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英语(通用12篇)
纺织专业英语 篇1
摘要:为达到纺织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必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为核心, 针对专业英语在纺织行业的具体应用范围来展开。根据纺织技术、纺织贸易和纺织学术研究这三方面的工作需求, 把握不同的教学要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对纺织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纺织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用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加强, 纺织行业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英语已经应用在纺织行业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纺织技术、纺织贸易还是纺织专业学术研究, 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具备相当的专业英语水平。许多本科院校提出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理念。《纺织英语》课程必须与时俱进, 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 采用新的教学措施来保证教学质量,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专业英语是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理论, 进行科技交流、贸易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一个有效工具。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英语专业词汇或文章的翻译上,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解决在纺织专业领域中的语言问题。因此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应紧紧围绕着专业英语的应用性来展开。
二、纺织专业英语的应用范围
纺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纺织企业的技术工作、纺织对外贸易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三方面的工作。不同的工作性质对纺织专业英语要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1. 纺织技术工作的要求
专业英语在纺织企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交流方面。随着各纺织企业对国外纺织设备和技术的大量引进, 无论是新机器、新设备的使用安装, 还是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的引进使用, 都需要较高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
2. 纺织贸易工作的要求
纺织贸易主要是进行纺织品及纺织设备的进出口工作, 在国际交易的过程中应用英语语言技能, 能解决纺织贸易中的交流问题。纺织外贸方面较多的涉及纺织产品品质、数量、规格或纺织设备的性能特点等,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 对口语的要求也比较高。
3. 纺织科研工作的要求
纺织科研工作要求能够使用专业英语流利阅读国外文献资料, 进行资料检索以获取学科前沿信息;以及在境外杂志撰写与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等。学生不仅要了解纺织基础知识的专业英语表达, 对纺织科技理论及实验检测也要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要求更高, 更加全面。
三、根据专业英语的应用性, 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
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其实际应用性和时代前瞻性。教学内容可以围绕纺织技术、纺织贸易及纺织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结合专业知识, 灵活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 逐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摈弃教材内容的陈旧性, 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一本传统教材, 应当根据专业英语在纺织行业的具体应用范围, 选择相关材料进行针对性训练, 针对性训练材料应结合实际需求, 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和应用导向性。
教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础阅读材料, 不同的工作对纺织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首先选择基础阅读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相关的英语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达方法。第二部分选择应用性阅读材料,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这一部分应作为课堂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学以致用的境地。具体教学要点如下:
1. 针对纺织技术工作的教学要点
针对纺织技术工作的需求,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 可以先选择关于纺织工艺流程概述性的材料作为基础阅读材料, 使学生熟悉纺织工艺流程及工艺设备结构的专有词汇及术语。基础阅读材料应浅显易懂, 涉及到的纺织工艺基础知识应具有一般性。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 学生在基础材料的翻译中可以理解大部分内容。
应用性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不同进口设备的说明书、纺机博览会的导读材料、国外纺织企业网站的产品介绍等英文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国际领先技术, 内容新颖, 某些工艺技术对于国内教材可能仍是空白, 因此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迁移能力。
纺织技术工作的英文阅读材料中, 较多的使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散句等, 句式的使用较为灵活, 翻译练习有一定难度。但是固定句型、固定搭配的使用比较频繁, 经过一定练习后, 学生会逐渐适应, 并积累一定的阅读技巧。
2. 针对纺织贸易工作的教学要点
纺织贸易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纺织材料, 包括原料、纱线、织物等纺织产品及半成品, 要求学生对纺织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介绍纺织材料的综述性文章, 了解各类纺织产品的英文名称以及产品的品质特征、品质指标、品质检测等内容。其次有必要选择商贸英语等材料, 了解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 进行应用性阅读练习。应用性阅读材料可以选择贸易单证、商务谈判计划、商务写作等内容。
纺织贸易工作所应用的专业英语涉及纺织品和贸易方面的专有词汇较多, 但是语法较简单, 句型容易理解, 如贸易单证、业务信函等阅读量少, 翻译难度并不大。因此教学重点主要应放在纺织产品和贸易术语专有词汇的介绍上。同时侧重英语口语训练和商贸信函写作, 如课堂上可以针对有关纺织品贸易的谈判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或对各种常用进出口单证的格式及实际样本进行举例分析等,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纺织科研工作的教学要点
教学材料应充分体现纺织科技的前瞻性, 包括新的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研究成果等学科前沿信息, 同时内容也要包含纺织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 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任务主要是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大量的专业词汇, 而且要使学生熟悉英语科研论文的结构、固定句型、数学模型的英文表达及相应图表的英文说明等。教学材料可以选择英文期刊论文、国际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等。
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综述性文章的阅读基础练习, 随后逐步增大学术论文的阅读量。科研工作对阅读能力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大意, 而且要进行相当的笔译练习。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 对于科学研究的泛泛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深入理解研究方法并掌握最新研究手段的各个细节, 而笔译练习对于细节的把握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中, 可以使学生逐渐习惯中英文科研论文语句的不同表达方式, 并能够熟练地相互转换。然后还要进行一定量的中译英练习, 这一练习对帮助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英文摘要或发表外文期刊论文是不可或缺的。这样, 就能使学生最终达到自如地用英语表达纺织领域的研究成果。
科技英语为体现其客观性、准确性和精练性, 多使用长句, 无主语和复杂句等, 这样就增加了翻译难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按照论文结构采用针对性练习, 如将摘要、综述、理论公式推导、实验测试方法、图表说明、结论等主要内容分为几个专题, 分别收集整理, 进行专项练习。然后, 再进行整篇翻译练习, 学生就不会吃力了。
四、小结
纺织专业英语教学应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次阅读训练, 逐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学任务也应紧紧围绕着专业英语的应用性开展, 把握其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从而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服务, 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纺织专业英语 篇2
姓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7-2-24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身 高: 175cm 体 重: 67kg
户 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现所在地: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学校:
毕业时间: 职 称:
特长概括: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
自我评价
耐性较好,能够吃苦
性格较内向,做事稳重
坚韧的性格,不轻易服输
求职意向
工作岗位: 纺织机械及器材工程师 设备工程技术人员 电气设备安装工
职位性质: 全职
行业类别: 电子技术 电力/电气/能源 机械/设备/仪表
月薪要求:
工作地区: 江苏省-宿迁市
到岗时间: 随时
其他要求: 要有各类保险
教育经历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大专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 9月-7月 电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纺织设备与工艺、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培 训
