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染整专业

2024-05-22

纺织染整专业(共6篇)

纺织染整专业 篇1

摘要:在对高职纺织染整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知识重组,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并对相应的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逐渐养成。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基础化学,研究

《基础化学》在染整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定位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基础中的基础”, 它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且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后续的努力程度。原始的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 因此《基础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化学》这门课, 其理论性强, 内容也比较繁杂深奥, 纯粹的教师讲授, 加之学生基础比较差, 学起来比较吃力, 老师授课也感觉吃力, 收效甚微, 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逐步降低。尤其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学时也是逐步压缩减少, 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更加不适应。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在努力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 它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 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 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 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将模块化教学方法引入《基础化学》这门课的讲授与学习中, 将该门课的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 每个模块进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是:面向学生就业未来, 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兼顾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对于《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 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化学》理论课分为上下册, 上册是无机部分, 下册是有机部分。《基础化学》 (上册) 分为三大模块: (1) 热力学原理及化学平衡、反应动力学基础 (从宏观的角度学习化学理论) ; (2) 物质结构原理及元素周期率 (从微观的角度学习《基础化学》理论) ; (3) 元素无机化学 (应用化学理论, 按照“元素周期表”, 系统学习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应用) 。《基础化学》 (下册) 按照碳原子结构及共价键理论为主线, 分为三大模块:烃类 (包括脂肪烃、脂环烃、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烃类衍生物 (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结构也性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它同其相应的单体之间的关系) 。《基础化学》实验分为两大模块:无机化学部分实验。此部分实验内容穿插在《基础化学》 (上册) 理论授课相应章节知识点中进行开展, 以理论结合实践, 互相促进, 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有机化学部分实验, 将各小实验分别同理论部分相应章节组成模块, 通过验证有机物性质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能力, 选取蒸馏和分馏、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通过简单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简单实验为综合实验的基础, 综合实验是简单实验的体现,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施过程。

化学科学既是理论科学, 也是实践科学, 因此《基础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一样, 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基础化学》理论课程的目标是:向学生讲授化学基本原理, 使一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应用这些理论的结论从宏观的角度 (涉及热力学原理及多重平衡原理) 及从微观的角度 (涉及结构原理及元素周期律) 去学习, 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向学生讲授元素无机化学, 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结构原理) 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碳原子及其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特性为主线, 分别向学生讲授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卤代烃、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等烃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基础化学》实验是与《基础化学》理论课同时开设的实验课程, 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实验课程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 在染整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 (1)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 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事实, 有利于《基础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 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规范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3) 通过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 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为后续学习课程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拓展模块。

对于实践模块进行精心分析和设计, 将它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联系起来, 对于教材安排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拓展, 设计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实践课程是其相应教材理论和实践模块的延伸, 它可以巩固其理论和实验技能, 实现活学活用, 克服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枯燥乏味。通过这一系列拓展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和素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 拓展他们的视野。

4. 质量评价。

实践子模块完成后, 每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 对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各组之间根据实验结果, 相互分析、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在实践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每个学生在实践模块中的成绩将成为期末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降低传统的理论考试成绩的比例, 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三、纺织印染《基础化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效果

1. 利用多元教学法, 增加模块化实践课比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 侧重培养其能力和素质。

3.“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强化了技能训练, 实现了“毕业即上岗, 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

四、结论

通过对染整专业《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化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创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同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对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与教学测量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多忠.探索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J].出国与就业, 2010, (7) :47-49.

[2]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53-55.

[3]袁暋,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 2011, 11 (4) :56-65.

纺织染整专业 篇2

1、芳香胺的禁用

GB 18401-2003和Oeko-Tex Standard 100-2004对纺织品所用染料中不能含有23种禁用芳香胺作了明确的规定,生态型纺织助剂同样不能含有这些禁用物,由于复配型助剂成分保密性,所以将此项目列入该体系之中。GB/T 17592一199碳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第一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产品检测范围的局限性,可以采用的检测方法:(1)cEN 150/Ts17234:200茸皮革一化学测试一染色皮革上某些偶氮染料(颜料)的测定》;

(2)EN 14362一:200叉纺织品一源于偶氮染料(颜料)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1一第1部分:使用某些不经萃取即易得到的偶氮染料(颜料)的检测》;(3)E N14362一2:200蔗纺织品一源于偶氮染料(颜料)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一第2部分:使用某些须经萃取纤维而易得到的偶氮染料(颜料)的检测》。

