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文凭教育

2024-09-22

学历文凭教育(共12篇)

学历文凭教育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非学历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单纯学历教育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协调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校生人数保持稳定且逐渐增长,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并逐步走向成熟。非学历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在高校教育体系里与学历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高校正常运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历教育收费、国家对学历教育的财政拨款及科研资金等。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种,面向特殊群体的培训、提高班等属于营利性质的;面向大众的普及知识的百姓课堂等属于高校非学历教育中公益性质的,没有收入。无论是营利性质的培训,还是公益性质的百姓讲堂,其媒体宣传、网络建设、课件制作等前期运作都没有定向拨款,所需资金都需要学校从学历教育的资金范畴里划拨。

(二)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教学支持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历教育的大力支持,其中教学上的支持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高校的非学历教育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师资源,而是根据非学历教育的需要从各相关院系借调教师上课,这些教师从事学历教育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非学历教育的整体课时安排也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如何将涉及培训内容的理论知识、目前的科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融入教学之中,需要根据学历教育的相关学科整体发展状况去设计;另外,非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注重实践,非学历教育的学员在参加学习过程中想要去相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参观实践,这就要高校利用自身学历教育中的校友资源、科研合作单位去实现非学历教育中的实践场所问题。

二、非学历教育反作用于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

非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首先,非学历教育能刺激大众在学历上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一些单位的员工在经过非学历教育培训后,针对某一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选择成人继续教育,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高校非学历教育也为学历教育提供经济效益。高校的非学历教育也是各高校创收的途径之一,目前,一些名牌的综合性或是行业里知名的高校,每年的非学历教育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此外,一些合作单位还会出资在高校建立各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用来资助学历教育相关的发展。最后,非学历教育能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可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校,增加大众对高校的认可度,这些对学历教育中的稳定生源、促进就业以及吸引社会对学历教育建设的资金都大有帮助。

(二)非学历教育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学历文凭,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就业条件往往是学历文凭加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就业者通过非学历教育来弥补自己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自己实践技能经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此外,非学历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其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也可以在学历教育上加以应用,弥补学历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足,增强学历教育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技能。

三、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均衡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思想、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倾向于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造成了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局面。

(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些高校认为,高校就是要重点培养由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学历教育学生,其含金量高,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非学历教育应该是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和高校关系不大。即使一些高校在做非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事情,也是简单地将其当作一个创收的渠道,没有从整体上看待非学历教育。高校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了非学历教育整体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高校在资金投入上也是将重点放到学历教育上

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大多以学历教育建设为中心,从学历教育建设的角度考虑、规划资金的运用,很少会站在非学历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资金的投入。而非学历教育所创造的收益,高校也不会全部投入到非学历教育硬软件的改进上,大部分被用于学历教育的建设上,导致了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三)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偏重学历教育的现象

在高校教学资源投入方面,非学历教育低于学历教育。好的师资会优先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学中的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都投入到学历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中,在非学历教育上投入得很少,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另外,高校在教材、教室、教学辅助工具等的安排上也会偏重学历教育,将其放到优先的位置,从而影响非学历教育的质量。

四、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扩大,高校必须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谐发展,以适应及大众对新知识的需求。

(一)高校应在办学思想上明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和地位

高校作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施的一个平台,应该在办学思想上转变以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以既往的经验和未来自身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上的规划思路为依据,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协调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工作涉及的教务、财务、后勤及专业院部等部门,高校应设立相关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在各方面协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保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能够长期和谐发展,共同服务社会。

(三)高校应增加对非学历教育的资金投入的比例

非学历教育的开展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在得到非学历教育创收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非学历教育资金的投入,以保证非学历教育的效果和实效,使其在竞争激烈的非学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非学历教育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及实训基地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更新的需求。这些方面都需要高校在资金上对非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四)高校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课程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硬件资源上尽力做到共享。

明确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高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机制、教育资源上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均衡发展、优势互补,这既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静.成人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12):116-117.

[2]刘瑛.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5,(8):23-24.

[3]郭文奇.非学历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01,(4):42-43.

[4]梁常勇,罗建华.确立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优势[J].山西科技,2005,(2):89-90.

[5]关宏,胡圣红.发展非学历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J].当代经济,2008,(3):118-119.

[6]郑义寅.论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五项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3-14.

学历文凭教育 篇2

联系人: 武光辉

1、招生学校提出申请。联系电话: 0371—69691791办理程序:

2、填写《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并加盖学校的公章及学校法人印章(或签名)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在提交《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后1日内,省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审批决定。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文凭成为奖品映射教育异化 篇3

人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奥运冠军成为运动队第一位现役运动员硕士,而是在常年训练和参加国内外比赛之余,他是如何成功拿下硕士学位的。对此,该大学回应称以教师上门授课等方式保证现役运动员完成学业,其间,并不存在为这些运动员降低学习要求的现象,但就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等具体细节则拒绝回应。奥运冠军获得大学文凭,大学花名册上屡现明星校友,这看似“双赢”的结果背后,却让人不能不对文凭成为奖品或礼品这一现象心生忧虑。

