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畜牧业

2024-07-17

云南省畜牧业(共9篇)

云南省畜牧业 篇1

南涧县属河谷型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具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全县大部分的农民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肉类和禽蛋类供给主要来自农村,大部分的农村农民家庭直接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同时南涧县的畜牧业还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肥料和优厚的役力,因此畜牧业在南涧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南涧县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1 制约因素

近年来影响南涧县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畜牧技术力量薄弱。随着畜牧事业局人事改革的发展,畜牧技术人员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现在畜牧生产中存在人力资源闲置、管理和运营机制滞后的现象,部分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工作纪律松懈以及作风不够硬朗给南涧县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是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南涧县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粮食生产产量的基础之上。粮食及其副产品的产量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以粮食及其副产品作为饲料供给,严重制约了饲料的转化效率和畜产品质量。

三是饲料不足,饲草单一。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南涧县大部分农民群众对饲料的认识水平不高。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大部分农民群众对饲料的认识仅停留在粮食及副产品上,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长期处在低水平。南涧县农业生产中的粮食及其副产品产量不足,导致了饲料产量不足和饲料单一、粮食供给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

2 应对措施

2.1 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抓住畜牧事业改革良好机遇,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充分体现人事改革的合理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特点,恰当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通过公开竞聘录用相关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选派技术人员到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交流。学习并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及优秀的管理经验、畜牧业经营理念,结合南涧县自身特点,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充分地运用到畜牧业生产实践之中,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服务。

经常开展乡级之间或岗位之间的业务技能交流。认清南涧县畜牧业的发展实际,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尽量缩小乡级之间或岗位之间专业技能水平差距,确保南涧县畜牧技术队伍建设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2.2 建立现代农牧业生产模式

扩大牧草种植生产是未来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涧县优质牧草的广泛分布,为南涧县种草养畜提供了发展基础。牧草的饲料产量比粮食产量高出许多,且牧草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粮食。随着农牧民对牧草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大力发展牧草种植,走以草养畜的道路是切实可行的,逐步增加广大农村的种草比重是南涧县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人均日粮供应,又能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质饲料,促进南涧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生产的概念,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3 稳步推进工程,全面掀起种草养畜高潮

近年来,为确保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受到伤害,南涧县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工程,种植了黑麦草、饲料玉米等优质牧草,为南涧县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实施战略转移,对西部地区实行优惠的政策,加大资金和优秀的技术人才支持力度,为西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涧县的畜牧生产稳步发展,建立了商品牛羊基地,通过抓典型示范,带动面上发展。全县累计建成肉牛生产示范村近百个,示范户一千多户。在巩固提高已建肉牛生产示范村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发展新的示范户。肉牛加工厂和肉牛养殖小区的相继建成之后,不仅可加速畜牧业发展步伐,扩大畜群的优势规模,增加畜产品总值,同时还能整合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孤立关系。

3 小结

结合南涧县实际,要加速畜牧发展,只有加强畜牧技术队伍自身建设,推行现代农牧业模式,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走以草养畜的道路,才是南涧县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只有这样,南涧县的畜牧业才能得以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畜牧业 篇2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创建于1959年,占地108亩,坐落于昆明市金殿青龙山,毗邻风景秀丽的金殿公园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畜牧兽医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科学院有职工108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及相应职称22人。有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创新人才7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32人,在读硕士6人。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3人,国贴专家3人,省贴专家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设有草食家畜研究所(家畜胚胎工程实验室)、养猪与动物营养研究所(云南省种猪性能测定站、云南省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养禽与禽病研究所、饲料与动物实验场、《云南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等业务部门,是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单位,设有秘书处。科学院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和推广项目320多项,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20余所院校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GMS国家、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先后获科技成果奖9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7项,三等奖4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培养硕士50余名、博士10余名。

2009年,学院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1项,其中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2项,总经费2000多万元。开展口蹄疫ELISA诊断检测方法中试研究、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研究、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农业部边境动物疫病监测和规程制定、云南省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滇陆猪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奶山羊良种繁育及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家畜虫媒病毒防控关键技术的引进及应用、OIE标准跟踪制定、肉羊良种选育及种质技术创新应用、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云南奶水牛胚胎工程快繁技术研究与开发、肉羊良种选育及种质技术创新应用、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开发与应用、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研究及产业化、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参加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上湄公河次区域口蹄疫区划与动物流动管理”工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开发银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国动物疫病防控与减贫项目”研究。组织召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八次上湄公河口蹄疫区划与动物流动管理工作会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OIE东南亚口蹄疫防控区域会议,为中国加入东南亚口蹄疫防控委员会(SEA)协议的签订作出贡献。出席“东亚牲畜虫媒病毒国际研讨会”“大湄公河次区域成员国动物流动控制及牲畜标识培训会”和FAO“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国动物疫病防控与减贫项目”启动会。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全省17个地、州、市提供种猪、种猪场审定、选育技术方案。开展饲养管理技术指导工作,为广大养殖户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宣传,在全省100多个县开展基层兽医人员及养殖户培训50期4000人次。为云南养殖场(户)进行实验室诊断禽、猪、犬病20000份,现场诊断4000次,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效地降低畜禽死淘率。

云南省畜牧业 篇3

1.1 地理位置及人口

云南省盈江县旧城镇位于盈江县东部, 是盈江县第一道东大门, 距县城18 km。位于东经98°12′13"~98°41′28"和北纬24°39′28"~24°46′57"之间, 辖区土地总面积133.96 km2, 主要居住有傣族、景颇族、汉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6个民族。辖6个村委会, 64个自然村, 104个村民小组, 4 871户, 22 478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9 333元, 是典型的山坝结合的农业大镇。

