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通高校(共12篇)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1
摘要:新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出台极大地规范了云南省高校公务出差的管理, 提高了公务出差的实效性, 是全面深化改革, 特别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如何更好更规范地执行新差旅费管理办法是当前我省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新旧差旅费管理办法和云南省高校实际, 对新差旅费管理办法“三提两严一放”进行了详细解读, 并提出了云南省高校在制定本校相关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时应当明确的事项, 供高校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差旅费管理,三提两严一放,实施细则,具体建议
0 引言
2014年4月24日, 云南省财政厅印发了《云南省省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 (云财行[2014]65) 号 (以下简称新办法) , 明确规定了省级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新差旅费管理办法的突出亮点是对因公出差所涉及的批、行、吃、住及问责进行了明确规定, 较老办法相比, 大大提高了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标准, 放宽了乘坐交通工具的条件, 严格了报销管理要求, 首次从法规的角度规定了虚报冒领差旅费要追责。这是新时期新环境下云南省财政厅切合实际推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加强和规范差旅费管理的重大举措, 是推进云南省差旅费管理法制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和惠民利民措施, 对全面规范云南省省属高校公务出差的管理和报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新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重大变化
与2008年10月1日起执行的《云南省省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 (云财行[2008]325号) (以下简称旧办法) 相比, 新办法具有以下“三提两严一放”五大重大变化。
1.1 提高了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包干标准
新办法明确规定因公出差人员一律不分职务职称级别, 所有人员公务出差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实行包干制并执行统一的标准, 并首次明确了包干天数的计算口径。
与旧办法相比, 新办法因公出差伙食补助费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天补助50元提高到每人每天补助100元, 市内交通费由原来每人每天补助30元提高到每人每天补助80元。这一规定和标准的提高对解决因公出差人员吃、行问题非常有效。因是包干使用, 无须提供相关有效票据, 多用不报节余归已, 这与因公出差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使得相关出差人员一改昔日“出门打的, 想吃就吃, 回校报销”的铺张浪费行为, 确实起到了厉行节约、精打细算, 反对浪费的有效作用, 符合办法制定和实施的初衷。
1.2 提高了住宿费标准
新办法沿用原规定按因公出差人员的职务等级规定适用不同的住宿限额标准, 但较旧办法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取消了特殊地区高住宿费标准的规定, 并把有无住宿费发票作为能否报销出差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的依据。新旧对比详见表1。
1.3 放宽了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规定
新办法继续实行按职务等级不同乘坐不同标准的交通工具, 但取消了厅局级人员出差仅限乘坐单边飞机, 其他人员出差不能乘坐飞机的规定, 也即放宽了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条件, 其他人员也可乘坐双边飞机了。因公出差人员不仅可以报销飞机票费用, 还可以报销民航发展基金、燃油附加费和每人次交通意外保险一份所涉及的费用。同时明确规定了未按规定乘坐交通工具的, 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不得报销出差人员使用机场贵宾休息室、“百事特”的费用;因公出差所乘坐出租小汽车发生的出租车费不得报销 (市内交通费实行包干制) 。
1.4 严格了差旅费报销管理
1.4.1 首次明确了差旅费范围
新办法明确了能够作为差旅费报销的仅仅是公务出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而在出差期间发生的餐费、礼品费、药品费、食品费、物品打包费、通讯费等是不能够混在差旅费中报销的, 从而杜绝了以出差为名大肆购买礼品、食品、宴请等浪费行为。
1.4.2 首次明确了差旅费应纳入部门预算并单独列示
新办法通过规定差旅费列入部门预算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公务出差无预算无安排、想去就去、想到哪就到哪的随意性、无序性、隐蔽性, 通过单独列示和省财政厅、审计厅的日常监督和审计, 真正能够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4.3 首次严肃了差旅费报销应当提供的凭据
新办法对差旅费报销应当提供的票据、报销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第二十三条“城市间交通费按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及相应的车票、船票、机票等凭据报销, 订票费、经批准发生的签转或退票费、乘坐交通工具的交通意外保险费凭据报销。住宿费在标准限额之内凭发票及公务卡刷卡凭条报销。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费按当天最后到达目的地规定标准报销。市内交通费按规定标准报销”;第二十四条“出差人员差旅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差旅费报销时应当提供出差审批单、机票、车票、船票、住宿费发票、公务卡刷卡凭条等凭证。住宿费、机票支出等按规定以公务卡方式结算”;第二十五条“省级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按规定审核差旅费开支。对未经批准的出差, 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 不得报销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1.4.4 首次严肃了报销标准、公务卡结算方式和补助计算口径
从新办法的规定中可以明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因公出差必须经过批准, 报销时提供领导批准的审批单;第二、因公出差发生的车票、船票、机票、订票费、经批准发生的签转或退票费、交通意外保险费、住宿费可以凭据在标准限额以内据实报销;第三、报销差旅费时应当提供出差审批单、机票、车票、船票、住宿费发票、公务卡刷卡凭条等凭证。超过限额标准部分的住宿费、机票、车票和船票费不得报销。实际发生住宿而无住宿费发票的, 不得报销住宿费以及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第四、因公出差支出的住宿费、机票等款项按规定以公务卡方式结算。若特殊情况无法使用公务卡刷卡结算或没有公务卡而使用现金方式结算的, 必须做出合理的说明和提供有效的凭据 (可以由收款单位出具证明) ;第五、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按实际天数和目的地标准计算, 不得扣除乘坐交通工具期间的市内交通费;当天出差当天返回的, 同样可以报销100+80=180元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第六、因公出差人员报销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不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不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1.5 严肃了虚报冒领差旅费等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
新办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省财政厅、省审计厅日常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并采用列举法对各种违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
1.5.1 首次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虚假票据、非法票据报销差旅费
新办法第二十六条首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差旅活动和经费报销的内控管理, 对未经批准擅自出差、不按规定开支以及使用非法票据报销差旅费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这对有效遏制虚假票据、非法票据报销的泛滥现象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1.5.2 首次明确规定了上级部门对差旅费日常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新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了省财政厅和省审计厅负有对各单位差旅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 并列明了日常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即: (1) 单位差旅费审批制度是否健全, 差旅活动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2) 差旅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3) 差旅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 (4) 是否向下级单位、企业或其他单位转嫁差旅费; (5) 差旅费管理和使用的其他情况。
1.5.3 首次严肃了差旅费禁止行为和违规行为
新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了禁止行为, 即“出差人员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公务活动以外的要求, 不得在出差期间接受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的宴请、游览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 不得接受礼品、礼金和土特产等”。第二十九条明确了违规行为, 即“单位无差旅审批制度或差旅审批制度不严的;假公济私, 弄虚作假, 虚报冒领差旅费的;违规扩大差旅费开支范围, 擅自提高开支标准的;不按规定报销差旅费的;转嫁差旅费的”等行为即是违规行为。
1.5.4 首次严肃了对违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办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了有上述违规行为的, 将由省财政厅、相关单位和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2 云南省高校贯彻实施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建议及措施
云南省高校除部分人员有行政职务外, 其他大部分人员只有专业技术职务 (即职称) , 由于新办法只对省级机关相关人员的行政职务级别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而没有涉及到职称等级的规定, 这就导致云南省高校在贯彻执行新办法时需要根据本校实际和财务管理要求制定《XXXX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或办法》, 除沿用新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外, 还应在细则中建议明确下列问题:
2.1 因公出差如何审批
在新办法中因公出差需要审批, 但没有明确如何审批。因此云南省高校根据新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时建议在出差前审批出差事宜, 出差后审批报销事宜, 审批时根据资金性质和行政职务级别不同分别进行审批, 不考虑职称。
首先, 根据出差使用的资金性质, 分为预算资金和课题资金。预算资金是指学校年度内预算安排的所有资金, 既包括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 又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课题资金是因完成科研课题任务而由课题负责人管理使用的纵向、横向课题经费。
其次, 按行政职务级别不同分别进行审批。若使用预算资金的, 校级领导出差应由校长办公室备案, 正处级干部 (不含调研员) 出差应由分管校领导审批, 副处级干部 (含正副处级调研员) 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应由正处级干部审批;若使用课题资金, 则由课题负责人审批, 如果是课题负责人自己出差, 应当报科研管理部门备案。
再次, 应特别规定本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不适用本校教职工经批准外出且时间超过10日 (含途中来回天数) 的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基层锻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抽调、借调、调研等事宜, 该类事宜学校应另行制定相关的办法。
最后, 应明确具体的审批程序并提供固定样式的审批单供审批之用。
2.2 因公出差如何乘坐交通工具
云南省高校在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时建议采用“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 (即职称) 等同, 就高不就低”原则。
首先明确, 学校相关人员因公出差, 既有行政职务又有职称的, 应根据下表选择适用高级别的交通工具乘坐标准。
其次, 应当规定, 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 超出部分由个人自理, 不得报销 (包括课题经费在内) 。为厉行节约, 鼓励节约, 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可以规定:应当乘坐上一等级的交通工具而没有乘坐的, 除据实报销差旅费外, 还可按上一等级 (平均价) 与本等级 (平均价) 交通工具票价差额的50%给予补助。
再次规定, 因公出差应当统一乘坐社会交运机构提供的交通工具, 特殊情况需要自行驾车出差的, 必须报经校长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出行, 且明确规定报销时可以报销合理范围内的汽油费、停车过路费, 不再按人头按天数计发市内交通费。
最后明确, 乘坐交通工具原则上应当优先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
2.3 因公出差费用报销范围
高校在实施细则应当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允许报销的费用和应提供的票据:交通费、住宿费、订票费、退票费、会务费、公务卡刷卡凭据;二是不允许报销的费用:超过标准限额的交通费、住宿费部分、无实质作用的参观考察费、游览费、风景名胜区门票费、餐费、接待费、礼金、礼品费、食品费、药品费、医疗费、土特产品费等。
2.4 因公出差如何计算“两补一费”
新办法所规定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实质上是一种出差补贴性质, 住宿费是一种限额控制性质。高校在制定本校细则时, 应明确如下内容:
(1) 伙食补助费:按允许报销的交通费票据上注明的去回自然 (日历) 天数计算, 每人每天100元, 在差旅费中报销, 不得独立于差旅费之外报销。
(2) 市内交通费:按允许报销的交通费票据上注明的去回自然 (日历) 天数计算, 每人每天80元, 在差旅费中报销, 不得独立于差旅费之外报销。
(3) 住宿费:按出差期间实际住宿自然 (日历) 天数计算, 在限额标准以内以住宿费发票为依据进行报销。为准确计算住宿费是否超标, 建议在此明确住宿自然天数以住宿费发票开具的且在会议期间内的天数为准, 去回途中天数不得作为计算住宿费的天数。
总之, 高校应当全面贯彻执行《云南省省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 并结合高校实际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 以明确标准、口径、计算方法和报销要求, 避免因规定不明要求不细可能产生的争议, 全面改进工作作风, 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 全面促进云南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财政厅.云财行[2014]65号, 云南省省级机关差旅费管事办法[S].
