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2024-07-03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共7篇)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篇1

关于印发《上海市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工作规则》的通知

沪国资委统[2009]156号

各出资企业、委托监管单位、市属国有企业,各委、办、局,各区县国资监管部门: 为规范本市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工作,方便企业对照执行,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现将《上海市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工作规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并及时反映工作中有关情况和问题。

二〇〇九年四月三十日

上海市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本市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定义)

本规则所称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以下简称一般股权审计)是指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所规定的改制事项以外的股权变动事项,包括不改变企业性质的股权转让、非同比例增资、减资,合并、分立,无偿划转,重大资产重组等行为中,委托具有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资产质量等基本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并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的活动。

改制事项的财务审计工作按照《上海市国有企业改制财务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沪国资委统[2009]153号)执行。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国有企业开展本规则第二条所涉及的一般股权审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四条(工作管理)

市国资委依法对企业一般股权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一般股权审计工作原则

第五条(工作原则)

本市国有企业开展一般股权审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一般股权审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做到合法合规。

(二)客观性原则。一般股权审计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资产质量,做到信息真实。

(三)成本性原则。一般股权审计应规范开展中介机构的选聘和委托工作,降低企业的成本,做到公开透明。

第三章审计委托管理

第六条(委托主体)

一般股权审计的委托方为股权变动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经股权变动企业股东会授权,由股权变动企业的董事会委托。

第七条(选择)

委托方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招标等公开方式,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工作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八条(事务所资质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条件应符合《上海市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规则》(沪国资委统[2008]758号)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资质条件另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审计费用)

审计费用由委托方承担。另有约定的,按约定确定审计费用的承担主体。

第四章工作内容

第十条(审计依据)

受托会计师事务所应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以及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

第十一条(审计基准日)

一般股权审计应以企业股权变动方案确定的基准日作为审计基准日。

第十二条(审计范围)

一般股权审计的范围为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或《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二年又一期财务报表(是指审计基准日前二个完整会计及截至审计基准日止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

股权协议划转或无偿划转的审计,经国资监管机构批准,可以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或《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一年又一期财务报表。

凡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应当包括企业母公司财务报表及合并财务报表。

第十三条(审计对象)

一般股权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母公司及所属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企业、单位。

第十四条(审计事项)

一般股权审计的内容应按照财务决算审计的要求执行,并充分关注以下审计事项: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情况;各项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和计提基础;企业或有事项、期后事项、资产抵押及承诺事项;业务约定书中明确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等。

第五章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工作方案)

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经授权的委托方应在审计委托之前,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事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方法及时间进度安排等事项。

第十六条(备案程序)

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经授权的委托方在完成会计师事务所选聘工作后,应及时向所属企业集团备案。涉及股权变动企业的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一般股权审计,企业集团应向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七条(备案材料)

备案材料主要包括:

(一)一般股权审计备案表(附件);

(二)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有关决议或批准文件;

(三)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情况及会计师事务所资质证明。

第六章审计报告

第十八条(报告使用)

审计报告仅限于企业一般股权变动目的使用。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会对企业估值有较大影响的审计报告,不得作为一般股权变动的依据。

第七章工作责任

第十九条(企业相关部门责任)

在一般股权审计过程中,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内审机构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得损害股东的权益。

第二十条(审计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二十一条(国资委责任)

市国资委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对企业一般股权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限入制度)

对在一般股权审计中存在重大错漏、应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项的,以及存在弄虚作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再从事本市国有企业各项审计工作,并向行业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后续监督)

在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管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市国资委将会同有关单位开展责任追究工作。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责任的,按照本规则第二十二条处理。

第二十四条(追查责任)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未履行规定程序、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国资委或企业集团将对企业责令暂停一般股权变动工作并视情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其他行为)

本市国有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发行债券等事项中涉及的财务审计工作,参照本规则执行。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区县管理)

各区县国资监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解释)

本规则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施行)

本规则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关于规范本市国有企业改制中财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沪国资委统[2006]177号)同时废止。

附件:国有企业一般股权变动事项财务审计备案表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篇2

一、财政、国资两类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现有政府审计资源严重制约了政府审计目标的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 结合现行财政与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划分, 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对象约3万个以上, 还不足按照审计法要求纳入被审计单位全国80万个的4%。然而这3万个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被审计单位的70%左右。但由于目前政府审计力量不足, 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其中的3000个, 审计覆盖面约10%, 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从未接受过审计。根据相关中央预算单位应执行审计的情况, 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 每年只能审计50%左右, 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 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 每年只能审计20%左右。

政府审计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 通过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 检查相关经济事项, 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来实现“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政府审计监督目标。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 我国对政府审计的期望会进一步提高, 政府审计任务更加繁重如“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 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才好, 其他对象争取每5年审计一次”。由此, 政府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政府审计需求的矛盾, 客观上要求将两类监督资源进行整合。

2. 将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实现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多元共治。科学的、复合的、多元共治意味着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由部门监督转变到功能监督。然而, 在我国更多的是部门监管且部门监管割裂, 如食品药品监管“九龙治水”、国资监管“五龙治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与评价“六龙治水”等等。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部门职权交叉、“多头执法”现象, 导致了权责不清, 容易造成各监管部门看似分工明确, 但实际并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利可图时多家监管, 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则都不监管。一旦发生问题时, 各监管部门相互推责, 使监管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同时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联动, 容易造成监管工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将财政、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 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政府监督是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二、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两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的动力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监控与制约系统,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治理目标内生性决定了政府审计目标。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和整合政府监管职能, 探索功能性监管, 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大监管体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将政府审计资源与政府监管资源整合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

