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2024-10-01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通用12篇)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特制定上街实验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PPT多媒体操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微信、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内容

(一)移动学习的工具、应用、设计;

(二)翻转课堂和微课的相关理论知识;

(三)素材的搜集与整理和PPT制作技巧;

(四)录屏软件的安装和基本使用。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微信、QQ使用方法,对翻转课堂、微课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主要培训PPT制作、素材搜集与整理、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的安装和基本使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及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具体时间为10月份第二周起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要高质量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发布到网站上共享。

(三)做好评选初中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能手、优质课的推荐上报工作,要求教师一定要积极准备,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八、培训具体要求

(一)按照要求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3.将认真组织、严格管理,将日常研训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切实保证培训时间。

4.建立完备的培训人员考勤和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参训人员数量(要求全体在职在岗一线教师全部参加培训),确保提高本次参训教师课程整合技术应用水平。

(二)认真收集、积累培训资料,搞好培训档案建设。1.及时将应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制度入档。

2.及时收集参训教师理论学习笔记、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要求学习笔记(包括上机操作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1本/人,其中学习体会文章集中培训期间4--5篇/人,并将其中的1―2篇发至博客或学校网站,以备学习交流应用。

3.细化过程管理并形成完整的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教师登记表、教师培训记录、讨论的照片等。

附件:教师参加培训时间安排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2

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 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构建和发展地方选修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利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个性, 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来构建和发展地方选修课程, 就在极大程度上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质问题, 校本培训就尤显突出。

校本培训, 本身就是从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让教师立足于学校, 将日常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整合在一起, 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研、培训手段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在专家、培训者、教研员和高水平同行指导下, 积极参与对实践新课程的教学行动研究。

而选修II的构建, 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等同发展。“自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地方选修课则为教师信息技术自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之间发生的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 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 而是地方选修课程构建中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二) 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新课改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课改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 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研究表明,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 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 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教师把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 才能不断修正错误,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有几乎所有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学校也才能形成特色。

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必然出现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这就要依靠校本培训来解决。因而, 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使教师尽快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以此来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推动教师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实际上, 许多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到位, 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约着学校信息化与教师信息化的发展, 表现为教师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的理念, 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认识尚停留在了解、听说的层面;教师极少主动使用这些设备来优化教学, 更多是为了公开课、竞赛等活动而准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运用还存在缺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技术的层面上也较为欠缺;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非常丰富, 但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相对很少。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实践给予解决。因此, 着眼于地方选修课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任重而道远。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途径与机制

(一) 校本培训解决的是服务于选修课程的“工具”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帮助教师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 不是要培养技术的专家和计算机高手, 而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修改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技术特性并能将这些技术与地方选修课程的工作结合起来。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 尤其对于学科教师, 自己的特长和学习重点应该是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如果他们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计算机专门技术, 就容易失去自己的特长。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帮助他们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而不是要陷教师于技术学习的泥沼中, 在技术学习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对于学科教师, 只要掌握基本的技术, 对技术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 才能足以支持他们使用这些技术构建和开发地方选修课程。

(二) 以开发地方选修课为目的, 针对性强

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 不能采用讲授知识的方法来培训技术, 对于不同的技术内容, 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在技术培训策略的选择上不合理, 那么内容的选择就失去了意义, 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在教师培训中, 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对象的差异性、时间的业余性, 坚持全体参与、分类培训, 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做法。精选培训内容, 保证全体参加培训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强化操作能力, 以实际应用为主。例如, 针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录音带与MP3音乐播放出现矛盾的问题, 可以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实物投影仪、班班通系统的使用培训;专门对英语教组进行怎么把录音带转化成MP3音乐的培训, 这就解决了如何把地方民歌民谣转换成MP3, 从而可以开设地方音乐赏析课。这样, 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 熟练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 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 促进认识的深化, 增强了记忆, 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感到受益匪浅, 于是产生了进一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从而进一步推动地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 凸显学校特色。

(三) 地方选修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信息技术个性化的需求

在每次培训中, 总有一部分教师因为选修内容的不同要求, 对不同技术学习有强烈的渴望, 又具备一定的基础。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为他们特别开设一些较深入的技术讲座与技术交流辅导,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因此, 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个性化的指导, 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培训而言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教师。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转换思路, 从教师身上找指导力量, 发挥技术水平较高教师的作用, 以满足大量个性化指导的需求。在校本培训实践中, 通常将教师分成学科小组, 每个小组既有一两位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 也有部分水平较低的教师, 通过布置技术学习任务, 要求小组协作完成, 并且不仅评价教师个人的作业, 也评价小组的作业。这样, 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作业, 还要帮助组内的教师完成作业, 给他们提供技术学习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解决了学科内的问题, 那么, 这个学科的地方选修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就基本完成, 教师就可以发挥个性化去发掘具有个性化的地方选修课程了。

