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科技企业(精选11篇)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1
1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与特点
自1992年11月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云南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孵化器———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来,云南省科技孵化器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呈现了三大特点。
1.1 科技孵化器初具规模,但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衡同时并存
目前,云南省已成立了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云南省大学科技园、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云南省软件园、云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此后相继成立了昆明生产力促进中心、五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昆明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昆明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孵化器、云南海归创业园、云南新材料专业科技孵化器、云南铜业新材料专业科技孵化器、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西山区海口工业园孵化器、玉溪高新区孵化器、安宁市工业园区孵化器等17个科技孵化器。其中昆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10个孵化器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
但是,全省孵化器共有孵化场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孵化器的孵化场地面积仅为1.76万平方米 (1) ,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0年)》计算,全国每个国家级孵化器平均孵化场地面积为3.75万平方米,全国每个非国家级孵化器平均孵化场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云南省孵化器孵化场地平均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数的47%、55%。
而且,全省17个科技孵化器中,昆明地区有16个,占全省孵化器总数的94.0%,地区分布极其不均衡。
1.2 初步形成“企-校-政”共建的局面,但投资主体仍显单一
通过20年的发展,云南省已经建成17个科技孵化器中,有11个由政府组织兴办;云南铜业新材料专业科技孵化器由企业兴办;云南新材料专业科技孵化器、昆明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孵化器、云南海归创业园3个孵化器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由大学独立兴办,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由五华区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
但已经建成17个科技孵化器中,有11个由政府直接组织兴办,民营企业投资的孵化器仅有3家,其余为大型国有企业或高校支持建立。孵化器建设投资、营运费用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与格局。资金结构单一。
1.3 综合性孵化器为主,专业性孵化器严重不足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实状况是,“发展全面但专业化滞后”。目前,全省17个科技孵化器,仅有云南省软件园等3个专业孵化器,占全省总数的17.6%。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了孵化机构的重复建设、社会资源浪费、孵化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使云南省科技孵化器很难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孵化器方向发展。
2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省孵化器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前期所取得的业绩,很大程度依赖于政府的一种计划性行为,要走上一条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2.1 孵化器服务层次和管理水平低下
经调查,目前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3类:场地租赁、物业管理和项目申报的政策咨询 (2) 。还维持在低层次服务内容,尚没有能力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咨询、上市辅导、风险投资等服务。整个孵化器的内部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基本停留在物管公司的水平,难以为在孵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2.2 企业“进入-毕业”机制缺失
经调查,云南省绝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没有按照科技主管部门关于“进入-毕业”的规定来运作管理,既没有进入标准,也没有毕业标准,更没有淘汰标准。由于孵化器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房租比较低廉,因此在孵企业就只有进的,没有出的,无法促进企业流动,造成孵化器很快饱和,孵化器内就出现既有初创企业,也有年销售额数千万企业同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这实际上是把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样一种创新基地变相转化成了工业房地产项目的商业行为。
2.3 政府激励机制不充分
从云南省相关政策来看,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激励的不足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孵化器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云南省目前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制度,只有省科技厅下发的《云南省科技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唯一的制度依据,各州市均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规定。《办法》基本上只能算作一份指导意见,其中很多条款的规定是模糊的,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第十五条规定“省级相关科技计划对通过认定的科技孵化器孵化能力建设、创新服务等方面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以及第十八条规定“对在科技孵化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等等,在现实中都无法进行明确的操作。
二是激励对象不够全面。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比较有效的激励制度,其激励对象应该包括:孵化器、孵化器管理团队、风险投资者、入孵企业等。但《办法》中仅只对孵化器和风险投资者提出了激励,并且还只是国家政策的简单传达。而对于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孵化器管理团队和入孵企业,则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激励措施。
三是相关激励措施不够系统。就目前制定的《云南省科技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激励措施来看, 除了国家层面的激励措施外,云南省并未结合地区情况制定明确的省级激励办法,更加缺失州市乃至县区一级的具体鼓励制度。此外,系统性的缺乏还表现在《办法》中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孵化器和风险投资者的激励均是税收减免的方式,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应该是,建设配套资金、运作扶持资金、绩效奖励基金和税收减免相结合,包括了孵化器前期建设、建成运营和效果评价三个阶段的系统性激励 (3) 。
2.4 政府监控机制不到位
《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认定的科技孵化器进行考核。对一次考核未合格的,责令其进行整改;对连续两次考核未合格的,取消其‘云南省科技孵化器’资格。被取消资格的科技孵化器,两年内不得申请科技孵化器认定。”但就操作层面来看,云南省并没有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以及考评的具体办法。因此,云南省建立的17个孵化器,究竟运作状况如何,效果怎样?迄今没法实施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导致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 孵化器内部运作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到位,这两方面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完善和创新。
3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是单纯的物业管理部门,出租场地仅仅是孵化器服务手段之一。孵化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是“加工企业的机构”,担负着协助孵化企业从科技成果商品化向产业化过渡的催化服务作用,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机制 (4) 。在建设发展初期应以政府指导为主,逐步过渡到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逐步由非盈利单位向微盈利或盈利单位过渡, 使其实现“自愿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外部发展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六大机制,并进行一定的创新。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3.1 孵化器外部发展机制
3.1.1 政府激励机制
孵化器有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改善就业状况的社会公益作用,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进行建设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从创建之日起就必须获得政府的支持。这样,从企业投资的角度来说才有获利的空间。对政府投入来说,将在今后长远的社会综合发展中获益,从而形成政府、孵化器和创业企业“多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是指:孵化器的建设和运作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立项、土地、规划、建设、资金、科技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不可能仅通过科技部门就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多部门,包括发改委、规划局、科技厅、税局等,以科技厅牵头,形成孵化器发展的部门间横向协同机制。纵向协同机制是指:关于孵化器的发展,应该形成“国家—省级—市级—县区”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措施的落实,形成层层衔接、层层细化的纵向协同机制,避免工作脱节及政策的空心化。
(2) 硬件供给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土地、建筑物、装修、网络设备等,但更加需要政府部门给与相关政策的配套。如果只有硬件,缺乏政策支持,则容易使孵化器沦落为物管公司的角色。可以说硬件设施是孵化器的躯体,代表了既定的孵化条件;而配套政策是孵化器的灵魂,真正体现了孵化器的价值所在。二者缺一不可。
