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资源

2024-09-29

纺织资源(共12篇)

纺织资源 篇1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纺织机械行业已经列入其16个行业之一。同时“十二五”又是纺织工业奠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因此,纺机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对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又要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壮大自身。为完成双重任务,我们要大力开发先进纺机装备,加快用高新技术装备改造纺织业,促进纺织产业升级。纺织机械产业在武进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武进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超过50亿元,在今后3~5年内,武进将以卡尔迈耶、润源经编、五洋纺机、常州钢筘等纺机生产企业为龙头,按照“做优经编机、做强络筒机、做大精梳机、做精纺机配件”的要求,重点开发双轴向和多轴向经编机,建成国内高端经编机研发、核心技术生产和整机装配中心,在武进高新区建设一流的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力争在3~5年内使该产品群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纺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纺机人才的培养,大学城作为常州纺织、纺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基地承担着常州纺织、纺机产业振兴的希望。

一、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现状

(一)常州大学城纺织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

常州大学城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由五所高职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入驻。

大学城六所院校中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纺织类专业,该院的纺织化学工程系现设置专业(方向)15个(三年制9个,四年制2个,五年制4个),在校生数2700余名。其中“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纺织品整理与测试”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该院“品牌专业”。

该系现有教师58名,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共2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7%,并拥有一大批长期服务于企业的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近年来,该系教师承担并完成的省部级教育教学及科研项目十多项。

该系共设置五室(纺织教研室、纺织品设计教研室、纺织品检测教研室、染整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一所(纺织研究所)、一中心(纺化实训中心)。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并建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一个。

(二)常州科教城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

目前,大学城中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机械与制造类相关专业。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密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设备维修、电器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与应用德语、数控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江苏工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

在大学城院校中,有一支数量较大的从事纺织、机械类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0余人,博士6人,65%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现已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师资队伍。有些教师从事多年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有些教师是来自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及良好的工程背景,不仅能够满足专科层次的教学需要,也能胜任机械产品及模具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不仅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能转变传统科研观念,突出“工学并举、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利用市场机制驱动带动科研发展。近年来,每年发表机械类教学、科研论文50多篇。

大学城高校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实验、实训场所中目前有如下机械类实训、实验中心。常州科教城的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常州纺院的机械原理与零件基础实验室、机床电气控制工程技术实验室、注塑、压铸成型工艺实验室;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机电设备维修实训中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实训中心、计算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数控实习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江苏工业学院的机械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中心2个实验中心。

二、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大学城目前有六所高校,其中五所为高职高专院校,一所为本科院校。因学院定位的原因,这六所院校纺织、机械相关专业的毕业学生中85%为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创新性不足,高端的研发型人才很少,更缺乏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前沿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大学城各高校拥有数量较大的机械类专业与科研工作者。但是各校机械类专业中尚未有培养纺机制造与研发专门人才的专业设置,绝大多数机械类专业均为通用性机械专业,缺乏针对性。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同时,大部分教师均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各类机械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应用把握不到位,教学中存在与企业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队伍中科研氛围不浓,积极性欠缺。

(二)纺机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滞后

分布于大学城各高校的实训、实验中心里面没有纺机类实训、实验设备,同时,在上述的各个实训、实验中心中尚未有专门的纺机实训或研发中心,在纺机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较少,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机械类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纺机产业发展需求,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也相对滞后,从而使得整个大学城对本市纺机行业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没有作出与常州科教资源集中地定位相符的贡献。常州科教城作为常州市产学研结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区,在推动常州纺织、纺机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须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三)校企合作未形成常态机制

大学城各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自发状态,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中,高校寻求的均为其自身比较强势的专业资源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如果该校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则不好开展这方面的校企合作,所以,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很少有与纺机类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这样,学校不愿投入,又不愿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从而造成纺机专业的冷淡与弱势。

三、建议与措施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双方也将借助“校企合作加速器”平台,通过开设企业冠名班、定制班等形式,在校企之间建立“人才定向培养”合作,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建立起“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等矛盾。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企业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集聚人才优势。中小企业长期面临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开展校企合作,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组织发动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加速器”项目,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二)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进行专业设置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高度匹配,专业设置时要密切关注区域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和布局,整合学校各优势学科,构筑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链,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抓准专业设置和建设与产业相关的结合点,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调整主体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区域产业经济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常州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需要做到与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相适应,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专业设置应根据《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提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保持一致性,着重提升或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

