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历层次

2024-06-11

不同学历层次(通用7篇)

不同学历层次 篇1

目前,国外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研究已涉及职业认同的经典研究,主要包括3个主题:(1)职业认同的感知研究;(2)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3)对呈现职业认同个体的传记研究[1]。此外,护理亚领域如学校护生、社区护士,尤其是学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研究及其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力求寻找各种文化背景下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更好地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对策,提高护生的护理职业认同感。

综合各类文献可以发现,国内护生护理职业认同感普遍为中等偏低,并且影响因素很多,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职业认同感也存在差异。段湘辉[2]的调查明确指出,本科较非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低(P<0.05),护理教育者应给予正确引导。目前提出的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有:加强情感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社会支持、注重对护生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的培训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它是一种心理学的概念[3]。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积极情感和肯定性评价,是在了解、学习护理专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知状态,它直接影响着护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及将来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护生是护理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发展护理事业及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本次对成都市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比较认识差异,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同时,笔者也想通过此次调查使我院加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为改进教学和管理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提高我院护生素质和形象,更好地打造学院品牌。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卫生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4所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有效护生为192名,其中男生13人,女生179人。护生中大学本科的61人,占总人数的31.8%;大学专科的70人,占36.4%;中专的61人,占31.8%。

1.2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Authur编制的护理自我概念量表为基础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包含护生的基本资料和职业认同感两部分内容,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1分表示不同意,2分表示基本不同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经检验,该量表的Crobach'sα为0.892,有很好的信度。

1.3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成都市4所学校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有逆向选择的题目录入时已做相应处理。

2 结果

2.1 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整体情况(见表1)

调查显示,只有10.4%的护生非常“喜欢护理专业”;仅10.4%的护生非常同意护理职业“能体现人生价值”;只有8.9%的护生非常同意护理是“受尊重的职业”,表明护生认为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超过一半(57.8%)的护生认同护理职业“工作强度大”;只有12.0%的护生非常同意护理职业“待遇好”,表明大部分护生认为实际付出与回报不符;愿意“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生只有31.3%,表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较低,专业思想稳定性较差。

2.2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平均分来推断其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本科生职业认同感平均得分为(40.36±9.96)分,低于专科护生的(45.40±7.79)分和中专护生的(49.75±12.11)分。运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明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其中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最低,中专生最高。

2.3 学校开展专业思想教有现状的调查

对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学历层次下的差异展开进一步分析表明(见表3):仅“学校较好地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这一项,不同学历层次护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学校对不同学历层次采取专业思想教育的方法没有差异。其余各项不同学历层次护生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可见,只有5.7%的护生非常同意“学校较好地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表明学校没有积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或开展效果不佳。

注:*P<0.05

3 讨论

3.1 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护生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这首先与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不受社会尊重、工作量大、服务性强而技术性低、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等有关[4]。其次,一部分护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了解护理专业,而是听从父母或亲友的意见选择了此专业,进入学校后,学校又没有很好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加之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等一系列因素,使护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职业前景和目标也不清晰,从而不愿长期从事护理职业。由于职业认同感本来就低,加上影响因素众多,导致护生的专业思想更加不稳定[5]。

3.2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可能与护生的专业期望有关,学历越高的护生对专业的期望越大[2]。本科、专科护生大多不喜欢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也不了解,由于考试成绩影响、就业和大学专业调配等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护理专业。护生毕业后,无论本科、专科还是中专护生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基本一样,高学历护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加上护理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使高学历护生对专业更加失望[6]。

3.3 学校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佳

学校对护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学校对护生专业思想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根据不同学历层次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加上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学校的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稳定护生专业思想、提高其认同感的结果。

4 对策

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方法加以引导,从而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护生专业思想、减少人才流失,还可以加强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和信任,提高护生的就业率。

4.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护理职业因投入大(学习时间长、工作量大)、回报低(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使许多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定[7],调查中不乏想转专业和转行的护生。因此,学校应该注重专业思想教育,使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8],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护生观看先进护理工作者感人事迹的视频、邀请优秀护理人员到校进行职业演讲、请优秀校友与护生进行交流等给护生正面影响,减少护生对专业的消极情绪,看到护理职业的前景;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护生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护生深刻体会到护理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4.2 因材施教

学历越高的护生职业认同感越低,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中专护生职业认同感相对较高,但学历较低且独立意识不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父母和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对中专护生加强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的培训,提高中专护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对专科护生,学校应通过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来培养其兴趣和爱好,可以适当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和实践操作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病房等多种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4],使其充分了解护理专业的性质,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科护生对自身和职业的期待较高,因此在其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提高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为护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同时拓宽就业渠道,提供考研、出国咨询及相关行业动态信息,帮助护生进行职业规划,使护生了解职业前景,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感[9]。

