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河口县

2024-09-19

云南省河口县(共8篇)

云南省河口县 篇1

一、洞口县宗祠资源概况

洞口县位于东经110°8′48″~110°57′10″, 北纬26°51′38″~27°22′23″, 坐落在雪峰山脉的东侧, 属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位置。而“中国宗祠文化之都”、“中国楹联文化县”、“蔡锷将军故里”、“中国雪峰蜜桔之乡”等美誉也都给予这座魅力的小县城。

文物局的有关资料显示, 洞口县现有近300个姓氏, 在明清之前洞口县就有137个姓氏, 其中人口比重较大的有萧、刘、尹、王等40多个姓氏, 这为洞口丰富的宗祠资源奠定了人文底蕴。素有“天下宗祠”之称的洞口宗祠, 现仍有40多座结构相对完整的宗祠建筑分布在洞口县各个村庄, 其中20多座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犹如一粒粒经过历史长河洗涤过的珍珠, 熠熠夺目。有被电影《粉墨人家》看中了美轮美奂的宗祠建筑而定为拍摄地的金塘杨氏宗祠;有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提笔写下“湖南第一望”的江潭王氏宗祠;富含底蕴有着“文史博物馆”之称的高沙曾八支祠等著名的宗祠。

洞口县所拥有的众多氏族中亦有许多名门望族,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洞口县宗祠的繁盛。位于洞口县伏龙洲上的萧氏宗祠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宰相萧何的后裔;石江镇江潭村王氏宗祠的王氏就是明朝王元帅的后代, 宗祠建筑中的中堂元帅殿就是其族人为了纪念在明朝初期就被朱元璋任命为当朝元帅的王以权而修建的。

洞口宗祠建筑形式缤纷出彩, 规模宏伟。不难发现, 在我国有很多同地区的古建筑都会刻意采用同种建筑形式、手法, 但是洞口宗祠并没有拘泥于此, 而是分别采用各种形式: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等。这样使得洞口宗祠的形式各样, 各种传统工艺得以很好的展示, 极具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 主要采用木雕装饰的江潭王氏宗祠, 其千姿百态, 磅礴大气而又精细入微, “双龙抢宝”、“狮象麒麟”、“百鸟朝凤”等木雕造像栩栩如生, 让人叹为观止。洞口宗祠普遍建筑规模都较其他地方宗祠大, 进深普遍三进, 多的五进。其中的曾八支祠、萧氏宗祠比其他地区的宗祠一般大两到三倍。有专家曾评论:湘西南洞口的宗祠规模宏大, “如北方汉子粗犷豪气”。

洞口宗祠楹联丰富, 文学价值高。洞口县人杰地灵, 人才辈出, 许多宗族都有许多文学造诣很高的大家, 因此洞口宗祠的楹联文化内容精彩纷呈, 极具文学价值。“黄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彰显出洞口县山门镇凫塘村黄氏宗祠的大气, 这是由清末书法家黄自元亲笔题写。不单如此, 门框石刻对联楷、行、魏碑三种挥洒自如, 磅礴俊逸的字体也分别出自这位书法家之手, 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位于高沙镇的曾八支祠, 其匾额对联数量是洞口宗祠中最多的, 宛如宗祠楹联文化艺术殿堂, 让人目不暇接, 如“爽挹西山, 祥和绕宅;道承东鲁, 忠恕传家”、“资水如练、凤岭如屏, 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 千秋无愧宗风”、“开理学门, 后起当思进步;守孝经训, 先人自有遗风”。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春风沂水”、“一家仁让”、“同归于厚”三块由曾国藩与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钧分别书写的巨匾。宗祠里还保存着一副对联:“资水如带, 凤岭如屏, 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 忠臣在汉, 千秋无愧宗风。”这也是由曾国藩所题写的。当然, 其他宗祠也有不少名人留下的痕迹, 如何绍基、徐世昌、谭延闿、赵恒惕等名人的佳作。

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美轮美奂的宗祠建筑, 正是当下发展高层次旅游、深化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力度不够, 政府投入不足

近年来, 不少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相关的宗祠旅游开发却甚少。2009年, 洞口县通过了《中共洞口县委、洞口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 2010年又制定了《洞口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 同时也对洞口县其他的一些景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是对于宗祠这颗璀璨明珠的开发力度却远远不够。纵观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现状, 仅一处进行了初步的旅游开发, 并且还不是全面对游客开放。2014年有关部门才计划准备在宗祠建立相关的展馆。由此可见, 洞口县的宗祠旅游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远远不足。

(二) 宗祠占地面积少且独立存在, 旅游吸引力弱

宗祠是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立的, 一般来说建筑面积都不大。虽说洞口县的宗祠规模比其他宗祠的规模普遍较大, 可是作为游客参观的景点, 只是单独的一座建筑物, 游客所滞留参观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之宗祠建筑之间的距离较远, 分布相对独立, 这必定使游客进行短暂的参观后就要驱车赶往下一个参观点, 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这也是目前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仍未形成规模、没有有效的旅游线路、只有单个旅游点的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旅游吸引力减弱, 影响游客前往。洞口县宗祠虽然具有很高的科考、艺术和欣赏价值, 但因其分布较为分散且单座宗祠提供给游客参观的资源相对较少, 周边又没有相呼应的旅游景点, 所以其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 宗祠旅游缺乏宣传, 知名度低

洞口县宗祠虽然拥有着“天下宗祠”、“中国祠堂精华荟萃之地”、“中国宗祠文化之都”这样的美誉, 洞口县的宗祠仍然鲜为人知。目前, 洞口县对外主要是宣传营销类似“雪峰蜜桔”这类的传统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 而对宗祠极少有大规模、大范围的对外宣传, 更谈不上营销。在洞口县当地的旅行社中, 尚未发现任何一条包含洞口县任意宗祠的旅游路线, 也没有关于洞口县宗祠的旅游宣传单页介绍。洞口县宗祠在当地的知名度尚且如此, 在外面就更加无人知晓了。缺乏对其宗祠旅游的宣传和营销, 导致洞口县宗祠旅游知名度低, 这是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的严重问题。

(四) 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 洞口县宗祠的主要保护与管理工作都由县文物管理局进行, 单一的部门进行保护, 势必由于精力不足造成保护不够全面, 措施不够到位。许多宗祠并未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看守, 看护松懈。当地居民反映, 宗祠曾被侵占私用, 堆放保管桌椅板凳等私物。位于高沙镇的曾八支祠, 负责看守的仅有一位年迈的老妇人, 看守力量薄弱。虽然洞口县对现有的宗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 但是却忽视了日常的保护, 造成了宗祠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坏。

三、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对策

(一) 强化政府主导, 加大开发力度

对于洞口县的宗祠旅游开发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 协调和解决宗祠旅游开发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积极形成为发展洞口旅游的一股合力。政府要对洞口县的宗祠资源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 充分了解宗祠的数量、特色、类别、当地经济状况及旅游区位条件等。以这个为基础, 政府部门再进行科学的布局、规划, 制订出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方案。同时, 要抓住旅游发展时机,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保护修缮工作, 县财政局应该制订一个计划, 每年投入多少资金, 以支持宗祠旅游开发。另外, 政府要认真做好宗祠旅游开发的相关文件,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以便有更多的资金能用于洞口宗祠旅游开发, 从而保证开发进程。

(二) 整合旅游资源, 合理进行产品组合

在竞争和获益冲突, 区域旅游要想增加游客在该旅游景区的停留时间和游客数量, 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实现该区域内旅游景区共同发展, 在产品组合上统筹规划, 全面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洞口县宗祠分布点多面广的局面, 在旅游产品组合时, 可以与周边其他旅游景点进行整合, 加强区域协作。

