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改革

2024-08-09

国资国企改革(共12篇)

国资国企改革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八个月后, 国资委7月15日宣布首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 这意味着国资国企改革打破僵局, 也标志国资国企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推进的阶段。外界期待, 有关方面能够扎实做好相关试点工作, 为国资国企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意义——国资国企改革面临诸多难题, 而且相互交织、彼此叠加, 破解难题, 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7月15日宣布, 国资委正式启动国资国企“四项改革”试点, 首批试点6家央企名单亮相。

就此次“四项改革”试点的意义, 彭华岗说, 推进“四项改革”试点, 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首先, 通过试点和企业一起探索破解改革难题。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很多, 而且相互交织、彼此叠加, 破解这些难题, 还是要通过实践, 不断深化和探索, 少走弯路, 规避风险。

其次, 通过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在一些改革的重大问题上, 企业有大量的实践, 试点一方面是完善这些实践, 另一方面也是总结实践经验, 探寻规律。

再其次, 通过试点以点带面, 有序推进改革。企业是改革的主体, 改革的动力也应该来自企业。中央企业都有先行先试的愿望, 开展“四项改革”试点, 也是顺应企业的要求, 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当然, 试点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 依法依规, 稳步实施, 有序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务院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目前已召开9次全体会议和5次专题会议,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仅今年上半年, 国务院国资委就至少开了11次会议, 讨论国企改革。这些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显示, 新一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成型。

目标——把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作为主线, 加强试点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四项改革”试点的目标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对此, 彭华岗表示, 开展“四项改革”试点不是搞“盆景”, 也不是搞政策“洼地”, 目的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据彭华岗介绍, 试点的目标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 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模式;探索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关系;探索授权投资公司经营国有资本后, 投资公司如何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第二, 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路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第三, 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 建立起法人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有效、经营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 探索对国企负责人重点监督的纪检监察方式, 增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推动中央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关于如何规范“四项改革”试点, 彭华岗表示, 将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坚守改革底线, 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彭华岗看来, 推进国资国企“四项改革”试点, 关键是要把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作为主线, 加强试点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同时, 必须更要注意体现不同试点之间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各项改革试点能率先突破的就不等不停、先行先试。

步骤——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试点,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把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出去

“四项改革”试点出台后, 大家很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6家央企?“国资委此次选择的都是工作有基础、试点有条件、近年来改革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企业。”彭华岗说, “符合试点条件的央企不在少数, 但最终只选择了少数企业试点, 也是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

那么, 6家央企应该怎么试?彭华岗给出的答案是:按照5个步骤有序推进。

第一,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试点工作由国资委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 成立4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推进和试点企业的指导服务。

第二, 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由企业提出试点方案, 牵头厅局与试点企业进行对接, 确保可操作、能落实、有突破、出经验。试点企业的方案, 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实施一个。

第三, 加强指导、大胆实践。取消或下放的审批事项, 率先在试点企业落实到位;试点需要解决的政策性问题, 在不越法律法规“红线”、不碰国有资产流失“底线”的前提下, 多开“绿灯”、少踩刹车。

第四, 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注意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从中提炼出可以指导全国相关改革的可操作办法和制度性安排, 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文件, 具备条件的及早出台。

第五, 梯次展开、逐步推广。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试点,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把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出去, 更好地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资国企改革 篇2

革有望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提升经济效率、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对资本市场来说将有助于提升相关行业与公司业绩与估值,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 从“国有资产管理”到“国有资本管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紧紧围绕“市场化”

这一核心展开,更加注重“国有资本”运营和管理,特别提出要建立国资运营公司与国资投资公司,更加适应“市场化”的经济环境,未来国资流动和整合有望加速。新加坡“淡马锡”模式采取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与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市场化”的跨国配置和多行业配置实现了国资有效保值增值,成立以来股东年回报率高达16%,为优化国资运营提供了有效参考。

 国资分类有效管理,国资运营有抓有放。新一轮改革强调国有资本运营和配置的优

化。国资运营是一盘大棋,分类管理是前提,其中竞争型行业国资“市场化改革”有望先行。在竞争型行业更加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有序流动,甚至逐步退出;对于部分国有垄断领域,放开竞争型业务,鼓励引入民营资本;把更多的国有资本投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

 股权多元化与股权激励助力国企效率提升。新一轮改革注重以“市场化”的方式提

升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效率:通过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善股权结构,进一步改善国企治理结构;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式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改善企业治理机制。经验表明,股权多元化和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经验效率,从而带来业绩释放与估值提升。

黄淑和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篇3

黄淑和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国资委把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当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集中时间认真学习和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调研。另一方面,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分解,抓紧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我们考虑,主要从两大方面来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方面重点落实好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二是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三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五是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中央电视台记者:据了解国资委正在制定国企改革总体方案,请问目前进展如何,方案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黄淑和: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专门组织了力量,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们正在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抓紧修改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这个意见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实时发布。这个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内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核心是围绕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研究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总的考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第三,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中新社记者: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们国有企业引进民间资本的情况。另外,下一步国资委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

黄淑和: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资委将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实际上,我们国资委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下面我讲一些具体数字。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2005年到2012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发行的可转债,引入民间投资累计达638项,数额累计15146亿。截止到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共是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60%。2010年,新36条颁布以来,到2012年底,民间投资参与各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的交易数量的总数是4473宗,占到交易总宗数的81%,数量金额总共是1749亿,占到交易总额的66%。这是国有企业改制中引入民间投资的基本情况。

国资委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来抓,有六点考虑:第一,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二,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将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第三,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第四,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的运行机制。我们不仅仅是要吸引社会资本来发展,更要把着力点放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的运行机制上。第五,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一企一策,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不搞一刀切。第六,改革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稳妥操作、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基本思路是这样,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第一,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第二,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第三,涉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相对控股。第四,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参股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全部退出。

法制晚报记者:三中全会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然后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请问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国资监管层级由两层管理向三层管理迈进?国资委的定位和职责会发生哪些变化?另外,近日上海公布了上海国企改革,说到国企要去行政化,将来我们国企是否要去行政化?

