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2024-06-26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精选8篇)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1

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

——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精心部署,把握节奏和力度,各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这恰恰说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30多年国家的沧桑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结构调整艰难,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个个难题绕不开、躲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扫除障碍,突破瓶颈,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就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加强协调配合,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对外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敢于攻坚,锐意进取,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2

7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 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的相关工作。

李克强指出, 推进东北经济发展, 要注重发挥东北自身优势。一要做强装备制造业, 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 促进技术、产品创新, 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二要推动东北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列。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产品深加工, 加快粮食仓储建设, 实施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三要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推进互联互通, 以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口岸带动开放。

李克强要求, 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做好服务, 东北各级干部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努力攻坚克难, 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着力提质增效, 实现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中升级。

创建和谐环境 增强国企活力 篇3

内部关系和谐

1、国企内部关系和谐的关键是干群关系的和谐,而干群关系和谐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掌控分配和谐。如果企业中干群关系长期不和谐或严重不和谐,势必扭曲社会关系和大众心态,影响企业发展,矛盾激化时甚至引起局部社会不稳定。目前,国有企业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主要原因在个别干部身上,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唯我独尊,作风专横,不尊重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唯我独贵,脱离群众,不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更有甚者,唯我独大,家长作风,胸无政策,目无法纪,腐败堕落,成为企业的蛀虫和职工发展壮大企业的对立面。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的:“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深层的根本原因只有两条:一条是出在选人用人方面,人没选好;一条是出在用人管人方面,人没管好。这两条要从根本上加以彻底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党中央痛下决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我们选出的干部真正德才兼备,真正群众信服,即使个别干部选错了或者变质了,能及早发现,及早撤换,以免造成大的影响和损失。

2、在目前形势下,针对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首先,国企的领导干部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企业兴旺为荣,以职工富裕为任,聚精会神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肩负使命,不忘重托,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其次,要支持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充分尊重职工的各项政治民主权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应该公开的坚决公开,不遮不掩,给职工以知情权;该通过职代会决定的事项,严格按程序操作,给职工以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决定自己切身利益的民主权利。只要是为了企业的改革发展,为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相信我们就一定会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第三,企业领导干部的各项待遇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贡献,企业家理应得到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相适应的经济待遇,这是调动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积极性必须采取的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问题在于:分配政策是自定的还是国资管理部门或劳动部门批准的,分配政策是否经过了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不是真实的,企业职工是不是从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经营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是不是科学合理的,是不是公平合理地体现了各自的劳动价值。这些问题理清了,解决好了,企业领导的待遇再高,恐怕职工群众都是能够接受的。因为企业经营者的收入高,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好,国资增值了,职工收入提高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企业的前景更好了,还有哪个不高兴的事情。第四,国企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国资的保值增值所用,利为企业的发展繁荣所谋,情为职工的喜怒哀乐所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关心职工,认真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视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与职工同命运、共荣辱。第五,要注意关心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关心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家庭有特殊困难的职工和农民工、季节工,采取适当的收入再次分配政策措施,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企业的团结稳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外部关系和谐

1、产权人权利不明确,监督控制力度弱,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企业经营行为随意化,为追求企业小团体或经营者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了产权人的利益。问题的症结在于:产权人对国企控制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企业经营者没有对产权人严格负起应有的法律和经济责任。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政府应制定规范的国资管理部门对国企的监管条例,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核算按法定体系规范化,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这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其次,国企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构造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既能使经营者充分地行使权力,又能使出资人对行使权力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国有企业与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关系,目前表面上看相对比较和谐,但其中暗藏着政府职能转化不彻底带来的许多隐患。这方面的问题大多都出在政府身上,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企分离不彻底,一些政府部门或个别官员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控制,该管的不该管的都还想管,但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把企业搞好,而是寻机吃拿卡要,满足一己私利,即所谓管理就是收费。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企业该尽的宏观管理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以至市场局部失调或者各种事故频发。这就是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却乱插手,就像老百姓说的:“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企业有苦难言,哭笑不得。所以,必须下硬茬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不该管的事情明确放开,该管的事情按章程严格管好。另外,要规范政府行为,以法行政,并使政府行为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中。