(3) 实施组合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孵化器发展的组合式的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手段的组合,即通过建设补贴、资格奖励、税收减免、绩效奖励和政府采购等激励手段,对孵化器的建设、运作及运作后三个阶段实施全面系统地支持与激励。二是激励对象的组合,孵化器要想迅速发展,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孵化器、管理团队、入孵企业、风险投资者等,仅针对其中某一对象进行激励,并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组合激励的方式,比如:对风险投资者、孵化器、入孵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对管理团队实施业绩奖励,对孵化器进行建设补贴,对入孵企业进行毕业奖励等,将全面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做好孵化器发展工作。
3.1.2 评价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省孵化器的发展,除了系统的激励机制外,还需要实施严格的约束机制,其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套针对孵化器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以民间组织为主导的定期评价机制。改变目前孵化器评价中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成立更加专业的孵化器协会,实行会员制,由政府委托协会根据本地区各类孵化器的特征,在政府部门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指导和监督下,对会员孵化器进行定期评价,对孵化器的建设、经营和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和监测,并定期发布报告。
(2) 建立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国内外对孵化器绩效评价的共同点都是要考察孵化器的孵化效率,从产出的角度衡量孵化效率的高低。但孵化器的内部条件对孵化器绩效的影响也很重要。科技部火炬中心在2007年12月就发文指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绩效评价要体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原则,既在评价机制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孵化器的产出方面,又要考虑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方面,即:孵化器的自身规模、管理水平等。本论文认为,如果仅从产出角度衡量孵化器绩效,而忽视评价对象自身客观的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则难以反映孵化器主观努力程度;同样,孵化器的绩效也直接依赖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因此,对我省孵化器绩效进行评价也要体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结果导向的绩效性指标作评价,也对反映孵化器的经营管理效率和孵化能力等过程性指标进行评价。
(3) 建立孵化器降级和淘汰机制。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考核指标和评价结果,对孵化绩效优秀的孵化器予以奖励,对于那些连续数年均表现不佳,甚至已经达不到孵化器要求的,必须制定严格的降级制度,从国家级降为省级,从省级降为一般级,直至淘汰,即取消孵化器资格、称号及相关的优惠政策。
3.1.3 联盟机制:资源共享
单个分散的孵化器不足以支撑起孵化器产业,只有将各个城市、各个区域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孵化器组成孵化器网络,谋求大范围的孵化器资源的共享,才能形成孵化器产业的整体性。在国内,孵化器网络已在科技较强的中心城市构建,如上海,已经形成了由13个孵化器参加的孵化网络;在北京,也已建立了由10个孵化器参加的孵化网络。从纵向看,全国大学科技园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年会等民间组织纷纷成立。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孵化器已经初步形成网络化趋势,而且正在产生网络化的整体优势。对于云南这样欠发达地区,孵化器网络联盟是聚集力量、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最为有利的工具。首先应该建立省内孵化器联盟,初步形成信息、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其次,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两个联盟:一是和国内其它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形成“梯级”联盟;二是和东盟、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孵化器形成国际化联盟。最终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地域优势,实现内引外联的孵化器联盟中枢的目的。
3.2 孵化器内部管理机制
3.2.1 决策机制:两权分离
就云南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国有孵化器中,很早就提出了“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的口号,但均未予以落实,在运作过程中仍然是传统的、僵化的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即使在民营孵化器中,也要打破投资者兼管理者的局面,应该让更加专业、更加有经验、更具创新能力的管理者、管理团队来经营孵化器。云南省各类科技孵化器要想获得重大发展,在内部管理方面,首先必须解决和落实的就是最根本的“两权分离”问题。
3.2.2 入孵企业“毕业-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目前云南省科技孵化器,营运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毕业—淘汰”方面。企业的“毕业标准”仅仅用某孵化企业“固定资产超过50万元和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这样简单划一的指标来规定,是非常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方面从标准的制定来说,要有一套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具体情况对进入和毕业离开孵化器都要严格评价。另一方面,存在着“指标毕业”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孵企业在其固定资产达到5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200万元的指标后,名义上已经算作“毕业企业”,但大部分这种企业并未搬出孵化器,而是形成“名义毕业、实际在孵”的尴尬局面,这使得社会上很多等待进入孵化器的项目因场地问题无法接受孵化,有时迫使孵化器重新圈地建设新的孵化基地,这导致孵化器的“地域非效率性”扩张,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制定严格的“进入-毕业”制度才能有助于孵化器长远发展,有利于孵化器和入孵企业建立市场竞争意识,有利于孵化器最大化配置资源,建立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2.3 长短期结合的盈利机制
孵化器尽管肩负着孵化企业,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扮演一定的公益角色,但仅依靠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不能充分满足投资者对回报的要求,特别对于民营孵化器来说,投资的盈利性是一个重要决策因素。如果不能建立良性的盈利机制,在现实中就很难实现民间资本投向孵化器的建设,以及随后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有效的孵化器盈利机制应该包括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的结合:短期盈利机制包括孵化器为入孵企业提供的场地、物业、安全、专业化咨询、项目辅导等服务所获得的利润。但仅有短期盈利手段是不够的,如果孵化器把眼光紧盯在这些短期利益方面,那就和普通服务企业一样,丧失了其公益性的功能。所以,孵化器应该更加看重的是长期盈利机制,具体包括两个途径:其一是IPO上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发展规模较大、运作状况优异、社会效应良好的孵化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指标,推动其上市,以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支持,从而对孵化器事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其二是地产增值,孵化器事业实质上是工业房地产的一种类型,如果能够不断孵化出优质的企业,在品牌效应的拉动下,该孵化器的场地将会获得极大的增值,具体可以体现在租金和地产价值的上涨,以及银行授信额度的提高等方面。因此,只有实现了长短期盈利机制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孵化器成为一个对投资者(尤其是非政府资金)具有吸引力的领域,也才能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孵化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4 创建虚拟孵化机制
云南省的特征是山地多、平地少,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集中度过高。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特征导致孵化器的发展也非常不均衡,云南省的孵化器几乎全部都集中在昆明地区,尽管滇中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但其它地州仍然有大量的初创企业需要孵化和辅导。并且,只有其它地州中小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才能缓解我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但目前的现实问题是:地州上不仅缺乏支撑孵化器发展的各种资源,例如高等院校、专业化服务组织、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就连建设孵化器的意识和概念,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的头脑中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要想通过建立实体孵化器的模式来促进地方小企业的初创和发展,在目前很难实现。
因此,应该打破地域的界限,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远程虚拟孵化机制,充分发挥昆明地区孵化器在资金、人才、技术支持、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其孵化功能进行广泛延伸,实现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虚拟注册、虚拟入孵,结合现代信息通讯的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也能够享受先进地区同等的孵化服务,从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4 结论
孵化器从诞生至今已历时半个多世纪,目前的发展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既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也不能一味的唯利是图,必须要在多类主体密切协调,多种关系有机组合,多种资源共同投入的新型机制下,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尤其在国内欠发达地区,创业条件较差,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对孵化器有着极大的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越是贫困的地区,需求越难以满足。为了不造成恶性循环,积极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开展机制创新,克服资源约束,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群著.企业孵化器与自主创新.科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2]罗公利等著.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科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
[3]施勇峰.企业孵化器的政府激励和政策创新—以杭州市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7月.
[4]COLOMBO M, DELMASTRO M.How effective are technology incubators?Evidence from Italy[J].Research Policy, 2002, 31 (7) :1103-1122.