1.2 畜牧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1) 畜禽存栏情况。2014年末, 牛存栏2 034头, 比2010年末2 333头减299头, 减幅12.81%;山羊存栏1 847只, 比2010年末1 233只增614只, 增幅49.79%;生猪存栏141 86头, 比2010年末15 705头减1 519头, 减幅9.67%;家禽存栏95 243只, 比2010年末126 293只减31 050只, 减幅24.58%;犬存栏1 021只, 比2010年末802只增219只, 增幅27.3%。

2) 畜禽出栏情况。2014年末, 牛出栏1 303头, 比2010年末807头增加496头, 增幅61.46%;山羊出栏652只, 比2010年末156只增加496只, 增幅317.94%;生猪出栏20 397头, 比2010年末16 105头增加4 292头, 增幅26.65%;家禽出栏176 300只, 比2010年末131 816只增加44 484只, 增幅33.74%。

3) 畜禽产品生产情况。2014年末, 肉蛋奶总产量2 669.3 t, 比2010年末1 967 t增加702.3 t, 增幅35.7%。其中, 肉类总产量2 376.3 t, 比2010年末1 838.1 t增加538.2 t, 增幅29.28%;禽蛋产量115 t, 比2010年末82.4 t增加32.6 t, 增幅39.56%;牛奶产量178 t, 比2010年末46.5 t增加131.5 t, 增幅282.79%。实现畜牧业产值6 974万元,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2 818万元的21.25%, 比2010年末3 389万元增3 585万元, 增幅105.78%。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科技人才少, 培训力度小, 技术力量薄弱, 畜牧养殖发展步伐仍然缓慢。二是养殖政策少, 资金扶持力度小。三是市场资源配置滞后, 结构不尽合理, 规模化养殖步伐缓慢, 观念陈旧, 技术落后, 规划设置不够科学, 规模小, 档次低, 没有适度规模的产业链, 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动物疫情复杂, 防控形势严峻, 境内外动物疫情的不确定性因素给旧城镇养殖业带来不小压力。

3 发展建议

3.1 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扶持, 助推畜牧产业发展

一是要从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制、行业法规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大力培植农村养殖致富能手和技术人才, 为加快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服务。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留住农村原有的富余劳动力, 鼓励和引导自主创业, 用“走出去学、引进来创、推出去销”的思维, 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山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加“种草养畜”的理念, 发展“山地牧业”, 重点打造以肉羊为代表的草食“生态牧业”和适度规模的林下养殖。以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形式, 加快发展步伐。坝区要抓住德宏州水黄牛冻改“以奖代补”政策, 加快良种改良步伐, 实现品种良种化, 养殖规模化。同时, 要利用好丰富的秸秆资源和可供畜禽利用的农副产品及树立“种草养畜”的理念, 重点打造上规模的、以奶水牛养殖、水牛奶生产、肉牛育肥、仔猪繁育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建办1个10万头的商品育肥猪生产基地, 以确保全县“菜篮子”工程和外部需求。三是要对具有地方养殖特色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养殖场 (户) ,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给予大力扶持, 不断引导其做大做强。四是强力推进畜牧养殖贴息贷款和用好“创业贷款”政策, 适当调整贷款额度及年限, 提高入门档次或标准, 杜绝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严防“贷非所用”, 使贴 (无) 息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3.2 抓住机遇, 顺势而谋, 促进畜牧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紧紧抓住《中缅畜牧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发展战略大背景,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如引进1家集水牛奶生产加工、风干牛肉制作、肉牛、肉羊屠宰加工、排酸、分割、速冻、真空包装、冷藏于一体的大型生态畜产品加工基地和大力开发旧城旅游饮食文化, 生产出质优、物美、口味独特、色泽诱人、味鲜醇厚、老少皆宜、便于储存携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干牛肉系列食品, 满足境内外市场需求。二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合理规划和布局全镇畜牧产业发展战略, 全力推进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项目配套实施工程。三是以中缅两国建立边境“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契机, 由政府主导或倡导建立1个合理、合法、便利、集中的大型牲畜交易市场, 以规范和满足市场运作需求, 带动产业发展, 提升竞争能力。

3.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随着旧城镇“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依照《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 旧城镇生猪定点屠宰场的设置已不符合当前生产发展需求, 因此, 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和设置旧城镇生猪定点屠宰场的迁移和转型升级工程。一要尽快落实好旧城镇屠宰场的选址、征地、搬迁等相关工作。二要将“旧城镇生猪定点屠宰厂”升级为“旧城镇牲畜定点屠宰场”,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备齐配全所需的机构和设施设备。三要充分利用盈江县丰富的电力资源, 改变屠宰场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方式, 实现环境保护和企业双赢。二是加速改进当前畜禽发展养殖模式, 逐步转变和淘汰农村地区散养模式, 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程。改变散养模式养殖总量不稳定、分布散乱、难以管防、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差、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把当前饲养规模小, 厩舍选址、规划设置不合理的养殖场 (户) 进行全面整改或予以取缔, 保证人畜生态环境环保, 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转型。三是依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 科学规划和设置畜禽养殖场和禽类屠宰加工场 (点) 。

3.4 用扎实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抓好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待遇, 用专业的技术队伍保障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加常年适时补针和畜禽及其产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相结合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二是镇党委、政府必须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用充足的经费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实施。三是要切实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工作, 确保不发生重大的肉食品安全事故。四是要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旧城镇的狂犬病防控工作, 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

摘要:本文从旧城镇实际出发, 为旧城镇制定“十三五”期间的畜牧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制定旧城镇“十三五”期间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有所帮助。

河南省畜牧局实习报告 篇4

今年十月份我去河南省畜牧局下属事业单位河南省兽药监察所实习,我被分到了样品处理二室,主要学习了饲料类样品的前处理及检测方法,还熟悉了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以及猪肉中磺胺的检测方法。

一、检测项目及方法

1.1.饲料中铅含量的测定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检出限低,可达到2ug/L,回收率可达到90%-106%。