4.3 注重临床实习

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实习阶段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阶段,也是增强职业认同感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应重视临床实习,与实习医院进行沟通合作,选派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带教教师,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规范带教要求,提高带教水平,指导护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通过实习提高护生对护理行业的认识,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感[10]。

4.4 树立榜样和典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行为作风和思想意识对护生起着榜样作用,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有利于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相反会给护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及思想教育上的引导作用[11]。同时,在护生中树立先进和典范,并积极宣传,培养一批品牌教师和品牌护生,以榜样的作用带动护生向先进事迹、模范代表学习。

4.5 就业指导

对护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的培训相当重要,要让护生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帮助他们了解护理行业规则。同时,指导护生掌握简历的制作要点、面试的技巧、行业礼仪规范等,以提高其形象气质。

关键词: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蔡春凤,Marcia P.国外护士职业社会化与职业认同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70-72.

[2]段湘辉.不同学历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基础医学论坛,2011,15(11):983-985.

[3]喻爱英,徐辉航,蒋慧玥.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6):33-34.

[4]陆莉护理大专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4):49-50.

[5]罗萍,孙玉梅,张进瑜,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专业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37.

[6]彭银英,史瑞芬,夏菱.本专科护生实习后职业认同感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2):21-23.

[7]曹敏,阚静.社会支持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B):380-382.

[8]冯孟哲,刘岩.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4):229-231.

[9]胡蕴绮,仇瑶琴,胡再平,等.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4):19-20.

[10]鲍文慧,王沧霖.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与教育对策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2):73-74.

[11]于文永.护理本科实习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J].2010,24(11):3022.

不同学历层次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以自愿为原则,选取2009-2010年安徽某医学院附院门诊和病房进行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包括护理专科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均为调查时处于在岗状态的实习学生,自愿参加,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1.2 方法

参照多个相关研究[2,3,4,5,6,7]设计调查表格,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选择学医原因、学医具体动机、学医选择评估、继续深造与否、与患者沟通能力、与同学教师相处能力、协作精神、口才能力、学医是否有助于朋友交往、患者的信赖感、如何看待患者、对待挑剔的态度、工作压力、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医是否令人羡慕、自豪感、是否愿意救助路人等方面。根据调查对象学业层次的不同将医学生分为护理专科生(A组)、临床医学本科生(B组)和硕士研究生(C组)。各组间民族分布、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现场、匿名调查方式,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方法

将调查结果采用双人输入方式进行电子版输入,确认无差异后进行数据统计,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医的原因和现状评估

3组人群在选择学医的原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本科生更加看重收入水平,而研究生更多是考虑其他原因,如家庭、恋爱等,出于个人愿望而学医的比例均较低。在学医的具体动机方面,专科生更多出于好找工作,而研究生多由于有成就感和受人敬重。专科生和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愿望比较强烈,明显高于研究生。见表1。

注:*P<0.05。

2.2 医学生协作或交流情况

本科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或与同学教师的相处能力弱于专科生和研究生,但3组的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口才非常重要。随着学历上升,协作精神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学医是否有助于朋友之间的交往,专科生和本科生组都存在对立的2种人群,即肯定和否定都占有相当比例,只有研究生组前者人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专科生和研究生的信赖感较强,而在如何看待患者的角色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患者的挑剔专科生和研究生更愿意进行耐心解释,而本科生则更可能求助于他人或置之不理。见表2。

2.3 医学生个人感受

研究生多认为能够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但本科生则较多认为学医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人群多数均认为存在较大工作压力,有自豪感,在遇见需要帮助的路人时,各组多数人均选择“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只表示“可能会”。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能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幸福,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调查发现,尽管各层次医学生学医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人学医并非个人愿望,而是家人或亲戚朋友的建议,主要目的是好找工作、工作相对稳定,这点对于护理学专科生和临床医学本科生更加明显;目前研究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而更加重视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非常符合弗洛伊德的需要层次理论[8]。对于是否继续深造,各组间有较大区别:专科生继续提高自己的愿望非常强烈,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她们大多希望在找到工作以后,通过自学或成人高考等业余方式继续学习,而不是脱产深造;本科生主要是考取研究生,希望以后能够留在大城市。

护理专科生主要由临床护士进行带教工作,与教师和患者接触较多,因而沟通能力比较强;而本科生限于实践水平有限,各级临床医师大多不太放心,逐渐沦落为处理采血、开化验单、记病程等,而较少有机会去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加之考研的压力,临床实习和交流的积极性明显减弱。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同学、师生之间协作精神有所增强,这可能与工作阅历有关,大家逐渐认识到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团结合作才能够获得最大益处。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要,保持职业自豪感和自尊心是提供良好服务的前提[9]。由于研究生均已经定科,有相关专业知识,亲戚朋友咨询也比较多,发现学医有助于朋友之间的交流,比较令人羡慕,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得到患者和教师的信赖,有机会参与各种决策和操作,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善待患者,对于患者的挑剔也能够心平气和耐心进行解释。

