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2024-07-27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精选6篇)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1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 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体育产业, 不仅可以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就业岗位。在南昌, 江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在加紧建设。2011年, 南昌市将迎来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紧紧抓住2008年北京成功承办奥运会后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快江西省体育产业发展, 此时研究如何发展江西省体育产业对促进江西省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到举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时, 江西省的体育设施、体育发展水平又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搜集及参阅了国内和我省关于消费、体育消费、江西省体育产业现状、经济发展速度等数据与理论资料为本题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三、发展基本思路

1. 培育市场主体。

积极倡导江西省“社会体育社会兴办, 全民健身全民参与”, 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健身娱乐业, 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经营模式多样化。

2. 合理规划布局。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要求, 合理布局, 统筹安排, 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健身服务网络。加快县 (市、区) 和乡镇体育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农村薄弱环节, 积极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

3. 规范市场引导。

依法加强对从事健身娱乐业的经营组织和单位的监督管理,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消费方式。积极开展体育服务认证, 促进江西省体育健身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对一些高危险性运动项目, 实行强制性体育服务标准。加强体育用品的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4. 繁荣培训市场。

积极倡导各系统、各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举办各类体育专项俱乐部, 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讲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 以此为辐射, 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5. 提升体育产业层次。

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由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转变, 提升江西体育用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6.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彩票公益金管理, 严格管理, 规范支出, 确保彩票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四、主要创新观点

1. 成立江西体育产业振兴领导小组, 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

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和综合服务。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2. 立足地区差异, 强化分类指导, 推动全省体育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动快速崛起, 加快振兴步伐。

3. 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事

业和投资体育产业, 开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经营性实体, 消除体制性障碍,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合力。

4. 坚持“人才强体”战略, 加快培养各类体育经营人才。

坚持开放的选人用人观, 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体育产业咨询专家信息库。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 有计划地培养体育产业专门人才。

5. 制定和完善体育经济政策, 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把体育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和大文化产业的范畴, 用足、用好和用活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

6. 坚持体育行政部门及有关经济监督部门要把体育产业的发

展纳入法制轨道, 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制定出台配套的相关规定与实施细则, 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行为。

7. 发挥协会和俱乐部作用,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体系。

积极引导健身娱乐、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等向俱乐部方向发展, 形成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业余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俱乐部体系。

8.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链, 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结构。

体育产业关联度大, 内涵丰富, 涉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装备、体育广告、体育中介、体育旅游、体育保险、体育建筑、体育传媒等众多领域。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 拓宽合作领域, 创新合作形式, 提高合作水平, 推动江西体育产业的繁荣提升。

五、结束语

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 创造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体育类大中型企业, 适时组建江西省体育产业集团,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集约经营、品牌扩张, 提高产业附加值, 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争取到2012年把江西省体育产业基本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摘要: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 为我们提供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和中华民族风采的广阔舞台, 同时, 也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那么, 奥运会对江西省体育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江西省的体育产业呢?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体育类大中型企业, 适时组建江西省体育产业集团,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创造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本文对该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体育产业,机遇,发展创新思路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2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新型城镇化;能源发展

0.引言

分布式能源发展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供能用能清洁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能源保障,提高部分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与和谐发展。开展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应用,不断增加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有利于实现开发新能源占比例目标及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要求。

1.分布式能源的概念

国内由于分布式能源正处于发展过程,对分布式能源认识存在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指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直接安装在用户端,可独立地输出冷、热、电能的系统。能源包括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燃料电池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多种形式。第二种是指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冷、热、电联产为主,其它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公用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次研究的是第一种代表性的分布式能源。

2.分布式能源是解决江西新型城镇化能源需求的重要方式

2.1满足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

从2001年至2013年,我省城镇人口从1149万增加到2210万,城镇化率从27.69%上升到48.87%,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与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由8.44个百分点缩小到4.86个百分点。从用电量来看,2005年以来我省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2.3%、10.6%,增速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城镇化意味着会有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程将使我省城镇居民的能源需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高速增长,根据预测城镇居民能源消耗从2010年的209万吨标煤,到2015年、2020年的能源消耗408万吨标煤、741万吨标煤,“十二五”及“十三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4.3%、12.7%。

新型城镇化能源消耗可以通过集中式和分布式解决,而目前我省的能源供应系统主要采用集中供能方式,一次能源缺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要解决这种传统的用能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分布式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能源具有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污染少、能耗低等优点逐步显现,逐渐成为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好机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会有大量新市区、新建筑出现,新建的城镇和城市新区从一开始就重视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把能源消费更多地建立在分布式能源的基础上,这样会带动分布式能源产业的发展,利于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

2.2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友好要求

我省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使环保压力不断加重。按2013年的统计,我省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约为70%,原油比例约15.7%,天然气的消费约1.8%,水电的比例为6.6%,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江西煤炭消费的比重大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我省酸雨受污染的面积广。在全省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背景下,酸雨污染仍有所加重,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的煤炭高消费所积累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分布式能源多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或天然气,与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其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分布式能源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 符合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的要求,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的要求。

2.3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集约高效要求

我省煤炭资源匮乏、少水(能)且开发殆尽、乏气、太阳能尚可、风能资源贫乏、生物质能利用率低等特点。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12年全省一次能源缺口达4637万吨标煤,对外依存度高达64%。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分布式能源站能源利用效率一般在70%以上,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集约高效的要求。

3.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省分布式能源的资源条件具有少水(能)且开发殆尽、乏气、太阳能尚可、风能资源贫乏、生物质能利用率低等特点,分布式能源发展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光伏发电、浅层地热供暖才刚刚起步。

4.我省分布式能源发展建议

(1)江西水电开发量达到技术可开发量80%,现有政策和建设条件下,新建分布式小水电难以取得经济效益。一些老的小水电也由于当时的设计问题和设备的制造工艺水平较差,出力达不到铭牌出力、自动化水平不高、制造质量差、安全生产隐患多,使得维持经营困难,因此分布式小水电发展重点对原有小水电的技术改造,经过调查、鉴定评估,分别进行报废、改造、重建,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分布式光伏发电无论从江西的资源条件、政策条件还是经济技术条件都相对成熟,单位成本已经下降至8~9元/W,且有相对完善的补贴政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大面积推广。