原理:样品经消解处理后,所含的铅离子在石墨管内高温蒸发解离为原子蒸汽,并吸收铅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且其所吸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铅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收值与标准系列比较进行定量。

样品处理方法:取样品约2g,置于瓷坩埚中缓慢加热至炭化,在500oC高温下加热6-8h, 直至试样呈白色。冷却,用少量水将灰化物湿润,加5mL硝酸,用表面皿盖住,在电热板上加热,待消解完全后,加10mL1mol/L的盐酸使盐类溶解,定容至100.0 mL。

石墨炉仪器参考条件:波长283.3nm;狭缝0.2 nm;灯电流:3mA;测量方式:峰高;负高压:421V。

石墨炉按一定的升温程序进行升温,到设定值之后,先测标准工作曲线的吸光度,再测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计算出结果。

1.2.鱼粉中镉含量的测定

方法原理:将试样在电炉上碳化, 马福炉550℃温度下灰化之后, 酸性条件下溶解残渣, 沉淀并过滤, 定容制成试样溶液,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量其在283.3nm 处的吸光度, 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样品处理方法:称取鱼粉样品5g,置于瓷坩埚中。将坩埚置于可调电炉上, 缓慢加热炭化至无烟 , 然后放入已在550℃ 下预热15min 的马福炉中, 灰化4h。冷却后加入6mol/L 盐酸溶液5mL, 开始时慢慢一滴一滴加入到坩埚中, 边加边转动坩埚, 直到不冒泡,然后再 1

快速放入, 再加入6mol/L 硝酸溶液5mL, 置于电炉上煮沸。冷却后, 用蒸馏水转移定容至50mL 容量瓶中, 摇匀, 过滤待用。同时制备试样空白溶液。

测定:试样溶液和试剂空白, 按绘制标准曲线步骤进行测定, 测出的相应吸光值与标准曲线比较。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用蒸馏水调零点, 在283.3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以标准曲线溶液浓度为横坐标, 吸光度值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说明:在测量鱼粉中镉含量时,朱老师还试过用微波压力消解炉处理样品,然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两种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很相近,证明方法可行。

1.3.饲料中铁、铜、锰、锌的测定

可采用微波技术消解饲料样品,也可采用普通处理法消解样品,但用微波消解处理法效果较好,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操作简便。最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铜、锰和锌的含量。

样品处理方法:称取试样0.300 0 g 于微波消化罐中,加硝酸5.0 mL ,浸泡过夜后加入过氧化氢1.0 mL ,连接好消解装置并放入微波消化炉中,按以下程序将样品消解完全: 420 kPa 保持10 min , 770 kPa 保持10 min ,1 120 kPa 保持10 min。消解程序执行完毕后取出旋转托盘,冷却。开罐,将罐内试样溶液转移至50 mL 容量瓶中,用适量水洗涤消化罐,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同时做空白试验。

测定方法:仪器条件:原子化器高度7 mm;空气流量4 L ·min1;氘灯校正背景。将标准溶液及消解液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按仪器工作条件绘制工作曲线,并由工作曲线求得消解液中测定元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出试样中铁、铜、锰、锌的含量。

1.4.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限为2 mg/kg,检测方法相对较简单,成本较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低。

原理:试样用三氯乙酸溶液-乙腈提取,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

样品处理方法:称取2 g(精确至0.01 g)试样于50 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加入15 mL三氯乙酸溶液(3.2.8)和5 mL乙腈,超声提取10 min,再振荡提取10 min后,以不低于

4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至25 mL,移取5 mL滤液,加入5 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

HPLC 参考条件:

a)色谱柱:C8柱,250 mm×4.6 mm(i.d.),5 μm,或相当者;C18柱,250 mm×4.6 mm(i.d.),5 μm,或相当者。

b)流动相:C8柱,离子对试剂缓冲液(3.2.10)-乙腈(85+15,体积比),混匀。C18柱,离子对试剂缓冲液(3.2.10)-乙腈(90+10,体积比),混匀。

c)流速:1.0 mL/min。

d)柱温:40℃

e)波长:240 nm。

f)进样量:20 μL。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流动相将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得到的浓度为0.8、2、20、40、80 μg/mL 的标准工作液,浓度由低到高进样检测,以峰面积-浓度作图,得到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基质匹配加标三聚氰胺的样品。

定量测定:待测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响应值应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稀释后再进样分析。

结果计算:试样中三聚氰胺的含量由色谱数据处理软件或按式(1)计算获得:

A × c × V×1000

X= × f „„„„„„„„(1)

As × m×1000

式中:

X —— 试样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A —— 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峰面积;

c —— 标准溶液中三聚氰胺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 —— 样液最终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As —— 标准溶液中三聚氰胺的峰面积;

m —— 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f —— 稀释倍数。

空白实验:除不称取样品外,均按上述测定条件和步骤进行。

回收率:在添加浓度2 mg/kg~10 mg/kg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在8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

允许差: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5.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猪肉中磺胺

样品制备:除去猪肉中的脂肪组织并将肌肉组织剁碎、匀浆分装于保鲜袋中,置于冷藏室保存。

样品提取:取事先分装好的试样(10 g),置于100 ml三角瓶中,加入5 g无水硫酸钠后,再加入35 ml乙腈,超声波提取30 min后, 4000 r/min离心5 min,乙腈层过无水硫酸钠后,转移至旋转蒸发瓶中。残渣加入25 ml乙腈,超声波提取20 min后, 4000 r/min离心5 min,合并两次提取液。

样品净化:将合并后的上清液于40℃旋转蒸发至近干,加入012 ml正丙醇,蒸发至近干,用4~5 ml乙腈洗涤旋转蒸发瓶。于40℃水浴,用蒸发仪吹至1 ml左右,用乙腈准确定容至1 ml。用旋涡式混合器回旋1 min,再加入2 ml正己烷回旋1 min, 4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正己烷层,乙腈层过0145μm尼龙滤膜后,以HPLC测定。