[2]云南省财政厅.云财行[2008]325号, 云南省省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S].
[3]关于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开支的规定[J].广西会计, 1996 (07) .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2
你的品德、你的言行、你的为人、你的心态、你的严谨、你的自律,你的工作是我高二、12的楷模和骄傲!也是老师的骄傲和自豪!你的综合素质是一流的。你应该知道:“功夫在课外”,所以美中不足的是我以为你的课外工夫尚欠火候,这恐怕是造成期中考试没有发挥你真实水准的原因,不过老师看出你正在努力,正在奋起直追,希望你能尽其力,苦心智,劳筋骨,全面发展,迎头赶上!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云南省高校财务风险因子分析 篇3
由于研究对象为非营利高校,因此,将财务风险界定为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财政补助收入及非税收入不足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资金筹措及其他经费投入与预计发生背离或预算赤字而导致周转困难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介绍
本文选取云南省呈贡校区建设主校区的11所高校为样本,以这11所高校2008年末财务报表的数据经过处理得到11个财务指标为依据,根据因子分析模型对它们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借助于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其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11项财务指标中有5个正向指标,6个逆向指标。
(一)选取适当变量指标 为了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验证性及可理解性,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本文选取指标详细情况如下:学校资产负债率(X1)、年末借款占总资产的比率(X2)、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X3)、专项资金占用程度(X4)、学校自有资金动用程度(X5)、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X6)、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X7)、学校货币资金支付能力(X8)、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比率(X9)、学校收支平衡比(X10)、学校其他资金占用程度(X11)。
(二)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学校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学校货币资金支付能力、学校其他资金动用程度、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学校收支平衡比是正向指标,不需要进行转换;而学校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专项资金占用程度、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及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比率这6个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是逆向指标,要进行正向化处理,这里取它们的倒数转换为正向指标。
(三)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数据差异较大,所以将各指标数据按照公式2进行标准化处理,即采用该指标数值减去指标数值的最小值再除以极差。
(1)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第i个单位的第j个指标为xij, 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为 ,则标准差为sj,则标准化处理后第i个单位的第j个指标为Zij:
其中,Qi是第i个样本单位的评价综合得分,di是第j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fij是第j个单位第 个因子的得分。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校财务指标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实现对高校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因子分析是将关系复杂的若干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提取公因子,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各因子得分的乘积总和构造总和得分函数。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于综合因子的权重是由其包含的信息量确定的,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一)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根据预处理后的指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根据云南省高校2008年的11项指标相关矩阵(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因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由特征方程R-?姿E=0 求得特征值,再由特征值求得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即为对高校财务风险起作用的因素,称之为公因子。而特征值就是公因子的方差。因子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据此选择4个公因子如表2所示。
(三)因子载荷旋转 为了更有效的解释各因子的经济含义,在保持原有指标和公因子内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初始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这里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初始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每个指标只在少数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而且每个公因子上各个指标的载荷系数像0和1两极转化。旋转后累计方差贡献率仍旧没有变,说明反应原始变量的信息比重没有变。如表3所示,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分析四个公因子的含义。
第一公因子F1在指标X1(学校资产负债率)、X2(年末借款占总资产的比率)、X3(年末借款总额占总经费收入比率)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解释了这几个指标,可将其界定为偿债能力因子;第二公因子F2在指标X8(学校货币资金支付能力)、X9(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比率)、X10(学校收支平衡比)上有较大载荷为现金支付能力因子;第三公因子F3在指标X5(学校自有资金动用程度)、X11(学校其他资金占用程度)上有较大载荷为发展能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F4在指标X6(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X7(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 上有较大载荷,称为投资风险因子。
由各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4),可以看出这四个公因子之间是不相关的,说明它们所含的信息量没有重叠。
(四)计算综合评价因子得分并排序 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出每个因子的得分,以旋转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又可以计算得到各因子综合评价得分(见表6)。
根据这个表格可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321X1+0.315X2+0.295X3+0.056X4-0.057X5-0.034X6-
0.011X7-0.112X8-0.077X9+0.002X10-0.056X11
F2=-0.053X1-0.077X2-0.082X3+0.131X4-0.027X5-0.176X6+
0.093X7+0.358X8+0.334X9+0.298X10-0.126X11
F3=-0.13X1-0.025X2+0.037X3+0.168X4+0.501X5+0.103X6-
0.144X7-0.044X8-0.013X9-0.112X10+0.517X11
F4=0.055X1-0.078X2-0.101X3-0.041X4-0.013X5+0.352X6+
0.651X7-0.225X8+0.112X9+0.156X10-0.047X11
计算出F1,F2,F3,F4的值,根据综合得分
Q=0.31671F1+0.19134F2+0.15051F3+0.20528F4
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值采用百分比排序法计算11所高校的综合得分,并对每一所高校根据综合得分值大小进行降序排名,综合得分值越大的名次越靠前,综合得分值越小的名次越靠后。排名越靠前说明该高校债务风险相对其它高校越小,抗风险能力越强;排名越靠后则说明该高校债务风险相对其它高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偿还债务能力、现金支付能力、发展能力、投资风险,这四个因子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1.671%,19.134%,15.051%,20.528%,且它们之间是不相关的。从11所高校的风险评价值排序可以看出,排名靠后的6所高校均是在呈贡新城区虽有建设主校区规划但尚未开工建设的,而排名前五位的则是已于2005年开始陆续投资数亿进行新校区建设,已有学生入驻的高校。可见,作为云南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分在昆高校搬迁至呈贡新区这一举措无疑给各高校带来了巨额贷款的压力,同时也促使高校面临较高的债务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所掌握的数据资料显示,云南省高校在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的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通过出售原有办学资产和自有资金的方式解决了一部分资金来源,新校区建设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长期大额的银行贷款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补贴只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中的一部分,本金的偿还和大部分利息的支付需要靠学校自己解决。近年来在国家银根紧缩,利率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的贷款负担日益加重,引发高校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经因子分析,财务风险评价值排名也表明贷款在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缓解资金紧张问题的同时也给普通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贷款办学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规模的银行贷款不但会使高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形成高校事业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高校因为校区扩建而陷入财务危机的例子在我国并不鲜见。面对日益加剧的贷款风险及其压力,高校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将严重影响高校发展。
同时贷款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对高校贷款实行风险监控。只有高校、银行及主管部门联合协作,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贷款获取及使用的科学管理模式,才能有效防范高校贷款风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决策程序。在贷款之前,学校就要在总体规划下,根据今后发展需要和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在贷款之后,要严格监控贷款的投资方向及投入数量。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贷款资金管理机制。学校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贷款资金管理制度,成立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项目论证、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三是完善贷款资金的内部核算和控制体系,包括:要分项目进行核算、管理,并设立专门的台账,分项核算利息支出和还款情况;要监督基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学校财务部门要定期与基建财务对账,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与贷款项目及相关的预算一致;要从制度层面完善现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贷款建设期间涉及利息资本化的账务处理方式,确保固定资产入账准确;财务部门每年应向学校领导、相关机构通报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使贷款的使用更加公开、透明。四是加强鼓励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捐资助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加强捐助法规的建设,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另外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社会对高校的捐助。五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产业是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品生产、开发、经营为主的产业。高校要树立市场意识,建立稳定的科技产业发展队伍,理顺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加强科技产业的服务和组织。国家对科技产业的发展应在税收、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助。六是建立负债偿债基金。虽然高校的负债是中长期贷款,但到期一次还本对财力脆弱的高校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为化解财务风险,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经济周期波动对高校财务运行的影响及程度,强制性要求高校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建立负债偿还基金。同时,政府部门应对所属高校的负债情况进行统筹调控,通过偿债彩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建立偿债基金,将高校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谢军占:《高等学校融投资管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筹资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4