根据洞口县宗祠的分布情况, 纵观县内其他景点的区位, 在宗祠开发中可与周边其他类型旅游景点进行整合。一是整合曾八支祠、杨氏宗祠及周边的金龙寨、建兴县遗址、黄桥龙潭铺景区、双龙洞等旅游景点, 打造“中国宗祠文化之都”孝文化旅游区;二是整合蔡锷公馆、张氏宗祠、尹氏宗祠、尹定公祠、潘荣公祠等, 打造“蔡锷故里, 宗祠文化”文化旅游区。

同时, 在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时不应局限与县城内, 借助于区位优势亦可以与邻近的一些已经开发的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进行合理整合。例如, 整合洞口宗祠、新宁崀山、桂林山水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三者间的区位布局优势, 打造出一条人文与自然双重享受的旅游线路。

(三) 加大洞口县宗祠旅游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知名度

关于洞口县宗祠旅游的宣传促销, 首先应该对当地居民群众进行普及宣传, 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珍贵的旅游资源, 具备一定的宗祠常识及拥有一种自豪感, 使得“宗祠文化之都”名副其实。同时, 群众之间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自发性的口头宣传, 甚至是自发在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宣传, 也能增加洞口县宗祠旅游的知名度, 吸引部分游客前往。

县政府可以主动参加各种国内旅游交易会, 向外推广洞口宗祠;可以通过拍摄相关的记录片, 利用网络、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传播来提高知名度;可以利用宗祠戏楼的祁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旅游市场上消费者的目光。在宣传过程中, 要对“天下宗祠”、“中国祠堂精华荟萃之地”、“中国宗祠文化之都”这些名片进行大力宣传, 从而使洞口县宗祠旅游在游客心中做到领先定位, 加深游客有洞口宗祠的认知度。

(四) 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宗祠资源的保护

宗祠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具有不可再生性、易损性, 由于旅游的深度开发必然给宗祠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在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中, 要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一方针。在制订保护规划的基础上, 进行专人管理保护;在技术方面, 加强文物保护的相关科技投入、建设, 不断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 提高保护水平, 做到科学保护。县旅游局应该积极与文物管理局进行沟通配合, 在有效利用宗祠资源的同时, 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杜绝现存的一些私自占用宗祠场所的现象。宗祠资源保护工作不仅是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 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同时, 还要深入群众, 对当地居民进行相关方面的宗祠保护知识普及, 做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工作, 提高当地居民对宗祠保护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同时, 应当增加宗祠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 唯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真正做到对宗祠建筑的有效保护, 从而进一步促进宗祠旅游的持续发展。在洞口宗祠旅游开发中, 可以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鼓励企业进行赞助及社会募捐, 设立文物保护基金。

摘要:宗祠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类珍贵文物, 摒除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因素具有很高的审美、文化、历史、艺术及科考价值。文章以被誉为“中国祠堂精华荟萃之地”的湖南省洞口县的宗祠建筑群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洞口县宗祠旅游开发的分析, 试图找出洞口县宗祠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希望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宗祠独特的魅力, 以便促进洞口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宗祠,湖南省洞口县,旅游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龚新.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06) .

[2]欧阳彦红.洞口县古祠堂群宗祠建筑牌坊门形制浅析[J].山西建筑, 2011 (29) .

[3]王兆燕.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03) .

[4]曹砚农.湖南洞口曾八支祠的古韵新声——再谈宗祠建筑文物的功能与价值[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9 (02) .

[5]欧阳彦红.洞口县宗祠建筑形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肖智群.洞口宗祠之美[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9-02.

云南省河口县 篇2

关键词 云南河口 ;褐足角胸叶甲 ;动态分布规律 ;危害率 ;虫情指数

分类号 S433.5

Abstract Greenhouse feeding, Fixed-point monitoring of two years and classification survey were used for studying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banana Basilepta fulvipes in hekou. the results show that harm of banana Basilepta fulvip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umidity, temperature, and in proportion to the field growth and decline regularity which harm was happened. Th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during December to March next year is lowest in a year, its harm rate and pest index is lowest ,it is only between 0~3.08% and 0~0.77. the temperature was very high in May to September, but the rainfall only in May to June and August to September are most, which appeared twice peak, harm rate and pest index reached two peeks.The harm rate were 28.67~57.22% and 31.56~32.78% .The pest index were 7.17~14.61 and 7.58~8.22. The Basilepta fulvipes has three generations, generations overlap, adult emergence in May, June, August and early November, the maximum peak between the May and June. The adul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eenhouse and the field.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heat and rainfall are obviously which affec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distribution and harm of Basilepta fulvipes in different areas. the harm degree of the banana Basilepta fulvipes from serious to slight is east, west then south central. In addition tohe occurrence of mountain temperature inversion mostly appears in south central, the higher the altitude, the lower temperature, the more number of species breeding, the heavier har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rainfall. .

Keywords Hekou of Yunnan ; Basilepta fulvipes ; dynamic distribution ;harm rate ; pest index

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eschulsky)属鞘翅目肖叶甲科角胸叶甲属(Basilepta),又称叶跳甲[1-2]。中国之外关于该虫的研究很少, 澳大利亚在1998年和1999年针对产自韩国的韩国梨和日本的富士苹果发布的入境风险分析中均提到该虫的潜在危害性[3-4]。该虫在中国北方首先是发现危害玉米,而在中国南方发现该虫危害菊科植物[5-13]。李朝生等[14]首次报道了该虫在中国广西省南宁地区危害香蕉,赵素梅等[2]也报道了该虫在云南省河口地区危害香蕉,陈伟强等[15]初步地报道了云南省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情况,赵素梅等[16]报道了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生物学特性。据陈伟强等人报道,褐足角胸叶甲主要以成虫群集或迁移来为害香蕉未完全展开的嫩叶及刚抽蕾的嫩果皮,被害叶片出现不规则褐色弯曲的焦黑色蛀食状,或被害嫩果在果皮上形成不规则褐色弯曲的焦黑色蛀食状,严重地影响香蕉果实的外观品质并失去应有的商品价值,在没有采取防治措施或预防不当的情况下,云南河口县1.25万hm2香蕉果实将100%受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危害,全县每年因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香蕉产品损失在30%左右[15],可见加快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规律性研究十分迫切,笔者研究及报道了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在云南省河口主产地区的为害动态分布规律,供参考。

nlc20230903150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云南省河口地区的1.25万hm2香蕉园,试验(包括监测点及大棚饲养点,下同)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巴西蕉’。

建设大棚1个,大棚宽12 m,长30 m, 大棚四周及顶部均安装80目的防虫网,在大棚内种植45株香蕉,品种为‘巴西蕉’。

1.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云南省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内,东径103°4′~104°17′,北纬22°30′~23°02′,年均温度22.6℃(县城),年积温8 200℃(县城),降雨量1 780 mm,土壤为微酸性,其详情依据不同试验点又有较大的变化。

大棚饲养:大棚饲养点位于河口县西部,距离河口县城11 km的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所本部内,土壤属于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结构,有机质少于1%以下,土壤水肥力状况相对较低,pH为4.9~7.0,平均值6.08,年均温度22.6℃,年积温8 200℃,降雨量1 780 mm。

监测地点:① 为河口西部地区的农行香蕉基地海拔250~300 m及坝沙村委会海拔450~500 m的地区。② 中南部地区选择蚂蝗堡农场海拔250~300 m及南溪农场14队海拔450~500 m的地区。③ 东部地区选择南溪镇马多依上寨村委会海拔250~300 m及龙保村委会海拔500 m。上述监测点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同一海拔内其栽培环境的土壤质地、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保持一致,pH为5.4~7.0,降雨量为1 780 mm,热量分布随着海拔点升高逐步降低。

1.2 方法

采用定点监测及分级调查法进行研究,分为5级,见表1。

在河口地区的1.25万hm2香蕉中分为中部、西部及中南部地区,分不同海拔高度(250~300 m及450~500 m)进行该虫发生危害监测,同一海拔的定点监测按不同位置选取5个点(5点法),每个点随机监测10株香蕉,共为50株香蕉的褐足角胸叶甲危害情况,每10 d调查1次(平均每个月为3次,并且在监测时间上前后不超过2 d)。

