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2024-10-25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精选10篇)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篇1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篇2

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时就认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借助地域临近的优势, 充分相互学习, 资源得以共享, 提高了整个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 生产、交易成本较低, 产品销售拥有固定渠道, 企业之间交往频繁, 具有更高的信用水平, 与金融机构也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这些特征决定了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拥有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融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本文针对纺织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走访调研了浙江省185家集群内的纺织企业, 取得172份有效问卷, 通过调研以及实地访谈得出的第一手数据, 分析了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现状、特点, 并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归纳总结。

一、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现状

所谓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管道。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 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折旧等内部资金转化为投资;二是外源融资, 即通过金融市场, 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闲置的资金转化为自己的投资。企业融资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企业的投资资本;二是企业的经营性融资。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流动资产, 从事生产经营, 扩大企业规模。

针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不少学者是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胡红桂[1] (2008) 对集群内外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对其进行集群融资效率分析, 得出集群内企业资金供给更有效、融资能力更强的结论。高民芳[2] (2009) 对中国纺织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有效筹集资本的理论;孟琼[3] (2010) 分析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 提出了解决融资困难的措施。而本文是结合了纺织产业集群和企业融资这两个概念, 分析集群内纺织企业融资优势及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纺织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加工型民营企业, 企业规模不大, 并且很少有国有企业。在接受调研的172家企业中, 私营企业占86.03%, 三资企业占12.85%, 国有企业只占1.12%;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69.2%, 1 000万元以上的占30.8%。

中小纺织企业融资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 由企业创立时期资金的来源构成及2009年末资金构成表 (见下页表1) 可以看出, 企业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资金来源逐渐扩展到向金融机构借款, 从创业时期借款企业占总企业数的34.64%上升至2009年末的66.47%, 并且在面临资金困难时, 有86.52%的企业选择向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二、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特点

在纺织产业集群内, 企业相对集中, 集群内部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使得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低于集群外企业,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4]。产业集群使得企业在原材料、设备购买, 产品销售方面都能就近进行, 企业实现少库存, 提高了企业利润。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缓解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同类企业, 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可以“批量”进行, 这样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

在接受调查的172家企业中, 有58.14%的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 34.62%的企业认为有点困难, 而认为贷款很困难的企业仅有7.14%。而且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在面对资金困难时, 86.52%的企业首选金融机构贷款, 6.18%的企业向个人借款, 申请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只有3.93%, 还有3.38%的企业会选择向其他公司借款。

三、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 变量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就企业的各个指标对融资能力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 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2. 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为找出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法的模型如下:

其中, Y代表被解释变量, 即融资能力, Xi代表各个解释变量 (i=1, 2, 3, …, 15) , β0为常数项, βi为各个解释变量系数 (i=1, 2, 3, …, 15) , ε代表随机项。

以融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

其中, *表示10%水平上显著, **表示5%水平上显著, ***表示1%水平上显著。

调整的R2=0.774, Durbin-Watson=1.806, F=6.144, Sig=0.000。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上, 企业与原材料、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程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调整的R2=0.774, F检验的P值为0.000, 说明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Durbin-Watson值为1.806, 接近2, 表明模型中残差项是独立的, 残差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四、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 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以下几个因子的显著影响: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

1. 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联系程度越密切, 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

原材料供应商是企业生产的上游, 销售商的企业的下游, 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 就能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由于集群内产业链比较完整加之地域临近, 相比集群外的企业更具备和上下游保持紧密联系的条件。企业的成本降低了, 利润就能得到提升, 效益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偿债能力, 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从而获得较多贷款。

2. 企业与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越紧密, 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越容易, 表明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

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之前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信用等级进行审核, 审核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如果企业能和金融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 那么金融机构就不需对同一家企业进行重复审核, 节约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本。而企业长期向同一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就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金融机构收回贷款得到保障, 就更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

3. 政府管理时效性越强, 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引导, 良好的政府管理能为集群的发展提高优质的环境, 完善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等途径来帮助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4. 企业年限和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对企业的融资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企业经营年限越长,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稳定, 这样的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时候, 相对于其他规模小的新创办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好、偿债能力强, 金融机构自然更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

行业协会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所有会员的利益, 扮演者咨询顾问、监督者、协调沟通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行业协会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行业规范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保证了集群内企业在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另外, 行业协会可以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 完善专业化市场, 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发展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摘要: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多, 融资困难。在搜集了产业集群内172家纺织企业关于融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描述了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利用SPSS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金融机构的联系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等因素对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融资

参考文献

[1]胡红桂.基于DEA的集群与非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2008, (12) .