[5]余泳.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发展研究.生态经济, 2007, (6) .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2
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07]105号)、《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豫政
[2007]46号)、《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豫政[2006]26号)、《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实施要点》(豫科[2007]170号)精神,推动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全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以下简称示范企业),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
第三条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推进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局负责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省科技厅具体组织示范企业的认定、培育和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将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做好对示范企业的培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五条成立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及管理与服务专家组。具体负责对示范企业相关工作的指导、政策和业务培训;负责示范企业的认定考察、评审和推荐、评估和验收等工作;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工作;负责研究我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和探索其发展态势,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第三章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示范企业采取企业自愿申报方式,由当地科技、发改委、环保局等主管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上报,省科技厅统一受理。
第七条申报示范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省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河南省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省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有依靠科技进步
与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积极性。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在3%以上。建立了科技开发机构,已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自主研发或已引进了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成果、工艺、设备、材料等),在生产中应用后已产生良好的效益。或已研发生产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产品。有进行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或成果转化应用的经济、技术实力。
四、有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或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扎实的工作基础、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健全的统计制度。企业财务、物资、能源等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及相应的计量手段比较完备。
五、有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生产性项目科技含量要高,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技术改造项目要技术先进实用,方案设计优于现行相关标准,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六、企业主要节能减排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水耗、主要工序(艺)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推行清洁生产或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在废物循环利用、余热余压回收、能源转换、企业责任延伸等方面有固定途径和制度保证。对不能利用的废物,进行符
合环保要求的处理。
七、企业发展模式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开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其它企业(含专业化服务企业)。
第八条申报示范企业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申报书;
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的计划(或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企业上年度节能减排情况介绍及相关统计资料;
四、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主要工艺技术水平,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证明文件和资料。
五、专业化节能减排服务企业和其它企业应提供自身开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如奖励证书、资质证书、用户反馈意见、评价等)。
第九条省科技厅对示范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评审考察。专家组根据评审考察结果向省科技厅提出推荐意见,省科技厅商发改委、环保局审核批准后,三家联合发文向社会公布并颁发证书、标牌。
第十条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经认定的示范企业,培育建设期二年,期满验收。验收合格的继续享有“示范企业”称号。验收不合格者取消其示范企业称号,收回标
牌。
第四章管理与服务
第十一条对示范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示范企业每两年复核一次,复核合格者,继续享受示范企业称号和相关优惠。复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示范企业称号,收回标牌。
第十二条科技部门将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到示范企业服务,进行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和政策法规培训,帮助解决科技创新中的技术难题。
第十三条科技部门将网络化配置科技资源,对示范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如科技项目申报与立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与认定,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认定推荐、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政府采购等,都将优先考虑示范企业。
第十四条科技部门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组织示范企业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方面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在示范企业中建设培育若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第十五条科技部门将把示范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帮助示范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示范企业的支持,有计划地
培育造就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3
一是积极实施卫生科技发展新举措。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引进、推广”发展战略,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加速我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引进培养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11位院士及院士级专家,13位特聘学科带头人,59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239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河南省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选派722位学术技术骨干赴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一流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研修,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改善卫生科技支撑条件。卫生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卫生科研专项经费增长到2000万元。建设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8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5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建设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8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00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卫生系统重点实验室10个。
四是努力探索卫生科技管理服务新模式。引进量化评估机制,科学评价医学科研、人才工作绩效;改进评审方法,提升医药科技成果层次;建立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构筑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医学学术技术骨干国际研修平台、医学科技攻关省部协作平台、卫生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二、勇于突破,卫生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我省逐步形成了以平台为基地,人才为根本,科研为支撑,技术转化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科技创新特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省情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省卫生厅择优推荐64项卫生科技成果角逐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30项成果荣获奖励,其中3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汴利等人完成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策略首次发现新布尼亚病毒,建立了发现未知病原的新模式,对研究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省人民医院史大鹏等人完成的《视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开创了视神经功能影像检查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等人完成的《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结合国内现有人体腔道内支架的优缺点,设计出个体化气道内支架并应用于临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三、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承启之年。全省卫生科技工作将以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基地,提高创新水平为重点,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才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构筑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强力支撑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4
1 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宏观环境分析
1.1 云南省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从云南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互为主体的。2000-2006年,全国非公企业数量从177.2万户增加到499.7万户,年均增长18.66%;云南省省非公企业数量从2.2万户增加到7.88万户,年均增长率21.56%,年增长率明显快于全国(详见表1)。
1.2 云南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缓解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看,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还不乐观,一些体制性制约因素仍有待研究解决。特别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注:非公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网站
(1)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比重较高。
据云南省银监局统计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有36.6%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其中有5.2%的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非常紧张,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认为基本得到银行贷款,但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为57.9%,只有5.5%的中小企业认为基本满足资金需求。
(2)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偏小。
据统计,云南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只有37.4%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从贷款金额来看普遍不高。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3.0%。其中,300万元以上的占3.5%;贷款金额在50-100万元的企业占15.3%;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71.7%,其中10-50万的38.2%,5-10万元的占20.6%,5万元以下的占12.9%。
(3)中小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云南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由于资金紧缺,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制约。有62.1%的企业认为由于资金短缺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和发展,这些企业中有41.8%的企业认为影响流动资金周转,有32.1%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扩大规模,有12.9%的企业认为设备无法更新,还有9.7%的企业认为无法进行产品更新。
1.3 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7年到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有了显著的提高,全国GDP从1997年的78060.8亿元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了2.85倍。虽然云南省GDP发展还是远低于国家GDP发展水平,但相对云南省自身情况来说,其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GDP从1997年的1676.17亿元到2008年的5700.1亿元,增长了2.4倍。
2008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57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第19位,创近12年来的最高排名。全省人均GDP达到12587元,比上年增长10.3%。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194.5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还是比较迅速的,整体趋势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1.4 云南省高等教育状况