文凭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靠寻求“捷径”谋取文凭进而获得就业和升迁的机会,践踏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导向,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学历腐败。由此出发,治理部分高校借文凭充当奖品、降低学习门槛的不当举动,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社会信用系统。作为探索真理、传播真理的场所,大学理应唯“真”唯“实”,克服弄虚作假、实用功利、顺从迎合的教育弊端,不以获取名誉、地位和物质为目标,不应沦为明星镀金的名利场。

学历文凭教育 篇4

关键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办学模式

一、概述

学历教育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招生计划进行组织考试、招生录取,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学生按教学规定完成学业后, 学校为其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相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相对而言, “非学历教育”则是指各种培训、进修教育活动, 完成学业后, 获得培训部门颁发的结业证书。

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纲要》) 提出了要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中, 明确提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互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 构建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使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得到互认和衔接。《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目标。

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 市场上多种办学形式各具特色, 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和其他学历教育一样, 电大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源挑战。近年来, 学校积极拓展非学历教育办学形式, 人们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 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 非学历教育为辅的办学理念, 学历教育方面的教学资源和经验, 组织管理上的系统性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上的优势, 不仅为电大发展非学历教育赢得了声誉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为电大发展非学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非学历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需求独立存在, 而是应该加入到市场的竞争机制中来, 使教育参与市场竞争机制, 教学内容贴近市场所需, 为社会所用,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 有利于电大发展与人的个性化需求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教育已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教育也应从社会化转变为个性化以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需要。订制电大个性化的办学模式, 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资源、支持服务等方面都能达到有效衔接, 发挥电大在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造上的主动性、科学性、灵活性, 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 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仅仅依靠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因此, 要想动员全社会成员都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中来, 就应该借助电大学历教育的优势, 结合市场需求, 搭建学习与教育的平台, 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课程设置, 达到社会成员人人可学、处处能学, 发挥电大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三、非学历教育助力学历教育发展对策

(一) 引起重视, 转变观念

在教育环境大转变的今天, 社会对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剧增, 非学历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其教育形式的针对性、适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尤为突出, 满足了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已逐渐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电大在传统办学模式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拓展非学历教育, 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 进而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搭建教学平台, 非学历教育指导学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由此可见, 非学历教育已由辅助型教育上升为主流型教育, 使个人适应社会发展, 明确学习定位, 与社会环境相对接并与学历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式。学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转变发展观念,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行, 促进电大教育体制的创新发展, 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 自我开拓, 政策补给

电大发展非学历教育离不开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关键。在电大系统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还应积极探索, 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的相互转换, 出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沟通的政策、文件, 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也可动员各教育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和研究, 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接轨的方式为两种教育形式的转换提供组织上的保证。电大可借助这一办学特色, 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让学生成为电大招生宣传的社会名片, 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电大的学习中来。

(三) 学院支持, 积极配合

非学历教育离不开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在进行非学历教育的实践中, 计划是成功的先导,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 而良好的规则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 我们既要整合电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学两种课程资源库, 又要在有实际调研的前提下去制定有层次性的教学培养计划。适应性教学计划是根据目前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不断发展的多层次多专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而制定的, 它重新定义和不断发展各学科专业的课程门类、课程性质和施教方式等, 来完成计划的人才培养方针。同时, 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有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作支撑, 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必须区别于原有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历教育资源, 要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开发新内容,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最终, 学生在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学历教育得到承认, 并转化为学历教育课程中的相应学分, 达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孟繁军王毅军.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7) .

桐乡学历教育 篇5

桐乡学历教育

前进教育简介:

前进教育前身为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主办的杭州前进专修学校,成立于1983年,经过30余年的办学历程,现已发展成省内学历教育行业知名单位。前进教育在杭州、宁波、绍兴、衢州、嘉兴、湖州等地都设有分校或报名点,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

报名条件和招生对象:

(1)高起专: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包括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

(2)专升本:已取得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专业推荐:

专科: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社会工作学历和待遇:

业余(夜大)、函授专升本、专科最短学习年限为二年半。学校电子注册,可网上查询,国家承认学历。学习期间不转户粮关系,同时,根据浙江省政府有关规定,毕业生在就业、工资、户籍管理上享受普通高校相同学历层次同等待遇。2013年浙江省成人高考即日起开始接受报名。免费为考生提供2013年成人高考的咨询、报名和考前培训等相关服务。欢迎您报名咨询!

联系方式:

嘉兴市前进教育桐乡区咨询点

职业教育:不唯学历论英雄 篇6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然而,这样的“工匠”在中国却大为稀缺。

“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指出。

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中国7.7亿的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1.57亿人,仅占比20%,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只有4136.5万人,仅占5%。

然而,近年来中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

因此,引导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当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

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管部门,张立新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就职业技能鉴定、技工培养和职业培训等话题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取消资格不会影响整体职业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公布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而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务院已先后分四批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劳动者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取消这么多职业资格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立新:从201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减少资格许可认定的要求,人社部牵头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计划分5批进行。到目前,已有5批共272项职业资格经过国务院审定予以取消,总量减少44%,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减少三分之一职业资格的目标。

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中大多是由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一些职业资格涉及人数少、专业性不强,不宜采用职业资格方式管理。

国家取消一些职业资格,意在降低劳动者的就业门槛,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以改革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同时,这样也可以规范职业资格发展,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负担。

《瞭望东方周刊》: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中,有一部分会使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失去了评价的标准,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或者普通劳动者职业素质的下降?

