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业

2024-05-23

浙江纺织业(精选10篇)

浙江纺织业 篇1

金融危机以后, 浙江经济受纺织服装等产业外贸总量迅速下滑的拖累, 增速明显下滑。是浙江经济缺乏持续成长能力, 还是浙江浙江经济结构存在问题?一时间, 理论界和实践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认为, 造成浙江经济短时间滑坡的主要问题是在于从企业到政府层面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当发生不可抗力侵袭时便显得毫无招架之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正确的对风险进行感知和测评, 并建立一整套风险应急预案, 对于减少风险损失和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转危为机, 将至关重要。

一、浙江纺织业对外贸易现状

所谓外向型纺织业, 是指主要以出口为销售方式的纺织企业的集合, 该行业的特征是对国外市场依赖强, 当面临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需疲软时往往会陷入衰退。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能够迅速崛起, 与本省以纺织业为龙头的轻工业的迅速发展不无关系。虽然近年来, 随着浙江经济层次的逐渐提高, 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但是纺织业作为劳动力吸纳的重要产业, 其重要性在短期内还是难以被其他产业所替代。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浙江统计年鉴。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纺织品出口数额较大, 出口增长态势依旧

数据显示, 2003-2008年浙江纺织业对外出口持续增长。2003年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货值为4159499万美元, 到2008年达到15426700万美元, 短短六年时间, 纺织品出口值增长了3.7倍还多。近年来, 由于纺织业本身存在加工环节少, 附加值低, 对低价劳动力依赖等缺陷, 在浙江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 纺织业的出口增幅也在逐年缩小, 但纺织品出口依然是在逐年增加的。

2. 纺织品是促进出口增加的重要一极

表1显示, 虽然从2003年开始, 纺织品出口货值在浙江总出口值中所占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但是纺织品出口值所占份额一直都在13%以上, 而且近几年有逐渐稳定的状况。纺织品对外出口, 对于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还是很显著的。

3. 纺织产业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数据显示, 虽然近年来, 纺织业出口占比在逐渐下降, 但是纺织行业所消化的劳动力却在逐年增加。2003年纺织行业为浙江解决了12.37万人的就业问题, 到2005年这一数据已经翻了一倍。到2008年, 纺织产业为浙江解决了40.3万人的就业问题, 是2003年的3倍还多。

综上所述, 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对于促进浙江经济增长, 外贸扩张, 以及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 随着浙江纺织品对外出口的增加, 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 西方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我国特别是浙江的纺织品出口采取了种种非关税贸易壁垒。这些政治风险对浙江的纺织品外贸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二、风险的阐释

风险无处不在, 正如花旗集团的前总裁Walter Wriston所言, 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于管理风险, 而不是消灭风险, 各类组织都应该重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企业多面临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十分重要。大量风险的存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损失甚至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破产。但是, 风险并非全然洪水猛兽, 如果能正确的对风险进行预测, 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防预案, 那么, 风险将会为企业带来足额的收益。

1. 纺织业外贸风险的界定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 风险便是时刻伴随在人类周围。现代意义的风险概念是起源与意大利, 在17世纪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在19世纪时传至美国, 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美国的威雷特博士是最早对风险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 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时间发生的不确定不确定性质客观体现。而在风险的后续研究中, 各学派则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 赐予了风险不同的定义。

保险学认为, 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虽然多数保险学者都倾向于认定风险与损失之间的关联,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风险不仅要包括损失, 还应包括收益。吴百福在其《国际货运风险与保险》一书中就认为, 风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对某一事项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包括正面的效应和负面的不确定性。从经济上讲, 前者为收益, 后者为损失。”

最先从经济学对风险进行界定的是美国学者海斯, 他认为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而奈特则认为, 真正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有本质的区别。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中人面临的, 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的活动的、无法充分准确预测的加以分析、预测的各种因素, 而风险不仅取决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大小, 而且还取决与收益函数的性质。所以, 风险是从是事后角度看得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前人的分析, 我们认为, 风险的定义是指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 而且这种损失也具有不确定性。

2. 风险的特征。

风险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这就使得对风险的性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管理风险。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风险的最主要的特征, 另外风险还存在不确定性、可测性、损害性、与收益的对称性、发展性、潜在性和行为相关性等特征。

三、外贸风险的感知

虽然学术界对风险的研究门类繁多, 但是根据风险是否依赖人的主观心理, 可以将风险分为主管风险和客观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会为主题带来损失, 但是如果行为主体能够正确的对风险进行感知, 则会大大降低风险时间发生时对行为主体造成的损失。

外向型纺织业, 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由于空间距离大, 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很难得到及时的处置, 若处理不得往往会对相关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造成巨大的伤害。根据理论和实证资料的查阅, 我们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外向型纺织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感知。

1. 宏观环境风险

(1)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战争、革命、政变或政治骚乱所导致的国外市场政治不稳定性, 从而使企业在过改过销售减少的一种风险。

(2) 政府政策风险。是指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包括无法预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价格控制、贸易壁垒水平的变化、国有化的威胁、政府规章制度变化和收入汇回国内的限制等法律法规的变动。

(3) 宏观经济风险。通常包括经济总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波动。经济总水平的变动的具体表现是汇率水平的变化和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价格是平的变动通常变现为通货的紧缩或膨胀。

(4) 社会文化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导致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有可能演化为政治或者政策的变动。当年西班牙消费者焚烧温州鞋便是一个血的案例。

(5) 自然灾害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影响经济产出的自然现象。通常由于地震、台风、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会导致物资供应不足。

2. 中观环境风险

中观环境风险主要是从行业视角分析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与同业企业的竞合风险。

(1) 投入品获取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获取足质足量的投入品, 投入到生产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原料供应者处于垄断位置, 可以随意调整供应原料的数量和价格。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所面临的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厂商供应所产生的原料获取风险, 以及石化企业在获取中东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方面的风险便是例证。作为纺织企业, 若原料供应商减少丝线供应, 或提高供应价格, 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 消费市场风险。由于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 所以行业产出品的销售便存在一定风险。一旦消费者品味发生改变, 抑或出现了优质的替代品, 则产品的销售就面临减价或者增加企业库存的风险。由于纺织品生产企业消费市场远在他乡, 如果消费市场偏好发生转变, 而生产商没有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那必然会面临产品的销售风险。