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对于医学职业以及社会交流等存在不同看法,可能与其在医学职业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角色、面临的问题以及个人思想有较大的关联。对于专科生,由于多为护理专业,个人操作能动性较差、社会传统偏见、就业困难以及上升空间有限,使得她们的职业认同感较差,是否与职业而不是学历有更大关系,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大部分医学生还是认可自己的职业并愿意为之努力。

本项目参照多种职业的类似研究进行量表编制,在重要项目上有较多一致,但是国内外尚无公认的统一量表[2,3,4,5,6,7],因而可能会因为调查项目不同、职业和人群差异导致部分结果缺乏客观性,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合理和统一的量表,进行客观调查,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差异,为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安徽省某医学院469名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医的原因和现状评估、医学生协作或交流情况、医学生个人感受等,按照分组进行分项登记和统计。结果 3组实习生在选择学医原因、学医具体动机、继续深造与否、与患者沟通能力、与同学教师相处能力、协作精神、学医是否有助于朋友交往、患者的依赖感、对待挑剔的态度、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医是否令人羡慕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研究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与师生的相处能力及协作精神等方面明显强于专科生和本科生;专科生学医更主要是便于找工作,同时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也最为强烈。在路人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进行救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感方面有明显不同,研究生在大多数方面强于本科生,本科生强于专科生。

关键词:职业,认同(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21-63.

[2]汤国杰,高可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85-288.

[3]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52-157.

[4]施俊琦,王垒.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1-193.

[5]蔡春风,MARCIA P.护理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的职业认同感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08,5(2):51-53.

[6]赵红,路迢迢,张彩云,等.护士职业认同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49-51.

[7]王秋霞,沈云,熊自忠,等.护理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安徽医药,2010,14(2):237-239.

[8]杨荣华.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507-508.

不同学历层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校护理专业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共1 610人。共发放问卷1 610份, 收回1 599份, 有效问卷1 599份, 有效回收率99.32%。入选标准:护理专业在校在籍不同学历层次二年级学生, 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具备知情同意的能力, 自愿参与并配合本研究者。

1.2 调查工具

采用赵秋利等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水平评定量表[2]进行调查。该量表共5个维度32个条目, 分别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校动力。采用Likerdl-5分计分法, 量表总分为32~160分, 得分越高表示学习动力水平越高。

1.3 方法

调查前让学生填写知情同意书, 之后匿名自填调查问卷, 当场收回, 由调查员进行核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 之后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法、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1.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见表1)

1.4.2 学习动力水平 (1) 学习动力水平总体情况。学习动力水平5个维度中, 平均得分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校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 (见表2) 。

(2)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学习动力水平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在5个维度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中专护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专护生和本科护生, 同时大专护生学习态度得分高于本科护生。在学校动力维度方面, 中专护生得分高于本科护生, 差异有显著性。学习动力水平总分方面, 中专护生高于大专和本科护生, 大专护生高于本科护生。

(3) 不同年龄护生学习动力水平比较。从表4可以看出, 比较“80后”与“90后”护生学习动力水平, 除了学习需要维度外, 其余4个维度和总分在两个年龄层次护生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在学习需要维度方面, “90后”护生得分高于“80后”护生,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 讨论

护生学习动力水平仍需提高。表2显示, 被调查的1 599名护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维度得分率高, 可能与护理专业从入学教育开始不断强化学习重要性有关。周志辉等[3]研究表明, 学习动力水平受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适应、教学水平等因素影响。有研究认为, 只有学习动机非常稳定并成为人格特征时, 才能提高学业成就[4]。因此, 护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以教学水平为主要代表的学校动力必须得到提升才能改善护理教学质量。

从不同学历护生学习动力水平得分的差异来看, 低学历护生的学习动力得分普遍高于高学历护生。中专护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学习动机更强烈, 他们比本科、大专护生拥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可能与低学历层次护生就业方向明确有关, 也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 (1) 在学习内容方面, 相对于本科、大专护生来说, 中专护生的学习内容以技术型知识为主, 所学知识应用性和操作性更强, 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所取得的成绩也能更直观地体现;而本科、大专护生的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性更强, 知识结构更宽泛, 因此中专护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本科、大专护生更注重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 这也导致中专护生与本科、大专护生在学习的关注点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中专护生有更好的学习成就感和更低的学习压力感。 (2) 从就业环境来看, 中专护生的就业压力小于本科、大专护生, 具有更强的就业优势, 中专护生以“找到理想工作”为主要学习动机, 本科、大专护生则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就业优势。通常, 学习的目的性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强, 因此, 学习动机的差异也同时伴随着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的差异[6]。在学校动力方面, 大专护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护生,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 提醒我们护理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学习需求[8]。

