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业态融合发展(精选5篇)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篇1
1 三网融合对广电产业的影响
所谓三网融合, 是指语音、数据和视频三大承载网络在业务应用的融合, 三网融合的基本涵义, 即表现为三网 (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 在技术上趋向一致,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统一。三网融合不仅使话音、数据和视频这三大基本业务的界限逐渐消失, 也使网络层和业务层的界面变得模糊, 各种业务层和网络层正走向功能乃至物理上的融合, 整个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的融合网络演进。
三网融合作为概念已经提出十余年时间, 早在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 推进三网融合。2008年初, 国办发 (2008) 1号文又明确提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在2009年,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建设, 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推进三网融合。
2010年1月13日,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经过多年酝酿, 三网融合政策正式破冰。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业务的融合, 网络是业务运营的基础, 无论电信网还是广电网都是以网络的资产归属进行描述, 从网络介质本身而言, 是没有电信和广电的区别的, 只有在业务和网络特征上存在的差异, 未来的三网融合也决不是网络的替代, 而是植根于业务和产品层面的网络互补和融合演进。
三网融合催生下一代网络, 同时也使运营商向全业务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都向同一网络趋势演进, 每个运营商都在充分挖掘自身业务优势的同时向其他领域发展。比如电信运营商积极开展IPTV业务, 广电运营商积极发展双向互动电视业务, 互联网运营商利用网络电视等不断侵蚀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互联网VoIP业务也对传统语音业务不断蚕食等。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通信、广电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也将从单项业务各自为政的非竞争局面转向全业务的竞争乃至网络间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的竞争。
三网融合的推进将使广电和电信业务经营权进一步扩大, 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电和电信均有条件地相互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 相关数据、语音和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开放, 会带来产业的整合、竞合和重组。各家运营商均应该在坚持并发扬自我优势的情况下, 通过融合创新打造网络的新业态, 开创三网融合时代网络全新的发展局面。
2 三网融合下广电的发展机遇及应对策略
2.1 三网融合真正要融什么
在我看来, 三网融合不是广电和电信双方分别去抢对方成熟的基础业务, 其实广电和电信双方的基础业务都很脆弱, 经不起折腾。让广电去做电话业务, 或者让电信去做基础直播电视业务都将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三网融合, 应该站在更高的业务层面进行融合, 要分别基于广电和电信各自的优势, 开创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这实际上是当下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最迫切需要考虑和尽快推动去做的事情。
2.2 三网融合下广电的优劣势和发展机遇
三网融合给广电网络运营商带来了进入增值电信领域的机会, 使广电摆脱了只能靠固定的、单一的收取有线电视维护费来维持的局面, 为广电网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出路和业务选择。
同时, 三网融合将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创新模式, 扩展出了更广阔的融合多业务产业发展空间, 也必将为广电网络的发展壮大带来更多的机会。
但是, 对广电有线网络来讲,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 而且可能挑战会更大一些。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直播星等等会使产业的竞争局面更加激烈和复杂, 可以说广电网络未来三网融合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面对三网融合, 广电网络运营商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 既要避免盲目乐观, 认为广电会有保护政策, 而且通过进入电信业务领域扩大了发展空间, 前途很光明。同时也不能完全盲目悲观, 认为电信一旦进入广电领域, 广电网络就完了, 没有发展前途了。广电网络相对电信网络来讲, 在安全性、内容可管可控、全网覆盖以及网络传输视频带宽等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广电网络资源比较分散、业务模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低, 使广电在一开始就已经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
只有正视了这些优势以及自身弱点, 广电网络才能知己知彼、用己所长、主动迎接挑战!而且, 时间无多, 广电网络要做的就是快速行动、积极应对!
