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纺织企业集群(共6篇)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 篇1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代表, 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 以加工型制造出口为主,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受金融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低碳经济的影响, 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等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 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促进企业运行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时就认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借助地域临近的优势, 充分相互学习, 资源得以共享, 提高了整个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 生产、交易成本较低, 产品销售拥有固定渠道, 企业之间交往频繁, 具有更高的信用水平, 与金融机构也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这些特征决定了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拥有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融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本文针对纺织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走访调研了浙江省185家集群内的纺织企业, 取得172份有效问卷, 通过调研以及实地访谈得出的第一手数据, 分析了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现状、特点, 并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归纳总结。
一、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现状
所谓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管道。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 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折旧等内部资金转化为投资;二是外源融资, 即通过金融市场, 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闲置的资金转化为自己的投资。企业融资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企业的投资资本;二是企业的经营性融资。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用于流动资产, 从事生产经营, 扩大企业规模。
针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不少学者是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胡红桂[1] (2008) 对集群内外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对其进行集群融资效率分析, 得出集群内企业资金供给更有效、融资能力更强的结论。高民芳[2] (2009) 对中国纺织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有效筹集资本的理论;孟琼[3] (2010) 分析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 提出了解决融资困难的措施。而本文是结合了纺织产业集群和企业融资这两个概念, 分析集群内纺织企业融资优势及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纺织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加工型民营企业, 企业规模不大, 并且很少有国有企业。在接受调研的172家企业中, 私营企业占86.03%, 三资企业占12.85%, 国有企业只占1.12%;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69.2%, 1 000万元以上的占30.8%。
中小纺织企业融资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 由企业创立时期资金的来源构成及2009年末资金构成表 (见下页表1) 可以看出, 企业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资金来源逐渐扩展到向金融机构借款, 从创业时期借款企业占总企业数的34.64%上升至2009年末的66.47%, 并且在面临资金困难时, 有86.52%的企业选择向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二、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特点
在纺织产业集群内, 企业相对集中, 集群内部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使得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低于集群外企业,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4]。产业集群使得企业在原材料、设备购买, 产品销售方面都能就近进行, 企业实现少库存, 提高了企业利润。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缓解了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同类企业, 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可以“批量”进行, 这样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
在接受调查的172家企业中, 有58.14%的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 34.62%的企业认为有点困难, 而认为贷款很困难的企业仅有7.14%。而且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在面对资金困难时, 86.52%的企业首选金融机构贷款, 6.18%的企业向个人借款, 申请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只有3.93%, 还有3.38%的企业会选择向其他公司借款。
三、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 变量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就企业的各个指标对融资能力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 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2. 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为找出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法的模型如下:
其中, Y代表被解释变量, 即融资能力, Xi代表各个解释变量 (i=1, 2, 3, …, 15) , β0为常数项, βi为各个解释变量系数 (i=1, 2, 3, …, 15) , ε代表随机项。
以融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
其中, *表示10%水平上显著, **表示5%水平上显著, ***表示1%水平上显著。
调整的R2=0.774, Durbin-Watson=1.806, F=6.144, Sig=0.000。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上, 企业与原材料、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程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调整的R2=0.774, F检验的P值为0.000, 说明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Durbin-Watson值为1.806, 接近2, 表明模型中残差项是独立的, 残差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四、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 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以下几个因子的显著影响: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程度, 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难易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程度, 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 企业年限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
1. 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联系程度越密切, 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
原材料供应商是企业生产的上游, 销售商的企业的下游, 企业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商, 就能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由于集群内产业链比较完整加之地域临近, 相比集群外的企业更具备和上下游保持紧密联系的条件。企业的成本降低了, 利润就能得到提升, 效益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偿债能力, 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从而获得较多贷款。
2. 企业与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的联系越紧密, 企业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越容易, 表明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
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之前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信用等级进行审核, 审核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如果企业能和金融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 那么金融机构就不需对同一家企业进行重复审核, 节约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本。而企业长期向同一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就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金融机构收回贷款得到保障, 就更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
3. 政府管理时效性越强, 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引导, 良好的政府管理能为集群的发展提高优质的环境, 完善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等途径来帮助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4. 企业年限和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对企业的融资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企业经营年限越长,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稳定, 这样的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时候, 相对于其他规模小的新创办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近三年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越高, 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好、偿债能力强, 金融机构自然更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5. 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
行业协会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所有会员的利益, 扮演者咨询顾问、监督者、协调沟通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行业协会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行业规范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保证了集群内企业在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另外, 行业协会可以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 完善专业化市场, 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发展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摘要: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多, 融资困难。在搜集了产业集群内172家纺织企业关于融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描述了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利用SPSS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金融机构的联系程度, 政府管理时效性等因素对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融资
参考文献
[1]胡红桂.基于DEA的集群与非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比较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2008, (12) .
