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共12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1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学校在今年3月份选择了12位教师开设校内公开课, 引起反响最大的是50多岁的钱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份激情, 触动了大多数依赖PPT教学的听课教师。精选的例题、抵及数学思维的设问、详尽的黑板演算, 无不揭示着数学学习方法, 迸发着数学学科的理性光芒。
在肯定亮点的同时, 大家也认识到这是一节以教师为主导、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 课堂容量相对较小, 课堂信息呈现形式单一, 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等等。如果这节课还需要优化, 那么优化点在哪里?大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钱老师是一位老教师, 他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可理解为在教学中想得到、用得到和用得好信息技术。如果钱老师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他会如何改进他的教学呢?我认为, 一位学科教学功底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其更好的专业发展。
自近代夸美纽斯形成班级授课制以来, 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的核心活动。以下的思考是基于目前全日制班级集体授课、教室配备多媒体讲台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掌控下,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方式下, 学生的“海绵式”学习思维得到了训练, 但“淘金式”学习思维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 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育观, 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 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虽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 且具有缄默性特点, 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范围、创造性应用和结果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 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写道: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 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首先,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有三个来源, 其一是知识, 主要来源于教材, 属原生性来源;其二是学生, 属内生性来源;其三是社会, 属外生性来源。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 外生性资源几乎为零。在备课阶段, 具备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教师, 能够借助信息检索工具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信息。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对教材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和整合者。
其次, 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这节课中教师呈现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和板书。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事实和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教师要将事实与概念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情境和呈现知识, 除了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所示, 它形象地显示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 (平均学习保留率) , 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做法很多, 例如, (1) 通过课件突出信息的重要特征。课件的作用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提示难点和重点, 辅助讲解, 总结、概括、提炼。 (2) 利用概念图建构知识体系。概念图能形象化地表征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整合信息, 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3) 变信息抽象感知为直观感知。这节课的课堂练习中, 钱老师让学生口述解题的过程, 完全可以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练习本, 并在展台上“直播”教师批改的过程。另外, 在一些课堂中播放语音、视频文件, 既可以丰富教学的情境, 又提供多元的思维角度。
再次, 丰富师生互动方式。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 教育现代化等于“情感化”加上“技术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因素。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互动实现信息交流。师生互动方式包括学习辅助、疑难解答、师生对话、小组对话、情感激励、活动示范等。这节课上, 师生互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可以通过技术要素的介入使互动关系发生变革, 形成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生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探究关系, 让学生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比如,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用Excel模拟概率实验, 既解决了课堂中无法进行大量重复的实验问题, 又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理解概念、猜想结论和探究数学规律。让学生与几何画板对话, 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变动的状态下感悟不变的数学关系。教师还可以将互动延伸到课后, 通过信息化平台, 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可以使其实现自我检测和及时交流。
信息技术应用情感提速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为师生都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但教师也遭遇了多种挑战, 包括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学生对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强烈诉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等。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教授指出:“在信息时代, 人们需要善于同时在三个世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一是经验世界, 在做中学;二是语言文字世界, 向书本学习;三是虚拟现实世界, 进行数字化学习。”因此, 只有对信息技术具有敏锐意识和坚定情感的教师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先, 选择终身学习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才能被学生接受, 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 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信息时代中, 教师要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下, 高效地利用跳跃式的超链接学习。当然, 面对皓瀚的信息海洋, 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海绵式”与“淘金式”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获得真正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知识。再次, 积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要持开放接纳、尝试融合的态度, 并主动学习和整合有利于改善教学的技术。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技术变化、教学思想变化、教学内容变化。因此, 当今对优秀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 还要顺应信息时代中技术的变化, 形成新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 并具备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2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区教育局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和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普及等实际情况,为了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我校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和老师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圆满结束了,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认识到位。
培训工作开始前,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到课程的安排设置,从授课人员到日程安排都落实到位,使全体参与人员充分认识到这次信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培训中,我们做到了有计划、有过程、有考核、有评价,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授课教师工作热情高涨,认真实施教学计划
正是由于多方面重视,在培训工作中,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勤于辅导,我接到工作任务后,就马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的考虑不同年龄段老师的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处理不同的环节,争取不使一个老师掉队,并且在培训以外的时间里随时接受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且全力的解答帮助。
三、严格管理,为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今年的培训我们采取终结评价的考核模式对学员进行严格考评,通过培训结束时的书面试题和上机应用
测试以及结业作品的方式为此次培训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此次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
四、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师勤学苦练
学校的教师们是惜时如金,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真实做到了课上“勤学”,课下“苦练”,保证了这次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不少老师说,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越来越驾轻就熟的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而且独立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了,这些足以说明此次培训的形式和教学质量已得到老师们的普遍认可。
实践证明,从严、从实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不仅受到了教师的欢迎,而且实实在在地强化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了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学软件的编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贡献,更为进一步培训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农村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5-05
