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定义(共5篇)
高科技定义 篇1
在“万物智能”的大背景下, 仅仅用传统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为此, 联想将以用户为中心, 以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和云基础设施为支柱, 打造“硬件设备+云”的综合服务能力。
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硅谷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的中国企业, 联想6月9日在美国硅谷举办第二届全球科技创新大会 (Lenovo Tech World) , 其展示的许多“黑科技”和新产品, 让人不得不对联想的未来充满想象和预期。尽管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财报显示联想去年表现一般, 但这次科技创新大会上, 联想展示了清晰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强有力的竞争产品。
联想的愿景
作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的杨元庆, 今年以来一直受到各方特别是媒体界的质疑, 2015年联想亏损1.28亿美元, 手机业务大幅下滑。但在此次科技大会上,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家国际媒体、分析师、合作伙伴与“粉丝”, 以及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Brian Krzanich、Juniper创始人Pradeep Sindhu、劳氏集团 (Lowe’s) 家居改造中心首席发展官Richard Marlesberger、美国著名演员Ashton Kutcher以及数十位亚布力论坛企业家, 一身休闲装的杨元庆显得信心十足, 全程以英文演讲。
“在硅谷举办的科技创新大会, 不只是一场发布会, 它是联想对于技术发展、对于未来的愿景。”杨元庆说, 在过去的两年里, 联想一直在转型, 在移动和云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重要收购, 从核心的个人电脑业务向外拓展, 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以前, 作为一家硬件设备公司, 联想只需给为用户提供一个好的设备, 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 就可以解决用户所有需求。但是现在, 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身边的各种物体都变得更加智能, 具有计算、存储等模组功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仅用传统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 已经不能满足更多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联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杨元庆说, “联想的未来是打造‘硬件设备+云’的服务能力,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 联想未来科技将重点发展三大支柱: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以及云基础设施。所以, 在科技创新大会上, 我们向大家展示联想如何基于设备创新, 基于由智能连接技术支撑的‘设备+云’一体化模式, 基于最新的云基础设施技术, 支撑我们愿景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愿景, 联想在大会上展示了多项前沿新技术。
在设备创新方面, 联想展示了防碎屏技术和柔性屏技术的最新应用, 发布了功能全面的可折叠二合一智能手机手表CPlus以及全新构想的二合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Folio。英特尔首席执行官Brian Krzanich亲自给联想“站台”, 杨元庆最后则送给Brian Krzanich一双内置英特尔Curie模块的联想智能跑鞋。
在“设备+云服务”方面, 联想首次通过AR Glass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展区中, 联想还展示了众多概念产品, 采用镜面AR技术的Think Mirror、智能家居系统Smart Home Hub, 以及实现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之间功能转换的One Compute等, 体现了联想对专用型设备、应用场景驱动、自然语言交换和智能激活方面行业发展趋势的信念。
在云基础设施方面, 联想将发力新一代云基础设施技术, 尤其是超融合架构和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在科技创新大会上, 联想推出了高性能的服务器产品X6、高密度Think Server SD350、软件定义的存储Stor Select、增强存储型产品组合Lenovo V Series及相关解决方案、融合的基础设施HX系列和应用, 以及网络设施和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
手机很惊艳
一直被批评没做出过好手机的联想, 在此次大会上一口气推了两款让业界惊艳的手机:摩磁手机和全球首款搭载Tango技术的AR大屏智能手机PHAB2 Pro。
摩磁手机其实是Moto Z、Moto Z Force以及Moto Mods模块平台的统称。Moto手机自被收购以来, 联想一直就想将其打造成高端精品手机。2015年1月, 联想通过发布Moto X将Moto重新带回中国市场, 但不料却铩羽而归。此次, 联想携全球最薄智能手机Moto Z和具有超高性能的高端机型Moto Z Force回归, 以期一雪前耻。
杨元庆称其“绝对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被媒体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摩磁手机其实就是模块化手机, 之前谷歌也曾尝试, 但最终未能成功。不过, 此次联想推出的Moto Mods模块包括JBL Sound Boost音乐模块、Insta-Share Projector投影模块、Power Pack电源模块和Style Shell时尚背壳等一系列可更换智能模块, 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更换。
为了打开市场, 联想还推出了Moto开发者计划, 为手机推出了全新的开放平台, 企业及个人开发者可以任意开发全新的Moto Mods模块, 联想同时设立100万美元的奖励基金, 用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发者, 并为开发者提供软硬件开发包、早期授权及工程协助, 让开发者可以获取所需的全部支持与帮助。
