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2024-05-21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通用12篇)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1

摘要: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 而教育发展变革必然要求教学创新。本文以教学创新为切入点, 阐述了教学创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来源, 然后引入信息技术, 从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优势出发,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教学创新的引领者。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一、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发明创造, 还指对新事物创造性应用和对旧事物重新组合的新应用, 教学创新则更加侧重于后面两者的应用。教学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课程结构的创新, 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创新, 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的创新等。一个创新型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运用能力、教师教学方法的启发与引领作用。有学者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对教学创新的认识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学创新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 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教学观点, 使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 对当前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必要改革, 以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和发展的一种变革行为[1]。

教学创新在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笔者认为教学创新就是指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的发展需求, 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律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当前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变革。运用新工具、尝试新方法、贯彻新理念以及实现新价值, 推动师生双方全面发展并促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进步, 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活动。

二、教学创新的动力来源

1.宏观层面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持,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核心”二字, 意味深长, 足以看出创新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 大力倡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创新则是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此为国家宏观层面对教学创新的需求。

2.微观层面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我们的生活正朝着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更新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时代下, 知识爆炸式增长, 资源信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 而是控制和管理我们已有知识的能力[3]。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学习这种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 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因此, 必须进行教学创新, 将教育的重心转向个体能力的发展。此为个体微观层面对教学创新的需求。

因此, 为什么要教学创新, 从宏观层面看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 从微观层面看关系到个人在现代化社会里能否很好的生存, 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三、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优势和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能够引领教学创新, 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创新。

1.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理念创新

(1) 课程理念创新。课程是连接师生的重要桥梁, 也是教学中的核心元素[4]。传统的课程理念以学科、知识为核心, 忽视学习者的本体地位;以学习结果评价为主, 忽视学习过程中人的体验和感受;以“双基”落实为关键, 忽视学生发展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社会的高速发展, 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重心上移。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朝着全方位、多领域的方向发展,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与学生培养最为关键的课程建设密不可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 课程理念首先需要革新。新课程理念要以人为本, 强调课程的开放性, 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等。信息技术能够引领课程理念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分析课程内容, 抓住课程内涵, 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的娱乐属性, 尽力提升课程魅力, 展现课程特色, 有效实现课程目标[5], 促进课程信息化发展。

(2) 教学理念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式过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 知识呈线性分布, 学生的学习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不符合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能将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教学内容[6], 能够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成[7]。因此, 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逐渐树立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意识, 合理调节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与位置, 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摄, 进行多种优势互补, 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8],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 学习理念创新。环境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环境发生了变化就必须要即时调整自身的能力结构以获得生存。信息技术创造的环境使得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慢慢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下, 知识爆炸式增长且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及时获取、加工、内化高价值信息的能力。因此, 学生必须转变学习观念, 由传统的被迫、牵引式学习, 转变为自觉的学习主体,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便利条件, 发展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观念, 将学习过程终身化, 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方法创新

(1) 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共享, 编织“全球大脑”。信息技术环境下, 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平台迅速发展。丰富的知识资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实现智慧共享。在网络学习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将各个知识结点连接成社会学习网络的过程, 连接的过程也是“全球大脑”形成的过程。全球脑拓展了传统的学习共同体, 改善了师生关系。学习者从求助老师、同学到求助全球脑, 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分享。学习者借助全球脑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 能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

(2) 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世界, 创造“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产生源于人类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信息需要, 不再满足于通过信息技术发送和获取信息, 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满足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9]。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互补互融的,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拓展与创新 (如图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一些在真实环境下实施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实验, 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非常地逼真、科学。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局限与缺陷的弥补, 是现实世界的扩展[10]。比如:在线网络课程, 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室、讲台、黑板的限制,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基础, 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创新性, 体现在虚拟学习环境的可创建性, 即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创建个人学习环境。因此, 虚拟世界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利用虚拟世界, 我们能够创设非常有效的网络化学习环境, 这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形式[11]。

(3) 信息技术提供先进工具, 建构“全球知识库”。信息技术环境下, 先进的技术工具将全球的知识系统组织起来, 构建出“全球知识库”, 它使得世界各个角落的资源得以再生和利用。例如:Google, Baidu, Yahoo等提供泛在知识, 知网、超星等提供有组织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这些平台获取全世界的学习资源, 并且能够很快找到与之相关的更多的资源, 从而对知识点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全球知识库”的构建不仅大大扩展了学习者知识来源、开阔学习者眼界, 也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加工、发散学习者的思维。

(4) 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构造“地球村”。网络技术的发展, 让硕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 使得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环境下兴起的一大批社交软件, 如E-mail、微博、博客、QQ等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更加的实时、频繁, 这不仅方便构建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也方便学生之间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 还方便跨区域班级和学校的重组。

此外, “地球村”还有另外一个优势, 即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促进教育公平。中国的两元经济决定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元方向, 欠发达地区教师数量少, 水平低的现状在一段时间里可以通过异地同步网络视频授课方式来缓解。两地的学生和教师利用视频会议系统, 音画同步, 实现对薄弱学校的“面对面”教学[12]。通过共享教师资源,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它的出现将人类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尺度几乎缩小为零[13]。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社会革命, 这场革命势必会引起教育的变革。为了能够适应这场革命就必须进行教学创新, 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是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国家和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动力, 符合新教改的要求, 符合知识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校进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必要性,重点结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引领 信息技术 实施过程 注意问题

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探索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显然,为了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任务引领型教学

任务引领指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任务引领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就业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了学习成效,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职校生的认知特点。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结合我对本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分析和任务设计。

(1)综合性。任务应该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2)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过于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3)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么该任务也是失败的。

(4)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让学生以某公司新职员的身份为自己配置一台指定价位范围内的办公用组装机,这个任务将计算机硬件知识和上网查找信息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空间,符合上述任务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揭示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引出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在这个阶段,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对总体的思路有一个概念。如:在关于Word或Exce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任务要求告诉学生使用工具的位置以及最终的大致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在引出新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偏差。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激发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完成任务打好基础。如:在开始学习PowerPoint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事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有趣的作品,通常他们都会看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评以提高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欲。完成任务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或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 3、课后点评。课后点评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过程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改进教学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职校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不妨事先给出一定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Excel关于创建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操作演示一个通过选取所有数据就可以创建出简单图表的任务,待学生掌握后,再设定一个需要选取相关数据创建出相对复杂图表的任务,同时补充进对于图表相关元素进行局部修改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对于完成简单任务的理解,完成起较难任务就有了思考的方向,而不至于一下子无从下手了。

