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创意产业(通用10篇)
纺织创意产业 篇1
一、纺织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早在1986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 (PAUL M.ROMER) 撰文指出, 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 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小组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 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003年, 创意产业在伦敦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营业额超过210亿英镑。据联合国统计, 近年来全球创意产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
一般认为, 社会各类产业的发展都会涉及到创意的产生与运用, 因为创意就是一种创新, 而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意可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使得传统产品具有高附加值, 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因此创意产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 纺织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李海洋认为, 纺织创意产业是在技术、品牌和外观方面对纺织原料、面料、服装等进行的创意设计, 这些设计提高了纺织产品的价值, 提升了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创意产业环保、低能耗, 已成为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结合创意产业, 我们将纺织创意产业界定为以创新纺织产品的生产、加工、设计为核心, 将创意与文化、经济相结合, 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纺织产品构成的产业。纺织创意产业主要强调将技术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应用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 加强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和时尚创意, 争取实现从创业经济到创新经济的逐步转型。
二、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
(一)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 绍兴传统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3, 234亿元, 同比增长10.3%, 增速高于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全省31.9%, 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 纺织业2, 084亿元, 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 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 分别增长12.0%、10.5%、1.1%, 增速分别高于全省相应行业增速3.2、5.5、0.7个百分点, 产值占全省相应行业比重为38.8%、30.8%、16.0%, 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前道强、后道弱”的较明显特征。从绍兴纺织业的现状来看, 总量规模优势明显, 产业链体系也较完备。从上游的纺织原料到服装等终端纺织产品门类齐全, 产业涵盖了PTA、聚酯、纺丝、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纺机等纺织领域。产业配套还有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 以及中纺院江南分院等专业服务机构, 形成了全球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创新能力相对不强, 产品雷同的情况比较多, 不少纺织企业一直停留在“仿织”阶段, 主要产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同时, 产业层次相对不高, 主要以生产加工型为主, 多数产品档次较低, “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状况较为严重。另外, 产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形势, 也对产品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加快纺织业的转型升级, 让它由“优势产业”变成“强势产业”。
(二) 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纺织业是绍兴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 当前, 已形成集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有纺织类企业9, 000余家, 成为国内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同时还拥有全球最大的轻纺产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在发达的纺织制造业水平基础上, 大力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更多地赋予各类纺织品新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2. 有利于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纺织创意产业是推动市场升级改造, 提升中国轻纺城核心竞争力的新要求。近年来, 绍兴政府高度重视市场的升级改造, 市场规模和经营户数量不断增加, 市场的集聚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然而, 总体而言, 市场产品档次仍然偏低, 市场产品链不完整, 服装市场有待隆市, 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 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力度不够。加快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引领市场走高端发展之路, 有利于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集聚从原料、面料到服装、家纺的完整产品链, 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 有利于绍兴壮大城市经济, 增强文化软实力。
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有利于绍兴壮大城市经济, 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绍兴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产业优势, 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与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 加快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对于培育壮大绍兴县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增强县域发展软实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 文化资源优势。
绍兴自古便是于越民族的分布中心, 是越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洋溢在城乡各地的越地风情是绍兴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特色。创意产业最早产生于文化创意产业, 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经济发展,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绍兴丰富的文化底蕴, 必将为纺织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绍兴正立足于“产业+市场+文化”的集群特色优势, 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贸易、创意等三大国际中心。
(二) 区位优势。
绍兴市地处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已经较为优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也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绍兴与长三角其他15个城市的车程一般都在3小时以内, 与杭州和宁波的车程都在1小时以内。为绍兴、杭州、上海等纺织创意基地相互学习, 相互沟通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便利条件, 这也是国内其他许多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
(三) 集群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从前道PTA到织造、印染到服装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 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45家, 化纤、织造、印染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8%、5%和30%左右, 是国内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四) 市场优势。
绍兴拥有全球最大的轻纺产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 绍兴县全力推进实力轻纺城、创意轻纺城、网上轻纺城、和谐轻纺城“四个轻纺城”建设, 努力把中国轻纺城建设成“现代化国际纺织之都”, 市场经营面积276万平方米, 营业用房2万多间, 经营面料4万余种, 拥有注册经营户1.9万户, 日客流量10万人次, 常驻境外代表机构716家, 2012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实现成交额973.32亿元。
(五) 政策优势。
为实现“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这一目标, 绍兴县委、县政府专门设立1, 500万元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奖励注册在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的企业或个人, 并给予房租、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 完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为纺织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的趋势下, 纺织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绍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宏观层面培育和支持其发展。如研究、制定纺织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 明确各部门职责, 形成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 加强技术创新, 打造自有品牌, 形成品牌效应。创意经济的核心元素是创新, 只有创新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打造自有品牌, 形成品牌效应, 才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才能实现纺织产业的升级。纺织印染行业要做强, 关键在打造自身的品牌。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要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要以科技为依托, 引进更多的高级人才和优势项目, 抢占未来发展高地。
(三) 加强创意人才的培育, 为纺织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创意人才的培育。切实抓好“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 充分发挥人事经理 (HR) 协会作用, 多途径开展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积极推进浙江省轻纺人才市场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建设, 开辟国 (境) 外高端创意人才培训研修基地, 定期组织一批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人或设计师赴境外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让、智力对接和人才定向培养, 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 为纺织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保护纺织创意产品的创新。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 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纺织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以保护纺织创意产品的创新, 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五) 加强纺织创意产业园区的构建, 走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规划建设或大力推动并进行统一管理的创意产业园区, 这是我国发展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 营造有利于集群化的生态环境、经营氛围和产业链条。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 实行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 吸引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入驻, 最终形成集聚区。集群区域内形成大量的人才集聚、信息集聚、知识集聚、技术集聚等。
