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2024-07-3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共13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姓名

蒋敏

性别

年龄

教龄

0

职务

语文教师

职称

任教年级

初一

任教学科

语文

所在学校

深圳东方英文学院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点自我分析

我校已经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然而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掌握了如何使用PPT教学,对于其他操作及功能不熟悉。

能力提升

目标

制定能力提升目标,阐明目标能力点及其达标后的效果。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研修内容及方式

根据能力提升目标,详细阐明具体的研修时间、方式(如网络研修、工作坊、教学实践、观课磨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课例开发等)与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优秀期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预期成果

对照所选能力点,阐明预期的成果、各成果的名称、形式等。

应用能力点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B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了解掌握

文档

B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了解掌握

文档

G8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了解掌握

文档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2

实际上, 自2001年起, 全国各地都开始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对象从最初的中小学校长, 到地方骨干教师, 再后来为了晋升职称, 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然而, 十几年过去了, 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特别是不发达地区。主要问题有:培训模式单一, 培训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2];培训投入大, 见效慢, 教师参与激情不足, 培训趋于形式[3], 等等。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教师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使信息技术为增强教学效果服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至今参加过多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根据实践谈谈对强化培训效果的看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 ) 培养领导 者的 信息 化 领导力 。

一所学校 教育信息 化水平很 大程度上 取决于领 导者领导者支持学校信息化教学, 就会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 包括硬件的投入 (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 , 营造教育信息化氛围 (如开展教 师多媒体 课件比赛 、多媒体教 学比赛制作多媒体学习资源库等) 。反之, 会阻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因此, 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从领导者的信息素养培训入手。

1.培养信息化观念。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的功能, 可以通过“充满正能量”典型学校的视频, 也可以请相关学校领导专家做讲座;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手段与方法, 可以请相关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专家上示范课等。通过培训让领导者“亲眼目睹”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效果, 从而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培养信息化领导力。即在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 , 可能通过参观典型学校, 与其他学校领导座谈等形式进行, 必要时可以形成“一对一”帮扶。

(二 ) 根据 学 员 能力 , 选择 基 本 技 能培 训 与 专 业技 能培 训 。

对没有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或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中小学教师, 应侧重培训他们网络检索 (会应用网络查找教学所需资料) 、收发邮件、文字处理 (Word) 、电子表格 (Excel) 、演示文稿制作 (Power Point) 及计算机和投影仪的基本操作与运用等能力。对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则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开展专业软件的培训。

(三 ) 培 训 与课程 教学 需 求结合 , 提高实 用性 。

不同的课程, 运用的专业软件不尽相同, 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例如:对数学教师, 应该侧重培训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等软件;对美术教师要侧重培训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对物理或化学教师, 由于教学中可能会模拟相关的实验现象, 因此以培训动画制作软件为宜, 如Flash、3D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除了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外, 更多的要兼顾学校的设备维护, 帮助其他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等。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 更多的应该侧重于培训维护计算机、投影仪, 安装系统和软件的能力, 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培训的软件) 。

二、培训方式要“以点带面”, 提高培训效率

在短时间内中小学每位教师都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且取得较好培训效果是不现实的。我们有必要采取“以点带面”, 即让一部分人先会, 然后带动大家都学的方式, 快速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先接受培训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选取。

(一 ) 学科推荐制 。每学科推荐一到二人 , 由各学科同事协商推荐。一起工作的同事互相了解较深入, 推荐参加培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便于学会后带动同一学科教师学习。

(二 ) 晋升职称 必须参加培训 。中小学教师 , 特别是较落后地区的教师, 安逸心较强, 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教育部门必须通过硬性规定, 督促其参加培训。

(三 ) 根据学校需 要 , 公开选拔 , 再协商推荐。发达地区的学校, 信息化发展较快, 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需求较强。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需要, 通过公开选拔, 协商推荐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三、培训方法要目标明确, 进行案例教学

由于大部分信息技术培训都集中在寒暑假, 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背负学习、家庭和工作三重压力。因此, 培训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培训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保证培训质量。

(一 ) 目标明确 。根据学校与学员需要 , 培训什么内容要明确;培训结束, 要达到什么效果要明确, 比如制作一份试卷, 一件符合要求的PPT课件等。

(二 ) 采 用 案例 教学 。 事实证明 ,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短时间内, 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手把手教, 让学员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和持续性决定外部的环境。一方面,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健全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另一方面, 要营造信息技术氛围, 多开展观摩课、多媒体教学比赛和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在良好的外部环境细心组织培训学习, 内外兼顾的情况下, 到2017年, 实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http://www.jyb.cn/basc/xw/201311/t20131107_558586.html.

