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共8篇)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1
随着当前全球贸易活动的飞速增加,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持续经营或扩大规模, 进行信贷融资是其常用的手段, 但在信贷融资的过程, 部分中小企业也面临了较多的问题。随后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出现, 则极大地改善了此类现状。在此现状下, 笔者针对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条件与对策方面, 进行简要的剖析, 以盼能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的优势和条件
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时间的过渡, 逐渐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由于地理环境原因, 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大批量的中小型企业。此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结成了类似联盟式的发展现状, 此类现状被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信贷融资的问题, 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此现状下, 笔者针对其优势和条件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其中主要突出的优势和条件为:企业集群相对单体企业整体信誉较好、集群企业整体稳定性较高、集群企业方便融资机构进行信誉调查、集群企业信贷融资降低了融资机构的投资风险。
1. 企业集群相对单体企业整体信誉较好
企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 其具备最为明显的优势即为:企业集群相对单体企业整体信誉较好。融资机构为了保证自身利益, 在进行注资和投资的过程中, 对于信誉较为重视。因此较好的信誉度, 对于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良好的信誉度使得中小企业, 在获取信贷融资方面的阻碍较小。
2. 集群企业整体稳定性较高
集群企业由于企业之间, 形成了类似联盟性质的发展模式。因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之间的关联相对紧密。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自身的稳定性也较好。不易出现突发事件, 良好的稳定性使得企业在进行信贷融资时, 融资机构对其的信任度也较高。
3. 集群企业方便融资机构进行信誉调查
中小企业发展中产生的集群模式, 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较多。因此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认知也较为深入。此类现状下, 融资机构在进行注资和投资的过程中, 能够快速的进行融资企业信誉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获取。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融资机构的审核速度, 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集群企业信贷融资降低了融资机构的投资风险
集群企业之间具备一定的联合性质。企业在进行融资申请和信贷申请时, 针对自身的财务状况, 需对金融机构进行资料提交。其中关于债务方面的资料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审核内容, 此类内容的确定,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机构的投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整体的发展较为稳定, 但在部分企业的信贷融资方面,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 笔者分析案例总结如下:中小企业轻视自身信誉度的培养、信贷融资中的担保能力较差、融资机构投资风险较大。
1. 中小企业轻视自身信誉度的培养
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发展中, 存在多数企业发展内容相似, 企业规模相似, 企业债务状况类似的现状。此类现状下导致集群中企业, 对于自身的信誉的培养较为轻视。最终导致企业在后期的发展较为困难, 尤其在信贷融资方面的获取阻碍较大。
2. 信贷融资中的担保能力较差
集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多数企业之间的发展状况类似。因此在单体企业进行信贷融资时, 多数企业存在相互担保的现状。此类现状下导致企业之间的担保能力较差, 最终导致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金融机构对于此类企业的信任评级也较低。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对于整体集群企业的外在形象也造成影响。
3. 融资机构投资风险较大
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在进行信贷融资申请时, 由于自身经营模式, 以及盈利现状较差。金融机构针对此类企业进行投资过程中的投资风险也较大, 容易造成坏账现象。企业最终因盈利能力较差, 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甚至出现破产现象, 此类现状对与金融机构的影响较大。
三、针对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发展的改善对策
当前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发展, 整体的态势较为稳定。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政策鼓励大型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建立、完善法律方面的关于集群责任的明确、加强集群企业内部与小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明确集群企业的准入标准、加大违约企业的处罚标准。
1. 政策鼓励大型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建立
中小企业集群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当前我国针对此类企业集群模式, 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支持。因此理论分析此类集群模式, 只属于市场发展的行为。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 鼓励大型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建立。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并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完善法律方面的关于集群责任的明确
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发展, 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企业信贷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 还存在较大的缺陷。此类法律漏洞使得企业之间所承担的责任, 未进行明确。最终使得金融机构承受了一定的损失, 并使得企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为了改善此类现状, 法律方面应明确集群企业之间的责任制度。以此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 并提升集群企业的发展。
3. 加强集群企业内部与小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发展现状。大型的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此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审核较为严格, 通过率也较低。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现状, 并提升企业信贷融资的能力。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应加强与小型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发展, 通过互相协助的方式, 达到对双方发展的促进。
4. 明确集群企业的准入标准
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的发展, 存在较多的问题为:单体企业的信誉度较差。此类现状严重影响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集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明确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并对中小企业的信誉现状进行审核, 以此改善集群企业信誉现状的发展, 提升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的投资信任度。
5. 加大违约企业的处罚标准
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中的违约现状, 严重影响了集群企业的发展。为了有效改善此类现状, 法律方面应加强对违约企业的处罚标准。严重企业可以追究其法人的刑事责任, 以此起到震慑的作用,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信贷融资现状发展较为稳定, 其中集群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条件有:企业集群相对单体企业整体信誉较好、集群企业整体稳定性较高、集群企业方便融资机构进行信誉调查、集群企业信贷融资降低了融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企业轻视自身信誉度的培养、信贷融资中的担保能力较差、融资机构投资风险较大。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政策鼓励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建立、完善法律方面的关于集群责任的明确、加强集群企业内部与小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明确集群企业的准入标准、加大违约企业的处罚标准。以此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
参考文献
[1]刘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4.
[2]陈守忠.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 :131-132.