2.3 广电应对三网融合的“五”字建议
基于对行业背景、政府政策导向、广电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同时结合华数在实践中的一些实战经验, 对广电运营商如何积极应对三网融合提出如下一些理解与建议, 供各广电兄弟单位参考。
1. 抢
就是要快速的反应和推进相关工作, 不仅要抢政策, 还要抢资源、抢市场, 牢牢把握主动权, 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比如:1) 要积极争取电信基础数据业务的开放政策;2) 尽快制定广电产品目录以应对IPTV的竞争;3) 边谈边干, 快速抢占市场。
2.统
由于历史原因, 各地的广电企业均各自为政, 资源分散、标准不一、技术多元, 完全没有形成合力的基础和条件。而三网融合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还是各个地方单打独斗, 可能仗还没有打, 你已经处于败势了。所以, “统”可以说对广电运营商来讲非常重要。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开展业务要统筹规划、统一思想, 大家对产业和未来业务的发展要有一个一致的认识, 这样才能劲往一处使。
2) 必须实现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宽带数据、安防通信等业务的全业务运营。
3) 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互通。只有联合起来, 组成一张大网, 相应的增值应用才能跑起来, 所谓的产业发展空间才能不断扩大。
3.合
网与台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广电比较纠结的事情, 从最早的网台合一, 到后来的台网分离, 再到现在的网台合作。网台关系一直是影响广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广电运营商要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里取得有利的地位, 加强与电视台等的良好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而且网台之间源远流长, 在合作上无疑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通过网台合作可以创造出更多全新的业务模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4.快
与电信的开放谈判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电信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就开始了, 他们是不会谈完才开始干的, 广电作为后起者更应该提前准备, 加快推进, 业务模板应尽快统一并标准化, 并强制推行。同时, 为试点地区设定强制性的发展考核目标, 快速提升广电的市场化能力、营收水平和竞争能力。
5.谋
广电运营商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 扎实通过数字化实现新业态发展, 避免盲目进入通信业务。
同时, NGB为广电提供了一个可以互联互通、强强联合的平台, 广电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推动产品创新, 推动产业联盟, 以NGB为契机, 发布广电业务目录, 推动双向化, 实现规模化、多业务化, 拓展发展空间, 实现视频+数据两轮驱动, 在此基础上谋取通信业务的发展, 在技术、政策、规划上对未来的业务做好提前布局。
3 华数三网融合多业务十年探索
3.1 华数的三网融合探索和发展历程
华数是广电系统经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与全国性新传媒、新应用服务的运营企业。华数通过体制创新, 带动管理、技术、服务和产业的创新, 积极探索在“新媒体、新通讯、新信息化应用”以及“三网融合”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内容资源和应用资源,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探索, 目前构建了“数字电视、宽带通信、数字化内容与应用服务、新业态电视传媒”等“三网融合”产业集群。
华数建设有全国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内容媒体资源库, 是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内容提供商、全国最大的3G手机电视内容提供商, 是浙江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平台和全国移动数字电视的运营主体之一, 拥有IPTV运营牌照、手机电视集成牌照、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以及移动数字电视运营牌照等。华数不仅承担了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的运行, 还受国家广电总局委托, 建立了首个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
2001年, 华数率先应用先进的IP技术, 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双向、高带宽, 建成了杭州有线宽带城域网络, 率先在广电网络中实现三网融合;
2004年, 首创了“广播与交互”融合的交互数字电视, 创新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模式;
2005年, 华数建设了海量的数字化内容库, 启动了全国广电合作发展的进程;
2006年, 杭州数字电视全交互整体转换通过总局验收;
2007年, 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华数为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
2008年, 首创了融合“数字电视、互联网、信息通信”的“全媒体”服务, 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并将数字电视带入到“新传媒、新信息化应用、新通讯”的发展领域。同时, 华数大力向无线领域探索拓展, 建设了杭州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网, 打造了有线、无线天地一体化的数字化网络。
2009年, 创新打造3G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融合型新媒体, 覆盖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有线宽带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移动数字电视和多媒体网络、城市信息传媒网络等, 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经过近10年的发展, 华数的服务已经涵盖了宽带上网、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 业务也从杭州发展到浙江乃至全国各地。
3.2 华数目前关注的重要领域
华数以数字电视和数据服务为两条发展主轴, 通过业务融合、业务创新、用户群扩展、业务领域扩展来不断开创新的盈利空间, 具体关注的业务领域简单介绍如下:
1.数据通信业务
1) 宽带数据的自主化和规模化;2) 增值应用:如视频通信、监控等。
2. 电视屏业务
1) 数字电视的双向化和高清化;2) 互动电视的多业务化和规模化;3) 新业态频道的运营;4) 互联网电视。
3. 手机电视业务
1) 3G流媒体业务;2) 其它手机电视增值应用。
4.互联网业务
1) 网络电视台的推广;2) PC流媒体业务。
5.未来业务
1) 感知家庭;2) 智能城市;3) 车载移动;4) 物联网应用等。
4 创新广电业态, 迎接三网融合
上面提到过, 三网融合下广电与电信的竞合关键不在现有业务的简单进入, 而是通过创新发现新的业务形态, 寻找新的业务机会, 拓展新的产业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恶性竞争, 避免双输的局面。结合华数在新业态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广电的新业态有如下几大方向:
1.全媒体互动电视业务
全媒体互动电视业务 (见图1) , 包括互动电视全系列业务 (面向家庭、宾馆、商务休闲和农村等) 。功能包含直播、点播、时移、高清等视音频业务, 还有电视游戏、电视支付、电视商场、电视彩票、电视财经、电视教育、视频会议、音频会议等互动电视增值业务。在信息化方面, 还可以提供城市信息化、政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在线营业厅等服务内容。
2.直播交互融合的新业态数字电视业务
直播交互融合的新业态数字电视业务 (见图2) 是把新业态互动电视与直播频道相融合的电视新业务模式, 它完全打破了原来直播频道单向传输的模式, 为直播频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模式和方法。这些新的应用包括直播频道应急信息发布、关联推荐和检索、多视角镜头切换、直播实时互动 (如投票) 、电视秒杀、场景关联 (含关联信息、关联购物、关联点播、关联通信) 等等。
3. 互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互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见图3) 是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等融合的创新业务, 分为电视信息定制、电视信息搜索、电视服务跨屏转移、电视服务跨网络递送等。