近年来,云南省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全省已有高校61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7年的14.61%增长到现在的16.17%。在扩大高校办学规模的同时,云南省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增加2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用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名师队伍、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云南省启动实施了为期5年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9年,在全省高校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高校师资学历提升工程”,在全省高校选择建设10个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高职示范实训基地和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云南中小企业创业服务需求分析
2.1 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问卷主要调查了非国有控股、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4种类型的企业,涉及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教育在内的15个行业。
2.2 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2.2.1 创业信息获取需求。
第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获取渠道不流畅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获取科技创新最新消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其次是政府文件、媒体,再有就是亲戚朋友的口头传递。第二、企业缺乏对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调查显示,只有5%的企业对国家、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申报指南、申报方法和立项程序等情况的非常了解,28.3%的企业选择比较了解,41.7%选择一般了解,25%选择不太了解。第三、企业对本行业信息了解不清楚。调查中显示企业对本行业技术和规模在前三名企业的信息非常了解的只有18.3%,比较了解的38%,有近40%的选择不大清楚,3.3%表示一无所知。对此我们认为政府在推进云南中小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咨询平台,对创业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2.2.2 政府优惠政策落实需求。
通过对云南中小企业调查显示46.7%的企业认为申请享受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比较困难,6.7%的认为非常困难,18.3%的企业选择比较顺利,21.7%的企业认为一般,只有6.7%的企业选择很顺利。
在政府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方面,认为全部落实的企业占10%,选择大部分落实的占16.7%,有46.7%的企业认为政府的优惠政策基本落实,还有23.3%的企业认为只是小部分落实而已。虽然云南省目前针对中小企业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促进政策,但是各地区对政策的执行水平不一,落实情况较差,所以政府仍需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为中小企业创业护航。
2.2.3 产学研联盟需求,联盟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慢。
科研单位是创新源头,企业是实现场所,没有很好的产学研联盟创新成果就很难转化、产生效益。从表3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云南中小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有53.3%的企业认为是合作机制没有形成,缺乏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等,45%的企业认为是高校或科研单位科技成果不够成熟,再者就是合作各方思路差异较大、利益分配不合理、知识产权的归属有分歧等原因。
云南省整体工业化水平、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影响成果转化。尤其是云南省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企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其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造成产品水平低,重复竞争。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更少,使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之间出现较大的“技术落差”,中小企业不敢想,也不可能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迫使许多高校自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入运营,实现产业化。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是希望政府能带头建设科技研发特色平台,加强孵化能力(占48.33%)。
2.2.4 人才需求,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
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主要面临两个困难:(1)觅人难。我们知道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紧缺的因素便是人才。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86.7%的企业表示缺乏专门的技术工人是公司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帮助企业培养或引进人才;(2)留人难。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各方面规章制度不完善,企业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制度不建全,企业的发展潜力不明显等各方面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留人难。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构建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需求体系,如图4所示:
3 解决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了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现实需要和现有与中小企业创业有关的机构设置情况,进一步指出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1)加快中小企业创业体系构建的法律、法规建设。
云南省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构建和完善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各有关机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清除对中小企业创业不利的一些歧视政策、法规条文和规定,使中小企业创业者能够被一视同仁的享受国民待遇。努力营造健全、公平的法律环境,允许公司制小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为注册资本。
(2)扶持云南省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创业。
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创业者分析产业赢利性,帮助识别投资机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业者不敢涉足的新产业。引导初创企业立足专业化方向,促进初创企业集聚式发展。对初创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初创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鼓励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初创企业与大企业在竞争中加强分工和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精细发展。
(3)提高云南省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支持服务。
针对中小企业创业时技术力量、装备、研究手段不足的困难,构建技术支持系统,提供共用设施,为中小企业创业时的新产品研发和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以提高新创企业科技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这是中小企业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4)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
优化创业企业的融资环境,政府的系统性作用主要就是提供三种“公共产品”:第一种是由政府资金支持的信贷担保体系;第二种是政府确保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市场发挥作用的法律法规体制及市场维护制度;第三种则是信息服务体系。具体说来,政府应抓好以下工作:(1)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2)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3)建立中小企业基金会;(4)资本市场的融资服务;(5)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其他优惠政策。
(5)建立创业培训服务平台。
挖掘现有培训资源,选择评估相关培训机构,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面对有创业意向和条件的人员举办各种专业技术、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初创阶段的困难,不断催生小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帮助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完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
以“中国中小企业网云南网”为龙头,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打造全省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依托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政策法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投资融资、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产权交易、法律维权等服务。
(7)校企结合,政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间产、学、研的桥梁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的职能就是“培育”,即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和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根据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的政策需求分析可以发现,产学研合作中需求较多的政策分别是:(1)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信息发布网络平台;(2)建立预评估和筛选机制;(3)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4)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5)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情国策研究中心.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普遍做法[EB/OL].中国中小企业网,2003
[2]许萍.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及其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2003(6):40-43
[3]宋冰.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J].企业之窗,2002(1):50-52
[4]周直,孙月平,王平等.南京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3(9):75-80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5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科技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对策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power in the nat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alents are the ke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Based on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of Yunn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furth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trategic adjustment,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n provided the further training target with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Bridgehead strate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Personne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橋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桥头堡”战略,要求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以推进科技产业结构优化为杠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大力扶持高新科技产业,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面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转型经济的核心,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与保证。
一、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自“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多方实践,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并从中收获不少经验,主要有:
(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引体系
2008年云南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启动实施了“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创新引才机制、完善引才平台、营造引才氛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体系,通过体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智力资源优势,在云南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多方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继出台《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每年通过竞争择优、推荐评选的方式,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选拔若干优秀科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将人才培养与承担项目相结合,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建设、院士带培、研修交流、奖励推荐、成果推介等方式,对科技人才进行素质培养费资助、出国进修、学位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的培养,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在培养周期之内,提供专项培养经费,用于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工作。培养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由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项目孵化为主要培养思路及方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体系。项目孵化型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成果导向性,培养效果的最终量化很大程度取决于该项目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点,与其他科技项目扶持计划存在客观上的重叠。另外,倾向于将项目完成状况成为衡量培养成效的单一指标,使得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实际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高,并不能够通过项目得到有效引导,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创新理念、思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素养的内容,则几乎不会在最终呈现的项目成果中展示,人才培养资源调配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合理,更多科技人才难以从中受益,较少一部分水平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成为受培养对象之后,平均分布于各行业之中,对行业有公平激励的作用,但客观上对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导带头左右有限。
