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集群

2024-11-15

高科技企业集群(精选10篇)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1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具有 一定的区域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技术组织形态, 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在于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帮助创业者尽快实现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 并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中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一定规模, 为社会培养一批成功的企业,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 针对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尤其是某些处于高新区内、发展良好、规模较大的政府主导型孵化器最新的发展现状, 从企业集群的角度, 揭示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发展、演化规律, 分析孵化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1 孵化器的内涵和我国发展状况

孵化器自诞生以来, 有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下了定义。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下列四种观点::

(1)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有形的工作资源, 诸如研究和开发机构的一幢或一组建筑物等相关设施[1];

(2)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或为新创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组织[2];

(3)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在控制之下的工作环境[3];

(4) 把孵化器看成是创新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动态过程[4]。

本文从企业聚集的角度认为, 企业孵化器是为新创立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和成长的环境, 为企业之间提供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最终促使产业聚集形成的系统空间。

在我国, 企业孵化器的建立是以城市或地区的科技优势为依托的, 企业孵化器所在地在某一方面的科技优势必然使企该地的企业孵化器拥有较多该方面的孵化企业, 从而使得企业孵化器在建立之初就成为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的企业孵化器。这种大量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在企业孵化器内的聚集能够产生一种集聚效应。我国的企业孵化器, 特别是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经验丰富、发展良好、规模较大的政府主导型企业孵化器, 聚集效应表现十分显著。

本文认为, 在企业孵化器内部, 若干个具有产业聚集特性或者密切的产业关联度的孵化企业, 可以在孵化企业之间、孵化企业与孵化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 形成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周围高科技经济进步的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是企业孵化器内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现象。在某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在相对封闭的区域, 聚集着一定数量的企业孵化器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孵化企业集群最新的表现形式, 为孵化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2 企业集群的内涵和形成

国内外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并不统一.在各自的定义中, 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别。马歇尔 (1890) 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是由于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的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 促使小企业们的聚集, 从而形成企业集群[5];胡佛 (1975) 将企业集群看做是一个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波特则从竞争优势上对集群下了定义, 他认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 就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而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售部件一类的上游产品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以及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 以及具有相关技能的其他产业内的企业, 同时他指出, 中小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

本文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集群定义是:

(1) 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

(2) 在这一特定关系中既隐含着专业分工现象, 也隐含着协作的现象;

(3) 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包括交换 (exchange) 与相互适应 (adaption) 等;

(4) 交换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而适应行为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的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内部的不一致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5) 集群中存在着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与竞争关系;

(6) 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无需用契约或合同来维持, 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为的因素来维持, 并使集群整体在面对外来的竞争者时, 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迈克尔? 波特认为:不要去干预市场, 扭曲竞争, 而应该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 加以解决。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技术短缺的限制, 应该设法去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低效的后勤设施的限制, 应该去建设基础设施;而在增长极的理论看来, 一个地区要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要在本地区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 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推动产业的建立可以是依靠国家或区域政策自上而下的完成;而韦伯的区位论则认为企业聚集的产生是由于其对于好处的追求而自下而上完成的[7]。

总的来讲, 本文认为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在两类形成机理中, 自下而上型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图一演示了要形成企业集群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 具体可归纳如下:

(1)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企业集群所形成的地区具备的重要条件, 好的区位条件可以加快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差的区位条件则延缓甚至阻碍企业集群的形成。好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便利的交通运输的海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具有丰富地矿产资源或某一特定的自然资源;密集的劳动力或密集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等;特定的风俗文化传统和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产业基础。

(2) 政府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促进这一重要条件。在政府有关鼓励、支持、引导企业集群化的各项政策中, 政府的产业相关政策是关键。它决定着国家优先发展哪个产业或政府优先扶持哪个产业。因此, 此类产业和相关产业内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起来, 这类企业集群更容易产生。除此之外, 与政府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科技创新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政府为了鼓励企业集群的发展和保障企业集群的成长而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另外, 政府的作用还包括搞好道交通路等环境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立的软环境建设。

(3) 市场发育。市场的完善发育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相反, 如果市场发育不好企业集群则很难在此环境下形成。市场的发育状况主要是指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状况。市场体系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产品市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而市场运行机制主要是指要素流动机制、公平竞争机制、技术扩散机制、技术选择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机制等。在市场发育良好的状况下, 辅以市场信息和价格机制的指引, 企业在追逐利润和效益的同时, 逐步实现了企业集群。

(4) 人文环境。宽松的人文环境如鼓励创新、善待失败、乐于合作和轻松自如的交流气氛, 在企业集群地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地作用。

3 孵化器内企业集群的内涵及形成

前文提到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数是建立在城市或者区域的科技优势基础上的, 带有着专业化或者半专业化的性质, 因此对于该类科技优势下的在孵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能够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景俊海教授在我国较早关注到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 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他认为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是指企业孵化器由于其所依托的地区或城市的科技优势, 使得它所孵化的企业产生一种产业聚集度或密切的产业关联度, 并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行为, 为在孵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聚集生长环境, 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效应、信息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从各科技园区内长久的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产业聚集效应处在各类集聚效应基石的位置, 在此做重点研究。

本文认为企业孵化器的产业聚集效应是指多数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聚集在一个孵化空间内, 通过信息、资源和渠道的共享, 逐渐加固彼此之间的产业集聚的程度, 从而扩大孵化器的集聚优势。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一定阶段的发展, 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和经验, 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达地区”, 而此“发达地区”对生产要素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要求的生产要素才会通过不断的流动向“发达地区”聚集。而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动, 企业孵化器在吸引高质量的技术项目、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和高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从而形成了高强度的产业聚集效应。

本文结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把位于同一孵化器内的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依据新创高科技或者相关的组织机构形成的产业聚集的行为称为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此类集群集群是企业集群的特殊形式, 它的发展和运转与孵化器的整体调控作用密切相关。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主要的形成规律如下 (图2) :

本文把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形成过程分为以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萌芽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个或多个集群单元已经在孵化器的内部形成, 相互关联企业开始围绕集群单元进行聚集, 但聚集的速度较慢, 整个群落还未形成规模。孵化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经济、技术优势来对每一个集群单元形成吸引力。

第二阶段称为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小企业聚集到孵化器速度最快的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相互关联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 原有集群内的企业大量衍生。从孵化器外部涌入的企业和内部衍生的企业聚集的结果是企业群落的规模迅速扩大。本阶段孵化器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众中小企业构建桥梁, 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技术平台, 为其最终形成一个群体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称为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企业群落在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较完善的阶段, 其基本的特征是一方面各种配套的功能与设施已经完善, 企业进入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伴随着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以企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建立起来, 企业之间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 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 整个群落则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网络性的价值链群。孵化器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自己内部的群落提供足够的共享信息和和服务平台, 给企业集群整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顺利发展。

第四阶段称为交替更新阶段:这个阶段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已经进入了新老更替的阶段, 一般来说是原有的产业技术进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而由更新的产业技术取而代之。基本特征是原有集群的凝聚功能逐渐变衰弱, 而新的集群单元开始出现。孵化器在本阶段起到的作用是及时的对自己内部处于衰退期的群落进行资源重新配置, 选取一个更好的产业技术群落作为自己的下一个孵化培植的目标。

总的来说, 企业孵化器在其内部的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从区位选择、功能定位到中介平台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充分诱导内生因素的基础上使其自发形成的, 并辅以外在微观、直接支持和辅助工作, 使集群的形成朝着有序、有效和规模化发展。

4 孵化器内企业集群的发展的竞争优势

经过孵化器孵化后的企业, 围绕着相关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 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比一般的高科技企业集群表现出来的优势更为明显,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其中, 1、2、3优势是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本身的竞争优势, 4则是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

(1) 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会产生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依据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到的,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位置接近性, 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达到或接近最低状态, 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经过同一孵化器孵化的企业, 产业关联度较强, 而产业相关、数量众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高度聚集, 共享产品信息, 共同采购原材料, 相互之间交流生产技术, 集中市场营销, 共享配套服务, 形成聚集规模经济, 可以弥补单一企业规模不足带来的规模经济损失, 进而形成比较明显的群体规模优势, 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都能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孵化企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使小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 而且通过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充分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使得小规模投资也能形成正常的生产能力。而在后来投资较大的环节上, 少数企业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后又能为其他企业共享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做出贡献, 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总之, 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孵化器的运作以及市场的自发组织活动所形成的群体竞争力远胜于独立的纵向一体化的单一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企业在产业聚集区内所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企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温床,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会使他们受到潜在的竞争压力,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才能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要, 保持在集群中的竞争地位而不被淘汰。