摘要:在全球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 论文首先阐述了纺织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其次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绍兴发展纺织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同时深入分析了绍兴发展纺织创意产业的优势, 最终从政府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为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董树宝.试论创意产业的历史变迁与基本属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Florida, R.TheRiseofCreativeClass[M].NewYork: Basic, 2002
[3].李海洋.加快发展纺织创意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J].今日科技, 2009
[4].蔡建, 陈晓春.促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J].上海企业, 2006
纺织创意产业 篇2
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时期,探讨纺织产业“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以及相关路径、经验、方法等具有重大意义。我结合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就我国纺织产业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纺织产业“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
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从2000年到2012年,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5%提高到约55%,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从15%提高到36%左右,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建设纺织强国任务的逐步推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布局,成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纺织行业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与制度框架完善为纺织行业建立全球视野奠定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均占全球11%左右,外汇储备约占30%。充足的经济实力与外汇储备,以及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与资源,为纺织行业全球化布局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自本世纪初确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以来,金融、财政、商贸、产业等政府部门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制度框架,相关管理措施不断优化,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增强国际化经营水平。未来,随着我国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不断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有序推进,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完善。
二是我国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产业全球布局提供根本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工业逐步进入深度调整转型阶段,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进程显著加快。在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加大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以加快纺织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转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从有效满足多领域、多元化的国内需求,也要求中国纺织行业在开放性经济中加快树立新的优势。
纺织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利用国际高端的人才、技术、渠道等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品牌发展,自主掌握产业链与价值链高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突破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海外原料、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为我国纺织产业配套和产业资本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走出去”寻求更优资源配置,建立更高效的跨国供应链,是纺织产业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是全球纺织产业布局调整对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助推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世界各国纺织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土地、水、电等资源、能源供给日趋紧张,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升;同时,节能环保、人民币升值以及棉花管理体制等政策影响叠加,纺织企业的制造成本已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自由贸易条件,服装加工及棉纺织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至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加上东南亚国家在发达国家享有关税优惠,即便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与生产效率优势,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明显下降。
当前,国际纺织产业向更具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布局,已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虽然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却也为我国纺织产业加快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产业基础优势,参与并主导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我国纺织行业有条件在新的国际布局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实例不断增多,在对外投资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投资所涵盖的行业、地域和形式比较广泛。目前纺织对外投资的行业涵盖棉纺、针织、毛纺、化纤、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投资地点包括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投资内容包括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市场渠道、高端品牌与技术等,行业对外投资明显具有多领域、多地区、多形式推进特点。
二是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的生产能力以棉纺和服装加工为主,主要是利用东南亚地区棉价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缓冲国内制造成本压力,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投资棉花、溶解浆等原料基地,解决国内纺织原料资源紧缺问题。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投资成熟品牌、分销渠道、研发中心以及收购高端制造企业,为国内企业加强创新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高端资源。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产业资源互补,合理布局,提高发展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三是立足长远,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做好前期技术准备,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是“走出去”企业的共同经验。细致了解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实地调查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充分借助专业中介机构经验,全面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提前做好海外发展所需的语言、技术、管理等人才储备等,都是必要的准备工作。
nlc202309041046
同时,立足于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本土化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积极与当地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更好融合,真正与投资国建立互信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也是实践“走出去”成功企业的重要经验。
在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的同时,企业也反映了许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外部环境方面,不同国家间的制度、文化、习俗等障碍较多,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加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法律制度不完善、工人技术素质不高等问题,投资环境尚不十分理想。从企业自身角度看,缺乏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人才储备不充分,投资技巧运用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扎实有效的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全球布局,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效率,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形成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加紧落实强国建设任务的重要时期,立足全球视野,充分整合国际、国内有利资源,是顺利完成强国建设任务的重要支撑,形成全球布局、高效发展的跨国产业体系也是纺织强国的重要表现。纺织行业对外投资具有准入障碍少、自由度高的特有优势,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空间仍然充足。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好内外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全球布局,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
未来一个时期,纺织行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将着力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布局,明确“走出去”方向。中国纺织工业从稳定有利的国内环境,不断升级的技术基础,巨大的内需市场潜力,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以及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而形成的优胜劣汰机制和已经形成的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来看,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现阶段,纺织企业的对外投资仍应以丰富、补充国内产业发展资源为出发点,以与国内产业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为目标。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应着重与国内产业具有资源互补性和产业链协调性的环节,如纺织纤维原料生产及初加工环节、劳工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及利用国际高端资源的研发、设计、营销及品牌运营等环节。对此,行业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指导,细化纺织行业对外投资的方向与重点,企业应着眼全局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做到内外统筹,高效布局,在有效提高跨国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走出去”保障。企业做出对外投资决策及开展投资活动,需要大量的信息与专业化的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行业将在充分总结企业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对外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将聘请部分专家团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积极促成企业对外投资及合作项目,帮助企业有效防范投资风险,促进行业对外投资活动更加顺畅、高效。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贸易展览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已多年主办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的同时,今年纺织贸促会将联合进出口商会在巴西举办专业展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直观、深入了解海外投资环境的机会。