联想在发布会现场没有给出两款摩磁手机的销售价格, 对于市场预期, 联想高级副总裁、联想移动业务联席总裁陈旭东没有透露具体目标数字, 只是表示多多益善。估计摩磁手机将于今年9月在国内上市。
另一款手机PHAB2 Pro则主打AR (增强现实) 卖点。这是联想与谷歌合作打造的全球首款搭载Tango技术的AR智能手机。PHAB2 Pro能够通过定位及数据服务, 借助传感器与摄像头, 感知并绘制周围环境, 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前沿的AR体验。这一手机应用场景广泛, 可以应用于学习、购物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联想将Tango技术融入智能手机这种人人都随身携带的日常设备中, 率先实现AR技术大众化。
在会后媒体专访时, 杨元庆和陈旭东等一干联想高层, 显然对这两款手机引起的业界关注很满意。但对于联想来讲, 上述内部评价很高的手机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加以检验。
“联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联想的未来是打造‘硬件设备+云’的服务能力,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 联想未来科技将重点发展三大支柱: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以及云基础设施。所以, 在科技创新大会上, 我们向大家展示联想如何基于设备创新, 基于由智能连接技术支撑的‘设备+云’一体化模式, 基于最新的云基础设施技术, 支撑我们愿景的实现。”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高科技定义 篇2
张玉洁
摘要:本文依托五种有代表性的科技档案定义,从属概念和种差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科技档案定义新的认识。
关键词:科技档案 档案定义
几十年来,科技档案异军突起,其数量之大,内容之新,价值之重要,足以与占主导地位的文书档案“平分天下”。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并提供利用,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一切的前提在于对科技档案本身的了解。而了解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其定义。只有当档案工作者从定义中认识到科技档案的性质和范围,从而掌握它的特点,我们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预期的效益才能得以显现。因此,对科技档案下定义,我们有“咬文嚼字”的必要。
一. 现有的几种科技档案的定义
目前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是学者、档案工作者提出的科技档案定义有很多种,但是有些定义只是换了种说法,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故笔者仅选取其中五种相对权威或是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来作初步探讨:
1.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上的定义:“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2.霍振礼 徐定权 刘铁林 尹建所著《科技档案效益学概论》上的定义:“科技档案是机关、团体、单位或个人在科技活动中形成、积累的,并作为历史记录整理留存的科技信息载体。”
3.赵屹在《科技档案定义之我见》中表述为:“科技档案是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4.国家1980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上的定义:“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1
5.冯明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上的定义:“科技档案是指在一个单位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已经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以及各种录音、录像、机读磁带、光盘等)。”
对上述定义稍加观察便可发现,它们可以按性质分属两类:一是以揭示科技档案本质属性为目的,侧重于概念内涵的学术定义;一是以界定科技档案范围为主要目的,侧重于概念外延的法规定义。之所以将两类放在一起,是为了通过综合的比较分析,对科技档案的定义有个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形式逻辑中,研究事物定义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某一被定义概念包含在它邻近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属概念中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通常所说的“种差+属概念”的方法。因此,对上述定义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这两大块展开。
二. 属概念的比较
种差是随属概念的确定而确定的,所以属概念的确定便成为科技档案定义的关键。上述定义按属概念的不同可以分别归纳为“历史(原始)记录说”、“信息载体说”、“档案说”和“文件说”。事实上,几乎目前所有的科技档案定义都可以归入这几类。
历史(原始)记录说。这种提法是从法学角度出发,强调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作为档案的一种,科技档案同样也具有该属性。如此说来,将属概念定为历史记录或原始记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种定义,并不仅仅指明某物是什么,还要揭示该种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和区别。而“原始记录”一定,就决定了它只能是档案——当今社会上的信息载体、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相当浩繁,具有原始性或具有记录性的材料也不乏其物,但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则非档案莫属。如此一来,该属概念里只包含了档案,而与科技资料、科技文件这些在管理上同科技档案联系甚密的事物隔绝开来,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以,“原始记录”最好融入种差中进行表达,以对范围进行限制。
信息载体说。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提法,它从现实利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科技档案是一种科技信息资源,我们所要利用的,也是档案中的信息内容。毫无
