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2024-06-15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通用12篇)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1

摘要:为了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在高等职业学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的教学工作, 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这种形势下, 根据实际工作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现状,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提高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 是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重点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英语写作教学一直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好的英语写作教育工作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在英语方面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助于他们更高层次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如何逐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热情和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 改善高职英语写作的教学环境就成为了许多高职英语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中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一) 英语写作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 特别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 一直注重的是学生在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等语言能力的教育工作, 而往往忽视了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写作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中, 学校一般指开设四学期的英语学习时间, 而且不设立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同时在教育人员的安排上往往也是一名教师同时担任几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英语教育人员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 很难有效地开展听、说、读、写、译等全面的英语教育工作。

(二)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中, 教育者往往重视的是教育的成果。在教学方法中重视的是语法、句法、词汇以及拼写等低层面的教学内容。在现在的高职非英语教学中一般采用的都是这种教育模式。这是这种传统的模式下, 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没有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学习环境, 学习写作都是以参考他人的作品进行写作, 完成后一般也不进行修改。这样的写作方法使得写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同出一辙, 缺乏新意。

(三)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学习热情

在现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中, 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一些问题, 其英语的能力一般都不会太高。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写作技巧非常的少, 再加上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本身就很差, 还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写作指导。在他们在进行英语的写作时, 在构思阶段就出现对题目不理解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因为词汇量的缺少和语法、句型的不熟悉, 造成无法表达想法的困难;写作后又不懂该如何校读、批改自己的作文。在这种恶性循环下, 许多学生感到英语写作枯燥乏味, 缺少学习应有的动力, 最后造成对英语写作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 教师难以做好对英语作文的批改工作

在高职院校中, 非英语类的英语老师往往不仅只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工作, 有时一名老师甚至需要负责上百名学生上交的作文。每次安排写作作业后, 教师须批改上百篇文章。所以许多的英语老师在留作业的过程中会可以的减少作文的比重, 同时在批改作文中也不会认真的做好批改工作, 降低批改的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讲, 教师对作文进行了详细的批改, 但是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很可能也会因为这样而受到打击。因为, 他们在教师详细批改的作文上见到的都是自己的错误, 长此下去学生会在心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批改很难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二、做好高等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为做好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 许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 配合理论研究工作, 在教育工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这些工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缺乏应有的信心, 所以也就会对英语写作缺乏必要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 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过程中应向学生讲明英语写作的意义、特点及对今后工作的益处等。同时当学生出现进步的情况时, 教师应对进步的学生进行积极地表扬。这样做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二) 学校应开设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

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中, 没有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独立的英语写作课,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也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实用的英语写作教材和习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设立专业的英语写作课程, 为学生准备专业的学习材料。利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残疾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

为应对高职学生中英语水平低的情况, 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 要做好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水平低的学生巩固语法、句型等英语基础知识知识水平。在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练习, 使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入地了解, 从而可以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语言。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外文的文章进行专业的分析, 介绍外语作文的构思方法、写作规律、句子衔接方法等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

(四) 在英语写作教育中将写作与听说、阅读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高职中, 一部分学生在英语的听说和阅读方面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在在英语写作教育中, 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将听说、阅读、写作学习分开进行的教学方式, 将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利用英语听说、阅读的趣味性带动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阅读的能力, 还可以同时进行英语写作的练习。

作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注重策略培训, 总结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教学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2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比较

英语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困扰中国学生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1.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都在他们学习和记忆英语新词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策略和方法,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方法普遍效果不佳. 2.两组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上有明显的差别,而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各自对词汇学习的理念以及课程安排的.不同. 以上这些发现都显示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有效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笔者希望本文能时大学公共英语的词汇教学有所启示,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有所帮助.

作 者:项菊仟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英语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 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 差异

非英语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翻译;教学;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也没有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教学现状的论述,试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汉译英考题型,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表明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同时,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很难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探讨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在教学中介入基本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在教学中介入文化因素。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中介入语言对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通过翻译作业,使学生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四、结束语

翻译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的产出性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翻译方法。翻译教学的过程是文化交流与学习的过程,通过翻译活动使学生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容和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进行理解和沟通。翻译教学应当有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创造一种有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江. 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1):56-58.

[2] 叶苗. 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 [J]. 外语界, 2007(3):51-56.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4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语课堂中学生的高度焦虑感会严重影响到其外语学习。大学新生作为大学英语课堂中一个特有的群体, 其在新的课堂环境下所产生的外语课堂焦虑状况又是如何。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以渭南师范学院2011级380名非英语专业新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170人, 女生190人, 对他们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Horwitz等编制的“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 ( (FLCAS) 和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英语课堂自我评价量表”作为调查问卷, 结合笔者外语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 最后通过定量分析, 采用相关性及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得出:大学英语课堂中新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课堂焦虑感;其中有约26%的学生存在严重的课堂焦虑。而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的影响因素存在于多方面。针对影响学生课堂焦虑的主要因素, 本文试图找出几个途径来降低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感。

