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精选11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甘肃省兰州新区永登五中李祖全zuquanli@126.com
2012年8月5日—8月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本次培训由谷歌公司和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承办。培训采取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及专家讲授家分享与探讨: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1-
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三、教师观念需要更新
在培训中google中国高校关系经理关于谷歌搜素技术在教育中的、“兴趣产生创造力”,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最后,我想说,在炎热的暑期再培训会收获些须的欣慰吧!我仍会
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密:上图意义I love you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2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陷入困境
教师既然需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那么信息技术培训本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当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蜂拥而上时,教师的反应并不那么积极,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叫好。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培训机构开设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课程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而今甚至无人问津,即使参加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本应是“及时雨”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师排斥、埋怨的众矢之的。这无疑是陷入了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呢?
1. 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缺乏实效性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应深入调查、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许多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将培训内容设计出来。这就造成了培训班中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低的学员“吃不消”,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的学员又“吃不饱”。这种培训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失去了兴趣。
在对我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要学的内容,大大打击了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培训者深有体会。我曾经开设过几次F lash课件制作高级培训班,但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培训初级内容。事实上,该班在招生时,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Flash基础,但结果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时不理会参加条件就盲目报读,造成该班的学员层次不一,甚至差别很大,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顾此失彼。
2. 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所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后所剩无几,最终培训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没有给教师创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环境;二是部分教师在忙于应对中、高考,没时间、没心思研究信息技术;三是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受训教师回到学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
3. 对培训承办部门缺乏必要的考核
主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承办部门师资力量的考核,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培训教师理论陈旧、技术水平不如学员的现象,使学员对培训怨声载道,失去热情。有的培训班请来高校教师授课,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却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只能讲授一些不能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对承办部门师资的考核也是必需的。
4. 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经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考核,教师已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且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操作问题。笔者在中小学调研中发现,教师制作课件的工具主要是PowerPoint,他们认为PowerPoint既简单又易操作,而其他课件制作工具则较少使用。对此,多数教师误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已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没有必要有更高的追求。其实,他们也感觉到PowerPoint在教学应用上的极大局限性,但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去学习,部分教师职称又到了相应学校级别的极限,再没有晋升的可能,因此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完全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反思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提醒。追问引起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彭智琨老师认为,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 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培训工作如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缺乏教师的主动选择、参与、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是以往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既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例如,培训机构可以利用每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定期举行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的常规活动,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是非常需要且迫切的,但实际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有效培训。
2. 分层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层、网络管理层和综合应用层。基础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网络管理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教师,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综合应用层的培训从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培训对象主要针对那些已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以实际应用教学实例进行教学交流为主,使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激励工具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经过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另外,要实现分层培训,还要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避免形式上分层而实际混合的现象,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培训方式要更灵活、互动性更强
培训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对于专家讲座式授课,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学员共同研讨。例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所以它称得上是一项“换脑”的培训。
4. 加强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大力发展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
要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的实效,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培训者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证明,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这种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者除了具有培训能力外,还应具备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区的培训机构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而成。在这十多年当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分与合,目前该模式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好评。
5. 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管理
集中培训不可能解决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需求,其效益也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为此必须有后续活动。重点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以取得确实的效益。因而,应该对校本培训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校本培训的效能。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为抓手,旨在解决学校发展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校本培训管理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学校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培训管理导向与教师自主导向相统一、自我驱动与人际互动相统一、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和培训实施的区别性相统一、培训规划的总体把握与培训目标的分层要求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2]裴纯礼,张德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定位与方法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3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陷入困境
教师既然需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那么信息技术培训本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当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蜂拥而上时,教师的反应并不那么积极,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叫好。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培训机构开设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课程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而今甚至无人问津,即使参加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本应是“及时雨”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师排斥、埋怨的众矢之的。这无疑是陷入了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呢?