张立新: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并不是取消所有职业资格,更不是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各项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反映了劳动者从事各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1993年中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2亿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共有1.6亿多人次技能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014年全国共有1854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55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确实在提高工人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掌握、大家感觉要求高的职业技能,在今天的环境下可能就变得很低了,大家都能掌握了;还有一些职业消亡了,或者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了,不再需要资格认证了。这些职业都是我们目前取消的职业资格。因此它对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也不会影响整体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瞭望东方周刊》:未来是否会增加一些新的职业资格,以对整个职业资格体系进行完善?

张立新:近两年,职业资格还没有新的增加。但我想未来增加与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虑。

比如,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电工、锅炉工、食品检验工目前都还没有列入准入类职业资格范畴,未来可能最先从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领域进行完善,主要通过制定修订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来设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各个方面一起努力,推动《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立法,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最终形成科学设置、规范运行、依法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体系。

不应“唯学历”评价人才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职业技能鉴定,就不得不讨论技术工人、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和教育。各级各类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目前其在全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立新:中国的技工学校初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由当时的劳动部门为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而举办的工人培训学校发展起来的。

此后,国家重点企业、重要经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建立了一大批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技工学校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输送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目前,经过60多年的发展,技工院校已经形成了由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类院校组成的技工培养体系,分别对应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

nlc202309081936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18所,在校生339万人。2014年实现招生124.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5%。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知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非常高,可能要远远高于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但是从就业质量方面来说,同样的技校毕业生,以伪造的本科学历找工作时能拿到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而以技校毕业生的身份找工作时只能拿到每月6000元的工资。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立新:这反应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目前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仍然不高,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限制。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因为“学而优则仕”、“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当前的人才评价中,学历仍然处于主体地位,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公务员录用以及工资定级、职业发展等首先要求的还是学历。这就导致技能人才上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这些都对技能人才的成长造成了阻碍。

《瞭望东方周刊》:人社部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立新:解决问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就人社部来说,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力度,加强立法宣传等,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制度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打破过于重视学历的传统,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技能人才评价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贯通互认。

职教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技术工人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又与职业的学历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中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具体是怎样的?

张立新:中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是由相关法律和国务院关于部门职责分工的“三定”方案确定的。

其中《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人社部的“三定”方案中,再次明确了人社部在技工院校、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资格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具体来说,各类技工学校、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与劳动者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而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包括中职(不含技工学校)、高职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张立新: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生产、劳动就业等密切关联,属于就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终身的教育。这些特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强调就业的导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家共同参与、积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职业教育不适合“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也正因为这样,2005年,国务院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政府也相应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瞭望东方周刊》:学历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分别管理,是否会造成教育过程与评价的分离?

张立新: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培训面向的是全体城乡劳动者,按照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设置培训课程。学员通过鉴定考核后,获得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人社部门负责就业、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分类、职业标准、鉴定考核等工作职能,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职业培训,能够按照就业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培训与需求的“零距离”,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相一致。

学历性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在校学生,有固定的期限,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设置课程,最终学生毕业获得的是学历文凭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也是一致的。

陇南农村干部学历教育调查 篇7

一、学历教育的调查方式与学员的反映

为探索村干部学历教育的规律, 积累经验, 服务“三农”, 我们从2007年开始对部分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回乡的村干部有针对性的进行年龄、经济状况、从事行业、对课程设置、管理方式、培训前后对学员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座谈式、问卷式、走访式, 先后对138人进行了调查, 其中座谈93人, 走访45人,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7份, 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调查的138人分布在陇南八县一区的主要乡镇, 年龄在25岁~45岁之间, 任职都在5年以上, 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每个人都是在当地公认的能人, 67%的人入学前就已经是各行业的小老板、商人, 25%的人是在毕业后筹措资金开始创业, 其余的人感觉压力很大, 正在谋划出路。在问及对学历教育的看法时, 都认为很有必要, 帮助很大, 92%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学的理论、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在他们管理村民、从事生产经营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对学校的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后勤比较满意, 并提出希望。

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 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和稳定, 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 充分了解村干部培训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也是基层党校搞好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陇南市委党校开办的村干部学历教育班, 则抓住了服务于“三农”的核心环节, 深得广大村干部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取得巨大成功

调查中, 我们深感广大村干部对学历的渴望和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迫切要求。被调查者普遍认为, 农村干部比以前难当了, 村务工作过去靠管理, 现在靠服务。面对当前农村重大变革时期的特征, 很多村干部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最新知识, 开阔眼界, 转变思路, 提高素质, 增强工作能力, 特别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被调查者普遍感到培训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 71%的人思维方式、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14%的人感到有了压力。农村干部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 增长了才干, 从而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密切了干群关系,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这些成果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历教育圆了村干部的大学梦, 增添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稳定了农村干部队伍。被调查者中81%的人参加过高考, 回乡后对大学的向往一直留在他们心间, 当他们被组织派来上学时都非常高兴, 很多人克服疾病和家中的各种困难, 安排好村里的事务, 放下农活和生意来学习。礼县学员苟佐君说, 他本来不想干了, 村干部事务杂、报酬低, 有时还影响自己出门做生意。可自从上村干部大专班后, 自己的思想变了, 不仅圆了自己的梦, 而且圆了长辈的梦, 使他寻回了自信, 增长了才干, 为他继续干好本职工作, 实现理想, 增添了动力。