(3) 竞争风险。是指纺织品生产企业竞争者的价格、经营战略与其选择市场的不稳定性, 以及对本国和外国新进入者的威胁。

(4)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的风险。如果纺织企业产品销售过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则纺织企业在该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就会丧失, 从而纺织企业的销售收入会下降。

3. 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主要从企业的内在环境分析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1) 生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产出的变化, 例如机器失灵、员工罢工抑或是企业管理混乱所造成的。

(2) 责任风险。指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 由于担负连带责任、产品质量、环境破坏、员工身财产安全、消费者人生安全等责任而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企业, 往往在获取最大化利润的同时要关注社会的各种问题, 为灾难提供援助、, 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减少的风险。

(3) 科研行为导致的风险。对于跨国企业而言,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有力的竞争力, 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研发工作, 而研发自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 研发的结果具有不可确定性, 一旦研发失败, 企业可能面临大量损失。

(4) 人力资源风险。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特别是对于外贸企业而言, 由于趋理性的存在, 企业的员工很可能为了获取更过的收益而跳槽。这些员工找我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知识, 若为竞争对手所用, 必然会对企业的后续经营造成影响。

(5) 交易风险。由于国际贸易往往以美元计价, 这就使得纺织出口企业的销售所得可能会因为汇率的频繁变动而减少。另外, 外贸企业与国外客商交易, 很可能发生国外客商由于种种原因不按期付款或者拒付货款的风险。

四、风险防范建议

前文从整体的角度对外向型纺织产业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进行了梳理, 设计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但是, 一般而言, 由于企业起源有限, 往往只能对有限的风险进行有限的防范, 所以,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 有选择的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风险防范系统。

由于浙江纺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多通过代理商或者自营出口, 进入国际市场, 这种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被学者们称为贸易型进入方式。此种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具有资源承诺少、对东道国市场控制能力弱, 但较少受到东道国政治、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的直接影响, 相反, 当东道国发生风险事件时, 企业有很难有能力抗衡, 因此, 需要得到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支持。

1. 政府层面

政府或国家应该在维护贸易公平、创造宽松贸易环境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另外还要进一步转变只能, 采取有效地促使促进出口。但对于浙江省政府来说, 由于权利有限了, 只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设立相关的贸易基金促进纺织企业的对外贸易。

(1) 建立健全相关贸易促进法规。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为了保护我国外贸企业的利益, 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些贸易政策。如2001年对外经贸合作部颁布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外经贸部门《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扩大出口的意见》等等, 都为我国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浙江省政府应当根据浙江纺织业发展的需要,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 保护纺织企业对外贸易。

(2) 设立外贸基金。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所以企业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损失, 所以政府应当组建相应的基金, 为在对外贸易中发生损失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偿。

2. 行业协会层面

(1) 发挥质量监督作用, 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所以一些不自觉的企业往往会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生产一些劣质产品, 虽然这些产品在短期内可以为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但是长此以往, 会为地区整个行业带来致命性风险。国外消费者将不再信任该地区的产品, 最终使得该地区的厂商失去出口市场。因此, 行业协会应当切担当监督作用, 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营造地区整体产业的外在形象, 从而提高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 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以时常出现, 这给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极大地创伤。为了减少反倾销、反补贴等风险对浙江出口纺织企业造成的损失, 浙江纺织业行业协会应当充当市场主体地位, 组织涉案企业积极地筹备、应对来自国外的反补贴、反倾销起诉。

3. 企业层面

(1) 加强出口市场调查, 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外贸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前, 应当充分分析来自该市场的各种信息, 包括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政治的稳定性, 东道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政治稳定性等方面, 做到胸有成竹。

(2) 开展多元化经营, 分散风险。进入世贸组织以来, 由于浙江企业太看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 大规模集中化的进入, 对这些国家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 这些国家纷纷对中国的纺织品采取了制裁措施, 所以浙江企业应当将目标市场向多个国家和地区分散, 减少因为依赖单一市场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媛.对外贸易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统计与决策, 2007

[2]刘丽.服装企业外贸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应剑波.浙江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 2009, 4

浙江纺织业 篇2

一、学校全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码:13025

二、校 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495号

三、办学性质:公办

四、办学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专科(高职)

五、办学类型: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六、办学条件: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是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在校生逾万名;教职工63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38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值8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一亿元,各类图书100万余册。现为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院校,获得了“宁波市文明单位”、“平安校园”、“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教育推动奖”、“浙江省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七、招生计划:我校设有53个专业(方向),按专业进行招生录取,招生总计划约为3444名,其中省内计划约3214人,省外计划约230人。省外主要面向安徽、甘肃、江西、广西、海南、辽宁、黑龙江等七个省进行招生。我校20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由各省级考试院(高招办)统一向社会公布。

八、录取规则:

1、按教育部要求,实行“学校负责、教育考试院(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招生录取工作严格遵守教育部、各省高招委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根据考生德智体三方面情况择优录取。

2、外语语种要求:不限

3、男女比例:录取到我校所有专业的考生均无男女生比例要求。

4、身体健康要求:所有专业的体检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执行。此外,建议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结合专业的特点及就业去向选择专业。

5、色盲、色弱者考生不能报考染整技术、染整技术(数码印染与营销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中韩合作办学)、服装设计(中日合作办学)只招收有该专业志愿的考生;报考服装设计(中英班)、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中英班)的考生高考英语成绩须达到80分以上(含80分),如英语单科高考成绩符合条件的生源不足时,则按英语单科高考成绩5分一档降分录取至额满。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清楚,必须详细了解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自己身体状况所不适宜报考的专业,请考生参照我校所公布招生计划的备注栏内有关说明。