影响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的因素

1. 学生原有英语水平差异

调查统计数据及数据相关性分析得出:学生原有英语水平与学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原有英语水平越高, 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产生的课堂焦虑感越低;反之, 学生在入大学以前英语水平越低, 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产生的课堂焦虑感越强烈。这与Horwitz和Aida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调查问卷及课后访谈中发现:有约45%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水平较低是引发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另外, 在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各个因子中, 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其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水平相关性最为显著。

2. 学生个性差异

我们一般认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比性格外向的学生更易于产生课堂焦虑感。此次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问卷显示:在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中, 认定自己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他们的课堂焦虑感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在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中, 我们也发现往往性格内向的学生, 当被要求课堂回答问题时, 脸红, 声音小或颤抖, 不敢抬头与老师目光接触, 缺乏自信心, 过分关注老师和同学的评价, 较易于产生挫败感。相反, 性格外向的学生, 充满自信, 乐于挑战,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 并努力从课堂中获取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充分感受自我成就感。

3.大学英语教材特点

在笔者进行的大学英语课堂焦虑调查中, 被调查学生都使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 其中有约28%的学生认为此教材较难。而这28%的学生较其余学生课堂焦虑水平显著。除了教材的难易程度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焦虑程度外, 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对学生课堂焦虑有一定的影响。当所涉及的课堂教材内容专业性较强, 远离学生生活学习, 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及趣味性时, 学生较容易产生课堂焦虑。同时, 教材中内容设置也会影响到学生课堂焦虑。例如, 教材中大量的生词及较难的练习题会消耗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产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感。

4.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

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会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到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上。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会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课堂知识输入困难, 从而产生课堂焦虑。另外, 大学英语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 特别是用英语进行课堂交流的活动。而我国高考“指挥棒”效应, 使得多数新生英语口语水平不如人意。这样一来, 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却成了学生课堂焦虑的影响因素。除此, 课堂中教师情感因素及教学方法手段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课堂焦虑水平。

降低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的几个途径

1.增强师生外语课堂焦虑认知

焦虑是语言学习中较大的情感障碍, 会导致学生课堂上出现紧张, 不安, 惧怕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绪情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又会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 降低学生语言储存和输出, 阻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失败的英语语言学习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焦虑感, 从而造成语言学习的恶性循环。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课堂的指引者, 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堂焦虑的存在的必然性, 与此同时应关注学生课堂各种消极情感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感的普遍存在, 并帮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克服外语课堂焦虑。

2.激发师生大学英语课堂的积极情感

教师课堂积极情感的参与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教师对学生大学英语课堂上积极情感的激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长远发展。课堂上,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有爱心, 耐心和信心,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析学生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长远性学习动机。再次, 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多与学生交流,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最后, 教师和学生都应注重自身坚强意志力的培养, 努力克服大学英语课堂上所产生的各种消极情感因素。

3. 恰当选取教材, 实施分层教学

恰当的英语课堂教材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反应及评价。对那些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或较为简单的内容应适时加以删减及补充。同一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选材倾向。同为大学新生, 教师在教学计划安排上,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各个英语层次水平, 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 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逐渐降低学生课堂中的焦虑感。

4.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严重得影响着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多采用鼓励, 认可的教学态度。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 和谐而又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 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及所做出的任何小的进步, 并加以认可和赞许。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中都反映出:教师适时地运用课堂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帮助学生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结束语

近年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生课堂焦虑逐渐受到各界教育学家及教师的关注。大学新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新的教学对象, 学生面对崭新的课堂教材, 教学环境, 和教学方式等变化, 自然会产生对新事物的抵制等消极情感。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在面对大学新生这个新的教学对象时, 不仅要重视引起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情感的普遍影响因素,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大学新生群体特有的个性, 进行课堂观察, 相关理论学习, 努力探析引起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的各种因素, 从而找出较恰当的途径帮助学生降低课堂焦虑, 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效果,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2]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

[3]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3]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讨 篇5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其劣势.在基础阶段将口译技能教学融入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并减轻未来口译教学的.压力.在提高阶段,将英语教学融入口译技能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满足多方需求.

作 者:贾丽 彭英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   教学目标   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89-02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教学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求》对翻译在题材、速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也专门设置了20%的翻译题型,越来越多的涉外交际也给英语翻译提出了需求,但翻译教学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一、高职高专学生翻译能力分析

1.重意思,轻语法

高职高专学生在汉译英时,往往根据需要表达的意思选择相应的词汇,而忽视句型结构以及语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常常出现结构不完整或词性误用现象,特别是容易缺少主系表结构中的连系动词、连系动词和实义动词连用、情态动词直接作谓语、悬垂修饰、逗号连接句。笔者在任教的班级曾经练习2004年6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写作,在表达给定的大纲,实际上也就是句子翻译时,两个班级152位学生,有32位写出了结构不完整的句子,如I believe is a good honor for me.Each academic study allexcellent.I major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I passedevery subject very perfectly.I skilled in shorthand and typing.占总数的21%;有38位学生写出词性误用的句子,如In thecollege I am specializ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all mysubjects are well.I saw an advertisement that your company haslooking for a secretary。I will looking forward your letter.I canservice for your need.占总数的25%。