(3)江西无常规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发展主要受限于气源、气价和发电设备方面,其中静态投资及燃料费是影响电价的主要因素,若要推广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建议加大对天然气发电的政策引导,为天然气发电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财政上给予补贴支持,出台江西省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的上网电价核准办法,可以考虑参考煤电联动机制,建立气电联动机制,动态制定上网标杆电价或核准上网电价。

(4)对全省地热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对地热资源开发制定严格的地热行业准入制度以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的资质制度,以规范地热行业的投资行为,在政策上给予明确的激励和补助机制,从而推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分布式能源发展利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政策,分布式能源开发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选择某个小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的用户进行交易试点,允许分布式能源项目通过电网公司向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供电,逐步理顺和解决该方式存在的缺漏与弊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再进行推广。 [科]

【参考文献】

[1]王礼俊.城镇化建设中分布式能源问题初探[J].能源经济,2012(02).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3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记载科学发现,展现科学发展历程、学术进步繁荣,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传承科学技术文化的平台和窗口,是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学科发展、学术繁荣、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1]。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成为新闻出版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而且成为科学技术事业、科技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科技期刊作为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在构建国家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但是,面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集群化、数字化、细分化等新的态势,我国科技期刊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和资源配置低效、办刊主体缺位和不到位、深受评价“指挥棒”的影响等不少问题,面临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不少难题[1]。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主要依托各类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出版活动[3]。其中科技社团办刊是最特殊也最复杂的部分,这不仅表现在科技社团自身作为非营利组织与其他企事业性质的办刊单位相比明显不同,而且表现在科技社团办刊有许多是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共同主办或委托这些单位承办;在出版体制改革中,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面临着整合出版资源、明确办刊主体、获得公平经营权、寻求资金支持等深层次问题[4]。本文依托2011年针对江西省所属学术团体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开展的“江西省科技期刊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调研活动,对江西省科协所属的省级学术团体主管、主办或联办的科技期刊(以下简称“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现状、改革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整体现状,发现了其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提出了期刊改革、发展、创新的建议,以期对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现状

1.1 期刊的基本情况

1.1.1 期刊数量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在江西省科技期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从学术影响力还是从期刊数量上,都可以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体之一。调查显示,江西科协所属的108个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科技期刊41种,其中公开发行的有31种,内部资料10种。此外,此次调查还涉及非江西省科协所属省级学术团体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28家。

1.1.2 学科分布

此次调查江西科技期刊学科分布如图1所示。

由于期刊调查仅针对江西省内的部分科技期刊,因此,所涉及的领域并不是很多,如军事,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方面的领域就未涉及到。调查发现,农业科学类期刊所占比例最大,这也与江西经济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相吻合。

1.1.3 期刊文种及刊期

所调查的科技期刊中全部为中文的期刊所占比例最大,为61%,以中文为主、有英文摘要的占39%,全部为英文和中英合刊为0;以月刊、双月刊和季刊为主,周刊、旬刊和年刊为0。

1.1.4 期刊所属单位性质和办刊经费

单位性质分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非法人和其他。按单位性质分如图2。非法人占50%,事业法人占22%,企业法人占11%,其他占17%。其他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法人。

办刊经费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其中全额拨款占41%,自收自支占59%,差额拨款为0。

1.2 编辑出版与学术评价

1.2.1 编辑出版

1)稿件来源

主要有3个渠道:专家约稿、编辑部约稿、自投稿。调查结果显示,专家约稿占10%,自投稿占80%,编辑部约稿占10%。对于多数科技期刊来说,虽然自投稿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期刊的用稿需求,但是编辑部约稿更具针对性,必要的约稿更有利于获得最新的科学信息和重要活动的情况。

2)2008年度~2010年度期刊出版发行情况

期刊出版发行情况包括排版设计、印刷装帧(封面用纸、内文用纸、内文用色)、出版期数、平均每期发行量、每期页码等。

调查排版设计中编辑部自排占56%,印刷厂排版占44%。封面用纸以铜版纸为主,内文用纸以胶版纸为主,内文用色以黑白为主,少数用四色和双色(共占6%)。近年来,绝大多数期刊设计、印刷、装帧水平有大的提高。期刊年出版期数与刊期有关,绝大部分期刊平均每期发行量在3千册以下,极少数自收自支的期刊平均每期发行量比较大,如《实验与检验医学》平均每期发行达6.6千册。

1.2.2 学术评价

1)2008年度~2010年度期刊学术水平进展情况

期刊发表量稳中有升;编辑主动约稿比例均在20%以下,但各类期刊编辑主动约稿比例逐年提高;各类期刊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不等,以3个月为主,各类期刊审稿周期均比2007年提前0.5~1个月。

2)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出版

刊载的论文类型包括研究性论文、综述性论文、简讯简报等。近3年,研究性论文比例有所提高,简讯简报比例下降;基金论文和专家约稿率有所增加,但是海外论文和英文论文比例仍然很低。据调查,编辑部对稿源88%基本满意,12%不太满意;在发表的论文中,大部分有自己的观点且对科研有一定作用,很多论文是居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3)数据收录情况

有67%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大多期刊被各种专业数据库收录,但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科技期刊还比较少。

4)获奖情况

绝大多数期刊都获得省级称号,部分获省级期刊奖,部分还获得国家部委称号。2010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开展了江西省科技期刊评估工作,全省51种科技期刊参加了本次评估,15种被评为优秀期刊,其中学会主办的期刊占16%。

1.3 组织建设、经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1.3.1 人员结构

在所有调查期刊中,编辑部人员均在3~8人,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主编学历本科占70%,硕士占24%,博士占6%;主编职称主要在高级职称以上,中级职称只占6%;执行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学历本科占71%、硕士占29%。

1.3.2 经营管理

1)2008年~2010年度期刊经营情况

经营情况包括管理模式(编辑部独立经营、多刊联合经营和编辑部不独立),收入支出(收入来源和支出费用)。调查发现,编辑部不独立经营占87%,独立经营占13%,多刊联合经营为0;收入来源中,全额拨款的期刊主要来自上级拨款和资助,自收自支的主要来自发表费、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广告经营是期刊除发行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支出主要是出版印刷费、稿费及审稿费、员工薪酬、发行费、管理费、上缴利税、员工培训费、数字化建设和其他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前三项为主要支出。

2)2008年度~2010年期刊与主管单位互动情况

主管单位对期刊的支持情况如图3所示,有30%的主管单位作为主办单位对期刊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24%主管单位对期刊提供物资或资金支持,22%为期刊提供交流和宣传机会,14%为期刊提供专家资源,10%帮助期刊组织稿件。