国资国企改革 篇4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 国企改革的逻辑在升级、路径在拓展。“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 今天的国企改革, 已然与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捆绑在了一起。如何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注入更强劲的市场活力, 使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既关系国企基因的优化, 也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正是在这样的改革语境下,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的新声初啼, 不仅是地方探索, 也是在为更广更高层面的国企改革探路先行。仔细分析国企改革的“上海方案”, 不乏令人惊喜的亮点, 带来不少深化改革的启示。

其一, 以混合所有制激发正能量。推动地方国企上市, 既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渠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引进职业经理人等人才资源参与经营管理, 发挥企业家作用, 也为完善地方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化思维打开了新窗口。

其二, 把国有资本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盘活存量, 是去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的经济政策。国有企业资本存量巨大, 但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管理形态中, 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甚至不乏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上海方案”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 将国资的80%以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 既可提高国企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使国企资金的使用与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实现更高程度的融合。

其三, 厘清身份困惑, 明确发展方向。多年来, 国企该以利润诉求为重还是以公共福祉为重, 一直争论不断。“上海方案”规定, 要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并按照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实施分类管理。竞争类国企,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国企, 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国企, 以确保城市稳定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 意味着不同的评价体系, 这为国企找对路、做对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四, 焕发企业家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国企改革, 最难改的是人。一直以来, 一些国企负责人“既当高官又拿高薪”。上海此次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中, 国企“去行政化”的导向引人注目。全面推行国企领导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这一系列举措意在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

淡化行政化色彩, 可以把创新精神和市场气息更多引进国企, 更让国企薪酬制度的制定有了更合理依据。此外, 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 无疑在制度上为敢闯敢试、创新创业撑腰鼓劲, 为竞争类国企成长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坚实舞台。

回首来时路, 国企前进的每一步, 无不以市场化为航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今天, 国企不再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的特殊企业, 而努力变身为与其分量相匹配的市场领军者和改革生力军。上海启动的国资国企改革, 让人对国企改革前景充满了新的想象。当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吹响, 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者、行动者,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 共同创造国企改革发展的新精彩。

国企国资改革 篇5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这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找准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加紧出台,改革重大举措陆续实施,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有力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要清醒地看到,国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有些还相当严重。尤其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大障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活力不足,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对国企的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央企母公司层面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制度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下一步要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就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简政放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认识到,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不是行政单位,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增强国企活力的前提是简政放权,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快向管资本转变,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是公司制,而以企业法注册。要加大股权多元化,推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合格的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混改促进国有企业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使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动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加快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用工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法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此外,还要加大正向激励作用,抓紧研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领导人员放手改革、大胆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国企改革还在路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改革中要大胆创新,改出新体制、改出新机制、改出新经验、改出新局面,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看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整个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很大的分量,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究竟应该放到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大,我认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应该放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搞活机制,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搞了三十几年,到底目前为止,我们的国有企业的机制与民企、外企来比较,机制不活的问题已然存在。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国际化,我非常赞同,但是,目前的这种机制,适应不了市场化,适应不了国际化。

所以,“十三五”规划里头,包括三中全会搞的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来看,我觉得现在应该出台的很多文件,应该好好的考虑,国企的机制怎么搞活它。让它充满活力,让它在国内国外的市场的竞争当中,有一个好的高效运转的机制。恐怕这个方面,应该需要多下点工夫来考虑,机制不活,可能国有企业将来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搞活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不管混改也好,参股也好,叫职工股权激励也好,各个方面,都要围绕着怎么样来把机制搞活,这是一个发力点。

第二个发力点是激励约束,现在我感觉到激励也是一个问题,不能光讲激励,也不讲约束,也不能光讲约束,而不讲激励。激励的问题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竞争力。不管什么企业,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用不好,国有企业搞的好,那才是怪事。所以,现在任何的企业不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管还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核心的点都在人才的竞争上,所以激励机制实际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怎么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么样凝成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企业发展壮大。约束就是怎么样依法办事,怎么样不能乱来,适当的做到有效的监督。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发力点应该在激励约束上,既要激励,也要约束,不能光讲一点,而不讲两点。所以,激励约束这一课应该好好的做做文章。

第三个发力点应该是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而且是很多还在重化工业,现在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在实体经济里头,已经是碰到了难题最大的,问题最多。如果转型升级实现不了,国有企业的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碰到一个大问题。所以,围绕转型升级,我们的所有政策的都应该形成合力,推动它,推进它,引导它。当然,这里边有企业自身的问题,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一个外部政策支持的问题。

第四个发力点,就是卸掉包袱。现在历史包袱还是非常沉重,现在像民企、外企,要想裁员非常简单,国有企业裁员非常难。现在你这些职工还那么膨大,都还得备着,企业办事备着,尽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中央企业利用不到300亿,到了12000亿,给国家交税交3000多亿,但是,它自身的历史包袱还非常沉重。十几年来,并没有解决掉多少历史遗留问题,报复还沉重,背着100斤跟背着1斤的来比赛跑,怎么跑。所以,我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我认为就应该放在这四个方面,要搞活机制、激励约束、转型升级、卸掉包袱。如果这四点做到的话,我相信,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国有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我估计会大受影响。这是我讲的一个,考虑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应该弄清楚它的发力点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当前推进国企改革中,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权责不一致,有一些什么都想管,管得又没有责任,有责任的又没有赋予这个权利,将来我就不知道,如果所有的改革权责不一致的话,最好搞失败以后,板子打到谁,打谁的板子。你也敢,他也敢,我觉得像这种改革,将来是改不好的。所有改革几十年的,都要经历过。从三中全会以后,所有改革我都经历了,我觉得一事一门,一权一责,这种对于搞好改革最为重要。

给你权利,你就要承担责任,你要承担这个责任,就必须有这个权利。所以改革当中的权责不一致,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这个改革,你也改一点,他也改一点的,到处都改,我不知道最后改坏了以后,改错了以后,谁来承担。这个问题,改革当中恐怕是要好好注意的。

第二,有些改革的决策,还是充分认证不够,听取的意见也不够,因此有些改革措施推出以后,就造成了决策与实际脱节。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做起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个,是能不能把普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能普遍的激发出来,第二个标准,就是在你出台的政策,是不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大家认为都好。第三个,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三点标准应该是检验一个改革政策好或不好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现在有些改革决策,我觉得可能除了以后感觉到大家还引起广泛的负面,这次我们就想一想,这个政策是不是充分的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是不是符合企业的实际,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

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横向不够协调,上下齐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有些政策你也出一个,我也出一个,甚至政策之间就有矛盾,上面说要这么干,下面不一定就这么干。所以,现在改革到了深水期,到了攻坚期,如果我们的横向之间、纵向之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之间要形成不了一股合力,我们推进的改革也会大打折扣。

第四个,就是改革的方向,以政策措施,有些也是有点矛盾的,方向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方向,但是,我们有些措施不一定是能够促进它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所以,这个矛盾实际上它是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带来的矛盾。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可能考虑很多这些政策、措施、决策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按照我们中央国务院对党中央提出的,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围绕这个来做。