2.重对应,轻习惯

高职高专学生在汉译英时,容易忽视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拘泥于语言在位置上的对应,尤其在一些从句、被动语态和插入语方面非常明显。在汉语中,状语从句尤其是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常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英语中,在不带标点时往往放在后面,学生翻译时就按照英语的语序把时间或条件状语从句放在句子的末尾,被动语态和插人语也是如此。学生翻译时不知道进行语序调整。以新视野第二册第三课中的一个句子为例:when I helpedout in the kitchen,for example,nothing made me feel betterthan preparing the eggs and serving them just the way thecustomers wanted.在课堂上请学生翻译时,90%以上的学生都会把“比如”按照英语的原来顺序放在句子的中间。

3.重阅读,轻翻译

由于强调情境教学,师生在潜意识中都认为课堂应该尽量避免汉语,从学生一开始学英语时,翻译实践就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甚至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影响上课质量的事,几乎没有教师在公开课时有翻译要求,也几乎没有教师布置一些翻译作业。学生自己也认为,翻译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而广泛阅读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和英语能力却在师生中达成共识。无疑,阅读可以提高能力,但是对提高翻译能力的作用有限。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阅读能力有违《要求》和社会需求。

二、提高翻译能力的一些建议

1.教学中重视翻译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薄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外国文化知识匮乏、对翻译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等等。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练习,而课堂教学的忽视是导致学生缺乏练习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翻译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有专门的翻译练习。虽然一些教材上有一些句型翻译,但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提供专门的翻译内容,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的练习。②有时间保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翻译教学,把翻译与听、说、读、写提高到平等的位置。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几个方面平均着力。

2.教材编写兼顾翻译

从现在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材看,主要集中在《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以下简称《新起点》)和《新视野英语教程》(以下简称《新视野》)上,《新起点》由《读写系列》、《听说系列》、《学习方法与阅读》和《自主综合训练》组成,翻译包括在《读写教程》中,一般以八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构成,目的是操练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而且所需要操练的词汇和短语都列在所需要翻译的句子之后,缺乏翻译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也没有段落翻译。《新视野》包括《听说教程》和《读写教程》,翻译包括在读写教程中,一般每个单元会有八个句子,其中四个是汉译英,四个是英译汉。汉译英部分与《新起点》相似,主要是操练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英译汉部分是抽取课文中的句子,主要是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其它的几个常用的教材如《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新编实用英语》等也都是如此。《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安排了听力训练、口语交际、综合运用、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五个方面的训练,就是没有翻译训练,教材对翻译的忽视难免对师生产生误导作用。

3.改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翻译形式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AB级)中翻译占了20%,比听和写占的比重还大。但是,考查的形式不能保证考查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要求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翻译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而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不得分,其它三个选项分别可以得分100%、75%和50%。由于句子中实质性区别只有2—3个,所以学生往往从句子的通顺程度、汉语的习惯和常识来进行判断。更有甚者,不看英文、只看汉语选项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这种形式的考试区分度很低。如果根据《要求》,考查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的能力,可以将想要考查的词汇在词典中的释义列举出来,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选词能力。在第二个部分段落翻译中,应该包括《要求》中规定的基本的翻译能力,如定语从句、长句、倍数、被动句式等的翻译,也可以把一些比较偏僻的词汇的释义列在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只有经过相应的操练来提高。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该具有导向作用,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教材编写应该给师生教学提供便利,而教学活动则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如果三者融合,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己任,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思想,大胆创新。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7

有关英语学习中词典的使用, 国内外已经做过不少的研究。国外的, 如Cowie、McCreary[1]等。国内的, 如郎建国、李晋[2], 史耕山、陈国华[3], 赵卫等[4]。研究领域涉及词典使用的种类、频率、策略、目的等。总之, 国外研究者主要针对西方的语言学习者, 而国内的研究者主要针对国内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从前人的研究中, 可以总结出:学生大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词典使用的指导和训练;对词典知识掌握不多, 不熟悉词典的编纂体例;整体上学生的词典查阅能力不高;更偏重于使用双语词典, 没有给单语词典足够的重视;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更多使用词典 (如阅读) , 词典查阅策略也更恰当, 而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 (如翻译、写作) 使用较少;词典查阅策略上, 学生常使用“kidrule”和“第一义项”策略[1]。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形式。其学生状况、培养方式、培养目的都与本科生不同。因而, 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也不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 中, 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那么,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词典拥有情况如何呢?他们的词典使用情况如何?他们的词典查阅策略?与本科生又有什么异同呢?如何能让词典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以多种方法, 只检索到3篇有关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情况的文章。可见, 还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和使用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 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运用情况和策略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讨论, 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和提高高职学生词典查阅能力、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分四部分, 20题。分为词典拥有情况、词典使用频率、词典使用策略和教师指导词典使用情况四方面。除了“上课是否携带词典“这一问题后面附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不带, 是因为_____”, 其他全为选择题。问题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类似调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确定的。

调查对象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高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在2009年3月份进行, 他们都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 本学期为大学期间英语课的最后一个学期, 还有三个月就将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英语词典查阅策略。笔者随机从全院选取了5个不同专业的班级, 有工程类专业, 有设计类专业, 还有经济类专业。共发出问卷208份, 收回171份, 有效问卷169份。调查结束后, 根据每一项的次数分布和百分比, 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拥有词典的情况不容乐观。