本次调查中“90后”护生占99.50%。“80后”与“90后”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身上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独生子女、时代变革、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改革、东西方文化的大冲突与大融和;他们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塑造了其性格特点。“90后”护生是生于改革开放中的一代, 与“80后”相比, 其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已发生很大变化[9]。“90后”护生学习需要更加明确, 可能与受大学生就业压力、竞争激烈等现实情况影响有关。本结果与类似研究结果一致[10], 护理教育不应一成不变, 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来实施和开展。

研究表明, 护生学习动力水平受专业兴趣的显著影响[3], 护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态度等, 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和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基础。对所学专业持积极和正面的态度有利于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 反之则会影响其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培养。由于目前社会上仍存在对护理专业及护理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认同度较低的现象, 使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态度受到影响。因此, 了解其专业态度及变化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11]。

3 结语

本次调查显示, 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学习动力水平仍需提高。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护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指导护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与发展规划, 确定具体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明确实现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 引导其正确认识护理专业, 热爱护理行业, 树立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感, 提高学习动力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差异,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护理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水平评定量表对同年级不同学历护生展开问卷调查, 比较分析护生学习动力水平现状。结果 共调查护生1 599人, 中专、大专、本科护生分别占30.89%、25.08%、44.03%。平均得分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校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中专护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大专和本科护生, 大专护生的学习态度得分高于本科护生。中专护生学习动力水平相对较高。“90后”护生的学习需要得分高于“80后”护生。结论 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水平仍需提高, 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历,护生,学习动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林莉.专业思想教育对护理本科生学习动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2 (17) :67-68.

[2]赵秋利, 谢大明.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杂志, 2010 (16) :1-5.

[3]周志辉, 陈波.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年级差异比较[J].集美大学学报, 2015, 16 (2) :32-37.

[4]唐玉荣.中专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116-118.

[5]王玉莉.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8) :533-535.

[6]万燕花, 李林波, 吴兵.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5) :558-561.

[7]谢大明, 赵秋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水平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8) :66-69.

[8]赵万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护理学) 下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32) :144-146.

[9]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10]汪立东.“90后”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J].科教导刊, 2010 (19) :89-90, 112.

不同学历层次 篇4

本栏目专为全国的护理专家而设, 旨在系统地介绍专家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建树, 以期更好地研究和推进我国护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专家为本刊写稿, 也希望有更多的护理工作者从中受益。

以下是姜小鹰教授的个人简介和文稿 (分上、中、下三篇分期刊登) 。

姜小鹰, 女,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高等护理教育学会理事长;福建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院校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评审专家;卫生部科研项目审评专家库专家等职。

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护理管理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护理学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文护理教学团队、国家级护理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负责人;国家级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从事临床护理及高等护理教育工作30多年, 曾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厅等科研项目30多项,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全国、省、厅级各类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6项。兼任国家级刊物《中华护理教育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副主编以及《当代护士》、《中国护理管理》、《护理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等10多家杂志的编委。先后主编出版卫生部、教育部全国护理研究生规划教材《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和护理本科专业规划教材《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等教材及专著24部;其中主编教材14部, 副主编教材5部。

目前,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 研究生培养质量参次不齐;二是护理教育规模扩大, 但各层次教育目标不清, 培养模式单一。

由此,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过程中, 有的院校片面迎合市场, 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从而不能真正适应新世纪护理服务市场的需要。

这就引出本文要重点讨论的两个问题:其一, 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如何面向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性调整, 包括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其二, 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如何遵循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即质量要求, 尤其是护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护理人才的培养怎样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

以下, 试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三大板块即“高职高专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结合本院“教学与改革”实践分别阐述以上观点和原则。

大学本科教育: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构建“精品教育”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 (TMQ) 是1961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质量经理Feigenbaum提出的, 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企业管理。它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 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 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以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满意产品为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近年来, 有关专家建议其延伸至教育领域。

就护理本科教育而言,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从护理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 都紧紧把握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就是从事护理本科教育的有关人员都有很强的质量意识, 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去;“全面的质量管理”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质量观。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提升专业竞争力。

护理本科教育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目的是, 运用“三全”原则的完整和互动, 重新审视和构建护理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以培养护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年来, 我院始终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 秉承“精品、精致、精英”的教学理念, 构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护理人才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并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1、确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通过分析自身条件、借鉴国内外护理人才培养的经验, 确定了学院护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的业务规格要求, 确立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系列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第1年以掌握相关人文护理、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为主, 同时安排部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实践;第2年主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加临床实践与社区实践;第3年掌握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4年进行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专业实践。