[2]徐向田, 张惠娟.山东省临沂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教育, 2013, 5:58-59.

[3]杨淑霞.浅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有效性.中学教育参考, 2013, 6.

提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篇3

非洲全球电子学校和社区行动与非洲的17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部开展了合作,为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制定战略和执行方案。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欧洲,说服教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花费了很长时间。我们花了几十亿欧元在这个项目上,且从中意识到,可以将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整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育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在非洲尤其重要,因为非洲正在努力增加教育机会,而非洲的教师数量比较少。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高效、适当地整合将带来很多成功,解决很多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分阶段的培训。

我们所采取的框架叫做《数字学校框架》。该框架主要是为校长进行职业发展的培训。要想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个学校系统的使用,必须获得校长等管理层的支持。该框架还注重方法和流程,即在为学校进行规划的时候,应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任何好的战略都需合作才能得以很好地实施。因此,战略制定者应与校长磋商,获得校长的支持,从而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该框架与我刚才提到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一样,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为初级阶段,然后进入比较成熟的整合阶段,最终促进数码学校的建立。这是一个总体框架。

我们实施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项目规模不大,大概有20所肯尼亚的学校、20所坦桑尼亚的学校参与。最终,我们打算将该项目扩展至200所学校。目前,很多大学更关注对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方面的研究。持续的评价、测试非常重要,即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展现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议题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背景有何差异、课堂教学规模有多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多考虑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潜力无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拥有较强教学能力、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开放的学习环境。

我们应不断拓展学校以外的学校环境,并鼓励年轻人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这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将会真正帮助年轻人适应21世纪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在一些示范项目,以及一些面对面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活动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非洲的角度看,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学生应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很多不同层面,能够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4

一、培训目标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成果资源库,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通过校本实践研修与网络研修的有效结合,创新基于网络研修的校本实践研修的培训模式,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培训对象 全校专业教师

三、培训内容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结合训前诊断测评结果,按学校类别、分学段、学科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能力二个维度和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专题模块,突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内容。培训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培训60学时(含附加师德专题培训10学时)、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研修30学时。

四、培训方式

联合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集美大学,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研修平台(网址:www.ourteacher.com.cn),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组织培训。

五、培训时间和报名方法

培训时间从205月20日至2016年10月30日。报名时间定于4月25日5月5日。各年段请于5月8日前将《2016年南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学员报名信息采集表》报教研室周铭荣处。

六、培训管理

(一)、成立光泽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黄书明任组长,张星长、江彦、林安民为副组长,由黄庆华、周铭荣、钱裕光、陈连平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培训管理组、校本研修组、系统(技术)管理组,分别负责有关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1、培训管理组

组 长:周铭荣 光泽一中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负责人

成 员:宋国亮 光泽一中教研室助理

2、校本研修组

组 长 :钱裕光

成 员: 庄丽红、陈贤兵、狄小琴、黄英品、李小铭、陈秋来、龚声华、谢金梅、施丽萍、官学春(负责体、美、音)田恒鸿

2、系统(技术)管理组

组 长:陈连平光泽一中信息办主任

副组长:刘海滨 光泽一中信息办副主任

成 员:林轶群 光泽一中信息办教师

(二)、本次培训项目具体由县进校负责,在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联合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集美大学,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研修平台组织实施,成立相应的培训管理团队、指导团队和技术支持与服务团队,加强培训过程性管理、指导和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校长是学校实施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列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推动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的结合。要按照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方案,组织我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根据(南教人[2016]17号)文件要求,提升工程校本研修的培训和测评,由学校根据提升工程办的要求依托远程研修平台组织实施,学校应如实记录每次学员参加的校本实践研修活动。参训学员在学校或学科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的基础上,每位学员需参与完成以下三项校本实践研修活动:

活动一:完成一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训练与达成。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附件1),自主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2.学校或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组织学员以说课形式进行一次线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重点关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学生小组学习设计、以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环节。

3.学员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在网络研修平台上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4.经研修平台坊内教师、专家交流、互动与点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为参加活动二做好准备。

活动二:参与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法:

1、以校为单位,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结合活动所推荐的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遴选参训学员进行线下课堂教学展示。其中每学科遴选1-2位参训学员(信息组全员参加)。

2、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工作坊)组织相关学科(坊内)参训学员利用课堂观察工具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

3、课后组织学员评议、专家点评。

4、完成后,展示学员提交完整一课时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含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反思及相关教学资源)。参加观摩学员在研修平台提交1份课堂观察表或评议材料。承担展示教师在研修平台上提交1份课后反思材料。

5.进校对各校提交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例”组织专家评委进行初评。

活动三: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或成果展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主动应用和拓展。

实施方法:

1.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参培过程、校本实践等环节,撰写1篇不少于1000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反思或感悟。以文本或数字故事形式呈现,并提交到网络研修平台中交流。

2.参训学员根据(闽教办人[2016]11号)文件要求,参加制作、整理和提交的其它形式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案例、课件、微课、教育教学软件、培训叙事等培训应用成果。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5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计划

二郎庙镇一中

裴东兆

新的国培又开始了,能参加“国培计划”对初中美术教师的培训,我深感荣幸。能聆听专家讲课,并参与互动交流,真的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我认为的是肩负着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对于这次培训,我将全力以赴,认真学习和探求,力求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学习,我制定出了一套自己的具体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深化对初中美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理解。

3、掌握初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提高初中美术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4、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听讲网络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评论。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学习网络课程,听取专家教授的讲座,争取听课时间达到750分钟。

2、结合课程学习,积极提交研修日志。

3、及时完成研修作业,并对其他学员的优秀作业进行评价。

4、根据培训任务要求,认真完成研修任务,并及时提交。

5、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积极撰写“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五、研修方式

专家教授引领、主题探讨、实地教育考察、自主合作探究、网络交流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6

博乐市一中 罗晓红

2021年2月我参加了国培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为了能督促自己认真参加学习培训,特制定了如下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

通过诊断测评,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非常欠缺,平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喜欢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需提高,希望在此次培训中能收获满满。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2、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熟练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本次研修的日程安排进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2、除统一安排学习外,自己找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

3、坚持在学中练,练中学,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保证学习时间,坚持每天至少学习1—2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和作业。

5、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懂的地方及时通过上网查询或向专家、同行请教。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7

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求发展, 加深对本专业的学习, 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因此, 以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专业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1.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与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 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5.91%的教师认为需要提升学科专业技术修养;43.18%的教师认为教师通用教学能力需要强化。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 还应具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有的素质, 这将直接、密切地关系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之前, 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专业能力培训的机会并不多, 有的教师甚至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 而且讲课形式不乏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专业性的课程学习更多地是缺乏实践环节。

2.存在的困难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云技术、物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把握新生事物的实质, 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开展实验活动, 技术性的培训不能采用单一讲授的方式, 为了学员在培训中感受、理解所学知识, 应更多地采用讲师示范、学员模仿实践方式。

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所设计的课程大多是实验性的内容, 需要一定的实验环境, 有些对硬件条件要求很高, 而目前我校所需要的硬件配置条件不足, 更缺乏网络实验设备。在计算机的某些系统实验中, 由于要对硬盘及系统进行破坏性实验, 在一般的计算机房里无法实现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一般采取演示或以讲代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参训教师不能进行体验式操作培训, 也就不能真正领悟。硬件条件欠缺, 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有一定困难, 如果要选择一种节俭、方便可行的方法来替代, 虚拟机技术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可以节省大量的设备投资和建设费用, 能提供一个稳定、安全且有效的实训平台。

构建虚拟培训环境

1.虚拟机简介

虚拟机是由虚拟软件模拟出来的一台“软件”计算机。确切来说, 虚拟机是一种严密隔离的软件容器, 它可以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就像一台物理计算机一样。[1]目前, 常用的虚拟机有多种, 如VMware、Virtual PC、VirtualBox等。笔者主要用VMware虚拟机——VMware Workstation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与实践演练。

