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2024-12-06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精选9篇)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1

新添加的信息

改之前的文章

第七届北京文博会:文化融合科技 产业引领发展

时间:2012-12-24 07:30|来源:中国动漫产业网|我要评论(0)|字号:[小] [大]

核心提示:第七届北京文博会落下帷幕。100多场活动,100多万人次参与,项目交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协议和原创文化内容产品及艺术品交易总金额1089.53亿元,比上届增长38.5%。

文化融合科技 产业引领发展

——写在第七届北京文博会闭幕之际

23日,第七届北京文博会落下帷幕。100多场活动,100多万人次参与,项目交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协议和原创文化内容产品及艺术品交易总金额1089.53亿元,比上届增长38.5%。

从传统的手工风筝到航空互动体验舱,从憨态可掬的传统泥塑娃娃到智能互动玩偶机器人……在文博会上,传承、融合和创新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而文化,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盎然生机。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界的这次全新集结和整体亮相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文化融合科技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展会上,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3D打印机,采用熔融挤压堆积成型工艺技术,在工业设计、机械模具和动漫玩具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航天数字传媒展出的最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和多形态数字出版产品,包括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卫星连锁数字发行、卫星影院等等,充分展示了我国数字出版发行行业的前端技术和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丰硕。一方面,演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新业态在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对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此,文博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本届文博会上,孵化推动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文化产品交易、产业合作、集聚区入住、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拍卖为主要内容的50多场项目推介交易签约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一万多客商到会洽谈交易。而大力推动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瓶颈,是本届文博会上推介交易活动的一大重点。多家银行、金融投资机构参与了文博会的项目推介和交易活动,并与文化企业达成投资合作协议。文博会还首次展开了银行授信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数十个优质文化项目共收获662亿元授信额度。

在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已经步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主办方以及参展各方的共同追求。

对于展会而言,其本身的国际化程度无疑影响着交流的范围和影响力。本届文博会有来自6

个国际组织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代表团组参加。展会本身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也迈出了积极步伐。

展览区的广播电影电视展区首次设立了“走出去”专区。中国广电行业首家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的四达时代通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唯一落地西方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的电视媒体蓝海天扬影视文化(北京)公司,作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海润影视集团,成功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的小马奔腾集团等6家民营对外文化企业展出了各自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果。

同时,一系列相关论坛及活动的举办也为推动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帮助。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办的文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介会以促进文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帮助各方进行有效对接。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参与主办的全国创意经济与版权保护圆桌会议暨顺义区文化创业产业专场推介会,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与实践为主题,围绕中国文化贸易、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本届文博会上共达成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项目32个,交易金额达113亿元,占签约总金额的10.37%。

改之后的文章

近日,第七届北京文博会落下帷幕。100多场活动,100多万人次参与,项目交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协议和原创文化内容产品及艺术品交易总金额1089.53亿元,比上届增长38.5%。

从传统的手工风筝到航空互动体验舱,从憨态可掬的传统泥塑娃娃到智能互动玩偶机器人„„在文博会上,传承、融合和创新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而文化,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盎然生机。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界的这次全新集结和整体亮相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文化融合科技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展会上,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3D打印机,采用熔融挤压堆积成型工艺技术,在工业设计、机械模具和动漫玩具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航天数字传媒展出的最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和多形态数字出版产品,包括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卫星连锁数字发行、卫星影院等等,充分展示了我国数字出版发行行业的前端技术和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丰硕。一方面,演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新业态在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对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此,文博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本届文博会上,孵化推动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文化产品交易、产业合作、集聚区入住、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拍卖为主要内容的50多场项目推介交易签约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一万多客商到会洽谈交易。而大力推动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破解文化企

业融资难瓶颈,是本届文博会上推介交易活动的一大重点。多家银行、金融投资机构参与了文博会的项目推介和交易活动,并与文化企业达成投资合作协议。文博会还首次展开了银行授信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数十个优质文化项目共收获662亿元授信额度。

在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已经步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主办方以及参展各方的共同追求。

对于展会而言,其本身的国际化程度无疑影响着交流的范围和影响力。本届文博会有来自6个国际组织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代表团组参加。展会本身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也迈出了积极步伐。