4. 通信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通信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见图4) 可以实现基于NGB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包括电视机之间、电视机与手机之间、电视机与PC之间、电视机与智能终端之间等的多媒体通信。
5. 物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物联网与数字电视融合业务 (见图5) 主要是基于NGB的物联网业务, 包括家庭安防、可视门禁、家庭健康、家庭控制、智能楼宇等。
5联合发展, 共赢产业未来
5.1 广电新业务发展策略建议
结合广电企业特点, 对本地业务、跨区业务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广域业务应该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行动计划。具体建议如下:
1.针对本地业务
1) 寻求政府支持, 加快发展;2) 加快双向改造, 提升竞争力;3) 积极拓展数据业务发展空间;4) 成为本地信息化的支撑力量。
2.针对跨域业务
1) 广泛联合, 实现抱团取暖;2) 降低成本, 迅速形成规模;3) 分工协作, 打造广电全业务基地;4) 各自创新, 站在他人肩膀上发展。
3.针对广域业务
1) 共享出口, 降低运营成本;2) 网内互通, 以规模与电信对等谈判;3) 倡导融合, 避免低层次竞争;4) 紧密协作形成信息产业第4极。
5.2 联合发展
广电联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 联合发展的模式各地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包括业务合作、市场合作, 甚至是资本合作等。
无论哪种合作模式, 都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合作原则比如:
1.自愿参加;
2.共同制定业务模板和商业模式;
3.共同制定技术标准;
4.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5.分工布局, 构建多个全业务创新基地;
6. 全网实现资源共享, 降低成本等。
相信随着合作区域的扩大和合作深度的提升, 广电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强, 广电网络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要:三网融合本质是业务融合, 将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创新模式, 也将为广电网络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应对三网融合, 广电除了行动要快, 还要加强联合, 比如业务、市场、甚至是资本合作等各种形式。华数作为广电系统经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与全国性新传媒、新应用服务的运营企业, 也衷心希望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 积极探索广电新业态联合发展的各种模式, 共同推动广电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空间的拓展。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网络,新业态,联合发展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篇2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云计算处于发展初期,我国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服务能力较薄弱、核心技术差距较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不够、信息安全挑战突出等问题,重建设轻应用、数据中心无序发展苗头初步显现。为促进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能力、深化应用为主线,完善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扩展应用领域,强化技术支撑,保障信息安全,优化设施布局,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促进创业兴业、释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行政干预,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对接应用市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监管政策,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统筹协调。以需求为牵引,加强分类指导,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服务和产品协同发展。引导地方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云计算发展定位,避免政府资金盲目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园区。加强信息技术资源整合,避免行业信息化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云计算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云计算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加强管理创新,鼓励新业态发展。
保障安全。在现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特点完善相关信息安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和数据隐私保护,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云计算信息安全。充分运用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带动相关安全技术和服务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7年,云计算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保障有力,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推进的云计算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共云计算骨干服务企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云计算服务种类丰富,实现规模化运营。云计算系统集成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增强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突破云计算平台软件、艾字节(EB,约为260字节)级云存储系统、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一批关键技术与产品,云计算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云计算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服务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在社会效益明显、产业带动性强、示范作用突出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和政府采购服务改革,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开展百项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在降低创业门槛、服务民生、培育新业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减少5%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初步优化,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优于1.5。宽带发展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初步建成满足云计算发展需求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安全保障基本健全。初步建立适应云计算发展需求的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升,云计算发展环境更加安全可靠。
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云计算关键技术,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骨干企业。云计算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健全。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显著提升。云计算成为我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主要任务
