拟PETS1级考试程序进行训练, 随机检查。
(三) 教学结果与分析
经过阶段性训练后对实验班同学再次进行了PETS1级口试测试。两次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数据显示:优秀率提高了21%;良好率提高29%。中等率降低了29%, 不及格率降为0。数据显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英语交流中的理解速度, 反应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不再像最初上课时畏难心理很强, 对自己英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信, 同时强化了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过程中更有目的性, 也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
四、结语
本课题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依据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精神, 为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实验, 旨在解决学生对英语课的“鸡肋”心理问题,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种选择。
摘要:本文以以最新科研成果为心理支撑, 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原则导向,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理论指导, 进行了以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实验, 阶段性结果显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英语听说能力,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志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浅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S1) .
[2]方柳婕.浅谈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3]刘素勤.民办高校大学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 2011 (13) :128-129.
[4]刘洋.论认知语言学的外语教学观[J].中国外语教育, 2012 (4) :13-20.
[5]王菲.浅析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英语听说教学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 2012 (9) :404-405.
[6]王李.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形势下青年英语教师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7 (22) .
[7]徐岩.民办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 16 (1) :14-16.
[8]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8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1]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甚至有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口语课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方面就显得很薄弱。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使得运用不恰当,影响了沟通和合作。
三、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2]例如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宗教信仰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二)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招呼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中国人此时没有请客的意思,这样就会造成彼此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交际中断的可能。相反,外国人会说:“Hello.”“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来同别人打招呼。打电话时外国人一般常说:“Who is that?”(你是谁啊?)或者“Who’s that speaking?”还有“Is that John/John speaking?”(你是约翰吗?)中国人要明白这些习惯用语通常不是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Who are you?”和“Are you John/john speaking?”就可以了。否则,外国人便听不懂你的对话甚至无法在电话中同你继续交流下去。
中国学生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四、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结合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3]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视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的。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因我班上有位成绩很好的男同学在一家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获得了去该公司兼职的机会。在课上,我就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他听后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难怪学生误解。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此外还有许多电视剧、电影和小说讲述狗的故事,其中有小狗拉茜和斯库比·杜,还有《大丹麦狗马默杜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动画人物,自从1954年它在报纸上露面以来,这个时常会闹出点笑话、时常会让主人情何以堪的大丹犬就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众多的美国人把马默杜克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宠物取名为马默杜克。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狗忠诚友好,所以有时候称它们为“man’s best friend”。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听到这里,那位同学才释然。我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如: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以后的课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到“lucky 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好运时,我也会来上一句“You’re a lucky dog.”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词语的文化差异而得体使用它们了。
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4]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1. 把握礼貌原则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各国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其礼貌用语特色各异。礼貌用语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进化、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谈话者是否礼貌直接决定了谈话的成败。[5]和我们的汉语一样,英语里也有许多的礼貌用语,如“Thank you.”;“Please.”;“I’m afraid...”;“Excuse me.”;“Sorry.”等,其中“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有时候,即使别人提出帮忙被你婉言谢绝了,你也要说声:“Thank you all the same.”但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误解。如在茶馆或酒吧,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order?”学生会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而说成“I don’t need;Don’t bother.”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直接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这两种不同风格。同样,学生在听到一位外籍教师通过称赞其衣服“That i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来打招呼时,应该如何回应对方呢?如果按照礼貌原则的“鄙己尊人准则”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以:“You flatter me!”或者“No, No.”,“I fee 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因为对方会认为这种答语暗示着他连衣服的好坏都分不清。所以用一句“Thank you.”来作答,既简单又得体地实现了交际的成功。由此可见,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常以“迎合”对方的方式予以接受,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我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另外,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You should do sth...;you’d better do...”;而代之以委婉用语,如“Would youmind doing sth...?I wonder if you could...?Would you please do sth...?”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 而用“Might it be a good idea to...;If I were you, I would...;How about doing...?”等。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 并在课堂内外多加练习, 做到互尊互让、平等待人, 以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了解谈话禁忌和互不干涉、尊重他人的文化内涵。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每当朋友、熟人见面时,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但他们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我要求学生牢记他们的谈话禁忌和由此引出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到,和英美人士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工作、健康状况、体育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所以,当美国人听到了中国人这样的话后,会认为他要邀请自己去他家吃饭。再如,汉语中如“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此外,询问收入多少、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这些问题恰恰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结果超出礼貌规范,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教导学生避免提下列问题: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What are your parents doing recently?(你爸爸妈妈最近忙什么呢?);Is your daughter married?(你的女儿结婚了吗?);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相反,外国人以谈论天气来打开话匣子:What a nice day, isn’t it?(多好的天气啊,是不是?),或者讨论彼此的兴趣爱好来打招呼:“What is you favorite music?(你最喜爱什么音乐?)”或“Do you have a pet?(你养宠物吗?)”彼此以一种很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话题交流,直到话题结束。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6]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例如:我所在的高校每周安排外教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客串上课1—2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与外教交流;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如《汽车总动员》、《阿凡达》等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如《白雪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女与野兽》等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或者每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培养当代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并加以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从而得心应手地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246-249.