语言能力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篇3
一、绍兴纺织行业现状分析
浙江绍兴市是纺织大市,绍兴纺织工业以产业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市场营销最大和设备最先进著称,现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产业链。明显的地方产业特点,庞大的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纺织工艺及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验、设备维护与管理、现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纺织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人才需求,促进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建设,立足绍兴纺织行业,为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课程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
绍兴产业集群明显,如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纺纱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诸暨的袜业、新昌的兔羊毛衫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各方向的技能人才。但是,工作地域的选择是学生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除了生源地学生外,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去诸暨、嵊州、新昌就业。所以,专业方向主要考虑绍兴市区及绍兴县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2.专业能力的培养紧扣岗位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如纺纱工艺设计能力、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纺织原料及成品质量检验能力、纺织设备保全保养能力、纺织品贸易能力等。
3.核心课程设置为培养专业能力服务
培养专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应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课程。例如,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需要设置纺织材料、织物结构与CAD、织物工艺设计等专业理论课程及小样试织实训课程。
4.专业能力培养与非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成为现代纺织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有纺纱工艺设计能力、织造工艺设计能力、纺织原料及成品质量检验能力等专业能力,还需要具有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兼顾专业能力培养与非专业能力培养。
三、课程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技能培养以工作实践需要为前提,建立以实训为主、 理论为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纺织企业生产中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1.培养学生基本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基本素养。开设的主要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范和就业指导。
2.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以就业为导向,并以“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为培养目标,学生必须具备交流、信息处理等基本技能。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3.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通过对现代纺织技术主要岗位和任务的分析,提炼岗位核心能力,设置专业课程。开设的主要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纺织材料;纺织专业英语;纺织机械基础;纺织电气控制技术。
(2)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纺纱技术;现代机织技术;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品贸易;纺织品检验;纹织工艺与CAD设计;纺织品设计(机织)。
(3)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纺纱工艺设计与试纺实训;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实训;纺织工艺与CAD设计实训;纺织品综合设计实训;设备保全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对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纺织人才,为纺织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专业英语 篇4
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中, 教学计划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些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奉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 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落实“厚基础、宽适应”的综合培养计划的做法。
《纺织专业英语》现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门课程由原来的必修课程转换为选修课程。课程地位的转变与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权重有关, 作为专业培养的主干课程是达到培养人才目标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主干课程贯彻执行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所要求标准的质量, 但是, 要培养全面型人才保证培养人才质量辅助课程的设置与执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多年来由于忽视了辅修课程的作用, 造成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课程地位转换后这门课曾经经历由于学生选课人数少而不能开课的境况。这一现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促使我们反思, 以下是我们针对《纺织专业英语》这门课所作的改革和实践。
1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并适应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纺织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 是加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需要。根据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路, 面对《纺织英语》课程出现的问题, 我们对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内涵:教学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构建性。以人为本,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建设目标。
2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1 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核心,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纺织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对所用人才素质的要求的调查, 以及往届毕业学生对该课程的看法和要求的征询,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大纲以前三个模块为主线, 通过前三个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纺织专业相关的主要英语词汇并能比较通畅的阅读相关的文献。后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围绕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奠定基础。
2.2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 要求教师的相对素质要不断提高与之相应。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是增强办学能力的保证。多年来纺织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优良环境、促进发展、稳定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核心队伍稳定的前提下, 建立每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 由主讲教师协调有关课程建设的各项活动, 由主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实施主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培训责任制。坚持外出培训与自己培养相结合, 有计划的的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近几年来纺织学院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友好往来, 互派访问学者, 对纺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内涵的丰富及教学实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 教材是教学互动的基本工具, 通过教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 在前三个模块教学中选用纺织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后三个模块以我们自己编写的教学讲义为辅助教材。在编写讲义时遵循面向社会, 服务行业, 辅助主修, 注重实用,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涉外职场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到基础。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专家、外教和英语教师合作, 认真进行行业调研和需求分析, 以行业人的涉外职场交际需求为主线, 开发教材框架和所涉及的交际内容。讲义所选的素材能突出行业大岗位群所需要的涉外职场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选材重语言和技能的实用性、通用性、时效性和可模拟性。具体要求如下:
(1) 所选材料能体现从事行业涉外交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反映该行业在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发展趋势。