2、重金属的萃取

重金属对人体的累积毒性相当大一旦为人体吸收就累积于肝、骨骼、肾、心及脑中,积累到某一程度,便会对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巨大损害。此种情形对儿童尤为严重。Oeko-Tex Standard 100-2004严格规定了sh、AS、Ph、cd、cr、c。、cu、Ni和Hg在不同纺织品上限制值,生态型纺织助剂也必须附合该标

准。检测设备用AAS或ICP,样品前处理可参照GB/T 17593-199碳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

3、游离甲醛量

甲醛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是一种毒性物质,它可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凝固,对人体呼吸道和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此外,甲醛也是多种过敏症的引发剂。GB 18401-2003和Oeko-Tex Standard 100-2004严格规定了不同对象纺织品所含游离甲醛的限制值。规定婴幼儿类含游离甲醛的量不超过75 mg/kg;直接接触皮肤类不超过75 mg/kg;不直接接触皮肤类不超过300 mg/k 9。检测方法可采用GB/T 2912。1-199碳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 2912。1一1998《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2部分:释放甲醛(蒸气吸收法》,其中水萃取法比蒸气吸收法更能模拟人体的穿着状态。

4、五氯苯酚/四氯苯酚

五氯苯酚(PCP)是纺织品、皮革制品和木材、浆料采用的传统防霉防腐剂。动物试验证明PCP是一种毒性物质,对人体具有致畸和致癌性。PCP十分稳定,自然降解过程漫长,对环境有害,因而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受到严格限制。2,3,5,6一四氯苯酚(T ecP)是PcP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对人体和环境同样

有害。

检测方法可采用GB/T 18414。2一200茸纺织品五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法》。

5、铬(VI)

Oeko-Tex Standard 100-2004对铬(VI)在纺织品上的限定值有明确的规定,生态型纺织助剂也必须符合该标准,检测方法可采用DIN 53314:199《皮革中铬的测定》。

6、含溟阻燃剂

嗅化阻燃剂是永久性环境有机污染物之一,多年来欧洲已经禁止使用含嗅的阻燃剂,欧盟指令2003/11/E《关于全面禁用部分含嗅阻燃剂的指令》有明确规定。采用形式审查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承诺的方式来确认。

7、气味

纺织染整专业 篇3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 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少产粮食700亿~800亿kg, 这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在我国工业废水中, 纺织染整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 印染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总量位于全国各工业部门排放总量的第五位[2]。纺织染整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色度深、水质变化大, 是一类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尤其PVA浆料、人造丝皂化物以及大量新型助剂的广泛应用, 是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废水, 若这些废水不经处理排入水体后, 将消耗水体溶解氧, 破坏生态平衡, 危机鱼类和其它水声生物的生存[3]。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处理工艺对纺织染整废水进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主题部分

纺织染整行业排放的废水水量大、成分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 具有毒性, 是一类污染严重且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处理此类废水若仅仅单独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通常采用物化-生化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生化处理通常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等方法[4]。

2.1 物理化学法

2.1.1 吸附法

在物理化学法中, 应用最多的是吸附法。这种方法是指利用活性炭、硅藻土等多孔性固体物质, 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除去污染物的方法。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剂、天然矿物吸附剂 (活性白土、漂白土、硅藻土等) 、硅胶、活性氧化铝和腐植酸类吸附剂等。其中活性炭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吸附容量大, 性能稳定, 抗腐蚀, 解吸容易, 可吸附解吸多次反复使用, 是目前被广泛应用并研究得较为透彻的一种固体吸附剂, 但它不能去除水中的胶体物质, 处理费用较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谭力红等已利用炭黑这种吸附剂对纺织染整废水进行处理, 可使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和色度达标排放[5], 同时吸附剂炭黑、粉煤灰取自工厂废弃物, 成本显然比活性炭低, 并且同样可取得一定的脱色效果。

2.1.2 混凝法

纺织染整废水的混凝处理是以胶体化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利用该方法可去除水中的微小悬浮固体和胶体杂质。该方法是向废水中投放化学混凝剂, 通过与水中的胶体进行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以及网捕作用, 使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由溶解状态或胶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 沉淀去除生成的粗大絮凝体, 从而达到净水脱色的目的。常见的混凝剂有无机盐类混凝剂 (铝盐、铁盐) 和高分子混凝剂 (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 [6]。选择合适的混凝剂, 可使纺织染整废水大幅脱色, COD和BOD5值大幅降低, 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目前, 混凝沉淀法处理染整废水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在工业废水、印染废水中显得更加突出。混凝法的主要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 操作管理方便, 对疏水性染料脱色效率高;缺点是运行费用较高, 需随水质变化而改变投料条件, 泥渣量多且脱水困难。