一、云南省普通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体育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体育交流,可以促进双方外交的和平发展。通过云南高校与东盟各高校体育交流合作,有利于协助国家促进与东盟体育交流合作,满足同是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共同开发体育产业、推进本国的体育事业快速向前发展,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稳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边境和谐安宁的重要途径。2009年7月,云南开始实施“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教育厅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体育教育的合作积极推进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云南高校的体育教育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探索阶段,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与合作共建,使它成为加快建设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起到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云南高校与东盟的体育教育交流的合作,积极促进双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借鉴双方的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经验,共享双方高校办学的优势资源,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合作、人才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优化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节省教育资源,拓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理大学与东盟国家—泰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例
大理(学院)大学自2003年至今,已经有21名教师到泰国东方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春武里体育教育学院教授田径、武术、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体操等专业、学生64人次到泰国东方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春武里体育教育学院短期学习泰拳、网球、帆船、皮划艇、游泳、藤球等课程。每年一度“大东方体育、艺术文化节”如今已经到第十三届,在文化节期间,双方除了艺术方面的展览和交流外,还有体育赛事的举办,例如文化节期间泰国东方大学和大理大学均相互派送篮球队、网球队、五人制足球队等参加比赛,通过比赛相互学习、相互加强了沟通与合作。除了运动技能的教授外,均邀请合作对方院校知名教师给予本校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于2010年举办了国际篮球裁判理论和技能训练研讨班。同样2011年4月,举办了为期6天的“运动生理学和篮球技术统计”学术讲座与培训,为两校体育交流合作增加了更多的学术内涵。
三、云南省地方普通高校与泰国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的可行性
1.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创多样性的合作办学模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角,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目前尽管体育教学领域国内与东盟的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等国,国内参与联合办学的学校也只有6个地区的7所高校。但是,云南省近年也不断有高校开始尝试与泰国高校开展“3+1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第四学年赴泰国高校学习一年(12个月)或“3.5+0.5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自愿选择在第三学年赴泰国高校学习、实习半年(6个月)的模式。不少高校长期开展的高校间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或短期交换学习或夏令营的形式积累,合作办学项目逐步稳定和成熟。
2.高校间体育教育的合作办学,体现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创新地开设新的运动项目课程。云南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的少数民族与东盟国家不少民族问有着共同的族源,在生活习性、文化、语言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云南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与泰国彝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都是同族源。积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合作办学中开设相似的传统运动项目,如少数民族的摔跤、秋千、传统武术。同样把泰拳结合传统武术、泰国传统体育舞蹈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结合的课程,如:云南边境地区藤球和泰国传统藤球的融合等等,新课程的编制和开发为丰富合作办学打好课程资源基础,同时也能增设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
3.积极利用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对外教育环境,开创云南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新篇章。云南省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下,不断完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服务体系,教育管理部门相继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国际合作保障措施,鼓励了云南普通高校“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合作办学。高校间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高校间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不仅保障高校间体育项目的合作训练同时也提供了有利的合作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强.影响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王虹,陆国田,刘玮宏.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前景展望[J].大理学院学报2013(10).
上半年云南省普通话考试 篇5
3、到备测室准备朗读和话题。
4、由工作人员叫号进入考场。
5、坐在录音机和测试员面前开始应测。
①录音机打开时自报姓名。
②测试第一项时说完“一、读单音节字词”之后再开始读。
③测试第二项时说完“二、读多音节词语”之后再开始读。
④测试第三项时说完“作品××号”之后再开始读,
⑤测试第四项时说完“我说话的题目是×××”之后再开始说。
6、测试结束,离开考场。
注意事项
普通话考试前的一个月就能拿到准考证,考生除了好好备考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最好的备考方式就是要根据普通话指导书来练习,或者跟着朗读员一起朗读。
到了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三十分钟到达考试地点,在侯测室签到。普通话考试时没什么严格的顺序,只要根据准考证上的时间就可以了。
在考试开始前的十五分钟,监考老师会通知待考考生准备考试,老师在这时会检查一下考生和考试证件上的人是否一致。然后就能拿到自己的考试试卷,一般来说这些试题内容都是平时复习时遇到过的内容,没有什么难度。
准备过后就可以进入机房进行普通话考试了,考生按照计算机的提示操作,先是试音,确定耳机和电脑没有故障,说出自己的考试信息并仔细核对,就可以开始测试了。
如果计算机或耳机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报告监考老师,不要试图自己一个人解决这些问题。
普通话考试内容包括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字词、朗读短文和说话四块,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各自的时间限制,分值分配的很严格,所以考试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发音和语速,控制好自己的考试时间。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6
关键词: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云南省地方高校普遍地域偏僻,外语学习资源落后。同时,作为二本高校,录取的大多数学生成绩中等,英语成绩普遍偏低,英语基础差,这更增加了写作教学的难度。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未因材施教。云南地方高校为二本高校,学生生源地多数都是云南各地级市、州、县,录取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写作水平普遍偏低。而很多教师认为大学应该传授高级的写作理论,制订过高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较差的事实,忽视了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写作作业反馈效果差。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工具,学生作文数量繁多,批改作文耗时耗力,工作量繁重,教师很难对每份作业都仔细批改。教师批改后的作业,无法全班统一讲解,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认真查看、思考批改后的作业,使得教师批改的作文变得没有意义和效果。
3.无论英语基础差或英语水平好的学生都普遍存在着英语写作语言不地道的毛病,即“中式英语”。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按照中文的顺序逐字逐句、按部就班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导致词汇乱用,句子结构混乱,一句话中有多个主语或谓语动词等错误。同时,学生依赖手机词典,将中文单词不假思索地直译成英语,完全未考虑英文同义词不同的使用语境,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1.重视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地方高校属于二本大学,录取的学生英语水平无法与考取一本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所以,教师教学应该结合本校录取的学生的实际英语基础因材施教,重视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不能盲目按照课本教学。
2.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写作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容易走神,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先自学、思考,再让学生提问并讨论得出答案,最后教师总结。另外,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在课堂中互评作文。这能增强学生的上课热情,强化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吸收。
3.运用批改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改网可以反复修改作文并提交,提交之后批改网会自动显示语法、句型、拼写等错误,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知道错在哪里,然后通过网上的提示再修改、提交。通过多次提交作业,分数会变化。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分数提高之后,就能激发出写作热情。此外,批改网能显示学生作文是否抄袭,这能有效防止学生抄袭。
4.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将写作与英语的听力、阅读、翻译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将写作练习多元化。传统的写作作业形式多为教师给出固定的作文题目,多数是四六级作文。这种作业形式单调枯燥,导致学生排斥写作,完成作文时敷衍了事。教师应把写作作业融合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比如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回答问题、阅读英语文章、观看英文电影并写一篇观后感,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选一段中文翻译为英语等,这些丰富有趣的作业形式有助于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和排斥心理。
5.在写作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努力减少“中式英语”。教师加强有关英美文化知识的讲解,介绍英文谚语成语,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减少直译错误。同时,收集并讲解常见的“中式英语”的典型错误,让学生思考错误原因和地道英语的写作规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子结构、段落安排、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等。
三、结语
云南省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对症下药,采用恰当的教材、授课内容、作业形式,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本校的硬件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批改网等高效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完善写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 2015(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7
1. 高中教育阶段总体规模小, 发展缓慢
云南省普通高中自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中, 普通高中学校数没有增加, 2000年全省有高中418所, 比1995年减少了37所, 学校平均规模是531人, 在全国处于第29位。2003年, 我省初中阶段升学率为43.98%, 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约23.52%左右;比全国落后近15个百分点。部分贫困地区仅有不到10%的初中学生得以升入普通高中求学。其次, 学校优质普通高中资源不足。到2002年, 全省411所普通高中, 只有58所省一级完全中学, 仅占普通高中总校数的14.1%, 在校生7.7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24.7%。到2007年, 我省有普通高中465所, 校均人数1239人, 一级完中91所, 但总的来说, 发展还是缓慢, 不能满足全省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2. 高中教育阶段结构不合理, 学校布局不均衡
全省高中教育阶段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比例不协调, 近几年来普高招生过热, 职高招生大幅下降。从1998年到2002年的五年中,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教在校生之比从0.61:1变为1:0.74, 普通高中在校生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扩招, 在校生五年内增加了18.5万人, 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五年内反而减少了2.27万人。造成了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和供不应求的情况。第二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结构比例上失调。初中毕业生大量增加, 高校扩招, 而高中阶段教育机会供给不足, “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 形象地反映了我省普通高中资源短缺的现状。