1.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缺乏实效性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应深入调查、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许多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将培训内容设计出来。这就造成了培训班中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低的学员“吃不消”,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的学员又“吃不饱”。这种培训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失去了兴趣。
在对我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要学的内容,大大打击了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培训者深有体会。我曾经开设过几次Flash课件制作高级培训班,但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培训初级内容。事实上,该班在招生时,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Flash基础,但结果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时不理会参加条件就盲目报读,造成该班的学员层次不一,甚至差别很大,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顾此失彼。
2.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很多教師在培训结束后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所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后所剩无几,最终培训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没有给教师创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环境;二是部分教师在忙于应对中、高考,没时间、没心思研究信息技术;三是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受训教师回到学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
3.对培训承办部门缺乏必要的考核
主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承办部门师资力量的考核,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培训教师理论陈旧、技术水平不如学员的现象,使学员对培训怨声载道,失去热情。有的培训班请来高校教师授课,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却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只能讲授一些不能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对承办部门师资的考核也是必需的。
4.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经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考核,教师已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且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操作问题。笔者在中小学调研中发现,教师制作课件的工具主要是PowerPoint,他们认为PowerPoint既简单又易操作,而其他课件制作工具则较少使用。对此,多数教师误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已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没有必要有更高的追求。其实,他们也感觉到PowerPoint在教学应用上的极大局限性,但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去学习,部分教师职称又到了相应学校级别的极限,再没有晋升的可能,因此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完全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反思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提醒。追问引起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彭智琨老师认为,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培训工作如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缺乏教师的主动选择、参与、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是以往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既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例如,培训机构可以利用每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定期举行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的常规活动,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是非常需要且迫切的,但实际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有效培训。
2.分层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层、网络管理层和综合应用层。基础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网络管理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教师,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综合应用层的培训从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培训对象主要针对那些已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以实际应用教学实例进行教学交流为主,使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激励工具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经过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另外,要实现分层培训,还要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避免形式上分层而实际混合的现象,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训方式要更灵活、互动性更强
培训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对于专家讲座式授课,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学员共同研讨。例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所以它称得上是一项“换脑”的培训。
4.加强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大力发展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
要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的实效,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培训者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证明,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这种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者除了具有培训能力外,还应具备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区的培训机构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而成。在这十多年当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分与合,目前该模式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好评。