期刊配合和支持主管单位工作情况如图4所示,41%期刊对主管单位免费赠送期刊或实行会员订阅优惠政策,24%协助主管单位组织专业会议或制作论文集,19%对主管单位文章发表费优惠或免收发表费,8%为主管单位提供人力资源。

1.4 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成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必备品。所有接受调查的期刊编辑部基本可达到人手1台电脑的程度,排版软件主要集中于方正、Word、Pagemaker等。

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此次调查涉及的科技期刊基本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站选取的内容主要有:刊登期刊文章摘要,刊载科学交流信息,刊登期刊全文等。

2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 具备的优势

1)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据调查统计,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涉及理、工、农、医及跨领域的多个学科,涵盖了学术(研究)、技术、指导(综合)和科普等类别。尤其是农、林、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期刊更具优势,不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科研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2)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期刊。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创刊历史悠久,其中有43%创刊历史为31年~50年,12%在50年以上,这些历史悠久的期刊,积累了丰富的期刊管理、运作经验,为新兴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指导。新兴期刊发展良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多数期刊在经营期刊出版发行主业的同时开始开展多种经营,管理模式也更加灵活;

3)市场经济经营方式已成为科技期刊办刊主流。近年来,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市场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在经营期刊出版发行主业的同时,许多期刊开始开展多种经营,超过半数的期刊刊登广告,其广告收入不少已超过了发行收入,表明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能力不断提升;

4)不少科技期刊在逐步探索和适应新的办刊模式。调查显示,近年来,江西不少科技社团期刊已通过变更刊名、淡化地方色彩等方式,将期刊的定位由主要面向本省行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向国内外整个行业(领域)转变和拓展,以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科技期刊市场,谋求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期刊的影响力和统计评价指标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一些拥有多种期刊的行业将其由不同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集中在一起,建立编辑出版部门统一运作,既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又有利于提高期刊出版质量。这些都为适应科技期刊分类改革、探索建立新的办刊模式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1)期刊学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认为稿源质量有待提高的期刊超过60%。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期刊,期刊导向功能、组织功能和优化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本地高水平的论文外流,而外地高水平的论文又难吸引。一些期刊存在着轻学术质量、得利益追求的倾向;

2)期刊结构布局和总体发展不平衡。从学科分布来看,林、水、生态环境保护类期刊总数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高层次的综合学术期刊很少,导致面临日益加剧的期刊同质竞争。从出版周期来看,月刊和双月刊虽然占主体,但季刊仍超过总数的20%,出版周期相对长,信息量偏少,致使科技论文发表时滞拉长,学术时效偏差;

3)集约化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拥有一定的数量,但这些期刊绝大多数还比较分散,专业细分化比较明显,属于小众化类型,部门分割和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离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布局分散,产业化规模不大,加上管理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导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综合影响力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此外,部分编辑部办刊理念陈旧,开放竞争意识不强。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科技社团期刊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

4)人才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工作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均与现在从事行业相关,一批编辑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编辑经验;但是,懂出版发行、善经营管理特别是广告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

5)国际交流现状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主要是通过国外订阅、赠阅和与有关出版机构交换期刊的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但总量都很小,现状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创新发展建议

科技期刊经营的集群化、科技期刊手段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市场的细分化是当今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1]。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阶段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报刊出版单位的分类改革,国家对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确定,一些多年来制约科技社团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为科技期刊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期刊面临着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的艰巨任务和历史性机遇。面对挑战与机遇,与全国的科技期刊一样,江西科技社团期刊需要审时度势,认清科技期刊面临的体制改革形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探索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发展步伐,促进科技期刊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出版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3.1 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探索新型办刊模式

科技社团办刊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出版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如何通过出版体制改革,实现科技社团期刊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确立科技社团的办刊主体地位,解决科技社团出版期刊的公平经营权问题,如何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社团办刊的政策支持[4]等,都是值得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科技社团期刊深入思考的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省级科协科技期刊办刊一般有单种期刊编辑部办刊、多种期刊集中办刊、行业期刊理事会、杂志社独立法人等办刊模式[5]。科技社团组织作为按学科组建的科技社团,又是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办刊模式,特别是要适应科技期刊数字化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对期刊出版资源实施有效整合,进行办刊模式的创新。就江西科技社团期刊而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培育学科期刊集群,或尝试设立法人出版单位,实现期刊实力的壮大和集约化、市场化的管理与经营。以专业分工为前提,以本学科的名刊大刊和有潜力的期刊为龙头,突破管理体制,促进强强联合和品牌扩张,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一是主办多种期刊的科技社团就有条件将各类刊物集中在一起建立编辑出版部门,统一运作;二是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设立理事机构,与一些行业内的高校、研究所、企业联合协作办刊。期刊通过探索和改革,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和配置,不断壮大实力,提高影响力,探索和实现新的办刊模式。

江西省科协作为学会、协会等科技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在探索办刊模式的创新中应加强分类管理与指导,对学术类、综合指导类等公益性科技期刊应稳定人员,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办刊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技术类、科普类等可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给予积极引导,转换办刊模式[5]。特别是应紧紧围绕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积极促进科技社团期刊的资源整合,大力支持科技社团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吸纳本学科领域内其他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参与集群化建设,充分应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实现期刊跨主管、跨主办、跨地域整合,共享期刊资源,提高期刊质量,培育品牌期刊,建设精品期刊群,谋求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

3.2 发挥科技社团的独特优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建制的重要组织形态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主办的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挖掘学术资源、设立出版单位、建设办刊队伍、筹措办刊经费等。科技社团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是办好科技期刊的重要学术依托。个人会员是期刊的作者、编者、审稿者和读者,团体会员大多是本学科的相关科研机构或业务单位,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科技社团在办刊过程中,应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凝聚本学科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将这一重要的学术依托充分体现到期刊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还可以面向和利用科技社团这样一个开放、平等、公信力高的平台,加强期刊编委会建设,审稿专家队伍建设,编辑部团队建设和作者队伍建设,有效拓展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的外延,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学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术交流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平台。科技期刊应当利用好这一组织优势,通过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组织策划学术研讨会,针对学科的热点、重点、焦点和难点征稿,特别邀请知名专家撰稿,以专集或专栏形式集中刊发,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3.3 加快网站建设,提升科技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以及学术研究和科学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6]。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7],其包括的内容很多,针对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实际,建立完善期刊门户网站和稿件管理系统,推进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目前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刊网站建设对期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设计良好的网站可以成为科技期刊传播其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7]。因此,建设期刊网站是提升期刊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基本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普遍存在着界面内容单调、功能满足度差、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有的基本只是纸质版期刊内容的简单平移。应把期刊的门户网站建设提到重要日程,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期刊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完善网站导航和检索功能,有效增加为用户服务的信息量,并在用户界面友好设计、内外部链接、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升网站的技术含量。