(2) 所选材料符合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便于设计教学活动, 便于学生进行模拟和进行现场学习与实践, 有利于培养学生涉外职场环境下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3) 阅读文章的题材要以行业人的涉外职场交际为主线, 但体裁要多样化, 如行业人物访谈、行业发展趋势与动向、行业、企业或公司简介、新产品介绍、各种广告、招聘和求职、行业信息交流 (会议交流、信函往来、电话交谈) 等。
(4) 应用文的选材要针对行业需求, 简短典型, 易读易模拟, 广告类号还要生动活泼, 具有感染力。
(5) 口语交际材料的对话简短精练, 选择的听力短文要口语化, 是经常交际的语言。
2.4 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现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探讨新的教学思路, 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 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 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具有现实意义。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注重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 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 符合条理性和逻辑性, 单纯以书本为媒体, 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的知识量, 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将所传授知识的难点分解、组织、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年国内、国际纺织博览会的有关信息系统的组织起来, 通过多媒体课件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前沿内容有所了解, 并以课堂形式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的形式使学生得以实践加深对传授知识的理解认识。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大学生所面向的是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终生受益。对未来大学生来说, 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教学活动包括: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整理评价利用;论文方法写作, 包括综述、文摘、立项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等;信息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热情, 使学生树立信息就是资源, 信息就是财富, 信息就是能力, 信息就是智慧的的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 采纳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不再扮演课堂的主角, 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 而是要充当引导教学的角色, 启发学生去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终构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在后两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体现以完成涉外职场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group work, pair work,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project, survey, report等学习方式, 使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时间性、交际性和协作性, 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还能指导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 完成group project., Survey report等学习任务。
2.5 课程考核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水平,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应着中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 该课程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测评的手段单一, 学习测评的内容上多是测验学生所记忆事实的多少和准确性, 很难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实际能力, 无法有效指导教学, 并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课程考核方法改进后, 考核方法及内容与课程目标相适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命题时既要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要求, 能有效地评价教学质量, 避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 试题中有一定比例的自由发挥题, 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试方式多样化, 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50% (课堂表现10%、作业30%、综合小论文10%) , 期末考试占50% (笔试30%、口试20%) 。考核结束后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和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掌握和应用情况, 评价本阶段的教学得失, 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活动, 寻求最优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重在质量, 而质量的保证和体现就在于人才培养中的三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纺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探探索,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也从教学中得到提高,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教学改革是一项无止境的系统工程, 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结合《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现状, 制定了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内涵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 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涵、改变教学方法、方式着手, 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纺织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p52-54.
[2]刘让同.基于课程基础要素考虑的《织造学》精品课程设[J].《教师》.2008 (5) :23-24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 篇5
本文对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
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
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
高职纺织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6
[关键词]纺织化学 教学 改革
现代纺织工业,特别是化纤、印染工业及服装高级后整理,大量采用了化学加工方法,属于化学加工体系。因此,化学知识是纺织品加工的重要基础。纺织化学就是将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应用到纺织科学而形成的一門新的学科。对于纺织类学生而言,掌握纺织化学的基本知识对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化学的要求不一样。本文结合纺织专业特点,着重介绍了本人在纺织化学教学中的一点建议和体会。
一、改革教学内容
1.重新组合内容结构。本院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本书的适用对象较为广泛,可供高职院校工程专科的学生使用。该书按照不同官能团体系分类编排,分别介绍了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烃的含氮衍生物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按照该书的内容安排不能突出纺织类学生所需化学知识的重点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按照纺织类专业的特点重新将教学内容组合,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的化学素养达到大专层次。第二部分是以现代纺织技术中涉及的天然纺织纤维和合成纤维为主线,分别将“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纤维”、“氨基酸、蛋白质、蛋白质纤维”、“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纤维”重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化学与纺织工业的关系,同时注意与其他课程(如纺织材料学、纺织工艺学、染整概论等)的分工,避免重复其他课程的内容。
2.突出专业特色,强调应用。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做到理论适度,注重应用。由于纺织化学涉及纺织与化学两大学科,除学习化学有关知识外,再辅以纺织工业的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纺织工业领域中,有不少工序及场合需要使用或涉及粘合剂。粘合剂的种类很多,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如丁腈胶乳、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等都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因此,在介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中的橡胶的性质时,可介绍它作为粘合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经纱在织造之前必须经过上浆。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够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传统的上浆材料是淀粉。淀粉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对亲水性的天然纤维有较好的粘附性能,也有一定的成膜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纤维的上浆要求。这些也需要用到淀粉的化学知识。
