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2024-07-02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精选8篇)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1

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成就未来——东莞移动公司的转

型发展之路

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面临挑战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东莞移动伴随着移动替代固话、东莞经济腾飞等浪潮,在08年以前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超越千万的地级市;也正是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莞移动已经意识到主动谋变、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济环境之变。东莞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凭借区域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而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产业“两头在外”、经济结构不牢,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动的剧烈冲击。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法》颁布实施,紧接着东莞又在广东“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部署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腾笼换鸟”工作,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进入4季度以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东莞:海外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的外来工流出东莞,东莞的整体通信客户规模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流失客户规模接近

200万。东莞移动认识到,不改变增长模式,企业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行业形势之变。东莞在08年的移动通信卡号普及率已达145%,是一个较早进入高普及率、高渗透率、高竞争度、高离网率的饱和市场。随着3G牌照发放、行业重组定格,三足鼎立的全业务竞争时代拉开序幕,东莞移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激烈,电信和联通利用TD尚未成熟的时间窗口,不断加大资源投放力度,希望尽快提升客户规模。公司必须尽快的在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之变。由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市场运营和组织管理还比较粗放,人力资源增长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东莞移动必须尽快的理顺和完善基础支撑、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持续深入创新、锻造核心能力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摆在东莞移动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公司温乃粘总经理认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一时的业绩,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开始持续深入的推进公司在几个重要核心能力上的创新与变革。

营销服务创新。温乃粘总经理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移动将营销服务要与当地政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出“文化营销”的理念。公司从08年开始相继推出“感动广东,和谐东莞”、“我爱广

东,为东莞加油”和“创新广东,成就新东莞”十大新起点工程等文化营销主题,形成企业发展、政府认同、社会赞扬、客户满意、行业和谐的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其中,“关爱100”新莞人服务品牌受到政府和外来工的欢迎,成为巩固和发展外来工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营创新。运营好千万级的客户群,必须要精细化的运营支撑手段。东莞移动从08年开始全面推动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业务精益营销体系等精细化运营支撑建设,结合系统化的IT支撑规划和建设,搭建起市场运营的强大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细分和满足,促进整体营销效率提升一倍。

服务管理创新。东莞移动在08年初提出的卓越服务链构建工程(DESS)成为抵御危机、顺势而上的坚实基础。他们认为,客户所接触到的服务只是整个服务链最末端的环节,要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必须从服务链的上游着手,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东莞移动开始了持久而深入的管理优化,通过在全公司树立“内部服务”的理念、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建立内部服务承诺和考核体系,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升40%以上,受到管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十佳管理创新奖”、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的优秀案例库,帮助企业荣获“亚太最佳客户服务奖”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奖”的殊荣。DESS工程与安全运营体系、质量安全盾体系共同形成了东莞移动的卓越的管理优势。

员工关怀创新。东莞移动始终坚持“人才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温乃粘总经理认为,“传统的员工关怀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除了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员工价值更加重要。”从08年开始,东莞移动从人文关怀、组织支持、发展激励、学习交流四个方面,着力建设“关爱100”员工关怀体系,以打造高价值人才队伍。其中,员工互助基金、内部服务热线、沟通下午茶、阳光心态训练营、班组精神家园等举措,进一步扩展了企业人文关怀的范畴;员工学习发展体系实现了基于岗位素质能力模型和员工个人能力特征的员工价值提升,改变了“学习就是培训”的传统观点;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员工业绩、能力、兢业综合全面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员工评价方式;抓住金融危机契机,组织“全员动起来”行动,有效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东莞移动近年来完成3个国家级创新成果,获得2个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6项科技项目转化的国家级专利,先后有16个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在近年的东莞市质量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优秀领导者等共15个奖项,占表彰数量的1/3。今年,东莞移动将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工作,将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打造敢于挑战、结合实际、贴近客户、贴近一线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把公司的全面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坚定转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东莞移动相继提出了“保份额、促增长、求突破”和“保格局、促发展、强优势”的发展目标。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凭借扎实的管理和服务,东莞移动反而更加巩固和提升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中,找准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经过推进提升核心能力的各项创新,并经历金融危机、全业务竞争等深刻环境变化的考验和锤炼,东莞移动已经稳健的迈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温乃粘总经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说的,“东莞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动态饱和与传统通信市场萎缩并存的阶段,寻找新增长点将是各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点。如果说前十年是话音移动化,移动话音加速替代固定话音,那么今后的十年将是数据移动化、宽带移动化的时代。去年我们在无线城市、医疗信息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加快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信心,我们要看到在语音市场饱和的同时,信息消费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我们正进入向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需要高度关注,要着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莞移动早在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中,就已经结合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夯实传统通信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在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化领域大胆创新实践。

09年,东莞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无线城市平台,如今已融合各类信息业120多项,合作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近百家,使用客

户超过10万,访问量近200万,通过推动成立无线产业促进会和无线产业联盟,正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