而企业孵化器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新创企业, 它的最终产品是健康发展并且有足够竞争力的毕业企业。为了使企业能尽早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个体, 孵化企业集群特别重视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的培养, 提供各种创业咨询、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此外在企业孵化器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下, 大量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竞争信息可以很方便的被内部企业获取, 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因相互协作而大大加快, 因此孵化企业集群较之一般的企业集群来说, 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会更强。

(3)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孵化企业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将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孵化器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而成功的孵化企业, 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科研成果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 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孵化企业, 形成一个具有关联性的企业的优势产业集群。意即企业孵化器本身孵化能力的提升和企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会树立为其树立品牌形象, 而品牌本身就蕴含着无限商机及广告效应, 能够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成熟和完善。

(4)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孵化器是城市高科技技术成功商品化的重要基地, 由于孵化器孵化企业是存在着市场利益的驱动, 并且是向社会承担责任的法人机构, 不同于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小组, 因此孵化企业研制、开发的项目一定是要面向市场, 要尽快取得回报的。这种以企业法人形式推动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机制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非常有利于其迅速转换。在孵企业是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区域创新的主体, 这类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 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 在集群内相互发生的联系和孵化器所提供的各种交流机会使得自身创新理念在集群中能够得以较快传播和扩散, 同时也使得集群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 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在企业持续的创新过程中, 企业孵化器作为创新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企业完成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促使大学、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及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共同形成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体系。这种企业创新体系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解体, 并随着企业集群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孵化企业集群作为知识、资本和市场三者良好的对接物, 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 成为了区域产业升级的发动机。随着集群的不断发展扩大, 促进相关产业内中小企业在地域上集中, 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优势产业群, 从而提升整个区域内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5 结论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形成对于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竞争力的增强、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具体的理论和实现方式是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摘要:在对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集群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在孵化器内部建立企业集群的理念, 并进一步对此类新模式下的孵化器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分析, 希望能够对孵化器内部企业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形成提供一定依据, 因地制宜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孵化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颜振军.中国企业孵化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技出版社, 2000:1-20.

[2]李志能.企业新创—孵化的理论与组织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5-25.

[3]RUSTAM L, JACK B.Business Incubator in Economic Devolpment[M], 1996.

[4]RICE MP.Co-production of business assistance in business incuba-tor[J].Research Policy, 2000 (29) :45-47.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POTER ME.Cluster and NewEconomics of Copetition[J].HavardBusiness Riew, 1998 (11) :67-69.

[7]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0-80.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2

增进业务交流,提升干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提升各成员校校长的管理能力,我们建立了教育集群干部队伍实践研究机制,每年组织区域交流研讨活动,共同研究教育集群的发展建设和各成员单位自主发展的方向,打造了一批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突出的后备干部群体,促进了学校管理经验的交流,提升了干部的管理水平。

集群教师在“共享资源、共创特色、共谋教育、共育英才”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资源,以及学校间的联片教科研活动,通过开展以航天教育为特色的校本研训,涌现出一批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教师。《我爱航天》科技实践活动在2011年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活动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群搭建的成长平台,离不开集群创造的科教氛围。

借助地区特色和人才优势,共同打造科技教育特色

依托本地区航天部一院高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我们邀请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永志以及众多航天专家定期参与集群开展的活动,进行专题讲座,传承航天精神。

充分挖掘集群师资、管理和品牌潜力,让业务骨干对集群师生进行培训辅导,达到师资互补、教学互补、经验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存量的利用率,提升教育集群内科技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成立,不仅为学生感受航天科技铺路搭桥,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科技类知识搭建了平台。集群成员单位还成立了电子、模型、生物、机器人等兴趣小组,并积极组织科技竞赛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发展鲜明的航天教育品牌为共同目标,同时发展各自专长的科技活动的区域科技教育特色。

依托课程开发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集群成员单位的科技教师们一起研讨校本课程的设置、科技活动的开展及辅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在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开发出如《航天人物传》《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等科技活动课程。从航天中学建设航天科普教室“问天阁”,到集群开展科普讲座、体验互动、创意设计、实验探究、科普剧演出、夏(冬)令营,再到“科学在身边、科技进万家” 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师生达5000人次。教育集群让学生了解了科技发展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爱国情怀。

在东高地教育集群阶段性展示活动中,余梦伦院士为首届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小院士颁发证书与奖品,小院士均是多次获得市级一、二等奖或前6名的北京市科技特长生。

加强对外交流,展现教育集群的辐射力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发展使得学校特色突出,办学效益明显,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加,提升了区域教育知名度。

先后有前苏联宇航员科瓦廖诺克·弗·瓦到北京市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进行参观、考察,并与中国学生面对面交流。东高地教育集群接待了甘肃地区甘南校长来京访问、考察,交流航天科技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东高地教育集群还选派干部教师到西昌发射基地及西昌实验二小进行教育考查,和西昌实验二小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就航天精神的提升及航天科技课程的打造进行了专项研讨,让教育集群的交流从校际扩大到省际,进一步拓宽了工作视野,丰富了工作思路。

实践证明,集群教育对加强地区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办学优势,推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和衔接,提高区域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弘扬航天精神,打造航天科技教育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国内外交流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人才幼苗全面成长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3

关键词:企业集群,工业园区,技术创新

科技工业园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在推进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造, 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构筑优势的创新环境, 最大程度上增强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 因而成为各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有力的助推器。以生态环境理论来指导科技园区建设, 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发现以往我们不曾发现的问题, 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1 企业群落

生态学认为,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特定环境下, 具有一定的生物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定外貌及结构。瓦明 (Warming, 1890) 认为, 一定的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就是群落, 形成群落的物种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 或以各种方式依赖另一个物种而生存。亚历山大 (alexander, 1807) 发现自然界的植物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集合成为群落。

企业群落是由生物群落引伸而来, 是指企业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集聚。企业群落实际是由一群承担专业分工、起协调和组织作用的中介和中小企业相结合而构成的有机体。如美国企业战略家波特就将企业群落定义为“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的, 既竞争又合作的若干企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空间内的集聚, 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与自然界生物群落一样, 企业群落也有其规律性。从企业的形成看, 企业群落的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企业聚集在动力水源地附近, 如早期以水为动力的手工作坊, 现在的一些耗水企业等。

(2) 企业聚集在原料产地, 如钢铁企业、炼油企业等。

(3) 企业聚集在市场附近, 如食品加工企业。

(4) 中小企业聚集在大企业周围, 和大企业形成共生、寄生关系, 如一些乡镇企业的历史形成, 等等。

(5) 企业聚集在知识密集场所, 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

这样形成的企业集群是企业自然群落。这种群落对企业来说虽然在历史上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具有某些成本方面的优势, 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这些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优势;知识经济的来临, 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而这些企业往往远离知识源, 束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 交通、通信方面影响企业群落的成本因素已大大减弱了, 有可能用人为的办法使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起来, 形成企业集群, 构筑人工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 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这就是科技工业园区。以科技工业园为载体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是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有效途径。

2 企业集群 (群落)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群落的形成表征为企业的集群, 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空间集聚激发创新