[2]高民芳.纺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2) :149-153.

[3]孟琼.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2) :101-102.

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篇3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地方共建的集群试点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对于全社会来讲,无论是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为国家积累财富、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向高级化发展,集群地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纺织产业集群已成为了当前纺织行业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12月20日,每年一次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将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据悉,此次会议将主要围绕“面对各种挑战,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何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本次会议上,中纺联将发布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第二次复评整体工作情况,并为新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颁发牌匾。会议期间,还将进行镇长论坛、市县长论坛和书记论坛三个论坛活动。届时,各产业集群地领导将在此交流认识、思路和办法。此外,会议还将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工作突出的单位或集体进行表彰。

特色产业富民强市

产业特色是带动集群迅速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凭借着各自的特色产业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已在纺织行业中崭露头角。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多年来,萧山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萧山化纤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后,为克服原材料制约瓶颈,又进一步向化纤原料、石油化学工业领域拓展,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截至2012年,萧山化纤产能已达630万吨,其中合成纤维产能552万吨,包括涤纶产能523万吨,氨纶产能5.85万吨,锦纶产能25万吨,分别占全国产能的17%、19%与13.8%;人造纤维粘胶短纤的产能达78万吨,占全国的30%,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

化纤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萧山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以上,成为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山东省文登市,近几年来,工艺家纺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文登市最具特色、最具增长潜力、最具发展活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在发展中,文登市不断转变发展模式。该市骨干企业成功开辟国内市场,使文登家纺由单一的外贸出口模式逐步向内外销并重的两条腿走路模式转变。

2012年该市家纺产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40多亿元,实现利税20多亿元。文登家纺企业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000多个专卖店,形成了完善、潜力巨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

事实上,每个集群地区的起步虽然都是从单一、特色产品开始,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群地区在单一、特色产品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出了完整的链条。

位于江苏省最南端的吴江市盛泽镇就是其中之一。吴江市盛泽镇在历史上以生产丝绸产品著称。然而现在的盛泽镇,各式各类的纺织产品应有尽有。

记者在该镇看到,数万家纺织企业林立在盛泽镇周边,镇上的纺织产品琳琅满目,从丝绸、化纤、棉布到家纺、产业用布再到纺织机械、配件等十余个大类、上万种产品一应俱全。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302.5亿元,同比增长11.15%。盛泽镇也因此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

“未来我们将建设世界级的纺织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设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质提升。”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说。

在山东邹平县,棉纺织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但是现如今的邹平县,以棉纺织为基础,一整条纺织产业链正在形成。目前,邹平县纺织产业形成了从棉花深加工、棉纱、棉布、印染到服装、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布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十几大类1万多个品种。

据邹平县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未来邹平县将继续培植壮大纺织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建设更多国内领先的印染生产线、国际名牌服装加工生产线,同时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重点发展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事实上,盛泽镇、邹平县不过是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条完整的一个小小缩影。像绍兴、常熟等一批试点时间较长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产业链条早已形成,并呈现出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

多方式解决发展矛盾

随着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蓬勃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集群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在去年召开的集群十周年的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强调,在集群发展中要重点关注环保和员工待遇问题。

王天凯指出,当前印染污水排放问题是纺织行业未来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要花大力气解决好,地方政府要严格要求,从严对待,通过合适途径及时向媒体和相关方面说明情况,以防止由于应对不当而对整个地区和行业带来的影响。此外,随着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员工的流动以及有关待遇问题也会多起来。集群地区要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善待员工的态度来正确处理好职工的工资、保险、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前段时间在调研集群中指出,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当前集群工作的新课题,如何结合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对每一个政府管理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在今后的集群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岁月的长河中,三年不过浪花一朵。但是对于发展中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而言,三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篇4

xxxx位于xxxx东部,距市区12公里,国道新临高路、临博路东西穿境而过,德商高速公路(建设中)南北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区总面积 50.6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总人口4.2万人,辖32个行政村。我镇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山东省省级文明经营区,聊城市党建模范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市级文明乡镇,是闻名省内外的农机制造业基地。

一、发展情况

近年来,xxxx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突出抓好棉花加工向棉纺织产业的转变,原来的8家棉花加工企业成功转型为棉纺织企业,实现了从棉花种植到加工再到纺织、制衣的三跨越。目前,全镇拥有私营企业85家,其中棉纺织企业14家,1万纱锭纺纱能力的企业1家。可生产16支到32支之间的纯棉纱、涤棉纱、包心纱等各种纱;服装加工企业2家。目前,全镇环锭纺纱生产能力8万纱锭。全镇年产棉纱2万吨。织机500台,年织坯布300万米,年可生产服装200万件,2012年12月,棉纺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从业人员1500人。