3、国企与生产资源供应商的关系,由于现在我国经济处于买方市场,企业可自由地在市场上选购生产资源,问题不是很大。但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煤、油、电、气、水等垄断经营的资源,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现在出现的问题是这方面的资源呈现短缺状态,供求失衡,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平衡市场。

4、国有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国有企业对外经营关系的重点。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关键是看这个企业的产品及服务能否得到广大消费者持续的青睐。现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问题有这样几种现象比较突出;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不实的经销行为欺诈消费者,垄断行业的霸王合同不尊重消费者,服务承诺不落实为难消费者,等等。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使企业任何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都必须得到严厉的处罚;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遇到什么问题不可忍气吞声,应积极找消协或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要守法诚信经营,珍惜企业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竭诚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5、还有企业与同行企业的竞争关系,与社区公众的融合关系,与金融企业的双赢关系,与商业企业的合作关系等。处理上述关系的主动权现在基本都在企业自身,只要遵守国家和行业法规,上述关系不难处理。

企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职责,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不得破坏自然环境。现在这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少,一方面是企业不重视环保,一方面是环保部门力量不足,执法有待加强。所以,首先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环保执法的力量和力度,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或者先污染后治理,这种做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会祸及子孙成为历史的罪人。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的相关法规,不可得过且过。因为破坏环境是违法行为,企业一时蒙混过去了,但最终问题还是得解决,不能将企业的命运置于危险的不可预测掌控的境地,那不是一个高明的企业家应有的素质。

创造国有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本着增强国企活力这个中心,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各方齐心协力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就一定能够更加和谐,国企的发展就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4

——博城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博城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加工业百强企业之

一、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系英国糖业公司与黑龙江北方糖业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外商投资占主体。公司现有员工580人,党员129名,积极分子4名。近年来,公司党委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四双”活动,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9148万元,销售额32449万元,利润2793万元,上缴税金1781万元。

1、发挥“领航员”作用,凝聚企业合力。公司党委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业务互联、职能相近的原则,对企业内部党组织进行重新设置,建立12个党支部,进一步理顺隶属关系,打牢组织基础。紧紧抓住选好主心骨和当家人这个关键环节,通过基层培养、组织推荐、党员群众推选等办法,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管理能力强的5名党员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岗位,增强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注重抓好党组织阵地建设,投入2万多元,为党员活动室配齐了电教设备,制作了具有企业特色的党建图板,购买了党建书籍。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提升“精气神”的主题教育,并依托公司电视台,开通了党建专栏,及时编播党建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党员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进事迹,扩大党的影响力,营造了人心思进的浓厚氛。

2、发挥“多媒体”作用,繁荣企业文化。注重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多视角、广开渠、全方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推动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抓好群团组织入手,打牢企业文化基础。公司党委按照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要求,引导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一同发展企业文化,多次组织开展员工篮球比赛、歌咏大赛、劳动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陶冶了员工情操,又增强了员工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对公司小区进行总体规划,使小区建设和生产区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建成企业展览馆1处,集中展示了企业奋勇拼搏的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教育党员职工牢记使命、与企共荣,不断增强推动企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3、发挥“助推器”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坚持把发挥党员作用、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实践载体,发挥党组织党员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推动作用。组织党员职工集中开展上岗前的厂规厂纪、职工道德教育以及技术业务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端正党员职工的价值观念,提升党员职工的业务素质。实施“双培”工程,先后把9名企业中的科技、经营、管理骨干和生产一线的青年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把5名党员培养成企业中层领导干部,优化了队伍结构,增强了公司市场竞争力。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党员共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690多条,进行技术革新33项,为打造优质产品、塑造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

展提供了有效平台。2011年,公司党委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优秀共产党员1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6名、模范部室5个,模范部长、员工48名。目前,公司知名度不断提高,生产的主产品“红光”牌白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产品等殊荣,产品畅销22个省、市、自治区,用户满意度达到97%,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5

2013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化同步”,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推进1500个以上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美好乡村建设,力争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一、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重点支持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4%。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新增设施蔬菜50万亩。发展名优茶,开发夏秋茶。大力发展水果、蚕桑、中药材、油茶、毛竹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实施3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一批种业发展、食品加工等科技重点项目。强化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工作,建设13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县,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农民网商群体。

3.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店、平价商店等。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供销、邮政系统和商贸集团开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农超、农批、农校对接和会展直销,支持农民合作社进城开办农产品直销网点。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市场收费和零售供应交易收费,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免征蔬菜、肉蛋等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