同时,对大棚内种植的45株香蕉,采取定植后一年四季均不打药,2011年5月1日放入成虫180头,每7天调查1次,并重点观测成虫数量及监测新抽的香蕉叶片、幼嫩的果实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情况,计算其发生危害率及虫情指数。

危害率(%)=(危害株数/监测、检测总株数)×100%。

虫情指数=∑(虫级株数×代表数值)/(株数总和×虫情最重级的代表数值)×100。

同时,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MRT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河口地区1.25万hm2香蕉园动态分布规律与气候的关系

2010~2011年,连续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达到了显著、极显著性差异水准。褐足角胸叶甲种群动态分布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从田间监测结果来看,种群数量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3月是危害的最低时期,危害率、危害指数均为0~3.08%及0~0.77;5~6月出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平均分别达到28.67%~57.22%及7.17~14.61;8~9月份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小高峰期一年当中的最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平均分别高达31.56%~32.78%及7.58~8.22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直至翌年3月中旬开始回升,详细见表2、3及图1~4。

2010~2011年云南省河口地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虫情指数动态是有差异的,但差异不显著,详见表2~4及图5、6。

结合表3、4及图7的气候变化来分析,3月份气候回升以后,褐足角胸叶甲种群动态分布与发生危害开始趋于上升阶段,5~6月由于雨季的到来加上温度的迅速提升,出现了一年当中褐足角胸叶甲种群动态分布与发生危害的高峰值,而连续2年的8~9月份中出现了30℃以上的高温及300 mm/月以上的降雨量,使褐足角胸叶甲种群动态分布与发生危害达到一年当中的最高峰值,11月份与翌年2月份温度及降雨量属于一年当中的最低值,褐足角胸叶甲种群动态分布与发生危害最低。因而,云南省河口地区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温度、湿度密增加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说明云南省河口地区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及危害。

2.2 不同地区、海拔高度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种群动态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2.2.1 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析

2010~2011年,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及危害虫情指数在不同地区的动态分布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准。① 危害率,2010年,河口东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32%)>河口西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15.46%)>河口中南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9.71%);2011年,河口东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26.41%)>河口西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20.60%)>河口中南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13.85%)。②为害指数,2010年,河口东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7.28)>河口西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3.91)>河口中南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2.79%),2011年,河口东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6.70)>河口西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5.03)>河口中南部地区褐足角胸叶甲的为害指数(3.47)。

云南省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其年均热量不与等高线相平衡,也不与经度相叠加,部份地区的山地逆温现象都十分普遍,因而不同地区的相同海拔的热量分布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时降水量也有较大差异。因而,热量、降雨的高低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种群动态分布差异也十分地明显。

nlc202309031508

2.2.2 不同海拔高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3可以看出,云南省河口地区1.25万hm2香蕉园同一地区不同海拔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虫情指数动态差异,除中南部地区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地区均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准。① 危害率,2010~2011年,河口东部地区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28.78%~35.5%)>河口东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24.08%~28.5%);河口西部地区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21.08%~21.89%)>河口西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9.83%~19.32%);同时,2010年河口中南部地区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15.58%)>河口中南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率(3.83%),但2011年河口中南部地区差异不大,海拔250~300 m点发生危害率为13.635,而海拔450~500 m点发生危害率为14.08%。② 虫情指数,2010~2011年,河口东部地区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7.24~7.33)>河口东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6.16~7.23);河口西部地区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5.50~5.36)>河口西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2.45~4.55);但河口中南部地区有所不同,主要是:2010年,海拔250~3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3.96)>河口中南部地区海拔450~500 m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虫情指数(1.62),而2011年河口中南部地区差异不大,海拔250~300 m点发生危害虫情指数为3.42,海拔450~500 m点发生危害虫情指数为3.55。

在河口地势的大体北高南低中,雨水分布差异不明显,但热量的分布明显不均,这些地区基本都有规律可寻的,其中的中南部地区的地势最为复杂,海拔100~600 m区域内的97.76%均为山坡地,这一地区的山地逆温现象最为普遍,因而出现了不同海拔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虫情指数动态差异不显著,也出现了海拔越高危害稍微偏重的现象。从河口东部、河口西部地区的不同海拔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虫情指数动态差异性结果来分析,都具有了共同特点是:在同一地区环境内海拔越高,热量分布越低,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虫情指数越低,说明了在云南省河口地区环境栽培下同一季节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种群数量波动、危害与温度等有很大的关系,在满足于正常年份的降雨条件下,温度越高种群繁育数量越多,危害越重。

2.3 大棚饲养发生危害率、虫情指数与虫口数量的关系

2.3.1 气候变化与大棚饲养成虫消长、田间消长的关系分析

从图3、4可以看出,5~6月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虫情指数出现高峰值,这与大棚饲养6 月中旬成虫盛发的时间点基本一至。8~9月的田间消长中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虫情指数也出现最高峰值,这与大棚饲养成8月上旬开始现第二代成虫,8 月下旬至9月初成虫最多之后逐渐减少的时间点出入不大。至于11月的田间消长明显减少,这与大棚饲养成11 月下旬第3 代成虫出土,第3 代成虫较少为零星发生也基本保持一至,因为11 月下旬第3 代成虫出土很少,所以田间消长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动态及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虫情指数明显减少。

从图7、2.1及2.2的分析结果来看,云南省河口地区香蕉主产区的5~9月份始终保持温度较高,及每年仅5~6及8~9月降雨量最多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大棚饲养成虫消长与田间消长呈现正相关性,高温高湿是大棚饲养成虫消长与田间消长的主要原因。

2.3.2 大棚饲养发生危害率、虫情指数与虫口数量的关系

大棚饲养发生危害率与虫口数量有高度的相关性,从8月6日~9月6日的第11~14次大棚饲养调查中,虫口数量最大为121~169,发生危害率均为100%。见图8。

大棚饲养虫情指数与虫口数量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8月6日至9月6日的第11~-14次大棚饲养调查中,虫口数量最大为121~169,危害指数在8.27~10.04。见图9。

3 讨论及建议

香蕉叶跳甲主要取食香蕉的幼嫩部位的表皮,不仅影响香蕉的生长发育,而且嫩果表皮被取食后,在香蕉果实上留下斑驳的花纹,严重影响香蕉的品质。 本研究通过大田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香蕉叶跳甲的发生危害规律。固,此项研究对于我们今后在云南河口地区建立一套有效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综防体系,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因而,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十分远大。

由于河口地区不同地区的相同海拔的热量分布是有较大差异,降水量分布也明显不均,造成了不同地区的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危害种群动态分布差异也十分地明显。目前,我们虽然对褐足角胸叶甲已经做了一些发生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但随着不同年份的气候异常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情况,因而建议在生产上应对褐足角胸叶甲的预测预报工作,以利于采取措施更好地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谭娟杰,虞佩玉,李鸿兴,王书永,等.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八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104.

[2] 赵素梅,陈伟强,谢艺贤,等. 几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的毒力测定[J].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52-56.

[3] Australian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 service. Final import risk analysis on the importation of fresh fruit of Korean Pear (Pyrus ussuriensis var. viridis T. Lee)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M]. Australia. 1999.

nlc202309031508

[4] Australian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 service. Final import risk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ion of fruit of Fuji Apple (Malus pumila Miller var. domestica Schneider)from Aomori prefecture in Japan[M]. Australia. 1998.

[5] 杨建国,王泽民. 北京地区褐足角胸叶甲发生严重[J]. 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0):43.

[6] 屈振刚,赵聚莹,张海剑,等. 玉米新害虫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与为害特点[J].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25,40.

[7] 赵会斌. 涞水县部分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发生严重[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3):12.

[8] 李仁烈,李祚兴,金克勇. 几种菊花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 江西园艺,1999(6):39-41.