[3]卞彬.集群融资与重庆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探索, 2013, (1) :98-103.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优势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融资;抵押担保;民间融资;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给一些城镇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题,难以融资会使得资金匮乏,从继而导致技术突入不足,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没有人才的技术创新企业就进入停滞期,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融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1990年迈克·波特提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迈克·波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他表示区域竞争对企业竞争有很大帮助,并对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集群内中小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
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方式是银行信贷,但是还贷难易是困扰银行的主要考虑是否贷款的主要方向。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主要方面有: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负债较多,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经营面临较大风险,再者国家对风险责任追究越来越强,另外一些中小企业还款意识差,信用观念薄弱,抵押担保不足也是一些重要原因。所以说没有过硬的信用记录银行不愿意把资金借个这些中小企业的,而更愿意把钱借给那些信用较好的大型企业。
然而银行愿意贷给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 降低了抵押担保的难度。集群内这些企业业主在发展过程中多数都认识且熟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知道的群体,一个企业要在集群内发展就必然要有良好的信用,这样就解决了信用不足的问题,为企业间相互贷款担保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克服了银行信息不对称。集群企业发展快,这样使得企业的信息流通较快,公开透明自己的企业信息能使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公开出来以获得其他企业的支持,这样使得自己的信用提升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银行方面,他们可以从其他企业真实全面解这个企业的信息,克服了银行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可以从中选取较优的企业进行放贷,一些企业愿意得到银行的支持就要完善自己的真实信息,并且透明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银行从事信款成本比较低。因为克服了信息的不对称,所以说银行能够用较低的成本来搜集想要贷款企业的信息,虽然单笔成费用本低的不多,但是集群内企业与银行合作的企业很多并且还不是一次性的合作,这样积少成多银行就能节省一大笔费用。(4)银行放贷积极性提高。银行对集群内企业放贷数额虽然不如对一些大企业的大,但是集群内企业数量多同时贷款次数多,同样积少成多银行能从中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这样就提高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原因企业能够容易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这样就为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便利。
二、内企业与企业之间集群融资更为便利。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和一些产业相互关联,他们在一些产业方面存在着信息上的往来,彼此直接相互了解,有的可以说是关系密切。在集群中,一些企业在接到订单后有时会把一些一部分生产交给其他的企业,它们交给的当然是自己经常往来并且自己信得过的企业,在这样情况下领头的企业一般会给与自己合作的企业一定的直接信用借贷额度,或者带头企业把原材料“赊销”给其他企业,从而这样对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金融上的帮助。然而在集群外部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领头企业”资金上的支持,同时也会比起那些在集群内的企业缺少很多的生产订单,企业发展很多受限。
三、集群内中小企业更易获得政府金融的支持。
企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提高经济竞争力,通常会对集群内企业采取降低税率、低息或贴息贷款、降低税率、就业补贴、出口补贴、以及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就业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获得政府金融的支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说在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比起那些孤单及企业跟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四、集群内企业更容易从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产业集群内融资双方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他们可能是亲属,或者是同学,再者可能是朋友,在信息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从而融资风险较低,他们当然愿意把钱投到自己信得过的企业。另外一方面可能由于一些投资者比较有眼光,相信企业以后能有较好的发展,所以说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资产投给这些中小企业,在以后企业发展壮大后他们获得的收益也就很大。而那些游离于集群的企业由于大家不知道他们的信息,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企业以后的发展,投资的风险较大,所以很难从民间进行融资。
五、集群内企业更容易吸引外资。
集群吸引外资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集群一般处于较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更容易与外界进行交流。由于形成企业集中,地理位置好,那么就更容易吸引一些高素质,高水准人才,能让他们在这里勤奋工作学习,所以说人力资源丰富。第二,在之前说的,一般政府会给集群内企业政策上的优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当地政府对于企业的态度是决定外商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而较好的优惠政策正好给外商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第三,集群内的基础建设一般比较好,像比较快捷方便的快递公司,国际性运货公司优越的住房、医疗等,在这样的条件下能较快的与国际进行接轨。还有集群内一般有国际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所以技术条件比较好。第四,企业集聚的信息扩散,外商搜索企业的成本比较低,有比较低的投资风险,容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第五,外商投资容易在企业集群范围内形成路径依赖,所谓的路径依赖是指由初始条件和报酬递增机制的作用,使得外商的区位选择形成定势。所以产业集群企业比那些分离与集群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外商的投资。
产业集群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也会有一些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就如企业的信用问题,一些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那么它是很难筹集到资金的;还有就是产业集群内担保体系不健全,没有担保公司;银行,企业,外商投资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那么他们是不愿意把资金投到这个集群内的,所以说地方政府要在完善担保体系,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重视自己的真实信息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2009.
企业集群效应与竞争优势提升 篇3
企业集群效应, 是指建立在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的基础上, 所产生的在效率、效益和韧性等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优越性, 它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激励和规制, 是远距离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一种潜在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
企业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
1. 低成本优势
(1) 生产成本低。企业集群往往是原材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 占据供应商很大的市场份额, 集群内企业集中采购, 可提高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可享受到更多的折扣。同时, 随着企业集群的扩大, 还可扩大本地人员就业和吸引外地技工, 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区域性劳动市场的形成可使企业在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时, 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人的数量, 减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
(2) 信息成本低。集群内大量的相关企业和相关人员的信息交流, 可使企业及时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信息、人才信息和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 形成信息集聚流, 从而减少单个企业独立搜寻信息的费用和难度, 也便利了需要信息的机构和企业。
(3) 配套成本降低。企业集群一般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一种最终产品的出现, 分别由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共同完成,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中间产品的生产, 最终到产品的组装、包装、分配、储运和销售, 都由不同的企业来配套完成, 而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紧临, 无疑能节约中间产品的采购、运输、库存等配套费用。
(4) 公共设施的低成本运用。大量的关联企业在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 可减少各种额外的投资,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 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
2.创造需求优势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贸易的两个重要环节。企业集群能够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1) 通过市场资源共享, 增加产品有效需求。市场资源如企业形象、产品销售渠道等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企业聚集使系统内企业能产生市场资源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如果集群内某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著名品牌, 它必然会扩大该产业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 产生无形资源的外溢而使产业内的其它企业受益。
(2) 供给的互补性扩大了有效需求。由于在一个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品种类较齐全, 买主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 这样在市场销售上就比单个分散厂商更具吸引力。而且买主有众多的供应商可供他们选择, 增加了买主议价的力量。另外, 产品价格也更有可比性, 他们会觉得购买的风险降低了、受骗上当的机率减少了。
(3) 进退壁垒的降低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和新商机的形成。集群内由于有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技术熟练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新建企业所需求的基本条件, 所以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新企业的创办便于抓住新的商机, 使集群内各个成员都受益。而且由于集群内产权交易或企业购并较活跃, 企业退出产业的风险也会降低。这样一来, 企业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也就完善了。
3.产品差异化优势
产品差异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水平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同种产品的内在质量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靠产品的精心设计获得。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 同行业相互比较, 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 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 绩效差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 形成激励和压力并存。这种现象只有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化, 才能满足集群内有经验的、“挑剔”的顾客们的要求。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产品在品种、规格、款式、造型、品牌等方面的不同或多样化。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集群内拥有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面临的竞争压力会使企业通过创造差异化产品来超越其它企业。由于集群中创新的外部性和信息的流动, 集群内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极易为集群企业所获悉, 特别是关于产品品种的规格、花色、造型和款式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拥有这些信息,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进, 产品的差异化就形成了, 这种优势远非集群外的企业可比。已形成产品差异化的集群企业会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可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4.合作创新优势