二、在发展棉花加工及纺织产业集群上的做法。

按照“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及时制定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市场引导、行政

推动“两只手”的作用。同时,破除企业家“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棉纺织产业发展。

(一)龙头带动,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对企业的新上项目实行政策扶持,加投资扩规模,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育1个棉纺织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

(二)更新设备,提高产能。鼓励棉花加工及纺织企业淘汰旧设备、老技术等落后产能,加大投入安装国内、国际先进的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使棉纺织这一老产业焕发新的活力。目前,全镇有2家企业对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共淘汰落后的络筒机4余台,新安装了4套清梳联机。淘汰12余台旧细纱机,新安装细纱机8余台。

(三)优化环境,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xxxx坚持把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安排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服务上。对重点棉纺织企业,每月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互通信息,调度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棉花加工及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

车船零部件产业集群思考建议 篇5

1、把握省内汽车企业整合的机遇,积极参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组。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奇瑞进行区域性重组,奇瑞、江淮整合的呼声很高。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认为整合可从制造资源、配套资源合作开始。整车企业在产品平台、发动机、零部件采购方面发展合作也是当前国际汽车工业合作的新潮流。奇瑞、江淮很可能先从零部件采购平台开始合作。对此,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早作谋划,以应对由此带来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组局面。从产业集聚上看,我市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距奇瑞、江淮总装线都在百公里左右,是零部件企业比较理想的集聚地。政府应重视这一工业园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资源的汇聚。借此扩大我市汽车零部件在省内配套的份额,尤其是扩大奇瑞汽车的配套品种。

2、把握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发展电动车配套产业。

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安达尔电动车发展,零部件配套应紧紧跟上。一是围绕安达尔电动车配套,在望江县周边发展电动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支持迅启蓄电池公司的发展,以蓄电池为重点,发展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延伸电动车产业链。

3、强化园区功能平台建设,创造集聚引力。

相关工业园以特定目标客户或产品集聚,建设相对应的功能平台,如枞阳突出省内汽车厂配套为重点,市开发区发挥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龙头作用,以内燃机配套为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销售、物流、技术开发、信息等功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服务,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围绕发展战略开展产业指导和服务。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篇6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支,但这种产业集群又具备自己的独特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的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完整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资源型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表现为集中化。资源型产业集群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否可分为两种:一是依托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由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性较强,且资源量不断减少,对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重点。

2.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到位,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集群基础较差,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尽管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规模尚小、链条尚短,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目前,辽宁63%的产业集群规模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辽宁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较松散,不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底蕴不足,外资引进水平、现代管理制度及市场化程度等都亟待提高与加强。

2.2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差

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生产要素较多,一旦建成规模,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的改进非常困难,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辽宁的传统资源产业关联度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受产业集群发展制度不完善以及市场环境较差的影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低,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支撑与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与氛围,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3 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量不足,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

目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没有鲜明的特色,与周边区域相比较,企业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与区域自然资源及原有产业优势结合不紧密,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瓶颈制约。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开拓市场,普遍存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等问题。

2.4 企业创新能力偏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缺乏创新性

虽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我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普遍运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许多人对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较模糊。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我省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适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区域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力量不足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5 地方政府缺乏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

由于我国资源的国有性特征,地方政府在资源的给方式与规模、产业进入壁垒、融资市场等方面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调节机制区别于市场机制,往往会导致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行政区划的锁定导致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自由流动以及区域专业分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这也是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难以走向高端的体制性障碍。

2.6 资源耗竭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可再生资源是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如农牧业、渔业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对基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成长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资源耗竭问题不仅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本身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生产技术的不完善,在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如一些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缺少环保部门的监督与监管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工业“三废”,造成大面积污染,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环境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篇7

一、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表现

(一) 合作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视角下, 通过成本协同管理能够实现集群内部纺织企业的合作与共赢关系, 有利于整个纺织产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优势资源的差异能够对这些优势资源合理整合, 弥补自身在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的劣势, 对稀缺资源合理划分, 避免了恶性竞争情况[3]。集聚下的纺织企业能够在协同运作中增强合作, 形成良性竞争模式, 对集群中的成本协同成果共同分享, 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二) 品牌发展模式。集群的最大优势便是将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来纺织企业能够着眼于整体层面, 通过自身的发展对集群总体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在集群成本协同管理环境中, 纺织企业能够产生趋同性, 通过综合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之间的扶持、带动与发展来提升整个纺织集群的地区影响力以及品牌竞争力[4]。

