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创新发展

2024-08-17

国企创新发展(共12篇)

国企创新发展 篇1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企业当中的集中反映, 是社会文化渗透的结果, 是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的共同体。具有企业个性化特征, 是企业内部广大职工的精神食粮。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为社会作出贡献,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增加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 有利于职工之间的团结。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国有企业在二十年的发展中,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有下面表现:

1.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之一, 企业全部人员都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从企业领导到职工都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2. 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制度

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 指定专人负责;企业的党政工团全力配合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企业领导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专门领导机构和制度的建设, 使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力有效加强。

3. 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年终考评当中, 制订切合实际情况的考核制度, 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 并帮助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做好总结, 切实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当中遇到的难题, 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

4. 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企业文化

很多国有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 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生动形象的企业文化。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1. 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求国有企业文化必须创新

最近十年来, 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力冲击了我国的国有企业, 由于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 所以在市场竞争、科学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都比我国国有企业占有绝对优势, 一定会强烈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动。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价值观、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大力创新, 才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的挑战。

2. 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创新

21世纪, 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和知识, 企业所要面对的就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 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充分理解知识价值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国有企业发展无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只有大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3.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企业领导部门没有重视到企业文化战略的作用, 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 现阶段的企业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反映。因此, 应当认清当前企业发展形势, 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利用建立标准规范的文化理念, 使企业文化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措施

1. 大胆创新, 跟上时代的发展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中, 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转为已用, 寻求企业发展之路。国有企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文化建设, 使自身文化建设逐步和国际接轨, 改变传统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寻找适合现代企业发展, 具有创新性意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在市场竞争中, 国有企业应该认真观察国际企业发展中的先进做法, 吸引新内容, 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包含先进科技水平的企业文化。

2. 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龙头企业, 要重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一, 国有企业要关注职工的存在价值, 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要对职工进行针对性训练, 企业领导人员要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 使广大职工信任企业、认同企业。第二, 国有企业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无条件为社会服务, 倡导绿色生产和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3. 建设开放的企业文化环境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也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建设具有现代化性质的企业, 就要综合考虑内外因素, 建设一种开放型的企业文化环境。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对外开放和具有包容性。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 企业可以得到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 企业可以适时总结, 为我所用,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开放型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 打造个性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外在形象的表现, 所以国有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要注重体现个性化特征。充分显现本企业特殊文化性质, 树立企业高大形象。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要重视创新性和个性化, 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人耳目一新, 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国有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所以国有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创新性和独特性, 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打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帮助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会立.提升国有企业的文化力[J].现代企业文化.2010 (08)

[2]王爱寿.让国网优秀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供电企业管理.2010 (02)

[3]宗云峰.科学构建企业文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0 (08)

国企创新发展 篇2

国企的改革与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企经济稳步发展的保证,是国企改革和改制成功的保证。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正确发挥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从我国国有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之所以发展到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与国有企业始终坚持加强党建分不开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邓小平同志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办好国有企业,关键也在党。这些年,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都是同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分不开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对国企的政治领导,一是从党建理论上讲,这首先是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在企业中体现执政党的政治意志的必然要求。其次是坚持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二是从国有企业特征上讲,这是国有企业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三是从国有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的要求上讲,这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四是从深化改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上讲,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组织与群众相互间要建立深厚的信任感,使双方都有安全感,从而为调动和保护职工生产的积极性,调动和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发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提供了思想保证。这样充分发挥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实现凝聚力变生产力这个伟大的设想,从而在上下级间、同级间、支部成员间、干群之间、职工相互间等方面形成以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制约的目的,更好地协调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带入到生产经营中心和改革实际中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去应对,具体到国有企业,就是要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来解决国企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使企业运转协调、充满活力、健康有序、不断发展,为推动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它既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又给企业党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是政企分开、企业独立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企业党组织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完全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经营决策和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力源。企业党组织必须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努力寻找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活动方式,探索党的建设新思路。二是企业经济功能的强化,对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提出新要求。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党组织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在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如何参与企业改革发展上,一些企业党组织参与过多怕“越位”,参与不到“点子”上怕“不到位”。三是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出新要求。“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条重要原则。过去在企业“党管干部”的主要方式是任命制,即由党的领导机构决定企业干部的任免。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党管干部”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不能继续简单地把“党管干部”视同党的机关来直接任免干部。四是职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职工利益意识普遍增强,这既有使人正常地、合法地获得个人利益的一面;也可能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一面。职工思想多元化倾向加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始终站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以新思路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把关定向。企业党委要牢牢把握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注重创新决策思维,不断创新完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使企业改革与发展始终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强大的动力,切实提高决策能力。企业党委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动全厂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是创新载体,健全制度,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延伸中共中央号召开展树立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形象活动的整体效应,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自察、自省、自励”活动,切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以新作为凸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着力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国企新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从体制上解决企业党组织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党委主要领导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二是从制度上规范党委书记及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行为。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把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个人行为转变为上级党委或党组织的组织行为,严格防止以个人行为来代替组织行为的做法,以组织的监督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党政分开,互相监督,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强大的组织基础。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坚持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开展工作,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实现整体推进,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大力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之中,不断创建活动载体,改进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坚持实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说明作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基层党支部,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否能将党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关键就看能否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入到生产经营中心和改革发展实际工作中来。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我党最终的目的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只有将党的作用发挥出来,融入行政生产这个中心,才能充分体现出党在社会中的具体作用。党的凝聚力可以充分地激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只有让党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党员自豪感,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这个整体发挥出人意料的巨大作用,达到先兴党风、由党风带民风的模范作用。

1、党政核心力量要融入行政工作这个中心以支部的积极有益的活动来推动各项行政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原则,以新机制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样一方面展示了党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为行政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增强了党员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党员的积极性。