2.2 化学法

2.2.1 氧化法

染整废水脱色是去除废水中残留的染料、悬浮物、浆料和助剂等显色物质, 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生化和化学脱色等方法。在各种处理方法中, 氧化法是染整废水脱色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氧化剂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无机物质, 最终减弱染料的发色能力。目前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有氯氧化剂、臭氧和芬顿试剂等。氧化剂臭氧在所有氧化剂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和成熟[7]。芬顿试剂作为一种强氧化剂特别适用于难生物降解处理和一般化学氧化难以奏效的有机废水氧化处理。文献[8]研究了芬顿氧化法对纺织废水的处理效果, 处理后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均达到排放标准, 且该法处理成本低, 操作简便。

2.2.2 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通过电极反应使废水得到净化, 实质上是利用直流电进行溶液氧化还原反应,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阳极被氧化, 在阴极被还原或者与电极反应产物作用, 转化为无害成分被分离除去。它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9]。电化学方法可分为:内电解法、电絮凝和电气浮法、电氧化学。其中最广泛应用的内电解法是铁屑法, 即将含碳铁屑浸于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 与染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破坏染料发色结构。此方法所使用的铁屑价格低廉, 具有高效、设备简单、投资费用低等特点, 且能明显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是一种良好的高色度染料废水的预处理方法,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 总结部分

纺织染整废水水量大, 色度高, 水质变化大, 有机污染物浓度高, 成分复杂, 且印染行业中PVA浆料和新型助剂的使用, 使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废水中含量大量增加, BOD5/COD值大幅降低。单一处理工艺均很难达到要求, 需对不同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组合, 同时也可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相结合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 使工艺和技术更加成熟, 这样既可提高处理效果, 又可降低处理成本[10]。然而, 单一的终端处理废水仅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应使“终端处理”改为“源头控制”, 这才是今后处理纺织染整废水甚至是所有工业废水的较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丛丹, 张学强.谈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J].生态与环境工程, 2009, 3 (16) :200~202.

[2]王辉, 张玥, 李朗晨.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 (10) :279~280.

[3]陈季华, 奚旦立, 杨波.纺织染整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郑铭, 刘宏, 陈万金.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熊道陵, 林俊.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07, 9:10~15.

[6]高廷耀, 顾国维, 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路希鑫, 严子春, 路希超.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 2009, 3 (28) :2~15.

[8]Montserrat Perez, Francesc Torrades, Xavier Domenech, etc.Fenton and photo-Fenton oxidation of textile effluents[J].Water Research, 2002, 5 (36) :2704~2710.

[9]傅平青, 程鸿德.印染废水治理研究现状[J].地质地球化学, 2001, 4 (29) :86~91.

纺织染整专业 篇4

余静

新疆大学纺织系,新疆 乌鲁木齐830008

关键词:功能性染料 纺织染整 应用

前言

功能性染料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性或特殊专业性的染料,这种特殊的功能通常都与近代高、新技术领域关联的光、电、热、化学、生化等性质相关。这类染料吸收很少的能量,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功能,因此用量少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功能性染料已被一些国家广泛地应用于液晶显示、热敏压敏记录、光盘记录、光化学催化、光化学治疗等高新技术领域。日本各大染料公司都把功能性染料的生产作为各自发展的重点。而国产功能性染料除了照相、静电复印、拷贝等品种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几乎为空白,或者尚处于试制阶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功能性染料在染整中的应用才初见端倪,其研究、制造、应用、管理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应该说,功能性染料是一个值得染料工作者和染整工作者努力开拓的新领域。

1功能染料的分类与开发途径

1.1功能性染料的分类

功能性染料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有关它的分类还不统一,按照功能可将其分类如下。

变色异构染料:光变色、热变色、电变色、湿变色、感压(压敏)变色染料

能量转化染料:发光、太阳能转化、激光、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用染料等 功能染料 信息及显示纪录用染料:液晶、滤色片、光信息记录用、电子复印、喷墨打印(印花)用染料等

生化及医用染料:生物着色用、医用染料等

化学反应用染料:催化用、链中止用染料等

1.2功能染料的开发途径

功能染料主要有两种开发途径:一是筛选原有染料,利用传统的染料和颜料的某些潜在性能。二是改变传统染料的发色体系,使其具有新的功能。

2功能染料在纺织染整中的应用

目前,光变色染料、荧光染料、红外线吸收和伪装染料、热变色染料、湿敏(热敏)涂料,电致变色染料、特殊有色聚合物、金属离子、溶剂变色染料、远红外保温涂料等功能染料已经在纺织染整中进入实用阶段或已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2.1光变色染料和颜料

具有“光致变色(即物质颜色随光照而变化)性”的化合物被称为“光变色染料(颜料)。”

