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服装业

2024-09-19

浙江纺织服装业(共12篇)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典型意义的浙江纺织服装业进行调研,获悉SA8000标准实施及认证导致增加劳动力成本、产生高昂的认证费用和大量的机会成本等,并以此限制企业的市场准入,从而削弱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SA8000标准,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

对于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外贸依存度高达40%的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除了遭遇“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等显性贸易保护主义外,基于软性劳动标准的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简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成为众多纺织服装企业拿到海外订单的一

刁宇凡,谭凌波:SA8000标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冲击

大障碍,这将在后危机时代持续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后续发展。

1 SA8000标准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性分析

作为全球首个企业道德规范的自愿性国际标准,SA8000主要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薪酬及管理系统9个方面的劳工权益,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自1997年推出至今的15年里,SA8000标准的内容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订单中社会责任条款的重要构成。而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业自身的特点和出口市场集中性等原因,导致其受到SA8000的强劲冲击。

1.1 SA8000标准以限制纺织服装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在后危机时代,显性的贸易保护主义虽然逐渐减少,但有着隐蔽性和客观合理性的软性劳工壁垒大行其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SA8000标准与贸易挂钩,借此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据SAI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球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中,纺织服装业最多,达26%之多。同样,在中国获证的473个企业中,纺织业(37个企业)和服装业(100个企业)所占比重高达28.96%。

1.2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以推行SA8000的欧美市场为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纺织服装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和美国,较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成为欧美推行SA8000标准的主要国家。

1.3 SA8000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低劳工标准

比照SA8000标准的九大要素,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实际劳工权益状况尚存差距,而工作时间和薪酬又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故成为采购商第二方审核(常称“验厂”)的重点。

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如果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将使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SA8000认证危机。依据我国《劳动法》(1995)的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每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但这对纺织服装业来说难以执行。首先,纺织服装企业的一线员工多采用计件制,外来务工人员疲于长时间加班以获得较高报酬;其次,当纺织企业的订单任务比较紧时,更是让员工超负荷地加班。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创汇大户和吸纳就业人员的重地。但相对巨大的国民经济贡献度,反差极大的是纺织服装业低下的劳动力工资,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比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0%~15%左右。通过各国或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人工费用比较,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内陆地区每小时0.55美元的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尚不及印度的0.69美元,仅为美国的3.25%,英国的2.35%,日本的2.42%。

2 SA8000标准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

2.1 样本总体情况

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位列全国第一,拥有绍兴的轻纺业、嵊州的领带业、宁波和温州的服装业、海宁的经编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以中小型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为主,选其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回收率达88%。员工的学历以高中、高职、初中及以下为主,共占约67%;员工的职称多为初级,比例高达78%。可见浙江纺织服装业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2 SA8000标准实施将增加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福利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工资以高达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增长,其增长势头

刁宇凡,谭凌波:SA8000标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冲击

已经超过了印度、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差距正在缩小。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造成我国纺织产业正在逐步失去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

2.2.1 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当企业支付给员工加班工资时,5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将提高企业年平均劳动力成本,但41%的企业表示不知道影响的大小;28.7%的企业将提高1%~3%的劳动力成本。

2.2.2 采用最低工资标准对纺织企业成本的影响

员工薪酬是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中的主要构成。按照SA8000规定,企业必须对所有员工支付至少达到最低工资标准。按SA8000标准的要求,企业应该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浙江省的最低月工资4档分别提高到1,470元、1,310元、1,200元、1,080元,增加幅度约23%,纺织服装业的利润降低。

由于纺织企业一线工人多采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于支付加班工资问题,最低工资的实施,多数企业认为对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29%的认为可能会提高人工成本1%以上。

2.2.3 缴纳社会保险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按浙江省的规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单位缴费比例实行统一的综合费率。如2007缴费年度综合费率为24.0%~25.5%。其中基本养老保险14%,医疗保险7%(含个人账户、重大疾病救助金),工伤保险0.5%~2.0%,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0.5%。71%的证贵很多。

SA8000认证费用主要包括申请认证费、审查员的审查费、交通和翻译费用、监督审核费及年费(含标志使用费)。据调查,以300人的工厂为例,其认证费用大约9,000美元,按1:6.2的汇率计算,约折合55,800元人民币。上述成本使众多处于初创、发展阶段以及经济转型的中小纺织出口企业不堪重负,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巨大冲击。

截至2012年6月30日,浙江只有8家服装企业和2家纺织企业通过SA8000认证,足见成本高昂但回报不显现的情况让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2.4 实施SA8000标准的用工环境投资加大

除了认证费用外,SA8000的实施将会导致评估现有状况、制定系统原则和程序、控制和记录所需的时间成本,在评估期间,可能遭遇停单的窘况;还包括采取补救措施形成的成本。绍兴县是纺织出口大县,但因劳工标准未达到其标准而与高端采购商“擦肩而过”时有发生。2007年年初,该县一家纺织企业因其用工环境未达标,来自美国的一笔大订单与其无缘。有了前车之鉴,该企业于是在改善职工劳动、生活、环境方面投入500多万元,车间、生活区安装空调、职工宿舍配置电话等。

2.5 SA8000标准实施的机会成本分析

2.5.1 规范工作时间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调查中,40%的企业认为如果减少员工工作时间将严重影响工作业绩,而只有18.6%的企业认为减少工作时间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其他则认为影响不大或无影响。出现这种影响认知的原因在于,

企业认为,社会保险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劳动力成本,(1)目前浙江纺织服装业由于价格优势依靠量来获

但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影响。14%的企业认为社会保险的缴纳将提高企业人力成本的1%~3%,8%的认为是3%~5%,认为将提高1%以下和5%以上的较少。2.3 SA8000认证费用高昂

SA8000认证一般需要1年,证书有效期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每次3天。由于SA8000标准的内容细化、审核过程长,导致SA8000的认证费用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

84中国标准化2013年第6期/总第441期

取市场,企业必然要靠员工的长时间劳作完成订单;(2)目前纺织服装业一线员工一般采用计件工资来激励员工,把员工当成纯粹的“经济人”。

2.5.2 SA8000使浙江纺织企业遭受市场准入限制

从2003年2月以来,很多跨国企业来浙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验厂”。在“验厂”时,跨国企业对我国供应商的分类如下:(1)“绿灯”,说明完全符合SA8000验收标准;(2)“黄灯”,说明个别细小环

刁宇凡,谭凌波:SA8000标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冲击

节不符合标准;(3)红灯,这表明存在较多问题,企业将不能接单,即使已接单也不能出货;(4)“冻结”,如果认定需要“冻结”的话,就必须申请第三方认证;(5)最严重的FAILED,该企业将永远丧失供货权利。如今,有些纺织出口企业由于没有取得SA8000标准认证或者无法满足要求,产品出口受阻或者被取消供应商资格。

3 结语

为了解决纺织服装业面临的社会责任危机,自2006年开始,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步推行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SC9000T作为我国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社会责任“中国标准”,与SA8000相似但更符合我国国情。从“10+100+1000项目”率先试点到目前1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社会责任水平。

后危机时代,随着各国软实力的比拼加剧以及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2011)的正式推出,我国纺织服装业除了继续加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外,更应该结合SA8000标准,以全方位推进CSC9000T为契机,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业员工的权益保障,顺应全球员工社会责任的潮流,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塑造新的竞争力资源。最终我国众多纺织企业成为关心社会、关爱社会、支持社会,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从而率先冲破欧美等国所设置的SA8000贸易壁垒,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刁宇凡.社会责任标准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李玮.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9,(07):103-106.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沙林,王鲜华.社会领域管理体系标准的突破——SA8000[J].中国标准化,1999,(05):38-39.