二是学历教育使村干部对党的农村政策理论有了系统认识, 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村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 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普遍缺乏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较系统的培训, 有些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缺乏法制观念, 工作被动, 经常有些小事因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矛盾激化, 造成群众越级上访, 甚至酿成群体事件。通过学习, 他们对党的农村政策、法律法规有了较系统的认识, 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律性明显提高, 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化解矛盾的水平明显提高。“5.12”地震之后, 群众对村干部的期望很高, 灾后重建的任务很重, 农村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在地震中临危不乱、灾后重建搞得好的农村, 这里的村干部基本上都是我们村干班的学员。如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林 (2008级学员) 、康县平洛镇贯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宝 (2008级学员) 等在灾后重建中都深得群众好评。

三是学历教育使村干部开阔了视野, 学到了一技之长, 增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既安排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现代科技课程,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技术, 为此学校请来甘肃农业大学和市林业局、农科所的专家为他们讲授专业知识, 使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土壤学、肥料学以及果树的栽培、嫁接和管理, 学习了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 许多村干部都掌握了实用技术, 对原有技术得到更新。他们回村后把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推广农业技术, 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村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和建设新农村的忠实实践者。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走访了一些村之后, 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培养一个优秀村干部对带动一个村的重要性。

四是集中面授为村干部结识朋友、沟通信息搭建了一个平台。学历教育把很少联系、各自为政的村干部集中起来, 为他们结识朋友、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课堂、宿舍、餐厅都能看见学员在一起交流, 从家里事到村里事、从农业生产到经商、打工等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少信息和经验。例如武都区柏林乡湾儿下村支部书记杜文修, 也是武都花椒协会会长, 在花椒栽培、经营管理方面很有一套, 在村里建有花椒博物馆, 2006级学员通过在他那里参观学习, 得到不少经验和启发, 为做强做大花椒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村干部学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培训效果的非显性特征使一部分村干部对学习培训缺乏动力。干部培训本应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内在要求, 但也有一部分村干部对培训表现为热情不高, 重视不够, 流于形式, 被动应付。部分村干部拿文凭是期望报酬提高, 或者和民办教师一样能转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学习培训效果的非显性特征是一个重要因素。学习培训有其内在规律, 其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因此村干部做好工作的迫切性与培训工作效果的非显性特征使一些村干部对学习培训缺乏动力, 不愿学深、学透, 这是我们在学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在学历教育理论课程内容上有些老师讲课内容单、教学手段单调, 缺乏吸引力。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党校教员, 身处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 体验不到基层工作实际, 和农民缺乏交流, 尤其是对农民的思想、农活农技知之甚少, 容易使教学内容成为枯燥无味的说教, 使得教学双方为教而教, 为学而学, 缺少互动。久之, 教者认为学者“浮躁”, 学者认为教者“无物”, 从而使培训工作失去吸引力。

三是在教学的形式上缺乏个性化、针对化, 大部分课程是“一锅粥”。村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个人经历和农村工作重点都有不同, 尤其是陇南山大沟深, 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这就要求对村干部的培养必须因地制宜, 注重个人需求, 但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基地、面授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 对村干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大多采取同一化方式, 缺乏个性化、针对化的培训措施。比如在讲授油橄榄的栽培、修剪、管理课时, 只有在适生区的学生才会感兴趣。

四是实践基地缺乏, 实验工具稀少, 实践课程安排不足, 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基地不足是制约教学效果提高的瓶颈, 现有的几处基地, 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听一听, 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使老师讲得费劲, 学生听得吃力, 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学员都希望增加教学基地实验课, 并亲自动动手, 增加感性认识。

四、村干部对学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对培训内容要求实用化。农村干部承担着繁杂、重要的工作, 对知识的渴求表现为“四多”:一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涉农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方面知识的需求多;二是关于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多, 即如何做好党员教育管理, 在强调村民自治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三是发展经济, 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知识需求多;四是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的需求多。在被调查者中, 多数村干部希望能熟悉法律法规知识, 感到急需补充金融知识等。

二是教学形式要求多样化。村干部在培训中的主导意识、现代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不断增强, 尤其是对现代培训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一需求要求我们在培训中要不断优化培训形式, 加大教改力度, 提高培训的层次和质量。被调查者提出培训形式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知识应采取“短、平、快”的单一讲授形式, 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目的;二是对村级管理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等知识由有经验的乡村干部给他们现身说法;三是对村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知识要采取异地培训、联合办学等形式, 学习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

三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 党校是培训政治理论的主阵地, 其主导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在加强执政能力、领导能力的培训方面,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基地也责无旁贷。他们希望培训中要结合陇南村干部实际,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培训档次和水平, 要讲现实中陇南的人和事, 增强可信性和效仿性, 防止把课堂变成生硬的说教。在实用技术课上, 老师传授技术固然重要, 但也要讲清它的实用性, 当前该技术该产业发展趋向, 及其相关产品市场容量、价格、产业周期等等。在教材的选择上, 要始终记住他们是农民, 很多教科书上的内容不一定和陇南实际相符合, 他们喜欢的教材是老师们自编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五、几点启示