[2]高民芳.纺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2) :149-153.
[3]孟琼.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2) :101-102.
[4]赵祥.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基于广东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现象;应对措施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影响着企业的规模选择,那就是认为大企业才有大收益,规模是创造利润的主要途径。企业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现代的生产经营领域,企业的主力军已经逐渐转变为中小企业,他们并没有在预言中消失,反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在业界站的更稳,那就是企业集群现象的出现。
一、中小企业集群概述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個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
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基础是集聚经济理论,最早由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区位纯粹理论》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集合,或者这些企业间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或者分散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的时候,马歇尔也提出了以外部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企业经济集群概念。而在1909年,韦伯在其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书中,把区位因素区分为地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也提到了企业集群的概念。
二、企业集群的积极影响
(一)企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企业集群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上的集中,地理位置的相连大大缩短了运输和劳动力流通的成本费用。企业集群内部的大多企业是业务相关企业,主要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的上、下游关系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比邻,使得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甚至是劳动力的流通都大大缩短了空间和时间成本。大大减少了企业间的采购、销售、库存成本,而且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供货及时。最后,由于企业间大多是业务相关,分工协作的关系,因此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信息的共享,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集群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的各企业内部的私有资源,打破了原来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狭隘局面。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可以进行优势互补、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研发、创新,充分利用集群成员间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一方面,由于空间的临近,业务的相近,和沟通的协调,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更加融洽,经验可以得到更好的吸纳和综合;另一方面,由于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因此也提高了竞争的难度和强度,因此会为企业寻求创新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却始终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势单力薄,资金不足,信誉有限,因此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当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外就是银行的信用评定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因素,而中小企业集群的出现,可以使弱小的个体连成强大的整体,就改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原有的印象,也就规避了信誉评定的不利因素,从而缓和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迅速而集中,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我国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就达到了44.9万家,创造了当年的近60%的产值,如果加上小微企业的产值,就达到了GDP的近98%左右。不仅成为我国国内GDP的主要增长点,也是我国未来主要的创汇途径之一。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回避的不足。
(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主体意识差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中,很多企业属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利润微薄,虽然处于企业集群中,但限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只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而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承担风险去进行创新,而只是坐等科研成果,被动的跟随市场的风险,消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因此真正的创新的数量少,质量低,水平差,利润少。
(二)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成员的文化程度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大多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式和作坊式的生产厂房为主,甚至还很难并入企业的行列,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低,设备陈旧,工作环境条件简陋,他们唯一的目的是以低成本换取收入,不愿意为生产做出更大的投入;管理无序,生产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企业压价竞销,偷工减料,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到销售的信誉。如湖南邵东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成员造假而使整个企业集群受到牵连。另外,由于企业集群进入障碍低而导致生产厂家的过度进入;最后,企业间技术水平较低,易于模仿,这些无差异产品一股脑涌入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就会形成恶性竞争,最后导致不健康的发展。
(三)企业集群的空间集中率大,但内部业务的集中率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集群的集中程度还主要停留在空间集中,而在地狱上的集中其实很难为企业创总1加1大于2的效应。因为这些集中的企业大多是同类企业,从产品、到工艺和生产环节大多是无差异的,或者是完全竞争的,业务之间的合作非常有限。再加上中小企业资金的短缺,和管理的不统一,信任程度有限,使得很多合作对象更愿意找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合作,而使得本来具有的地域上的优势却因为过于了解而成为合作无形的鸿沟。
四、针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监管力度,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立内外部的协调机制