有效的功能性监管需要政府打破部门界限和职能分割的籓篱, 整合各部门资源以整体、协同、联合的形式来组织监管工作, 减少交叉监管;改革权力运行模式由单向、强制、刚性向互动、合作、包容的转变, 摈弃“职能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将直接监管、授权监管和委托监管三类监管方式创新性地加以融合, 以功能为基础, 将各部门相近或相似的功能整合集中, 通过授权监管、委托监管来减少交叉监管。

公共权力的配置与监督是国家治理的主题。实现国家善治, 要求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以政府审计“预防、揭露与评价”功能为基础, 减少直接监管, 科学的实施授权监管与委托监管, 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2.“三法”为政府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5) 、《企业国有资产法》 (2009) ,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分别与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在监管对象、目标上交叉重叠。正是在监管对象与目标上的交叉重叠, 为我国政府审计资源与其他政府监管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现实的与坚实的法理基础。

3.“财政大监督”与“国资大监管”的监管改革与派出审计局的设立为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大监督”自2010年实践以来, 极大的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是财政监督与时俱进的体现, 其要义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 旨在实现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检查与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新机制。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构筑国民经济安全的微观物质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有资产监管科学化。“国资大监管”能避免“五龙治资”, 通过拓宽监管范围, 逐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四位一体”的财政大监督, 以“主业核定、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和财务评价、产权管理、监事会监督、风险管控”为主线的“国资大监管”工作闭环, 以及派出审计局的居间性质, 为财政与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扫除了障碍。

三、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对策

1. 财政、国资监管计划与政府审计计划的沟通与整合

根据《财政检查工作办法》 (2006)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3)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的规定, 财政、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实施检查监督时, 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与上级部门要求, 确定下一年度工作重点, 编制年度检查监督项目计划。因此, 财政部门、国资委在制定监管年度计划时, 加强与相应层级的政府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相似监管目标或同一监管对象, 从监管起点进行整合, 避免监管功能的缺位与重复。

2.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信息交流与共享

(1) 交换相关检查监督文本记录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交换文本记录包括各自的检查工作底稿以及结论报告。在我国, 财政部门与审计机关、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监管职责范围、目标上存在重合。在部门之间监管计划协调的前提下, 由于业务的关联性, 交流工作底稿与结论报告, 有利于较少重复检查监督。

(2) 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实时共享相关信息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任意部门或机关执行检查行为时, 对所知悉的敏感信息要通报给联席单位, 联席单位之间要做到相关信息自由及时共享。

3. 协同性工作支持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执行检查监督时, 要密切配合, 形成监管合力。如对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时, 审计机关延伸到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而预算单位可能属于国资监管对象, 所以此时需要国资部门进行协同性工作支持。

4. 事后支持性跟进与反馈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通过检查监督形成检查监督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违规的揭露, 也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的经营管理建议。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对所揭露的缺陷性质、范围以及整改措施都很关注。它们都有对所有重要或重大缺陷赋有监管责任, 以“一方监管为主、其他共享事后监管信息”的联席的方式, 共同监督所报告缺陷的改进措施及其结果, 减少监管资源的浪费。

5. 人力资源培训的合作与协作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共同的责任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尽管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它们检查监督的基础却是相同的, 即都以资金流为基础。这种以资金流为基础的检查监督方法, 为三者共同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培养提供了可能性。故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应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调用等方面加强合作与整合, 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6) :60-72.

[2]陈骏, 吴青川.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的国家审计治理功能[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1) :22-27.

[3]宋常, 王睿, 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1) :10-15.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篇3

专家认为,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央企境外投资正进入风险高峰期。央企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风险防范应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的亏损事件屡见报端。如2010年10月25日晚间,中国铁建发布公告称,公司承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亏损达41.53亿元。

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588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当年海外的并购亏损达到上千亿元。

2011年3月,四大央企中国中冶、中国铁建、中国建筑、葛洲坝在利比亚搁浅的在建工程总金额就达人民币400多亿元。后来虽然有所赔偿,但中国企业最终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过只有4亿元而已。审计署2011年5月发布的一组公告显示,多家央企境外投资出现亏损。

2011年7月,中铝宣布,“澳大利亚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而无法继续进行”。中铝在此项目耗去近四年时间,并可能将损失3.4亿元。

区国资委2018年工作计划 篇4

区国资委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自治区国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和全面加强国企党的建设两大关键,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强化出资人监管,形成监管合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围绕“六大基地”和“七网”建设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国有企业;加快落实全国、全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是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按照18项权力清单和18项责任清单,该管的不缺位,不该管的不越位,切实做到“三个归位于”。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力争2018年上半年将首批具备条件的25户企业完成脱钩改革,4户企业纳入国资委直接监管,17户企业由国资委委托部门监管,4户企业国有股权划入国资运营公司,实现自治区本级90%以上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切实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外派监事会当期监督、事中监督,深化机关内部改革,形成前台发现报告问题、后台核查整改的监督工作完整闭环。整合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企业内部巡察等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工作合力。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二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搞活存量、做大增量,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的整合,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筹划组建旅游投资、对外投资贸易、农牧业科技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推动国有企业把发展方向和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积极服务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呼包鄂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积极参与“六大基地”和“七网”建设,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国有企业。

三是加快企业提质增效瘦身健体。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加快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包钢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工作方案落实,积极开展区属企业互联互促互保互助,抱团取暖、共渡难关。设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压缩企业层级在三级以内,减少法人户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企业改革发展上。