2、构建、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 实施护理专业课程与人文理念融合的教育, 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 构建人文护理学科课程模块, 拓宽人文护理专业课程, 在开设护理美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护士职业生涯规划、口才与演讲等选修课程; (2) 优化课程结构,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如整合医学统计学和护理研究课程, 将部分课程调整为选修课, 提高人文社科与专业课程的比例; (3) 调整教学内容, 将护理学导论与护理管理学的重复内容进行调整, 将护士礼仪、行为规范与护理美学整合, 将教师科研最新成果融合护理研究教学内容中; (4) 创建形式新颖、内容精深、实践性强的系列护理学精品课程体系。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优化整体教学过程, 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根本。本研究实施以人文护理学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为龙头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并在以下课程中形成各自特色教学, 建立了以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护理管理学》: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明确主题, 建立框架→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小组协作, 讨论交流→分组报告, 成果展现→效果评价, 测试反馈”为程序的教学模式。研制了具有8大模块组成的《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软件, 供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

《护理美学》: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设计、构建并实施“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模式框架;整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补充”的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护理伦理学》:融合伦理学、法律学与护理专业实践, 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 开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等教学方法, 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以临床病例、音像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的急救教学环境和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经验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以ACLS高级心肺复苏训练组合模型为载体系统设计, 综合应用情境模拟及群体配合训练, 培养学生急救综合能力。

《护理学基础》: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病例或案例, 改革传统考核方法,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内科护理学》:着重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拓展;强调多样性、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进行《内科护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外科护理学》:以教材体系、课程网站、PPT课件、教学录像以及习题集等资料, 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物演示法、病案讨论法、护理查房法等,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其他课程:小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程序诊断法、护理查房法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 重在突出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加强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

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同时, 如何进行教材改革, 编写合适的专业教材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本、专科规划教材的编写, 主、参编全国统编教材、院校协编教材37部, 其中主编、副主编16部。在教材建设方面, 以人文知识与护理专业有机结合为特色,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强调“四体现一突显”:体现受教育者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技能, 体现护理岗位对专业护理人才知识和素质要求的标准, 体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训练和提高作用, 体现交叉综合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突显“教材”和“学材”兼容的特色。同时, 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三模块教学模式, 编写新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和指导, 将临床护理及研究工作中的新成果融合吸收到教材中, 使教材能够反映出最新的临床动态, 促进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5、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管理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对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打破学科界线, 将实验课从各学科中分离出来, 进行一体化设计, 将原有的实验课进行融合与优化, 组成相对独立的、符合护理学科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护理学基础、专科护理和人文护理3个实验教学模块, 涵盖护理学基础等11门课程, 形成114项研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

(2)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各门课程实践的要求, 进行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 优选各科目实验项目, 避免学科间实验教学内容重复, 并科学地划分实验层次, 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按照不同课程的功能,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临床各科护理教学采用以循证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为中心, 建立人文护理实验室, 提供学生进行护士行为规范与护士形体训练、护理礼仪训练的场所, 通过绘画、雕像、插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提供学生进行《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情景式训练的场所。《护理学基础》技能实践教学中, 采用电子标准化病人,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设备上可以重复多次地感受各种症状、体征, 反复地进行相关操作直至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采用视频同步直播技术, 以VCD教学光盘、教学录像片、示教多媒体、拍摄系列教学片再现临床护理实景等在各实验室同步反复播放, 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感受, 为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6、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学院建设了计算机题库系统, 《护理管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6门课程为校级题库建设项目。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网上单元机考、阶段开卷笔试、案例分析、模拟情景方式考核《护理管理学》课程;以案例设计型考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以实践技能型考核应用于《护理美学》《急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 使考核既注重课堂教学结果, 又注重实验教学过程,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从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着手进行全员的“全心投入、精致管理”, 以探求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丰富学科的人文内涵和科学内涵, 力求使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在护理人才塑造、创新思维培养及护理学科特色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全体教师以强烈的质量意识, 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参与, 具体措施: (1)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采用讲课比赛、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制度,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2) 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 实行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5年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培养; (3) 坚持教学、科研并重, 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各项课题, 参加国内外护理学术交流, 以教学促进科研, 以科研带动教学; (4) 以严谨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保障管理、教学监督管理等, 为护理本科专业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5)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 实施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使全体教师全心重视教学质量全过程。师资队伍通过多年的动态遴选和建设, 学历和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增强, 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三、全面的质量管理

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机地融合专业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 淡化传统的单课程意识, 综合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录像等的教学辅助手段,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措施: (1) 设计、实施以课堂-校园-社区-医院为一体的系统教育方式; (2) 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课外创新性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插花、演讲、涂鸦大赛、社区宣教等陶冶学生人文护理情操; (3) 组织、指导大学生创新研究活动, 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4) 拓展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护理学院的中、外学生交流项目, 强化外语和沟通交流能力等, 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了一批具有人文护理理念、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 广受社会赞誉。

近年来, 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及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 获各级各类奖励44项, 体现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专业的多元化需求, 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多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2008年对468名毕业1-9年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追踪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总体评价好, 特别是对毕业生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及获取知识能力方面的评价。

