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铜业企业文化

2024-10-02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共8篇)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 篇1

一、云铜使命:是指云铜存在的意义、价值和根本目的传青铜文明建幸福云铜

释义:

“传青铜文明”。人类的冶金技术最早可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在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锡冶炼而成的;而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其特有的铜锡共生矿是铸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再现了2000多年前古代滇池地区绚丽多姿的青铜文明。今天,诞生于红土高原的云铜集团,把青铜文明薪火相传,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云铜梦”摆到“中国梦”的大盘子中来谋划,促进两个梦想的早日实现是全体云铜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建幸福云铜”。强调以人为本,以员工为要,充分体现“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的办企思想,让员工在云铜集团发展有平台、付出有回报、劳动有尊严。云铜幸福与否,要通过员工来判断,通过员工来体验,更要通过员工来创建。所以,员工是“幸福云铜”的建设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

二、云铜愿景:云铜的理想、抱负和蓝图的描述与勾画

建设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一流铜业公司

释义:

“最具成长性”:核心要求就是发展速度要最快,发展质量要最好,发展后劲要最足。外在表现为利润增长快、市场空间广、人才储备足、行业优势大、企业形象好;内涵体现在资源掌控能力强、科学管控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资本运作能力强、文化引领能力强。

“一流铜业公司”指在资源保障、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优势、盈利能力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当中国铜行业的排头兵。

三、核心价值观:是云铜最基本的信仰和判断言行的是非标准

责任 诚信 开放 卓越

释义:

责任:企业勇于承担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诚信:内部以诚相待,团结协作;外部恪守承诺,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诚信立德。

开放:观念开放,吸收新事物,引领新变革;运营方式开放,实现合作双赢、共赢;文化开放,形成融洽、文明、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

卓越:满怀激情,不断追求,勇于超越,努力创造更好的业绩;遵循规律,关注细节,持续改进,争当一流。

四、云铜精神:是建立在共同信念、价值基础之上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的历史积淀、文化结晶

励精图治创新求强

释义:

“励精图治”指振奋精神,务实进取,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迈进;顺境中居安思危,兢兢业业,逆境中信念坚定,顽强拼搏。

“创新求强”指依靠智慧和胆略,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破解难题,增强云铜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

“励精图治、创新求强”是在“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基础上的升华,其务实与创新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是新形势、新任务下云铜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五、工作理念:是云铜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是云铜人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的航标

勇为人先同创辉煌

释义:

“勇为人先”指倡导一种为了实现目标,凭借智慧和胆略,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理念。

“同创辉煌”一是指依靠员工、班子的团结协作,创造不凡的业绩;二是“同”有“铜”之谐音,寓意要紧扣铜这项主业,依靠铜来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

六、核心竞争力:是云铜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的内核、灵魂,是云铜的DNA

持续变革能力

释义: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DNA,是学不走、偷不来、难以模仿的一种能力,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内核、灵魂,是一个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内在能力。

回顾云铜集团成立17年来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四矿一厂”组建集团时,当年亏损1.5亿元。其后,云铜探索了“母子公司双层经营”的体制,为分兵突围创造了条件;积极争取到地方指标实行股改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急需资金的问题;利用股市融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艾萨铜冶炼技术和建设大红山铜矿;争取到政策性关闭破产,使企业轻装上阵;对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异地安置,改善了员工居住条件;率先实施资源战略,低成本走出云南发展……

一路走来,云铜总是在解困中得到发展,体现在战略和战术上,始终先人一步,多人一招,把握机遇,迅速发展,而背后的支撑,是云铜具备了结合实际、主动变革、敢于变革、善于变革、持续变革的思维和能力,正是这种持续的变革能力,云铜才能在发展的征途上,过关斩将,勇往直前。这种能力,是遵循“世界是运动的”哲学原理,在持续改进、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之中逐渐形成的。

核心竞争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和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为壮大云铜核心竞争力,必须全力培育五大竞争能力要素——

一是资源占有能力——要实现“量多质优、自给率高”目标。

二是成本竞争能力——要实现“运营转型、降本增效”目标。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实现“创新驱动、创效为先”目标。

四是资本运作能力——要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目标。

五是文化引领能力——要实现“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目标。

七、经营管理十法则:

经营管理的十法则——

经营观:依法诚信效益至上

安全观:铁腕长治重拳久安

质量观:精益求精永葆一流

廉洁观:清正为德廉洁是道

环境观: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学习观:立身之本发展之源

人才观:以用为本尚德尚能

风险观:风险常态重在防控

成本观:全员参与多管齐下

执行观:高效到位拒绝借口

八、文化氛围:

班子文化氛围:阳光坦诚简单包容

释义:集团各级班子成员要心态积极,健康向上,公道正派,做事公开,阳光操作,坦率真诚,人际关系简单不复杂,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事创业氛围。

团队文化氛围:有激情在状态强本领敢担当

释义:集团广大干部员工要有理想,有动力,能力强,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敢于负责。倡导这种团队文化,旨在把员工队伍打造成一支朝气蓬勃、能征善战、敢于胜利的精英团队。

九、宣传语

传青铜文明建幸福云铜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 篇2

一、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省分公司党委按照总公司的有关工作部署, 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 坚持施教于先, 营造崇廉的社会氛围,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运用先进典型进行示范教育, 剖析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 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党委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 奏响反腐倡廉主旋律, 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经过探索创新, 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基本做法, 对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一支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和员工队伍、塑造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 加强领导, 落实组织保证

推进公司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加强领导是重要的组织保证。面对全省人保系统4000多名干部和员工,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坚持“三管齐下”抓落实:

1. 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首先要解决系统内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问题。近几年, 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大, 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 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与之俱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已在党员干部思想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将廉洁的观念、价值、信仰、规范及其行为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制、见之于行”, 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 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的行为准则。省分公司一把手无论是在年初全省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 还是在部门负责人会议或公司各种例会上, 都反复强调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生态工程”, 好比是造氧气, 旨在培育浩然正气, 要求各级公司以完善廉洁文化建设为核心,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2. 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廉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廉洁文化建设蕴涵着“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 它所昭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和约束力, 对干部员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和熏陶作用, 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廉洁文化的价值观念,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为探索有效推进的途径和办法, 全省各级公司纪检监察部门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现场指导, 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不断增强推进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3. 落实工作责任制。

在廉洁文化建设中, 各级公司主要领导既是组织者, 又是实践者。省分公司党委及纪委组织引导全省系统各级公司采用多种形式落实廉洁文化责任制, 将廉洁文化建设列入党的建设和公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制订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或实施细则, 明确总体要求、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入手, 坚持廉洁文化建设与绩效奖惩挂钩, 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职能部门职责分工, 建立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同时, 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投入, 初步构建了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激励机制。省、州、市各级机构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形成了廉洁文化建设的系统组织架构。

(二) 抓住重点, 培育核心理念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坚持把廉洁精神作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灵魂, 结合本单位的文化底蕴, 深入开掘, 升华内涵, 精心培育, 形成了具有人保公司特色的廉洁文化核心理念, 不断丰富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

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中,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要求系统全体干部员工按照人保公司“以人为本, 诚信服务, 价值至上, 永续经营”的经营理念的理念, 以“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 树立“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干部员工“爱司奉献、积极进取、遵纪守法、锐意创新、善于竞争、加强沟通、良性互动、举止文雅”的行为规范, 教育大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从正面引导系统干部员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增强了公司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强化了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 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公司各级干部员工自觉践行的积极性, 为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根基。

(三) 把握时机, 强化廉洁文化教育

省分公司在全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根据基层公司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等特点, 充分发挥公司内部网络的优势, 在省分公司内网开辟了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宣传专栏, 专栏分为“政策法规”、“领导讲话”、“警钟长鸣”和“廉政感悟”等栏目, 引导干部员工上网浏览学习, 共同参与廉政建设。

二是根据宣传挂图特别制作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52个“不准”》宣传专栏模板, 并下发各州市分公司, 帮助全省系统党员领导干部更加直观的理解和牢记《廉政准则》中的各项要求, 严于律己, 自觉接受监督。

三是利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 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州市分公司坚决杜绝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四是为全省系统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红色廉政短信, 搭建廉洁文化建设平台。利用节假日通过专人发往所有领导干部的手机里, 提醒领导干部过节不忘廉洁, 自觉遵守廉洁从业规定, 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的廉洁自律意识。

五是通过对2007年以来我省系统发生的四起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梳理与分析, 组织编印了《云南省分公司2007-2010年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警示》小册子, 并发放到全省系统每个干部员工手中。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讨论, 警醒各级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人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 做到警钟长鸣。