东莞移动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09年开发推广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在全省首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移动信息化平台实现整合,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社会难题,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受到了卫生部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推广,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信息化应用、通信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全国银奖。

此外,校讯通、政府移动OA、无线视频监控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已经广泛服务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公司大胆提出要在机器市场、家庭市场等七个重大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耕耘,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领域的规模发展,已经成为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纵观东莞移动的转型发展历程,就是一次主动创新、创意进取的企业变革历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危机,反而更加坚定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方向和信心,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在当前持续快速变化发展着的通信行业,东莞移动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和借鉴。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2

1.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2009年,吴江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200元,同比增长11.5%。到目前为止,建立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个,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现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苏州市级7个,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吴江市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制定种类农业标准21项,成为全省认定农业基地最多、生产标准最多的县(市)。

(1)科技支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全市上下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格局。以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业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自主创新尝试与实践。“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400项,本市财政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向上争取科技经费近500万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8%以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开展了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高。目前拥有发明专利近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种1个,申报并正在审查中的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发展迅猛。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共实现产值近5亿元,利税1.2亿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超100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殖新品种300余个,带动、辐射12 00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近5000元。

二是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扶强,30家吴江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正逐渐成为发展势头强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收入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吴江市苗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省级林业种苗高新技术园区、林业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产值5100万元,实现利税500余万元。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9项,申请省级标准1项,申报新品种1个,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15篇。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已有农业类行业协会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78家,涉及粮油、园艺、水产、畜禽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专业,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公司+农户的农技创新、推广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产品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逐步成为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生力量。

(3)产学研合作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队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手段不多等难题的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吴江市农业企业已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设备设施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吴江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四大家鱼和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良种选育、成果转化等。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的“黄颡鱼规模化扩繁与健康养殖”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年通过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产值378.9万元,获得144.02万元,销售苗种1420万尾,辐射农户养成商品黄颡鱼213千克,间接经济效益达480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吴江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总目标来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农业高效化技术粗放效益低、农业规模化总量小分布散、产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外向化出口创汇少种类单一等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1)科技投入不足。

近几年市里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农业三项经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但相对于政府的投入,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因为科技创新理念的淡薄,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使科技创新缺乏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项目多,自主创新研发的项目少;常规技术研究的多,高新技术研究的少的现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较低,使得吴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和叫得响的农业品牌。

(3)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缺乏、老化,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广大中小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3. 发展对策

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面临着新的定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农业,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注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引导。

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职责,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工作新思路、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共识,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充实农技推广人员,并确保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其次,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引导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第三,要进一步做好“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工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

(3)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

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作为政府层面,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确保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科技三项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0%。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扶持补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4)加速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引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对到农业企业、大型农业基地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大力鼓励支持;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创业和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我市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

(5)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篇3

2011年是“后世博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上海的大变化、大发展中,在跨入2012年新的一年时,始终不变的是上海“驱动创新、转型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民生的关心、关注和关切。

据悉,此次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分别是税制改革、诚信建设、城市管理、文化兴市等。下面就让我们带您去两会的现场感受一下代表和委员们的心声……

力推新举措 力求新突破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自1994年以来全国最重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在1月12日下午的专题会议上,市长韩正以及相关领导也就营改增问题作出全面解释和动员。

据悉,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先行选择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11%)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适用税率为17%外,其余部分的适用税率为6%)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和鉴证咨询。

市长韩正曾在13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发言中指出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今年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它可以促进服务业的产业细分,扩大分工,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克服过去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的问题。上海要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要推动发展,有体制、机制、税制、准入的问题,其中税制问题影响极大。关键是,税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税收优惠,营业税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是重复征税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也影响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中央决定在上海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推进试点顺利开展。现在全上海有12万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都进行模拟和登记调查,并且采取一些过渡性政策,对许多特殊的企业采取特殊的办法,改革要使大部分的企业得实惠。企业有竞争力了,整个服务业发展起来,这就是上海的机遇,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形成合力,把这项改革做好。

会议期间,委员们认为,此次试点税改从原则上来说,是希望对企业的税赋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但在实际操作下,因为种种原因,反而会造成部分企业的税赋压力不减反增。市长韩正解释道,“税改试点的‘1+6’行业中,五个行业缴税额度会下降或持平。而有形租赁、交通运输这两个产业的增值税税收会上去,为此政府会安排过渡性政策,使其实际上不增加。”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新奎说:近期,上海先行先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本市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已经颁布。我们市工商联也就《实施办法》邀请税务部门专业人士为民营企业进行了解读,并召开了企业座谈会听取所涉企业意见和建议。

增值税扩围是一项关系到上海转型发展大局的重大改革措施。这项改革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次上海税改是近10年以来让我最兴奋的制度创新,它对于上海转型发展有重大意义。转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适应制度的变化。这次改革的关键不是税收有多优惠,而是看是否扩大了分工。

增值税扩围不单是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问题,更注重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服务业外包和服务业产业链形成;推动制造企业中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更好专业化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上海民营企业将要克服此次扩围改革的各种约束条件,认清增值税改革会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抓住宝贵的机遇,适时适宜转型提升。