光变色染料现在直接用于纺织品的还不多,主要原因是这些染料的耐光牢度不够理想,价格较贵,对纤维的亲和力不高,很难通过常规的染色和印花工艺加工。但笔者预测,随着纺织染整加工技术和光变色染料的发展,光变色纺织品一定会逐步成熟起来。

2.2荧光染料和颜料

荧光染料的定义还不统一,一般将能在可见光范围强烈吸收和辐射出荧光的染料称为荧光染料。荧光颜料实质上是颗粒很细的荧光染料的树脂固体溶液。

罗丹明及其衍生物是纺织品最早应用的荧光染料,可以染丝绸、涤纶、锦纶等天然或合成纤维,使它们获得引人注目的色彩和效果,荧光黄网球就是用荧光黄染料染网球表层纤维材料制成的。

荧光颜料在纺织品上主要用于印花或涂层加工,用于需要艳丽色彩的服装或纺织产品,例如旅途用品、运动服装和儿童服装。目前,这类颜料已日益被人们所青睐。

2.3红外线吸收染料和红外线伪装染料

红外线吸收染料是指对红外线有较强吸收的染料,和通常染料一样,这些染料也有特定的Л-电子共轨体系,所不同的,它们的第一激发能量比较低,吸收的不是可见光而是波长更长的红外线。红外线伪装染料(或颜料)指的是红外线吸收特性和自然环境相似的一些具有特定颜色的染料,与普通染料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红外线吸收特性和自然界环境相似,可以伪装所染物体,使物体不易被红外线观察所发现。近年来,近红外吸收染料和纺织染整的关系密切的是被用于太阳能转换和贮存。用这种染料(或颜料)加工制成的塑料薄膜或纺织服装,在工业、农业和服装上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红外线伪装染料(或颜料)主要用于军事装备和作战人员的伪装。由于红外线伪装研究属于各国的高度机密,很少发表有关的技术,从有关专利的文献中得到的信息表明,少数经筛选过的还原染料不但有很好的吸收红外线的性能,且各项色牢度也可达到军事用纺织品的要求。

2.4热变色染料和颜料

具有“热敏变色性”的染料(颜料)被称为热变色染料(颜料)。较早用于纺织品变色印花的染料就是一些热敏记录用的染料,近年来热变色染料已越来越多地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

2.5湿敏、热敏涂料

湿敏、热敏涂料是由钴盐制成的无机涂料。这两种涂料可按通常涂料印花工艺使用,但总的说来,这类变色涂料的变色灵敏度和颜色深度较低,水洗牢度不够好,且对酸、碱较敏感,有待于的进一步研究。

2.6电致变色染料

当染料的瞬间偶极矩方向被电场改变时,其颜色也随电场改变的一类染料被称作电致变色染料,或称电敏染料。如果用纺织材料为基材,将这种电控变色的功能染料制成所需的产品,例如大型彩色显示器、遮光材料等,将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值得研究。

2.7有色聚合物

有色聚合物是指本身具有发色体系的分子聚合物。事实上,有色聚合物可用于塑料或纤维的原液中着色。同理,涂层、涂料印花和染色发泡印花应该可以使用该种有色体。聚合物色素兼具颜料着色和溶剂可溶性染料着色的优点,它甚至可以和被着色的高分子物发生反应,通过共价键结合为一体,因而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2.8金属离子、溶剂变色染料

金属离子变色染料是指可以和金属离子螯合引起颜色变化的一类染料。溶剂变色染料是指颜色可随溶剂的极性不同而变化的一类染料。金属离子变色染料因其变色特性而使获得多色的染色或印花产品成为可能,在纺织和服装工业中具备一定应用前景;溶剂变色染料可用于织物、服装的着色,使这些纺织品遇水或其他溶剂产生变色效应,开发前景乐观。

2.9远红外保温涂料

使用具有很强的发射红外线的特性的无机陶瓷粉末以及一些镁铝硅酸盐加工而成的涂料,被人们称做远红外保温涂料。远红外保温涂料主要用于加工阳光蓄热保温织物。此外,通过涂料印花或涂层加工,它还可赋予织物放射红外线的功能,使织物具备良好的隔热性或保温性。3 其他领域用功能染料在染整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3.1电子照相用功能染料

电子照相又称光电成像,包括光电复印和激光打印,它们都涉及到光与电能的相互作用,都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这种照相技术在纺织染整加工中有很好的前景。

3.2 静电、离子和磁性成像印制用功能染料

静电、离子、磁性成像印制方法是三种非接触印制技术,虽然不如电子照相、喷墨印制以及热印制技术流行,但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静电成像可用于染整工业,只要纺织品表面是绝缘的,同时采用对纤维有亲和力、能够由特定功能性染料制备的静电显色色调剂进行印花,并通过热处理将染料固着在纺织品上。