六是省分公司监察审计部设计开发了《云南省分公司纪检监察综合管理系统》 (浏览器版) , 构建了报表管理、廉政档案管理、信访案件管理、考核台账管理、内控制度管理、从业测试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从监督管理的层面促使党员领导干部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自觉接受依法合规教育, 提高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执行性。

七是自2012年以来, 省分公司监察审计部创新培训手段, 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工作, 从监察部职能、党风廉政、执法监察、信访与案件、责任追究、商业贿赂、纪检监察系统等7个方面精心制作课件, 深入到16个州市分公司分别开展培训, 帮助基层公司理清纪检监察工作思路, 找准工作重点, 做到纪检监察和业务发展“两不误, 两促进”, 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主要收获及初步启示

近年来, 在省分公司党委的领导下, 纪委指导系统各级党组织站在反腐倡廉的全局高度, 着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注重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 结合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着力推进公司的廉洁文化建设。

(一) 主要收获

1. 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 始终贯穿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条主线, 以其特有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等优势, 将反腐倡廉的思想理念、廉洁勤政典型事迹、违纪违法案例及劝勉人们为人处事的文章警句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施教, 由过去简单说教、生硬输灌转变为人性化的教育关怀、情理交融的宣传引导, 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 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受教育、职工群众不断提高认识;由过去长期寄希望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迅速转变为抵制腐败诱惑、倡导文明新风“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积极行动。

2. 逐步形成了廉洁文化建设“大宣教”的格局。

推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带来了反腐倡廉宣教工作已由纪检监察部门唱“独角戏”转变为多个部门配合、全系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初步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全系统积极探索实践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由于各类资源有效整合, 从而充分发挥系统内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在宣教方式上凸显了“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在宣教效果上体现了“大强度、宽领域、多层次, 强渗透, 广辐射”。

3. 不断丰富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

廉洁文化建设不断为纪检监察工作创新提供丰富的理论研究的实践依据, 进而又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使纪检监察工作改变了以往仅靠文件法规指导工作的单一局面, 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充实廉政理论, 为廉洁文化建设形成标本兼治的新格局, 奠定了一个实践的新支撑点。

(二) 初步启示

1. 由“要我抓”转变为“我要抓”。

廉洁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些年, 省分公司在调查中发现, 有相对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廉洁文化建设存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 廉洁文化建设是“造概念, 赶时髦, 可抓可不抓”;也有人认为, “只要把腐败分子惩治好, 搞不搞廉洁文化无所谓”。为此, 省分公司纪委积极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始终坚持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先导, 加强教育宣传,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大家普遍深刻认识到, 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新要求, 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支撑, 更是反腐倡廉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所在。

2. 由“难有作为”转变为“大有可为”。

起初, 系统内部分干部员工对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信心不足。有的认为, 为政不廉或腐败现象“积重难返”, 搞廉洁文化建设是“隔靴搔痒”;有的认为, 现在权力寻租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屡禁不止, 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 “笑廉不笑贪”相当普遍。全省系统各级公司把坚定信心作为转变观念的重要抓手, 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党和人民反腐败的决心十分坚定, 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深入开展包括廉洁文化建设在内的反腐倡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坚定反腐败的必胜信心, 廉洁文化建设才会大有可为。

3. 由“与我无关”转变为“全员参与”。

部分基层员工认为:廉洁文化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 与自己无关。不少普通党员认为, 廉洁文化建设重点要防止领导出问题, 自己既不掌权, 也不管钱, 更不管人, 想腐败也不可能, 这是“领导生病, 群众吃药”。几年来, 随着廉洁文化建设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员工意识到, 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业, 不能光靠少数人去实现, 而应该全员发动, 全员参与,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积极而持久的成效。系统内各级党组织进而体会到, 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必须注重“两手抓”, 一方面要注意突出重点, 把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发动普通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只有将廉洁规定、廉洁知识以及群众拥有的权益公之于众, 把监督干部的“尚方宝剑”交到群众手中, 才能最终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努力开创廉洁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主要问题

近些年, 尽管全省系统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正在由浅入深地有序推进, 但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纪委一次和二次全会精神, 与中央、中纪委和总公司的要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 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系统内不少党员干部安于现状, 缺乏与时俱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一些企业对新形势下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研究分析不够, 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持续创新不够, 有的照抄照搬兄弟单位做法, 脱离本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实际, 难以进一步地让廉政文化建设在干部和员工中“入脑、入心”。