第一, 虽然只有三名学生写明没有词典, 可六成以上 (104人) 的学生拥有一本词典, 而且是英汉词典, 词条数在一万以下 (102人) 。而郎建国、李晋[2]关于本科生的调查中提到的《朗文当代》、《牛津双解》的词条数都在六万左右。《牛津中阶》拥有的词条数也是四万多。《朗文袖珍英汉双解词典》是一本小型词典, 收录了常用单词、短语16000余条。很显然, 词条数一万以下的, 只能是极小型的词典和各类词汇手册。也就是说, 六成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词典, 而是拿词汇手册当词典使用。这和笔者的观察是一致的。在课堂上, 笔者布置学生查词典时可是, 很多学生会拿出四级词汇手册, 或《高考必备》来查阅。一个40多人的班级, 只有不超过5本中型以上的词典。这也是把“《高考必备》”和“其他词汇手册”列入选项的原因。这和郎建国、李晋[2]、史耕山、陈国华[3]、陈敏、李守京[5] (人均2.66本词典) 的调查结果很不一致。

第二, 只有12% (20人) 的学生拥有电子词典, 和郎建国, 李晋[2]、史耕山, 陈国华[3], 陈敏, 李守京[5]调查中的学生最常使用电子词典的结果也不一致, 而和谢道兵[6]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一致:“90.2%的学生使用传统词典”一致。这说明高职学生在电子词典使用上与本科生不同。

这应该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关。他们大多高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差, 英语尤其差。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他们高考英语成绩能达到及格线 (90分) 以上的, 就很少。有一些同学的英语成绩甚至才三四十分。而英语基础差, 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差, 所以, 才连最起码的词典都不买。而电子词典较传统纸质词典价格更高, 学生就更少购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能追求过高的难度, 还要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词典的重要作用。

另外, 大多数学生使用英汉词典, 这和其他研究者的调查结果一致:英语水平不一的中国学生都偏爱双语词典。

2、学生认同词典的作用, 但是词典在实际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尽人意, 学生的词典使用频率不高。

从调查中得出结论,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比较大, 可在自己的学习中英语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71%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使用词典, 15%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带词典。这和词典拥有情况是一致的。因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知道词典很重要, 自己也不买词典, 即便手头拥有, 也很少使用, 也不会带到课堂上去。虽然问卷上要求写上不带的原因, 很少有同学写。只有几个同学写了“不习惯”、“放在宿舍”、“用不着”。这反映出他们还不习惯借助词典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有问题问老师的习惯, 没有养成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学生运用词典的策略有待加强。

学生的词典知识缺乏。调查中发现, 66%的学生不阅读词典正文前的信息, 60%的学生不阅读词典后附录, 这和陈敏、李守京[5]的调查结果一致。这样就不了解词典的编纂体例, 如音标标注方法, 缩略形式等等。而这就影响到查阅词典的效率。

学生只在翻译、阅读和作练习时才查阅词典, 而在写作、记生词、听、说过程当中很少同学会查阅词典。在阅读中查阅词典, 而在写作时很少查阅词典, 这和其他研究者得出的“在输入性语言活动中更多使用词典”一致。可与韩丽娟[8]调查的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上帮助最小的结果不一致, 高职学生在做翻译和练习时也较多使用词典。原因还应该是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翻译和练习往往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为了完成作业, 遇到困难时才会使用词典。而写作时少用, 是因为老师很少布置写作这样的作业。

阅读中, 多数同学“影响到理解才查”, 这是较合理的查阅策[6]。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完成阅读任务之后很少做词汇总结。而赵卫[4]的实验表明利用“先通过阅读材料总结所学词汇的用法, 再查阅词典归纳其用法的方法“习得词汇最容易也最牢固。也少有学生查词典来记生词。这说明学生没有认识到词典能扩大词汇量这一功能[3]。

多数同学只注意词的词义、读音信息。很少关注词的语法信息, 例证所传达的信息等关于语体、语域、文化方面的就更少了, 与谢道兵调查结果一致。谢道兵[6]认为, 对文化关注不够, 一方面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低, 不足以关注这些信息;另一方面是老师在教学中对语言惯用和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性重视不够。

4、教师对词典使用的指导

这和国内外很多研究的结果一样, 使用者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很少讲授、指导词典的使用。而且, 多数同学也赞同提高词典的查阅频率。

四、结论和建议

与本科生相比, 高职学生词典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偏低。在词典查阅策略上, 和本科生相似, 只是凸现了学习的被动性。总之, 通过词典使用的调查, 突出显示出的特点是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而高职学生经过短暂的学习即将走向工作岗位,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的今天, 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利用词典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 对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应首先认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从实际出发。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自身还要充分认识到英语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词典。尤其是, 要向学生介绍英英词典或者双解词典中英语解释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使用双解词典, 甚至英英词典。3、教师应把词典使用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词典才能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逐渐感受到使用词典的乐趣和收获。4、教师还要指导词典查阅的一些策略, 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的使用词典。例如查阅词典除了注意词义和读音, 还应注意例句、语法、搭配、语体、文化等信息。查阅词典后, 应善于作词会总结, 及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鼓励学生在听说等活动中也积极使用词典。在写作翻译等输出性活动中, 如何利用词典选择恰当的词等。

摘要:本文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典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做了分析和思考, 旨在帮助高职英语教师了解学生词典使用的现状, 从而指导学生更好、更充分的利用词典, 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McCreary, D. (2002) .American Freshmen and English Dictionaries:I had aspersions of becoming an English teach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5 (3) .194-195.