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王新奎在听取委员发言后总结道,市工商联一定会配合政府做好此次税改的推广工作,各级工商联将继续密切联系各类涉及改革的民营企业,努力推动民营企业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尽快走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保税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巍提出,“目前外高桥地区差不多有企业900家,这次我们抽取了其中的120家物流公司、20家研发技术类公司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税改施行后,物流公司由于可以通过抵扣方式减少税收。而对相当大部分业务在外地的企业,由于增值税无法抵扣,缴税额度反而上去了。”对于抵扣部分不明确,主营在外地企业税额上涨的问题上,市政协委员王德培提议:“是否可以让企业自行选择合理的税种组合。”

此外,对于税改中存在的重复征税导致产业链断裂的问题,市长韩正也作出解释,“目前制造业和重化工产业的推动发展在全国仍是主体,2011年全国的化工、钢铁、煤炭、有色等七大标志性行业,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而这些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情况恰恰相反,去年上海钢铁行业负增长,化工业零增长。根据上海的城市结构,上海已率先进入服务业发展阶段。税改后,现代服务业企业肯定会获利。”

把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政府一号工程来建设

近年来,加大社会诚信力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说,2011 年市政府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在新的一年,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一号工程,全力加以推进,加强全社会统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全覆盖、全流程的收录、评判、处置、联动、滚动的综合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市场化、国际化。

要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融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纳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融化为市民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试点,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加快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加强、改进城市管理也早已引起了各方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金亮说,今年是上海“十二五”开局之年,在面临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国内诸多发展困境中,上海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推进科学发展。

在九届上海市委十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2012年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主线,是基础,是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其中,尤其要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日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各个阶层利益诉求分化,社会组织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是勇立改革浪尖,各种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有着重要的人文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原要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安全有序,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上海市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21918

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事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软实力。对处于战略机遇、矛盾凸显并存的上海来说,只有城市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能凝聚强大力量,把各项工作统一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条工作主线上来,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希望2012年的“两会”,把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实践,有落实,继续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平台载体,培育社会组织拓宽参与渠道,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执委、上海杰宝大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杰说,经济转型过程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也是城市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制度建设和狠抓落实。

两点建议:一是郊区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快发展的区域。建议加快落实促进各项推进新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关注在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交通设施及社会事业的配套发展。

二是市政府在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实效。譬如,取消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费,下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将S5沪嘉高速公路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这些举措都深入民心,获得百姓赞誉。建议不断跟踪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后续服务跟上,尤其是本市贷款道路交通建设退费工作,涉及面广,希望在具体落实上可以考虑就近退费,科学管理,体现柔性关怀。

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

以促进《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

发展条例》实施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市商会副会长上海龙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增增在发言时称: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称《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上海中小企业第一个地方立法,该《条例》的颁布,明确了中小企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规范和指导中小企业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对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建议在市政府直属层面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以完善《条例》实施的责任主体。

此次颁布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市政府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拟订、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本市政策、推动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六大职能。与此对照,目前市政府设立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面对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20多个政府部门,工作协调力度有限,难以承担作为落实《条例》责任主体的重要职责。目前,国内众多兄弟省市已纷纷设立厅局级的中小企业服务局,结合本市《条例》出台契机,建议设立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局,统筹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事务,推动《条例》的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监督,建议设立定期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半年(年初1-2月和年中7-8月)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整体情况、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贯彻落实政策情况的透明度,就每一项具体政策执行的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在各自网站上予以公布,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1月12日上午,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吴思远委员一番话引起了全场的掌声。“让我们来看一看上一代上海文化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请允许我向各位读一下他们的大名: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梁实秋……以上我提到的各位大师,真正是上海人的很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在上一届政协港澳小组发言中,我举了一个‘北漂’的例子,有数千以至上万的年轻人,为了找寻进入演艺圈的机会,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漂来漂去找机会,我们称他们为‘北漂’。成功的例子就是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演回乡农民工的‘傻根’王宝强,当然不成功的更多。但是各位,你们听到过‘上漂’这词没有?”从“北漂”到“上漂”,引发我们思考,上海的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甚至改革?在此次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大会上也多次提到“文化”两个字,不少委员就这一议题给出了很多意见。

朱裕华委员:我提几点体会:一是建设文化强国很重要、很及时。二是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宣传力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平和、友善、和谐”的品质。如发挥当地华人的优势来加强宣传;让部分领导、专家在海外驻留一段时间,了解当地人的习俗和思维,便于交流;号召企业和文化团体主动走出去等。三是要发挥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优势,发挥上海网络传媒优势,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总之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加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和改进宣传方法,增强宣传效果。

陈邓华委员:今天的报告有两个新内容:一是关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制造业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将产业与文化建设进行对接。建议政府相关政策对民营企业有所倾斜,更多地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篇4