国资委工作总结与来年工作思路 篇5

国资委工作总结与来年工作思路

一、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和亮点

2013年,市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十大举措”决策部署,着力增强国资监管能力,引导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助推政府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全年任务,为我市“赶超发展、再创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一)国资公司规模实力迅速增长,国有投融资平台作用有效发挥。一年来,我委通过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加强投融资人才引进,指导培育新的融资渠道等举措,引导帮助国企全力完成投融资任务。截至2013年底,我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3家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1358.28亿元,同比增长23.8%;所有者权益651.83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资产超百亿的国资公司已达6家,市城投集团超过320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0.28亿元,同比增长20.1%;累计实际完成投资316.30亿元,占市本级政府性投资一半以上;实际完成融资356.39亿元,其中企业债、股权票据等非银行贷款融资比例占52.46%,国资公司已成为政府性项目建设投融资主平台。

(二)全面开展制度修编,打造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升级版。全面开展原“1+11+8”制度体系修编。原温委办发〔2011〕87号文件共有11项制度,本次新增了6项、修订了4项、4项保持不变,修订后制度增加到14项,共4万7千余字。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同时,与之配套的国资委发“8+3”监管制度,以及55项办事流程也已全部修订、编制完成并印发,国资监管将更加规范。

(三)研究二级企业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提升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划转中介机构及设计监理类企业重组规范,全部完成设计集团挂牌前期工作。创新出台二级企业“1+3”分类管理文件,指导国企按投资建设、资产运营和生产经营3种类型对所属企业分类管理。出台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两套工作规程,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制衡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第一家市级国企集团由国有独资向多个国有股东的改造,引进省金控集团入股温州金投集团。

(四)打造国企党建人才保障工程,招才引智等工作成效显著。组织开展国资系统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完成14家市级国企党政校规范化建设,举办2013年国资国企文化月活动,近5000人次干部职工参与。与北大、浙大等名校合作举办了6期培训班,参训379人。组织国企组团赴多个城市的“985”、“211”大学招聘,反响良好。

(五)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为国资公司搭建项目平台。出台国企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引导建立国资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国企先后赴北京、杭州与央企、省企对接;牵头组织国企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浙商大会”,“2013年XX*台湾合作周”等推介活动,项目被省国资委列入重点推介名单。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4个,其中内资19个,外资5个,到位资金分别为12.6亿元与980万美元。

(六)围绕分类考核要求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有效发挥引导激励作用。结合国资公司定位和方向的转变,首次引入分类考核办法,13家国资公司分别按投资类(4家)、经营公益类(9家)两大类别考核。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同升降”落实机制,根据2012考核结果,6家业绩考核为a级的企业有关人员薪酬增发原水平5%;5家b级国企持平;1家c级与1家d级国企分别下降5%与8%,业绩考核结果有效导传递到国企基层。

(七)完成市属企业国有产权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产权管理全覆盖。提前完成包括县市区在内的全市886户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基本信息重新录入工作,摸清全市国资家底,建立起企业国有产权“产权树”结构体系,并完成新系统试运行,实现市属企业国有产权的三级管理,实时把握企业经济行为和股权流动情况,实现产权管理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

(八)实施国企采购阳光工程,为国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优化全国首创的“国有企业采购管理”,通过完善采购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严格自行采购行为等,不断增强国企采购透明度,全年共审查完成采购项目、采购方式55项,节约资金2842万元。

(九)扎实开展三大专项检查,规范市属国有企业廉洁从业行为。针对14家市属国有企业落实《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利益冲突回避制度”以及“资产租赁管理制度”的情况,组织开展三大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三方面问题督促相关企业提出五方面整改措施,有效企业规范廉洁从业行为。

(十)建设国资监管信息化云平台,提升国资管理信息化水平。借助网络技术,建设覆盖各国资公司的“国资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资产、财务、人事、廉政等全部信息纳入联网监督与实时管控,系统已于2013年底试运行,并成为我市电子政务管理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14年重点思路

2014年,XX市国资委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探索地市级国资改革。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我委将认真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贯彻,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谋划温州国资、国企下一轮改革蓝图与规划,认真探索相关改革路径。

(二)适时调整国资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投资方向。按照市委十一届五次与六次全会报告精神,适时调整国资公司投资的定位和方向,包括逐步退出竞争类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政府公共品的供给,防止过度投融资。同时,将通过新的业绩考核办法的实施,对市属国企实行分类考核,改变业绩考核的纯投资导向。

(三)多管齐下促进国资公司可持续发展。支持做大主业,出台并落实《市属国有企业主业管理办法》;提升企业经营能力,确保利润增长,实现足够的现金流保障投资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严格控制融资规模及成本;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四)抓好“招资、招才”借助外力壮大我市国资。统一建立“招资”项目库和“招才”需求库。同时,搭建“招资、招才”平台,主动与央企、省企对接,争取在高速公路、港口、燃气、轨道交通、能源等领域引进大资本、大项目。

(五)从完善制度入手,全面提升国资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国有产权、财务监管。在完成全市所有出资企业产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产权基础管理市本级全覆盖体系。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财务决算审计、对外捐赠、财务负责人委派、财务风险控制等关键财务领域的监督。并重点围绕强化工程建设领域监督、企业租赁行为监管等环节,出台专门监督程序或细则,加强廉政监督,确保国资不流失。