4.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市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站),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

6.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

研究制定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政策,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研究制定吸引青年务农的专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务农创业贷款发放及财政贴息规模。

7.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农民合作社“553”行动计划(到2015年,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50%,培育各级示范社5000个以上,成员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增收30%左右)。县级以上政府将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农民合作社贷款台账,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示范推广“统贷直放”、“统贷统还”等模式。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研究制定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

8.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全省培育6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超百亿元的2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年递增20%左右;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递增20%左右)。增加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引进一批大型企业总部落户我省,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办好上海、合肥农交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9.大力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完成1136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推进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立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加强乡镇

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管护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动物防疫员、水管员队伍。加强农村气象服务。

10.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农田灌排、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服务。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参与公益性服务。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技专家大院,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四、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启动首批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整治。发挥县级主体作用,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心村建设,逐村逐片整体推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县乡道路和村路提标延伸,完成2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建立村级公共设施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整推工程”,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强化徽派等特色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1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文化建设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支持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计生利益导向机制。

13.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市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推进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租购等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

14.大力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扎实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综合整治巢湖、淮河流域水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5.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5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20个县(市、区)的200个乡(镇)整乡(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其他县(市、区)确定1个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16.改革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补偿资金未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户宅基地

使用权流转办法。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按照“先保后征、应保尽保”的要求,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17.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引导集体资产资源公开、公平和规范交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三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乡联网运行。

18.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在20个县(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开展“一事一议”。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六、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9.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提高农业效益和主产区财力水平。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羊肉牛。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

展项目,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奖代补。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20.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增15家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房、大型设备等抵质押创新。探索建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完善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激励办法,提高涉农贷款比例,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徽商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比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启动森林保险,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21.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国家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启动油菜籽、棉花、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增加农产品应急储备品种,合理确定农资产品储备品种和规模,保障市场供应。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2.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加强农村社区和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523”工程(省级抓500个村,市级抓2000个村,县级抓3000个村,进行重点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村、示范村,带动中间村晋档升级,促进后进村整顿转化)和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

2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乡镇信息公开。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

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2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学校、医院、警务消防、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农村治安整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激励政策。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6

突出职能转变,重构镇(街道)职能体系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科学配置镇(街道)职能。强化镇(街道)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责”,推进镇(街道)工作重心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转变,全面推动镇(街道)承担的产业发展职能向产业功能区转移,解决镇(街道)职能错位越位问题;

二是应对治理难点,统筹推进权限下放。着眼理顺条块关系,赋予镇(街道)对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权和任免建议权、对派驻执法力量的统一指挥调度权、对辖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的参与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建议权、对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解决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

三是坚持权责匹配,合理制定“三张清单”。探索建立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确保依清单履职、按清单问效、照清单追责。

统筹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促进基层高效顺畅运转

一是完善内设机构设置,推进镇(街道)职能有效履职。对镇(街道)原有的机构进行优化整合,统一设置综合、党群、营商环境、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8个必设内设机构,满足基础服务保障工作。允许差异化设置双创服务、产城融合、项目服务、社区统筹等1个“个性”内设机构,突出区域特色;

二是推进服务机构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直接面向群众、企业量大面广的1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

三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健全镇域执法运行机制。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执法力量和资源进行下沉,构建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综合执法格局,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住”。

健全人员编制统筹机制,助推镇街现代治理提质增效

一是探索构建人员编制配备模型。建立镇(街道)行政和事业编制测算体系和配备模型,既保障镇(街道)运转的基本需要,又对镇(街道)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配备。为镇(街道)核增事业编制150名,保障民生事业发展需要;

二是逐步推行“基本编制+动态编制”管理模式。建立行政编制“动态库”、事业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镇(街道)承担的重点工作及阶段性重大任务、引进人才等用编需求;

三是建立镇(街道)编制资源“红黄绿”管理机制,实行超编“红灯”警示,人员只出不进;

满编“黄灯”预警,严控使用“动态编制”;