疑问,档案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这种说法在信息社会中,尤其在研究科技档案的社会、经济效益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我不认为它是一个合适的属概念。这是因为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也可以是信号,如语言、有某种含义的手势动作、电磁波信号等,而信号形式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来讲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目前,因为它不依赖于已知档案载体而存在。即便上述说法中加了“载体”限制,强调科技档案是科技信息与载体的结合体,依然避不了外延太广的缺陷。比如一件出土的瓷器,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但鉴定专家可以根据它表现出来的制作工艺、花纹纹路等判断该物是真品还是赝品,是哪个朝代的,是官窑出品还是民窑生产?也就是说,这件瓷器本身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能对其进行鉴别,它也是一个信息载体。这样一来,连文物也包括进去了,显然出现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档案说。这种说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简短、一目了然,然而最大缺陷也在于此。且不说它与“原始记录说”有同样的“定义过窄”的不足,最起码“原始记录”说还是对档案进行阐释后的表达,那“档案说”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把科技档案的属概念定为“档案”,但“档案”又是什么呢?要知道,档案的定义也是档案学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提法就有上百种之多,在自身都没确定的情况下,怎么能做其他事物的属概念呢?如此定义循环,实在不堪一击。
文件说。这是我最认可的一种说法。但有人认为把“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欠妥当,强调“档案与文书之间并不是一种空间性的属种关系,而是一种时间性的继承转化关系,如果说档案是一种文书,那么在所有文书中就应该有一种文
1换句话说,就是认为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书叫档案。”○
阶段。很有道理,但不全如此。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文件”意义的理解问题。文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件是指档案的前身,即从形成开始到归档结束;广义的文件是“人们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信息而制作的固定了信息的物体”2,它不仅包括档案前身,也包括档案,同时还包括各种情报资料。从文件生命○
周期理论的提出,到文档一体化问题的探讨,这种广义的“大文件观”有了被更多人接受的可能和必要。将这种意义的“文件”作为属概念,把科技档案、其他档案、科技文件(狭义)、科技资料都包含在一个属里,能够说明其间联系,而且是最邻近的属概念,所以是最合适的。
三. 种差的分析
属概念已定,种差就必须围绕它来设置,要在“文件”的基础上阐释“科技档案”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揭示以下内容:首先,区分科技档案与其他档案,明确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及产生领域,必须是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其次,区别科技档案同科技图书、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料的区别,强调它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记录;最后,要在价值、时间上区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总结以上三点,笔者将科技档案定义为: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归档保存的文件。与前面五种定义相比,会发现种差上的一些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细细揣摩。
1.科技生产活动和文件的种类是否应一一列出
前面五种定义中,就有三条将科技生产活动或文件的种类以举例的方式列出来,我以为没那个必要。“科技生产活动”是一个高度概括了的名词概念,它已经包括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至于文件形式,像图表、文字材料、照片、影片、机读磁带、光盘并不是科技文件所特有的,其他文件也有这些形式,只不过少了图纸、计算材料而已。对档案类别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档案的内容,而不是看档案的载体形式。作为定义,罗列一堆文件成分和载体形式,从表述上来说不够科学,从文字形式上看也显得累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文件的成分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总不能因为文件载体形式的改变而经常修正科技档案的定义。
2.是否要在属概念“文件”前冠以“科技”或“技术”
在本文的定义中,已经指出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那还需要限定文件为科技文件吗?我以为,不需要也不能加这两个字。因为科技文件通常是以科技内容为特征的。而纳入科技档案归档范围的,并不仅仅是有科技内容的文件,这是由科技档案归档的整体性原则决定的。一个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鉴定、推广等都需要国家部门的干涉,比如湖北大学要建一个大型图书馆,就要像省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其内容应包括主件和附件两部分。主件陈述工程建设的理由,附件为图书馆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等等。如果仅以科技内容为判别标准,主件就会被归为文书档案,而附件则归于科技档案中。这样就会破坏科技档案的成套性,不利于档案保存的齐全完整。所以,“科技”或“技术”二字
会不当地缩小归档范围,绝对要不得。
3.是否要指明“本单位”或“某一单位”
