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企改革发展(共8篇)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 篇1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国资国企是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服务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增强上海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控制力,对实现上海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完善治理,创新机制,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上海国有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十一五”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现了“六个基本形成”目标:基本形成了“牢记使命、深化定位、联合委办、服务企业”的工作方针;基本形成了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的改革路径;基本形成了围绕主业上市融资发展和提升价值的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了“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的国资监管全覆盖体制;基本形成了国资基础管理框架;基本形成了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中长期激励为重点的机制创新突破。
(一)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底至2010年底,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2006-2010年,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900亿元,累计税收4100亿元,分别比“十五”规划同期增长146%、144.3%。
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节能建筑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完成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各项任务。
在应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及灾后援助都江堰建设、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地区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出色完成了世博园区80%的建设任务、70%的设计任务、60%的项目管理,为上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在重点行业、领域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前20个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总额占本市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83.5%提高到2009年的91.4%。前10家大企业集团国资规模占出资企业国资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73.8%提高到2009年76.5%。
(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取得突破
2006-2010年,上海国有企业积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各类重组涉及资产总额约2800亿元,资源进一步向具有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聚。
(四)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累计超过13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5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13.6%提高到30.5%。
(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筹备建立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专业资格认定委员会”和候补人才库;研究制定了《市管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荐产生了11家试点单位的35名外部董事;设立外部监事,由其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并联合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监督力量开展工作。
(六)政企分开、国资监管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原则和“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的要求,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对市属经营性国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市国资委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分别采用出资监管和委托监管两种模式,原则上以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
“十一五”规划目标“13588”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情况
1、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保持在一成以上
2005-2010年,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其中,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4045亿元增长到8230亿元,年均增长20.7%。
2、三成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
截至2010年底,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达到30.5%
3、五成左右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聚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2009年底,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中国资总额占经营性国资比重65%(2005年为40%左右)。
4、八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2009年底,国资委系统资产总额排名前列的久事、城投、上汽、电气、上实、申能、地产、光明、上港、百联、同盛、机场、建工、国盛、临港等15家企业的国有权益占41家出资企业国有权益总数的86.5%。
5、社会事业领域八成左右的市属企事业集团探索实施多元化改制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行推进,尚处于探索过程中
二、“十二五”改革发展的环境
(一)总体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内形势。
1、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上海国资国企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
国际金融危机、能源资源趋紧和环境气候变化促使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新产业将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产业和依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上海国资国企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借助上海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抓住结构调整的主动权,着力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2、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加注重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抬头,并日趋升温,这将影响未来世界贸易的增长。这些都将对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使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面对挑战和约束,上海国资国企必须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的步伐,在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的同时,要转变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支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并购;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上,通过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抓住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机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努力形成全国性的企业,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3、“四个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国资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后“世博”时代,上海将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上海发展定位和转型要求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形成相应的服务保障能力。在这些领域,上海国资要继续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精细化的运作管理方式,努力形成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逐步化解公益性国资运行压力。对于比较成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国有资本“投入—盘活—再投入”的滚动循环机制。同时,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公益性国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国资国企的社会责任要求更加明确和规范
“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在推动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制度;必须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加快做优做强主业,争取创造更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和社会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加强国资国企监管的执行力,公开企业财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检查。同时,也要求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支持国资国企改革,降低国资行业调整退出成本和企业改革成本,确保社会稳定。
(二)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主要表现出如下阶段特征:一是国资结构调整进入纵深发展期,将从过去较多关注行业布局结构调整,转为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国有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等多项结构的调整;二是国有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转型期,“十一五”靠资金、资源密集投入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续,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三是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国资运营体系、集团管控模式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四是国资监管进入规范完善期。
三、“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5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更加注重上市发展和透明运作、更加注重依托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资监管、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诉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国有资本证券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国资监管信息化,不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经济增长结构,使上海国有企业成为市场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群体,使上海国资成为证券化程度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使上海国资监管形成透明化程度高、监管能力强的出资人体制,从总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有经济稳步增长和功能提升,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国企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提出的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率,力争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6%以上。形成2-3家充分发挥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集团,5-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集团,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