彭华岗.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研究[J].标准科学,2009,(2):4-8.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2

2007-1-24 0:42:57 纺织检测航母、承接国内邮寄业务(赵文华)| 来源:

附件2-2

浙江省质监系统纺织品服装检测人员

持证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岗位分类及主要内容

1、物理性能测试:外观、色牢度、强力、尺寸变化、起毛起球、耐磨、保暖率、燃烧性能、防紫外线性能、透气率、透湿量、静水压、沾水等级、线密度、织物密度、捻度、重量、蓬松度等。

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纺织品服装纤维定性、定量、特种纤维含量、羽绒含量、pH值、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油率、重金属、杀虫剂、含氯酚、清洁度、耗氧量等。

第二部分 考试形式、题型及评分原则

一、考试形式

1、理论考试采用集中方式进行。由省局统一部署,省质量合格评定协会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实际操作考试按计划在报考者所在实验室现场进行。

2、理论考试合格者方能参加实际操作考试。

3、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总分均为100分,考试成绩70分及 以上者为合格。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

二、考试题型及评分

(一)理论考试题型和分数为:选择题30分、是非题30分、填空题 20分、计算题20分。

(二)实际操作考试题型和分数

1、样品的准备(10分)

(1)样品的准备符合标准要求,得8-10分(2)样品的准备基本符合标准要求,得6-8分(3)样品的准备不符合标准要求,得6分以下

1、基本操作(50分)

(1)操作规范、熟练、正确,得40-50分(2)操作基本规范、熟练、正确,得30-40分(3)操作不规范、不正确,得30分以下

2、实验结果的计算、正确30分(1)符合标准要求,得25-30分(2)基本符合标准要求,得15-24分(3)不符合标准要求,得15分以下

3、现场提问(10分)2题

第三部分 命题原则

1、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尽可能不出偏题、怪题、有争议题;

3、实际操作试题尽可能做到可操作性。

第四部分 主要参考资料

1、《标准化法》

2、《产品质量法》

3、《计量法》

4、《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5、有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6、《纺织材料学》(1997年第2版)中国纺织出版社 姚穆 等编

7、《化验员读本》(2004年第4版)化学分析 上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刘 珍主编

8、《化验员读本》(2004年第4版)仪器分析 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刘 珍主编

9、《气相色谱检测方法》(2000年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吴烈钧著

10、《色谱联用技术》(2001年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汪正范 杨树民等著

11、各岗位相关的标准

第五部分 考试大纲

一、物理性能测试

(一)基础理论知识

1、标准化、计量、质量基本知识

《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我国标准的分级 标准文献的代号和编号 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一般知识和数据处理常用方法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降低误差的主要途径

平均值、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 测量精度与误差的关系 精密度的概念及使用 有效数字的概念及确定

3、纺织品服装基础知识

天然纤维素纤维:棉纤维、麻纤维性能 天然蛋白质纤维:羊毛、蚕丝性能 化学纤维:品质、特征及分类 纺织品的吸湿性 纤维和纱线拉伸性质 织物的分类 机织物的基本结构 针织物的基本结构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服装穿着性能与纤维性能的关系

4、生产加工与使用说明 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纺织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

5、实验室专业知识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标准物质的要求

6、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实验室的用电安全知识 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使用 实验室危险品的管理与使用 实验室的消防知识

(二)操作技能

1、常规项目的检验 服装外观的检验 织物外观的检验 纱线外观的检验 纤维外观的检验 使用说明的检验 耐光色牢度检验 耐洗色牢度检验 耐汗渍色牢度检验 耐唾液色牢度检验 耐水色牢度检验 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检验 耐干洗色牢度检验 耐摩擦色牢度检验 耐热压色牢度检验 水洗、干洗尺寸变化率检验 断裂强力检验 顶破强力检验 起毛起球检验 耐磨检验 保暖率检验 燃烧性能检验 防紫外线性能检验 透气率检验 静水压检验 沾水等级检验 透湿量检验 线密度检验 织物密度检验 捻度检验 重量检验 蓬松度检验

2、检验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3、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 耐光色牢度机的使用与维护 耐洗色牢度机的使用与维护 耐汗渍色牢度机的使用与维护 干洗机的使用与维护 耐摩擦色牢度机的使用与维护 耐热压色牢度机的使用与维护 缩水率机的使用与维护 强力机的使用与维护 顶破强力机的使用与维护 耐磨仪的使用与维护 起毛起球仪的使用与维护 保暖率仪的使用与维护 燃烧试验机的使用与维护 紫外线透过率仪的使用与维护 透气率仪的使用与维护 静水压仪的使用与维护 沾水仪的使用与维护 透湿量仪的使用与维护

天平、摇黑板机、烘箱的使用与维护 织物密度镜的使用与维护 捻度仪的使用与维护 蓬松度仪的使用与维护

4、安全与检验结果 能处理检验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 能处理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一般技术问题 能按规定写出完整的检验原始记录 能正确计算和处理检验数据

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一)基础理论知识

1、标准化、计量、质量基本知识

《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我国标准的分级 标准文献的代号和编号 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一般知识和数据处理常用方法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降低误差的主要途径

平均值、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 测量精度与误差的关系 精密度的概念及使用 有效数字的概念及确定

3、纺织品服装基础知识

天然纤维素纤维:棉纤维、麻纤维性能 天然蛋白质纤维:羊毛、蚕丝性能 化学纤维:品质、特征 纺织品的吸湿性 纤维和纱线拉伸性质 织物的分类 机织物的基本结构 针织物的基本结构 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服装穿着性能与纤维性能的关系

4、化学基础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影响条件

5、生产加工与使用说明 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纺织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

6、实验室专业知识

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装置的用途 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能 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 标准物质的要求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7、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实验室的用电安全知识 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使用 实验室危险品的管理与使用 实验室的消防知识

(二)操作技能

1、常规项目的检验 纤维定性

纤维含量的化学定量方法 棉麻纤维含量的测定 羊绒纤维含量的测定 羽绒含量检验 甲醛含量的检验 pH值测定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检验 重金属检验 清洁度检验 耗氧量检验 含油率检验 杀虫剂检验 含氯酚检验

2、检验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3、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 天平的维护和使用

显微镜、纤维投影仪的维护和使用 烘箱、水浴锅等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4、安全与检验结果

纺织服装业渠道等于财富 篇3

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内营销渠道,分享内销市场的稳定持续增长。

2006年度纺织服装行业共有18名企业家人选“《新财富》500富人榜”,财富额在5—12.2亿元之间不等,排名在183—387名之间。按子行业来看,平均分布在印染、家纺、毛纺、针织、服装、无纺等行业;按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大省的浙江和江苏。我国纺织行业低资本投入和劳动密集型特性,不断成就了民营经济财富创造的神话。纺织行业资本投入低,民营经济获得行业利润的99%

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在35%左右,相比其他行业,资本投入较低,是民营企业家创业的摇篮。过去5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总的销售收入中的占比由25.2%下降为9.2%,企业数目占比由14.7%下降为4.3%。2005年,民营企业利润率和期间费用率分别为3.8%和6.4%,而同期国有企业利润率和期间费用率分别为0.36%和9.8%。民营经济以行业82%的固定资产、88%的就业人口,实现了91%的行业收入,创造了99%的行业利润(表1)。

民营经济快速壮大的同时伴随着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过去4年间,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例已由2001年的2.5%提高到2005年的26.7%。

收入增速趋向回落,子行业分化明显

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品与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8万亿元,出口交货值5737亿元,工业增加值4999亿元,利润6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18.2%,26.5%和35.8%。剔除统计口径的差异,纺织行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19.2%和27.9%,收入增幅下降趋势明显。

2005年基于自由贸易的预期,前期高增长投资导致的行业产能集中释放。在遭遇美欧等贸易设限环境下,行业一方面承受着棉价上涨的现实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承受着人民币升值和贸易设限下的收入增幅减速。大量出口转内销产品的激烈竞争降低了产品市场价格,行业毛利率下降趋势形成,2005年行业销售毛利率、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0.60%、3.48%和10.85%,毛利率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同比上升0.17和1.32个百分点。