(四) 突破时空, 针对特别选修课要求的网络培训

对于具有极具特色的选修课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如动漫制作, 可以设置特别的网络专题培训。首先, 把选修课中信息技术操作的一些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发在学校网站上或做成幻灯片, 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出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 让教师边看操作步骤边练习。如果还不懂, 还可以利用网络办公系统中的信息交流区, 进行网上交流或个别辅导。有了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的支持,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先看提示, 大部分的老师看完提示后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学习使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避免了我们许多重复的讲解, 又集中解决了许多重难点问题。其次, 可以建立特别选修课要求网络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建立, 教师可以集中解决这些选修课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从而, 有利于促进选修课的质量的提高。

(五) 督促激励, 形成促进选修课发展的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选修课的发展, 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 一个好的激励机制, 不仅解决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更能促进地方选修课程的长足发展。如, 班班通网络系统的建立, 要求教师选修课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案, 现代信息技术成绩进考核。又如, 规定各级各类教坛新秀、教学骨干的参评教师, 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达到全国等级考试合格以上的水平, 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市级等级考试合格水平者, 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凡在开展地方选修课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 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这些措施, 有效地激励着教师把提高选修课信息技术水平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目标, 不断地追求、学习、发展。

在评价培训成绩方面, 改变过去培训的评价只看最后一次考试的做法。第一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评价, 主要内容有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当前学习成绩等。第二实践评价, 最终的评价还要考核到培训结束后, 在指定的时间内, 教师能不能把学的东西在选修课中应用, 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选修课程整合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 评价要人性化。这是指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 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 又要有个性的内容等, 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刚石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J]2012 (6) .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4

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校本研修总结

经过这段时间学习,我校教师无论在教学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教师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一班的互相沟通,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校培训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我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渝教师[2014]3号)及《南岸区教委办公室关于实施南岸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南教办〔2014〕92号)等文件要求,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技能,自觉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深入推进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种能力的提升;促进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培训对象

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全体专任教师(2017年12月31日及以前将退休的专任教师可自愿参加)。

四、培训实施

(一)培训内容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本次培训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共27个主题。

(二)培训方式

根据南岸区的统一安排,本次培训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自主选学。根据我校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任教学科、学段及学校信息技术资金积累软硬件条件的实际,结合区进修学院的培训安排,主要采取分层分科分段培训。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根据我校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实

际,聘请市区级专家或者学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专项培训(如数学学科进行几何画板的培训,音乐组进行声音编辑软件和乐曲创编的培训等)。网络研修、自主选学,则对照区项目办的要求,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发的培训平台上由教师自主申报培训研修主题,启动网络研修,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菜单式培训。

培训中注意学用结合,采取任务驱动,加强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做到以评促学、以用促学,同时组织教师参与上级举办的各类有关赛事,以赛促学。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组织动员、规划实施阶段(2014年11月中旬)1.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

2.在摸底评测的基础上制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培训阶段

1.2014年11月选派人员参加“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和“南岸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

2.组织50名专任教师参加南岸区2014年11月20日—2015年1月20日举办的网络研修(其中25名参与线下集中培训);其余专任教师参加区第二阶段的培训(预计在2015年

6月25日—2015年8月31日)。

3.2014年12月开始进行硬件设备使用技术培训和校本专项研修(双周四下午);

4.按南岸区项目办的要求分批开展专任教师网络研修(学校管理员、辅导员进行相应的辅导);

(三)第三阶段:总结考核阶段(2015年4月——2015年9月)1.按上级要求组织参加各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竞赛活动;

2.完成参训教师的等级和学分的认定与登记,同时完成相关工作总结并进行表彰。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成立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校情分析,了解学校硬件设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分层分类分科开展培训。

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陈代伟 副组长:唐斌、朱燕红

成员: 秦平、邓华、李俊杰、赵明平、邓荣、曾莉、侯刚、肖丁、肖青。

项目办公室成员:邓荣、侯刚(校级管理者)、肖丁(校

级辅导者)

(二)经费保障

在争取市、区级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保证此项工作的持续、有序开展。

重庆市南岸区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切实推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加速我校教师队伍的成长进程,使我校教师队伍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为我校提高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成为品牌学校而努力。

二、培训目标

培训工作将在师德和业务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从我校的实际出发,以教育科研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教育综合素养。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 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思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通过培训,营造交流和合作的氛围,有效整合本校教育的优质资源,推进创新教育,提升本校的教育品位,继续打造教育品牌;