高中学校布局不均衡表现为全省各类高级中学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地州所在地。比如, 一级完中的分布情况是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地州市政府所在地。而广大农村、乡镇是初中毕业生增长最快的地区, 反而缺少优质高中学校, 满足不了当地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
3. 高中教育阶段办学形式单一
形式单一突出表现在公办高中较多, 民办高中较少。2003年, 在全省421所普通高中和371所中等职业学校中, 只有23所民办普通高中, 在校生9664人, 仅占普通高中校数的5.6%, 与发达地区社会力量办高中接近, 和超过公办规模的形势相比, 差距还大。如浙江省平阳县, 全县10所普通高中, 民办就有6所, 60%的高中生在民办中学就读。不仅与东部先进地区有差距, 而且与西部省区相比, 也有较大差距。2005年, 全省有普通高中443所,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52所, 虽然从2003年到2005年三年中民办普通高中数有所增加, 但可以看出, 民办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学校数中的比例还是不大,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属非义务教育, 由政府包揽的格局仍未打破, 高中阶段的多元办学体制和多元投资渠道尚未形成。民办教育的发展还缺少政府统一协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依靠政府完全包揽高中教育发展的观念, 客观上已是束缚云南省高中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
4. 高中教育阶段经费投入不足, 收支比例不合理
我省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相对于全国各个省区是比较低的。从总量上看, 尽管云南教育投资总量在西部省区中排名还处在前列, 但是如果和全国相比, 差不多只是全国平均投入水平的一半, 和山东、广东东部地区和发达省份相比更是相差好几倍。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表现为国家投资过多, 个人投资太少, 以2002年为例, 实际收取的学杂费只占教育经费收入的11%, 而全国水平达到了23%。云南教育经费投入如果落实到每个分项上还表现为云南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形式较为单一, 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了教育经费的65%,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4%高出了21个百分点。省级财政多年来无高中建设专项资金, 地州市县财政用于高中建设资金数额也十分有限, 依赖国家资金办学的意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 在云南高中教育经费收入中, 教育事业费、学费和其他收入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
其次, 云南高中教育经费支出和全国高中教育经费平均支出也有差距和不同, 在云南高中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中, 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8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比西部各省区稍低, 但是比发达地区高出10多个百分点。此外, 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虽然占教育经费支出的15%,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但还是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
5.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以2002年为例, 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为18449人, 学生与教师人数之比为17∶1, 若以国家规定的13∶1测算, 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现在缺编5820人。在现有专任教师中, 学历合格率为72.46% (全国72.87%) , 低于全国0.41个百分点。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442人, 占总数的13.2%, 中学一级教师7921人, 占42.9%, 中高级职称教师还不到60%, 总体水平偏低。同时为完成“十五”计划还需新增教师16205人, 平均每年需补充2113人, 而且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较为缺乏, 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从总体上看, 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仍然偏低, 尚有4600名学历不合格的普通高中教师在一线任教;各学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不平衡, 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在30%~46%之间;青年骨干教师缺乏, 在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 35岁以下的高级教师仅占高级教师总数的2.61%,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46%。
高中教师质量不高还表现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整个师范教育中一段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对实习教师的共同指导上往往会出现脱节, 在管理上有时会出现“真空”现象;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实习时间太短, 通常只有一个月, 实习内容也简单, 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之前得不到实际的锻炼。
6.高中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较低, 高考高分数段人数不多
我省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在西部12个省市中也处于较低的位次。2001至2003年云南省高考成绩水平低下情况十分明显,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省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全省高考文理科成绩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逐年下降, 2001年为250人, 2002年为239人, 2003年仅有58人。与贵州相比, 2002年高考600分以上者只相当于贵州的1/4, 2003年又下降到1/10。若对2003年全省高考情况进一步分析, 质量低下更为突出, 全省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仅占参加高考总人数的0.05%, 500分以上人数占今年高考总人数的3.2%, 而400分以下的人数则占到今年高考总人数的73%。
高中教育的发展应该是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多的有机统一, 但是从历年云南省的高考分数来看, 云南省高中教学质量较低, 普通高中高考成绩虽然不能全部代表高中教育质量, 但云南省高考成绩却能在某个程度上反映高中教育的质量, 云南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下游, 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高考移民现象屡屡发生。
7.政策环境不利于普通高中发展
目前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 普遍用管理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和手段对普通高中严加管束, 学校校内建设、设备采购、人员进出、资金使用等方面管理得过死, 有的地方对学校收取的高中学杂费还要作为预算外资金加以统筹,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生均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大幅下降, 没有人过问, 学校的任何收费都要逐项检查;社会各行各业对学校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 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干扰, 缺乏有效的监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无法判断是否合理, 只能照交照办。社会治安、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不健康的文化和媒体等对学生和学校的负面影响长期得不到改善。
加快我省高中教育阶段发展的有关对策
1.扩大普通高中规模, 增加优质资源
要采取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并举的策略, 盘活现有存量高中教育资源, 新建高中增量资源, 坚持速度、效益、质量同步提高。改革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体制, 主要是加大地州市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 职教如此, 普高也如此。做强做大地州市所在地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县级政府集中办好1~2所高完中, 办好一所有骨干专业支撑的职中, 县职中面向本地和其他地区招生, 扩大生源招收面, 避免小而全和低水平的短线专业重复建设。我省普通高中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保持大体相当的发展比例, 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节作用, 避免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招生的较大起伏。
2.改革普通高中教育结构, 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1) 高中教育坚持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各地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发展与建设。继续做好省级重点高中建设工作, 并通过政策和经费支持, 发展一批优质高中。今后几年,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要把绝大多数普通高中建成优质高中;经济发展中等地区, 要把县城的普通高中建成优质高中;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 每县首先建设一所优质高中。
(2) 建立省级重点高中扶助薄弱高中建设制度。省级重点高中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对口扶持一所薄弱高中, 采取经费援助、管理指导、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等多种措施, 帮助薄弱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形成省级重点高中建设与薄弱高中改造良性互动机制。
3.推进高中教育阶段改革, 多形式办学
(1)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普通高中公办学校一般不宜改制, 体现基础教育由政府举办的主要责任。但可以通过利用原校区以外的教育资源办分校, 进行混合所有制的积极探索, 鼓励合作办学、股份制办学、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和公民个人办学, 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形式多元化的高中教育新格局。
(2) 推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注重发展普通高中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并重。在我省的广大农村贫困县居多, 应立足于“普九”的全面实现和巩固提高, 尚未实现“普九”的地区要打好攻坚战。实现“普九”的市 (州、地区) 县, 在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同时, 要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一个重点予以保证, 除预算内教育经费应占适当比例外, 各级政府都要安排专款, 城乡教育费附加重点用于“普九”巩固提高和高中建设。
(3) 调整高中布局, 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 继续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批一般普通高中重点建设成为省级优质高中, 扩大优质高中的资源总量。
4. 加大经费投入, 使收支合理, 多渠道筹集经费
(1) 增加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 设立普通高中建设的省级专项资金, 补助各地优质高中建设, 集中一定财力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包括中央转移支付资金, 国债高中建设发展资金, 财政高中建设专项资金等。
(2)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要改变当前教育体制投入单一状况, 根据需要, 面向市场,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中教育, 实现投资多元化。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不同的教育需求, 适当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学杂费标准, 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收费项目;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由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机制, 大中城市与县城高中收费应有所差别。
(3)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学校建设提倡耐用、实用、够用、节俭, 加强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的审查和指导, 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要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专款专用, 严防挪用、拉用、挤占。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1) 实施“高中段师资队伍专业化、年轻化建设工程”。加快实验和推广校本培训的方式, 提倡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开展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和结对子活动。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
(2) 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要制定有效的措施, 通过思想教育、行政手段等办法, 强化教师教育, 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 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爱生乐教。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变形式主义的做法, 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 要建立有助于教师正常流动的导向机制, 进一步扩大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 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流动, 鼓励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教师、应届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