仪器条件:色谱柱: DiamonsilC18 5μm, 200 ×416 mm;柱温: 35℃;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 0~3 min,甲醇:水(V:V)= 30: 70;3~6 min,甲醇:水(V: V)=30: 70变化为甲醇:水(V:V)= 70: 30;6~12 min,甲醇:水(V:V)= 70: 30;检测波长: 275 nm;进样体积: 20μl;流速:1μl/min。

色谱测定:取经过提取、净化的乙腈20μl进样,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二、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是饲料类样品前处理,包括玻璃容器洗涤、样品称量、样品消解(碳化、灰化、溶解)、溶液配制(转移、过滤、定容)等。

洗涤样品的要求很高,清洗后要达到玻璃器壁上不挂水珠的效果。玻璃容器的一般清洗步骤是:加洗洁精浸泡→超声10-30分钟→自来水冲洗干净→纯水冲洗→自然风干或烘干。有时遇到对结果要求严格的检测项目,如比试,还要再超声之前用稀硝酸浸泡。如果测某些

无机元素,如镉,就不能用洗洁精洗瓶子,因为洗洁精中含微量镉。

称量样品时,称量纸或称量瓶要放在天平感重盘正中央,位置放偏会对称量结果有一定影响,操作者要带手套,因为手中汗液有可能会粘到称量瓶上,对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在称量前天平要预热半小时以上,门窗封闭好,还要注意温度和湿度。

样品碳化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打开电炉,放上石棉网,坩埚放在上面,加盖半掩,注意控制加热功率。加热功率太大时,会造成碳化速度过快,样品小颗粒随烟尘飘出;功率过小时,需要加热很长时间,且碳化不充分。碳化完全后,不能直接把坩埚拿下,先关电炉,待坩埚降至近常温时再取下,以免热坩埚接触到凉坩埚钳时骤裂。

样品灰化在马福炉内进行,一般设置温度为550℃。升温速率不能太高,以免坩埚断裂。炉温不宜过高,550℃即能达到效果。另外,加热及保温过程中不能打开炉门观察样品灰化情况,要等炉温降至近常温时才能打开取出。

溶解灰化样品时,一般要先往坩埚中加少量超纯水,再加酸溶解。加酸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溶液溅出。加酸后,对难溶样品还要放到电炉上加热促溶,这是电炉温度不宜设置过高,一般低于100℃,溶液微沸后即停止加热。

转移样品时,要小心,以防样品损失,最后用超纯水冲净坩埚,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定容时,平视液面最低处。如果定容后溶液浑浊,就用漏斗过滤,过滤时肯定会造成溶液损失,不过因为溶液浓度一定,不会给测定带来影响。过滤完后即可进行上机测定。

因仪器比较贵重,测定都是由朱老师亲自操作。对于测定铜铁锰锌等含量较高的元素,可以采用火焰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铅、镉等含量较低的元素时,可采用

石墨炉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分光光度法检测限低,需样量少,且可以自动进样,能够测定几十种无机元素。火焰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迅速,成本较低。测定样品时,一般用火焰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于超出火焰法检测限的检测量,可采用石墨炉法。

三、实习感受

通过本次实习,我基本学会了饲料中某些无机元素的一般检测方法,熟悉了液态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和猪肉中磺胺的测定方法。在实习中,我发现许多用原子吸收测定无

机元素的样品处理法很类似,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样品处理方法也很相似。同类监测项目的检测方法基本相似。

本次实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分析检测项目对结果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一个样品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关键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仪器的性能好,二是样品处理时操作规范,处理时细心、谨慎。仪器是客观的,可以通过高价购买性能好的仪器来达到较准确的检测结果。样品处理是主观方面,也是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

我去实习时正赶上局里比试,其中有几个细节给我的感触非常深。比试前,所有的玻璃仪器都要用稀硝酸浸泡十几个小时,然后再用高纯水冲洗干净。称量时,称量瓶要放在天平的正中央,操作者要戴上手套。尽管我们按上面的要求去做了,但检测结果的平行性不是太好。经老师分析,可能是容量瓶和移液管不够标准,后来,我们通过用超纯水定容、天平称重、校准的方法对移液管、容量瓶校正,发现许多移液管和容量瓶都不合标准。我们从中挑选了一批较准确的,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的平行性较好,但空白添加却明显偏高。朱老师和谭老师谈论了好长时间,他们都认为样品处理过程中引入了镉元素。经上网查资料,发现洗洁精也含镉。最后,我们选择了不用洗洁精洗瓶子和使用优级纯试剂的方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以前,我常以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多取决于仪器。通过实习,我才发现样品处理也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细节决定成败,要认真做好每一步,这是本次实习我最深的感受。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篇5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座落于昆明市金殿青龙山, 毗邻风景秀丽的金殿公园和世界园艺博览园, 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畜牧兽医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科学院遵循“立足云南、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宗旨, 以开展畜牧兽医领域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同时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服务、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在多次人事制度改革后, 本院机构设置更趋合理, 目前设有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科研管理与对外合作处、后勤管理处、草食家畜研究所、养猪与动物营养研究所、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养禽与禽病研究所、饲料与动物实验场和《云南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 建有农业部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云南省种猪性能测定站、云南省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科学院创建于1959年, 占地108亩, 科研及辅助用房1.25万平方米, 动物试验场1万平方米, 饲料厂3 600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117人, 其中研究员10人, 副研究员30人, 助理研究员42人, 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 省创新人才7人, 博士6人, 在读博士3人, 硕士40人, 在读硕士6人。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人, 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6人,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人, 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省先进工作者 (劳动模范) 1人, 全国劳先进工作者1人,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