江苏双良集团是江阴市有着30年发展史的民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中央空调制造企业发展成为集机械制造业、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同时,双良集团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诞生地,拥有全球最大的溴化锂制冷机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氨纶丝和包覆纱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包装材料及苯乙烯化工材料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之源。

企业创新的动力在哪?孙福全认为,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是追求盈利。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产品发展受阻,就必然迫使企业改变原有思路或改进原有产品性能质量,争取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机械制造业是双良集团的主业,但在机械制造这个产业里,市场空间有限,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对《经济》记者说,“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这类大宗工业产品很少有回头客。二是主要客户是工业企业等。三是以质量保证等为由拖款现象较多。”去年双良集团人均产值为250万元,而机械制造这一块人均产值不足100万元,仅2010年底就有2.5个亿的尾款被拖欠。

行业发展受限,企业要做大做强,“穷则思变”。双良集团提出“创新发展老产业 健康发展新产业”的发展理念,在开拓化工新材料的新产业时,不忘自身机械制造产业优势,结合国家鼓励企业上节能减排项目的政策,把目光瞄在了余热利用设备级系统和空冷设备项目上。过去,我国火力发电厂主要用水冷却热流体,这样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我国内蒙古、山西等水资源稀缺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适合建设火力电厂。从2003年开始,我国从国外引进空气冷却火力电厂的技术,国家发改委要求水资源紧张地区新建电厂要使用空冷技术。这项技术利用空气把热量带走,可以减少85%左右的用水量。

双良集团看到这个市场前景广阔。2004年他们开始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空气冷却技术研发,为此项研究拨出数千万元的研究经费,建成我国第一个1000MW级空冷岛单元热态实验装置。2006年他们的大型空冷设备终于试车成功,并和山西一家新建电厂谈成第一笔生意。这第一笔生意对双良来说并不那么轻松,由于以前没有实施空气冷却的成功商业案例,山西这家电厂对民营企业不放心。

“当时,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假如我们提供的空冷设备不合格,他们要拆除我们的设备,再买国外设备再安装上,这些加上各种损失一共达2亿多元。”双良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薛海君说,“谈到最后,他们提出让我们提供2亿多元的商业保函。”为了8000多万元的项目,公司要承担2亿多元的风险金。双良集团最终决定开具2亿多元的保函,接下了空冷项目的第一单。随后两年公司在此项目上效益斐然,按照双良集团的科研奖励政策,技术部门的提成就有100多万元。

双良集团另一个创新发展的案例是利用发电余热用于城市供暖。

这两年,双良集团也正在积极推广他们的城市供暖项目,这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我国火力发电厂多在北方地区且靠近城市,另外这些地区每年要消耗大量煤炭和天然气给城市居民供暖,双良集团正是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效果,把火力电厂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回收用于城市供暖。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介绍,“未来两年,我们计划在山西至少做到60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利用我们的技术可以使电厂余热达到最大化利用,使他们的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5%左右。如果没有利用,一般电厂能源使用率只有40%左右。”“十二五”期间,双良计划将这种城市供暖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北方地区,争取做到3亿平方米的供暖面积。

技术人员市场化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双良集团的核心支柱企业,也是双良集团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下属公司之一。

《经济》记者在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注意到公司三楼的技术部入口处有这么几个大字——技术人员市场化。“企业的研发还是要跟市场联系起来。以前我们新进的技术人员,他们在技术上可能比较专,但是一谈到市场并不熟悉,我们提出这个口号主要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双良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薛海君对记者说,“我们以前吃过这样的亏,技术很先进但忽略了市场需求,因此丢了很多单子。”

企业要联系市场,这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常识。企业的技术人员联系市场,增强了企业活力,减少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周期。企业如果技术再好而不能跟市场联系起来,也不能为企业创造出好的效益。只有结合市场需求生产出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些道理,在双良集团已经深入每一个研究人员心中。

双良技术主管的工作时间主要分成三份:三分之一跑市场,三分之一下车间,三分之一搞管理。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有的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运营总投入的10%以上。孙福全认为,除了资金投入保障以外,要重

视人才的培养,对高端人才引进需要给予相应的待遇,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实力定薪酬

早在1994年,双良集团技术研究中心就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批批准成立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名单中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这也标志着双良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等。

在双良,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其他同级岗位的员工是最高的,每次调薪幅度也是最大的,这样也有助于技术人员的稳定。薛海君对《经济》记者说,“机械行业的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做些辅助工作,5年才能在技术方面独当一面,如果待遇没有保障,就很难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

论功劳不论苦劳,这是双良的唯一奖励原则。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彬说,“人才的流出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企业要发展还是要靠人,特别是核心骨干团队的建设。我们注重奖励,包容和鼓励员工,创造一个大家庭文化的工作氛围。”

对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通过加薪和考核奖励凸显优秀人才的价值。双良就是依靠这种用人机制来留住人才。薛海君说,技术部门用人市场化,也不依靠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主要是以实力定薪酬,加薪在这里是一种激励的手段。