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之源。企业彼此接近, 了解周围的情况, 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 这种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由于集群多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 受资金、资源的限制, 单个企业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完全内部化, 很难独立承担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频繁地面对面交流,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各企业在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各自完成本环节或某零部件的创新, 从而使最终产品的创新得以实现。这种群体创新在降低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同时, 也由于特殊的地理集聚, 使得一家企业的创新成果很容易外溢到周围的其它企业, 从而使集群整体的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困境
1.集群发育的外部环境尚不成熟
国内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 使各类生产要素难以充分流动、合理配置, 制约了企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证明, 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 企业集群的特征较明显;凡是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 企业集群现象不突出, 即使资源依赖型的企业也是这样。还有对外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问题, 也使许多集群产品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受到了制约, 不利于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 政府认识有待提高
集群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由行政的外生力量主导, 但是单靠地方经济的发展自发形成集群, 任其自生自灭也是不行的。在我国, 至今国家竞争力仍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 而且以大企业为对象进行管制或扶持。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化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主体一般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 因此用传统的产业政策指导企业集群发展在这里很难奏效。虽然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对企业集群的机制没有认识, 或知之甚少, 通常表现在对一些正在成长的, 或对刚刚出现的企业集群重视不够, 难以使之发挥活力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则陷入盲目搞开发区的误区, 认为把企业“堆”在一起, 就是企业集群了。虽然也有些成功的企业集群是行政推动形成的, 但绝大多数企业集群是自然形成, 有其独特的产生土壤和壮大内因。“堆”企业, 稍有不慎就会“拔苗助长”或“弄巧成拙”。
3. 中介服务机构欠缺
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成本较低, 但是交易成本却很高, 除了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诚信状况差等原因之外, 企业集群内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一个原因。中介组织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的, 以便降低交易成本, 特别是信息成本。如果中介组织能得以迅速发展, 并能提供一种高智力的服务, 它的活动就会有助于提高集群的效率,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中介组织对企业集群形成结构竞争力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 我国企业集群内如金融和保险机构、专业律师和会计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 对企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企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企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于集群中的企业也不例外。集群作为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的集合体, 其创新优势在于能通过长期的交易营造一种共同的文化, 建立互信机制, 形成在集群内能有效传递的显性化共享知识。但是, 企业制度的不规范及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集群内部信任的缺失, 企业之间往往更注重一次博弈中的得失, 而很难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形成共赢的创新机制。具体表现在:“产学研”合作较少, 忽视产品的研发, 许多集群企业的人员素质不高, 在市场竞争中依赖于价格优势, 产业进入能力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差。
集群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企业集群环境
企业集群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体组织, 它要求相关部门共同调整、制定经济政策, 以促进其发展。
(1)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包括商品流通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建立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反对不正当竞争, 取消对少数地区或高新技术企业区等实行的优惠政策, 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性政策, 实行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待遇, 保护公平竞争和平等竞争, 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建立开放和统一的大市场, 严禁各地区和部门对要素流动的种种人为限制, 打破地区封锁, 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 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
(2)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 企业之间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方式连接的, 相互间的关系较松散, 主要依靠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互信和承诺等人文因素和非正式契约来维持长期交易关系。因此, 基于互信和承诺, 营造良好的企业集群环境是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 是保证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和集群持续升级的重要条件, 是使其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竞争优势的源泉。
2.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
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企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 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强化自身的职能角色。一是从中央政府层面看, 应制定界定产权和规范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律, 同时建立对市场交易的规范的法律法规, 来解决诸如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委托—代理等问题。并且特别要规范各种市场中介组织, 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制止产品压价竞争和因之诱发的新一轮假冒伪劣产品浪潮, 从而形成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涉及国际纠纷时, 帮助企业进行国际谈判, 适当的时候可动用国家力量, 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报复, 以对其施加压力。二是从地方政府层面看, 应增进厂商之间的互信, 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 协调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 催生厂商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
3.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要在整体上提升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升级, 就要建立企业集群的支持服务体系, 如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 它们在集群授权下, 行使对整个集群的协调、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为集群内部的技术沟通提供重要机会, 规范市场交易规则, 承担起协调与集群外部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信息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职责。同时在企业集群内成立专业化机构中心, 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人才开发、市场拓展、咨询信息等服务, 这是集群企业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 获得外部经济支持, 保证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稳定发展的辅助条件。总之, 集群服务机构要在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中起桥梁作用。
4. 培育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在一个企业集群形成初期, 大多数企业往往靠仿制产品起家。但是当企业集群初成规模的时候, 如果集群内部的企业自身不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集群的前途就岌岌可危。因此, 创新是一个企业集群形成的前提, 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也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培育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要做到:
(1) 首先要形成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网络。要帮助集群企业加强与区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联系,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成立自己的研究所。
(2) 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 也包括全民普及的基础教育、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无形的服务。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接触创新思想的知识、信息, 为知识、技术在集群中的传递、交流、扩散创造条件, 有利于集群创新集成效应的发挥。
(3) 尽快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培养、引进和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 通过期权、股权、住房等方式鼓励人才创新, 这是创新系统构建的关键环节。
(4) 注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内部升级, 不断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集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 才能在发展中保持企业集群竞争力的长期优势。
5. 提升国际竞争力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篇4
摘 要 产业集群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呈现的强劲的竞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在引入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集群企业依托产业集群较非集群企业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并提出集群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群企业 竞争优势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引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了惊人的竞争力,如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业集群、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瑞士的钟表业等。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在快速发展,如温州的皮革与制鞋集群、宁波服装、义乌小商品、乐清低压电器等。这种产业集群表现出的强劲且持续的竞争优势,使得各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领域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马歇尔(1997)将集群定义为在一个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内,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与当地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后形成了其以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理论。波特(2000)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国内学者王缉慈(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二、集群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分析
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者往往把企业看成是以孤立的原子状态存在并展开交易和竞争的实体,忽略了企业间关系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证明,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即通过集群内成员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可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一)成本优势