[2]胡文仲.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 1986, (4) :10-11.
[3]胡湘辉.教学如何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 2006, (7) :8-9.
[4]宋学侠.外语教学应该增加文化含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6, (6) :16.
[5]张巨文.语用与教学:“上而下”路径实施的几点看法[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5) :275-280.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9
有关英语学习中词典的使用, 国内外已经做过不少的研究。国外的, 如Cowie、McCreary[1]等。国内的, 如郎建国、李晋[2], 史耕山、陈国华[3], 赵卫等[4]。研究领域涉及词典使用的种类、频率、策略、目的等。总之, 国外研究者主要针对西方的语言学习者, 而国内的研究者主要针对国内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从前人的研究中, 可以总结出:学生大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词典使用的指导和训练;对词典知识掌握不多, 不熟悉词典的编纂体例;整体上学生的词典查阅能力不高;更偏重于使用双语词典, 没有给单语词典足够的重视;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更多使用词典 (如阅读) , 词典查阅策略也更恰当, 而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 (如翻译、写作) 使用较少;词典查阅策略上, 学生常使用“kidrule”和“第一义项”策略[1]。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形式。其学生状况、培养方式、培养目的都与本科生不同。因而, 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也不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 中, 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那么,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词典拥有情况如何呢?他们的词典使用情况如何?他们的词典查阅策略?与本科生又有什么异同呢?如何能让词典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以多种方法, 只检索到3篇有关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情况的文章。可见, 还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和使用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 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运用情况和策略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讨论, 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和提高高职学生词典查阅能力、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分四部分, 20题。分为词典拥有情况、词典使用频率、词典使用策略和教师指导词典使用情况四方面。除了“上课是否携带词典“这一问题后面附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不带, 是因为_____”, 其他全为选择题。问题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类似调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确定的。
调查对象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高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在2009年3月份进行, 他们都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 本学期为大学期间英语课的最后一个学期, 还有三个月就将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英语词典查阅策略。笔者随机从全院选取了5个不同专业的班级, 有工程类专业, 有设计类专业, 还有经济类专业。共发出问卷208份, 收回171份, 有效问卷169份。调查结束后, 根据每一项的次数分布和百分比, 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拥有词典的情况不容乐观。
第一, 虽然只有三名学生写明没有词典, 可六成以上 (104人) 的学生拥有一本词典, 而且是英汉词典, 词条数在一万以下 (102人) 。而郎建国、李晋[2]关于本科生的调查中提到的《朗文当代》、《牛津双解》的词条数都在六万左右。《牛津中阶》拥有的词条数也是四万多。《朗文袖珍英汉双解词典》是一本小型词典, 收录了常用单词、短语16000余条。很显然, 词条数一万以下的, 只能是极小型的词典和各类词汇手册。也就是说, 六成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词典, 而是拿词汇手册当词典使用。这和笔者的观察是一致的。在课堂上, 笔者布置学生查词典时可是, 很多学生会拿出四级词汇手册, 或《高考必备》来查阅。一个40多人的班级, 只有不超过5本中型以上的词典。这也是把“《高考必备》”和“其他词汇手册”列入选项的原因。这和郎建国、李晋[2]、史耕山、陈国华[3]、陈敏、李守京[5] (人均2.66本词典) 的调查结果很不一致。
第二, 只有12% (20人) 的学生拥有电子词典, 和郎建国, 李晋[2]、史耕山, 陈国华[3], 陈敏, 李守京[5]调查中的学生最常使用电子词典的结果也不一致, 而和谢道兵[6]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一致:“90.2%的学生使用传统词典”一致。这说明高职学生在电子词典使用上与本科生不同。
这应该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关。他们大多高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差, 英语尤其差。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他们高考英语成绩能达到及格线 (90分) 以上的, 就很少。有一些同学的英语成绩甚至才三四十分。而英语基础差, 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差, 所以, 才连最起码的词典都不买。而电子词典较传统纸质词典价格更高, 学生就更少购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能追求过高的难度, 还要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词典的重要作用。