前述定义的第二、五条均指明了科技档案的形成者为“机关、团体、单位、个人”或“某一单位”,这种说法一般是由“本单位”转化而来的。由于科技专业档案馆内的档案都是别的单位移交的,不是本单位形成的,所以现在一般都称“某一单位”。但至于为何一定要限制一个具体单位,我私下揣摩,认为下定义者是为了强调归档应“以我为主”,避免各单位所存档案大量重复的现象。然而,限定某一单位有效吗?著名的三峡工程由于项目复杂,施工单位不止一个两个。每家都会有该项目的工程图纸,依据它来进行建设。到了归档的时候,因为这些图纸直接反映了施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以每家都会将其归档保存。这样一来,在“某一单位”或“本单位”的限制下,档案还是重复了。这说明,加上档案的形成者并不能解决难题,我们不如宏观的考察科技档案概念,从总体上揭示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某一单位”实无存在之必要。
4.“应当归档”还是“已经归档”
在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的时间区分上,前面定义的表述不够统一,主要集中在“应当归档”与“已经归档”上。有的认为“应当归档”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保存价值,已经归档;二是有保存价值,仍未归档。显然,前者才可称科技档案,后者没归档还处于狭义的文件范畴。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某些有价值的科技文件本应归档,但因某些特殊情况,被人据为己有,没有履行归档手续,如果它不算做档案的话,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在内的档案法规对此就不适用,这必然会影响到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在前面提到的学术定义和法规定义中区别对待。法规定义必须准确把握科技档案法规的适用性,所以该用“应当归档”,而在学术定义中,为了保持严谨,最好用“已经归档”或“归档保存”。本文定义属于后者。
5.是否需要强调“保存价值”
“归档保存”本身就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科技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并不是所有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文件都会留存下来,只有那些能在将来提供查考利用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才会进入归档环节。有保存利用价值是“归档保存”的前提。其次,科技档案是履行了相关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文件,它与一
般意义上的科技文件已经有了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单单“归档保存”这四个字,已经能反映出科技档案同科技文件在价值、时间上的区别,不用另外强调其价值。通过对多种定义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说明,对科技档案定义如何进行科学的表述,还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当中。这种定义多样化的现象是正常的,从主观上分析,对一个科学概念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这样就会在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阶段出现认识多样化的状况;从客观上分析,包括科技档案在内的许多事物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加以认识,自然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科技档案的定义也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唯一真正的定义就是事物本身的发展。○
注释:
1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陈兆祦,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档案学通讯,○1987(2)
3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第2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参考文献:
1.吴建华,科技档案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冯明,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潘连根,文件与档案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5.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霍振礼 徐定权 刘铁林 尹建,科技档案效益学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8.王传宇,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教程,档案出版社,1997
9.陈兆祦,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档案学通讯,1987(2)
10.李恕德,谈科技档案的表述问题,档案学研究,1996(3)
11.赵屹,科技档案定义之我见,文献工作研究,1991(4)
12.张煜明,档案定义辨析,档案学研究,2002(2)
13.黄世喆,对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关系的重新认识,档案学通讯,2004(4)
科技名词定义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科技名词,术语,语词定义,种差加属,测绘学
中图分类号:N04;H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6-19
作者简介:苏振礼(1949—),男,河南漯河人,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高工,研究方向为海洋测绘、测绘标准化。通信方式:dgps98@yahoo.com.cn。引 言 科技名词定义工作对揭示、理解概念和认识事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名词审定工作增加了新的研究领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的规定说法是:“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表述。“内涵”是说明某一概念的上位概念,确定该概念在其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指出该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其同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开来。“外延”的定义是用一系列众所周知、屈指可数的下位概念来说明某一概念[1-2]。本文以《测绘学名词》(第3版)中的定义为例,讨论了个别定义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意见。