5.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管理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4
石化路第二小学 杨振娟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育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知识总量呈几何数增长,俗称“知识暴炸”,专业知识更新之快,使得一些专家昨天还是专业知识的权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教师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和技能。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5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这次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有所发展,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指引,让我们从理论上有了较大的提高。Flash动画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原来那些看着遥不可及的绚丽动画,是这样一帧一帧制作出来的。因为有了老师详细的讲解,我这个门外汉也可以做一点点动画出来。虽然做出来的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但是心中还是那么的兴奋。毕竟,我也开始略知皮毛了。但是通过实践还是发现,有许多老师讲过的内容,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找不着要用的工具,一碰键盘也不知哪儿就不听话了。究其原因,还是练得太少,不熟悉。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6
XXX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7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策略
一、研究背景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 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从而促进21 世纪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该项目采用“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来开展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帮助教师制作出切合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并能够付诸实施的教学设计方案。截至2012年底,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在我县培训4000 名教师, 是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且最为成功的培训项目。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 号) 中提出,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 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 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 多万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以评促学, 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 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截至2015 年底, 我县已完成1500 多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到2017 年, 完成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的教师达到100%, 中级水平教师不低于60%, 高级水平教师不低于20%。
我县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以“班班通”和“智慧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连续十年举办包括教师、管理员和校长在内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有自编教材, 有培训团队, 有培训基地, 形成了常态化培训机制。与教师培训共同开展的还有相关课题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央馆专项课题, 结题号:20110478) 经过四年的研究, 已圆满结题。
“十一五”期间,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究成果丰硕, 仅从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 (http://ktsb.e21.cn) 上以“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等关键词可以查阅到此类研究成果121 项, 其中, 培训类61 项, “农远工程”培训研究课题17 项, “校本培训”研究课题32 项, 教师专业化发展类39 项。“农远工程”类研究课题主要内容是培训策略的研究, 成果以举措为主, 加上一些经验性认识;绝大多数课题属于“校本培训”范畴, 课题研究多以开展若干次培训、公开课、观摩课为内容, 成果以物化为主。较为专职化、以县为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研究、尤其是将教师培训与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课题比较少。
经过文献查阅、反思历年培训, 发现该领域仍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第一, 以往的培训多为大规模, 运动式, 班额大, 水平低, 不系统, 培训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 培训多为灌输式, 理念落后, 形式单一, 培训效果不理想;
第三, 培训过多强调技术, 而不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没有将技术与课堂有效融合作为培训重点;
第四, 培训多是自上而下发动, 培训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 亟需从全球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中汲取“营养”, 来改善我们的培训, 从实践和理论上研究并解决上述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肥西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为研究对象, 该培训每年暑期在肥西师范学校举办, 每年1000 名教师, 20 个班, 分5 期, 每期6 天, 封闭式培训, 以计算机教室为主要培训场所, 由该县信息化教学培训团队实施教学;培训教材是该县自主编写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程》 (1.0-10.0 版) , 培训方法以小组合作、任务驱动、交流分享、项目展示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微信应用、课程整合、教学评价等。在本研究周期内, 该项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4 个, 培训一线教师3000 多人次, 组织指导校本培训人数达5000 多人次。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围绕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展开, 培训与研究同步进行, 将培训策略作为研究重点, 以行动研究为主, 结合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 摸索出一套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教师培训策略。