[9] 汪荣灶,占 武,吴东升. 黑足角胸叶甲生物学的观察[J]. 江西植保,2000,23(1):10-11.

[10] 吴彩谦,朱来佳,黎达境,等. 茶角胸叶甲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J]. 广东植保,2010,23(1):20-21.

[11] 羊柏娥,王元江. 茶角胸叶甲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2008,35(3):24-26.

[12] 何学友,菜守平,吴智才. 中国森林病害,2011,30(3):16-26.

[13] 赵会斌. 中国植保导刊,2009(3):12.

[14] 李朝生,韦华芳,霍秀娟,等. 香蕉褐足角胸肖叶甲生物学特性[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2):1 486-1 488.

[15] 陈伟强,赵素梅,谢艺贤,等. 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报[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4):47-51.

[16] 赵素梅,陈伟强,谢艺贤,等.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生物学特性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10):46-50.

云南省河口县 篇3

关键词:云南,河口,沿边开放

河口地处云南省东南端,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河口与越南老街市、谷柳隔南溪河、红河相望,是云南重要的边贸城市之一。长期以来,河口的对外贸易停留在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层次上,相应的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利用外资及口岸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提升河口沿边开放,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格局上看,有利于加快中国陆路开放通道的建设,改变中国外贸运输单向东运的运输结构,形成“东向”与“西出”双向并举的对外交通运输格局,从而带动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向西形成产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东西合作;从东中西区域格局上看,有利于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实现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从云南对外贸易的格局上看,更有利于促进云南和河口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一、河口对外贸易的特点

1. 独特的贸易区位优势。

河口是国家一类口岸,是云南沿边开放城市之一,边境线长193公里,有河口及坝洒、老卡等各级口岸。河口口岸距昆明公路470公里,铁路468公里,至越南河内公路320公里,铁路296公里,至越南海防港铁路386公里,至胡志明市铁路2 026公里,距出海口———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416公里。

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在此形成枢纽与老街口岸对接,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口岸具有十分明显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是滇越大通道主要口岸。在中国推动中国经济与亚欧大陆的直接融合,进一步确定中国西部尤其是云南在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桥上枢纽地位同时,未来河口将在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成为中国和东盟货物的主要集散地。

2.贸易具有资源互换、优势产业互补强的特征。越南属发展中农业国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制造业比较落后,商品短缺,大部分工业品需从国外进口,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林产品、农产品、矿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对工业制成品及相关技术、设备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越南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需求旺盛,双边开展对外贸易互补性较强。与越南比邻的云南背靠全国,工业上,轻工、纺织等行业具有明显和比较优势。农业上,云南的烟草、蔗糖、茶叶橡胶等优势明显,而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的大米出口国,咖啡、腰果、水产品优势明显,双方产业互补性强。能源产业上,云南省与越南在能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云南省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短缺,越南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电力资源十分短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

二、提升河口边境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口岸经济与河口县域经济关联度较高,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河口经济结构呈现三、一、二特征,第二产业较弱,表现出对口岸经济的高度依赖,县域经济呈现自生能力较弱的特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口岸经济已成为河口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口岸经济与河口县域经济呈现高关联度,一旦口岸经济因国际政治、经济等等因素受到影响,对河口县域经济的影响极大。2008年4月,百年未遇的国际经济危机导致越南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口岸进出口贸易造成了较大影响,越南盾急剧贬值,已签订的合同履行成本增加,贸易风险加大,口岸经济急剧萎缩,导致河口县域经济大幅下滑。因此县域产业结构较单一,产业加工能力较弱,产业链短,口岸只起到了“通道”作用,口岸经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2. 河口口岸经济对国家边贸优惠政策过度依赖。

边贸是河口县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口岸贸易每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50%以上。由于河口发展边境贸易的基础和条件还非常薄弱,对国家边贸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大,边贸政策与河口边贸兴衰呈高度相关。国家出台一个好的边贸政策,带来了当地的经济繁荣、贸易增长。反之,就如1996年国家取消边贸进口免税优惠政策和边贸企业经营权自主审批政策,河口边贸大幅萎缩,连续九年徘徊。

3.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于提升沿边开放的要求。虽然近年河口口岸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昆河公路的开通将缓解运输成本高、大吨位集装箱难以通行等等问题。但是要提升沿边开放,还存在基础设施上的制约:一是口岸货场的功能、设施不完善,河口现在只有河口口岸一家集物流、仓储、检验检疫、查验的货场,其余货场均是小型停车、换装货场,规模小,分散各处,相互隔离,仓与仓之间没有转接业务,不能转仓,不能资源共享,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二是边民互市交易没有建成划行归市的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三是滇越米轨铁路“老、小、难”制约仍将持续,部分企业已在其他口岸寻找更为便捷的出货渠道。四是红河航运开发滞后。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使得人、车、货进出及通关速度和效率受到影响,进一步提升河口口岸对外贸易受到制约。

4.边境贸易仍然是双边贸易最重要的方式。多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东盟一般贸易的优惠政策,并大力加以引导,但河口与东盟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却未等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2005年,边境小额贸易“不降反升”,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对东盟最主要的贸易方式;边境贸易的持续繁荣,虽然对促进经贸交流,增加边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活跃口岸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种仅仅依靠地缘优势和互补性资源输出的边境贸易,远远不能适应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的需要。

三、河口提升沿边开放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平台,推进河口开放型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前期酝酿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并加快河口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平台建设的条件已具备。

1.目前“中国—越南河口经济合作区”项目已取得了三方共识。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一种世界性创新的双边合作方式,河口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将是一个集边境贸易、出口加工、边境旅游和边境物流于一体化的综合经济合作区。中国方面,中央和云南省政府一直以来积极助推;越南方面的态度也十分积极、明朗;同时该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GMS合作重要项目的援华项目立项,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时给予15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UNDP的推动可以充分发挥其协调能力和影响力,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 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河口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

立,符合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将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作为国家“提升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试点项目之一,在国家层面高位推进。同时,合作区的建立也是澜—湄次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载体,直接关系到云南与越南该区域内经济快速增长。合作区的建立可以极大地增强中国对东盟各国经济主体的极化效应,符合中越双方利益和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关系的长期发展要求,符合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对云南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河口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设立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河口国际口岸、公路、铁路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越跨境经济合作核心区建设已启动,双方合计规划面积为129.85平方公里。双方确定“中越红河商贸城”为跨境合作区的核心区,其中中方规划建设2.85平方公里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老街省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的金城商贸区,合计5.35平方公里;越南方老街口岸经济区、腾龙工业区、贵沙矿区正在逐步完善规划建设中。目前越方已完成“三通一平”;中方区内三条主干道路、联检验放大厅和国门、验货场、界河治理三期工程、红河公路大桥六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完工或趋于完工。

4.云南区域内“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昆明—河口经济走廊产业分工格局已成型。在云南省走廊沿线中,省会城市昆明、玉溪、红河、文山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聚集型的产业群。中方以昆河经济走廊云南段的昆明、红河、玉溪、文山四个州市的城市经济和工业园区及物流网络为支撑;越方以昆河经济走廊越南段的河内、海防、广宁等省市的贸易和主业产业及港路物流网络为支撑。形成了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越南河内,上下游衔接,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分工格局。昆河经济走廊建设格局已形成促进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先行示范的局面。

(二)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六个提升为支点撬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

1.提升当地政府制度创新力。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还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升河口沿边开放,首先,应提升当地政府管理的协调力,进一步理顺责任、义务、权利相互背离关系,把职、责、权及监督机制集于一体,才能做到有职有权,实现有效管理,减少管理体制所带来的耗损。其次,创新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胆创新,在政策优惠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沿边开放先行先试,推进边境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再次,获得国家战略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功的基础。地方政府方面应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实现内外联动力、高层互动、上下互动,使跨境合作区最终得以成功批准。