展览区的广播电影电视展区首次设立了“走出去”专区。中国广电行业首家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的四达时代通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唯一落地西方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的电视媒体蓝海天扬影视文化(北京)公司,作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海润影视集团,成功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的小马奔腾集团等6家民营对外文化企业展出了各自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果。

同时,一系列相关论坛及活动的举办也为推动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帮助。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办的文化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介会以促进文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帮助各方进行有效对接。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参与主办的全国创意经济与版权保护圆桌会议暨顺义区文化创业产业专场推介会,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与实践为主题,围绕中国文化贸易、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本届文博会上共达成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项目32个,交易金额达113亿元,占签约总金额的10.37%。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2

三网融合和NGB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对宽带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日前,NGB智能操作系统(TVOS)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已发布的TVOS1.0 版本将有力地推动NGB终端与服务智能化。此次展会上各方企业纷纷推出多种针对当前家庭数字终端发展现状、融合现有的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交换技术的各种解决方案和产品,助力“三网融合”的持续推进。

OTT与DVB融合

OTT+DVB可谓是CCBN2014 的主角之一,众多厂商或推出OTT+DVB的解决方案,或展出各自的OTT+DVB的智能终端产品。此次展会同期举行的CCBN-BDF“智能终端与OTT”大会上,国内外相关专家就OTT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方法、OTT+DVB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OTT TV互动业务支撑平台、OTT+DVB的盈利模式等内容做了精彩演讲。专家们指出,无论OTT+DVB抑或DVB+OTT,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取得最终的融合大发展。

智能终端和多屏融合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屏融合是当前终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可以在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之间实现照片分享、视频分享、游戏分享、交互管控等丰富多彩的跨屏应用。多屏应用引发了终端的革命,对终端支持多屏融合技术提出要求,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实现手机与电视机屏幕的同步传输。可以预期,2014 年智能终端和多屏融合仍是各个厂家技术创新的重点,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便是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趋于模糊,呈现“泛视听化”趋势,传统单一的电视接收终端转变为集电视节目接收、娱乐、通信、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视听媒体服务中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向兼容多渠道、适配多终端的全业务方向发展。传统媒体是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源泉,而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力、渗透力、冲击力,将为传统媒体的推广提供平台,因此,未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融合,发挥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升级。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3

2012年5月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所谓的“黄金十年”宣告结束。也就是在2012年,华电煤业集团从前期基建期逐步转入生产运营期。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华电煤业着眼创造可持续价值,着力实现“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应对危机。

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

华电煤业以“消除浪费、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基础管理、对标管理、成本管理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

以基础管理为例,我们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员工基本功三基建设。组织开展制度梳理和流程再造,公司本部新建(修订)制度308项、优化核心业务流程100个。

在成本管理方面,推行定额管理试点工作,坚持按月编报预算、按日核算利润,每月分析评价并兑现绩效考核。

在人才建设方面,针对煤炭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构建了用工方式市场化、选人用人市场化、薪酬决定市场化的人才机制。针对新建煤矿人才缺乏的实际,实施差异化人才策略。我们还在不连沟煤矿建立了华电集团首个煤炭人才培训基地。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我们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创新煤炭建设开采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矿。在公司第一个特大型煤矿——不连沟煤矿建设期间,创造性地研究应用“巨厚复合顶煤特大断面全煤大巷围岩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仅用25个月就建成了国内电力企业自主开发建设运营的首座千万吨级煤矿,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选煤厂建设。同时,把不连沟煤矿的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应用到小纪汗、肖家洼以及隆德等煤矿的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

研究新型煤化工技术,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在陕西榆林建成了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制芳烃装置,并于2013年1月完成工业化中试,成功掌握了世界首创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核心技术。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成立之初到2013年底,华电煤业资产总额从10亿元增长到580亿元,净资产从3.7亿元增至165亿元。目前,华电煤业已控制晋、陕、蒙、新等地的优质资源230亿吨,控股煤矿年产能达4300万吨,规划、在建煤矿规模超过6000万吨。码头年吞吐能力达到1800万吨,参股投资运煤铁路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投产和在建坑口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32万千瓦、60万千瓦,化工产品年总产能达到111万吨。2013年,煤炭贸易量突破3000万吨。