(一)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实施云计算工程,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大力发展计算、存储资源租用和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平台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在线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化门槛和创新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活动。积极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培育信息消费。发展安全可信的云计算外包服务,推动政府业务外包。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协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生态环境。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在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自身需求,利用安全可靠的专有云解决方案,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
(二)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云计算相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市场培育和产业政策的紧密衔接与统筹协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服务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艾字节级数据存储与处理、大数据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提高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加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科技专项成果与云计算产业需求对接,积极推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云计算相关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健全产业生态系统。完善云计算公共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标准制定和相关评估测评等工作,促进协同创新。
(三)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
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新建电子政务系统须经严格论证并按程序进行审批。政府部门要加大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行新机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云计算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带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云计算对数据资源的集聚作用,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推动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出台政府机构数据开放管理规定,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地理、人口、知识产权及其他有关管理机构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在公共安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就业和社会保障、交通物流、教育科研、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政府机构和企业创新大数据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推广应用,挖掘市场潜力,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五)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
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先在能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部署,以实时应用为主的中小型数据中心在靠近用户所在地、电力保障稳定的地区灵活部署。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要合理确定云计算发展定位,杜绝盲目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园区。加快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结合云计算发展布局优化网络结构,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优化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提升互联互通质量,降低带宽租费水平。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计算中心。
(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个人和企业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与制度,制定信息收集、存储、转移、删除、跨境流动等管理规则,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程。加强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加大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力度,建立完善党政机关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定级备案和测评等工作。完善云计算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事件预警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党政机关和金融、交通、能源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和监测。支持云计算安全软硬件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云计算安全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
保障措施
(一)完善市场环境。
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完善云计算服务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云计算服务企业申请相关业务经营资质。研究支持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网络政策。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云计算服务质量、可信度和网络安全等评估测评工作。引导云计算服务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诚信水平,逐步建立云计算信任体系。加强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监管和技术支撑手段建设,调整网间互联结算政策,保障网间互联高效畅通。对符合布局原则和能耗标准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持其参加直供电试点,满足大工业用电条件的可执行大工业电价,并在网络、市政配套等方面给予保障,优先安排用地。引导国有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加快制定信息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出台政府和重要行业采购使用云计算服务相关规定,明确相关管理部门和云计算服务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规范云计算服务商与用户的责权利关系。