一是把握当前农村干部培训的趋向需求是办好学历教育的根本。面对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村干部学历教育已经成为应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干部的培训更需要直面当前农村工作形势, 突出需求上的新特点, 因此, 必须要切实抓住他们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上讲求实用性, 在培训形式上追求有效性, 在培训管理模式上突出规范性, 在培训渠道上注重开放性。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教育大背景的变化, 给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村干部学历教育, 为长期浮在上面的理论找到了生根的土壤, 党校是培训政治理论的主阵地, 要认真研究村干部对学历教育的新需求, 满足他们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

二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村干部学历教育的关键。村干部大专班是陇南市在全省首次组建农村干部专修学校之后, 市委党校开办的又一个农村干部培训的阵地, 在学校招生、经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领导高度重视, 为此专门召开市长联席会议, 召集组织、财政部门的领导, 做了充分安排。市委组织部牵头, 各县区、乡镇领导紧密配合, 对村干部在党性、能力、年龄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筛选;党校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 发放生活补贴, 这一切是村干班顺利开办的关键所在。

三是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学历教育的目的。围绕建设新农村, 大力培养适应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是农民学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农民学历教育纳入新型农民培养的轨道,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这项工作才有了根基, 才会得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 才能打开局面。

四是相关部门配合、资金支持是保障。目前村干部的收入水平还不足以负担自身的教育投入, 同时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也未提高到自愿投资接受教育的水平, 因此迫切需要市县乡三级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村干部学历教育提供资金保障。这几年来, 为使村干部大专班得以顺利办学, 陇南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确保顺利招生。村干部大专班学习费用是每人每学年1450元, 根据“陇政市办 (2006) 1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规定, 办学经费由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决, 学员集中面授期间的住宿由市委党校免费提供, 教材费用由学员所在村解决, 交通费、伙食费由学员个人承担。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员负担, 为他们打消了后顾之忧。

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浅析 篇8

1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省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重要时期。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农业部等部门编制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凸显出国家对农业农机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契机。

2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的意义

随着购机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江苏省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集成配套的高新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机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当前,国家已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要求技师申报人员具有农机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农机工程高级职称评审,要求申报者具有农机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规范化农机校评审,要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须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评审,对理论教员的学历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和合作社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因此,依托农机行业培训基地、高职院校,开展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以填补农机培训模式的空白,对农机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江苏省开展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全省农机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对开展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并面向全省成功举办“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科)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

3.1 明确定位,实行免试入学政策

参与江苏省成人高校“面向艰苦行业推荐考核择优入学”(“行业推荐”)和“校企合作扶持发展专业加分录取”(“校企加分”)招生改革工作,编制了《面向艰苦行业推荐考核择优入学招生章程》和《校企合作扶持发展专业招生章程》。对于报考成人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员,由南京农业大学对报名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报考成人大专“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人员,由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报名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进行考核,统一办理录取手续。

3.2 学时认定

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攻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时,给予农机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认定。

3.3 学历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评审挂钩

攻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并获得相应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参加农机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可视情况免予职称评审答辩。凡就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并取得相应学历的农机行业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在达到申报农机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及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规定条件时,优先推荐申报、评审。

3.4 学历教育与“获证奖补”相结合

参加“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且符合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条件的人员,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时参加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享受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所获奖补资金部分用于技能培训鉴定经费开支,部分用于抵缴成人高等教育学费。

3.5 办学方式灵活

成人学历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面授通常安排在周日进行。对学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在当地设置教学班,送教上门,方便学员参加培训。

4开展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要遵循农村人才产生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成长规律,尊重实用人才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服务。要办好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必须围绕农机化工作特点和农机化发展形势需要,坚持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原则,要坚持“立足市场,面向社会,服务全社会”;要不断更新观念,走向社会,把“科教兴农”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机成人学历教育由服务型逐步走向公益型;要不断拓展教学模式,采取农闲进村、农忙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方便农民机手学习与工作;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机化特点,合理应用培训教材,开发与农机化相适应的教学课件与教学模型;要拓宽办学思路,充分扩展教育资源,开辟新生源,发挥现有教育基地的优势,努力提高农机学校的利用率,真正把农机专业成人学历教育纳入成教管理渠道,专业学习要适应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1 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

以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本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广泛地开展岗位培训,是成人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要逐步做到各类农机从业人员走上岗位以前,都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参加培训;走上岗位以后和转换岗位时,还要根据生产和工作需求,经常参加提高培训。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要岗位的培训必须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农机专业要面向广大农机户、合作社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培养从事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农机化教育培训的需要,面向农村承担一定规模的农机操作人员、机务管理人员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适应农机化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农机技能人才的需求。

4.2 创新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成人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实行学年制、学分制等多种教学制度。编制教材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便于自学。要从解决人才培养长期效应和人才需求即时效应的矛盾入手,全面推动江苏省农机从业人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农机化产业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层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大胆创新。探索集中培训、学术研讨、社会实践、岗位大练兵、技能竞赛、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4.3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机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积极性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要把发展成人教育列入农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基层乡镇行政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逐步推开,最终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机从业人员均能享受良好的成人高等教育。