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旗下著名的软件。它使教师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同时运行两个或更多Windows、DOS、LINUX系统, 是真正“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主系统的平台上, 可像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那样切换, 而且每个客户操作系统都可以进行虚拟的分区、配置而不影响真实硬盘的数据, 甚至可以通过网卡将几台虚拟机连接成为一个局域网, 相当方便。

VMware虚拟机具有六大特点:①高度仿真性, 可以虚拟现在的任何操作系统, 能在同一台PC上使用两种以上的操作系统;②隔离性, 能与宿主机完全隔离, 保护宿主操作系统;③共享性, 宿主机与虚拟机之间能实现网络、文件分享功能;④还原性, 虚拟机能实现镜像还原功能, 保持操作环境;⑤再现性, 虚拟机具有视频录制功能, 可全程录制所做的操作;⑥便利性, 虚拟机能随时设定并修改操作系统环境。[2]

2.构建网络环境

使用虚拟机, 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安装并运行多个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 并且虚拟机之间是独立的, 相当于另外增加了几台计算机。因此, 在原有的计算机房的每台工作站中安装虚拟机, 就解决了在一个系统中不能运行另一个系统软件的问题, 可以很容易实现多种操作系统、多种软件环境及网络环境安装调试等的实验、测试。

VMware虚拟机提供了多种交换机进行组网, 常用的三种有VMnet0、VMnet1、VMnet8, 对应的三种组网模式如下。

Bridge模式 (VMnet0) :在这种模式下, 虚拟机等同于网络内的一台物理主机, 可手动设置IP、子网掩码、DNS, 且IP地址要和主机的IP在同一网段内, 如同连在一个交换机上的两台计算机, 只要主机能上网, 虚拟机也可以上网。如果想利用VMWare在局域网内新建一个虚拟服务器, 为局域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就应该选择桥接模式。

Host-Only模式 (VMnet1) :这是一种封闭的方式, 适合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网络实验, 虚拟系统的TCP/IP配置信息由虚拟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来动态分配。如使用VMware创建一个与网内其他机器相隔离的虚拟系统, 进行某些特殊的网络调试工作, 可以选择host-only模式。

NAT模式 (VMnet8) :这种模式下, 让虚拟系统借助NAT (网络地址转换) 功能, 通过宿主机器所在的网络来访问公网, 最大的优势是虚拟系统接入互联网非常简单, 不需要进行任何其他的配置, 只需要宿主机器能访问互联网即可。

VMware虚拟机强大的组网功能, 为构建一个实验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需求, 运用虚拟机搭建不一样的虚拟环境, 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提供安全、稳定的操作平台, 大大提升培训效果。

虚拟机在培训中的应用

目前, 各中小学基本拥有规模不一的校园网络, 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领域掌握的相关知识差异很大, 专业技能水平高低不一。在参加专业技术及专业能力培训时, 教师希望培训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信息技术技能技巧训练, 寻求解决日常教学活动及学校其他事务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的方法。因此, 我校为教师们开设了最为急需的技能培训项目, 如服务器系统安装与调试、SQL数据库服务器、构建局域网络、搭建Web服务器等多方面实践知识, 以期运用VMware虚拟机搭建一个网络环境, 让参训教师真正动起手来,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下以“十二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的90学时培训项目“基于校园网的系统集成”为例, 谈谈关于建设网络、服务器应用、信息系统集成等内容。

1.搭建WEB服务器实验

实验要求:安装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 安装Web服务器, 并对其进行一些相应的配置, 建立网站, 可以进行网页浏览。

(1) 安装服务器。启动VMware Workstation虚拟软件, 新建虚拟机, 配置其“硬件”参数, 如内存、处理器 (CPU) 、磁盘大小等 (如下页图1) , 像一台真实的计算机一样, 格式化硬盘分区, 安装好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运行操作与实际一样。

(2) 配置Windows 2003 Server的Web服务器:①安装IIS。添加Windows组件:“Internet信息服务IIS”。②设置“默认Web站点”。在“Web站点”页中设置IP地址和端口号“80” (默认) , 如下页图2所示。在“主目录”页中设置主页存放的位置 (如下页图3) 。③在“文档”页中删除和添加默认文档名 (主页) , 如图4所示。