[2]郎建国、李晋:《英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与思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史耕山、陈国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调查》, 《外语研究》, 2007年第1期。

[4]赵卫:《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策略调查》, 《外语界》, 2004年第2期。

[5]陈敏、李守京:《中国大学生词汇学习中的词典使用情况及启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8

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很多, 不少高校都有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的诸如英语角, 英语俱乐部之类的英语学习机构, 也有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与外交“free talk”的机会, 还有一些学校专门为学生增设英语口语必修或选修课, 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好的方法。而近年来大家谈论比较多的, 其实也是不少学校正在实践, 正在发展中的一种办法, 也就是“英语演讲”。

对部分高校实证研究的分析

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这一方法在2000年前就有个别学校在实践, 而自从2001年“第一届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成功举办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开始考虑并实施这一方法。笔者收集了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实证研究, 现就一些成功案例作分析如下。

1.对实验对象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的分析

在“第一届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举办之前, 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而基本上也都是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执教于北二外, 现就职于北外的王彤老师所做的研究。

王彤从1994年开始构思给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 从1996年开始编写教材, 教材完成后, 自1997年起在北二外英语系为四年级本科生开设英语演讲选修课。自1999年9月起, 为北外应用英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开设此课。具体操作如下: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5分钟, 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在下次课堂中全班分析讨论。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 教师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介绍教材某个单元中有关演讲某一领域的技巧, 如语言特色、身体语言等并播放有关视听材料以配合教学。然后播放上次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 教师带领全班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分析演讲并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在余下的时间里,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由一名主持人带领, 进行小组演讲练习。

该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非常成功, 但事实上这一方式是较为适合英语专业学生的, 因为这一方式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 另外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也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一实验成果也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演讲选修课带来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在2001年后,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研究英语演讲的训练对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 当然也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冬玉老师对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 将演讲活动融入英语综合课, 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上课前先由一位学生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 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10分钟左右。历时两年。前三个学期, 以有备演讲为主, 第四个学期以即席演讲为主, 教师提前5分钟出题目。每次演讲活动完毕, 由全体学生根据演讲者的表现评定成绩, 课间反馈给教师。该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比重。

该研究相对王彤老师的研究就更为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用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开设英语演讲课, 只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嵌入英语演讲的训练, 这样就可大面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

2.对实验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的分析

近几年, 很多学校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演讲训练进行探讨。以下是对两例做得较为成功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演讲训练实证研究的分析。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的唐艳玲、毕会英两位老师选择了大学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他们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 笔试和口试平均分相近。随后, 她们任意选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 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组。在实验阶段, 两组使用的教材相同;不同的是, 在实验组的课堂嵌入了英语演讲因素, 主要采取主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种模式。演讲内容与课堂所学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的主题相关。最终调查显示, 72.5%的学生认为演讲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87.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新的突破, 并建立起了再度提升的信心。

该方式较为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直接在英语课堂上嵌入英语演讲训练, 但是这样的实施过程很明显会占用相当大的课堂时间, 所以对于课本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影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同时, 这种实施过程只是一种学生的实践, 而老师并没有对演讲的思路和技巧给予系统讲解, 这是另一缺憾。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姚玲和莫燕凤两位老师以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训练, 取得了自治区级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课外活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所用方法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英语演讲小组和英语戏剧表演小组的活动形式, 活动时分别指派固定教师到场指导。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光盘的方式, 向学生介绍英语演讲的程序和基本礼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答评委问三个板块的训练, 并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讨论、总结出英语演讲的方法和技巧。

这种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其实与演讲选修课的形式是大同小异的, 也需要占用学生很多的课外时间。但这一试验按照“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中的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方式是值得借鉴和吸取的。

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需求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 由12个小题组成,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从“很不同意” (1分) 到“很同意” (5分) ;第二部分问答, 两个开放式小题。问卷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嵌入演讲因素及演讲选修课, 涉及学生的看法及需求程度等问题。问卷在统一的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 共收回有效问卷60份。

根据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整理,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91%的学生迫切想提高英语口语, 也认为演讲训练很有助于提高英语口语, 但也有73%的同学认为英语演讲训练不应该占用太多课外时间, 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时间来研究他们的专业课。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演讲训练思路探索

综合以往实证研究的案例,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采用的英语演讲训练方法无非就是两种:一是选修课 (包括第二课堂, 活动小组等) , 因为不可能像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大面积开设必修课;二是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训练。