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集中, 这种集中对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促进是非常重要的。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运用“钻石模型”来解释小到产业和地区大到国家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包含四个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和企业组织、战略竞争程度。若把该模型用在对产业集群的分析上, 我们能够看出正是出于地理上的集中使得四种相分离的因素相互起作用, 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出于减少交易费用的需要, 具有相似要素条件、相似市场需求状况和相似企业组织结构的单个企业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聚集强化了社会分工, 产品价值链被分散化, 而更加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加精细的价值链在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使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而且单个企业的创新由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会迅速地向相关企业蔓延, 从而使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在浙江的一些传统轻工产品产业集群中, 一个纽扣、一枚徽章、一副眼镜都可以分成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来共同协作完成, 可见分工的深化程度。当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时, 邻近的竞争者将会嫉妒, 继而模仿;企业间员工的互动与交流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若集群内存在众多的如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中介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的支撑产业, 则企业群和支撑产业的互相支持更会大大促进企业和集群的技术升级, 从而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在企业集群的物理结构上, 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两种联系。纵向关系实际是同处一地上下游的企业所组成的一条价值链, 在这条价值链上各企业出于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学习——“干中学”和“用中学”而产生集群效应, 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横向上, 相关企业由于竞争机制而产生挤压效应。所谓挤压效应, 是指一部分集群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 由于同处一个地区会给其它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而使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模仿新技术成果, 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这样, 整个集群的创新活动就会层出不穷。

2.2 知识交流激发创新

企业集群内大量同质化企业的存在使集群内部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一方面, 集群内部产生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对许多同质化企业是很有用的, 企业有获得这类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成本下降了, 从而这类知识的交流更加容易和快捷。

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着两类知识:标准化编码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第一类知识可以从书本、媒体、网络中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 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 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育学习不是那么容易传播, 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 个人属性极强。通过区域内的人才流动, 通过在“干中学”使得隐含经验类知识在整个地区传播开来。如果没有这样的集群存在, 人才的流动是很困难的, 某一个企业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可能就成了独门绝技, 而这会严重制约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 便于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 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 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同样, 集群内的上下游企业也能使知识在上下游的工序中得到共享, 使得上下游结合式的创新成本降低。在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中, 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之间可以迅速而准确地传递, 同时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合作使得分散的企业实质上合成了一个整体, 一个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和更加灵活的整体。

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 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 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 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速率, 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 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

3 科技工业园区的创新优势

科技工业园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在推进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造, 它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建设工业园区, 构筑优势的创新环境, 促使企业集中和企业群落的形成, 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场所。科技工业园区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间的合作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大量同类企业的集聚, 使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 降低原材料价格, 节约单位运输成本;通过建立共同销售中心, 形成零售、批发市场, 降低园区内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费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劳动力等。园区企业合作类型见表1所示。

3.2 企业间的竞争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 当地经营环境的一致性也使企业间的可比性加强。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 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 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 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地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 模仿效应会使创新思想纵向、横向传递, 从而使整个工业园受益。

3.3 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技术传播

在工业园区, 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主顾、支持性产业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 人际间的交往和接触频繁, 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 使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传播速度达到最快, 拥有的人最多, 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产生于频繁的交流过程。由于创新需要知识的创新, 而对企业创新非常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 且个人属性较强, 园区内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私人交流等形式, 为准确地传递隐含类知识提供渠道, 进而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如在美国硅谷, 酒吧、娱乐场所、同学、同事等都可以成为IT专业人员非正式交流的纽带。这种交流与企业的内部交流完全不同, 它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 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灵感, 促成了创新。如号称中国袜业之乡的浙江诸暨市大唐镇有上万家企业从事织袜、接缝、印染、定型、包装等专业化生产, 众多企业在长时间的竞争、交流与协作中, 促使当地一些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尝试在面临淘汰的国产织袜机上加装圆盘剪刀、电子提花系统等设备, 使其工艺接近进口同类设备水平, 完成了高难度的技术创新。

3.4 吸聚及衍生效应——吸引外资投入

集群规模越大, 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其原因有几种:在集群内容易得到所需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新供应商的进入是因为一个客户的集中地区可以减少风险, 容易抓住市场机会, 可以分享集群的外部经济, 并对集群环境比较熟悉等。

以科技工业园建设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注意两点: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一个企业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 虽然政府可以对企业群的形成发挥作用,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其内生性为前提, 按市场规律办事。因此, 在工业园区培植企业群, 要注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 依托现有专业市场优势。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是形成企业群的基础性因素, 这此因素往往会通过历史文化的沉淀作用来促进企业群的形成。经济学家马歇尔通过对当时英国原生态工业区Yorkshire和Iancashire中企业群的考察研究认为, 企业群的形成是由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形成的。例如从事采煤业的企业群往往集中于煤矿丰富的地区, 而在大型柴油机生产厂的周围往往集中一大批小企业从事柴油机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围绕其主要的原材料、燃料产地, 供应商围绕其最大消费者, 上游产业紧临着下游产业无疑是一种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模式, 因此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仍是企业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重视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除了传统的“七通一平”外, 要构建通讯网络, 尤其是宽带网的建设;绿色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水、电、通讯、道路、环保等设施的规划指标要有超前性, 为二次发展预留空间。现在, 硬环境一般不是问题, 硬件可以复制, 园区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首先, 构筑服务平台, 为创新提供一流服务, 包括:公共服务, 如税收、工商、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海关、税务等由政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的服务, 可以通过“一站式办公”等形式将有关政府职能集成;园区服务, 即由园区开发建设者提供服务, 诸如招商咨询、物业管理、基本商务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社会支撑服务, 包括技术服务, 如建立共享的技术平台、技术市场、技术咨询网络等;中介服务, 如法律、财会、税务、咨询、人才、会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投融资服务, 如风险投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等服务。其次, 整合园区文化。科技工业园企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还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要弘扬竞争、协作、创新、诚信的企业精神,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使企业群保持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机制, 实现企业群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企业群落与企业群落学[J].生态科学, 2001 (6) :162-164.

[2]TEECE D.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18) :1-25.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64-121.

[4]梁嘉骅, 范建平, 李常洪.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37-140.

[5]陈建煊, 杨建梅.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5) :22-23.

[6]李俭峰.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创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7) :57-58.

集群企业的“硬货”别错过 篇4

盛泽:面积、展品质量齐“刷新”

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也拉开了帷幕。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流行面料之都,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组建的“盛泽军团”再度“亮剑”展会。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秘书长吴文良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去年50多家参展企业相比,今年125家企业参展,2600多平方米的展位面积可谓更加恢宏,而1000多人的参展商“军团”,则势必会让他们在展会上格外抢眼。

吴文良坦言,展团的集聚效应能吸引更多名企采购商,同时,面料的集中展示也会让采购商更轻松地选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纺织行业外部环境,盛泽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纺织企业加大流行面料的研发力度,推动纺企由“量”向“质”加速转变,使纺织产业链更为“粗壮”。 在盛泽,对接会、展会以及各种面料盛宴一直在不断上演,而盛泽企业的面料产品也是在不断被“刷新”。如今,盛泽不仅拥有恒力、盛虹、志向、福华等数十家面料名企,其搭建的中国绸都网等庞大网络销售平台对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去年的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上,我们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展位就吸引了300多家采购商。”吴文良介绍称,去年一年,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举办的三场展会中,盛泽展团共吸引了5万多家采购商。如此喜人的成绩自然离不开主办方的付出和努力。“我们非常感谢主办方能搭建一个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企业的产品能够享誉全球,如今,intertextile面辅料展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经非常壮大,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今后,希望我们能搭载intertextile面辅料展这一平台走得更远。”吴文良说道。

平望:区域品牌发力 又一重镇崛起

提起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业内人很容易就将其与纺织品生产基地盛泽联系在一起,如今,与盛泽并称为“兄弟”镇的平望镇也依靠纺织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已成为吴江区继盛泽之后的又一纺织重镇。

平望镇纺织商会相关负责人赵育其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近几年来,平望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平望镇的支柱产业——纺织产业的迅猛发展,2014年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18亿元,销售收入达 211.9亿元,占全镇销售收入的80%以上,已成为全国纺织生产的重要集聚地并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作为intertextile面辅料展中的一个新鲜面孔,平望在2014年第一次推出三家企业亮相展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其优质的产品以及热情的服务却令人记忆犹新。赵育其说:“在去年第一次尝试参展后,企业尝到了甜头,所以今年我们展团的企业数量增至17家,展位面积也达到了500多平方米。”他表示,这种集中展示品牌形象的做法得到了参展企业的认可和关注,特别是针对这些区域品牌来说,以展团的形式出现最容易吸引采购商的眼球。

据悉,为了平望企业能顺利参展,平望镇纺织商会专门成立了服务小组,从报名、展位协调、邀请客户到布展,服务小组都全程统筹、实施,解决了参展企业的后顾之忧。

其实,为了促进平望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平望镇不断加大对纺织企业的服务力度,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指引,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等。如今,平望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并涌现出了国望高科、中鲈科技、雄鼎集团、美山子制衣等龙头企业。