染色是纺织行业中的后道工序,是通过染料对纺织品赋予一定牢度颜色的过程。在介绍醌、蒽醌及重氮、偶氮化合物两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时,可介绍蒽醌染料和偶氮染料及染色的原理。如对位红是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在染色的过程中形成,把需要染色的布或纤维先于低温下浸入-萘酚的碱性溶液中,然后再放入对硝基苯胺的重氮盐溶液内,对位红染料即在纤维上形成,并牢牢附着在纤维上。这些过程的实现及条件的选定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作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纺织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系统性较强,但是由于叙述性内容较多,讲解不容易做到生动,难免会让学生心生沉闷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调动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化学史故事。例如,讲到芳香化合物时,我们可讲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在讲解碳基化合物还原时,穿插讲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贡献。
还可将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例如,讲解羧酸时,可例举菠菜含铁高,豆腐含钙高,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两种食物,菠菜烧豆腐是一道很好的菜肴,但由于菠菜中的草酸和豆腐中的钙会生成草酸钙沉淀,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为减少这种不良反应,在烹饪这道菜时,应先将菠菜用热水烫烧以除掉菠菜中的草酸,这样豆腐中的钙易于被人体吸收,有利于人体健康。
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介绍,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
2.加强直观教学。纺织化学中,有很多分子结构、键的形成等难以用言语形容和描述,这需要借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介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的平面结构、乙炔的直线型结构和杂化轨道结构时,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甲烷、乙烯的空间结构模型及杂化轨道模型。这样学生也能很快认识、接受这些结构。另外,也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图像和动画,形象、直观的作用于感官,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3.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上节课某些内容理解不够,作业中存在疑问,书本知识存在争议,可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讨论研究,比如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举手提问等方式。此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综合提高。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本院选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单纯的考试模式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纺织工业与化学知识的联系》等方面的小论文。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完成对纺织化学内容的复习,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查找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形成文章。这样不仅能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因此,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和撰写小论文结合的方式,成绩按一定比例分配。
四、加强实践教学
纺织化学是一门需结合实验教学的学科。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到纺织化学的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教学。
一是基础实验层次,训练学生对常规化学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主要包括:蒸馏、分馏及沸点的测定,乙酸乙酯的制备,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的性质实验。
二是专业实验层次,结合纺织类专业对纺织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引入项目实验,主要包括:羊毛的洗涤、碳化及蛋白质的性质;苎麻的化学脱胶及纤维素的性质。
总之,纺织化学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化学的基本知识与纺织工业的内在联系,教师多举例子、注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在教、学双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展开的,通过以上的教学建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纺织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们普遍感到纺织化学并不难学、难记,而是同我们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等活生生的事情紧密相连。这样,纺织化学就会成为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刘妙丽.纺织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纺织专业英语 篇7
一、教学效果差的原因
1. 英语基础薄弱。
纺织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普招生, 且大部分来自于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城镇, 英语基础较差,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基础英语的学习, 但是大多数学生上职业院校是为了便于就业而混张文凭, 厌学现象很普遍, 特别是英语这门课, 并且纺织专业课程的学校本身就力不从心, 使得很多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心理, 更别说专业英语的学习, 因此给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师素质不高。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老师的素质都不过关, 要么是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的基础英语老师,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很浅薄, 不能在课堂中对纺织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要么就是纺织专业老师, 而英语基本功不过关, 虽然能进行细致的专业知识讲解, 但是由于自身的英语基本功及口语不过关, 只能通过汉语来进行表述, 这样就脱离了纺织专业英语学习的初衷。
3. 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专业词汇及短语、短句的讲解, 再进行课文翻译, 一遍又一遍教学生读单词, 一句又一句地讲课文。这样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索然无味, 产生厌学情绪。
二、提高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
1. 强调学习纺织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在纺织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实际, 从英语过级考试、毕业、就业等方面向学生强调学习纺织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有的学生通过了英语4级, 有的英语A级还没有通过, 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当作基础英语来学习, 通过对每一篇有关纺织的文章的阅读与理解, 不仅可以提高对英语语法、句型结构的掌握, 而且还能在提高基础英语能力的同时得到纺织专业的相关知识, 并且能够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技巧与翻译要领。
2. 选择适当的教材。
纺织专业涉及纤维原料、纺织工艺及设备、织物组织、后整理、贸易等多方面内容, 范围较广, 内容较多。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尽量涵盖。我院选择的是罗巨涛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一五”部委级规划系列教材《纺织染专业英语》, 内容包括纺织原料、纺织染生产工艺及设备、质量控制、新型纺织染设备及外贸基础知识, 共35课。每课由课文及阅读材料等部分组成。课文可作为课堂讲授内容;阅读材料可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基本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效果较好。
3. 提高教师素质。
为了提高纺织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英语教师基础英语的学习, 巩固和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纺织专业知识, 以便在课堂上能进行细致的专业讲解, 确保教学质量。
4. 教学手段多样化。
要改变单一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手段, 应采用网络、多媒体、电影、录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增大教学信息量, 并使用图、文、声并茂的授课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纺织专业英语产生的枯燥感和畏难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板书的减少, 还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教学效率相对提高。
5. 教学方法生动化。
加强师生互动, 以学生为主导教学, 老师为辅助教学,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 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 纺织专业英语是纺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复合型纺织专业人才。在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中, 我们应不断探索, 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多方面考虑,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具备阅读纺织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写作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的能力, 学以致用, 真正让学生掌握纺织专业英语这门工具。
摘要:纺织专业英语是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工具, 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从教材、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纺织专业英语,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巨涛.纺织染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2]杨珍.提高高职高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6) .
[3]陆春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 2010, (14) .
[4]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 .