以往学校大多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而综合对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演讲训练可采取双管齐下, 也就是两种办法同时进行的方法, 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具体做法为:首先可对于全体学生在整个大学英语课的课堂上嵌入英语演讲因素。但为了不影响课本教学的进度, 必须控制时间, 同时不能只让学生练, 应该适当汇入一些演讲技巧及各类题材演讲稿的写作思路。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钟内老师可讲解演讲稿的写作思路与演讲技巧, 在第二次课课前5分钟之内可点名2-3名学生对上次布置的演讲内容进行公开演讲, 其他学生上交演讲稿。这样的训练只是皮毛, 也只能对大多数学生泛泛而练, 它所能起到提高学生整体口语水平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接下来要对对于英语演讲极为有兴趣并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法, 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当然这一选修课的模式就可参照英语专业的演讲课来上了。

结束语

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 用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课改的一个趋势。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总结出一个较为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演讲训练思路, 希望能够对其他同行所做的这些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共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 2001 (3) .

[2]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 2007 (3) .

[3]唐艳玲, 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9

英语阅读综合了词汇、背景知识、语篇分析等能力, 是学生英语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广泛大量的阅读对发展学生全面语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 是一个不可不谈的重要话题。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 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 旨在使学生能有效的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单位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的时间、材料、目的等方面的调查显示, 学生平均每周用于课本英语学习仅为4小时, 其中用于英语阅读的时间仅为9分钟左右。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极少进行英语阅读, 甚至不进行英语阅读。在进行阅读的学生中, 其主要阅读材料也是以备考材料为主,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以提高英语能力、感受西方文化、获悉新的信息为主要阅读目的, 而是针对于考试进行的阅读。此外,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计划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并没有阅读计划, 如制定每天阅读的时间长度、阅读书籍报刊的种类、阅读物的难易程度, 每天需要阅读刊物的数量等。 (2) 没有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3) 阅读文章不进行必要的自我总结, 也就是说他们不对本次阅读的速度质量及理解程度做任何监控和记录。 (4) 对阅读缺乏信心。由于词汇量少、语法知识不扎实等原因, 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阅读有严重的恐惧心理, 因而丧失了阅读兴趣。 (5) 缺乏西方历史、社会、人文、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 (6) 对阅读时遇到生词过于纠缠。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习惯, 即每当遇到一个生词就要查出该词的意思, 这样做的后果便是直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2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水平的现状,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从而提高其阅读水平

(1) 通过快读阅读强化训练, 提高阅读速度。

学生阅读时的速度是根据阅读的速度词/min (words perminute, 每分钟单词数) 来统计的。因此, 在进行阅读前, 教师一方面应让学生大体统计出所读文章的词汇数量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出速度词/min,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每次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比率记录下来。通过采取这种强制的计时阅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压力下读得快一些, 从而逐步提高其阅读速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当学生阅读速度达到相应标准后就可以把强制的快读能力训练转换成不计时的正常阅读。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是:精读: 70词/min;速读: 100词/min。

(2) 阅读要持之以恒。

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西方也有一说“The Roman is not built in a day”。指的是知识是靠日积月累形成的, 急功近利式的临时抱佛脚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因此, 要想使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一定要养成坚持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阅读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面, 加强自己的语感,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最终获得成功。

(3) 跳读和略读在阅读中的应用。

学生在阅读前一定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即事先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阅读文章的哪些方面, 忽略不相关的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选定的阅读目的、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如果只是为了了解文章大意, 那么对理解没有大碍的生词就没必要查字典, 可以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 或借助上下文信息进行推测和推理, 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种方法就是在阅读中灵活使用的跳读法和略读法。熟练的阅读者能使用跳读和略读抓住文章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一般情况下, 英文篇章的主题句都会出现在各个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处, 因此, 教师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注重对学生跳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

(4) 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且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等 (邓炎昌, 1989) 。在阅读中, 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领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并更好地把握所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由于中西方文化、社会、语言的不同, 如果在阅读中望文生义只会造成误解, 甚至歪曲文章原意, 影响通篇的理解。因而,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应就所阅读的文章内容, 先向学生介绍其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 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文章有大体的了解, 并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激活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已知背景知识。利用背景知识, 不仅能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 而且也养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背景知识提高其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能力。

(5) 将话语分析引入英语阅读课堂。

阅读语篇的实质其实就是理解语篇的意义, 而语篇的意义是一组观念的集合。将话语分析引入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推断能力, 因为在语篇水平上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以及语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可将话语分析的相关知识, 如衔接、连贯、主述位结构、语境等教授给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语篇知识的引入, 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必定会使学生在阅读水平上得到极大地提高。