一、引言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相继启动了“三通两平台”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为配合“三通两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三通两平台”工程效益,2013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提升工程提出要在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提升培训。[1]2014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中,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提升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农村教师占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80%以上,[2]是能力提升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条件也较差,[3]是能力提升工作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关系到城乡教育发展公平。只有农村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发展公平。提升工程也明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1]
自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以来,农村教师就一直处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过程之中。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项目,比如,“农远工程”中农村教师应用“农远工程”设备的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新起点下,我们需要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做一个总结和反思。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注意事项做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未来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有所助益。
二、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
要解读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首先就要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进行解读。焦建利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力和伦理”。[4]祝智庭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5]简单地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的能力。
这里将依据《能力标准》详细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能力标准》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能力标准》中的基础性要求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能力标准》中的基础性要求对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类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由于缺乏学生能够使用的信息化设备,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的发展性要求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能力标准》中的发展性要求对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在这类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支持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技术素养是指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认识、技能、道德规范方面的能力。计划与准备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前准备工作的能力,包括找准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契合点、设计信息化教学和学习过程、选择和使用技术资源、准备教学和学习材料、确保设备和技术资源正常使用、做好信息化教学和学习中可能“故障”的应对预案。组织和管理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包括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平等接触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有效调整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灵活处置意外情况的能力、发挥学生作用的能力。评估与诊断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评估和诊断的能力,包括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收集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组织技术支持的评价活动、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学习与发展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发展的意识、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6]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属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子范畴,所以,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和上述所讲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到农村学校主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更是以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主,所以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指向《能力标准》的基础性要求。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农村学校已经配备或正在配备接入互联网的微机室,所以农村教师也需要适当地掌握发展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教师具备发展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是必然要求。
三、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展开。应该说从2000年开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然伴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农村教师也不例外。在这期间,农村教师也接受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项目的培训,比如“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1]尤其是“农远工程”对农村教师组织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活动。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0多年的提升历程中,我们应该总结和反思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基于个人在农村中小学的实地研究经历,认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
相对而言,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由于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农村教师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地区,对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体会不深刻,对于信息技术在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进而导致农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动力不足。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方面而言,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极其落后,给农村教师造成的印象是信息化教学太过繁琐和浪费时间,更谈不上对信息化教学有积极的态度。从信息化领导力而言,一些农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鼓励和支持不够,也影响到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动力。农村教师中的老年教师比例较高,尤其是农村教学点多数是老年教师,[7]而老年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再加上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农村学校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另外,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一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农村教师不断流失,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分析,由于缺乏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也影响到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氛围。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活动效果较差
研究者通过对几所农村学校教师的实地研究发现,80%以上的农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效果较差,绝大多数教师甚至不知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这个概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效果较差,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培训内容针对性差,不能很好地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实践相衔接,另外,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不同,而整齐划一的培训内容也影响了培训效果。②培训形式单一,以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多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短期内培训大量内容,教师很难消化,相关培训也缺乏培训内容在实践中迁移的后续支持,导致培训效果不佳。③培训项目分散,多个培训项目对农村教师进行重复培训,额外增加农村教师的培训负担。
对于上述情况,提升工程采取了教师依据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结果自主选学培训课程,以及采用网络研修、现场实践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案。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其一,开发贴合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的课程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点;其二,保障网络研修、现场实践和校本研修协调运转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难点;另外,一些农村学校不具备网络条件,需要采取其他方式组织相关培训活动。
3.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长难