第五个问题,就是以专项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改革跟不上,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绝对不是本身国有企业自身能改革的了,它不是单一的改革,国企改革的背后涉及到政府官员、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的改革。那么,这些改革要往前推,但是其他的配套改革又跟不上,所以,有一些改革可能弓都拉开了,箭发不出去,像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考虑,在考虑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时候,其他综合性的改革,配套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相关的这些改革,也怎么改。我觉得,这个工程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国企改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要考虑国企企业,也要考虑其他的改革。

第六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是,出台的改革政策,如何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看了出台的一些政策,三中全会方向提出来了,在这个方向的前提下,在细化一点。但是真正的要一落地,要一推进,好多政策还是很原则,这个企业,说老实话,企业现在好多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国企是不太敢去改。所以,出台的改革政策,怎么样的具体一点,要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觉得操作性还是不够强。

“十三五”规划里面,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那一步,我看完,坦率的讲,讲的很全。但是,我感觉到还是有点缺乏一点力度,因为有些话我看到那里边写的话,好多都是非常原则的话。因为“十三五”规划,总是比三中全会比以前出的指导意见,可能要更细一点,更实一点,恐怕这里面恐怕还得再做一些修改。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

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这是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同现场职工交流。新华社/图

关键词之一:两个不动摇

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

关键词之二:做到三“力”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关键词之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之四:三个“有利于”

习近平就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语境】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关键词之五:党建和改革同步

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关键词之六:坚持党管干部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承担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

关键词之七:防国资流失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要权责分明、协同联合,清晰界定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工作合力。要放管结合、提高效率,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制度、严肃问责,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语境】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关键词之八:改革薪酬制度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中央企业负责同志肩负着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使命,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正确对待、积极支持这项改革。

关键词之九:根除“职务消费”

习近平强调,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语境】2014年3月9日,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关键词之十:防谋国资暴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做指示,李克强做批示。这暗示一个信号,国企改革N个方案中剩下的9个,在短时间内不会全部出台,因为很多问题还需要讨论。

不过,解局君想聊的是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六次重要发声。

2014年10月24日,经习总批准,中央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在国务院设立,马凯任组长,王勇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国资委,张毅任主任。习近平给的指示是“领导班子要把国企做强做大,挡住私有化逆流,请不要辜负人民的殷殷期望!”自此,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11月13日,国资委党组书记张毅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会议提出了八项措施:一是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二是集中力量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有关专项改革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三是全力攻关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加快推进“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五是全面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六是抓紧开展对各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改革意见或方案的审核把关提醒工作。七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八是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正面宣传力度。

2015年1月5日,国资委党组再次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这次会议披露习近平的批示大致内容: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并表示,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表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的出现,成了判断国企改革成败的标准。

时隔一年,习近平4日再次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从这六次发声中,解局君看到三个共同点:

1、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2、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不断国企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全面加强国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不过,这一次的批示出现了两个新提法: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各类人才指的是哪些人,值得关注;二是首次将国企改革与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一、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情况

培训班开班以来,第一组在组长庄树新、副组长邬红兵两位局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机关党委计划和要求,认真学习丹华同志的动员报告,仔细研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广泛收集习总书记各类讲话,通过收看辅导报告和研读读本相结合、集中研讨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本局、处的工作实际,积极勇跃发言,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学习和交流,大家认为习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讲话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立场性,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军之路,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已形成一套成熟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一脉相承,包括党的建设、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内容;三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未来发展作出谋划,提出了两个100百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讲话体现了三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信心。习总书记讲话语言朴实、生动形象,接地气,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

这次培训,机关党委精心组织和策划,打破了原来以厅局为单位的分组形式,采取不同部门人员交叉混合分组的办法,我们第一组成员来源广泛,基本涵盖委内各业务厅局,大家在组长和局领导带领下,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极大促进了各厅局间的工作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联系,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培训目的。

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涵盖广泛,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既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研讨,围绕国资国企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体会和理解: 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国有企业又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实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资国企业改革将会大有可为。

二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国家较量实际上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2011年当我们国家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当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中央企业已达到45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央企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坚强支撑。

三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继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壮大的活力之源和动力之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是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国资监管的重新定位、混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的重大调整,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等事关国资国企业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条条框框,推动国资国企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企业降本增效难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下降,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投资拉动的规模效益和投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企业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中央企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控风险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五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近期央企主要领导违纪违规违法等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发人深思。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必须通过加强监督、加强检查、加强巡视,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才能确保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上述五个方面的论述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全面总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描述和勾画, 改革开放是实现愿景和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是实现愿景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建设是关系改革成败的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三、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思考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学习习总书记讲话、领会讲话精神,将永无止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大家表示要把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地把讲话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促进深化国资国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月5日,国资委召开党委会暨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主持会议,国资委领导出席会议,国资委秘书长、各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会议再一次原原本本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问题的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结合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批示、讲话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讲话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要反复学,逐字逐句学,每次学习都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在新年伊始再次学习,感到肩上担子重、责任大。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战 篇6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要围绕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公平竞争、国有资本流动、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等深层次问题而展开,构建起以管资本为主、以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为要求、以国有资本活力影响力控制力提升为内涵的新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资国企改革不仅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且影响着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的进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不仅可以为经济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为社会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如果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深化,其他的各项改革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经过长期探索与近几年精心准备,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已十分明确,相应政策已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力争在“十三五”结束能够实现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目标。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基本思路而言,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要向外资民资开放并要求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要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而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发力;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为此,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扫清障碍,并保持改革思路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从国资管理及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入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政企分开”)、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分开(简称“政资分开”)、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资企分开”) “三分开”的规划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行政层、运营层、经营层相互分权制衡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到“以管资本为主”。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按照“管资本为主”的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进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国资管理的两种不同职能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主体行使,尤其是产权代表职能更应强调由市场化的主体来行使。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是国资管理机构的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资管理模式,除了要推动国资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外,还要搭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并塑造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应以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为依托,把不依赖政府行政力量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塑造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

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及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强调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等入股参股或控股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从而实现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允许外资民资入股参股或控股,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当下中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迫切。当然,在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而言,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以适度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实现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在一般领域如钢铁煤炭设备制造等,可以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只保留国有资本的参股甚至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通过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可以推进这些领域及其他领域各种资本共同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仍可以允许少数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或行业,原则上都应该允许非公有资本自由进入。

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思路上,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授权主体,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是被授权的对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直接把国有资本运营权授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应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授权的运营主体,各级政府直接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授权。在直接授权模式下,政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且简单,各主体的职责权限比较明确,能够更好地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而且,直接授权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更符合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国资改革,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是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化的主体。为此,代表国家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并分级行使产权的各级政府,可以在本级政府辖区内组建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无行政级别,也得不到政府的行政支持,只作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体而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取消行政级别,从而彻底避免行政力量对公司经营的干预;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公司治理到高管人员聘用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经营管理;三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必须履行信息公开透明的义务,定期披露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四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还要落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要求,实现国有股权从某些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的部分退出甚至全部退出。