另外, 大多数学生使用英汉词典, 这和其他研究者的调查结果一致:英语水平不一的中国学生都偏爱双语词典。
2、学生认同词典的作用, 但是词典在实际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尽人意, 学生的词典使用频率不高。
从调查中得出结论,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比较大, 可在自己的学习中英语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71%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使用词典, 15%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带词典。这和词典拥有情况是一致的。因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知道词典很重要, 自己也不买词典, 即便手头拥有, 也很少使用, 也不会带到课堂上去。虽然问卷上要求写上不带的原因, 很少有同学写。只有几个同学写了“不习惯”、“放在宿舍”、“用不着”。这反映出他们还不习惯借助词典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有问题问老师的习惯, 没有养成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学生运用词典的策略有待加强。
学生的词典知识缺乏。调查中发现, 66%的学生不阅读词典正文前的信息, 60%的学生不阅读词典后附录, 这和陈敏、李守京[5]的调查结果一致。这样就不了解词典的编纂体例, 如音标标注方法, 缩略形式等等。而这就影响到查阅词典的效率。
学生只在翻译、阅读和作练习时才查阅词典, 而在写作、记生词、听、说过程当中很少同学会查阅词典。在阅读中查阅词典, 而在写作时很少查阅词典, 这和其他研究者得出的“在输入性语言活动中更多使用词典”一致。可与韩丽娟[8]调查的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上帮助最小的结果不一致, 高职学生在做翻译和练习时也较多使用词典。原因还应该是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翻译和练习往往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为了完成作业, 遇到困难时才会使用词典。而写作时少用, 是因为老师很少布置写作这样的作业。
阅读中, 多数同学“影响到理解才查”, 这是较合理的查阅策[6]。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完成阅读任务之后很少做词汇总结。而赵卫[4]的实验表明利用“先通过阅读材料总结所学词汇的用法, 再查阅词典归纳其用法的方法“习得词汇最容易也最牢固。也少有学生查词典来记生词。这说明学生没有认识到词典能扩大词汇量这一功能[3]。
多数同学只注意词的词义、读音信息。很少关注词的语法信息, 例证所传达的信息等关于语体、语域、文化方面的就更少了, 与谢道兵调查结果一致。谢道兵[6]认为, 对文化关注不够, 一方面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低, 不足以关注这些信息;另一方面是老师在教学中对语言惯用和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性重视不够。
4、教师对词典使用的指导
这和国内外很多研究的结果一样, 使用者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很少讲授、指导词典的使用。而且, 多数同学也赞同提高词典的查阅频率。
四、结论和建议
与本科生相比, 高职学生词典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偏低。在词典查阅策略上, 和本科生相似, 只是凸现了学习的被动性。总之, 通过词典使用的调查, 突出显示出的特点是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而高职学生经过短暂的学习即将走向工作岗位,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的今天, 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利用词典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 对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应首先认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从实际出发。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自身还要充分认识到英语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词典。尤其是, 要向学生介绍英英词典或者双解词典中英语解释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使用双解词典, 甚至英英词典。3、教师应把词典使用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词典才能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逐渐感受到使用词典的乐趣和收获。4、教师还要指导词典查阅的一些策略, 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的使用词典。例如查阅词典除了注意词义和读音, 还应注意例句、语法、搭配、语体、文化等信息。查阅词典后, 应善于作词会总结, 及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鼓励学生在听说等活动中也积极使用词典。在写作翻译等输出性活动中, 如何利用词典选择恰当的词等。
摘要:本文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典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做了分析和思考, 旨在帮助高职英语教师了解学生词典使用的现状, 从而指导学生更好、更充分的利用词典, 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McCreary, D. (2002) .American Freshmen and English Dictionaries:I had aspersions of becoming an English teach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5 (3) .194-195.