——法人治理建设,按照“资本人格化、治理规范化、激励市场化”的要求,根据上市公司治理指引,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和综合配套,更加注重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使公司法人治理基本达到《公司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要求。
——国资监管体制,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委托监管内涵,提升国资监管全覆盖的有效性。
——国资布局调整,市国资委系统95%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前20个大企业集团,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加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基本完成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和有序退出。行业布局从70个行业收缩调整到50个左右,企业集团有效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
——履行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社会公众对国资国企的公共利益诉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保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至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体系和报告制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落实安全保障责任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大力推进行业布局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安全、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更好地发挥国资在上海产业结构重构和城市功能提升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进一步优化国资行业布局
一是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国资向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聚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上海地方国资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上汽、电气、上药、华谊、华虹、纺织等重点产业集团,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旅游、酒店、会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能级,提高服务经济在上海国资中的整体比重。三是聚焦功能性领域,增强服务和保障功能,继续在机场、港口、隧道、轨道交通、能源、水供应、农副产品保障等关系本市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的功能性领域和民生保障领域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
2、进一步加快国资空间布局调整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推动国资国企优化地区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要重视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引导制造类企业进一步向开发区、园区等重大基地集中,引导服务型企业向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功能性节点新城等重点区域集聚。结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其各分园集聚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
按照“重组是企业发展手段,重组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重组决策的主体是企业”的要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国有企业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企业集团重组联合,推动要素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流动,形成一批在上海注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一批处于行业前列的研发机构、总部落户上海的公司,改造一批产业类集团,实现整体上市,促进国资、外资、民资多元融合、共同发展。
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开拓发展的能力。商贸流通、酒店旅游、建筑设计等服务业企业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急需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力度,支撑主业发展,成为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集团。
推动市级创业类、产业类投资公司聚焦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发展
坚持以资产证券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国有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增强本市经营性国资的流动性。“十二五”期间,全市经营性国资证券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培育20-30家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3-5家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公司。前30家上市公司资产、盈利、市值占到上市公司总量的80%以上。一方面,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核心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强核心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业务领域向主业集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经营者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坚持以公司法和市场化为基础,结合党委“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1、根据不同的公司类型和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设置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产业类公司全面建立董事会,普遍实行外部董事制度;政府投资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设立监事会,并探索建立监事会审计与风险监控专门委员会。整体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经营公司参照国际投资银行等公司治理要求,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
2、以董事会建设为中心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一是落实董事会权责。明确市国资委与董事会的事权关系,将部分股东权利授予规范运作的董事会行使,形成股东导向机制。二是探索外派监事团队监督的新机制。按照“外派监事组成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外派监事会主席和若干名外派监事组成,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的要求,研究外派监事团队管理的新机制。三是依法落实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职工董事和监事的人数和比例依法确定,并在章程中明确。建立职工董事、监事评议制度,职工董事、监事每年向职代会报告工作,接受职代会质询和评议。四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党管干部和股东提名董事会人选有机结合。五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价指标,研究出台董事会评价指引,形成选派、监督、评价、考核的制度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建设
按照“主动管理、合理授权、资源共享”的要求,构建适应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管控体系和组织架构,实现企业战略控制协同化、资本价值最大化、经营活动最优化。
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根据集团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能够高效管理、发挥集团业务协同效应的三层次企业组织结构。二是逐步调整集团下属企业股权结构。产业集团要通过调整下属核心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集团产权链,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逐步改变当前“企业级次越低,股权越分散;企业级次越高,多元化程度越低”的状况。三是加大力度压缩集团管理层级。推动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减少管理层级,逐步实现组织扁平化,出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四是健全企业管控体系。通过强化企业整体战略,加强集团总部职能,优化管控模式,加强重点环节的管控等手段进一步健全企业管控体系。
(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加强研发管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大型风电机组、百万千瓦等级核电设备、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关键技术、本体ABS新材料产业化、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智能电网、高温超导等方面形成重大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研发团队的创新动力。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国有企业R&D投入占全市地方国有企业GDP比重继续高于全市水平,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形成3-5个新型产业研发战略联盟,完成3-5项原创性技术开发项目。
(七)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完善市场化遴选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产权代表、经营管理者、企业党群工作者、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选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市领军人才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中央及市“千人计划”50名,高端人才、创新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规模。
(八)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按照“让企业紧贴市场,让政府远离企业”的要求,加快企业集团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实现转型改制。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体制,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出资人监管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力量,逐步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切实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实现“市场监管优于政府监管”的目标。
继续加强国资战略、预算、评估、法制、财务监督、产权交易、信息化管理等基础管理体系建设。
(九)坚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一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并建立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二是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按照“标准化、系统化、透明化”的原则,制定上海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工作指引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明确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编制流程和披露的程序等。“十二五”期间,推动实行董事会授权试点的企业集团先行试点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对外披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至所有出资监管企业。三是推动企业全面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做好信访安保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五、“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规划落实。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衔接,分工落实。形成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以相关专项规划、企业集团“十二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类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二是加强配套保障。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争取资金投入,优化国有资本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涉及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领域的支出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国资国企涉及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三是加强实施监督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 篇2