(三)建设官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制造装备技术水平较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非常激烈,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当务之急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尽快提升行业装备水平,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避免低水平重复性价格竞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大力扶持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的发展,在公共研发机构建立初期,政府有必要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在政策、场地、资金、服务等方面对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快速成长起来;在这些机构已经步入正常运作轨道后,政府可以将一些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委托研发的方式,对公共研发机构给予方向上的引导和资金上支持。科研机构不应该是孤立的研究个体,而应充当向企业界转移技术的桥梁,科研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研发和信息优势,主导成立行业技术研发联盟。在联盟中,科研机构通过搜集分析全球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向业界发出研发要约,并负责开发技术、技术转移、人员训练等;加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不同阶段的研发活动,从而获得相应份额的成果权益。

(四)大力引进纺机科技机构和孵化企业

新型纺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常州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大学城需围绕纺机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名院名校名所、国内外跨国公司的的研发分部以及省级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纺机企业的研发中心。可由科研单位独立成立或与企业联合成立并为纺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同时,科研机构可以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与本地企业联合创办孵化企业,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亦可以自主研发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的孵化企业。

参考文献

[1]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

[2]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易志军.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4]段七零.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江苏高职发展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50-53.

[5]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4):149-151.

[6]钱志发,杨亮.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建设研究—以长三角高等教育共同体为背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32-36.

纺织资源 篇2

选择排放总量类指标(用水量、取水量、废水排放量等)与排放强度类指标(单位企业产品产量、单位产品用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cod平均排放浓度、氨氮平均排放浓度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总量类指标和排放强度类指标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纺织行业的cod排放量与强度类指标间的关联度显著大于总量类指标。其中,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及单位产品cod排放量的关联度指标位列前三;取水量、用水量、废水排放量、单位企业产品产量与纺织行业cod排放的关联度较弱。结果显示,氨氮排放量与单位产品产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类指标间的关联度显著大于排放强度类指标。其中,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氨氮平均排放浓度和取水量的关联度均值位列前三位;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和单位产品用水量与纺织行业氨氮排放的关联度较弱(见表2)。从我国纺织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其排放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od排放量降低与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的减少有较为密切的关系,cod总量减排工作应重点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中水回用项目。氨氮排放量变化与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类指标的关联度较大,这表明我国纺织行业的氨氮排放量主要与企业规模、氨氮排放水平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氨氮总量减排工作应积极推进高污染、小规模企业的淘汰、整合中小企业、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工程、推进中水回用,加强污染排放管理。综上所述,通过关停落后企业的“结构减排”方式仍然是促进我国纺织行业污染物减排的有效途径,末端治理工程配合中水回用项目对整个行业污染减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减排建议

2.1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工艺与产能

关停高污染的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行业污染物减排的有效措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t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

2.2推动企业合并,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纺织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是我国纺织行业目前的重要现状,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将几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合并成较大规模企业的模式,实行生产废水统一收集和处理。一方面,能够降低中小纺织企业污染治理成本,提升中小企业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明确监管对象,降低监管难度和成本,持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2.3继续推进节水工程,降低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

纺织资源 篇3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消息证实,代表美国纺织和纤维行业的六大贸易协会6月10日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开展共同游说活动,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并且有效地执行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以便限制中国出口产品的大量涌入。

同日,全美纺织工业大会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威胁有多大》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分析认为,自2002年1月1日美国开始部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以来,中国29种服装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同时,应当注意这是中国首次在美国进口配额制约的前提下同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在美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结果。过去的一年间就进口配额敏感度较强的服装种类而言,中国出口的平均增速达600%。

据悉,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是美国国内纺织工业的全国性贸易协会,成员企业遍及30多个州,从业人员达45万人。

这份报告中显示,中国在美国取消进口配额后的头15个月每季度市场占有率增幅达6%。

报告说,除非政府立即采取相应行动,否则,一旦美国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配额,中国将控制65%~75%的美国服装市场,并将对美国纺织与服装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就敏感性强的纺织品向美国政府建议的保障措施平均关税。其建议为:行李箱征收20%、睡衣征收8%~16%、文胸征收17%、手套建议征收20%。

游说还将集中在防止中国产品利用正在洽谈的区域性贸易协议扩大出口规模,特别是正在酝酿中的中美洲贸易协议。与会各协会代表还在共同反对贸易协议中所谓关税优惠配额的例外条款上达成一致。因为这些条款允许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纺织品免税进入协议成员国的国内市场。

尽管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和美国制造业贸易活动联合会呼吁美国政府尽快采取特别保障措施。但美国政府却更倾向于支持服装市场的扩大和开放。

为使贸易促进权在国会获得通过,很多政府官员曾向国内纺织业作出承诺,美国总统布什甚至在2001年12月6日发表声明,“简而言之,我将确保我们的纺织业及其纺织工人成为我们贸易谈判的中心。”

鉴于美国纺织业处于如此紧要的关头,以及对美国国内纺织业造成了严重损害的美—越双边贸易协议,现在是政府兑现其2001年向美国纺织业所作承诺的时候了。参加本次会议的六大贸易协会表示,他们将把是否同意对中国纺织品实施强有力的特保措施作为政府是否履行其承诺的“试金石”。