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求国资管理体制要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改革方向相一致,并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主张构建由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层、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国有企业经营的经营层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在三层次的国资管理体制中,国资管理机构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一个层次,应通过国资管理机构的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构建国资管理的行政层次,与这一层次的改革相适应,要实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使国资管理机构专注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国有资本运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各级政府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直接授权,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次,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履行产权代表职能,以产权纽带连接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从事国有资本的专业化运营;国有企业经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三个层次,应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构建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层次。

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三个层次按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资企分开的改革逻辑,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相互连接,推动国资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经营层主要通过国有股控参股的产权纽带实现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层的连接;国资管理行政层的构建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深化国资改革的要求而与国资管理的运营层和经营层相适应;各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国资管理机构应调整“瘦身”,按照小机构、大市场的模式发展成为依法专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小行政管理机构”,并剥离产权代表职能而支持“大资本运营市场”的构建,使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发展成为市场化的资本运营主体,使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从而发挥国资管理行政层对国有资本运营层和国有企业经营层的支持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十三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面大且影响力大,为了防止国资国企改革徘徊不前或改革“异化”,必须抓住重点与难点。从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的构建来看,应抓住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运营公司组建这一重点进行改革,力求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问题上尽快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作为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应率先明确其功能定位,并着眼于功能区分进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虽然都是被授权从事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但二者在职能上会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职能上可定位于纯资本运营,是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跨所有制、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不仅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且追求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在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大原则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依托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专业化资本运营人才、科学化的股权投资组合等,不断提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具体运营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的持股、国有股权的减持变现及各种资本运营技巧的运用而追求收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既可以对国有企业持股、增持、减持甚至变现退出,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持股、增持、减持或在获取收益后全部变现退出;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从事跨国投资和跨国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定位于产业投资的国有股权经营,其依托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产业布局上会各有侧重,就某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要在其国有股权分布的领域通过国有股权经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型或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以跨一个以上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产业领域,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及带动力的作用。

着眼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可以以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谓新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出资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未来3-5年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0亿—1000亿,设立2—3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后,中央政府还可以分次把一些产业属性不强、国有相对控股与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直接划转给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谓重组是指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少量国有资本增量注入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设立上要重视产业属性及产业升级导向,尤其中央政府层面的央企不仅分布在国民经济的若干大产业,而且往往都处于各产业的上端或上游。因此,哪些央企集团可以重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中央政府层面重组设立多少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反复论证,倾听多方面意见与建议。当然,通过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相对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而且,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应取消行政级别,并实现其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实行彻底地去行政化,使其成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向非公有资本的部分或全部开放,加大这些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所谓单一所有制领域是指不对外资民资开放或限制外资民资进入的产业或经营项目。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或国有企业相对垄断经营,如石油石化、电信、电网电力、烟草、铁路等;还有很多领域,虽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改变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控制的格局,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地铁等)、教育、医疗等,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进入的程度较低,难以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因此,要率先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效应。

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力度,二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力度。具体而言,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通过两种改革路径:一是单一所有制领域对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进入到这些领域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二是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引入非公有资本进行产权多元化股份制改革。这两种路径应该同步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主要是要求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进行引入非公有资本的股份制改革而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是对“国有股一股独大”进行改革,难点是国有股如何减持及国有资本如何退出。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中,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阻力之一在于行政干预。要坚决摒弃行政准入与行政批准的思维及做法,引入“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领域或行业,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只要没有“负面清单”公示,非公有资本都可以按“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进入到这些领域或行业进行投资。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

通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起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相适应的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久调不优”、“越调越失衡”的问题。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不再是调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而是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本流动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向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转变。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指国有经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调整,国有资本的流动是指国有资本依托市场化手段而进行的跨区域、跨国别、跨领域、跨产业、跨行业的流动,以及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流动。与以国有企业分布为依托的国有经济相比,在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条件下,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高得多;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越能契合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国有资本的进退就更为灵活。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有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更多依赖国有资本的流动而实现向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升的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不仅能大大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应定位于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定位相对接,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专业化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本从经营效率低下的领域和部分传统产业退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向关系国家战略的关键行业集中、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向效率高的业务板块集中。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

世界经济转型改变了全球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国内的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也在迅速崛起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此,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具体而言,一是“十三五”期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必须盯紧世界消费模式及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国际国内的经济转型方向,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通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积极推进这些领域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的更高要求。二是确保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相一致。通过国有资本流动引导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并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长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引领作用。引导国有资本流向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集聚效应。

通过国有资本流动机制的完善支持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

国资国企改革 篇7

如何在接下来的改革进程中抓住关键性环节“动刀”, 进而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建立?苗圩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最基本的思路是,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 首先须理顺出资人、决策人和经营管理人的关系, 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在致力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还须继续深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 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 有必要保持国家独资经营的也要加快公司制改革。

其次, 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 须尽快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允许企业员工持股。

第三个方面, 苗圩聚焦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 透露将继续推动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与企业脱钩, 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并健全国家出资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 健全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国资改革:领唱2014投资大戏 篇8

对资本市场而言, 新一轮的国资改革堪称“二次股改”。而据统计, A股市场中, 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约13.53万亿, 占A股整体市值的64.25%。分析人士认为, 随着管理层不断推出新的细化政策, 改革进程向横纵两方面深入推进, “国资改革”概念或将领唱2014年的投资大戏。如果本轮改革能够实质性推进, 其释放的制度红利有望有效提升股市的中长期估值水平。

国资改革箭在弦上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经济亟待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 新一轮国资改革正是核心关键一环。

最新公开数据显示, 2013年1-11月, 我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41.93万亿元, 同比增长1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约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8.2%;国有企业资产累计约90.6万亿元, 同比增长13.5%。目前中央企业中公司制企业的比例已达到89%,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比例达到52%。

展望2014年, 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回升基础并不牢固, 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下行压力, 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 而国有企业不少分布在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领域, 所以2014年的首要任务还是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本次国企改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可谓“箭在弦上”, 华泰证券提出三点理由:一是目前国有企业“行政化”的特征仍然明显, 不仅降低了整体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也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二是国有企业的优势垄断地位反而成为其经营活动效率低下的天然保护伞, 且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缺失, 无动力提高生产率;三是未来城镇化的推进要求完善的产业配套, 国企依然带有行政色彩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局部产业发展失衡、过剩产能大量涌现的恶果, 有可能会导致农民贫民化。

改革路线图出炉

2013年12月19日, 国资委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对外发布了国资委在落实国资改革精神上的初步思路, 其中“两个大方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七项工作”的表述描绘了国资委下一步改革的大致轮廓。