[5]肖立雁.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定位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6]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纺织专业英语 篇8
1 商务英语的属性及教学理论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个主要分支, 它无法脱离ESP的发展背景而孤立存在。为了简化ESP繁杂的分类和属性, 西方学者的通用做法是把ESP首先分为学术英语 (EAP) 和职业英语 (EOP) 。商务英语属于EOP, 是职业英语领域内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分支[1]。
Munby把专门用途英语分为两类:以学术为目的的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指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 学术性较强;以职业为目的的英语 (English for Occuppational Purposes) ———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 实用性、专业性较强。根据这一标准, 商务英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的英语 (EGBP: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 和专门商务用途的英语 (ESBP: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 。EGBP主要针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学习者。虽然它也以商业为背景, 但课程设计近似于普通英语, 主要是语言技能加上一般的商务背景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专业性不强。我国各院校开设的商务专业课程即属此列。
商务英语及教学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如EAP相比有其特点。学术英语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而商务英语更强调实际交流能力, 就其教学目标而言, “技能比教育的目的以及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2]。”
针对商务英语的特点, 现代英语教学界倡导在实际教学中注意需求分析, 运用任务教学法, 因材施教, 教学模式因学习者需要可变, 多采用真实语言材料, 语言教学依托文化背景。
2 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
Jack Richards把语言教学计划中的需求调查看得非常重要, 特别是为专门用途英语 (ESP) 课程设计时, 需求调查更具有意义。他认为需求调查包括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业雇主的需求调查和分析, 以便最广泛地把这些需求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3]。
近年来, 以问卷形式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2007、2008级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92名学生进行了需求分析, 问卷内容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 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所选教材的反馈情况等。
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 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问卷包括17个题目, 第1~5题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6~8题有关于教学方法, 第9~11题有关于课程设置, 第12~15题有关于教材。问卷还包括两个问题, 即调查学生对商务英语课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和喜欢什么形式的课堂活动。
由表1可见,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商务英语是有必要的, 76.1%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 这也恰恰符合特殊目的英语的属性。学生最感兴趣的和认为在实际商务环境中最重要的商务英语技巧是口语的分别占61.9%和52.2%。对什么技能是最常用的商务交流手段, 统计结果表明是社会交际, 可见口语是最重要的。然而学生普遍对写作不够重视, 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并扭转这种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对写作的重视程度, 并在课堂与课后作业和练习中多加操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口头表达的兴趣和需求, 提供口头练习的商务和日常交际英语话题。
从表2的结果看, 92.5%的学生认为教学的重点既是英语技能又是商务知识, 这说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树立学生的这种意识, 37.7%的学生认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授课更合适。教师可以模拟简单的商务情境,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以英文居多, 对重点难点应采用母语授课的方式。
另外, 还采用电话和面谈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英语技能的需要进行了调查, 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英语最多的是书面交际, 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认为所聘用的毕业生英语能力最薄弱的是听说能力, 认为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需培训。
3 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3.1 课程定位
本课程设计以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他们是典型的无经验的学习者 (pre-experience learners) 。大多数人希望毕业后从事纺织品检测或国际贸易及相关职业。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包括本课程在内的一系列课程, 能够自信自如地参与、处理通常的国际贸易实务。因此,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为: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惯例。
3.2 课程任务
本课程培养的任务, 主要向涉外企业输送掌握一定国际商务领域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3.3 教材选择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应采用教科书和教师自编教材结合。教科书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商务英语口语》;上海外语出版社《商务谈判英语》。这两本书与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进出口实务》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教师自编材料来源渠道丰富,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现成的教材出于教授语言的编写目的, 往往过多强调语言现象, 而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弥补教材不足, 创造真实生活环境的语言背景[2]。真实的语言材料更可信, 时效性更高, 因而往往更适合学生需要的口味。
3.4 教师要求
3.4.1 为人方面:待人接物好, 有耐心, 富有同情心, 敬业等。
3.4.2 语言能力方面:发音好, 基本功扎实。
3.4.3 教学方法方面:
严格要求。尽管教育中不鼓励教师过分严厉, 但很多学生还是喜欢严格的老师, 学生并不喜欢“好好先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兴趣, 方法灵活多样[4]。
3.4.4 专业知识方面:
教师应熟悉国际贸易, 熟悉国际商务英语有关行业基本术语及其内涵意义, 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完成教学任务。
3.5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跨度19.5周, 每周计划学时4学时:其中第8周进行期中复习, 第10周开展模拟贸易实训。第19周安排2课时复习, 最后期末考试。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两本教材和基于对学生调查而确定的自编教材。初步定为会见、介绍、交流、求职、问路、购物、旅游、口头交流—电话、书面交流—商务信函、询价、报盘、支付、装运、保险等。
3.6 教学方法设计
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极强的一门课程, 因此, 教学方法的采用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语法翻译法、情景教学法、意念功能法、认知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商务模拟实训以及实习等结合起来, 实现课程的设计。
3.7 课程教学组织
按照教育界对教育性质的三种认识, 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有三种方法。
3.7.1“从上而下的灌输法” (top-down approach) 。
这种方法假设人能够从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识演绎出其他知识。根据此方法商务英语教学可以从语法规则入手进行理性教学。
3.7.2“从下而上的诱导法” (bottom-up approach) 。
心理学家认为自上而下的方法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学特征, 认为人对知识的心理结构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knowledge) 比知识的逻辑结构 (logical structure of knowledge) 重要, 认为课程组织应符合前者规律。倾向这种方法的商务英语教学往往先实践再总结, 如“任务性教学法”。
3.7.3 验证方法 (project approach) 。
这种方法既不是从上而下, 强调学科结构, 也不是从下至上诱导潜能, 而是由师生共同组织教学的一种实验。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 心理需要和原有的经验去积极学习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强调学生为导向 (student-directed) , 经历真实的世界 (experiences with the real world) , 而不是传统的以科学知识为主 (subject-matter content) 。学生在智力、态度、技能三方面获得改造社会的基本条件, 获得掌握自己命运, 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条件。这样, 教育作为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塑造了人, 他们反过来又塑造了社会。
3.8 评估
本课程采用评估、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完全的记录。
3.8.1 基本素质分。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教师采用定位测试的方式, 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商务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 以达到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目的。本测试分为A、B、C、D四级, 此成绩不列入学生的总成绩。
3.8.2 单元测试占30%。
在每四个单元为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 跟进阶段进度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 并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8.3 期末考试占40%。
根据课程要求,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总体的水平测试。
3.8.4 课堂评估占30%。
课堂评估内容包括每位学生每一次的出勤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 课堂参与情况以及模拟实训的能力表现。教师根据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标准, 并做好全程记录,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系统、客观的了解。
3.8.5 课程评估。
课程结束后, 教师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估, 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单独点评;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估, 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客观评估。
4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这一大形势下, 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根据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规格,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监控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课程设计是一门系统工程, 需要反复实践, 发现问题, 不断完善, 开拓创新。加强该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将促进商务英语教学实实在在地上一个新台阶,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商务英语教育体系作为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必将成为21世纪一项欣欣向荣的事业。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S 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Ellis, M1&Johnson, C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45.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03.