由于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条件较差,农村教师在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长缓慢,教师通过在实践中的反思和探索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受到限制。①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硬件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条件主要是由“农远工程”配备,而“农远工程”给每所学校只配备一套投影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就是所有教师共用一个多媒体教室,客观上存在不够用的现象。同时,共用多媒体教室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一方面教师感觉每次上多媒体课把学生“搬来搬去”耗时费力,另一方面,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繁琐手续也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成本。如果说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率,而共用多媒体教室额外带来的上述成本实际上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意愿,造成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减少。②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亟缺,信息化设备的维护难度大,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使用,也造成教师信息化实践机会减少。③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教师能够投入到信息化实践探索方面的精力也有限。④受限于学校公用经费,采用煤炉取暖的北方地区的一些农村学校,在冬季多媒体教室没有取暖措施,也限制了教师的信息化实践。⑤2007年前“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的信息化设备,到2010年时已经严重老化,几乎成了摆设,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空档期,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教师已经积累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所倒退。2012年国家启动了“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在逐步改善,但是,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得到持续性改善仍然是未来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值得重视的议题。
4.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支持服务落后
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教师的自主探索,也需要外部环境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样,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也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目前而言,农村教师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一般而言,农村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也较少,一些教学点甚至只有一名教师,再加上农村学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村教师从日常教学交流或校本教研活动中获得的指导和帮助相对较弱。从对外学习和交流的角度分析,受限于学校公用经费,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专家进入学校实地指导教师信息化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通过互联网自学或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共同体及实践社区学习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也常常受到农村学校网络条件的制约。另外,由于农村学校工作繁重,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或教研活动也相对较少,这也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注意事项
依据上述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目前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反思,研究者提出以下几条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应该关注的注意事项。
1.重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
能力提升工程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具体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本土化策略。只有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无缝融入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系统,融入农村教师现有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系统,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才能高效地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本土化过程。具体而言,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总结和推广已有的优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并做好与提升工程的对接;另一方面,还需要将提升工程的相关提升策略做本土化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学校的实地情况。
2.保障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除了提升工程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保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后续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仅仅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还需要在后续过程中持续得到保障,比如定期组织培训、必要的支持措施和教师自身的不断探索。此外,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法不断创新,以及学科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必然要求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
3.照顾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学科背景、信息化条件、年龄、学校环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等的差异性,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在发展需求和路径上必然具有差异性,因此能力提升工程必须要照顾到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一方面,能力提升工程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开发上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教师的差异化和个别化需求,尤其是一些具有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特色的课程,比如一些农村老年教师常用的实物展示台教学。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路径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用相应的针对性提升策略。比如,对于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学点,可以采取送教下乡、光盘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4.抓住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中的关键群体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扩散的过程,因此,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活动中,要优先抓住创新扩散的意见领袖群体,比如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电教负责人、骨干教师等。优先组织意见领袖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然后通过意见领袖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校领导层率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学校层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政策的科学决策。在提升工程培训者队伍建设方面,也应该多选择一线中小学教师作为提升工程的培训者,这样可以最大化培训者与参训者的同质性程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活动的推广速度。
5.积极整合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已有资源
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8]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提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尽量节约成本,积极整合已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源。具体而言,可以从培训课程、培训队伍、培训机构、培训平台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比如,继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已有的相关资源,整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资源,各地积极整合当地已有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
6.保障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活动的系统性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活动必然涉及到农村学校等系统的重新设计,需要做好系统规划,要综合考虑系统内各个要素的配置。①要保障能力提升活动在学校层面的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工程领导机构设置。②要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建设,保障能力提升相关活动有场所和设备。③要保障能力提升活动的经费,考虑到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相对紧张,经费保障方面需要特别重视。④加强能力提升活动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能力提升相关活动常态化运转。
7.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城市教师较差,[3]“三通两平台”的实施更是对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①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农村教师的能力提升培训。②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保障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硬件条件。③保障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中的教师培训相关经费,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提供经费支持。④为农村学校配备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提供技术支点。⑤组织送教下乡、对口帮扶等活动,促进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关系到城乡教育发展公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缓慢,实质是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8]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点,却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必将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研究者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内涵、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的论证,立足于目前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客观现实和实践需要。笔者期待本文提出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注意事项能够对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所帮助,也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2]秦磊.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20.