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依托,推动期刊管理模式、编辑出版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是在编辑、制作、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期刊出版的科技含量。特别是稿件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是推进期刊数字化、提升期刊管理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真正实现稿件管理数字化的并不多,应加快建设步伐,在构建和改善投稿和审稿系统的时候,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多从作者和审稿专家角度考虑,注重期刊的专业特性[6]。二是发展电子期刊,包括将印刷版的内容转为数字化;实现发布有关期刊各种信息的功能,使读者通过网站对期刊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实现期刊在线经营和管理、在线订阅、在线支付、相关统计功能等;实现其他拓展功能,如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及时沟通交流和提供服务,以及广告发布等。

当今,网络全文检索和阅览方式逐步得到推广,科技信息的开放存取(OA)是国际期刊出版的新模式,也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可以尝试网络出版。由于运行成本低廉、获取方式便捷,可以使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速度更快,加之实施OA的论文与须付费阅读的论文相比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引用率,还可以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3.4 尝试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合作,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国际性是科技期刊的一大基本属性。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科技期刊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汲取国外先进的编辑技术和管理模式,进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加快期刊的编辑出版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与国内的期刊出版推广机构(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的合作比较普遍,合作的时间也比较长,对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促进期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缺乏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文化出版市场更加开放,国际出版机构纷纷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同国内出版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应当主动顺应期刊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发挥科技社团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加强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寻求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科技期刊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国家允许的期刊国际合作模式(海外营销代理、版权合作和广告代理等)框架下,探索建立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特别是针对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特点,采取海外营销代理等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实现文字语言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使江西科技社团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期刊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稳定并培育编辑、管理经营人才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8]。要加强专家型的编辑团队建设,聘请行业内知名并热心办刊的学者担任主编、副主编,尽可能避免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行政领导“虚挂”的现象;同时,加强编辑部人员素质建设,努力提升编辑部的效能。科技期刊的编委会往往聚合了行业内不少的专家学者,是创办优秀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证和优势所在。应充分依托编委会的力量,不仅仅是依托编委会审稿,更重要的是依托其把握办刊方针和选题方向,指导编辑出版工作,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随着期刊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期刊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人才,还要大力培养广告经营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及多元化经营人才。

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9]。建立优秀人才吸纳机制是科技期刊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好的机制可以吸引到真正为期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并能使其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期刊。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编辑团队积极性和潜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奖优罚劣促进编辑团队的稳定与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包括审读机制、交流机制和培训机制在内的学习机制,实现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3.6 争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谋求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品牌是衡量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品牌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组织和实施科技社团期刊品牌发展过程中,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科协系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人来说,对科技期刊的投人和扶持是非常微弱的[10]。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品牌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江西省科协应从建立和完善精品科技期刊的机制、制度和措施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精品期刊,不断提升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政策引导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科协自2006年开始与财政部联合共同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江西省的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挑选目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科技期刊进行精品化培育。在资金支持方面,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公益类期刊和精品期刊,做大做强期刊阵地;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科技期刊的民间融资,实现期刊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在对科技期刊进行资助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体制改革、对外交流合作等支持力度。列入精品建设的科技期刊,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期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所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建设,打造学科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整体发展。

4 结论

不论从学术影响力还是从期刊数量上,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在江西省科技期刊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体之一。面对国家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江西科技社团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期刊,近年来随着转型发展,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期刊优势较为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布局和总体发展不平衡、集约化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等诸多问题,加上高层次的综合学术期刊匮乏,使其在面临市场化竞争(尤其是同质竞争)中,往往由于专业细分化明显、部门分割、资源配置低效而竞争乏力。江西科技社团需要认清科技期刊面临的体制改革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集约期刊资源,积极探索期刊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数字化水平和集约化发展能力,以适应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由于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资料回收与统计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在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甚至挂一漏万。

参考文献

[1]杨文志.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77-383.

[2]杜大力.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30年[J].编辑学报,2009,21(1):1-4.

[3]王亚柯.科技期刊分类改革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6):510-512.

[4]张品纯,初迎霞,苏婧,等.科技社团主办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17-321.

[5]沈悦林,龚勤,俞志华,等.省级科协系统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70-772.

[6]张芳英,刘志强,丁嘉羽,等.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11),169-171.

[7]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8]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4):99-102.

[9]罗新星.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编辑学报,2010,22(6):545-546.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4

从2003年开始, 科技部就开展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工作。通过两年广泛深入地研究, 基本形成了未来五至十五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2005年6月10日,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对策》的报告中, 提出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 并阐述了重大战略产品的重要意义。2006年2月9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 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辩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明确提出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 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 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其中, 至少有8个专项是组织开展重大战略产品的研究开发。

2008年4月, 江西省确定铜材料及制品、钢铁材料及制品、民用直升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制品、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制品、陶瓷材料及制品、汽车、应用软件、中药、超级稻及制品、脐橙等柑桔类特色水果及制品、无公害生猪及肉制品等12类产品, 为近五年内将要重点打造的主要重大战略产品,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加快推进战略产品形成战略性产业。同时, 组织开展了12个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及相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查新结果表明, 除上述以外, 有关重大战略产品的内涵、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很少, 因此,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 推动重大战略产品形成战略性产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中, 我们结合江西实际, 对重大战略产品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 重大战略产品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二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意义, 能显著提高该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三是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和特色, 反映科技发展的趋势, 能够促进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四是目标明确, 在未来预定的期限内能够完成产品的研究开发, 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2 江西主要重大战略产品的发展现状