双良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有技术部,两者既有关联又分开作业。前者主要负责研发新产品,后者主要是把前者研发的新产品与市场对接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薛海君说,“技术中心相对于技术部的研究难度和风险要大很多,技术中心还有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些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博士后毕业后来我们这做实际的项目,我们给博士后一个实践的平台,我们共同完成有关的课题。”

这种和高校共同管理合作的方式,一方面为高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最为前沿的科技动态。

企业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是双良技术人员工作的保障和动力。在科研政策上,双良集团对科研资金不设限制;对项目研发失败不追究技术人员责任;项目研发成功有奖励等一系列政策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力进行。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5

宽带网络市场要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分两批向19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虚拟运营商牌照;虚拟运营商对推动电信资费降价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引入互联网企业创新思维,促进电信行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基础电信运营商应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在云、管、端各个领域准确定位自己,努力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对所有电信业务均实行市场调节价,目的是全面提高电信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在这个节日到来前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世界电信日主题、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放开电信资费促进行业竞争、虚拟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何以创新赢得市场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记者:今年世界电信日主题是“宽带促进可持续发展”。请问,鼓励民资进入电信领域是否也涉及宽带业务?

苗圩: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应该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宽带发展的主要指标与自身纵向比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横向比差距却在扩大。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指标排名,我国宽带的国际地位大约在70至80名之间,与我们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其根本原因就是宽带建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去年国务院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今年一季度国务院在研判经济形势时进一步将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与铁路、公路等量齐观。工业和信息化部也连续两年启动了专项行动计划。我们相信,在各方面高度重视之下,通过加大投入与政策扶持,我国的宽带发展会全力赶上去。

对于促进宽带网络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全力贯彻落实好“宽带中国”战略,通过推动实施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等措施,持续提升我国宽带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网业务,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到我国基础电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中来,通过竞争促进企业宽带服务能力提升和资费水平的合理下降,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优惠和多样化的宽带服务。

记者: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文件,对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苗圩: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要求,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决定,对所有电信业务均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资费由市场决定。这次放开的,包括固定和移动的本地、长途、漫游语音,短消息,数据业务等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做出这个决定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进一步鼓励市场竞争来推动电信业务资费水平下降,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对资费的调控作用,全面提高电信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这里我要强调一句,老百姓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相关企业的努力方向。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社会各界对电信业引入民间资本期望很高,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工作推进情况。

苗圩:电信业是民生行业,关系千家万户和老百姓的利益,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热点也比较多,社会关注度高。向民间资本开放电信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系到电信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信息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直接关系到广大电信用户的切身利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2012年6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简政放权,按照“少限制多鼓励、宽进严管”的原则,对于看得准的、符合方向的、能够开放竞争的业务,全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

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去年我部启动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并分两批向19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试点批文。近期将根据企业申请情况,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第三批批文。第二,在增值电信业务方面,自2012年底重新受理IDC、ISP申请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新发放IDC许可证85件、ISP许可证142件。第三,还有一项正在推进的工作,就是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我部已经草拟了试点方案,完善后适时推出。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必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服务质量,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记者:虚拟运营商是“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一个标志,近期虚拟运营商纷纷放号,电信运营商由3家一下子发展到22家,会不会引发电信资费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的情况?是否会对传统的三大运营商业务构成冲击?

苗圩: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电信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转售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有助于通信资费进一步合理化,将促使基础电信企业逐步消除运营中部分不合理规定。当前,一些转售企业已经推出了创新的业务与服务,比如有的承诺两年内每月话费上限封顶,有的承诺在一定时间内用户流量不予清零。这些来自市场的压力将有力地促使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的调整完善。

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适度竞争是必然的。我们希望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战的形式。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简单的价格战也难以长期立足于市场,低于成本的价格战更无法存活。我们看好转售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与特点,在新的平台上开发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为通信业务扩充更多的功能,从而创造新的价值,提升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有的虚拟运营商资费和业务与传统运营商相比没有太大突破,虚拟运营商打破垄断、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您对此如何看待?

苗圩:从目前已经发布移动转售业务的品牌及资费方案的情况看,有语音业务半年内不限时长的,也有数据流量2年内不清零的,还有很多灵活制定的资费方案。这些都是传统基础企业目前没有提供的,是被广大用户普遍欢迎和接受的,这就是突破,是引入民间资本对于老百姓来讲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虚拟运营商进入市场,对资费进一步合理化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是有限的。虚拟运营商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价值在于创新,通过将现有业务和通信服务进行设计组合,推出新的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比如在同等资费情况下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产品,更多个性化服务,以此赢得市场信赖。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

苗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促使经营主体增多,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比如服务质量保障、市场竞争秩序以及经营主体长期服务能力等。这些问题对监管部门来说是全新的、全方位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第一个关键词,完善政策。要立足现实,通过试点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第二个关键词,创造环境。要让民间资本进得来、留得下,不能成为“玻璃门”、“弹簧门”。第三个关键词,加强监管。我们将一手抓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一手抓市场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公平竞争,全力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记者:适度竞争无疑将激励电信市场创新。请问您如何看待电信市场上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同样是创新,您认为虚拟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各自有何不同特点与规律?电信运营商下一步应对技术与市场变革的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景在哪里?