中小企业的集群并非是有组织的、协调的有机的组织,混乱而散漫的企业集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进行监管和引导,因此此时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可以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滨那个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来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有机整合和发展,比in个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有经验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处理和协调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
(二)摸清家底,明确各自的比较优势
在地理空间上,各企业居于集中,但在深层次上却很难进行深入的合作和沟通,主要原因是彼此间替代性较大,术语无差异的竞争。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优劣势,那这样就会有谈判的筹码和合作的基础和可能,利用对方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创造1加1大于2的效果,是企业真正应该要去做和必须做的事情。通过各自的资产清查,找出资源配置的漏洞,并加以修补,为企业集群内部的是深入合作和良性竞争创建好的平台,奠定稳固的基础。
(三)多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
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誉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和银行间的贷款业务,同时也影响到企业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合作基础问题。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问题,提高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进而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渗透到企业的生产、质量监管、营销和售后等各方面,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信誉。(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军稥.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戴发山,黄世秀.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因素分析与策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8(3).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 篇3
一、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表现
(一) 合作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视角下, 通过成本协同管理能够实现集群内部纺织企业的合作与共赢关系, 有利于整个纺织产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优势资源的差异能够对这些优势资源合理整合, 弥补自身在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的劣势, 对稀缺资源合理划分, 避免了恶性竞争情况[3]。集聚下的纺织企业能够在协同运作中增强合作, 形成良性竞争模式, 对集群中的成本协同成果共同分享, 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二) 品牌发展模式。集群的最大优势便是将企业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来纺织企业能够着眼于整体层面, 通过自身的发展对集群总体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在集群成本协同管理环境中, 纺织企业能够产生趋同性, 通过综合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之间的扶持、带动与发展来提升整个纺织集群的地区影响力以及品牌竞争力[4]。
(三) 协同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之中, 各个纺织企业均在成本协同管理之下相互合作, 在业务往来上相互分享, 减少了传统单独发展时信息保护程度, 在信息分享下向更高层次发展。各个纺织企业之间能够在知识、管理、资源、战略、组织、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加强合作, 在成本协同管理下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性合作, 从而从运输、储藏、原材料等多方面降低成本, 在生产计划上相互帮助、协同运作。
二、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 提升产业聚集程度。不同的纺织企业之间不应单纯形成竞争状态, 而是应该加强合作, 促使纺织产业的共同发展[5]。在企业间合作模式之下, 纺织产业能够通过发展升级在各个发展阶段把握时机, 及时发现产业聚集下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上不断完善, 促使产业链从单一向集群过渡。现阶段我国纺织产业较成熟的地区为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这几个区域, 通过高新技术让传统的纺织产业有了明显进步, 在产业集群水平上, 从传统单一企业已经逐步过渡为集群模式, 在纺织技术以及经济储备上均较强, 因此其附加值较高, 竞争力也更强。以我国中部的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以及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两个地区为例, 这两个集群纺织产业已经引进了大批企业入驻, 通过特色纺织业来实现市、区等不同级别的发展模式, 在相关先进技术的引进下实现了产业转移。在成本协同管理效应下, 纺织企业能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 吸引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或同类型企业进驻到园区之中, 形成集聚状态, 从而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也受到当地经济环境、气候、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 其能源、土地、原材料优势较为明显, 且劳动力人口丰富, 若在西部地区实施纺织业产业集群相对更容易实现绿色生产以及节能降耗, 在丝绸、毛纺、棉纺等方面发展空间更广阔。
(二)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以纺织业为例, 产业集群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在发展以及政策上的相关支持。产业集群属于新兴经济模式, 发展影响范围广且发展空间大, 政府应在相关方面制定政策与法规对产业集群下的企业起到规范控制作用。对于优势纺织产业集群而言, 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上可从环境建设、服务平台、产业升级等方面来加以支撑。由于优势纺织企业集群在设备、人力、资源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因此政府部门更多是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协助企业完成产业链条的扩散, 通过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其提升品牌力与竞争力,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优势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与更优发展。
对发展较为落后的集群加以调整或淘汰, 鼓励集群成本管理模式引进国外成功方法, 并结合当地特有实际形成特色产业群。具体而言, 以发展能力较弱的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政府首先应调查这类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能力, 若有发展空间则可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专项基金方式给予经济支撑, 并在其产业发展上起到引导作用, 联系优质的合作企业来扶持弱势产业集群。在管理经验上可将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成本协同管理方式向弱势集群传播, 结合弱势集群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若在调查中发现集群已经没有较大发展空间, 可对集群管理者思想上加以引导, 促使其分解或整合。可通过企业兼并方式促使弱势产业集群融入到优势产业集群集中, 并通过政策让两者达成较好的衔接状态, 提升产业聚集内部企业质量, 这样才能够提升纺织产业聚集影响力与总体生产能力。