2.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公司缺乏强有力的专项领导工作机制、长效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 存在过分看重廉洁文化活动的短期效应, 忽视了长效机制建设的情况。

3. 思路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有的公司就事论事地抓廉洁文化建设, 思路狭窄, 缺乏内在的动力、有效的载体和丰富的形式, 缺乏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致使事倍功半、收效不理想。

(二) 应对措施

针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先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解决好三个问题:

1. 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提高认识,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全省系统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既要认真研究廉洁文化现象, 不断发现典型, 提炼经验, 把握规律, 完善实践, 升华理论;又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 推动工作, 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两者必须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感染力、渗透力、辐射力和约束力, 为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更加有力的文化基础和支撑。

二是借鉴经验,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立足本系统, 着力培育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具备保险行业特点的廉洁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同时, 把全省系统企业廉洁文化研究和建设放到全国廉洁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考察、研究和思考,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系统内外、各行各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为我所用”, 创新提升。

三是脚踏实地, 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征, 要真正解决问题, 必须在“虚”、“实”有机结合上做文章, 始终坚持“虚事实办, 虚功实做”, 坚持“真抓实干, 力戒浮躁、力戒空谈”, 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防止浮在表面、华而不实的作风, 从每一项具体工作抓起, 追求求效, 确保善始善终。

四是注重实效, 处理好效应与效果的关系。开展一项活动, 产生轰动效应并不难, 难的是收到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注重实效性, 必须以人为本, 以丰富的文化载体和鲜活的文化形式, 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更加注重引导, 培育和营造道德至上、纪律至上、法律至上的廉洁文化企业氛围, 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追求真实的实际效果。

五是协调一致,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 必须系统筹划、联动推进。要把廉洁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氛围、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 真正作为一项与相关工作联系互动的系统工程, 切不可“单打一”推进;要正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同向联动关系, 将廉洁文化建设同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落实相结合, 同宣传教育工作大格局的构建相结合, 同系统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相结合;要协调好廉洁文化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 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2. 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内干部和员工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作为国有控股企业, 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价值导向、制度建设、员工言论、领导行为、文化活动等方式, 在公司内部形成荣与耻的价值判断, 倡导廉洁诚信的企业风尚, 推动干部员工廉洁从业, 使廉洁文化作为公司反腐倡廉的重要载体, 发挥出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和凝聚功能。

廉洁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系统, 哪一个部门的事情, 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形成整体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总体规划,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遵循廉洁文化建设规律, 统筹加以推进。

二是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长效及监督机制。明确学习教育制度。要把组织学习, 个人学习、集中培训、组织参观、座谈等学习形式用制度明确下来, 形成提高认识自觉学、制度约束强制学、激励表彰鼓励学, 坚持不懈地引导党员干部勤读书, 读好书;坚持普遍性、专题性、个别性教育相结合。坚持普遍性教育, 增强教育覆盖层面;坚持专题性教育, 增强教育针对性;坚持个别性教育, 增强教育预警效果;围绕廉洁从政基本要求, 坚持关口前移, 超前防范, 对新任职、新提拔的中层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对群众有反映、出现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诫勉谈话, 做到“红灯亮在越轨前”;对受到纪律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跟踪回访谈话, 做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 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要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机制、必须要建立廉洁从政的制约机制。要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线, 结合职责分工将党风廉政责任进行细化分解, 通过签订责任书,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以签订《自我承诺廉洁书》的形式, 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和人、财、物等重点岗位人员的自律约束, 自觉绷紧廉洁“自律弦”;认真实施公司内部“三重一大”制度,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整体效能。

三是拓展路径, 开阔视野, 因地制宜, 打造各类廉洁文化活动阵地。积极推动廉洁文化“上桌面、上墙面、上页面”;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班子”;以促进提升依法合规意识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团队”;以强化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提示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岗位”;加快创新, 持续丰富廉洁文化内容形式。加强与工会、党 (团) 组织的协调配合, 适时开展廉洁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党 (团) 日活动等, 扩大廉洁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总结, 不断巩固廉洁文化建设成果。适时组织所辖分支机构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搭建平台促进各分支机构加强廉洁文化经验交流, 互通有无、互补长短, 有效提升廉洁文化建设成果的综合运用效果;联系群众, 拓展廉洁文化建设表现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总、省公司践行“八项规定”的“32条要求”和“25条”不准, 倡导厉行节俭、廉洁从业,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勤俭建司、崇尚廉洁”的浓厚氛围;坚持开展领导干部接待日、党员干部示范岗亮相等活动, 加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带头作用。