由于下游需求的变化和产业链间产能释放的不一致,子行业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图1)。就收入而言,收入增速高于纺织行业增速的子行业有棉纺、针织、化纤、纺织制成品制造和麻纺:就利润率而言,棉纺、纺织制成品、毛纺、服装制造、麻纺、针织业利润率较上期上升,分别上升0.88、0.7l、0.30、0.29、0.29和0,26个百分点: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合成纤维制造、丝绢纺织及精加工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利润率出现下降,分别下降1.68、1.30、0.35和0.24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占纺织行业25.3%的棉纺行业2005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05.5亿元,利润总额160.0亿元,同比增长28.5%和77.0%,利润率3.2%,较去年同期提高0.88%:占行业收入22.6%的服装制造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478.5亿元和利润总额192.5亿元, 同比增长26.4%和33.1%,利润率4.22%;占行业收入10.2%的针织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8.9亿元,利润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22.6%,利润率4.18%,同比增加0.26%。

2005年印染业实现印染布产量362.2亿米,同比增长15.7%;销售收入1345.7亿元,利润41,5亿元,同比增长19.5%和35.1%;销售利润率3.08%,同比增长0.38%;出口交货值457.8亿元,同比增长12.1%。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数最为103.8亿米, 同比增长11.5%,增幅同比下降11.3%;出口金额8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增幅同比下降17.3%。

印染及服装设计产业价值高

纺织行业产业链价值主要体现为:成本(规模)优势、技术领先和品牌及渠道价值。在出口受阻和内销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该行业在国际上面临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成本更低国家的挑战,国内企业依靠规模降低成本的环境已不具备。在成本优势正在缺失的情况下,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步向技术开发和应用,品牌、市场和营销网络推广转变。结合纺织行业产业链,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纺织行业的价值创造将向印染、服装设计和服装销售转型(表2)。

从国内产业现实发展背景看,服装设计在我国还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企业对服装设计的投入和消费者对国产服装设计的认可度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善;印染环节一方面需要技术投入,另一方面需要环保投入,我国环保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因此印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从国内务行业龙头与日韩等国家优势公司进行印染合作也体现出印染产业的价值吸引力,如雅戈尔与日方合作成立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魏桥纺织与韩国相关印染企业合作等。

未来发展取决于渠道和国际合作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4

关键词: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策略

原标题:新形势下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纺织业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策形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浙江省纺织行业如何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提升转变, 如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纺织行业一直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印染布、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 其中代表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44%, 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的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 不可否认, 浙江省纺织业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产能过剩、纺织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品牌不足等。这些对浙江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二、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及政策新形势

(一) 浙江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形势。

首先, 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及效益。浙江省纺织产品的出口主要是靠低成本, 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的成本, 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因此, 人民币的升值将进一步减弱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影响企业的出口及效益, 给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纺织品出口处于全国前列的浙江无疑会首当其冲地面对这一挑战;其次, 用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生产产品成本上升。近些年浙江省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 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目前已达到700万人左右。企业招工难, 进一步使得纺织企业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 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此外, 原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也成为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持续上升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增加了纺织产品的成本;再次, 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由于打造绿色浙江战略的深入实施, 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政府整治的重点之一。因此, 纺织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另外, 浙江省可用于生产纺织品原材料, 尤其是生产棉花的耕地面积相对其他纺织品生产大省较少, 可耕种土地面积稀少制约了浙江省纺织品原材料的生产, 进一步制约了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

(二) 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国际形势。

首先, 国际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手段。浙江省纺织行业的产品出口也必将要应对这些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新型贸易壁垒。当前, 影响浙江省纺织行业较多的贸易壁垒有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贸易壁垒等几种形式;其次, 后配额时代的进入使浙江纺织业面临新的挑战。从2005年1月1日起, 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全面取消, 纺织品服装业正式进入“后配额时代”。“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发达国家在取消纺织品配额的同时, 必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出口能力和成本优势进行限制。

三、新形势下浙江省纺织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一)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 以适度规模作为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的特色。

浙江不仅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达地区, 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地区,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地域比较集中, 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因此, 要着力加强浙江省产业集群方面的规模, 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节约成本, 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行会协会应重视浙江省纺织业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创新率, 帮助企业了解不同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 以发挥其比较优势。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对好的经验予以推广, 同时加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 以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

(二)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浙江省纺织企业, 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其发展轨迹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移, 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精神。新式样、新时尚是纺织市场的活力所在, 新纤维、新面料则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新品开发不仅要关注设计环节, 还要延伸到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要不断关注消费动向和消费心理的变化, 善于发现消费者的需求, 跟进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 新品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物理化学指标, 还要研究产品的功能性、品质性和审美性, 善于将舒适与自然、品味与时尚相结合, 将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 加强品牌建设。

浙江省纺织服装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建设。首先, 创建优质品牌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 改善产品的设计。例如, 结合浙江省纺织业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 创建一些服装质地优良, 具有江南风韵的服装品牌, 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形成浙江省的特色, 从而塑造品牌个性。这就要求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设计两方面双管齐下, 整体上提高浙江省纺织品水平。其次, 要加强品牌运营、策划、推广,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把企业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四) 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 注重人才培养。

在提高纺织业技术水平方面, 浙江省应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 (科研机构) 组成产业联合体, 由高校组织技术攻关, 政府制定产业技术政策, 企业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方面, 要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 除了吸收毕业生外, 还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进行在职人员的培训,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 要让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 通过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同时, 加强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通过与高校、行业的合作, 培养善于开拓国际市场、能够进行品牌营销、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合法贸易的人才。

(五) 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针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浙江省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以及浙江生态省建设的要求, 浙江省纺织企业应注重鼓励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实现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 缩短工艺流程, 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内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新型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方法, 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定期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知识培训。在企业中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低耗高效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周颖.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浙江纺织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 2007.

[2]荣蓉, 孙究.当前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07.

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篇5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

目标瞄准四个“一批”

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6730.5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579.51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16.32%和22.85%,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221.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6%,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

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

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

四个“一批”指引方向

发挥集群高度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搭建平台向提升集群服务水平努力。太仓璜泾镇、吴江盛泽镇、江阴顾山镇等一些产业基地、特色名镇建立工业园区,打造服务平台,设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贸易及物流中心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提升集群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水平夯实基础。吴江市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了一家企业解决不了的事,吴江盛虹纺织品检测中心90%的业务量来自中小企业,服务对象已达到2500家。

江苏省纺织服装业提出,通过几年努力,使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聚集度达到60%以上的发展目标。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做到四个“一批”。即:在进一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产能规模、效益水平居全国领先的、具备完善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区域;建立一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以至中国世界名牌;引进、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信息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2009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产业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包括丝绸、针纺、家纺、花边、羊绒、纺丝、经编、贡缎、无缝织造、产业用布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针织服装、羊毛衫服装、童装、袜业、领带、线带、制鞋等29个行业,共吸纳163.8万人就业,年销售收入为5723亿。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8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2000个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鹿城服装、长兴纺织、诸暨袜业;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等;出口交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诸暨袜业等6个。

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

改革开放初期,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当时所处的短缺环境为纺织产业集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长。如宁波服装、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的新时期,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如绍兴县滨海印染工业园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天台过滤布产业集群等。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但通过多年来的演

变,块状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已形成两种主导方式:

一是互动提升型。一批纺织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体系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并越来越成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主导组织形态。如海宁皮革城、绍兴柯桥轻纺市场、桐乡羊毛衫市场等一批国际性商贸市场,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由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整合,促进了集群组织形态的变化,一批以营销和研发为主的服务型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虚拟网络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如温州的森马服饰、美特斯·邦威,嘉兴的雅莹服装等,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转型升级路径特色化

纺织服装类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升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品牌培育发展、营销体系建设等功能提升上下功夫。

当前,浙江省纺织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网络体系当中,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软要素的支撑能力。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审视,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不够。

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源于农村工业化,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是其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五个为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内生活力强劲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剧烈波动的特点。

以服装为龙头完善产业链

福建省纺织工业经过20多年产能规模的快速拓展,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区域特色已明显突出,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一批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特色,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福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共有17个市、县、区、镇,占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特色城镇数量的10%。

产业体系完备上下游联动

至2009年,全行业职工突破120万人,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行业结构体系。

首先,以发展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纺织原料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福

州地区的长乐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长乐的金峰镇和松下镇分别为“中国经编名镇”和“中国花边名镇”。从长乐市的产业集群来看,长乐市纺织业以加快纺织原料开发生产为己任,不断满足国内纺织业发展的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的需求,从而成为国内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地区化纤短纤、长丝年产70万吨;棉纺420万锭,化纤纱、混纺纱80万吨;经纬编面料、经编花边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1/5。