2.提升河口经济自生能力。培育特色产业群,提升河口经济自生能力,拉伸产业价值链,与口岸经济形成互动机制。昆河高速公路开通后,制约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基本解决,凸显的区位优势日益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投资兴趣,充分利用越南资源、市场发展加工贸易前景广阔。许多在河口通过对外贸易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外地企业家,已有就地转向发展边境加工业的趋势。所以,在目前继续发展壮大口岸经济的同时,做强河口工业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在GDP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河口“工业短腿”的状况,增强河口经济自生能力,形成多元经济发展的格局。

(1)拉伸重点企业的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大方向。产业链的长短,决定了行业赚取利润空间的大小,河口应积极依托“昆河经济走廊”产业带,将现有的产业链向上、下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引导帮助企业在河口发展粗加工和精加工,进而让“无根工业”扎下根,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向深加工发展,努力做强做活边境贸易,提升河口对外开放水平。(2)积极融入个开蒙城市群。以优惠的贸易政策和发展环境,吸引投资,聚集经济资源,壮大经济实力,以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昆河经济走廊的切入点,尽快建成昆河经济走廊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和前沿增长极。(3)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河口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生产和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带动全县的外贸发展,即扶持培养骨干外贸企业、大力发展品牌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对本县、乃至其他区县企业的进出口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吸引云锡、云铜、云冶等大企业进入;越南是全球主要的农水产品供应国之一,有利于就地利用既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河口可利用进出口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财源,推动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3.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河口口岸出口产品主要是资源性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及深加工农产品是河口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这些产品出口应给予适当优惠。同时,结合国家降低或取消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国内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产品的出口,从而优化河口口岸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口岸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 提升河口边境旅游业对经济的牵引力。

旅游业是带动力非常强的产业,河口面向越南丰富旅游资源和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背靠的是中国的旅游大省云南;大力培育河口边境旅游,是河口经济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大河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越南的合作,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其次,在旅游合作方面,实行营销联动合作,整体推进。可搞跨地域联合,联手进行营销,以形成规模产生合力。再次,实行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比如,可通过“两廊一圈”机制将边境旅游、西南区与东部旅游连通起来,对中越“红色旅游区”和绿色旅游的资源整合,打造边境旅游品牌项目,提升中越边境地区旅游品牌。

5. 提升口岸资源整合力。

开发并整合边境资源,边境资源最主要的是跨境网络资源,例如,边民的跨境社会关系网、企业的经贸网与产业链、交通运输技术关联网、城市网络以及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跨境协议网络等等。开发、整合这些资源,将使其整体效能得以发挥。对于跨境人群、人才、民族文化等本地的知识、智慧产权资源,应实施保护式开发。

6. 提升物流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的建设。

河口的区位决定了其是中国向东南亚实施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河口将成为连接中国大西南和东南亚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将成为中国—东盟物流中心。然而河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人工重复操作、人力资源内耗等问题依然存在,实现物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应对国内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提升河口口岸贸易的当务之急。

云南省河口县 篇4

为切实加强危险废物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推进我县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的通知》(云府办明电„2011‟98号)和州政府《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州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的通知》的通知(红府办发电„2011‟257号)要求,河口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内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现将河口县的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州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制定了河口县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方案(河府办发电„2011‟45号),按照方案的部署,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10月10日专门召集环保、卫生、教育、交通、水务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好相关排查工作,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危险废物监督管理,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加强化工行业、重金属等污染企业的危险废物管理和隐患排查,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确保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并严格责任追究。

二、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大排查

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全面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数据核实,认真组织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全县共出动车辆7次,检查人员20人次。对大排查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限期整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单位),坚决进行停产整顿,整顿后仍然达不到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关闭。通过大排查,彻底摸清了我县危险废物情况。我县年产生危险废物1吨以上的单位有6家,其中化工企业1家,医院5家,我县无危险废物经营单位。

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制定危废物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实行安全生产和环境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实现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三、加强沟通,形成合力

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排查,环保部门重点对生产性工业企业进行了排查,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排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实验室废物处置情况进行排查,水利主管部门根据水功能区划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保障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四、严格执法,规范化管理

根据国家关于危险废物管理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置,依法控制危险废物产生,规范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对产生危险废物的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严格审查,对产生危险废物不能有效处置的项目,不同意立项和审批。现有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要求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加强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产生,对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有效利用和处置;不能由单位自身利用或处置的危险废物,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利用或处置,不得随意丢弃、堆放或提供给无处置资质的单位或个人。

从事危险废物承运的道路运输单位,必须具备危险货物运输资质。承运车辆和承运人必须具备国家关于危险货物运输规定的条件。禁止无资质的运输单位和个人承运危险废物。

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其危险废物需出厂转移的,必须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产生单位、接受单位、承运单位必须如实填写转移联单并妥善保存备查。

河口县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大排查

云南省河口县 篇5

一、课改历程

如何实现校本教研的机制创新,实现校本教研的常态化、全员化、持续性和有效性, 真正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走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子,是洞口一中一直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该校大致经历了三个实践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6年):整体启动, 教研推进

洞口一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 相结合,学习先进地区、全国名校的办学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名校牵手,与名家同行;历经多层次、多角度的教研培训,转换思想,依托校本教研,逐步建立新的教学制度,注重循序渐进,确保校本教研常态化、全员化。尝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突破评价的瓶颈,有利推动了课改,课改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几年来,学校及教师获省、市级以上成果十余项。

第二阶段(2007—2011年):着力课程, 突破课改难点

洞口一中立足实际、深入研究,逐步破解学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全面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与课程开发难题, 并积极探索县域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长效机制。其中“成功教育在农村中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与校际联动研究”等课题获省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11个;《农村中学生社会交际读本》《中华古诗文诵读读本》《美丽的洞口》等8种校本教材分别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洞口一中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学

洞口一中的设想是:以“有效教学” 为切入点,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 讲课评课、课例交流、研讨反思”等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课题引路,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助推校本教研,实现学与教方式的变化,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力、创新能力为宗旨,成立了洞口一中课堂教学高效模式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制订了《洞口一中课堂教学高效模式研究实施方案》,申请并立项了省级课题“洞口一中课堂教学高效模式实验研究”。课题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编写导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之路,着力改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实践、反思、 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学案导学— 先学后教—当堂落实”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532”模式:课堂45分钟按照5 ∶ 3 ∶ 2的比例,大致分为“20分钟+15分钟+10分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占到课堂时间的50%, 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30%,剩余的20% 用于每堂课的教学效果测评。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随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各个备课组结合学科特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等实际情况开展对“洞口一中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下简称“基本模式”)的改进、 发展和完善活动。通过“四阶步骤”(1全员学习掌握“基本模式”;2“基本模式”教学研修;3学科组(备课组) 申报课题研究方案;4教学模式“应变与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洞口一中在教学模式“应变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数学组总结出了“导学案学习”及其“五步三查”基本操作模式;语文组推出了“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的“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物理组付秀才老师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的几点反思》一文中分析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指出了在“导学案” 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并总结道:“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几年来,洞口一中承办了湖南省邵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暨研讨会,并承担了“高中语文课堂探究合作活动有效性研究”和“高中语文课堂文言文阅读有效性研究”两个子课题。 洞口一中周国清校长主持的课题“洞口一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有效性实践研究”在邵阳市课题中期检查评比中被评定为优秀;由刘孙贤老师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圆满结题,荣获二等奖。数学教研组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组”,蒲宏金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备课组长”;高三语文备课组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备课组”,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邓琪辉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备课组长”。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的共53篇,在省级及以上报刊上发表的共51篇。在教学比武中,3人获省一等奖, 5人获市一等奖。