而为了让这些优秀企业的产品“走出去”,平望镇政府强化了市场开拓和指引。据了解,今年平望镇将重点组织企业集体亮相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等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绍兴:抱团参展助企业“登高望远”

当前,受到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壁垒、环保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外贸出口企业形势严峻。“就目前来看,参加展会仍然是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绍兴企业的参展积极性一直位于全省前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绍兴市委员会会长王凯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他表示,随着面料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单打独斗已无法应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唯有抱团参展,整体宣传产业集聚地,才能更好地引导产业的发展和前进。为此,在2014 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期间,绍兴贸促会就代表绍兴市政府举办了以“纺织之都、时尚盛宴”为主题的品牌企业走秀活动,对宣传品牌企业、宣传产业集聚区都起到了较好作用。

王凯坦言,今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Yarn Expo)、中国国际纺织面料与辅料(春夏)博览会(intertextile)、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针织(春夏)博览会(PH Value)四展联办,主办方实力雄厚,采购商比较专业,且由于上海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企业参展成本较低,绍兴市企业参展积极性更加高涨。据介绍,本次展会绍兴共有500多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借助主办方春季联展的机遇,该展会将为纺织产业提供全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时尚的纺织盛宴。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5

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是,企业合作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诸如企业文化等带来的创新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机会主义等(陈夏生等,2009[1];易余胤等,2005[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积极合作创新收益、消极合作创新收益、消极创新成本等因子引入动态博弈模型中,探讨合作创新中积极创新与消极创新的博弈演化机理,结合创新、政策、协同性、环境等因素分析其影响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投机主义等消极行为,促进企业积极合作创新。

1 合作创新与相关研究

合作创新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党兴华和刘兰剑(2006)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与企业资源两个视角探索了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的动因[3]。陈坑等(2007)得出在技术溢出较为普遍的情况下,若合作企业处于同一产业或者高度相关产业部门内,则共同研发的合作创新模式比独立创新更有利[4]。Arranz等(2008)基于资源,发展了一个用来预测企业和不同类型企业合作创新相对效率的理论框架[5]。Owen等(2008)提出了管理创新联盟的ABCs框架,论述了通过对合作创新中企业结盟、边界和承诺的管理来提升合作创新的成功率[6]。

对于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或者机会主义,Gamal Atallah(2002)提出信息共享是企业研发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7],Lucia(2000)在研究中提出研发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发支出协调、信息共享以及合作风险的稳定性[8]。同时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机会主义是影响企业合作创新持续性的重要方式(Guttman,2000[9];Rajiv,2003[10])。Ananish(2002)则研究了一个具有不同信任度和不同互惠程度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并试图说明具有不同特性的人合作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信任程度和互惠程度[11]。孟卫东等(2009)认为降低投机风险,提高研发联盟成员的资源投入量,是决定研发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2]。我国学者在研究协同创新时提出,对于技术的高需求往往会促进协作的开展,但同时技术在集群中的扩散也为合作企业带来了投机的机会,因此企业合作中往往存在动态博弈的过程(许庆瑞等,2004[13];刘友金等,2002[14])。

2 动态博弈模型假设及建立

2.1 有限理性和进化稳定策略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通常是有差别的,即各参与方的学习能力、所处环境及过去经验等均不同,故而很难满足“参与各方均是完全理性”的条件。因此,本文基于有限理性的前提对合作创新进行动态博弈分析。

有限理性即意味着参与博弈的各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通过试错寻找较好的策略,进化稳定策略则是指该策略不仅是一种均衡状态,而且对少量偏离的扰动具有稳健性:即若有博弈方还会“犯错误”,最优反映动态仍会使博弈方的策略很快回到原状态。

2.2 博弈假设

(1)假设企业A与企业B是独立经营的两家对称企业。

(2)企业A与企业B对合作创新的策略集均为:{积极创新,消极创新}。其中“积极创新”是指双方按照合约共同创新,资源、信息与技术合理共享,共同承担风险,积极完成合作创新;“消极创新”则是指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投机行为,即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护自己的技术不愿意分享,另一方面学习对方技术,抱着“搭便车”的心态以较少的投入坐享双方的合作成果。

(3)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R1表示二者均积极合作时,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C1表示积极合作时所需成本;R2表示当企业一方选择积极合作,而另一方选择消极创新时,积极一方所获收益,R3则是指消极一方所获收益;C0表示选择消极创新时,所需成本;R0表示当双方都选择“消极合作”时,可获收益(其中:R1>R2,R3>R0;C1>C0)。

(4)本文考虑两人对称博弈,设在合作创新中积极合作的比例为x,则选择“消极合作”的比例为1-x,其中0≤x≤1。

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到2阶对称企业合作创新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2.3 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根据博弈支付矩阵,设选择积极合作的企业的比例为x,不合作的比例为1-x。则选择积极合作的博弈方的期望收益为:

表1 合作创新博弈支付矩阵

选择消极合作的博弈方的期望收益为:

因此,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所以,复制动态方程为:

令,当F(x)=0,可以求出其三个不动点,即博弈动态模型可能的稳定状态点,其值分别为: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以知道,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对微小扰动具有稳健性才能被称为进化稳定策略(ESS),即F(x)的导数F'(x)必须小于0。

当R2-C1>R0-C0时:

(1)若R1-R2-R3+R0>0,可推出R1-C1>R3-C0,则x3=(R0-R2+C1-C0)/(R1-R2-R3+R0)<0,因此该动态博弈模型仅有两个有效的不动点。根据F'(x)<0,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的相位图如图1所示。

图1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1

(2)若R1-C1>R3-C0,则x3>1,不符合0<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的相位图与第一种情况下相同,如图1所示。

(3)若R1-C1<R3-C0,可推出R1-R2-R3+R0<0,0<x3<1,因此模型有三个有效不动点。仅F'(x3)<0,根据F'(x)<0,即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x3=((R0-C0)-(R2-C1))/(R1-R2-R3+R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2所示。

图2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2

当R2-C1<R0-C0时:

(1)若R1-R2-R3+R0<0,则x3=(R0-R2+C1-C0)/(R1-R2-R3+R0)<0,不符合0<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3所示。

图3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3

(2)若R1-C1<R3-C0,则x3=(R0-R2+C1-C0)/(R1-R2-R3+R0)>1,不符合x3<1,模型仅有两个不动点。根据F'(x)<0,模型仅存在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与上一种情况相同,相位图如图3所示。

(3)R1-C1>R3-C0,则可以推出R1-R2-R3+R0>0,0<x3<1,模型存在三个有效的不动点。根据F'(x)<0,模型存在两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0,x=1。此时的复制动态方程相位图如图4所示。

图4 合作创新博弈复制动态相位图4

2.4 合作创新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以及相位图,可知共有如图5所示的四种相位图。

在(a)中,当R2-C1>R0-C0且R1-C1>R3-C0时,无论一方企业选择积极创新还是消极创新,另一方企业积极创新的收益均大于其消极合作,此时博弈仅有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x=1,所有的企业都积极合作。其现实意义是,由于企业在合作创新时,能够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同时,由于有效的政策或者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企业投机的成本较大,故而,“积极创新”的策略将成为有限理性企业的最佳选择。

其演化过程为:企业在最初情况下会出于保护产权或对合作不确定性的担忧,选择消极合作。但随着有企业开始积极合作,并带来R1的增加以及C1的减少,可以刺激和推动企业减少投机行为,因此,更多企业开始改变策略,x从0→1。

图5 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复制动态相位图

在(b)中,R2-C1<R0-C0且R1-C1<R3-C0时,无论一方企业选择何种创新,另一方投机带来的收益均大于其积极合作,此时进化稳定策略为x=0,所有的企业都选择消极创新。其现实意义是,合作创新的企业协同性较差,合作成本较高收益却不高,同时,由于创新中缺乏完善合理的监督惩戒措施,企业核心技术容易被模仿,背叛行为付出的成本较低,因此,“消极创新”将成为有限理性企业的选择。