其次,福建还形成了由专业市场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从泉州地区的晋江纺织产业集群和石狮服装产业集群来看,泉州服装发展源于石狮服装集散市场,由于服装专业市场和服装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石狮、晋江周边城镇以及泉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服装产品为龙头,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辅料、非织造布、纺机等相互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泉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999亿元。泉州的晋江市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石狮市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产业集群品牌带动效应凸显,“九牧王”西裤、“七匹狼”夹克、“柒牌”男装、浔兴SBS拉链等一大批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最后,与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也形成了产业集群。革基布等产业用纺织品是福建内陆南平、三明地区的特色产品,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尤溪县、永安市等市县经过加大行业技术改造提升,形成了以革基布织造为龙头的纺纱、织造、染整、制革、后加工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

集群梯度转移成效显著

随着近几年全行业的转型升级,福建省的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并已取得显著成绩。

泉州、厦门、福州等沿海地区,开始把新增纺织产业加工点以及新型纺织项目向闽中西部推进,不断深化区域协作配套,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稀缺等问题。已在工业园区建设、纺织面料开发、服装加工生产、竹纤维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与此相对应,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加大承接梯度转移的优势,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规模企业、纺织产业科技园区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地区。

从龙岩地区的长汀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来看,长汀县是闽西的革命根据地,十多年来,在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已出现投资由小项目向企业集团大项目转变;由租赁厂房向企业自建厂房转变;由来料加工向自营内外销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闽南客商为主投资向闽、浙、粤、港澳台和海外客商共同发展转变,产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

同时,内陆纺织业传统地区也不断提升,以形成产业集群。南平市是福建省发展较早的纺织基地之一,在长期调整发展中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格局。全市纺织服装企业2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6家,全区已形成PU革基布、洗洁巾、针织童装等三大产业。

龙头企业带动地方政府牵头

上承环渤海,下启长三角,对接东北亚,与日韩隔海相望,山东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纺织工业是山东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全国纺织工业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山东有国家级产业集群17个,2009年国家级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占山东纺织行业实现利润的一半左右,产业集群已成为山东省纺织行业实现集约式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造成了严重打击。2009年以来,山东省各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生产经营稳定,集群内重点企业没有停产、破产现象。可以说在重重困难面前,山东省的产业集群依然保持着稳健发展。今年1-9月份,山东重点服装企业销售收入增幅均在15%~20%以上,出口、上缴税金、利润也同步增长,产能发挥良好,产销基本平衡。山东服装业稳步走出“后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

然而今年国内的服装企业同时遭遇了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这些对于作为服装大省的山东的影响也很明显,例如山东的邹平、高青、诸城等地“招工难”现象比较突出,用工缺口大约在20%左右。

应对外环境促转型

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服装企业转型发展的好时机。纺织服装行业是排得上号的高污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是我国工业转型的重中之重,纺织服装企业正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逐步提高设备档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魏桥创业集团计划在三年内将现有棉纺织设备全部改造为:全精梳、全长车、全自络、全无梭,提高产品档次和自动化水平,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

而面对招工难问题,山东服装企业也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妙招。提高员工工资,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关心关爱留住员工。文登艺达家纺集团对员工宿舍实行公寓式管理,有专人打扫卫生和清洗被褥,用成本价供应饭菜并给予补贴。魏桥创业集团投资几千万元,为职工宿舍安装空调,使职工宿舍条件改善。

整合内资源促升级

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必须能灵敏应对,才能在危机中取胜,而山东产业集群自身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山东政府、企业携起手来,共谋发展新思路,实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目前山东的产业集群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南方先进省市相比,山东省棉纺织能力大,但染整加工能力薄弱,最终产品比例不高,这对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是国际市场环境仍制约着行业出口。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消费需求和就业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外销产品仍面临订单和低价的双重压力。再次是土地、资金等的紧缩效应对行业有序发展不利。企业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让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山东服装人一直在开拓思路,积极思考。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希努尔集团、昊宝集团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头。而对于产业集群中该怎样发展产业链的疑问,山东的思路是: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调整纺织产业结构,通过完善产业链,壮大山东纺织产业。由地方政府牵头,广募社会资金,为服装企业融资的办法,已经在夏津县和临清市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展江苏纺织服装业的稳与进 篇6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顾问张延恺,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江苏国际服装节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吴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范建龙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据悉,江苏省两项行业盛会——第十八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于9月9~11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三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将于今年10月16~18日在江苏盛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展会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全国各地举办的专业展会中,江苏国际服装节走在了前列,高效率地组织相关展演、论坛、洽谈等活动,帮企业拓展市场、推广品牌、提升实力,反映了纺织服装大省坚定走“纺织强省”道路的决心和举措。

连续六年保持万亿规模

2015年,江苏纺织产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的态势。从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显示:江苏纺织产业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15.33亿元,同比增长4.2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08.01亿元,同比增长7.77%;出口额为460.96亿美元,同比下降3.75%,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的态势。

多年来以来,纺织服装业是江苏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出口优势产业,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谢明介绍,2015年江苏纺织服装业稳中有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如波司登、阳光、海澜、红豆、阿仕顿等表现突出;一批成熟的外贸企业,如晨风、华利达、天源、老三等稳扎稳打,保持了出口的优势;产业基地、特色集群积极调整转型,3个千亿级基地、16个百亿名镇,成绩斐然。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徐迎新表示,江苏是纺织服装大省,是我国率先迈入万亿产业的省份,截至2015年已连续六年保持万亿规模。这个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行业的正确引导,同时也离不开江苏省各级政府、组织对纺织服装业予以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因此,本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紧扣“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两大任务,围绕“品牌江苏 时尚江苏”两大主题,突出品牌建设、突出时尚创意、突出专业导向,展示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应对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新亮点。

第三届盛泽纺博会将延续“中国面料看盛泽”的主题,以集中展示中国时尚面料为核心,打造中国乃至国际纺织界交流、展示和交易新平台。

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据悉,本届服装节将由“第十八届中国江苏国际服装·家纺·面料博览会”、“2016江苏时尚创意周”和“系列活动”三大部分组成。

博览会将设立展位1200个,分2个馆四大展区展示,以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为主,重点展示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在品牌、质量、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参展。

其中的品牌展区将分为自主品牌展区、区域品牌展区、国外品牌展区和特色面料展区等,将涵盖男装、女装、童装、家纺、面料等品类的400多个品牌。区域品牌展区,近几年涌现的千亿基地、千亿市场、百亿集群均在其中。此外,还将设立互联网交易平台展示区、贸易对接区、智能设备展区。

2016江苏时尚创意周将以时尚发布、设计创意为主线,突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交流,注重原创性,通过相关活动,提升江苏纺织服装的时尚影响力,打造江苏设计新优势。

届时,将举行“东风悦达·起亚”2016江苏时尚创意周开幕式、2016江苏省十大服装设计机构评选、“乐鲨杯”江苏省服装院校童装设计大赛、青少年“四仪”服饰设计征集活动、第二届潮人街拍等活动。

服装节的系列活动方面,将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等主题开展,突出产业对接交流和商贸合作,突出权威性、专业性和前瞻性。

其中将包括由产业集群地海安冠名的第十八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的年度总结与表彰盛会——“常纺之夜”2016江苏纺织服装年度盛典,江苏·中国纺织材料价格、丝绸化纤、家纺、男装指数发布会,2016江苏纺织服装高层论坛。

据介绍,第十八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在重点突出品牌、贸易平台作用的同时,还将以时尚创意带动产业向高端提升;以发布展演、供需对接、前瞻活动引领行业转型、企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快讯 I NEWS

江苏纺织产业集群再添生力军

3月16日,第十八届江苏国际服装节暨第三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将苏州市姑苏区和虎丘婚纱城作为第13批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单位,分别授予“江苏省婚纱礼服名城”和“江苏省婚纱礼服产业基地”称号。