一、2013年亮点工作

2013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十大重点项目为抓手,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省低收入农户监测调查工作先进集体,XX市法治政府工作、节能工作、扶贫开发工作、政务信息工作等先进单位(集体),XX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等,获市直单位2012优秀管理创新项目二等奖。主要亮点工作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全市发展战略及领导决策需求,及时跟进提供针对性服务,发挥了重大决策参谋作用。截止目前,市统计局共撰写统计分析、信息715篇,得到市领导批示31篇次;调研分析获省、市奖项8项,其中一等奖4项。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坚持季度全面分析、重点领域专题分析,新增月度分析,及时跟踪掌握主要经济指标动态以及部门统计指标,提前预警,为党政领导把握经济形势提供参考。建立gdp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提高gdp核算数据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该做法被国家、省统计局推广。加强海洋经济统计监测工作,获市长重要批示,XX市联合调研组来温学习交流。二是做好党政领导决策参谋。按月收集全省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编制横向比较表,供市主要领导参考,被多次肯定并引用资料。开展温州与杭甬绍台对比监测分析,及时反映温州与标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情况。开展“扶工兴贸”、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有效投资、城乡统筹发展等4个专题监测分析,报领导决策参考。完成《2012年以来温州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作为市委中心理论组务虚会学习材料。编制的《温州经济发展图表》作为市委经济形势分析会惟一指定材料,这种创新方式广受好评,在鹿城、文成等地推广。三是抓好民情民意重点调查。完成市民最关注热点问题、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效能评价、浙商回归发展环境、“六城九市”、“幸福社区”创建等民情民意调查项目23项,调查对象达到25万人次,居全省前列,越来越多的部门将民情民意调查引入到部门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首次编印《2012温州民情民意调查报告选编》,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四是服务考核考绩工作。按考绩办要求及时提供2012年104家市直单位工作绩效民意调查考核得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各单位考核得分。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完成11个县(市、区)2012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分析。做好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耕地保护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考核工作。配合做好市直考绩法的完善和细化工作。做好半各项考核工作。及时向市考绩办提交月度、季度相关排名指标数据。做好全年九大主要指标排序工作。

(二)突出抓早抓实,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统计局高度重视,强化经济普查政府行为,在全省率先抓好普查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工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宣传活动,在全省独创对重点乡镇“一把手”进行普查业务知识培训。扎实开展前期调研工作,9篇调研报告被国家局采用。及时组织业务骨干对各县(市、区)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督查指导,高质量完成普查区划分和电子地图绘制、单位行政登记资料收集整理和比对、规范单位基础信息工作,基本达到了“单位摸全、行业摸清、总量摸准”的要求,为普查登记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因我市经济普查前期工作扎实有效,乐清柳市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区,8月下旬圆满完成了省级综合试点工作任务,受到省经普办充分肯定。

(三)狠抓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有效促进投资统计创新提质。完善投资考核办法及统计制度,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我局投资统计考核工作汇报,9月开始按新办法做好投资主要指标月度排序工作。提请市两办联合印发《XX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监督办法(试行)》(温委办发〔2013〕28号),把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常规工作,在全国全省都属首创之举。市政府牵头组织两轮全市投资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共检查243个项目,整改110个项目,立案查处7个单位,检查结果由市府办发文通报各县(市、区)政府,市统计局及时督促抓好整改,其力度和规模均属全国罕见,有力保障了投资统计数据质量。配合做好省统计局对温州的三次专项检查,得到省局好评。加强投资统计分析,得到市主要领导肯定,如市委书记陈一新对《我市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作了重要批示,市委办《温州信息》第58期全文印发,分析主要结论及重要数据被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采纳。杭州、丽水等统计局来温考察学习。二是服务业统计不断完善。积极捕捉当前我市服务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热点及苗头性问题,开展调研分析,获市领导批示11篇次,为市政府出台若干扶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如《2012年我市担保业经营业务大幅回落》报告上报后,市委常委朱忠明带队开展专题调研,促成市政府出台“升级版”的《进一步处置化解风险企业担保链问题的若干意见》,扶持担保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报告,促成市政府出台“升级版”的扶持电商企业发展政策。拓宽服务业统计监测领域,率全省之先在鹿城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统计监测试点;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首次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统计调研;定期开展小贷行业、担保业等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强化企业定期检查、新增限上单位排查两项常态化机制,全年新增限上单位700多家,新增单位数居全省首位。三是节能降耗预警落实到位。完善能源核算制度,加强节能降耗监测分析,按时保质完成各种考核的数据提供。在国内地级市首创节能降耗月度预警监测制度,提高了区域节能降耗的监测力度。建立节能降耗“红、黄、绿”灯三级预警通报制度,弥补了我市节能降耗非季度月份监测预警的空白。同时,积极探索研究低碳经济的统计模式和指标体系。四是加强各专项统计监测评价。粮食生产统计监测创新电子地图绘制方法,在全省粮食监测总结会议上做专题经验介绍。高度重视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工作,由全省排名末位上升到第5位,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得到市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做好低收入农户、社会发展水平、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文化发展指数、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投入产出调查、5‰人口变动和群众安全感调查各项工作。五是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企业一套表直报工作顺利并轨,相关工作经验被全省推广。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有序实施,在省总队组织的分省账本数据质量集中互查中位列全省设区市前列。对居民消费价格中特殊规格品价格采集方法调研成果,省调查总队决定在全省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推广。提出生产者价格中规格品、电子台账、询价机制网上“三备案”要求,得到省调查总队肯定并将在全省推广。建立民营企业集团监测制度,专项调研报告得到市长批示。