九、录取具体方式:

1、根据各省教育考试院(或省招办)录取批次的安排,提前确定录取投档比例。

2、对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的.省份,执行相关省市的规定,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实行“非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的省份,按照考生报考学校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第一志愿填报本校的考生,若第一志愿录取不足时,再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以此类推,直到录满为止。

3、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专业志愿先后(同分时平行志愿按名次先后)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对享受加分政策投档的考生,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

5、在投档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则按文化总分排序,文化课总分仍相同时再按单科顺序分数高低排序。单科顺序排列:文科类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类为数学、语文、外语。

6、报考音乐、美术、舞蹈、影视表演类等专业的考生,须参加2015年各省普通高校音乐、美术、舞蹈、影视表演类等专业统考,统考成绩须达到省统一划定的合格线以上。

7、无专业分数级差要求,无专业加试要求。

十、颁发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

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印鉴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高职)毕业证书。

十一、收费标准:

1、学校按浙江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公布的浙江省公办普通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工科类专业6600元/年,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7500元/年;艺术类专业9000元/年,其中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物形象设计、表演艺术等专业9800元/年;服装设计(中日合作办学)、人物形象设计(中韩合作办学)专业学费15000元/年;其他专业学费按照6000元/年。

2、住宿费:四人间(每生/年1200元)、五人间(每生/年1000元)。

十二、学校对优秀考生激励措施:

(一)浙江省生源第三批一志愿填报我校,并且符合以下条件的考生,可享受下列政策:

①普高第三批(理科)名次前15000名(含)的考生,确保录取在所填第一专业志愿(除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订单班外);

②普高第三批(理科)名次前0名(含)的考生,确保录取在所填前四个专业的其中一个专业志愿中(除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订单班外);

③普高第三批(文科)名次前10000名(含)的考生,确保录取在所填第一专业志愿(除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订单班外);

④普高第三批(文科)名次前12000名(含)的考生,确保录取在所填前四个专业的其中一个专业志愿中(除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订单班外);

(二)符合条件的优秀考生可享受我校新生奖学金

浙江纺织业 篇3

【关键词】 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纺织行业

浙江省是我国中小企业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中小企业多集中于纺织、机械、化工等主要工业部门。

经过“十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浙江纺织行业很多企业都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设备,落后设备被淘汰,绍兴、萧山等地纺织业无梭化率达90%以上,数码织造、印染等先进技术装备也广泛应用,产品设计创新加快,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为5659亿元和308亿美元,利润220.46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业的21.06%、20.9%、和24.97%。纺织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

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战略困境以及外部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来看,目前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等。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等。2008年1至8月,浙江省纺织业投资下降3.3%,降幅比1至7月扩大1.2个百分点,这一现象显示纺织企业的经营效益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导致企业对后期纺织行业发展的信心缺失。

一、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从目前来看,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缺乏战略管理思想

很多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其出现和运行多是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对短期市场需求的反馈,缺乏长远目标。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义,其所谓的战略管理过程往往是面对企业危机所做出的一种对策性反应。

2.重视短期计划,忽视长期战略

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层面存在的通病是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的许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长期战略,有的只是短期计划,重视短期,忽视长远,耽误了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本质的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积极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

3.战略定位不准,缺乏客观分析

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中,超过95%是私营企业,其中大多数为家族式企业,这些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受企业家的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等因素的影响,属于直觉或者经验型战略。这种情况下,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但战略决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个人,而且很多信息只是凭主观想象,战略决策通常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不采取任何反馈和评价,导致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4.战略制定过程缺少员工的参与

由于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普遍存在,多数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只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而不与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得不到来自基层的建议和反馈。这一点不仅导致了企业难以制定好的战略,即使有,也由于在企业上上下下沟通不够而不能得到恰当地实施,最终造成执行不利,战略落空。

二、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浙江省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头,但其政府职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纺织类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政策偏好明显。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偏好明显,不够公平。无论是税收政策还是士地政策,国有企业都可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作为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的浙江中小企业则无此厚遇。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3)融资困难,告贷无门。一方面资金供应不足。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有限的贷款数量进一步减少,贷款供应缺口加大。另一方面贷款缺乏有效的保证。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2.內部原因

(1)缺乏合理的企业制度。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部分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凭借自己的胆识,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创业起家,他们对企业实行严密的家族控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种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初期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适用于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这种家族制管理模式产权制度封闭、组织结构僵硬、管理方式排外、企业文化缺失,造成战略管理难以有效的制定和实施。

(2)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浙江纺织类中小企业创新不足、品牌意识薄弱,竞争力较差,主要问题来源于经营管理不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大多缺乏一种科学理念支撑,而偏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忽视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对员工缺乏信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凝聚力。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难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持续创造先进经营手段的能力。

(4)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撑。浙江省纺织类中小企业规模小、积累少、信用担保能力弱、自有资金有限又较难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和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另外,此类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往往都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贴牌生产,出口到国外,利润率往往不足5%。在这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进行长期的市场扩张和品牌塑造。

(5)过于依赖外贸出口。浙江省纺织类企业大多过于依赖贴牌出口,它们大都只负责中间的生产环节,而从研发、设计,到发布、营销等关键环节都由国外企业一手包办,造成纺织类中小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2008年,随着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国外订单急剧减少,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核心竞争优势而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美]彭维刚.《全球企业战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中译本)

[3]马春光.《全球化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浅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 篇4