(6) 阅读训练应循序渐进, 阅读方法由细微处入手。

阅读教材应由易到难, 阅读速度由慢到快, 正确率由低到高,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且正确率稳定在70%的时候, 即可在教材的难度、阅读的速度、正确率的百分比上提高要求。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除了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宗旨外, 还应注意从细微处着手, 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阅读训练开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先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笔, 并且定义好各种符号代表的内容, 这样就可随时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判断不了的内容和不明白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及多种符号将其标注出来, 并在文章的空白处, 随时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想法及体会。这样, 学生在阅读完毕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有针对性的处理解决相应问题。重新根据上下文补全句子中的省略部分、利用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来推断句子的含义。阅读完的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正确率, 正确率越高, 知识量就会越大, 理解力也就会得到加强。此外,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正常的现象,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对生词的恐惧感。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或阅读训练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概念, 即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 而不只是一个机械地对单词的理解过程。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运用综合能力来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而不仅仅只是纠结在个别单词的意思查询上。因为频繁地查询生词意思只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连贯性, 进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单词的时候, 如果该生词不影响整篇的理解, 便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或将该词跳过去并加以记录, 也可以用前缀、后缀、同义、反义等词的结构来推测该词的意思。对于文章在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同一生词我们还可以通过语境来进行词义的猜测。最后, 对于实在无法猜出词义的生词,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获得该词的词义。这样的阅读过程,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 养成正确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且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 习得大量的生词, 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3 结语

当然, 以上谈到的这些阅读技巧和策略是远远不够的, 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其中单词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技巧是建立在英语单词认知能力上的。只有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 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本文只是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希望能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篇10

一、听力教学现状

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不论在课时分布,教材选择,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有被弱化的趋势。听力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在放音之前对生词进行一定的讲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在听力录音后迅速做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听力材料的选择。听力材料的选择对于听力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下许多高校对于英语听力课本的选择并没有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和学生语言实际相结合,有些课本内容陈旧,说是新闻听力,其实早已是“旧闻”;有些材料过于简单,学生兴趣较低;有些艺体类高校学生基础与文化课考生不同,而听力课本却一样,这样会造成学生因听不懂产生厌学的现象。

2.学生听力习惯的培养。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听力材料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自己水平高,不需要对细节方面诸如连读,弱读等仔细推敲,容易产生兴奋的情绪;而对于稍难的篇章听不懂便产生焦虑,失去信心,轻言放弃。还有些学生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采取先看录音原文,再听的方式,或者第一遍没听懂就翻开录音原文对照。这种练习听力的方法虽然表面上看来降低了难度,实际上却没有达到训练听力能力的效果。

3.知识储备。就听力话题而言,若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话他们会感到容易理解,听得懂。如:校园生活,影视明星,体育健身,人与自然等;但较为复杂的文本,比较陌生的话题,比如:时政新闻,航天航海,生物医学等,尽管语言材料并不难,学生却感到听起来相当费劲。这使得知识储备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提高英语听力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大听力技巧的训练。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提高英语课堂听力的方法。

1.有针对性的选择听力材料。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即选择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相当的材料。根据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原则,我们需要遵循i+1理论,听力材料应选择略高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层次,这样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挑战,能够有目的的去解决问题。有些老师会选择经过改编的非真实场景的听力给学生练习。这种为考试而练习的听力并不能在培养学生听力能力方面发挥良好作用,只有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接触真实场景材料,听力焦虑才会有所减弱。

2.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播放听力前,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根据题目推测将要听到的内容,迅速做出预判断,还要注意捕捉关键词和重要信息。有时候在听音时,由于语速或真实场景,并不是所有句子都听得清楚明白,我们就要根据上下文的背景知识去推测。比如听议论文,要注意开头和结尾句,以及论点,论据和结论;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其五要素“what,who,when,where,why”等问题。

3.增加知识储量。听力开始前我们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材料出现,如果遇到熟悉的话题或是能从题目进行预判段,便会自信满满的投入其中;若是不熟悉的话题,听力过程将十分艰难。因此,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例如我们可以把听力材料分类,如分成衣食住行购娱等几大场景,给学生讲解词汇及背景知识,并鼓励学生记忆相关词汇,在强化做题时学生能够迅速捕捉到这类词,从而换起对听力场景的把握。

三、结束语

听力是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日常交际中最长用的语言技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寻求有效方法以提高学生听力兴趣并达到与说,读,写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程京艳.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9,(1).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11

【关键词】大专 非英语专业 英语听说 调查

国家教育部2007年7月26日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尽管社会发展对英语学习者的听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专生的实际水平与社会对大专生英语听说运用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剧。因此有必要对大专生英语听说现状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本调查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大一护理系其中六个班300余学生为对象,通过《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现状的调查》中的25个问题调查学生英语听说的现状和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期待。开学第一周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1.33%,随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显示90.51%的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上“哑巴英语”现象严重,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达到良好和优秀的只有4.38%和11.31%,55.47%的学生只愿意和同桌或熟悉的同学交流英语,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不自信,不愿意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关于兴趣、焦虑、专注度方面,68.9%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听说课的兴趣一般,59.34%的学生上课会紧张,58.39的学生只能在上课中间的二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在自主学习方面,一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达到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学生59.49%,51.09%的学生只会偶尔主动收听或观看英语原声音频或视频节目,这反映出学生基本只在课堂学习英语,课后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虽然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但他们在师生地位、听说素材、听说训练形式和教具方面对教师存在很高的期望。80.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希望听说素材多种多样:教材63.1%,原声电影74.1%,VOA,BBC新闻37.2%,英文歌曲77.0%,科技文化纪录片39.4%,A级或四六级听力试题35.8%; 听说训练方式各有不同:跟读63.9%,小组讨论72.6%,对话68.9%,情景表演55.8%,影视歌赏析83.2%,演讲或朗诵20.1%,英语角4.0%;教学工具与时俱进:黑板和粉笔6.2%,教材36.86%,PPT等多媒体课件72.99%。由此可见学生认为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现象相当普遍,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工具紧跟时代脚步已成为学生迫切的期望。