纺织资源 篇4

一、课程建设内涵

1.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 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 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 提高教育质量。

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 教学成效突出, 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 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 表达教学规律, 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 通过它, 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 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 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 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 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 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 《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 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 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 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 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 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 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 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 既服务于高校学生, 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 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 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 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 逐步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 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 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 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 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 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

2003年起, 在全国范围内, 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 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 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 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 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 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 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 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 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 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 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 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 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 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 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 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 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 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 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讲授要求深入浅出, 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 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 2011年开始, 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 第一批218项, 第二批 (限期整改) 150项, 不符合要求166项, 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 “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 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课程。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 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 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 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 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 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 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 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 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 服务教与学, 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 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 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 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 背景。

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 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 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 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 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 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 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 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 人才培养背景。

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 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 以纺织学科为核心, 以材料学科为前沿, 以人文艺术为引领, 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 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 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 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

《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 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 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 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 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 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 (首批) ;

1996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 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 总则。

教育部制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 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 并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

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 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 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 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 确保课程质量, 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 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

2012年10月18日,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 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 认清了形势, 明确了目标, 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 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 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 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 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 协调相关部门, 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 “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 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 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 重点投资的对象, 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 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 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 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 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摘要:分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结合《纺织材料学》课程实际, 阐述了精品资源课建设的背景,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 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 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7) :406-408.

纺织资源 篇5

作为一名老纺织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捐助企业――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言谈间自然流露出了对纺织行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1976年,高德康出任仅有 8 台家用缝纫机、11位农民的山泾村缝纫组组长,到如今成为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30多年来,高德康带领波司登人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在高德康眼里“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大了就是社会的、国家的、人民的”。从热心公益事业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近6 亿元,到底个人出资5 000万元设立德康博爱基金会,面向全国进行扶贫捐助,高德康的每一次善举都践行着一个纺织人对社会、对行业的那份热忱与责任。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纺织企业和企业家捐资筹建完成的。高德康在谈到捐款的初衷时说:“向基金会捐款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我对钱之光老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一直对他的远见卓识和大胆的创新精神非常钦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波司登作为中国服装行业领军品牌,一直致力于资助科教事业的发展,我们有义务支持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业内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更多的技术研发,培养更多的行业精英,为中国纺织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纺织行业的科技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系统支撑,加快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引擎作用和人才教育杠杆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逐步进入深度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波司登深感行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与责任,波司登从自身建设做起,狠抓科技与人才工作。一方面,波司登积极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如研发先进的羽绒服用阻燃纤维;另一方面,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构建学习型团队集体,营造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在自己的员工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坚持把专业的人才用到专业的岗位上去,关心职工个人发展,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高德康说:“人才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未来和关键,长期以来波司登集团始终坚持‘品德为先、唯才是用’的人才理念,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揽贤才,实施‘人才兴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对行业来说,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教育成果奖的评选对促进纺织人才培养、推动科研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希望纺织之光继续扩大影响力,推动纺织行业的科技和人才事业。”

我国的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德康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行业对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只有大力发展高科技,引进纺织专业人才,大胆创新突破,才能促进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资源 篇6

随着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纺织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摸索园区建设经验,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目标,中纺联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已经与14个园区建立了试点联系,并进行了跟踪服务,让园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产业园位于湖北省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是川东集团运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按照“建万亩产业孵化基地、创千亿产值发展平台”的思路,全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试点园区,成为承接沿海地区轻纺服装产业转移,辐射全国的轻纺服装之都。截至2013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襄阳纺织工业园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作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整个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形成在科技研发、纺织、服装加工、展览营销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园区和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纺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提升的示范区,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发展的引领区。截至目前,10平方公里的襄阳纺织工业园内已入驻、批准入驻各类工业项目52个,其中纺织项目33个,已投产纺织企业13家;新开工项目10个,其中纺织项目8个;待开工项目20个,其中纺织项目12个;在谈纺织服装项目4个,37家纺织服装项目占地2700多亩,全部建成可以实现产值过百亿,实现税收5亿元。

金考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城位于珞璜工业园区B区,是重庆主城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庆市重点支持开发3大区域之一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城规划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1000余亩已启动建设,计划固定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期为4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80亿元,年纳税2亿元,项目有染整加工区、品牌骨干企业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区、微企创业区、科研创意区、博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交易区等服装综合产业城。园区以“产城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目前产业城一期标准厂房12万平米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左右。目前,已经签约入驻的企业有法国、中国台湾等20家,还有来自广东、台湾、福建等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省市和地区的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意向入驻。(谢立仁)