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快速变化的技术使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走向衰退,但聚集经济可通过各种水平和垂直经济活动的外包来节约交易成本。由此可见,聚集经济所具有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为集群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波特(2003)认为:比起其他如垂直整合,与外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从远地“进口”原料等做法,集群企业更有机会接近优异的、低成本的最佳专业化元件。因而,当本地供应商竞争激烈时,产业集群就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吸收新的优质资源的进入,促进创新,为企业从事柔性专业化创造平台,形成更低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控制成本驱动因素,获得低成本优势。如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拓展产品种类来增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同类企业的横向联盟、集聚等网络形式扩大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组合,获得规模经济。
(二)市场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形成一系列市场,并使集群企业与市场相互促进,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第一,企业市场议价能力增强。集群内主导产业一般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大批量购买,能够对原材料的质量标准、规格、型号等统一要求,同时集群内也有部分配套的供应商,对群外供应商构成替代威胁。第二,企业应变能力的提高。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这是小企业发挥其灵活机制优势的前提。市场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第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压力。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给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企业通过集群内部竞争压力,获得了单个企业难以拥有的利润集中度,竞争能使企业提高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创新。
(三)区域营销优势
无论法国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还是我国的金华火腿、绍兴黄酒,都给人以高质印象。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是品牌的象征,给集群企业进行免费宣传,创造区域营销优势。集群企业区域营销优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产业集群具有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和创新的内在机制,创造了产业集群的营销优势,从而促进了区域品牌的形成,而集群的群体效应又可以加速区域品牌的传播。区域品牌和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而持续的品牌效应。集群形成区域品牌后,可以利用这个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通过批发商零售,而且以专卖的形式垄断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如“第三意大利”服装业企业群中,大多企业利用区域品牌效应,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直销,像“别尼通”公司在全球有5000多家专卖店。
(四)创新优势
创新作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之一,是集群企业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企业系统,集群内企业通过互动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产生强大的溢出效果,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波特(2003)认为,发生在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集群企业的创新动力。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并维持集群所必需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能够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增长并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由于存在竞争压力和挑战,企业将更加努力地获取对抗竞争对手的优势,同时竞争者的存在也迫使企业不断创新。而产业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为企业紧密合作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合作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并形成知识外溢效应。
三、集群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
产业集群会对群内企业产生影响,但并非企业只要进入集群就可以获得优势。企业要想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一)动态竞争下的集群企业学习能力的培育
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是通过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的互动学习来实现的,正是由于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学习的存在,提高了集群成员的创新能力。因此,集群学习是集群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实现的重要途径。对于集群企业来说,只有整合知识,持续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及创新能力,才能在动态竞争中保持稳定的优势地位。集群有利于其群内企业的学习,集群竞争优势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群内企业的发展,如此形成良好的互动,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得以维持。
(二)创建良好的集群企业文化氛围
创新的成功实现不仅需要企业具备实现创新所需的硬件资源,更加重要的是企业要具有支持创新的文化。良好的集群企业文化孕育着集群企业的精髓,是集群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动力。一方面,企业在产业集群这一生长环境下,吸收集群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创建有别于其他集群企业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内在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与竞争战略相适应的集群企业文化,企业在做出战略选择时,也要分析现有的文化是否适应或促进战略的发展。
(三)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企业战略规划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既要从企业本身考虑,也要兼顾集群这一大环境。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融入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中,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集群企业在选择企业发展战略时,一方面应立足于产业集群,制定能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应当在产业集群价值体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利用集群优势制定促进自身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只有制定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战略,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挥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马歇尔.经济學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5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
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北京三地。按照上文理论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具有诸多优势,这三地的中小企业应该是飞速发展,三地经济也会是高速发展。现实也的确表现出了好的一面,根据中国统计局公布,北京,广东和浙江三地的GDP分别为17801亿元,57068亿元和34606亿元,分列全国省份城市GDP排名的第13,第1和第4位,由此不难看出在这三地集群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然而这华丽数据背后也隐藏这一定的忧患,比如2008年以来,广东三年出现两次中小企业倒闭潮,光2008年在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的58500多家港企中,2008年倒闭近1.5万家,2009年春节过后没有再开业的有2000-3000家。浙江省6.6万家微小企业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总产值和利润下降的情况。其中闹得最厉害的就是温州,2012年温州有30多万家的中小企业中有20%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无数企业老板为了躲避债务纷纷外逃。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成因分析
具体为:
从内部来看,集群优势的发挥程度不仅依赖于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更依赖于集群内部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联性是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企业间的协作仅仅局限于货物或原材料赊销和赊购上,企业的独立意识过强,交易关系较为脆弱。而这种松脆弱的企业间关系使得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度不够,这使得以信用为前提的团体贷款和互助担保贷款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团体贷款规模小,互助担保规模小,这使得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短浅目光,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看不到集群中某个环节繁荣带来的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
从银企关系来看,大型银行对集群企业并没有多少偏向性政策,他们仍然将集群中小企业和单个游离中小企业混为一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歧视和规模歧视依然存在。表1 是各利率浮动区间企业贷款的情况。
从表1 可以明显看出在集群融资已经开始发展的2004 年,那些优惠利率的贷款绝大多数都是给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都是高利率的,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非常高。由此可见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这也恰恰反应了银行和中小企业地位不平等。因此银企关系的互动有待于加强。
究其更深层的原因,集群融资优势难以发挥的根本原因是集群内缺乏一个体现其“内生性需求”和“外在化表现”的有效发挥其优势的中间性组织。这个中间性组织既能比较容易地放贷给企业,又能轻松地在外部金融市场募得资金。因为无论是团体贷款还是互助担保,他们都是企业与银行直接联系,银行有着绝对话语权放不放贷,中小企业集群还是会面临被歧视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多种多样,而本文将主要介绍三种种常见的集群融资模式——团体贷款、集体发债模式和互助担保贷款融资模式。
(一)团体贷款或集体发债模式
团体贷款是指银行对由企业集群组成的企业团体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个中小企业借款人对团体内的其他成员贷款的归还负连带责任,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时,团体成员才能继续获得追加贷款,否则整个集群将被列入黑名单。这样团体内的所有企业都被绑定在一起,这种连带责任制激发每个成员之间都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来保证团体贷款的高还款率。而且这种连带效应使得中小企业在选择团体贷款成员时会非常的谨慎,他们会在审查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历史信誉情况等资信状况后才会通过企业进去该团体。这样一来,能够组织进行团体贷款的都是有着良好信用的企业,而且企业间的连带作用也大大减小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而集体发债则是集群内的各个中小企业基于产业链的联系,整合各自资源,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它克服了单个中小企业从债券市场很难得到资金的难题。使中小企业又多了一种融资的渠道,有利于整合集群融资优势。然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讲,由于债券的回报率没有中小企业板的回报率高,所以相对于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的债券不是那么地受欢迎。从整个金融市场角度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活跃,尤其是债券市场更是缺乏活力,这使得发债进一步受阻。最后从中小企业出发,相对于银行贷款,发债的利率更高,成本更大。
那么到底团体贷款和集合发债的作用如何呢?发放团体贷款和集合发债通常是集群内部企业通过环形或交叉持股等方式形成的一个集团企业会采取的融资方式。而一旦当集群内中小企业形成一个集团,他的原有经营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里不妨做一个虚拟案例:假设集群内部有10 家中小企业,每家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是50% ,生存下来后的收益是成本的两倍。因此这10 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只要其中的5 家企业成功,集团整体就是成功的。那么集团成功的概率是:
这比单个企业的成功概率50% 要高很多。另外,集团成功的概率与企业的收益率和单个企业的生存率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表2 和图1 可以看出,随着企业收益率的增加,集团成功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大,逐渐逼近到100%
假设条件:单个企业存活率50% ,集团内10 家企业。
从表3 和图2 看到,集团成功率会随着单个企业的成功率上升而上升,逐渐逼近100% 。但是其中当企业成功概率小于特定值的时候,集团整体成功的概率反而是单个企业成功地概率大。一旦超过这个值,集团成功的概率就开始超过单个企业成功的概率,而且随着单个企业成功概率的增加,集团成功概率与单个企业成功概率的差值也变得越来越大,集团的优势也变得更加明显。
假设条件:集团内10 家企业,收益率为200% ,每个企业成功率相同。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一般由集群内集团企业所适用的团体贷款和集合发债不仅能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房贷风险,减少交易成本;还能降低集团内部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存活率。
(二)互助担保贷款融资模式