(二)激励机制较单一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主要形式仍是项目经费、津贴、进修费用等可价格化的经费,以及向上一级项目、职务、荣誉推荐资格等等。这些较传统的激励方式,在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当代社会,可能变相为人才竞争价码,人才流动与地区之间培养经费投入关系过密,缺少非经济利益的人才吸引力地方优势,难以令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影响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目前,云南省在对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荐选拔、考核评估上,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估选拔时仍以论文、项目、专利数量的多寡为主要指标;而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评估时未照顾不同行业利润率、边际价值上升转折点的不同,仅较笼统地规定创办时间及营收限额作为参评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受培养人及所在团体、行业的创新能力及潜在素质。
(四)学术与生产难以转化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术理论型人才上多有偏重,立意与立论的创新固然处于先导地位,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已推进一段时间以后,若仍然以带头人、领跑者的培养作为致力方向,容易使理论衔接集约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薄弱,导致优秀的科技创新理念、发明无法有效推广,削弱了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更让科技创新项目的再完善无从进行。
三、对策研究
针对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引进科学的人才评估模型,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显性能力与潜在能力同时纳入评估体系,并根据人才所在领域学科背景,联系实际需要,给予不同优先程度及评估系数的培养扶持。重点在云南特色经济领域,如烟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新兴原材料研发与生产等具有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优势的行业中,优先给予培养资源。在已确定的受培养人当中,展开自我评价与客观数据评估、专家组意见相结合的阶段性考核方式,并由专业统计评估团队不定期走访,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常模团体信息。
(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培养、吸引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备基础学科与管理类背景,同时具备高新科技素养的人才。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协作培养体系,联合东盟经济区及省内高校、实验室,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各单位间的横向联系与交互合作,在扶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同时,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带头人与团队并重,发挥领军人才的种子优势,建立长期、有效并具备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引政策措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云南省地区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型人才供需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从事相关生产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薪酬分配,建立开放式的薪酬体系。打破学校与研究机构封闭式人才管理体制,鼓励科技企业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给予科技企业资源、土地、税收方面扶持。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营造友好高效的科技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宏观环境,
(四)建立以为人本服务平台
建立围绕科技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的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配置。在科技创新知识内容管理方面,建立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元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给予科技人才继续学习提高的平台。在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方面,开放交流平台,鼓励受培养人发布项目日志,积极与行业内机构及企业交流沟通,鼓励受培养人起好带头作用,在学术与理论方法上为科技人才提供示范教育,鼓励更多不同层面的科技人才参与后备培养,不忽视科技工作基础岗位的重要意义,完善理论与生产衔接协作模式,促进理论向生产集约转化。面向公众,讲述科技创新历程,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公众环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贝贝.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结构维度、相互影响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2]应海敏.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励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3]杜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商情,2014.(10)
[4]麻盼盼.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其素质特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
[5]刘莉.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2.(18)
[6]邹凡,彭靖里,赵明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云南省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
作者简介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6
(一) 劳动密集型为主, 科技含量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 河南省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其中食品、纺织业、纺织服装等行业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较快, 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但总体产业构成中, 资源型企业居多, 初加工企业多, 专、精、特、新企业少, 缺乏技术支撑, 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加工, 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企业科技含量低, 传统行业比例大,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二) 企业数量少, 集中度低
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相比, 河南省中小企业户数在总数上有差距, 百万人均企业数差距更大。2011年底, 百万人均企业数浙江12500户、广东10823户、江苏13156户, 而河南省仅3800户, 与河南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相适应。另外, 河南省中小企业产业小而散、集而不群。据《全国中小企业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分布情况》调查显示, 2011年, 河南省中小企业除郑州、洛阳及新乡三地区外, 其他地市中小企业数量不足10000家, 且行业分散;郑州中小企业数量最多, 超过50000家, 但形成产业集群数量较少, 集中度低。
(三) 企业负担重, 成长速度慢
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相比, 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落实等方面执行不到位现象依然严重, 融资难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 中小企业税赋高, 收费项目多, 企业生产隐形成本存在, 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企业负担重, 再加上目前的“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的存在, 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四) 私营企业为主, 管理层次低
河南省中小企业的主体多数是私营企业, 且以家族式企业居多, 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结构简单, 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下的现象表现较为严重, 管理层次低下, 粗放式管理, 管理混乱, 企业运行不畅, 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一) 生活条件驱动型科技人才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对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来讲, 具体表现在对生活条件的需求上。通过调查, 科技人才比较关注的生活条件是: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医疗保险及福利水平, 其中住房条件的关注度达到82%, 是这四项关注度最高的;其次是收入水平, 有73%的调查者希望有高的收入;医疗保险及福利水平的关注度分别为62%、68%。从调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生活条件驱动型科技人才对薪资、福利等物质利益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尤其是住房条件, 欠发达地区相对好的住房条件与发达地区高昂的房价相比, 可能是吸引科技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一类科技人才职业需求的出发点。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更为关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空间、事业的吸引力及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调查还发现, 这一类的科技人才还比较关注别人的认可、企业中的地位以及领导的重视度。事业的发展、职业的成功及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的核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这一类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中流失率最高, 流动意向也最强烈, 有57%的被调查者因为事业或个人发展原因朝发达地区流动或准备向发达地区流动。另外, 事业驱动型科技人才还对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有着较强的需求表现。
(三) 现实驱动型科技人才
传统文化观念也是科技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的一种驱动力, “故土难离, 穷家难舍”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 原籍属地对于一部分科技人才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调查中发现, 有18.7%的科技人才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属于这种原因。另外调查发现, 家庭生活的现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例如夫妻两地分居、子女的教育、生活习惯等, 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15.1%、23.7%及13.4%, 家庭的现实需要是他们选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原因。调查还发现有10.2%的人选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原因是专业问题, 其中专业不对口导致的低工资占82%。这一类型科技人才大多数人讲究实际, 奢望不高, 相对稳定且踏实肯干。
三、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对策
(一) 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的政府宏观政策
1. 增加政府投入,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且多数是私营企业, 无论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还是创新能力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作为科技人才的吸纳主体, 只有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才能提高其吸纳能力。因此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融资、税收、科技支持等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2. 创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要建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舆情环境, 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 重视科技人才。第二是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环境是靠制度体现的, 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完备、具有吸引力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应用、激励、流动及保障等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能吸引科技人才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中小企业吸纳人才做好政策上的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地缘”、“亲缘”关系, 树立地方政府形象, 引入利益诱导机制, 吸引已经外流的科技人才回乡就业。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帮助解决科技人才后顾之忧。
科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定的经济状况, 要对科技人才具有吸引力, 让他们安心来就业, 就必须帮助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为其积极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及养老等方面较为有利的保障条件。地方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 根据情况, 在社会保障方面, 有条件地向科技人才倾斜。
(二) 河南省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的企业政策调整
1.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不患贫而患不均”, 公平的激励分配制度是科技人才吸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来讲, 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薪酬制度是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的瓶颈。合理的薪酬可以尝试采用当期薪酬和远期薪酬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既有助于体现薪酬的竞争性, 又有利于降低企业短期薪酬成本, 同时又能激发科技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保持企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制度的建设。科技人才都有较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企业要从精神激励的角度来支持、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建立能上能下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其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建立各种评选推优体系, 通过企业标兵、评选劳模、政协及人大代表等形式满足其荣誉需要。