(四)夯实统计基础,统计支撑保障得到加强

一是不断巩固统计基层基础。探索建立企业统计基础建设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等三位一体的电子信息体系。在全市开展制造业企业统计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提请市政府首次下发《XX市直部门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加强部门统计巡查工作,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扎实推进依法统计工作。深化“六五”普法,建设统计继续教育与从业资格认定网上平台,免费提供使用。扎实推进统计执法,截止10月,全市共稽查1037家单位,立案处理253起,罚款90.9万元,均居全省前列。全面推广统计行政处罚案件网上监督系统,定期曝光典型统计违法案件。建立乡镇(街道)统计数据质量责任约谈制度,对当地较多企业存在统计违法行为的有关街道以及统计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的有关单位进行了约谈。获得市第二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市级机关仅3家。三是统计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作为全省唯一自主开发统计网上直报系统的地市,在实行企业一套表之后,继续坚持免费提供给各非一套表专业企业使用。为投资、工业品价格等专业主自开发新功能,根据制度变化,为各专业修改表式和审核公式。为全市考绩工作提供考绩软件支持,帮助数据处理,有效保障了考绩结果的精确性与及时性。自主开发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四是机关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创新学习方式,开设“统计讲坛”,打造学习品牌,已举办“统计讲坛”8期;组织参加全市“力学力行,筑梦中国”为主题的辩论赛,荣获季军。深化文明机关和“五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深化“求真求新求精”统计服务品牌建设。制订全员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深化推进即办制,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行电子化办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全局作风建设自查自纠;建立岗位督查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已开展局内卫生、岗位作风明查暗访19次,并与考核挂钩,有效提升了机关工作效能。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市统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决恪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求实、求真上狠下功夫,加大统计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加快改进统计调查体系,加快建立全面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统计调查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更好得发挥统计“数据库”和“参谋部”作用。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服务大局为宗旨,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围绕温州经济、社会、农村等重点、改革领域,增强经济运行分析深度,提高预判能力,及时提供预警。准确捕捉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价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为党政领导掌握民生提供参考。二是积极开展统计课题调研分析。围绕我市经济运行、特色行业生产运行、循环经济发展、服务业聚集区、现代物流业、网络经济、小微企业园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完善杭甬绍台比较分析机制,定期专题开展温州与标杆城市比较研究分析,及时为党政领导提供参考依据。三是配合做好考绩考核工作。围绕我市考绩工作,认真做好由市统计局负责的各项考核指标数据的测算评价,确保各种考绩的统计数据质量。客观真实反映省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市各项考核指标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析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四是打造民情民意优质服务品牌。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握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以打造温州统计民情民意调查服务品牌为核心,整合系统调查、评价与咨询服务资源,构建反映迅速、贴近民生、沟通政府、服务发展的社情民意调查与评价体系,实现满意度常态化测评,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民调依据和民意基础。

(二)以“应统尽统”为导向,积极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创新

新形势下,我局将以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各项统计工作。全面推进以“企业一套表”改革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平稳推进房地产经营单位“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全面实施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温州城乡住户的收支情况。加强对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的统计制度建设,努力做到统计制度的全覆盖。如围绕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战略,探索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制度和限(规)上单位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网络消费支出统计工作,从电子商务服务规模、行业电商应用水平、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市网络经济发展状况,按季提供有关网络经济运行分析。研究制定“规(限)下转规(限)上”、“个转企”的相关统计政策和制度,切实解决“应统尽统”问题。完善民营企业集团发展监测制度,追踪研究我市民营经济主流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全力打好经济普查攻坚战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坚持科学普查,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想方设法解决好我市个私企业的瞒报数据问题,严格依照《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扎实做好普查登记、数据审核处理和普查结果发布、资料开发等各项工作,查清温州经济家底,真实反映温州二三产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制定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以监测评价为抓手,扎实做好各项重点统计工作

一是创新投资统计工作。深化完善投资考核工作,推进项目库管理,建立完善投资统计常态化检查机制,开发建立投资统计网络培训平台,确保投资统计数据规范真实可靠。及时反映投资统计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当好领导决策参谋助手。二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发展情况,探索建立全市网络经济统计实施办法,建立限上单位电子交易额、网络零售额统计制度,探索专业市场个体经营户如何整合纳入限上单位的统计办法,拓宽统计监测领域。抓好限上单位排查、单位统计数据检查两项“常态化”工作,规范服务业统计工作。三是推进节能降耗预警工作。完善能耗核算制度、节能降耗月度预警和三级预警通报制度,真实全面反映市、县两级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及时提供预警预测服务。建立“下转上”监测制度,建立准规上企业数据库,保证工业数据质量。四是抓好其他统计监测评价工作。抓好低收入农户、粮食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妇女儿童发展、文化发展指数等各类监测评价。

(五)以提高统计公信力为目标,全力维护统计数据质量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篇6

国资委年度工作总结与来年工作思路

一、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和亮点

2013年,市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十大举措”决策部署,着力增强国资监管能力,引导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助推政府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全年任务,为我市“赶超发展、再创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一)国资公司规模实力迅速增长,国有投融资平台作用有效发挥。一年来,我委通过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加强投融资人才引进,指导培育新的融资渠道等举措,引导帮助国企全力完成投融资任务。截至2013年底,我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3家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1358.28亿元,同比增长23.8%;所有者权益651.83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资产超百亿的国资公司已达6家,市城投集团超过320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0.28亿元,同比增长20.1%;累计实际完成投资316.30亿元,占市本级政府性投资一半以上;实际完成融资356.39亿元,其中企业债、股权票据等非银行贷款融资比例占52.46%,国资公司已成为政府性项目建设投融资主平台。