三是深入协调沟通,增强“走出去”动力。针对当前纺织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行业协会将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客观反映行业实际情况与企业诉求,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辅助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审批流程、外汇管理措施以及融资、保险、税收等方面的便利化措施和激励政策,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增强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探索在海外整体园区化投资的可行性和措施方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最大限度保护我国纺织企业产业资本的安全。
四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优化“走出去”成效。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积极性,合理加快“走出去”进程,不断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成效。行业协会将对骨干企业“走出去”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开展行业性示范推广,引导有条件的优势企业树立国际化发展的视野,提供经验借鉴。企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与资本条件,积极研究现实可行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充分做好相关人才、技术等资源储备及前期准备工作,稳妥开展投资活动。已经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企业,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对海外投资进行升级与调整,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践经验表明,纺织企业“走出去”是十分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充分总结经验,系统研究对策。
纺织创意产业 篇3
国外学者关于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研究已经长达百年 (Marshall 1920;Jacobs 1961, 1969;Thompson 1965;Storper 1997;Poter 1998;Scott2000, 2005) 。许多研究比较关注高科技行业的集聚趋势。也有研究注意到了工业地区对创新延伸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Piore和Sabel 1984) 。萨克森妮安 (Saxenian) (1994) 调查了硅谷和波士顿路128号的高科技行业的密度以及创新的产量。格莱泽 (Glaeser) (2004) 指出纽约城市的历史性集聚主要集中在服装业和出版业。他认为, 纽约当今经济活动的偏好缘自于能够快速接触新的想法以及最新的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也集聚在一起。凯夫斯 (Caves) (2002) 为解释为何生产无形资产的行业容易集聚提供了经济框架。柯里德 (Currid) (2006, 344) 列举了纽约艺术和文化行业相对比较集中, 并指出“密度产业特别容易集聚在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地方。”司各特 (Scott) (2005, 9) 阐述了好莱坞如何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地。这些城市经历了各个发展阶段, 但是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和人口密度是它们发展共同的原因。目前国际上创意对传统产业影响评价指标建立的通用方法是权值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制定的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包括:文化活动与趋势、文化活动与遗产、文化协议、文化贸易与传播趋势、翻译、文 化发展脉 络六大项 。Florida (2002, 2003, 2004, 2006) 认为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必须具备“3Ts”要素, 即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包容 (Tolerance) ;Florida还在3Ts的框架下运用全球创新指数 (GCI) 对美国城市的创新竞争力做了全面的评估, 并运用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创意指数体系, 就美国50万人口以上的81个大都市区和50个州进行了创意能力 评价 ;Florida与IreneTinagli (2004) 还将其研究架构延伸至欧洲, 在3Ts分析架构的基础上对中欧、北欧的14个国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 建立了“欧洲创意指数” (ECI) , ECI主要由三方面指标构成:“欧洲人才指数”、“欧洲技术指数”、“欧洲包容性指数”, 欧洲创意指数对研究创意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贡献巨大。但Glaeser (2005) 认为Florida提出的“波西米亚效应”在欧洲城市的实证研究并不显著, 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因素乃是3s, 即技能 (Skills) 、阳光 (Sun) 和城市蔓延 (Spraw1) 。3s更加强调创意情景与氛围对于发展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关于创意对传统产业助推效果研究
国内关于创意对传统产业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中权重确定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 所采用的方法是让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打分, 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排序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潘瑾, 陈媛 (2007) 以Lehtinen的服务质量三个维度为基点, 结合PZB模型的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关怀性和有形性五个观测项内涵, 并将体现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特点的观测项纳入体系;张燕 (2009) 等先从文化创意人才素质进行测评,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确定一、二级指标,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最终确立起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客观赋权法是依据评价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析法、GEM模型、熵值法等。周清 (2009) 以湖南省14个市 (州) 为研究对象,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市 (州) 城市创意指数进行了分析;史征 (2009) 采用GEM模型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 通过GEM模型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决定因素进行赋值量化;董秋霞, 高长春 (2010) , 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对综合竞争力和各要素竞争力分别建立TOP、SIS评价模型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上海市l8家典型创意园区的近三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国内外关于创意对传统产业影响的评价已经从全球视角和地理视角展开, 主要采用权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评价的中心是创意产业。关于创意产业园区, 当前的研究集中于园区产生的背景和集聚的成因与动力, 鲜有对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或效率进行评价的研究。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和动力的, 但不局限于产业本身, 评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也不能只着眼于产业本身, 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三、绍兴文化创意对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助推效果评价研究
(一) 绍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虽然不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和范围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概括地说.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及衍生品市场;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和会展策划等内容。根据绍兴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 从地域和行业两个维度, 可测度绍兴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分布状况, 分析绍兴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及传播效果, 得出绍兴创意产业园区的集聚特点及规律。评价方法如图1。
(二) 绍兴纺织行业文化创意助推效果研究
设计运用现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和实际可得的资料, 建立实际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创意产业动态变化过程影响效果滞后问题, 助推效果评价充分从时间和空间上考虑所有的可能信息, 建立一定的系统逻辑性。
(三) 评价绍兴文化创意产业对纺织行业发展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考评视角的差异, 从宏观制度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考察在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政府、园区和入园企业的发展目标, 探索影响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因素, 同时, 考虑到建立园区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结合文化经济学、产业集群理论、统计学、系统动力学和地理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构建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并明确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和指标选择的依据。
(四) 实证绍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深入分析并对绍兴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等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选择绍兴柯桥区典型的创意大厦, 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其发展现状、运行效率与竞争力进行评价, 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 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与能力、资本状况和智力投资等方面, 提出完善园区发展的建议。
四、结 语
作为纺织产业基地的绍兴, 文化创意产业正以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助推经济发展。目前绍兴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传统纺织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构建绍兴文化创意对传统纺织产业助推效果评价研究, 不但有助于改变目前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紧密度, 借助文化创意产业, 实现纺织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同时对于文化产业本身, 也可正确认识自己的发展水平, 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合理规划与发展。最后从宏观层面, 本研究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正确评价各个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对绍兴经济的贡献, 分类引导创意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庆华.推动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J].广西经济.2012, (1) .
[2]孙桂华, 张夏.胶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1, (2) .
[3]徐锐敏.杭州市造型艺术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 (9) .
[4]Feng genyao, Zhang feng, Xiao weige.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2010, (8) .
[5]Feng genyao Zheng yuyao, Zhang feng, Xiao weige.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Service mode Based on Web Publishing, 2009.
[6]Graham Drake.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 tries[J].Geoforum, 2003, 34 (4) .
[7]John Ho 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M].London:Pengui n Press, 2001:78
[8]王伟年, 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2) .
[9]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城市问题, 2006, (5) .