纺织资源 篇7

关键词: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人才招聘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人力资源招聘居于基础性地位。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之前, 我们首先要对棉纺织企业的工作进行分析, 然后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实际的企业职位空缺情况, 发布对应的人才需求信息, 以此来推动相应人才的引进工作, 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招聘, 目的是完成企业的组织目标任务, 这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下面, 将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性、问题和对策等内容进行具体讨论。

一、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作用

(一) 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关键因素。棉纺织企业要正常运行, 是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 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的招聘是一个关键环节。要确保棉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 就需要能够持续性获取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而只有招聘到能够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专业性人才, 才能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有助于节约企业成本。招聘活动都是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的, 棉纺织企业也不例外, 特别是管理岗位和技术工人的招聘方面。如果招聘到不合适员工会给企业资源造成浪费。如果招聘的管理岗位和技术员工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 棉纺织企业会浪费很多时间成本。即便是普工, 招聘工作的不到位也将提高工人的流转率, 直接导致整条生产线效率的降低, 对时间成本也是一种浪费。成功招聘的含义不仅只是招到人, 而是招到的员工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 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 有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招聘能够给棉纺织企业注入活力, 可以为企业在人员结构上的重新规划提供人员方面的便利;同时, 人力资源招聘还能够使新老员工更快调整工作岗位,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发挥员工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二、棉纺织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力资源建设缺乏科学性规划。这是当前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棉纺织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对人力资源招聘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 支持力度不足;二是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正因为棉纺织业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计划存在很多漏洞, 招聘活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无法为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挑选出合适的人才。

(二) 企业工作岗位安排不合理。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应聘者的能力无法匹配棉纺织企业的岗位需求, 导致了很多无效的人力资源招聘。只有招聘的人才能快速适应岗位的要求, 才能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出岗位的价值, 为棉纺织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棉纺织企业在工作岗位的安排中缺乏合理性, 没有对市场人力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故意提高工作岗位的招聘条件, 导致很多符合条件的人才流失, 错失了很多适合该岗位需求的人才。例如一些大棉纺企业的所有招聘都硬性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这对行政等职务固然是合理的, 但是对普工的招聘环节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三) 招聘人员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形象。棉纺织企业在开展招聘活动时, 招聘人员具有着窗口作用, 其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文化素养, 影响着应聘者对企业的初步印象。同时, 招聘者的个人行为习惯会对招聘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例如, 有的招聘人员对于应聘者过分苛责, 对应聘者没有起码的尊重, 给企业的外在形象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又例如, 还有的招聘人员为了不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故意挑选一些能力不高的应聘者,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

(一)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 人才的不足会严重制约棉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 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棉纺织企业应该综合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多种影响因素, 然后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 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安排等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效率, 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同时,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深入研究, 为招聘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二) 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安排。为了实现自身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棉纺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 还必须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 棉纺织企业要根据空缺岗位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 选择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 棉纺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 还必须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资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明确自身需要的人才在人力市场中所处的水平, 然后据此对人才招聘条件进行合理调整。针对人力资源招聘中不可避免的面试环节, 需要提前制定相关的面试标准, 并对应聘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判断出其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当然, 棉纺织企业在制定面试标准时不能脱离实际,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企业, 迅速适应企业环境, 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 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人力资源招聘的顺利和高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招聘人员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只有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 为招聘工作完成的质量奠定基础, 为企业的发展挑选出更优秀的人才。所以, 在开展人力资源招聘之前, 棉纺织企业可以对负责招聘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增强他们对招聘知识的了解程度, 掌握一定的招聘技巧, 提高其招聘水平,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 在招聘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知识, 为企业挑选出合适的人才。

(四) 拓宽招聘途径, 实现人才储备。一是棉纺织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招聘渠道, 综合运用多种招聘方式开展招聘活动, 例如企业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网络招聘、线下招聘、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等, 构建出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企业招聘系统, 全方位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 满足棉纺织企业的发展要求。二是棉纺织企业还需要提高人才储备意识, 建立起专门的人才储备库。这样人力资源招聘就是一项长期性, 有准备的活动, 可以避免招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 人力资源储备还可以对人才的发展情况进行长期观察, 为暂时落选者提供修正的机会, 也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综上所述, 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节约企业成本和有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等方面简单阐述了棉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作用, 然后对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规划缺乏科学性、企业工作岗位安排不合理和招聘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认为要提高棉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水平,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安排、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拓宽招聘途径, 实现人才储备等方面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淑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6 (13) :128~130

[2]胡章晗.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牌, 2015, 5 (11) :143~144

[3]刘凤霞, 陈欧, 余华英.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实习生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1 (26) :195~196

[4]侯金玲, 时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Q市某环保科技公司为例[J].现代商业, 2014, 26 (14) :80~81