目前世界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 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程度也随之逐渐加深, 世界经济不断呈现出一体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各行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在此情况下, 世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升级。出口竞争力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根据国家统计局GB-T-4754 (2002) 的分类, 中国纺织业是制造业的第17大类。在中国纺织服装业不仅是传统优势产业,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转移,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贸易国。而浙江是国内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省份之一, 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 占全省出口总量的30%, 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20%。这几年来, 浙江纺织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得益于浙江纺织业本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进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虽然浙江省纺织服装工业在外部环境上一方面面临着许多较好的机遇, 但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所面对的挑战也更为严峻。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战略, 因地制宜发挥好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一、目前浙江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方面,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依赖于纺织材料, 时刻受可耕地资源的约束;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据有关统计, 2007-2009年浙江纺织业职工的平均年收入是14987元、15484元/年、15973元/年, 2008、2009年分别增长了12.9%、15.9%。而且上述职工的平均工资中并未包含中国职工的有关保险、失业救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来, 我国企业拖欠工资、无偿加班等违规行为基本绝迹, 也间接的增加了浙江纺织业的支出。政府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加大环保力度等。2010年,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五年前的1.24吨标准煤下降到0.97吨标准煤, 降低了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国际方面,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中国取消或降低了包括纺织品在内的许多进口产品的关税, 削减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 中国贸易伙伴实施《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削减了纺织品的配额等非关税壁垒, 大大降低了中国纺织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但2005年美国、欧盟要求中国实施纺织产品配额措施以来。中国全面融入了经济全球化, 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贸易、投资等方面政策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国际因素。

据海关统计,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量为l669亿美元, 相对2008年下降了10%以上。其中, 服装及衣着附件l070亿美元, 下降幅度达1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约600亿美元, 下降8.4%。其出口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

(1) 月度出口值呈振荡上升态势, l2月份出口值为年内新高;

(2) 一般贸易出口占70%还多, 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下降;

(3) 出口主力为私营企业, 各类企业出口均有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4) 主要出口贸易对象仍是欧盟、美国以及日本。

2009年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 再加上国家对纺织业扶持政策逐步显现了积效应, 浙江纺织业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 但总体仍然面临以下问题:

(1) 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

(3) 欧美以碳排放指标为借口限制浙江纺织品的入境。

二、浙江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 占全省出口总量的30%还多, 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这几年来, 浙江纺织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得益于浙江纺织业本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进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近几年来, 中国成为了遭受国外贸易救济 (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 最多的国家, 而中国纺织品也是这其中主要针对的几种产品之一。

1995-2007年期间, 中国纺织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累计数量达到47起, 实施的累计数量为36起, 分别占占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数量、实施数量总数的7.87%、8.51%, 占世界反倾销纺织品立案数量、实施数量的20.26%、20.93%。2005年,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实施了特殊保障措施。经过艰苦谈判, 中国最终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 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配额争端的事件不会再发生了, 我们还要继续及时关注国际形势。

2. 金融危机蔓延

2007年下半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五大投资银行要么倒闭、并购, 要么政府进行注资救助。美国金融动荡蔓延全世界, 愈演愈烈, 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减少, 纺织品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增长速度同比大幅下降。

3. 人民币汇率上升

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 此后中国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 这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进口, 但却也抑制了出口。2005年7月18日至2009年4月初,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从8.11人民币/美元升值到6.834人民币/美元。相比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夕, 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达到20%左右。从2008年10月之后,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衰退。

4. 原材料价格上涨

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料是棉花, 棉花价格的波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纺织业的利润。而国内的棉价近几年居高不下。纺织业不得不将部分产品原料调整为化学纤维取而代之。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较快, 化学纤维原有的一些弱点正逐步得到改良, 吸湿、透气、抗静电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多种纺织原料亦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

5. 缺少高质量国际知名品牌

国际市场上90%以上的服装都是“中国制造”。但是在这之中, 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著名品牌却少之又少, 我们大部分纺织企业只能为别人生产来赚取加工费。浙江省最终产品出口中, 加工贸易占到55%以上, 大部分企业长期从事贴牌生产, 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 与品牌效应相比, 加工利润实在微薄。浙江纺织品在国际上“廉价低质”的“标签”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6. 贸易政策的多次调整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宣布提高出口退税率, 将纺织品出口的退税率提高至17%, 实行零税率出口, 这一政策大大促进了纺织产品的出口。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的入世, 中国对外出口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出现出口欠退税现象。

2003年下半年, 中国政府改革出口退税制度, 降低了出口退税率, 纺织品也不例外。2005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压顺差,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出口, 纺织品产品出口退税率大幅度下降。

2006-2007年, 我国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 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加工贸易产品清单, 继续取消或者降低其出口退税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并且向全世界蔓延, 受此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幅度大幅度回调, 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2009年2月先后两次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

可以看出, 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 甚至比以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首先表现在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时常发生, 近几年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技术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 比如欧盟制定的《REACH》法案。其次是国内经济贸易政策调整不衔接, 特别是多变和不可预见性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再加上汇率政策变化和汇率波动, 对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措施

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建立完善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是浙江纺织业及其产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 所以必须在执行国家标准法的前提下, 参考国外先进标准, 制定贴近企业、市场, 并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争取实现互补共赢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2. 巩固国内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纺织业要得到发展, 就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想方设法的开拓国际市场, 及时关注国际市场动态, 根据国际市场需要, 及时调整纺织产品结构和贸易策略, 逐步扩大浙江纺织业的出口市场范围和出口额。

3.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产品和服务能否长期立足市场, 意味着浙江纺织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纺织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 即“偷不走”、“拆不开”、“买不来”、“带不去”的产品和服务。那种认为纺织业不必也不需要品牌战略, 以量取胜的陈旧观念, 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与现代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可以说, 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DNA, 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

4. 调整出口产品的定价策略

中国出口产品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理应掌握产品的定价权, 但由于产量过剩、对外竞相压价的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定价的主动权掌握了在外商手中。经调查发现, 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定价主要依据“盈利空间+制造成本+额外因素”原则, 盈利空间是定价核心, 在确定盈利空间的基础上, 再根据制造成本和额外因素的变动进行相应调整。

5. 借鉴成功经验, 探索自己的品牌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大批拥有众多品牌的跨国公司的到来, 浙江纺织业也逐渐的意识到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2005年, 广交会首设品牌展区, 2007年消博会亦首设品牌展区, 其中浙江纺织的名牌企业和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大量的出现在了品牌展区, 我们应大力提倡这种支持品牌企业在重点出口市场举办出口品牌展的做法, 逐步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 建立自主国际营销渠道, 最终在国际品牌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6. 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浙江的纺织企业应该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 规范企业出口行为, 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 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 维护产业安全。