华电煤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遵循创造价值发展理念,以做强做优煤炭核心产业推进“大融合”,以加快发展煤炭配套产业推进“小融合”。

提升主力煤矿的产能、产量和煤炭加工能力。在空间布局上,以蒙西、榆林、山西、新疆“四大煤炭基地”建设为核心,就近规划建设大型煤矿。

同时,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与不连沟、肖家洼、隆德、高家梁、甜水堡等煤矿配套的坑口发电项目。围绕国家重点建设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物流园区的发展目标,打造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依托福建可门港、河北曹妃甸港和华远星船队,构建路港航配套、陆江海联运的物流体系。创新煤炭市场营销策略,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

作者为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4

——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坐落在湖山秀美、商贾繁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东临宁波,西伴西湖,毗邻萧山国际机场,完美的交通网络,深沉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才脉络,为比奇的崛起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集团公司始创于2003年,在创始人倪文校的带领下,全体员工发扬“比拼创意,奇迹崛起”的比奇精神,精诚团结、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今天,比奇集团已发展成为集贸易、研发、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化跨行业集团公司。

集团总部设行政管理、销售服务、采购物控、财务结算四大管理中心,下辖比奇厨卫、比奇电梯、比奇实业、安徽比奇农业科技、长兴比奇假日酒店等11家子公司。卫浴、电梯、农业、置业是比奇集团四大支柱产业,各产业齐头并进,在各自领域策马扬鞭。

比奇产品先后通过IS09000、CE、ROSH认证。卫浴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俄罗斯,比奇卫浴品牌在国际卫浴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底,为开拓国内卫浴市场,公司聘请了台湾影视巨星林心如作为“比奇卫浴”的形象代言人,并投入巨资在央视各个频道隆重推出“比奇卫浴”品牌。比奇集团力争在中国洁具、电梯行业做出辉煌的业绩。

比奇历程:机遇,努力拓展,比拼创意,奇迹崛起

雁过留痕。比奇一步一步地前行,智慧的比奇人不会忘记那些拼搏的岁月„„

2004年4月,董事长倪文校以特有的前瞻性,抢抓卫浴鼎盛之机,建立比奇洁具有限公司,从此便开始了比奇漫漫发展之路。2005年9

月,为扩大卫浴生产规模,倪文校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成立了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同年10月,为提升比奇卫浴产品出口效率,成立了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抢抓国内电梯行业的发展机遇,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同年11月,“比奇”三大卫浴生产企业之一的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诞生; 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此时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对各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12月底,在湖州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一家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进军置业投资,并于2008年7月,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2008年11月,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开始投入生产,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09年7月,黄石比奇温泉休闲及房产投资项目正式签约。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

2010年,比奇跨出国门,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贸易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比奇以自己的研发能力与品牌入股大运河公司,并且由比奇公司代理大运河进出口贸易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贸易。卫浴、电梯、农业、置业投资,成为比奇四大主产业。

比奇的道路依然在延伸,不彷徨,不等待,员工们在董事长的带领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回过头,看着那些足迹,我们倍感欣慰,因为前头的风景更胜今朝。

比奇卫浴:随心所浴

轻柔的水声,沐浴的馨香,置身高品质的卫浴中,真正体会到高品质的生活。比奇卫浴以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坚持以“科技、个性、优雅、简约”为品牌的核心理念,对每一件卫浴产品都赋予艺术的气

质和人文的细节,比奇卫浴诠释了时尚、绿色的卫浴文化和优雅和谐的生活内涵。

比奇集团下辖比奇洁具、博杰卫浴、比奇厨卫三家卫浴产品制造公司,卫浴生产车间总建筑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引进了国内卫浴行业最先进的自动生产线。其中全自动成型炉、自动烘干线、全自动装配线、自动试水线等设备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可实现大规模、集成化生产。

比奇电梯:承载激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出于对飞翔的渴望,电梯应运而生。抓住现在房产发展与居住方式变革的机遇,比奇电梯应运而生。