三、讨论

既然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对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期待,那么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师生课堂地位和课堂环境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1.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多数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权威,师生之间普遍存在一种“权威—依附”关系。教师往往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台录音机就能完成听说教学,英语听说教学依然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听力练习,反复的口头操练,熟练背诵交际句型,这种机械性的训练方式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在英语听说学习中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课堂上,教师将话语主动权交由学生,由讲授者和控制者变为指导者和合作者,将课堂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师生共言堂。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有效的听说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2.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仔细聆听、鼓励和赞扬向学生传达支持、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特别是注意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英语实践和情感表达的机会。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从互联网和视听资料中选择难易适度的素材作为补充材料融入教学内容中或加工成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景,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参与、自由表达。

四、结语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普遍不高,在学习观念和态度上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师生在相对逼真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学习的要求却日益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听说教学模式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教育部高教司,2007.

[2]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37号-638)阶段性成果。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 篇12

1 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以及国内外进行的大小不等的商务会谈等, 整个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 而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倍受青睐, 因此培养口译人才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9年, “译”的能力首次列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2年9月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 (草案) 强调“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针对上述现状和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培养学生的 (阅) 读、写 (作) 、 (笔) 译技能扩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和口译技能。

2 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 我国的幼儿英语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小学普遍在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 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业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基础上融入交际法的教学思路, 为大学英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统考和近几年逐步推行的口语考试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方面获得了很大成效, 对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的弱项--听力及口语也由于考试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稳步的提高, 尽管课时有限, 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及实际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面, 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增加了英语讲解的比例, 这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再次, 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 (常缩写为ESP) 的逐步普及将大大带动口译教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阅读阶段实施方案规定》, 非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应“……提高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 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这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突破, 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 会感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陈莉萍指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是目前正在试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也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ESP学习者的一小部分, 更大一部分来自非英语专业。而相比较而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英语深入专业知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ALL,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 已扩展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不仅涉及教育技术和手段, 还涉及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 乃至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多媒体教学因其手段的先进性、高效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广泛性, 对场景模拟的真实性、现场性, 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方便性, 超越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等优点, 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这些条件让我们为培养涉外型、应用型, 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可能。

3 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

3.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属于英文程度好的一部分, 被编入提高班, 但多数同学过去从没有接触过口译, 对口译中涉及到的基本背景知识还不够了解。因为口译课为公共英语必修课, 教师无法通过测试来挑选适合上口译课的学生, 在教学上还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所以, 不能过高期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仅一学期的口译课学习就能达到中级口译证书的水平。大学英语口译课的目标可以初步归纳为:了解有关口译的一般知识, 通过口译课的学习, 打下汉英、英汉交传的口译基础, 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 能够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最基本的专题连续口译, 为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打下较好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各翻译流派对口译有不同的定义, 其中蔡小红总结道, “口译不是原语到译语的译码, 而是接收原语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 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有三大块组成, 左边是原语输入, 右边是译语输出, 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口译实际上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 其中涉及到对原语的听辨、记忆、理解, 继而进行信息处理、解码, 最后是用译语进行正确表达。因此, 口译教学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广的, 如何选取既符合学生语言掌握程度又有助于形成一定口译技能的口译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不断钻研的课题。学生学习口译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将来有可能使用时能用得上, 因此口译教学应强调实用性, 尽可能将口译课上成一门技能培训课,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课程。口译课内容的选择也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口译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

3.3 教学原则

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 口译课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学生在课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时间练习口译。口译本身就是英语技能输出的方式, 要想掌握这个技能就需要不断去操练。因此, 口译课应该以课堂实践为主, 让学生唱主角。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对口译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所以在口译课之初不宜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而是以口译技能为主线。可以先训练一些专题性不强, 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 如, 致欢迎词、祝酒词等礼仪致辞, 然后逐渐过渡到各个专题的翻译。制作教学材料时可以将各种专题内容作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可以充分利用主题材料自身的特点为技能训练服务, 如经贸专题的材料多数字, 可以用来做数字口译训练;文化、旅游专题的材料则多运用成语、熟语, 可用于成语口译训练。在专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应注意避免过于技术性和专业性, 而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 以免将口译实践课变成知识课和词汇课。另外, 口译课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高级阶段的课程, 课时有限, 往往不能专门抽出时间去强化诸如语音、语流听辨和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这就需要公共英语教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遵循“一条龙”的原则, 在初级阶段有意识地加入与口译技能相关的内容, 如听力课上的speech recognition, retelling, note taking等练习, 口语课上的即席演讲以及阅读写作课上的翻译技巧等等。

4 结论

把口译课引入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以摸索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口译教学大纲,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有必要开设非英语专业口译实践课。分析了我国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2]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28-30.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仲伟和.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 2003.

[6]Schumidt-Rinehart, B.C.The effects of topicfamiliarity o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78:9-11.

上一篇:年会主题下一篇:融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