2.搭建虚拟网络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需要用到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及工作站等多台设备, 利用VMware Workstation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虚拟出多个虚拟机, 可安装服务器操作系统与桌面操作系统配置成相应的服务器与工作站, 从而构建出网络环境。

实验要求:如图5所示, 有两个子网LAN1和LAN2通过路由器与外网相连, 2个网络LAN1、LAN2分属不同的网段, 便构成了一个简单的INTRANET网络。Server1——Server4上架设并配置WEB、DNS、DHCP、FTP等应用服务器, 在路由器中配置好访问控制列表, PC1、PC2通过路由器访问各个服务器。

通过虚拟机搭建的网络实践相关技能训练, 培训者就可从不同角度实践网络应用以及维护技能提升的全过程。整个培训全过程下来, 参训学员对这类培训方式很满意, 如学员郑老师说:“本次集中培训无论是从组织形式上, 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都非常好。培训的组织者和培训主讲教师全心全意为我们这些教师考虑, 一切从需求出发, 精挑细选了一些知识和案例, 极大地满足了一线教师对知识的需求和学习。另外, 在本次培训中也认识了一些在学科上有较高水准的教师, 通过相互交流, 提高了自己。感谢培训的组织者和培训教师, 也感谢我们的同行。”学员俞老师说:“本期90课时集中培训, 服务器架设、安卓系统设计、网络应用与架构, 三个项目都采用范例讲解, 生动实用, 可操作性强, 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多开设信息技术类的技能提升培训, 最好是两三天的短期培训, 放在学期中间, 让大家能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小结

虚拟机技术给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 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不但缓解了当前培训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 还提高了安全性, 更增加了学员的实践动手机会, 强化了实践技能。虚拟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网络安全环境搭建和网络扫描、网络攻击、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数据恢复等方面, 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的特点, 为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性教学拓展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通过搭建虚拟环境, 有助于教师加快认识并掌握实践性知识, 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春.VMware Workstation与ESX Server典型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8

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有效引领广大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按照一线教师需求开展全员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选学服务平台,实现教师自主选学。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有效利用互联网,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移动学习,支持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利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培训资源建设新机制,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促进资源交易与交换,引领各地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网络测评系统,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让教师及时了解自身能力水平,明确不足,查漏补缺,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四是建立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管理挂钩,推动教师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助推教师“激发教育创新,拓展成长空间,成就发展梦想”。

提升工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总结 篇9

此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各种软件培训实践。“国培”为我们这些在职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知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多创造互动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在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各位专家在专题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到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的探讨,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完整清晰的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思考的太少,只注重上好每一堂课,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考虑的不多。通过学习我转变了思想观念,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不如帮学生找到水源,学生找不到方向时,与其告诉他方向,不如给他们指南针,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次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我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此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了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这次研修培训,我再次充电,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以这次培训作为起点,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探索,提高自己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俱进。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10

近年来,信息化应用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有优势,作为新进教师,就是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信息化视野,因此我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为了能让本次培训起到真正的实效,让自己获得真才实学,我制定了如下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

1、认真体会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让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2、认真研修各门课程,在共建网络技术学习的平台与学习社区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3、学习如何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4、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二、研修方法

1、合理选择课程

通过《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网站中的诊断测评,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评结果,按照推荐课程表,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进行学习,以达到快速提升能力的目的。

2、用心多学多思多总结

为了实现教师信息化、专业化的成长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我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写好学习笔记,及时发表学习心得,深入地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实践信息化在实际中的应用,与同伴构建学习社区,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并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效果,获得宝贵的经验,利用网络技术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真正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学以致用,要有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11