离子沉积印制技术可印原色或全色的图像,在纺织品印花中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关键在研制出适用于纺织品的色调剂,即需要开发或筛选出适合的功能染料。

磁性成像印制的优点是可以连续重复的转印,印制速度很高,不足之处在于分辨率不高和转鼓容易腐蚀,因此对印制一些简单大型的图像是适合的,而且不象普通转移印花转移纸印后有污染、难处理的问题,纺织品转印后不必清洗,工艺简单;不过色调剂的价格以及其中的磁性材料对颜色和纺织品性能影响的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3.3喷墨打印用功能染料

喷墨打印采用喷嘴喷出墨水(或彩色液)在纸上形成文字或图像,一些新型的功能性染料可满足其要求。随着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纺织品也逐渐采用此原理进行印花,即喷墨印花,近些年发展很快。

3.4热扩散转移和热蜡转移用功能染料

染料热扩散技术(简称D2T2)成像的基本原理与纺织品的转移印花十分相似,因此也是生产彩色印花织物最有希望的技术。但特别适用于纺织品热扩散转移印花的功能染料还未见专门报道,现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热蜡转移技术直接用于纺织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种转移方式非常简单,如果找到一种对纺织品粘着力强的成膜物质,例如某些低熔点的粘合剂代替蜡质作为颜料分散体和转印介质,即通常所述的颜料转移技术,还是很有应用前途的。

3.5生化和医药用功能染料

功能染料在生物和化学上的应用已有很久的历史。主要用于细胞着色、杀菌、酶纯化分析等方面。染料的抗菌防腐特性对加工卫生功能的纺织品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用这类染料染色的纺织品,不仅能达到一定颜色的要求,还具有抗菌防腐的功能。所以由一些功能染料染成的纺织品具有医疗保健的功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3.6激光辐射用功能染料

激光目前主要用在通讯、医疗、光谱学、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同位素分离、微量分析、军事工业中,它在纺织染整中的加工应用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例如激光雕刻,纤维激光改性,以及激光辐射用功能染料印花等。

4结束语

功能染料的种类和功能随着各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大中。本文介绍的仅是一些已经或正在被开发应用的染料,除了这些以外,实际上许多具有导电、磁性、催化等性质的有机化合染料,都属功能染料范畴。

笔者认为,功能性染料的应用,必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且多与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紧密相连。染整工业是传统应用染料的最重要的部门,过去主要利用染料的光与色的特性。今后,虽然仍然离不开光与色的领域,但是在开发新产品,特别是产业用的纤维制品过程中,将会注重染料多方面的性能。因此,功能染料在纺织染整工业中的应用将是非常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 Duff J M, Hor A M, Loutfy R O, et al.Squarain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dyes.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Dyes,Japan, 1992, 2:564-571.〔2〕 张大全,苏建华,田禾,陈孔常.光致变色染料在光信息材料中的应用.染料工业〔J〕.1997,34(5): 18.〔3〕 松冈贤.色素の化学と应用.大日本图书〔M〕.1994.〔4〕 田禾.光、电功能性有机染料.上海染料〔J〕.1998,26(3): 1-6.Non-Impact Printing Technologies, Japan, 1992.284.〔5〕 Law K Y, Tarnawskyj T W, Popovic Z D.Azo pigments and their intermediates, a study of the structure-sensitivity relationship of photogenerating bisazo pigment in

纺织染整专业 篇5

关键词: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染整工艺原理是面向轻化和纺织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介绍纺织品整理和印染原理与工艺, 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能够开发复合型多功能纺织品并制定合理的印染工艺的专业实践型人才。该课程因涉及面广, 综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纤维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多个基础课程知识, 同时本专业的专用名词和概念庞复繁多, 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与学的难度。由此, 帮助学生更系统的串联起各章节知识点, 更深入理解书本上描述的一个个动态过程, 区分相似的名词与概念, 成为染整工艺原理教学中的难点, 而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正是突破这些难点的有力工具。

一、“染整工艺原理”教学的弊端分析

1. 学生对专业课认知程度低。

染整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 许多学生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这只是一种古老手艺, 没什么科技含量也没什么好学的这样一种认知上。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认识, 降低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1]。虽然在大一入学时安排了专业导论课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做专题讲座, 但由于课时有限, 很多方面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具体展开讲解,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如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学习, 直接接触本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大四开始染整授课, 学生又忙于毕业找工作、考研, 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门课程学习上, 期末靠突击复习草草应付考试。