一 定义方法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中推荐“种差+属”模式的内涵定义方式。属概念指出被定义事物的所属类别,种差指出区别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通过构造一个短语或语句表达词义。《测绘学名词》(第3版)中,约80%的定义符合种差+属的模式。
沈桂丽在《现代汉语的词语定义研究》一文中根据种差和属在定义中出现的情况,把这种模式分为三小类:种差+属式,(种差+)属+种差式,无属式[3]。
1.较典型的是种差+属式
大部分为种差的描述在前,相邻接的属在后,构成了严密、简练的偏正式短语。被释义项往往是种差,在定义中包含属词。
例1:地图语言由各种符号、色彩与文字构成的表示空间信息的图形视觉语言。
2.(种差+)属+种差式
先以种差和属的表述给出基本的概念,再进一步给出种差的附加义。
例2:正射投影 一种任意性质的透视方位投影。承影面切于球面,视点位于无限远处,投影线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承影面。
3. 无属或省略属式
可以用属+种差方式而没有采用,或者在定义中省略了“属”词。
例3:比例尺 地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之比。
种差+属模式的定义方法能反映被释义项的区别性特征,而且操作性很强。但并不是所有词的定义方式都适用,或者说所有词都必须使用这种方式[4]。有一些词不必给出真实的定义,而是简单的词义描述或说明,例如,分潮潮幅——某个分潮潮差之一半。
尽管不完全拘泥于一种定义方式,但还是可以通过种差+属的一般关系发现某些语词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义中属的概括性强弱不当,没有表述距离种差最接近的属的概念;或种差缺乏完备性,遗漏重要的义项[5]。以下两例定义,存在概念过窄或过宽现象。
例4:地形图更新 提高地形图的现势性,确保其使用价值,对原地形图所进行的修测或重测。分析:地图更新的概念可更宽,包括测量,也包括地图编制和出版。
例5:大圆航线图 用日晷投影编制的海图。
分析:因为日晷投影与大圆航线的概念并不同位,因此,“用日晷投影编制的海图”也可以定义其他图型;大圆航线图的最显著特性是大圆被描写为直线,可用于制订经济的航行计划,才是其准确的概念。
二 定义规则 1.健全系统关系
在选词和定名过程中,已注意了某一概念体系或某一专业方向名词的系统性。它们的系统关系包括清晰的上位概念及同位概念间的关系,相关的词目往往由词根、后缀和前缀表现。例如,地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地图集,地图模型,地图投影;测高仪→雷达测高仪,激光测高仪。有些词没有相同的词素,但它们也存在概念间的关联。例如,地理视距、标称射程。
在定义中,由多个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或词组,其定义往往形成闭环系统。不需要重复解释每个词素,在其他地方已经有释义的词素可看作是读者已知的信息,仅对未知的部分进行释义即可[6]。
有些词存在系统关系,但在其定义中没有明确体现。例如,在同一词表中有:
例6:测量误差 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误差的总称。
例7: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值序列中数值、符号保持不变或按某确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例8:真误差 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
例9:相对误差 测量误差与其相应的观测值之比。
参照GB/T 14911《测绘基本术语》[7]和其他文献,暂不考虑定义的概念是否准确,只是分析其系统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的关联是:测量误差包含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真误差可为测量误差的同义词。这样,可以认为:例1中,测量误差的定义需要揭示实质性概念,还应有必要的外延,包括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这三个词都已收入《测绘学名词》(第3版)中。例8中,真误差是测量误差的同义词,应明确参照关系,省略定义。例7和例9的定义已考虑了系统关系,但对读者来说,测量误差并不是已知信息,因为它在《测绘学名词》(第3版)中缺少实质性定义。
2.以易释难
简明性和通俗性是科技名词选择和定义的一般要求,定义应更易读、易懂,起码不应含有比被定义的词更加难懂或使用模糊的词,做到以易释难,而不能以难释易。当然,有些名词定义中必需包含其他的名词,即用词来解释词。例如,正常“高”的定义为:地面点沿正常重力线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这项定义已经非常明确,但正常重力线、似大地水准面也需要解释,而这两个词在其他地方有词目及定义。
一些词的定义存在理解或意义区分上的困难。仍以误差范畴的词为例:
例10:中误差 带权残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在一定条件下衡量测量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
例11:标准差 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在一定条件下衡量测量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
在语言描述体现简明性和通俗性方面,例10中的“权”与“残差”(或带权残差)同样需要解释,但词表中没有设类似的词目。例10和例11中定义的后半部分,没有起到定义的作用,可以省略;平方和、平均数、平方根三个词基本上是罗列,实际是对一个公式的文字描述,如果已经知道该公式或定义后附公式,再来读这个定义的前半部分,能领悟其含义,但作为语言表达却显得很破碎。
“中误差”是测绘领域较多使用的术语,是均方根差的通称。从概念方面考虑,中误差与标准差有比较关系。至少在特定条件下,中误差和标准差是等同的,这样的关系应该在定义中体现。GB/T 14911《测绘基本术语》对二者的定义及相互关系描述有比较恰当的处理:标准(偏)差——随机变量(X)的方差的平方根;同义词:中误差。定义中的“方差”在该标准中另有词目及定义。
3.避免互解
循环互解,或循环定义,是在一个概念系统中,两个或多个概念在定义时不能互为界定条件,即不能以甲概念来定义乙概念,又以乙概念来定义甲概念[7],这样不可能达到明确被定义项的目的。在科技名词定义中,循环定义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客观上,是由于定义很少用词或词组,例如词典中“模拟”词义为:模仿;而科技名词多是用短语、语句构成,比较容易描述被定义词的概念。但有些定义中,常用更普及的、更易理解的词来代替与之同义的较少见的、较难理解的词,从而帮助对方理解该语词意义。有时,也会出现被定义项的语词的全部或部分语素包含于定义项中,这样的定义被称为分解语素式定义[3],可不视为循环定义。
例12:地名 地理要素的名称。
本定义对术语进行了扩展,所用定义项地理要素、名称也是明确的,达到了定义的目的。需要时,定义也可进行适当补充:地理要素的名称,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