6. 全面提高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1) 以等级学校建设为动力, 促进高中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已评定的各个级等高中升级晋等, 对一级高完中实行升降级制度, 在进行综合考评后, 对办学水平下降, 质量不高的学校要限期整改, 达不到要求的按实际办学水平重新认定级等。
(2) 完善教学过程监控和全面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评价体系。
(3) 强化教育科学研究, 通过科学研究使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展得到科学的指引, 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通过对教育规划、教育经济、教育行政、教育决策、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 提高教育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正确性。政府应该对教育科学研究投入更多的资金, 对待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应本着通过科学研究途径, 遵循教育规律的态度, 重大决策实行多套方案可行性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7. 赢得政策环境的支持, 获得高中教育的发展
(1) 努力营造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和研究, 将高中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维护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合法权益, 减少面向普通高中学校的各类检查、评比,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向学校乱摊派。
(2) 切实加强领导, 不断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按照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切实担负起普通高中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责任, 要把普通高中的发展和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高中教育的结构和规模。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8
自祭祀求雨的民俗民间活动到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舞龙运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嬗变与演进,一直延续着世代相传的传承方式,传递着龙的精神。张继生教授在《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与战略规划》一文中提出了龙狮运动发展战略首要阶段的重点是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及舞龙舞狮运动。而舞龙运动自民族传统体育到正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再以双重身份通过高校进行推广,虽只有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地区,即便是在有着悠久历史的水族板凳龙和花腰彝女子舞龙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龙的光环下,云南省各高校对于舞龙运动的开展,与其他省份同等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成立了专门的舞龙运动队并参加过全国高校龙狮大赛,如2005年在湖南株洲举行的高校龙狮大赛,其中近38%的体育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校内开设舞龙运动课程。相比之下,在云南34高校里面,开展过舞龙运动的学校只有6所,现尚存4所,唯有一支舞龙运动队参加过全国性舞龙比赛,且竞技水平不高。本文拟对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意在把握舞龙运动在云南省高校的开展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云南省开展过舞龙运动的高校及其部分体育教师和全日制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大量有关高校龙狮运动开展现状、舞龙运动的发展、舞龙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论文和文献。
2.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向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和楚雄师范学院发放问卷各150份,共900份,回收826份,有效回收率91%。
2.2.3 访谈法
对各高校的部分体育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非结构式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
3.1.1 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整体开展情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云南省高校拥有体育系(院)的有10所,占高校总数的29.4%,开展过舞龙运动的占高校总数的17.6%,尚存运动队占总数的11.8%,无一所学校将舞龙运动列为选修课程开设。这样的数据,相对湖南、江苏等省份来讲,尤其是对于拥有体育系(院)的高校而言,其差距可谓天壤之别。在云南,虽然舞龙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看重,且有意向开展好这一运动项目,但是都受限于该项运动的经费开支和师资力量,以至于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开展的意义尚局限于校内大型活动和表演,缺乏课程改革与社会需求的开展动机,缺乏以舞龙运动竞赛提高学校知名度,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意识。
3.1.2 云南省高校学生对舞龙运动的认识现状分析
在云南省高校学生对舞龙运动了解程度的调查中,5.7%的学生觉得非常了解该项目,48.4%的学生回答有一点了解,认为完全不了解的占总数的45.9%,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学生认识舞龙运动的途径主要是影视和民间节日表演,对“百校龙狮进课堂”的举措竟无人知晓。关于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价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作用认识,多数学生持半信半疑态度。
3.1.3 云南省高校教师对舞龙运动的认识现状及分析
高校教师自身对舞龙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是衡量舞龙运动师资雄厚与否的标志,拥有一支高素质和高质量的舞龙教师队伍,是舞龙运动在各个高校良好开展的前提。通过调查与访问发现,云南省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前景良好,其认识途径呈现多渠道性,包括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参与和观看各种大型活动表演等,其主动性明显高于在校学生。统计发现,高校教师对舞龙运动的了解程度持比较和有一点了解观念的占总数的67.35%,不熟悉的占32.65%,同时云南省各高校承担过舞龙教学的教师占高校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37%,且无专业舞龙教师。对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作用认识,认为可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观点处主导地位,次之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3.1.4 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
首先,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以课余时段为主,周训练次数平均为1-2次,每次训练时间在120分钟左右,有的舞龙队只在活动前进行短长期集训,活动结束后便自动解散,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眼光。其次,云南省各高校在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扶持下,虽然纷纷建成了新校区和高标准的体育场馆,但是适合舞龙运动训练的场馆有限,许多技术动作的练习只能在室外进行。再次,云南省高校舞龙队的训练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而学校拨款只能维持最起码的训练之用。为了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部分高校在开始阶段多以徒手练习为主,或者才用绳子做替代品进行训练,给训练质量和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后,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训练多侧重于课时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的制订,对年度或多年这种具有长远意义的宏观计划未曾运用,导致青黄不接的现象屡屡发生。
3.2 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对策
3.2.1 拓展教师素质,提高训练水平
针对云南省高校舞龙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完善这一事实,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定期组织教师到舞龙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地区或高校进行培训,规范舞龙技术动作和教学训练过程,同时加大舞龙运动科研力度。另外,应采取有效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培训,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充满激励的工作及学习目标,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此外,舞龙教师还应具备自我设计与调整教学方案、计划的能力,要充分应用、发挥、挖掘和创新舞龙运动的技术动作和表现形式,从而提高舞龙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3.2.2 依托社会力量,开拓竞赛市场
高校舞龙运动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既要保留舞龙文化的民族个性,又要使舞龙运动在高校的传播多样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搭建一个由高校和社会共同监督与管理的竞赛平台,开拓市场。让舞龙运动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容易获得社会的力量,使民众成为舞龙运动的消费者与拥护者,将促进舞龙运动向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
3.2.3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校园文化
加大高校舞龙运动的宣传力度可站在社会与学校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宣传,可借助招生信息和媒体的介入,全面多方位地宣传传统舞龙运动,使其成为大众新闻舆论的热点。新闻宣传力度的加大,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企业的赞助,为舞龙运动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更多的单位和运动队了解高校舞龙运动,并投身于高校舞龙运动中来,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角度看舞龙运动的宣传,有益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3.2.4 增加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
经济条件是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经济条件又是推广、普及和参与舞龙活动的重要基础,因为不同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水平、规格、质量以及对这个项目的推广、普及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就要大力争取各主管单位的政策支持及财力援助,为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及平台。同时要加大经济投入开拓舞龙运动市场,增加舞龙运动经济效益。通过规范舞龙运动的实行,扩大舞龙运动的市场,将舞龙运动落实到各舞龙队的组织中,严格管理,形成俱乐部的发展网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舞龙运动应遵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更新观念,改消费型模式为经营型、开发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俱乐部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对高校舞龙运动的投入和支持,促进高校舞龙运动的科学、全面发展。
3.2.5 完善培养方式,彰显民族特色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许多民族都崇拜龙的图腾,有着悠久的舞龙活动史,但是社会影响力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舞龙方式的传承亦显得尤为重要。从云南省高校的区域分布来看,尤其是地州高等院校的位置,多与少数民族居住地相邻,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活动的沃土。在高校推广舞龙运动,除了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外,健全的培养方式是发展的根本所在,包括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管理模式的制定,民族文化的渗透,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要辩证地看待竞技舞龙与民俗舞龙的关系,要突出特色的展现,才能使高校舞龙运动在云南生根开花。
4 结语
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开展,无论是从时空的跨度上,还是从组织形式、投资力度及师资结构上来看,都远远落后于教改项目开展较好的其他省份。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云南省各高校应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以文化为先导,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大舞龙运动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高校师生树立和强化正确的舞龙文化价值取向;应充分挖掘高校在人力、科研、经费、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将当地少数民族民俗舞龙活动与现代竞技舞龙运动有机的结合,相互借鉴和交流,以期同步发展;应加强师资培养,尽快提高舞龙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发挥体育院(系)的优势,培养舞龙主干力量;高校舞龙运动还应主动回归社会,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来促进舞龙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实现“以龙养龙”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教学训练、科研和经营三者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云南省高校舞龙运动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坤.对湖南省开展龙狮运动的普遍高校的调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8):56.