《意见》指出, 上海在条件成熟的试点镇建立增减挂钩项目区,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 实现项目区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面积不减少, 复垦多少, 建设用地才增加多少。同时, 还对征地补偿、宅基地置换以及安置房产权等增减挂钩相关问题予以明确。此外, 还支持试点镇整合工业用地和参与土地储备, 支持有条件的自然村落集中归并, 以及允许率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及流转试点。
上海还将完善土地出让金收益扶持政策, 支持降低农民安置房建设成本,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内拆旧复垦还耕给予补贴支持。
以产业发展推动上海文化体制改革 篇3
文化产业是上海未来的主导产业,以体制改革焕发文化产业活力势在必行。
上海文化产业体制中
存在的问题
上海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不少与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第一,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新型市场主体缺位。转制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没有真正成为具有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有的文化企业集团的身份是企业法人,有的集团的身份是事业法人,有的集团“双跨”事业、企业法人两种身份,直接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政事、政企不分,责任不明。例如,出版机构大部分按照“整体转制”方案改革,但是即使转制为企业,出版社依然没有具备完整的市场主体的特征,转为企业的出版社反而成了“企业单位事业管理”。
第二,非公资本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偏高,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近年来,上海市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通过多渠道投资,大胆引入了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但是,这些措施大多主要是针对国有资本及少部分国外资本的开放,而且着重于硬件建设方面,开放度依然有限。大量有志于投资和参与上海文化产业的非公有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只能存活在零散的娱乐业、书报刊音像零售业及部分演艺业等边缘地带。
第三,企业组织形式依然呈现小规模、分散化状态。上海文化企业组织形式依然呈现小规模、分散化状态,产业集团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跨行业、跨媒体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不同所有制之间、增量领域和存量领域之间还存在壁垒,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由此造成国有文化存量资产闲置浪费,效益低下。大量非公资本无法进入。剥离转制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上市公司规范方式操作,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第四,文化要素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文化要素市场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的支持系统(融资系统、人才支撑、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等)和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诚信体系、社会保障、创新氛围等)。这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对文化创新行为产生激励和诱发作用,并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体现了文化产业的运作特征。目前上海的文化要素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以产业发展推动
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路
第一,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
培育文化合格市场主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条件和核心内容。上海今后应从量上大力扶持文化经营企业发展,从质上积极整合文化资产,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靠政策的大力推动,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二、通过重组上市,扩大上海文化产业整体规模。
上海今后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具体的规划项目中,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上海文化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集中打造大公司,特别是要在涉及文化安全的领域造出“航母”,打造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
第三、以产业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
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既可以催生出新的业态,如动漫和网络游戏,也将催生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又能改造传统产业,如数码印刷,移动广播电视。随着两者结合越加紧密,行业界限更加模糊,产业融合趋势已经出现。因此,在行业间界限越加模糊的情况下,上海做文化产业一定要盯住三屏———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要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四、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上海文化产业的国际品牌。
坚持高新技术与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大力培植“文化品牌”,积极打入国际市场。随着整个国家对市场准人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文化产品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与西方世界文化产业同台竞技的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将高新技术与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文化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上海杂技团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三方联合投资了《时空之旅》项目,跳出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僵化体制,成立了一个项目制股份公司联合运营。用高科技包装中国传统杂技演出进军高端演出市场,获得了空前成功。
第五、健全上海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文艺演出,要通过电台、报刊、海报、电视台不断以广告、新闻、专题、电视滚动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网站和网络票务销售系统,以丰富的网上资讯、即时的售票服务,不仅可以大大方便广大观众,也可以提高出票率和上座率。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 篇4
大纲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四轮驱动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正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1.国际方面
(1)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军事较量日趋白热化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成功地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总量快速地增长,国际地位快速地崛起,逐渐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而许多发达国家却深受重创,经济陷入长期在谷底徘徊而不能复苏的困境。
尽管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来摆脱危机,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并不明显,企业运行困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失业率高居不下、居民收入增速减缓的状况,政府面临财政悬崖和内需不足等困境。
2010年以来,整个欧洲大陆都笼罩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云之下,首先是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第一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其次是爱尔兰债务问题再次引发对欧元区债务的巨大担忧。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然在欧洲蔓延,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均面临着全面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许多国家面临着财政紧缩还是扩张的两难境地。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欧洲摆脱危机的手段和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自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就在千方百计地调整结构,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空心化、空洞化的问题。
(2)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性调整战略,即再平衡战略和再工业化战略
首先是再平衡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是由三个不平衡造成的: 第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少,虚拟经济多;
第二,进口和出口不平衡:进口多,出口少;
第三,消费与储蓄不平衡:消费多,储蓄少。
其次是再工业化战略,即重新发展工业、制造业。中国是一个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靠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靠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必然面临着国际市场萎缩的困境。
(3)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形势严峻,世界各国纷纷上演新贸易保护主义,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以反补贴、反倾销手段对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我国遭遇了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更强大压力。
(4)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气候问题日益国际化、政治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而中国在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之后,无疑给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接受《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国内方面
(1)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却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者的极端对立使得“三农”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需求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最突出的是需求结构。扩大内需抵消了外需的负增长,经济结构、技术水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以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现在,二者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所以必须转到依靠消费上来,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如何形成一个真正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难题。
(3)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此派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具体表现是:经济总量增长虽然很快,但实现增长的方式是粗放的,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被全体国民有效、合理地共享,表现为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在当前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等。
(4)国内发展与对外发展不协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已经非常高的今天,国内市场却还是存在不同程度市场分割。对外开放水平远高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