2. 教学内容广, 学生基础不扎实。

染整课程介绍的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到如纺织纤维结构和性能、纺织品整理、染料化学、印花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深入了解这些主题, 需要学生预先在植物纤维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上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2], 比如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表面张力成因, 电子云分布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等, 而这些又往往是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学时经常遇到老师以为学生早就熟悉, 而学生却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导致老师要占用相当大一部分课时来回顾学生们大二、大三基础课上学过的内容, 而原本计划本课程要重点介绍的新内容却因为课时不够只能匆匆带过。

3. 理论课形式单调。

染整理论课的安排大致上是在介绍完纤维和表面活性剂等背景知识之后, 进入印染整理的正题, 其讲授基本都遵循从棉纤维及织物、化学纤维及织物、蛋白质纤维及织物这三方面介绍对应的化学药品、工艺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工艺举例的模式。过半的课时连续采用固定的模式教学, 难免会让学生缺乏新鲜感。其次课程内容分类偏细, 相同工艺的举例偏多, 以纺织品的功能整理为例包括了防水、阻燃等九种整理。仅阻燃整理这一项, 单棉织物的永久性阻燃整理就介绍了九种方法, 且不论还有棉织物的暂时性阻燃整理和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等等。大量列举虽然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 但由于缺乏生动感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反而觉得枯燥乏味。

二、“染整工艺原理”教学的改革

1. 优化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染整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科课程, 其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定义、概念、原理、工艺等理论性知识为主, 课件页面通常布满大段文字。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所以十分依赖课件, 通常会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课件看, 而大段的文字常使学生陷入迷茫不知道老师讲到了哪里, 听得似懂非懂, 久而久之听课的热情消磨殆尽。因此, 课件必须简化, 只给出提纲和关键词, 让学生明了这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即可,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漫无目的的“看”转移到有的放矢的“听”上面来, 而对于原理或概念中较复杂的或者动态的描述, 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现场作图, 或者播放相关动画和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理解。例如, 表面活性剂中关于洗涤过程和洗涤原理的部分, 其实质是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污垢与织物间接触角的变化。老师播放一段洗衣液的广告给学生观看, 要求他们重点观察接触角的变化。再如织物印染前处理中烧毛, 退浆的部分, 可以展示工厂相关操作的照片和录像给学生观看[3]。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 看到工厂的内部环境, 设备装置, 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增加实践知识。

2. 布置开放性作业, 发挥学生主动性。

以往学生做作业只是机械抄写书上的话应付了事, 并没有深入理解上课的内容。显然这样的作业方式既耗费时间精力, 又达不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调整作业的形式, 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获取新信息的习惯, 朝着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能切实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的方向改革。比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成几个学习小组[4], 通过不同渠道例如图书馆, 互联网等搜集资料做成ppt或学习报告, 挑选优秀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5]。如印花章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学生自用的有印花图案的衣服或纺织品, 分析其纤维面料的物化特性和印花方法。这样既给了学生选择分析对象的自由, 又复习了纤维和印花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有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开放性作业的优势在于: (1)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必须回看课本了解相关的内容; (2) 开放性作业要求跳脱出课本, 促使学生广泛搜集课外信息, 丰富作业内容; (3) 优秀作业进行展示的环节将学生的角色从课堂参与者转换成了课堂主讲人, 心态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了主动分享, 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积极性; (4) 通过学生展示老师点评的方式, 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活泼了课堂气氛。

3. 增加考核渠道, 改进考核方式。

传统的学生总评成绩由出勤、作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以出勤为例, 经常出现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为了全勤来上课却不听讲;再比如作业情况, 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抄写课本缺乏深入思考和总结, 完全背离作业的初衷;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很多是依赖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提高;综上三项很难真实反映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课, 听懂了多少, 理解的是否正确全面。因此考察应细化到平日课堂教学中来, 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比如随机安排课堂小测, 在课尾留出十分钟只针对本堂课讲到的一两个关键知识点提问, 要求学生当场书面作答并提交。作答的方式也可多样化, 如纤维的缨状微胞理论;防染印花与拔染印花工艺的区别等, 允许学生用绘画, 列表等自己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再如前文提到的ppt作业, 在学生展示结束后, 老师可以将所有讲述过的内容串联起来进行提问, 比如, 印花的ppt作业, 老师可以对学习小组的每位同学轮流提问: (1) 你介绍的这种印花方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2) 这种印花方法适用于哪几类纤维材料? (3) 这种印花方法应采用哪种染料或涂料?对应的糊料和交联剂有哪些?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 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随即对教学方案和内容做出调整。

三、结语

《染整工艺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课程, 对培养染整方向的未来人才意义深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要上好这门课, 不单要求老师继承精心备课的优良传统, 更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改革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乐于学, 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储长流, 毕松梅, 孙姸姸.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10, (5) :112-112.