(三) 优化集群内部企业成本管理。对于纺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而言, 只有做好了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 才能够为集群内成本协同管理提供基础。因此集群内部企业应在自身管理上加大控制力度, 从成本、销售、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升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应以长远、健康的合作关系为主。例如与下游企业之间在销售渠道上保持稳定, 尽可能简化销售渠道与流程, 联系自身成本管理选择适合的销售场地、销售方式、销售模式等, 避免成本浪费, 在保障销售费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成本。与上游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采购成本与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来实现自身成本优化。对于纺织企业而言, 其上游供应商为其提供的原材料对产品质量起到直接影响, 因此企业应在与上游供应商确立合作关系前, 综合分析供应商的信誉、能力、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确保其原材料的提供不会出现质量或数量等问题。可利用集群网络模式对群内资源优化整合, 获取有效信息, 在信息流通下形成相互合作的统一体。在集群内部价值链的建立上,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将作业成本分解, 从而对作业流程有所优化, 做好对产品生产以及各方面无形成本的预测工作。通过成本分析与成本预测查看是否存在消耗不增值作业, 若存在则将其剔除。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员工工作情况, 可采用激励制度, 让员工对成本流程改进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说明, 通过一线员工来了解成本流程改进的方向以及影响因素, 从而让成本管理策略得以全面实现。
三、结语
产业集聚视角下, 每个地方的纺织企业应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在产业结构上合理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提升产业聚集程度来提升纺织业的竞争力, 从而加强产业实力, 提升盈利能力。成本协同管理能够促使集群中的纺织企业优化成本管理模式, 从多方面实现成本控制, 降低不必要成本, 促使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近年来,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并得到认可, 能够将企业竞争力、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布局、技术创新等相关问题有机结合, 并实现共同最优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成本协同管理的概念, 分析了纺织企业成本协同管理的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管理策略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纺织企业的成本协同管理模式, 促使纺织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纺织企业,产业集群,成本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小蒂, 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0:148~160
[2]陈瑾.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式案例分析——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J].企业经济, 2012, 12:76~81
[3]陆瑶, 徐利新.专业市场品牌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以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3:1~5
[4]李军训, 李祖香.基于区位商的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以我国纺织产业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1:7~13
浅析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 融资优势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融资难是由于中小企业在信用、成本和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弱势所决定的。中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了与单个的中小企业截然不同的融资优势。
企业集群通常是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的现象。其独特融资优势如下:
1.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企业信用度
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增加企业的守信度。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是介于纯市场与企业层级之间,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企业层级组织灵活。借助于这种体制,中小企业之间长久的交易关系不一定需要契约来维持,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因而在集群中,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声誉对企业显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能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企业的“根植性”强,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2.中小企业集群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1)集群发展可以做到基础设施共享,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如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废水废气集中处理等公共设施,减少单个企业提供此类服务所带来的高成本。(2)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运用信息集聚效應,譬如市场信息、资金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等,减少信息搜寻成本。(3)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稳定,彼此熟悉,由此形成的隐形契约关系,使得企业能很方便地在集群内找到合适的委托生产者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契约成本与监督成本。(4)由于上下游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还可降低企业货物运输等交易成本。
3.中小企业集群可使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如果银行是给单个中小企业贷款, 那么银行必须对每个企业进行审核调查, 所有的程序都不能省略,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较高。但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处于同一个行业,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 从经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中受益, 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 但数量较多, 银行倾向于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贷活动。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产业区的资本积累更快, 通过商业银行货币的乘数进一步放大, 本地更多地贷款, 投资增加, 经济进一步增长, 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
4.中小企业集群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