虽然浙江纺织业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严酷的考验, 但我们坚信只要进一步引导规范企业出口行为, 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维护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就能推动对于浙江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以来, 我国纺织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纺织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浙江纺织业的现状, 分析了新形势下浙江纺织业的国际形势, 并根据目前浙江纺织业的现状找出了发展的问题所在, 就此提出一些相关对策建议。

浙江纺织业 篇5

(班级学号 090826班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 xxx)第一部分:纺织行业的基本情况

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很高的产业,而且对外依存度较大。纺织业细分下来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业等。

中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中国的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可以说纺织行业已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就慢慢凸现出来,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是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中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其次,我国纺织行业的标准较低。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质量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最后,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还有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和缺乏品牌经营理念等诸多缺点。

浙江纺织业 篇6

纺织工业是浙江省优势产业, 也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产业。纺织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约为12%, 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量占到全省的30%以上。浙江的纺织业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其纺织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5;2009年浙江印染布产量276亿米, 占全国56%;2010年1-9月份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面料产量合计为474.77亿米, 比上年同期增加17.67%, 其中浙江省为112.80亿米, 占全国的23.76%, 位列各省市第一。本文将以浙江纺织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浙江纺织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和积极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1 浙江纺织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纺织业由于其特有的产业特性, 处于各国反倾销的最前沿。仅在2009年相继有多个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及其附属产品提出了反倾销调查, 其中以阿根廷对华窄幅混纺机织物开展反倾销调查;巴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棉纤维征收反倾销税;和印度对华圆型织机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引人瞩目。这其中还不包括从中国入世以来欧盟一直对中国的纺织品施加反倾销压力的欧美。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对中国纺织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已经从原先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扩张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 而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调查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与中国纺织业具有的特征分不开:

(1) 出口拉动型企业。浙江的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出口拉动型企业。在国内纺织品市场已趋于饱和的状态下, 企业要想赢得更多的利润, 只能将目标对准国际市场。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使得浙江的纺织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 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但是浙江的纺织业大多以民营企业, 家庭小作坊为主, 低廉的价格和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几乎可以忽略的的管理费用, 使得浙江纺织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于同类产品。这也为浙江纺织业遭受反倾销埋下了隐患。

(3) 入世后出口猛增。自2005年1月1日WTO取消了纺织品配额起, 挣脱了原先配额的束缚, 中国纺织品出口呈现“井喷”状态。中国纺织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使得国际上的同类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生存, 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中以倾销的名义对中国纺织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2 浙江纺织业遭遇反倾销的内外因分析

(1) 政府和企业对反倾销调查认识不足, 观念上存在差异。政府方面而言, 我过的反倾销法起步比较晚, 政府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缺乏经验。从法律上讲, 由于应诉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有些企业不积极参与反倾销应诉, 只能坐等其成, 严重挫败了企业应诉的积极性。从机制上讲, 我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应诉力量不足。从企业方面而言, 一方面对倾销概念认识有误区, 大部分企业认为只有当国外进口产品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低是才存在着倾销。另一方面, 由于大部分浙江纺织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缺乏积极的反倾销应诉态度。他们担心处理反倾销应诉费时、费力、花钱, 但可能没有多大的效果。

(2) 地区同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低素质竞争是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落后的竞争观念是遭受反倾销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出口市场目前比较集中, 一旦某进口市场行情看好, 就会有大量的同类企业涌入该市场, 并竞相压价以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为了最求高的市场占有率, 不计成本的低价竞争, 并常以内销的较高利润去弥补外销的亏损。这种做法势必会遭受到倾销的指控。这不但是纺织品行业遭受反倾销的病因, 而且几乎是所有国有产品遭受反倾销的通病。

(3) 我国国内体制的原因。虽然中国现在自称为是市场经济国家, 但是美欧等国仍然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这就为确定中国产品的“正常值”打上了折扣。众所周知, 确定倾销行为的第一条就是确定一个产品的进口价格是否低于该产品在出口国的价格。所有该产品的出口国国内价格作为一个比较依据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WTO反倾销法中提到, 如果该出口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那么将允许进口国拿第三方国家的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这样一来, 很多时候中国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明明低于其出口价, 却因为国内价格不被接受而受到反倾销诉讼。

(4) 西方国家滥用反倾销协议。在全球经济部景气, 贸易保住主义政策盛行的大环境下, 随着关税降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少, 配额、许可证等进口措施的限制使用, 反倾销措施这个WTO唯一允许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被各国加以利用以抵制外国产品低价销售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 转嫁危机, 甚至滥用这一措施。由于中国劳动力充裕, 资源丰富, 纺织产品的价格相对低廉, 这就遭到了一些国家的不满。反倾销诉讼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场上应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一个重要砝码。

3 浙江纺织业遭遇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 加强“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预警机制的建立。提出“加强观念”、“时刻准备”、“积极应诉”、和要坚持“打持久战”的八字战略, 提高浙江纺织企业在反倾销中的主动性。在WTO框架下, 只有政府 (而不是贸易商或产业界) 才能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 一国的贸易商或者产业界只有通过政府才能启动反倾销程序。

(2) 加强企业产学研的实质性合作。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的三方合作, 由政府牵线搭桥, 让高校的研究团队认识到企业的实质性需求, 并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使企业间由原先的价格竞争转化为技术竞争。

摘要: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业制造和出口省份。随着中国加入WTO, 纺织业出口配额制度的取消, 浙江的纺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承受着国际贸易摩擦中带来的损失,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反倾销。通过对浙江纺织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提出积极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关键词:纺织业,倾销,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殷秀玲, 范爱军.中国反倾销政策的内生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5) .

[2]王美娟.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3) .