【摘要】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探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面临的能力挑战和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提升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04-02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程,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社会信息系统可以看作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那么教学信息系统就可以看作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然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无疑成为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积极实践信息化教学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基本内涵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也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1]。也就是说,平板电脑再薄,服务器速度再快,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只能是IT产品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也在不断更新。从早期的定义“新形态下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到“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界定,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它是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兴趋向。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1.教育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和教学效果的微收效形成鲜明对比。信息技术目前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存在,而与教学和课堂的应用尚不够紧密,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宏观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据了解,部分美国高校已开始在校园中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可为学生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满足他们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微观上,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手段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在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待完善,各种教学软件和素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运用发展不平衡,这是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决策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教学信息化进程的直接推进者,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愿景的参与和支持者。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储备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集中精力突破这个瓶颈,从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教师对信息化技术运用兴趣不足,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有无不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媒体资源的应用和制作过于耗时耗力,且使用频率不高,学校对这方面的鼓励政策不如科研项目那么支持,也浇灭了一些热情和积极性。但更多的教师是由于相应的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有所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和呈现信息化媒体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洋兴叹。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1.信息化教学的必备条件

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必须兼顾硬件投入、教师培训、软件开发。只有资源平台与硬件设备、教师素养同步发展,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才可能走上协调、高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这三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硬件奠基、培训铺路、软件搭桥。硬件奠基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硬件设备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配置,不必追求最新、最高端,只要保持设备适合或适度领先就可以了。培训铺路可以通过参加面对面的培训或基于网络的培训进行。虽然专家的培训指导很重要,但更要重视吸取身边同事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软件搭桥是教学和技术融合的桥梁。软件和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注意尽可能使学校的各种软件和资源尽相互兼容,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

曾经我们以为教育信息化探索历程最大的症结和难处是硬件问题、设备问题,其实不然,我们忽视了关键的一环,即教师的培训和资源的开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师培训问题。教师培训投资比重应增大,最终需达到信息化总投资比例的30%。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认真谋划、分步实施、力求实效。只有教师的理念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的结构性变革才可能真正实施。可以先选派一些具有五年以上教龄的年轻一线教师到全国与教育信息化步伐接轨比较好的学府去考察学习,并参加相关的培训。相较而言他们可能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更易接受且较娴熟。同时应加强师范院校建设,促进职业发展,将教育技术应用纳入师范教育课程,制定相应的学业标准和教师职业证书标准,保证所有新教师职前就能得到良好的技术训练。

3.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技术和信息读写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不再只有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转变成为信息加工和知识创新者。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等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信息素养,以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积累,以信息化途径获得知识迁移,以师生互动获得教学相长。

4.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养应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而改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仅应能够讲授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执行并完成课程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是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环节。

四、总结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信息化教学有效开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在不同的时期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应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加强自身能力和专业实践,使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段玉斌,毕辉,裴建明等.基础医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93-49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1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 福建省教育厅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闽教人[2015]86号) , 提出立足本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求, 建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培训体系和教师主动应用机制, 于2017年前基本完成全省中小学 (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 下同)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互联网+”对教育纵深影响

“互联网+”的概念曾出现在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在线教育技术应用广泛。中国在线教育市场主要由网络学历教育、成人线上在职培训和中小学线上课内外辅导三部分构成。我国传统的在线教育市场正在蓄势待发, 这个领域的线上教育机构一直在努力填补传统教育的空缺。

其次, 促进教师能力提高和教学方法变革。在“互联网+”时代, 教师如果还按照老套路教学, 信息技术的升级又有何意义?没有教师的转型, 又想变革传统课堂, “互联网+”教育能够产生教育变革即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教师要不断学习, 接受培训, 实现转型。

(一) 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 学习时空跨边界、超界限, 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 对学生课后的辅导, 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 学习和训练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协作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 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 这些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多元化, 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再以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自居, 而应积极成为学生成长的协作者。教师要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讲, 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1]。

总的来说:“互联网+”教育不是华而不实的追求, 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让教育产生变革。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 教师要接受培训, 主动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 才能驾驭好“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 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在网上偶尔接触过“互联网+”教育的字眼, 并未真正了解, 更不用说实践。为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方案的科学制定,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协作下, 从五个方面对福建省内多个区县的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

(一) 教学技能需求度

为了解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调查列举了十项基本技能, 让教师评价自身对这些内容的需求程度,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分析表明, 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说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很迫切, 开展本项培训十分必要。

(二) 教师接纳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

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们主要从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频率来说明问题, 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有63.50%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 甚至有15.16%的教师表示每节课都用, 最明显的是在教学中很少或从不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师教师已经很少。信息技术已经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常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应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依据《标准》和《课程标准》, 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维度展开调查, 每个维度分别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方面来了解教师目前的能力水平, 从低、较低、一般、较高到高划分为五个等级。