五十年多年来, 科学院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和推广项目350多项, 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20余所院校及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GMS国家、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先后获科技成果奖90余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省级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7项, 三等奖50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 000余篇, 培养硕士50余名、博士10余名。

云南省畜牧业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鹤庆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1.1 畜牧生产持续发展,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从畜产品产量来看, 2009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41 280 t, 比1980年增加38 325 t, 年递增9.52%, 比2000年增加21 709 t, 年递增8.65%;2009年禽蛋产量2 392 t, 比1985年增加2 187 t, 年递增10.78%, 比2000年增加1 116 t, 年递增7.23%;奶类发展速度更快, 2005年奶源基地建设开始起步, 当年牛奶产量323 t, 2009年牛奶产量达5 173 t, 比2005年增长了15 倍。

牲畜出栏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2009年全县出栏肉猪41.85万头, 比1978年增加37.92万头, 年递增7.93%, 比2000年增加21.79万头, 年递增8.5%;2009年生猪出栏率182.9%, 比1978年提高142%, 比2000年提高66%。2009年出栏肉牛2.35万头, 比1978年增加2.26万头, 年递增11.25%, 比2000年增加1.57万头, 年递增13.0%;肉牛出栏率41.81%, 比1978年提高39%, 比2000年提高25%。2009年出栏肉羊11.82万只, 比1978年增加10.99万只, 年递增8.95%, 比2000年增加6.98万只, 年递增10.43%;肉羊出栏率97.52%, 比1978年提高87%, 比2000年提高49%。

全县人均畜产品的占有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1978年人均肉类占有量为13.66 kg, 2009年达到150.16 kg, 增长了10倍;1985年人均禽蛋产量为1.1 kg, 2009年达到8.7 kg, 增长了7倍;人均占有牛奶产量由2005年的1.4 kg增加到18.8 kg, 4年间增长了12倍。

1.2 畜牧业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

鹤庆县畜牧业产值自197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2000年, 按不变价格计算, 畜牧业产值年递增速度为13.1%, 远远高于农业产值7.4%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 427万元, 畜牧业产值9 883万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1%, 比1978年提高26%。2009年畜牧业产值达58 351万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4%, 比1978年提高32%, 比2000年提高6%。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撑起“半壁河山”, 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家畜品种得到优化, 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通过繁育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鹤庆县良种覆盖率不断增加。猪、牛的改良率分别达到80%、60%以上。长期以来, 鹤庆县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 促使良繁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截止2009年底, 全县共建立牛冻精改良站 (点) 32个, 猪人工授精站 (点) 55个, 年冻精改良牛1.2万头, 杂交改良猪5万余窝, 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存栏能繁母猪4.2万头, 二元杂母猪占能繁母猪总数的70%以上, 为实现良种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4 规模养殖逐步提高, 区域化布局日趋形成

2009年, 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户达到1 230个, 其中:出栏猪100~299头的有365户, 出栏猪300~499头有158户, 出栏猪500头以上有35户;出栏牛10头以上有160户;出栏肉羊50只以上有310户, 100只以上有125户;饲养奶牛5头以上有45户, 10头以上有15户;养鸡2 000只以上有12户, 5 000只以上有5户。生猪、奶牛规模饲养占饲养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35%, 在坝区乡镇初步实现了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的转变, 并引领了鹤庆县生猪和奶牛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辛屯、草海、云鹤、金墩3镇1乡坝区为主的北部生猪、奶牛示范基地;以松桂镇为主的中部奶水牛产业示范区;以西邑、黄坪、龙开口、六合3镇1乡为主的东南部肉牛、肉羊产业带。2009年末, 北部生猪生产基地生猪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5万头、31万头, 分别占全县总量的63%和74%;奶牛示范基地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 591头、4 926 t, 分别占全县总量的93%和95%。中部奶水牛产业示范区奶水牛存栏1 447头, 水牛奶产量103 t, 分别占全县总量的90%以上。东南部肉牛、肉羊产业带牛、羊出栏数分别达到1.6万头、7万只, 分别占全县牛、羊出栏总量的68%和60%。

1.5 市场建设发展加快, 牲畜交易日趋活跃

近年来, 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 鹤庆县积极鼓励多渠道集资兴办市场, 在9个乡镇初步形成了以交通沿线为主, 山区、坝区结合的交易市场布局。目前建有县级生猪交易市场1个、乡镇级牲畜交易市场8个、集贸畜产品交易市场8个。鹤庆县新登生猪交易市场是农业部列为的定点市场, 被予以政策扶持, 从营销几千头起步, 发展到年交易25万头的规模, 在滇西北市场中闯出了名声, 商品猪除长期供应滇西各地外, 主要销往西藏、青海、广西、广东等地, 起到了“建一个市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带头作用。

2 制约因素

2.1 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还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 生猪比重较大, 牛、羊比重较低, 牧业产值中生猪占75%, 牛占5%, 羊占6%;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82%, 牛、羊、禽肉合计仅占18%;产品结构中, 肉类产量较大, 蛋产量低, 奶产量甚微。这样的结构已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发展, 更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鹤庆县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

2.2 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滞后

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基本上是依靠国家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投入。在畜禽改良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工流通体系、基层站发展和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少, 体系不健全、网络不完善, 服务条件差, 手段落后, 还不能够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 畜牧业生产投入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发展规模养殖,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但农民和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 资金不足, 只能贷款。由于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担保制度日益完善, 许多养殖户因担保抵押困难而无法按时得到贷款, 导致其不能正常经营和耽误扩大养殖规模的时机,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2.3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 千家万户仍以散养为主, 龙头企业少, 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火腿为代表的腌腊制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以“地摊货”出售, 严重影响了鹤庆县传统火腿的形象和信誉。现有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发展不足, 多为松散型, 凝聚力不强, 运作不规范。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 为会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营销等服务成效不显著, 多数养殖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 组织化程度不高,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制约了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4 标准化生产面小、整体水平不高