浙江纺织业 篇7

本文将以浙江纺织服装业为研究对象来阐述图1所示的三种新型贸易壁垒对该行业的影响, 并通过对比分析, 找出纺织服装类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对新型贸易壁垒的措施。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 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 是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其基本安全, 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 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 制定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的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 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 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 增加进口难度, 起到保护本国相关企业利益的作用。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准和信息技术规定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四大要素。发达国家通过颁布一些有关产业技术的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进入该国, 如:美国的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 (ASME) ;日本的《药品法》、《化妆品法》;欧盟拟定的有关电子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等。而这些安全法则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对本国采取的行业标准和法律要求。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我国有23.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 损失达到685亿美元, 企业新增成本280.2亿美元, 比2011年增加20.6亿美元, 贸易损失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其中, 浙江省由技术壁垒造成的直接损失额为64.5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7%。

2 绿色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 (Green Barriers to Trade, GBT) 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经济协调发展为借口, 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 带有贸易歧视和限制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实质是技术贸易壁垒的新发展, 目前, 国际上采用的类型主要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制度、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反补贴等。此类壁垒是客观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 无论各个国家的主观目的如何, 绿色壁垒本身是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联的。而近年来绿色环保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各国对节能减排的需要, 使绿色壁垒具有极好的隐蔽性, 因而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最好的“护身符”。2010年上半年, 欧盟的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 (RAPEX) 累计召回245项纺织服装产品, 同比增幅达109%, 其中中国产纺织服装产品为133项, 同比增长102%, 占召回总数的54%;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召回纺织服装产品达46项, 其中产地为中国的共有27项, 占59%。窒息、化学危险是对华纺织品服装召回的主要原因。

3 社会贸易壁垒

社会贸易壁垒 (Social Barriers) 也称为蓝色壁垒, 是由社会条款而来, 指社会条款中的劳动者环境和生存权利为理由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是把劳工标准和贸易保护相挂钩的产物。社会条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 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权利和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社会贸易壁垒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对违反国际公认劳工标准国家的产品征收附加税;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基本劳工标准的产品出口;以劳工标准为由实施贸易制裁;跨国公司的工厂审核 (客户验厂) ;社会责任工厂认证;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社会贸易壁垒最典型的代表是SA8000标准, 是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演绎而来的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由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 (简称SAI) 制定并实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各企业间为争抢订单, 要求员工超时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这恰恰为发达国家通过社会贸易壁垒来抑制中国产品进口找到了理由。近年来, 我国沿海地区有8000多家企业接受过跨国公司SA8000的认证审查, 已有一些企业因未通过审查而流失了订单业务;而有50%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表示, 如果实行SA8000标准将考虑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采购合同。

4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状况分析

4.1 现状分析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995年, 中国就达到并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地位, 而从2002年起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陆续取消, 更为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出口带来了推波助澜的效应。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549.2亿美元, 全年增长2.8%, 其中服装出口增幅超过纺织品。服装出口1591.4亿美元, 增长3.9%, 纺织品出口957.8亿美元, 增长1.2%。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三成。但近年来, 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由于在产品设计、生产到回收的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设置没能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产业技术上没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劳动者劳动环境及权利待遇等未符合相应的要求:出口至欧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屡次遭到召回, 损失惨重。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3.3%, 增幅为近几年最低。

4.2 遭遇壁垒的内、外因分析

4.2.1 内因分析

(1) 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 产品生产力不强。浙江是纺织服装业的重要出口地, 2012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598.46亿美元, 出口额占全国23.45%, 居全国之首。由于浙江地少人多的原因所致,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多以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为主,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等因素直接导致出口的产品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 即:大路货多, 品牌少;中低档多, 高档少;粗加工多, 精加工少;普通加工多, 深度加工少;衣着用品多, 产业用品少。其次, 由于是家庭式企业, 在管理模式上也相对较为落后, 对相应的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所作出的反应较慢, 往往碰到了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对行业政策的动向缺乏主动性。再次, 由于机器设备相对落后, 生产效率不高, 企业只能从产品的数量上取胜, 员工加班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企业甚至全天候运作, 周末无休。

(2) 企业环保意识淡漠, 技术法规和标准缺乏。浙江的纺织服装业多数仍旧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模式, 技术相对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 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 一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而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纺织品的生产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 都没有顾及到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同时, 企业对生态纺织品的研究、生产和发展重视不够, 很少有企业关心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认证, 取得“绿色通行证”的企业就更少了。

(3) 政府职能落后,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浙江纺织品服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缺乏通畅的信息捕捉、信息分析和信息传递系统, 不能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动态, 一旦遭遇贸易摩擦更是无所适从。预警机制的缺乏、技术人才的稀缺、应对措施的迟缓都使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此外, 我国缺少与国标准接轨的强制性标准, 国家、地区、行业各有一套标准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标准体系相对比较混乱, 容易产生虽有据可循, 却不知依照哪个循的现象。

4.2.2 外因分析

(1)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而这三大国家即是提倡新型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出口迅速增长, 让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发达国家劳动成本过高, 中低档纺织品的竞争力必然低于发展中国家, 为了保护本国同类产品, 以技术、环境保护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已成事实, 如日本规定进口的婴儿服装中甲醛含量为零, 而甲醛在我国的服装加工过程中仍被普遍使用。

(2) 贸易顺差长期存在且金额较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据统计, 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达1551.4亿美元, 其中前9个月, 纺织服装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64倍。面对如此巨额的贸易逆差, 美国、日本和欧盟必然采取相应措施, 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以减少进口冲突。

5 启示

(1) 加强环保意识,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企业要克服绿色壁垒, 必然先要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而企业要解决环境问题, 一方面要技术改造和创新, 另一方面又应该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设计、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 也减少纺织服装产品上残留的化学品对产品的危害。

(2) 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加强国际认证。当前国际贸易中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ISO14000S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武器, 获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环境竞争力, 通过认证的企业可以使其产品对环境无害提供一些间接证据, 还可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3)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要想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应该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加工类企业转向拥有自主创新能力, 能够打造自主品牌,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企业。多数纺织服装企业现在主要从事贴牌生产, 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 企业从中获取的利润很少。只有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 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 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认知度, 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4)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发展的比较早, 行业组织机构也比较完善, 这些行业机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我国也应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及时收集国际贸易相关政策信息, 掌握行业动态, 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咨询服务功能, 帮助企业量身订做符合其自身的国际贸易摩擦解决方案。

(5) 构建一个完整、有效、规范的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加强对企业SA8000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的宣传, 提高企业的认识, 并促使企业主动进行SA800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的认证。同时,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社会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收集、跟踪国外的社会责任标准相关措施, 建立社会贸易壁垒信息中心, 认真研究社会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挺.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业导报, 2010 (8) .