4.4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经费支持

成人教育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智力开发,需要一定的经费和投资。当前,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中已经增列成人教育科目。地方财政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把成人教育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为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或某个产品创优服务的培训费用应在预算项目中开支。

4.5 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应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对成人学校教师应进行教育学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成人学校教师应有机会到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校进修。要让致力于成人教育的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一样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4.6积极宣传引导,扩大农机专业成人教育社会影响面

学历文凭教育 篇9

一、“学历+技能”高职教育的基本概念

1.1高职教育的定义。高职教育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 是指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即以职业技能为主要方向的高等教育, 培养的人才是以一线工作为主要方向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 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实践性、应用性、市场性、技能性等特点。

1.2高职教育的形式。根据《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的定义, 高职教育的形式分为两种, 即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其中, 学校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到三年, 招收人群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工人;部分学校教育的学制为中专加高职的连读的五年制学制, 招收人群一般以初中毕业生为主。

1.3“学历+技能”模式的定义。是指以培养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双向学习为过程, 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文凭和获得一种或多种在全国通用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结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项模式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非智力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责任心、具有敬业、务实和创新精神, 具备创业、就业竞争力, 使学生成为能够满足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学历+技能”高职教育模式的存在问题

2.1“学历+技能”高职教育模式还不够成熟。学校由于扩招、部分学校发展水平步子太大等问题, 导致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所建设不健全等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问题, 尤其是对部分新增设的专业的人才标准、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案指导等项目的积累不够深厚, 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单薄等问题。另外, 学校的指导机构没有建立课程共享和学术共享机制, 导致新开专业学校引进和参照其他专业强的院校的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力度不够, 制约了自身专业发展。

2.2“学历+技能”高职教育模式资金投入普遍不够。由于高校的普遍扩招, 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被其他普通高校所挤占, 所以相应的资金投入往往小于所要求的产出所需要的资金, 如教学设施的紧张, 实践环节的设备缺位, 科研课题的无法启动等。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往往寻找校外资源、如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在合作中, 因为学生的住宿、培训、工资、产品合格率等客观情况限制, 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没有竞争力等客观情况影响, 使得校外资源往往积极性低、合作时间短。

三、“学历+技能”高职教育模式的解决措施

3.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服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宏观指导, 建立健全专业成立资格、专业设置规模和专业课程水平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考评机制。例如, 专业成立、专业规模上的变动需提请行政审批, 整合区域内各高职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区域内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中心、实训基地, 实现产业资源共享。有关部门应该设立资金补贴机制, 采取财政直接拨款、企业培训费用补贴、失业保险基金等方式, 加大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3.2加强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伴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生产一线是存在着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的。但是, 如何提供与产业需求相对应、与市场走向相一致、与未来趋势相契合的专业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要谋划的重要问题。学校通过合理研判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形式和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 调准课程建设长期和短期目标, 吸引行业、企业乐于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 获取双方互赢, 从而使高职学校真正成为市场发展的人才库和动力源。

3.3加强学生的学习模块配比。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通过实践得来的, 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源泉是要通过扎实的课堂学习得来的。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 如何兼顾学历和技能, 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模块进行合理配比, 对不同学生采取自主选择学习和实践时间的弹性学习制度,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模式, 都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自身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目前, “学历+技能”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高职教育主流模式。美国等国家采取的学院与产业界结盟的高职教学模式, 瑞士和德国等国家采取的双元制高职教学模式,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采取的资格证书认证高职教育模式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是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学历+技能”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方式的研究, 对“学历+技能”高职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历,技能,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进、陈解放.上海高校的合作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2]李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高教研究.2006, 3

教育部注册高等教育学历突破1亿 篇10

10月29日, 记者从教育部有关部门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十周年庆祝活动上获悉,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建立和完善了由新生学籍注册、在校生学年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组成的现代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 实现了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全程网络化管理, 不仅有效遏制了假学历, 而且规范了高校办学秩序, 维护了教育公平公正。目前教育部累计注册1991年以来的各类高等教育学历信息突破1亿人次, 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人才基础数据库, 在推进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支持管理决策和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方便境外用户查询验证中国学历, 学信网在庆祝活动上正式开通了学历在线验证系统英文版。经过十年的发展, 学信网已建设了多个电子政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 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学籍学历查询验证体系与招生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学信网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的唯一网站, 是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 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定的网上报名和网上调剂的指定平台。此外学信网还开展港澳台招生、政法干警招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查询等信息服务。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与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了活动, 并共同启动了学历在线验证系统 (英文版) , 林蕙青作了讲话。

学历文凭教育 篇11

【摘要】大力发展任职教育是世界军事教育的重要趋势,我军经过多次院校体制改革,如今已将发展重心集中到任职教育上来。然而,如何克服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文分析了长期学历教育形成的制约任职教育开展的本位思想,为推进任职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 教育体制 任职教育 学历教育