3. 通过培训,尝试实践本位的培训理念,摸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新途径。全面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使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全校各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为指向,将重点落实在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努力做到既体现高度的理论学术水平,讲求前瞻性;又注重与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讲求务实性。具体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方法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四大块。对每一位教师提出本学期培训的最基本要求:读一本课改理论书籍;上一节校级示范课和写一篇教学心得的文章。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为期半年(2012年2月-2012年7月)。

五、培训形式

培训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我校教师实际情况和教学教研的需求,培训过程强调参与、对话和互动,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具体的培训形式包括:

(1)学校集中培训:单周一下午统一由教研处集中培训40分钟。

(2)骨干教师培训:由教研处组织骨干教师培训;

(3)科组教师培训:由科组以科组活动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每2周 1次,形式以要籍导读、教育沙龙、集体备课、教材研究等形式,要求教师均能上一节示范课、公开课并进行说课、评课。

(4)教师自主培训:个人自学形式,要求每位教师本学期每人最少要读一本课改理论方面书籍,写一篇教学心得。

六、培训模式

培训将充分体现“自主研修”的特色,以课题研究为轴,结合本校教研课题:“生本教育理念实施”、数学教学中“如何即时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如何指导语文活动课”等。以系统读书为主,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培训资源,通过“反思――学习――探究――感悟”的过程,个性化地吸纳培训活动提供和创造的信息,形成个人独特的教育见解,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水平,迅速提升教师整体教研、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七、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每人以160元(最低要求)计算,全校约需经费13000元(包括资料费、交通费、报告出席费等),经费渠道来源以学校自筹为主。

八、培训组织

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成立学校培训小组,明确责任,保证培训的正确方向和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1)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美兰 副组长:雷伟

员:李邦松 邓云峰

(2)校本培训工作组 组

长:曹嵘 副组长:张红霞

员:曹云华 陈巧寅 陈清平(3)校本培训工作专家指导小组 罗君华(苏仙区教研室主任)曹礼坚(苏仙区教研室副主任)李群学(苏仙区教研室副主任)

九、培训管理

由学校教研处实行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管理,负责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过程及学习情况的考核,学习成绩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学校、各科组、备课小组的学习;培训活动都要做好记录、出席教师签名、教导处检查、学校主管领导批示等。培训工作结束前要认真做好各方面的总结,表彰先进科组、备课小组和个人。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7

(一)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意识不够高

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基于教材大纲和教材的教学活动,从内心上对新的教学方式有抵触,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不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老师在参加信息技术就是走过场,拿个培训合格证,而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上没有一点进步,也就更谈不上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了。

(二)教师陷入“信息化”误区

很多教师误以为,只要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运用课件教学就算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殊不知,教师点击课件的频率过高,或者课件的内容单一,学生对课件内容根本无任何兴趣及印象,就更谈不上理解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再高,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接受也是没用的,教师做的就是无用功。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以往的“教师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实属换汤不换药。

(三)教育经费的缺乏

大多数中小学由于缺乏教育经费,没有能力购置大量适合现代化教学需要的计算机设备,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充足的信息设备,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兴趣。另外,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教师不愿意从主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即便教师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经费缺乏的学校也没有用武之地。

(四)缺少交流的机会

先前由于中小学校领导不重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原因,教师缺少参加研讨会,听取专题讲座,以及出校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出现的问题

(一)培训等同技术培训,脱离学科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和理念培训(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两个层次。而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内容设计上,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以学习硬件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为主,忽视了如何将软件的使用方法与具体的学科联系起来,忽视了使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更是整个教学观念的更新。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安排教学程序,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仅仅依靠在操作和技术上的培训并不能保证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把他们所学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之后,虽然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但仍不能充分地把所学的软件整合到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它们的特点,使教学准备更充分,教学过程更完善,教学评价更准确。

(二)培训的对象不分层次,脱离教学实际。

由于教师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教师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的教师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这需要我们针对实际情况认真研究, 按不同情况组织培训方案。但是,一些组织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 没有全面考查、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将不同水平的培训教师组织在一起, 机械化地进行千篇一律的培训, 使得培训班中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员“吃不消”, 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又“吃不饱”。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对策思考

提高信息素养,改变教师观念。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改变教师观念要贯穿培训的始终。要注意做好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从而使受训教师喜欢上信息技术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的培训转变为教师主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

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把技术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力争做到学以致用,一切为教学服务。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培训应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和服务于中小学,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教师需要。

重视对培训的评价。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培训目标的实现。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环节贯穿培训始终。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具体可通过专家讲座、读书研讨、互相听课评课、优秀教案的示范研讨等形式,结合课改深入课堂教学,形成互相切磋交流的机制,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校本培训 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08-021-02

一、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现状分析

2004年《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后,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样,在进行教师培训的研究模式方面,大量的文献研究及经验总结都层出不穷。结合多方的意见,在培训模式上主要分为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形式和由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形式,对以上两种培训形式的利弊意见各异。