苗圩:随着民营企业进入电信市场,电信市场主体增多了,竞争更有活力。这对用户来说是好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电信市场中三家国企仍处于主导地位,新进入的虚拟运营商,只是拿到部分资源来开发业务,和传统的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各自优势、特点不同,应当是合作双赢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

目前,虚拟运营商的创新更多地是借鉴了互联网企业创新的思维与做法,与传统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很大不同。在业务创新方面,微信的出现某种意义是对短信、话音乃至视频通信等传统业务的替代。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互联网企业常常首先考虑的不是挣用户的钱,比如去年兴起的打车软件甚至反过来付给用户钱,某些虚拟运营商推出了月消费封顶模式,某种意义上就是不限通话时长。这些创新现在可以说正在发生,还将喷薄而出,我相信一定会给全国通信用户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惊喜。

三大基础运营商,尽管在体制机制方面受到一些制约,在响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方面不如民营企业,但在面对来自市场新进入者的竞争时,依然有强大的传统优势和自身特色,依然是通信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比如在大用户、重点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的领域,其地位是难以替代的。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引入传统工业,改造和提升着传统产业,创造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样新的巨大市场。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与人、人与服务的连接,那么工业互联网就是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机器与服务的连接,这将使得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我认为这应是电信运营商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这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好处,对工业的转型升级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篇6

(四)休闲化趋势。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将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滨度假旅游区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增加休闲设施和服务,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五)创新化趋势。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海滨度假旅游本身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而在持续创新的作用下出现的高级旅游形式。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需求特征,海滨度假旅游为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如从无主题旅游向主题性旅游转化等充分表明了这一趋势,对海滨度假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二、对蓬莱旅游转型升级的一点建议和思考

(一)“三位一体”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可很长一段时间,仅蓬莱阁一枝独秀,根本留不住游客。我们不得不认清与国内知名景点和著名景区的差距。因此,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助力开发旅游“富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拓扩容、拉长、提升“三位一体”的新思维。扩容即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放大旅游版图;拉长即有效链接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即以文化为根魂,丰富提升旅游内涵品质。

(二)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以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葡萄酒文化等为核心,全域开发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将旅游业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着眼整个地区旅游要素,全域开发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休闲游憩区、海滨度假旅游区和葡萄酒文化体验区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朝阳产业”集群。

(三)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营造蓬莱渔(农)家乐发展新环境

我市北部濒临大海,南部山水环绕,自身条件得天独厚。目前,蓬莱市渔家乐业户发展到350户,对于丰富旅游接待产品结构、缓解旺季住宿压力、富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管理,无照经营、管理松散、素质偏低、条件较差等问题经常出现,这与蓬莱优秀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南部农家乐也是星星点点,没有规模,缺乏监管。制定基本标准和鼓励措施,选择条件良好、服务优良的渔(农)家乐业户,评定星级渔家乐、挂牌推荐,建立渔(农)家乐旅游项目信息源库和诚信档案,升级改造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善指示路牌、分布路线图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渔(农)家乐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提档升级,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四)加强扶持,做大做好生态旅游

以机制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和发展 篇7

公司引进在台资企业从事多年LED研发的工程师, 成立了LED事业部, 重点定位 LED半导体照明产品为公司产品开发的方向, 并且从培养和引进包含研发管理、电子、无线电、机电一体化、电光源、机械设计、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多个学科人才着手, 每年输送3~5人到国内外相关单位进行培训、深造, 为提升公司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3年相继研发出LED半导体照明相关产品10多类200多种, 产品涉及LED日光灯、吸顶灯、路灯、投光灯、室内装饰灯, 以及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供能的新型环保绿色能源LED应用产品。

近年来公司研发成果成效显著, 2009年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LED日光灯系列产品获得授权专利3件, 并被认定为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获得“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2008年、2011年两次被列入福建省建筑节能产品目录;列入科技部2009年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项目, 福建省发改委2009年促进项目成果转化项目。 “一种LED路灯”, “一种装饰用背光板”, “型材 (LED灯管) ”, “LED照明指示灯”, “一种大功率LED光源模块”等近20项成果和产品先后获得授权专利, 公司还参与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四项省地方标准 (《普通照明用LED灯具》DB35/T810—2008、《景观装饰用LED灯具》DB35/T811—2008、《投光照明用LED灯具》DB35/T812—2008、《道路照明用LED灯具》DB35/T813—2008) 的起草工作。2010年公司荣获福州市晋安区科技示范企业称号。

在具体做法上公司利用在照明行业十几年积累的管理基础、人才基础、产品研发基础和国内外销售网络资源优势, 重点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使企业获得产品转型和企业新的发展机会。