[2]郎建国、李晋:《英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与思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史耕山、陈国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调查》, 《外语研究》, 2007年第1期。
[4]赵卫:《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策略调查》, 《外语界》, 2004年第2期。
[5]陈敏、李守京:《中国大学生词汇学习中的词典使用情况及启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10
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很多, 不少高校都有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的诸如英语角, 英语俱乐部之类的英语学习机构, 也有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与外交“free talk”的机会, 还有一些学校专门为学生增设英语口语必修或选修课, 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好的方法。而近年来大家谈论比较多的, 其实也是不少学校正在实践, 正在发展中的一种办法, 也就是“英语演讲”。
对部分高校实证研究的分析
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这一方法在2000年前就有个别学校在实践, 而自从2001年“第一届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成功举办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开始考虑并实施这一方法。笔者收集了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实证研究, 现就一些成功案例作分析如下。
1.对实验对象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的分析
在“第一届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举办之前, 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而基本上也都是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执教于北二外, 现就职于北外的王彤老师所做的研究。
王彤从1994年开始构思给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 从1996年开始编写教材, 教材完成后, 自1997年起在北二外英语系为四年级本科生开设英语演讲选修课。自1999年9月起, 为北外应用英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开设此课。具体操作如下: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5分钟, 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在下次课堂中全班分析讨论。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 教师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介绍教材某个单元中有关演讲某一领域的技巧, 如语言特色、身体语言等并播放有关视听材料以配合教学。然后播放上次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 教师带领全班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分析演讲并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在余下的时间里,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由一名主持人带领, 进行小组演讲练习。
该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非常成功, 但事实上这一方式是较为适合英语专业学生的, 因为这一方式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 另外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也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一实验成果也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演讲选修课带来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在2001年后,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研究英语演讲的训练对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 当然也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冬玉老师对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 将演讲活动融入英语综合课, 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上课前先由一位学生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 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10分钟左右。历时两年。前三个学期, 以有备演讲为主, 第四个学期以即席演讲为主, 教师提前5分钟出题目。每次演讲活动完毕, 由全体学生根据演讲者的表现评定成绩, 课间反馈给教师。该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比重。
该研究相对王彤老师的研究就更为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用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开设英语演讲课, 只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嵌入英语演讲的训练, 这样就可大面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
2.对实验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的分析
近几年, 很多学校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演讲训练进行探讨。以下是对两例做得较为成功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演讲训练实证研究的分析。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的唐艳玲、毕会英两位老师选择了大学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他们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 笔试和口试平均分相近。随后, 她们任意选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 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组。在实验阶段, 两组使用的教材相同;不同的是, 在实验组的课堂嵌入了英语演讲因素, 主要采取主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种模式。演讲内容与课堂所学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的主题相关。最终调查显示, 72.5%的学生认为演讲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87.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新的突破, 并建立起了再度提升的信心。
该方式较为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直接在英语课堂上嵌入英语演讲训练, 但是这样的实施过程很明显会占用相当大的课堂时间, 所以对于课本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影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同时, 这种实施过程只是一种学生的实践, 而老师并没有对演讲的思路和技巧给予系统讲解, 这是另一缺憾。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姚玲和莫燕凤两位老师以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训练, 取得了自治区级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课外活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所用方法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英语演讲小组和英语戏剧表演小组的活动形式, 活动时分别指派固定教师到场指导。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光盘的方式, 向学生介绍英语演讲的程序和基本礼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答评委问三个板块的训练, 并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讨论、总结出英语演讲的方法和技巧。
这种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其实与演讲选修课的形式是大同小异的, 也需要占用学生很多的课外时间。但这一试验按照“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中的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方式是值得借鉴和吸取的。
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需求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 由12个小题组成,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从“很不同意” (1分) 到“很同意” (5分) ;第二部分问答, 两个开放式小题。问卷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嵌入演讲因素及演讲选修课, 涉及学生的看法及需求程度等问题。问卷在统一的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 共收回有效问卷60份。
根据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整理,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91%的学生迫切想提高英语口语, 也认为演讲训练很有助于提高英语口语, 但也有73%的同学认为英语演讲训练不应该占用太多课外时间, 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时间来研究他们的专业课。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演讲训练思路探索
综合以往实证研究的案例,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采用的英语演讲训练方法无非就是两种:一是选修课 (包括第二课堂, 活动小组等) , 因为不可能像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大面积开设必修课;二是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训练。
以往学校大多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而综合对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演讲训练可采取双管齐下, 也就是两种办法同时进行的方法, 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做法为:首先可对于全体学生在整个大学英语课的课堂上嵌入英语演讲因素。但为了不影响课本教学的进度, 必须控制时间, 同时不能只让学生练, 应该适当汇入一些演讲技巧及各类题材演讲稿的写作思路。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钟内老师可讲解演讲稿的写作思路与演讲技巧, 在第二次课课前5分钟之内可点名2-3名学生对上次布置的演讲内容进行公开演讲, 其他学生上交演讲稿。这样的训练只是皮毛, 也只能对大多数学生泛泛而练, 它所能起到提高学生整体口语水平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接下来要对对于英语演讲极为有兴趣并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法, 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当然这一选修课的模式就可参照英语专业的演讲课来上了。
结束语
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 用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课改的一个趋势。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总结出一个较为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演讲训练思路, 希望能够对其他同行所做的这些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共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 2001 (3) .
