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2024-06-07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精选12篇)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1

一、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设计具备竞争性特点的教学方法, 制造良性竞争,推动学生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任教老师应该积极在教学工作中引入竞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活动,并在竞争中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针对Word文档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展示十个不一样的文档,引导学生对其中几个文档进行复制,将其粘贴到其他文件夹中,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键盘的具体作用,按住“Ctrl”键实现对多个不连续文件的有效选择。另外,针对键盘键的快捷方式教学,可安排抢答环节,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增加其德育分,鼓励学生通过抢答方式展开竞争,在竞争氛围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Ctrl+Shift能够建立快捷方式,Ctrl+C表示复制,Ctrl+V表示粘贴,Ctrl+7表示撤销。针对以上知识点设计抢答环节,让学生明白键盘的快捷键使用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2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3

关键词:作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28-0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且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其教师以讲解为主,缺乏启发,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且教学内容陈旧与新技术脱节;学生以记忆为主,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研究的能力,学习与实践相分离。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要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首先应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观念。教师应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作为指导者应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知识;作为参与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发展。可见,教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和训练,教是为学服务的,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启发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改变灌堂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再拘于一种答案。照顾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其次,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获得最佳的知识学习效果。而任何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只是范围与层次不同。所以,教师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产生的思维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全体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三、要培育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这就要求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笔者在安排了学习程序,为自主学习定向后,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及教师指导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入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电子表格制作中,可引入部分数据库的概念,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电话簿,并实施查询,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的创设还应掌握设疑。人类钻木取火是从对雷火的疑问开始的,可见疑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见解,都应肯定其合理的部分,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给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还可恰当地插入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如在讲网络安全时,可适当加入黑客攻击的事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思维的活力。

四、要强化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主题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中,笔者先展示自己的网站,在激发学生热情后,根据学生水平层次分成互补的若干小组。然后由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网站主题,自行讨论分工、收集素材、整理资料、设计方案,最终共同完成网站的制作。在各组汇报交流时,各学员对自身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只有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实践”的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五、要落实创新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应用能力 篇4

目前, 在认识方面,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很有意义。但是具体到对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上,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认识含糊不清。在具体操作上, 熟练程度较高的更是寥寥无几。就我校而言所有教师都能进行上网查询和资料的下载, 但是只有二位教师能制作较实用并且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虽有几名教师参加过进修学校举办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 但也仅仅略知一二, 根本不能独立制作出较完整的教学软件。当然, 这也与学校硬件配置尚不齐全有关。这一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它将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 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建设, 我校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功能教室已配备齐全, 办学条件优先于其他学校。另外, 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并且针对教师目前的状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教育, 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也空前高涨。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素质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

引导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将应用现代技术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使教师认识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 而且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只有更新教育思想, 才能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然, 即使教育设备现代化, 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适得其反。

二、强化训练、创设氛围, 培训教师的业务技术

1. 让部分已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培训, 进行系统的计算学习。

2. 由学校教导处组织, 在校内举办培训班,

让这部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帮助其他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3. 鼓励部分中青年教师自学多媒体技术书籍, 查找有关资料。

4. 为教师上机操作提供便利, 微机室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有教师开放。

5. 制定考核标准, 加强阶段考核, 并奖励成绩优秀者。

6. 将制作课件、使用课件作为评价观摩教学、公开教学的主要依据。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5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评价

1.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三、试卷结构

模块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比例

题型

学科知识

43%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教学设计

23%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21%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评价

13%

案例分析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0%

非选择题:约7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强调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实现

A.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加强技能训练的转型

B.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型

C.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转型

D.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转型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在以下编程语言中,专门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语言是

A.Prolog语言B.Java语言

C.VisualBasic语言D.C语言

2.简答题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14.1%,在没有网瘾的青少年中存在网瘾倾向的达到12.7%。

针对这一现象,你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

3.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新学期伊始,30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的陈老师带着自己在假期里精心准备的新评价方案来到了班级上,新评价方案主要是一个表格(如下表)。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作品主题

作品内容

技术水平

界面设计

陈老师满心欢喜地以为同学们有了这个评测量表会更加科学地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然而,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陈老师很失望,班级里一片混乱。学生们七嘴八舌,怎么评啊?满分是多少啊?主题多少分?内容多少分?陈老师不禁沉思起来,这不是你们想要的评价方式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请分别指出。

(2)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种评价方式?

(3)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4)陈老师的评价表格中缺少了什么内容才导致了学生混乱的局面?