[2]陆卫良,张涛.我国舞龙运动的发展对策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43~44.
[3]宋桦.舞龙运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0):118~119.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9
1.教师应制作往年试卷的双向细目表, 并认真研究规律
教师应该根据近三年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真题, 自行制作3~5次学业水平考试的双向细目表, 认真对比研究, 探索命题规律和特点, 从而使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哪些是常考知识点?该知识点考查的载体有哪些?考查的方式有何变化?有几道大题?大题主要涉及哪几个知识板块?
以集合为例, 从下表可以看出, 近三次考试中, 集合都是必考试题, 都是以离散的数集为载体, 分别考查集合间的关系以及补集和并集.经过系统的梳理, 对知识点的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就会了然于心, 复习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 有的放矢.
再如下表, 连续三年的数列压轴题表明:基本、重要的数学方法反复考, 不回避, 不怕学生会, 就怕学生不会.
2.尊重《考试说明》和教材
纵观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大多数试题都源于或者说改编自教材和《考试说明》.甚至每次考试结束后, 都会有人惊叹:哦, 考了教材中的一道原题!仔细思考, 这也是“情有可原”:学业水平考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基础性强, 它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因此在核心知识和核心方法上反复考, 甚至是年年考, 就是必然的了.
可惜的是, 一些教师复习过程中不重视教材, 把《考试说明》视为鸡肋弃之不用, 却对市面上不少诸如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之类的教辅资料情有独钟, 事实上, 认真用过这些资料, 就会发现它们的难度大大超过了云南省学业水平标准的要求.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发乎其上得乎其中, 就是要用更难的试卷训练, 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假设这样的论调是成立的, 不妨推而广之:为了提高高考数学成绩, 就用全国数学联赛的试题来训练全体学生, 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所以, 最好的复习材料有3种: (1) 教材, 包括教材中的知识、例题和典型习题.教师组织复习应以教材为蓝本, 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材; (2) 《考试说明》, 其中有大量的例题、练习题以及样题,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 (包括33道选择题, 20道填空题, 15道解答题) , 认真完成“样卷”, 以及每本必修教材所配的一份练习题 (每份练习题共21道试题) ; (3) 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就是数学教师本人, 也就是数学教师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以及兢兢业业地备课, 得法地讲课, 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如果迷失了这一点, 而迷乱于各种教辅资料, 没有章法地复习, 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3.分层次制定复习计划
学业水平考试是一个过关考试, 从学生考试的目标上讲主要有两种, 即通过和A等.然而学校之间差异很大.首先, 各个学校参加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不同, 有的学校定在高二上学期末1月份参加考试, 而有的则安排在高二下学期末7月份考试.其次, 各学校对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不同, 有的只对过关率进行考核, 有的不仅要求过关, 而且还对A等率提出了量化指标.再次, 即便同一所学校, 不同的班级也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班, 学生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要求, 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考试目标, 具体到哪些人得C等, 哪些人能得A等, 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到分解到人, 心中有数, 并据此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 包括复习的起止时间, 多长时间考一次试, 每本必修复习多长时间, 复习的方式等.
一般而言, 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时间大致为两个月.比较好的学生, 需要2周~1个月的时间;基础越弱的学生所需时间越长, 大致需要3个月的复习时间.一般来讲, 学期末参加考试, 都需要在相应学期的期中考结束后, 就及时进入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4.做好摸底测验、周测和“真题测验”, 以测发现问题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之初, 很多学生并不确切知道自己的数学水平离考试要求的差距有多大, 因此选用真题进行一次100分钟的“全真模拟考试”是极有必要的.之后教师应认真进行批卷, 并根据成绩把班上的学生对应分成A、B、C、D四个层次, 要求B、C、D层次的学生都朝上一个层次努力.特别地, 对于D层的学生, 一定要进行小组辅导或者个别辅导, 他们的试卷要当面批, 当面讲.
每周进行一次测验. 必修5本, 每本都要有一次100分钟的正规测验.5本必修复习完毕后, 再进行5次真题测验———用往年的学业水平考试真题进行测验.每一次测验, 都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一次次的测验中, 让学生感受到进步.
5.讲练结合, 狠抓三基, 切实过好三关
讲练结合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所采取的主要方式.由于标准所规定的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85, 因此试题必然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多数试题所考查的知识都较为单一, 着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法则的正确理解, 以及对隐含其中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因此教师就要讲练结合, 通过狠抓三基, 重视通性通法, 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并培养学科思维.要求学生切实过好“三关”:基本概念关、基本公式定理关、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关.
以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为例,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除了理解并牢记这两个定理外, 还需要对这两个定理的证明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比如可以分别用作高法 (几何法) 、向量法、坐标法证明余弦定理;可以分别用高相等法、面积相等+坐标法证明正弦定理.从功能上讲,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AAS、ASA问题;余弦定理可以解决SSS、SAS问题;而本章的难点SSA问题, 既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 也可以用余弦定理解决, 那么二者有何异同呢?只有对定理本身、对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定理的证明方法都理解了, 才算作是真正透彻理解了本章.