[2]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 2007 (3) .
[3]唐艳玲, 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词典;电子词典;书面词典
一、调查设计与结果
1.调查设计 本调查采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的设计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了方便调查对象,问卷以9:1的比例来设计主观题(选择题)和客观题的问答,围绕学生基本情况、英语词典选择标准、英语词典使用情况以及学生对英语词典使用意见四个方面展开。本调查对象为大连大学南15、16楼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通过因特网的方式,随机抽取100人进行了调查,总共发放问卷数和收回问卷数相等。
2.调查结果 (1)22%的学生拥有书面词典;32%的学生拥有电子词典;46%的学生同时拥有书面和电子词典。(2)几乎所有学生表示拥有书面词典后还会购买电子词典;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拥有电子词典后不想再购买书面词典。(3)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牛津》、《朗文》以及《新英汉》是权威的英语词典,很少人知道柯林斯、韦氏、剑桥等英语词典。(4)学生最喜欢和最经常使用的词典为文曲星、快译通等电子词典,其次是英汉双解和四六级考试词汇手册。(5)绝大多数学生购买书面词典是学习的需要,这表明学生认为电子词典比书面词典更实用。(6)学生使用词典的频率主要集中在阅读、写作和翻译上。(7)学生最喜欢的英语词典的特征为多功能、便于携带和查阅方便等。(8)多数学生赞同经常使用英语词典能提高其自学能力。(9)大多数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书面词典,但忽略了词典里的英语解释、用法标注、体例说明以及附录等有用信息。(10)通过一个主观性问题的测试得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电子词典。
二、讨论与分析
1.学生对英语词典认识不足,虽知道牛津、朗文是权威英语词典,但对该词典的各种分类、功能、特点以及适用对象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在使用词典方面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指导。
2.学生使用的词典品种和类型单一、使用水平低下。本次调查中,学生使用的词典主要集中在文曲星、快译通等,其次是四六级词汇手册和牛津、朗文词典。同时学生对文曲星、快译通等电子词典使用的频率之高与学生的书面词典拥有率之低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词典里所包含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但学生使用词典的主要目的只是查找词义,而很少仔细阅读词典提供的其他信息如搭配用法等;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词典提供的信息资源,大多数学生忽略掉了词典的编写说明、语法标注、附录等有用信息。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过分依赖文曲星、快译通等电子词典。Battenburg[3]调查结果表明,词典拥有量与词典使用频率存在着关系。绝大多数学生拥有电子词典,使用频率相当高。由于文曲星不能提供对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说明和背景知识,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过分依赖文曲星,会在翻译和理解上造成障碍。
学生过分依赖电子词典的主要原因在于:(1)和书面词典相比,电子词典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携带、查询方便、功能多,既有英汉词典,又有汉英词典,甚至还有英汉双解词典。同时学生还可以查询单词的语音发音。(2)电子词典满足了学生对英语词典的基本需求。Tomaszcyk[4]研究发现,读者主要使用词典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而在翻译(母语翻译成外语)和听说活动中用词典的不多。与Tomaszcyk的发现相似, Bejoint[5](216)发现词典主要在解码活动中使用,具体顺序为:外语翻译成母语,书面理解,书面写作,母语翻译成外语,口语理解和口头作文。学生查词典主要是查找单词的意思或汉语的英文对应词。由于学生认为电子词典的释义或对应词可以直接用于翻译和写作中,所以对只能借助书面词典了解的单词搭配用法没有给予关注。
4.学生受到“复读机加文曲星就能学好英语”广告的误导。
三、解决办法
学生应加强提高学生的工具书使用能力。根据Cowie[6]的调查研究,词典使用是指“用户应该拥有,并通过习得具备的有效检索和充分利用词典的各项技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使用词典的训练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使用词典技能的提高将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词典中的信息,从而促进他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正确使用词典上给学生以指导,既能帮助学生节省查找时间,又能帮助了解词典的各种特点和功能,以便最充分地利用词典为英语学习服务。
四、局限性
卷入本次调查中的调查对象的数量可能不是特别多。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真诚地希望本次调查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信息作参考。而且对于目前学生们存在的问题能做一些改变,进而使学生们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五、总结
纵观古今,在词典使用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十分成熟。在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听,说,读,写)中词典策略的使用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而且,在中国词典策略训练项目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此外,在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之间词典使用的比较也许是一项非常值得研讨的课题。总之,在词典使用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有前途的课题方向,还需要研究者和老师们投入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ttenburg JD. A study of English monolingual learners’ dictionaries and their users[D]. SI: Purdue University, 1989.