例13:定位点间距 测线上两定位点间的距离。
本例在格式上似乎没有问题,但定义中包含了被定义的核心项“定位点”,“间距”扩展为“……间的距离”,没有清晰揭示概念的内涵,基本上属于循环定义。在一些测量中,例如水深测量,并不是每一个水深数据都同时测量位置,而是根据测量比例尺及海底状况,每隔一定时间(如10s)测量点位,这个时间间隔表现为图上一定距离(如3.0cm),在此范围内的水深数据没有实际测量位置,是经过内插获得位置坐标的。由此可定义为:测线上允许为专业数据内插点位的最大距离。
4.否定式定义的描述
否定式定义是术语定义类型之一。科技名词审定原则要求:一般不采用否定式定义,但某些概念的特有属性恰好就是以不具备某种属性表述的,可用否定式定义[8]。也有文献提出,如果定义项中包含了负概念,那么,它就没有起到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揭示概念内涵的作用[3],但并不排除使用负概念的情况。如同上述循环定义的规则一样,否定式定义与词典中的语词释义应有区别。例如,词典中一般认为是正确的语词释义:不符——不相合;非议——责备;模糊——不分明,不清楚;暗淡——不光明,不鲜艳。
从定义原则和实例考察分析认为,科技名词定义与语词释义可共同遵循的原则是:是否使用负概念,不能作为判定该定义是否准确的标准,同样需要准确的描述,才能达到揭示概念内涵的目的;而且,是否用负概念定义,不能以被定义的词是否含有否定词素来判定。与词典中的语词释义有区别的方面,主要是:科技名词定义不以同义词、反义词的形式表达;科技术语不存在“必须”使用否定式定义的情况;“不具备某种属性”的表述应不存在歧义,应能清晰理解所指的事物。
以下两例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达到了揭示概念的目的,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例14:非监督分类 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
定义揭示了非监督分类的特有属性,虽存在否定词,但在整体上不构成负概念。
例15:非量测摄影机 指不是专为摄影测量目的设计制造的摄影机。内方位元素不稳定或不能记录,没有框标,一般无外部定向设备。
本定义通过扩展说明,描述了非量测摄影机的具体特征。
而以下两例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因为“不具备某种属性”用于它们的定义,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描述被定义词的概念,以及所指事物的特征。用避免互解的规则,也可以判断它们是不恰当的。可采用列举或其他表达方式,而不必强调使用负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特征。
例16:非地形摄影测量 不以测制地形图为目的的摄影测量。
本条虽然已作为合适定义,列在文献[8]中,但有必要重新审核修改。建议定义修改为:非地形摄影测量——以描绘特定物体表面特征为目的的摄影测量。如工业、建筑、考古、生物和医学摄影测量等。或:应用于工业、建筑、考古、生物和医学等领域,不以测制地形图为目的的摄影测量。
例17:非坐标位置 不是用坐标描述的位置。
建议定义修改为:以地理标志符、时间、方向或网格等非地理坐标描述的位置。
三 语言应用 定义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目的都是要便于理解和学习。定义通过短语、单句或复句表述,语言通顺、规范应作为基本要求,使用的语词含义必须清楚确切[9]。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定义的规则之一,这里单列出来是因为其重要性常被忽略。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在文章第二部分的例10、例11分析中提到的语言破碎问题,这里举例说明语词意义一致和语词转换得当。
1.语词意义一致
描述概念的语词应与被定义的语词意义相近,或者相一致,避免前后矛盾。
例如,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释义中,常见使用“离散”“偏离”,测绘学名词表亦如此:
例18:精(密)度 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对某一量的多次测量中各观测值间的离散程度。
例19: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条件下,观测值及其函数的估值与其真值的偏离程度。
如果某项测量成果准确度高,一定是符合程度高,而不宜用偏离程度低来表达。文献[10]在这两个英文词的定义中,就分别用closeness和conformity,即接近程度、符合程度,而离散和偏离更多用于误差。“在一定测量条件下”看似没有实质性意义,所有的测量都是有条件的,如果需要,应指出是什么条件。
2.语词转换得当
科技名词和术语的定义中,常用到以简明的、易懂的词替代被定义词或词素,或者把动词转换为名词。
(1) 不使用过于宽泛概念
有很多定义中使用“过程”“工作”“方法”等,其中有些是过于扩大概念,没有使用邻近的属。其中有些定义可以通过句式转换等方法,避免概念扩大现象。例如,在测绘名词中,测量、测定、观测等语词就没有必要再转化为工作。
例20:测流 测定水域流速、流向和憩流的工作。
这个定义可依其测量内容改为:水流速度、方向和周期的测量。
(2) 通称、统称与总称的区别
在《测绘学名词》(第3版)中,有30处使用通称、统称或总称,部分定义用词不准确。按照一般汉语词典的释义,通称是通常或常常称作,即不是其学术的或更正式的名称;统称是总的名称;总称是总括起来的名称。
总称和统称尽管意义比较接近,但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一般的判别方式是:总称中,被定义词与定义中的中心词是集合与个体的关系,某一个体不能单独使用集合的名称;统称中,被定义词与定义中的中心词是上下位关系,下位可以单独使用上位的名称。当然,不排除个别不适用这种判断的情况。
例21:海图注记 海图上表示海图要素的名称、意义和数量等属性的文字及数字的通称。
例22:海图标题 在海图上标明的海图图名、投影名称、比例尺及资料使用情况等说明的总称。
例21定义中,文字是注记,数字也是注记,存在上下位关系,因此用统称是正确的,不宜使用通称。例22中,图名、投影、比例尺及资料采用说明等组合在一起,总括为标题,而其中一项,如比例尺,则不能称为标题;本例应是恰当的。
四 结 语 本文定义举例均取自《测绘学名词》(第3版)[11],有关分析和意见属于学习心得,不一定准确。参加科技名词的经历使自己体会到规范科技名词的重要性和做好这项工作面临的困难。由于科技名词的特殊性,特别是各学科人员缺少语言学专门知识和参照标准等原因,使一些术语的定义与规则要求有一定差距。由于研究领域和读者对象不同,科技名词定义应区别于词典和专业标准的释义,建立相对独立的模式和体系。科技名词的每一次审定和词表的再版,都有一定的创新和进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更多的经验,使词语及其定义的规范化逐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万年.单独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定义质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95-98.