6.按知识板块, 精讲精练 4 道大题
试卷中的4道大题共29分, 从下表可以看出, 4道大题分别来自于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直线与圆、函数、数列等5个知识板块. 教师要分别对每个知识板块, 进行精讲精练和归纳总结, 经过横向学习和训练, 学生解决大题的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从而也就为得到较满意的分数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10
近年来, 随着许多高校舞狮运动的成功开展, 高校开展舞狮运动的意义和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2002年和200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大学生体协的共同努力下, 北京体育大学成功地举行了两届“全国高等院校舞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2]这些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对中国舞狮运动在高等院校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舞狮运动是云南文化的有益补充, 为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了又一亮点。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地方文化灿烂, 民族风情浓郁。云南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 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是国内外的游客旅游向往的天堂。
舞狮运动近年来借着在世界上刮起的“中国文化热”的东风, 一度随着我国篮球明星姚明走进NBA赛场。各种形式的舞狮表演遍布世界各地, 其范围越来越广, 数量越来越多, 质量越来越高, 外国人日渐喜好, 舞狮运动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引起了海外民族体育运动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云南省的各个民族每逢节日 (如大理的三月节、国际茶花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新米节等) 便会举行舞狮比赛或表演, 在云南省的旅游胜地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 的旅游景点更是定期进行舞狮表演及舞狮游客互动活动, 游客 (特别是国外游客) 在旅游过程中都能看到舞狮表演, 能促进游客了解我国这种舞狮文化, 满足游客对舞狮运动的好奇心理。这也可能成为大理旅游一大亮点之一, 可以为大理的旅游市场带来更好的商机。
2. 舞狮运动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当前高校教育指导思想相一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 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 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3]舞狮运动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 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共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舞狮运动把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有声有色的舞狮运动训练之中, 学生在训练中能够接受团队精神的培养,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正好和当前高校教育指导思想相一致。
3. 舞狮运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对传承中国文化可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舞狮运动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次才是一种体育活动。[4]舞狮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的体育活动。舞狮运动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内涵, 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 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 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在高校开展舞狮运动, 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 分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
4. 舞狮运动有利于提升云南省地方学院的在地方的知名度。
云南省的地级市 (州) 基本上都有高等院校, 它们肩负着为云南文化体育事业指领方向的重任, 在云南省的各种民族节日和旅游景点中进行舞狮表演, 可以展示它们的教学成果, 也可以带动舞狮运动在云南的学习热潮。另外, 学校附近的企事业单位庆典活动中, 企事业单位为了节日氛围, 大多请舞狮队进行表演, 这样不仅能使队员得到锻炼, 而且能为舞狮队获得一定的费用。另外队员在毕业之后, 仍能对舞狮运动有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样也能实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高校培养出更多舞狮运动的专业人员为社会提供服务, 将会有效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能使我国的舞狮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宣传, 同时, 这些高校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5. 舞狮运动有利于提升云南高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争取更多优质的生源。
很多人都知道云南的众多旅游胜地, 但是不一定知道云南有哪些高校。在云南省的各种民族节日中和旅游景点进行舞狮表演, 展示这些高校, 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会记住这些高校, 这样能够扩大云南高校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多云南省地方高校都在招收留学生, 在留学生中开展舞狮运动, 让这些学生在毕业后把舞狮运动在国外发扬光大;还有很多高校进行国际交流活动, 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向外国师生展示舞狮运动, 这样可以招收生源质量更好、更多的留学生。
6. 结语。
云南省地方院校开展舞狮运动是云南文化的有益补充, 是吸引游客的又一大亮点之一,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对传承中国文化可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提升地方院校的知名度, 扩大生源。
参考文献
[1]张继生, 雷军容.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
[2]马庆, 左成.21世纪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前瞻[J].体育科学研究, 2009, 1.
[3]樊花梅.西北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8.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11
关于印发
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云高工〔2009〕1号
(2009年1月16日)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现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国上下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一年,是我们实现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之年,也将是云南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开展的一年。各地、各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云南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
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公平;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设施、现代教育管理、现代教师队伍,加快云南现代教育发展进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教育发展进程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现代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在全省教育系统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以人为本、体现公平、促进和谐,使受教育者心智健康、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引领时代进步的现代教育。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修订《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争取年内颁布施行。完成《云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草案)》的调研、论证、修改,力争年内报请省政府审议。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配合有关方面尽快完成《中共云南省委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意见》的修改工作,出台后抓好贯彻落实。力争出台《云南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做好高校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开好、贯彻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指导高校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党员、教职工教育。加强厅机关党的建设,做好厅机关支部调整、工会换届等工作,坚持和完善厅机关支部(总支)目标管理责任制。重视老干部工作。
4.继续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惩防腐败的5年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认真执行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纠风治乱工作,抓好规范教育收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对招生考试录取和涉及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从源头上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和政务公开。
5.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从切实提高教育软实力的高度,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特别要在现代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总结和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开展《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年度监测评估,启动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的研究制定工作。
6.继续加大教育宣传,积极营造云南现代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改革教育厅新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加强与省人大、省政协、新闻媒体等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和教育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以“三生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深入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的教育精神,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
8.全面实施“三生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改进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做好督导检查和宣传,建立和完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的长效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中增加“三生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和拓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组织专家学者对“三生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引导和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努力构建“三生教育”的理论体系。
9.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认真抓好中小学德育基本条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以“三生教育”为主线整合德育资源,切实推进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深入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改进文明学校评选管理办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抓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拓展校外教育阵地。做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新方案的各项工作,着力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10.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继续实施大学生成人成才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程和社会合力育人三大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11.加强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评估。加强学校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学校“禁毒防艾”工作。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
12.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扩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引导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考核。开展中华经典语文诵读活动,推进省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达标示范校建设。
三、全面完成“普九”任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3.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学前3年教育普及步伐,规范并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实施好红河州等6个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项目学校做好校舍新建或改扩建、教学基础设施改善以及教学康复训练设备购置等工作。
14.实现全省“普九”重大突破。大力扶持澜沧、鲁甸、镇雄3个县按规划“普九”,加强对“两基”攻坚的过程督导,确保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普九”。
15.继续抓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继续开展“两基”复查年审工作,对2005年前实现“两基”的县的巩固提高进行抽查。积极做好“两基”迎接国检的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促进县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筹建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督学体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检查评估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6.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各项政策,免除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17.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促进各地积极发展普通高中。在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
18.力争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组,制订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积极向省政府申请课改专项经费,推进课改教师培训、管理者培训、考试评价、新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等工作。
19.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制定下发并严格执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文件,从春季学期起,在全省中小学整体、同步推进“减负”工作。通过在全省中小学统一实行严格的“减负”办法、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教辅材料选用、加强检查督促等措施,全面减轻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和经济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坚决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借鉴内蒙古等地经验,制定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召开工作现场会。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坚决撤并一师一校点,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将大姚县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试点县,统筹学校建设资金,从政策和项目上给予支持。各州市要在本辖区内确定一个试点县,积极探索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21.开展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试点。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要求的原则,从1月1日起,昆明市14个区(市、县)、其他州市19个县(市、区)开展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督导,探索建立适应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经费保障、管理、教师、评价、社会支持和参与等机制。
22.推进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民族中小学管理。继续做好民汉双语教材的编译审定出版及发行使用。加强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做好明德小学项目建设。做好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
四、加快建设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3.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七大工程”建设,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力争招生人数达到22万人,在校生达到54万人。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4.积极推进和探索职教集团建设工作。新组建2个省级职教集团,指导、推动州市职教集团组建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职教集团建设,使职教集团在引领、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90%的中职毕业生获得“双证书”。
25.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建扩建校舍与实训基地建设。促使昆明、曲靖、楚雄、普洱等地职教中心建设有首批学校搬迁办学。力争新增9个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投资建设的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为争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试点单位和国家全面推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创造条件。
26.开展农村各类培训和成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00万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全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建设云南终身教育服务中心,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27.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要求,做好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督促、指导各高校完善落实5年改革发展规划,执行好与教育厅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28.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继续建好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重点推进43个省级一、二类学科建设。做好国家和省级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和一批学位授权点的审核工作。争取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积极争取和做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个。大力推进省院和省校教育合作。
29.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增20个省级特色专业,60门精品课程,新建10个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动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和英语教学改革。
30.做好高校评估等工作。以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督促有关高校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加快符合要求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等建设。继续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积极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六、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增强云南办学特色
31.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我省地缘和亲缘优势,形成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并进的汉语国际推广格局。大力推动汉语进入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小学正规教育体系。申报建设2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2个国家汉语国际化推广中小学基地,建立5个汉语国际推广中心。
32.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规模,争取来滇留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达到500人。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做好引进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加强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切实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引进40个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到周边国家办学项目达到5个。启动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到印度举办云南教育展。
33.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云南省招收境外华侨华人学生暂行办法》。出台《云南省非高等院校教育机构招收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弥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空白,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七、积极扩大教育需求,建设现代教育设施