浙江比奇电梯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距萧山国际机场16公里,距杭州市中心20公里,是隶属于浙江比奇控股集团的高科技电梯制造企业,拥有一支电梯研发、制造、销售、安装及维修服务一条龙的专业化队伍,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类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观光电梯、医用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汽车电梯、液压电梯、别墅电梯、餐梯等系列产品,建立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售后服务体系。现有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员工20余人,并拥有一批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员工队伍。

电梯公司新厂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的电梯新厂一号厂房,使电梯年生产能力达到3500台,建成电梯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内一流的高速电梯测试塔,二期工程的建设也将随后展开。

公司已在国内多个省会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近百个销售点及售后服务的分支机构。比奇电梯在畅销国内市

场的同时,还远销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众多客户的好评。公司年销售量均以每年30﹪递增幅度快速增长。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比奇电梯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比奇农业:生态梦想

在安徽省最东部,与浙江、江苏交界处,有一处占地500余亩的“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犬吠鸡鸣,四季瓜果飘香;这座高科技现代化农庄就是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公司旗下安徽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沿浙北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泗安出口下来,“曲径通幽处,车行樟林中”,前行十公里,便来到一处集休闲、餐饮、农业观光、高新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

安徽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面积五百余亩,注册资本500万美元。设计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已建成办公楼和职工生活区,共计3000平方米。根据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设计的设计蓝图,比奇农业开发公司己开发和将要开发的农业项目有:水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观光、餐饮服务等项目。

凭借浙北皖东便利的交通,淳朴的民风,更主要的是纯绿色的、无任何污染生态环境,加上专业设计院所的精心设计,智慧的比奇人一定能够将这块夹在皖、浙、苏三省青山秀水之间的沃土打造成真正的“世外桃源”。

比奇置业:立业为民

21世纪里,人们衣食无虞,消费重点便从吃穿转向了住、行,人们将眼光投向了地产业。

2008年7月,比奇集团在浙江长兴的千年古镇——泗安镇投资

建设比奇假日酒店,总投入1.2亿元,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开业,是一座花园式,集商务、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2010年,比奇集团又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兴建占地800余亩的湖北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此项目得到了黄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湖北省发改委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造。整个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华中地区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度假住宅区。比奇文化:诚信为魂

比奇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把“诚信”作为企业发展的精髓。为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比奇人以“以人为本、共创共享”为核心价值观,确立“塑造诚信品牌、追求卓越绩效、建设百年比奇”的远大愿景。

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一直以来,比奇集团把人本管理作为企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坚持以开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和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有效地激励监督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员工队伍。引导全体员工用真情爱护企业、用热情努力工作、用激情弘扬未来,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讲团结、讲奉献、讲正气已经成为企业的主旋律。

在未来的日子里,比奇人将凭借满腔的热情,扎实的功力,长远的眼光,饱满的智慧,规划美好明天。

卫浴,以湖州长兴为基地,随着清晨的雨露,如同火红的朝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在国内、国外的市场开始新的征程;

电梯,以杭州萧山为生产基地,超前规划,精心运作,占领国内

外市场,制造升腾空间;

农业,以安徽广德为生产基地,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等,将高新科技与自然生态结合,构建健康人生;

置业,以湖北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为代表,引领休闲娱乐潮流,创造美好都市新生活。

党建引领促发展 产业铺就致富路 篇5

产业铺就致富路

—**县**镇**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县**镇**村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紧邻西游大道;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585户、2549人;全村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4200亩;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94人;属省定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19人,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现有贫困户28户、38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按照“支部组织带村、主导产业强村、现代农业富村、生态家园建村”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和培育了名品彩叶、雪峰苗木、红霖科技、驰源生态种植合作社、富翔瓜果种植合作社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的发展路子,不仅使**村迅速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富裕村,先后获得了省级生态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村镇、县脱贫攻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一、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筑牢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党支部扭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一是加强支部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主抓,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模式,使村支部成为担当起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等工作落地生效的“主心骨”。二是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村支部配备了副支书,在8个自然村设立了8个党小组,配齐了党小组长,明确了岗位职责,规范了工作行为。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注重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从具备“三高三强”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新党员。不断完善本村党员队伍管理办法,注重培养年轻党员,每年都保持发展年轻党员1名以上。四是落实基础制度。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通过摸索,村里逐步形成了“初步形成意见—会议集体议定—通报公示—组织实施—监委会监督”的五步工作流程,把村里各项重大事务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按规矩办事。