(二)全面开展制度修编,打造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升级版。全面开展原“1+11+8”制度体系修编。原温委办发〔2011〕87号文件共有11项制度,本次新增了6项、修订了4项、4项保持不变,修订后制度增加到14项,共4万7千余字。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同时,与之配套的国资委发“8+3”监管制度,以及55项办事流程也已全部修订、编制完成并印发,国资监管将更加规范。

(三)研究二级企业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提升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划转中介机构及设计监理类企业重组规范,全部完成设计集团挂牌前期工作。创新出台二级企业“1+3”分类管理文件,指导国企按投资建设、资产运营和生产经营3种类型对所属企业分类管理。出台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两套工作规程,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制衡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第一家市级国企集团由国有独资向多个国有股东的改造,引进省金控集团入股温州金投集团。

(四)打造国企党建人才保障工程,招才引智等工作成效显著。组织开展国资系统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完成14家市级国企党政校规范化建设,举办2013年国资国企文化月活动,近5000人次干部职工参与。与北大、浙大等名校合作举办了6期培训班,参训379人。组织国企组团赴多个城市的“985”、“211”大学招聘,反响良好。

(五)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为国资公司搭建项目平台。出台国企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引导建立国资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国企先后赴北京、杭州与央企、省企对接;牵头组织国企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浙商大会”,“2013年XX*台湾合作周”等推介活动,项目被省国资委列入重点推介名单。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4个,其中内资19个,外资5个,到位资金分别为12.6亿元与980万美元。

(六)围绕分类考核要求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有效发挥引导激励作用。结合国资公司定位和方向的转变,首次引入分类考核办法,13家国资公司分别按投资类(4家)、经营公益类(9家)两大类别考核。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同升降”落实机制,根据2012年度考核结果,6家业绩考核为a级的企业有关人员薪酬增发原水平5%;5家b级国企持平;1家c级与1家d级国企分别下降5%与8%,业绩考核结果有效导传递到国企基层。

(七)完成市属企业国有产权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产权管理全覆盖。提前完成包括县市区在内的全市886户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基本信息重新录入工作,摸清全市国资家底,建立起企业国有产权“产权树”结构体系,并完成新系统试运行,实现市属企业国有产权的三级管理,实时把握企业经济行为和股权流动情况,实现产权管理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

(八)实施国企采购阳光工程,为国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优化全国首创的“国有企业采购管理”,通过完善采购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严格自行采购行为等,不断增强国企采购透明度,全年共审查完成采购项目、采购方式55项,节约资金2842万元。

(九)扎实开展三大专项检查,规范市属国有企业廉洁从业行为。针对14家市属国有企业落实《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利益冲突回避制度”以及“资产租赁管理制度”的情况,组织开展三大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三方面问题督促相关企业提出五方面整改措施,有效企业规范廉洁从业行为。

(十)建设国资监管信息化云平台,提升国资管理信息化水平。借助网络技术,建设覆盖各国资公司的“国资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资产、财务、人事、廉政等全部信息纳入联网监督与实时管控,系统已于2013年底试运行,并成为我市电子政务管理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14年重点思路

2014年,XX市国资委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探索地市级国资改革。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我委将认真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贯彻,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谋划温州国资、国企下一轮改革蓝图与规划,认真探索相关改革路径。

(二)适时调整国资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投资方向。按照市委十一届五次与六次全会报告精神,适时调整国资公司投资的定位和方向,包括逐步退出竞争类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政府公共品的供给,防止过度投融资。同时,将通过新的业绩考核办法的实施,对市属国企实行分类考核,改变业绩考核的纯投资导向。

(三)多管齐下促进国资公司可持续发展。支持做大主业,出台并落实《市属国有企业主业管理办法》;提升企业经营能力,确保利润增长,实现足够的现金流保障投资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严格控制融资规模及成本;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四)抓好“招资、招才”借助外力壮大我市国资。统一建立“招资”项目库和“招才”需求库。同时,搭建“招资、招才”平台,主动与央企、省企对接,争取在高速公路、港口、燃气、轨道交通、能源等领域引进大资本、大项目。

(五)从完善制度入手,全面提升国资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国有产权、财务监管。在完成全市所有出资企业产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产权基础管理市本级全覆盖体系。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财务决算审计、对外捐赠、财务负责人委派、财务风险控制等关键财务领域的监督。并重点围绕强化工程建设领域监督、企业租赁行为监管等环节,出台专门监督程序或细则,加强廉政监督,确保国资不流失。

一、2013年亮点工作

2013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十大重点项目为抓手,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省低收入农户监测调查工作先进集体,XX市法治政府工作、节能工作、扶贫开发工作、政务信息工作等先进单位(集体),XX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等,获市直单位2012年度优秀管理创新项目二等奖。主要亮点工作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全市发展战略及领导决策需求,及时跟进提供针对性服务,发挥了重大决策参谋作用。截止目前,市统计局共撰写统计分析、信息715篇,得到市领导批示31篇次;调研分析获省、市奖项8项,其中一等奖4项。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坚持季度全面分析、重点领域专题分析,新增月度分析,及时跟踪掌握主要经济指标动态以及部门统计指标,提前预警,为党政领导把握经济形势提供参考。建立gdp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提高gdp核算数据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该做法被国家、省统计局推广。加强海洋经济统计监测工作,获市长重要批示,XX市联合调研组来温学习交流。二是做好党政领导决策参谋。按月收集全省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编制横向比较表,供市主要领导参考,被多次肯定并引用资料。开展温州与杭甬绍台对比监测分析,及时反映温州与标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情况。开展“扶工兴贸”、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有效投资、城乡统筹发展等4个专题监测分析,报领导决策参考。完成《2012年以来温州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作为市委中心理论组务虚会学习材料。编制的《温州经济发展图表》作为市委经济形势分析会惟一指定材料,这种创新方式广受好评,在鹿城、文成等地推广。三是抓好民情民意重点调查。完成市民最关注热点问题、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效能评价、浙商回归发展环境、“六城九市”、“幸福社区”创建等民情民意调查项目23项,调查对象达到25万人次,居全省前列,越来越多的部门将民情民意调查引入到部门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首次编印《2012温州民情民意调查报告选编》,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四是服务考核考绩工作。按考绩办要求及时提供2012年104家市直单位工作绩效民意调查考核得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各单位年度考核得分。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完成11个县(市、区)2012年度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分析。做好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耕地保护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考核工作。配合做好市直考绩法的完善和细化工作。做好半年度各项考核工作。及时向市考绩办提交月度、季度相关排名指标数据。做好全年九大主要指标排序工作。