纺织资源 篇8

1.1 我国发展纺织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1)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化学纤维资源优势。棉花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苎麻纤维只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而在世界上占到99%,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2)我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亚洲、南美洲、非洲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

(1)在行业经济规模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参差不一,连续化、自动化程度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的化纤人均的产量大约是我国的6-10倍。(2)核心生产技术缺失,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仍然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技术的缺失导致面料新品、印染、后整理工艺开发能力薄弱,终端纺织品始终落后国际半拍。(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差距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出口服装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市场网络与品牌,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产品高额利润绝大部分被代理商获得。靠资源优势来扩大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数量增长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但弊病也显而易见: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低,出口产业结构低,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落后,企业效益差。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显然不能再局限于利用原料、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应探求一种既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又适应世界纺织品发展趋势的新战略。

2 依托资源优势,构建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体现的是相对价格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绝对价格优势,是依托品牌、技术、人才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如果不培养竞争优势,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纺织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比较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近几年纺织产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说明我国正在丧失人力资源优势。总体来看,我国纺织业正处于比较优势仍在发挥作用但有所削弱、竞争优势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我国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又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及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构建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

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某方面的领先,而是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领先组合,即系统领先性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2.2 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

从国际上看,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纺织业和纺织企业的竞争也大体如此。就我国纺织企业而言,应建立并优化工贸一体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选择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兼并,扩张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

2.3 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进步对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贸增长贡献率日益增大。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主要是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显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利用外在资源优势,而应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拥有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投入,攻克核心生产技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

2.4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从国际经济发展整体看,我国纺织业人均资本和原料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而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最现实的优势资源就是丰富的劳动力。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缺口逐年扩大,尤其在知识经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我国纺织业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将最终取决于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整合和实施。要加强纺织大专业院校及科研队伍建设,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纺织科技人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高级专家参与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开发工作,在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原料、改进纺织机械,采用高科技技术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纺织材料与纺织设计发展探索 篇9

一、纺织复合材料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早期, 波音公司就已经使用纺织结构来增强飞机的机翼。到20世纪50年代,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也选择采用纺织结构运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二维编织工艺被引入复合材料领域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日后制造复杂形状复合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编织技术由二维发展到三维, 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造提供了新的路径。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由于三维整体结构性强, 在有效提高了其厚度方向的强度和抗冲击损伤的性能的同时, 由于其极其优越的性能, 而倍受重视。如连续环球飞行一周记录的“航行者”飞机、美国比奇公司的“星舟”1号公务机、英国道蒂公司的复合材料螺旋浆等在一些部位的制造过程当中都适当地采用了纺织结构, 由此可见, 纺织结构起源于工业领域, 并对整个结构工程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业领域都采用层板符合材料, 由于其容易开裂, 分层, 且垂直厚度方向低等弱点, 现大多采用纺织构造复合性材料。

二、纺织复合材料技术剖析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与通常的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区别。纤维复合材料是通过把纤维束按一定的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进行铺层或缠绕而制成的, 基体材料和纤维材料于铺层或缠绕时同时组合, 形成层状结构, 因此也称层合 (压) 复合材料。并且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是平行的、互不交叠的。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是利用纤维束织造成所需结构的形状, 形成预成型, 然后以预成型作为增强骨架进行浸胶固化而直接形成复合材料结构。这种工艺的革新, 使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比普通复合材料具有更多的优点, 但是由于其细观结构的复杂化又给设计和分析增加了诸多困难。虽然经过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对各种模型进行分析, 能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但远不成熟, 还需要经过积累、对比, 以便形成完善而统一的分析、设计方法和相应的标准, 如此才能使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实际应用领域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从微观到宏观构件的建立, 都有它的身影。

(一) 航空航天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一直是各个国家科技技术的标志, 航天器的飞行重量一直是飞机最大的负荷之一, 如何减轻负荷重量, 这就需要纺织复合材料技术的支撑, 这也是纺织复合材料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航空航天工业重视的原因。现在的纺织复合材料已经不仅仅存在于飞机的内装修板, 同时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结构件如雷达罩、舱门等。

(二) 汽车工业。自纺织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工业以来, 一直备受重视, 纺织复合材料不仅降低了汽车的成本, 同时刚度高、高强度等特点也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性能。

另外, 纺织复合材料还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体育行业以及医疗行业等。

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下纺织结构在建筑领域当中的应用。在建筑领域, 纺织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复合材料构件, 如板、梁、柱;刚性复合材料要求的是高强度, 主要能够承受超高强度的压力;一类则是柔性复合材料构件, 如体育馆、停车场和车站的材料性屋顶, 柔性复合材料主要具备一定的韧度,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减震效果和分散应力等。前者大多采用三维织造类结构复合材料, 后者则用二维织造类结构复合材料。总之,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当今社会运用范围广, 运用层面深。