4.教学设计题

以下是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关搜索引擎的一部分:

现在请分别利用基于目录的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查找下列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填入下表。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搜索所有与秦俑着装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秦俑的级别的差异。

秦俑级别名称

对应秦俑图片

判别依据

来源(网站名称)

请就这一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所选内容的教学目标。

(3)请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积极性;操作性;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17-01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作为学生接触信息化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在信息化学习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为学生的长远、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学方式,调动积极性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善于动手实践的特点,作为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与兴趣,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学生好动、探究欲强的特点,教师不必过分拘泥于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灵活安排微机课理论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配合实践,在实践的同时讲解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不仅提高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此外,还可以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二、加大实践力度,提高操作性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提升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掌握计算机学习的一些规律。而实践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性非常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独具的交互性和展示媒体的多样性,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计算机入门课中,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直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那么如果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通过“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学生就会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枯燥的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丰富学习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不断讨论、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通过这些活动,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完善评价机制,培养良好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多且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采取比赛、考试、竞答等督促方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在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带动和激励其他同学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成绩。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篇7

1 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立足于全体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解决问题,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新时代的信息文化。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身心方面比较重视,同时把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得到综合的提升,并不是仅限于计算机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共包括四个模块,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其余三个模块为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但是无论哪个模块都必须关注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每个选修模块的前提。信息技术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加工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信息技术基础中主要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2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4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5 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6 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知识储备已日趋丰富,其独立思考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具备了从事创新实践的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拥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ecta:A revie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http:PPwww1becta1org1uk,2004-61.

[2]刘作德,赖麟.中学信息技术课创新教育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6):39-41.

[3]徐福荫.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52(12):32-37.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0,86(6):3-7.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0,87(7):17-21.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8

一、鼓励实践, 增强动手信心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一定要面对全体学生, 并认识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予以帮助, 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与指导,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积极地让他们去动手, 让他们能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树立他们动手的信心。当学生操作结束后, 一定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及时进行正确的评价, 有不足之处, 要及时进行指导;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一定要鼓励他们只要敢动手就是进步, 这也是勇敢的表现。

如, 三年级《操纵电脑小精灵》一课的内容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鼠标, 内容非常简单, 即掌握鼠标的单击、双击、单击鼠标右键、拖动等几个最基本的动作操作。但是, 这对于刚接触电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而且他们不知道这个长着长长尾巴的、能发光的东西到底该怎么用?因此, 为了让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克服不敢接触鼠标、不敢大胆地点击鼠标的这个心理障碍, 我在课前就做了很多漂亮的卡通图片, 如各种各样的米老鼠作为奖励, 谁做得好, 我就把米老鼠奖励给他, 通过奖励的方式, 我发现学生们都有了自信心, 并且敢去点击这个“小老鼠”了。但有一部分女生的胆子很小, 只敢握住鼠标, 却不敢点击鼠标, 这让我觉得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让她们知道这个鼠标并不可怕, 我就一个一个地握着学生的手, 然后教她们用手进行单击、双击等操作, 让她们知道这个“小老鼠”一点也不可怕, 而且还很听话。通过这样的“亲手”去操作, 学生们的胆子一下就变大了, 而且动手的信心也增加了, 在第二课时复习的时候, 我发现他们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

二、丰富活动, 激发动手欲望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运用时间去动手操作, 我在课前总是尽量多找一些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课下很少接触的东西拿到课堂上给他们看, 让他们去做, 以丰富教学内容,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总是不够, 希望一节课上完了还想上。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一节课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主, 让他们不仅能够掌握书本上要求的知识, 另一节课则是多找一些课外的练习来给他们做, 让他们多动手, 想动手。

如, 我在教六年级学生《打字动画》这一课时, 由于该课的课后练习是学习将26个英文字母按照从A到Z的顺序出现一遍, 没有什么新意, 学生们都不太感兴趣, 于是我就把这部分内容换成了“毕业留言”, 由于六年级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了, 面对母校, 面对教育他们这么多年的老师, 面对相处了多年的同学都有很多的不舍, 一看到这个练习, 很多同学都想对母校、老师、同学说些心里话, 因此, 一个个同学都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拿起鼠标开始做了……又如, 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 我首先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其中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欣赏后, 都纷纷议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 于是我便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充分自由想象。这样的创设,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三、创造条件, 提供动手机会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对美好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本文的开头我就提到了我们学校的教学环境不是很完善, 而且学生在家中练习更是不太可行, 但是有的教学内容只在课堂上练习, 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就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材料, 让学生带着这些材料回家, 在家中也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比如, 我在教三年级学生《认识电脑键盘》这一节课时,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要学生们认识电脑键盘的分区, 以及认识键盘区中的按键位置。如果只是在课堂中练习四十分钟的话, 肯定是达不到对于键盘的熟悉掌握, 因此, 我就在课前打印了电脑键盘的示意图, 下课时发给学生, 让他们带回家中, 把键盘示意图当作电脑键盘, 进行键盘的练习操作, 认识一些特殊功能键的位置, 通过让学生们把“键盘”带回家练习, 下节课来, 再练习时, 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对于键盘上的位置熟悉多了。所以,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创造一些可行的条件, 让学生能够在上机之余也能达到上机操作练习, 这何乐而不为呢!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9