演化过程,最初企业会选择积极创新,但随着投机行为的高收益低惩罚以及合作创新的低收益高成本,一些企业开始选择消极创新,造成x从1→0。

在(c)中,R2-C1<R0-C0,R1-C1>R3-C0时,即当一方采取积极合作时,另一方积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更大,反之类似。其现实意义是,企业合作创新最终会走向两个极端,企业均积极或消极创新。系统的演化受到初始状态的影响,阀值为x3=(R0-R2+C1-C0)/(R1-R2-R3+R0)。当x<x3时,积极合作创新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和投机的态度x→0,即当x>x3时,积极创新的企业较多,会产生较好的集体效应,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x从初始x0发展为1。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策略选择受到了群体中大多数企业的影响,即群体的整体协同性和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对于企业的合作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整体协同性较好时,创新环境氛围强烈时,集群内的企业对彼此的信任较强,企业间的创新习惯良好,并有完善的合作与监督机制,因此,更多的企业选择积极创新,集体的协同效应会不断加强,推动合作创新更好的发展。

在(d)中,R2-C1>R0-C0,R1-C1<Ra-C0时,唯一的稳定进化策略的值为x3=(R0-R2+C1-C0)/(R1-R2-R3+R0)。即无论集群中的初始状态如何,最终集群中积极合作创新的企业比例稳定在x3,即同时存在一部分企业选择积极和消极创新。这在现实中同样是合理存在,当有一方积极开展合作时,另一方可以选择搭便车的行为,其所获收益虽然小于积极创新所带来的收益,但由于消极创新时较低的成本,因此会使其总体收益较高。

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创新收益和成本的改变,此种情况可能会向a或者b发展,若企业间可以增强协同性,发挥集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R1-C1,降低R3-C0,将会带动和激励更多的企业选择积极创新,在理想情况下,将会促使演化方向发展为a。

3 结论和展望

在合作创新中,关于积极创新和投机行为等消极创新一直是创新持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合作创新中积极合作与消极合作的演化机制做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合作创新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合作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模仿的过程,其演化存在复杂性,结果存在多样性,在极端状态下,会演化出x=0或者1的结果,在目前的合作创新中,通常较多存在的是x=x3的结果。

(2)企业合作创新的发展和演化受到合作收益、合作成本、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以及群体中的创新环境和企业协同的影响。在群体中,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企业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合作创新,另外,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配合,对群体内创新氛围的影响会改善群体中创新的习惯模式和效率;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增强信任,增强企业协同性,有效地提高合作收益、降低合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合作监督机制,对投机行为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并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投机成本。

摘要:运用进化博弈理论,考虑积极创新和消极创新两个决策,将积极创新收益、消极创新成本等符合现实条件的影响因子考虑其中,探讨企业在开展合作创新时积极创新与消极创新的博弈以及演化机理,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合作创新中积极与消极创新的博弈存在复杂与多样性,并受到创新收益与成本等创新效率因子、创新监管机制(对违约成本产生影响)、政策支持(对合作创新收益产生影响)以及企业协同性、集群中创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6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是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的一组相同或相似产业的高科技中小企业, 它们处于价值链的相同或不同环节,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集结成群, 从而发挥协同效应, 共同发展。已有的对集群的研究多是基于宏观或微观层面, 很少有立足于中观层面的研究。中观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层面, 中观经济指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经济活动, 中观经济主要研究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集合体经济, 即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部门经济是某个地区或多个地区分布的同类经济的集合体, 它是按照产品群、物质生产的工艺特点或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职能而形成的。有时也称之为行业。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 (产业结构) 。地区经济是若干部门、多种隶属关系在同一区域的集合体, 它具有综合性、相对独立性, 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 (生产力布局) 。集团经济通常认为就是企业集团经济, 它是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经济组织内的集合体, 它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独立性。本文研究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观生成机制是指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生成机制, 包括较长的价值链、柔性化的市场、信用机制、集群的自组织能力、资源禀赋、集群学习能力、集群文化等机制。

2 灰色定权聚类模型

灰色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或灰数的白化权函数将一些观测指标或观测对象划分成若干个可定义类别的方法。一个聚类可以看作是属于同一类的观测对象的集合。在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过程中, 每个集群都具有多个特征指标, 难以进行准确的分类, 因此我们可以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评价。按聚类对象划分, 灰色聚类可分为灰色关联聚类和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灰色关联聚类主要用于同类因素的归并, 以使复杂系统简化。通过灰色关联聚类, 我们可以检查许多因素中是否有若干因素大体上属于同一类, 使我们能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代表这若干因素而使信息不受严重损失。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主要用于检查观测对象是否属于事先设定的不同类别, 以便区别对待。

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分为灰色变权聚类和灰色定权聚类两类, 灰色变权聚类适用于指标的意义、量纲相同, 数量比较类似的情况。当指标的意义、量纲不同, 且在数量上悬殊较大时, 采用变权聚类可能导致某些自标参与聚类的作用十分微弱。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条途径是先采用初值化算子或均值化算子将各个指标样本值化为无量纲数据, 然后进行聚类。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聚类指标一视同仁, 不能反映不同指标在聚类过程中作用的差异性。另一条途径是对各聚类事先赋权, 就是我们在这里使用的灰色定权聚类评价方法。本文尝试运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对中观生成机制中适宜集群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识别。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值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依据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中观生成机制的7个因素建立, 见表1。

续上表

2.2 指标值的确定

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 指标值的确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分析不同指标的重要性。

(2) 二级指标值的确定

30个二级指标中有25个反映“程度”、“能力”、“氛围”等, 用区间在0和1之间的数来表示, 比较难以量化, 因此可以依据专家的经验采用德尔菲法等主观方法进行判断, 百分数越高, 反映的程度越高, 能力越强。

另外五个二级指标价值链长度X11 (个) 、产品生命周期X21 (时间单位) 、需求频率变化X22 (时间或数量) 、产品种类X23 (个) 和运输成本X54 (元) 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计算得到。但是这样得到的值属于绝对值, 为了不同企业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应该将绝对值转为相对值, 即0和1之间数值。其中由于产品生命周期X21和运输成本X54的绝对数值都是越低越好, 为了保持一致性, 可以用1- X21 和1- X54来表示。

(3) 一级指标的确定

由于二级指标赋值都是0和1之间数值, 一级指标的建立也可以通过加权平均或综合模糊评价的方法取得, 应该也是0-1之间的数值, 为无量纲数据。但为了反映不同指标在聚类过程中作用的差异性, 我们仍采用灰色定权聚类的方法。

3 应用举例

3.1 某区域20个企业中观环境指标

为了简化问题, 本文只研究一级指标。假设某区域的20个企业7个一级指标的值如表2所示。

续上表

指标的假设前提:

(1) 20个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经营范围及企业规模等因素各自所处的中观环境不同, 因此这20个企业的指标数值各不相同, 这也是聚类的基础;

(2) 由于采用灰色定权聚类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指标的权重, 指标的权重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 在此省略;

(3) 这7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根据自己的二级指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的。

3.2 灰色聚类

(1) 白化权函数

将中观环境分为利于集群、一般和不宜集群三类, 即三个灰度。7个指标的白化权函数取值如下:

其中:i=1, 2, ……7

(2) 聚类评价结果

通过聚类分析判断企业所属的灰度:

续上表

(3) 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20个企业的聚类结果呈现两级分化的情况, 共有企业1、企业3、企业4、企业9、企业15和企业17六个企业的中观环境利于集群, 其他14个企业的中观环境不宜集群。因此可以重点培养这六个企业, 促进集群;对其他企业首先要改善其中观环境才有集群的可能。

4 利弊分析

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应用于集群企业识别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其优点有三方面:其一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研究集群企业识别问题, 可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其二是适合多目标评价。

但是, 灰色定权聚类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 在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 会有一些数据是通过主观评价确定的, 也就是有定性分析的步骤。如确定i指标白化权函数是由专家的主观因素决定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聚类权的步骤, 其中各指标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也是由专家打分得到的。此外, 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相关数据是否准确也成为一个影响因素。因此, 最终的定量分析结果可能也会有相对的偏差出现, 偏差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专家的水平。

摘要:运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对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从中观生成机制的七个指标, 即较长的价值链、柔性化的市场、信用机制、集群的自组织能力、资源禀赋、集群学习能力、集群文化进行了聚类, 从而能够对适宜集群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识别。

关键词:中观生成机制,灰色定权聚类,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04-108.