四、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优势

第一, 设计性强, 可按加载方向增加纤维束数, 以及按实际需要 (整体) 织造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和一次完成组合件。复合材料的这种应用优势, 可以大大增加它们的应用范围, 并在机械加工和高密度等组合件学科上发挥广泛的作用。

第二, 强度高、高模量, 特别是厚度方向、横向的全方位增强, 使材料具有高损伤容限、高断裂韧性、耐冲击、抗分层、防开裂和疲劳等优势;纺织复合材料的这方面特性, 可以在那些强度高、模量要求比较严的高压设备等广泛应用, 同时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第三, 易于在预成型和复合前安放机敏类材料, 如光纤、压电等, 从而实现对复合工艺质量监控、产品在服务期间的寿命监测、振动控制等, 这样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可靠性。

第四, 可自动化生产效率高和接近实际产品形状的制造, 使加工量和连接大大减少。因而经济性好、成本低、制造周期短。一直以来, 企业和科研单位总是在寻求一种加工量和连接量较少的材料, 因为这样成本会降低, 制造周期也会相应缩短, 企业能够从成本中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而科研单位等则能在能源节约上获取重大的突破。

五、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组成与影响设计的因素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形态类似于自然界组多生物。不同的是由纤维束组成的种种预成型构造是经过现代纺织技术织造成形的。将成型后的纤维束网络骨架充填以基体材料, 经固化制成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另一个组分就是基体材料, 主要有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和碳基4类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 基体起着传递载荷、均衡载荷和固箝支持纤维的作用。只有纤维和基体两者有机协调, 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作用和各自的性能, 即通常估算力学性能的混合律方可成立。当然混合律还只是一个工程处理模式, 所以不要单纯从混合律各组分所占的比例来判定各个组分所起的作用。这是因为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工艺性、力学性能以及环境的温度、介质相容性以及导电、传热等物理或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材料。据研究表明, 两组分固化后组分之间受4种力的相互作用而固结成整体:其一, 两组分本身的内聚力;其二, 在纤维表面的微孔隙被基体大分子渗透扩散而“钉牢”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力;其三, 包括氢键和范德华力在内的吸附力;其四, 基体的化学基团与纤维表面化学基团起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化学键的作用力。这是组分选择和工艺方法选择的第二个应考虑的因素。

基体的类型叫繁冗, 在选择基体材料的时候, 还必须考虑固化收缩率。例如环氧类、聚酯类和酚醛类树脂的收缩率分别在1%~2%、4%~6%和8%~10%范围内。收缩率越大意味着固化后产生的缩孔和微裂纹就越多, 其结果是将直接降低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直接降低产品的性能。近年来, 材料科学研究致力于减小基体的收缩率以便提高材料的韧性。一般的做法是在热固性树脂中填入热塑性大分子, 这样既改善聚收状态又提高结构材料的韧性。

总之, 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设计中首选的是纤维和基体材料。选择的依据是基于产品温度、湿度、腐蚀和其他化学作用等;按照产品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要求;采用的预成型和固化技术;在同等使用条件下尽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谢林志.变色纤维及变色纺织品[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纺织资源 篇10

1 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纺织品市场营销是一门针对纺织工程专业贸易方向学生开设的课程, 它系统阐述纺织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纺织品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学会分析纺织品市场营销环境, 研究纺织品市场购买者行为, 制定有效的纺织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有计划地组织和控制纺织品营销活动的过程, 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纺织品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纺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此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第一,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纺织工程专业营销方向的学生, 由于学生为工科生, 之前对营销课程没有过系统学习, 所以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一味地照着书本教学, 则课程讲授内容过深, 学生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传统的纺织品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只强调以教师授课为主体, 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坐在课堂上听教师灌输式、填鸭式讲授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 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联系实际案例较少, 而且很多教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 但没有机会接触实际的营销环节, 实践知识较弱, 容易导致照本宣科, 教学不灵活, 忽视时刻变化纺织品市场[2];

第二, 在对该门课选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 各大出版社没有针对“纺织品”市场营销的专用教材, 大部分教材仅对服装类产品的市场营销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对其他类别的纺织品营销没有提及。而且随着时代发展, 网络购物模式的逐渐成熟, 大量的纺织品从线下交易变化为线上交易, 传统意义的纺织品营销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课本中对于网络购物对纺织品营销的意义、影响及实际应对方法较少提及;