(三)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采取无偿资助、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实施云计算工程,继续推进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创新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经费管理方式,完善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的配套政策,发展基于云计算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将云计算企业纳入软件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范畴,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政策。引导设立一批云计算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云计算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云计算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云计算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五)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原则,加快推进云计算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云计算服务质量、安全、计量、互操作、应用迁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与评估,以及虚拟化、数据存储和管理、弹性计算、平台接口等方面标准,研究制定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业务和数据安全、涉密信息系统保密技术防护和管理、违法信息技术管控等标准。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云计算相关人才,加强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云计算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完善激励机制,造就一批云计算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际云计算领域高端人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云计算人才,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落户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支持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云计算应用人才培训。
(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支持云计算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在境外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贸易发展。加强国内外企业的研发合作,引导外商按有关规定投资我国云计算相关产业。鼓励国内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云计算国际标准。
多方联动 促北京新业态创新发展 篇3
在此基础上,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信息网络产业作为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智慧北京的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遴选应运而生。据了解,本届遴选以“智慧城市、业态创新”为主题,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北京信息化协会、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联合作为主办单位,北京合众万兴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承办。
“此次遴选以协会牵头、专家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模式,力争通过专家角度,发掘具有成长性、创新性的企业。目标就是积极推动新型业态的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信息网络产业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北京合众万兴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陈立辉说道,“遴选对象为软件、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非上市公司,凡具有新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新市场机会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均可以报名参加。遴选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专家评审团由政府领导、风险投资专家、行业专家组成,初审将根据企业提供的基本信息,选出60家企业作为候选,终选阶段将按照候选单位的最终得分进行排序,选出30家最终获奖企业,并在5月底举办授牌
仪式。”
据悉,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了此次遴选。“其中既包括传统的集成业务方面的企业,也包括很多新兴的业态,如电子商务、O2O等,创新的种类和模式可谓是百花争艳。”陈立辉表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遴选已经是该活动成功举办的第四届,考虑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续支持,遴选活动的评委中除了行业专家,还有多位来自投资机构,这样既能从技术层面对企业进行筛选,又能从投资、金融的层面对企业未来的成长性进行考评。此外,也正是有了投资机构的加入,使得此次遴选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参选企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企业参与遴选并获得荣誉后,从政策层面而言,由于遴选活动是由北京经信委指导,获奖企业可以更便利地得到相关扶持基金。此外,获奖企业还将得到投资机构的特别关注,后续跟进工作也将在第一时间进行。”陈立辉认为,这对成长中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利好的推动因素。
链接
信息网络产业——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信息网络产业是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信息网络技术的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海量数据与存储、容错、可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和数字媒体等核心关键技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篇4
“汽车+ 交通+ 互联网”呈现四大趋势
智能手机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手机本身的通信功能, 还改变了社交形式、信息传播, 并承载了大量的互联网应用。与此类似, “汽车+交通+互联网”形成多领域交集的新生态, 已成为“互联网+”中最具代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前沿领域。它不仅改变了汽车制造与产品形态、人们用车方式及人与车的关系, 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交通出行的方式, 并将改变全社会的城市规划设计。
“汽车+交通+互联网”新业态呈现出四大趋势。
第一, 汽车从智能化向联网化发展, 将成为手机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智能终端, 甚至被调侃为“四个轮子+手机”或“四个轮子+电子屏幕”的超级智能终端。车联网和地图导航逐渐成为标配, 从而为其他增值应用提供了网络、技术和硬件基础。
第二, 汽车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改变了传统的销售和维护模式, 出现了大量的O2O应用, 如网上订单、在线洗车等。
第三,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化和智能化, 带来了智能停车场、智能公路、智能物流等典型应用。第四, 汽车服务业态与产业组织的变化催生了汽车共享与汽车租赁的发展。
“汽车+交通+互联网”新业态可分为五大类:一是智能生产类, 包括汽车设计模式的改变、汽车制造方式的智能化、汽车部件的电子化以及汽车控制决策的自主化;二是汽车交易类, 包括商品流通环节的变革以及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涌现;三是共享经济类, 包括打车软件和专车拼车、汽车分时租赁等;四是汽车后市场服务类, 包括从导航升级到全覆盖车联网方案、智慧物流;五是交互式智慧交通服务类, 包括智能公路、智能停车、电子支付等。
跨界融合新业态对相关产业的深刻影响
推动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技术融合
第一, 带来了车载计算平台及操作系统的创新。智能汽车的车载计算平台承担大量的车辆外部环境感知、车内驾驶状态信息采集、“车X协同通信” (车、路、行人或网) 、车内电子控制单元操控, 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等综合和复杂环境下的计算和处理任务, 使汽车产业需要开发具有超强计算能力、抗外部攻击的安全能力和恶劣环境下工作的高可靠性的智能车载计算平台, 以及开放的基于开源软件的车载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 这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汽车技术的融合创新, 提升了汽车智能化水平。