[2]孙立东.必须加强对中观经济的研究[J].发展研究, 1999 (2) :7.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集群融资效率,DEA-Malmquist指数

随着我国深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充分高速的发展,各地区均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全国多达37个省市地区将“集群发展”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集群融资就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创新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集群注入新鲜血液的最佳模式,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前期投入量大、风险高等显著弊端,导致了企业研发能力受限。因此,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效率及成因,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融资效率。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利用融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绩效,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比或成本收益比。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形成了MM理论、融资优序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一系列成熟的理论体系。例如,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选取的融资途径不同直接影响了融资效率。Booth和Avizatian(2002)提出发达国家的融资效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效率,这可能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权制度决定的。在基于产出投入维度测量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中,创始人Caves于1982年首次将Malmquist指数应用于生产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方面。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国情特殊,这些因素均导致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下,且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为了使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地发展,国内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王新红(2007)对我国八十家上市科技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为76%的企业融资无效。孙瑶(2009)研究发现81.55%的上市科技型企业DEA无效,资金投入量不足,同时利用效率不高。刘玲利(2010)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企业普遍融资效率不高,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较低。

二、DEA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涉及指标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是基于模糊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等,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优先权重,而设置权重往往造成主观性太强,可能导致评价的非公正性。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一种目标决策方法,无需设置任何权重,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主观人为因素,客观说服力较强。DEA方法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在效率测量的应用中可以看作是处理多输入多输出问题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因此在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时就有良好的适用性,该方法可以有效弥补C2R模型和BC2模型研究融资效率的不足,可以运用面板数据对企业融资效率进行跨期的动态比较研究,使分析更加准确完整,已成为评价相对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医疗、生产等多领域。

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Malmquist方法,以单个企业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构造每个时期行业融资效率的最佳沿面,把各行业的融资效率与最佳沿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决策单元的技术进步(TE)和效率变化(TEC)进行动态测量。假设规模报酬可变且要素强度可以处置,则某行业d时段使用n种投入产生m种产出,则技术沿面就是每个特定产出的最小投入集合。根据Farrell的研究,效率变化指数(TEC)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和规模效率指数(SE)。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TE)、纯技术效率变化(PE)和规模效率变化(SE)三部分。其中,技术进步(TC)是对决策单元从d到d+1时间段上技术边界移动情况的衡量,表示决策单元从d时间段到d+1时间段上最佳的追赶程度。技术进步(TC)大于1表示技术进步,小于1表示技术退步,等于1表示技术无变化;纯技术效率指数(PE)和规模效率指数(SE)的乘积表示技术效率指数(TEC),是在固定规模报酬和要素强度可处置的假设下,对决策单元从d到d+1时间段上最佳实践追赶程度的衡量。技术效率指数(TEC)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进步,小于1表示技术效率退步,等于1表示技术效率无变化。

在运用DEA-Malmquiet指数测度效率时,样本数应当是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两倍以上,在本文中,样本数(30)要远高于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数量之和(6)的两倍,符合DEA-Malmquiet指数的运用条件。因此,本文运用DEA-Malmquiet指数构建评价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率模型,并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动态跨期的融资效率分析,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率的模型创新。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满足指标数据的可测性与可获得性,本文的实证研究将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中在新三板(NEEQ)挂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首先,新三板市场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了包含主板、创业板、场外柜台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新三板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面向创新性高、创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着力为中小企业融入资本而服务。其次,挂牌企业的财务数据是经过对外信息披露的,能够保证数据信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一致的统计口径,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有助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对2012年在新三板(NEEQ)挂牌的30家北京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期间为2012年至2014年,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二)变量设定

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从企业获取资金能力方面考虑,包括资产规模、融资成本、资本结构等微观企业因素,以企业资产总额(Total As-sets)、营业成本(Operating Costs)和资产负债率(Leverage)为投入指标来反映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以净资产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CommonnStockholders'Equity)、营业收入增长率(IncreaseeRate of Business Revenue)和总资产周转率(Rate offTotal Assets Turnover)为产出指标来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及成长周期性。

企业规模(Enterprise Scale)=㏑(企业资产总额)(1)

企业资产总额(TA)代表企业的规模,是企业融资能力大小的标志。

营业成本(OC)代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投入的成本,营业成本的多少决定产出和利润的高低,所以它反映的是企业对融入资产的运用能力。

资产负债率(LEV)是负债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是从资本结构层面评价企业的融资效率,衡量企业对债权人享有的债权进行抵押担保的程度。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来获取收益的效率,该指标体现了企业获得净收益的经营能力。

营业收入增长率(IRR)是衡量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则说明产品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产品销量将保持强劲势头。如果营业收入增长率较低,则说明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很难继续保持市场份额,需要企业进一步研发新产品。

总资产周转率(RAT)是综合评价企业总资产的经营和利用效率。周转率越大,销售能力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对30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整理结果见表2。

表2是对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按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具体到投入指标,企业资产总额在2012-2014年呈现大幅度增长,尤其在2013-2014年其增长率均值高达34.32%。同期营业成本与资产负债率均呈现小幅增长,在2013-2014年资产负债率增幅达到了22.93%,但三年来均在50%以下。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资本结构和资金运用能力,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使企业处于高风险状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则会使企业资本结构不完善,资金利用率不高。资产负债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集群在融资管理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产出与企业规模不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资金应对能力相对低下。

各项产出指标的明显特征是在2012-2014年均有所下降。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在2013-2014年下降幅度高达51.62%,笔者认为这与2012年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后金融危机时代有关,集群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难度较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研发投入较大、融资风险规模效应、产品生命周期过长等特点,导致其在短期内很难达到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

(二)原始数据的正规化

在进行实证分析时,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要求各指标为正值。在实务中,评价指标可能为负值,例如企业本年营业收入低于去年营业收入时,营业收入增长率即为负值。此时需要对原始数据按照公式进行正规化处理,使全部数据归到某一正值区间内。公式如下:

以每家企业为一个DMU,将30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2012年、2013年、2014年共计90个DMU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导入DEAP2.1软件中投入主导型(input orientated)Malmquist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企业集群融资效率评价

1、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2012年至2014年的全要素融资效率(TFPch)呈整体上升趋势。从时间序列来看,以2012年为基期,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2013年、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9和1.241,均值为1.097。分析发现,在2012-2013年影响全要素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变化(Effch),指数为1.093。将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TE)和规模效率变化(SE),可以发现规模效率变化是技术效率变化上升的主要原因,指数为1.089,大于1,为全要素融资效率的提高做出较大的贡献。规模效率变化代表在现有投入下每一个生产决策单元进行生产而带来的生产规模上的变化,结合描述性分析,资金投入加大,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较为困难,导致集群企业规模扩张受限,说明规模效率变化是制约北京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率的关键因素。

在2013-2014年全要素融资效率进步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TE),指数为1.237。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为0.943,小于1,说明规模效率对全要素融资效率的贡献程度最低。原因主要是2012-2013年规模效率已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指数为1.089,在此基数的基础上很难再有大幅增长。虽然2013-2014年规模效率呈现小幅下降,但是近三年平均值为1.013,说明规模效率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2、规模收益分析

从表4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2012-2103年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中占比66.67%的中小企业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状态,企业集群中30家企业的规模效率指数均值为1.089,大于1,说明企业集群在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集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形成集群、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小规模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生产要素。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拥有研发成功的项目,而缺乏资金支持,则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企业或者通过较高成本融通到相应资金,在市场竞争中将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集群中的30家企业只有13家企业为全要素融资效率递增,全要素融资效率指数均值为0.969。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发展资金,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如果获得充足的投融资资金,并且在实施转化项目时形成企业集群,规模效率会使其具有更大的产出,融资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从表5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集群中的30家企业有16家为规模效率递增,较2012-2013年有小幅下滑。但是从全要素融资效率来看,30家企业中有23家为全要素融资效率递增状态,占比76.67%,均值为1.241,较2012-2013年相比增幅为28.07%。说明企业在形成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以后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集群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高融资效率维度具有显著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