【分类号】E251.3

自2003年的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以来,我军将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分为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并强调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队院校职业化的特点逐渐显现,初步建立了以任职教育为主体,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国民教育为依托的新型院校体系。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职业教育,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是世界军事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而且尤其强调后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随后的几次军队院校改革,任职院校的比重不断增大,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我军任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学体系和方法还遗留着许多学历教育的特点,不能很好满足部队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植于学历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教授理论原理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强调甚至轻视对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在地方院校,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院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所需具体技能之间的断层,也因此引发了国家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而在军队院校,同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所培养的学员虽然掌握了军事理论和装备的基本原理,但是不了解部队和装备的实际情况,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战斗力,以至于出现“越是高学历,越是不好用”的现象,这也是任职教育提出的根本着眼点。因此,要推进任职教育改革,亟需转变以往学历教育的本位思想,让军队院校教育向实战靠拢。

一、需要转变学术至上的“傲慢”思想,以满足部队人才需求作为检验标准

长期的学历教育使院校形成了“学术是评价院校以及教员水平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这种思想本质上与我国当前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如今高校教员都以发表学术论文和争取科研成果作为本职工作,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钻研如何真正教好学员,满足部队人才需求上面。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学术至上的“傲慢”思想下,任职教育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如今的任职教育院校都在想方设法承担一部分学历教育任务,比如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等,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发言权,避免在学校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但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任职教育的航向。

确实,学术水平体现了一个院校以及每个教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但绝不能以此作为评价院校和教员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能作为主要标准。而且恰恰是这种学术至上的思想,滋生了更多的学术腐败和科研造假行为。教学是院校的中心工作,尤其对于军队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决定了未来战争的成败,作为军校教员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研究如何培养出能打敢打的军事人才。

学历教育院校在培养学员通识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员开拓眼界,启发创新思维;任职教育院校则应该与部队保持紧密联系,时刻根据部队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满足部队需求的人才为唯一目的和检验标准。

二、需要转变“体系完备”、“一成不变”的教学思想,以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作为教学方向

学历教育所教授基本理论和原理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脱离具体应用环境,单纯研究其内在原理。然而,任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教育,它不强调复杂的理论背景,而侧重于在模拟的情境下对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员改变学历教育中成系统、成体系、全面介绍的教学理念,要能根据岗位需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例,如果只讲授基本数学运筹方法,学员总是觉得晦涩难懂,即使学会了方法也不清楚究竟如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在任职教育中,教员应结合学员在岗位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侧重地讲授方法和原理,而不应一味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另外,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而当今不断深化发展的军事变革,带来的是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进而带动军事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变化的教学目标,必然带来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任职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就是根据变化了的部队实际情况和军事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新军事理论以及其在岗位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因此,实际岗位能力需求才是引导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方向。

三、需要转变“甘作二线”的惰性思想,积极引导促进新军事理论形成和转化

学历教育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它不以实际任职岗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因此导致了其必然与实际作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军队院校往往扮演着“二线”角色,为前线提供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不实际研究和参与作战,而院校教员也逐渐形成了“甘作二线”的惰性思想。而任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学校和部队脱节的现状,使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可以为部队所用,真正成为军事人才的根据地,这就必然要求院校教育要达到,甚至超越部队实际和实战的人才要求,探索军事前沿的发展动向,从根本上引领军事变革的前进。

美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有院校任职经历,这得益于其对任职院校教员的选拔和轮换机制。美军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大多是来自战斗部队的优秀军官,而教员的任期都不长,任期结束后依然回到部队担任指挥军官,因此,其院校教员都有着一線部队任职经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指挥意识。我军院校也有相应的教员代职和教官代教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增进院校和部队间的交流,使院校真正能够发挥引领军事理论创新,促进战斗力转化的作用。

当然,本文说转变学历教育的本位思想,并不是就是完全否定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作为任职教育的基础,对于提高学员的整体知识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差别,要想使任职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二者在教育理念上的重大区别,改革不利于任职教育开展的思想弊端,采用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才能保证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学历文凭教育 篇12

关键词:学历教育,任职教育,衔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 军队各院校对“合训分流”模式的不断摸索和改革, 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正逐步走向正规,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对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军队院校在实施“合训分流”培养生长军官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如办学思想观念还相对滞后, 培养指挥人才的意识不强;有的教学任务分配还不够合理, 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衔接还不够顺畅;有的教学能力有限, 任职教育水平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部队需求等。在这些问题中, 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衔接不畅, 一直是困扰各院校保障初级指挥生长军官培养质量的一个难点问题[1]。因此, 开展军队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查找衔接问题存在的根源, 探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衔接的思路和方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军事价值。

1 科学合理的确定院校的教学任务

1.1 增强合训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合训专业设置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通识教育”。从军事高等教育和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看, 无论是从我军生长军官的培养, 还是从指挥军官的长远发展看, 都需要坚实宽广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因此, 以任职专业培训需求为标准, 充分论证适于军队生长军官培养的合训专业, 淘汰与军事指挥员培养关联度不高的专业。

1.2 专业的选择必须突出军事性和应用性

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具有鲜明的定向性, 军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学历教育的应用背景是军事领域。指挥生长军官学历教育的学科专业选择, 应充分体现培养对象未来任职岗位的特点和需求。那种笼统的、毫无目标的“宽口径”设置专业的做法, 对具有严格“计划经济”特征的军事人才培养, 不可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是不可取的。