2、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生产决策之中要使政治工作进入行政这个中心。就要将政治工作做到生产决策中去。首先,支部要参与部门各项事务的决策工作,始终把握行政的总路线,对于行政决策工作,特别是下岗、奖金分配,各项办公经费的开销,要针对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决策,制订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力求公正、公平、公开,这样便于利用群众来进行监督。对走了弯路,出现群众意见过大的事件,支部要出面调解、指正,及时给予扶持和帮助。对行政在职工业绩考核、经济考核等制度制定、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支部要对这些长期性决策的事件进行总体把握,全面参与的原则,利用办公会等手段进行科学决策,民主集中,使各项工作实行细化、量化考核,做到岗位经济责任制明确,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为完善党员的管理,支部还要执行党员业绩考核制,对党员在平时工作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细化考核,对在工作中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在党员业绩考核制的推动下,党员的缺点、优点一目了然,在平时的党员生活会上进行公开,不但便于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对促进党员的管理,提高支部党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3、积极开展以心换心工程使思想政治带入生产中心和改革实际。提高支部能动性充分体现党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群众事务处理能力,支部为给职工办实事,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要实行与职工群众“以心换心”计划。以细心换群众的信心。以细心的工作方式,换得职工对组织的工作能力的充分信心。主要是能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上,为职工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关心一点、多问一点,这样就能知道职工有什么需要,就能为职工解决各种困难。工资奖金和休假等利益要坚持原则,多解释。以热心换群众的诚心。以热心的服务,诚挚的感情换得职工工作的热情和对组织的热心。对可以解决的问题,坚决自行解决,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将问题向上级反映,并协助上级解决问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作大局,要在系统学习、领会运用和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好稳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营管理中的迫切问题,以及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营造机关、辅助单位服务于一线,全面服务于安全生产的工作格局;切实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职工群众的利益就是组织的利益,职工群众的安全就是组织的安全,在安全工作上,组织要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工作,讲安全,劝安全,赢得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换得职工的安心。

4、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提升支部战斗力就是提高行政战斗力作为支部的自我学习,首要任务是带动支部党员的自我学习和共同学习。支部以日常学习为主,以突击培训为纲,在党员中组织党纪、党章和各项文件精神的学习,使支部党员在政治素质上得到提高。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支部自我学习的重点工作,这样都能有效地提高整个支部、整个工段的整体素质。支部学习主要是提高党员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支部对各个党员生活要进行规范管理,使在学习会上党员有自我学习的意识、有可供学习的材料、有组织学习的人,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的气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了党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增强了党的威信,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党员班组”再现党组织在生产经营和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员不断减少,任务不断增加,为企业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针对生产经营的现状,企业党支部要成立 “党员实验班组”,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来鼓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显示党的作用和威信,以党员的正气和模范作用,扶正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让党员增强荣誉感。党员凝聚力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再把党员分散到班组,这样就能更大地发挥党员的工作潜力,让他们将党风带到各班组,让其充分带动群众将安全生产工作激活起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党员凝聚力,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练就出一支能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作战力极强的党员队伍。这样有了党组织做中流砥柱,职工们的干劲将得到提高,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也可得到顺利完成。

着眼国企经济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新时期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与以往国企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社会经济环境、所有制结构、领导管理体制、党员队伍、分配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国企党建工作中必须构筑新的党建模式。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组织应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国有企业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一定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党的建设;一定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始终;一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发展。这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党的建设特别是转型期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决不能偏离这个重要思想,这是国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国企党建工作 篇3

国企党建工作必须加强机制建设,把握先进性要求,努力实现企业党的建设创新。

创新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的企业负责人考核任用机制。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有机结合的政治工作双向互动机制。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升华内容,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把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工作相结合,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如:实行“双考核”制度,既要考核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又要考核企业党建工作;实行“双奖惩”制度,对国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和党的建设成果进行同步考核、同等奖惩等,使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到实处。

国企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党务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作为企业中的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为企业选好人才,用好人才。要研究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和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廉洁自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制度、任职资格制度,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以提高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职业化经营管理队伍。切实加强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管理、奖惩等办法。要制定具体措施,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国企党建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国有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企业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基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題中应有之意,企业中党的工作和各项管理制度必须体现民主的精神和要求。企业党组织要在促进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对于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组织党员和职工群众进行讨论,多听取党员和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并在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中予以重点考虑,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加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强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动员和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在工作中倡导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团结一致、拼搏创新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争创一流、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

国企党建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和个人。特别是当前,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训使党员干部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同时,使党员干部树立大局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效益观念;树立勤政廉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真谛。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也是企业生存、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作为执政党在国有企业的代理人,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清醒认识到党建工作在改革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党建工作,使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保持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维护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党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永葆活力。

国企创新发展 篇4

1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企企业文化创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要统筹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关系。 (1)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个体, 其市场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但是企业除了为股东、员工带来收益之外, 还要履行社会责任, 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参与者, 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具有社会性特点, 需要在社会环境下进行和完成, 因此企业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存在这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目标的同时, 还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与社会精神文明效益。作为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 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 社会生活与消费观念的塑造者, 企业要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以守法经营行为回馈社会, 以良好环境美化社会, 以现代工业文明提升社会, 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

另一方面, 我国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十分盛行, 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 导致企业内部严重缺乏进取积极性和创新动力。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下, 国有企业同样需要“自负盈亏”, 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 如果不能解决好内部员工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国有企业同样被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加强企业文化创新, 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注重合作和创新, 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综合经营绩效提升, 这是国有企业内部文化创新的内在需要。

因此,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要围绕“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展开, 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

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企企业文化创新模式

2.1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的工作思路

(1)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的阻力以及应对策略。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力场分析法”。他认为,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 同时受到推动力和阻力作用, 其中推动力是打破常规、持续创新的基本动力;而阻力是反作用于推动力的量, 它对创新起到阻碍作用。因此,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 可以通过三种渠道来加强和促进。 (1) 加强创新推动力, 引导人们摆脱当前状态约束; (2) 削弱或消除阻力, 尽可能清除那些阻碍创新的障碍; (3) 同时加强创新推动力和减少创新阻力。总体来看,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阻力存在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当中, 不仅需要国企自身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动力, 扫除内部文化创新障碍和阻力, 也需要外部各界力量支持, 营造良好的宏观企业文化创新环境, 不断促进企业创新综合发展。