固定资产规模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无形资产比重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信贷配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2012年至2014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型小企业集群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资金缺口大,且融资效率与规模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企业集群可以从自身融资规模建设、融资技术建设、完善金融结构、政府政策性扶持等方面着手,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好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燕玲.北京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

[2]武娟.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企业融资效率动态评价——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例.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李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动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的指数方法.财会通讯.2015(26)34-36

[4]孟媛,杨扬.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5(3)289-294

[5]宫兴国,赵桐.中小科技型企业研发融资效率评价与策略——以北方沿海城市上市公司为例.企业经济.2014(11)21-24

[6]白杨敏.基于AHP-DEA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统计与决策.2015(12)169-171

[7]王新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西北大学.2007

[8]沈友华.我国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江西财经大学.2009

[9]刘亦文,胡宗义.中国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23-34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8

1 科技型企业地域集群负效应分析

我国在1999年科技体制改革中首次提出“科技型企业”这一概念后, 其规模和数量发展迅速。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科技型企业的90%以上, 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广[2]。同时, 科技型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路径, 截至2011年底,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1 682家, 产值达到了88 433.9亿元, 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引入。产业集群实质是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 (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 , 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 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3]。目前, 我国科技型企业在组建产业集群时多数采用各类企业集聚式与行业集聚式两种类型。各类企业集聚式即各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汇聚某个区域, 以分工为前提, 中间产品区域内销售, 最终产品区域外销售的合作发展模式。而行业集聚式则是以某个行业为基础, 同行业的科技型企业汇聚, 各企业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的发展模式。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使科技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规模经济带来了成本效应以及竞争优势带来了超额利润效益[4]。地域集群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同时, 也给科技型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惰性效应。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知识密集程度高、对知识型人才依赖较强的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受企业自身知识资本与人才资本存量以及高风险的双重压力下, 科技型企业内部容易滋生创新惰性。同时, 在地域集群基础上, 众多科技型企业处在相同产业链条上, 技术同质性和市场信息趋同等特点导致集群内部 “搭便车”的行为出现, 大大削弱了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 2)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专业瓶颈效应。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竞争手段。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 知识和技术专业性要求较高。然而, 受企业自身知识积累、知识型人才价值观趋同、创新风险大及过程复杂性等因素影响, 完全依靠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行性逐渐降低, 与其他组织协同创新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受当地教育水平有限、专业研究差异性、专业技术保密性等因素影响, 科技型企业很难在地域范围内找到合适的协作对象。专业瓶颈的存在缩小了科技型企业创新项目选择范围, 影响创新能力提升。

(3)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盲目效应。在地域集群中, 同质类型的企业居多。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 快速占领区域市场, 很多科技型企业在未进行充分地项目论证和综合平衡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 盲目地选择创新项目并进行大规模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投入。这种盲目的技术创新, 会给企业带来三方面的后果:一是创新成果很难转化或市场前景黯淡;二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一旦遇到创新瓶颈, 该项目就容易被搁置。三是大规模的资源投入, 一旦发现新的市场机遇, 很难进行资源的再次投入。

因此, 地域集群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同时, 也限制了企业的成长壮大。迫切需要打破地域限制、专业限制和行业限制, 建立一种全新的集群模式。而以现代化网络为依托的交互式服务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上述负效应, 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虚拟集群效应。

2科技型企业交互服务网络模式构建

交互服务就是互相提供服务[5]。交互网络就是以网络为传输媒介, 发生在2个实体或者更多实体之间的通信[6]。交互服务网络模式则是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持和服务载体, 以信任为基础, 多种类型 (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顾客、行业协会、政府服务部门等) 的实体参与并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实体在技术信息或服务信息耦合的基础上, 跨越地域、专业、人才界限, 开展协同技术创新活动, 追求高效率、低风险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该模式的顺利运作需要具备2个条件:一是需要相关组织具备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 以此为基础建立交互服务平台, 并负责维护网络平台的后台运作。二是需要政府服务部门或相关组织建立和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以保证参与到该模式中的各实体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 防止投机或技术泄密等风险。以此为前提, 构建交互服务网络模式, 如图1所示:

该网络模式主要由服务手段平台、公用信息服务平台、核心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交互系统平台等功能组成。服务手段平台主要为核心实体 ( 即技术或知识需求方或供给方) 进行登录、检索、查询和发布相关服务信息的一种技术平台。由于目前很多知识和技术已经变为公用信息, 因此需要设置公用信息服务平台, 便于核心实体检索所需信息。同时, 交互实体 ( 即其他实体) 因共享的多数知识和技术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保密性, 需要建立核心信息服务平台, 以便于交互主体将核心知识和技术做简要概括后进行发布, 并帮助核心实体在公用信息服务平台未能满足其需求时进行检索。由于核心信息服务平台中所提供的知识和技术的不完全性, 核心实体欲获得交互实体的协作, 需要建立1 对1、1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交流与信息共享的交互服务系统平台, 实现核心实体与交互实体的空间网络连接。

当核心实体发现市场需求后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专业瓶颈, 综合自身能力以及地域协同无法实现技术突破时, 核心实体就可以选择通过交互服务网络模式的方式解决目前存在问题。首先, 核心实体可以通过服务手段平台在公用知识库和通用技术库中进行检索, 如检索到所需知识和技术信息即可下载应用。如未能满足其需求, 核心实体还可以在核心信息服务平台中对交互实体共享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术概要库中进行检索, 如检索到所需知识或技术, 核心实体就可以通过交互实体在平台上的预留信息通过1 对1 或1 对多信息服务交互系统平台进行交流或建立网下协同团队共同研发, 最终使得核心实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果在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核心信息服务平台均未能找到所需知识或技术, 核心实体可以通过信息服务交互系统平台进行需求发布, 并与众多交互实体进行讨论, 以解决自身存在问题。

实质上, 该网络平台可以为多个实体进行服务。当某一核心实体与交互实体建立协作关系后, 协作方发现自身存在某方面知识或技术的需求, 其也可以成为核心实体在网络平台上寻找自身的合作方, 形成点、线、面式的联动效应。同时, 该网络模式的构建, 为众多科技型企业提供竞争平台, 大大减少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惰性; 实现了跨地域的专业整合, 突破了地域式集群的专业瓶颈限制; 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信息交互和引导, 避免盲目创新, 实现创新的良性循环。因此, 该交互服务网络模式能够解决地域集群给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带来负效应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交互服务网络模式下的科技型企业虚拟集群效应分析

实质上, 通过该交互服务网络模式, 科技型企业与相关组织建立了一种跨地域、跨专业、跨行业的虚拟网络集群。该网络集群在信用机制健全的前提下, 能够为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风险、解决专业瓶颈、提供相关信息解决地域集群带来的负效应。同时, 该模式也可以带了很多虚拟的集群效应。

( 1) 技术优势互补扩大效应。技术优势互补是科技型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的基础。在地域集群中, 各科技型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技术优势互补效应, 但同时也面临专业技术瓶颈的负效应。而通过建立交互服务网络模式, 科技型企业可以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与众多组织进行全方位交流, 并选择专业相似程度高的且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组织实体协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一方面短时间内解决了企业专业技术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 增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实力, 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力。

(2) 知识与技术资源共享和溢出效应。科技型企业是知识和技术的集合体, 知识和技术的存量决定了科技型企业组织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最终在技术市场中显现其竞争优势。知识与技术资源共享是提高科技型企业学习效率、积累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最有效方式[7]。在地域集群过程中, 由于信用风险、技术保密和竞争压力等因素的限制, 集群内各组织不愿意共享知识与技术资源。但在交互服务网络模式下, 各交互实体共享自身的知识与技术资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加入该模式的准入证。因此, 核心实体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与其他交互实体进行学习交流, 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 在应用信息服务交互系统平台的过程中, 多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形成与传播, 形成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以降低其他实体知识与技术的搜寻成本, 同时, 也为其他实体进行自身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3) 降低创新成本, 提高创新动力效应。降低创新成本是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般会发生技术项目选择成本、技术等待机会成本、研发成本、创新失败损失成本等。而通过交互服务网络, 核心实体可以通过检索或交流, 综合评估技术发展现状并洞察未来技术发展走向, 节约因选择项目而浪费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在创新过程中, 科技型企业可能受技术瓶颈影响暂时搁置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技术研发项目, 导致因技术问题而发生的等待机会成本。通过该服务模式, 企业可以很便捷地寻找到解决自身技术瓶颈的专业性交互组织, 降低企业的机会成本。同时, 由于科技型企业与其他交互组织的强强联合, 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 节约了因创新失败而带来的成本损失。创新成本的降低, 必然会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主动性, 实现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总之, 交互服务网络模式下的科技型企业在实现地域集群的基础上, 实现虚拟的空间集群能够产生多种虚拟集群效应。因此, 交互服务网络模式是目前科技型企业扩大影响力,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发展趋势。