二、困惑与反思

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使洞口一中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课改转变了教师纯粹教知识的教学观念,代之以施教服从新课程的教材结构体系,但这种转变对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是被动的, 只是碍于教材的规范而为之;二是课改转化了教师“三中心”教学痼习,教学民主、拓展教材、合作性学习、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新的风气得到促进,但真正做到少讲或不讲的教师为数不多,在一部分教师中讲授法仍然大行其道;三是课改撼动了教师固有的教学理念,使教师逐步接受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也从各类考试的要求上真切地感受到“教而知之”的观念不再适应现实需要。上述的改变催生了课堂结构的变革, 催生了高效课堂的探究。通过“建模— 入模—出模”,改变当前的课堂观,通过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思想与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基本要素。

课改的难度与魅力同在,课改的艰辛与希望同在。多年来,致力于课改探索创新的洞口一中,有过因成功而自信, 也有过因失败而自责,更有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的内心迷惘。 因为,一切课改都必须回答一个重要问题——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如何?无论课改进行得怎么样,如果这一问题回答得不好,那么一切课改成果都归于零。 如果没有很强说服力的教学成绩,没人会承认课改的成效,而课改一旦失败, 那么给一所实行课改学校造成的创伤是不可估量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传统教育方式失灵甚至失效,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高效教育势在必行。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出路在哪里?面对代表着社会公信的高考课改,该何去何从?洞口一中的决策者在思考,所有洞口一中人在探索。最后, 大家把目光聚焦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上。

三、素质回归

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说:“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 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我们必须虚心地学习他人,因为这是找到进步的捷径;但是,只有高于他人,才可能实在地找到自我。”可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使教育具有发展性,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洞口一中所走的必须是一条高于课本、高于高考、高于他人的高效课堂与素质教育并行之路。 要想继续演绎课程改革的精彩,实现课改“华丽的转身”,就必须回归素质本体。 在以前的课改过程中,洞口一中尽管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现在的洞口一中, 致力于通过多项措施并举,特别是通过探索研修机制、实施“名新”工程以及全员网络研修等来提升教师的素质。

1. 探索研修机制

洞口一中积极探索教改、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研修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坚持“一项制度”,也就是集体备课制度。不论是“基本模式”的运用,还是“应变”与“创新”都是依靠学科组(备课组)的团队力量,互助合作、行为跟进是洞口一中基本的研究形态。讲求“三个效益”,即提升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能力(“上好课”),促进教师研究技能的改善(“会研究”),培养一批“一线专家”(“能指导”)。专任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参与率达100%,绝大部分教师参加结合学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洞口一中被评为“湖南省邵阳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湖南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2. 实施“名新”工程

实施“名新”工程是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即通过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师和教坛新秀,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洞口一中每学期都要举行“三课”(青年教师过关课、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在活动中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通过“引路子、 压担子、架梯子、树牌子”等措施的实施,让名师和新秀们较好地做到了“树样子、动脑子、放架子、挑担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3. 全员网络研修

信息网络教研犹如清风活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洞口一中看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学校要求语文、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 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15门学科的专任教师全员参加远程网络研修,参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单元教学为主要任务,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网络研修跨越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 教研员以及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学校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得以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得以互补。洞口一中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让老师们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潜力,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同时,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微课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

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地强化和提高教师素质,洞口一中在三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益。一是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20人,全国优秀教师、劳模5人,国家级、 省级骨干教师12人,政府人才库专家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县名师6人以及一大批县级教坛新秀和优秀班主任;二是连续10年创造了高考的辉煌, 考出了3个市文科状元,考取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共13人,香港科技大学1人, 航空飞行员10人,一本上线3000余人, 二本上线6000余人,本科上线10000余人;三是获得了多项荣誉: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

云南省河口县 篇6

一、基本做法

(一)全面找准扶贫对象

一是率先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2013年11月开始,洞口县突破以前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率只有2.12%的标准, 按照“应扶 尽扶”和2300元的扶贫标准,按25%、25%、31% 的比例率先在3个试点村识别贫困人口1370人。二是全面找准扶贫对象。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县扶贫办复核公示、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准确识别出12.83万农村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

(二)探索科学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探索项目的有效对接方式。试点村有发展企业所加工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传统生产的技术优势,贫困农户有积极性,村干部得力,企业有发展基地的需求和愿望,村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二是探索合作模式。2013年11月,在花园镇泡桐村、洞口镇双联村探索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 村委会 + 贫困农户”的直接帮扶模式,在高沙镇马安村探索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三是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下简称“企业(合作社)”] 与试点村贫困农户、村委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要求企业(合作社)按保护价收购贫困农户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优先聘请劳动力、按时落实扶持资金,村委会及时协调各种矛盾、提供服务,贫困农户按标准生产、将产品足额卖给企业。在经过近5个月探索实践后,2014年3月,洞口县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洞口县产业扶贫到户实施方案》,为产业扶贫到户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去年洞口县又在帮扶模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三)逐步转变帮扶理念

一是转“打卡到户”为“产业扶贫到户”。2013年以前,洞口县的帮扶对象全部通过打卡到户给予400元 /人的补助。2013年开始,洞口县彻底转变思路,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必须与产业挂钩,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才能享受扶持,不再实行“打卡到户”。二是转“按户扶持”为“按量扶持”。所有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与产量挂钩,即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每年所有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得到的扶持资金不一,打破了平均化。三是转“单一模式”为“多形式帮扶”。帮扶模式由直接帮扶逐渐转变为直接帮扶为主,股份合作、委托帮扶为辅的多种帮扶模式。

(四)创新产业扶贫到户方式

一是签订帮扶协议。企业(合作社)与扶贫办签订帮扶责任状,并且与联结的贫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二是前期垫付。年初根据产业扶贫到户村贫困人口总数,按人平400元标准下达资金计划。企业(合作社)按不低于30% 计划资金总量的标准,垫付部分生产成本,通过先期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减少贫困农户前期生产成本。三是委托培训。安排专项实用技术培训资金,委托企业(合作社)组织专家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贫困农户学习种、养技术。四是保护价收购。根据协议条款,企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和高于市场价5%收购两种方式。五是差别化扶持。鼓励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实行“扶勤不扶懒”。对贫困农户的扶持与产量(面积)挂钩,对生猪、蔬菜等当年有受益的产业设立参与基地建设最低产量(面积)标准,建立产品收购台账,将剩余的应到户资金按企业收购数量和种养数量加权核算后支付到户,多卖多得,超过一定标准的大户,公司再另行按量给予奖励或返利;对油茶、柑桔等当年不能受益的产业以种植面积为标准按比例分年度进行扶持。六是预先分红。石江镇马口村69户253名贫困农户全部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土地数量确定股份,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收益按股份分配。由于金银花当年不能受益,合作社在负责前期全部投入资金的基础上,按150元 / 亩为入股贫困农户进行预分红。

(五)强化后续管理

一是严格验收。项目实施完成后,由企业(合作社)提出验收申请,扶贫办与财政局组成验收小组,采取现场验收和贫困农户代表座谈、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验收,杜绝弄虚作假。二是规范报账。企业(合作社)必须提供贫困农户签字认可的补助花名册,经公示、村委会盖章认可后,再统一将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拨付到企业(合作社),由其兑现承诺,避免政府直接介入生产经营。三是维权保护。扶贫办做好贫困农户和企业的维权工作,监督企业(合作社)为贫困农户提供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价格不高于市场价,不以次充好,得到贫困农户认可,收购时按价足额收购;贫困农户生产的产品要确保卖给企业;利益分配要到位。

二、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洞口县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瞄准生猪、茶叶、柑桔、水稻、有机稻、油茶、楠竹、金银花、蔬菜、红薯、双孢菇、杨梅、?子等13个产业、34个村、15000名贫困人口,通过每户签订订单合同、制定帮扶计划、帮扶措施、按人按产量(面积)核算扶持到户资金等措施,让扶贫资金瞄准了项目,帮扶措施瞄准了贫困农户,确保帮扶资金100% 落实到贫困人口,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二)产业开发初见成效

2014年,洞口县共有18家企业(合作社)分别与34个村的贫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企业(合作社)派出技术员全程指导,多形式扶持贫困农户建强基地、扩大生产。2014年共开发各类种植面积21880亩,养殖生猪18000头,累计帮扶贫困农户2989户。