集群形成后, 中小企业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 集群中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行业信息中心, 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合作厂商之间、原料、生产、销售单元之间和研究、教育、金融协作机构之间有交流、联络的机会, 从而产生信息集聚效应。对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来说, 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 必将参加各种商会、行会, 以加强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自身的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 并树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从银行角度,企业集群后各种商会、行会等的建立, 银行能从中获得更多更完善的信息,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有效地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5.中小企业集群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产业风险上, 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集群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 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 主要是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 产业风险比单个企业发展风险具有更高的可预测性。银行向集群内众多企业贷款, 根据大数定律, 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较稳定值。另外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大多围绕同一产品系列或上下游系列发展,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抵押物或质押物的一级市场,许多专业性的抵押物能在这一市场上较真实地体现其价值并能较容易地脱手。所以一旦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把抵押物变现。
6.中小企业集群为信用担保互助创造组织条件
目前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 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但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获得集群内其他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支持成为可能。因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同姓、同乡、同宗、同行以及同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分工网络。集群内中小企业业主彼此了解, 相互熟悉, 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业主之间几乎是同质的, 为企业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信任条件。
7.中小企业集群外部经济规模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
作为一个整体,中小企业集群比单个企业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资信评级效率低、自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信息交流、人才聚集和学习创新是集群获得而单个企业无法获取的外部经济效应。来自区域外的投资借助集群模式、同业工会、相关机构等更加简化了对单个企业的考察,也更易于做出投资与否的决策。
8.集群内中小企业便于获得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了鼓励和引导地方产业的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地方政府会采用更多的金融扶持政策,比如降低税率、税费减免、低息或贴息贷款、就业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出口补贴、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张炳申马建会: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3,(5)
[3]崔宇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探析[J].技术经济,2005,(2)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 篇5
1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构成
福绵纺织服装产品的销售, 主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其中, 对于国际市场的销售, 主要是通过境外采购商的订单采购实现。这使得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得以嵌入服装全球价值链, 而且这也意味着福绵服装企业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类型, 属于典型的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图1反映了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构成。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中, 纺织服装原料生产主要由区外企业完成, 然后福绵集群企业通过从广州等地外购解决;服装生产包括一些辅助生产环节, 主要由福绵企业承担;面向海外市场的服装销售, 主要由一些海外贸易公司、采购者完成;至于服装设计, 目前尚未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价值生产环节, 一方面主要通过模仿, 另一方面也包括一些少量的自主设计, 大都由福绵企业完成。由此可见,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服装全球价值链中, 占据的主要是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 海外营销环节被国外贸易公司占据, 这些采购者据此成为价值链的领导者。一般而言, 服装全球价值链中价值增殖最高的是销售环节, 制造环节的利润率最低。据日本的一份资料显示, 服装业附加值的构成是加工19%、批发与零售占51%。因此, 占据销售环节的采购者领导企业, 攫取了大部分福绵服装的增加值, 福绵企业只获得微薄的加工利润。上述状况, 要求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价值链内实现升级予以改善。
2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方式、战略与途径
对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装产业升级, 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微观层面讨论升级问题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obday。Hobday (Hobday.M., 1995) 总结的后进企业发展路径模式“OEM———ODM———OBM/OIM”, 为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Hobday认为, 这种模式在亚洲的产业中最为常见。Mathews和Cho (Mathews.j.a., Cho.D.S., 2000) 认为, 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一般要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 从OEM逐渐发展到ODM, 待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最终实现OBM。Gereffi (Gray Gereffi, 1991) 总结了亚洲服装产业升级的典型轨迹:从OEA———OEM———OBM。总体上诸多学者对服装产业升级的研究, 都是以OEM———ODM———OBM为主要升级路径和升级检验标准。上述结论, 为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分析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2.1 升级方式