(三) 协同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之中, 各个纺织企业均在成本协同管理之下相互合作, 在业务往来上相互分享, 减少了传统单独发展时信息保护程度, 在信息分享下向更高层次发展。各个纺织企业之间能够在知识、管理、资源、战略、组织、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加强合作, 在成本协同管理下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性合作, 从而从运输、储藏、原材料等多方面降低成本, 在生产计划上相互帮助、协同运作。

二、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 提升产业聚集程度。不同的纺织企业之间不应单纯形成竞争状态, 而是应该加强合作, 促使纺织产业的共同发展[5]。在企业间合作模式之下, 纺织产业能够通过发展升级在各个发展阶段把握时机, 及时发现产业聚集下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上不断完善, 促使产业链从单一向集群过渡。现阶段我国纺织产业较成熟的地区为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这几个区域, 通过高新技术让传统的纺织产业有了明显进步, 在产业集群水平上, 从传统单一企业已经逐步过渡为集群模式, 在纺织技术以及经济储备上均较强, 因此其附加值较高, 竞争力也更强。以我国中部的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以及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两个地区为例, 这两个集群纺织产业已经引进了大批企业入驻, 通过特色纺织业来实现市、区等不同级别的发展模式, 在相关先进技术的引进下实现了产业转移。在成本协同管理效应下, 纺织企业能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 吸引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或同类型企业进驻到园区之中, 形成集聚状态, 从而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也受到当地经济环境、气候、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 其能源、土地、原材料优势较为明显, 且劳动力人口丰富, 若在西部地区实施纺织业产业集群相对更容易实现绿色生产以及节能降耗, 在丝绸、毛纺、棉纺等方面发展空间更广阔。

(二)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以纺织业为例, 产业集群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在发展以及政策上的相关支持。产业集群属于新兴经济模式, 发展影响范围广且发展空间大, 政府应在相关方面制定政策与法规对产业集群下的企业起到规范控制作用。对于优势纺织产业集群而言, 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上可从环境建设、服务平台、产业升级等方面来加以支撑。由于优势纺织企业集群在设备、人力、资源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因此政府部门更多是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协助企业完成产业链条的扩散, 通过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其提升品牌力与竞争力,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优势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与更优发展。

对发展较为落后的集群加以调整或淘汰, 鼓励集群成本管理模式引进国外成功方法, 并结合当地特有实际形成特色产业群。具体而言, 以发展能力较弱的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政府首先应调查这类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能力, 若有发展空间则可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专项基金方式给予经济支撑, 并在其产业发展上起到引导作用, 联系优质的合作企业来扶持弱势产业集群。在管理经验上可将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成本协同管理方式向弱势集群传播, 结合弱势集群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若在调查中发现集群已经没有较大发展空间, 可对集群管理者思想上加以引导, 促使其分解或整合。可通过企业兼并方式促使弱势产业集群融入到优势产业集群集中, 并通过政策让两者达成较好的衔接状态, 提升产业聚集内部企业质量, 这样才能够提升纺织产业聚集影响力与总体生产能力。

(三) 优化集群内部企业成本管理。对于纺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而言, 只有做好了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 才能够为集群内成本协同管理提供基础。因此集群内部企业应在自身管理上加大控制力度, 从成本、销售、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升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应以长远、健康的合作关系为主。例如与下游企业之间在销售渠道上保持稳定, 尽可能简化销售渠道与流程, 联系自身成本管理选择适合的销售场地、销售方式、销售模式等, 避免成本浪费, 在保障销售费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成本。与上游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采购成本与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来实现自身成本优化。对于纺织企业而言, 其上游供应商为其提供的原材料对产品质量起到直接影响, 因此企业应在与上游供应商确立合作关系前, 综合分析供应商的信誉、能力、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确保其原材料的提供不会出现质量或数量等问题。可利用集群网络模式对群内资源优化整合, 获取有效信息, 在信息流通下形成相互合作的统一体。在集群内部价值链的建立上,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将作业成本分解, 从而对作业流程有所优化, 做好对产品生产以及各方面无形成本的预测工作。通过成本分析与成本预测查看是否存在消耗不增值作业, 若存在则将其剔除。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员工工作情况, 可采用激励制度, 让员工对成本流程改进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说明, 通过一线员工来了解成本流程改进的方向以及影响因素, 从而让成本管理策略得以全面实现。