2. 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7
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 融资难这一突出问题长期以来限制了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增长, 尤其是限制了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 学界和业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 Modiglianli和Miller提出了MM资本结构理论, Townsend提出了“优序融资”概念, 基于此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 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主要是关注如何利用外资、财政融资地位下降的替代等国有企业改造及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创新等问题, 这些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然而, 针对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 还鲜有涉及。基于此, 本文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环境、配套服务环境进行了评估, 对科技型中国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针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存问题,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配套环境评估
(一) 政府的支持力度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它承担着转换科技成果、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使命。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例如给予资金支持, 政策优惠等。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采取措施,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尽可地予以帮助。
1.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要求各级机关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落实各项政策, 对于已经认定的科技项目要按照政策的要求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政府每年会挑选重点的科技项目, 在资金上再给予一定数量的金额, 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
2.市场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放宽
积极鼓励海归、科技人员、高校师生联合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增强人才力量, 允许在登记3个月内缴纳首期款项, 其余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缴清, 在申请企业名称方面放宽限度, 在资本认证方面允许知识产权等智力成果参与投资, 同时在住所等其他方面也放宽了限制。
3.分阶段给予帮助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 而每个阶段所需资金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政府要根据企业的这种成长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帮助。
4.积极引进人才
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融资人才培养, 提高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利用的能力是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手段。目前急需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熟悉国内外业务的高级会计人才、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银行投资家、高级理财师、融资规划师等等。对相关高素质人才, 在住房、子女教育、户口等方面有优惠政策。
(二) 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分析
近年来, 我国政府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帮助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现在确实有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系完整, 但是一到了具体部门的日常决策中就难以执行。通常决策者都有这样的思考:把钱带给大型国有企业不会有什么风险, 即使不幸投资失败,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这种情况是相当少的, 而把钱带给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是风险极大, 万一投资失败, 后续工作将很难处理。加之银行追求规模效应, 嫌贫爱富。
所以, 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更有甚者, 有时候这些银行会主动向大型国有企业贷款, 而对那些很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是视之不理。因为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期很短, 为规避风险, 银行主张还旧贷新。作为企业, 没有长期贷款购买固定资产, 他们也只有将这些短期资金当作长期资金使用。而一旦到期这些短期借款还不上, 那么企业的信用等级就会降低, 再想借款就变得异常艰难。
(三) 配套服务环境评估
1.信用担保体系
总体而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容乐观。在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尽管发展较快, 对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和缓解贷款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规模小, 这些担保公司并没有达到彻底解决融资的目的, 同时由于体系和制度问题, 这些担保公司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际情况可知,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2.担保双方存信息不对称
担保机构是高信用行业, 它实质上是以自身的信用为基础为被担保方争取资金, 然而担保公司与被担保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期短, 没有足够的信用等级, 且存在技术壁垒, 担保方很难发现它们。另一方面, 被担保方由于没有有效的渠道也难以找到相应的信用担保机构。
3.信用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担保法, 但主要是针对政策性机构的, 适用范围小。且没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 这就很难使得它们能够尽心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 经济制度的缺乏, 使得信用担保市场显得有些混乱, 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
4.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运行管理不善
国家没有专门的政策给予扶持, 这就使得担保结构在没有提供担保业务时不知道该把资金放在哪儿。放在银行, 利率太低, 于是很多担保公司就进入资本市场来赚钱养活自己。从而偏离了信用担保的行列。
5.财政支持力度
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经国务院批准, 我国设立了创新基金, 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性。创新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及其银行存款利息。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 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环境评估
(一) 资本市场体系分析
除政策支持外, 资本市场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诸多融资方式, 可以说, 在资本市场企业的融资渠道多而广, 并且灵活。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时间还短, 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也就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多困扰。
1.资本市场退出渠道不畅通
在美国, 诸如NASDAQ以及OTCBB可以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风险不同的公司提供融资渠道。而在我国, 由于完善的创业板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而创业板的建立事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发展、风险投资的健康成长。这就使得风险退出异常艰难, 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为了维持生计只有把资金放在别处, 严重影响企业的融资。
2.中介结构不够发达
由于中介机构不够发达, 供需双方难以进行有效的接洽和合作, 在实际中投资方和企业难以找到对方, 其实在我国前景很好的项目缺少资金而投资方没有找到相应的投资目标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企业融资困难。
(二) 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分析
为了更好拓展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缓解其融资困难, 工信部已建立了五家产权交易机构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单位。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幸成为中部省份的唯一一家试点单位, 目的在于搭建辐射中部的产权、债权和股权交易平台,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尽管全国各地已纷纷建立起产权交易中心, 但大部分却没有发挥出实际的效用, 常常出现有场无市的局面。
1.企业产权交易、资产重组活动缺乏宏观指导
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明晰的、操作简单的关于产权交易的政策。此外, 没有相关的产权交易市场的法规可以依从, 相应法规的严重滞后, 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障碍,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意识淡薄, 常常会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 转让方没有按规定组织转让标的企业, 做好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前期准备工作, 而是让资产拥有单位组织部分人员对其转让资产进行测算。
2.要素重组困难
这表现为评估结果与市场实际价格相差较大。原因有四:一是, 以往的资产评估单位由资产出让单位直接委托, 这种直接委托的方式和费用支付方式, 使资产评估单位不得不看出让单位眼色行事, 为部分单位隐瞒国有资产创造了条件。二是, 评估单位技术和业务水平有限, 借用、挂靠他人资质承揽业务, 评估不规范, 存在随意性。三是, 委托单位和资产评估机构串通一气隐匿国有资产。四是, 部分资产评估单位为自身利益驱使, 违背职业道德, 在评估时任意低评低估资产。
3.产权交易仍存技术障碍
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和体系没有建立使得产权交易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 例如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法律咨询师的匮乏使得进入市场的产权、股权本身的价值评判合理与否难以保证, 容易引起纠纷。
四、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一) 主要结论
研究发现, 面对目前国内融资难的现状, 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和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 而对于企业融资政策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环境评估体系已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准备, 该评估体系不应仅仅涵盖政府政策评估体系、资本市场融资环境评估体系, 更重要的是, 还要涵盖金融支持和配套服务融资环境评估体系。因此, 不断设计和完善该体系, 是我以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二) 管理启示
综上可知, 要解决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要解决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要有效控制投资的风险因素。具体管理启示和应对措施如下: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
在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相关法律的制约因素也是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亟需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政策, 精简环节, 降低费用,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排除法律限制的障碍。
2.建立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现阶段整个社会信用, 已经严重恶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出现了“惜贷、惜投”的现象。因此, 可通过建立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三方面的一个信息网络, 适时地为三方面提供资金短缺信息, 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支持。
3.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体系
首先, 建立有效的金融机制。其次, 规范创业板市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与主板市场最大不同莫过于它的门槛要低, 并且符合高新技术的特点, 它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潜力, 成长空间等。
4.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政策的能力
首先,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学习金融知识, 熟悉金融政策, 充分利用政策获取资金。其次, 建立人脉关系, 获取信息资源。此外, 还需从外部聘请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和关系型人才。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了评估。首先, 通过文献研究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环境进行了评估;其次, 通过系统分析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 基于现存问题, 通过政策研究提出了改善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 目前河南省亟需构建完善的企业融资政策环境评估体系, 该体系不仅能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经济的融资提供渠道, 还能为政府部门优化融资环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战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评估
参考文献
[1]Trianni A, Cagno E, FarnéS.Barriers, driver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A broad study among manufactur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Applied Energy, 2016, (162) :1537-1551.
[2]Kim J, Hemmert M.What drives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subcontracting firms?A study of Korean manufacturer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6, 25 (2) :511-521.
[3]刘降斌, 李艳梅.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J].金融研究, 2008, (12) :193-206.
[4]夏爽, 刘元刚, 王甲卫.天津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03) :45.