经过多年的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 生猪生产整体水平在提高, 但是发展极不平衡, 乡镇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同时存在生产不按标准、操作不按规程、管理不按规范的现象。奶牛、肉牛标准化生产还处于综合示范阶段, 全面推进的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 关键在于加快畜牧科技进步和畜牧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2.5 重大动物疫病频发

近年来, 动物疫病种类日益增多, 流行越来越频繁, 范围越来越广, 重大动物疫病呈现频发、高发态势。鹤庆县地处滇西北, 畜禽饲养量和流通量大, 每年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生猪、牛、羊近30万头 (只) , 疫病传入传出的几率高, 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日益增加。加之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较差, 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给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带来隐患。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疫情风险已成为畜牧业最大的风险。

2.6加快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

云南省畜牧业 篇7

1 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迪庆州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全州大小畜禽存栏由1980年的70.9万头 (只) 增加到2008年的91.7万头 (只) , 增长了29.3%;肉、奶、蛋总产量由5 627 t增加到35 398 t, 人均占有肉、奶、蛋量由20.8 kg提高到95.77 kg, 畜牧业产值由1 252万元增加到27 998万元, 提高了22.36倍,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28.3%。畜牧业已成为迪庆州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 存在问题

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丰富的饲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市场发育不健全, 畜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畜牧兽医科技队伍不稳定, 力量薄弱, 服务体系不健全, 畜禽良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动物疫病防控及应急处置能力弱, 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及疫情检疫监测技术手断落后。

3 发展对策

3.1 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畜牧业

迪庆州具有宽广的草山、草坡和丰富的牧草资源, 据草山资源普查资料, 全州拥有各类型草场毛面积60.92×104 hm2, 其中可利用牧地约41.93×104 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68.8%, 可饲用牧草多达108种。此外, 还有充裕的农作物秸秆、薯类和青绿饲料。据测算, 每年约有农作物秸秆5.4×109 kg (玉米秆、稻秆、麦秆和蚕豆科等) , 青饲料1.3×109 kg (包括洋芋、蔓菁、绿肥等) 。在推进畜牧业发展中, 必须坚持抓好生猪和禽蛋生产, 促进粮食过腹增值的基础上, 以农作物秸秆和饲草开发利用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以牦牛为主的草食畜禽, 促进畜牧业总量增加和养殖结构调整优化。

(1) 突出抓好饲草资源开发。

依法实施严格的草原保护制度,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 积极推进草地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认真组织实施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等草地建设工程, 加强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开垦、非法征 (占) 用和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加快草地改良步伐, 增加牧场优良牧草占有量, 不断提高草地生产力, 降低养殖成本。

(2) 突出抓好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

目前未被利用的农作物秸秆, 如果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全部加以利用, 不仅能满足一定数量草食畜养殖的饲草供应, 降低养畜成本, 而且能够有效保持饲草营养, 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 要完善政策措施, 抓好技术指导, 全力抓好青贮、氨化措施, 促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 加快饲料工业发展。

结合实际, 发展适度规模饲料工业, 提高饲料原料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提高饲料喂养成效, 节约饲料资源。

3.2 用产业化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

加快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 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 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全面开拓迪庆州内外市场。

(1) 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按照畜牧业规划, 制定政策, 落实措施, 着力培育畜牧业重点乡镇和重点村, 形成畜牧养殖的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同时要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 并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联结, 集小群体为大规模, 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基地, 鼓励引导各行各业参与养殖基地建设。

(2) 积极推进产业延伸。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积极推进产、加、销、牧工商一体化经营, 促进畜产品深加工, 综合利用, 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3) 积极推进市场开拓。

加强对畜产品市场的研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提高畜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拓宽产品流通渠道。

3.3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 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牧、人才强牧”战略, 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水平。

(1) 狠抓畜禽良种繁育推广。

集中力量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生猪、牛、羊品种改良, 做好牦牛、藏猪、藏鸡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利用, 有计划地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 严格执行引种制度。

(2) 狠抓标准化生产。

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健全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规范兽药饲料经营行为, 强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程监管, 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狠抓畜牧科技推广。

畜牧科技部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重点抓好对畜牧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成套技术的产业化开发, 加强示范园区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加速畜牧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4) 狠抓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培训等措施,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养殖户, 以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 高度重视基层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养殖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 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发展工作需要的畜牧科技队伍,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4 用长效防疫机制保障畜牧业

根据迪庆州实际, 建立长效管用的防疫机制, 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降低疫病危害。

(1) 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制度。

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按照预防为主、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务必做到思想不麻痹、领导不削弱, 工作不松懈, 确保禽流感、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2) 严格落实畜禽产品检疫制度。

要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及检验监控能力, 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运输和屠宰检疫, 建立以检促防的工作机制, 加大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逃避、抗拒检疫等违法行为, 严防州外动物疫病传入。

(3) 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制度。

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重大动物疫情及主要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力度。进一步明确疫情处置原则, 构建疫情保障体系, 完善政策、法律、组织、技术、经费、信息、制度和宣传保障措施。

(4) 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防控目标责任制, 调动各方面力量, 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5) 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云南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篇8

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几年里, 受到政策和市场的推动, 云南畜牧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 云南畜牧产业总值由2008年的570.0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99.8亿元, 是2008年的2.8倍。由于2009年受到甲型H1N1流感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云南畜牧产业总值为557.76亿元, 相比于2008年略有下降, 但是下降的幅度很小, 近几年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