三、结语

产业集聚视角下, 每个地方的纺织企业应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在产业结构上合理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提升产业聚集程度来提升纺织业的竞争力, 从而加强产业实力, 提升盈利能力。成本协同管理能够促使集群中的纺织企业优化成本管理模式, 从多方面实现成本控制, 降低不必要成本, 促使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近年来,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并得到认可, 能够将企业竞争力、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布局、技术创新等相关问题有机结合, 并实现共同最优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成本协同管理的概念, 分析了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管理策略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纺织企业的成本协同管理模式, 促使纺织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纺织企业,产业集群,成本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小蒂, 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0:148~160

[2]陈瑾.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式案例分析——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J].企业经济, 2012, 12:76~81

[3]陆瑶, 徐利新.专业市场品牌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以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3:1~5

[4]李军训, 李祖香.基于区位商的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以我国纺织产业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1:7~13

全国服装产业集群工作会召开 篇8

8月14日,2015全国服装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辽宁省兴城市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王茁,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杨金纯,以及来自全国近50个产业集群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服装协会、兴城市人民政府、葫芦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辽宁省服装协会协办,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承办,旨在更好地理清“新常态”,通过行业结构优化,促进服装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会上,孙瑞哲对服装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规划与政策先行,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平台;夯实基础工作,以社会责任建设,带动区域品牌的提升;转变增长方式,以跨界合作推动智能制造,以上下游的合作实现价值链的衔接。

冯德虎做了201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13~2014年度全国服装产业集群工作总结。他用“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概括了上半年全国服装产业总体运营趋势,深入剖析了内销市场、国际市场、行业生产、经济效益、投资等情况,从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优秀产业集群代表还就本土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刘嘉)

大朗牵手阿里巴巴打造大朗毛织“中国质造”

8月13日,为帮助毛织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质造”,大朗专门邀请了阿里巴巴“中国质造”项目负责人为企业进行专业说明,近130位大朗毛织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说明会。

为继续推进毛织企业的转型升级,拓展企业电子商务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上线及打造产品品牌的成本,大朗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大朗毛织“中国质造”项目,借助阿里巴巴平台实现大朗毛织资源线上整合,推动企业打造自主品牌。

据悉,7月24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宣布正式上线专属的“中国质造频道”。淘宝网审核通过的优秀自主品牌将会在“中国质造频道”进行展示,享受专有标志和强势营销扶持。阿里巴巴集团对进驻“中国质造”的品牌和企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企业规模、生产管理经验、品控意识、研发团队进行实地考核,实施实人认证、二维码追溯等措施,保证每件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

这次大朗牵手阿里巴巴合作打造大朗毛织“中国质造”项目,将有利于大朗毛织企业进一步提升电商应用水平,为大朗毛织企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黄天玉)

京致衣橱APP升级 设计师直通米兰

8月18日,以“尚·京东”为主题的2015京东秋冬时尚趋势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京东携手众多服饰品牌展现了2015年秋冬服饰的时尚潮流趋势。同时,京致衣橱APP在活动现场发布了全新升级版,“京东尚米兰 时尚发光体”时尚设计师人才扶植计划揭晓最终人选。

据悉,京致衣橱APP是京东商城重力打造的集时尚品牌、潮流搭配、管理衣橱和社交分享于一身的移动客户端,是京东服饰在移动端的重要战略产品,主要面向年轻时尚的都市潮流人群。新升级的2.0版具备在线商品搭配功能和分享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将线上商品进行自主搭配,并保存分享到社交平台,还可一键购买全套搭配。京致衣橱未来还将搭建时尚圈子和达人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时尚社交圈。

发布会最后,意大利时装协会荣誉主席Mario Boselli宣布了设计师顾林、谭阿丽、徐晓彦入选“京东尚米兰 时尚发光体”时尚设计师人才扶植计划,他们将获得京东的全程支持,在9月的米兰时装周上举办发布秀。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服饰家居事业部总裁辛利军表示,“京东服装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化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持续引入国际品牌,让中国消费者的商品选择真正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设计师力量,提供更符合消费者个体气质和独特调性的高品质商品。未来,京东将继续提升在服装品类的专业水准,不断升级时尚战略。”(黄天玉)

产业集群生成分析的论文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外在条件与内在逻辑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产业集群就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地,以其独特的组织形态赢得了原子式竞争中单个企业很难获取的诸多竞争优势,如市场议价优势、区域营销优势、融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信息获得优势以及研发创新优势等。加之产业集群便于进行行政区划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各国各地政府无不对产业集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产业集群一时甚至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纷纷设立工业园区,进出口加工基地等,尝试提供各种政策倾斜以培育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政府行为卓有成效,但是也有不少政府最终徒劳无功,行为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的理论研究显然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期望能够通过对集群生成机理的探索得出有益的政策启示,科学引导集群的生成与发展。