第三, 在课程的考核上, 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且最后的成绩往往由一次考试决定, 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 传统的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教授模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对此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纺织服装企业的需要。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现有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希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注重实践教学, 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1 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规划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只采用板书教学, 会让授课比较枯燥无味,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 教师板书为辅的教学方法。有吸引力的课件会让整个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制作课件时要多花心思, 使课件内容简洁明了, 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出现, 学生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课程内容, 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精美图片和视频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吸引, 觉得学习起来非常有趣, 自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的使用也很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 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 更愿意和老师做朋友, 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讲授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中应注意幽默艺术的妙用, 尽可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与时俱进, 多了解学生中现在流行什么, 甚至合理运用一些网络用语, 使课堂生动活泼。此外,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生理和运动节奏, 如果学生有疲劳现象出现, 应及时穿插精彩生动的事例或设计提问, 加快节奏, 调动学生情绪, 使课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2.2 围绕热点纺织品营销事件, 弥补教材不足

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 基本上每一个概念或者理论知识点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真实案例。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以案例的选择是能否组织好此门课程教学的关键。虽然书本上也有一些纺织品营销案例教材, 但时间久远, 已不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因此, 需要教师收集紧扣市场热点的素材, 精选最新的案例进行改进, 然后丰富到课程中。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很深刻的体会, 案例跟理论结合的精彩, 学生兴趣非常大, 经常出现主动跟教师探讨的情况, 所以在案例选择时, 一定要紧跟热点, 多找学生耳熟能详的企业案例, 让学生无形中产生亲切感, 愿意跟着教师的节奏一步步地深入学习。

2.3 理论联系实际, 模拟营销环境

在课程进行中, 运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设定主题让学生参与调查和讨论形式, 使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理解与消化, 并将课堂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设定两个主题让学生参加调查和讨论, 两个主题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对纺织品营销进行分解, 要求学生在营销行为上不仅要有“点”的落实, 也要有“面”的开阔眼光。实践时学生自由组合成4~5人的小组, 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市场调查实训活动, 学生可以深入纺织品卖场、企业或校方实习基地, 甚至通过身边的同学获得市场营销信息,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程序、核心技术和技能要求, 对学生沟通应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提升。

2.4 考核模式改革

传统的纺织品市场营销课程只采用一次性的考试来判断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但是一张试卷所包括的内容是片面的, 教师不应通过一张试卷来区分学生学习的好坏, 尤其是对这种理论跟实际结合如此紧密的课程。在考核模式改革中, 可采取传统考试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重视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在整体的考核过程中占总分的40%, 理论考试占50%, 平时考核占10%。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过程中, 要求各小组进行课题汇报, 学生可以选择各种汇报形式, 如讲座形式、多媒体汇报形式和板书形式等。通过各小组代表在讲台上发言、与台下各小组互动讨论, 很好地激发学生潜能, 同时,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适时诱导学生提问、反问或充当反方角色, 做好全局调度、倾听、催化的角色。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为学生走上社会快速适应市场打下基础。

3 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除了要生产优质的产品之外, 营销也至关重要。本课程对纺织工程专业而言, 是一门知识面较广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会策划有效的纺织品营销策略, 为今后从事开创性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同时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格红.浅谈《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 (1) .

纺织资源 篇11

【关键词】纺织经济;发展阶段;结构调整

纺织产业覆盖众多领域、包含不同环节,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近些年,纺织业市场日趋白热化,由于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存在不足,进而无法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外加过度依赖外界环境,十分容易因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受到波动,市场竞争力薄弱,行业利润不固定,亟待依照纺织经济发展阶段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一、纺织业简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纺织业在总体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加剧了市场竞争形势,我国纺织业仍然表现持续增长态势,然而,其增长速度却大幅放缓,行业利润增长有所回落。探究根源发现,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增长等是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纺织产业步入高成本时期,凭借廉价劳动力创造的高成本不复存在,纺织业也慢慢丧失了这一优势。

二、纺织经济发展阶段剖析

纺织代表着工业经济,它也是大部分国家顺利渡过工业化初期的重要支柱。虽然每一个国家在起点与发展进程中存在差异,但其纺织业发展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呈现出近似等同的产业发展轨迹。

1.萌芽期

在这一时期,以手工作坊为主,供给国内需要,重视原料出口,但进口量和出口量均不高,呈现出低速发展态势。

2.初级加工出口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为来料来样加工模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内需求一般定位在低档产品中。

3.服饰生产阶段

经由前两阶段的发展,资本有所增加,经济得到积累,此时,已具备进行大规模生产,在原材料和产品质量中均有所改进,形成化纤工业,并且某些产品能够使用企业独立生产的面料,打破来料来样加工,有资质进军国际市场。在这一阶段,出口量显著增加。同时,纺织行业规模呈现集中化、丰富化与国际化。采用合作经营,鼓励外商投资。另外,政府还颁布了部分政策,以此来促进产业增长,强化出口。