(5)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第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
第二,由于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矛盾越来越尖锐。
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要从这一场大危机当中吸取教训,借着这场大危机抓住机遇,把它变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并要加快转变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切实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扮演好以下五个角色:
(1)当好保安员。对外,政府要带给民众自豪感和国家安全感;对内,政府要给社会一个安宁的环境,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安全发展。这是政府不可忽略的社会责任。
(2)当好裁判员。过去我国政府是全能政府,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常做破坏规则的事情,因此,政府必须从运动员的角色中退出来,以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第一,必须平等对待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第二,必须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第三,必须平等对待内资和外资。
(3)当好指导员。政府必须通过制订发展战略来引导企业和公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轨道上来。
(4)当好监管员。政府必须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控制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做到有令必行、有令禁止,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5)当好服务员。政府必须由过去的管经济、管企业、管社会的角色,转到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角色上来。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和企业能做好的事,政府不要管,政府只负责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应充分给与企业自主配置资源的发展空间,切实让市场真正地发挥作用。
政府必须正确使用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控办法。不要搞一刀切的调控政策,而要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差异性;调控要带有弹性,留给地方政府一定的决策权、发展权和改革权。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
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之所以能有效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国有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国有经济利用其垄断优势,不断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剧了其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方式。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只有真正形成了公平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才能形成经济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强大的混合经济合力。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特别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两种经济布局互为鲶鱼效应,互相促进发展;第二,国有资本、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组成一个股份公司,形成一种财团组织形式,能够对聚焦社会财富、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3.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1)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当前,我国必须解决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切实做到一级政权承担一级责任,同时有相应的一级财政,使地方政府有更多财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而不再只是靠追求GDP和进行重复建设来获取税收收入,引导地方政府走出过去追逐GDP和经济扩大的怪圈。同时,财税制度也是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真正做到限高、提低、扩中,这不仅是扩大内需、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长远发展、长期和谐的需要。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只有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支撑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所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灵活有效,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四驱驱动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人、财、物构成的。要使人、财、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率,除了管理组织之外,还要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以产生更高效率的新技术、新专利、新品牌,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创新不足、国家创新投入不足,特别是创新文化、创新环境不良的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还要宽容失败,给积极探索、积极创新的人提供宽松的探索空间。只有形成一种创新氛围,促使各种要素向企业集中,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才能使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真正的技术支撑。中国要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就要把创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企业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措施。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所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过剩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必须切实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才能扭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牢牢把握”:
(1)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2)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中央提出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以共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新农村建设问题,第二是解决农民有序进城问题。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形成沿海、沿边、内陆全面开放的新局势。
(2)继续处理好引进来、走出去的问题。提高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水平和要求,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3)推进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此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通过稳定国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拓展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关注重点 篇5
监管全覆盖、开放性重组、董事会建设、优化管控模式、调整转型、政企分开成为改革发展的六大关键词。本刊讯4月8日下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全覆盖、开放性重组、董事会建设、优化管控模式、调整转型、政企分开成为会议关注的六大关键词。会议指出,今后3-5年,是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上海实际,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当前要抓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若干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重点做好6项工作。
未来三至五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
国资布局:经营性国资基本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领域,集中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企业发展: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产业类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基本完成1000多家非主业企业的资产调整、整合,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由18%提高到40%左右,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3级以内;法人治理:基本完成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形成规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选用企业经营者的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制度;国资监管:形成全面覆盖市属经营性国资的监管制度,建立完善的委托监管制度,实行直接监督和委托监管。
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
在监管体系上,首先要做到全覆盖,监管不能有遗漏,监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制度必须统一。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抓住重点、稳妥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工作。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作为市属经营性国资的唯一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市国资委要抓紧建立覆盖全市经营性国资的统一监管制度,包括产权评估、国资收益、财务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评价、薪酬管理等方面。通过实行统一规则,切实做到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资监管的阶段性,针对不同类型和行业的国资采取分类监管模式。市属经营性国资,由市国资委实施直接监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司法、公安、国家安全等非经济建设领域及金融保险类国资,可以实行委托监管。要完善委托监管方式,落实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推进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关键是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符合改革方向,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都要积极支持它们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要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鼓励上海国有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向全国、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发展成为全国性企业或跨国企业集团,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整合资源与主业发展相结合。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更加突出主业发展,同时兼顾调整搞活副业。要加快推进行业整合,既要推动工业企业、商贸企业重组,也要推动金融、文化类等企事业重组。要大力推进强强联合,通过兼并、收购、换股、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国企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优化国有股权结构,放大国有资本杠杆效应。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并购贷款等政策,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本市企业重组联合相关扶持政策。