互助担保融资中小企业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与银行,政府联合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利用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借鉴了日本的主办银行制融资模式,但是又不是将其简单地应用到小企业集群中来,该模式强调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参与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有利于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推广和成功实施。图3很好地诠释了互助担保贷款模式的一个关系。
在这种集群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集群和担保机构是关键因素。他们基本上出资一半以上来维持这个担保机构。而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协商各家企业担保资金的出资比例和贷款分配比例时,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各企业先确定担保资金出资额,根据各企业担保资金的出资额占总出资额的比重决定贷款金额分配的比例。而另外一种方法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先确定企业需要的融资金额,根据各企业所需融资资金占总融资资金的比重决定各企业担保金出资额的比例。
由于参加互助担保的企业必须高度透明自己的信息,集群内企业信息高度共享,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而且互助担保机制内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是以信用担保为目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无疑加强了集群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得企业更加离不开这个集群,那么各个成员企业也会更加重视维护集群的信用和声誉,从而大大降低了违约率,使银行的放贷风险也有明显下降,集群企业也能从中得到更低利率的贷款。另外,由于互助担保贷款是通过担保机构出面向银行提供担保,克服了中小企业存在的自身抵押品不足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在和银行谈判时的底气更足。而且有了互助担保机构的担保,有了这个第二还款来源和还款保障,银行不再害怕借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收不回,银行放贷的风险也随之减小,那相应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也就会相应地降低,这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时间,融资效率大幅提升。政府和协会的监督也也让中小企业不敢违约,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也保证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高声誉和高信誉。
四、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
为了解决这更深次的原因,建立准内源性财务公司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一)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的内涵
一个准内源性财务公司是有集群内部的所有中小企业出资建立的一个财务公司,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准内生的财务公司进行融资。该方法有点类似与互助担保和区域主办银行,但是他又和他们有很大的区别。相比于互助担保,虽然他们都是由集群内部企业出资建立,但是互助担保只是为集群内部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而准内源性财务公司则是直接向集群内部企业提供融资。而相比于区域主办银行,虽然他们都是为了给集群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但是区域主办银行多数是政府筹备,政府具有绝对控股权,而内源性财务公司则是内部出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又由于它是集群企业内部出资建立的,所以能很好的解决“市场失灵”,集群中小企业不必再受大型银行的各种规模歧视和制度歧视,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另外他内部每个企业都是相互独立的法人,不受企业集群内某个企业控制,所以它又能解决内部失灵,每个内部企业不能像其内源融资一样无偿使用。而以上这两点也造就了这种财务公司的“准内源性”。企业集群通过这个准内源性的群内财务公司可以很好地将集群企业的集群融资优势发挥出来。
(二)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的优势
具体包括:(1)企业集群与群内财务公司的良性互动发展。由于这种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群内部出资建立的金融机构,所以他汇聚了金融,产业和企业的结合优势。企业集群和准内源性财务公司相互促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由于群内财务公司的建立,它在集群企业融资时发挥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功能,对内聚集群内闲散资金,利用资金运动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资金的有效配置;对外以金融机构的身份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吸引各方面的资金进入集群企业。这有效地解决了集群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使得集群内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企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又促进群内财务公司的成长,财务公司的资金实力和金融竞争实力也将大大加强,而且产融结合降低了财务公司受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内部金融市场优势。群内财务公司构造了一个内部金融市场,相比于其他外部金融市场,它有着很多天然优势。一是融资成本和风险降低。对于群内财务公司来说,他对于集群内每个企业的信息都十分了解,因此他在放贷时不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在收集信息上。而且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小能够避免集群企业进行逆向选择。二是监督更加有效。如上所述,集群内部企业的信息高度共享使得群内财务公司对于集群内的所以企业都了解的十分透彻,而且群内财务公司基本上会设立在企业集群区域内部,这样就更方便群内财务公司监督使用资金的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是群内财务公司的直接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所以集群内每个企业都会去监督和激励资金使用者。三是融资约束更少。无论是单个中小企业还是企业集群,当他们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总会面临着一大堆的贷款资格审查,贷款额度限制等等约束,也会因此拿不到急需的贷款。而群内财务公司由于由集群内部企业共同组建,虽然还是会有一定限制,但是融资约束明显大大下降。这实现了集群内资金的跨项目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三)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融资边界的确定
对于一个群内财务公司来说,并不是集群内的企业越多越好,因为集群内部企业越多,内部需要融资的企业也就越多,集群区域也无法承受过多企业,且融资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会更高,这对于群内财务公司和集群企业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在设立群内财务公司时,融资边界的确定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集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边界是由地理,交易和供给三个维度共同确定。
(1)地理边界。中小企业集群和生物中的种群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一个种群内部存在着种群数量的限制和承载能力限制,也就是地理边界。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过少集群融资的优势会很不明显。然而另一方面,一旦集群内企业数量过多,因为集群内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质企业,这样会带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不能达到集群内部的共赢,这会让集群的竞争力大大下降。而且企业数量过多会使得土地、人才、设备等资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让集群内企业的成本加倍上涨。因此,对于限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的任务也就相当重要。这里运用增加一个企业的边际效用来分析集群的地理边界,因此需要对集群企业的综合效用对集群企业的数量进行求导,当这个值变成0 之后,说明那个数量的集群企业数量是最适合整个集群的。而群内财务公司融资的地理边界也是以该数量的企业个数为限。
(2)交易成本边界。上文中提到,群内财务公司其实相当于一个中间性组织,他是连接集群内中小企业和外界金融市场的一座桥。因此,这里我们可以运用威廉姆斯(1997)的市场—中间组织—等级制企业的使用边界的分析框架来确定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成本边界。为了使得交易成本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斯提出了区分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型、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且在他看来,随着这三个维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组织、中间组织和等级制企业三者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不一致,其中等级制企业组织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最慢,中间性体制组织组织的融资成本上身速度处于中间,而市场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快的惊人。不妨以m来综合表示这三个维度,C来表示成本,则CM(m)表示市场的融资成本,Cm(m)表示中间性体制组织的融资成本,Cc(m)表示的是企业组织的融资成本。根据威廉姆斯的理论,当三个维度都处于最小值的时候,Cm(m)< Cm(m)< Cc(m),随着m的不断增大,这种关系也将变化,当m小于一定的值的时候,不妨假设它为m ,则有CM(m)<Cm(m)< Cc(m),此时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而当m超过一个特殊的值之后,不妨假设它为m ,则有CM(m)> Cm(m)> Cc(m),此时企业组织变成了交易成本最低的组织;最后当m <m < m时,CM(m)>Cm(m)而且Cm(m)< Cc(m),此时中间组织是最有效率的,那么这个区间就是群内财务公司的交易成本边界。
(3)融资供给边界。地理边界和交易成本边界仅仅确定的是集群内部融资的需求限度,但是它们都没有回答群内财务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这么多的融资额度,即没有给出群内财务公司融资的供给边界。而群内财务公司供给边界的确定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因为群内财务公司一开始的资金来源来自于集群内部的企业,而且上文也提到企业集群和群内财务公司的良性互动促进作用,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优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内财务公司的发展和融资供给能力。其次,群内财务公司自身的金融再创新能力和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产品的相似但是异质性也决定着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供给能力。因为群内财务公司融资供给的对象是确定的———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因此这也使得它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虽然会相似但是还是异质,这就要求群内财务公司有这种能够开辟这种产品的能力,也就是它的核心能力。最后,如上文提到群内财务公司毕竟是一个金融机构,所以它的融资供给能力还会收到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则的制约,当然集群企业内部的企业契约也会影响到群内财务公司。这样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供给能力由上诉各种因素决定,但它以集群融资的融资需求和交易成本为限。
五、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一)缓解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局限性,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很难了解企业内部的真实财务情况。另外,有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为了给竞争对手制造假象,故意隐瞒或者谎报信息,这导致了市场信息紊乱,使得信息的严重不准确,造成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银行不能判断哪些企业好哪些企业差,于是他会制定一个比较高的利率,使得需要贷款的好企业因为贷款成本太高而无法得到贷款。然而在中小企业集群里,各个企业之间交流比较频繁,而且大多企业都集中在某个区域,信息能在企业之间迅速流动,从而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集群企业区域品牌优势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使银行易于了解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财务状况等,从而可以降低银行信息搜集成本。而且集群很强的“信息透明度”产生的“声誉机制”有效地减少了企业违约的“道德风险”。这样一来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降低融资成本———成本优势