[4]焦建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随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15-16.
[5]祝智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三:了解标准的结构和特点[EB/OL]. http://vod5.pkudl.cn/course/guopeijihua/pxj51/pxj5103/index.htm,2015.5.10.
[6]闫寒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四:理解标准的内容要求[EB/OL]. http://vod5.pkudl.cn/course/guopeijihua/pxj51/pxj5104/index.htm,2015.5.10.
[7]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4
1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呈现边缘化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据调查, 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51.1%以上为大专学历, 且大多并非“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 而是“汉语语文学”、教育管理”、“数学”、“物理”等专业毕业, 呈现出边缘化现象, 他们很少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或培训在学校往往是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懂的比别人多一些而走上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的, 通常情况下, 即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 又从事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 身兼两职, 工作上力不从心,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1.2 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分为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初级的应用, 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 而最多只能算是停留在用幻灯片制作文字讲稿;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研究表明,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真正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并不多, 因此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而且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多只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 还达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课程整合层次的教学活动。
1.3 自身定位难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信息技术课和文化课相比不是主干课程而不被学校领导重视, 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往往又是机房管理员、设备操作员、维修工等这样的角色, 因此, 很难为自己准确定位。他们应该主动为自己建立一个职业定位, 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更应该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风在参加培训或是在自觉地在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 并且逐步对本校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既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繁杂的教辅工作, 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现状探析
2.1 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教师数量少
目前,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较明显, 主要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愿意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去任教, 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只能从现有的学科教师中抽调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比别的教师懂得稍微多一点老师来担任这一工作。尽管到2004年底, 全国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大学近200余所, 培养出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但农村地区设备落后、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水平低等因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信息时代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和市场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兼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不完善, 信息素质不健全, 学校信息化教育因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力量支持而步伐缓慢。
2.2 信息素养意识不强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 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还没有养成这种意识, 不能把自己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 信息意识不强, 提不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2.3 需求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并作了如下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生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 借助这一工作的培训, 教师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等, 但由于培训时间少, 缺乏培训的系统性, 培训内容有时不是从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等因素, 老师们心中渴望的知识却学不到, 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其他事务工作任务重, 课时量大, 抽不出时间自学。据一位参加过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知识以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 我们都想学, 可时间太有限了。
3 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提高和调整, 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支持、重视, 更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放在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辨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等。因此, 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去培养、激励和扶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
3.1 强化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要有一种压力, 要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方法、技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的机制下, 强化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方法, 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提高自身素质。
3.2 以开展教学工作为导向, 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校创设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领导首先在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校起带头作用, 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多观摩、多探索、多实践, 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感染教师,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吸引教师, 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 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业绩考核相结合, 充分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资力度, 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硬件设施缺乏,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举步维艰, 有些偏远学校只有一两台计算机, 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 更没有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机这样的设备, 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落后。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沟通, 从多渠道争取投资, 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以好环境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做到在思想观念上全面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行动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落实, 不断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力。
3.4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 学校除重点培训信息技术教师让他们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外, 还要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全体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选择培训内容。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 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要让全体老师都要懂教育技术, 都要会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2004年, 为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而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成为考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依据, 为此, 教育部将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 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全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并组织统一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以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能力将随着这一培训和考核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到时候,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又将迎来一个崭新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1) .