[5]李大玲, 田军, 杨琪.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情报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科学, 2016, (01) :53-57.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8
许孔让副会长指出:“当前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统一思想, 共克时艰, 抓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把金融危机转化成中小企业发展机遇,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 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协会和中心与曲靖市人民政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是落实上述工作任务的具体体现。”
曲靖地处西南, 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拟建的转化基地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指导下, 在科技部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 通过该转化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工业和科技的结合, 科技项目与需求企业的结合,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新模式和方法, 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9
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业企业的培育工作,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创业企业达到57家,数量居全国第五位, 中西部地区第二位。截至2014年12月,河南省纳入统计体系的科技创业企业共计6 640家,位居中部省份前列,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其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 通过知识产权融资,能够使科技创业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实现快速成长。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的开展始于2007年,郑州春泉暖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第一家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该公司利用5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取得了技术突破。
虽然和全国较早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省份相比,河南省在知识产权融资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内,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年, 河南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七个“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重点推广区”,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还与省财政部门沟通一致,设立了专利质押融资专项资金,以便于对进行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进行贴息。根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调查情况,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18个省辖市全部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银企对接活动,8家银行相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累积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13.76亿元,涉及企业66家。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程序,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的开展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着评估难的障碍,缺少专业的评估机构服务于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呈现“小、弱、散”的状况。河南省现有205家资产评估机构,真正从事过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业务的只有十余家,且数额不大。如果按照现有评估准则来评估知识产权资产,会带来很多弊端。从业务开展来看,省内评估机构、评估人员的能力仍待提升。而且专业的评估机构收费过高,其评估标准往往不符合银行需求,很难被银行认可和接受。
2.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缺乏公认有效的方法和标准。目前, 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 成本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卖方的真实成本难以判断;实施市场法评估则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而且在现实应用当中,可用的相关交易信息也不易得到;收益法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预测的变量过多,不确定性较高。此外,一些知识产权在其有效期内,可能出现一项更好的知识产权,使得原有知识产权毫无价值。这种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会对信贷资产直接构成风险。
3.知识产权融资开展范围小且成本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创业企业往往其信用水平难以测量,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加上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导致目前河南省的知识产权融资仍局限于经营较好的成熟企业。而且知识产权融资的程序复杂、成本高。部分科技创业企业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但在进行知识产权融资时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法律确认、价值评估、质押登记、贷款担保等程序,增加了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科技创业企业找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要花几十万元或者是银行贷款的百分之几作为评估费用,融资成本过高。尽管河南省已出台贴息补助政策,但贴息额度低,对银行和企业吸引力均不大。
4.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善。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处置变现较为困难,导致银行缺乏贷款积极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逾期,银行希望能够对知识产权资产进行处置变现获得清偿。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缺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缺少熟悉知识产权交易的相关机构,以及精通知识产权交易实务操作的经纪人,最终导致知识产权资产难以变现交易。而且一旦科技创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不善等情况,知识产权资产的交易也无法进行。
三、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模式分析
河南省各地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围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产的有效融合[1]。截至2014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分别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签订了130亿元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各地市开展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工作的典型模式有以下三种:
1.洛阳模式。洛阳市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动态管理库。对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项目申报标准,优先选择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且权属清晰、法律状态明确、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强、财务状况良好的重点专利技术项目,列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动态管理库,委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其专利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为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创造条件[2]。
2.焦作模式。为有效缓解科技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题,焦作市积极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用知识产权引导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由市场决定要素资源配置,努力构建银行与企业合作双赢的新模式。当地科技创业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先要向市知识产权局登记申请,由市知识产权局筛选把关后,选出优秀专利项目推荐给金融部门。金融部门通过与市知识产权局和企业对接,确定向企业授信。质押融资协议达成后,企业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市知识产权局再帮助企业申请政府有关补助资金。
3.安阳模式。2013年,安阳市知识产权局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在进行全市科技创业企业融资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多次举办银企对接会,联合金融机构对数家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各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接连出台。安阳市规定对科技创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按最高不超过50%的比例给予贷款贴息。2014年3月出台的《安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列明,对以专利权出资方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在资产评估费等方面进行补助,这些政策有效推动了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
四、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对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园区。规划建设河南省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园,集聚知识产权服务领域企业和机构,构建知识产权评估、鉴定等服务机构集聚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3],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探索建立质物处置平台,使更多的科技创业企业能够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取发展资金。同时,推动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险种,促进保险机构尽可能帮助科技创业企业降低保险费率。
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协商沟通机制,搭建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促进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各部门应联合建立反映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需求信息的数据库,鼓励资产评估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专业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究 篇10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河南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3
改革开放春风来,农村农民齐花开。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以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建立,实现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抉择。
我国每年有20000多项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巨大,但有关数据表明在实际运用中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仅为5%左右。单就河南省的农业来说,农村人口占到本地区人口的70%,河南作为每年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地区的80%。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但是科技成果转换率的低下已经开始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农产品产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低下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侧效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1.1.1 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脱离了市场需求。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形成配套完整的科技成果体系,不同科技成果相对独立,难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定位,因此不便实施;其次,科技成果多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却没有更大发展,而河南省的农业科学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农业研究所等科研场所,多数拥有高知识水平的研究学者仅注重于职称的评定、薪金水平等,并没有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实践检验、推广,从而造成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应有与之配套的农业科学技术,但由于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加之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跟不上,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1.3 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成果的转化依赖于成果转化中介的服务,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技术与生产力的脱节。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从事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人员过少,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1];其次是农业技术传播者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框架老化,不能为农民提供最有效、前沿的科技成果;再次是因为政府对农村服务体系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人才流失,体系出现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传播。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二是农业的风险性提高。
1.2.1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民的整体素質不高造成了新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河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639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321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2460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滞后,在农村4.97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显然,河南农村的受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1.2.2 农业经济的风险性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经常会受到很大影响,河南地区更是旱灾频繁。农民不敢尝试新的技术,担心投入过多,最后还是要看老天吃饭,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
2 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河南省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成果都相对独立,不能形成很好的农业科技成果系统,即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系。而这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创新,第一个方面是在植物保护,第二个方面是秸秆的处理。
2.1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即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过程中对植物进行保护,而这其中主要则体现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喷洒问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业生产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的应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但在防虫防病方面,却并没有相应高性能、机械化的农用工具,过去农民使用的是背在身上撒药的喷壶,现在虽然做了相应的改进,但只是加长了喷管的长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药喷洒过量的问题,农药的过量喷洒严重危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并不符合绿色环保低碳农业的理念。
2.2 秸秆的处理
农作物成熟后秸秆的处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没有接触到新的秸秆处理方法,农民开始大量焚烧秸秆,虽然焚灰中含有钾,方便快捷,但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且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同时政府相关单位近年来一直严厉打击秸秆焚烧行为,由于地方执法标准的模糊性,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2]。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在收获后直接使用旋耕、深耕等农作方式,在收割完之后直接将秸秆打碎回归土地,或建立沼气池发电站等方法解决秸秆问题,但仍是治标不治本,成效不明显,并隐藏了相关单位暴力执法的可能,加深了社会矛盾。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要从三个方面提高,首先是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系统完备的科技转化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系统化、分类化、专业化;其次是整改专利申请审核标准,以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水平为前提,以实际效益为基准,提升科研单位创新实践水平,抵制转换效果差、低质量、低效率的低水平成果;最后是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研的资金将投入,解决由于资金问题所造成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
3.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有效性,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乡村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增加农民接触前沿农业科技信息的机会,拓展农民农业知识;其次是增加对本地区农民群众的补贴,为农民群众分担一部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再次就是加快农村可耕地流转,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利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形成艾奥瓦州式的大农场经济,在本地区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区,加快农业新科技的推广。
3.3 找准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新方向
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植物保护的改进方式,即防病防虫工作的开展,这是以土地流转集中为前提,改变以往人工手动喷洒农药的操作方式,改用无人机喷洒。无人机工作效率高,使用农药量少、节约人力成本、对环境污染小,也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对于农药喷洒过程中的雾化现象,可以添加相应的沉降剂,降低雾化效果[3]。第二是秸秆的有效利用,应在已有的秸秆处理方式基础上,研发新的处理方式,必须要以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这一思想为前提,满足农民所需,而最符合这种思想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便是将秸秆制作成商品装的化肥,农民可以将自家的秸秆换成化肥,必然会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加上已有的秸秆处理的办法,治理秸秆焚烧的问题应该可以妥善解决。
3.4 发展农业第三方服务机构
農业第三方服务机构是指在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发展专门服务于农业大规模生产的服务机构,不同于传统农业劳动者,第三方机构能积极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前沿信息,运用高度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承包粮食作物的播种、除草、施肥、农药喷洒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负责普及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搭上互联网加农业的便车,迅速向各地区推广。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劳动,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农业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大型农机设备,包括农用大型播种机,收割机,专门负责施肥、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设备等,专业化的操作模式能满足各个阶段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大大减轻了农业劳动者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32-36.