4.黄金阶段

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贸易量迅速增长,存在明显的贸易出超。纵观纺织行业,整体质量和综合产量均有所提升,且上游供应商可独立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材料,摆脱了对外商的依赖,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同时向国外企业投资。

5.成熟期

纺织业产量持续走高,然而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其中在服饰加工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产业呈现集约化,其中化纤工业以及现代纺织部门独占鳌头。产业通过资本与生产技术投入代替劳力投入,以此来填补劳力成本的空白。

6.下降期

纺织企业逐渐减少,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不管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纺织企业均不不再具有竞争力。在这一时期,产业定位在高档市场,开始转型至贸易、零售行业,纺织业呈现下降态势。

三、结构调整策略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纺织业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关乎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逐步增加其市场化程度,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适应社会发展,从容应对市场发展,以此来提升综合竞争力,获取更多效益。

1.改进企业管理模式

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发展规划,以此来改善产品质量。面向棉花主种植区实施引进来、送出去这一方针政策,大力吸引优秀人才,重视人才培养,让我国纺织业朝着专业化、统一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增加综合效益。

2.促进行业整合

对棉纺产业链而言,纺织产业发挥着过渡性作用,涵盖纺纱与织布等不同环节。然而,我国棉纺织业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求背离实际产出。国家针对纺织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指明了前进方向,完善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纺织业开始尝试凭借自主创新实现升级转型,进而摆脱粗放型模式。

3.强化国际市场开发

近些年,国际交流日益增加,我国纺织业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则一定要强化国际市场开发,只有和国外构建稳定的协作关系,才能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另外,国际市场开发也将是一种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纺织发展呈现多元化走向,纺织企业应切实提升国内市场占有,刺激国人消费,以此来促进纺织产品创新。

4.逐步加大管理力度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纺织业面临更多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为此,一定要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使纺织业朝着标准化、现代化、综合化与信息化发展,进而抢占国际市场、引领国内市场,创设稳定、优良的发展环境,增强综合国力。

四、结语

综合来说,当前我国纺织业陷入了瓶颈期,为冲破瓶颈期,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阶段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法律法规,重视行业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娄美珍,周娜.烟台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15,16(1):80-84.

[2]何武,林桂军,程健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14,(6):12-14.

[3]朱玫.调研报告——江苏太湖流域纺织印染行业结构调整的走向[J].环境经济,2015,(4):51-54.

作者简介:

纺织资源 篇12

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更承蒙广大读者、作者和编委们的厚爱、呵护和耕耘, 《广西纺织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1972年创刊以来, 至今已发行了近30年, 出版了145期, 刊物深得纺织、服装工业等专业人士喜爱, 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纺织专业学术期刊。我们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同时也将为继续办好期刊而努力!

科技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是专业学术期刊责无旁贷的任务。《广西纺织!科技》深知期刊在行业发展中肩负的重任, 一直力求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 认真办刊, 锐意进取。2008年6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实现了刊物的扩容, 并扩充了编辑力量, 编辑出版人员中有数人拥有出版专业副编审技术职称并获得责任编辑注册资格。同时通过增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 改进期刊的服务, 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充分肯定。目前《广西纺织科技》影响力越来越!大, 投来的稿件越来越多, 学术水平越来越高, 刊物的学术性、可读性、指导性得到大大增强。为了进一步地办好刊物, 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适应时代新的需求, 我们将《广西纺织科技》刊名更改为《轻纺工业与技术。

本刊更改刊名, 旨在继续发挥纺织特色, 创新拓展轻工平台, 融合轻纺工业的交流与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纺织技术进步优势, 扩大科技信息的交流, 让学术论坛更为深入;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轻工科技与信息交流新的平台, 促进轻工业学术、技术交流, 支持广西优势的轻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本刊更名后仍为国内的省级期刊, 双月刊, 内容除新增轻工版块、略作调整外, 结构基本不变。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5-1379/TS。《轻纺工业与技术》将继续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网》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

《轻纺工业与技术》刊名将于2010年8月期正式启用, 已经通过邮局订阅了2010年《广西纺织科技》的订户, 将自动转为《轻纺工业与技术》的读者。相信新刊物将会为广大读者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 成为纺织和轻工科研、新产品开发、论述和各种专题的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园地。《轻纺工业与技术》现已开始全面征集相关的文章, 作者投稿方式不变, 以电子文档稿件为主。

《轻纺工业与技术》编辑部地址仍为《广西纺织科技》原址, 电话和信箱均不变, 为方便来稿, 本刊新增一个电子信箱:qfgyyjs@163.com。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订阅、投稿。

地址:广西南宁市亭洪路43号邮编:530031

电话:0771-4813746、4827238传真:0771-4841193

上一篇: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下一篇:病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