空编“绿灯”通行,灵活使用编制;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 篇7

继承传统文化, 筑牢站队文化根基

在文化建设中, 大庆采油二厂注重在大庆传统文化中找寻标志和符号, 以点发力, 辐射带动, 让传统文化在基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重温“光荣史”, 理清队史文化脉络。采油二厂大部分基层站、队建队都在40年以上, 经历过会战的历史洗礼, 创造过高产稳产的辉煌业绩。采油二厂以发掘这些基层站队的文化起源为契机, 在全厂开展“追溯队史、传承责任”活动, 通过挖队史、讲传统、听故事、写心得等系列活动, 让优良传统和文化生动再现。结合站队发展史, 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责任心大讨论”, 引导广大员工从文化入手了解油田, 从岗位做起回报企业。采油6—2队建队43年, 锤炼出了“有第一就争、有先进就当”的过硬作风, 党支部发起“做光荣队史传递手”的倡议, 以队史室、荣誉室为阵地, 开展人人都当讲解员活动。采油43队有着连续8年获“高产稳产采油队”、两次金牌三连冠的光荣历史, 党支部把47年的队史视为宝藏, 发动干部员工利用100多个休息日, 累计行程1000多公里, 走访了曾经在43队工作过的老党员、老模范以及自己熟识的老辈43队人, 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回忆, 整理出五万余字的队史故事集, 成为“活教材”“传家宝”。

依托“先驱井”,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铁人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视为萨南油田的精神坐标, 把管好铁人井作为继承铁人遗志、传承铁人精神的最好方式, 在采油45队设立了铁人井班组, 精心管井、高标准维护, 使这口井至今流淌着工业油流。以井思源, 打造孕育传统不褪色的“教育井”, 强化铁人井旁学铁人的责任意识, 提升队伍素质;以井对标, 打造经得起检验的“标准井”, 强化以铁人精神管好铁人井的严谨意识, 夯实基础工作;以井带面, 打造感召员工激励工作的“旗帜井”, 强化以铁人井标准管好每口井、做好每项工作的传承意识, 推进基层发展。采油二厂在井场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新员工入厂教育、讲铁人故事、唱红歌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把铁人精神辐射到每个井口, 每个岗位、每名员工。2009年, 还通过GPS定位、查井史, 找到了大庆油田“三点定乾坤”的“首钻井”萨66井, 并进行了原貌恢复。

再学“老榜样”, 弘扬文化传统精神。建厂47年来, 采油二厂典型辈出。我们不忘老典型, 把以上世纪60年代“老黄牛”黄有书、70年代“红管家”赵国廉、80年代“无私奉献的采油工”陈全友、90年代“二次创业好榜样”焦集群为代表的功勋级人物事迹进行了重新整理, 编成事迹集和画册, 作为教育员工感恩企业、忠诚岗位的榜样典范。对于退休的老专家, 技术干部不仅要接图纸, 学技术, 还要传承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风和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品格;对于退休的一线老工人, 青年工人不仅要接工具、学技能, 更要传承他们爱厂如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讲条件、勇挑重担的作风;对于退休的老领导, 年轻干部不仅要接担子、学管理, 更要传承他们心系事业、情牵油田的风范和勇于开拓、引领发展的情怀。

打造特色文化, 树立站队品牌形象

为推进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采油二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鼓励基层开展特色文化创建。

尊重首创, 积极调动全员参与热情。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立过程中, 我们面向全厂广泛征集企业文化用语, 各基层单位积极行动, 发动员工动脑思考, 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特点进行写实性提炼。我们对征集上来的两千多条文化用语进行筛选, 将107条优秀用语收录到厂《基层企业文化成果汇编》中, 并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刻解读, 各基层单位也把优秀用语印制在灯箱、宣传板上, 放置在工作场所的各个角落, 实现文化成果全员共享。“管好铁人井、再铸铁人魂”“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现场”“责任心就是忠诚”等用语都是员工的岗位原创, 不仅被《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创新实践风采录》收录, 而且还被作业区、大队采用, 成为人人遵循的工作理念。如“致力油井健康、打造健康油井”原是作业小队提出的工作用语, 作业大队认为这一词条可以更好地诠释整个大队的工作特色, 将其采纳为大队服务理念。