一、制定企业创新发展人才机制

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规范科技管理办法。以公司技术领导小组为核心, 立足于现代LED照明灯具行业的发展需要, 培养和吸收了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目前LED事业部拥有研发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 制定了每5年规划期内新培育1~2名国内行业专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带头人机制, 研发项目管理方案, 特别是项目目标管理方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

技术创新作为提高技术竞争力的根本手段, 是公司赢得竞争、稳固生存、提高核心竞争力、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与基础, 公司产品向LED半导体照明产品方向上转型采取了如下保障措施来促进其技术创新发展:

1.强化领导、全员参与。以公司科技技术领导小组为核心领导, 在不同的LED照明产品应用领域成立科研小组, 围绕不同业务板块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在各生产组装线组建技术革新小组, 针对LED照明产品特点对生产工艺、工器具进行技术革新, 形成强化领导、全员参与的创新机制, 营造全员参与科研成果推进的氛围。

2.建立外引式技术创新战略, 与科研院校、上游厂家进行技术合作, 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共享,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从其他企业、科研院校引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技术以实现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我司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外引式技术进行识别、评估, 重点确定所需引进的技术有效, 投入资金合理后才对技术进行引进, 并组织人员在对引进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提高创新, 以加快我司创新步伐。

3.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 鼓励科研人员多参加学术交流和科技研讨, 重奖科技创新有功人员。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显著业绩的个人, 从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方面给予奖励和鼓励。

三、做好技术开发市场化

1.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和在本地市场和出口市场的优势向客户收集产品使用信息, 并通过参加香港展、广州光亚展等展会, 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 新产品信息, 市场信息, 将客户需求与最新行业动态转化为研发课题,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研发, 克服技术难题,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并及时申请专利,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2.对公司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评审, 并将相关技术运用于产品中, 试制新技术产品样品, 提供给相关客户试用和相关检测机构测试, 以尽快获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果的客户和市场推广意见。

3.通过技术市场化, 产业化, 形成规模经济, 优化公司产品的产业结构, 淘汰一批不适合市场的产品, 加快新产品的推出时间, 适应市场需求。

四、定位好产品开发方向

公司抓住国内外LED照明产品年增长30%以上的机会, 把研发重点放在LED照明应用上, 从突出产品内在驱动、散热和配光综合领域形成公司的创新优势。公司确定以LED日光灯、筒灯、球泡灯、装饰灯和以原先传统照明灯具有竞争优势的路灯、工厂灯、投光灯、隧道灯等为重点进行研发, 建立了拥有积分球、卧式光度计、IP测试机等各种先进研发设备的研发实验室, 形成了一批具自主创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研发成果和产品。在产业化上, 除目前已有的6条生产线外, 又已设计规划了十条LED球泡灯、LED路灯等专用自动化生产线, 制定了新一轮公司发展规划。

五、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篇8

核心——精品力作

《传媒》:书展期间,上海新闻出版局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显示,86.63%的被访者认为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上海市民的阅读兴趣如此之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方世忠:这与上海城市出版和阅读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及传统有密切关系。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中心,同时也是报业、新闻中心。1917年,上海的图书出版机构是44家,约占全国同类机构的80%以上;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初,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到1952年,上海全市出书品种增至10246种、24000多万册,分别占全国的55%和35%,创历史最高。报刊也一样,1937年以前,上海出版刊行的图书、期刊分别占全国70%和80%以上,全国的重要报纸大多在上海出版,解放后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其他专业性报纸,在全国影响十分广泛。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历史,筑就了这座城市市民阅读的基础和风尚。文化与其他东西不一样,在于它要有传统、要有积淀,它不是你想跨越发展就马上能跨越得了的东西。因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上海新闻出版业后续发展的基础,“这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上海新闻出版业当下发展的很重要的背景。

《传媒》:去年,上海新闻出版业全年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可谓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那么,立足当下,上海新闻出版业后续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

方世忠:我要讲的第二个背景就是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闻出版高地”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规划。一系列的思路、一系列的举措、一系列的项目都已经通过法定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这是行业的共识,也是我们发展的纲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按照规划来推进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这个态度,这一点很重要。

要说发展的重心,现在我们比较强调的还是“精品力作”。新闻出版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容,它是一个内容生产的领域,“内容为王”强调多少遍都不为过。对我们来说,内容生产是立业之本,也是我们的立局之本。

《传媒》:内容上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

方世忠: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敬畏出版,任何时候都不仅要看到它的产业价值、经济贡献,更要看到它的文化贡献。上海新闻出版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产业与产品的关系,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做强实力与激发活力的关系。衡量出版产业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做强做大,一条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一大批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老百姓检验的优秀出版物。上海要建设出版高地,不仅是建设市场的高地、物质的高地、产业的高地、财富的高地,更重要的是建设文化的高地、精神的高地、产品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在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进发的征程中,上海的地位和作为,集中体现在有没有拿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民族复兴和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内容生产上的竞争力,靠产业数据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的,但是有一些可以衡量的指标,比如对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在全国“十二五”图书规划的项目中,上海占了13.4%,全国排名第一;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中,2009—2012年,上海共有82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资助总额达到1.5个亿,也是排全国第一;第三是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出版单位(出版集团、出版社)数字,上海也排在全国第一。我更看重这个排行,更看重产品质量这一指标。这个指标在产业报告里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精品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传媒》:作为地区新闻出版业上级管理部门,如何确保精品战略落到实处?