推进董事会建设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产业类、资产经营类、政府投资类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产业类和资产经营类公司要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实行决策层与经营层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除总经理外,经理层人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部分政府投资公司具有公益性,可以先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但是要切实加强监事会建设,加快建设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硬化”监事会监督功能。二是要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要加快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保障董事会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同时,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尽可能从外部选聘。三是落实董事会权职,提升董事会运作的规范度和有效性。要加快落实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管理、考核、评价的权责。处理好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董事会保持独立性和有效性,保证重大事项实现集体决策和有效制衡;经理层受董事会委托负责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对董事会负责。四是深化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改革,逐步理顺企业干部管理体制。要以推进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改进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加大经营者的公开选拔和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开展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员试点,推进经理人市场建设,创造一个既规范运作,又有利于优秀企业经营者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
推进国资管控模式优化
一是加快建立“一对多”的国资流动平台。要打破原来“一对一”的行业控股公司模式,发挥资产经营公司“一对多”资本配置功能,通过持有整体上市或主业上市企业的股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及时有效、有进有退地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强化资产经营类公司资本运作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现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功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资产经营类公司的能力和水平。要培育具有投资银行功能作用的国资经营公司,在实践中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不拔苗助长。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积极转型为资本运作平台,特别是对部分需要调整的企业集团整建制转型。三是逐步建立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国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国资委暂时持有这
些整体上市企业的股权,条件成熟时把这些股权转移到资本运作平台,剥离资产委托国资运作平台进行处置。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实现国资的顺畅流转。四是不断提高各类国资收益管理的透明度。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资收益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安排国资收益使用计划。
推动非主业资产调整转型和中小企业改制重组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谨慎操作”的原则,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进行非主业资产调整、中小企业改制,止住“壳体企业”出血点,整合优化资源,做大做强主营业务。重点做好“退、转、变、清”4篇文章。一要退,加快调整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中小企业和劣势企业。国有企业集团重点要做到两点:一是横向收缩跨度。要根据已经公布的主业目录,加快业务调整,该退出的加快退出,集中有限资源,做强做优主业。二是纵向收缩级次。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要控制在3级之内,以提高决策效率,提高市场敏锐度和快速反应能力。二要转,推动非主业资产转变整合。国有企业集团要根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快整合非主业资产,有条件的企业向提供社会化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转变,没有条件的要进行市场化处置、退出。三要变,推动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实力的产业类企业变优变强。要坚持以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业和服务创新,加快产权制度、组织体制与机制创新,形成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着眼长远,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同时,在企业品牌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塑造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加快品牌扩张步伐。四要清,尽快清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三高企业”的调整。要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尽快解决存续企业遇到的人、税、债、费、企业更名、土地产权过户等问题。通过建立制度机制,确保改革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国资监管机构要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淘汰“三高企业”,要注意妥善安置好企业职工和有关人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 篇6
上海国企改革正确打开方式:小公司背靠大平台
上海国改推进已三年,作为国有资产重镇,资产证券化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上海国资改革的市场关注度急剧提升。↑看文字不方便,点击听语音上海国改推进已三年。杀生丸掐指一算,接下来可能会不断出现大动作了。作为国有资产重镇,上海国企总户数排在全国第一,国资占全国的比重高达9%。资产证券化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不,进入11月,先是华鑫股份开始跨界资产整合,然后是上海电气注入集团优质资产,加上此前的三爱富变相“卖壳”等等,上海国资改革的市场关注度急剧提升。1上海国改为啥更值得关注?除了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市国资委可谓第二大国资系统。这个体量巨大的国资委,在改革动作上也一直领先全国。2013年12月,上海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20条,目标是,用3-5年时间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现在,该文件已经发布整3年,上海的国企改革确定是要发力了。按照目前的推进速度,今年底明年初,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都会在一个快车道上行驶,那么这期间相关概念股肯定会有不错的表现。经过3年的铺垫,实际操作的高潮阶段即将来临,散户同志们可要看准时机,提前上车才行,不然又等这些概念股涨到天上,到时候也只能追悔莫及。最近,华鑫股份通过重大资产置换以及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了华鑫证券92%的股权,华丽地从房地产股变身券商股,复牌之后连拉4个涨停。上海电气也有动作,公司先是收购了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的巨量资产,然后又向大股东、国盛投资、上海人寿、览海洛恒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这样一来这些金主就成了公司的股东。这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此一来,短时间内还有更多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概念会有新动作。2如何布局上海国改概念?12月2日,A股迎来调整,按理说这样的下跌也很正常,毕竟指数已经一口气上涨超过10%,中间没有经历过像样的调整。杀生丸预计这波调整持续时间可能在一周左右,那么,随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升级以及改革方案的进一步落地,投资者可在目前分期分批逐步吸纳相关概念股。布局相关的概念股,还是要抓住主线,理清脉络,这大概可以分为三大路线。首先,重点关注那些随时可能发生股权转让,打算将自己的壳资源出手的绩差股,重点包括氯碱化工、耀皮玻璃等。但是,这类股票由于基本面差,押宝的资金不能太多,投资者要重点关注调整时的下跌风险。其次,重点考察股权划转至上海国资流转平台的国企,这些企业由于已经被摆上了台面,所以未来资产运作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重点的公司有申达股份、隧道股份等。这类公司由于在明处,已经早早获得资金关注,有些已经被炒到较高的位置,趁大盘调整更能寻觅到介入良机。最后,也是杀生丸最为关注的类型:小公司但背靠大集团。这类平台有着非常强烈的资产注入预期,同时整体上市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重点的公司有兰生股份、开创国际、东方创业等。这类公司需要投资者自己去研究大股东背景,以及中间复杂的利益关系,正是如此,这类型公司目前还未被市场关注,有可能会走出超级大牛股。对于小公司大集团的案例,杀生丸记忆最为深刻的是2007年大牛市时的中国船舶,当年还叫沪东重机的这只股票通过定增获得大股东资产改名后,曾在一轮牛市中大涨50多倍,一度成为A股最贵的股票。如果你有幸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挖掘到一只这样的小公司,有强烈资产注入预期,并且守到牛市最后,这个收益将会非常惊人。3概念股正确打开方式当然,选择上述的三种类型概念股时,还需要关注业绩,所有的股票都需要业绩支撑,这样在操作的时候底气才会很足。比如,你在高位买入一只股票,然后大盘开始走坏而你非常看好这票,它的财报也很给力,随着下跌估值水平不断降低,那么这时是敢于完成补仓的。相反,当一只票不断下跌基本面也在恶化,形成了戴维斯双杀,这样的票劝大家还是不要去碰。数据显示,目前的上海上市国企家数有62家,从三季报情况来看,有58家企业实现盈利,只有4家亏损,整体运营状况不错。从行业属性来看,地产和科技类国企的利润增速较快。在增速较快的前10家企业中,房地产企业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市北高新实现了接近1000%的增速,中华企业和城投控股都实现了超过一倍的利润狂飙突进;科技类企业也不甘落后,其中云赛智联增速达到332%。此外,由于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建设,为国资改革带来催化剂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张江高科、东方创业、申达股份的利润增速都排在前25位之列。而作为浦东新区首批直属改革企业之一,外高桥三季报的利润增速也高达166%,可以排在62家企业的第8位。从三季报的具体情况看,排名前列的公司集中在汽车制造业、零售业、建筑业、设备制造业等,大部分的国有资产都分布在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这符合小公司大集团的特征,一旦形成资产注入,这样的企业想象空间尤其巨大。这类公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以集团整体上市或者核心资产上市为核心目的,同时以资产划转以及改制重组为辅导,引入战投员工持股为突破点。4背靠大平台的小公司看完上面的介绍,现在大家选择上海国企改革概念股的时候,应该有了一定的脉络。首先要仔细研究企业的财报和股东构成,选择那些净利润稳定增长,公司的体量不大,市值偏低但是大股东却实力雄厚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有非常明显的资产注入预期。由于市值小,当优质资产装进来时,公司的体量也将发生巨变,股价出现暴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兰生股份:10倍市盈率背靠实力大股东兰生股份是全国外经贸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上海最大的文体教育用品进出口专业公司,它的主营业务是进出口贸易,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增长了69%。兰生股份的股股东是东浩兰生集团,实力强大的股东可以为兰生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存在资产注入的预期。公司是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平台,资产注入的预期比较强烈。二是伴随国企改革的升温,兰生股份也有机会借着股东背景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现代服务贸易平台的建设。兰生股份非常符合小公司大集团的特征,在国企改革升温的背景下,公司的业务转型进程也会加快,投资价值异常突出。而且现在公司股仍处于盘整中,市净率3倍,市盈率不到11倍,估值水平比较低,现在介入相对安全。东方创业:大股东唯一上市平台东方创业主营货物贸易和现代物流,是一家老牌的国有进出口企业。公司的产业链布局非常完整,从工厂生产到全球物流配送都有涉足,今年公司还参与了华安证券的IPO,占有8.68%的股份,未来公司将形成贸易、物流和投资三大板块的发展格局。不过公司未来最大的看点还是强烈的资产注入预期。公司的东方国际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之一,总资产超过百亿元,目前集团已经明确表示,未来3-5年之内会完成整体上市。东方创业是东方国际集团下唯一的上市平台,所以它毫无疑问将会是资产注入的唯一对象。目前公司的市盈率是71,市净率是3.42倍,估值略高,但是一旦集团完成整体上市,公司股价仍有大幅上涨的空间。上海梅林:产业巨头上涨幅度小上海梅林是一家老牌国企,拥有冠生园、大白兔等历史悠久的品牌,根据公司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增长136%,每股收益达到0.31元。上海梅林正在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未来发展值得看好。一方面是国企改革有助于提高公司资产的质量,上海内林虽然有许多优质资产,但也有一部分亏损资产,通过国企改革公司可以剥离这部分亏损资产,情理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公司收购了新西兰银蕨一半的股权,这比收购完成之后,公司将成为综合性牛羊肉产业巨头,未来借助光明集团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很容易做大做强。目前,公司市盈率不到28倍,市净率3.3倍,估值不算高,而且公司股价盘整时间较长,一旦启动爆发力可能会很强。文章版权归麒麟财经APP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ID。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 篇7