第二, 对车载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场景。车载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车联网的协同通信, 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5G移动通信技术等, 有车车通信 (V2V) 、车路通信 (V2I) 和车人通信 (V2D) 3种应用形式。新业态发展对5G、lte-v等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 5G网络将满足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智能交通中“大容量”、“大连接”、“低时延”和“高可靠”的性能要求, 提供满足高可靠、低时延等车联网通信需求的V2X解决方案, 应用于车辆防碰撞、智能交通控制、车辆与行人交互和自动驾驶等所有车联网场景。
第三, 促进了车辆环境感知技术的进步。车辆环境感知技术相当于用信息电子技术设备代替眼睛、耳朵等人体感觉器官, 是汽车辅助驾驶或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基础。例如, BMW推出的增强现实眼镜, 将通过对车载传感器和V2X网络传感数据的分析, 实现全方位和区域性的对人、车、路、气象环境、交通环境的状态、运动和行为的感知, 实现与驾驶人的交互。
推动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扁平化
互联网基于平台的星型组网方式, 打破了传统层级式组网, 体现扁平化组网特征。互联网对汽车的渗透将逐步带来智能汽车生态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和产业组织的扁平化, 必将使线性的产业链结构, 走向基于云平台的星型结构, 构建多边协同和多元价值的创新产业生态环境。
主要目的是缩短传统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价值传递路径, 减少组织生产所需的上下游供货周期, 实现汽车与交通产业从设计、开发、制造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 提升我国智能汽车的制造、服务与管理水平。
改变传统交通出行管理和服务模式
新业态创新发展正在改变交通出行管理和服务模式。
一是, 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对传统交通运输业务关键环节的改造, 提升其便利性和运行效率。例如, 电子导航地图的快速普及为后续各类基于位置服务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是, 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对传统交通运输业务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重构, 提高了用户体验感受, 如打车软件、专车、拼车、分时租赁以及智慧物流应用等。
三是, 载运工具动力、车体结构、控制方式以及感知与决策能力的进步, 提升了载运工具的安全、效能和使用的便捷性, 并与智能公路、智能枢纽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结合, 将推动交通运输体系向一体化、规则化、中心化和受控化方向发展。
构建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的美好未来
自动驾驶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自动驾驶将是智能汽车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 自动驾驶可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 实现端到端的货物或人员运输, 将形成以汽车为中心的一系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将自动驾驶汽车作为超级终端连接用户在驾驶沿途和目的地发生的全部旅游、娱乐、订餐、住宿、购物和其它消费, 甚至判断用户需要租房或购房时把地段介绍、楼盘、行情、推荐、点评、价值分析一并提供, 这样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是任何一家企业无法抗拒的。
自动驾驶改变的远不止汽车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而是创造了以无人汽车为中心的新经济和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
自动驾驶发展虽难, 但仍值得期待
当前, 自动驾驶汽车还在不断地测试中, 还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但对于相关企业而言, 自动驾驶领域将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平台, 越来越多的企业、研究机构涌入这一领域。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的背后, 存在着高昂的成本、不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及不成形的产业链条等问题, 随之而来的, 将是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必将给产业带来颠覆性变化, 届时, 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并将面临法律及道德等社会考验。
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人类驾驶同时更安全高效, 这是自动驾驶汽车存在的意义。未来汽车将会成为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 品牌的差异化会逐步消除, 人类的生活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这些场景让人期待。
交通运输将呈现出立体化模式
互联网的广泛渗透, 将实现民航、铁路、水路、道路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个体出行将拥有多种服务方式的选择权, 交通服务体系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将得到大幅提升。现实中的交通运输体系可完全被映射到数字虚拟环境中, 人们出行或货物运输供需双方的时空分布、载运工具的区域分布与服务能力等参数将实时展现在虚拟环境中, 交通服务需求的预判、满足和抑制将实现实时双向互动。
当前, 私家车还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不同价格品牌的私家车成为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表征, 随着分时租赁、汽车共享以及无人驾驶的出现, 汽车将更多地表现为基本生理需求以及社交需求。
未来, 人们的出行需求也将发生巨变, 刚性出行需求占比将不断降低, 商务、旅游、社交、休闲等弹性出行需求占比将不断提升;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占比不断降低, 小件、快件运输需求占比将显著提升;同时, 载运工具的结构将发生变化, 私人拥有占比将不断降低, 分享、共享等社会化占比将不断提升;载运工具的控制方式中, 有人驾驶的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无人驾驶的占比将会不断提升。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篇5
推出这款产品初衷是什么,受众从产品中能够读到什么,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挥影响力,产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新华全媒头条的主创和制作团队。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思考
新媒体时代,如何书写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深谙“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擅长的体裁之一,也曾被业界定义为体现传统媒体机构专业性和职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尺;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如何在操作层面践行中央关于“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的要求,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内容的用户粘性,这是传统媒体机构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新华全媒头条团队在产品策划前萦绕在头脑中的一个课题。在此之前,业界普遍认为在拥有强大的媒介与信息集成能力的互联网面前,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品牌和内容,商业模式的缺乏以及深度报道高居不下的成本,是令传统媒体望而却步的藩篱;在国外同行中:《纽约时报》付费墙模式的试水、《赫芬顿邮报》免费内容模式的探索都再次证明了“优质内容”对于新媒体时代受众、特别是追求独一无二产品和体验的年轻一代受众的吸引力。中央领导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这一要求的提出,破解了疑虑,明确了方向;2014年下半年起,各媒体陆续启动了破冰之旅,深度报道是首先需要破题的领域。