四、效果

不同学历层次 篇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随着近年的高校扩招, 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突显出来, 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有: (1) 本科生岗位挤占专科生岗位; (2) 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的“高消费”;这些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到学生的学历层次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使高职学生能够尽早提升学历层次, 增强就业竞争力, 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问题, 也是高职院校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使高职院校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 我们进行了一次旨在探究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提升学历层次需求的调查, 为今后高职院校未来规划、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在校生 (含接本学生) 、已毕业学生。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 调查时间为2011年10 月- 12 月。具体见下表所示:

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在校生 (含接本)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55%的学生有提升学历的愿望, 其中68.2%的学生是自身愿望, 动机主要有:62.2%的学生认为学历提升后, 再加上专科学生高技能的优势会在职业路上走得更远;20.7%的学生则是希望通过学历提升, 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进事业单位等;还有是父母的期望或“跟风上”。调查结果还显示, 在提高学历的途径选择上, 15%的学生只考虑“专转本”;16%的学生只考虑“专接本”;40%的学生考虑“专转本”或“专接本”;18%的学生希望自学考试;11%的学生希望“专升本”。学生普遍认为“专转本”是最佳选择, 含金量高, 但是由于入学门槛高, 竞争激烈, 能上的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同时报考“专转本”和“专接本”, 即使不能“专转本”, 还可以“专接本”。 56%的学生倾向选择“专接本”, 原因是费用低, 入学难度小, 时间短。通过对“专接本”特别是已毕业“专接本”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 在专科学校学习, 有熟悉的环境, 学校有计划的组织教学, 参加自考, 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转本学生高, 专接本还可以锻炼学生毅力, 是个非常好的途径。

2.2 已转本或升本的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已转本或升本学生在本科院校学习基本正常。其原因主要是: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基础较好, 比较上进的学生;其次是本科院校的课程在专科基本开过, 不过在专科注重实践, 本科偏重理论。但学生也认为:转本和升本机会少、成本高、时间长、毕业难度相对较大。很多想提升学历的学生都有点望而却步。同时转本的学生认为我们还是优选接本, 这样可能更容易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速度快、费用低。

2.3 已毕业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已经毕业学生由于毕业后立即参加工作, 工作任务重, 学习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 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很难有机会再参加“专升本”等提升学历层次的学习, 他们在社会中会丧失好多机会, 要获得和本科生相同的机会, 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 他们都后悔没有在高职院校或刚毕业就创造机会将自身的学历层次提升上去。

3 结束语

(1)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有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 都希望高职院校能创造条件和机会。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 这是一个机会和挑战, 如何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愿望, 这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素质教育。目前虽然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但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 不能安于现状, 要树立危机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职学校也应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 同时在学生管理制度上也应进行改革和创新, 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任熊, 汪晓璐.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动因、途径及成本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J], 2011.04.

不同学历层次 篇6

餐饮方式具有多元化的性质,而又有很多因素影响着餐饮方式的选择,其中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及餐饮消费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出图像,再尝试找出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有多大的影响。

数据来源: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贵州等22个省市随机抽取的440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0份,回收率为88%。

二、不同收入水平对餐饮方式及消费量的影响

同样是去餐馆用餐,但从餐饮文化上来说,餐馆餐饮消费可以分为中式点菜、西式套餐两种类型。那么,不同收入水平在中式点菜、西式套餐两种类型上的分布是怎样的呢?为考察方便,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如下区间:3万元以下、3万~5万元、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100万元、100万元以上。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得到图1。

图1 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各消费量上的分布图

图1中的横轴表示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纵轴表示某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上对应的人数。只是在绘图时,为了易于比较,分别对各收入水平的人数、各收入水平下选择西式套餐人数、各收入水平下选择中式点菜人数取自然对数。

不同收入水平图像、西式套餐三个图像、中式点菜人数的图像的形状可以近似看作是个人用餐、家庭用餐、集体聚餐的单人次消费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图像上每个点的高低可以近似表示该单人次消费量对应的概率。

从图像直观上看,不同收入水平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中式点菜人数都近似服从右拖尾的泊松分布;从整体上看,收入水平越高,其对餐饮方式的选择越分散;在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群体集体聚餐时更倾向于中式点菜;在年收入4万~30万元之间的群体集体聚餐时更倾向于西式套餐,其中年收入在4万~7万元之间选择西式套餐的频次最高,最高点达2.24,即该收入水平西式套餐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之比为2.24∶1;在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群体集体聚餐时又倾向于中式点菜。可能性解释:中低收入群体的聚餐的关注点在于吃的本身;中高收入群体聚餐的关注点在于吃的环境;高收入群体在经历了各种消费方式以后,聚餐的关注点又回归于餐饮的本性、民族情结,或者是中式点菜的方式里有其他服务性附加值。

从图像上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但其精确度不高,下面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得到更为精准的认识,于是得到表1。