建设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篇4
海安县:产业链完整 后劲发展足
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县,纺织产业高度聚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7家纺织企业产值超10亿元,46家纺织企业超亿元。
据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介绍,2012年,海安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海安县不仅丝绸业全国知名,同时色织和化纤产品领跑全国。”卢忠平说。
“多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纺织行业发展充满信心。”谢明表示,目前海安县的纺织产业不仅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同时还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希望海安县要继续抓住发展机遇,稳扎稳打。
“海安县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劲十足。”陈树津强调说,当前像海安这样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要从七方面来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实现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让广大中小企业享有公共服务权益;三是要建立诚信,打造品牌文明;四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要拥有固定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六是要实现产销结合;七是要继续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
盛泽镇:产业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
在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盛泽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初期单一丝绸化纤产品向纺机、装饰、家纺、棉布、产业用布、服装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在行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目前盛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81亿元,占到本地区比重的94%,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作为盛泽地区龙头企业,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得到了陈樹津的认可。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陈树津指出,宋锦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这种产品做大做好,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的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是盛泽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在吴江久鑫织造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打造一个屋顶农场让陈树津大开眼界。陈树津表示,屋顶农场的做法非常有潜力,值得推广。
“盛泽纺织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谢明说,盛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集聚力高,同时一批批骨干企业正在逐步壮大。
陈树津指出,近些年来,盛泽在建设纺织产业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希望盛泽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方向,继续稳步发展,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集群的标兵地区。
纺织创意产业 篇5
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时就认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借助地域临近的优势, 充分相互学习, 资源得以共享, 提高了整个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 生产、交易成本较低, 产品销售拥有固定渠道, 企业之间交往频繁, 具有更高的信用水平, 与金融机构也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这些特征决定了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拥有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融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本文针对纺织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走访调研了浙江省185家集群内的纺织企业, 取得172份有效问卷, 通过调研以及实地访谈得出的第一手数据, 分析了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现状、特点, 并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归纳总结。
一、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现状
所谓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管道。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 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折旧等内部资金转化为投资;二是外源融资, 即通过金融市场, 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闲置的资金转化为自己的投资。企业融资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企业的投资资本;二是企业的经营性融资。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流动资产, 从事生产经营, 扩大企业规模。
针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不少学者是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胡红桂[1] (2008) 对集群内外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对其进行集群融资效率分析, 得出集群内企业资金供给更有效、融资能力更强的结论。高民芳[2] (2009) 对中国纺织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有效筹集资本的理论;孟琼[3] (2010) 分析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 提出了解决融资困难的措施。而本文是结合了纺织产业集群和企业融资这两个概念, 分析集群内纺织企业融资优势及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纺织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加工型民营企业, 企业规模不大, 并且很少有国有企业。在接受调研的172家企业中, 私营企业占86.03%, 三资企业占12.85%, 国有企业只占1.12%;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69.2%, 1 000万元以上的占30.8%。
中小纺织企业融资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 由企业创立时期资金的来源构成及2009年末资金构成表 (见下页表1) 可以看出, 企业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资金来源逐渐扩展到向金融机构借款, 从创业时期借款企业占总企业数的34.64%上升至2009年末的66.47%, 并且在面临资金困难时, 有86.52%的企业选择向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二、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特点
在纺织产业集群内, 企业相对集中, 集群内部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使得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低于集群外企业,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4]。产业集群使得企业在原材料、设备购买, 产品销售方面都能就近进行, 企业实现少库存, 提高了企业利润。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缓解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同类企业, 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可以“批量”进行, 这样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
在接受调查的172家企业中, 有58.14%的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 34.62%的企业认为有点困难, 而认为贷款很困难的企业仅有7.14%。而且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在面对资金困难时, 86.52%的企业首选金融机构贷款, 6.18%的企业向个人借款, 申请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只有3.93%, 还有3.38%的企业会选择向其他公司借款。
三、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 变量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就企业的各个指标对融资能力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 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2. 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为找出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法的模型如下:
其中, Y代表被解释变量, 即融资能力, Xi代表各个解释变量 (i=1, 2, 3, …, 15) , β0为常数项, βi为各个解释变量系数 (i=1, 2, 3, …, 15) , ε代表随机项。
以融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
其中, *表示10%水平上显著, **表示5%水平上显著, ***表示1%水平上显著。
调整的R2=0.774, Durbin-Watson=1.806, F=6.144, Sig=0.000。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上, 企业与原材料、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程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调整的R2=0.774, F检验的P值为0.000, 说明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Durbin-Watson值为1.806, 接近2, 表明模型中残差项是独立的, 残差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四、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 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以下几个因子的显著影响: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
1. 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联系程度越密切, 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
原材料供应商是企业生产的上游, 销售商的企业的下游, 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 就能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由于集群内产业链比较完整加之地域临近, 相比集群外的企业更具备和上下游保持紧密联系的条件。企业的成本降低了, 利润就能得到提升, 效益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偿债能力, 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从而获得较多贷款。
2. 企业与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越紧密, 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越容易, 表明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
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之前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信用等级进行审核, 审核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如果企业能和金融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 那么金融机构就不需对同一家企业进行重复审核, 节约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本。而企业长期向同一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就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金融机构收回贷款得到保障, 就更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
3. 政府管理时效性越强, 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引导, 良好的政府管理能为集群的发展提高优质的环境, 完善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等途径来帮助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4. 企业年限和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对企业的融资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企业经营年限越长,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稳定, 这样的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时候, 相对于其他规模小的新创办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好、偿债能力强, 金融机构自然更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
行业协会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所有会员的利益, 扮演者咨询顾问、监督者、协调沟通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行业协会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行业规范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保证了集群内企业在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另外, 行业协会可以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 完善专业化市场, 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发展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摘要: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多, 融资困难。在搜集了产业集群内172家纺织企业关于融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描述了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利用SPSS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金融机构的联系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等因素对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融资
参考文献
[1]胡红桂.基于DEA的集群与非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2008, (12) .
[2]高民芳.纺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2) :149-153.
[3]孟琼.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2) :101-102.
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6
关键词:纺织品,市场,销售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分布在华东地区,区域内江苏、浙江、上海、福建都是纺织大省,而且作为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仍将是我国的纺织分布的重点区域。在整个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棉、化纤纺织、麻纺织、毛纺织、丝纺织等纺织各个子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我国化纤产能已占全球总产能的60%。
但纺织行业已经被列为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同时,纺织行业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能源的紧张以及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本文对我国这两年的纺织品销售情况,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以对我国纺织品市场有更清晰,客观的理解,同时希望对研究纺织品市场具有指导意义。
一、我国纺织品销售情况分析
我国是纺织产业大国,对于纺织业来说,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纺织品进出口情况变化明显,从过去的出口高速增长期已经进入一个平缓的发展期和增长期,也就是出口大幅度的增长阶段告一段落。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情况(见表1)
由表可见,纺织出口情况低迷。虽然,现在行业经济企稳回暖,呈现出一丝复苏迹象。然而,金融危机导致的海外市场需求减缓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回升。而在出口有较大下滑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稳步提高,成为提升纺织产业企稳回升的核心因素。可见纺织业的格局将会改变,内销时代已经到来。201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内销售额占比已达81.8%,而且内销的增长还在持续,因此,内销一定会成为今后产业发展一个最主要的驱动力。
二、纺织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纺织品消费需求将转向中低端,这将为物美价廉的中国家纺产品带来更大机遇。纺织品市场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家用纺织品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本国纺织产业总量的二成三左右,而日本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则达到三分之一,这表明中国家纺市场还有很大的放大空间。此外,中国家装消费达到三千亿元,且这一数字仍以每年增长三成的比例增长,其中二成五的家装消费开支是用于家用纺织品消费的。
同时,中国政府四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吸引了海外采购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计划中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将对中国家纺市场需求产生牵引效应,特别是农村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目前,占中国人口总数七成的农村人口对于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只占消费总量的二成,农村人口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将推动中国家用纺织品市场的长期发展。
因此,我国纺织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当今世界纺织工业的巨变有两条主线,一是高新技术推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二是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纺织产业结构持续改变,世界纺织经济互相依存与竞争的态势更为明显。
因此,要想继续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企业依靠量的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必须着力研究消费市场,加大开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需求的产品,通过质量的提升、营销模式的创新和品牌的创建,来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而如今全球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也不断突破,跨国资源配置日益细化,网络型跨国供应链的效率不断提高,各经济体间已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的新的经济生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纺织业的自身发展和国际合作都将进一步加快。合作共赢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形势下,更是如此。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这两年的纺织品销售情况,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我国纺织出口情况低迷但国内市场需求稳步提高,成为提升纺织产业企稳回升的核心因素。中国家纺市场还有很大的放大空间,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同时,纺织企业要想有竞争力,必须转型升级,必须着力研究消费市场,加大开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需求的产品,通过质量的提升、营销模式的创新和品牌的创建,来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范增军,钟建英,卢德华.试论服装行业产业链整合[J].纺织导报2010,(4):22-25.