如前所言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类型属性, 决定福绵服装的价值增殖主要在营销环节实现, 对营销环节的占据与否决定企业的价值链地位。因此, 对于福绵纺织服装企业而言, 企业在价值链内升级的方向, 主要是努力培育自己的营销功能, 将自己的生产活动组合重心放在营销环节上实现OBM———一方面培育自己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品牌运营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掌控自身产品海外营销活动。这表明,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方式, 主要是功能升级———营销功能的升级。通过营销方面功能的培育、锻造, 让企业逐步控制自身产品的海外营销以摆脱领导厂商的控制、压榨。
2.2 升级战略
对于我国大多数出口加工型企业而言, 销售渠道被国外采购商控制已成为发展的阵痛、桎梏。然而, 通过营销功能升级以摆脱这种不利状况,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又确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福绵服装企业也是如此。并且, 相较于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 福绵服装企业无论是本身实力还是外部支持环境、条件都相对较差, 实施营销功能升级的难度更大。为此, 我们认为现阶段内, 福绵服装生产企业适宜采取的升级战略, 是有保留的进攻战略。这要求企业暂时不以颠覆既有价值链内部权力结构、全面摆脱采购者领导企业的控制为目的, 而是在借助于领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 全力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通过国内市场营销以及尝试部分产品、少数市场的国际营销, 逐步积累自己的营销经验, 提升自己的营销功能。
2.3 升级途径
(1) 技术努力。
技术努力的主要目的, 是提高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价值创造水平, 即提高企业的生产函数效能。尽管目前福绵服装企业的升级应着力于功能升级, 但由于福绵纺织服装的生产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 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档次也不高, 因此在实施功能升级的同时, 通过技术努力提升生产工艺流程水平、提升产品档次也是福绵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这是推动福绵服装企业形成自主研发能力乃至进行自主品牌经营与销售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努力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更新改造原有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系统、运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等。
(2) 从事非领导企业控制的非生产性环节活动。
从事非生产性环节活动, 是企业功能升级的主要实现途径。发展中国家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内的升级, 往往都是在成功实施OEM的基础上, 首先进入产品的设计领域即升级为ODM, 再在ODM成功的基础上进入研发、品牌经营和销售等环节, 实现OBM。福绵服装企业要实现功能升级、实现对非生产性环节的跨升, 也需要进入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营销等直接的产品生产以外的价值创造活动 (此时应注意不与领导企业发生直接冲突、不给领导企业造成太大的威胁, 避免领导企业的封杀) 。并且,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培育非生产性环节的活动能力, 也需要从培育研发设计能力着手。目前,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一定要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品牌培育往往与服装研发、设计联系在一起。形成、提升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 是福绵服装企业培育品牌的基础、重要内容, 构成福绵服装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所在。迄今为止, 福绵服装企业的品牌培育已具有一定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应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出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知名度的服装品牌, 以此为企业自主营销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自主营销能力的培育,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具有较有利的条件。这是因为, 与纯粹的服装出口加工企业相比, 福绵服装有相当部分是销往国内市场, 主要通过在广州、南宁等地的服装批发贸易市场实施。这样, 企业可以通过内销逐步积累、培育、提升自己的营销能力。并且, 福绵企业还可以从事非领导企业控制的其它海外市场中的销售活动, 逐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经验。通过上述对于非生产性环节的价值实现活动能力的培育, 有利于推动福绵企业升级, 促使企业形成自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减少领导企业的控制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3 打造良好环境, 促进企业顺利升级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 需要为其打造良好的升级外部环境, 推动其按照既定的升级战略、通过一定的升级途径, 实现营销功能升级。具体而言, 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提供高效的服务, 重点打造以下三方面环境:
3.1 销售环境
销售环境主要服务于加强福绵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应积极筹资、合理规划, 建设完整、现代、高效的专业市场体系, 使专业市场成为联系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扭带。要努力加强福绵集群的物流运输、信息集散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 为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支撑。并且, 在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中, 要注重诚信与法制建设, 推进交易结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 发挥专业市场对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3.2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主要服务于引导和支持福绵集群建立纺织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 以此提高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企业的服装开发设计能力。第一, 要加大投入力度, 财政酌情给予补助, 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第二, 要重点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辐射范围大的企业技术中心要特别给予重点扶持;第三, 要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文化和品牌效应, 充分显现区域创新特色, 改变以往低质跑步为主的集群形象, 充分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竞争力。
3.3 集群环境
应加强对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推动, 不断推动集群发展、成熟。最关键的地方, 是要不断强化市场配置, 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应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促进纺织品服装、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的优化配置, 着力发展集群的商品、产权、土地使用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 促进生产要素在集群的集聚;要认真搞好集群规划、促进产业布局调整, 根据区域的实际, 制定发展方针;需不断改善福绵的投资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通讯、交通、物流设施和专业园区开发, 营造宽松、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应突出龙头企业,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集群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庄晋财, 程李梅.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服装业小企业集群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6) .