2、要注意以“评”促“学”。评价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是后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绝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过程,也就是以“评”促“学”。

3、教师本身应具备更高的能力。由于任务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多个信息技术基本模块和多门学科知识,因此要突破孤立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即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譬如我们学校所有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会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中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任务引领,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

虽然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任务引领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能够让大多数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让教师由“厌教”变成“乐教”,能够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但任务引领型教学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使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

[2]蔡新平《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电脑教育报,

信息化技术引领中职音乐教学 篇3

如何使音乐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信息化引领音乐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1.信息化技术引领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音乐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只能用单一的“教师唱——学生跟”的教学方式,众多的视听咨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学生对音乐内容多样性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怎样找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调动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最为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动听且多彩生动的音、像画面,使得音乐变得更具有形象性和情境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认识兴趣,把他们带到趣味横生的音乐情境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2.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应用

对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上的狭窄,只看到自己所教的舞蹈、声乐等专项课程,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对现代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不清楚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有哪些内容,会对音乐教育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特别是音乐教育更为滞后,影响了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二是音乐教師本身的信息化。

一、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归纳起来有: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交互界面图形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与一般学科基本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建设中又有其特殊性。

二、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1.信息化时代为教师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信息社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信息素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构成,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基础。尽管多数音乐教育的教师计算机能力基础较差,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迫使每一位教师对此不得回避和退让。教师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基本的信息能力有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有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对于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

3.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创建网络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对于深化音乐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基本方法策略: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可以录音或视频播放等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把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而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技术上来了,而离音乐越来越远了。

信息技术对阅读教学的引领 篇4

一、信息技术在导入新课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在讲授一节新课时,导入尤其重要。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怎样使学生从课下活动的兴奋中“解脱”出来,马上投入到学习新课的“轨道”上来,可以说是新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个环节。

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时,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本课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所描述的中朝军民水乳交融的战斗友谊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深入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在硝烟散去之后依依惜别之情做了铺垫。课堂伊始,笔者首先激趣引入,给学生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那就是播放下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并配上与之相应的画面,再以老电影《奇袭》片段导入,通过课前预习、看片段,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其他的教学环节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了。然后根据课文情节抓住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根据课后“我的资料夹”交流抗美援朝资料,侧重讲解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帮助朝鲜人民保卫家园的一次正义援助,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后,继续导入:“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60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播放课文录音。)

师:刚才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有的学生甚至都落泪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还要看一看,在这个人间,在这个社会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不是也像亲人一样,也在互相地关心着、爱着。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都很好地进入了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良好的注意力以及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是学好新知识的关键。

巧妙的导入,是令学生进入课文角色的重要一关,不但能安定学生情绪,还能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进入学习情境中。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其灵活、新颖和趣味性强的特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阅读的各种情境

多媒体可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就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等画面,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从感官上加强对句子的理解,其作用是不可言状的,课堂效果也就超过了平常的教学方式。

教学《观潮》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声音、视频结合在一起,制成了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讲解课文时展现给孩子们,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如课文中的形象描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笔者利用课件展示这些气势磅礴的情景,令学生为之精神振奋,各个瞪大眼睛,来感受那令人向往的恢宏。

三、信息技术和阅读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

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个词、一段话、一篇课文,首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课文,理解课文,进入情境,在脑海里创设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但是无论怎么做这些场景也不可能完全被搬到课堂中来。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不可能“居高临下”地俯视实际场景,但多媒体却可以做到。

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具体形象。课文移步换景,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一一映入眼中,这些场景即使身临其境 (到这里时笔者和学生讲了自己去颐和园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也很难尽情游览全貌。这时笔者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景点“浓缩”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按作者的思路依次观看,使学生又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真的是一览无余了。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和无声的观察,胜过千万遍的有声讲解。

四、多媒体课件应用于阅读教学,为突出课堂主题节省了时间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思想内容的提炼理解又是和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60年前发生在朝鲜的那场战争了解甚少。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介绍时代背景,既影响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又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课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网络查找有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接触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再去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有无师自通的效果。余下的更多时间进行说、读、写等训练,这是常规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应用,加之现代新的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入,这样的结合在教学中的优势是不可估量的。

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篇5

吉安县二中黄乾亮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化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必须走成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聋生本身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不是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单一性的语言表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进行《雪》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播放下雪的多媒体视频,可以是单一的下雪视频,也可以是带有剧情人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仿佛置身于其中,会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吸引并提高兴趣,为画面中的场景动容。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视频中的某个场景进行暂停,问问下雪的时候,学生的感受,雪景美不美?然后再进行课文《雪》的学习。利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背影》的过程中,播放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视频,并在内容播放之后附注上文字内容“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画面中的父亲显得和蔼、笨拙、让人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通过情感的渲染,引起学生的共鸣,将眼睛、口、脑等多方位的器官调动起来。从情景模式当中,让学生针对其视频的内容大声地朗读附注的文字内容,让学生感受那份浓浓的父爱。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课外辅助教学中,我采用相关的视频软件,例如,绘声绘影,Photoshop,Flash等。将文章中所涉及的图片和文字链接到一起,制作相对应的动画课件。导出文章中风趣、幽默、诙谐、讽刺的文字,并配上适当的图片,形成完整的视频进行教学。在观看Flash动画的过程中,很容易能够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快乐、兴趣盎然的,在播放视频一次之后,教师可以示意学生,有哪位同学愿意大胆地将动画中的文字朗读出来,并且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动画当中。这个时候我会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要进行朗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变了学生不愿意朗读的缺陷。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语文理解力差的现象

从聋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非常差,很多抽象的事物,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如果单纯地进行语言上的解释和阐述,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和文字的匹配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