[2]、陆健.美国纺织市场:尽管萎缩空间仍在[J].中国市场2008,(8):68-69.
[3]、中国纺织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M].2009版:
纺织创意产业 篇7
关键词:历史文脉,空间创意,理念分析,具体体现
一、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历史文脉
1、西安纺织城的人文历史
纺织城艺术区所在的唐华一印曾是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 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自行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印染厂, 始建于1958年, 有着辉煌的历史, 为国家和陕西省的经济建设做出过较大贡献, 是陕西省的税利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周恩来总理、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厂视察参观, 绚丽多彩的印染布曾经远销世界各地, 被荣为亚洲最大的印染企业。
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该企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环保要求下被逐步淘汰, 于1997年7月28日全面停产。曾经一度辉煌的纺织城就这样走向了衰败。现在纺织城虽然还存在, 但其内部的不少厂房已经空置或者功能转变。
2、西安纺织城与艺术的结缘
纺织城艺术区是唐华一印厂区, 曾经一度辉煌, 由于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原因导致最终宣告停产, 然后就留下了现在纺织城艺术区这些前苏联设计的建筑和富有工业气息的园区, 尤其是它的厂房建筑层高9米, 室内空间开阔, 空间改造的灵活性非常大, 可以任意分割横向和竖向的空间, 并且整个大厂房的主要采光是顶光, 主要开窗朝向北, 使厂房建筑在一天之内的光线是稳定的, 非常适合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在07年初, 艺术家白夜发现了纺织城原西北一印的这片老厂房, 很快, 又有十多位艺术家进驻老厂房, 把2000平方米的大车间隔成若干个空间, 简单装修, 然后在大门口挂上一块“纺织城艺术车间”的牌子, 纺织城从此就与艺术结缘。
二、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现状概述分析
1、区位优势
纺织城位于西安的东郊灞桥区, 白鹿原的西北角, 临近浐灞生态区和半坡遗址, 位于浐河和灞河之间。交通便利, 有陇海线、西康线、108国道、312国道从此经过通往全国;西临、西阎、西蓝、绕城四条高速公路从灞桥起步;距离咸阳机场仅需40分钟的车程, 到西安高新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仅需30分钟。
2、政府政策支持
为了实现纺织城的转型发展, 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 在完成这一地区主要国企破产改制的同时, 启动新一轮的产业重组, 成立了西安纺织集团公司, 同时异地选址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 开展了大规模的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升级工作。
随着西安世园会在浐灞生态区的举办和地铁的修建, 为纺织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政府政策的倾斜, 使纺织城周边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现状问题
现在纺织城艺术区, 一部分是艺术家生活创作的空间, 但大部分是一些商业化的与艺术无关的企业入住的空间, 还有一部分厂房和土地处于废弃状态没人开发利用, 垃圾堆到处可见。它内部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功能也不够齐全。并且艺术区只有艺术家工作室和很少的开放性展览, 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只是其中的观者却没有互动和自我发挥的机会。植被稀疏, 有些地方杂草丛生, 一片荒芜。
三、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空间创意形式的产生
1、“艺术生态链”的提出
(1) 概述
艺术生态链是指在纺织城为载体的基础之上多种艺术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纺织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2) “艺术生态链”的由来
所谓的“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 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以用“生态”修饰。同样, “生态”还追求物种的多样性, 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 通俗地讲, 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 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本方案就是取“生态”追求物种的多样性, 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的含义, 以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关系而得来“艺术生态链”, 通过链条的形式将纺织城艺术区的各功能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达到平衡地发展。
(3) 空间创意设计说明
本方案探讨在工业旧厂房的载体上是如何让艺术良好地生存和发展, 怎样能够更好地在保留原有厂房的前提下创造出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 以及在场地中提供更为多元而丰富的行为视觉体验。纺织城艺术区作为西北部唯一的艺术区, 从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艺术的多样性出发, 以“艺术生态链”理念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中, 形成“艺术家工作空间——纺织城工业空间——展陈空间——商业文化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的链条。整个功能布局以链条形式存在, 使之增加每个空间的联系性, 但又互不影响, 从而能够使之长久地循环发展。在景观及建筑设计方面, 以保留为主拆建为辅, 对保留完好的苏联老建筑进行简单的立面改造, 在设计选用材料方面多使用旧厂区原有废弃砖瓦、铁皮、管道等材料, 从而使纺织城艺术区充满了旧工业艺术气息。
2、设计理念
通过“艺术生态链”的链条形式, 以“纺织城——艺术家——艺术”这种闭合的循环模式设计理念, 使其可持续地平衡发展。
3、设计目标
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同时, 对一些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者重建, 通过规划和改造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 艺术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 使“纺织城——艺术家——艺术”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从而打破纺织城传统产业链条, 带动周边其它产业链条的发展。 (1) 对纺织城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从而新旧结合, 共生共存。 (2) 通过艺术生态链拉长纺织城的产业链条。不仅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 还带动周边其它产业的发展。 (3) 通过艺术生态链使纺织城对艺术的依存程度提高。
4、针对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
链条一:“艺术家——纺织城——展陈空间——商业文化——休闲空间”
通过这个链条来使艺术在纺织城艺术区的载体之上健康地可持续循环发展。达到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齐全, 让艺术和商业协调共存。
链条二:“纺织城 (环境) ——艺术家——创作作品——交流——展览——市场”
通过这个链条来使纺织城艺术区达到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齐全, 让艺术和商业协调共存。
链条三:旧——新旧结合——新
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同时, 对一些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者重建, 从而使纺织城艺术区新旧建筑共存, 也意味着艺术区就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并共同存在的地方。
链条四:老——中——青
在纺织城艺术区不仅为老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也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并发挥展现自己的空间。
四、旧厂房空间创意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改造设计中的原则和应用
1、人性化的原则
本方案在设计时, 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 在纺织城艺术区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空间和休闲放松娱乐的空间, 还设置了美术馆和许多画廊,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展现自我的空间,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的作品, 了解他们。从爱好艺术的年轻人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了发挥自我才能, 展现创作作品, 以及与艺术家们交流学习等空间, 使他们在艺术区由被动者变为互动者, 例如涂鸦创作街区、cosplay创意坊、新生代俱乐部等等功能空间的设置。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了一条能够将各个空间都能参观一遍的线路, 和直接到达自己喜欢的功能空间最便捷的线路。
2、尊重场地特色的原则
纺织城旧厂房的青砖、红瓦以及旧管道为艺术区增添了浓厚的旧工业气息, 所以在整个艺术区的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时多用红砖瓦、铁皮、钢架结构和管道来进行设计。例如在旧工业互动区原本只有三个铁罐和几根错乱的旧管道, 我们在设计时就保留了这三个铁罐, 然后将纺织城的废弃管道回收利用, 在空间上重新进行组织, 根据人们喜欢攀沿、跨越管道等习惯, 在其中设置了几条曲折的小道, 将管道高低错落地以不同形式进行穿插设计。在涂鸦创意街区同样也用到了纺织城工业区特有的旧管道作为涂鸦创作的载体, 给他们提供了与以往不同味道的载体, 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对纺织城原的铁轨也是进行保留的, 还将以前的火车旧车箱改造为供人们喝茶聊天的空间, 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和感受铁路景观的魅力。
艺术区的生态植物园区, 原本老建筑就很少, 相对比较开阔, 原有植物相对比较多, 所以就在遵循现状面貌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植物生态园, 供艺术家们和参观者休闲娱乐。
3、在功能分区和流线方面体现原则
纺织城艺术区的功能分区就是按照“艺术家——纺织城——展陈空间——商业文化——休闲空间”这个主链条进行布置的。这样就把不同功能的空间与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给分开, 既有联系又互不影响, 使得动静分区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安静、自由、可以任意发挥的环境。在交通流线方面, 以链条的形式使纺织城艺术区的道路环环相扣, 各个空间之间的通达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仅为艺术家从自己的工作室到其它功能空间提供了方便, 也使参观者参观流线清晰, 并且使参观者沿着本方案设计的路线移步一景, 能够很轻松不重复地将艺术区的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参观一遍, 在这条线路上还根据人的心里和行为习惯, 将休闲观景点融入各个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宏烈, 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日]扬·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纺织创意产业 篇8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产生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导向”政策的确立,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突飞猛进,由此拉动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并被视为“夕阳产业”。正确评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现状有助于解决这一发展困局。