二、以支部带路为引领,积极谋划产业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本村实际,按照**县西游大道两侧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发展“高效、生态、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三大产业链上。一是依托土壤优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花木、彩叶等主导产业。二是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瓜果蔬菜供给和采摘基地。三是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鼓励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回村创业,发展农副产品、手袋等加工产业。

三、以项目发展为带动,努力壮大特色产业

规划确定以后,村支部充分激发自身发展能动性,通过招商、引进、培育等方式,以项目为带动,壮大了产业发展。一是引进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彩叶苗木上市企业—河南名品彩叶花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我村投资60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立彩叶基地3个,年生产各类苗木700多万株,创产值6000多万元。通过这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了花木主导产业,取得了“兴一产业致富百家”的成效。二是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引进和培育了绿春源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绿峰种植合作社、驰源生态种植合作社、富翔瓜果种植合作社、四季百果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彩叶苗木、蔬菜2个供给基地和葡萄园、樱桃园、晚秋黄梨园、水蜜桃园、冬桃园等5个特色采摘园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三是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引进了福运面粉有限公司、志强旅行包有限公司等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为全村提供了300—400个就业岗位。

四、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持续优化周边环境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村支部把如何留得住、发展好产业作为村内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的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服务助推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紧紧抓住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土地整理、小农水、道路建设等项目,积极争取县、镇两级支持,修建了18.4公里的道路,完成了70眼机井和60座生产桥的建设,满足了出行和灌溉要求。二是做好矛盾调解,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产业的落地,与部分村民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矛盾。为了促进矛盾化解,我们村结合实际,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军人“五老”人员组成的民调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利用乡情、亲情、真情化解村民与产业主的矛盾,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三是成立**就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招工搭建了平台。为了确保各企业用工方便,依托村党群服务站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成立了**村就业服务中心,及时掌握了解村内企业用工信息,搭建了企业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最终达到了企业轻松用工、农户轻松就业、贫困户顺利脱贫的多赢局面。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6

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等26个委办局协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的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文化经贸交流盛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在每年11月在北京举办。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就我国文化产业而言,我们是‘文有余,化不足’,五千年留下这么多好的文化资源,转化得不够。”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彭中天分析,国内文创领域缺少的“化”,便是产业化的道路。而市场需求,无疑是促进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催化剂。

北京文博会创办于2006年,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潮流的指导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高目标定位,宽视野谋划,创建了主办部委、省区市、媒体、专家学者四个层面的策划工作机制,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提炼出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主题,并用主题统领文博会各项活动,确保整体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展场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去年,主展场总面积

6.5万平方米;分设17个主题展区;同时上届文博会还设有13个主题分会场,展示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为历届文博会之最。第六届文博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1780家展商参展,国内天津、重庆、河北、山西等15个省市组团参展;共接待了来自海内外政府、学术界、产业界、金融投资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界群众逾百万人次,3000多位海内外客商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322个,总金额达786.85亿元人民币。

从理解文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自觉地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文化企业正在深化体制改革,自觉地运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创造出了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充分彰显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新引领华南产业地产发展 篇7

DTZ戴德梁行华南区工业及物流地产部董事严其发先生认为:“深圳作为国家创新示范区、以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城市定位,为产业地产的稳健发展带来坚实基础,尤其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创新产业需求持续旺盛。整体产业地产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近年在土地及产业政策双向驱动下,深圳市场集中以产业更新及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为主,导致近年研发办公物业整体供应量大,初步统计2015年研发办公市场存量为540万平方米,2015年起呈现持续供应趋势;至2017年,存量有望达到约660万平方米。区域产业园区市场呈现产业核心区入驻率高特点,平均空置率仍然维持在1〇%~15%之间,整体产业地产市场表现良好。深圳如何创新引领华南产业地产发展成为领涨背后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对此DTZ戴德梁行梳理上半年深圳产业发展三大创新实践,以在创新浪潮下提供借鉴。”