[2]教育部基础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心得 篇5
长沙市实验 邝中意
在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期间,我认真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感到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需要根据学科、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认真的研修和自己的学习,开阔了眼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通过远程研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次通过培训学习和专家的点评,从讲座中、从作业中,明显感受各位老师的智慧。研修培训不仅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舞台,让更多的老师在这里大展身手。同时也让我不断的翻动积累,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向,反思我的教学行为。人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2、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要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3、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绽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了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6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
自1999年教育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他们能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否具备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以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有待研究。
一、结果与分析
1.教师教学行为。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上的教学资料和教案,69%的教师常使用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说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经常利用信息技术来搜索、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71%的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75%的教师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呈现教学信息。
2.教师信息素养。在调查中有87%的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但只有65%的教师知道网上有关本学科的一些教育资源网站,64%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在网络上查找到的教学资源进行提炼和加工。82.4%的教师不能按照新课标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不足。
3.教师内在动机。在教师内在动机调查中,95%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教学有帮助,96%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有随时接受新事物的观念,81%的教师觉得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观念,而且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提升自身素质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
4.环境氛围。该部分调查中73%的学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供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73%的学校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很普遍,83%的学校管理者常常采取一些措施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76%的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学校的设备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提炼和加工能满足需要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利用信息技术来搜索、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但他们并不熟悉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教育资源网站,也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对查找到的资源进行提炼和加工。他们只是使用学校提供的课件进行简单演示,不能根据课堂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呈现的能力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虽然经常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信息,但是在笔者对三中几个教师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他们并没有将多媒体的演示与自己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总是出现媒体播放超前或者滞后讲授的情况。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不足。目前,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不是很普遍,部分领导也不鼓励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在对三中教师的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几位老师都较少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建议与对策
1.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科资源提炼和加工的帮助者。信息技术教师应将每个学科相关的教育资源网站进行筛选、整理和链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这些资源在校园网上进行发布,以便在海量的信息环境中获取有用资源有困难的学科教师查找,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帮助学科教师制作符合自己教学思想的资源。
2.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者和评价者。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深入课堂对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科教师明确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用信息技术;如何将多媒体演示与自己的讲解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更好促进学生的理解等。同时在课后与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对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促进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3.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示范者。虽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模式,但是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主流教学模式。学科教师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解有偏差,也与真正的“以学为中心”相差甚远。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承担起扮演“参照标准”的责任,以公开课的形式向学科教师展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师书恩,苗逢春等.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3):1-4.
[2]崔青,曹燕,李秀红等.文史类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47-49.
[3]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7):89-91.
項目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10260)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角色,教师能力
新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拓展了教育时空,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的单一教育模式,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使师生的思维、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必将引起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环境、教学方法和评价的重大的变革。本文试图就“信息技术环境”这一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阐释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能力发展。
1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分析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采用的是“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手段与以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监控整个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基本都是教师自编自演,学生只是观众。
1.1 全能型演员
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要经历备课,上课这样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所有教学内容都由老师设定,教师角色是既能导又能演的演员。上课内容是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安排组织,教学过程由学科老师设计,授课也由学科老师导演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独自控制教学资源和过程,甚至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走,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只是跑龙套的业余演员,很多时候他的角色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教师来选择。
1.2 现行教育体制的执行者
当前教育体制下,很多人对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戕害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现行的教育体制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虽然少数家长对创新力培养提出了要求,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家长则是为孩子能高分考入名牌大学而沾沾自喜,这时的教学工作者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
1.3 教学中的牧羊人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课堂上一群学生凝望着教师或书本,笔下沙沙作响,仿佛是一群啃草的羊儿。而教师恰似一个牧羊人,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尤其在大班教学中,教师都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讲台上讲,学生下面听,老师的任务是讲完课,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听懂课。