“十一五”期间, 云南各地区畜牧产业发展也很突出, 并逐步形成区域优势。云南各地区畜牧产业特色如下。红河地区是生产猪肉的主要基地, 2012年红河地区猪年末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已达云南的一半以上。大理市是牛、羊的主要生产基地, 大理市2012年牛、羊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5%和40%左右。昆明市和玉溪市主要生产家禽, 两地家禽产量在2012年占了云南的一半以上。随着云南畜牧产业的持续发展, 各地区畜牧特色也将会更加明显[1]。

2 云南畜牧产业发展问题

(1) 科技的含量低。目前, 云南畜牧产业生产的主体技术仍旧是传统技术, 尤其是在部分山区和边疆地区, 饲养管理比较粗放, 经济效益很低, 甚至少数地区依然存在着以放养为主的原始畜牧业的情况。整个云南的猪、牛、羊出栏率、饲料转化率和个体产品率与我国先进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 饲料资源制约。云南用于饲料的粮食占了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 并且仍有着较大的缺口, 需要从外省调进大量的玉米进行补充。其中蛋白质饲料, 如鱼粉、豆饼等90%以上都需要从省外或国外调进, 而氨基酸基本靠从国外进口。另外, 云南没有对饲草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饲料资源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云南畜牧产业的发展。

3 云南畜牧产业发展对策

(1) 抓好实用技术推广。第一, 种、料是关键。要充分使用胚胎移植、冻精改良技术, 运用杂交优势, 提高良种覆盖率, 并配合秸秆利用、种草养畜、牛羊圈养和发酵床等养殖模式一同推广。第二, 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大畜牧兽医科技攻关力度, 解决云南畜牧产业中的疫病防治技术难题, 提高畜牧兽医技术的普及率。第三, 开展科学养殖。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 让科技在养殖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得到发挥, 实现养殖效益的增加。

(2) 开发利用饲料资源。要利用山地资源生产饲草, 合理调整畜牧结构, 降低粮食消耗, 实现云南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首先, 开展饲草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粮草间作、建设人工草场, 并指导养殖户使用氨化技术, 利用农副产品带动养殖。其次, 发展饲料工业, 以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导饲料工业发展, 确保饲料质量, 改善饲料市场混乱的局面。再者, 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兽医的工作环境, 实现服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最后, 开展畜禽棚圈改造, 使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沼气池和粪污处理相配套, 实现农村能源和畜牧产业协调发展。

(3) 加强疫病防控工作。要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 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促进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持,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完善应急机制, 明确防疫责任, 加强防控措施。加强动物免疫, 提高免疫效果。加强疫情监测, 制定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提升动物疫情预报能力。及时处理动物疫情, 动物疫情发生后, 必须按应急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损失。

4 结语

总之, 云南畜牧产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给云南畜牧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 不仅要重视这些问题, 更要因地制宜, 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实现云南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云南畜牧产业发展迅速, 实现了每年10%的增长速度。本文首先介绍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云南,畜牧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殷雷.云南畜牧产业“畜”势待发[J].中国畜牧业, 2013, 04:78-81.

云南省畜牧业 篇9

1 阻碍畜牧养殖发展的原因

由于德宏毗邻的缅甸属经济欠发达国家, 加之边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和对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不够, 所以畜牧养殖技术与内地相比相对落后。此外, 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养殖效益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和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扶持培养一批农村畜牧科技带头人和畜牧科技养畜示范户。2003年4月, 我站结合工作实际, 及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措施, 先后投入各种项目扶持资金20多万元, 在德宏州潞西市风平镇那目村建立了我州第一个畜牧科技示范村。

2 科技示范村基本情况

那目村位于潞西市风平镇东南部, 是德宏州最大的傣族自然村, 同时也是潞西市农副产品的最大集散地, 在全州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距州府芒市11.2 km, 总耕地面积6 219亩, 其中水田5 539亩, 人均1.5亩。2007年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 777户, 总人口3 852人。

2002年全村有养殖户381户, 占全村总户数的49%, 其中养牛户64户, 年养229头, 出栏105头, 出栏率45.85 %, 养牛收入6万余元;养猪户347户, 年养5 504头, 出栏2 821头, 出栏率51.25 %, 收入28万余元;全年养猪、养牛总收入34余万元, 户均年养畜收入800余元 (养殖户411户) 。

3 畜牧科技示范村建设内容

那目畜牧科技示范村是德宏州畜牧站在2003年建成的, 几年来通过畜牧养殖综合技术的培训和实施, 特别是贷款贴息项目、种草养畜 (冬闲田种草) 、厩舍改造、水牛挤奶、牛杂交改良、杂交犊水牛早期断奶及培育、猪和牛短期快速育肥、饲料青贮 (窖贮、地面贮、袋贮) 、驱虫健胃、疫病防治等实施, 建立了规模养殖场。实行人畜分开, 改厩内积肥为厩外积肥、推广使用沼气池。补饲精料和牛糖蜜尿素营养舔砖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这一主题, 积极扶持发展养牛科技示范户和养猪科技示范户。通过抓样板、树典型、做示范、启发和带动更多的边民进行科学养牛、养猪致富。

4 科技示范村开展和完成的主要工作

4.1 畜牧科技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学习与个别培训指导学习以及到外地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办法, 2003年~2007年先后组织培训农民1 000多人次, 扶持发展养牛示范户20户、养猪户30户。

4.2 利用贴息贷款发展养殖

2003~2007年, 我站共支付贷款贴息补助资金8万余元, 扶持畜牧科技示范户50户、贷款400余万元, 促进了养殖业发展。

4.3 卫生圈改造

扶持20户科技养牛示范户改造牛舍和建运动场等1662.5 m2, 其中, 6户是把牛舍建在村外, 实行人畜分开, 同时还带动其他养牛户自建和改造牛舍1 227 m2。扶持30户科技养猪示范户新建和改造猪舍2 500 m2, 其中, 17户是把猪舍建在村外, 实行人畜分开。扶持12户科技养牛示范户新建饲料青贮池500 m3;合计支出各种补贴费用9万余元。