首先是降低银行成本。由于银行每笔贷款不管数额多少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数额规模较小,但是每笔贷款还是必须经过必要步骤,这就导致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比向大企业贷款要高得多。而一旦中小企业集群一起进行融资贷款,首先,因为集群内部“信息高流动和共享”,银行不需要对各个企业的信息进行重复收集,信息收集成本大大降低;其次,原来很多笔同质中小企业小贷款现在变成一笔巨额贷款,这使银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的复杂程序,贷款的办理成本大大下降,这就避免了原来单个中小企业贷款存留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且集群的地域根植性使得银行的集群客户集中在某一区域,银行客户区域和对象比较固定,银行只需要花很少成本就能对众多企业进行监督。其次是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放贷成本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等级远远高于单个中小企业,这样一来银行对中小企业集群贷款的利率也会大大下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就下降了。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带来的乘数效应,使得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还款率也越来越高,而且中小企业的存贷款规模也越来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也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低,这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三)减小银行的放贷风险———安全优势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各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之间以信用为前提共存,因此集群内声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一旦集群内部企业逃废银行的债务,由于集群内信息的高度流通性,这一消息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因此这种欺诈行为只能为企业谋得短期收益,而不能使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生存下去。这就改变了交易的博弈规则,迫使交易主体(集群内中小企业)在交易中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这种机制使得每个企业都能保持较好的信誉,各个企业不会谋求私利。而且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产业环境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集群的根植性和紧密联系使得企业的迁移成本上升,企业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利而冒能带来破产的危机。集群所形成的企业关系网络使得企业不敢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一来,银企双方保持长期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实现双赢。而且由于集群中中小企业数量十分庞大,根据大数定律,银行对集群里企业贷款的坏账率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低值,这样银行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经营风险。
六、结论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6
一、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优劣势与集群式创新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 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证明,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由于大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资源, 具有创新的“资源优势”, 而且大企业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益, 具有创新的“规模经济性”。但由于其市场垄断地位和企业组织刚性化又会阻碍企业创新的涌现, 使其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得不到发挥。与此相反, 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的灵活以及竞争的压力, 往往创新意识非常强, 对新的创新机会非常敏感, 渴望在产品、工艺或服务上实现重大突破;但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相对缺乏、过度竞争、生产的盲目性和“近视”等现象 (一些中小企业目光短浅, 没有长远的企业规划) 以及其他的自身脆弱性使中小企业的创新难以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内实现, 从而失去了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创新的机会。事实上,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 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 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孤立所致。正是这种原因, 我们才提倡中小企业实行集群式创新。
所谓集群式创新, 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 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 产生创新集聚效应, 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 它比市场组织稳定, 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 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众多的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 进行协作创新, 可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它们可以利用共同的交通、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 分享共同的信息资源, 拥有共同的专业人才市场, 共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 相互利用对方的创新特长, 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这样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 又能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发展, 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性的有机结合。集群内企业既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活力, 又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 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及产生机理
(一) 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可以获得以下优势。
1.创新资源的可得性。
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比较容易获得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以及进行创新所需的设备及客户资料等的相关信息。由于同类企业的聚集, 也会形成相关技术、人才的聚集, 从而企业创新所需的相关技术、人才也相对容易获得。而且集群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吸收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参与到创新过程中, 从而获得快速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知识溢出效应。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任何其他要素。而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那些标准化、易存储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是非常难以标准化的, 也就是我们所指的隐性知识, 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的方式交流和传播。由于不能以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传播, 所以这类知识的扩散成本较高, 很难借助于市场机制进行交换, 基本上只能依靠非正式交流。而集群式创新恰恰通过为隐性知识提供交换机制而解决了这一困难。因为产业集群的内部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 以及业务相关联企业间的大量的交流沟通为隐性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追赶效应”。
集群式创新为所赖以生存的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合环境。企业之间相互合作, 加强信息沟通, 导致创新速度提高, 而且会产生1+1>2的放大效应;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可以淘汰劣者, 从而对创新方面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落后的企业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 模仿效应会促使落后企业尽快地学习到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比集群外的企业能更早完成创新。
4.拉拢作用。
当集群式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随着分工的细化、市场的扩大,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同时也由于中小企业集群进入壁垒低, 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进来, 给集群带来新的活力。
5.植根性。
集群式创新强调域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 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效的创新网络, 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 这种不断的持续创新性会慢慢植入企业的骨髓, 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其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6.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其影响效应。
集群区域内自由、宽松、平等的工作环境, 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业环境, 鼓励变革、崇尚创新、合作互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理念容易促使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区域创新文化是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可以催生并辅助集群内企业及整个集群的蓬勃发展。
(二) 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优势产生的机理。
(1) 交易费用节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中间组织属性节约交易费用;第二, 相互信任节约交易费用;第三, 信息充分节约交易费用。 (2) 价值链共享。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发、实用化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 、商品化 (生产与销售) 等多个阶段, 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在资源、能力、速度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但通过集群式的集体创新行为, 抓住企业各自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核心专长的特定环节或关键环节, 共同完成技术创新价值创造过程, 并在共享价值增值过程中削减共享成本, 增加共享收益, 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3) 资源互补性。创新集群中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是各自核心能力的叠加, 产生集体创新效率甚至可能会超过大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知识的溢出与外部性。促进中小企业形成学习曲线, 引起成本下降。 (5) 外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公共设施共享、劳动力的柔性供给、知识的溢出效应、集群议价能力增强等方面实现。
三、集群式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及硅谷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所研究的集群式创新的运行机制指的是研究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与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集群式创新方面的动态互动过程及其影响。
中小企业之间及其与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之间是一种协同创新机制。具体地说, 就是中小企业可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动态需求, 向系统内其它主体发布创新需求信息, 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各自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金、技术及知识信息等各种创新资源, 以分工协作为基础, 以技术、人才、政策、资金、服务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 创新成果经几轮调试后投放市场, 以产品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而完成一次协同创新。
(一) 中小企业之间的竞合创新。
企业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网络化导致了竞合创新成为企业集群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地理位置集中性、网络结构以及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促成了集群中企业的竞合创新。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创新与市场交易相比,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与企业内在化研发活动相比, 可以避免资源的约束并实现资源和研发能力的共享, 有利于企业间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集群内部分企业又构成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 这些企业间的竞争创新也使企业处在有竞争压力的环境中, 这就始终要求企业不断创新, 才能保证不至于在竞争的环境中被淘汰。以这些优势为基础, 竞合创新成为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合理选择。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地理邻近性、网络结构、根植性以及公平竞争的氛围, 为竞合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竞合创新从而成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首选形式。
(二) 利用政府搭建创新平台。
政府在企业集群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协同创新搭建平台, 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 通过信用中介、资金纽带、政策支持、项目引导等形式, 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搭建坚实的平台。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可健康地利用政府的优势及所提供的创新平台, 积极地开发项目, 挖掘项目潜力, 利用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率水平等, 以资金为纽带, 推动自身与大企业协同创新, 并积极地开展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间合作项目, 人才输出,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并利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为自身的创新协作提供援助、信用担保、融资渠道拓展、企业咨询、硬件配套设施等各方面的服务。