一、上海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举措回顾
(一)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进入大发展时期。面对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和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 1995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制定了“建设一流基础教育发展规划”, 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城市功能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合理调配资源, 实现了从精英预备教育向大众普及教育的转变。自2001年以来, 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始终稳定在99%左右, 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
(二) 扩大和优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与结构布局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使百万市民动迁, 城郊结合部需要有相应的优质教育资源配, 同时, 中心城区学校由于办学空间和教育设施的限制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抓住机遇, 在城郊结合部建设一批寄宿制高中, 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 盘活教育资源, 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就成为上海普通高中发展的必要之举。
1996年, 上海启动寄宿制高中建设工程, 1999年初步建成11所现代化的寄宿制高中。寄宿制高中的建成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条件, 有效扩大了高中优质教育资源, 也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高中入学高峰问题, 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4年, 上海在远郊建成的南汇、奉贤、金山和崇明4所远郊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不仅提高了上海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 而且推进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布局的均衡。
1999年4月启动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 所有参建学校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获得了巨大进步, 截至今天, 共有53所学校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 (其中50所已经命名) 。
寄宿制高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 促进了上海高中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扩大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并为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准备了生源基础。据统计, 目前上海高中在校生人数近20万, 其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读学生达6万, 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3;如果加上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在读人数, 超过60%的上海学生就读市区两级优质高中。
(三) 建立高中教育持续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 不仅仅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机制, 保障所有参建学校都获得了持续进步, 并带动、引领更多的普通高中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现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先进办学理念、鲜明办学特色和高质量办学成果的“优质高中示范群体”。2005年, 不少区县正式启动了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和评审工作, 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均衡发展。同时, 上海在高中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中积极探索市与区县、大学与区县、名校与薄弱学校共建合作的机制, 扩大了一批优质高中的办学资源。2007年进一步提出“加强高中建设, 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 力争进一步缩小城乡高中教育质量的差距。经过建设, 南汇中学、奉贤中学、崇明中学等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显著改进, 进一步提高了区域高中的办学水平。
(四) 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
高中事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同时, 课程和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改革也稳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促成了教师传统课程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开创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路, 形成了新亮点。同时,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展开,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为之后高中三类课程实施与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晋元高中的走班制教学、向明中学的创造教育都是本市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亮点之一。大同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打造活力课堂, 形成了独特的学校课程体系。杨浦高中在开设富有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高校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 建立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和中学三者的学习共同体, 使其产生较强的“造血”功能。2008年以来, 上海推出了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 引导学校提炼办学个性、培育办学特色, 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高中教育发展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 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有效应对了高中入学高峰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推进了高中教育的持续发展。总结其中的经验, 关键在于四点:
一是紧扣时代和城市发展步伐。上海高中紧紧抓住市“一流城市”建设规划, 适时前瞻规划、科学布局, 为缓解入学高峰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抢占了先机。
二是规划引领、注重过程。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评审, 不仅让“市重点”“区重点”的传统概念淡出历史舞台, 而且超越了“重点”界定, 让更多的高中学会通过制定规划, 赢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三是硬件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 促使转变教师原有的传统课程教学观和学生观, 开创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路, 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四是, 最关键的一点, 坚持改革, 以改革释放发展的活力。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型学习、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丰富了高中发展的路径, 逼近着高中教育的真谛。
二、当前普通高中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 面临的形势
1.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正在迅速向全球扩展, 加剧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 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 各个国家和地区无不将发展战略聚焦于“人才培养”上, 期望以此提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上海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建设以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要求提升产业等级, 调整产业结构, 期望上海教育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提供更有效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
2. 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新期待
当前,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水平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前所未有。刘延东同志指出,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突出表现在四点:一是获得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切实让子女成人成才;三是拥有灵活多样的受教育途径, 拓宽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通过教育获取知识,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精神境界。我们对本市不同户籍人员对上海教育的总体情况满意度进行调查, 从高到低排列是:外省市农村、上海农村、外省市城镇、上海城镇。这表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企盼有着地域和阶段的特征, 如何主动地、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
3. 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经过努力, 上海基础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数量扩张外延式发展进入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一方面教育发展的起点更高了, 另一方面发展的着力点逐渐下移到学校, 同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开始全面显现, 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问题、教育内涵发展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健全公共教育服务的体系问题、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等等。普通高中要认清大势、纵览大局、积极主动。
(二) 存在的挑战
当前, 上海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政策已经受到现实的挑战, 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学校、包括高中到小学的规划出现大量雷同, 缺乏自己的个性特点, 规划制定一定程度上已经异化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了;二是随着学校主持者的更替, 一些学校的规划引领作用开始弱化, 原因在于规划本身缺乏法制及民主的保证;三是有限目标实现后新规划制定与原来规划难以衔接。这些问题的暴露不能完全归咎于规划引领政策本身, 但至少说明它的效应在递减, 机制需要再创造。伴随着内涵发展的深化,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 其实我们的高中办学取得的效益和投入并不完全对等。对照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普通高中要破解时代命题, 完成历史使命, 还面临着诸多考验和挑战, 突出表现为:
1. 如何破除发展的思维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教育投入稳步增加, 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硬件设施明显改善, 教育制度更加健全。但是,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教育内涵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地区、学校之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重投资、看扩张、讲攀比的发展思维。显然, 这类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2. 如何破除发展的认识误区
高中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其中有几种观点比较典型:首先是生源论, 认为随着高中规模的扩大, 生源质量的下降是导致高中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高考论, 认为“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指挥棒是导致束缚高中个性发展的直接原因;还有是工具论, 认为高中是离“考大学”最接近的地方, 因此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大学预备教育。这些是否都是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的误区?