国资委日前在部署2014年工作时进一步表示, 将着力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事关国资国企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

据悉, 混合所有制是当前及今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实现混合所有制主要有4种形式。其一, 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可以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其二, 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其三, 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相对控股;其四, 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 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可以全部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 国资委将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 在具体实施中, 将实行“一企一策”, 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措施, 不搞“一刀切”, 这被业内视为本轮国企改革与过去30多年改革的最大区别。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业内人士认为, 上市公司并购基金以公司产业整合需求为指导, 对横向或纵向标的资产的收购、整合、重组及运营, 并以向上市公司出售为退出方式, 有望成为国企改革资产资本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改革红利的最大投资机会所在。同时国资委探索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激励方式, 这对资本市场影响巨大。

申银万国认为, 此前对国企的种种制度性约束将在本轮改革中得到突破。与此同时, 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在激励机制、降低竞争性行业国资委持股比例和资产整合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实质性变化, 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效果能够切实兑现在未来几年的业绩和效率的提升。

投资逻辑逐步清晰

据统计, 在A股市场中, 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约13.53万亿, 占A股整体市值的64.25%。分析人士指出, 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改革, 特别是国企改革, 推升了股票估值, 如果本轮改革能够实质性推进, 其释放的制度红利有望有效提升股市的中长期估值水平。

据广发证券的总结, 新一轮国资改革投资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出售股权, 大部分商业企业通过出售股权实行改制, 并购期间股价表现取决于能否控股或者是否有实施管理层激励, 改制后股价涨跌主要取决于盈利改善时间点、幅度和改善前PE。二是资产整合, 资产整合是未来国企发展方向, 一般资产整合后股价均出现大幅上涨。三是股权激励, 净利润率大幅改善推动股价大幅上涨, 股权或现金激励实施后享受估值溢价推动股价表现超越大盘。

鉴于国企改革的利益复杂性, 民族证券认为明年国企改革仅在共识性较强的几个领域推进, 一是国企的部分垄断领域将会放开竞争性业务, 如被几大石油公司垄断的上游油气资源、中游油气管道等将有望向社会和民营资本放开;二是推动竞争性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提高国企运作效率, 如股权多元化;三是成立一批国有控股投资运营公司, 以整合并集中更多国企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资国企改革 篇9

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方向

1.国资部门方案

根据国资部门的方案, 职能强大、权力广泛的国资委将被拆分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 从管理资产向管理资本过渡, 逐步淘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管理模式。在国资部门的方案中, 国资委拥有双层管理权限, 一个是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监管, 一个是通过管人、管事、管资本来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

对于国资监管的具体框架, 国资委认为应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基础, 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由这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能, 而国资委则对这些公司的核心成员进行直接接管。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 因此, 应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切实担起出资人的职责, 新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质上担任的是一种“配角”角色。鉴于很多主营业务突出的国有企业, 其集团总部本身既是一个管理总部, 又是一个国有资本投资运行总部, 这两个方面很难区分, 因此, 国资委的方案实际上对利益格局的变动并不大。

2.财政部门方案

财政部门认为, 应当削弱国资委的出资人代表职责, 强化所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职责, 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资委只履行监管者职责。而财政部门则与相关职责部门共同制定资本管理、动态调整、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财政部门还提出, 把“管资本”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要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股东的身份来参加国有资本投资运作等活动, 把现有特大型中央企业集团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一般竞争类和公共保障类的公司, 并且再进行细致化分类。在以往, 我国采用国家统一管理、分级进行管理的模式, 国务院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而依据财政部门的方案, 财政部门、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管理职能, 有利于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产权归属, 从而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全面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比较及建议

1.国资部门方案的实施难度及效果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有企业中的部分深层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如政企不分等现象屡见不鲜。

国资部门的方案主要是以现有大企业集团为基础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建立两个机构的国资监管方案。总体来说,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主要是基于国企集团公司而组建, 所涉及的利益调整相对会少一些, 因而其实施难度也较小, 这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国资改革推进难度, 但相应的, 其改革效果也可能不够明显。

同时, 因为国资委方案对国资委自身和央企的改动有限, 不敢触及更多的利益团体,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经营的深层问题。当前, 很多大型国企没有进行真正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始终抱着传统观念在运营, 如果不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就很难真正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2.财政部门方案的实施难度及效果

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国企既要执行经济职能, 又要执行政治职能, 如果国企追求政治职能而忽视经济职能, 就会失去经济基础, 成为无根之萍。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 财政部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用这种监管方式, 该方式能有效解决国资委职能定位不清、国有企业出资缺位等问题。

但是, 该方案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其涉及的利益关系调整比较复杂, 实施难度很大等。将国资委定位为专业监管者, 而不是出资人代表, 政府的相关职能和组织结构划分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面对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大型的中央企业, 这种大规模的政府调整是不太现实的。其次, 由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的国有资产与世界众多国家的国有资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在现有央企集团公司之上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则投资运营公司的经营风险会变得很大, 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也会危及我国特定行业的产业安全, 风险不容忽视。

3.关于对国资管理体制的监督

所有人缺位是以往国有资产监管的突出问题, 也是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国有资产出现的任何损失都要由国家来承担。其次, 在对国资管理体制进行监督时, 一般会对总资产指标进行衡量, 但定量标准依旧不够精确, 因此, 有必要在核定企业总资产规模的基础上明确国有资产“多”和“少”的精确指标;最后, 政府可以用市场化手段加强对国企经营者的监督, 拓宽国有资本监管的层次, 丰富国有资产监管的结构, 实现监管方式的转变, 尤其是要将全面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

三、结语

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及新经济形势的到来,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国有资产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财富, 其管理效率、水平都是影响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国有资产改革的不同方案, 择优去劣, 统筹全局, 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出谋划策, 确保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各界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决定, 当前的国资委、国有企业间将会有一个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入到其中, 从而形成三层次的纵向关系。针对此改革, 相关部门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建议方案, 以强化本部门对国资的管理。鉴于此, 本文研究了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比较了相关提议的优缺点, 希望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促进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郑小玲.构建福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12) :68-72.

[2]陈少晖, 廖添土.近年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问题的讨论与反思[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9) :26-30.

[3]宋立.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改革重点 (总报告) [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6) :2-27.