(二)突出抓早抓实,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统计局高度重视,强化经济普查政府行为,在全省率先抓好普查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工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宣传活动,在全省独创对重点乡镇“一把手”进行普查业务知识培训。扎实开展前期调研工作,9篇调研报告被国家局采用。及时组织业务骨干对各县(市、区)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督查指导,高质量完成普查区划分和电子地图绘制、单位行政登记资料收集整理和比对、规范单位基础信息工作,基本达到了“单位摸全、行业摸清、总量摸准”的要求,为普查登记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因我市经济普查前期工作扎实有效,乐清柳市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区,8月下旬圆满完成了省级综合试点工作任务,受到省经普办充分肯定。

(三)狠抓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有效促进投资统计创新提质。完善投资考核办法及统计制度,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我局投资统计考核工作汇报,9月开始按新办法做好投资主要指标月度排序工作。提请市两办联合印发《XX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监督办法(试行)》(温委办发〔2013〕28号),把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常规工作,在全国全省都属首创之举。市政府牵头组织两轮全市投资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共检查243个项目,整改110个项目,立案查处7个单位,检查结果由市府办发文通报各县(市、区)政府,市统计局及时督促抓好整改,其力度和规模均属全国罕见,有力保障了投资统计数据质量。配合做好省统计局对温州的三次专项检查,得到省局好评。加强投资统计分析,得到市主要领导肯定,如市委书记陈一新对《我市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作了重要批示,市委办《温州信息》第58期全文印发,分析主要结论及重要数据被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采纳。杭州、丽水等统计局来温考察学习。二是服务业统计不断完善。积极捕捉当前我市服务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热点及苗头性问题,开展调研分析,获市领导批示11篇次,为市政府出台若干扶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如《2012年我市担保业经营业务大幅回落》报告上报后,市委常委朱忠明带队开展专题调研,促成市政府出台“升级版”的《进一步处置化解风险企业担保链问题的若干意见》,扶持担保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报告,促成市政府出台“升级版”的扶持电商企业发展政策。拓宽服务业统计监测领域,率全省之先在鹿城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统计监测试点;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首次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统计调研;定期开展小贷行业、担保业等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强化企业定期检查、新增限上单位排查两项常态化机制,全年新增限上单位700多家,新增单位数居全省首位。三是节能降耗预警落实到位。完善能源核算制度,加强节能降耗监测分析,按时保质完成各种考核的数据提供。在国内地级市首创节能降耗月度预警监测制度,提高了区域节能降耗的监测力度。建立节能降耗“红、黄、绿”灯三级预警通报制度,弥补了我市节能降耗非季度月份监测预警的空白。同时,积极探索研究低碳经济的统计模式和指标体系。四是加强各专项统计监测评价。粮食生产统计监测创新电子地图绘制方法,在全省粮食监测总结会议上做专题经验介绍。高度重视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工作,由全省排名末位上升到第5位,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得到市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做好低收入农户、社会发展水平、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文化发展指数、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投入产出调查、5‰人口变动和群众安全感调查各项工作。五是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企业一套表直报工作顺利并轨,相关工作经验被全省推广。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有序实施,在省总队组织的分省账本数据质量集中互查中位列全省设区市前列。对居民消费价格中特殊规格品价格采集方法调研成果,省调查总队决定在全省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推广。提出生产者价格中规格品、电子台账、询价机制网上“三备案”要求,得到省调查总队肯定并将在全省推广。建立民营企业集团监测制度,专项调研报告得到市长批示。