(三)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高校及科研机构是重要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的宝库。随着创新日益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 无论在单个中小企业或中小企业集成创新, 还是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 高校及科研机构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人才的作用, 可吸引这些人才入股、兼职, 定期为自身培训员工和工作等,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科研人才库。中小企业可以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对学校来说, 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 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提高应用能力;对企业来说, 储备公司的后继人才, 招募优秀员工, 加强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可以合资组建新公司、共同投资、互相持股等, 共同开发可转化商品的通用技术, 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实现知识技术共享, 促进下一轮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四)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支撑作用。
由于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性,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必然存在一些利益问题, 如:技术知识产权、互相信任、融资、利益分配等问题。因此, 要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能够抛弃对立, 实现共赢, 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加以调解, 起润滑、催化作用, 如:律师事务所解决它们之间的法律边界及纠纷问题、咨询公司提供管理资讯、担保机构解决融资担保、保险机构弥补技术开发风险、市场风险及其它风险带来的损失等等。因此, 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能够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技术引导、管理资讯、信息服务、资金支持等, 为它们的协同创新提供服务供给。众所周知, 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集群。2006年全美20个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中13个在加州, 而其中10个在硅谷。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期, 硅谷的中小企业集群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集群内, 资本的流动、人才的汇集和中介机构的完善服务促进了技术的创新。
1.在集群内有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
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得到了丰富发达的风险资本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 风险投资公司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等多方面的服务。旧金山湾区人口占美国人口的3%左右, 但在过去几年中却吸引了全美超过30%甚至50%的风险投资。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完善的融资, 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和进一步的风险投资运作, 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2.丰富充足的中介服务资源。
硅谷的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构、财务和法律服务机构及技术转让机构等。 (1) 人力资源机构:硅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那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高效的人力资源网络为企业和个人及时提供信息, 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和流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为硅谷提供更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圣何塞州立大学源源不断的为硅谷提供应用工程师, 正是这些高素质的实干工程师们使企业创新的蓝图变为现实。 (2) 财务和法律机构:一流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在硅谷发挥着重要作用。律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执照法、贸易法等各类特殊服务, 并且与市场调研公司和风险资本公司一样, 硅谷的律师也常常起到商业桥梁作用。硅谷律师的密度大约为10个工程师对应1个律师。会计师则为企业提供税务服务, 因美国税务法极为复杂, 极小的疏忽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大麻烦, 罚款甚至法律诉讼, 故高级会计师数量超过律师, 大约5个工程师就有一个会计师。 (3) 技术转让服务机构:在硅谷, 技术转让服务机构主要是由大学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和其它一些技术咨询、评估、交易机构组成, 技术转让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 同时把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学校, 推动学校研究与企业的合作。
3.政府的作用。
政府对企业的发展采取宽松态度, 并为大学提供大量的基金支持研究。作为硅谷中心的圣何塞市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领域对高科技公司, 尤其对近年来专门从事环保研究的公司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这些企业家来圣何塞创业发展。
4.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目前, 在硅谷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10, 000家以上, 而且聚集着众多世界级高科技公司, 如微软、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 它们之间的联手及竞争加剧了研发升级, 进一步促进了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如2008年3月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宣布将投资一千万美元在伯克利大学设立计算机研究中心研究发展一种计算机内含多个处理器, 这将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的功能。总之, 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创新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期, 硅谷将继续在信息科技、网络、超级多芯计算机、基因工程、大气研究、生化及医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信息产业和软件领域将继续保持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并成为美国和全球经济成长的重心。
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发展相对于硅谷的产业而言, 还存在以下问题并急需改进:一是集群内企业联系不紧密, 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意识。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保护中小企业的技术专利不受其害, 并且完善专利技术有偿使用制度, 在知识产权归属明晰的环境中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二是营造良好竞合创新环境。中小企业之间的竞合创新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诚信合作的良好氛围中的, 对我们现阶段的产业集群来说, 我们要营造这样的良好环境, 还需完善法律制度, 保障实行。三是解决融资问题。融资渠道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症结, 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 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正规渠道。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采取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式, 完善此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 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校企合作, 产学研合作。我国目前企业与高校的现状是:企业与集群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很不完善, 没有很好地发挥高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企业与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比如, 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奖励优秀学员;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公司可以提供给实习优秀者工作岗位并给予高待遇, 储备人才。学校也可根据企业需要, 教授相关课程, 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等。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当前, 集群式创新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及其集群式创新的运行机制, 以求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竞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兆臣.集群式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 2006, 12
[2].朱永华.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3].赵光辉.论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7, 2
[4].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J].经济学动态, 2004, 5
[5].朱诚.浅谈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式技术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 2008, 5
[6].贾凡, 陶睿.论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组织模式[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1
[7].潘燕.浅析区域创新文化对集群式创新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10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7
据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 在金融风暴冲击下我国40%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 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要想走出困境, 中小企业必须得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按照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在企业规模扩大, 发展速度加快时, 外源性融资会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手段, 其中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仅依靠政策的扶持,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解决银企之间的信贷矛盾, 需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的长效机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
1. 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差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以个人独资或合伙制形式建立, 一般企业的所有者也同时是经营者, 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或主观为了规避税费、争取优惠等原因造成企业财务核算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财务信息透明度低, 多套账目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致使银行很难根据报表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与资信情况。形成了银企之间强烈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 出现了惜贷、少贷现象。
2. 中小企业群体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普遍令人堪忧。当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后, 很多经营者不是从产品、服务与经营管理等方面想对策, 而是靠拖欠贷款, 逃避还款度日, 这不仅带来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而且极大毁坏了企业的信誉度, 资信差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据统计, 仅有极少部分中小企业参加了信用评级, 并且其资信度较低, 另一方面, 银行同不是长期合作的中小企业开展业务, 资信度又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首要参考因素。
3.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过高
中小企业资本和经营规模较小, 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科技含量低, 相比于大企业, 当市场的原材料或人工成本、产品价格等发生较大变动时, 更容易受到冲击, 其抵御市场环境与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 经营中的变数与不确定性更大。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中小企业的寿命周期通常较短, 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大量的小微企业要想得到外部融资相当困难。
4. 中小企业可抵押担保品较少
我国绝大多数的信用性、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小, 担保额度有限, 相比政策性担保机构, 又很难获得政府的资金补偿, 只有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 而中小企业可抵押担保品较少, 无法承担银行贷款利息与担保公司费用的双重融资成本, 无奈只好放弃融资需求。另一方面, 一旦企业违约, 担保费用收入难以补偿其业务开支和代偿后发生的赔偿损失, 这会严重影响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发展和稳定, 担保机构为了自身安全, 对中小企业贷款慎之又慎。