国资国企改革 篇10

企业如果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紧张不足的情况下仍持续进行大规模投资, 超越现有的财务投资能力, 极有可能会加大财务风险, 甚至陷入财务危机。今年来, 各行业“巨无霸”企业因超越财务投资能力进行投资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甚至破产) 的实例屡见不鲜。如曾经国内最大的PTA企业——浙江华联三鑫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仍进行大规模投资而破产清算;曾经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无锡尚德也因超现金流能力投资导致到期无法偿债, 最终被迫破产重整。

企业生产性质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 一方面, 如果不进行生产投资或是投入较少, 无法从市场取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 如果资产负债率较高, 并且现金流紧张, 企业举债进行大规模投资, 由此加大财务流动性风险。那么, 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财务风险过大, 这就需要通过投资能力预测 (投资额最大值) 以约束投资规模。

然而, 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 传统的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的投资能力预测无法考虑央企集团变革的因素, 逐渐变得不够全面、实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针对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对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尤其是央企集团) 影响深远。

首先, 通过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现资本集中管控。央企集团实际成为控股公司, 主要功能为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与投资融资。

其次, 集团生产经营功能主要由子公司实现, 由此增强了集团控股子公司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再次, 整个央企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集团资金安排的功能日渐凸显;最后,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原央企集团层面统一协调优化集团产业战略与业务布局, 央企集团中投资决策不合理、集团产业协同不足导致的重复建设与内部竞争等问题将得到改善。

区别于以往研究与实务探索, 本文的独特贡献在于:基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背景, 并结合最新的投资理论, 研究央企集团的投资能力预测问题。为改革导向下的央企集团“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高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全文布局安排与目的功能如下: (1) 引言:提出问题与理论、现实背景, 点明本研究的独特贡献; (2) 已有研究评述:回顾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依据相关投资理论辩证评述现行实务方法; (3)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 (4) 研究结论。

2 已有研究评述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回顾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2) 依据相关投资理论辩证评述现行实务方法。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是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 在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下 (不考虑现金存量的情况下) 根据现金流恒等式逆推出投资能力, 即“投资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根据投资规模约束等理论, 实务中现行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的投资能力预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Myers and Majluf (1984) 提出:信息不对称导致外部资金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企业投资支出更多地依据企业内部现金流制定。企业在确定投资规模时, 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率与财务风险, 限制投资规模。Tinbergen (1938) 认为:企业投资受限于预期利润。预期利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更多的投资。结合中国企业特殊情况, 陆正飞 (1996) 指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负债以投资的情况, 故此投资时需要依据负债水平约束投资规模。

然而, 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于国资改革背景下的央企集团。同时, 该投资能力预测方法也忽略了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非财务因素。因其未考虑内部资本市场、集团产业战略协同、集团与控股子公司不同的职能分工等因素变化, 预测出的投资能力与实际相差较远, 也远远落后于投资决策者行为的发展变化。

(1) 行为投资理论将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与企业投资相结合, 认为投资决策者自信、谨慎、从众等心理可能影响投资行为与实际的投资能力。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 认为管理层投资决策存在从众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 (2005) 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更大规模更频繁地投资。

(2) 利益相关者外在的压力也会影响企业投资能力。Jen sen (1986) 提出举债因素能够有效制约公司投资规模。Baker, Stein and Wurgler (2003) 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越高, 企业投资规模对股价波动越敏感。换言之, 悲观投资者情绪会通过股市制约管理层决策, 制约投资能力。

(3) 其他的诸如的分配现金股利 (Jensen, 1986) 、独立董事与机构投资者等治理因素 (Richardson, 2006) 、内部资本市场 (Stein, 1997;陈胜蓝等, 2014) 等都能制约投资能力。现有央企集团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过于局限于财务视角, 且不适用于国资改革背景下的央企集团, 与实际投资能力相差较大。实务中对于“基于国资改革背景与实务管理视角的央企集团投资能力预测”的需求日渐突出。

3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

不同实务做法与理论对投资能力本身的界定不同, 本研究无法穷尽影响投资能力的因素, 只是试图探索国资改革背景下考虑重要实际影响因素的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另外,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仅为思想框架, 并非计算模型, 旨在为央企集团实务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的思考角度。

3.1 投资能力预测的逻辑公式推导:央企集团实务中的现行方法

实务中普遍使用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是由现金流恒等式逆推出投资能力 (投资最大限额) , 原始公式如下: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预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预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公式 (1) 。

考虑上期现金存量, 预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没有实质的财务意义, 因此, 实务中通常将原始公式 (1) 修正为: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量+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预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预期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期末现金持有量, 公式 (2) 。

在给定资产负债率、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率的约束前提下, 欲得出投资能力 (投资最大限额) , 需要将公式 (2) 左右两边取极值, 得到公式 (3) :

预期投资能力=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流入-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

3.2 投资能力预测的改进与创新:基于国资改革下央企集团变化与其他因素

第一步改进:国资国企改革后的央企集团中, 集团公司实际成为控股公司, 实现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与重大投资融资, 而生产经营集中在子公司。虽然重大投资决策权在集团公司, 但是生产经营性质的投资 (而非股权投资) 需求实际源自经营实体子公司。

因此, 预期投资能力时需要区分主体是集团公司 (股权投资等) 还是其控股子公司 (生产经营投资) 。改进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中的部分考虑因素需要区分不同的预测主体, 尤其对于内部资本市场因素来说。原因在于:改革后的央企集团中, 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集团资金安排的功能日渐凸显。

一方面, 集团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调配帮助成员企业 (通常是控股子公司) 获取更多的投资资金 (Stein, 1997;王化成, 2011)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非正常关联将子公司资金调出用于自身或其他子公司更优的投资项目 (陈胜蓝等, 2014) 。

另一方面, 国资改革后, 集团将统一制定集团产业战略与业务布局以实现产业协同效应。故此还需从集团产业协同出发控制投资规模。综上所述, 需要在预测公式的右边加入“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 (调入为正, 调出为负) ”, 并且以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来限定投资能力得到改进后的公式 (4)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流入-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第二步改进:公式 (4) 所预测的投资能力是投资的最大额度, 然而集团还需要重视保证持续经营能力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李焰等, 2007;吴战篪等, 2013) 。保证可持续的财务能力首先需要保证持续经营的能力与适当的财务弹性。葛家澍等 (2008) 指出:财务弹性是指公司利用现金数额与时间分布的弹性应对现金意外需求的能力。

故此预测投资能力时需要加入应对意外资金需求因素, 即加入一定的弹性现金储备。同时, 持续的财务能力还包括持续的投融资能力。企业不能为了一次投资将全部剩余资金耗尽, 而错过了未来意外的投资机会。这部分因素已在弹性现金储备中体现。

本研究的弹性现金储备不仅包括应对财务风险的安全现金储备, 并且考虑了财务机会的积极现金储备。另外, 在确定为投资进行融资的方式与规模时, 需要权衡利弊。例如:不分配现金股利为投资节约资金也减少了股权融资的机会。预测中还需要考虑将融资相关因素取可持续的合理值 (通常小于最大值) 以保持持续融资能力。得到公式 (5)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最大流入-持续融资能力储备-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弹性现金储备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第三步改进:到公式 (5) 为止, 投资能力预测囿于传统财务指标的框架内, 并不能考虑实际投资中的非财务因素。借鉴行为投资理论, 预测方法还需要构建非财务指标的因素群以更贴近于实际情况。