(2) 改变组织行为变化的方法。企业文化创新是对就有价值、认识、观点、信仰的重新批判和舍弃。由于企业文化创新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对创新会产生一定的忧虑情绪和阻力。根据企业管理学者沙因创立的组织行为改变方法, 本文提出了改变国有企业态度和行为的对策: (1) 解冻:引导员工摒弃落后思想观念和行为。这个阶段主要是将个体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来源切断;隔离个体社会支持;摒弃其旧有经验和价值, 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动力;鼓励变革, 惩处落后和守旧。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创新氛围, 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创新动力, 主动接受新文化和观念。 (2) 创新:引导员工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该阶段主要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全体员工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将员工置身于变化的环境中, 用环境感化和影响他们。通过行为模仿和学习, 不断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 (3) 重新冻结:让员工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固化。该阶段主要度员工态度和行为进行检验, 并不断修正其行为, 使其自觉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国有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创新目标指引下, 不断增强创新推动力, 消除阻碍创新的障碍和阻力, 通过营造新的创新环境、培育新的价值观, 来引导员工共同参与文化创新并固化创新成果。

2.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工作流程

根据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自身经营情况,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新流程。

(1) 企业文化评估。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明确创新必要性和可行性, 要认证创新背后面临着的形势和挑战。国有企业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全面审视,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明确文化创新方向。

(2) 文化提炼和升华。国企企业文化评估要做好文化成果总结和分析, 文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重大决策、企业经营者思想、企业发展资料、员工先进事迹等。通过从上述各种素材中发掘先进的文化价值和思想, 不断补充和完善, 以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支持。

(3) 文化加工和优化。通过对企业文化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加工出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元素, 再将它们重新整合起来, 以形成能够代表企业全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成果。

(4) 企业文化集成和传播。将国有企业文化与其经营活动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物质元素结合起来, 在内部加强新文化宣传, 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身工作行为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共同在企业内部打造新的企业文化。

2.3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具体步骤

(1) 成立企业文化创新管理部门。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长期工作过程, 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和推进。该部门成员包括企业领导层、企业文化专家以及各部门负责人, 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观念认识。根据企业文化创新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 创新文化部门负责项目立项、调研、分析和实施。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企业文化创新目标、计划、方案;组织商讨具体工作方法可行性;员工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和计划制定;市场营销方案;企业形象维护方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

(2) 企业内外环境分析。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形势, 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与客户、政府、竞争者等加强沟通交流, 了解外部对企业的认识和看法;通过与员工、股东进行沟通, 了解企业内部经营存在的问题, 以“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出发, 找出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着的难点和突破口。

(3) 当前企业文化诊断。在企业环境调查基础上, 分析当前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与“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创新目标是否存在偏离;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否与企业文化、使命、目标相一致;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企业薪酬方案与员工工作积极性关系;企业经营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行为规范力量的假设等, 通过自我诊断和剖析, 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新的指引和目标。

(4) 制定企业文化创新战略。为了保证文化创新落实到实处, 收到预期效果, 必须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 从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方面出发, 制定一套全系的企业文化创新战略。战略要具有可操作性, 既要方向正确, 又要具有可执行性。同时, 还应根据企业文化的诊断结果明确企业文化创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主要矛盾, 带动次要矛盾, 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3 结束语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有效手段, 更是企业的灵魂和价值导向,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经营发展理念和精神诉求, 彰显了其工作态度和追求目标。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与人民的殷切期望, 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支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国有企业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加强文化创新,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和方向指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发展逐渐脱离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 引发了一系列不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强其企业文化创新, 引导其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本文从科学发展角度, 提出了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目标和模式, 以为国有企业实施文化创新提供具体操作方法与条件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一星.谈企业文化创新的趋势[J].商业时代, 2012 (11) .

[2]沈文君.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个发展方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 (4) .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论文 篇5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新机遇。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面对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任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发挥党的思想工作的政治优势,才能为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坚如磐石的政治保障,才能为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不日新者必日退。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发展大势,把握改革机遇,坚持创新为要。

一、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倡导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与职工同频,彻底打破“唯书”、“唯上”的思想,努力向“唯实”转变,真正做到理念创新,与时俱进。强化服务意识。一是服务中心。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生产经营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并有效服务于这一中心展开,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服务大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国有企业的大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发挥如何,就要看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如何。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确保稳定,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三是服务群众。搞好服务,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排忧事上。要主动自觉地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对象和内容,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果。强化共享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之所以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正是因为她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利益,与我们个人和家庭紧密相连。一个企业要和谐稳定、兴旺发达,同样也离不开职工群众的“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因此,每个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无论是想问题、作决策,还是做工作、办事情,头脑里要始终坚持和强化共享理念。要把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争取在职工“最盼”上赢人心,在职工“最急”上见真情,在职工“最怨”上改作风,真正做到把企业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充分地与职工群众共享,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文化情结。文化的力量似乎是柔和的,却是强大的,它“润物细无声”,具有事半功倍的潜移默化之效果。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基本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等方面颇为相似,这些共性也是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职工思想观念日趋丰富多元的今天,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职工更为亲切、更愿接受的企业文化载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较好地解决“两张皮”的顽疾,以更好地实现工作目的、落实工作内容,发挥铸魂育人、引领发展的作用。强化网络思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个无“网”不精彩的网络时代已悄然来临。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裂变化,互联网的鲜明特征正在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应该说,互联网的出现,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的获得上更加对称和平等,逐渐打破了你说我听的宣教方式,它所提供的视频、图片和信息,声情并茂,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说教生动化,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绝佳的创新机遇,值得我们积极地去开发和运用。强化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迫切地需要每位政工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学会运用法治方式调解企业内部矛盾,切实改变一些职工群众中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以访压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等错误认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国有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新的.成效,除了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科学指引外,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来确保其有效实施。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新形势下,开展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解决好由谁决策、由谁负责、如何保障等重大问题。要不断加强领导力量,通过采取党委成员、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要建立工作研究制度,组织党政主要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和创新经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考核评估机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管理目标。围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的工作内容不透明、操作流程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认真做好企业党务公开,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重点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绩效奖金核定的重要依据。要不断改进考核评估的方式方法,通过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综合考评等方式,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考核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健全培养激励机制。要始终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晋升激励和荣誉激励等方式,增强工作动力,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大表彰力度,通过召开工作交流会、经验推广会、先进表彰会等形式,总结交流先进经验,评选表彰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要完善关爱激励措施,确保政工干部在薪酬福利、学习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相同政策,拥有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要针对政工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统筹考虑政工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成长,进一步加大政工干部与生产经营管理干部的岗位交流力度,努力为年轻政工干部搭建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平台,真正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健全党群互动机制。坚决摒弃身居“庙堂”,高高在上,听报告、查数据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努力打造干群相长、双向互动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党群互动机制。要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充分尊重职工群众意愿,收集充分翔实的一手资料,使党的政策方针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更能汇聚众意、集中众智、赢得众心。要做好上情下达,确保党的新政策、新精神和新要求能够及时快速地向广大职工群众传达。要做好下情上达,确保职工群众有呼声、有所求,党员干部有回应、有落实。要扎实有效地推进以“职代会”和“厂务公开”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不遗余力地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以期培育和营造自励互助、群策群力的机制和氛围。健全事件应急机制。不少公共事件的发生,就是由某些思想问题所引发的,而许多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往往又会引起各种思想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溶入事件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应对公共事件,有效化解危机,无疑是新时期政工干部义不容辞的特殊任务和重要使命。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强化责任、依法科学的应急管理原则,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健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倾力抓好预案制定、预测预警、请示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善后处置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力求将事件造成的破坏损失和负面影响下降到最低程度。