2.1 科技创新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 在国家、江西各类科技计划的培育和支持下, 围绕这12个重大战略产品,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产品的技术水平普遍提高, 一大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者国内领先水平, 有些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半导体照明产品“硅基氮化镓外延材料及芯片”取得突破性创新, 高亮度硅衬底GaN-LED蓝、白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打破了日本和美国在半导体照明技术上的垄断,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凭借高技术、低成本的优势极具国际竞争力。直升机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已形成国内一流的、完整的直升机研发、制造体系, 直升机的全数字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钢铁产品通过创新, 推出了几十个新品种, 其中两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 三个新产品连续3年荣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称号, 七个产品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软件产品通过创新, 已基本实现由单一的行业应用软件向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及软件服务等多门类软件发展。重大装备产品通过创新, 产品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多次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陶瓷产品通过创新, 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日用瓷、美术瓷、卫生瓷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新产品研发100多项, 共取得科研成果70多项, 多项产品被用于“神州六号”飞船、新型军机。超级稻多个新品种被成功选育出来, 新品种“淦鑫688”通过了农业部超级稻认定。同时, 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在产品创新中得到较好的运用,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联盟已见雏形

12个重大战略产品的许多生产企业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合作, 借外脑、用外智、引外技, 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成立战略技术联盟, 有力地推动了产品的科技创新。例如, 新余赛维LDK公司与南昌大学联合组建了“南昌大学—LDK太阳能研究中心”, 与上海交大成立了“上海交大—赛维LDK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将硅片产品做到全国最大。中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与省内外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联合构建起中药及医药中间体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该平台由30个科研机构、2所医药专业高等院校、6所综合院校中的生物医药专业、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基地、8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相关企业技术中心构成, 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有效互动的技术联盟, 实现技术资源互补, 成果快速转化, 全面提升了江西中药及医药中间体产品的整体创新水平。

2.3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为促进企业间创新资源互补, 通过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 一些重大战略产品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有些已经形成了群体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例如, 半导体产品已经形成从LED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器件封装等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 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基地的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基地内现有半导体照明企业近20家, 2007年基地销售收入突破18亿元, 利润近2亿元, 税金近1亿元, 并且均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国内LED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及医药中间体产品造就了汇仁集团、江中集团、天施康集团、仁和集团、济民可信集团、江西天新、抚州三和等大批品牌企业, 形成了多个专业市场共同发展的核心企业群体, 生产20多种剂型的产品5000余个、医药中间体数百个, 大多为知名品牌产品,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使我省中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在4%左右, 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 优势比较明显。

2.4 创新人才队伍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依靠的是人才, 不少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培养了一批创新所需的人才, 包括科技型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例如, 晶能光电有限公司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 不仅引进了国外风险投资8000万美元, 而且还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和财务专家, 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 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直升机产业经过数年的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了一支国内一流的科研队伍。医药产业引进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科技专家和高层次管理专家, 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中药及医药中间体研究开发及其成果转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软件产业2007年从业人数是2001年的5倍。南昌现有软件学院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上百家, 微软公司、IBM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南昌建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大力引进光伏产业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 仅新余赛维LDK公司就计划2008年全球引进100多人, 目前正在筹建光伏材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南昌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光伏材料与电池”硕士、博士生, 进行高层次人才的专门培养。

2.5 产品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树立

市场决定产品收益、投入的回报;品牌可促进市场的拓展, 提高产品收益率;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品牌的建立和市场的开拓。在重大战略产品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逐步认识到市场、品牌和质量安全的重要。以江西的柑橘和脐橙为例, 该省先后制定了南丰蜜橘无公害栽培国家标准, 赣南脐橙、南丰蜜橘、新余蜜橘、南康甜柚贮藏规程等无公害栽培省级标准, 大面积推广生草覆盖、配方施肥、有机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安远县和南丰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安全的质量为产品树立起“绿色”的品牌, 柑橘和脐橙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

3 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3.1 产品创新的内涵向高技术、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转变

由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更大的利润空间;核心技术比边缘技术可以凭借技术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而不只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额利润;原始创新比模仿创新更容易开发新市场, 建立新标准, 获取“一招先, 吃遍天”的优势地位。因此, 重大战略产品的创新必然向高技术、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转变。

3.2 产品创新的人才向依靠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并重的转变

创新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 引发和推动创新行为和创新进程。管理人才虽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 但通过组织、管理、指导创新活动可有效地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速度,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重大战略产品的科技创新必然要依靠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实现,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迫切需要科技经营型和经营科技型的复合人才。

3.3 产品创新的投入向多渠道融资转变

技术创新的探索性和创新成果不确定性, 决定了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高投入。充足的创新投入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限制, 仅依靠政府的财力很难满足科技创新巨额的资金需求, 因而吸引风险投资、民间投资、金融信贷等多渠道投资是解决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资金需求的必然趋势。

3.4 产品创新的方式向产学研和对外开放合作转变

任何一家企业的技术资源都具有有限性。而随着技术发展日益专业化、复杂化, 创新越来越产生于多个学科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因此,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所有技术资源。产学研的创新模式、对外开放合作创新可快速补充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 降低创新成本, 加快创新进程, 提升创新成功率, 加快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因此, 产学研结合和对外开放合作将是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

3.5 产品创新的潮流向“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转变

“绿色化”是当今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求;“品牌化”是产品优先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 “国际化”是产品获得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 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向“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产品增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扩大国内外影响的必由之路。

4 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对策

4.1 做好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要按照“注重衔接、把握全面, 结合省情、把握现状, 着眼长远、把握趋势, 突出特色、把握优势, 抓住关键、把握重点”的原则, 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高度, 对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 使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并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同时,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专家的作用, 成立各重大战略产品专家组, 负责各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规划及项目的评估论证等工作。

4.3 加大政府对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投入

设立重大战略产品科技专项计划, 对各《规划》确定的项目和课题给予连续滚动扶持, 保证各《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 要把该专项计划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新产品计划等科技产业化计划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投入合力, 使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取得的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提高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显示度。

4.4 进一步疏通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加强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 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资本要素向重大战略产品的集中,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重大战略产品投融资体系。当前重点是加快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 引导风险投资向重大战略产品投入。

4.5 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

要采取各种政策激励措施, 鼓励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 联合开展重大战略产品的科技创新。对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专项计划, 必须规定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才能申报。对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成果, 在奖励评审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评审中, 给予政策倾斜。

4.6 进一步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重大战略产品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大力引进与重大战略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加快建设与重大战略产品相关的对外科技合作基地。

4.7 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要把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与科技入园行动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的企业承担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 努力使若干个工业园区成为重大战略产品的特色园区。同时, 努力推动重大战略产品形成的产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8 切实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承担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计划的实施, 培养一批重大战略产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同时, 要与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起来, 使人才培养计划有意识地向重大战略产品倾斜。

4.9 切实加强重大战略产品的知识产权工作

通过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的实施, 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同时, 把获得知识产权作为承担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要与专利申请与实施专项紧密结合起来, 鼓励重大战略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和实施专利。要与专利试点示范工作结合起来, 推动一批重大战略产品生产企业成为专利试点示范企业。

4.10 大力实施重大战略产品品牌战略

通过实施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 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建自主品牌, 提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可以采取“后奖励”的方式, 对于承担重大战略产品专项计划的企业, 项目完成后获得了国家、省名牌产品的, 在专项计划经费中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对策[J].中国软科学, 2005 (10) :33-35.