云南茶文化 篇3

普洱名茶八色清,龙芽早占一枝春。

香闻百里芝兰气,翠满千山瑞草芬。

贡献人民涤俗气,欢谈国事振芳心。

金瓯喜浴花中露,玉盏频添竹叶青。

—李萌,赞普洱名茶“八色贡茶”

彩云之南,这块美好的土地,凭借造物主的钟情,成了茶树的发源地,也因此诞生了一条充满传奇的道路—茶马古道,它的险,它的奇,它的秀,令后人叹为观止。

秀丽的云南,自然景观奇特多样,资源丰富,有26个民族,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便是这块沃土滋养的一朵奇葩。遥想远古,人类在漆黑的雨夜相拥而眠的时候,是不是已有茶树亭亭,生长在山野里呢,她和人类一起,在遥远时光深处,默默生长,进化,直到在彩云之南,在机缘巧合的某一刻,和那里的人们相遇,彼此滋养。

在彩云之南,世上的第一缕茶香,飘过历史长河,绵延不绝。

茶马古道

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也曾有一条天路,那就是贯通中西、运载茶叶的“茶马古道”,在茶商马帮的驮铃声中,“茶叶之乡”云南声名远扬。

明清时期,云南藏销茶主要经丽江进入古宗西藏(今中甸和德钦县)和康藏。进入康藏的茶,部分在木里、乡城、稻城、里塘销售,部分到打箭炉(含康定)将云南的竹筐包装撚为牛皮包装后继续前进,走康藏线运至拉萨等地。长路漫漫,险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茶路阻塞。这时,商人们就要寻找其他运茶路。他们收到了从德钦碧土—邦达—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藏线路。每年春季他们赶着骡马,满载蜂蜡、牦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后返回西藏。

除背夫外,紅河、石屏、江城的马帮也大量进入茶山运茶。尽管驮运前期较低,但由于驮运量小,行路速度较慢,因此运费就较高,后渐渐被马帮所取代。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南延车佛打洛,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就是从这条路由骡马运到昆明。许多老字号茶店的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然后再转运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然后辗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茶马大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和港澳等国家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今天,普洱茶已为世界人民所认知、接受和喜爱。

如今马帮消失了,但喝普洱茶的时候我们仍会想起这群勇敢坚毅的汉子们,想想他们留下的或是浪漫、凄惨故事。马帮,是普洱茶生产的基础,也为普洱茶品赏者留下很多神游的空间。

考据的普洱茶

普洱盛名,来自日月精华的积累。普洱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唐时已成“品牌”,至明代,已是“士庶所用皆普茶”,清代入贡朝廷,声名鹊起,逐渐成为中华名茶。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思、普一带,沿茶马古道走向四方。如果来到云南,你会看见,无论是山寨百姓家中那永久不灭的火塘边,还是在古驿道、马帮歇脚的箐沟旁,或者清澈的山壑清泉畔,无不萦绕着茶叶奇特的醇香。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普洱县是历史上普洱茶的集散地。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有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mm,西盟的年降雨量为2812.9mm。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该区种植的云南大叶种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也为普洱茶化学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众所周知,其中儿茶素特别显著,另外,光照强度和日照量也显著提高氨基酸的含量,茶氨酸含量的变化更显著。光照还是茶叶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温度对茶树生长的作用极大,其生理生化过程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水分不足会影响糖类物质代谢,最终影响到多本分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积累。由此看来环境条件对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是深刻的,这对品种的适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普洱茶离不开云南这块土地。

云南国联文化简介 篇4

自成立以来,我公司已完成了两个预定项目,201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珍藏版图书《喋血武昌》出版发行;幼儿成长系列动画片《憨憨乐园》第一部已制作完成,共52集,每集7分钟,共计364分钟,已于2012年4月取得发行许可,正在发行。