三、内容创新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这个特殊的“粘合剂”,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发展“生命线”的作用。具体而言,企业文化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切入点、新途径和新载体。有机结合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塑造产品品牌,鼓励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形象和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塑造服务品牌,鞭策职工更加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企业内部创造和谐向上、干事创业氛围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品牌文化和消费者的感情紧密相连。通过推动企业物质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逐步培养企业职工的责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机结合行为文化建设。引导职工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习惯,无论是谋划发展战略的大事,还是处理日常工作的小事,都要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做好。引导职工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探索追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永葆企业发展动力。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培养主动协作的精神,顾全大局,在企业中形成团结进取、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通过推动企业行为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在职工间形成良好的风气,大力倡导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机结合制度文化建设。要善于把握大势,真正站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审视国有企业现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有效破解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沉疴积弊,逐步建立适应新时期企业内外部变化的新规章与新制度,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推动企业制度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职工更好地接受企业所追求的愿景、所担负的使命以及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转化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和信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通过日常教育、谈话等形式与职工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使职工真实地表达内心深处对企业共同价值的看法,在工作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言行,对工作产生更大的热情。通过推动企业精神文化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宣传企业所倡导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有效促进广大职工的认知、认同,切实提高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方法创新

新时期,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元,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更加强烈,对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要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成果,掌握职工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差异以及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精神需求,综合运用价值观疏引、情感疏通、心理疏解、舆情疏导等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运用价值观疏引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将其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细化分解为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从具体事情抓起,从重点人群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从教育引导、广泛宣传、实践养成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化为职工的日常行为,为推动企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科学运用情感疏通法。做好职工的情感疏通工作,要求政工干部首先必须拥有真诚高尚、与人为善的情感,与职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真心实意地与职工交朋友,自觉做到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同时,必须具有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讲给职工听的道理,自己要率先践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亲近和信任自己的教育对象,尽量采取一些易于被人接受的亲近方式,与职工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职工更易理解的、更愿接受的小道理,入情入理、答疑解惑;学会运用协商式、探讨式的语气,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与职工群众在切磋交流中共同寻求正确答案,促进双方思想觉悟的提高。最后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真正懂得尊重、理解和关心每一位职工,让职工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科学运用心理疏解法。要善于运用支持和理解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职工释放不良情绪、减轻个人压力、卸下心理包袱;同时对职工的想法和观点保持高度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让职工发自内心地得到满足感和认同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要善于运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将企业激励政策与职工个人的荣誉、目标和期望值相结合,使职工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有效激发职工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进而带动整个企业工作氛围和文化建设的大幅提升。科学运用舆情疏导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舆论工具及阵地的疏导作用,不失时机地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深入分析各类职工的心理与性格特征,针对不同职工群体采取不同的舆情疏导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运用职工更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理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人心。要冷静地看待职工的负面言论和不满情绪,适当给予职工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使其能够发泄愤怒和不满,并巧妙地运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有效化解问题与矛盾。要注重培养职工舆论的意见领袖,充分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倡导正面言论、澄清负面信息,从而实现对职工舆情的引导,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分清真伪、明辨是非。

五、手段创新

国企党建创新的瓶颈破解 篇6

当前国企党建存在的问题

——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当前,不少企业员工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较深,在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发展和改革与企业员工利益产生冲突时,企业员工就会思想不通,工作积极性受影响,这样不仅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也阻碍了国有企业健康顺利发展。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思想僵局,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模式,以带动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此,一些党务工作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改变企业员工传统思想模式的重要性,因而工作被动,手段落后,效果不佳。

——党组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虽然我党已经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行为约束力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对党员进行教育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使党员干部醒脑提神、去污除垢的作用。二是党组织影响和参与重大决策的难度比较大。虽然很多国有企业领导对党组织开展活动给予了積极鼓励和支持,但是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差距。

——忽视了以人为本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国有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然而,现实里一部分国有企业在党建工作中,“以人为本”竟成了时髦口号,虽然处处讲“以人为本”,但实际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事却屡见不鲜。

国企党建的创新之路

——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要达到统一,离不开党建工作。国有企业领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企业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党建工作,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使广大职工群众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跟上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脚步,使广大职工群众人人奋发向上,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善于抓住党建工作重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抓住党建工作重点,不能很好地从生产经营实际入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导致工作质量不高,使得党建工作缺乏实效性。因此,国有企业要善于抓住党务工作重点,将其放在员工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以及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等问题上,认真履行好职责,充分发挥好作用。

——努力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加强对员工思想教育,并以党建活动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建活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党员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促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上坚定、观念上创新、知识上专业、工作上务实、品行上端正的良好作风。

——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国有企业要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一是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维护职工利益机制,创造和谐发展环境。三是加强预防腐败机制的探索,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四是大力培养党建人才,形成以“品德、知识、能力”为主的青年后备人才储备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正视人的地位。国有企业中广大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正视人的地位就是要把人放在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二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搭建发挥和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为员工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没有高低贵贱、大小多少之分。企业党务工作者,要有亲民、爱民、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提高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国企创新发展 篇7