[2]Tomasczyk J. Dictionaries: Users and Uses [J]. Glottodidactica, 1979, (12):34-37.
[3]Bejoint H. The foreign students’ use of monolingual English dictionaries: a study of language needs and references skill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1, (3): 82-89.
[4]Cowie AP.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 A history [M]. In: Hartmann.RRK, 1983.
[5]何家宁.词典使用研究述评[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研究 篇12
学习风格的研究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54年哈伯特·塞伦 (Herbert Thelen) 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 许多研究者都从自己的角度试图定义这一概念。谭顶良 (1995) 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 包括对学习内容采取稳定的学习策略, 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因此学习风格具有3个特点:
1. 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个体生理基础上, 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 具有鲜明的特性。
2. 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 具有稳定性, 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性。
学习风格形成于学习过程中, 直接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 因而对学习效果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于学习风格的问卷, 作者参照了国外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学习风格测量表, 并且结合了国内英语学习与教学的具体特点, 设计了适合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特点的学习风格测量表。共分6个方面: (1) 视觉型—听觉型—实践型; (2) 群体型—个体型; (3) 独立型—依赖型; (4) 分析型—总体型; (5) 随意型—系统型; (6) 冲动型—审视型。学习效果是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成绩为测量工具,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包括听力、阅读、语法、词汇及写作等各项测试, 能反映考生一定的语言能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大学英语学生学习风格总体趋势。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风格的每一类所得的平均数, 每一类型的频率分布, 以及每一类型风格的中间分数的对比, 结果表明:
1.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明显趋向视觉型、实践型、独立型、分析型和反思型。
而其他方面的学习风格则没有明显倾向性。77%的学习者倾向于视觉型的学习风格, 他们比较喜欢学习过程中的视觉输入, 上课中板书以及幻灯演示会极大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80%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型学习风格, 这意味着课堂中的一些互动式互动如: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语言游戏等活动颇受学生欢迎, 它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3.76%的学习者喜欢在英语学习中被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他们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 能够主动地处理语言材料, 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导。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则把学习者看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则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忽略。
4.73.9%的学习者倾向分析型的学习风格, 面对某个语言材料, 他们会通过分析其语法构成来掌握该篇文章, 英语学习对于他们就像学习物理、数学一样, 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而不是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大多数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对语法和单词的掌握作为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尺度, 而忽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这可能成为学生更倾向于分析型的学习风格的原因之一。
5.72.6%的学习者显示出审视型的学习风格。这一类型的学习者需要实践来反复斟酌答案, 而不是像冲动型的学习者那样乐于猜测答案。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学生比较含蓄, 具有语言自我保护 (language ego) 意识, 特别注重自尊心保护。对这一类型的学生教师应有耐心, 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学稳妥慎重的特点, 在对答案没有把握之前不会轻易下结论。
四、结语
本文揭示了大学英语学习者风格的总体倾向, 以及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的相关性。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 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目的地培养分析型、独立型等与好的学习效果相关的学习风格, 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弥补和培养学生不擅长的学习方式, 提出针对学习者个人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摘要:本文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大学英语学习者预言学习风格的总体趋势;不同学术背景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性;他们的学习风格和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性, 以期为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推荐阅读:
高校非英语专业06-20
非英语专业学生08-2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论文06-04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06-15
非英语专业硕士08-31
非英语专业课堂09-27
专科非英语专业10-03
论新时期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建设10-25
高校英语测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