三、研究实践及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研究历经三年, 从课题设计、实施到总结, 研究小组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期间伴随着高强度的教程编写、每年1000 人的培训实践, 初步探索出一套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培训策略。
(一) 突突出出培培训训的的适适用用性性————设设定定主主题题, 整合内容容, 将培训延伸到教学课堂
本课题研究周期内, 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共实施三年 (2013—2015) , 本轮培训打破以往按电子白板、课件制作、网络管理和课程整合等内容分班的培训模式, 将课程整合、课件制作、白板应用等内容整合到一起, 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 课程整合、课件制作、白板应用等围绕这一主线实施培训, 培训第一课是让学员自选教学设计课题, 所有培训内容都围绕该课题进行。这样, 学员围绕自选的课题既能学习教学设计知识, 又能围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 学习资源检索、微课制作、Flash、PPT、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理论, 并且将这些知识与技术应用到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信息化教学中去。在教学设计中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技巧, 提升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 帮助他们设计真实的教学案例, 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包, 以便回到课堂上使用。在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又突出了培训的应用性, 强调了真实场景, 以培促用, 学以致用。
(二) 突出培训的前瞻性突出培训的前瞻性, 新技术, 新媒体, 翻转课堂, 追踪信息化应用新趋势
培训团队敏锐捕捉信息化教学前沿动态, 追踪新技术、新媒体, 紧跟时代变化, 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在培训中大胆尝试, 探索微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培训团队将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并将视频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 布置学员提前自学。培训课堂上, 主讲教师围绕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培训团队成员王峰老师将Flash培训的知识点做成5 至8 分钟的微课, 采用“课内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做练习, 后半节课分组交流, 主讲教师巡视辅导。由于参训学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采用自学微课, 模仿操作的方式水平高的看一遍就能完成操作任务, 剩下时间可以做“进阶”练习;水平低的可以反复看视频, 可以暂停或快进视频, 直到看懂、学会为止。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做到了以学员为中心, 个性化学习, 达到了学会、会学的目的, 培训效率大大提高。
团队成员李仁兵老师录制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视频, 在培训前要求学员通过网络先自学, 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学员一起交流分享软件使用的方法, 课堂变成了主讲和学员之间面对面互动的场所, 从而达到了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 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参与式培训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参与式培训, 形成性评价性评价, 扶上马, 送一程
培训课堂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项目展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及“形成性评价”模式, 激发学员学习动力, 培训课堂学员参与度高, 目标达成度高。
11.培训调查
为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团队在“问卷星”网站上制作了《肥西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学员基本信息, 了解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情况、教师应用情况及教师培训需求等。
2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方法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研究小组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 又有新变化。一是围绕自选课题制作教学资源包, 培训期间, 学员始终围绕自选课题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在“翻转课堂”培训模式下, 学员带着任务预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习微课, 并尝试课件制作, 回到培训课堂上, 已完成制作的学习“挑战任务”, 微课学习中遇到问题的, 由学习同伴或主讲教师指导解决。
33.小组合作
传统的教师培训很少分组, 带来的问题是学习枯燥, 形式单一, 学习氛围不浓, 主讲教师的单向传授是学员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一是通过集中培训这一方式把大家集中起来,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许多问题不是通过主讲教师来解决, 而是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共同讨论得以解决的。“头脑风暴”能够让大家的灵思妙想产生激烈碰撞, 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主动性、竞争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需要在全班展示分享, 因此, 各小组接受任务后, 会有细致的分工, 相互协作, 高效完成任务, 从而在全班分享本组的成果。三是一些在小组内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在全班分享讨论, 最终依靠大家的智慧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44.每日反馈
培训的成败, 关键点在培训效果的认可度, 培训团队立足县情和一线参训教师的真实需求, 从课堂和教师反馈看培训效果。培训中, 团队注重收集教师的培训反馈, 通过每日一次的不记名“培训反馈”的整理和解读, 拉近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距离, 及时改进培训方法。“每日反馈”的实施与坚持, 既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参与式”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面对成年人培训的一种民主思想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主讲教师通过这种带有“评课评教”意味的信息反馈来改善自己的培训, 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55.形成性评价