精心扶持, 打造站队文化特色品牌。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 我们对一些有着多年优良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基层站队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典型塑造。采油49队是油田公司“功勋集体”, 多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0秒钟与半吨油”“寒夜测流压”“雪夜巡检”等真实故事见证了这个队的精、细传统。通过到这个队进行文化调研, 我们了解到, 精细一直是这个队的发展之魂, 从“抢前抓早、分秒夺油”到“钻地下、攻油层, 多产油、做贡献”, 从“精管每口井, 优采每吨油”到“精细挖潜, 提高采收率”, 在油田发展的各个时期, 这个队精细管理的本质都没有变。沿着这一发展脉络, 我们帮助这个队重新提炼总结了“精从细中来, 细在尽责处”的核心理念, 在生产管理、技能创新、素质提升上更突出了责任的份量。同时, 全队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价值观念的重塑、行为规范的标准、典型人物的选树上都以这一核心理念为基础, 逐渐打造出全厂极有代表性的精细文化。如今, 49队已成长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示范点。

示范带动, 推进站队文化百花齐放。我们把采油49队、43队、南二联作为文化对标的目标单位, 把理念构建是否突出、特色定位是否准确、员工思想是否认同, 文化脉络是否连贯, 群众参与是否广泛等作为基本的对标要素, 发动基层各单位依照对标方案, 进行量化打分。通过对比明确自身与目标单位在哪些文化因素方面领先, 哪些方面落后, 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建设。同时, 厂里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到优秀站队参观、深入基层走访指导的方式, 帮助基层理清文化建设的思路, 制定文化建设推进方案, 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特车大队作为后线服务单位, 通过对标, 在特色定位上找到了差距。作为全厂大型特种车辆的服务单位, 他们把职工通勤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在通勤车内张贴安全服务承诺, 设立信息反馈箱, 安装媒体播放器, 创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车厢文化, 架起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温馨之桥。

普及站队文化, 实现队伍凝聚和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 有力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载体丰富陶冶人。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衔接和传递的作用, 满足了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依托文化阵地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依靠兴趣协会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在作业区试点创办《作业区风采》等文化小报;制作优秀文化案例电视专题片下发到基层队;组织基层统一编写制作站队简介, 使企业文化理念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渗透。第四作业区地处偏僻, 被村屯包围, 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为了凝聚员工, 提升文化品位和情趣追求, 适应员工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需求, 作业区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员工、和谐四区”文化周品牌活动, 从“叫你一次乐个够”, 到“身边人·身边事”, 从“小班组·大智慧”到“珍惜荣誉·稳产提效”主题年年变, 文化味更浓。

氛围营造感召人。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增强员工的感性认识, 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看得见”的文化。我们倡导基层充分利用各种合适的空间环境或物质载体进行文化理念的传播和展示, 让文化的触角在基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有鲜活的落脚点。南八联结合安全文化创建, 利用管线托制作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长廊, 修建了“平安路”“安全门”, 并在各岗的机泵、设备、通风口及消防设施处设置造型美观、内容明晰的“安全小贴士”, 将最能体现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的岗位理念配上员工个人照片, 印制成了岗位文化胸卡, 使理念潜移默化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之中。

改革释放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 篇8

创新驱动就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形势所迫,更是大势所趋,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支撑13亿人口的现代化。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截至目前只有13个经济体顺利进入到高收入行列。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早早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增长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7500美元,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同样面临跨进“中等收入陷阱”挑战,要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常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激发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其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领的关键所在。

第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前瞻布局。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双轮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加速器”,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点火系”。这两个轮子必须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同步发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核心,科技实力决定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没有科技创新的大规模、实质性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制度创新是关键。推进制度创新就是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消除阻碍制度创新的障碍。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高校协同的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让科技战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同步推进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在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完善适应创新驱动转型要求的制度环境,推动创新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先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围绕8个领域提出30项改革举措和近百条改革措施,其中有四个方面的政策需要我们重点把握。

第一,切实解决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这里重点在“三个板”上下功夫。一是补齐金融创新“短板”;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打造市场竞争的“跳板”。

第二,最大限度的激励人的创造积极性。重点完善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二是完善科研人员流动制度;三是优化人才引进制度。

第三,充分释放创新潜力和活力。重点是做到“三个松绑”。一是给科学家松绑,营造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环境;二是给产业松绑;三是给企业松绑。

第四,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是形成长效管用的创新政策体系;二是让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更加协调;三是要扎实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上一篇:在贯彻落实厉行节约要求下一篇:父母课堂阅读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