方世忠:在管理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大导向管理的力度。这几年我们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完善选题、审读、备案、书号申领等制度,确保出版导向不出偏差。二是加大对出版社综合质量及效益的评估。过去这种评估常常流于形式,现在我们把导向管理、考核评优、基金资助,包括书号申领、书号管理与出版社相关的内容生产挂起钩来,用多种手段引导他们走精品发展的道路。三是加强规划资金引导。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鼓励出版社出版一批分量重、水平高、质量好的重点图书。同时,完善精品力作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发挥好国家出版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和上海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精品战略深入实施。

责任——公共服务

《传媒》:要实现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努力实现上海新闻出版業新发展、新跨越”的目标,目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有哪些新思路?

方世忠:现在,我们非常重视公共服务。新闻出版局除了进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以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职能是引导、推动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过去,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公共服务还抓得不够。我觉得应该按照社会市场的需求,以需求导向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块如果做好的话,它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全民阅读工作。

2012年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公共服务年”,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首先是推出公共政策。我们要不断推出、制定一些有利于推动这个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引导全民阅读的公共政策。

其次是推出公共产品。今年我们策划推出了《书香上海地图》和“书香上海”政务微博。《书香上海地图》是全国首张城市书店手绘地图,详细标注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167家大型书城和中小型、微型书店,更加准确有效地为老百姓传递阅读服务信息。“书香上海”政务微博以倡导阅读为基本定位,目前总粉丝数已突破20万人。这在全国的省局中,我们是第一家。

第三是推动公共项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结构——比如大型书城,我觉得还是应该由政府来做,不能让它完全市场化,自生自灭,亏了就关门。通常我们把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都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但是没有把大型书城纳入其中。现在上海在新一轮的商务楼宇开发中都开始关注书店的布局,开始建大型书城。比如在上海的中心城区,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店的回归,它的业态很新,体量很大,不完全是简单的图书卖场。像这样的大型书城上海还在布点,我们准备东西南北中都要建起大型书城来,加上一批中小微、专精特的实体书店,再加上各个社区的文化馆、图书馆,还有农村的农家书屋,就可以构成比较完整的新闻出版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来支撑全民阅读了。

《传媒》:数字出版领域,上海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那么在这方面,贵局是如何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的?

方世忠:这正好说到了公共服务的产业服务平台这一块。过去我们总说抓产业,其实政府不能直接去抓市场主体,那么我们抓什么?政府要做的是搭建一些公共平台——有利于行业资源的集聚、有利于行业能级的提升、有利于行业得到更好的政府行政服务的平台。现在,除了传统的电子政府平台以外,我们更多地关注两个新兴的行业:一个是数字出版行业的公共服务,一个是版权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这两个新的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政府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方向——产业升级

《传媒》:目前,“转型与升级”是新闻出版产业乃至整个传媒产业的大势所趋,上海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些新的方向?

方世忠: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的思路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内容生产的比较优势,保持上海新闻出版在体制改革和数字出版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稳定中实现转型。“进”则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争取有大的作为。要大力推动新的产业,孵化新的模式,上海提出了三个方向:数字出版产业、印刷产业和版权产业,希望有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

《传媒》:请您逐一详解。

方世忠:数字出版目前全世界都尚在起步阶段,大家都还没有真正看清楚这里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下来,我们认为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资产的管理,二是大型数字投送平台的建设,三是数字按需印刷(POD)。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数字出版完整的产业链。

过去,我们对数字出版的理解不全面,把所有的责任都压给了出版社。其实出版社应该专一地做数字资产管理,然后用开放的心态跟渠道商、数字印刷商合作,而不是自己大而全。这个时代,要想一家来垄断整个产業链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定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然后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

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是新闻出版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的半壁江山是印刷产业,所以,印刷产业需要给予大力关注。这一块我们目前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就上海来讲,我们追求三个方向:一是绿色创意印刷,二是印刷产业的总部经济,三是按需数字印刷。

事实上,新闻出版局还有另一块牌子——版权局。但长期以来,对版权局这块的工作,却是较为被动式地在发展。

常说的知识产权三大领域,跟技术创新有关的是专利,跟商业创新活动有关的是商标,跟文化创意有关的是版权。版权是最具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新闻出版,还有舞台艺术、广播电视、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都会涉及到版权。在美国,版权产业是超过其汽车工业的,而在英国也超过其金融业。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文化创意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版权这个领域,来真正实现产业的大发展。

上一篇:与协会合作协议下一篇:假期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