[2]刘岩.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国经贸导刊, 2010 (3) .

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结构探析 篇8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加工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世界最大的化纤织造基地。纺织工业成为推进浙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地区纺织企业众多,仅萧山一地就有民营企业近4500家,人才需求量大。[1]浙江地区纺织工程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工程教育结构决定了纺织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及类型结构,同样影响着该地区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教育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教育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织方式,一般可划分为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两大类。[2]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3]我国现行的教育层次结构基本分为四等七级,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教育类型则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4]

1 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层次结构

与其他众多行业人才需求模型相相似,纺织行业人才需求以“金字塔”型最为合理。模型层次以“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等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构架。根据这一模型,浙江省目前开设的纺织工程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本科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职高)。其中,开设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一所,本科生教育的有四所,其中两所为独立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3所;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两所。这其中,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纺织工程”为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名称。而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则以现代纺织技术代替;在中职教育阶段则以“纺织技术及营销”为专业名称。不同的专业名称体现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纺织工程教育主要进行“研究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纺织品生产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全社会新技术出现频率的提高,在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专业的建设从原来的“精、细”越来越向“广、泛”发展,例如:1998年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原纺织工程、针织工程、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专业合并为一个新专业———纺织工程[5],其涵盖的课程内容已远远超出原“纺织工程”专业。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高校可以根据办学情况选择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目前浙江省的纺织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纺织材料工程、纺织丝绸加工工程以及纺织复合材料,主要集中在纺织材料研究开发方面。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纺织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现代纺织丝绸工程与技术;立体结构及织造技术以及纺织CAD技术研究及纺织计算机应用等,体现了产品开发及纺织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有: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针织服装与CAD应用方向、纺织品与艺术设计方向,主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贸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方向有:纺织工艺与贸易、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方向,主要进行工艺、设计等技术人才的培养。

从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看,基本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层次的教育内容尚未完全满足纺织工程学科建设的需要。纺织工程学科群:以纤维与纤维集合体的加工及制品的结构与性能为学科群内涵。相关交叉学科有纺织材料与纺织产品、纺织机械、纺织化学、应用化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职业教育中缺少纺织机械、纺织化学等专业,不能满足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

2 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类型结构

浙江省纺织工程现行教育类型结构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学校教育中又以高等教育为重要教育形式。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全日制专科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也开设有纺织工程相关教育项目。在社会教育中开设有纺织技能培训、考证等。尽管如此,普及的范围比较小,仅有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有相关课程的成人教育,在自考、函授等教育模式中没有开设纺织工程教育。在社会培训、技能考核上,仅有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有相关技能鉴定,而后两者可鉴定的工种较为有限。相关培训工作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还非常有限。与其他纺织大省(市)相比,例如江苏,上海,还没有能够做到相关教育类型的互补,缺乏纺织工程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模式,特别是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的缺乏,是限制纺织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问题,这与纺织工程教育的投入有着必然联系。同样,在学校教育中,还需要对不同功能的各种教育类型实行统筹兼顾,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做到互相补充、完善。浙江省是纺织大省,浙江纺织要走向世界,要提高纺织企业和纺织产品的竞争力,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切实提高纺织制造者的技能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纺织工程专业对推进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纺织品生产与管理水平具有决定作用。浙江省纺织企业能否实现纺织工业产业调整与振兴,纺织工程教育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上)[J].经济师,2009(11):268270.

[2]王坤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价值观念更新[J].教育与经济,1995(1).

[3]周航.浙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的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0(1):152-153.

[4]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

浙江纺织业 篇9

在中国纺织之乡———绍兴县, 两家在行业内有相当影响的规模企业———华联三鑫、江龙印染, 先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华联三鑫和江龙印染, 一家是民营大型石化企业, 一家是中国著名印染巨头。为什么他们会忽然陷入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纺织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 对于纺织企业倒闭潮的原因, 从全球经济看, 是国内乃至全球流动性紧缩、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的反映;从行业看, 多年来纺织行业产能快速扩张, 过剩产能只能靠出口消化, 而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导致大量产能闲置;从企业看, 许多企业靠高负债投资, 贷款紧缩加上生产停滞, 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而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因此, 此番危机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纺织业如何能在这波全球金融海啸下化险为夷, 不仅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强风险意识, 将风险管理切实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中, 建立完善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

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错误的扩张, 是这一轮绍兴纺织倒闭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制定和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 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因此,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但另一方面, 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契机。

首先, 金融危机客观上为纺织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 “倒逼机制”将发挥显著作用。中国纺织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

过且过的借口, 企业只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结构, 改进技术, 积极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 才有希望度过严冬, 其中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是必经之路。

其次, 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 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 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走出经营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11月17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再次上调鞋帽类产品出口退税率, 加之下半年两次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中央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同样给行业带来了许多思考。中国纺织行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再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产品的升级加工, 以及提高附加值, 向低耗能、节约型方向发展, 从而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 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成为在未来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扩张市场的重要出路。

绍兴纺织业危机从两家龙头企业开始, 显然已经开始波及到整个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出以下外向型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启示:将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核心业务上, 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战略规划中要注意引入风险理念, 确实落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增强赢利能力, 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重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向内需主导型企业发展战略过渡。

面对严峻的形势,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 力图通过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金融危机的影响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可以设想,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 此前频频遭受贸易争端挤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亦将获得较为宽松的外部生存环境, 甚至赢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将极大缓解产业发展的压力, 企业也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而在这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 需要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强化风险意识, 加快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创新,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这样, 纺织行业将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市场重大利好与经济危机“倒逼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形成内外之间的良性互动, 继续领跑国民经济。

目前, 一家已经成功重组重新开工, 另一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重组。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时, 有些企业出现困难其实是正常的市场现象。除了政府、银行要主动有为, 与企业共渡难关外, 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中小企业主们面对经营危局, 更应拿出勇气正视困难, 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战略控制体系, 推动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 2001.