以云南独有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现我公司正在全力开发《毛毛旅行记之云南十八怪》,是中国第一部旅游与民族文化交融的3D高清系列动画片,该片通过毛毛一家在云南的旅行、冒险途中的所见所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揭秘梦之仙境——云南特有的种种怪象以及云南神、奇、妙、美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风景。2012年1月9日,该片已在国家广电总局网上进行了备案公示。并得到了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昆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等多个组织机构的支持。全剧共三部,每部26集。现正在紧张的制作过程中。预计将于2012年10月上映。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篇5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云南铜业企业文化 篇6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注重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管理理念,坚持从强化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构建责任网络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引入科学化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将安全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保持了工伤事故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2010年轻伤以上事故为零,千人负伤率为零,未发生新增职业病病例,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好转。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直线责任 为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公司严格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责任,针对机构调整的现状,公司及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做了修订和下发,对照《安全生产法》,调整和补充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的一岗双责,明确了行政正职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各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协助一把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并负综合管理责任,并督促检查各机关部室和二级单位逐级修订和落实的情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直线责任,逐级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细化、明确到每个班组、每名职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严格遵守持续改进,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高标准运行 公司严格按照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持续改善职工的健康环境,减少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公司组织相关部门对双体系文件持续进行修订和完善,更换了新版本,确保体系文件的充分性、有效性、规范性及实用性。公司还组织各单位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了补充识别及评价,特别是把生产工艺、生产车间有变动的单

位及增加新设备的单位做为重点,对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价,更新了公司级重要环境因素及重大风险清单。2010年公司分别组织了2次内审,共开出不符合报告22份,观察项108项,提出体系持续改进的方向和改进对策,确保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重点部位监控,深入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公司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和相关法律要求,针对厂区三个液氨储罐,及时向洛阳市安全监管局进行申报和备案,制定下发公司《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在重大危险源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分别建立了公司和各单位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配备了6套气密式防化服等应急救援器材,对相关操作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开展反违章活动年活动。对三违现象严格按照ABC分类处罚要求执行,坚决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对危化品厂内运输、充装、储存和使用单位的日常监护和现状评估,强化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了以强责任、反违章、除隐患、降事故、保安全为主题的百日安全活动,实现了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注重典型引路,大力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公司高度重视班组安全生产建设,2010年,公司把铜板带厂和动力厂作为试点,率先开展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工作,通过制作展板、建立班组安全园地、强力推行安全确认制、加强有针对性的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建强基层细胞的自主管理能力。8月份,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召开了公司班组安全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推荐铜板带

厂初轧车间钟罩炉班组、机修部班组,动力厂软化水班组、空压站班组4个班组做为先进典型,把本班组的安全管理经验利用幻灯汇报和现场讲解两种形式与公司各生产厂70余名重点岗位的班组长进行了交流。将这4个班组的成功经验在公司各单位广泛推广,继续把班组安全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五、开展多形式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全方位安全文化

为不断强化公司全员安全意识,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公司举办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取证和继续教育培训班、中层以上干部安全培训班,重点解读国发[2010]23号文件和《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严格开展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和复审,对新入公司的大学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分层次进行了四级安全教育,实现了持证上岗率100%和四级安全教育率100%。继续组织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全国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2010年,共有10名同志全部通过了考试,公司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52人,这对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公司针对机构的变化情况,重新修定了公司级应急救援预案,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保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公司举办了公司级突发性停电事故应急救援和火灾爆炸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通过举办此次演练,对提高公司处置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识别公司应急资源,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职责,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应急培训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各二级单位也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了急预案演练。

六、倡导齐抓共管,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根据不同时期安全生产的特点,公司党政工团开展了贴近职工生活的安全文化活动。工会开展了以职工代表安全巡视为主要内容的安康杯活动;团委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青安杯竞赛活动,强化团组织在青年安全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各二级单位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安全活动。如:铜板带厂开展了车间主任安全知识闭卷考试;铝镁板带厂开展了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动力厂开展了高压配电室、煤气管道专项检查活动;物配中心开展了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工厂创建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活动,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同时公司还充分利用OA办公系统、《今日洛铜》和电视台等阵地,宣传安全生产先进理念,营造关爱生命关心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

云南独龙族体育文化研究 篇7

1 独龙族体育文化产生、传承、发展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对每个民族的群众在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上所进行的一种描绘,这是每个民族的人民在各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不同,使得这些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地域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它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综合。即我们所说的,“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样的人文习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较为完整的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在人文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异同,业已成为对各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的一种描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源于该民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的过程,起源于民间,是一种草根文化。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挂念上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备能动的反作用,据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因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孕育、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温床。独龙人在其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其独特的体育文化。