[2]邬江.浅析科技名词定义工作的常见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11,13(5):5-9.
[3]沈桂丽.现代汉语的语词定义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4]赵彦春,黄建华.逻辑定义“属+种差”的适用度[J].辞书研究,2003(6):106-115.
[5]曹聪孙.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J].辞书研究,1997(3):13-22.
[6]章宜华. 释义的性质、方法与结构——法语主流词典的释义问题探讨[J]. 现代外语,2001,24(3):249-258.
[7]GB/T 14911—1994.测绘基本术语[S].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
[8]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0.
[9]杜厚文.定义的表达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69-80.
[10]United States Imagery and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 (USIGS) Glossary[M]. National Imagery & Mapping Agency,1999.
高科技定义 篇4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概念辨析
一、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开始认识到: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创新系统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在推动科技知识的国内流动与跨国流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从科技创新所需的投入资源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国外学者将科技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这一全新的分析概念。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全面系统地分析并解释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分类标准、相关因素与数据来源等,在国际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的标准和规范。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与“人力资源”的结合。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称。由于人力资源是非同质的,因此,依据是否有资格或有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科技人力资源和非科技人力资源。可见,科技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属于人力资源范畴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从创新投入资源角度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新的分 类。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之间是一种层层包含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 1 几种资源间的关系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
从国际上看,目前有两个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们分别对科技人力资源作了明确定义。UNESCO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为:“直接参与某一机构或单位的科技活动并按其服务领取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OECD将科技人力资源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完成了科技学科领域的第三层次教育 (高等教育);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
显然,两个国际组织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并不一致。UNESCO是以“科技活动”为依据定义科技人力资源, 即只看科技职业而不论资格水平,包含了所有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而OECD则是从“正式资格”和“科技职业”两个方面来界定科技人力资源的,即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方面的条件就算是科技人力资源。因此,OECD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范围要比UNESCO广。
从国内来看,科技领域的两个权威部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它们对科技人力资源也给予了明确的定义。
2002年,科技部编制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第六号对科技人力资源给予明确定义:“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其中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与《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完全相同,并指出鉴别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据两种方式:一是按“职业”进行统计,由此而来的数据主要反映科技人力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二是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进行测算,由此而得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主要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与统计范围
依据上述定义,鉴别科技人力资源有两个主要依据: 一是“资格”,即受教育程度;二是“职业”。具体来讲,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一是完成科技领域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人员,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97)的标准分类,在科技领域完成第五级教育或第五级以上教育的人员;二是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人员。
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按“资格”和“职业”两者统计的综合值,即任何一个人只要满足“职业”和“资格”中的一个条件即属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都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四、与科技人力资源相近的几个概念及其辨析
1、科技活动人员
科技活动人员的定义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活动统计手册》,是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在我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把科技活动人员定义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占全年制度工作时间10%及以上的人员。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 在独立核算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各类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内设的研究室、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他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课题)组的人员;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论文设计的研究生等。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独立核算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高等学校、各类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计划、行政、人事、财务、物资供应、设备维护、图书资料管理等工作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人员、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为科技活动提供间接服务的人员。
判断一个劳动者是不是科技活动人员,关键是看其所做的工作或正在从事的职业是否属于科技活动范畴。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解释,科技活动是指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简称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订出版的《科学技术统计指南》把科学技术活动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 (STET)和科技服务(STS)三类。我国为了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上述三类的基础上增加了“R&D成果的应用”。
从理论上说,科技活动人员是度量实际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代表了实际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总量, 用以反映投入科技活动人力的总体规模。
2、科学家和工程师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指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和不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是指经过科技培训从事运用或创造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等有关科技活动的专业工作人员,以及指导科技活动实践的高级管理者和相关人员。