轻资产、平台化成趋势

在转型大变局下,华南产业地产商无疑也必须跟随这个行业的大势所趋。严其发先生认为"地产仅仅是个开始入口,产业地产商未来必须在后端发力,就是要回归一二线城市、拥抱互联网、发力轻资产平台化、重点放在轻重结合的平台化服务,并深入参与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做产业合伙人。正当众多传统地产企业发现产业地产是转型的另一个方向时,专业的产业地产运营商却早早嗅到了危机,纷纷抛出了自己的轻资产平台化转型战略和发展路径。在轻资产平台化输出的环节主要包括合作开发、产业建设、园区综合服务建设、招商引资、运营服务平台建设等;创新实践的华南践行者如亿达中国与深圳龙岗产服集团轻资产输出合作。"

众创空间掀起园区运营变革

目前国内园区众创空间包括联合办公空间、赙化器、新型孵化器三大类型。严其发先生认为,华南园区众创空间的发展受到三大核心因素影响,包括:一)国家层面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发展,二)产业园业态发展模式转变契机,三)众创空间发展促进产业园运营文化建立。作为华南产业地产运营新机遇,众创空间将掀起华南园区运营变革,轉柿—是隸触群体,形成创业者聚落,拉动陋整体产业活力。变革方向二是聚集新兴产业,聚集成长型创业企业,保障园区产业持续发展。变革方向三是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产业上下触业的%通交流成本,保证企业间的信息对接及成长型服务。变革方向四就是众创产业模式,形成"创业企业+互联网+产业服务”的良性的产业运营发展链条。在运营变革推动及创新创业热潮形势下,以众创空间等创新发展平台为概念的创业服务平台出现,将成为园区新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模式的变革。创新实践华南践行者深圳创客周的举办,引导深圳乃至华南园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践。

智慧园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智慧园区正成为目前华南园区软硬件建设热点。严其发先生认为:“智慧园区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这将会体现在融合和创新两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有产业商务空间,战略资源集聚,拥有全产业链的商务配套设施与商务发展环境;也有企业社区,集生活'工作'娱乐、众仓勃-馳f錢w祕随城发展的交互式智慧空间。至于创新-体贝1泡括仓撕产业,智慧园区的结构以集聚前瞻产业为主,并形成全产涵方MMfi],同时具备产智资源,以便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制定前瞻服务措施。智慧园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空间上以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组成,而物理空间方面更呈现以"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三大发展阶段。内部系统涵盖“产城引进、产智社区、产业培育、众创空间”。在华南区,天安云谷以云时代智慧创未来为主题的智慧园区都是创新实践的践行者。”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8

在近5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印刷传媒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行业,面向媒体融合的发展目标,保持了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业态,基本形成了大中型骨干企业示范引领,“小微特”企业协调补充的格局,700多家印刷企业已具备绿色印刷生产能力,若干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高环保的跨媒体产品制造、再制造与增值服务新需求的创新型企业开始集聚,呈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分布逐渐合理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在向国家印刷示范企业、绿色印刷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数字印刷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方向发展。尽管2013年中国印刷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印刷总产值达到10398.5亿元,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大国,但中国印刷业,特别是印刷传媒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引领与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合转型能力与世界印刷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中小微”特色企业不多,企业散小弱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企业亟待融合与创新发展。

印刷传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服务国家文化传承和大众信息传播中,印刷传媒产业具有媒介信息产品制造与服务的双重特性。根据对中国印刷传媒产业典型区域与企业的调研、研讨与论证,印刷传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关键技术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中国传媒产业上下游的新闻出版行业、印刷复制行业和发行/发布行业都呈现出前瞻性较弱、新技术应用滞后、数字化水平较低、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市场导引和需求创造不足的现状,面临衰退与被替代的不利局面。一方面呈现出纸媒需求总量下行、库存不断加大的态势。在网络书店冲击和商业店面租金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地实体书店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国内书店在全民阅读人群数量急剧减少和网上书店低价营销的夹击下,呈现出逐步衰退或萎缩的业态。出版社除教育类图书正常外,其他图书的起印量均急剧减少,库存量明显增加,且库存增长远远高于销售增长,发行量越大图书库存越高的不良态势没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纸媒市场需求渐弱、新媒体风声渐强,从市场需求来看,2000年后,具有时效性强、信息海量、传播互动、检索方便、用户充分参与等优势的新媒体,以不同产品形式侵蚀或瓦解传统媒体,造成读者流失、广告市场萎缩、电子媒体抢占印刷媒体市场的格局。印刷传媒产业在传统书、刊、报市场需求下降格局初定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自身技术模式、商业营运模式的变革,走媒体融合的拓展之路,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市场需求,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免于淘汰厄运。