在进行《雪》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变得具体化,将复杂变得简单化,帮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整个文章所想要描绘的景象。例如,这句话“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在这句话中,学生很难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扬扬”这两个内容。教师可以就千树万树梨花开,找一个关于梨花满堂的图片,然后附注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告知学生形容雪挂在树上的样子,仿佛像梨花开了一样。可以将比较柔软的纸张撕成碎状,然后从高处洒落,告诉学生这就是纷纷扬扬,形容雪美的样子。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多播放一些关于生活场景的视频,并且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生活的作文,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语文学习当中,增强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影像,描绘生活的一些好的篇章融入语文教学当中,配以图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并茂、视频、动画、Flash等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达到语文的教学效果。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从生活当中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06.

|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问题,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以说疑问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也是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因此,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决, 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 我们要重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1 巧设疑问, 自主探究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激活学生的思维, 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巧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新课改革的进行, 人们越来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不再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了。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 就能在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同时,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 在学习苏科版第三单元设计应用文档中的“制作正文”部分, 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设疑,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激发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

“同学们, 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 校长想把10篇优秀的作文, 变成一本‘优秀作文选集’并打印出来, 分发给每个班级阅读,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但是10篇Word, 每篇文章的字体、格式等都不统一, 逐一打开太麻烦了, 能不能有什么方法简化操作?”问题提出后, 教师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不少学生很快想到了“将10个文档合并成一个文档”这样就不用分别打开文档了, 省时省力。但是“又怎样合并文档呢?”最终, 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文章合并的方法——复制、粘贴, 从而顺利地掌握了“制作正文”的第一步。

2 鼓励参与, 合作学习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 其教学过程就不能是简单的、机械的、直接的“授予”, 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 任何传授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创设相应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 与教师交流, 与学生交流, 并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断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活跃, 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地实际技能,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例如, 在完成了“制作正文”的第一步后, 教师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合并好了, 但是文章的章节不清楚, 给人的感觉是‘胡子连着眉毛, 含糊不清’, 那么, 我们该怎么办呢?文章如果要打印出来, 我们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怎样的编辑和修饰呢?”这样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对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实现了对问题的解决。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学们知道了, 要将这10篇作文装订成一本‘优秀作文选集’并打印出来, 还需要对文章中的文字进行修饰如字体、字号、颜色以及段落的对齐方式等进行修饰, 利用分隔符, 选择分页符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把握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篇作文独立成篇, 方便同学们的阅读。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利用问题质疑,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生自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灌输”学生知识更有效果, 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

3 同学互评, 提高操作水平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互评这一互动的展开, 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品时, 也会思考自己作品中的问题, 从而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 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 会更加认真、更加具有使命感。他们会对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 遇到自己弄不懂的问题, 也会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这样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是极为有效的。另外, 如果在同学互评阶段, 遇到不同意见或者有一些错误没有纠正的地方, 同学之间也可以“七嘴八舌”进行补充或者讨论, 最后请教老师, 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水平。

4 结语

总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教师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集中集体的力量来解惑,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J].考试:中考教师, 2010 (10) .

[2]蒋昭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 .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8

1. 课题事例过时,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刚刚拿到课题时我总觉得这个课题技术性的东西很少,无从下手,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及借鉴其他同仁的教学设计后,我经过一个晚上终于将教案写出来。选题开始有几个选择,我本来可以从QQ发文件开始,可是后来觉得这个事例贯穿课堂始终容易出现问题,后来借鉴两个事例(整理书包和整理邮票)。通过5月5日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我才知道学生根本对这一课题不感兴趣。后来在交流中我才意识到学生需要什么,所有选题根本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自己很保守地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经过本次活动我觉得选好事例是上课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中配合你,主动完成课堂里的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则只会认为本节内容和自己无关,根本不可能投入课堂。

2. 师生活动不顺畅,准备不充分

本次盐城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主题是“活动引领教学,促进深度学习”,透过主题,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主题是学生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持学生的课堂,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只有学生深度学习,将课堂完全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我由于个人事务比较繁忙,在备课后没有在班级试上,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这反映出我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够,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弱。一节好的公开课,必须经过若干次的备课、上课,第一次备课后必须在班级试上一次,也只有通过试后你才能找到课堂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团队的作用就很重要,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不是虚设的,如果教研组的作用发挥得好,那么你上课和备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3. 提问艺术需加强

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选择提问对象,提出怎样的问题都是很大的学问。如果我们只是从简单、肤浅的角度提出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就不需要学生回答,大可不必。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那么这样的问题同样不能提出。提问要注意对象、注意目的性,不能简单应付,为活动而活动,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后,是否觉得需要深究,该深究的问题必须深究,不能出现问学生哪里不同,而忘记问学生为什么不同。本次活动中还出现一些经典话题,比如:老师问什么是黑体啊?学生竟然回答黑体就是黑体,我想出现这一问题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提问的水平不高,应该这样问黑体给同学们什么感觉?所以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注意严谨和技术性。

4. 课堂驾驭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记得2010年在响水中学的优质课展示活动,我当时因为电子教室的问题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本次虽然比上次有所提高,但是在上课前学生出现迟到现象,而且是分几批出现的情况,我总觉得时间问题,感觉自己害怕时间不够,同时上课有很多学生探究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探究。同时上课出现的问题,没有耐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经历过若干次的失败,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不会因为一点小失误而抱怨和埋怨学生,只有你经历了,你感受了,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5. 技术和学科素养不能兼并

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现已势在必行,我自我反思,在备课、上课时,总是在犹豫不决,不能兼顾传授技术和学生学科素养。无论从本节课上课还是备课上都没有同时兼顾,反而是弄得不伦不类,本节课内容可以注重技术,也可以是注重学生学科素养。而我只注重简单操作,没有深入地将知识串联在一起,给人脱节的感觉。本次研讨会上,曹老师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课堂教学应该是走技术路线还是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疑问。通过本次活动我最终得到了答案,技术是学科素养的基础,而只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也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的,必须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9

二、调研过程 (接上期)

三、体验情况

毫无疑问, 3D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本章将探究教师与学生的3D体验以及他们对这项技术所持态度对3D课堂应用的影响。

1. 学生的3D体验。学生们拥有许多科技设备并经常使用, 如图1所示, 90.1%的学生拥有电脑, 85.3%的学生至少有一部手机, 74.6%的学生拥有手持游戏机。