[2]Gary Gereffi.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R].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Asia, 1991.
[3]Hobday.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M].Edwartl Elgar, 1995.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区域经济
0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正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统计,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个数占我国全部企业个数的99 9%;从贡献上看,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0.5%,中小企业解决的就业人数占我国城镇总就业人数的75%以上,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因此,关注中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分析和探讨迫在眉睫。
1目前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相当数量的,一群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构成自发性企业群落,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镇一业”的新格局,通过衍生、扩张,拓展为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它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纯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体组织”。面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纷纷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变单打独斗为依靠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壮大了区域经济的实力,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广东省尤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中小企业集群特征更为明显。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集群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的最佳措施之一。
1.1成本优势首先,企业集群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集群可以使原材料采购、销售规模化,同时还可通过企业之间的转包、战略联盟、服务合同等,把具有产业联系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其次,集群内企业呈现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分布密度高,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稳定与熟悉的关系所形成的隐形契约关系,企业的每个定单都能很方便地在企业集群内找到合适的委托生产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契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
1.2信息反馈质量效率优势
一般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图1所示:
通常,这种连接方式,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会发生信息损失,因此,系统的反馈效率降低。假如,第一次信息传递效率为90%,则经过4次传递后,信息效率就会变为:
p=0.94=0.6261
中小企业集群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提供了一个外部激励机制,它会鼓励每个企业更有效率的工作,最终由市场率选出效率最高的企业,因此,在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的连接方式可以表示如图2:
在此,我们定义每一并联耦合企业平均有效的概率为P,则单个企业失效的概率为:q=1-p,在整个Ai(i=1,2,3…n)系统中,因为有m个并联耦合企业,则系统地失效概率为:qi=qm
因为0<q<1,qm<qj那么Ai系统的可靠性为:Pi=1-qi=1-qm>P
可见,子系统Ai的整体可靠性Pi大于单个企业的平均可靠性Po
若整个中小企业集群是由n个专业A1,A2,A3…An串联而成,每个专业企业平均个数为m,则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为P=P1P*2P*3…*Pn=(1-qm)n=[1-(1-p)m]n
如果,P=0.9,m=4,n=4则,P=[1-(1-0.9)4]4=(1-0.14)4=0.999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同行竞争,因而每一个专业中能筛选出效率最高的企业输出,输入到下一串联的专业中,这种竞争的结果,会使集群内形成较高的信息反馈效率,从而提高集群的运转。
1.3创新优势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快群体内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将具有产业关联的不同中小企业联结成紧密的团体,为保持该团体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求每一生产环节都能达到相应的较高的质量标准,因此需要通过统一改进工艺技术,加强研发力量的培育及对市场的开拓,将企业所有的人才、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企业群整体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波特认为,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愿望促进企业比邻居做得更好,即使在没有竞争的企业之间也是如此。这种潜在的压力(Peer Pressure)放大了企业集群内的本来就很大的竞争压力。竞争压力、潜在压力,以及持续的比较,犹如无形的推力,使得企业在创新方面不敢丝毫懈怠。
1.4融资优势第一,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产业环境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相比都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第二,一般来说,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集中往往超过1000家,银行向众多企业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较稳定值,总体上,企业集群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第三,企业集群使融资获得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对集群内企业贷款,银行通过对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获得规模经济,由于企业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产业区的资本积累更快,通过商业银行货币的乘数进一步放大,本地更多地贷款,投资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投资增加→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另外,产业集群区内银行的收益较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资金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更有利于区域
银行的快速发展。