4.4 科学饲养奶水

扶持傣族农民向波门过专业饲养奶水牛, 共饲养奶水牛36头 (含后备母牛和小牛) , 共生产销售水牛奶42 333.5 kg, 其中2003年923 kg、2004年6 187 kg、2005年9 630.5 kg、2006年11 805 kg、2007年13 788 kg。销售水牛奶收入169 334元 (42 333.5×4.00) , 加上出售杂交小公牛、淘汰部分挤奶水牛、后备母牛、出售牛粪等收入, 年平均毛收入6.5~7万余元, 年纯收入在3.5~4万元之间。

4.5 饲草贮备及冬闲田种草

从2003~2007年共推广种植多花黑麦草、象草、王草、饲用玉米等牧草1 500余亩。指导养殖户应用窖贮、地贮、袋贮等技术, 开发利用甘蔗稍、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 累计青贮和直接饲喂4万余t, 其中青贮饲料6 000余t, 按秸秆收购价60元/t计算, 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40万元, 使过去不成为商品的农作物秸秆变成了能换现金的牛饲料, 不仅增加农民收入, 还排除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4.6 做好试验示范推广

为了获得科学而准确的试验数据, 先后对200余头水黄牛、200余头猪进行育肥试验, 经过反复实地称重试验对比, 最后用试验数据来教育和带动农民, 让他们相信科学、应用科学。在坝区无放牧场地区域最好采用舍饲短期育肥技术, 时间一般不超过100 d, 在补饲和饲喂糖蜜尿素营养舔砖条件下, 水牛平均日增重 (ADG) 可达1 kg以上、黄牛ADG可达0.7~1 kg。每户年饲养出栏牛5~10头, 收入4 000~6 000元,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4.7 做好科学养畜技术咨询服务

2003~2006年, 先后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出诊防治畜禽疫病1 000余人次。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和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我站还在那目村委会自己出资建盖了技术服务工作室, 面积52 m2、耗资1.6万余元, 并派技术人员长期住点, 做到群众随叫随到, 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进行畜牧养殖技术的后顾之忧。

5 取得的成效

5.1 科技示范绩效

累计 (2003~2007年) 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户、带动户767户, 共饲养水黄牛3 716头, 出栏2 831头, 出栏率76.18%, 养牛总收入210余万元;累计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带动2 212户, 共饲养生猪34 911头, 出栏24 629头, 出栏率70.54%, 养猪总收入300多万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500多万元, 累计年户均养畜收入1 700元 (养殖户2 979户) ;其中:2003年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11户, 带动76户, 年饲养牛362头, 出栏179头, 出栏率49.4%, 收入12多万元;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5户、带动336户, 年饲养生猪5 726头, 出栏3 097头, 出栏率54.01%, 收入32万多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44万多元, 年户均养畜收入1 000多元 (养殖户428户) , 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5.08%。2004年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11户、带动110户, 年饲养牛542头, 出栏337头, 出栏率62.2%, 收入24多万元。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12户、带动362户, 年饲养生猪6 211头, 出栏3 680头, 出栏率59.24%, 收入37万多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61万多元, 年户均养畜收入1 200多元 (495户) , 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3.7%。2005年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20户、带动157户, 年饲养牛731头, 出栏502头, 出栏率68.7%, 收入36万多元。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22户、带动365户, 年饲养生猪7 035头, 出栏4 329头, 出栏率61.53%, 收入46万多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82万多元, 年户均养畜收入1 450余元 (564户) , 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2.58%。2006年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20户、带动180户, 年饲养牛1 064头, 出栏923头, 出栏率86.7%, 收入70万余元;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户30户, 带动户476户, 年饲养生猪8 530头, 出栏6 941头, 出栏率81.37%, 收入75万余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145万余元, 年户均养畜收入2 000余元 (706户) , 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86%;2007年扶持发展科技养牛示范20户、带动162户, 年饲养牛1 017头, 出栏890头, 出栏率87.51%, 收入70万余元;扶持发展科技养猪示范30户、带动474户, 年饲养生猪7409头, 出栏6 582头, 出栏率88.83%, 收入100万余元, 两项合计总收入170万余元, 年户均养畜收入2 400余元 (686户) , 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8.28%。

2007年与2002年相比, 全村养殖户由2002年的381户发展到686户, 增加305户, 增80%;养牛户也由2002年的64户发展到182户, 增加118户, 增加184.37%;年养牛也由2002年的229头发展到1 017头, 增加788头, 增加344.1%, 出栏也由2002年105头增加到890头, 增加785头, 增加747.62%;出栏率由45.85%提高到87.51%;养牛收入由2002年的6万余元, 提高到70万余元, 增加1066.66 %;户均养牛收入由2002年的900余元, 提高到3 800余元, 增加322.22%;养猪户也由2002年的347户, 发展到504户, 增加157户, 增加45.24%;年养猪从5 504头发展到7 409头, 增加34.61%;出栏从2 821头增加到6 582头, 增加133.32%;出栏率由2002年的51.25%提高到88.83%;养猪收入由2002年的28万余元, 提高到100万余元, 增加257.14 %;全年养猪、养牛总收入由2002年的34万余元, 提高到170万余元, 增加400 %;年户均养畜收入由2002年的800余元 (养殖户411户) , 提高到2 400余元 (686户) , 增加200%。

5.2 科技示范村的窗口作用

充分发挥畜牧科技示范村对外宣传窗口作用, 认真做好畜牧科技培训、技术咨询与宣传工作。2003~2006年共接待到示范村参观和学习的各级领导及干部群众3 000余人次。如:国家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中央电视台、泰国水牛营养学专家、云南省畜牧局、云南省电视台及其它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全州各县市组织的农民养殖参观学习团、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班的学员等。

5.3 增加再就业机会

上一篇:家兔实验下一篇:产生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