现在很多研究都表示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通过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和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他们都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很多经验,大多数把校本培训模式归结为六部分,即“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创设信息化环境→选择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与评价→反思总结提高”的模式。但是,他们都是以城镇学校作为研究的对象,且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把相关的模式转移到农村学校的信息校本培训中却遇到很多问题。

二、现有的培训模式在农村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04年开始,笔者就负责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并负责开展各项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及技能考试、技参比赛等。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参考了多方不同的模式,应用到培训实践过程中,通过工作中的亲身观察、反思和受训教师的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当前的培训模式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不少的制约问题,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 农村学校教师的结构特点。农村学校教师以青、中、老构成,且中、老年教师为主要的教学力量,他们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如果按照当前大多数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进行,会造成很多教师跟不上,久而久之就会放弃。

2. 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低于城镇学校,这是普遍的现象。学校的领导意识不强,对教师每次培训的内容及意义不了解。每学年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多以完成检查任务为主。其次对教师的培训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直接造成教师的接受培训心态不正确。

3. 培训形式脱离学校教学实践。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学识需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学校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长此以往,造成教师把培训当成是完成考核或评职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4.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受训教师能力层次差异很大,其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培训中没能进行合理安排相应的内容,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水平有一定距离,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且教师参加培训完毕后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不多,而内容又很多,很快又忘记了,效果不理想。

5. 受地域及时间的限制。由于地处农村,网络及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普及,且相关的主管部门一般都不会在教研教改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此类学校,那么由上级到教师,直接造成心态上的不端正,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培训的难点。同样受地域的限制,在开展培训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过程中,如何开展校本培训的模式,只是工作的总体方向,当我们把需求分析了,培训内容确定了,相关的制度制定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工作是否就能顺利进行,会不会中途流产?其实,更应该关注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调整,细化工作的步骤,才能使校本培训长时间深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细化培训模式的几个要点

笔者从参加学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反思,认为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中除要确定的工作目标、培训模式外,更要关注和解决的以下几个要点。

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关注,以上级带动学校领导的重视

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校本培训方面的重视。通过参加申报“省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省级、市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题作为工作的基础,引起学校领导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促进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发展,并确保校本培训项目的开展,及学校在校本培训方面的经费支出。

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校本培训的领导机构,完善机构人员配置与分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制定校本培训的规划与方案;制定考勤制度等。根据每次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的计划、内容、评价机制等。

校本培训的内容制定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一直都有集中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所以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内容方面不能与之相冲突,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应该成为其补充。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加强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

现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所投入的设备基本如下:以教育网为接口连接互联网;校内组建以千兆为主干,百兆为支干的校园网,连接各教学场室;多媒体教室平台内装有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音箱等;配备学生电脑室、教师电脑、电子阅览室、物理电教室、化学电教室、多功能电教室等;组建学校一卡通系统。以上配置基本可以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但教师平时所接受的培训都是以软件的操作为主,且由于教师的水平不一,有大部分教师对设备的使用不熟悉,甚至不懂以致不敢使用。有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一些简单的故障或使用不当等问题时,不懂得进行即时处理,误了上课的进程等问题时有发生。

nlc202309031829

针对此问题,在学校校本培训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方面加强培训。可以级组或科组为单位,开展讲座或实操示范形式进行培训。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综合操作的培训

近几年来,多数教师都参加了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都是以单一的软件操作为主,或以完成某个单一的目标为任务的教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都达标了,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综合运用到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才可以更好、更合理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如要制作多媒体的课件时,很多时候要求进行声音、图片处理。但是很多教师只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现成的素材,再把它们添加到课件中去;有的教师在课件的制作时,只能强行的把相关的素材添中到课件中,对课件的布局和颜色的搭配等问题处理等不好,结果课件的显示效果很差等等。

根据以上两点,作者提议可以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时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 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培训;

B. 教学设备常见故障与故障排除方法;

D. 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培训(声音的格式转换、剪切、压缩等);

E. 图片的编辑(图片的制作、格式的转换、压缩等);

F. 课件制作时的注意事项(声音的协调、内容的布局、颜色的搭配等);

G. 教学主题网站的制作(主题的选定、网站的布局、颜色等);

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

培训的形式

因为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信息化渗透到学校教学教研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培训。

集中讲座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集中大多数人进行的培训形式。方法可以以学校的教师或外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培训内容适合大部分的教师,且培训的内容涉及面广。但内容难有针对性,且培训时间安排有难度。

分组进行讲授或示范操作

学校每周都会进行科组或级组的会议,可以利用这些会议的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简短的讲授或示范操作。

以科组或备课组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制定科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科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培训,并做好小组活动记录。