首次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91%的学生每天至少上网一小时。

在参与试验项目的七个国家, 学生大量接触了3D。尽管有老师担心他们的学生可能不会接受课堂中的3D教学, 但这些孩子认为这跟平时观看的3D没太大区别。例如, 有个国家的教师对学生说, “你们知道吗, 我们的国家不应该参与这个试验, 因为我们在家里没使用过3D。”而实际上, 这个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观看过至少三次以上的3D电影。首次调查显示90%的学生看过3D电影。 (参看图2) 。

孩子们对3D方面的创新及可用的3D产品非常了解。

[教师的评论]“班级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玩过Nintendo最新的3D游戏, 所有人都看过3D电影。”

对于3D, 学生们持积极态度, 并愿意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3D。虽然在观看3D电影时, 有人感到不适, 但整体来讲他们的态度很积极。 (参看图3) 。

学生们表达出想要体验3D产品, 如3D电视, 玩3D游戏的强烈意愿。多数学生看过三场以上的3D电影。下列评论来自对3D持积极态度的一小组调查人群, 他们是调查中接受采访的大多数 :

[学生的评论]“我想要台3D电视。” (这是学生们普遍的想法。) “3D电脑游戏太酷了。”

[教师的评论]“我注意到这些男孩子与女孩子有着巨大差别。他们真的非常兴奋。男生更喜欢电脑。他们喜欢这样学习, 也更专注。”

从学生的反应中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们十分了解3D, 是3D的最终用户和消费者。他们对3D的质量很敏感, 可以提出富有创造力的建议来提高3D在课堂中的使用效果 :

“我喜欢可以随时暂停, 随时开始的3D内容, 像YouTube视频一样方便。”

“怪物史莱克是非常好看的电影。我认为课堂里的3D应该和电影院的一样有趣。虽然比不上影院里的效果, 但有助于提高我的理解能力。”

接受采访的教师表示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学习者 :

“学生们了解并喜欢3D, 我们之前使用的是塑料模型, 但太小了, 不好辨别各个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 科技是习以为常的东西。”

“孩子们喜欢科技, 我们需要在课堂里弄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不仅仅是使用电脑那么简单。科技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课程, 还将改变他们的一生。孩子们对于人生必须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想法很重要。这是个很人文的问题。教育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学生的感受和精神世界。”

在一所参加调研的学校, 我们采访了学校的心理学顾问。她表示3D提供了可视的学习形式, 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她还观察了学生们的反应, 认为这是一次令人激动的体验。

[心理学顾问] “我认为这对于学习来说很好, 尤其对于那些用视觉方式学习的学生, 学校想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 可视化学习非常重要。”

学生对于试验项目非常兴奋, 学得非常不错。以下是一位学生对所经历几天3D教学的简单描述 :“与以往相比真的与众不同。”

2. 教师的3D体验。在所有班级里只有两个班级情况不同, 因此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比教师体验了更多的3D。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教师, 但也知道自己对这项技术的了解要多于教师, 以下是学生们的评论 :

“教师还在熟悉使用阶段。她应该站在图像的前面。”

“指点某个部分对她来说很难, 她总是点空。”

“教师不会转动图像也不戴眼镜, 他没意识到播放的画面不是3D的。展示图像的时候教师也没在讲解, 只是把英文屏蔽了。”

虽然存在一些这样的评论, 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学生支持教师使用3D, 许多学生认同或强烈认同他们的教师懂得如何使用3D的方法。总的来说, 父母们认为他们的孩子接受3D教学后学的更愉快, 更积极。

“教师会做更多的解释。我们学到了更深层次的, 更难的内容, 但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更有趣了。”

“用3D教学后, 教师讲的很轻松, 不需要多说。”

“我认为有了3D, 教师的工作更轻松了, 她更开心了, 内容更加可视化。我不想详细地说, 总之, 使用3D后, 教师也跟着提高了。”

“教师讲课更引人了, 教师的课比以前更有趣了。”

“3D使教师们更愉快。因为我们喜欢3D, 教师也会喜欢, 我们理解得更快, 还有更好的例子可以证明。”

“在3D课堂教师讲得更好。3D有助于她的讲解。她喜欢3D, 把这种感情带到了课堂。为我们展示3D影像, 让我们轻松学习。”

“教师会轻松很多, 因为效率提高了, 学生更加专注, 每个人都理解得更好。虽然课件是英文的, 但也帮了教师很多。”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在3D课堂教师发生了改变。我们都朝着更好的方向改变。”学生们评论表示在3D课堂, 教师们变得更“愉快”。调查结果证明了这点。6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教师在3D课堂更加“愉快”。 (参看图4)

教师们也意识到要在新技术下做出改变。

“我试着去指点某个位置, 但非常难。我甚至尝试了激光指示器, 但不起作用。”

“我很快就掌握了如何使用3D, 不是技术本身, 那很容易, 而是改变自己去适应3D。例如, 我以前喜欢在讲课时指出某个位置, 现在来说这不可能。眼镜不起作用, 这是白费力, 但除了这个, 我没遇到什么问题。”

就教师而言, 我们还发现, 虽然在试验阶段效果不错, 但是一旦对3D的新鲜感消失, 教学又会回到以前的模式。例如, MORI在2000~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电子交互白板被引入课堂的初期确实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时间一长, 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糟糕。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 讲述真实世界的内容下降 (只有10%的教学与真实世界有关) 。

对新科技应用的早期研究成果可以从下列教师的评论中得出 :

“当计算机被引入时, 我们非常欢迎, 所有的学生都很兴奋, 和他们看到交互白板时一样。现在这些只是教学的一部分。3D也是, 有一天它也会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在这之前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讲课!”