目前有部分学者利用产业关联方法分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如常利娜、卓小苏以2005年投入产出延迟表为依据,利用纺织产业的感应度系数等产业波及效果系数的计算,对纺织产业的产业影响力进行了定量分析[1];盛龙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发现其影响力和感应度正在减弱,产业高带动能力范围窄[2];张庆辉、蒋燕梅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业1987年到2002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发现该产业2002年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与20世纪90年代末有所提高,认为纺织服装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赵绪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考察了农业纺织原料和纺织产业的关联效应及其演变规律,认为农业纺织原料对纺织产业的作用趋于弱化[4]等等。但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目前的产业关联分析数据偏早,并且分析的内容也不全面,对我国现阶段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不大。由此笔者试图根据最近的2002年及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①,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5,6]计算分析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分别通过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讨纺织服装业产业关联发展现状,以期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是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对产业间联系进行定量的分析。下文通过纺织服装业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该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为其他部门所需求和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为i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生产或服务中作为中间需求的总和,Yi为i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中作为最终需求的总和。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量与总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Fj表示j部门的中间投入率,Dj表示j部门生产或服务中的全部折旧费,undefined表示其他产业部门为j部门生产或服务的投入总和。根据式(1)、(2)结合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流量表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源2002和2007投入产出表。
中间需求率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有多少作为中间需求为其他产业所需求,而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越高,最终需求率就越低,该产业越带有原材料性质,前向关联性越强。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与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中间需求率及最终需求率基本处于0.5位置,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与其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联系基本相当。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要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总投入中的比重,同时产业附加价值率=1-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越高,则该产业的附加价值就越低。而2002年与2007年的中间投入率则在75%以上,2007年更达到79%,相应的附加价值率从2002年的24%下降至2007年的20%,产业附加值率有所降低,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产业附加值尚未提升,所处产业价值链位置并未改变。
1.2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j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i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式中,undefined为j部门生产过程中总的直接消耗量,xij为j部门生产时对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量,aij为两者的比值。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i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之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B,它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I为单位矩阵,矩阵(I-A)-1为(I-A)的逆矩阵,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undefined。根据式(3)、式(4)计算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其大小表明了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强弱。aij越大,则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从表2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业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434 8;其次为农、林、牧、渔业的0.101 9;第三为化学工业的0.094 2;对其余行业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低。这说明纺织服装业直接依赖自身行业的发展,并且由于所需产业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因此对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这两个产业的直接依赖性较强。而完全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部分,间接消耗体现了表面不相干的产业相互间的全部间接影响。表2中显示纺织服装业对本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为0.790 5;其次为化学工业的0.393;第三位的是农、林、牧、渔业的0.285 9。同时纺织服装业对采矿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均超过0.1,比直接消耗系数有明显提升,说明纺织服装对这些行业的间接依赖性有所提高。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身产业部门的发展。除此之外,联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产业面较为狭窄。
2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某一产业发展变化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下文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最终依赖度两个方面分析纺织服装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2.1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国民经济各部门由此而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undefined中i行j列项,undefined为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第j列系数之和,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所有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列系数的均值,sj为j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又称为产业推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undefined的解释同(5)式,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第i行系数之和,ri为i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根据式(5)、(6)计算2007年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当影响力系数sj>1时,表示j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说明该部门对利用其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带动作用。表3中显示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08 8>1,并且排在各产业影响力系数的第4位,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纺织服装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就推动国民经济增加1.208 8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而感应度系数则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当其值小于1时,说明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表3中可知,纺织服装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807 0<1,并排在所有部门感应度系数的第10位,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纺织服装业的需求不大,产业的最终需求扩张余地不大,国民经济各产业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就拉动纺织服装业增加0.807 0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综合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纺织服装业属于带动力强而感应较弱的产业,但只要提供足够的最终需求,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 最终依赖度