[2]王秀果,刘梅,谢俊良,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途径[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27-128.
[3]鲁鹤.六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将获农贷优惠[J].农村农业农民月刊,2016(9):15.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 篇11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目前河南省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57家,在数量上跃居全国前列。2015年以来,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总体上仍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
但是,尽管成绩斐然,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企业融资难度大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较大,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在目前,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匮乏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难以从事技术研发活动。加之最近几年,河南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许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闻风而动,但因为创新能力不强,一旦产业发展出现低迷,企业就会因融资问题而陷入危机。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民间借贷,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只占全部样本的5.2%,而且企业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融资问题已成为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严重障碍。
(二)公共服务不足
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小,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忽视了其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和项目申报优惠政策落实较难。另外,孵化器等公共服务机构在数量、规模和服务能力上还有明显差距,在服务企业的核心需求上仍显不足。虽然河南省各地市政府部门都设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大多服务种类有限,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服务内容不多,难以满足企业的多方面需求,相关的社会信用、管理咨询、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有待完善。
二、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
(一)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1. 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企业家的能力强弱决定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兴衰,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企业家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
2.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中最具攻击性的部分。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以及研发能力等构成要素,是决定科技型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3. 人力资源。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源已成为引领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发人力资源长效活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强盛之基,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器[1]。
(二)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所在地区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就能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动力,有效提升企业的成长性。
1. 产业的发展阶段。
朝阳产业能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提供大量的市场需求,需求的高速增长能够带动企业迅速发展。
2. 进入壁垒。
对于高壁垒产业,市场集中度和企业利润率往往较高。但对于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和技术有限,企业一般集中在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容易限制其成长的空间[2]。
(三)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
1. 法律政策环境。
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将有效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地位,对企业的高速成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要为其特别制定帮扶政策以及推动方案,营造公平的成长环境。
2. 社会服务环境。
与传统大中型企业相比,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技术、扶持政策的要素供给上往往不足。国内外实践表明,为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其成长能力。
3. 融资环境。
良好的融资环境,可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让资金快速流动,缓解融资困难和降低融资成本[3]。
三、促进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对策
(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推动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同时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也会对其带来巨大影响。首先,应加强已有政策落实力度,鼓励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对于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鼓励、补贴机制。其次,探索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发挥龙头企业对其的牵引作用。
(二)发展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现已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摇篮,众创空间可以为入驻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投融资、商务及其他配套服务。目前,河南省拥有郑州创客空间、黄河众创空间、众创咖啡、黑石咖啡、洛阳恒生众创空间、黄淮众创空间6家国家级的“众创空间”。今后河南省还应以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高校科技园区等为基地,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商业设施和城中村改造后的发展空间,创办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完善创新孵化体系
孵化器是减少企业创新风险并保证企业健康成长的温床。这些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创新孵化体系的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国家级孵化器达到20余家,在中西部省份中名列前茅。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亟须打通优质第三方中介服务,推动各地市积极发展孵化器,培育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为推进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提供动力[4]。
(四)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政府信用担保
政府信用担保不仅解决了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减少了企业的信用风险,还对民间担保机构起了示范引领作用。依据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征,应给予其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政府信用担保。在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和创业期,可以采用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形式;对于符合产业政策扶持方向的成长期企业可以采用长期信用担保。为降低担保的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还应通过相关的素质考核。相关管理部门应联合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不同形式的担保项目进行严格审核[5]。
(五)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将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集中,产生具有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企业集群,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共生”环境和集聚效应。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各地市可以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共享专业技术、产品市场与社会资本。鼓励企业纵向并购,以获取外部经济性,发挥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集聚经济效应,达到优势互补。
(六)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梯队
建立培育梯队,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基于河南省培育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目前应对多梯次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有序管理。第一梯队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第二梯队是行业内居于挑战者地位的企业;第三梯队是行业内居于追随者地位的企业;第四梯队是行业内居于利基者地位的企业。
(七)建立指导目录制度
河南省政府还应建立促进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指导目录制度。根据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按期公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方向。可以重点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企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健康等领域的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培育研究开发、工业设计、科技成果交易等科技型小微企业。
(八)推进投贷联动
金融机构作为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一直沿袭针对传统行业的贷款模式,但其贷款利息难以弥补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因此,加快推进投贷联动已势在必行。投贷联动是给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其主旨是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成长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来弥补金融机构传统贷款方式所承担的高风险。河南省政府可以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双管齐下,帮助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实现快速成长。同时,金融机构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也能够获取高额收益。
(九)构建服务创新体系
河南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服务创新体系,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例如,可以由各地市财政拿出科技资金,并募集社会资金,设立科技企业投资引导基金,承担投资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体责任。还可以设立联合天使担保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相关的担保资金可以由专业科技担保公司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负担,并设立担保费优惠补贴资金,用于补贴担保平台的担保费优惠。由各地市政府国资委制定单独的担保业绩考核政策并组织实施,带动省内外更多担保机构或社会力量参与科技融资担保。
摘要: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目前最具潜力和成长前景的企业,是未来巨型企业的幼苗,其成长状况关系到经济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在探析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了影响其成长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建议。河南省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创办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并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引导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政府还应建立促进河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指导目录制度,推进投贷联动,完善服务创新体系。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众创空间,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森森,张玉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机制构建研究——基于企业成长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34-138.
[2]骆洋.重庆市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张欢.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环境评价分析[D].陕西科技大学,2015.
[4]黄冉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初创期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D].宁波大学,2013.
【云南省高科技企业】推荐阅读:
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或高端科技人才申报书填写说明07-17
云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云南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09-03
云南省企业定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统一公告)06-06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10-02
云南省省外企业入滇从事建筑活动备案流程10-28
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07-09
云南省文化产业10-21
云南省生态扶贫05-12
云南省孟连县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