“过去我们使用3D塑料模型教学, 3D影像比模型好太多了, 非常真实。学生们第一次观看时很兴奋, 现在看的多了他们仍然很兴奋, 因为真正掌握理解了理论知识。虽然我们做的很成功, 但我认为15~20分钟的时间足够了。我可以想象到3D被用于历史和地理。”

虽然对很多教师而言, 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3D (甚至观看3D) , 他们接受的很快, 不存在实际问题。教师们愿意学习新技术, 并且意识到了它的潜力。

“非常好, 很容易使用。孩子们喜欢。”“哇, 太棒了。真的没有技术难度。非常简单, 很容易使用。”

[学校IT工作者的评论]“所有人都很兴奋。”这项科技的本质在于鼓励更多的教师进行创新。例如, 采用传统的“讲座”站位, 孩子们看不到3D画面或者3D得不到有效应用, 因此这项科技会经常“迫使”教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授课。教师们已经接受这一点, 他们可以不费力气地掌握这项技术, 无论是创新讲课方式还是改变课程内容来适应3D。例如, 在一个班级观察期间, 教师从教室前方的椅子后开始向整个教室移动。学生的课桌前, 教室的后面都是3D部分课程讲授的地点。每次播放3D内容的时候, 教师都会这么做 (两节课播放四次) 。在另一个班级我们观察到, 在3D课堂, 教师使用了不同教学方法。开始时口头讲解, 然后使用3D (物理) 模型解释。在课堂上, 3D投影被使用了三次, 一共播放了13分钟 (在80分钟的授课中) 。教师在课堂上还进行了实验, 小组讨论, 制作了工作表来配合3D授课。

有一点在接受采访的学生身上很明显, 他们对于自己的老师缺乏技术经验持理解态度, 他们承认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价值和重要性。

“教师是最关键的, 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不认为3D可以替代教师的角色。教师了解课程, 可以增加细节的讲解。教师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式, 但同时, 教师需要创新。”

3. 视觉与动觉学习方式。孩子们发现自己很难理解不可见的东西。视觉学习通过看清整个过程提高了对事物功能的理解, 使孩子们可以理解所见物体的各个部分。孩子们可以将人体器官模型拆分再重新组装。

[学生的评论]“可以把它倒过来。我们可以看清全部。更仔细, 还可以移动它。”前期调查表明, 学生更喜欢视觉与动觉学习方式 (85%的人喜欢观看, 并操作, 只有15%的人喜欢听, 如下列调查表“你更喜欢听教师讲吗?”所示。

在得到形象化展示时, 复杂的概念更容易理解。3D动画模型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传达了课程信息, 帮助提高理解, 能将复杂、抽象的大量知识转化为条理清楚的内容。通过展示一个可视的世界, 孩子们可以理解更复杂层面的知识。直接参与3D学习, 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复杂概念, 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 如下列学生的评论 :

“我理解了, 因为就在眼前。”

“我理解得更好了, 画面太逼真了。”

“这可以刺激我的大脑记忆更多, 和只是写下来相比, 大脑获得了更多内容。在3D课堂, 你既可以看又可以听。教师擅长讲解, 但通过3D, 你看到了更多, 视觉很重要。”

“我真想看见所有的东西, 3D很酷, 我学到更多。物体近在眼前, 我看到更多细节, 更加生动。”

“3D影像更加逼真, 通过3D学习很好。通过观看, 我真的提高了。”

“3D让我学得更好, 图像可以帮助理解。”“都是可视的, 图像更清晰。”

“3D让学习更容易。我感觉甚至可以触摸它们, 充满乐趣。非常真实。我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 理解起来更容易。”

“你几乎可以触摸影像, 你可以更好地观看。无论是动画效果还是其他内容, 真的非常精彩。你可以看见真正的点, 比塑料模型好多了。你可以观看它的运动, 了解它们是如何聚合到一起的。”

教师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学生们的反应是惊叹。他们移动着身体, 点来点去, 真的融入到了3D之中。有人在第一次观看时有些不舒服, 但很快就适应了。”

“3D为学生们提供了观看课程不同内容的更好机会。孩子们可以轻松想象, 想象变得更加可视化。”

在未来学习调研项目中只有一位学生表示比起3D更喜欢塑料模型, 原因是3D眼镜伤到了他的眼睛, 眼镜的大小也不适合他的脸。

“3D塑料模型比屏幕上的3D影像好得多, 因为你可以用手触摸, 不必带眼镜。”理解阶段始于重新组建模型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动手操作。视觉上和身体上都可以接收信息, 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深度地探寻。

“如果上课只以考试为目的, 学生没有看到视觉的东西, 他们很难记住知识。如果加入可视化的内容, 他们会学得更容易, 不会轻易忘记。亲眼看见非常重要。有了图像, 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联系到所学知识。”

“3D让学习更容易, 因为画面是五颜六色的。你可以看到物体运作的过程。”课堂里的3D非常生动, 就在孩子们的眼前, 如此生动的体验让学习更加吸引人。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发现33%的学生伸手触摸或使用了身体语言, 尤其当物体伸出画面时, 影像更加逼真。有些孩子在3D课程中会使用身体语言和手势来解释他们的模型或人体器官的活动。

[教师的评论]“孩子们想要伸手触摸3D。”“我第一次在课堂展示的是骨架, 一些学生甚至尖叫。这是他们的最大反应。”“看到3D影像, 孩子们很兴奋。许多人想要触摸画面, 一些人兴奋地大叫。”“孩子们做出很多身体语言如手势, 伸手触摸和嘴型的变化。”

逼真的3D和生动无比的动画内容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最大。学生是体验3D最多的挑剔的消费者, 他们希望获得高质量的, 具有特效的3D影像。

“不同的软件对学生产生不同效果, 有些只让学生小哼一下, 有些真的有让他们震惊的效果。当然所有的都很新鲜, 很酷。学生们是否会开始融入其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课件, 如果展示得当, 几何和物理更容易理解, 这会帮助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更好的影像互动会更多吸引孩子的注意, 这句话简单地概括了这点 :“影像近在眼前, 可以向后也可以向前, 还可以翻转。”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10

二、调研过程

三、体验情况

四、影响

1. 学生对3D的反应。

2. 家长对3D的反应。

3. 教育成果。 (接上期)

4. 课堂表现与注意力。

所有的教师都认为3D课堂上的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70%的教师注意到, 无3D参与课堂教学部分, 有46%的学生在五分钟间隔测试中的注意力集中, 而在3D参与课堂教学部分, 有92%的学生在五分钟间隔测试中注意力集中。在3D的影响下, 96%的学生在五分钟播放阶段注意力集中。3D体验和后续的问题讨论使学生们继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在开始3D项目以前, 38%的教师表示担心或非常担心学生会对3D投影持消极态度。同时, 46%的教师 (在使用3D前接受调查) 担心学生会感到无聊。实际上, 在项目进行期间, 我们观察到, 所有参与进来的学校的学生在使用了3D后, 注意力都有提高, 课堂行为活跃。对教师的后期调查显示, 所有的教师一致认为学生们在3D课堂更加专注。70%的教师表示, 在3D课堂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在体验3D过程中和体验结束后, 学生们的注意力明显提升。 (参看表1, 学生们感觉他们在3D课堂的注意力明显高于常规课堂。)