1、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某些企业职能部门对开展和加强老干部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基础设施不到位置, 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3、管理服务缺少统筹规划。目前老干部住房大部分出售给个人, 国有企业老干部工作者不能也无权实行全方位管理服务。

4、老干部服务工作缺少经费支持。目前, 企业为老干部提供的无偿服务项目了了无几, 经费的缺乏, 导致老干部服务项目单一, 质量较差。同时, 由于缺少经费, 也使好多服务难以全面铺开。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 我们国有企业的老干部工作者要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离退休干部幸福指数为目标, 以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创新为手段, 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的效率与水平。我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老干工作者, 在多年的工作中对本职工作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切的体验, 对该工作的全方位创新也有自己初步的探索, 现陈述如下:

一、由老干部处牵头, 加强服务中心对老干部生活的服务工作。许多老干部特别是孤寡和体弱多病的老干部, 不愿或没有能力料理家务、打扫卫生。希望能在企业服务中心请到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家居卫生和日常生活。为此, 我们应以这一工作为中心, 建立老干部家政服务联系网, 从而解决部分老干部生活难以自理的困难。

二、由老干部处会同医务所等企业相关部门, 建立老干部医疗保健机构。在企业大院内开设医疗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等机构。老干部医疗还应采取社会医保的管理办法, 由企业派专人专车接送, 方便老干部就医, 从而减轻老干部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 有利于老干部的身心健康。

三、建立企业集团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同时, 更渴望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娱乐活动, 因此, 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让他们在这里可以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 还可以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 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增加他们的乐趣, 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四、开展老干部法律援助服务。老干部时常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 对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我们老干部处可以联系企业律师, 开展法律援助、咨询、调解等服务活动, 可以帮助老干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维护和保障老干部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安度晚年。

正如曾庆红同志所说:“广大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广大老干部工作者是我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宝贵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进一步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同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和队伍的自身建设、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部署、结合起来推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水平, 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迫切要求, 也是完善干部制度的需要。针对国有企业当前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企业为老干部服务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执行过程中, 要强化企业党委的主导作用, 加强理论研究, 要规范管理, 明确职责,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企业为老干部服务工作要做到全员化。一是服务队伍全员化。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 充分动员企业员工参与服务工作。二是服务管理全员化。为老干部服务仅靠老干部工作处是独木难支的, 它要解决场地、资金、卫生等诸多具体问题, 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三是资金筹措全员化。为老干部服务, 资金是个大难题。除了单位财政拨款、还应大力提倡各方捐助解决老干部服务工作的资金问题。

三、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老干部服务工作。把帮助老干部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 根据老干部的不同需求, 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四、坚持“小管理, 大服务”方向, 积极推进机构职能转变。拓展企业老干部服务中心工作范围, 变“单位化”集中封闭的服务管理体制为“开放式”多元化、社会化、效能化的现代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实现结构与职能的“双转换”、数量与质量的“双增长”。

国企创新发展 篇8

一、国企企业文化中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企业应根据变化的时事形势和市场态势对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要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 企业文化作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进入我国之后, 我国大中型国企目前几乎都已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实践。一些老字号企业, 挖掘传统文化积淀, 继承发扬光大, 形成以继承企业传统文化为主, 具有企业特色, 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文化;一些新兴企业, 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 结合企业实际, 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还有一批企业在继承和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但就从实施效果、实施水平、实施力度上看, 我国国企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

1、对企业文化认识存在误区 (1) 政工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由于对企业文化性质认识不清, 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 而是当作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看待。在实践中, 企业文化建设由于被染上了过重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从而削弱了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

(2) 形象论

由于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识、企业和员工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等物质层文化, 很多国企都步入了“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 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建设”的误区, 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务虚工作”与“娱乐活动”的代名词。

(3) 精神理念论

而最近几年一些企业由于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 又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或企业价值观, 等同于企业的核心理念或行为规范, 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脱节, 致使企业文化起飞容易, 落地很难。

(4) 传统文化论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理论来管理企业, 所以一些企业家主张用儒家学说或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但在实际运作中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 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 还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

2、企业文化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要求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色, 更要求带有企业特色和企业家群体的个性。而目前很多国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看待, 通过“拷贝”、“乱炖”等方式来应付, 既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 又缺乏必要的提炼、提升技术和内化外宣控制, 更没有专职人员与专项部门的组织保证。

3、企业文化建设“虚化”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与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上的缺乏, 国企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一种重形式轻内容, 重理念轻行动状态。企业文化四个层次间缺乏一致性, 缺乏经过整合的推进系统。企业文化理念无法转化为企业行为, 也就直接造成了企业文化的“虚化”。以中国电信集团为例, 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考和规划, 员工对于什么是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深感困惑和迷惘。企业的一些理念和规范散现在企业各个经营管理层面, 散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中——都只是一些零散的、直观的和感性的认识。归结我国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细分为:一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倾向采取不关心态度而引发的企业家文化意志缺位;二是为了急于取得政绩而做表面文章引发的短期行为;三是按政治运动方式、共同习惯性作法产生的创新自为性缺乏。国有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所显现出的这些问题也进一步表明了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国企企业文化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如何基于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1、运用以人为本激励观, 构建行为激励体系

国有企业要将“人”作为企业的战略性主体, 通过建立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利益激励、组织激励, 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驾驭和自我革新能力的“自主组织”, 达到工作者自我激励的目标,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目标分解的方式将员工个人工作、个人发展与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抓高、中级管理人员的模范作用, 树立爱学习、好创新的形象, 通过抓广大员工的参与程度, 通过每年的评优、评先, 来增进成员对共有价值观的认同;通过抓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 并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明确经营者和职工双方各自的责任和权利, 来构建经营者与职工间“责任共负、风险同担、效益共创、利益同享”的新型关系;通过班组目标管理与升级来树立员工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为组织行为改变增加动力。

2、拓展思想价值领域, 促进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重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拓展原有的价值领域, 在职工中倡导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责任意识的坚守, 在全企业内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在企业内提倡团结友爱, 营造团结友爱的企业氛围, 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 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与爱的情感得到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渗入企业生活的各个层面, 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对员工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 促进员工在生产经营行为中自觉践行绿色、节约环境观,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正确引导企业成员群体需要

国企创新发展 篇9

金可达集团的改革与创新之路随之展开:

一、战略决策的创新———舍罐求啤, 突出主业

在面对日益激烈、残酷地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成败兴衰只在瞬间。通过战略管理与创新, 实现战略制胜, 对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紧迫的。正确的战略能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赢得持续的竞争力。

1992年是金可达集团走向发展的重要年份。此前一年, 原温州啤酒厂和温州罐头厂两家国有企业组建的温州饮料食品工业集团公司 (金可达集团前身) , 亏损达270万元。在这关头, 以出口为主的罐头当时不仅因受到一些国家的“制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且在国内消费市场也已逐步淡出, 继续生产意味着继续亏损。而啤酒作为“舶来品”, 消费势头方兴未艾, 市场前景好。温州啤酒厂3万吨年产量已有盈利, 更何况当年本地市场消费量高达15万吨。显然, 市场空间还很大。面对此况, 调整结构, 刻不容缓。金可达决策层通过市场调研, 排除种种阻力, 果断作出决策:下无效益、无前景的罐头食品, 集中人力财力, 上有市场、有潜力的啤酒。并通过调结构、提技术, 推品牌 (双鹿) , 市场大好, 当年盈利90万元, 次年600万元, 至1994年突破1400万元, 一跃成为温州市税利大户。

这招拿得起、放得下, 突出主业的思路, 无疑是奠定今后啤酒优势产品的关键一步。

二、运营决策的创新———招商引资, 借梯登高

运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 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 及时为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提供支撑。

1. 用开放的观念做好发展的大文章。

1994年, 当时的金可达集团核心企业温州啤酒厂刚刚走出困境, 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 年创利已达上千万元。同时中国啤酒业竞争正进入新的阶段, 国内外多种啤酒品牌在温州展开剧烈的市场争夺战。而双鹿啤酒年产虽扩大到超负荷运转的4.5万吨, 但在市场份额中实乃微不足道。如果不抓紧扩大生产能, 提升技术档次, 不仅会坐失发展良机, 而且有可能在转眼间, 胜负易手, 被淘汰出局。面对此景, 金可达决策层决定上技改、扩规模。而此时, 却遇上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带来的贷款难问题。金可达集团决策层解放思想, 在温州的国有企业中率先作出决策, 冲破国有体制的束缚, 用开放的观念大胆地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组建了中外合资温州金狮啤酒有限公司。这一次的引资决策与实践, 为企业发展抢得了一个十分宝贵的发展机遇, 融得了2.3亿资金, 对原温州啤酒厂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技改, 迅速进入了全国啤酒业的先进行列。合资以来, 企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稳步发展, 使一个在行业中名不见经传的破旧、落后的小厂成了一个有四个企业组成、跨地区经营、集团化运作的大型啤酒企业———英博双鹿啤酒集团 (金狮啤酒集团前身) 。

这其中值得体味的是, 当时国内企业界还鲜有人注重品牌的无形资产概念, 金可达集团在当时已将“双鹿”品牌作价500万元入股。

2. 科学的滚动决策保证了集团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金可达决策层始终以对国家、企业、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每一项决策力求科学, 力戒独断专行。在保证每一项重大决策的成功率的同时, 注重各项决策之间的滚动效应。

如在1992年的舍罐求啤, 使集团扭亏为盈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995年的中外合资、“借鸡生蛋”谋发展的新路子, 在引进资金的同时, 也相应地引进了一系列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的技术、人才, 极大地提升了整体形象。运用资本经营进行“合资嫁接”, 这是做大做强企业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利税从此一路飚升:1998年利润达5005万元, 1999年税利突破1亿元, 使温州工业企业税利“不超亿”成为历史 (至今已累计上缴税金达30余亿元, 相当于30多个合资前的温州啤酒厂) 。

2003年, 国际、国内啤酒业的前三名在国内的并购重组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纷纷轮番抢夺温州市场份额的严峻形势下, 金可达集团决策层经过认真调研和权衡, 认识到不在这一轮中抢得先机, 就有可能下一轮中被淘汰出局, 为此, 决定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啤酒第一强、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并于2006年5月将金狮啤酒集团正式更名为英博双鹿啤酒集团。经过多年来从磨合到融合, 无论在技术装备、品牌形象、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这一系列滚动决策是环环紧扣, 有很强的连贯性和联动互补性。科学正确的滚动决策, 充分体现了金可达决策层突出重点的科学决策思想, 和对企业现状与今后发展的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

3. 合理分工、互补互进的工作方法是合资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据目前国内啤酒业统计, 大多数由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理想。为什么由外方控股的英博双鹿啤酒集团却能创造连续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先例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中外双方精诚合作, 合理分工, 互补互进。金可达集团的做法:一是在资本运作中中外双方的分工合理。低成本扩张时利用中方是国有企业, 实施与其它地区国有企业的购并过程中操作程序简便等优势, 由金可达集团在前台操作, 并购完成后由该集团负责运行一段时间, 外资再进入, 中方将资产评估后入股。外方在幕后运用外资这一无形资产, 在购并过程中的诱惑力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这样的分工既加快了并购的速度, 降低了成本, 又使国有资产在并购中增值;二是在集团董事会和总经理室之间的分工。由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 外方在经营管理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加上外方董事会成员基本上在国外, 不可能随时给总经理室以必要的现场支持。而金可达主要决策者是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 对此与总经理室分工, 年度的计划和投资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策, 集团日常的生产经营由总经理室负责。正是中外双方这种在两个层面上的合理分工, 互补互进才保证了长期合作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三、发展模式的创新——兼并联合, 满盘走活

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可以使集团在内部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使集团专属的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加有效的流动和转移, 通过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和聚合效益, 更加有效地推动集团内部的技术创新和积累, 从而实现外部的利润提升和企业扩张。