如何有效打通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在作者做出判断的十多年后,网络媒体的高歌猛进在一个侧面证明了该论断的正确:在各级媒体的日常报道中,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前后,在每一次网络焦点、热点事件的论争中,总是交织着主流与民间舆论场的博弈、合作与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肩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统媒体机构,在运用好、把控好两个舆论场,为党的新闻宣传报道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的主张与利益张目,哪些值得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领域还亟待破题,亟需实践作答。
如何运用数字新闻与受众对话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李建新撰文指出:数字时代新闻出版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媒体与受众的对话,信息时代的普遍特征是信息泛滥与受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新闻信息依然保持旺盛的需求等现象长期并存,新兴媒体时代将成为受众与用户“按需消费”的时代,只要用户提需求,媒体就应想尽办法回应和满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变局中,新闻机构的身份也正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信息发布者,变成了围绕“用户”的需求调查者、事实见证者、观点提炼者、信息聚合者和活动组织者……新闻的采编也正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强势影响下,按照“数据闭环”的规律,对生成、采集、聚合、集成到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整合,这些变化也必将投射到新媒体产品的组织形态上,媒体如何通过数字新闻手段与用户对话、如何提升与用户对话的质量和影响力将是考验媒体机构能走多远、去向何方的重大课题。
对话刚刚启动
“新华全媒头条”与“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新华全媒头条包括三个元素:“新华”、“全媒”、“头条”,从产品形态看,这是一款实现了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动漫、轻量化应用融合的全媒体业态产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全媒体形态就是它的核心特色呢?产品团队认为相对产品的全媒体形态而言,产品的核心特色是彻彻底底地践行“内容为王”:只有回归内容才能把这款产品打响、才能赢得广大受众和媒体客户;而对于“新华”二字而言,新华社的独特定位和报道资源是靠全媒体报道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是新华社多个编辑部、多种报道手段和多样媒体形态融合与合作的产物,“全媒”并不是把所有媒体要素生硬地捏合到一起,而是尽可能打通和融合其它新媒体元素,并将其作为“1+N”中的“N”,主打在新媒体舆论场中的落点,扩大报道的综合影响和延伸效应。和分散的新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新华全媒头条能够把全社的报道资源盘活起来,让新闻素材和报道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各得其所,通过“拆墙”和“并灶”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问题,使报道要素深度融合、各种资源充分共享,真正实现了三个“扣住”:扣住“新华”——国家通讯社的核心定位和社会责任,扣住“全媒”——符合现代传播发展趋势的媒体形态的整合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扣住“头条”——要做最重的产品、做纸媒上的镇版之作,做新媒体的热传之作。
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一体化传播
从报道组织指挥流程上看,新华全媒头条是由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统一策划,按照“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一体化传播”的思路组织起来的,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成员来自全社各个部门,知识背景和报道专长各有侧重,从策划选题开始,就进入一体化设计,和以往的“一体化选题”不同的是,新华全媒头条的一体化设计是从策划阶段开始,一直延伸到这款产品展示环节;以新华全媒头条的“农民工讨薪”的制作工序为例,根据该报道主题如何制作图片、图表报道,如何组织轻应用报道,如何站在用户和受众的立场上统筹各方资源和各个终端,团队把策划做到各类终端甚至不同品牌和平台手机的展示上;对于制作环节,融合报道平台主要负责指挥和策划,每天通过选题策划会确定选题制作部门和主责任单位,融发平台还将根据报道的特点,挑选最合适的文字记者、摄影和摄像记者组建成合作团队一体地完成制作;这种做法通过不同形态产品的制作以及多渠道一体化的传播,各平台展现各自特点,契合了分众化需求,开放、交互的传播模式吸引了大量新媒体用户的关注,有效满足了新媒体时代用户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参与性需求,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报道资源的融通和整合,有望成为未来报道组织实施的方向。
“1+N”和“N次加工”
从产品设计与运作模式上看,新华全媒头条 是按照“1 + N”模式运 作的 ,“1+N”模式指的是通过1篇重头稿件主打传统舆论场的影响,再发挥编辑团队合力,通过“N”篇其它媒体形态的稿件丰富并形成新闻报道的“波纹效应”与“震荡效应”,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同步并扩大影响;这种产品包装思路能够解决传统媒体资源分割、部门分割等问题,通过一个着力点的挖掘,一组新闻采编报道资源的聚合,在舆论场上打出一系列影响,有效解决单一媒体、单一产品的新闻传播缺乏震荡效应和持久效应等问题。
对于一些吸引起受众注意力的突发事件、热点和焦点事件,新华全媒头条团队大胆融入了新媒体报道手法,用精耕细作的专业精神做报道。以不久前引起全国舆论广泛关注的“呼格案”为例,媒体竞争很激烈,如何把这样的报道做精、做细,做到各类受众都爱看?新华全媒头条团队尝试了运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提升报道的现场感和纵深感,把前方记者报来的内容以准时的推送方式,即时传递给新媒体市场;从“1”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展示主打稿,从“N”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地发挥全媒体元素,把过去一条稿子容纳不下的元素进行全方位展现,指挥前方记者采访呼格吉勒日图和赵志红等两个案子的各个细节,从报道指挥层面设定产品的形态、同步轻应用、微信等报道形态的实施推送,从而扩大了影响,实现了对传统报道的“N次加工”,把融合的理念贯穿并体现在策划、采集、编辑、加工等新闻信息报道的全流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数字新闻:“新华全媒头条”的重要关键词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全媒头条团队非常重视运用数字化手段,把“数字新闻”理念地运用在传统报道中,团队在选题、报道过程中使用了“互联网新闻监测系统”和“报道竞争力和影响力分系统”追踪网络舆情,分析报道的网络影响力。目前数字化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全媒体形态“有与无”以及“融合汇聚”的问题;下一步,由于“全媒”涉及很多专业领域,团队还将在“全媒”的实现细节上下功夫;另外,还有一些课题需要实践作答,如何与网民互动,UGC视频的处理办法、如何及时有效地验证UGC、PGC信息内容的真伪;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做好这个工作不啻一场挑战,因为传统媒体要时刻“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做大影响力”两者间的平衡。
报道选题是依靠投票和大数据分析
区别于新华社过去推出的新媒体产品,新华全媒头条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产品策划选题是依靠网民投票和大数据分析做出来的,这对于新华社采编报道是一个首创。在每个“头条”产品的策划初期,团队依据其选题方向在新华网、腾讯网等网站上投放问卷网民关注主题、设置报道议题,据团队介绍,该做法的优势有两点:首先,新华社核心报道资源可以针对社会热点发挥影响,将有关报道方向、选题的数据交给传统部门,发挥其引导舆论的作用;其次,通过UGC渠道获取的信息可以对传统报道实施反馈、影响、深化和丰富,力争形成闭环。以新华传媒头条今年1月中旬所做的足球选题为例,在腾讯上投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构成了报道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舆论场的演进指明了方向,在舆论场上形成了围绕“线索发现、报道采写、评估反馈”等环节的闭环。业界普遍认为,若将各种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模型和数据产品组成一个环状数据运营系统,将赋予传统新闻持续的创新动力,将新闻做成支持数据决策、数据挖掘的大数据新闻。