2002年起,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在全省纺织行业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各产业集群地积极参与。截至目前,江苏共有集群试点单位79个。集群经济已成为江苏省纺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悉,苏州市姑苏区的婚纱礼服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了集面料、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区内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虎丘婚纱城项目,以婚纱礼服为主营业态,创意设计为引擎,打造婚纱礼服设计师品牌和自主品牌,有特色,有发展潜力。(刘嘉)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7

服装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以服装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这些工作为学习方式, 它把服装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但不是简单地模拟企业生产, 而是“真刀真枪”地推行项目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教学环境以工作情境为支撑,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 教学理念由供给变为需求, 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为掌握技能, 教与学也更接近生产实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由于采取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训情境为中心的转变, 使学生对企业服装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工作内容有了深切的体会, 认知和熟悉了工作岗位职责, 了解了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毕业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 还应包括岗位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等等[2]。服装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有利地提高了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这些能力。

1 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

实施项目化教学, 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 教学的内容采用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 教学的过程是服装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项目实施的执行者, 因此强化了实践环节, 强化了服装技能的训练, 切合了企业实际, 从行为上服从了企业岗位的需要, 并明确了岗位职责, 使学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项目化教学破除了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我院服装项目化教学具备强大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室、工作室、服装流水线等场地, 将企业真实的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企业兼职教师引入到课堂中, 结合服装企业的工作方法模拟实施项目, 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逐步实现了职业角色意识的转换, 同时熟悉了工作岗位要求, 处理的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接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紧密联系[3]。项目化教学通过市场和职业岗位调研, 进行岗位群分析, 然后参考吸收了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 对应各工序整理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 设计技能训练项目, 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 并萌发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不断培养并强化学生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个真实的工作情境中, 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已经获得的和正要学习到的服装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构建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 去完成项目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不仅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职业氛围, 获得全面、感性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联系, 不断促使自身协调处理人际问题, 解决技能问题, 为今后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得到了职业能力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形成。[4]

3 团队合作意识的加强

“合作能力”是美国人才素质指标中的第一项要求。日常的职业情境中, 沟通与合作是很重要的环节。而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着团队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凝聚力不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弱等问题。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通过项目化教学, 从而有效的遏制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讲究个人能力、不关心与他人协作的狭隘思想, 它优于过分强调学生个人风格培养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使学生合理细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才培养,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其中遇到的难题, 只有富有责任心地参与项目中的部分任务, 并与其他合作者进行大量沟通交流, 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协调有序地进行。同样服装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服装企业实际工作, 也不存在单个人孤立的劳动, 而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在操作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 又体验了实际工作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合作的过程, 改变了以往学生单一的、以个体为中心的学习形式, 从而训练了学生与前后工序之间通力协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 他们所承接的任务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成, 这就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完成从不适应、摸索到适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 有效地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不适应期, 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5]

4 毕业生对项目化课程认可度的调查

根据麦可司公司对我校2010、2011、2012届服装专业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 分别有71%、74%、74%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的实践环节, 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课程为女装设计项目课、成衣样板设计与制作、服装CAD/CAM[6], 而这些课程都是我院最先实行的服装类项目化教学、其成绩取得企业和兄弟学校一致肯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对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升并强化服装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和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启发行业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型, 最终促成接受项目化教学的学生提早“就业”。因此项目化教学具有比其他课程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使毕业生获益匪浅。

5 项目化教学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理性认识

高职服装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对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满足了服装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当然对于项目化教学也需要有理性的认识, 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 并且它的实施也不是对任何教学单元、任何课程都适用, 也会受许多因素的限制, 不能偏面夸大其作用。作为项目化教学本身也需要随着服装产业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 才能去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服装生产要求, 服务于本地区的服装经济的发展, 顺应时代的需要, 才会有生命力。随着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许多企业在重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视他们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软技能, 软技能缺乏的毕业生即使暂时能就业也缺乏职业发展的能力, 因此作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 还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7]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研究与探索, 35:11-13.

[2]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91.

[3]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 (2) .

[4]张贤.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 (68) .

[5]杨福兴.项目化教学对高职师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22) .

[6]麦可司公司2010-2013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8

一、“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训基地既是高职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为学生设置的提供实践教学、实践训练、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统一体, 又是承担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并能服务于社会的实训培训场所, 因而, “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在突出其教育性、职业性功能的同时, 也应承担起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

1.人才培养功能

对于学生来讲, 实训基地将成为以实践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训练为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工作实践能力为目标, 逐步从实践基本训练到对职业环境认知等多个教育训练层面的场所, 承担区域内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对于教师来讲, 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场所。

2.资源共享功能

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问题, 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可利用社会、企业和其他院校已有的设备和条件, 走联合共建之路, 实行校际间、校企间联合共建实训基地,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3.社会服务功能

实训基地应成为产学研结合基地,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 联合承接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课题, 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 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可以为社会上一些行业、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 承担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真正实现“学校走向社会, 社会扶持学校, 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这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实践

“政府引导、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涵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创新学院校企合作机制, 搭建高职实训平台, 使政府的资源及企业的设备、需求和师资等为学校所用, 校企全方位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和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此, 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 “五合一”实训教学方式初步形成

两年来, 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 通过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 大胆实施“五合一”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

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对于工艺材料类课程, 采用现场教学, 让学生现场感受真实的工艺流程。教师边讲边做, 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 做到了现学现用, 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 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 确保了技能训练质量。

2. 学生与学徒合一

学生直接参与位于学院附近的天九印刷有限公司、镇海豪发印刷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吃苦敬业、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 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 实现了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生下企业实习时,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生产任务, 在生产活动中, 教师就是学生的师傅, 产品质量与产量和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 不仅提高了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双师素质。

4. 理论与实践合一

要求教师既懂理论,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在工艺上有所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如徐筱老师不仅在包装材料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一定造诣, 而且在操作技能方面也有“绝活”, 多次为天九、豪发等企业破解包装结构技术难题。

5. 作品与产品合一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 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 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 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

(二) 多方受益的合作目标正在形成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 包装设计专业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内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天九印刷有限公式, 已被授予镇海区、宁波市大学生实习基地;包装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也成为省级示范基地;宁波市包装设计中心还落户于院内实训中心。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的三个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学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贮备库, 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习不仅不是负担, 还解决了企业由于生产的季节变化临时用工的难题, 而且学生能成为企业高素质的劳动力, 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学生毕业时, 合作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从而降低招工难的风险;校企联合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对接, 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成本;学校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加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 企业能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基金, 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德艺双馨的教师,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学校、教师和学生, 扩大企业品牌影响, 造就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 我们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 不断增强实训的有效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真正使实训基地成为包装设计专业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初步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建、共享、共赢, 多方受益的合作目标。

(三) 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逐步完善

包装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的生产性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印刷技能。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就深入校外实训基地,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职业训练氛围, 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起了极大的作用。二是平面设计教学, 培养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以及设在宁波市大学园区科技创业大厦的“言吾言设计工作室”来完成的。

商业包装设计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安排, 就是采用引进实际包装设计项目来完成教学与考核的, 通过面向校外企业承接设计项目, 如大佛龙井包装设计项目、澳洲红酒包装设计项目、中秋月饼包装设计等,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设计任务, 将实际设计项目作为该课程作业, 在规定课程时间内完成, 将商业包装设计的设计流程即各个环节作为学习任务点, 并予以考核。最终的学生课程成绩由教学环节与实际设计作品成绩两部分组成, 由任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给出, 被企业采用的设计, 企业还会予以奖励。

这种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起了极大的作用。近两年来, 包装设计专业2005、2006届学生 (共52人) 共有32人次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获奖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46%, 宁波日报对此也予以了报道。

(四) 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明显增强

两年来,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 师生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成果在地方推广和应用, 完成了大到企业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博物馆开馆宣传品的设计、街道及楼宇标识设计, 小到手机包设计、水果包装箱设计等近百项服务社会项目, 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此, 宁波市包装技术学会将“宁波市包装设计中心”落户于包装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三、政府制度创新是实训基地发展完善的关键