[2]彭勇刚, 纪俊玲, 陶永新, 等.案例式教学在《染整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 2012, 34 (4) :8-10.

[3]张萍, 赵志鹏, 梁龙, 等.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讨[J].辽宁丝绸, 2012, (2) :35-36.

[4]张荣华, 张立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 (33) :152-153.

纺织染整专业 篇6

当前,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教材的开发却相对滞后于教学改革的步伐, 阻碍了课程教学改革。为适应中职染整教育教学改革形式的需要, 本人参与主编的全国中等职业染整技术专业规划教材《纤维素纤维制品染整》,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一部具有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教材终于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公开发行, 得到了全国许多中职学校染整专业教师同行的高度赞赏。该部教材集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于一体, 对于当前中等职业的专业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指导意义。

1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教材开发的紧迫性

1.1 中职学校使用学科体系的高职高专教材, 不能适应中职教育改革现状

就三年前曾对全国六所中职学校的染整专业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来看, 83.3%的学校仍使用高职高专染整专业教材, 虽较之本科教材作了较大的改进, 但改革力度不大, 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联贯性,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书上所举的例子平平淡淡地描写工艺流程及工艺处方, 抓不住重点和难点。专业理论仍偏深难懂, 如染料化学结构、表色方法、染色热力学中理想化学电位公式、标准染色热公式等知识均属于本科范畴理论, 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 仿佛就是“天书”, 给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均带来较大的困难。

本科教材压缩版式的高职高专教材, 内容更新速度慢, 受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的影响较深, 理论与实践仍然脱节。教材的设计单调, 陈述性语言过多, 不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体例结构和编写格式死板, 不能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根据中职教育规律特点, 开发适用于中职教学染整专业教材显得日益迫切。

1.2 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染整专业教材,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各学校对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日益重视, 校本教材层出不穷, 较之使用高职高专教材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这些教材也只是高职高专教材的删节版,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中职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 如, 缺乏行业或企业的充分指导, 缺乏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缺乏系统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实例设计, 其实质是没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忽视职业从业需求,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难以适应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式的需要。许多职业教育专家提出了基于实践导向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 但与之配套的重要课程资源———专业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相对滞后, 因此, 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专业教材, 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2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2.1 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 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很多职业教育人士和教育研究专家对于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没有异议, 但对于开发“工作过程导向”教材还是“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材, 意见纷纷, 难以统一。事实上, 争议很正常, 应提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决定教材开发结构和形式, 千万不能一刀切, 必须通过企业调研、召开有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及专业教师、教育教学专家一起参与的研讨会等途径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界线, 摒弃呈现完整学科体系的思路与想法, 既不能只对原有教材的剪切, 也不能把理论教材与实验教材简单拼凑, 而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对教学目标进行课题化分解, 每个课题都包含一个或多个技能和知识点及实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宗旨,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教材。

2.2 基于实践导向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 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来, 随着普高和高职高专的扩招, 中职生源减少。由于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突出, 纯粹的理论课程教学开展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需要,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很多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套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教材, 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教材授课,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 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2.3 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它所体现出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首先要由学校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教师熟悉教学基本规律, 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 由这两类主体人员参编专业教材, 在教材编制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 使教材更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 更贴近生产实际,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促进中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开发过程

3.1 根据职业及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材编写体例

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 首先要确定开发的是工作过程教材、项目化教材还是任务驱动式教材。不论何种形式的教材, 均要突破学科体系, 摈弃了繁杂的理论, 专业理论要以“合理、够用”为原则, 对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组, 将专业技能增加到教材案例中。针对印染企业岗位群实践技能的需要, 把理论融入经典案例中, 既包含操作流程、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工艺处方、染色设备 (附有图片或生产视频光盘) 、染色疵病、克服和防止办法等。

3.2 基于实践导向的“三阶递进”的教材结构设计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特性、实验实训条件及染整行业自身的特点, 我们主编的中职规划教材《纤维素纤维制品的染整》大胆创新, 首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三阶递进”的结构体例, 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由浅入深, 以小见大, 循序渐进。