考察已有文献,国内外很多学者纷纷从外部经济、交易成本、创新空间、网络组织、弹性专精、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集群现象,但这些分析大多揭示了集群存在的合理性,说明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发展动力,属于事后分析和静态分析,不能动态地说明一定区域内企业从零到有的集聚过程。有的文献试图从集群形成的初始状态探讨起,阐述了集群生成的外部条件,但却未曾深入研究基于外在条件的形成机理,将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认作形成机制;有的文献则用集群的发展机制代替形成机制。这种分析缺少对集群形成的全过程和动态性透析,且视角单一,往往把特殊当作一般,理论包容性不大,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解释缺乏普遍性。还有一些文献对集群的成长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但大都是基于外部特征的描述,这有别于形成机制的讨论。

目前,对于驱动集群形成的动力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有些产业集群是依靠政府规划和引导而形成的;另一种则认为是由市场方式自发地形成的。由于政府推动性的集群最终是基于企业的行为选择,产业集群是由某些“偶然事件”(如新技术、新市场的发现、制度变革、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产转移等)通过外在条件触发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

一、产业集群生成的外在条件

(一)外部环境的胁迫

归根到底,产业集群这样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是由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组织的生存是基于其承载内容的,在特定的环境下组织要完成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在过去经济技术环境比较稳定的年代,市场需求乏变,企业通常进行的是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因此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

大企业从内部整合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与其他企业协调分工的交易成本,也便于控制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同时也避免了生产设施的重复建设,从而获得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非常迅速,信息的获得壁垒越来越低,组织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信息资源以及知识资本,顾客需求偏好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且多变,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采取柔性制造方式来响应环境变化,但是限于当前技术水平,企业尚不能通过实现技术上的柔性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只能通过重构组织形态寻求组织上的柔性以实现柔性制造。

此外,物质资源的日益匮乏也改变着组织的竞争范式,当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自身能力约束时,企业不得不选择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合作行为,跨越自身边界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获得1+1>2的效果。于是产业集群这种弹性专精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行为可以及时根据生产需要灵活地与上下游的不同合作伙伴进行生产组合,这种介于市场与层级之间的新型的制度安排比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和远距离的企业战略联盟更有效率。

从外部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从内部看,在集群内部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从而形成范围经济。这种有效率的交易结构和制度安排也解决了因分工内生演进所造成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它没有市场制度较高的交易费用,但又保持着市场的灵活性;没有垂直一体化组织的高昂成本,但又具备企业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兼具了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与市场交易的制度优势[1]。

(二)区位指向的资源禀赋

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够在一些区域萌生并发展,而在另一些区域即使政府有意给予政策扶持也很难培育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呢?原因就在于产业集群的自发萌生是区位指向的[2]。区域在集群形成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不但包括物质性资源禀赋,还包括市场特征、初始的制度存量以及本地的社会资本等非物质性资源等。主要有:(1)要素禀赋。由于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在选址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资源的供应是否便利。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会使企业向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要素禀赋成为区位最初吸引企业进入的显性要素。(2)本地需求。本地需求直接决定了当地对集群初创企业产出的吸纳能力,也缩短了企业和客户的市场距离,节省了大量的流通费用。本地需求也深深影响着企业认知与诠释客户需求的能力。企业对周边需求状况最为敏感,产品在本地成功,所获得的肯定和掌声最大;文化与地缘的一致使沟通的误差降到最小;直接面对客户可充分掌握客户的处境与偏好,了解他们的精细需求,应对本地需求所需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更低[3]。这些都是区域内初创企业取得初步成功的关键。(3)政府在当地的制度供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之前的初始制度存量是区域内交易制度演进的起点。当地政府如果能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有利的制度保障,创建安全法制、公平有信的本地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那么区域内就会存在更多的获利机会,区域进入障碍较低,区域对初创企业将更有吸聚力。(4)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资源也是诱导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熊比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4]。外部环境的胁迫会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家通常是响应环境变化的号召者,很多集群的形成始于企业家的某一成功决策,并且区域内初始创业者成功的“财富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创业行为在区域内的扩散,使区域内企业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5)本地根植性的产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通常存在很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很多地区在形成集群之前,那里的家家户户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的作坊式生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了解和热爱,大人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对产品的技术、市场信息津津乐道,行业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大大减少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这些资源禀赋通常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和低流动性特点,难以通过要素市场公开获得,属于本地特有要素;二是这些低流动性要素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要素向该地聚集。因此,拥有这些资源禀赋的区域就有了区位“粘性”,进而获得区位要素优势落差,随着时间的累积,势必会首先形成企业的物理集聚现象。