统计结果呈正态分布:教师能力水平以一般水平为主体, 较低或较高群体的教师都比较少。这也说明:多数教师的能力水平一般, 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少数教师在这五方面能力水平较低, 需进行加强基础性培训;另有少数能力水平很高的教师, 可在培训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 课程及任务的设置应按需选学、互助研磨。

(四) 教师实践信息技术的困难

调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遇到的困难, 以便发现共性问题。调研结果表明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排在前三位的困难是:碰到问题不能独自解决、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效果不好、设备条件差或缺乏软件支持。

(五) 信息技术素养兼顾学科特点

《标准》将我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为四类: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2]。四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互联网环境作为分割线, 将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多媒体教学环;第二种是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是较简单的, 起到作用是优化课堂;而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 教师还需要在更为复杂、更为立体的环境中, 引导学生用好技术资源, 完成更高阶的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3]。

我们对教师驾驭教学设备和环境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 88%的教师更关心多媒体环境及电子白板 (触控电视) 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移动环境下的教学需求较少。面对“互联网+”的到来, 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从心理上有畏惧感。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仍然停留在简单多媒体或交互式多媒体环境。

研究还进一步对非网络环境下常用的教学软件需求做了调查。在教学软件需求方面, 70.5%的教师会操作常规办公软件 (Word、PPT、Excel) , 但熟练程度仍待提高;而一些非常规但也很重要的教学软件, 如Access、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图片工具、Audition、录音机等音频加工工具、Premier、会声会影等视频加工工具, 教师掌握较差, 这些软件在培训时要从基本功能学起。

我们从统计结果得到启示, 不同学科有各自常用的教学软件, 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软件培训的课程要不同。在培训时, 除了兼顾常用但是大多数教师掌握不好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软件外, 还需要对学科特色软件, 分学科进行实践教学。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训设计

(一) 培训模式

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应用能力为主题的培训, 要依据教育部所指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 分类、分科、分层设计递进式课程;培训项目采取基于诊断、任务驱动、自主选学的方式, 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与学科课程设计[4]。整体安排了“感受技术魅力, 提升综合素养”、“运用技术工具, 加工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工具, 创新教学活动”、“应用技术工具, 优化诊断评价”、“运用研修社区, 助力专业发展”五个阶段。参训学员依据培训前诊断评测报告、本校 (园)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自身需求, 自主选学相应的网络课程,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引领性研修, 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培训流程如图2所示。

(二) 培训策略

培训课程设置方面, 通过调研已经发现, 基于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大多数教师比较实际而迫切的基础性培训需求, 在网络移动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是发展性培训需求, 在设计研修课程时重点满足大多数教师的基础性需求, 兼顾发展性需求。把握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教学设计原则上, 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 有针对性开设实践课程。

根据对教师学习行为与需求的调查结果:教师的学习方式偏向于从经验出发、学习过程目标明确、擅长在真实情境中边学边练、喜欢从集体的智慧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特点, 本着“做中学”、“学中做”、“学研用一体化”的原则, 围绕学科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任务, 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针对调查本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应当采用混合研修与专家实地调查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培训前期要做好充分调研, 才能切合学科教学实际需求, 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体现培训的目标性, 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最终促进“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 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依照新时期教育部与福建省教育厅对中小学 (幼)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根据本土化的调研结果, 分析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按需选学、任务驱动、混合研修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模式, 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冯智慧.“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 (10) :11-14.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试行) [S], 2014-05-30.