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政府层面既要在法律上明确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又要制定诸如税收、资金、财物、人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发展和完善的关键。为此, 在易斯戴学院包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政府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推进者, 行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企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学校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实践者, 形成了政府重视、行业协助、企业支持、学校得益的良性发展局面。

(一) 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是运行机制得以发展的保障

在校企合作中, 要想让企业主动参与进来, 必须加强政策导向,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 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5年, 宁波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2006年, 下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2009年, 宁波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中, 第十九条规定, 与职业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 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 可按相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政府的这些政策支持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为互惠共赢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此为契机, 易斯戴学院包装设计专业大胆实践, 联合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宁波市天九印刷有限公司, 共同邀请宁波市人事局、镇海区人事局及庄市街道相关政府领导, 于2009年4月23日成功举办了“易斯戴——天九合作模式研讨会”。研讨会上, 宁波市人事局、镇海区人事局相关领导对政府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实习就业方面的政策作了系统讲解, 并对宁波市天九印刷有限公司作为“镇海区大中专学生实习基地”进行了正式授牌。此次研讨会受到了与会的宁波市人事局副局长顾金飞高度评价:“易斯戴——天九”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 做的如此详细, 非常吻合宁波市政府提出的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内涵, 这种由学校牵头, 在企业建立大中专实习基地的做法在宁波市尚属首次, 其做法值得推广。

(二) 地方政府政策的创新是运行机制得以完善的关键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多家职能部门, 尤其是一些带有实验性的合作需要在制度框架内有所突破, 需要人事、劳动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必须由政府主导。要在几个方面寻求共赢点, 必须由政府主导, 在政策上创新。在校企合作中, 地方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领导体系。由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团体参与, 吸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院校代表参加, 组成校企合作领导管理机构, 把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利用, 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 使校企合作有序进行。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组织实施机构, 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 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 确定严格的评价程序, 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如由于易斯戴——天九校企合作模式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2009年度宁波市十大产学研合作案例”, 校企合作企业——天九印刷有限公司被宁波人事局授予“宁波市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称号。学生在天九印刷有限公司实习可以享受区、市两级政府补贴, 减轻了企业负担, 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 做好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近年来, 包装设计专业与宁波市包装技术联合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在包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改革、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 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推动了包装设计专业的发展。目前, 不仅宁波市包装设计中心落户我院, 校内的易斯戴——豪发纸制品创意设计中心、校外的三家实习基地也均由行业协会牵线搭桥设立的, 且学生在校内实训的耗材全部由企业免费提供。实践表明, 宁波市包装行业协会已成为我院包装设计专业和企业进行交流的平台, 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打造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包装设计专业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区域和学院特色的“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 形成了专业发展特色。其中, 政府制度创新是“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Z].2009.

[3]黎渝林, 林翔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新疆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 篇9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路径,挑战

纺织服装业对于一地的财政、就业、生活与区域经济等许多方面影响巨大, 而对于地处中国最西部的新疆来说, 发展纺织服装业还是其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促进新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国家与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之, 纺织产业转移的浪潮, 从资金、技术、人才上带动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 一方面为新疆纺织服装业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纺织服装基地建设挑战重重。

一、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概况

(一) 纺织服装业是新疆经济的支柱之一。

解放以来, 新疆纺织工业迅速发展。1951年《新疆省财经建设三年计划轮廓》开启了新疆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浪潮。经过“六五”、“七五”、“八五”三个时期, 基本形成了棉纺、毛纺、麻纺、化纤服装、印染针织等比较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工业体系。“九五”、“十五”使新疆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与经济水平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纺织服装基地与纺织品服装贸易物流中心, 使新疆成为中国西部纺织产业转移主要承载地和中国纺织品服装商品向西出口的桥头堡。2012年新疆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24.36亿元 (现价) , 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2.84%;增加值为38.39亿元, 占全疆工业增加值的1.31%。

(二) 纺织服装业是新疆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新疆毗邻中亚、欧洲市场, 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新疆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拥有内地同类企业无可比拟的比较优势。新疆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多, 与中亚国家民族在服饰文化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审美情趣, 服饰相似度高, 中亚纺织服装市场广大。其中, 中低端产品主要由我国内地或新疆本地的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生产。2012年新疆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51.1亿美元, 下降5.6%;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0.1亿美元, 增长7.5%;鞋类出口21.4亿美元, 增长12.3%, 是新疆主要出口商品。2012年, 新疆纺织品出口72.03亿元, 占到全疆出口额的53%, 是新疆外汇的主要来源。

(三) 纺织服装业是吸纳就业的有力保障。

新疆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就达到近60万人, 约300万人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其中有7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而从业人口的绝对数上却没有下降,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地区, 国家在生育政策上给予了特殊照顾, 生育率居高不下。纺织服装产业链条长,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实现大量劳动力就业, 特别是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富余劳动力也能就近就地就业, 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也稳定了社会经济。从新疆产值规模最大的12个工业产业的就业容量看, 纺织服装产业每亿元产值的就业人数分别是纺织业300人、服装制造业390人, 远高于其他产业。

二、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所有制结构单一。

我国纺织企业面临着高度的同质竞争, 国有企业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国纺织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使得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善, 国营纺织企业占比由原来的90%下降到10%左右。但对于新疆来说, 改制状况不够理想, 疆内国有企业的比重高居70%左右;另一方面新疆纺织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与就业量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企业的效益大多不高, 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只略微超过全国纺织国有企业的一半。

(二) 人才短缺。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服装业需要的就业人员多且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 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 需要招聘、培养并留住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经营型、管理型人才, 但新疆纺织企业规模较小, 工作环境差, 待遇低下等原因造成了许多人才的外流, 例如服装设计师大多不愿意来新疆或疆内大量的设计师赴内地发展。此外, 纺织人才培养面临难题, 纺织类学校招生短缺, 培养数量常年低位徘徊。人才瓶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疆纺织服装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 产业链不健全。

新疆纺织服装企业结构形式单一, 产品附加值低, 虽然新疆棉花羊毛等纺织原料较为丰富, 但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断裂脱节, 压缩了新疆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新疆纺织产业主要以棉纺为主, 然而纺织服业与服装业并不都是纯棉产品, 特别是下游的印染、后期整理等不配套, 疆内企业只有与内地企业合作, 将纯棉产品运往内地加工生产, 而新疆市场与内地由于距离远, 运费高, 使得纺织服装业的成本业随之提升, 制约了疆内企业的竞争力。相反, 如果新疆能整合纺织产业, 完善产业链, 将是新疆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经推算:新疆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100%, 印染加工制成成衣, 平均还可增值100%~300%, 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 增值还有10%~50%的空间。

(四) 企业规模小, 资金短缺。

新疆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小, 起点低, 积累慢, 且严重同质, 造成常年发展不景气。以服装企业为例, 99%都属于小型的加工企业。资金是企业的血脉, 如果没有资金支撑, 企业也就没有发展。虽然每年自治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纺织企业的发展, 如抵押贷款与技术引进等, 但受限于中小企业自身基础条件的制约, 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却不能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政府对纺织服装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很小, 因而, 很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支持, 而自有资金又不足以支持自身的技术更新与生产规模的扩大, 造成了生产的原地踏步或逐步被淘汰。

三、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 短期路径:

技术改造、差别生产、现代营销体系。新疆纺织服装业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设备的落后, 在新形势压力剧增, 因此要实现新疆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先从技术设备入手, 一方面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 依靠外流技术来提升本土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纺织技术来提升本土企业实力。

新疆中小企业较多, 因此大多生产的都是中低端产品, 因而造成本土纺织小企业竞争激烈, 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抢占国内市场, 因此在资金技术不强的情况下, 可以在面料、设计与质量上实现差异生产, 注重目标群体的偏好特征, 融入新疆本地特色, 争取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现代营销体系决定了市场占有率的高低, 新疆纺织行业想繁荣就必须构建现代营销体系。第一, 调整营销策略, 从单纯的销售转向塑造品牌, 优化售后。从分散销售向开拓大客户、销售基地转变;第二, 提升营销力量, 优化营销机构, 完善营销责任制等有效方式, 提高员工激励措施。

(二) 中期路径:

技术创新、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新疆目前主要集中在引进创新阶段, 即引进成套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在引进时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对要引进技术进行合理选择, 并能够实现消化与吸收。新疆在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方面比较弱, 而要使得创新成为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动力。第一,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开拓国际视野;第二, 建立海外投资研发中心;第三, 增强鼓励创新的公共服务力度。

新疆缺少好的纺织服装品牌, 出现了品牌多而乱, 知名品牌鲜有的局面。从价值链来看, 品牌服务一直处于高端。要实现新疆纺织服装业的转型, 就不可忽视品牌的力量。纺织服装的品牌定位应在发展本土元素的基础上包含品质、潮流与现代。要做到:积极培育自有品牌, 积极扩大宣传, 依托著名企业、著名品牌、亚欧博览会等为载体, 把品牌的名气打出去, 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疆品牌。同时, 扶植纺织龙头企业, 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建设品牌中心, 吸引国际知名品牌落户, 学习其先进经验。

新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特别是中亚市场。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火热构建, 为新疆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地域上的便利, 也使得新疆纺织服装业迈上丝路经济带上的纺织服装基地建设之路。因此, 政府要积极为出口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纺织企业也应构建自己的特色, 努力打入国际市场, 以中亚为跳板辐射欧美, 使得新疆纺织服装业真正“走出去”。

(三) 长期路径: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企业或行业文化内涵、实现网络化管理。新疆纺织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制约其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 纺织服装行业的提升并不是依靠几个人才就能实现的, 需要庞大的人才基数才能从整体上达到和谐的提升。因而, 对于纺织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从政府方面来说, 需要财政对人才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对基本教育的投入增加;另一方面需要从职工培训、外来人才福利、科研基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从企业来说, 吸引与培养相结合, 涉及到技术类先进研究人员、管理类先进组织人员、市场类先进国际贸易人员。

企业文化或产业文化体现了一种高端的价值形式,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形成需要企业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他体现了企业或产业的灵魂, 不能被模仿, 会体现出国别或地域的特点, 因而这种独树一帜的特征正是企业或产业赢得市场与客户信赖的坚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专业化的发展, 使得电子商务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网络的大众化促使纺织服装企业进入网络营销阶段。新疆的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产业, 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相对落后, 因此可以有必要实施网络化管理。主要有:构建纺织信息平台建设, 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放眼国际国内, 构建跨省与跨国纺织服装供应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健全纺织服装业相关法律、规制, 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高效结合, 实现纺织服装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明, 李季鹏.新疆纺织工业发展战略构想[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 2000.12.

[2]亚心网.亚欧博览会观察:纺织服装产业馆折射新疆民生大理念[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9-01/053030773778.shtml.

湖南纺织品服装业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传统支柱产业,湖南

一、纺织品服装业在湖南的地位走势不容乐观

1、中国纺织品服装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2006年, 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 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出口额占世界的近1/4。

纺织品服装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2007年出口1712.1亿美元, 增长18.9%, 占全国的14.1%;进口186.4亿美元, 增长3%, 占全国的2%。实现顺差1525.7亿美元, 增长21.2%, 占全国总顺差的58.2%。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是服装。2007年, 服装出口1151亿美元, 纺织出口561亿美元, 分别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67.2%和32.8%。

2、湖南纺织品服装概况。

纺织品服装在湖南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省的比重, 从2000年的15.95%下降到2006年的9.84%。2000年湖南出口商品总值上1亿美元的3个, 依次为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服装及衣着附件。2006年出口总值上2亿美元的有4个, 依次为钢材,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未锻造的锰, 服装及衣着附件。2000年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总值比出口总值位居第一的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只少1755万美元, 但2006年比出口总值位居第一的钢材少68288万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总值已从第三位退居第四位。

湖南纺织品服装生产经济效益差。据《湖南统计年鉴2007》, 2006年湖南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和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的利税, 纺织业仅28.67%和3.89元,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31.18%和11.80元, 而烟草制品业为80.45%和73.53元。

二、湖南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纺织品服装业

1、湖南拥有原料优势。

湖南是农业大省。2006年稻谷产量2319.7万吨, 居全国第一;麻类产量14.6万吨, 居全国第二, 仅次于黑龙江;棉花产量24.8万吨, 居全国第八。纺织品服装需要消耗大量麻类和棉花, 湖南土壤、气候条件适宜麻类、棉花生产, 湖南拥有发展纺织品服装业的原料优势。

2、发展纺织品服装业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湖南是人口大省, 同时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发展纺织业, 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民在农村的就业, 而且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也解决城镇就业问题。2006年湖南6342万人, 居全国第七;城镇人口比重38.71%, 居全国第二十, 全国43.90%。纺织品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湖南重要的就业行业。就业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 我们要树立“就业优先”思想。

三、湖南纺织业发展步履艰难

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 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 (张宗英, 2007)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超过百亿美元的省市就是浙、粤、江、沪、鲁五省市, 这五省市出口创汇就占整个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的76% (杨晨晖, 2007) 。

纺织品服装出口环境每况愈下。人民币升值不断, 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 反倾销此起彼伏, 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不尽人意。湖南纺织生产企业效益普遍较差, 企业开工不足。不少企业已停产, 原因在于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竞争力。不少勉强开工, 重要目的是为了留住人员。没有强大的纺织生产企业, 没有优势品牌, 中国高价值品牌湖南寥寥无几。2006年生产服装仅14061.77件。

综合起来, 湖南纺织品服装出口环境很差, 生产状况严重不足, 步履艰难。

四、制定对策

1、明确纺织品服装业是传统支柱产业。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 应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纺织业是我国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 但对纺织品服装业有偏见, 认为现在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 纺织品服装业是传统产业, 不代表产业发展潮流, 因而倍受冷落, 致使行业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少等一系列问题。湖南更加, 产品缺乏竞争力, 湖南的进出口公司只好出口外省产品。我国一些省明确纺织品服装业是支柱产业。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 农产品资源丰富, 发展纺织品服装业条件好, 不应该放弃已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服装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湖南把纺织品服装业确定为传统支柱产业是十分必要的。

2、贸工一体化。

湖南纺织企业, 包括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 多是单枪匹马闯天下, 形成不了拓展市场的合力, 没有形成引导纺织业发展的产业链。政府可以进行总体规划, 进行行业指导。可以以经济实力强、效益好、发展趋势好的外贸企业为龙头, 联合生产企业, 形成产业链, 形成规模优势、结构优势、市场优势, 锯造纺织航空母舰, 增强竞争力, 发展壮大整个行业。

3、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竞争力。

湖南的纺织品服装竞争力低下, 影响农民, 影响加工, 影响出口。我们要制定品牌战略, 奋力打造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通过实施技术化、信息化、生态化, 促进品牌的生成和竞争力的提高。

4、设立长沙出口加工区。

截至2008年2月, 全国已批准设立了50个出口加工区, 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 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武汉、郑州、南昌也已设立出口加工区。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11

之前,红豆就曾尝试在高铁车厢内以植入广告的形式进行传播。本次红豆和谐号冠名,红豆旗下系列品牌抱团出击,红豆男装、红豆居家、红豆家纺、小红豆童装、红豆商城、红豆电信、红豆置业、红豆杉等将搭载着快速移动式交通工具,让红豆整体元素通达沿线诸多经济发达城市,随着列车的移动而进行流动宣传。“情”文化基调加上红豆系列产品亲民品牌形象的渲染,结合高铁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等诸多特点,将充分展现企业品牌形象。冠名专列上,红豆还将在旅途现场征集7对情侣,展开“爱的抱抱”、“免费乘坐冠名专列”等系列甜蜜小游戏,以一场爱的旅途演绎纯爱物语。

据了解,红豆集团主导的红豆七夕节已经坚持了15载,倡导华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持做企业就是“爱人”,倡导七夕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用“红豆抵抗玫瑰”。 此次红豆冠名京沪专列,不仅是一场产品营销策划,更剑指品牌传播及企业文化的渗透,体现出红豆已把“情”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并着力将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邵蔚)

数据I

10.5%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发布了2015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5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蔺涛表示,总体上看,7月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品零售增速比16月份略有提高。