以往的培训, 我们把终结性评价放在第一位, 学员能否结业, 就看“最后一考”。因而常有学员在培训中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到了考核时, 想尽办法蒙混过关, 谋得一张结业证书。研究小组自2006 年开始, 从“一考定合格”转变为“出勤率+过程性作业+大项目活动”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按30%、30%、40%的比例综合计分, 同时考勤不合格一票否决。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重视考查学员的培训参与度、出勤率, 小组内交流、协作和发言等“表现值”, 以及大项目活动的质量, 并且把出勤率放在第一位。6 天的培训, 如果出勤率低于75%, 即使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也不予结业。在评价形式上, 学员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 有自评、他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全班投票以及培训者和管理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 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参与度。
66.培训跟踪
研究小组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式培训”和“成果实践”培训模式, 在培训期间, 每个学员都设计完成了一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包, 里面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等, 在新学期里, 他们将把这份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包拿到课堂上使用, 一是检验一下培训效果, 二是将培训成果转化成应用成果。研究小组为此设计开展了几项培训后期研修活动, 即通过全县教师信息化大赛、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等活动收集学员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等实践性成果进行评比, 推动培训向课堂延伸, 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 引导学员学以致用, 在教学实践中巩固知识, 继续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 突突出出过过程程的的精精细细化化————分分学学科科、分学段, 双双导导师师“跑课”制, 精耕细作深挖掘
11.以科分班
自本课题研究周期开始, 研究小组尝试由学员自主选择班级, 并在报名表上备注所教学科, 根据自选班级和备注的学科对学员进行分期分班, 基本做到同学科同期同班级培训。2013 年暑期, 我们举办了四期16 个班的集中培训, 每期6 天时间。2013 年的培训报名没有分学科, 导致分组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培训针对性不强。2014 和2015 年暑期, 我们共举办了十期38 个班的集中培训, 每期6 天。从培训报名开始, 就要求学校按学科和分配的名额比例组织教师报名。在分期分班时, 研究小组将同学科、同学段的学员安排在同一期培训, 有利于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学员分组讨论时能对本学科同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共同的话题使讨论更深入、观点碰撞更激烈, 达到了合作交流、共同提升的目的。
22.合作教学
纵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 大多是讲座式或操作式培训, 一个授课教师面对几十甚至几百名学员。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 吸纳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基础课程培训方法, 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两名主讲共同授课的模式。两名主讲共同授课优点有:一是共同备课;二是相互协作。如分组教学时, 需要同伴协助分组、分发小组任务单、统计小组成绩;在讲解技术操作时, 另一名主讲可以及时给学员以技术辅导。
33.先分后合
在2013 年的培训中, 研究小组将培训班级分为“电子白板班”、“课件制作班”和“课程整合班”三个类别, 三种班级学员只能选其一, 学了电子白板应用方法, 但却不会课件制作, 不知道怎样整合, 等等。主讲教师也是“包班”上课。2014 年培训中, 研究小组探索实施“跑课”制, 即在每期每个班上都安排了电子白板应用、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内容, 其中, 电子白板和课程整合各2 天, 课件制作1.5 天, 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学到实施信息化教学所必备的知识, 而主讲教师则根据课程表安排, 在每期的4 个平行班级里穿插上课。2015 年培训中, 研究小组再求变化, 将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和课程整合三大块内容拆散并重新组合为“教学应用班”和“资源创作班”, 增加重点模块的教学时间, 培训趋于合理化。
44.专职专业
往年的培训, 主讲教师按“电子白板班”、“课件制作班”和“课程整合班”分班授课, 要讲授某种类型班教学课表上的全部教学内容, 如讲授电子白板应用的, 从白板构造、菜单操作、故障排除直至教学应用等知识都要讲授, 对主讲教师要求较高;2014 和2015 年的培训, 由于实施了“跑课”制, 研究小组将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做了精细分工, 有的专门讲授课件制作中的图片处理, 有的专门讲授电子白板中的学科工具, 有的专门讲授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设计, 等等, 做到“术业专攻”, 提高了培训专业性。
55.资源共享
采用“跑课”制, 做到了专职专业化, 但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学员在6 天的培训中要面对不断变化:主讲在变、内容在变、方法在变……学员应接不暇, 一时难以适应。更为重要的是, 主讲教师各上各的课, 内容衔接上常常出问题。为此, 研究小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培训中的新问题。培训团队利用“云盘”建立资源共享中心, 将课程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练习和学员动态信息等及时分享到“云盘”里, 这些信息时时更新, 每位主讲都可以在教师机上登录查看, 实时掌握各班培训进度, 做到各人的授课内容“无缝衔接”, 不再让学员有“突兀”之感, 确保各个培训模块过渡自然。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也让教师应接不暇, 甚至产生“厌培”情绪, 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怎么培训?培训效果如何?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走进学校、走近教师, 了解需求, 以人为本, 按需培训, 真正把培训落到实处, 从而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通知 (教技[2012]5号) [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014-02-04.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的通知 (皖政[2014]25号) [DB/OL].http://www.ahedu.gov.cn/30/view/246129.shtml, 2014-04-25.
[3]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B/OL].http://ktsb.e21.cn/.
[4]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DB/OL].http://www.moe.gov.cn/, 2013-10-25.
[5]英特尔基金会和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M], 2008.
[6]英特尔基金会和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M], 2007.
[7]杨建军, 焦中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01) .
[8]张建伟, 杨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方式与组织实施[DB/OL].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4084.htm.