(二) 银行基于自身规避风险的考量
1. 信贷管理制度的制约
现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都是先评级、审查, 后授信、用信, 信贷流程较长;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 覆盖范围广, 经营业务繁多, 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 银行需要增加更多的网点机构、运营设备、信贷人员和大企业相比, 审查难度和收益不相匹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热情;另一方面, 银行为了保持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会在企业收入、资本金等方面不断提高准入门槛, 并进一步上收信贷审批权限, 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没有适当考虑其“短、频、快”的融资特点, 缺乏灵活性。对于贷款申请, 基层行会上报业务, 由上级行审批, 手续繁琐。
2.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状况、管理效率、信贷资金的运用等, 往往与银行相比拥有更多信息, 于是形成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我国信用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又缺乏健全的规范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加上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一些财务问题, 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缺乏动力。中小企业会在融资的事前调查磋商、签约, 或在事后的资金支配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优势给银行一方带来风险, 形成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三、利用产业集群融资———中小企业融资解困的新思维
(一) 产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 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
产业集群带来的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比一般的中小企业更具信用优势。在集群内, 产业链完整, 产品间的配套条件好, 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可以在集群内部得到充分流通与交换;集群内企业数量多, 市场规模大, 购买集中性强, 因而市场机遇多, 企业发展机会较好, 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地理的根植性使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意愿多次重复, 企业一般不会为了一次的违约从而失掉与银行的后续合作机会。因此, 为了稳定良好的发展, 群内企业会尽量维持自己的信誉, 会提升集群的整体信用环境。
(二) 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互助创造了组织条件
目前我国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水平较高, 担保额度大, 但数量有限, 不能覆盖整个中小企业融资, 商业性担保机构实力较弱, 银行的认可度不够, 其本身的财务状况的不健康与盈利模式的不健全也会制约其有效开展担保业务, 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但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群内其他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原因在于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彼此了解, 相互熟悉, 容易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 这个互识社会容易产生扎根本土的信誉生成机制, 这为建立企业之间的信用担保创造了良好的地理与环境条件。
(三) 产业集群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矛盾
1. 在一个产业集群内, 由于各个企业生产相似或相关产品, 彼此处于同一产业或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集合, 总的来说是围绕某一个产品系列展开生产。在市场上, 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而言, 其发展前景以及产业风险会比单个企业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因此, 银行对于贷款的风险状况也相应有更多的可预测性。
2. 集群内大量企业、金融机构、教育科研院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又有行业协会, 信息咨询中心等掌握全面信息的机构, 因而银行可以多种渠道获得企业准确的信息,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根据综合得到的相关信息, 对贷款申请作出决策。
四、提升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加大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中小银行由于在大型企业信贷业务中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缺少竞争优势, 会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面更有动力。政府可以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措施, 鼓励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可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基金援助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建立信息咨询、风险控制中介、产业研究所等机构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 建立健全集群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以及缓解银行信贷风险, 增加银行的信息对称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现今大量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与经营困境, 一方面, 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担保机构的补偿金, 使其专心从事担保业务不至于偏离主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以企业和地方行业协会出资, 主要为集群内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政府可以积极引导, 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健全再担保机构建设, 完善担保体系, 争取为中小企融资提供切实可行的担保服务。
(三) 加强集群内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产业集群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获得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与地位, 有赖于群内各企业加强自己的内功修炼, 提升企业各方面的实力, 只有将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上去,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融资能力, 提高银行放款意愿, 缓解自己的被动态势, 改善融资难的现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不断增强信用观念, 使银行与担保机构形成足够的信心, 同时企业实力的提升与信用状况的改善也为企业进行私募、债券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唐晶, 王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3) .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中小企业遍地开花, 众多同类型的企业逐渐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 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如著名的浙江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温州皮鞋、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北京海淀区IT产业集群。商业银行利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面拥有的各种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同时, 还应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局面。
一、中小企业集群及其特征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 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发展。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 同一区域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围绕某一核心产业从事相关活动, 专业化协作分工以获取外部经济, 提升整体效率;第二, 生产资料、信息在各企业间充分共享, 使集群内各企业各自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第三, 适者生存, 集群内企业总是在不断变化, 新技术不断涌现, 使得集群整体保持增长的持久动力。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银行融资优势
基于以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特点的认识,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在银行融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具体如下:
三、中小企业集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信用度
由于集群内各企业联系相当紧密, 交易频繁, 信息畅通, 任何违约行为都会迅速为集群内企业所获知, 从而使得违约企业声誉严重受损, 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将大大降低, 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任何违约行为都是致命的, 所以集群内企业会尽力维系好本身的信用度, 这也能更好地满足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要求。
四、中小企业集群增加银行的信贷收益
银行同时对集群内多个企业开展信贷业务, 由于各企业业务结构、组织形式、产品前景等关键指标都很类似, 相对单个企业贷款而言, 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成本, 如调查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等。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集群内企业不断发展长大, 产生更多的融资需求, 银行基于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 发放更多的优质贷款, 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五、中小企业集群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是银行相关的信用记录基本上是空白, 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不敢贸然贷款。而集群内企业则有着天然的优势, 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 具体而言:第一, 由于地理接近, 银行对当地企业的各类情况已是相当了解, 很容易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第二, 如果集群发展现状良好, 银行又看好集群的未来发展前景, 银行更乐于给予集群内企业更多授信额度, 而对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 由于风险的存在, 银行的态度更加审慎。
六、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在银行融资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对银行广泛开展中小企业业务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银行应不遗余力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七、合理预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经过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小企业已从原先的小作坊、个体户不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集群也是遍布全国, 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如大部分产业集群仍然专注于中低端制造业, 品牌意识差, 大打价格战, 随着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此类集群很可能会被历史淘汰;另外, 集群使得集群内企业间联系相当紧密, 提高了整体效率, 但也导致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联动效应, 某一企业的危机可能酿成整个集群的危机。银行应合理预测集群的未来发展前景, 做好行业分析、区域分析, 防范集群衰败风险。
八、针对不同类型集群实行差异化的管理
不同的集群的各方面要素有所差异, 银行应针对不同集群的资金流动性、业务结构、组织形式等特点, 实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 如对出口导向型企业集群, 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 评价海外市场的需求能力在金融危机后的恢复程度和相关贸易壁垒等;另外, 对资金流动性较强的集群, 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信贷工厂”模式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短、频、快”的特征。
九、有效评价并积极管理集群整体风险
由于集群内企业受集群内部的有效约束, 只要集群发展良好, 其违约风险就相对比较低。然而, 如果集群整体面临衰退甚至淘汰的风险, 其内部企业的违约风险将大大提高。因此, 银行应有效评价集群整体风险并积极管理, 如定期评价集群的核心技术的先进性,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
参考文献
[1]谢启标.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推荐阅读:
集群内企业优势09-24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创新路径11-21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12-05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08-21
中小纺织企业集群05-26
区域企业集群07-23
集群企业升级08-12
企业集群模式09-21
集群企业创新11-05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