[3]祝智庭, 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 》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09) :5-10.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篇13

我有幸参加了平顶山市2016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在培训期间制定了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二

20xx年4月,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特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学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能力.三、研修方式和内容

1、积极学习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认真聆听专家讲,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寻求专家帮助解决.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4、学以致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三

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一、自我分析:

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密则是自我反省。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目前我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还远远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但由于受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包办代替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我们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本身离不信息技术,网络具有其强大的传输功能,网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不出就能实现教学相长,而我在此方面还十分欠缺,网友少参加学习团体也少。

二、环境分析:

问题永远在自己身上。

我校是一所区级中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多名教师共用一个电子备课室,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也很难拥有学习提升的机会,学校资源库还不够健全,可用资源有更少之又少

三、发展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1、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魔法棒。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厌学”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

3、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学会使用多种教学软件。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四、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时间不够用:本人担任六个班地理教师,在校内担任学科组长一职,在校外担任“市级兼职地理教研员”,在123教育网站担任义务地理资料管理员,所以可能时间不够用,但我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缺少名师:身边缺少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在和暗中摸索。

根据区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十二五”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学分管理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宗旨,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践问题为对象,结合校情,通过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二、具体目标

1、铸就良好的师德风范,提高依法治教能力。

2、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密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努力创新,自主地开展教师培训。

4、直接面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仅关注问题本身,更要关注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与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5、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服务于课程改革的需要,构建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三、研修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级间合作与交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结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四、组织管理

1、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长:申合安——全面负责学校校本研修工作 副组长:常利芳——具体负责学校校本研修工作

成员:韩利亚——负责师德素养专题研修学习

常利芳——负责专业知识技能专题研修学习、校本研修档案

管理工作

郝苏果——负责课堂教学实践专题研修学习

2、建立健全研修制度,完善学校各项研修机制

1)按时制定校本研修学年度计划,期初交教师进修学院师训部。学年末写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工作总结。2)加强校本研修的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管理。

①建立校本研修综合档案(内容包括文件、制度、校本研修规划、校本研修计划、总结、校本研修活动记录,大型教学教研活动记载、教研课题目录、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名单、校本研修考勤登记表、考核表、表等)。

②建立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校本研修考核表、上公开课的教案、教研组年级组活动记录、个人课题研究情况、发表的论文)。

五、课程设置

1、师德素养研修(3分)

研修主题: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育德能力。

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等,与教育和教师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

2、专业知识和技能(3分)

研修主题:抓好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摘要:

1)培训期间,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专题讲座等辅导培训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办学理念,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培训期间,开展“同伴互助”专业成长实践活动,展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引导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的发展。

3)培训期间,学习《改进小学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教研组长素养专题培训,通过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讨等辅导培训形式,形成以教研组为基础、同伴互助为主体,稳固的协作互动发展模式。

3、教育教学理论知识(3分)

研修主题:增强教师育德意识,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内容摘要:

1)培训期间,组织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培训期间,组织开展“智慧育人”、“沟通从心开始”等系列班主任案例培训。

3)培训期间,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做好学科与德育整合开展活动培训,进行组内、校内或区级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

4、课堂教学实践(4分)

研修主题: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培训期间,开展各项教学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

2)、培训期间,积极开展改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系列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研修形式

1、专题讲座形式

聘请校内、外名师、教研员和主管负责人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如:解读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内容、教学模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新课程中的教与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科研论文的写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教师修养、教师教育能力研究等讲座。

2、自学反思形式

自学是在学校的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自我反思,总结提高。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学习心得(或教学反思文章,或教育教学论文)。

3、实践交流形式

1)开展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分析、研究与竞赛。进一步提高备课、上课质量。

2)开展主题研讨,围绕主题研讨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3)开展论文(案例)、课件制作、教研组评比等活动。4)开展校内或校际间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4、教研活动形式

通过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讨等辅导培训形式,形成以教研组为基础、同伴互助为主体,稳固的协作互动发展模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5、外出学习形式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骨干班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结合学习的收获和自己的感想,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研修时间,举行一次专题讲座,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益。

6、课题研究形式

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按计划进行阶段研究。通过研究课题申报、实施和结题过程,引导教师体验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按期写出结题报告。

7、观看录像形式

组织观看课堂教学录像,讨论看法,谈论心得。

8、网上交流形式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与网上交流。

9、读书活动形式

通过读书交流,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

八、考核与措施

1、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校本研训的质量。由校长任总负责,组员密切配合,重在平时的过程检查。

2、学校根据规划组织开设各类培训,如举办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等,教师要按要求填写培训结果反馈表。

3、校本研修培训共计学分15学分,学分认定每年进行一次。由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每年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认定。

4、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出勤情况,并放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上一篇:2019年一级建造师答案下一篇:春节温馨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