4 结论

科技型企业在地域集群的发展模式中不断壮大, 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提高, 但地域集群发展的负效应影响了科技型企业潜力的发挥。交互服务网络模式正是基于地域集群负效应的存在而建立的一种网上虚拟集群, 且能够产生多种集群效应。该模式的成功运作必将会促进科技型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现科技型企业长久持续发展。

摘要:科技型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直是有关方面研究的重点。在分析科技型企业在地域集群发展中存在负效应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交互服务网络模式, 以期形成虚拟的集群效应, 实现科技型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交互服务网络,虚拟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志.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路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2

[3]董宇鸿.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3) :46-47

[4]孙国锋, 高艳春.产业集群的负效应及其规避途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22 (2) :96-98

[5]孙建强, 许秀梅.企业交互服务部门的作业管理[J].经济师, 2002 (12) :150-151

[6]彭淑芬, 何泾沙, 高枫.可信的网络交互模式设计与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 2010, 33 (10) :123-128

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产业环境 篇9

——题记

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而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企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分不开的,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大的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为此要尽量避免与大企业竞争,而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成为其配套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案例:“我选对了上海”

案例说明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由留美科学家常兆华博士创办于1998年5月,吸纳了美国多位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界专家和介入医疗界科学家,主要从事各种高科技微创医疗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服务。设立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公司总部,主要从事产品的技术研发,制造和销售及资本运作等工作;公司在北京设有分公司,主要从事北方地区的销售工作以及公司产品注册登记联络工作。

案例分析

“我选对了,上海的产业集群特别适合新兴高科技企业,公司跨越式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一点。”5年前从美国归来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道志博士的话掷地有声。这位在天津上过大学的山东人,最后落脚点却选在了上海。现在,有许多像刘博士这样具有留洋背景的人把上海当作回国效力的首选之地。就拿芯片来说,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在上海显山露水。初显集聚效应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在国际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已投产的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共有8条,其中6条在上海,天津和苏州各有一条。

案例启示

刘道志博士的“我选对了上海”提醒我们对即将所进入产业的关注,包括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创业基本上就是进入一个现有的产业,加入到一个价值链中,为此,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应该考察不同城市不同地方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情况,以便找到创业的最佳地点与方式途径。

产业集聚主要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这里的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10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产业集聚的主要优势有: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

三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四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 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 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 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五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高科技企业集群 篇10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概念界定

2011年,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将小微企业定义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而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 由科技人员创办,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二、集群化是小微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提出的, 随后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 同时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 以及相关的机构 (例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 的地理集聚体。也就是说, 产业集群不仅包括对竞争非常重要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专业化投入品的供应商, 还通常向下游扩展到客户, 向上游延伸到互补性产品或使用相关技能、技术或公共投入品的互补性产品或公司。甚至当国外公司持续对产业集群投资时, 它们也可能成为集群的一部分”。

2、集群化是小微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 小微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因为其既保持了小微企业灵活多变的特点, 又能形成群体规模优势。从国内外企业实践来看, 集群中的小微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合作, 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劣势, 从而有效地抵制大企业的竞争威胁。小微企业集群现象在国外出现很早, 自19世纪开始, 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的江浙、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陆续出现小微企业集群, 目前已有相当的规模, 发展势头良好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中国台北的新竹工业园到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以及浙江工业产业区、广东东莞的制造业基地, 等等, 无论是高新技术集群还是传统中小企业群, 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竞争优势的源泉。培育与发展小微企业集群正逐渐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

三、集群内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优势分析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在创新中的合作, 并为其提供知识扩散的途径。集群企业网络是企业创新的技术平台和资源保证。集群内完善的供应商、顾客群, 垂直、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共同形成创新网络, 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源泉。

1、集群内企业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创新。

由于地理集中, 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汇集了大量的竞争对手, 加大竞争激烈程度。激烈的市场竞争, 吸引了相同或近似产品的竞争对手的聚集,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 改善服务;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相互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上, 更重要地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差异化方面。竞争者相互激励、驱动以改善产品和工艺, 以获得最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风险资本, 以建立和供应商与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间信息和人员的交流迅速频繁, 企业的创新行为容易在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 企业要想保持领先地位,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 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落后企业如果不能很快消化、吸收领先者的创新, 不能在领先者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 就会面临被其他企业挤垮的命运。

2、相对较低的创新成本使企业敢于创新。

由于企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 实施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小。集群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使企业积累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所需成本较低。集群可以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吸引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到集群中来, 使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人才。同时, 企业间的密切联系为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提供了可能。本地相关企业集聚促进了专业知识, 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 有助于激发企业产生新思想和新方法。

3、集群内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励企业创新。

众多企业集聚在一个地区, 经济联系频繁、信息交流便捷, 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 使协作创新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激励企业不断追求和积累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 集群内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交流, 形成彼此信任、共同认可的习俗和文化, 加速知识、技术的创造和扩散, 为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使企业能很快地采用新技术, 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涌现。在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产业区内, 企业之间对于生产运作和市场机会更容易形成一致的战略认同, 企业可以在“干中学"的频繁的互动学习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完备的创新环境保证了企业创新。

集群内基础设施的共享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量研究开发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聚集加强了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 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集群内企业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客商、代理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和产业区发展趋势, 获取新产品开发、技术演变和革新等方面的信息, 发现创新机会, 激发创新灵感, 还可以通过战略关系, 合作研发新产品, 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以集群发展推动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河北省政府应该把各类科技资源用于支持和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积极培育扶持一大批自身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群, 形成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区, 使得这些小微企业能够共享资源, 共享优惠政策, 发挥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下基础。

1、优化孵化环境。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 创业服务中心 (孵化器) 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91年6月30日, 河北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诞生。石家庄市借助毗邻京津的优势地位, 利用拥有较多科研生产单位和较丰富智力资源的优势, 确立构建以科研院所、高校为智力支撑, 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框架。目前, 河北省形成了综合性孵化器、专业性孵化器、面向特定创业对象孵化器的专门性孵化器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确保多方位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 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除了现有的提供物业服务的基础上, 服务内容还应逐步向经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纵深领域拓展。

2、规范园区建设。

国内外经验表明, 发展科技园区, 通过科技园区内中小微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各个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各自高效运作, 实现技术、人才和知识等资源在科技园区内的集成配置, 推动各创新主体人才、信息之间的广泛、多层次的有效互动、交流和合作, 进而衍生、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群, 并促进技术向周边地区传统小微企业辐射扩散, 是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3、加速城市化进程。

国内外许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成功发展的通行做法是:利用城市信息畅通、人才聚集、基础设施完善、筹资渠道广泛、技术引进便捷等的一系列优势, 推动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在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中, 各地应充分发挥城市化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等区位优势, 为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具体地说, 石家庄应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人才荟萃、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 根据自身和周边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 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微企业群, 并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 从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 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等市要加强同石家庄的联系, 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自己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群。

4、强化龙头企业拉动作用。

由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 大企业和大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大量专业化的小微企业的配合和协作。特别是一些组装型产品, 大企业主要负责组装和少数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而大量非核心性零部件、附件的生产和则交给小微企业去完成, 这有利于大企业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集群内的小微企业成员在与大项目, 大企业的配套合作中, 要善于抓住机会, 学习先进技术, 将其作为自身技术发展的平台,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技术人才, 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永义.以集群发展推动山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山东:东岳论丛, 2005.

[2]董秋云.企业集群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研究.四川大学学位论文, 2007.

上一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下一篇:计量保障信息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