最终依赖度是指各产业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计算最终依赖度首先要求出各个产业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Zil为第i个产业部门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Yil为第i产业部门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undefined、undefined的解释同(5)式。根据式(7)算得各产业的最终依赖度,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Qil为第i个产业部门对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Zil的解释同式(7)。根据式(7)、(8)可算得2002年和2007年纺织服装业的最终依赖度如表4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最终依赖度是产业生产与最终需求的依赖关系,最终依赖度综合考虑了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对各产业的影响。由表4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依赖度仍占较大比重,2002年和2007年的出口最终依赖度均在0.6以上,数值有所上升,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业更进一步依赖于国际需求。纺织服装业对消费的最终依赖度居于次席,并且数值有所降低,可见纺织服装业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产业关联分析看,纺织服装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较高,但由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分析结果可知,纺织服装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对本部门的需求更是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产业的发展局限于自身及其他少数关联产业,产业带动范围狭窄。另外,产业的附加价值率有所下降,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所处产业价值链位置并未改变,尚未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看,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行业带动能力较强,而感应度系数则较小,国民经济对纺织服装业的拉动能力较为有限,因此纺织服装业属于带动能力强而与其他产业关联较弱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产业最终需求的保证,但根据最终依赖度的分析结果,我国纺织服装业最终需求的来源依然是出口占主要位置,并且从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对比看,其值还略有提高,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拉动型特征仍在强化。
3.2 建议
我国纺织服装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渐丧失优势,行业发展面临困境。纺织服装业如何突破“夕阳产业”的困局,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纺织服装业与纺织材料产业的有机融合。由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纺织服装业对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的依赖性较强,二者分别为纺织服装业的生产提供了农业纺织材料和化学纺织材料。因此推动纺织材料产业与纺织服装业的有机融合,推进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强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使三个产业在合作共赢中发展壮大。
2)推进纺织服装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发展。从结论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关联产业局限于自身及其他少数产业,由此可知纺织服装业的“夕阳”困境原因在于过于依赖少数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调整应着眼于拓宽产业关联面,寻找与第三产业结合的发展动力,以新结合产业带动纺织服装业。
3)大力开发国内纺织服装需求。从最终依赖度的分析结果看,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依然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国内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纺织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加大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风险。推进国内需求的开发,由此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双轮驱动发展和平稳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利娜,卓小苏.中国纺织产业影响力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z1):33-34.
[2]盛龙.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2,12(3):24-27.
[3]张庆辉,蒋燕梅.纺织服装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纺织导报,2009(7):20-24.
[4]赵绪福.农业纺织原料与纺织产业的关联及其发展分析[J].四川纺织科技,2003(4):10-15.
[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05-308.
纺织产业集群复评再启动 篇9
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2年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15年底已经与206个地区建立了集群试点关系。按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的部署要求,每三年要开展一次复评。2013年进行了第二次整体复评,今年将进行第三次复评工作。
记者从中纺联产业集群办公室获悉,本次复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照2013年所签“试点共建协议书”,认真回顾三年来协议内容的落实情况,总结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检验共建的效果与不足,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发展思路。
据了解,各集群地的自评报告将于6月30日前报送中纺联。中纺联将组织专家组对所有集群试点地区上报的材料及重点考评的结果进行评审。今年四季度将召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复评工作总结会议,确定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及其荣誉称号,并签订“十三五”期间试点共建协议。
学生服质量监管将有法可依
近日从中国纤检局获悉,《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月23日正式发布,并将于3月31日开始实施。该《办法》填补了目前国内纺织品,特别是学生服质量监管的专业性立法空白,是纤维制品质量监管法治化的重要步骤,是加强絮用纤维制品、学生服、纺织面料的质量监管,实现纤维-纤维制品“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措施。
《办法》旨在加强絮用纤维制品、学生服、纺织面料等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特殊消费群体的人身健康安全。与旧的管理办法相比,新修订的《办法》调整的纤维制品为絮用纤维制品、学生服、纺织面料,也就是增加并强化了对学生服、纺织面料的质量监管;同时,确定了开展纤维-纤维产品的“全链条监管”,要求质检部门内部按照各有侧重、发挥特长的原则进行职能调整,通过日常监管、监督抽查等工作制度的实施,提高监管效果。
为了加强对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管,《办法》确立了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质量诚信制度、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和质量提升制度、全链条监管制度、原料把关制度、质量标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7项制度,旨在通过引导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建立原辅材料进货验收记录等,推动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周晓瑞)
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探究 篇10
中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贸易大国, 自1994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一直位于世界第一。然而,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资金及土地价格的上涨, 资源环境对纺织服装业的约束, 中国纺织服装业所存在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与此同时, 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世界经济疲软等外部条件的恶化, 让纺织服装业处境日益堪忧。
以价格取胜的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从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走出来, 迈向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的现代纺织, 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1. 纺织服装行业概况
纺织行业既是我国的传统产业, 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产业, 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外贸出口支柱产业的角色。2007年, 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30800亿元, 同比增长21%。纺织服装出口达1732.45亿美元, 占全国总出口的14.22%[1]。
近年来, 由于贸易摩擦的增多, 国际竞争的加剧, 环境标准的提高等因素,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2. 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问题
从全行业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 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 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 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 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 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 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 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即使是衣用纺织, 出口服装中来料、进料加工占52.1%, 国产面料仅用于中低档服装生产, 不能适应高附加值出口服装的生产。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纺织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 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