从政策法规来看,印刷传媒产业承担国家文化安全和教材保障的双重使命,法律法规建设是印刷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绿色环保方面存在的绿色印刷标准法规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原料供应商环保资质认证不足,源头污染亟待管控等问题;数字出版方面则存在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不全、兼容共享难度大、数字版权保护不足、盗版难消除等问题;税收与政府资助方面存在的税收偏高偏重、同类企业税赋不统一,政府资助和补贴定向不精准、冷热不均等问题。

从关键技术来看,印刷传媒产业的技术需求涵盖了降低内容编创、媒体产品制作和发布应用中的时间、成本与人员冗余,以及实现产品的个性化、交互性和再增值,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中跨媒体产品制造的复制科技,以及建立一个全数字化、从媒体产品编创到应用服务的采编排印发流程以及适合跨媒体内容页面描述与表达的数据库和资源库两个方面,真正实现“数据进、产品出”和“按需内容、按需媒体、按需设计”,达到既保持纸媒体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优势,又解决信息传播实效性、信息之间的关联及信息应用的互动性等可变内容的组织与管理的目标,但存在以下难题亟待突破: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巨大、预期收益模糊,平台技术兼容性差,数据流、控制流、管理流的集成度较低,管控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低,标准各异难兼容等。

从人才培养来看,在媒体融合的推进中,印刷传媒产业的人才需求正在从静态内容复制向动态内容服务转型,把握系统开放性和复杂性、印刷产品的全媒体化将是未来印刷传媒人才的根本。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落后、亟待重构与转型,复合型人才匮乏、多专业集聚团队短缺等问题。只有超常规地集聚若干熟悉与精通传统出版流程和业务,拥有数字出版物的网络编辑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的多专业、媒体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与团队,才能实现传统印刷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印刷传媒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在近10年数字网络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中,印刷传媒产业生态环境巨变,书刊报受众规模渐小、市场需求多元、收入增加、利润下降、商业和经济环境艰难,呈现出通过“数字”求生存,媒体融合转型谋发展,拓展增值服务抢先机的新格局。面向媒体融合,用纸媒优势服务新兴媒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来凸显自身先进技术,才能找到支撑未来内容建设的目标与对策。

从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来看,印刷传媒产业要达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以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服务精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印刷传媒产业。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要通过重大项目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小微特”企业向“新、高、精”转型升级,引导印刷行业融合转型发展,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解决媒体融合中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发展失范的问题,实现内容质量、产品形态与企业收益的俱佳。

从企业资质认证与示范企业培育来看,近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强产业法规、政策、规范、技术和标准建设,产业法规日益完善。企业资质认证可以文件化的方式向外部表达企业符合标准的信息与证据,表达企业具备承担相关业务的能力与资格。但目前国内尚处于单项企业资质认证阶段,如绿色印刷认证、G7认证等。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印刷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资质认证体系和评价方法,将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为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为中国印刷企业“走出去”奠定信誉保障,降低海外认证依存度。《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正在鼓励具有先进印制水平、经济规模和效益突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挂牌成为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强化对具有示范作用的骨干印刷复制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的认定、挂牌、专项资金、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扶持和宣传,对进一步加快优势企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媒体融合的资金扶持来看,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引导印刷传媒产业向媒体融合转型升级。印刷传媒企业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绿色印刷工程、数字印刷工程、“小微特”印刷企业扶持工程、创意设计印刷支持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更要主导或参与政府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的数字化出版公共服务平台、骨干项目建设和技术升级以及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篇9

2016年01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白天亮、刘志强、赵展慧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创新缔造中国高度; 蛟龙入水、海上钻探,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高铁飞驰、天河运转,创新缔造中国速度。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三年多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

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强调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的道理从未改变——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强调创新驱动,更因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此,方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