2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各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集群战略是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政策措施。在此,笔者提出几点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对策,以供商榷。
2.1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少数传统产业出现了集聚,如江浙的丝绸、江西的瓷器,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产业集群的倾向并不突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尽优势,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区域的经济特色就是产业集群化的显现。过去,我国往往把高新技术产业片面地定义在那些生产高新产品的产业,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的产业,创新也往往定义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以中小企业地理集中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集群同样可以为传统产业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利基。许多成功的事例说明,企业并不需要总是定位于高端市场,重要的是保持持续的创新。
2.2加强政府作用根据中小企业的政策作用机制,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政策支持的目标可考虑由法律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财税政策体系组成。如图3所示
根据上面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应当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2.2.1完善法律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已制定了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方面的一些政策法规,但是制定的政策还不够优惠,吸引力不大,无论哪一类企业,其正常的运转都要求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进行。制定并完善维护与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基本的关系方面的法律、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以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的法律。
2.2.2实施金融制度创新,形成政府支持的融资渠道。集群型企业要通过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多地方政府在观念上还没有彻底更新,它们把精力和财力用于发展国有企业集团而忽略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小集群型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今后,政府应更新观念,把发展中小企业放在与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融资问题上,要放宽政策,保证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供应。
2.2.3健全财税政策。包括建立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以体现企业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研究并制定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税收项目。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简化中小企业的审批手续并降低登记费用,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
2.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在全球化和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政府区域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要营造这种区域创新环境,企业集群需要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由于其成果的可见性,较容易为政策制定者所重视。软环境主要表现为区域网络环境,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这种产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信任与承诺”,它维持中小企业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誉的意大利,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健康且迅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地区内存在以诚实和信赖为精髓的产业文化。
2.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一个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中小企业最急需的服务主要有:
2.4.1信息咨询服务。要建立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信息网络,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政府资助的信息服务机构要尽量免费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2.4.2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生产—学习—研究”的合作机制,要采取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员工。要从制度上改变大学或研究机构单一来源的经费模式,放宽研究人员创办实业的限别,鼓励研究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2.4.3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政府应有意识地根据区域企业集群产业发展趋势,引进该产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或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些科研院、所。同时,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地组织企业到内地及国外举办各种人才招聘活动,吸引大批的科技人才到集群内发展,减轻人才短缺的压力。
2.4.4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应建立市场情况的收集与传递机制。使得集群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各地的数万供销员队伍中收集信息。按地区或省市划分的代理制则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划成几个子网,选择当地实力最强的销售商主管某一地区的销售,以进一步开发市场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谢蓉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8(4):57—58.
[2]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8—70
[3]傅京燕,郑杰.中小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09(2):85-89.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推荐阅读:
中小纺织企业市场营销10-12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10-25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05-16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12-15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07-24
中小企业集群复杂网络09-19
中小企业集群特征论文11-22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创新路径11-21
纺织外贸企业05-16
薪资-纺织企业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