(三)贫困农户受益明显

一是试点村农民自愿改“打工经济”为“产业经济”。34个村有1000余名农户放弃外出务工而留在家里参与产业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有效解决了荒田荒地。石江镇马口村、罗溪乡徐家村等村荒芜的田土全部参与了产业开发。三是贫困农户增收明显。合作企业收购罗溪乡徐家村贫困农户种植的有机稻比一般农户高1元 / 公斤,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再扶持2元 / 公斤,贫困农户比一般农户年人均多增收1034元;生猪在保底价收购的基础上,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再扶持40元 / 头,贫困农户比一般农户人均多增收800元。四是解决了贫困农户的销售难题。企业(合作社)均与贫困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即使市场疲软,贫困农户的产品销售也能得到保障。五是贫困农户安心做基地。有了技术、销售、收入保障,贫困农户更加安心做基地。

(四)企业(合作社)得到发展

一是生产有计划。建好了基地,企业(合作社)能计划有序地组织贫困农户从事生产和收购,实现标准化生产。二是安心做市场。产业基地保障了企业(合作社)的原材料供应,有效帮助其正常生产的同时安心做好市场。三是利润增加。在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进行集约管理,降低了收购成本,提高了原材料品质,增加了生产利润。四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湖南旺正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了1个深加工车间4条生产线、1个初加工厂;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新建5000吨肉丸火腿肠生产线1条;湖南雪峰山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40000吨果蔬空调保鲜库建设项目。

(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4年洞口县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交通、国土、发改、科技等部门资金800万元,改善了34个试点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六)观念得到变化

政府由主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进行产业开发变为引导发展,改变了以前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唱“主角”、当出现老百姓增产不增收时政府又得当冤大头、处理遗留矛盾的尴尬局面。产业扶贫到户让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只做好“指导员”、“服务员”、“监督员”的本分。

贫困农户由被动接受帮扶变为自觉主动参与产业开发,由被动接受项目安排变为主动选择项目开发,由等项目变为主动联系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生产特点选择贫困农户,双方都经受了选择与被选择的考验,贫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的发展观念得到根本性变化。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2014年初,申请参与的企业(合作社)18家、项目村34个, 但到2014年底,实施完成并申请验收报账的企业(合作社)只有15家、项目村只有25个。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政策设计上需更加注重点、面结合,扶优与扶弱相结合

《洞口县产业扶贫到户实施方案》要求以村为单位,“一村一品”,且达到一定规模,支持连片开发,导致一些村不符合“一村一品”要求,贫困农户有强烈愿望且需要扶持的项目得不到扶持。

(二)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与产业扶贫到户的企业(合作社)虽然有不少受益,但当市场疲软时,企业(合作社)必须保底价收购,就要让利给贫困农户,而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不能给予企业一分钱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如去年连续11个月生猪价格为11-13元 / 公斤,但合作公司仍按保底价14元 / 公斤收购,仅去年就让利67.3万元。

(三)部分项目受客观因素等影响而无法按期实施,导致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滞留

由于产业扶贫到户项目都是在年初申报并下达资金计划,而又因季节、市场、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使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从而造成项目无法验收报账、资金滞留的问题。去年洞口县就有9个村无法验收报账,滞留资金103万元。

(四)因后期管理松懈,个别项目失败

当年不能受益需多年才能受益的项目,只要有一段时间放松管理,将会使项目失败。如洞口县高沙镇三塘村实施的油茶栽培项目和黄桥镇东边村实施的金银花种植项目,因管理不到位,现已失败。

四、思考与建议

(一)要切实掌握各项扶贫工作的瞄准率,为贫困农户量身定制扶贫方案

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瞄准了扶持人口,能够切实掌握资金扶持效果,但这项工作也只瞄准了那部分有劳动能力、能参与产业开发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被瞄准。因此,我们以后的扶贫工作要更加注重瞄准率,一是政策要瞄准,每一项政策出台能惠及哪些贫困人口,每一个项目能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哪些帮扶措施适合哪些贫困人口;二是帮扶措施要瞄准,根据致贫原因分类采取帮扶措施,通过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等方式来提高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 二 ) 进一步完善政策,参与主体转“村为主”为“贫困农户为主、村为辅”

在坚持“企农”结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参与主体转“村为主”为“贫困农户为主、村为辅”。企业(合作社)申报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时,有意愿参与的贫困农户都可以参与某一产业开发,一村允许有多种产业项目,贫困农户只要参与了其中任一企业(合作社)组织的产业开发,均可纳入扶持范围,但不鼓励1个贫困农户参与多个产业开发。

(三)进一步调动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因此,应允许将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按3:7的比例进行分配,即30% 的资金直接用于帮助企业(合作社)发展生产,70% 的资金用于贫困农户扶持。

(四)改变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考核方式

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使用存在不确定性,建议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不以资金拨付比例为指标,而应以提高帮扶人口数量和扶贫效益为重点。年度节余资金可转入下年度滚动使用。

(五)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

云南省河口县 篇7

屏边隧道位于新建国际铁路通道沙田坝车站至屏边车站之间, 进口里程DⅡK60+875, 出口里程DⅠK71+256, 于白竹箐附近穿越分水岭, 相对高差750m, 隧道全长10381m, 隧道洞身最大埋深660m左右。

该隧道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之一在于隧址区地处“康滇歹字型”构造中断东支与“昆明山字型”构造前弧顶前缘衔接带上, 是两大构造体系相互交接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的地区。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干扰和破坏, 加之隧址区地表植被发育、土层及基岩风化带厚度大、基岩露头零星, 构造迹象露头不清, 已查明断裂8条, 可能还存在隐伏的未查明的构造形迹或节理裂隙密集带。依次发现斯路白—松龙寨压性断层、石碑冲2#断层、白竹箐1#断层、白竹箐2#断层、白竹箐3#断层、大深沟1#断层、大深沟2#断层、老坐基断层, 其中斯路白—松龙寨压性断层、大深沟1#断层、大深沟2#断层为区域性长大断裂。

受区域构造影响, 段内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体较破碎, 局部破碎, 差异风化严重, 风化带厚度较大, 隧道洞身通过段岩性以板岩为主, 浅表层主要为风化型节理, 微张型节理为主, 深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 节理面多光滑平整, 对围岩的自稳性不利。这些地段施工极为困难, 能否安全、顺利地通过断层破碎带成为本工程的重中之重。

因此, 如何安全、顺利通过断层影响带的施工, 是关系到屏边隧道能否按期建成的关键所在。断层破碎带施工必须遵循“弱爆破、紧支护、勤量测、快衬砌”的原理, 并注重在断层破碎带内组织机械配套, 并对可能有突泥、涌水的地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做到隧道施工的“稳”、“好”、“安全”。

2. 施工技术

断层影响带施工仍然以超前预支护为重点, 按照“稳扎稳打, 稳中求快、施工一米成一米”的原则组织施工;加强监控量测, 及时根据围岩变形情况采取相应的支护手段, 调整施工工艺;严格程控, 加强内部工序质量监督, 确保优质、有序、安全通过断层。

2.1 开挖爆破施工

在软弱围岩内进行隧道爆破施工, 立足于短进尺、弱爆破, 爆破进尺与支护参数相匹配。根据围岩破碎程度、含水量、支护方式合理确定循环进尺, 控制装药量, 尽量采取弱爆破或人工风镐开挖, 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根据围岩情况与预计的循环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爆破进尺是施工的关键, 必须考虑到围岩的软弱情况, 并与初期支护型钢间距、出碴运输机械、喷射混凝土支护设备的快慢相匹配。在左线隧道的大深沟2#断层的正洞和迂回导坑施工中, 确定的爆破循环进尺为2.2m。