[9]闫英琪, 黄兰芳, 景丽, 郏伯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6)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探究 篇8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校校通”工程、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新课程标准培训、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历经曲折后逐渐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教育改革的实验或理想,离开了教学一线教师的努力,都无法变成现实。
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捷径
显然,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就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推动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促进日常教学的改革。
笔者对甘肃省某中等工业城市Z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调查数据表明:该市城区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的比例达到81.1%,而校园网能够很好或较好满足师生需要的仅占33.8%。究其原因,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培训自然是承担这项任务的排头兵。
笔者走访了有代表性的9所中小学。在同教师的访谈中,许多教师表达了对培训的需求,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同时,也了解到教师们以往参加的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对教师的实际了解,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简单、重复,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有的还采取行政手段,设定统一的培训内容、要求和进度,忽视教师主体性,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是以往培训的弊端之一,培训后不总结经验,结果是事倍功半。
针对该市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的特点,结合笔者参与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践,提出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供大家参考。
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1、教师参与式的培训理念
“英特尔OR未来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对一线学科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方法。它采用有重点、有层次的“瀑布式”培训方式:首先由专家培训少量骨干教师,然后由骨干教师去培训主讲教师,最后由主讲教师培训一线授课教师,以影响带动更多的教师。事实证明,优秀的一线教师更能为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其效果和作用非常显著。
这种参与式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培训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带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案例学习,容易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其实践能力。
2、高效务实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其实质是使教师更快地成熟。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有较强的实用性,经济成本小,是一种符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利益并且有利于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校本培训克服了集中培训存在的一刀切、脱离教师实际和教学实践的弊端,促使每位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学习、研究。培训时间与形式灵活方便,除集中学习外,还可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各学校根据本校情况,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制订出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
3、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的结合
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在技术的应用上存在畏惧心理。为此我们应立足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首先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出各校最优秀、最具发展潜力的教师先参加Intel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培训。骨干教师从基础着手,示范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软件的使用,打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达到学校教师人人会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此外,经常开展信息技术运用成果竞赛,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等,以竞赛促普及,以奖励增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在学校形成一个教师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通过“师教师”的方式带动本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培训宜采用案例教学,使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过程中要积极鼓励与引导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本校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让全体教师共享,从而促进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使培训更有效,作用更持久,特别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因材施训”,不宜简单划一
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按照每个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菜单”。
对于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的教师,培训重心应适当降低,少一些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一点信息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引领,立足课堂,以教学作为培训他们专业成长的主阵地。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其进行“课堂会诊”,定期组织他们观摩校内同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求他们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记录,做好课后反思。
对于本体性知识、传统教学技术很熟练的一般教师,培训中可运用“行为跟进法”,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力量。一方面实施“一人同课多上”,要求教师经过“教学设计——执教——倾听同行评课和建议——二次执教——反思——撰写教学叙事——三次执教——再次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同课组内异构”,要求教研组的教师对同一课题,各自先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加以陈述,组内教师分析讨论,然后付诸教学实践,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意,又能起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作用,促进教师向教学研究者靠近。
2、科学评价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不是简单地考察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着眼于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与发展。可从三方面考察培训结果:首先是直接结果,即培训结束时直接的、可显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或现场操作演示表现出来。其次是持续性结果,即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直接结果转化成更好的工作表现行为。再次是长期性结果,即受训者在培训后对其他同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训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进步,也为学校或更广范围的群体带来某些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层
次的结果,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更加科学而全面地评判培训的真正价值与作用。当然,培训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有限,必须加强对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多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不应只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只抓结果检查验收,应把立足点放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与考察上。学校则要把校本培训纳入本校教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中,不能只是任务完成的“传声筒”,通过培训的“权利”下放,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加强对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力度。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才能形成合力,构筑一个完善的立体互动的培训体系,有效地促进校本培训朝着“善”的方向发展,而不致流于形式。
3、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未经内化的理论很难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而行动研究在“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研究,借助自己探索或与他人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求短期内有效地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把肯定的部分及时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行动研究用于校本培训,强调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反思,培训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师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强调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成员间的经验共享、无私互助对其能力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9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加提升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
首先,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中,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因而在中级培训中主要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引领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形成面向特定单元的综合化教学设计能力。
第二,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平时上课一般采用探究式教学,而新授课上一般很少用到研究性学习,通过培训改变了我的观念,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讲参与进来,记忆深刻,平时应该大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常规教学中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或方式来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渗透、结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种是通过特定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程来开展。