11.2%

前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8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2%,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同比名义增长11.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5%。

6%

7月工业增加值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增速较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2%。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浙江纺织服装业 篇12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绿色壁垒在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因此,加速生态纺织品标准的研究,针对国际纺织品贸易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尽快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消除国外绿色壁垒,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绿色壁垒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从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向总部经济转型,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绿色壁垒的快速预警和反应机制等方面应对绿色壁垒挑战进行了探讨。

1 绿色壁垒的概念及其特点

绿色壁垒是近几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近年来贸易壁垒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该壁垒将环保要求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以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为依据,并以进口国(地区)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为准绳,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进口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产品实行限制或禁止进口,以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进行市场保护,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凡是与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有关的市场准入产品,都是绿色壁垒的保护对象。从过程角度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研究开发、原材料的选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处理全过程。

1.2 形式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在实行贸易保护方面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是该壁垒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避免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额度在分配中存在的明显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二是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其限制进口的目的是通过间接途径达到的,使得进口国、出口商难以适应;三是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及环境标准作为限制进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转移到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上,因而其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名义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以保护地球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有关技术贸易壁垒的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是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便可以实施。

1.4 本身具有两面性

绿色壁垒既有对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有意义的一面,但也突出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性。它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遏制性,但也能促进其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2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中国纺织服装业目前尚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规模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业内较缺乏知识型及专业型管理人才,大多数企业从事低层次、简单化、大批量的贸易和生产。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额虽然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但在市场经营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出口区域的多元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0.7%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二是缺乏出口增长的自主性,出口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技术、营销网络则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出口竞争主要依靠低价格和数量扩张,从扩大出口中获得的国际交换利益增加并不显著。

伴随着配额的取消,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种种贸易磨擦也进入了多发期。美国纺织和纤维制造者协会以“中国产品对其造成产业威胁,导致大规模失业”为由,一次又一次掀起波澜,要求其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特保涉限”,产品类别涉及内衣、针织品、裤子、衬衣、被单、袜子、精梳棉纱等;欧盟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展开反倾销,其涉及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被调查对象涉及中国企业近1 000家;还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如:印度绸缎商向政府提出申请,欲对我国绸缎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此外,各种非贸易壁垒更是花样翻新,比较突出的是通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环保要求、安全认证等提高产品准入门槛。所有这些,一方面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威胁”和压力,同时也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家已懂得要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意识到企业生存的根本是采用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和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只有尽快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标准水平、管理水平,以质量为保证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3 应对绿色壁垒挑战的措施与对策

3.1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绿色”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发达国家依仗其较高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标准已经从单纯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经济主体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抉择。面对这种新形势,我国把“技术标准战略”作为三大科技战略之一,并在全国19个城市开展了实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形成若干对推动全国技术标准工作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示范区,以全面提高我国技术标准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

无锡市作为江苏省的国家重要技术标准试点城市,从建立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出发,确定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首先在纺织、环保、新材料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开展,并建立配套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促进产业提高技术标准水平。无锡检验检疫局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发挥自身熟悉和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标准符合性评定能力的优势,承担了在纺织产业开展生态纺织品国家技术标准试点的工作,构筑纺织品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技术标准试点并成功地应用到生产和管理领域,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纺织品生产、贸易宏观决策、设立先进目标、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纺织服装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障;显示了先进标准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顺应潮流、快速发展和促进出口的重要作用。

3.1.1 政府引导是关键

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从无锡纺织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制度,以生态纺织品法规、标准信息库和生态纺织品公共检测平台为技术支撑,为无锡纺织企业推行国家技术标准提供公共服务。

·根据纺织品标准信息库发布的国内外标准信息,对无锡出口纺织服装产品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无锡地区推行纺织品国家技术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通过纺织品标准信息库的计算机网络传达到有关纺织企业。

·指导出口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根据生态纺织品国家技术法规、标准编制生产过程监控计划,组织人员培训,绘制生产流程图,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过程监控限值,并采取纠正措施,最终保证产品符合生态安全技术标准要求。

·根据纺织品产业技术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出口生产企业的纺织品服装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检测等有效措施进行生产全过程监控,保证纺织企业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定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技术标准执行的符合性,使纺织品潜在的与技术标准不符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得以防止或消除。

3.1.2 以企业为主体

江苏阳光集团是无锡纺织企业中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最多的企业之一。该集团自1997年首次参与制定《高支轻薄型精梳毛织品》国家标准后,几乎每年都参与标准的制定,对他们来说,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已不是为了拓展国内市场,而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2006年6月,阳光集团与澳大利亚羊毛研究组织签订协议,共同承担《绵羊毛品质评定》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成为无锡首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

与阳光集团一样,红豆集团、海澜集团等一批纺织企业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后,也利用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来扩大影响,抢夺市场先机,奠定行业龙头地位。红豆集团的针织产品尤其是针织T恤衫一直畅销大江南北,因此,红豆集团制定的企业标准一直为全国纺织行业委员会所采用。早在2002年,红豆集团就成为针织T恤衫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此后企业又参与了《针织物规格尺寸系列》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无锡纺织服装行业在大力创品牌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行业制高点,在技术标准的研制和运用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3.2 调整产业结构,向总部经济转型

纺织服装行业曾是无锡实体经济的“传统强项”,但近年来暴露出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不足,自主创新、品牌经营能力较弱,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大,以及劳动力资源缺乏和商务成本高等“软肋”。

无锡纺织服装产业,正从加工经济向以研发和营销服务为主导的总部经济转型,迎来产业升级的春天。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无锡纺织服装业应适时进行“梯度转移”。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纺织企业被淘汰、兼并、转移和关停,原先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中小型纺织服装加工贸易企业将纷纷退出市场。

总部经济在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近。一棉、太平洋纺织等重点纺织企业,纷纷将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项目转到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苏北等地,将总部向纺织工业园区集聚。太平洋纺织的老总说,过去接国际一线大单的质量达标难度很大,如今却轻而易举;现在生产订单都排满了,下订单的几乎都是欧美一线客户。向总部经济转型,是无锡纺织服装企业求存和发展之路,今后还将向成衣品牌高价值链延伸。

3.3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水平

一是逐步使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标准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成为国际上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我国国家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差距,我国要适应这一趋势,提升与更新部分国家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一致;同时,密切关注全球标准化新动向,及时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以使我国的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绿色技术壁垒的陷阱。

二是我国纺织行业应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增强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及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领导权,尽可能将本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检测技术纳入国际标准。因此,我国要积极主动参与纺织品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参加ISO、IEC各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特别是要尽量争取把我国的优势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中去。

3.4 建立和完善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协调管理机制

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的逐步取消,给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出口空间,但也面临着更多国家的、内容更广泛的绿色壁垒。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和突破。

一是建立纺织品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构。有关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各成员国的政府、工商、经贸团体采取的绿色壁垒的细节,及早得到其他成员制定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的信息,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国外绿色壁垒信息,从而对国外可能出现的绿色壁垒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应对绿色壁垒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互动,政府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专家互动,及时对国外制定和实施的针对我国的绿色壁垒进行交涉,尽量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健全消除绿色壁垒的研究和协调管理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和掌握TBT协议、ATC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的具体内容,总结国内外企业消除绿色壁垒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应对绿色壁垒挑战的一般规律,并在解决贸易纠纷中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反映情况,完善相关措施,更好地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挑战。

三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针对那些对我国产品设置歧视性绿色壁垒的国家或地区,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使我们的市场得到良性有序的发展。

4 结语

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欧盟、美国、日本是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技术法规变化等。这反映了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持续提高,也存在某些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为此,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要千方百计提高纺织服装商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技术标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预警和协调管理机制,消除国外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和扩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壁垒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从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向总部经济转型,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绿色壁垒的快速预警和反应机制等方面应对绿色壁垒挑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纺织服装行业,绿色壁垒,技术标准战略,总部经济,采用国际标准,快速预警和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 曹志强、史静娟、勇冰.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欧盟标准与中国纺织品贸易年鉴专刊.

[2] 田林辉.WTO纺织品标准与我国纺织品标准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5(12)

上一篇:制度方法下一篇:智能家居布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