1.3 依据院校的特色和自身优势确定合训专业

不同的院校, 由于肩负的使命任务不同, 各种客观条件的差异,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某一个或几个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优势, 有的在人才培养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的可能尚属于蕴藏在院校内部的潜在优势。因此, 在选择合训专业、考虑上述原则的同时, 应当首选本校的优势专业。如果是构建新专业, 则应通过调研、论证, 充分考虑潜在的优势, 特别是师资的优势。如果在各种条件中尚不能完全满足, 应该是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证, 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新建专业的需要, 也应大胆地迈开新专业的建设步伐。一定要避免不考虑自身条件, 盲目攀比, 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不切实际的开设新的合训专业, 特别是不应开设不具优势特色、与任职培训需求差距较大的专业。

2 优化合训与分流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1 一体化设计合训与任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当前合训到任职专业不对口、任职培训生源的知识与素质结构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 应进一步深化合训与任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一体化设计, 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的综合设计, 防止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同一课程在各院校的要求不同、任职专业所需的基础或专业基础不够等现象。

2.2 整合和优化“合训”与“分流”两阶段课程体系

在合训与分流的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 以确保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 避免重复设课或出现过大的“缝隙”。在课程内容上, 两个阶段要做到“上挂下联”[2]。合训阶段在按专业规定的课程施教中, 要做必要的延伸和拓展, 既要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又要适当照顾分流阶段的需要。分流阶段的专业课教学, 要与合训阶段所学的内容挂钩, 达到学以致用。

3 重点培养学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

3.1 夯实学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

坚实的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是构成学员素质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着学员的能力素质、任职能力、专业水平和今后的发展。从部队调研看, 学员的知识、能力结构还不够合理, 军事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缺乏新知识;创新意识不强, 独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不够;计算机、英语基础打得不够牢固, 应用能力较弱。因此, 为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未来发展需要, 满足部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院校在新的“合训分流”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 一直在注重打牢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 加大对学员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的培养力度[3]。在加强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和人文等公共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英语和计算机教学要在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应用教学力度,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

3.2 加强学员任职能力的培养

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在注重打牢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学员任职能力的培养。一是, 凭借院校“合训分流”培养方案, 紧紧围绕部队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力度的基础上, 应适当拓宽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 特别是对新装备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和新训法, 使学员能适应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工作的需要[4]。二是, 根据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和新装备训练及时更新、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要紧贴部队实际, 牢牢把握部队发展最新动态, 把部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训法及时充实到课堂, 使得院校教学与部队作战训练需求同步或超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基本要求是“专而精”, 不能“宽而散”。

4 深化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如何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是军队各院校做好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衔接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教员要讲好课, 首先要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指向性, 要能充分体现出学历或任职教学改革的思想。同时, 要加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力度。

改革教学内容, 要强调其先进性、综合性、针对性、应用性[5]。突出“新”, 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紧跟装备发展、部队需求发展和作战对象的发展变化;强调“实”, 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部队、具体装备、主要作战对象, 突出案例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总体设计, 在任职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教练式、辩论式、研讨式等强调学员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提倡讲思想、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 加强教员与学员在课堂上的交流, 为学员留出一定的创新思维空间。同时, 还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信息量大小, 突出课堂教学特色。从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的总目标出发, 对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 本着“够用、顶用”的原则进行设置;对专业知识, 本着原理够用、技术与技能顶用、指挥与组织训练会用的原则设置;对军政基本素质进行全过程强化训练。

5 改善任职专业教学实作保障条件

教学装备是院校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员、学员获取知识和开展科研的基础平台, 是加强装备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条件。没有装备, 教学就失去了依托, 就没有基础, 就会影响教学培训质量。因此, 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学装备建设。

必须紧紧围绕部队需要, 依据教学计划、大纲, 及时调整教学装备建设规划、计划和保障方案, 加大新装备申请、调拨和建设工作力度, 确保教学装备与部队装备同步发展或有所超前, 确保“合训分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确保装备课教学有实装保障。

依据“合训分流”教学计划的教学施训要求, 按照装备及系统的训练组织需要, 对专业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教室进行调整、改造, 突出实现装备的系统功能;加大训练模拟器材研发力度, 装备教学采取实装加模拟器的办法, 走实装和模拟训练器材协调发展共同保障的路子, 加强武器装备的原理、战斗操作、作战指挥等的教学运用,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6 结束语

实现培养军队院校的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有效衔接, 重点要在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各院校教学任务分工、学历与任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员的能力素质和学员的思想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做好衔接, 除了要有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障外, 更多的是各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具体改革实践。针对当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军队院校要尽快培养真正顶用的军事指挥军官。实现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有效衔接,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这需要在具体各项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陶纪民, 陈俊才, 师卫乐.浅议军校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J].社科纵横, 2012 (3) :159-160.

[2]周志刚, 张作前, 王德心.任职教育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继续教育, 2010 (1) :52-54.

[3]陈铁柱, 杨贵硕, 马强.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与军事任职教育边界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92-93.

[4]吕世平, 张若钦.深化军事任职教育认识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 2011 (5) :3-5.

上一篇:课外实验教学下一篇:工程索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