2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伴随着传统教育弊端的呈现,信息技术应运而生,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但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促使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均发生了转变。
2.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它能加强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同时能帮助受教育者认识有关人性和人生的种种价值,信息环境下,教育理念正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向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全面素质的方向发展。
2.2 教学媒体和环境的转变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实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构建了网上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等。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的课件,可以把复杂的理论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降低了教师的劳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是只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是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并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
2.4 教师地位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被越来越多地应用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教师将起辅助和咨询作用。
2.5 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共性,轻个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则主张全面、积极、有特色地评价学生,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起了深刻教学变革,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如何使用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1 指引学生的学习
在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责已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路者,也是寻路人。他永远在寻找最新的未知领域,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开拓,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握着舵,学生用力把船驶向前方。
3.2 加强教学设计的协作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跨学科整合的特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间的协作和课题间的交流常常突破学科界限,学科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样样都通”,在整合准备过程中,各科教师应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利用各自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责,为学生有效开展活动提供帮助。
3.3 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教师施教之初,贵在指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的调控、教学语言的组织和提问技巧等多个要素。
3.4 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人类已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素养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强化批判精神,使他们学会筛选信息。
3.5 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总之,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职责,做好角色的转换,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3.6 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这些导向,促使学生思考并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和价值。教师也可根据这些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的过程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每个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在具体评价中要合理组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等多种方式。
4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力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其它多种角色的复合体。教师如要迅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必须采用相应的技巧和策略。
4.1 加强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先应加强教学反思。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反思则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在反思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所以要放下权威学会换位思考。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之余都要及时进行反思,记下自己的感受,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既能提高教师自身反思水平,又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2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与平等化。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权威,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维护学生自尊心。课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激发的关键,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可诲人不倦,学生才能学而不厌。
4.3 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专业素养,例如终身学习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其中终身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它是其他几项能力的基础,教师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持续更新知识。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应是视听媒体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指导教学的理论应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的融合。教学目标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它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同时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发展自身能力,方可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程纯.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8(5).
[2]陈永光.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3]潘伟.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软件导刊,2010(6).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8
实际上, 自2001年起, 全国各地都开始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对象从最初的中小学校长, 到地方骨干教师, 再后来为了晋升职称, 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然而, 十几年过去了, 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特别是不发达地区。主要问题有:培训模式单一, 培训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2];培训投入大, 见效慢, 教师参与激情不足, 培训趋于形式[3], 等等。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教师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使信息技术为增强教学效果服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至今参加过多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根据实践谈谈对强化培训效果的看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 ) 培养领导 者的 信息 化 领导力 。
一所学校 教育信息 化水平很 大程度上 取决于领 导者领导者支持学校信息化教学, 就会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 包括硬件的投入 (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 , 营造教育信息化氛围 (如开展教 师多媒体 课件比赛 、多媒体教 学比赛制作多媒体学习资源库等) 。反之, 会阻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因此, 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从领导者的信息素养培训入手。
1.培养信息化观念。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的功能, 可以通过“充满正能量”典型学校的视频, 也可以请相关学校领导专家做讲座;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手段与方法, 可以请相关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专家上示范课等。通过培训让领导者“亲眼目睹”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效果, 从而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培养信息化领导力。即在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 , 可能通过参观典型学校, 与其他学校领导座谈等形式进行, 必要时可以形成“一对一”帮扶。
(二 ) 根据 学 员 能力 , 选择 基 本 技 能培 训 与 专 业技 能培 训 。
对没有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或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中小学教师, 应侧重培训他们网络检索 (会应用网络查找教学所需资料) 、收发邮件、文字处理 (Word) 、电子表格 (Excel) 、演示文稿制作 (Power Point) 及计算机和投影仪的基本操作与运用等能力。对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则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开展专业软件的培训。