——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版图更辽阔、模式更多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设立了“路标”。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我们没花一分钱,网上下载表格,提交材料5天后就领到了工商营业执照。”26岁的郑星轻松当上了“老板”,制度创新的正能量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去年12月,年过八旬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中国的科技创新让世界瞩目,也让国人自豪。

去年7月,一部网络众筹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新高。“对经典充满敬意,又有大胆创造”,西游迷张研在微信上点赞。文化创新让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历久弥新、活力焕发。理论创新提供“脑动力”,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文化创新提供“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份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写道,“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 创新投入更多了——

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1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9.9%;投入强度持续加大,R&D占GDP比重约2.1%,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来自政府的投入稳中有增,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2899.2亿元,增长6.3%,发挥着“定海神针”之效;企业的投入强度也在快速增长,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5年前增长一倍以上,专利量质齐升。创新转化更高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的阐述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创新不是一种珍藏,如果束之高阁,再好的创新成果也会消弭于无形。

高速列车总里程达世界之最,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吨级履带起重机、300吨自卸车等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攀升;半导体照明市场将超过4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6%„„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更多的创新成果走下书架走向货架。创新版图更辽阔——

如果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注出一个个国家高新区,你会发现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45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7万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20%以上。除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的传统孵化器外,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浮出水面。创新模式更多样—— “制造并非必须有工厂。”成立5年,小米公司便卖出1.5亿部手机,智能可穿戴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前三。小米靠的是什么?正是商业模式的种种创新:开发设计环节,消费者、供应商可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方式参与;制造环节,寻求全球分工合作,迅速将用户线上线下反映的需求在产品上体现;销售环节,以电商直销为主,去除中间渠道,大幅降低营销费用。模式创新,让企业觅得赶超的捷径,打开一片灿烂晴空。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中国正在跑出加速度。创新驱动助力调结构

——创新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2015年11月2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内,C919大型客机正式总装下线。这个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新型商用大飞机,既圆了中国人自己制造大飞机的夙愿,也为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开启了崭新的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为经济稳中求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 前不久,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陷入低迷,中船重工却接连签下两艘2万箱集装箱船大单、6艘30万吨新型环保绿色原油船等大单。“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总经理孙波看得透彻,越是日子不太好过,技术优势就越有市场价值,创新驱动就越需要强化。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2015年前11个月,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33%。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2014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得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家电行业10家主要上市公司获专利授权3.8万件,发明专利增长超过8%。

创新驱动,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依托创新,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焕发青春活力。“每一台数控机床都能远程监测!”在沈阳机床集团,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用户分布图,再点击其中一家用户的数控机床,显示“加工中,已工作96小时”。“互联网+”,让传统数控机床变身“智能机床”,企业从单纯的卖产品走向卖研发、卖服务,利润率更高。

“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装备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201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投资9.6万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9万亿元,占比达40.9%,同比增长12.8%,比工业投资增幅高出3.6个百分点。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成套总包取代了单机制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依托创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

车间内,机器人来回穿梭不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已成为现实,年产能达5000台,生产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机器人,被誉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如今,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不单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中国经济最强音。3年多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竞相“走出去”——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导航向全球拓展„„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中国号列车全速前进。

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迸发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掷地有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打掉“拦路虎”,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一方面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工商登记中85%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一方面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每年约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2015年前11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保持19%的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诞生1.17万户新企业。——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沉睡”的科研设备“醒”过来了。

过去,高校院所购置的大量科研仪器设备在高墙内“睡大觉”,研发需求旺盛的企业却无法共享。2014年10月,《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此后,开放共享好的单位,奖!反之,罚!机制畅通了,设备利用更高效,创新活动也更给力。

“原地踏步”的研发成果“转”起来了。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惟有改革“利斧”。2015年8月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南京九条”“成都十条”„„各地纷纷“开闸”,让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天女散花”的科研资金“统”起来了。

曾经,每年近百项、涉及上千亿元资金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分别由各部门掌握安排,科研人员只好“四处烧香”、多头申报。2014年9月,中央深改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决定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从此,“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护航“追梦人”,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上一篇:2018闹元宵活动方案下一篇:弘扬五四精神 绽放青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