表1 不同收入水平在各消费量上分布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览表

从峰度指标上来看,年收入水平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中式点菜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的比值等四项指标的峰度系数都是正数(分别为2.63、0.20、5.47和6.66),说明其分布都比较集中,都有比正态分布更长的尾部,其中年收入水平人数、中式点菜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的比值等三项指标的这种特征更明显。而西式套餐的峰度系数为较小的正值0.20,说明观测量不太集中、比较分散,有比正态分布更短的尾部。

从偏度指标上来看,年收入水平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中式点菜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的比值等四项指标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1.72、1.24、2.29和2.34),表明其左侧有较短的尾部。

从拖尾性指标上来看,年收入水平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中式点菜人数、西式套愿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的比值等四种指标都具有右拖尾性。

从二八分析指标上来看,从最大值(1)与前80%的最小值(11)的差来看,年收入水平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中式点菜人数、西式套餐人数与中式点菜人数的比值等四项的差值分别为79、22、80和3.27,说明其分布集中性较强。

三、不同学历水平对餐饮方式及消费量的影响

消费量不仅受餐饮方式、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学历水平的影响。那么不同学历水平在消费量上的分布是怎样的呢?消费者按学历水平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六个层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得到下页图2。

下页图2中像横轴表示每次每人次餐饮的消费量。纵轴表示某个消费量对应的人数的百分比,相当于频率。6个图像分别可以近似看作是各学历水平者的单人次消费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图像上的每个点近似表示该单人次消费量对应的概率,而图像与横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对应着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为1。

从图形直观上看,各学历水平者的消费量选择比较集中,其概率密度函数均近似服从泊松分布,都具有右拖尾性;学历水平越高,其餐饮消费量的集中分布越靠右,即餐饮消费量越大;学历水平越高,其消费量选择的集中性越弱,即越趋向于扁平化;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餐饮消费的集中度最大,约有26%的消费集中在4~8元区间。

从图像上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但其精确度不高,下面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得到更为精准的认识,于是得到下页表2。

从峰度指标上来看,学历为初中及以下者的峰度系数都是正值2.68,说明在消费量上的分布更集中,有比正态分布更长的尾部;而学历分别为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者的峰度系数为负值(分别为-0.25、-0.72、-1.15、-0.99、-0.64),说明中式点菜在消费量上的分布不那么集中、比较分散,有比正态分布更短的尾部。

从偏度指标上来看,各学历水平者的偏度系数都为正值(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者分别为1.66、1.06、0.9、0.78、0.82、0.95),说明各学历水平者在各消费量上的分布右侧具有较长的尾部。

图2 不同学历水平人群在各消费量上的分布图

表2 不同学历水平在各消费量上分布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览表

从拖尾性指标上来看,各学历水平者在各消费量上的分布都具有右拖尾性,且大致呈学历越高越具厚尾性的特征。

从二八分析指标上来看,从最大值(1)与前80%的最小值(13)的差来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学历者的差值较大(分别为16、9.2),说明其分布集中性较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者的差值较小(分别为7.9、4.9、6.6、7.9),说明更具分散性和扁平化。

四、结论及政策意义

通过分析可知,从整体上看,收入水平越高,其对餐饮方式的选择越分散。因此,餐饮企业在高收入生活区可以进行多样化投资,无论是中式餐厅还是西式餐厅都有很大的市场;年人均收入4万元以下的群体餐馆用餐时更倾向于中式点菜,餐饮企业可以在低收入生活区重点投资中式餐馆;在年人均收入4万~30万元之间的群体集体聚餐时更倾向于西式套餐,其中年人均收入在4万~7万元之间选择西式套餐的倾向特别明显,因此,餐饮企业在年人均收入为4万~30万元之间(尤其是年人均收入在4万~7万元之间)的群体集体生活区域重点投资西式餐厅;在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群体集体聚餐时又倾向于中式点菜,因此,餐饮企业可以在高收入者生活区域重点投资中式餐厅。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餐饮消费的集中度很大,约有26%的消费集中在4~8元区间,因此,餐饮企业在低学历生活区可以重点投资中式食堂,在高学历者的生活区重点投资西式餐厅。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的比较,可以为商家细分市场、在不同的区域选择其主营业务投资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就为政府调整餐饮管理办法和税收政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良波.消费方式对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1,(1).