(三 ) 培 训 与课程 教学 需 求结合 , 提高实 用性 。
不同的课程, 运用的专业软件不尽相同, 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例如:对数学教师, 应该侧重培训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等软件;对美术教师要侧重培训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对物理或化学教师, 由于教学中可能会模拟相关的实验现象, 因此以培训动画制作软件为宜, 如Flash、3D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除了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外, 更多的要兼顾学校的设备维护, 帮助其他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等。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 更多的应该侧重于培训维护计算机、投影仪, 安装系统和软件的能力, 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培训的软件) 。
二、培训方式要“以点带面”, 提高培训效率
在短时间内中小学每位教师都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且取得较好培训效果是不现实的。我们有必要采取“以点带面”, 即让一部分人先会, 然后带动大家都学的方式, 快速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先接受培训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选取。
(一 ) 学科推荐制 。每学科推荐一到二人 , 由各学科同事协商推荐。一起工作的同事互相了解较深入, 推荐参加培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便于学会后带动同一学科教师学习。
(二 ) 晋升职称 必须参加培训 。中小学教师 , 特别是较落后地区的教师, 安逸心较强, 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教育部门必须通过硬性规定, 督促其参加培训。
(三 ) 根据学校需 要 , 公开选拔 , 再协商推荐。发达地区的学校, 信息化发展较快, 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需求较强。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需要, 通过公开选拔, 协商推荐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三、培训方法要目标明确, 进行案例教学
由于大部分信息技术培训都集中在寒暑假, 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背负学习、家庭和工作三重压力。因此, 培训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培训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保证培训质量。
(一 ) 目标明确 。根据学校与学员需要 , 培训什么内容要明确;培训结束, 要达到什么效果要明确, 比如制作一份试卷, 一件符合要求的PPT课件等。
(二 ) 采 用 案例 教学 。 事实证明 ,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短时间内, 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手把手教, 让学员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和持续性决定外部的环境。一方面,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健全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另一方面, 要营造信息技术氛围, 多开展观摩课、多媒体教学比赛和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在良好的外部环境细心组织培训学习, 内外兼顾的情况下, 到2017年, 实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http://www.jyb.cn/basc/xw/201311/t20131107_558586.html.
[2]徐向田, 张惠娟.山东省临沂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教育, 2013, 5:58-59.
[3]杨淑霞.浅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有效性.中学教育参考, 2013, 6.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9
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学分) , 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 推动学分应用, 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 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 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用结合。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 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 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 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 启动教师培训MOOC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建设工作, 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 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 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 开发微课程资源,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 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10
一、信息技术能力的阐述
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就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对知识的获取、理解、表达等教学能力。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来进行知识的讲述,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教学环节中, 既能使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结合语言讲述来完成课堂教学, 还能使学生在教师进行操作时和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
通过这种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对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深入探索, 使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获得极大发展。
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时, 要使教师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即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使他们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可以推动农村地区新开改理念的落实, 满足学生进步的需求。
所以,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要先改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观点, 使他们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怎样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社会和教学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较快, 操作性较强, 大量的操作需要教师进行记忆, 他们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内容很难做到完全掌握, 这就使教师在面对出现问题的计算机会感到束手无策。
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很多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他们不认同先进媒体在教学中带来的作用。一些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但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进行掌握, 对学生的能力没有起到提高的作用。这种培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是失败的,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培训内容的确定
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不只是操作能力的提高, 但是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将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运用于教学中的有力保证。主要培训三种模式下的设备操作:常用软件的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网络检索等。
(二) 培训方式的选择
应针对教师特点和培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多元有效的培训方法。教育理论内容可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 虽然这种形式难免给人以“说教”色彩, 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 他们相对信息闭塞, 专家讲座可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 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专家呈现的是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有利于农村教师高效地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好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易于被教师感受和模仿, 最终使自身的实践也能发生明显的改变。
(三)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
现在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由于其有限的经济发展和资金短缺, 造成了农村中学对信息技术的忽视, 对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 仅仅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项应付上级检查的科目, 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了学校硬件设备的配备。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观念和学习理念上的落后, 这些计算机设备很多都成了摆设, 学生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不进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在实际运用中农村学生学习的劣势表现得很明显,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授, 这种具有明显局限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发展, 他们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十分枯燥。