浙江纺织业 篇10

分析近几年同期的出口增幅情况和当前的贸易环境, 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了浙江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面对新的挑战和环境, 浙江省唯有分析清楚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 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提升其纺织品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

一、影响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因素分析

1.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下降

以及出口风险的增加。国际需求减弱导致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趋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大国, 也是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之一,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美国经济明显放缓, 消费支出减少, 造成订单不足。2008年, 美国的次贷危机进一步向全球蔓延, 将直接影响到纺织品服装的消费量, 进而影响到浙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此外, 美国次贷危机直接造成金融市场的“黑洞效应”, 从而重挫金融信用和实体经济, 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链、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国际市场买家拖欠、拒收和破产的风险明显加大, 出口收汇风险成为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最大外部风险。

2. 人民币持续升值进一步减弱浙

江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自2005年7月21日起, 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1元人民币。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6.8, 人民币升值累计已超过18%。据统计, 人民币每升值1%, 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显而易见, 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正在逐步吞食企业微薄的利润。

3.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削弱

了我国纺织服装业传统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产业结构性问题, 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 导致原材料市场一旦发生变化, 将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不可预见性。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产品数量不断上升, 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 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 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 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性产业, 过去大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2008年1月1日, 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 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据估计, 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间, 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正失去竞争优势。

4. 出口退税率下调使纺织品服装

出口的盈利空间下降。2004年纺织出口退税从17%调整到13%, 2006年9月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又一次从13%降至11%。出口退税率下调, 出口成本增加, 盈利能力降低, 对纺织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国家于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两度提高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 但整个产业近期很难走出低迷状态。

二、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发展契机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剧了正处于转型期的浙江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主要进口国市场需求萎缩, 成本中心的转移,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 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契机。

1. 央行五次降息为纺织服装企业

发展提振了信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自2008年9月份以来, 央行连续五次下调银行利率, 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降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会产生太明显的直接效果, 因为中小企业本身贷款比重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纺织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中处于被调整的波段, 而此次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调整, 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经济的重头, 在当前国情下仍然不可跨越。这一举措对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2. 扩大内需成为纺织服装业发展

的新出路。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 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 为浙江纺织服装业走出经营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当前我国国内市场消费开始出现了三个亮点:一是社会消费增长达到13.7%, 首次超过GDP10.7%的增长水平;二是农村消费实现了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的双突破, 成为推动纺织品市场内需能量释放的一个新平台;三是我国城市化已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06年的48%以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内需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66.8%提高至2006年的73.1%。纺织服装企业要继续发展, 必须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更加关注国内市场。

3. 出口退税率两次上调提高了纺

织品服装出口利润。2008年8月1日国家上调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 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从11%调高到13%, 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基本涵盖了全省出口的所有纺织品、服装产品, 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23万家, 占全省全部各类有出口实绩企业数的38.8%, 涉及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整体规模的27.3%。2008年11月1日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提升至14%, 最近又调到了15%。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企业出口1美元可多退0.07元人民币的出口退税。这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 预计可使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多获得约35亿元退税额。

4.“倒逼机制”促使浙江纺织服装

企业进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客观上为纺织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 “倒逼机制”将发挥显著作用。浙江纺织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庞大的出口产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的今天, 企业必须努力转变出口结构,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 提高产品科技水平, 加速内部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

三、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增加产品附

加值。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 依靠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而调整和优化纺织品出口结构。依靠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发展自己的新原料、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 开拓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紫外线、防辐射、抗菌、保健等功能型和生态型纺织服装产品。雅戈尔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开发经费, 先后开发出了VP衬衫、DP纯棉免熨精品衬衫等中高档系列衬衫。在每年投放市场的产品中, 新型产品占70%以上。目前代理加工1件衬衫, 在老挝的加工费是0.5美元, 江苏的一些企业可挣1~1.5美元, 而雅戈尔能挣2.5美元。如做世界顶尖品牌, 甚至可拿15~20美元的差价。

2. 打造品牌, 走差异化、品牌化之

路。目前, 世界多数名牌服装产品在浙江均有生产, 但是在国际市场却难觅浙江企业的自主品牌。贴牌生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获利微薄, 整个销售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拿走, 35%的利润被品牌所有者拿走, 55%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 (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 拿走, 而工厂只能拿到5%~10%的利润。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 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 而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企业应逐步提升产品档次, 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 提升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 建立境外营销机构, 形成国际化的营销体系。

3. 内外销并行、开拓新市场。首先,

为了防范出口订单减少带来的风险,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开发多元市场。出口市场如果过度依赖一两个国家, 当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变化, 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可以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等新市场, 生产中端产品的企业可以考虑走品牌发展之路, 开拓新的美、欧、日市场, 实现市场多元化, 从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抗风险的能力。其次, 企业应从过度依靠外销转向内外销并举。相比欧盟、美国、日本来说,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所受冲击相对较小, 加之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内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 尤其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预期国内市场需求仍然可以保持较快增长。这既是一次挑战, 也是一次机遇, 出口企业应在出口转内销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实现战略上调整。

4. 积极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

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汇率避险工具有多种: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择期外汇买卖、期权、人民币即期结售汇和远期结售汇等。这些金融工具对防范汇率风险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适当选择金融工具, 谨慎地运用外汇资金, 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回报率。

5. 开展客户资信调查, 合理选择国

上一篇:关注度高下一篇:闭路电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