成立学校校本培训资源库,让教师通过校园网随时进行查询或自学

校园网的建设是硬件的建设,而资源库的建设是软件的建设,作为校园网的软件部分,教育资源库制约着校园网硬件部分的应用。有了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方便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便于教师随时随地浏览查询;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资源库的内容该紧贴培训的内容大纲,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教学辅助作用,紧贴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习参考;资源库的建设要易于使用,要易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互自学;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具有扩充性和兼容性,还要有点前瞻性,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便于集中管理。

一个好的资源库应该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要有一定的权限设置;系统维护和管理简单。

资源可以为三大类:学习辅导类、学习心得类、共享类。

四、总结

校本培训的模式应该是灵活变通的,在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除做好总体的规划外,应更多的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惠及更多的教师,工作才能持续进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长抓不懈,我们培训者必须时刻关注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成长,最终使农村学校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技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达到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娟.张豪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模式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2] 张成光.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08期.

[3]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年第10期.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9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自身认识。随着现代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学法指导应着重这几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任务,比如在画图软件的学习中,可以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自行设计作品;在网络应用上,让学生上网体验;在程序设计上编些小程序解决数 学问题等等,这样让学生有成就感,自然就有兴趣学习。

其次,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再次,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10

1、培训对象

全员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下同)专任教师、中小学中承担教学任务的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

已获得湖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证书的教师可直接参加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已接受“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核心课程7.0及以上版本教材)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可免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相应要求确定。培训教材分别采用我省组织专家编写的《湖南省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

初级培训。主要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编写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媒体,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级培训。主要学习教育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资源整合与应用、教学评价与管理方法。

高级培训。培训内容及要求待教育部颁布教育技术高级培训大纲后另行确定。

3、培训模式

教育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培训。在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或以送教下乡形式完成。主要组织教师完成“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大模块的学习任务。培训时间为50学时。

远程培训。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交流、探讨,完成网络学习任务。培训时间为15学时。

校本培训。在本校或中心校完成,主要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教育技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训时间为15学时。

4、培训分工

省级培训。由省级培训基地承担,主要负责市、县两级培训基地培训者和省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培训。省级应用骨干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市州教育局审核,省教育厅认定颁证。其培养工作由省、市、县三级共同负责,以市、县两级为主。

市级培训。由市级培训基地承担,主要负责高中教师、市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和所在城区的市直学校教师培训。市级应用骨干由市州教育局负责选拔、培训、培养、认定和颁证。

县级培训。由县级培训基地承担,主要负责初中、小学教师和县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培训。县级应用骨干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拔、培训、培养、认定和颁证。

校级培训:由中小学校或乡镇中心校负责组织和实施。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初探 篇11

关键词:通知教育;文理分科;教研室;课程梯队

一、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即以高校为基本点,进行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培养和训练。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就是在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以系统思维对培训项目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整体分析、计划、安排和部署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方法

1.开展团队作业,使培训方案接地气

方案设计能力就是教师培训者的重要专业能力之一,而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培训者个体还处在非专业化状态,因此以团队作业方式开展培训方案设计工作尤为必要。负责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在设计培训方案的过程中,首先有必要组织本部门同事共同研究讨论,出台培训方案草案;其次要及时向由学科专家、培训专家、高校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咨询;最后,再吸取各方专家意见和建议,从规范性、专业性、创造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对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的分析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培训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建议培训部门在开展培训之前要进行全员需求调研,使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有交接点,让高高在上的培训者的培训内容更加接近受众、更加接地气。

2.理解顶层设计,使培训方案有高度

教师培训顶层设计是指国家和地方教师培训主管部门,针对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的大型培训项目提出的宏观规划。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培训背景和社会需求、培训标准和要求、培训工作任务和指导思想、培训对象和项目体系、培训制度和机制、培训主要措施和对策、培训资源和条件保障等。

顶层设计为实施方案设计提供政策依据、社会需求导向、培训制度框架、实施条件保障和行动实施指南。通常,各级政府教师主管部门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和培训机构发布有关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或规划。如,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就是高校教师校本培训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层面而言,理解顶层设计既能避免因人设课,又能提升培训高度。

三、H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具体设计

1.培训体系中的四个层次

这是一个倒三角形,从上往下,层级越来越低,但对教师的培训价值可能越来越接地气。它们是:通识教育、文理分科、教研室、课程梯队。

第一层,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这里特是指教师无论是文理科都应该接受的共有的教育内容。一般以专家学者讲学形式呈现,内容要符合三个前沿,即学术前沿、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这样便于开拓教师理论视野,活化教师的教学思维,从而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第二层,文理分科教育。打破具体学科的界限,只以文理分界,实行校内优质课开放教室活动,将历届教学能手、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的课堂向全校开放,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倾向去听课。高校培训部门对教师听课的学时做具体限定,期末做统计成为继续教育课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种形式实现了大学课堂的开放性,是校内优质资源共享的典范。H高校正在运行这种模式,教师满意度较高,培训效果很好。