“三阶递进”是指由小任务体验到相关理论学习的递进、由完成小样任务到工学结合的大生产任务的递进、由适度的专业理论到相关拓展知识的递进。

以“活性染料染色”内容为例, 传统的学科体系教材是先用大量篇幅讲述活性染料的性能特点、结构分类、应用分类和影响染色固色率因素等理论知识, 接着再按照浸染、卷染、轧染和冷轧堆染色的顺序介绍活性染料的染色方法, 而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更是滞后到下一个学期才独立开课,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所举的生产例子更是与实际生产相差较大, 许多学生到印染企业后发现专业教材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 从而产生了专业无用论的想法。基于实践导向的新编染整专业教材结构体例如图1所示 (以活性染料染色为例) 。

基于实践导向的教材应该做到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有机结合、学习理论与训练技能同步。先安排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染色小样任务, 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这就是由小任务体验到相关理论学习的第一阶递进。

基于实践导向的由完成小样任务到工学结合的大生产任务的第二阶递进的设计要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染整专业大生产以大设备为主, 作为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可能拥有大型设备。但如果教材只涉及小样而没有大生产, 学生学完专业后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因此教材要以小见大, 在大生产方面, 既要介绍工艺流程、工艺处方、加工设备, 更要着重于操作规程、操作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大生产任务的完成要工学结合, 内容更要贴近生产实际, 可作为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的指导书。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训条件已大为改善, 拥有了与大生产功能和操作方法相同的中样生产 (实训) 设备, 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就能模拟大生产染色, 工学结合效果更佳。这样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既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和真实工作过程, 不仅仅是技能难度的递进, 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还能够为今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勿容置疑的, 但学科体系的专业教材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相对深奥难懂的。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理论部分的取舍要以“合理、够用”为原则, 但不能把专业教材当作一般的培训资料, 只有实践操作而没有相关理论。理论知识的探究是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有了一定的专业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与传统学科体系下的先理论后实践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基于实践导向的教材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只强调相关性, 因此, “拓展知识”和“阅读材料”部分弥补了工作过程教材或项目化教材的理论方面的不足, 更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专业视野的开阔及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思考与练习”部分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更是学生自主练习实践不可或缺的部分。

4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应用

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的开发为职业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匹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材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用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教学,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 不再沿用先讲理论后实验操作的老套路, 而是采取“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完成任务指引”实质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授之以鱼”, 更强调“授人以渔”,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促进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身份合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进行, 理论课教师只负责讲授理论, 相关实践部分内容大多也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 也不知道实验课教师将安排什么实验;而实验老师只负责安排实验项目, 并不知道理论教师讲了什么内容,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较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更要具有理论与实践—体化的教材分析及组合的能力及理实—体化的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合一, 才能使基于实践导向的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得到更好地应用。

4.3 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训教学情境合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场地分开, 在理论教室进行理论课的教学, 在实验室和实践场地进行实践科目的教学。而基于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及实验实训材料等, 而理论教学平台包括挂图、照片、实物、幻灯片和录像等教学媒体, 这些都是演示教学的有力工具。实验实训室应根据对应的装备或岗位, 分别按技术、工艺进行布局, 尽力营造一线真实的 (或仿真的) 训练环境, 从室内布局、设备配置、工艺流程等方面模拟生产岗位, 突出实战氛围。

我校染整中样实训室购置了包括卷染机、溢流染色机、绳状染色机和轧染机等染色设备及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设备布局按生产功能有序排列, 实训室中间预留理论教学的空间, 可根据需要摆上课桌和椅子, 黑板上方有可向下展开的多媒体投影屏幕,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可通过幻灯片、录像放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印染企业的生产现场、生产过程, 使专业教材的使用多维化、立体化, 真正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情景的合一, 为基于实践导向的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4 工学结合与完成生产任务一体化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大生产任务”部分要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完成, 也就是将教材的教学功能从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延伸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即工厂的真实工作环境中, 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因此, 教材既是校内教学的重要资源, 更是校外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的重要的指导书, 实现了工学结合与完成生产任务的一体化, 也体现了基于实践导向的特色教材实用价值,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5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教学的评价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教学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成绩的形成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部分。评价分为平时评价和期末综合性评价两部分, 知识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来价评, 而技能部分却着重考核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操作规范、正确性和完成任务的质量等, 彻底改变单纯笔试的常规考核办法。而技能考核过程中要多元化, 成绩的评定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评价方法。

5 结语

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特别是专业特色教材的开发、建设, 应以实践为导向, 以职业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突出实用性、应用性;教材的应用则要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教学的特色。

摘要:以实践为导向的中职染整专业教材是中职染整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是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中职染整专业特色教材的使用则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创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

关键词:中职染整专业,实践导向,特色教材,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雅萍.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式教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42-44.

[2]周红.任务引领型专业教材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51-52.

[3]高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3) :245.

[4]成振洋.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5) :28.

上一篇:逆向教学模式基础会计下一篇:娱乐业的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