第三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信息技术会对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
(1)信息技术影响课程目标;
(2)信息技术影响课程内容;
(3)信息技术影响课程实施过程;
(4)信息技术影响课程评价。
第四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工具。我在政治教学中,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把各个分散的单元知识有效的.链接起来,使其更具有系统性,使看起来错综复杂的知识更加直观化,更方便记忆。同时,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博客,是一种较方便较快捷的交流平台。通过博客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下总结和反思以便和同仁交流,也可以向其他同仁学习,以使教学获得更大的进步。
高效率的教学当然离不开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这一模块内容,让我了解到从主题资源的分类到主题资源的形式,从主题学习资源的体现到获取资源的方式和技巧,从资源获取工具到创建主题资源网站……原来资源的利用还有这么多说道。要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但要注意选取资源,还要讲究这些资源的利用技巧和方法。觉得自己需要掌握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高速发展的教育信息技术面前,我必须要加快学习的步伐,掌握更多的应用技巧,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也是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教学会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一定要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进行评价,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不断的改进,取得更大的成果。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10
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例如: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对于课程结构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泰勒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原理注重对目标、效率和行为的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泰勒原理对应着课程结构的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会对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
1、信息技术影响课程目标: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对于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要求,成为“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影响课程内容: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作为资源来源,学生可以浏览相应资源网站;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作为交流平台,BBS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作为学习工具,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
3、信息技术影响课程实施过程:
(1)从单纯课本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
(2)从线性文本到超媒体、多媒体,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教学信息;
(3)从既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网络资源,为教学知识点提供详尽的主体学习资源;
(4)使固定的教学内容变成更新迅速,时效性强的数字化资源。
4、信息技术影响课程评价。
(1)从结果到过程
(2)从静态到动态
(3)从权威到主体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81-03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在“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努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具体行动来看,充分说明政府对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现阶段,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仍然是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主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种种弊端,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在知识的存储、呈现、传递、交流等方面都显现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 、信息意识(认知层面) 、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等三个层面的内涵。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教师信息素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的实践者、实施者、操纵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授课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在备课、授课、对学生评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
3.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令人担忧
据200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对全国十几个省市近3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脑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为33.4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但对电脑的利用率与上网率都很低,不到30%。调查发现电脑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差距较大:72.48%的教师承认还处在电脑启蒙阶段,信息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只有6.45%,86.84%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电脑硬件基本没有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再好的技术设备,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恰当的应用,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益,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我国,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加之信息技术又相对比较低,要使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发挥作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目标、培训过程与评价方式不一致
根据2000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和理念培训(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两个层次。
然而,以往的培训过程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而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考试是否合格、能否制作课件作为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的评判标准不能很好的体现培训的主要目标。
2.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明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化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不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的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只讲理论,不合乎中小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3.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有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信息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动机。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范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其积极的学习心向。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理解为教师集中面授,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既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同时也不能培训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4.培训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一些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只关注培训的经济效益,忽视培训的社会效益。对我国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大多数培训机构只能疲于应付。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技术支持,同时要求培训机构应有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条件,但当前的低水平重复培训、杂拼任课教师、随意设置教学内容、“蜻蜓点水式”教学方式、欠佳的培训环境虽然增加了承办单位的经济效益,却使得很多参训教师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加重了经济负担。
5.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常常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根据认知的内隐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自己内在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不能把现代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它。所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有必要帮助教师将现代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
6.忽视教师教学系统设计意识的形成
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还忽视了教育基本理论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导致教师教学系统设计意识不强,仅注重教学设计中的个别要素,忽视了其他教学要素的存在与协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推荐阅读:
202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信息技术作业05-18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08-2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论文11-2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10-1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12-08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内容)06-30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总结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