作为科技活动的核心力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多少及其占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的比重,不仅反映了科技活动的质量,而且也反映了科技人员队伍的素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
3、R&D 人员
根据弗拉斯卡蒂丛书《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R&D人员是指直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以及直接为R&D活动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办事人员。OECD根据科技人员在R&D活动中的作用,将参与R&D活动的人员分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研究人员是指从事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系统的构想或创造的专业人员,以及R&D课题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指通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加R&D课题,应用有关原理和操作方法执行R&D任务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加R&D课题或直接协助承担这些课题的熟练工和非熟练技工、秘书和办事人员,还包括所有为R&D课题提供直接服务的财务、人事及行政管理人员。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R&D人员的解释是:“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 (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
R&D人员是度量实际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代表了实际投入到R&D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目前对R&D人员指标的测度通常是采用全时当量———“人年”作为指标单位。
4、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解释,所谓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即企事业单位中已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等等共17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
与“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相比,“专业技术人员”在与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比较时,缺少可比性,但这一指标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状况,体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特征。
5、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较强政治含义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件中广泛使用, 意指所有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从历史渊源上看,“科技工作者”来源于中组部和人事部进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统计。我国科技界通常认为,在17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中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这5类人员与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称这5类人员为“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概念与科技人力资源概念部分重复,其范围要比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属于科技人力资源范畴。但“科技工作者”不完全符合科技人力资源的教育和职业标准分类,也不符合国际现行的职业标准规范。
6、科技人才
至今,关于科技人才的概念仍是一个政策概念,其特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清晰的判别标准,只有一个定性的描述。例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认为人才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是定性的描述, 并没有客观的判别标准。另外,由于政策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不同时期甚至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 科技人才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生就可以称为人才。而到了90年代,一些省市在引进科技人才时,规定引进的对象必须具有大学或以上学历,因此大学毕业才能被视为科技人才。由此可见,科技人才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主观价值判断,概念边界模糊,更具有伸缩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R&D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科技人才”这些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人员数量情况,与“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都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是有些概念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五、确立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意义
首先,科技人力资源是可测度的,具有可比性。国际上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具有统一的客观的判别标准,不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拥有多大规模的科技人力资源是一种客观中性的描述,这就保证了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国际可比性。而“科技人才”是我国特有的专用词汇,很难用于国际比较,因为各国的科技人才标准是不一样的。
其次,科技人力资源内涵丰富,具有包容性。既可以包含已经实际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即现实人力资源, 也可以包含今后可能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即潜在人力资源。
高科技定义 篇5
开放灵活的软件定义
刘刚先生介绍,此次正奇展出的融合播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软件定义交互SDX、软件定义流程SDF和软件定义网络SDN。
本次展出的“软件定义互动SDX”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能有效支持电视台体验式互动和嵌入式互动的双重需求,创造性地利用音频水印技术、手机应用技术、云数据库和渲染包装等技术,实现了点赞、投票、下订单、抽奖、评论等多屏互动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电视台观众的黏度,并为电视台创造收入增量。
本次展出的“软件定义流程SDF”也是一大亮点,绚丽精准的流程监控应用引发业内广泛好评。该方案基于正奇精瀚5.0融合整备系统,利用其智能工作流引擎和媒体处理中心系统,采用了以流程为驱动的任务管理机制,提供了美观的流程监控展示及灵活的流程自定义功能,可以全方位地管理入库素材,包括素材的审核、迁移存储、视频转码、节目分发等。
正奇推出的“软件定义网络SDN”解决方案是面对电视台的4K和IP化趋势,最新研发的基于SDN架构IP流矩阵,它可以综合地完成基带2022-6 IP、压缩域TS over IP的一体化信号调度,并由正奇强大的总控调度系统完成与各类信号的一体化综合智能调度,它将成为未来电视台SDI矩阵的替换者。
IP化需要灵活的软件支撑
刘刚先生指出,相对于以硬件为中心的系统,软件定义就是将特定的硬件与软件解耦,将硬件的可操控成分按需求,分阶段的,通过编程接口或者以服务的方式逐步暴露给前端应用,分阶段地满足应用对资源的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灵活调用,软件定义将更适应用户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
目前电视台的IP化发展迅速,正在由SDI向无压缩的基带IP过渡,很多平台的搭建都是用IP技术来实现的,软件的作用非常重要。软件更加灵活,可以将很多功能抽象出来,由上层软件去组织,再进行封装,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去组合不同的解决方案。正奇在软件方面的技术和积累,可以给电视台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比如IP、4K,提供优秀的技术和服务,让电视台的业务更好地运营。
All-In-One的一体化设计理念
刘刚先生提到,软件定义的播出基于FMS2.0视频服务器,这款硬件产品可以通过通用的IP服务器来运营。它采用了All-In-One的设计理念,采用纯IT技术架构,具有广泛的兼容性、稳定性和灵活的扩展性。内部处理全部基于软件,采用正奇独特的算法,同时支持SDI和IP流输入输出,可以无缝切换转播播出,符合未来IT化、IP化的发展需求。
大幅度降低成本
在采访的最后,刘刚先生总结说,此次正奇展出的产品全部都是基于标准的通用IT设备。基于软件的对接弹性远强于硬件,硬件是固定的接口,如果接口不能用了只能更新硬件设备,而软件只要平台存在,只需要更新软件即可,硬件设备不需要频繁地更新,可以使用通用的硬件设备,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电视台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比如正奇目前正在研发的多格式切换产品,就是完全基于软件来实现的,不需要大量的硬件来支持,只需要一台服务器就能完成一个频道的播出,全部整合集中在一个软件模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