[5]陈爱民.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5) :89-90.
如何改进纺织服装专业设置 篇9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 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 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 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 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 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 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 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 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但收益仍不理想, 原因有多方面:第一, 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 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 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 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 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 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 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 产业链长, 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 到面料, 到服装, 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 只强调个体性, 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 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 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 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 市场意识薄弱, 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 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 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 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 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 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 容易接受, 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 就不会觉得枯燥, 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 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 但动手机会少, 学时短, 实际作用甚小, 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 无法深入研究。
1.2 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 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 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 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 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 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 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 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 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 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 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 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 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 以教师面授为主, 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 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 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 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 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用理论解释理论, 无法深入, 缺乏对学生的启发, 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 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 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 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 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 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 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 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 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 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 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 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 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 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 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 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 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 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 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 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 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 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 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 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 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 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 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 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 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 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 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 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 对于企业而言, 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 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 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 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 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 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 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所担当的责任甚重, 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 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文泉.纺织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的研究.山东纺织科技, 2008.2.
关于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建议 篇10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和教育超常规发展有关系。对本科生教学, 我们目前的很多精力是放在抓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和教师的一些记录上, 这些是我们必须做的, 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所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我们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入手。根据教学心得, 我们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国内外纺织教育的现状, 谈谈对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 课程教学提纲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每一门课程都具备一个形式和内容有严格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 而且要在二级学院书面备案, 以有利于教学检查。在每门课的第一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课程教学提纲, 其中主要的内容是:老师的姓名、电话、电子邮箱、办公室地址, 上课的时间、地点, 答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课本和参考书, 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 评分方法, 考勤制度, 诚信要求, 讲课内容和时间表, 等等。
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将课程的要素, 学生的需要和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都以书面形式告诉学生, 使得他们知道从这门课能学到什么, 老师的期望是什么、政策是什么。这一点对于学分制的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先听每一门课的前几节课, 再决定最后要修哪些课。如果一门课有几个老师上的话, 学生也可以据此决定修哪个老师的课。将来我校学分制完全走入正轨后, 学生也会有同样的要求。同时, 有的政策以书面形式宣布, 可以避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师生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这是教学正规化和教育法制化的必要手段。
2. 课堂纪律和气氛
许多老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纪律差, 缺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 在于学生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态度是头等重要的, 即使再好的学生, 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态度或不能严以律己, 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很小。所以课堂纪律既不能听之任之, 又不能采取私塾先生打手心式的强硬手段, 可采用政策和内容相结合的办法。
(1) 建立课堂考勤制度。课堂考勤制度是奖惩政策的基础, 在这方面可采用签名制度, 每次课准备一张签名表, 而且在第一堂课上就说明, 如果有人敢冒签, 一经发现, 立即给予本课程零分处理的处罚。这样, 就可以有效建立出勤考核制度。
(2) 采用奖惩的政策。对于不无故缺课的学生, 最后成绩奖励几分;每旷三节课就扣分, 而且如果是由于这个原因而造成不及格, 差1分也不给及格。
(3) 进行课堂小测验。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这些小测验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是, 学生甚至是不敢迟到, 不然就得零分。而小测验和作业成绩是课程总分的一部分, 常考在课堂上口头讨论时讲解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听清楚讲课, 就无法通过考试, 继而课堂纪律就会变好。
(4) 丰富课程内容。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奖惩制度。因为如果课讲得不好, 内容枯燥乏味, 学生就不愿意听, 或者不专心, 所以最根本的出路是用有趣的课程内容来吸引学生。上课时可插入几个和课程内容有一定关系的小故事, 使课程多一些趣味。这样, 同学们由于感兴趣会注意力集中, 课堂纪律也会随之变好。
(5) 注意劳逸结合。研究表明, 在一节五十分钟的课里, 前十分钟讲的内容, 学生平均能记住70%, 然后逐渐减少, 到最后十分钟时, 只能记住20%。因此, 老师要注意及时下课, 让学生休息。有的老师在两节课中间下课, 而学生在最后一段时间里能记住的知识往往极少, 和一次课的前十分钟相比, 几乎纯粹是浪费时间。还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 常常拖课。殊不知这样做其实完全没有效果, 只是自己觉得完成任务了。况且学生在拖课时完全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来听课, 实际效果等于零。所以,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定要严格按时下课。只有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 教学的任务才算完成。