根据农村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必须让他们真正理解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意义和目的。通过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并把信息技术课程引入到教学中的其他学科, 完美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使学生从内心对信息技术感到好奇, 进而对信息技术投入极大的兴趣来学习。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兴趣出发, 让教师对信息技术产生热情, 促使他们积极地提高信息技术理论, 通过组织教师观摩一些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吸收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技能。在观摩过程中, 让教师充分体会现代化设备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效果, 使教师通过理论了解和具体感知来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 提高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要让学生具备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 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可以使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做到正确回答。
在进行操作能力提高时,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的操作有:班班通的使用;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 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为了培养教师的操作能力, 使他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做到得心应手,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他们操作的熟练程度。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11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对承担教育工作的教师及其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师者,传道授业的职责体现,不再是说教式,而是方式方法均趋于多样化、信息化。可以说,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影响着各个领域。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场所,信息技术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必然尤为深刻。现代的教育方式也由以前单一的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和创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学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农村学校第一线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热议的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整理了以下几方面,望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悦于信息技术学习提升
以前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这桶水成为常新的活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学方法日渐创新,可汗学院提出和实施的翻转课堂,我们常说的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持,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也逐步决定着教学课堂的精彩度,宽信息大容量的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自身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悦于信息技术学习提升,而农村教师面临的困难更是难以想象。所以,“悦”即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充满欲望的进行。如从简单学使用PPT开始,到自己收集整合,再到创作等,都是不亦悦乎,最终克服种种困难,能娴熟的驾驭信息技术课堂,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作品。
二、工作环境有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勇于信息技术使用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学工作中,教师仍是个体劳动者,享有一定的专业自制权,所以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在网络给我们提供更多资源和选择机会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要让农村教师持续不断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学习发展,所处的工作大环境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个人“悦”于学习提升的前提下,能营造出全员学习的氛围,良好向上的工作大环境就更能激发教师的探索进取精神,有不断的学习应用中进行尝试创新。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应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出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给教师有充分发挥空间,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上学校工作日程,从各方面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建立合作交流平台,给教师充分展现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平台本身具有的学习、交流、管理的功能。如可通过任务驱动设计学习任务;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协作交流;先进先会教师带头参与讨论,鼓励交流互动;制定评价方案,关注过程,重视效果。
3.积极开展学习成果交流展示活动,特别是对勇于使用创新的作品、成果或是创作过程,要毫不吝惜的加以肯定和鼓励,甚至奖励,形成赶超跨越的良好态势。
三、后盾支持要提供持续学习的保障,敢于硬软技术投入更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不是写文章作报告,不是画饼充饥,更不是作秀摆花架子。实际的执行中,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领导重视,要硬软件的不断投入更新,更要有短中长期的规划和源源不断的后盾支持,要真正为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前,很多都有点盲目的进行硬件投入,不舍得用、不会用、不敢用等造成机器的“放坏”,有些甚至是处女式的被更新或是丢弃。当然也有些地方因资金问题,造成设备奇缺,而影响到了普及推广和应用。就目前来看,在国家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和实施“薄改”项目的前提下,硬件方面基本上不成问题。“软件”方面的矛盾又日益彰显,如硬件成摆设的问题不得解决,各方面原因设备利用率不高,大总分还是把高端先进设备作普通展示功能使用,教育教学资源仍处于学习借鉴阶段等。可以说学校领导意识、管理模式、本身的应用能力等,均影响到了广大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发展。所谓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也不是无道理的,所以笔者认为,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分层培训,由简单的行政管理转变为研究型管理,提高信息化领导力特别重要,管理者和领头雁的功能均要大力体现,才能真正带动广大教师。
1.针对农村学校实际,提供切合校情的案例,成功与不成功均有,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2.提供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这是农村学校相对紧缺的,又特别是初期阶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借鉴对象或是参考目标的时候,很容易挫伤广大教师的学习激情。
3.引导教师多参与相关活动,在交流进步中增强成就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体验新型的学习过程,提升拓寬视野,活跃思维。
4.对教师的困惑与问题能够有针对性指导,还可将不同层次的教师分成小组,形成帮扶带的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
5.从技术与资金、服务与保障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相关教研项目,在项目的研究探索中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经验。
四、考核评价要建立完善学习的制度,趋于信息技术应用成效
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选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失去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12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 将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所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学分) , 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 推动学分应用, 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 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 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 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摩课等方式,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用结合。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 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 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 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 启动教师培训MOOC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建设工作, 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 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 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 开发微课程资源,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 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 (职称) 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 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 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荐阅读: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07-31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试题08-30
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总结09-04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12-07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总结08-14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11-06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研修计划06-28
上海市教师信息化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答案07-0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