左线隧道断层影响带内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 上、下台阶同时爆破。正洞上半断面爆破施工中, 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 掏槽眼布置在两侧拱脚上1m处, 采用不等深度小角度三眼掏槽;在迂回导坑上半断面爆破施工中, 掏槽眼布置在中部, 采用螺旋形斜眼掏槽。

2.2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为了防止塌方、突泥突水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必须在开挖过程中对前方岩层进行较为准确的地质预测预报, 在施工中采用长短结合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

(1) 近距离采用掌了面钻机超前水平钻孔

15—20m短距离内用钻机钻Φ75水平孔进行探测, 辅以近距离物探 (红外探水、地质雷达、高分辨直流电法等) , 加深炮眼进行。探测前方岩体是否存在突发性的涌水、涌泥。红外探水、地质雷达、高分辨率直流电法25米一次, 一次范围30米;加深炮眼即利用在隧道开挖工作面上的炮眼钻孔来探测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 在每一循环钻设炮眼时布设3—5个钻孔加深1—3m作为探测孔。

(2) 远距离采用地震波反射法

远距离超前探测:在100m的长距离内采用地震波发射法, 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预报前方约100m范围内地质构造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远距离预报, 预测断层、破碎岩体等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 每100m施做一次。

2.3 超前预支护施工

(1) 超前小导管

在无水情况下采用普通风钻在拱部施工超前小导管预支护, 采用Φ42热轧无缝钢管, 壁厚3.5m, 小导管每环长4m, 环向间距根据围岩松散情况采用25—45cm不等, 以隧道开挖后围岩不从小导管间空隙坍落为原则, 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m;当围岩特别松散破碎、拱部压力较大时, 在小导管内增加Φ22螺纹钢筋充填锚固剂以增加小导管的抗弯刚度。

局部破碎严重地段,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 在拱部设Φ60—Φ108中大管棚, 环向间距0.4m—0.6m, 每环35根, 长8m—35m。

(2) 超前帷幕注浆

本隧DⅡK61+750—+850段穿越白竹箐1#断层, DⅡK62+400—+500段穿越白竹箐2#断层, 且上述段落洞身上段为大寨组灰岩夹板岩, 以灰岩为主, 岩溶强烈发育。上述段落施工中极易发生涌水突泥危及施工安全, 影响地表水源, 为降低施工风险, 减少对地表水环境影响, 施工中对DⅡK61+750—DⅡK62+600段实施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封堵地下水并加固围岩, 注浆加固范围为隧道衬砌轮廓线外5m。施工中应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分析、优化注浆加固范围及注浆孔布置。另外, DⅡK62+900—DⅡK63+100段穿越白竹箐3#断层, DⅡK64+630—+800段穿越大深沟1#断层, DⅡK65+750—+850段穿越大深沟2#断层, DⅡK65+750—+850段穿越大深沟2#断层, DⅡK68+140—+230段穿越老坐基断层, 以上段落岩体破碎, 地下水丰富, 且地表水沟长年流水不断, 施工以上段落极易发生涌水突泥危害。为确保施工安全, 对上述段落采用洞内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措施, 以减少地下水涌出, 超前帷幕注浆段落应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确定。

因此, 通过断层破碎带的主要方法时帷幕注浆, 这关系到整个隧道施工的成败。我们根据施工实际情况, 地质分析等来确定注浆方式、注浆参数、注浆工艺和注浆结束标准。本隧道的注浆主要为岩体裂隙注浆, 以劈裂、挤压注浆为主, 渗透注浆为辅, 各种形式的注浆和适用条件如表二所示:

3.结语

从该隧道和迂回导坑的施工经过来看, 在此类围岩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 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确保施工安全和今后的运营安全:

(1) 对于长大隧道断层的施工, 必须根据工程地质特点、施工方法的选择和支护计参数以正确指导设计和施工, 这是确保施工安全、顺利的前提条件;

(2) 须采用短台阶法施工, 力求尽快形成闭合的初期支护受力环, 绝不能采用长台阶法施工;

(3) 通过断层破碎带, 在掘进时应加强临时支护, 短进尺, 弱爆破、超前小导管、管棚等强化措施, 防止因开挖等引起断层破碎带的坍塌;

(4) 一次刚性混凝土衬砌应尽早施作, 否则初期支护会变形太大无法收敛, 但因围岩变形压力未充分释放, 二次衬砌结构必然承受较大的应力, 这就要求二次衬砌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云南省河口县 篇8

1 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队伍现状

河口县地处云南省南部, 红河州的东南端, 接壤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 边境线长193 km, 全县下辖6乡 (镇) 、27个村委会及285个村民小组和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全县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2016年, 河口县生猪存栏6.720 4万头, 家禽存栏23.945 2万羽, 大牲畜存栏1.146 7万头;生猪出栏8.625 1万头, 家禽出笼29.504 1万羽, 牛羊出栏0.251 0万头。

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核编9人, 其中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4人, 初级职称1人, 其他2人, 乡级未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管的生猪定点屠宰场1个、牛屠宰场1个 (驻场官方兽医为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派驻) , 监管的动物检疫申报点共有6个 (其中县城动物检疫申报点设在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办公室) , 监管的动物养殖场13个。此外, 2005年云南省政府下文在河口县设立了公路动物防疫临时监督检查站, 工作由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承担。2016年, 河口县打私办查获活猪2 065头、动物产品冻货7 490.76 t。按照河口县县委、政府的要求, 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其无害化处理的监督指导工作, 巨大的工作量让9名官方兽医显得分身乏术。

2 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严重不足

动物卫生监督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赋予的职责开展监督执法工作, 包含动物检疫、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动物安全监管等, 自2015年11月1日全面停止征收动物检疫费以来, 河口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多次行文请求县政府财政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一直未能得到批准。因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各方面的人员培训、器材购入受到极大限制。

2.2 编制不足, 体制不顺, 执法力量薄弱

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点多面广, 仅仅9个人的编制远远无法满足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 而且全县6个乡镇均未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产地检疫工作完全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完成。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 4个有2名工作人员, 2个仅有1名工作人员, 除了动物防疫、检疫等畜牧兽医工作外, 还要承担乡镇政府下达的政府中心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员编制难以做好河口县的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 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工作量。

2.3 检疫装备落后

河口县目前的产地检疫手段仍主要依靠视检, 也就是靠眼睛看。屠宰检疫时除视检外, 多1台旋毛虫检测仪, 镜检旋毛虫。落后的设备、单一的方法, 明显跟不上新形势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目前比较先进的“瘦肉精”尿样快速检测卡, 由于经费原因, 只能依靠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下发的检测卡在屠宰环节抽检。2016年, 河口县屠宰的31 804头生猪, 开展“瘦肉精”抽检仅60头, 抽检比例不足0.19%。

2.4 人员素质不高, 执法手段不强, 执法行为不规范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执法性和技术性, 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术。但目前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无相关专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外人员及工勤人员较多, 对于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检疫标准及规范理解能力有限, 在开展监管及执法工作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年来办理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中, 总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3 新形势下加强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要求愈来愈高, 新形势下应如何加强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 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相关建议。

3.1 推进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扩编增员

从省、州到县委、政府要全面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使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争取将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从9人增至15人以上, 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农医发 (2011) 28号文件, 在全县6个乡镇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每个分所至少配备2名官方兽医。

3.2 保障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

从中央到省、州,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项工作经费, 并督促县级财政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切实解决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不足的难题。

3.3“对症下药”, 改善执法监管器具装备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对象是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在当前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科技先进的年代, 违法人员作案的方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作案的手段极其现代化, 根据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目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希望能装备通讯、交通、取证、监控设备, 提高河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需的装备水平。

3.4 做好培训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派出所内执法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 同时邀请省、州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专家老师来河口县授课, 对全县官方兽医开展法律法规及业务技能培训, 强化专业知识、法律应用、规范执法等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全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理论素质及实践运用能力,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保证动物及其产品质量的安全。

3.5 加强部门协作, 加大动物卫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上一篇:健康重庆下一篇:城市经济发展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