[2]杨猛.四川围绕创新布局八大园区[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7 (6) :67-68.

[3]杨多贵, 周志田.关于制定《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若干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2) :17-22.

[4]余来文.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力形成路径分析[J].澳门理工学报, 2007 (2) :66-77.

[5]袁小平, 胡长生.论江西中部崛起的科技支撑[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55-59.

[6]胡长生.中部崛起的江西科技支撑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 :124-127.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5

1大数据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科技与文化等的融合推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机遇,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家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几个标志性的事件为我们呈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的通知中, 第一次将文化纳入第三产业的统计项目中,确认了文化可能具有的产业性质。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化市场”的概念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1991年,国务院批转 《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 “文化经济” 的概念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出台。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首次提出总体性文化经济政策。1998年,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政府工作体系。 2000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 “文化产业”的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政策,规范了产业管理。2005年7月,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成立,每年以发展报告的形式, 比较系统地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发展情况、国家政策等进行梳理、分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2009年7月,我国首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明确了文化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与重点工作。2012年5月和6月,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多部门先后联合下发了 《关于认定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通知》、《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4年堪称文化产业政策年,包括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在内的十个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其中3月发布的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协同发展、升级发展,实现了相关产业的价值增值。

1.2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速

从2004—2014年,文化部开展了6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和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 ( 试验) 园区命名。从宏观上不仅带动了国家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而且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了总体实力、横向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在国家层面的带动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以昌九区域为例,南昌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南昌市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南昌市综合创意产业基地、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南昌康庄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昌西 - 大城文化产业园、LOFT699创意天地文化产业园、“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鄱阳湖文化旅游园、九江共青城影视创意产业园、黄庭坚文化旅游景区等园区纷纷建立。为了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江西省文化厅还联合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共同出台了 《关于深入推进江西文化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从完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突出文化信贷支持重点等六个方面推动江西文化产业大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14年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速。从国家文化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来看, 全国文化单位在2011年达到30. 31万个,在此后开始回落, 但就业人数稳步增长: 2011年205. 56万人; 2012年209. 81万人; 2013年215. 99万人。从数据来看,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实施集约化、集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人员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

1.3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加强

文化的跨界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从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与现代农业、智慧旅游、设计服务、体育产业、金融、移动互联网等的融合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相关行业都要加强创意创新,要融入文化因子进行行业创造,实施跨界融合,突破产业发展的边界,打破行业固有的发展思路,走融合发展、跨界发展之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消费者,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要充分利用数据预测行业发展态势,引领行业发展; 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中的知识和隐含信息,构建跨界融合的科学架构; 要充分利用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要充分利用数据将文化创意与行业创意进行对接,相互融入,共同分享,探索行业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注入新思维。

1.4产业数据平台建设滞后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 “互联网 + ”的出现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与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融合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力。

就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来说,产业数据平台的建设显得滞后,没有充分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最大化利用。 “互联网 + ”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 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 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 “新常态”[1]。 而产业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消减成本、互动创新,而且能够加快整个产业发展、升级及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

2大数据背景下昌九一体化驱动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形态、新业态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能够带动泛区域甚至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与升级。在江西积极融入 “两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的驱动下,对昌九一体化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加强建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人才显得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的短缺和流失,昌九区域对 “互联网 + ”的理解和拥抱就显得力不从心。“互联网 + ”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如何搭建,产业融合如何发展等,都显得茫然而无助,而一旦失去发展的黄金时期,后发如何制胜亦显得苍白无助。所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产业与高校 ( 或相关教育机构) 互动的人才培养措施,培养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技术、宽容与人才是创意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大数据是技术,而技术的运用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积极拥抱差异的宽容社会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都离不开教育,它们与教育的关系是正相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教育本身的创造力,否则,单纯强调人才培养体系的创造力就显得无助。所以,大数据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包括我们的思维,不然,即使我们挖掘到了数据中的知识,也不可能将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故基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生态产业链的建构,才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昌九高校一体化”为建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契机,通过实施江西 “2011计划”和 “协同创新”项目,昌九高校间的互动和优势互补效果立显,必将为产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2.2实施高度产业化的商业运营模式

在大数据语境下,“互联网 + ”的商业模式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目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2]”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三种主导方式。在昌九区域,由政府主导 ( 或者引导) 的高度产业化商业运营模式是切实可行之路。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主导型产业运营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性、可持续性和创造性。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政府主导一阵风式的发展现象,风声过后,满地狼藉。昌九区域由于经济本身的欠发达,所以必须由政府主导 ( 或者引导) 实施产业的高度商业化运营,这样既可以保证在政策上保持连续性,又可以使企业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使之与经济发达地区产业保持同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而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2.3健全投融资渠道体系

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有高风险、轻资产、 收益难以预期以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畅等特点和原因,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早在2010年年初,文化部就启动了 “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产业网,有效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意在建设成集政府指导政策对外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产品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培训等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2011年3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作为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配套文件,这也是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的第一个政策文件,深入探索推进与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 “部行合作”机制[3]。

在昌九区域,建设 “昌九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该平台收集相关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行业发展的动态和了解行业包括在投融资发展方面的需要;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平台来整合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 金融的发展模式,扩大产业发展的渠道。

2.4加快实施“双核”互动与融合

相关数据显示,南昌向南发展与九江向北发展的相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表现的比较突出,与昌九一体化的战略布局背道而驰。

九江特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文化资源、码头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书院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山水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青铜文化资源。南昌特色文化资源则主要包括: 红色文化资源、码头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山水文化资源、冈上文化资源、陶瓷文化资源。二者在许多资源方面具有共性,所以,“双核”的互动与融合务必要加快,分散式、碎片化、区隔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必须摒弃的,集约型、集群性、融合式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昌九资源的互动与融合不仅可以解决彼此之间的资源瓶颈,而且为 “双核”相向发展提供发展的黏性,形成合力。“智慧城市” “智慧旅游”不仅是大数据等的运用,更是昌九 “双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一体化内的产业互动与融合,是保证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亦是增强服务对象黏性的催化剂,从而增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使之在融入 “两带一路”的道路上更具比较优势。