(三)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

区位禀赋的先天优势使空间在分布上并不是均质的,某些空间具有“粘性”,能够吸聚企业形成物理集中,但企业的集聚最终能否形成精细的分工协作网络,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要取决于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

实践表明,日用消费品、配套产品、电子产品生产和商贸领域等产业容易形成集群。因为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的要求都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容易形成中小企业集聚。此外,集群产品通常也要具备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产品的实效性和与艺术性等特性[5]。只有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明显的若干道程序时,才能够对其各道程序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而可以考虑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假如生产某一产品的各个工序在技术上联系过于紧密,那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生产(而不是不同企业分工合作)将是最优选择,这一产业相对地不适合形成产业集群。产品的时装性和艺术性则要求企业采取柔性制造响应多变需求,在这种环境要求下,才存在形成集群的必要性。同时,产品也存在更多的差异化机会,避免集群发展过程中众多同类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二、产业集群生成的内在逻辑

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外在条件既促使当地企业家萌生创业的念头,也降低了区域进入障碍。区域内首先会出现生产某一产品的某一初创企业,企业可能会凭借区域条件获得低成本优势而取得不错的发展。在外部环境的胁迫与区位禀赋的诱发的共同作用下,由于地理接近更容易模仿成功企业,加上地缘、亲缘的因素,往往会出现个别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集中在狭小的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企业提供基本相同的生产或服务,这一区域类似某种产品生产基地。但此时区内并没有分工和产业化联系,企业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集中、产业关联上离散的状态[6],这种物理集中状态可被视为集群的萌生期。

随着聚集企业数量的增加,集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外部经济性”,但是此时的外部经济不同于马歇尔所阐述的集群形成后所产生的内涵更为广泛的“外部经济”,此时的外部经济并不包括产业联系意义上的外部经济,只是集群萌生期的企业集聚效应。这些集聚效应主要包括:

1。基础设施外部经济。众多厂商的集聚,催生了维系集群的必要基础设施,企业能够共享交通、通讯、信息以及煤、水、电等基础设施,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也会引起政府的关注,促使当地政府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从而又吸引更多的相关活动到该区域。

2。原料外部经济。对集群外或本地的原料供应商来讲,产业集群实施同行业的大规模集体采购使企业形成集体力量,议价能力提高,可以获得成本更低的原料供应。

3。劳动力雇佣外部经济。行业规模扩大吸引大量各类人才来本地求职工作,从业人员的增多形成了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企业在长期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人的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另外,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内部劳动力变换率也高,促进了信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

4。知识溢出效应。集聚的初期,同行业企业的集聚使集群内充斥着大量的行业信息,使身处其中的企业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也便于获取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这大大降低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创业风险,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7],也吸引更多的企业选择该区位。

5。营销的外部经济。生产同类产品的各企业便于共享销售渠道,节省了大量的客户搜寻成本。当有些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时,其建立的渠道、积累的经验以及关于国外市场的信息,也有利于其他企业跟随进入国际市场。

这些外部经济的获得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障碍,在集聚地区企业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投入和员工,有利于新企业的衍生,也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纷纷迁入[8]。在这个过程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更容易使其互相成为竞争对象。因此,在集群的萌生期,区内企业的竞争也会很激烈,它们会竞相争夺要素资源以及顾客,这时会有部分企业由于竞争失利而退出该区域。剩下的企业起初通常会不可避免地由于偶然调剂产品余缺而产生初步的合作。起初企业间的合作是偶然的、少数的、非惯例的现象,合作的益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区域内企业的实践会修正企业主体的认知,企业由偶然的合作发现更多的潜在获利机会,企业会在审视内部资源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主动响应这种获利机会。

集聚使区内企业拥有了低成本优势,市场范围因而逐渐扩大,大量的需求使得区域内企业对中间产品形成了规模需求。区域吸引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进入,大企业通过纵向裂解、非核心业务或职能外包等行为,不断衍生出中间产品供应商,企业间的合作就更为广泛和深入了。但是,分工必然会带来协调分工的成本,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企业出于自利会选择集聚一处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此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效率继续提高,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从而产生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由此进一步促使企业向同一区位的聚集[9]。

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CriticalMass)。只有达到某种规模,集群的总产量足以挤占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市场时,集群企业才能获取超额利润,以维持集群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企业在群内也可以搜寻到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既满足了柔性生产需要,也能够形成多元代理人结构,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群内各个企业之间才能出现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效能。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集群分工更加精细,集群成长为柔性生产体,整体上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集群的自增强机制才开始起作用。