不同学历层次 篇7

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3], 甚至还会影响到全民健身全面推广。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水平往往与个人的学历相关。有研究指出不同学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有所不同[4,5]。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 分析不同学历人群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参与度以及体育健身消费等方面的差异, 进而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在河北省的推广寻求新的突破口。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不同学历的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的体育锻炼状况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通过中国知网、读秀等数据库收集了关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与分析, 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第一层:按社会、经济状况分层, 按好、中、差抽取3个地级市, 分别是石家庄市、承德市和沧州市作为抽样点;第二层:按城镇、乡村将每个地市分两组;第三层: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第四层:按年龄组划分为, 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共6个年龄组) , 于2015年1月1日~4月30日对河北省城乡居民在2014年里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 520份, 获取有效样本2 430份, 有效率96.4%。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2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学历与体育锻炼认知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对参加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程度的调查中, 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的人群比例分别占38.1%, 20.5%, 34.2%, 超过了总人群的90%。而认为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之和仅占总人数的7.2%。

调查发现,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不同学历人群的体育锻炼意识存在显著差异 (x2=146.00, P<0.05) , 随着学历的提高, 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人数百分比逐渐提高, 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中有26.2%的人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 小学 (含私塾) 中这一人数百分比为29.6%, 初中学历的人群中占34.3%, 高中 (含中专) 中占45.0%, 大学 (含大专) 中占50.8%, 研究生以上中高达58.3%;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 随学历的提高人数百分比逐渐减少。

3.2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学历与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2014年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过锻炼的占35.6%, 没有参加过锻炼的占64.6%。不同学历人群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x2=200.65, P<0.05) , 学历越高参加体育锻的人数百分比越高, 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群中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只占15.5%, 而在学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及以上人群中, 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占到83.3%;随着学历的升高,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在逐渐升高, 不参加的在逐渐减少。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不同学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x2= 78.05, P<0.05) , 学历为文盲或识字不多人群中采用呼吸、心跳变化不大的小强度进行体育锻炼的占80.8%, 随着学历的升高, 采用小强度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逐渐减少,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0%。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不同学历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x2=50.67, P<0.05) , 学历越高,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越高。研究生及以上人群中33.3%的人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其他依次是:大学 (含大专) 学历中占22.3%, 高中 (中专) 学历中占17.3%, 初中学历中占13.4%, 小学 (含私塾) 学历中10.7%, 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仅为3.0%。

3.3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学历与体育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 河北省20岁及以上人群中, 2014年有过体育消费的占42.7%。没有过体育消费的占57.3%。

在有过体育消费的人群中, 年人均的体育消费金额也不尽相同, 全年消费总额在1~499元的人数百分比为58.9%, 在500~999元之间的为22.3%, 在1 000~1 999元之间的为9.8%, 在2 000~2 999元之间为的4.5%, 在3 000元以上的为4.4%。

不同学历人群体育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x2=149.22, P<0.05) , 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群中消费金额最多是在1~499元之间, 占95.7%, 并随着消费金额的额提高, 其所占人数百分比越小;学历为小学 (含私塾) 、初中、高中 (含中专) 、大学 (含大专) 人群年人均消费在1~499元之间的居多, 分别占82.3%、75.6%、57.5%、34.6%;研究生以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中, 年人均消费在500~999元的居多, 占42.9%, 其次是1 000~1 499元的, 占28.6%。

河北省20岁及以上有过体育消费的人群中, 大学 (含大专) 学历的人群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最多, 为1 112元, 其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为957元, 其他依次是高中 (含中专) 学历的、初中学历的、小学 (含私塾) 学历的、文盲或识字不多的, 其中文盲或识字不多的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仅为159元 (见表1) 。

进一步分析发现, 有过体育消费的文盲或识字不多学历的人群中在购买服装鞋帽花费的金额最多, 年人均金额约为643元, 其次是购买体育器材约为340元, 未在观看体育比赛门票中消费;小学至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学历的, 随着学历的提高, 在购买运动服饰鞋帽上的年人均消费金额越来越少;在订阅体育报刊购买体育图书方面, 大学 (含大专) 学历的人群年人均消费金额最多, 为425元;在支付观看体育比赛门票方面, 同样是大学 (含大专) 学历的人均消费金额最多, 为428元 (见表1) 。

4 分析与讨论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 可以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体育锻炼参与者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水平是决定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学历层次越高, 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越强, 越注重体育锻炼的价值。参加锻炼的人群中, 学历越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越高。可能是因为学历不同, 造成生活条件、锻炼意识、工作环境、空闲时间存在差异, 进而在锻炼时间和参加频率等方面形成差异。学历越高年均体育消费金额越多, 可能是由于学历不同, 在思想意识、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 重视并发展教育事业, 可能带动体育消费经济繁荣。

5 结语

学历越高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越强, 参加过、经常参加体育锻的人数百分比越高, 采用小强度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逐渐减低, 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越高。学历与体育锻炼情况关系密切, 学历影响全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在体育锻炼中的消费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向社会公开征集对《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 》 (框架) 的意见[Z].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 (20) :5-11.

[3]姚金涛.上海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李小惠, 杨新平, 陈祎晟.甘肃省不同学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特征分析[J].甘肃科技, 2011, 27 (13) :82-85.

上一篇:考研试题下一篇:云南省普通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