平均46%的学生在五分钟无3D参与间隔测试中注意力集中。92%的学生在有3D参与的五分钟间隔测试中注意力集中。当3D放映结束后, 学生们的注意力继续保持集中状态, 并持续整节课。例如, 观看3D后, 有96%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很明显3D体验和后续的问题讨论使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

男生和那些有注意力障碍的学生在使用3D后, 与使用2D相比在注意力和交流方面发生了积极转变 (包括提问) 。数据显示, 患自闭症的学生的注意力提高, 但只发生在一小部分身上, 而且结果不太一致, 因此无法断定3D对自闭症群体的影响。

在调研中, 一个被认为是“最糟糕的班级”参与了3D试验项目。教师报告称学生的课堂表现明显提高, 事实上他的班级在试验阶段表现出色。在另一个“有挑战性”的参与班级, 学生们的行为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们认为自己在3D课堂表现得更好 (68%的学生认同或强烈认同) 。

在所有被观察的班级中, 学生在使用3D眼镜观看学习时都更加安静, 更加专注。有一点要引起注意的就是, 3D带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安静”课堂, 某些糟糕的教师可能会将它看做是维护课堂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促进学习的技术。还有一点就是, 学生们会在课堂长时间使用眼镜, 被动地观看教师播放的3D内容。但在试验班级, 我们没有发现这些, 在授课过程中执教老师非常积极。实际上, 他们采取了更有创意, 更积极的教学方法。

下面的案例分析基于我们对一个班级的观察, 阐述了3D是如何提高注意力与降低课堂“开小差”行为的。

课程开始时, 执教老师展示了眼镜的3D塑料模型。学生们尝试着观看这个小模型。50%的学生开始走神, 他们没有专注于观看模型和老师的讲解。模型展示持续了三分钟。相反, 在3D课堂, 课程刚开始就传来“哇”“啊”的惊叹声。学生们井然有序, 注意力集中。3D动画中有旁白, 但老师会在每个部分结束后暂停并补充讲解。3D展示持续了九分钟, 所有的孩子都很安静, 很专注。最后, 老师和学生们共同重新观看了一遍。所有的学生都继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在观看两分钟时, 有两名学生走神, 但很快又专注起来。一个学生又开始走神, 但他却无法打断其他人的注意力, 虽然他想这么做。

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会过于“激动”, 引起某些破坏行为, 但这并未发生。“我开始时不确定, 他们太兴奋了。”

“3D让他们有些过于激动, 毕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孩子们非常兴奋, 但并不过激。”

5. 主动性。

有证据表明在3D课堂,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非常高。后期调查结果显示, 所有教师都认同或强烈认同, 学生们在3D课堂学得更愉快。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了3D, 学习更有趣 (参见表3, 88%的学生认为有了3D, 学习更“有趣了”) 。

在课堂走访期间,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 当老师表示今天要使用3D讲解生物课时, 下面出现了激动的讨论声。有教师认为3D的激励效果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但在八周的试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由于教师经常变换教学法, 学生们保持了以往的积极主动性, 更加融入课堂, 对学习更感兴趣。例如, 一个由十二岁孩子组成的二十四人的班级在使用3D学习了一个单元后, 老师感觉3D激励了他们, 让他们愉快地学习了课程。在以后的3D教学中, 学生们会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 且非常愿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们分享3D体验。

教师们认为科技是未来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们需要接触“先进”的技术作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学校的IT工作者表示在未来会出现互动性更强, 用户制作的课件。

“我可以想象, 在未来会出现多触点交互式多媒体墙。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PICO (微小的, 单独的投影仪) 。也许3D被装置在移动设备上与网络相连通。家庭 (家长) 或社区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与学校相连接, 会出现更多用户开发的课件。我们会更好地利用常规学习模式。游戏将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教师们认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使他们在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促进了他们的理解。如以下教师们的评论 :

“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气氛。学生们更专注, 他们可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我无法给出理论的证明, 但这来自我的切实感受。学生们很感兴趣, 所以他们愿意去学习。”

“孩子们真的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他们非常兴奋, 整个试验阶段他们都表现得非常感兴趣。我现在使用3D课件带领他们复习, 他们被分成小组, 选择一个人体器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使用课件讲解。他们有自己的眼镜, 自己启动设备, 调整教室的光线。”

6. 交流。

有人担心, 在黑暗的教室里戴着眼镜观看3D, 学生们会变得被动而不愿交流。虽然很多教师都渴望一个安静的课堂氛围, 但交流与互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下列来自教师的评论显示, 虽然学生开始观看3D时表现得很安静, 长时间下来, 学生不但专注也更加喜欢交流。事实上, 间隔追踪测试显示, 在3D播放阶段学生们很安静, 但播放一结束, 课堂讨论和提问也增加了。有些教师注意到这一点, 评论称那些不常提问的学生也开始询问有关3D内容的问题了。

在开始3D教学前, 有人认为3D学习方式可能最适合男生。虽然有证据现显示, 男生更喜欢3D, 但实际上3D对女生同样具有吸引力。在进行的几组调查中, 只有少数例子说明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统计数字上的差别。

学生和老师都喜欢戴着眼镜, 即使在没有观看的时候。眼镜看起来并没有阻止正常的课堂互动。3D播放开始前, 有学生会主动发表一些观点, 回答一些问题, 更多的学生会做出回应。一位学生主动回答了一些问题。老师表示这位学生以前从未回答过问题。平时只有40%的学生会尝试着回答问题 (举手) 。然而在3D课堂, 68%的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数据显示3D影像有促进交流的作用, 会引发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谈论。他们会围绕所见而展开讨论, 3D课件内容成了谈论的焦点, 因此, 3D成为了可分享的媒介。在反馈中只体现了3D对交流的积极影响, 没有发现消极影响。

7. 评估。

教师将3D与现有学科和评估练习联系在一起, 进行得非常顺利。在3D内容, 课堂实验和工作表结合教学的课堂, 学生们学得很轻松。学生似乎在3D内容与2D图表相结合的课堂没遇到什么问题。