2.5加强对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现代科技融合的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革命从技术网络发展到社会网络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现代科技必将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掀起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彼此之间的融合及其与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融合成为发展创新的趋势和动力。

加强对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现代科技融合力度的目的,就是要建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以科技为保障,走现代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之路,摒弃过去落后的、条块分割式的、 碎片化的、原始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大数据对产业消费对象进行分析,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对产业传播模式进行革新,对产业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对产业政策进行整合,从而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昌九区域,现代科技的融合显得更为迫切,因为只有依靠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更好的挖掘并创新,才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走整融合发展之路。

3结论

创新发展下的江西铜业 篇6

1 江西石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个“发展”, 笔者认为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发展是主题, 企业所取得的一切效益、成果, 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 只有紧紧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发展的实质内涵是有效发展, 必须注重实效、效益, 无实效的发展不是真发展;三是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去发展, 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江西石油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50多年, 改组至中国石化也已10年。多年来, 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江西石油公司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企业的经营总量、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江西成品油市场份额取得了明显优势, 超过了90%, 可以说, 基本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但这种地位也为企业再发展带来很大阻力和困难, 掩盖了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思想僵化、弱化, 发展方向感迷失。由于较高的市场份额, 江西石油公司继续扩大市场份额非常难, 认为摸到了市场的“天花板”, 再加上近年来长期的市场资源紧缺局面, 使许多干部员工渐渐习惯于卖方市场, 不愁经营, 甚至认为江西成品油市场天然就是自己的, 导致一些干部员工出现小富则安、小胜即满, 甚至夜郎自大, 缺乏危机意识、进取精神, 迷失发展方向或者说失去了发展方向感, 继续发展的思想弱化;二是发展质量不高, 在多年的发展中, 企业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 高投入、低回报, 靠大投入抢市场、守市场, 重投资的可研性、轻投资的后评价、粗放型管理以及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突出, 在企业不断发展中逐渐积累了矛盾, 留下了不少历史难题;三是企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建设滞后于企业外在规模的扩大, 过多强调了外观发展, 企业内涵发展关注不够, 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 注重外在形式的变化。比如建设了多少个站, 卖了多少吨油, 销售收入突破了多少, 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多少等。而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企业长效机制、干部员工修养提高、企业凝聚力增强等实质性变化的内涵发展关注不够。内涵方面的发展不像外观发展容易看出来, 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解决改革发展中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正是基于综合研究和正确判断江西石油公司面临的内外形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矛盾,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2006年, 笔者调任江西石油公司经理后, 提出了把江西石油公司建设成为“诚信、创新、和谐、强盛”的新型石化企业这一新的奋斗目标, 并结合企业长期战略和近期任务, 于2010年年初又提出了促进江西石油公司再上新台阶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目的是引导广大干部员工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扎实推进有效发展、和谐发展,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优化经营结构, 努力促使企业从外观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从做大规模向做强素质、做优机制转变, 既重视强健企业肌体, 更注重铸造企业灵魂, 努力促进各级干部强化开拓意识, 增强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危机感, 推动江西石油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使江西石油分公司成为真正有资格、有能力、有实力与不同的竞争对手“论伯仲、比高低”的强盛企业。

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回答发展依靠谁, 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措施、方法, 结合江西石油分公司的实际, 笔者把它落实在三句话上:就是“最好的员工在中国石化、最好的服务在中国石化、最好的油品在中国石化”。这里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职工群众、尊重基层。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职工群众, 是我们的石化员工。江西石油事业的进步, 决定因素在人, 关键是依靠我们的职工群众。职工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笔者调任江西石油经理以来, 在各种场合、会议上不断强调基层的重要性, 不断强化各级干部的群众观念, 努力树立发展依靠群众的意识, 努力集合群众的智慧, 凝聚广大职工的心力, 共同为江西石油发展而努力。第二, 以人为本, 体现了群众利益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秉承发展企业与“贡献国家、回报股东、奉献社会、造福职工”有机统一的理念, 既要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 也要把职工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除了体现在工资收入增长、福利安排外, 更加重视员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打通员工成长通道, 关心和培养干部成长, 为优秀人才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舞台。同时, 还要十分注重加强干部廉洁教育, 注重源头治理, 爱护干部, 促使各级干部廉洁从业。这是实现“最好的员工在中国石化”的重要途径。第三, 作为企业,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为客户利益着想上, 我们推出了“最好的油品在中国石化、最好的服务在中国石化”的承诺, 就是落实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 承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最好的油品, 实现企业发展与消费者满意的价值统一。

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全面发展, 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避免顾此失彼, 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坚持协调发展, 反映了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 统筹安排, 兼顾各方, 实现良性互动和最优发展, 克服僵化保守、不求进取的思想, 把敢于创新、敢于亮剑、勇闯新路与发扬传统、维护企业和谐安全稳定统一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 包含了唯物史观关于“世界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 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思想, 要求我们谋划、决策时, 要把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把破解历史难题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 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力戒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科学发展观,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准确地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江西石油分公司而言,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推进江西石油事业发展中各项工作的关系,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 切实做到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 统筹好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的实现, 统筹好不同地市分公司的区域发展, 统筹好机关和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统筹好保供、创效、安全之间的关系, 统筹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 统筹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好这些方面的内容, 是江西石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实现途径。

2 江西石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探索

围绕上述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 江西石油分公司紧紧围绕中国石化各项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深入分析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石油市场走势, 立足江西实情,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负责任、守纪律, 公司生产经营、安全稳定、改革发展、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牢把握人和物的本质安全, 确保了企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石化企业是高危行业, 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关系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江西石油在安全工作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笔者坚持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努力追求本质安全, 即做好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安全工作的根本在于追求人的本质安全, 在于强化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二是统筹好安全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即坚持将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按照这个思路, 围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苏树林总经理提出的“以深化提升HSE管理为主线, 强化意识, 完善制度, 重在执行, 严格监管”的要求, 笔者着力强调必须切实强化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 从行为上追求“人”的本质安全, 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 努力保证“物”的安全状态。始终把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 予以安排布置。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目的就是突出安全为重中之重, 强化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 大力开展中国石化《安全生产禁令》和《安全纪律》宣贯, 使之成为员工头脑意识中的高压线、生命线, 防止《禁令》成为贴在墙上的“年画”、庄稼地里的“稻草人”。特别是在临近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期, 都召开经理办公会并反复强调, 提前部署,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 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在市场一直处于紧张保供状态, 一线员工作业和服务任务非常繁重, 但我们落实措施有力、有效, 实现了企业安全平稳运行。