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集群这一新的制度安排逐渐在群内扩散,传染给其他人接受,从而形成产生新制度所必需的临界多数的过程。人们偶然地响应潜在获利机会的行为,使他们发现通过这些规则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其欲望,规则就会被自发地执行并被模仿。有用的规则如果被足够多的人采用,形成了一定数量(临界点)以上的大众,该规则就会变成一种传统被长期保持下去,最终会通行于整个共同体。企业在博弈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伦理准则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约定了商业交换的原则,促进了群内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且自我实施,运行成本低,往往弥补了政府制度供给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弱嵌入社会关系的过程。

在对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嵌入性概念,弱嵌入性一方面承认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则认可经济过程的自主性。基于地缘、亲缘的关系使群内交易主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很多企业主彼此之间就是朋友甚至亲戚关系,区域内企业主体已经超越了“经济人”的范畴,更多地扮演着“经济—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经济行为不仅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动机,也满足了赞同、地位、归属感、权力等非经济需要,而这些动机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传播和复制成为企业集聚行为的“黏合剂”,巩固了企业的集聚行为,为企业间可能产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障碍,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集群的分工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区域逐渐形成沿着价值链的分工体系。此时,集群内企业沿着价值链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交易方式,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集群的生成①。

三、结论和启示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篇10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资源优势

河南省各类集群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在集群内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工,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只生产一类产品,所有企业形成了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各种成本支出。

1.交易成本优势(S1)。对于单个中小企业而言,通过投入等方式扩大资源的占有,其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一般都很高,况且中小企业资源占有的数量以及对于资源的控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然而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中间组织,虽然缺乏对资源的占有和单一控制,但是中小企业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提高了资源的创新整合能力,大大节省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集群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交易成本也就降低了。另外由于集群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地理位置的接近性,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库存成本大幅下降。这种交易成本的降低,还具体表现在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不必通过创建自己的商标、品牌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开拓市场,而是完全可以依靠本身的产业集群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市场,这样就可以节省搜索交易对象的费用,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买卖双方因质量不对路所造成交易失败的概率。

2.获得信息成本优势(S2)。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交往比较频繁,集群内部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这样同类信息就可以在集群企业之间进行高效快速地传播,企业在搜索产业信息时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当然也会大大节省。另外,地理位置的接近,供给因素与技术的关联,都可以加速信息流在产业集群内的流动。

3.相关成本优势(S3)。企业的相关成本包括利用基础设施的成本、与生产有关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所耗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且专业化分工明确使以上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4.形成外部经济效益(S4)。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使整体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都得以提高,再加上市场需求空间的加大,交易能力的加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就可以从集群庞大销售网络中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经济效应,这样既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此外,集群形成之后,还可通过树立“区域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市场竞争优势,象漯河食品、郑州银基服装就是如此。因此,从长远来说,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使群内企业能够保持收益递增,而在集群外的企业是没有这种优势的。

(二)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资源劣势

1.研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W1)。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河南省目前的多数产业集群缺乏一定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产品销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极低,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的落后、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严重制约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金融市场缺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W2)。多数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这就造成了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进而严重阻碍了集群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缺失,使河南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业务拓展,技术研发就更加难以实现。

3.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W3)。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销售较为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三)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

1.充足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O1)。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而且省内的多数产业集群多是“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生产模式,区域内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再加上集群内人员的自由流动,都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这也就避免了集群内人才紧缺的问题,即使是新加入集群的企业也能够得到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而且价格一般都很低廉。

2.市场竞争的加剧(O2)。竞争是产业集群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如果集群内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创新环境和机制,而那些在管理或技术上达不到集群平均水平要求的企业,可能会影响整个集群的外部形象,所以会被集群所淘汰,结果这些企业就会面临集群内的共同压力,再加上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把握,肯定会激发该企业产生胜出同行的竞争意识,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3.政府的高度重视(O3)。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除了多次组织一些专门考察团到一些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取经之外,还出台和准备出台一些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对集群内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威胁

1.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对河南省经济的贡献不大(T1)。河南的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产业集群数量较少,截止2004年年底,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总数河南省还不足200个,远低于浙江省年产值1亿元以上产业集群519个的整体实力;从集群实现产值来看,30亿元以下规模的占85%,河南产值最大的产业集群为213亿元,而广东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产值就为3047亿元。可以说,河南产业集群多数仍处于初期发育阶段。

上一篇:马云联合国演讲稿英文下一篇:装备质量综合激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