1.1 独特的大自然环境的孕育

据史料记载,独龙人世代居住于雪山以外,住在树皮覆盖的茅草屋内,男子披头散发,身穿麻布纺织的衣物,女子衣物同样如此,且耳带大耳环。耕种谷物、黄连为生。还有些独龙民众居于山中,穿着树皮或是树叶,茹毛饮血,仿佛过着史前人类般的生活。在独龙江的两岸的气候十分恶劣,四季和早晚的温差十分巨大,天气的变化也十分无常,有时常常是晴好天气,但转瞬间就会大雨倾盆,山体坍塌和泥石流也是常有发生,其地理、气候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独龙族的民众在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例如:为了能够在山间打猎而形成了射弩和摔跤的本领;为了捕鱼而练就了游泳的技巧,而在生产劳作的闲暇时间,独龙族的男女老少则玩耍一种叫“巴楼木哇”的游戏,游戏规则十分简单,就是游戏者把头埋进水中并深深的吸一口气,比试一下谁在水中憋气的时间长,谁就是获胜者。这些游戏即反映出独龙人在日常劳动之余的休闲生活,也反映出独龙人民对自身身体素质和生活技能的重视。而在面对大江大河的时候,也逐渐形成过溜索、过独木桥的技能。我们可以断言,民族体育项目的形成无疑是自然地理因素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历史的演进、承接与引导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独龙人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独龙人还被外界成为“俅人”,后被命名“独龙”。在1953年民族解放后,成立了怒江洲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人的民族平等地位才得以承认。相应的法律规定,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表述,本民族对本地在科教文化以及体育事业上有自主管理的权利,可以自主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自主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在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两个部门也明确的表示,要充分的落实党在民族管理方面的政策,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为独龙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和风俗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为独龙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极大的促进了独龙族民族体育的繁荣。

2 独龙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属性

2.1 满足宗教祭祀的属性

独龙人认为万物有灵,他们崇尚自然,他们将所有的天灾人祸都归结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因此但凡大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都被其视为崇拜之物。在独龙族,有自己主持祭祀和打卦的人,独龙人称之为“纳姆萨”,也就是巫师,但他们并非专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从事生产劳动。而在每年独龙族“卡尔江哇”的节日中,独龙人民都要举行“剽牛祭天”以及祭祀山神的“射猎”活动。在独龙族体育项目中存在这很强的火文化特质,这源于独龙人对火与火神的崇拜,独龙人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在娱乐及祭祀活动中尤其喜爱摔跤,在摔跤游戏或竞技中,场面宏大,整个赛场气氛极为火爆,在赛场上竞技的运动健儿在一阵阵喝彩声中不遗余力,独龙族人豪放、张扬、强悍的民族个性表露无遗。在竞赛中获胜的一方会被认为是神灵的宠儿而受到英雄般的待遇。

2.2 生产、劳动及生活属性

由于独龙族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其交通线路上很少有平坦的大陆,多是沟壑林立,在人们平时行路中经常是以爬山为主,由于经常要遇到小河沟、较陡的山坡以及江滩激流,故而勤劳勇敢的独龙人们发明了绳梯、独木天梯、阿格莱依(跳高、撑杆跳)等民族传统项目,如果遇到比较陡的下坡,经常顺着草地往下溜滑,故而发明了滑草体育项目。而在渔猎的过程中,掌握了游泳的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独龙人体育文化的生产生活属性。

2.3 军事技能的属性

独龙族人口不多,且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所以所有民间体育项目都与同围的民族大同小异,并且在传统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都愿积极参与。本民族常见的体育项目有:射弩、摔跤、溜索、爬山等活动。过去独龙人特别擅长于使用弓弩进行捕猎,但和其他的民族在弓弩的使用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那就是独龙人在自己的箭簇上都要刻画上与众不同的标记,如圆头的、扁头的,以示区别他人。并在获取猎物后能够分辨究竟是谁人所获,并将兽皮和动物的头分配给射中的猎人,以示鼓励。而射手也常把自己曾获得过的野兽头骨挂在自己家门前,让人知道自己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射手。独龙族男子都喜爱摔跤,以显示自己的力气和阳刚之气。独龙族民间摔跤活动随时地就可以进行,其规则是只能抱腰,不准抱腿,以倒地为输。这些运动项目也充分的显示了独龙人体育中潜藏的军事属性。

3 结语

独龙族人民在险恶的地理环境与艰苦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及世代繁衍,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他们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其中摔跤、骑射、游泳、武术、滑溜索、独木天梯等,都是水与火交融的文化产物。气势雄浑、原始粗犷、激情澎湃、崇尚自然的体育文化的特质也通过其独特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融入独龙族人民的体质与心理品质之中,相信在我们的保护、挖掘与关注下,这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必将进发出它灿烂的光芒。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矛盾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对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体育文化产生.传承.发展的机制与动因进行探析,对独龙族体育文化的属性进行考证,以期为独龙族体育文化研究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独龙族,体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达成.独龙族[M].民族出版社,1992:421.