第三层,教研室。H高校在实行教学改革以来,将教研室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教研室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该校改革的特色。

将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将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又能调动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第四层,课程梯队。如果说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的大教研是教研室活动,那么小教研就是课程的梯队建设,即承担同一门课程的老师进行课程的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笔者认为,这是校本培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它能将培训运用于无形之中。但这个层次是较难兑现的,很多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得以执行,为此建议校本培训中要将该层次做实。

在H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中,第一个层次是各高校常见的,第二个层次H高校正在尝试,而第三个层次和第四个层次,是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盲点”,至少在笔者所涉猎到的高校教师培训文献中还从未被涉及,但同时也是H高校进行校本培训的尝试点,建议高校的培训部门做出培训课时的量化规定,并用文件性的形式下发给各个教学单位。

2.培训体系中的三个类别

三个类别,主要指的是岗位中的教学岗,按照职称级别分为:初级职称或未定级、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三类。这三类别的人员都囊括在四个层次中,即都参加四个层次的培训。所不同的是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具有类别特色的培训,如岗位适应性培训,适合于第一类;原岗位拓展性培训,适合于第二类;高级研修班培训,适合于第三类。

H高校的四个层次三个类别的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既能保证教师的参与性,又能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既能照顾到教师的整体需要,又能照顾各类教师的个别需求;此外,该方案将学校里的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融合在了一起,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不可多得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冰.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校本培训方式初探.学校管理,2008(3).

基金项目:本文是呼伦贝尔学院项目《內源式学分制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YJQN201204。

作者简介:孟庆玲,女,出生于1981年,硕士研究生,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论方向。

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考核方案 篇12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策略

一、研究背景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从而促进21 世纪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该项目采用“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来开展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帮助教师制作出切合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并能够付诸实施的教学设计方案。截至2012年底,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在我县培训4000 名教师, 是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且最为成功的培训项目。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 号) 中提出,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 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 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 多万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以评促学, 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 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截至2015 年底, 我县已完成1500 多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到2017 年, 完成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的教师达到100%, 中级水平教师不低于60%, 高级水平教师不低于20%。

我县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以“班班通”和“智慧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连续十年举办包括教师、管理员和校长在内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有自编教材, 有培训团队, 有培训基地, 形成了常态化培训机制。与教师培训共同开展的还有相关课题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央馆专项课题, 结题号:20110478) 经过四年的研究, 已圆满结题。

“十一五”期间,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究成果丰硕, 仅从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 (http://ktsb.e21.cn) 上以“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等关键词可以查阅到此类研究成果121 项, 其中, 培训类61 项, “农远工程”培训研究课题17 项, “校本培训”研究课题32 项, 教师专业化发展类39 项。“农远工程”类研究课题主要内容是培训策略的研究, 成果以举措为主, 加上一些经验性认识;绝大多数课题属于“校本培训”范畴, 课题研究多以开展若干次培训、公开课、观摩课为内容, 成果以物化为主。较为专职化、以县为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研究、尤其是将教师培训与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课题比较少。

经过文献查阅、反思历年培训, 发现该领域仍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第一, 以往的培训多为大规模, 运动式, 班额大, 水平低, 不系统, 培训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 培训多为灌输式, 理念落后, 形式单一, 培训效果不理想;

第三, 培训过多强调技术, 而不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没有将技术与课堂有效融合作为培训重点;

第四, 培训多是自上而下发动, 培训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 亟需从全球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中汲取“营养”, 来改善我们的培训, 从实践和理论上研究并解决上述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肥西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为研究对象, 该培训每年暑期在肥西师范学校举办, 每年1000 名教师, 20 个班, 分5 期, 每期6 天, 封闭式培训, 以计算机教室为主要培训场所, 由该县信息化教学培训团队实施教学;培训教材是该县自主编写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程》 (1.0-10.0 版) , 培训方法以小组合作、任务驱动、交流分享、项目展示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微信应用、课程整合、教学评价等。在本研究周期内, 该项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4 个, 培训一线教师3000 多人次, 组织指导校本培训人数达5000 多人次。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围绕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展开, 培训与研究同步进行, 将培训策略作为研究重点, 以行动研究为主, 结合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 摸索出一套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教师培训策略。

三、研究实践及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研究历经三年, 从课题设计、实施到总结, 研究小组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期间伴随着高强度的教程编写、每年1000 人的培训实践, 初步探索出一套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培训策略。