3D在课程导入上特别有效, 也是个非常有力的复习工具。在后期调查中, 70%的教师认为学生在使用3D后记住了更多。有些样本课件有“复习”功能, 让学生们可以练习单词, 复习物体结构和事物发展顺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习。学生认为3D是个有效的复习工具, 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测试分数, 老师和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3D, 认为3D在课堂中更加广泛的应用将引发评估规则的改变。

调查结果认为, 3D教学会引发评估方式的转变。评估需要作出改变, 从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转变为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行为和课堂表现, 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增强理解与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传统的学习和相关的评估方式与创新以及未来的学习实践并不协调。

在调研期间, 我们做了一些测试。教师们记录了一个月后学生的记忆情况, 3D班级和无3D班级在记忆上存在质与量的区别。最终公开测试决定了3D对记忆和回想的影响。例如, 在描述概念时, 3D组的学生更愿意使用手势或肢体语言 ;3D组的学生逻辑性很强 ;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更好 (尤其当一个新的概念通过3D引入时) , 他们在学习时更有技巧, 包括做更多笔记, 谈论更多, 更愿意使用模型展示所学。

四周以后, 3D班级的学生比2D班的学生记住了更多有关人体功能的知识。区别不仅体现在记忆的数量上, 他们用更加系统的方式进行记忆。3D班级的学生在公开测试中给出了更加详细的答案, 他们用“3D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举一个例子, 在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测试中, 2D对比组的学生几乎全部模仿老师的模型。而3D组的同学制作了3D模型, 非常与众不同 (并没有模仿老师的模型) , 展示了对细胞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 在另一个实例中, 3D班级的学生用塑料瓶和气球做出了肺的3D模型。许多学生在回答测试问题时使用了手势, 试着去重新创造3D体验, 更好地回答测试问题。

以下案例分析来自瑞典的一所学校, 说明3D激发了学生更深层的理解 :

在这个项目中我感受到整个班级都融入其中, 不仅仅是3D组。我的积极状态可能起到了作用。我发现使用3D观看的小组对功能理解得更好。对事物的发展顺序也理解得更好, 他们还能够描述更多细节。最大的区别出现在当我要求他们描述心脏功能时, 在继续学习眼睛和耳朵的课程时, 我发现2D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赶上3D组。我认为3D帮助学生进行了更深刻地理解, 使他们更专注地学习。观看3D的学生使用了更多的模型来展示他的学习成果。3D组的许多学生选择用粘土展示事物。当2D组看到3D组的展示后 (模型制作) 他们也想那么做。

8. 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所有参与未来学习第一阶段的欧洲国家都将政策和实践范围内有特殊教育需求班级的学生放到常规班级中。

如表4所示, 虽然参与项目的学生就个人学习水平而言被认为是“平均的”, 在未来学习一阶段项目选取的班级中, 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注释 :每所学校都有移民背景的学生, 但不成 为班级的主要构成或者将他们忽略不计。

在有些国家, 我们很难了解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人数, 因为家长和学生有权保密。在未来学习一阶段项目中, 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成为3D课堂的一部分。由于他们的人数很少, 我们不能最终证明3D对这些学生的影响, 但教师们的普遍观点是, 3D对这些面临着行为挑战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技术创新 引领行业升级 篇11

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

报业印刷企业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与改革,环境建设是基础。我公司意识到平面媒体的下滑趋势,立志改革与创新,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建设。

1.制度建设

为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我公司制定了《技术贡献奖励办法》,对于5大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行为进行奖励,其中包括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合理化建议、重大设备安装、重大安全隐患防范等。

2.人才储备

人才储备是重中之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为应对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员匮乏现象,我公司今年针对公司技术改革与创新方向从全国重点高校共引进了12名印刷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包括5名研究生与7名本科生。总的来说,我公司的人才力量较为雄厚,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49%,多达15名员工获得高级技术职称。

技术创新成果介绍

1.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

报业印刷企业和一般印刷企业的不同在于时效性强。当印刷成本和时效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历来将时效放在第一位。2008年,我们投资10亿元建立了龙华印务基地,耗资4800万美元引进了美国纽斯兰190印刷机,其速度可达18万份报纸/小时。为了和这台高速印刷机相匹配,我公司和相关单位合作研发了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

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是报纸采编、印刷、发行流程中为印刷机提供新闻纸的供纸系统,最大供纸能力为4卷/分钟。系统基于大规模高速印刷机的实际需求,克服了国内同类系统规模小、供纸能力低、自动化程度低的缺点,实现了与印刷机的自动连接。该系统的开发应用,达到了以下目的。

①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是我公司最主要的配套设备,是公司立足建设高科技现代化、设备精良、功能齐备的印刷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报纸印刷的自动化程度,保证了新闻时效性。

②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都将会是报业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输纸系统。该系统有助于提高辅助设备与印刷设备的配套能力,提高印刷效率,使报纸签押时间延后,内容更加丰富,时效性更强,发行量更大,广告收入更多,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参谋、提供决策依据,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

③新闻纸输送设备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减少了叉车尾气排放量,从而使得生产现场更加清洁,促进了印刷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转变,符合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④该系统促进了印刷设备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促进了报纸生产流程的创新,为报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 嵌入式融合可变数据印刷技术

我们认为可变数据印刷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迅猛,其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拓宽和发展传统印刷技术,推动整个印刷业的发展,进而促使印刷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另外,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让原本竞争激烈的传统印刷业务的利润更加雪上加霜,而相对新兴的可变数据印刷技术则不同,目前其发展还仅仅是个开始,相信未来的印刷世界必将进入个性化可变数据印刷的时代。基于这种判断,深圳报业开始密切关注可变数据印刷技术。

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可变数据印刷技术的基础是数字印刷设备,在目前印刷业向数字化过渡的时期,可变数据印刷的實现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全数字化的可变数据印刷,另一种是将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印刷设备相结合的混合可变数据印刷。我们认为,混合可变数据印刷技术非常适合传统报业印刷企业。因为通过使用这种技术,报业印刷企业不但可以根据广告商的需求和广告投放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印刷不同的广告,提高广告营销的精准度,还可以印刷即时新闻,解决即时新闻与传统报纸签样时间冲突这一困扰报纸行业多年的问题,增加报纸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因此,我公司在业内率先将可变数据印刷引入传统印报生产线,研发了嵌入式融合可变数据印刷技术,印刷速度可达600米/分钟,实现了可变数据印刷与报业轮转胶印的技术集成。