[2]杨文杰,肖渊实.云南独龙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前沿, 2011(6).

[3]杨文杰.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圈特质剖析——以独龙族为例[J].前沿,2012(2).

[4]曾华,杨庆辞.独龙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走向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2(6).

云南文化产业融资现状浅析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云南

文化产业—“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其带来的诸多经济、文化效益,在此不必赘述。云南省政府较早地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尽管成效显著,为今后云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融资难问题,云南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云南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的科学构建也势在必行。

一、云南文化产业融资现状

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使得其融资支持受到普遍关注,对于经济、文化产业欠发达的云南省来说更是如此,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的深入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融资体制发生巨大变革

根据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产业是一个非营利或微营利产业,文化和公共服务作为一个纯粹的消费独立部门由政府财政全包,从而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和投资主体的市场定位完全背离,无法满足投资回报的基本要求。现如今,政府慢慢结束扮演管制者的角色,并逐渐从干预市场发展的角色转变为遵循市场技术、消费者和公民意愿的角色。

2.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政府投入

长期以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尽管政府对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财政政策,但由于金融投资的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不平衡,导致了金融支持乏力。另外,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和银行的贷款程序存在冲突,也使得文化产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3.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

云南省文化产业目前的投融资结构中,政府仍然是投融资的关键主体,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僵化导致了:(1)利用外资的水平低:(2)大多数文化生产单位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活力,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弱,民间游离资本的进入门槛又普遍较高,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很难进入文化市场。总之,投融资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短缺,使得许多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尽快落实,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在云南省的顺利开展。

4.金融投资文化产业的兴趣不高,金融服务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行为具有逐利性的金融公司,只会把信贷投向利润丰厚的行业。文化产业由于其不连续的生产以及相关性和同质性,导致了其风险大、评估难度大等特点;其次,文化产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但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固定资产,这与银行的贷款程序存在冲突。文化产业受其自身特性的制约,造成信贷资金不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市场一方面拥有广阔的未来,急需大量资金支持,而另一方面金融业介入的动力不足,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针对云南文化产业融资现状的改进措施

改变云南文化产业融资难的现状,必须从各个方面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

1.要将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政府要完全清楚正确地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应当发挥的作用,改变以往的陈腐观念,进一步深入改革原有文化单位的企事业性质,实现其市场化,利用市场为其增添新的活力,只有文化体制率先实现真正的革新,才有望从根本上走出融资困境。但是,政府将文化产业推入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坐享其成,恰恰相反,政府仍然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如今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仍然是推动其发展的中流砥柱,更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资金等投入,以加快金融业走进并壮大云南文化产业的步伐。

2.改善行业结构,实现资源整合

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除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企业外,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分散经营,规模小,抵押或质押担保品缺乏、风险较大,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向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因此,有必要打破现有的行业结构,重新整合资源,使各个文化企业之间形成链接,使其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将融资的主体由单个文化企业转变为整个文化产业链,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继而赢得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集团支持,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这样一来,就能降低其风险、展示其收益。经济发展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必然会主动涉足文化产业,这样就能吸纳金融业各种逐利资金,打破融资难的困境。此外,由政府引导,定期展开文化企业和金融企业的交流,打通融资渠道,加大银行对文化产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最后,搭建融资平台,实现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云南文化产业的融资主体不应该只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还应该尽快搭建融资平台,降低文化企业入驻门槛,鼓励并促进社会资本、合资、外资经济结构的投融资企业进驻云南文化产业,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金加入文化产业。

三、结束语

当前,云南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行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融资渠道的匮乏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其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介入与支持,只有结合目前文化产业融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金融业推进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才能借助金融的强大助推力,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真正的“云南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同劲.文化产业供应链融资研究[A].贵州社会科学,2013.(6):96–101

[2]袁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1):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

上一篇:大学入学时间几月几号下一篇:编辑部迁址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