(一) 突突出出培培训训的的适适用用性性————设设定定主主题题, 整合内容容, 将培训延伸到教学课堂

本课题研究周期内, 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共实施三年 (2013—2015) , 本轮培训打破以往按电子白板、课件制作、网络管理和课程整合等内容分班的培训模式, 将课程整合、课件制作、白板应用等内容整合到一起, 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 课程整合、课件制作、白板应用等围绕这一主线实施培训, 培训第一课是让学员自选教学设计课题, 所有培训内容都围绕该课题进行。这样, 学员围绕自选的课题既能学习教学设计知识, 又能围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 学习资源检索、微课制作、Flash、PPT、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理论, 并且将这些知识与技术应用到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信息化教学中去。在教学设计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技巧, 提升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 帮助他们设计真实的教学案例, 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包, 以便回到课堂上使用。在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又突出了培训的应用性, 强调了真实场景, 以培促用, 学以致用。

(二) 突出培训的前瞻性突出培训的前瞻性, 新技术, 新媒体, 翻转课堂, 追踪信息化应用新趋势

培训团队敏锐捕捉信息化教学前沿动态, 追踪新技术、新媒体, 紧跟时代变化, 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在培训中大胆尝试, 探索微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培训团队将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并将视频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 布置学员提前自学。培训课堂上, 主讲教师围绕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培训团队成员王峰老师将Flash培训的知识点做成5 至8 分钟的微课, 采用“课内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做练习, 后半节课分组交流, 主讲教师巡视辅导。由于参训学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采用自学微课, 模仿操作的方式水平高的看一遍就能完成操作任务, 剩下时间可以做“进阶”练习;水平低的可以反复看视频, 可以暂停或快进视频, 直到看懂、学会为止。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做到了以学员为中心, 个性化学习, 达到了学会、会学的目的, 培训效率大大提高。

团队成员李仁兵老师录制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视频, 在培训前要求学员通过网络先自学, 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学员一起交流分享软件使用的方法, 课堂变成了主讲和学员之间面对面互动的场所, 从而达到了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 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参与式培训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参与式培训, 形成性评价性评价, 扶上马, 送一程

培训课堂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项目展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及“形成性评价”模式, 激发学员学习动力, 培训课堂学员参与度高, 目标达成度高。

11.培训调查

为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团队在“问卷星”网站上制作了《肥西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学员基本信息, 了解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情况、教师应用情况及教师培训需求等。

2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方法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研究小组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 又有新变化。一是围绕自选课题制作教学资源包, 培训期间, 学员始终围绕自选课题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在“翻转课堂”培训模式下, 学员带着任务预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习微课, 并尝试课件制作, 回到培训课堂上, 已完成制作的学习“挑战任务”, 微课学习中遇到问题的, 由学习同伴或主讲教师指导解决。

33.小组合作

传统的教师培训很少分组, 带来的问题是学习枯燥, 形式单一, 学习氛围不浓, 主讲教师的单向传授是学员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一是通过集中培训这一方式把大家集中起来,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许多问题不是通过主讲教师来解决, 而是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共同讨论得以解决的。“头脑风暴”能够让大家的灵思妙想产生激烈碰撞, 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主动性、竞争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需要在全班展示分享, 因此, 各小组接受任务后, 会有细致的分工, 相互协作, 高效完成任务, 从而在全班分享本组的成果。三是一些在小组内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在全班分享讨论, 最终依靠大家的智慧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44.每日反馈

培训的成败, 关键点在培训效果的认可度, 培训团队立足县情和一线参训教师的真实需求, 从课堂和教师反馈看培训效果。培训中, 团队注重收集教师的培训反馈, 通过每日一次的不记名“培训反馈”的整理和解读, 拉近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距离, 及时改进培训方法。“每日反馈”的实施与坚持, 既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参与式”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面对成年人培训的一种民主思想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主讲教师通过这种带有“评课评教”意味的信息反馈来改善自己的培训, 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55.形成性评价

以往的培训, 我们把终结性评价放在第一位, 学员能否结业, 就看“最后一考”。因而常有学员在培训中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到了考核时, 想尽办法蒙混过关, 谋得一张结业证书。研究小组自2006 年开始, 从“一考定合格”转变为“出勤率+过程性作业+大项目活动”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按30%、30%、40%的比例综合计分, 同时考勤不合格一票否决。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重视考查学员的培训参与度、出勤率, 小组内交流、协作和发言等“表现值”, 以及大项目活动的质量, 并且把出勤率放在第一位。6 天的培训, 如果出勤率低于75%, 即使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也不予结业。在评价形式上, 学员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 有自评、他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全班投票以及培训者和管理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 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参与度。