34.启动中小学排危攻坚工程。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职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项目,争取更多中央资金的支持。利用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力争用3~5年时间,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在未“普九”县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未“普九”县校舍不足部分问题。
35.积极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及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10个“实验装备及教学标准化示范学校”。加强中小学实验员的培训和指导。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评价考核。完成2~3个“普及实验教学县”验收。
36.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把远程教育与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农科教结合等进一步紧密结合。加强云南省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小学英语、音乐等学科远程教学,开发制作“三生教育”多媒体教学光盘。继续做好各类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服务工作,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工作。上半年在全省7个县(市、区)推进“班班通”试点工程建设,力争下半年在边疆25县启动“班班通”工程建设。
37.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设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统一的教育信息公开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建立以教育厅政府网站为核心的云南省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一站式”教育服务网站建设。完善教育系统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系统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整合信息和网络资源,争取组建“云南教育电视台”,建设云南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和“三生教育”网络。
38.加快推进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全年完成校区建设和教职工住宅新开工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投资50亿元,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学院及医高专、云南中医学院基本完成一期建设,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入住学生,入住呈贡新校区的学生共达5万人,教职工住宅建设全面施工。
八、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办学活力
39.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建立民办学校主要管理者职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建立“示范性民办学校”评估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研究,适时成立云南省民办教育研究所。争取向民办高校委派党委书记和督导专员。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全面加强学校现代管理。
40.加大投资体制改革。树立现代教育投入观念,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的精神实质,加大银校合作、招商投教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
4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三生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整中小学布局、“普十三”试点等工作。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2.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尽快出台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文件。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将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纳入省教育厅对高等院校5年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分类、分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争取行政职能部门对高校后勤实体的优惠政策,扶持富有创新精神、以较快步伐走向社会的高校后勤实体。积极协调、努力促成有关高校后勤项目与企业集团等的合作。
九、全面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3.积极推进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学校现代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学校现代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设。深化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基础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学生学风、教师教风、领导者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建设。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44.加强现代大学管理。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积极配合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
45.继续推进中小学“三制改革”等工作。不断健全政策措施,更加深入地开展校长竞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的“三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平稳实施。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各种培训中,加强中小学教师现代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抓好校舍安全管理。
46.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以教育部把2009年作为全国学校安全年为契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演练。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快速有效处理校园突发安全事故。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十、加强现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47.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五年规划的“5122工程”,全年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培养认定200名中小学名校长、40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各州市、县要相应开展此项工作。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推动省各级财政筹集经费用于2006年招聘的“特岗”教师纳入当地教师工资统发,并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
48.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开展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评选工作。实施好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继续组织全省各地聘请1000个年岗位特聘教师。
49.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特聘岗位设置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我省高校任教、从事科学研究。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和“高校师资学历提升工程”,新增10个省级教学团队,40名省级教学名师。积极推进国外访问学者和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实施。
十一、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50.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建立公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校生资助制度。启动国家对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工作,继续对中等职业学校全部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助学金。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全面启动我省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51.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继续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改进和完善招生录取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从严打击非法招生中介、招生欺诈等行为,在执行教育部“六公开”、“六不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招生录取工作透明度。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改革。认真做好云南大学自主招生试点。
52.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文件。在各州市和高校运行“领导负责、目标管理、权责统一、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新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和基层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毕业生资助创业工作。积极做好以困难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助学育人基地建设。开通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网和使用毕业生就业管理新系统,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十二、继续加强机关建设,创建和谐创新团队
53.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建设办法建设领导班子。在实践、工作、履职中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加强领导班子履职效能建设,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为履职效能。
54.继续加强机关建设。树立素质、发展、改革、履职“四种忧患意识”,加强基本职责、基本规则、基本能力“三基建设”。加强基本职责建设,更好履行监管、参谋、协调等职责,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加强政治、经济、工作、生活等基本规则建设,增强规约意识,按规则办事情。加强基本能力建设,提高思维、决策、执行、语言、和谐等能力。
云南省普通高校 篇12
一、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的人事管理, 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而人事信息管理则是一切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云南省高校历来重视人事信息管理工作, 1992年, 省教育厅就启动了部分在昆高校师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库工作。云南省高校师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系统初始化、个人信息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汇总、系统管理几大模块组成, 建库完成后, 能满足高校人事处基本的人事信息管理工作, 对提高人事管理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笔者在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多年, 亲身经历了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调研和了解, 认为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1992年至1996年) 。在这一时期, 在昆几所教职工人数较多的高校:如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 开始购买计算机, 引进或开发了简单的人事管理系统, 在人员信息统计、工资发放等业务上基本实现计算机操作, 为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2.迅速发展阶段 (1996至2005年) 。在此阶段, 云南省大部分高校都购买了省教育厅统一开发的云南省高校教师师资管理系统, 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人员培训, 各高校能利用计算机实现人事信息管理的大部分职能, 特别是在人员统计、工资晋升上实现与主管部门数据对接, 在人事报表、工资报表、工资审批业务方面由计算机操作完成, 部分高校还扩充了师资管理系统的功能, 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等利用计算机来实现, 大大减轻了人事部门的工作量, 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阶段。
3.回落停滞阶段 (2006年至今) 。2005年至2006年, 国家对高校人事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报表统计、工资体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再适应新的体制变化。由于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新的体制变化的要求, 原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又没有进行及时完善和补充, 又无新的适应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状况的管理系统开发出来, 因此, 导致大部分高校在信息统计、工资晋升上主要采用EXCEL进行, 没用使用数据库进行系统管理, 人事管理又回到半计算机、半手工化的操作上,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进入停滞阶段。
二、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有关部门和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和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构建科学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管理成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贯穿着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转变,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 有关部门和领导应该重视和参与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 关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并积极尝试利用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决策, 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孤岛”现象严重。根据笔者调研到的情况, 各高校和业务管理部门都从各自的工作需要出发购买或开发应用管理软件, 造成了各相关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分块管理, 形成“孤岛”现象。
由于高校人事是按不同业务归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 各主管部门要求上报的材料和信息有着不同的规范要求, 高校人事处只能使用不同的管理系统和软件, 而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又不能实现有效的转换和对接, 信息资源不能统一利用和接收, 由此形成了数据重复录入、人事管理部门维护成本提高、生成报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导致了人力资源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都难以达到有效整合, 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量, 影响了其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面临重重困境。
3.缺少专业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提高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全校教职员工服务。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大多数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 只会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操作, 缺乏专业的软件设计知识, 缺乏对人力资源信息化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因此, 在面对复杂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 没有足够的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和资源整合, 甚至很多高校人事信息系统只是把系统建立起来, 而没能很好地利用, 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应有效益, 反而形成资源浪费。
4.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缺乏系统开发和后续的技术支持。在云南省, 从1996年至2005年间, 使用教育厅统一要求的高校师资管理系统, 有专门人员针对人事工资政策的变化不断调整补充, 使各高校都受益于这一系统, 也便于上级相关部门的利用和接收, 大大推动了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在2006年后, 国家人事、工资政策进行重大改革, 各高校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又无技术和能力承担系统的后续开发, 致使各高校原有系统无法适应新的政策变化, 导致云南省大部分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搁浅。
三、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创新
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理念。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作好人力资源规划, 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人力资源主管部门、高校领导、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理念。理念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前瞻性, 把理念创新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并将其贯穿到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始终, 既能保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现, 又能够使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实现高校各项发展目标相一致, 达到双赢的效果。
2.将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进行规划和要求。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当前,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但主要涉及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时, 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部分。因此, 笔者建议, 学校有关部门在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加入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内容, 将人力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划。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水平、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时, 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部门计划, 统一进行协调、建设和管理。在信息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维护等方面作出统一的安排和要求, 把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既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又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而有效地组织和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信息素质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的契机, 信息技术设备更新加快, 信息技术的处理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处理能力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就高校人事管理部门来说, 大多数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技术的知识较缺乏, 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新要求。因此, 要实现人力资源全面信息化, 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信息素质的培养, 实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 通过短期培训和实地观摩, 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综合处理能力。
5.重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目前, 大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停留在建设上, 忽略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应用”, 对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服务对象缺乏深入思考。大部分已使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高校, 也仅停留在职工基本数据查询、简单统计等方面, 这种重建设、轻应用的做法, 长此以往必将会阻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建设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在应用中开发, 在开发中应用, 不断完善管理系统, 扩大系统应用范围, 提升应用水平。同时也要改变简单的数据查询和统计这一现状, 与教务、财务等联系密切的部门加强联合和沟通, 在教学活动管理、教师考评晋升、教师待遇兑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增加复杂的统计分析、员工动态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功能, 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引发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加快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加强云南省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创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恩明.浅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学理论, 2008 (8)
[2].李俊.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商业时代, 2007 (13)
[3].张佑祥, 易大东, 齐绍平.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树立科学的理念[J].教育信息化, 2005 (9)
【云南省普通高校】推荐阅读:
云南本科高校11-10
上半年云南省普通话考试07-12
云南高校大学生08-09
云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表07-30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云南25个边境县和3个藏区县名单07-19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市级统测语文试卷11-05
小学云南游记作文:云南之旅11-12
云南省文化产业10-21
云南省生态扶贫05-12
云南省孟连县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