一、灵活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 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其他学科无法比拟, 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因此, 老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 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学习直观化、形象化, 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他们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可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 进而使学生充分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同化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创造出新的形象, 激发他们的联想、判断, 诱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设计主题网站》时, 首先给学演示浏览某个极富有特色的个人网站, 这时学生们处于愉悦的情境中, 然后提问:你们是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个人的网站, 并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个体呢?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这些网站是如何制作的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 激发进取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二、设疑启迪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 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钻研的空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质疑发问, 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设疑启迪思考时, 要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 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 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讲Word的图文混排一节时, 老师先展示一个学生范例, 并插入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欣赏、学习,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只讲清楚方法:如到哪里去搜索图片, 如何设置图片的格式等等。最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老师巡回指导。结束时, 教师给予必要的小结。教师在这里只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 为学习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展示作品、享受成功快乐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例如: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 对于被展示者来说, 是一种鼓励, 对于其他同学来说, 是树立一个目标, 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 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在作品的完成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作品评价时, 既要选优秀作品, 也要选一般作品, 但在评价时要给每项作品作出肯定的评价, 以鼓励学生, 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10

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 需要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意识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获得的。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责任。

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 如何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平铺直叙, 没有激情,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印象也不会深刻。从“海军陆战队生存实验”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通过问题引导、分组讨论,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再结合对案例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设想, 收集并分析案例资料, 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个探究过程, 能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又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教学中, 通过查找、搜索并展示一些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资料等, 引起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并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在教学中从以下3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1) 鼓励学生求异。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经常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 挖掘学生的潜力,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 只要思路正确, 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肯定;如果答错了, 也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妥善引导和分析。参与并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说明学生善于思考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课堂上不能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而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和方法。

(2) 启发学生猜想。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处理, 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 甚至是逆向的思维,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质疑, 这样容易使学生打开思维, 产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训练, 如:“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方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使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 加强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科学品质, 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

3. 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想象, 通过上机验证得到修正与完善。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自己的网页内容制作后, 在展示的过程中, 先让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 最后师生共同对作品逐一点评。这个过程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4. 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差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才能挖掘学生各自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作详细调查, 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比如掌握了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接触过哪些软硬件、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能否上网等问题作细致的统计和全面的分析。在教学中, 尽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 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 首先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看, 当学生在网上看到作品展示时, 感到无比新奇、羡慕, 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想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 再介绍各种下载工具, 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对作品进行下载。兴趣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最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立足于动手实践, 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 动手实践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讲授“电子邮件的收发”时, 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 在课堂上发给学生,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学习其中的相关内容。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可以点击“申请邮箱”, 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 可以点击“申请免费邮箱”, 查阅相关的信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 既学习新知, 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5. 结论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并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又在调控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明确新的追求, 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李文昊.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小组学习是把全班学生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的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至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做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二、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用ACDSee6.0软件讲授《图像的效果》一节时,我给学生讲首先要选中图片,并进入编辑模式,然后打开“更改”菜单选项,执行“曝光”命令,学生随着我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命令中的滑块,看到图像发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都发出了感叹声。在这种气氛下,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锐化”“颜色”等菜单命令带来的图像效果,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制作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制作的某些效果的图片保存了起来,留待以后欣赏或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加以引导,把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堂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和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建立,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学生获取和分析数据;图形处理软件能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

四、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去“统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教师往往偏爱尖子生,而忽略甚至轻视中、差等生,课堂上很少给他们表现和实践的机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中、差等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上课时生怕老师提问到自己,讨论问题时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操作时不能大胆地实践。这种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把一个班集体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小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和特点的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与合作,使教学形式呈现流动化、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 充满好奇心, 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在这方面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许多教学软件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 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每堂课的教学我只安排10~15分钟的理论和演示, 然后提出练习要求, 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练习, 去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 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 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 聆听学生描述操作现象, 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作为小学计算机教师, 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 所以更应充分抓住教学课时, 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有了创新的火花, 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给学生制造创新的机会。

四、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 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 体验创新快乐, 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说明了创新的重要, 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结节良恶性下一篇:仁爱英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