(四)夯实统计基础,统计支撑保障得到加强

一是不断巩固统计基层基础。探索建立企业统计基础建设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等三位一体的电子信息体系。在全市开展制造业企业统计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提请市政府首次下发《XX市直部门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加强部门统计巡查工作,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二是扎实推进依法统计工作。深化“六五”普法,建设统计继续教育与从业资格认定网上平台,免费提供使用。扎实推进统计执法,截止10月,全市共稽查1037家单位,立案处理253起,罚款90.9万元,均居全省前列。全面推广统计行政处罚案件网上监督系统,定期曝光典型统计违法案件。建立乡镇(街道)统计数据质量责任约谈制度,对当地较多企业存在统计违法行为的有关街道以及统计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的有关单位进行了约谈。获得市第二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市级机关仅3家。三是统计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作为全省唯一自主开发统计网上直报系统的地市,在实行企业一套表之后,继续坚持免费提供给各非一套表专业企业使用。为投资、工业品价格等专业主自开发新功能,根据制度变化,为各专业修改表式和审核公式。为全市考绩工作提供考绩软件支持,帮助数据处理,有效保障了考绩结果的精确性与及时性。自主开发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四是机关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创新学习方式,开设“统计讲坛”,打造学习品牌,已举办“统计讲坛”8期;组织参加全市“力学力行,筑梦中国”为主题的辩论赛,荣获季军。深化文明机关和“五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深化“求真求新求精”统计服务品牌建设。制订全员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深化推进即办制,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行电子化办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全局作风建设自查自纠;建立岗位督查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已开展局内卫生、岗位作风明查暗访19次,并与考核挂钩,有效提升了机关工作效能。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市统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决恪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求实、求真上狠下功夫,加大统计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加快改进统计调查体系,加快建立全面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统计调查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更好得发挥统计“数据库”和“参谋部”作用。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服务大局为宗旨,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围绕温州经济、社会、农村等重点、改革领域,增强经济运行分析深度,提高预判能力,及时提供预警。准确捕捉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价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为党政领导掌握民生提供参考。二是积极开展统计课题调研分析。围绕我市经济运行、特色行业生产运行、循环经济发展、服务业聚集区、现代物流业、网络经济、小微企业园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完善杭甬绍台比较分析机制,定期专题开展温州与标杆城市比较研究分析,及时为党政领导提供参考依据。三是配合做好考绩考核工作。围绕我市考绩工作,认真做好由市统计局负责的各项考核指标数据的测算评价,确保各种考绩的统计数据质量。客观真实反映省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市各项考核指标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析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四是打造民情民意优质服务品牌。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握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以打造温州统计民情民意调查服务品牌为核心,整合系统调查、评价与咨询服务资源,构建反映迅速、贴近民生、沟通政府、服务发展的社情民意调查与评价体系,实现满意度常态化测评,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民调依据和民意基础。

(二)以“应统尽统”为导向,积极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创新

新形势下,我局将以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各项统计工作。全面推进以“企业一套表”改革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平稳推进房地产经营单位“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全面实施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温州城乡住户的收支情况。加强对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的统计制度建设,努力做到统计制度的全覆盖。如围绕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战略,探索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制度和限(规)上单位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网络消费支出统计工作,从电子商务服务规模、行业电商应用水平、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市网络经济发展状况,按季提供有关网络经济运行分析。研究制定“规(限)下转规(限)上”、“个转企”的相关统计政策和制度,切实解决“应统尽统”问题。完善民营企业集团发展监测制度,追踪研究我市民营经济主流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全力打好经济普查攻坚战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坚持科学普查,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想方设法解决好我市个私企业的瞒报数据问题,严格依照《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扎实做好普查登记、数据审核处理和普查结果发布、资料开发等各项工作,查清温州经济家底,真实反映温州二三产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制定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以监测评价为抓手,扎实做好各项重点统计工作

一是创新投资统计工作。深化完善投资考核工作,推进项目库管理,建立完善投资统计常态化检查机制,开发建立投资统计网络培训平台,确保投资统计数据规范真实可靠。及时反映投资统计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当好领导决策参谋助手。二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发展情况,探索建立全市网络经济统计实施办法,建立限上单位电子交易额、网络零售额统计制度,探索专业市场个体经营户如何整合纳入限上单位的统计办法,拓宽统计监测领域。抓好限上单位排查、单位统计数据检查两项“常态化”工作,规范服务业统计工作。三是推进节能降耗预警工作。完善能耗核算制度、节能降耗月度预警和三级预警通报制度,真实全面反映市、县两级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及时提供预警预测服务。建立“下转上”监测制度,建立准规上企业数据库,保证工业数据质量。四是抓好其他统计监测评价工作。抓好低收入农户、粮食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妇女儿童发展、文化发展指数等各类监测评价。

(五)以提高统计公信力为目标,全力维护统计数据质量

国资委审计工作计划 篇7

记者从国资委获悉, 2015年, 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思路中包括: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稳妥、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表明国企分类监管有望在201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5年的国企发展, 依旧是全力以赴“保增长”。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会上表示, 明年需注重提高经营绩效, 进一步做好降本节支工作, 切实加大减亏扭亏力度, 切实加强风险管控。

国资委表示, 2014年的国企改革推进核心, 放在了“多措并举保增长, 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上, 并大力转方式调结构,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加强监管, 国资监管日趋细化, 更加有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 国资委主任张毅对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总目标提出要求。

明年目标包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更加注重强管理降成本保增长,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更加注重依法治企、依法监管, 更加注重加强党建、反腐倡廉, 努力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期存在争议的国企分类, 有望在2015年得到进一步明晰。

根据上述会议要求, 2015年国资改革重点工作包括七大项, 其中一项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稳妥、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看来, 不管分类监管未来如何布局操作, 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截至目前, 官方、学界等还未对国企的分类达成共识。

除了国企功能界定, 张毅要求, 2015年要全力以赴保增长。要注重提高经营绩效, 进一步做好降本节支工作, 切实加大减亏扭亏力度, 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 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服务国家战略, 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 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 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 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 当天会议特别对“国资委简政放权自我改革”提出了要求, 明确表示应“放到位、给到位、管到位”。

此次会议着重强调, 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立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好融合。在推进改革中, 要注重把该企业行使的权力都放给企业, 把不该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 切实增强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国资监管部门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会议指出, 国资委监管工作的改革不应是动其皮毛的修修补补, 而必须是动其筋骨的大刀阔斧, 有些方面甚至要脱胎换骨。对此, 国务院国资委要带头自我改革、自我革命。

上一篇:回想校园生活的作文:简单的幸福下一篇: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