三、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上述问题的解决, 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促使纺织服装业进行升级及企业自身主动推进升级, 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四、产业升级的含义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2]。从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能够在世界纺织品生产和贸易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金融危机的爆发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恶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极易遭遇纺织品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 其已经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在在纺织服装产业的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多年来, 我国就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低价策略来赢得世界市场的。然而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正逐步丧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随着致力于解决用工方面的不规范问题、有损劳动者权益问题及劳动合同中不公平问题并倾向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企业在中国的运营成本上升, 例如企业社会福利、解聘员工、带薪休假、企业税务、商业禁止补偿等方面的成本成本大大增加[3]。
其次, 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 不少跨国公司也考虑将他们的工厂从中国迁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国家, 例如越南。全球权威纺织服装专业研究机构Werner International 2007年公布的的世界纺织工业劳动力成本比较报告显示, 2006年中国沿海企业纺织工人每小时工资为0.85美元, 比印度高0.16美元, 分别是美国、意大利、日本的5.0%、4.2%和3.7%。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为0.55美元每小时, 略高出越南、巴基斯坦0.09、0.13美分[4]。
五、产业升级的方式方法探究
1. 以结构优化为目标, 推动技术创新
中国服装用和家用纺织品在整个产业中占有加大比重, 而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供给相对短少的产业用纺织品则比重较低。同时, 我国生产高档服装所需面料, 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国内生产的面料由于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 不能迎合生产厂家的需求。目前我国用于服装、装饰品和工业的纺织品比例是63∶22∶15, 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 将比例调整至1∶1∶1。首先, 我们需要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并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其次, 我们需要加大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化纤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再者, 我们需要扩大非棉纤维的使用范围, 使高档服装面料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开发力度, 促进技术进步, 才能使产品升级换代, 不断取得竞争优势。
2. 创立以差异化经营为特色的品牌
中国纺织服装以低价策略, 销遍全球。虽然销量很大, 由于价格低廉, 所以利润微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才能摆脱对价格竞争路径的过度依赖, 实现产业升级?由产业组织理论, 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类似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有许多买者, 产品有差别, 容易进入和退出。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能在短期获得经济利润, 所以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方法是不断创新, 及创造产品的差别以不断创造垄断。创造产品差别包括创造产品的实际差别和感觉上的差别。即产品创新 (产品实际的差别) 和品牌运营 (产品感觉上的差别) 。然而中国虽然是一个纺织服装制造大国, 却不是一个纺织服装制造强国。品牌意识较差, 知识产权观念薄弱, 品牌经营很不到位[5]。
在国际品牌林立的纺织服装业, 竞争激烈, 品牌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但同时收益很大。如何建立有竞争力的品牌, 找准品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品牌定位要突出品牌个性。细分消费市场, 走差异化、特色化路线, 才能吸引忠实顾客, 取得竞争优势。品牌定位具体有以下几项原则:
1.定位必须切中目标消费者。定位必须设定一个特定的对象, 而定个特定的对象应该是目标消费者。定位时要把品牌和目标消费者的想象、感觉联系起来, 如果目标消费者根本无法理解该品牌所传达的信息, 定位则宣告失败。
2.定位一定要以产品的真正优点为基础。品牌虽然在产品之上附加了意义和价值.但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依托, 品牌的竞争优势是产品特点的延伸, 脱离了产品真实情况的定位就像空中楼阁, 会导致消费者的怀疑和产品的完全失败。
3. 定位一定要创造品牌的竞争优势。
没有竞争的存在, 定位就失去了价值。以自己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是企业不变的法宝。品牌定位本质上应展现自己相对于竞争的优势, 通过定位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优势, 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的目的。
4. 定位要清晰、明白, 不宜太过复杂。
定位的目的之一是向消费者传达有关品牌的信息。因此定位一定要简单、清晰, 便于消费者记忆与接受。从而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6]。
优衣库品牌就是一个品牌定位非常好的例子。
UNIQLO是排名全球服饰零售业前列的日本迅销 (FAST RETAILING) 集团旗下的实力核心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很多服装品牌刻意突出高贵、奢华, 优衣库却有着不同的追求。优衣库倡导百搭, 不管你是什么款式、品牌的衣服, 在优衣库总能找到合适你的配件。在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看来, 服装是生活形态的“零配件”, 通过穿衣者自身的搭配去展现自我个性, 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够感受身着称心得体、优质服装的喜悦、幸福和满足。
优衣库的清晰并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 使其在金融危机下比任何品牌都更好地生存下去。
3.推进纺织信息化建设, 提高企业反应速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大规模生产同质化的衣服已经不适应现代服装消费理念。纺织服装业作为时尚的前沿, 敏感、迅速地反映了这种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时尚消费的人群不断扩大。人们更为关心款式、风格及个性化;流行周期越变越短, 很多产品在未达到高峰时就已经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
所以要建立中国纺织服装业持续的竞争力, 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开发、生产营销方式发生变化, 使上下游企业之间、最终产品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技术供方与需求方之间出现全新的连接方式, 使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和产品的趋同性得到改善, 促进企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了推进纺织信息化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建立以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本单位的行业信息网络;
第二, 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 建立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制度;
第四,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 ;
第五, 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适合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交易规则[7]。
西班牙时装品牌ZAR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 整合供链系统, 建立了一套快速反应系统, 从而成为其“快速时尚”经营理念成功的基石。
萨拉 (ZARA) 公司属于西班牙纺织设计工业集团, 该集团在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564家商店, 其中527家为萨拉专卖店, 员工2.7万人, 每年推出2万多种不同款式的服装。萨拉公司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完全控制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在拉科鲁尼亚的公司总部, 使用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其分布在全世界的每个商店当天的销售情况。总部根据各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产品品种和生产进程。萨拉公司能够在不到3周的时间内设计、制作和在该集团全球1564家商店出售一种新款服装, 而传统的模式则需要6到9个月。萨拉公司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商店, 随时收集顾客的意见;当一种服装还没有生产时, 就不断地向商店、商人和管理人员提供信息, 以便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
结束语
我国纺织产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企业研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借鉴较成功地区的技术研发模式, 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高技术是高品质的保障, 技术的突破, 为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纺织服装知名品牌的树立还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独特的营销模式, 借鉴其他品牌, 同时进行改造创新。二是加强富有品牌个性贴合时代精神的设计。三是赋予品牌的深厚文化内涵。
技术与品牌再融合独特的经营模式, 将使我国纺织服装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齐玮.基于CMS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 (12) .
[2]但斌.大规模定制——打造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麦子节.新《劳动合同法》的社会冲击[J].中国科技财富.2007 (12) .
【纺织创意产业】推荐阅读:
化纤纺织产业11-12
纺织服装产业08-08
纺织产业升级版到来10-29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07-28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10-25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06-20
德国纺织业的产业转型经验及启示10-13
××年上半年全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运行情况08-28
创意产业创新05-10
创意产业人才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