管理层 (投资决策者) 自信、谨慎、从众等心理可能影响投资行为 (Malmendier and Tate, 2005;Scharfstein and Stein, 19 9 0) 。股市投资者情绪等利益相关者因素 (Baker, Steinand Wurgler, 2003) 、独立董事与机构投资者等治理因素 (Richardson, 2006) 、政治关联等也会影响企业投资规模。

考虑到以上非财务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无法将其穷尽, 这些因素多为财务框架之外的因素 (非财务因素也可能是部分财务因素的函数) , 可以通过构建逻辑函数的方法加入公式, 得到公式 (6) :

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预期收入*目标净利润率+预期折旧摊销-预期净营运资本增加量+预期利息费用化部分+预期长期资产处置损失+预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预期投资损失) +预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 (目标资产负债水平下预期权益与债务筹资最大流入-持续融资能力储备-预期债务本息偿还-预期现金股利支付) +预期初现金持有量-预期末现金持有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弹性现金储备]*非财务因素影响系数函数 (管理层心理与行为偏好, 利益相关者因素, 治理因素, 政治关联……)

第一,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

第二, 当预期投资能力计算值>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时:

预期投资能力=集团产业协同所允许的最大投资额

4 结语

本文以现金流恒等式为逻辑起点并在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 研究央企集团投资能力预测问题并构建了新预测公式。区别于实务中已有的投资能力预测方法, 本文不仅考虑了国资改革背景下集团与成员企业关系、内部资本市场、集团产业协同等新影响因素, 还从持续财务能力、管理者行为、利益相关者等维度改进预测方法, 使预测的投资能力与实际情况更相符。

研究提出的方法仅为思想框架, 并非计算模型, 旨在为央企集团实务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投资能力预测的思考角度, 为改革导向下的央企集团“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以避免高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另外, 本研究提出的新预测方法还有待国资改革后的央企集团进行验证。部分因素诸如价值创造、商业模式等因素未纳入考虑, 使得公式与方法本身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陈胜蓝, 王琨, 马慧.集团内部资金配置能够减少公司过度投资吗[J].会计研究, 2014 (3) .

[2]葛家澍, 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人、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J].会计研究, 2008 (5) .

[3]吴战篪, 李晓龙.企业集团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2) .

[4]Malmendier, U.and G.Tate.2005, CE O0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

国资改革的上海路径 篇11

上海世博中心四楼会议厅内,正在举行2013年度上海国资改革动员大会,座无虚席的听众席上鸦雀无声,有人频频落笔记录。

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方案,在酝酿了十个月之后,此时终于面世。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棋局中,破局的“棋眼”非国有企业莫属。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天的国企改革已然与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捆绑在了一起。

作为中国地方国资国企的“重镇”,上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率先公布地方国资监管改革路线。这是继200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之后,上海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又一次全面部署。方案由于承续着金融危机以来上海国资一贯坚持的“先行先试”思路,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公众广泛的关注。

多方调研最终定调 改革再启程

尽管《意见》的出台距离上一次改革意见已有5年时间,但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潮头堡,上海在最先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同时,从未停止自身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探索。

这可以从20年前上海国资委成立之时说起。

1993年7月16日,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12月18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出1993年第1号、第2号、第3号文件,分别批复同意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组建上海市纺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授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统一管理经营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国有资产。是为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行业局改制的第一步。

1996年,上海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撤销行业主管局。为了整合部分国资国企,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重组、上市成为这一时期上海国资国企的“标准动作”。到2004年,上海88家含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益697.41亿元,占经营性国资总量的13.63%;主营业务收入2284.63亿元,约占全市国有企业的1/3;国有股权益净利润相当于全市国有企业净利润总额的43.79%。

2008年,上海“9号文件”发布,明确了当时上海国资改革方向:坚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加快推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国资多层次、大范围流动,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等方面。

2008年到2013年,上海国企在分类监管、资本融通等方面的尝试事实上已经开始为新一轮改革开始铺路。目前,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已由2008年17.8%提高到了2012年的35.2%,61%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性领域和优势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国资国企通过整体上市,明确了主业,优化资源,扩大规模。其中上海建工、上海汽车、友谊股份、上海医药等纷纷实现了核心资产的整体上市,当然其中也不乏国资退出竞争性企业的例子,如上海家化。

2013年2月,新一轮改革开始酝酿。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动员会上说的那样:“上海已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而改革就意味着不可能有“皆大欢喜”的局面,意味着不仅需要浅犁更需深耕。为了找到国资国企发展软肋,打开改革的突破口,上海市委将“深化本市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常委会6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3月,调研工作正式启动。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和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逸波率队课题调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上海市各部门按照“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分类监管、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跨国企业、深化企业改革、改进国企党建、探索政策创新”8个专题,分别组成调研小组,走进国企,开展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后,韩正、杨雄指示,要求认真按照中央精神进行修改完善。“20条”最后审定中,韩正逐字逐句审读,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整个调研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国务院国资委分管领导担任课题组顾问,主要司局负责人逐条审改。

调研过程中,共召开40多个座谈会,征求人大、政协、委办区县、企业集团、专家学者等600余人次意见。可以说,整个调研过程为方案最后的定调寻找了重要依据。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去行政化的主线

《意见》一经公布,人们便发现了不同。此轮改革突出国资改革,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成为本轮国资改革的核心。从之前的“国资国企改革”到如今的“国资改革”,一词之差背后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只对国资增值保值负责,不再过多干涉国企的具体事务。

在动员会上,韩正强调,要为国企松绑,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多管、管少、不管”。具体地: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管资产转向管资本,这个说法背后是有深意的。”参与过《意见》审议讨论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国企》表示,“管资产更多是使用价值对象、企业组织平台对象。管资本更多是价值形态对象和市场流动能力,本质上是资本的运作能力。”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则认为,当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两者将从原先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民事主体间的契约关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的视角来看,推进民事主体间的契约关系的形成显然更符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去行政化的核心就是放权,首要的就是企业的人事权。韩正特别强调,要完善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任职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人来干企业。

nlc202309031920

只有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用人、选人,才能激发起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与《意见》同时发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企业领导人任期制的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则明确上海国企一把手将面临三年一考。知情人士透露,针对《意见》,下一步,上海还将发布四个配套文件,形成组合。

“和资本有关的、和出资人有关的,才是我们要加强的监管。”韩正说,“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国资流动平台:2014年实质性运转