3. 上课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堂纪律和上课内容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当一个老师课上得很生动时, 不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而且课堂纪律好, 迟到早退也没有了。相反, 如果一个老师上课枯燥无味, 或者马马虎虎, 课堂纪律就会很糟糕。所以, 不论采用什么考勤制度,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上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让课程生动有趣, 深入浅出,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1) 最大限度地减少笔记。抄笔记时, 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也没有时间听老师讲课, 更不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为了让学生有最多的时间听讲甚至和老师对话, 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可以将PPT复印给学生或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一般来说, 上课的内容是教学大纲规定的, 但是, 人是活的, 科学是发展的, 教育也要发展, 这就是与时俱进。上课的内容应该注意时时更新, 尽量采用最新资料, 将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 使得学生感到上课的内容有新意。
(2) 掌握好讲课的速度。有些老师喜欢赶进度, 好像预定的上课内容不讲完不行, 因此每节课都快快讲过, 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消化。老师的目标应是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不是完成预定的任务。因为预定的任务不一定是合理的, 可能太多或者重复。退一步来说, 即使讲不完想讲的内容, 少讲些, 也不应该赶进度, 但是重点内容一定要讲到, 非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看, 即使不讲也没关系。
(3) 上课内容重点突出。经常有学生反映, 有的老师上课没有重点, 甚至告诉学生上课内容全是重点。这些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是想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但是,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 人的大脑进化速度跟不上知识扩充的速度, 所以每一门课都应该有重点。重点内容应该是一些基本原理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老师有义务对重点内容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 这样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并能掌握原理, 举一反三。当什么都是重点的时候, 就等于没有重点, 学生复习起来很困难, 也不容易理解一些基本原理。
4. 有关考试
考试是学生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拿到学位、奖学金, 毕业以后能否找到如意的工作、出国等切身利益。而对于老师来说, 考试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它是用于检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水平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目前绝大部分课程特别是专业课采用一学期一次考试的方法, 这不太合理, 老师可以采用密集型考试来使学生督促检查自己学习的方法。对大多数不够自觉的学生而言, 这种考试方法无疑是督促其学习的最简便的办法。另外, 也可以将一门课的内容分几次来考, 每次内容不会太多, 学生的负担不会过重, 而且学生如果考差一次, 最后也不会因此而总分低或甚至不及格。每次考试、测验和作业, 一定要记入总分, 这样学生从学期开始就要努力学习, 而不能到最后几周狂学。
出考题其实是一门艺术。考题出得好, 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出得不好, 则成了罗列和死记硬背。如果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过关, 学生就没有动力去深入学习和灵活应用基本原理, 结果掌握的知识非常肤浅, 而且很快忘记。题目最好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学生就可以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知识, 在答题中充分发挥, 同时也能让他们知道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当然, 大多数题目都应该是上课讨论过的, 也可以有一两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有一些课程是从题库中随机选来的, 这样做是希望每个老师的教学内容一致, 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对于一些如数学、物理一类的基础课可以这样做, 但是考虑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 许多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很快, 如果只是让一个过时的题库来束缚讲课的内容, 就不能与时俱进。其实, 不同老师的讲课在基本内容大致相同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侧重, 是一件大好事, 可以达到多样化和及时更新知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不至于千人一面。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考题, 在基本一致的大框架下, 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在上课内容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以避免形成近亲繁殖式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尽量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出在题目里, 让学生有动力去学习最新的东西。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能促进该课程及学科的发展。
纺织专业英语 篇11
摘要按照中职学校及技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纺织专业教学必须正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纺织教学问题教改建议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末高校扩招和劳动人事制度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不少中职学校面临生源贫乏、办学艰难的问题。一些办学者也颇有迷惘不知所措之感。如何理解、掌握中职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摒弃终端教育观念,引入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创新局面,是每个办学者面临的新课题。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胜任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通过对纺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纺织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各种纺织机械,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操作基础。
纺织工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需求量比较大。我国中职技工学校中开设纺织专业较多,纺织教育教学应如何定位?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上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纺织专业、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纺织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已摆在每一位中职纺织专业教师面前,值得广大专业教师探索。
一、目前技校纺织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纺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在纺织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技工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要求安排纺织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纺织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让他们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了实习单位。但因种种原因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纺织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一看,根本达不到实习目的。
2、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纺织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教学如此,实践活动也应如此。纺织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纺织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3、纺织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各职校虽然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了纺织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利用率往往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纺织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4、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纺织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职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往往只有纺织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岗位的纺织工作,也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
5、注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目前,职校纺织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专业课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教学和口授言讲的层次上。如,尽管教师在课堂黑板上讲授时花费了大量心血钻研教材,精心准备,辛苦“舌耕”,学生却仍然稀里糊涂,不知所云,缺少教学创新。
二、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其培养目标就要由原来的学历教育上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上来。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或是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加强纺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培养条件,是保证纺织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积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指导纺织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加强纺织理论教学和纺织实践教学的场所建设,改善实验设备条件,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适应职业教育各阶段的纺织实验的需要。要加强纺织课件、资料库的建设,积极进行纺织多媒体教学建设,同社会上各行业、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实践基地。
3、针对目前中职技校生的现状,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随着高校扩招、高中办学火爆,中职技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搬现行的纺织专业教材及大纲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精选,做到学以致用。对原理性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要求他们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多讲“是什么”及“如何应用”,并讲述应查什么工具书、表,有条件时还应辅以演示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懂得“是什么”。例如,在讲述《棉纺基础》时,偏重于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设备运行过程的演示,进而分析设备的运动情况,可以少讲以数学方程式表达纤维受力的分析及机件传动的推导过程。
4、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讲授《棉纺基础》和《棉织基础》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棉纺和棉织设备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训练职业技能。如在讲授梳棉机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梳棉机操作,观察梳棉机各个机件的运转情况,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梳棉机的工作原理,同时受到了操作棉纺设备的技能训练。