66.培训跟踪

研究小组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式培训”和“成果实践”培训模式, 在培训期间, 每个学员都设计完成了一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包, 里面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等, 在新学期里, 他们将把这份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包拿到课堂上使用, 一是检验一下培训效果, 二是将培训成果转化成应用成果。研究小组为此设计开展了几项培训后期研修活动, 即通过全县教师信息化大赛、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等活动收集学员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等实践性成果进行评比, 推动培训向课堂延伸, 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 引导学员学以致用, 在教学实践中巩固知识, 继续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 突突出出过过程程的的精精细细化化————分分学学科科、分学段, 双双导导师师“跑课”制, 精耕细作深挖掘

11.以科分班

自本课题研究周期开始, 研究小组尝试由学员自主选择班级, 并在报名表上备注所教学科, 根据自选班级和备注的学科对学员进行分期分班, 基本做到同学科同期同班级培训。2013 年暑期, 我们举办了四期16 个班的集中培训, 每期6 天时间。2013 年的培训报名没有分学科, 导致分组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培训针对性不强。2014 和2015 年暑期, 我们共举办了十期38 个班的集中培训, 每期6 天。从培训报名开始, 就要求学校按学科和分配的名额比例组织教师报名。在分期分班时, 研究小组将同学科、同学段的学员安排在同一期培训, 有利于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学员分组讨论时能对本学科同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共同的话题使讨论更深入、观点碰撞更激烈, 达到了合作交流、共同提升的目的。

22.合作教学

纵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 大多是讲座式或操作式培训, 一个授课教师面对几十甚至几百名学员。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 吸纳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基础课程培训方法, 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两名主讲共同授课的模式。两名主讲共同授课优点有:一是共同备课;二是相互协作。如分组教学时, 需要同伴协助分组、分发小组任务单、统计小组成绩;在讲解技术操作时, 另一名主讲可以及时给学员以技术辅导。

33.先分后合

在2013 年的培训中, 研究小组将培训班级分为“电子白板班”、“课件制作班”和“课程整合班”三个类别, 三种班级学员只能选其一, 学了电子白板应用方法, 但却不会课件制作, 不知道怎样整合, 等等。主讲教师也是“包班”上课。2014 年培训中, 研究小组探索实施“跑课”制, 即在每期每个班上都安排了电子白板应用、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内容, 其中, 电子白板和课程整合各2 天, 课件制作1.5 天, 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学到实施信息化教学所必备的知识, 而主讲教师则根据课程表安排, 在每期的4 个平行班级里穿插上课。2015 年培训中, 研究小组再求变化, 将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三大块内容拆散并重新组合为“教学应用班”和“资源创作班”, 增加重点模块的教学时间, 培训趋于合理化。

44.专职专业

往年的培训, 主讲教师按“电子白板班”、“课件制作班”和“课程整合班”分班授课, 要讲授某种类型班教学课表上的全部教学内容, 如讲授电子白板应用的, 从白板构造、菜单操作、故障排除直至教学应用等知识都要讲授, 对主讲教师要求较高;2014 和2015 年的培训, 由于实施了“跑课”制, 研究小组将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做了精细分工, 有的专门讲授课件制作中的图片处理, 有的专门讲授电子白板中的学科工具, 有的专门讲授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设计, 等等, 做到“术业专攻”, 提高了培训专业性。

55.资源共享

采用“跑课”制, 做到了专职专业化, 但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学员在6 天的培训中要面对不断变化:主讲在变、内容在变、方法在变……学员应接不暇, 一时难以适应。更为重要的是, 主讲教师各上各的课, 内容衔接上常常出问题。为此, 研究小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培训中的新问题。培训团队利用“云盘”建立资源共享中心, 将课程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练习和学员动态信息等及时分享到“云盘”里, 这些信息时时更新, 每位主讲都可以在教师机上登录查看, 实时掌握各班培训进度, 做到各人的授课内容“无缝衔接”, 不再让学员有“突兀”之感, 确保各个培训模块过渡自然。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也让教师应接不暇, 甚至产生“厌培”情绪, 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怎么培训?培训效果如何?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走进学校、走近教师, 了解需求, 以人为本, 按需培训, 真正把培训落到实处, 从而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通知 (教技[2012]5号) [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014-02-04.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的通知 (皖政[2014]25号) [DB/OL].http://www.ahedu.gov.cn/30/view/246129.shtml, 2014-04-25.

[3]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B/OL].http://ktsb.e21.cn/.

[4]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DB/OL].http://www.moe.gov.cn/, 2013-10-25.

[5]英特尔基金会和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M], 2008.

[6]英特尔基金会和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M], 2007.

[7]杨建军, 焦中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01) .

[8]张建伟, 杨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方式与组织实施[DB/OL].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4084.htm.

[9]闫英琪, 黄兰芳, 景丽, 郏伯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6) .

上一篇: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doc崔延红下一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