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
12月31日,新华全媒头条的首组报道围绕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推出全媒体形态报道产品,包括文字稿《2015来了,习近平主席与你一起许下新年愿望》,图文互动稿《当2015叩门,我和你谈谈新年愿望》,手机应用产品《2015,大大的祝福来了》和幻灯片放映《十个中国人的新年愿望》等多种报道形式,分别在通稿线路、新华网和新华通网页、新华社发布等客户端、新华社发布和新华视点微信公号和微博进行了适配发布,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突出展示,网站和手机终端大量转发转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受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学界和受众认为:新华社近期推出的“2015习大大的祝福来了”“中国世纪”“凡人两难,你会怎么选”等“新华全媒头条”,结合不同媒介特色进行创意设计,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密集展示,有效地提升了报道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可读性,实现了多种传播渠道立体传播效果。其开放、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吸引了大量新媒体用户的关注,很好地满足了新媒体时代用户对新闻信息的生动化、多元化、参与化的需求。据了解,“新华全媒头条”团队吸纳了技术人员进行驻场开发,预置了与主题对应的轻应用模板,并按照不同的智能终端对展示效果进行调整,这种改变收到了成效。
对话影响中国
令人振奋的报道传播效果
通过360、腾讯等网站的统计数据分析,新华全媒头条推出后取得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令人振奋,以《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这篇新华全媒头条力作的影响力来看,在新华网的PV达274万左右,在“新华社发布”客户端的点击量达到日均43.9万,在新华网同名专栏的点击量达到317万;另外,在近期的“呼格案”和“赵志红庭审”等一些引起全社会瞩目的重大事件报道上,“新华社发布”客户端的点击量都达到910万;本月初,针对近期多地出现的出租车停运事件,新华全媒头条推出《出租车业改革,向垄断还是向“专车”下刀》,被数百家媒体采用,配发的调查和评论报道在移动终端和社交圈被广泛转载加评,数万网民参与讨论,这组报道直击百姓关注痛点和改革深层次问题,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舆论。
——新华全媒头条推出的《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和手机轻应用《2014,习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的十个瞬间》,报道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运筹国内国际大局,推动改革发展、内政外交等领域出现崭新局面。
——推出聚 焦近期多 地出现的 农民工讨薪事件,深度揭示农民工处于“生物链”最底端的现状,剖析解读“连环债”讨要难的复杂原因,根据权威采访提出解决困局的建议,专题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呈现形式,利用翔实的数据和扎实的调查采访,揭露背后真相,得到读者的好评;
——深入解读中纪委全会精神,推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释放反腐六大信号》被278家平面媒体采用,并成为媒体和社交圈传播热点,来自广东、山东的媒体来电希望“新华全媒头条”能长期保持解读深入、播发及时的特色。
书写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
在与新华全媒头条团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新闻改革、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创新是这场实践的题中之义,具有标志意义。应该说,当下传统媒体未能解决统筹传统媒体报道与新媒体报道双重属性的问题,未能在发挥影响力、保证报道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报道风格的融合,未能在形式上“合”的同时做到内容和风格上的“黏”和“浑然一体”。新华全媒头条团队认为,新媒体报道要有自己的新闻品格和风骨,“书贵瘦硬方通神”,如果品格和风骨不是通过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最核心资源、最核心产品来展现,报道就没有做到位;如果说品格和风骨在“两个舆论场”未能叫响,也一定是因为报道的某一个环节有欠缺,尤其应杜绝在媒体语言和报道形式方面,一个是“真人”、一个是“镜像”现象的出现。其次,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不能单纯追求点击率和眼球率,要特别注意政治立场和舆论引导,不能让主体报道与新媒体报道自说自话,做成“主体全是正能量,新媒全是小清新”的话语体系;要牢记日常报道中话语体系的盲目跟随,将可能演变成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失声和失语,引导舆论的观点和声音被新媒体舆论场所掩盖和吞没;应善于发现两个舆论场交互面,再从交互面中提炼交互点,将影响力体现出来,让两个舆论场的内容实现互联互通。
打造纸媒镇版之作和新媒体精品力作是永恒追求
自从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以来,传统媒体机构都有或大或小的动作,从融合方式来说,到底通过怎样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大家都还在探索,业界并没有一个定论。一些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时,在产品用户体验和吸引眼球等方面做过一些包括改变报道文风和语言体系的尝试,如果我们把这称为“传统意义上的融合”的话,在与新华全媒头条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与“传统意义上的融合”有比较大的区别。从新华社对这款产品的定位主要是履行职责,这就要求团队不仅要打造传统媒体的镇版之作,同时还要成为新媒体的热传力作。这就要求加大推出“硬新闻”、高端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力度,从这些报道中选出能够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和话题,通过一种更符合现代传播方式的手段,发出在两个舆论场都能产生影响的声音,这就要求产品团队站在政治家的高度,站在符合新华社职责和使命的角度,也站在用户的立场,把观点提炼出来,把事实讲明白,把职责履行好;将打造纸媒和新媒体镇版之作,作为产品团队的信念和永恒追求。
记者采访手记
前不久,南方某省的省委宣传部就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份颇有分量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传统媒体机构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新兴媒体,轻传统媒体”“重物理反应、轻化学反应”“重单个项目,轻总体策划”“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攻关不够”“机制体制创新乏力,融合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的时候,存在“管理跟不上,网上正面声音不响亮”等尬尴局面;从新华全媒头条产品团队的融合发展实践来看,虽然产品尚处于“试验田”“孵化器”“示范园”等阶段,但已在创意策划、内容建设、舆论布局、体制创新、队伍建设、技术手段等若干关键领域做出了一个个成功的模板,通过“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等一系列采编制作、工作流程、产品运营、媒体推广的创新,担负起国家通讯社传达权威声音、反映民众意愿、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热点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推荐阅读: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08-29
业态融合11-19
业态发展10-12
业态发展研究06-05
新业态发展06-06
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07-04
农业发展新业态12-10
学习《对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意见》心得体会07-23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12-06
零售业态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