就在金可达集团与外方携手合作几年间, 中国啤酒业界风云突变, 进入了群雄纷起、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资本扩张伴随着品牌扩张的残酷现实, 促使我国啤酒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大大加快。兼并收购、控股联营风声四起。金可达决策层以变应变。以品牌无形资产和外方经济实力作后盾, 及时调整战略思路, 对外曲线联合, 实行低成本扩张;对内引进人才, 强化企业管理。继成功兼并亏损国企平阳啤酒厂, 形成年产“双鹿”啤酒5万吨后, 1998年起,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又连续合并、兼并联营组建了浙江雁荡山啤酒厂、金华澳特酒业有限公司, 形成三面拓展之势。通过盘活存量、清产核资, 该集团净资产从1991年的2066万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12.67亿元, 增长59倍, 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政府的全力支持, 自身的巧妙资本运作, 加上中外双方精诚合作, 其发展之快令业内人士大为震惊。更具战略意义的是, 南占平阳, 打开闽北通道;北取雁荡, 铺就通往台州、拓展苏杭市场的中间跳板;进军浙中腹地金华, 可辐射浙西、赣东, “市场前景有豁然开朗之感”。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才为本, 关爱员工

优秀的企业文化表现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优秀的企业同时表现企业强有力的凝聚力。在集团的转型期, 在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 将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各种问题的出现, 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的企业文化来进行整合、提炼, 赋予新的内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核心“以才为本, 关爱员工”的重要举措之一———健康管理工程, 自开展以来, 反响强烈, 员工上下积极拥护, 取得了一定效果。这项民生工程、人心工程, 对有效打造团队精神,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 金可达决策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宗旨, 充分尊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 发挥工会的作用, 处处关心员工。始终把“以才为本, 爱才护才”, 创造就业机会、不使员工失去劳动机会放在第一位, 并着力解决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紧迫问题。

在引进啤酒博士、管理硕士等一批人才的同时, 该集团坚持以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为宗旨, 多方面给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学习的机会。连续几年分期、分批输送拥有本科学历的年轻管理人员公派到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攻读EMBA或管理工程研究生班。并分别与浙江大学、温州大学合作举办企业小型MBA班、专业学历班。

五、企业理念的创新———承担责任, 回报社会

金可达集团认为, 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国有企业, 应当积极实践企业社会责任, 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实现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个责任的统一, 积极把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从企业角度出发, 就是要努力发展企业,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企业, 保障就业机会均等和薪酬公平, 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

在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 该集团不忘回报社会。多年来, 先后向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温州大学助学解困基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及各项帮扶济困等捐款共计5000多万元。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作为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单位, 在温州市首届慈善大会上, 金可达集团作为机构奖获得者, 代表温州市企业界发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倡议书, 带头向社会作出树立“企业公民”理念, 综合运用社会影响、资金和人才等资源, 为民众带来福祉,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承诺。

通过探索、解密金可达集团的发展历程, 该集团从确立啤酒作为主业那一天起, 就认准目标, 一直努力着把它“做大、做强”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国有企业要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以创新精神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不坚持创新就不能发展壮大。也充分体现了金可达决策层能有主动变革, 持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并能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居危思变的清醒头脑。也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 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才能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陈静, 张爱邦, 王立军.沈阳干部学刊, 2006.

[2]薛跃.产力研究.维普, 1994.

[3]朱薇.浙江财税与会计, 2002.

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国企审计 篇10

一、以自我转型为重点, 夯实能力基础

审计方法创新的主体是广大审计人员, 要实现加强国企审计的目标, 国企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自我完善, 具备与国企审计需求相适应的综合能力, 而且还要注重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我,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转变自我思维方式, 实现自我转变。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企业审计要立足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 拓宽企业审计思维角度。要由“微观审慎审计”向“宏观审慎审计”转变, 由注重微观 (即企业个体) 向微观与宏观并重转变, 由注重个体风险向注重系统性风险转变, 要更加注重审计服务, 切实处理好依法审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 将“强服务、保增长、促发展”理念渗透到企业审计工作中, 将服务理念贯穿企业审计全过程, 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多联系地对典型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从宏观治理层面进行全局性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和分析, 提出审计建议, 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 积极探索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以来, 实践证明, 中国社会一切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 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我们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也多次重申, “做好审计工作须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 国企审计中发现的诸多问题, 有的是涉及改革发展的带有体制性的深层次问题, 不能简单用一种常规的审计方法去实施, 国企审计方法创新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其实质是体现了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精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此可将国企审计需求作人格化的理解, 在国企审计的成长过程中, 必然要满足各种需要。首先应该是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需要财务收支审计, 然后是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效益审计需要, 再次是完善国家治理层面的审计需求, 如此类推等等。在每一个需求层面或需求层面内部具体目标下所采用的国企审计方法都可能不尽相同, 目标决定方向, 国企审计方法也必须结合国企审计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去开展创新。

三、以审计效用为目标, 提升审计质量

实践中即使有最好的审计方法发现的审计问题, 如果没有被充分归纳、汇总并利用, 这样的审计方法也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从经济学上讲该创新是无效的。国企审计方法创新必须以实现审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审计成效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受审计方法影响的, 审计方法是为实现一定审计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途径、行为方式等, 国企审计目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 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它又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践中, 通过创新的审计方法往往能很好的达到审计目标, 但并不一定有最好的审计成效。根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要求,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Specific) 、可以衡量的 (Measurable) 、可以达到的 (Attainable) 、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Relevant) 、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Time-based) 。审计目标的制定受审计人员认识、素质、能力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实际的情况, 审计目标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完善, 以使审计方法创新的过程更接近实际, 更能最大化的发挥审计成效。审计效用最大化也是审计方法创新的最终价值体现, 利用创新的审计方法去实现不断修正的审计目标, 并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竭力使审计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四、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 助推转型升级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要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数字化为基础, 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和内容, 总结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 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方式。同时, 提出要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并在建立健全电子审计体系、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建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因此, 计算机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近年来, 一些大中型国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 在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的基础上, 很多企业还进一步加强了ERP系统等实现财务、业务、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国企审计方法也应及时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 正如审计署在实施“金审工程”后流传的一句话:“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新的信息环境同样对国企审计方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查处大要案方面, 犯罪分子作案的手法越来越隐蔽, 手段越来越“高明”, 审计方法若不与时俱进, 改进创新, 一件件经济犯罪案件就会擦肩而过。借助于对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手段, 往往在审计方法创新中占据先机, 切实推动国企审计的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企的规模不断壮大,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企业财务经营业务也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国企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还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国企审计如何创新审计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方法,创新,国企审计

参考文献

[1]谭鸿彬.国有企业计算机审计探索与实践——以某白酒生产企业为例.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3, (03) :30-31.