3. 如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实施中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突出的矛盾和制约来自三个方面, 一个是教育外部, 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急功近利, 追求升学, 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行为;第二个是教育内部, 由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第三, 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或配套。这对于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卢湾区给素质教育腾出“时空”, 利用辖区内的社科教育资源, 设立“创新教育活动日”, 试图以此突破素质教育的诸多矛盾和制约, 我们希望类似的改革能够再多一些。
4. 如何突破同质化倾向实现多样化发展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和人口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市民对有特色的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目前高中教育阶段学校的服务方式仍然单一, 学校之间同质竞争有余, 错位发展不够, 学生的特殊教育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追求, 事实上已经成为左右普通高中办学的主要思想, 这种发展方式的致命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同质发展和同质竞争, 没有特点、缺乏自我, 结果必然是“千校一面”。即便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中, 学校发展特色与发展个性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单一化模式下培养的学生, 不利于真正迎接21世纪的挑战。因而, 如何保障高中教育多元服务需求的供给, 是上海高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5. 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世界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通过特别举措加强高中创新人才培养, 如美国设立“科学高中”、“州长学校”, 韩国专门设立多所科学高中和外语高中, 德国为天才学生举办特殊高中, 等等。我国普通高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积弊, 加上重识记、轻方法, 重结果、轻过程, 重讲授、轻发现的教育传统, 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探究能力不足, 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去年7月, 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 中国6名选手参赛, 获得5金1银, 其中上海获得2枚金牌。金牌是沉甸甸的, 但是大量的优秀数学苗子一旦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或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他们又显得力不从心。
三、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转型和路径转轨
(一) 跳出精英时代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生源论、高考论还是工具论, 都是精英时代高中教育价值取向的折射。当前高中教育的确受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面挤压、巩固规模发展成果和实现质量转型的双重压力、改革投入与改革期望的巨大反差, 以及学校课程固化与失范并存使课程管理收放两难, 这些困境正是高中迅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所带来的胶着。尽管我们所期待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 使其个性特长受到关注和发展,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二) 升学准备不是高中教育的全部内容
的确, 当社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 高中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精英, 因此选择为高等教育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被逐步放大。又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 高中教育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筛子, 大家对这张筛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不关注, 而更在意学生能否成功地穿过这个筛子, 甚至不惜牺牲学生健康成长的代价。这也就是应试教育在高中“顽固不化”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和高中教育的规模扩张, 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我们必须对高中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有再认识。我们惟有把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 才能真正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 使高中教育走出生源论、高考论和工具论的泥沼;才能真正摆脱精英时代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 提高选择性是今后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强调选择在本质上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而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开发或教学设计的策略。
综观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 选择性的确是基本要素之一。在英国, 大多数高中学校的课程表都是以学生为单位制定的,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课程表, 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是根据自己这份课程表进行, 即便同一门学科, 也可以分若干层次。在韩国, 其外语高中是按照语种分班的, 每班20~25人, 学生每周20~25节课, 每门课都细分为若干层次,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加美国SAT考试。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强调高中要“优化课程结构, 丰富学习经历”显得尤其重要。
“选择”贯穿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等各个方面。上海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选择”上动了脑筋, 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特别是在学校层面上, 更需要进一步把课程选择的理念变成实践。
四、近阶段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若干举措
(一) 增强校长课程领导力, 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
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心在学校, 关键在校长。围绕实施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能力。其要点是:
(1) 开展学校课程领导力实践研究, 组织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学校等单位, 围绕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学科建设、评价实施、管理制度优化等项目, 进行旨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实现学校课程领导力从“应知”、“应为”到“能为”的提升。
(2) 开展校长课程领导力诊断和评价, 建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诊断指标和评价量表, 提高校长对课程领导内涵的理解, 引导校长课程领导行为, 并建立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常模。
(3) 进一步加强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引导校长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 结合学校课程的实施,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加强对校外教育资源的利用, 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间接经验和从课外与校外活动积累到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使校外教育资源真正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素材。
(二) 开展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评估, 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评估, 是在原创新型评估的基础上设立的一项后续评估, 主要是对已经命名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展定期评估, 实现该类学校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将创建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估的制度体系。这次评估重在引导学校确立依法办学、自主发展、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 将重点评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运行情况、学校文化建设和办学特色创建、示范项目、实验项目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等。我们希望通过评估, 进一步引逼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 以高校招生改革为契机, 引导高中找准定位, 多样办学、特色发展