5、采用先进的、尽可能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论水平。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直接参与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例如,徐州市纺织技工学校教研组教师开发制作了《纺织材料》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推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了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中级工达标率,徐州市纺织技工学校经常开展纺织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作为竞赛要求,在校园内造成人人苦练技能、个个争当能手的浓烈氛围。专业教研组和班级间都应开展经常性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常展示其进步,展示其过硬的操作技能。学校自2001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次专业技能竞赛,其目的在于全面促进技能培训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学技能、比技能、促提高的技能教育氛围。除了活动的严密组织外,后期的奖励发放仪式、橱窗展示获奖人员和名单照片等工作,无疑也会成为职校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一项有效措施。应积极派送选手参加竞赛,提升中职技校生技能比武的频率,通过技能竞赛推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纺织专业英语 篇12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 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 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对此, 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开启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员工在岗短期培训同步并行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在班余时间到学校培训需要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 不利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生产任务达到高度一致, 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首岗的工作要求;三是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 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 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 还对员工培训及全日制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在广泛的调研中, 专业建设团队对进一步完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达成共识, 即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 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 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
2 实施过程
2.1 主要目标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学、做”统一的“厂中校”, 将培训点搬进企业, 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 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 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请和培养和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2.2 工作方法和程序
2.2.1 开展企业调研, 选择合作企业
纺织专业团队在自治区工信委、行业协会的协助下, 对广西纺织企业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 了解到近两年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给广西纺织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如南宁锦虹公司, 是广西最具规模的纺织龙头企业, 在行业内影响力大, 工艺设备先进, 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 重视人力资源建设, 开设有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专业团队经过调研分析认为, 南宁锦虹公司综合实力强、生产任务充足, 有相应的用人需求, 能提供完善的实习场所和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并在锦虹公司挂牌成立“校外教学点”。
2.2.2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厂中校”, 应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学校与锦虹公司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 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并完善“厂中校”建设方案及各项管理制度, 共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标准, 共同制订全日制在校生实习计划和实训课程标准, 校企共同规划建设培训教室两间 (企业提供教室, 学校投入教学辅助设备及软件) , 企业对生产车间重新整改, 规划建设了兼备生产和实习功能的实训室5间 (如产品检测室、细纱车间和后纺车间等) , 用于员工技能培训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
2.2.3“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
依托厂中校实施“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 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将培训点搬进企业, 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 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 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 实现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合一、岗位技能与学习标准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和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合一。
对于全日制在校生, 充分利用厂中校的资源, 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 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 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 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 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 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岗位需求, 在锦虹公司员工中组建初级班、技术骨干班、管理班3个层次的岗位专项短期培训班, 制订“分层定位、按需培养”教学方案,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条件, 按照岗位任务进行技能模块学习和实训。
2.2.4 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校企共建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管理体系。在学生实习与学员培训过程中, 校企双方明确分工, 共同管理, 企业选派的厂中校技术人员负责实操性指导和岗位职责教育, 实施工作任务监控;校方指定的责任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 实施定点监控;班级学生组建实习小组, 实施组长负责制, 实现自我监控。
2.2.5 制订多元评价方法
采取“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厂中校实习实训的考核与评价, 制订评价办法时, 根据实习课程标准和实习计划的考核要求对学员/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学生是主体, 应对自己实习的感受和收获做自我评价, 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企业指导老师 (师傅) 的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培养, 包括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各方面;根据评价表, 结合校企双方的意见, 给出学生实习总成绩。
2.2.6 教学团队组建
校企双向互派指导教师, 共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在“厂中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组织实施“校企互派”计划, 校企授课教师互兼互聘, 专业教师从规划设计、带学生实习、开展学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厂中校”建设,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和“厂中校”的企业指导教师, 与校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训/实习方案和计划, 共同指导学生学习, 开展各类培训。
82
3 实际成果与主要成效
3.1 主要成果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厂中校”工作机制, 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体3个,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确保“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以“厂中校”为载体, 创设了一个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校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培训讲师培养的综合平台, 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教师+师傅”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智囊团、专家库, 形成专业强劲的发展力;
建成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 成为区域内纺织行业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人才培养基地。
3.2 主要成效
3.2.1 提升了员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两年实践证明, 通过对企业员工实施在岗培训, 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以适应公司搬迁和技术改造所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而在校生赴厂中校进行教学实习,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下开展教学, 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 熟悉实践操作技能, 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 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 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 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 获三等奖2个, 优秀奖2个。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强, 多数毕业生能够学为所用, 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成长为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骨干, 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的好评, 社会满意度高。
3.2.2 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
“企业赢”:通过厂中校培养模式, 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 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 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后备军, 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企业满意率达88%以上。
“学校赢”:“厂中校”建设与实施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 推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为实现“产教对接、一体双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促进了专业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学生赢”:通过到企业实习,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 参与生产过程, 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 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立业观, 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
3.3成果推广情况
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与南宁锦虹公司共建“厂中校”, 经过两年的实践运作, 成效显著。2014年学校与南宁锦虹公司向全国纺织工业学会联合申报并被批准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厂中校的成功实施, 吸引了广西各地纺织企业前来学校进行恰谈合作, 2014年度分别与柳州日鹏纺织有限公司和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新增这两家企业作为校企实训基地, 并挂牌设立了教学点, 开展了4期学员培训, 企业对培训效果表示满意。南宁工信委、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丝绸协会、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等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先后到我校交流指导, 一致认为“厂中校”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显著, 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
摘要:阐述了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 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这一教学改革实践案例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