[2]程宏杰.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魅力中国, 2010, (13) .

如何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篇11

关键词: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国企的经济活力普遍不强,主要原因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用不突出,导致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缺乏。再者,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方向感不强成为了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升企业活力来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理念是事后解决,及发生思想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种思想理念其实是对员工思想的一种修正,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从目前的企业现状来看,要想真正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从思想层面为员工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道路做出较好的规划,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规划性差,方向感弱,所以滞后性表现明显,具体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

(二)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也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工作落实到位,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做支撑,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存在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是制度和我国国情存在分离的现象。第二是制度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联系性不强。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来看,必须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企业活力,但是制度的市场经济属性不强造成了企业的市场活力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应作用便也发挥不出来。

(三)方法陈旧。就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方法陈旧主要体现在方法的单一方面。从企业过去的工作开展可以看出,在企业中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都是以课程培训和讲座来实现的,这种工作模式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一方面是单调性较强,另一方面是直观性较弱,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触动比较轻,所以要想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获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进行方式的转变和多样化手段的利用。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理念创新。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理念创新要做到两个结合。第一是国企思想政治理念创新要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国企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态势,从国家发展战略中领会精神进行理念创新。第二是要做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国企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依靠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所以要在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之下进行理念创新,实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和市场的结合,以强化企业的市场特性。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个

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制度不完善会导致具体工作的落实出现问题,所以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创新方面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要重视制度的先进性建设。企业发展、思想先行,而思想政治制度则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所以为了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必须要进行先进的制度建设,以此来适应思想工作的要求。第二是要进行制度的完善性建设。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全面的开展,其效果的综合性才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在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方方面面的考虑。

(三)方法创新。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途

径。就方法创新而而言,主要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改变过去单一的工作方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显著的增强。比如在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思想内容的宣传,这样可以扩大宣传的范围,而且多媒体手段的宣传更直观,更具体。再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文娱活动的形式,因为文娱活动可以提升参与者的热情,将企业人员吸引到文娱活动中,然后再活动进行的时候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宣传,这样,不仅企业人员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也可以实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结束语: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活力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强化问题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根本问题的所在,另一方面便是要做好有效的创新工作,通过理念、制度以及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强化和审计方法创新 篇12

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有企业审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国企审计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成为提升国民经济的坚实力量。作为国有企业,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等重要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结构的部分调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物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企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地位的提升,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要求,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目标、审计管理、审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战略规划。有关方面应站在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国企审计结构进行探究、思考和改革,为构建一套完整的审计结构提供法律基础和制度化保障。国家应从宏观调控角度规划国企审计改革体制目标,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能,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二、国企审计创新的关键问题

(一)审计工作重心转移

我国对审计工作职责的明确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国企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国家审计主体转向国家、企业、民间审计三者为一体的审计主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性和法制性特征使企业在展开审计工作时要以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不能盲目制订审计目标、展开审计工作。企业在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将审计目标范围控制在企业自身经济活动之内,将工作内容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做到合法合规。国企内部经营体制的完善不仅与国企内部审计流程的完整性相关,还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密不可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国企经济效益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审计控制及审计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

(二)内部审计技术方法面临更新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内部制度的评价是我国国企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更多是手动输入会计信息,不能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而现在企业更多的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财务会计信息处理中去,例如会计电算化、金蝶K3 软件和其他类型软件在国有企业中的普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化、完整化,确保企业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三)审计责任复杂化

审计责任复杂化是由于企业产权主体变得多元化,增加了国企内部的信息量。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由单个团体或者企业向多个团体、组织方向发展,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组成,形式多样化、灵活化。内部审计是我国国企审计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经营管理的使命,还要作为企业投资者身份存在,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负责。一方面,董事长作为企业最大的股东,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负责,还需要负责企业的审计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将审计责任的职权明确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还可以将国企内部审计目标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考虑内容。

三、创新审计方法

(一)将自我转型作为创新重点

首先,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观念,将“转变自我思维方式,实现自我转变”原则作为审计工作原则,力求国企审计需求与综合性人才需求相匹配,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我,在自我转变中提升业务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作方向可以看出,国家对审计工作内容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技能考核也逐渐专业化和技术化。

其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审计观念。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是“微观审慎审计”模式,即注重企业个体的审计和调控,强调企业的个体风险。现在的审计思维模式要向“宏观审慎审计”模式转变,即注重国家、企业、个人的审计和调控,强调国家、企业、个体的整体风险。从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看出,企业审计更加注重审计方法的系统性、审计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审计风险的全面性。

最后,企业要在法律的角度下展开审计工作,处理好依法审计和观念模式转变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创新审计服务体系,从宏观角度对国企审计信息进行专业性归纳、分析、整合,为企业提供多视角的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

(二)积极探索创新需求导向

科学发展观在国企审计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其实质就是体现审计工作的求真务实,将科学发展观精神充分展现在国企审计工作中。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类,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类总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有时间、有机会实现自我升华。将马斯洛需求理论运用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就是一个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过程。首先,企业要找出财务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找出财务漏洞,避免漏洞不断扩大。其次,国家要不断完善审计层面的需求,帮助企业打破单一审计层面的限制,使审计工作不断扩展。最后,国企审计方法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审计目标开展审计创新方法,将科学发展观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实际审计实施程序中进行全面融合。

(三)以审计效用为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将方法成功运用到国企审计工作中,并使审计方法得到认可。如果企业的审计部门没有对审计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和综合,审计创新方法将失去原有的效果,即使企业拥有最好的审计方法也不能发挥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国企审计方法要以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审计控制等方面为创新点,结合企业的大环境背景,通过对审计主体进行一系列的审计流程设计而得出期望结果。根据目标的详细程度将国企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的划分原则是根据SMART原则。SMART原则由Specific(目标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标是可以实现的)、Relevant(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ime-based(目标的实现有明确的截至期限)五部分组成。审计人员的认知、素质和能力都是影响审计目标制订的重要因素。因此,审计目标在制订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企业自身审计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避免出现审计目标偏离企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力求将审计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审计研究,2015,(1).

[2]陈希晖,夏明东.“免疫系统论”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定位——基于国家审计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2).

[3]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5).

上一篇:常见钢筋模板下一篇:网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