总的来讲, 绝大部分高中生最终要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因此高中要为之做好准备。今天,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 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7%, 更是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校有不同的类型、科目专长、层次规格, 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 招收符合需要的学生。特别是在普及化阶段, 原来高度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多样的招生需求, 高校希望通过招生改革, 录取合适的学生。这客观上给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找准办学定位, 加强分类指导, 引导高中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实现错位办学, 达到高中办学多样化, 形成办学特色。最近两年, 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交大附中等, 陆续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 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实验方案,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并根据培养目标, 调整课程结构, 创新培养模式, 特别是建构高中与大学、校外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的机制, 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利用, 为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创造更多的条件。这些举措都触及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学校新一轮上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 找准定位、多样化发展的背后, 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分类指导。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中分类指导、个性评价的力度, 积极鼓励普通高中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四) 创设高中学校改革的有利条件
我们希望通过引导校长找准办学定位, 摸索特色之路, 加强课程领导, 帮助校长主动摆脱统一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不自加升学压力, 也不把提高升学率作为体现办学能力的方式, 从而使得学校办学逐步走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上。在引导学校, 特别是校长规范办学、特色办学的同时,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为学校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市教委坚决做到“不给学校排名”, 并倡导各个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给学校排名”。评价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带头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 并以此来影响和带动社会淡化升学率, 加强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 给高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把学校发展引导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轨道上。
总体而言, 普通高中,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 过去人们热衷的升学率、得奖率等, 只会导致学校同质发展和低层次竞争,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已经十分不合时宜。我们要下移重心, 激活微观主体, 引导区域和学校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内涵发展的核心载体——课程, 对高中进行分类指导, 推动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办学。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普通高中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如何加强选择, 突出特色, 实现高中的优质多样化发展, 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挑战和任务。上海将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创设高中学校改革的有利条件, 不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以发展性评估为抓手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招生改革为契机引导高中找准定位、多样办学、特色发展。
上海版国企改革的美中不足 篇8
一直以来,上海国资是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但是上海国企的通病往往都是“大而不强”。
这次上海出台的国资20条改革举措,被称为第二大国资系统的再起航。专家们认为,此次《意见》的最大亮点,就是在分类监管、国资布局、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股权激励等方面都有创新。不过,笔者认为,此次《意见》分类改革措施似有美中不足,应该步子再大一些,而具体分类的也可以更加清晰一些。
首先,没有触动政企不分的核心人事问题。笔者认为,人事制度应完全分开,不能把企业雇员当成公务员看待,也不能再套用公务员的薪水标准,否则不利于国企业效率的提升,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顽疾。在去年9月和今年6月,上海和广东分别就“取消国企行政级别”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试点改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因触及国企改革的核心利益,各方努力并未取得明显效果。这次《意见》也没有将国企的政企分开问题根本解决,所以改革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此外,这次上海国企改革,尽管在竞争性领域放开行政任命,只管三个岗位(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其他都放开,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但是笔者认为,以上这三个岗位瀹好是国企中最关键的岗位,一旦企业在宏观层面决策失误,结果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所以这三个岗位不放开,其他的国企中层职位市场化,对于国企的改革步子迈得不够快。
再者,没有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民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意见》虽然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在如何引入民间资本控股国企,促进国企改革方面,《意见》没有提出。
尽管目前国家取消了投资门槛,但还是有很多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国企,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不少国企体量巨大,民营企業想要参股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最少要获得10%的股份,这就需要民营企业拿出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资本,这不是一般民企可以随便拿出的。其二,民企普遍担心进入国企后没有话语权,还被别人驾驭,主要的利益,甚至全部的利益都被大股东拿走。
笔者认为,民营资本进国企,不能够一步到位,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优先从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规模较小的国企进入。“累积投票制”的改革可以先行。国企改革不仅要在产权多元化方面改革,同时应该有一系列制度上的深层次改革。比如,体量巨大的国企暂时无法从母公司层面实现多元化,可以拿出一些项目做试点;民营企业可以“组团”投资国企。
其三,近年来随着央企、国企利用手中资源的优势争当地王,并且不断推高各地房价的情况频频出现。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央企不得进入房地产业,并让央企退出该领域,但是效果不彰。
而如今作为仅次于央企的第二大国资系统,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庞大,国资总额达到10万亿元,其下有众多国有房企,这些国资房企除了谋利之外,更应该分担社会责任,应该退出房地产市场,不要扮演助推房价飙升的角色。而在这次关乎上海国企改革的《意见》中,对国企退出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却只字未提。
最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而上海国企改革为全国国企改革创造很多新的做法。既然要实行混合所有制,相信随着明年初IPO开闸,上海国企IPO步伐将加快。如果上市的国企符合要求那也没啥问题,但笔者担心的是,国企上市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那么上市国企的质量就会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国企上市体量巨大,会引发股市的震荡,另一方面,部分在竞争性行业的国企质量不佳,在退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上市,是对A股市场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公。
【上海国企改革发展】推荐阅读:
上海国企改革股10-05
上海国企改革概念股开盘走高07-04
上海医疗改革方案10-27
国企创新发展08-17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06-26
上海中考改革变化内容一览07-28
上海发展历程10-02
国企和谐发展战略05-11
国企可持续发展06-03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