嵌入式融合可变数据印刷技术的实现绝不仅仅是在报业轮转胶印机上加装喷墨头那么简单。从基础层面上讲,可变数据印刷技术指采用数字技术将数字印刷机与数据库连接起来,数据库内保存着被印刷文档的可变元素(内容),即电子格式的文本和图片(包括图形和照片),甚至还有条形码、二维码等。

印刷时,计算机应用程序根据可变元素使用及摆放规则,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内容,然后将其放进文档。因此,不管一次印刷10份还是1万份,可变数据印刷技术都能够通过更改其中信息,使每份资料都不相同。

嵌入式融合可变数据印刷技术能够动态地组合四色图片、图表、文本等,创建出具有吸引力的高度定制的丰富多彩的可变内容。而数据库技术就是嵌入式融合可变数据印刷前端技术的核心,其包含了可变元素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版面嵌入与合并技术、版面编辑系统与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和访问技术、版面位置精准定位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目前,我公司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1)采编方面

目前,报纸最大的弊端是一天只能印一次,通常都是前一天晚上印刷,当天早上发行,这样当天凌晨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来不及印刷。利用此技术,即时新闻可以得到即时印刷,增加了报纸的影响力。即把受制于报纸印刷流程(签押时间)的即时新闻(时事新闻、体育新闻或突发新闻等),在印刷前或印刷中即时插入报纸页面,进行印刷。例如报道国内重大事件时,可根据事件进程不断更新内容,达到实时跟进的目的;欧洲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事件及各项体育比赛结果、民生信息(如当天的农批市场价格)等,可以即时印刷抢先报道,提高报纸的时效性,吸引读者关注,抢读者眼球。坚持每天有料、内容详实,天长日久,就能形成效应,增强报纸的影响力,提高报纸的发行量。

(2)广告方面

利用此技术,给每份报纸或部分报纸印刷独一无二的信息,以使报纸有针对性的传播,提高广告的附加值和广告客户的投资回报。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4个领域的应用。①企业开业或楼盘开盘。例如,某地产商在楼盘开盘时,可特别定制数万份印有其广告的报纸,在特定区域有目的的发行。②读广告有奖,在广告上加印抽奖编号,在各报和公证人员的公证下,进行抽奖,成倍提高该广告的阅读率和关注度。例如,我公司组织的“码上寻宝”活动,仅进行了半个月,报纸零售量就直线上升。在此方面,我们正在和深圳福利彩票洽谈,将福利彩票印在报纸上,这样读者购买一份2元/份的报纸,不仅能够买到一份报纸,还能买到一张彩票,大大提高报纸附加值。③区域性广告,在同一版面位置,分别刊登针对不同区域的广告,方便商家分区营销,精准投放广告。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原来登一个广告20万~30万元的价格降到2万~3万元,既减少了广告商的负担,又将广告版面无限放大。④报网互动,通过在报纸上印刷不同的编码,用户根据编码到网站注册,扩大网站的影响力。此外,利用报纸还可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如有奖促销、可变游戏、购物优惠、对对碰、连连看、相亲、牵手、餐饮、团购等,吸引新的广告机会。例如,我们和麦当劳合作,在报纸上印刷麦当劳券,只要你拿着这个券,原来8元的汉堡,现在3元就可买到,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报纸的销量,又为麦当劳做了宣传。

(3)发行方面

通过可变的号码、条码、二维码、图像等手段,实施读者抽奖、集报有奖或有奖订阅,增加读者的参与度,从而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例如,我们在报纸上印刷十二生肖,每天印的属相都不同,当读者集齐十二生肖后,就可以换一桶油或一桶米,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報纸的发行量。此外,也可以针对读者印刷特别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增加读者的忠诚度。目前,我们正在和德国一家公司商讨引进一种提高报纸附加值的技术,利用此技术,我们可在报纸不同部位粘贴礼品袋,假如广告为香水广告,我们就会粘贴香水袋或者是商场的香水折扣券等。

(4)赠阅报纸或集体订户的管理

深圳报业集团每年都有一些免费赠阅的报纸或集体订户,如何限制这些报纸不流入市场影响正常发行和集团的整体利益,一直是困扰集团发行管理的问题。以往都是发行员用印章在报纸上一张张地刻上特殊标记,速度很慢,耗费人力,现在通过此技术,就可以在这些报纸上印刷特殊文字或标记,更易于掌控其流向。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 篇1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有许多问题,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反思。

误区一:不注重和学生情感交流

有的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注重和学生情感交流,独自一人在讲台操作电脑讲授,一节课下来,各自为主,几十万的设备成了阻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屏障。

反思: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上,不能再沿用基础学科或者以往计算机基础课那样传统的死板的风格,对单调授课方式必须加以改造,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所教活动为辅,体现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形式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加工,不再给学生罗列技术说明,更不再放任学生自由练习,而是对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和启发。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采用多方渠道对教材进行拓展、提炼、总结和升华,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素养、技术与能力培养。

误区二: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

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先介绍计算机的二进制、发展史、工作原理等等。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打退堂鼓。

反思:目前,计算机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它更是一种工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应该学以致用,那么初中学生需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的二进制、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我认为:计算机教育应该区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类似这种不照顾广大初学者特点的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比比皆是。

误区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课堂上经常出现讲课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总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糊里糊涂。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的信息素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引领

1. 尊重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这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总之学生只要上机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有时有些教师大声斥责学生,羞辱嘲笑学生,这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厌学心理,由刚开始的争先恐后跑向微机室,转变成一种心理负担而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初始状态的激情也被随之泯灭。所以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学生失误的讥讽者。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2. 任务驱动、先学后教

(1)设置任务,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如在教WORD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WORD制作的一份黑板报,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WORD完成的效果,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任务驱动,达成训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

(3)先学后教,逐步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教师上课不再提出教学任务,而是由学生先快速阅读教材,理清教材脉络,自己找出本节课任务,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找到的任务去完成学习,疑难点教师随时加以指导,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未来的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反思、合作、学习

上一篇:高校优秀校友资源开发下一篇:社区分层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