2.2 坚持统筹兼顾, 一手抓保障市场供应, 一手抓经营创效, 实现了保供增效两不误

成品油市场既要保市场、保安全, 又要增效益, 矛盾十分突出。因此, 在经营工作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本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履行好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 始终围绕“保供增效”这个核心, 把特殊时期的保供任务放在突出位置, 为此, 江西石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深入贯彻总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如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关键时期, 为落实总部和省政府的紧急部署, 我们及时召开全省系统保供专题视频紧急会议, 动员各级干部紧急行动起来, 启动应急预案, 制定了《雨雪冰冻天气安全生产补充规定》, 提前实现新建的九昌樟成品油管道投产, 为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成绩显著, 被江西省政府授予1个“抗冰救灾先进集体”和两位员工为“抗冰救灾先进个人”, 还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抗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

作为企业,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有效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做好保供的前提下, 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面对经营形势复杂、保市场与保效益矛盾突出的情况, 做好经营工作, 实现科学有效发展, 根本要求是更加注重提升经营质量, 更加注重优化经营结构, 更加注重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服务增值。为此, 我们十分重视经济活动分析, 要求认真做好全省经济活动分析会, 寻找短项, 查找问题, 落实整改, 以此为平台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经营质量和水平。同时, 着力强调提升加油站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 严肃经营纪律, 努力倡导“最好的服务在中国石化”的经营理念, 实现服务增值。

2.3 坚持有效发展、科学发展, 网络布局和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是要实现有效发展、科学发展, 江西石油落实中国石化总部提出的“抢占市场, 完善网络, 打好品牌”发展战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认为必须强化两点认识: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成品油市场的网络建设十分重要, 是发展的根基, 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布局。为此, 我们不断强调“网络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是提高经营质量的前提, 是增加效益的保障, 是确保市场供应的物质条件”的理念;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投资质量十分重要, 是发展的实质, 必须高度重视投资质量。提出了要坚持“有效投资、统筹兼顾、长效发展”的原则和“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和“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风险”的重要投资理念, 并强调投资的“四性”, 即计划性、可行性、严肃性、效益性, 一定要为效益、为发展而投资, 不能为投资而投资。可以说, 抓住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成品油网络建设工作才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以上思路和原则, 我们严格执行中国石化下达的投资计划, 对有关投资项目严格、仔细做好项目初审、论证,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 紧紧抓住资源偏紧、政府支持的有利时机, 努力推进了网络发展, 一批省会、中心城区加油站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新增的高速公路项目全部由中国石化经营。

2.4 以破解历史难题为切入点, 优化了体制机制, 稳步推进了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地方或企业, 新官不理旧事, 只谈发展不谈问题, 只报喜不报忧等现象的存在, 导致了这些单位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无视已经存在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潜在的矛盾, 一味追求高速度, 急功近利, 结果引发新旧矛盾交织并发, 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发展。江西石油分公司在多年的发展中也积累了许多历史复杂难题, 若不加以解决, 难言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要改变员工业已形成的、不符合企业发展、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旧的习惯, 需要做艰苦的、大量的、细致的、长时间的工作。科学发展观对于江西石油分公司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就在于, 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而且必须从源头解决好根本性的问题, 解决好历史难题,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和矛盾, 并以此为切入点, 破旧立新, 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为此, 2007年以来, 我们通过开展“江西石油管理年”、“江西石油提高年”活动, 建立了《经济首谈负责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形成江西石油新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框架, 建立对制度执行情况的完整考核机制, 使广大干部员工切实体会到, 制度制定了就必须执行, 自觉做到“说话讲依据、办事讲程序、行为讲准则”, 这样, 使员工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意识、共同的理念, 进而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这就是企业的灵魂, 即企业文化, 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扎实、最有力的武器。

2.5 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 扎实推进多项主题活动, 营造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江西石油分公司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重点是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层, 尊重群众, 关心员工, 树立群众观念, 坚持群众路线;二是重视提高个人修养, 提高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 使人的自身得到发展。围绕上述两点, 通过大力开展“江西石油提高年”活动、“四好”创建活动, 按照中国石化总部部署, 开展“深入群众促和谐, 凝心聚力促发展”和“抓源头、促清廉”以及《员工守则》宣贯活动,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凝心聚力, 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会聚到建设“诚信、创新、和谐、强盛”的新型石化事业中来, 并在保安全、保市场、保稳定、增效益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了成效。

3 继续推进企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努力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博大精深、实践性非常强的理论,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任重而道远, 江西石油分公司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3.1 企业领导人必须以身作则, 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修养

企业发展的方向依赖企业领导人的科学决策和准确把握, 因此, 企业领导人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理论修养, 尤其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精读、细读有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论述。通过深入学习,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自觉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客观必然性。进一步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治觉悟, 进一步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领导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事中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 增强领导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 以科学的方法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3.2 扎实推进企业内涵发展, 实现江西石油阶段性目标任务与长远战略的协调统一

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正确处理好当前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当前, 江西石油分公司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总部各项部署, 围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销售公司有关要求和部署,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路、方法, 努力实现江西石油再上新台阶的阶段性目标。既要确保完成总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同时, 又要着眼于江西石油长远战略, 以推进企业内涵发展为根本要求, 积极探索实现企业内涵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 努力推动企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提升企业软实力, 提升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3.3 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着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江西石油分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的领导班子层面、机关层面, 必须从上到下, 引导各级干部围绕企业目标共同践行、共同奋斗, 为此, 必须结合销售企业的自身实际, 认真探索建立和完善各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 把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使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谋后劲、坚持科学发展的干部得到重用,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用人机制, 从而推动广大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4 坚持群众路线, 深入基层一线, 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坚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起, 从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做起, 切实落实整改措施。督促各级干部努力从自身做起, 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多抽时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深入群众中间解决问题, 使各级干部群众观念更加牢固, 基层意识更加强烈, 切实把职工群众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 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归属感。

3.5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 发扬优良传统, 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

上一篇:开启智慧之门下一篇:学籍管理系统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