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很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7.4%;2012年,上海市地方国企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各项税金占全市总量都超过了五分之一。

韩正表示,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上海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比如,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为此,在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中,国资流动平台被重点提及。张晖明向记者介绍,所谓国资流动平台,无非两类,一是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根据计划,上海将逐步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对于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股权和部分非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运营管理,上海国资将以此为抓手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

而在《意见》公布前,“国资流转平台”曾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新加坡“淡马锡”管理模式的舶来品。在此次会上,韩正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他指出,改革不是简单地把企业一卖了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其他模式。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

据了解,上海将建立统一的国资流转平台,并在2014年内首选1~2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启动实质性运转。

现已经确定的一家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国企》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发现,公司由国盛集团与上海国际集团这两家平台共同组成了上海国资管理的产业、金融“双平台”模式,主要任务是盘活国有存量、促进国有股权流动和确保国资保值增值。早在2011年,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运作了上海家化的股权交易。在此番政策落地之后,该公司将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管理平台,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然而,公司至今尚未有任何明确的动向。

有学者指出,上海欲搭建国资流动平台,是对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响应。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资管理提出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然而,由于目前国有上市公司都在集团公司名下,这样的架构下要实现国资便利、有效地进出,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因此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统筹会更加合适。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对《国企》记者解释,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减持,补充资金进入社会保障等领域。

目前《国企》记者向知情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建成的国资流动平台将只对国有股权实际控制产生影响,而国资委与企业的监管路径以及对干部、资产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权限不变。国资流动平台也不会参与企业的内部管理。

分类监管: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为更好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此次改革在国资布局方面做出重大改革以求突破。而选择这一改革途径正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韩正表示,要凸显国有企业在先导型、基础性、新兴产业中的集中度。《意见》要求:“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对此,张晖明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要培育的产业,需要有一个财政投资的铺垫期。这个铺垫期投资的成本通常情况下需要政府引领,由国有资本来承受。正是为了集中资本力量,发挥引领作用,既有的国有资本配置在竞争性领域可以调整退出,转而投向新兴产业领域。”

“任何资本合理的投资方向都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规划下进行,包括投资风险、专业化程度、利润回报等因素的结合。简单归结为一点,便是资金效率优先。”马泓认为,从文件提出对国资布局80%以上国资集中的考量可以看出。在此次目标产业里,前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旦阶段性出现资金下降,就会对国有资本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执行力。

《意见》指出,改革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其中竞争类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成为国际国内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将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

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明确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并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监管,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在具体企业划分上,上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汽、电气等多数集团将划入竞争类企业,国盛、临港等属于功能类,城投、久事等属于公共服务类。目前在市国资委系统市管企业中,竞争类企业户数占67%,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91.5%和84.9%。

多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认为,分类监管是改革的最大亮点,对他们产生不小的触动。

“在明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同时,只有突出企业市场属性,监管才能有的放矢,而这本身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对《国企》表示,“在这之前,国资的经济运作制度基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经营参与度和控制力较强。这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更多倾向于市场化的经营,向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竞争类企业需要及时调整和适应。”

nlc202309031920

“功能类公司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更多是保障政府重大工程的转向任务,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类企业,应当在项目经营与政府任务之间相互协调,国资委适当减少监管,并引导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而对公共服务类公司,涉及国防安全、社会安全、保障性设施建设的企业,应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利用,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马泓表示。

在张晖明看来,国资分类管理是一个方向。对于那些竞争类的国有资产可以果断选择退出变现以减少风险,比如上海家化资产的“整体转让”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分类监管也意味着对于管理班子也要有相对应的考量。对于竞争类企业,上海将仅管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三个岗位,有的企业总裁也将尝试放手市场化,经理层副职以及相应党群干部不再“市管”,管理层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这意味着在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将成为激活国企活力的突破口。

《意见》中称,将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然而,马泓指出:“此次改革明确了竞争类企业要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符合市场化经济的精神。但是,这对于一直以来习惯于服从组织安排的任免方式的国资体系而言,要完成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

改革关键:如何牵住“牛鼻子”

上海国资改革方案刚刚公布,尚未实施,现在评价为时过早。事实上,上海如何在三五年时间内培育数家资本管理公司和跨国集团,或许这才是改革的“牛鼻子”。

《国企》记者从公开渠道获悉,2013年一季度,上海国资旗下控股企业共有55家,其中涉及资本运作的企业有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数家公司;8月,国盛集团和长江计算机集团重组,两家公司集团总资产已经接近600亿元。

“如果按照上海国资改革的思路,那么这几家公司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动作,对国资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海通证券分析师李婷对记者表示。

上海国资系统一位负责人透露,上海国资已经在不断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包括上海城建、上海建工、上海交运等大集团整体上市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上海国资的整合将向纵深化发展。

就在上海国资委发布《意见》会议前后,旗下上市公司已纷纷采取行动,可谓动作频频。

2013年6月开始,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纺织集团等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11月27日,光明食品董事长王宗南离职。11月28日,联华超市董事长马新生和财务总监徐苓苓双双辞职。

10月28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

12月11日,兰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兰生集团和东浩集团将实施联合重组。12月13日,重组后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该举动也被认为是上海国资系统将要开始的新一轮并购的序幕。

2013年12月16日,光明集团旗下的上海梅林发布公告称,拟向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114名员工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725.4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5.46元。

然而,新政效果的不确定性来自没有现成的样本可以借鉴。如何保证10万亿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面对这两年仅2%的收益增长,上海国资改革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敲响了警钟:兰生股份和上海梅林的财务报表上每股经营现金流都出现了负值。

张辉明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在任何地方国有企业中,都有经营得好的国企,也有经营亏损的企业。好的企业可以吸收更优质的资源,而差的企业如何处理,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在上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上广电的例子跃然眼前。这家曾经员工人数达2.5万人,堪称上海最大国有集团。由于负债数额巨大,最终被上海仪电集团接收债务,并通过上海东方传媒借壳上市。它也从上海国资企业的名单消失。

“不论民企还是国企,如果不思变革,最终都会重复上广电的命运。如梅林和兰生这样的企业,如果维持原状,或许也会走到亏损那一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行变革。因为,谁也不愿意见到第二个上广电。”上海国际集团一位管理者如是说。

国资国企改革 篇12

一方面,通过组建、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从事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公司证券发行等业务。另一方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也有助于把“老板”和“婆婆”职责分开,把监督与管理、监督与运营分开,形成权责清晰的三个层次架构。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增强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经济效益。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机制。省属企业目前已具备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按照《决定》“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逐步建立外部董事过半、制度科学、运作规范、充分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

上一篇:处境与风险下一篇:汉语拼音总结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