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12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1
2000年10月25日,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提出在中小学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 实施“校校通”工程,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 并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校园网,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所限,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校, 在硬件建设、软件应用和师资水平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为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差别, 国家在“明天女教师计划”、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基础上推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为农村地区中小学带来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和资源, 也对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 然而总体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却不甚乐观。
1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呈现边缘化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据调查, 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51.1%以上为大专学历, 且大多并非“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 而是“汉语语文学”、教育管理”、“数学”、“物理”等专业毕业, 呈现出边缘化现象, 他们很少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或培训在学校往往是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懂的比别人多一些而走上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的, 通常情况下, 即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 又从事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 身兼两职, 工作上力不从心,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1.2 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般分为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其次是初级的应用, 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 而最多只能算是停留在用幻灯片制作文字讲稿;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研究表明,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真正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并不多, 因此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而且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多只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 还达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层次,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课程整合层次的教学活动。
1.3 自身定位难
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信息技术课和文化课相比不是主干课程而不被学校领导重视, 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往往又是机房管理员、设备操作员、维修工等这样的角色, 因此, 很难为自己准确定位。他们应该主动为自己建立一个职业定位, 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更应该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风在参加培训或是在自觉地在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 并且逐步对本校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既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繁杂的教辅工作, 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现状探析
2.1 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教师数量少
目前,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较明显, 主要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愿意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去任教, 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只能从现有的学科教师中抽调在计算机知识方面比别的教师懂得稍微多一点老师来担任这一工作。尽管到2004年底, 全国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大学近200余所, 培养出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但农村地区设备落后、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水平低等因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信息时代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和市场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兼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不完善, 信息素质不健全, 学校信息化教育因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力量支持而步伐缓慢。
2.2 信息素养意识不强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 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还没有养成这种意识, 不能把自己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 信息意识不强, 提不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2.3 需求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并作了如下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生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 借助这一工作的培训, 教师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等, 但由于培训时间少, 缺乏培训的系统性, 培训内容有时不是从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等因素, 老师们心中渴望的知识却学不到, 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其他事务工作任务重, 课时量大, 抽不出时间自学。据一位参加过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知识以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 我们都想学, 可时间太有限了。
3 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提高和调整, 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支持、重视, 更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放在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辨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等。因此, 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去培养、激励和扶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
3.1 强化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 要有一种压力, 要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方法、技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的机制下, 强化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方法, 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提高自身素质。
3.2 以开展教学工作为导向, 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校创设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对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领导首先在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校起带头作用, 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多观摩、多探索、多实践, 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感染教师,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吸引教师, 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 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业绩考核相结合, 充分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资力度, 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硬件设施缺乏,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举步维艰, 有些偏远学校只有一两台计算机, 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 更没有视频展示台、液晶投影机这样的设备, 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落后。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沟通, 从多渠道争取投资, 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以好环境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做到在思想观念上全面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行动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落实, 不断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力。
3.4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 学校除重点培训信息技术教师让他们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外, 还要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全体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选择培训内容。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 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要让全体老师都要懂教育技术, 都要会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2004年, 为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而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成为考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依据, 为此, 教育部将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 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全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并组织统一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以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信息能力将随着这一培训和考核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到时候,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又将迎来一个崭新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1) .
[2]教育部基础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
[3]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http://www.eyedu.com.cn/zyq/Article_shou.asp.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2
水平一:
1、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及安装,熟练掌握教材中各种应用元件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教材中讲到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生活中的简单程序。
2、随时掌握本校微机室中的设备状况,能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对病毒、恶意插件等不利于机器正常运行的恶意程序能够做到有效预防、有效查杀,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不受侵害。
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校网络结构,会使用网络设备,会制作简单网站。
4、能够为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5、能够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水平二:
1、能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语言,能编辑机器人程序使之完成一定任务。
2、能维护全校的网络设备,能够管理并维护宽带网络出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诊断,并能进行一般的故障排除。
3、会安装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能制定网络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方法,制定出一整套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法,高中教师掌握asp等交互语言。
4、能够对视频和声音进行摄、录、编的操作。
5、能够辅助校长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对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经有关人士调查发现在我省农牧区的中小学教师中92.6%的教师为中青年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32.8%的教师为少数民族教师。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仅占24.6%。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农牧区,占到了63.9%的比例。基本可以反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因此为我省农牧区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同时也是关系到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大事。
一、现代教师必备的能力
作为一个教师来讲除了要具备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要具备的教学能力如下:
(一)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事先要备好课。所谓备好课,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备课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学生,这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如思想状况、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例如,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善于制定计划、动员发动、培养和使用骨干、组织指挥、总结评比等;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善于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等。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既需要知识经验,又需要满腔热情,更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研究、总结、磨炼。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发音准确,使用普通话教学,对我省农牧区中小学来说,流利的藏语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简练明确,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要合乎逻辑,语法正确,流畅通达;要富于感情,有感染力,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五)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能够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师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教师能力培养有两种途径:其一,将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获得相关技能;其二,对现有在校大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具备教师能力的合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但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由于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政策、领导的重视度、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以及现有教师自身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培训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于是第二种途径成为主流。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毕业后来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不适合这里的高原气候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藏语),和学生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我省在外地上学的学生毕业后回我省农牧地区任教的可能性也很小,他们开阔了视野,也不满足于我省牧区的现状;要培养出既能适应我省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又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我省民族类主要是藏族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我校计算机学院的民族类学生更合适培养成一批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四年的学习,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大多数学生也通过了普通话的测试,都可以流畅地使用藏语交流,适合我省农牧区大多数是藏族的现状,藏族孩子对汉语的理解能力较弱,老师可以使用藏语进行讲解和交流,这样会学的更快、更好。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普通话水平,可以通过平时多和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同学交谈,刻意改正自己,多看看新闻联播节目注意主持人的发音,不断改正自己的地方口音,普通话水平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都是平时积累的,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和锻炼形成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方法总结如下:
(一)培养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钻研和组织教材属于课前教学准备。只有认真钻研和组织教材,才能写好教案,备好课,钻研和组织教材是备课和说课、讲课的前提。备课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小学主体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中小学学生特点,进行设计教案,进行说课。备课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中主体发展教育的因素,将教学目标与中小学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结合,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模拟教学,在模拟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说课时除了要求讲清教学内容,还要求讲清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通过学生模拟教学和说课、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及课后学生自身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学生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nlc202309011113
对此,我们学院专门针对民族班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在该课程教授过程中,老师讲解理论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课后组织学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科进行研究、备课,每位同学参与试讲,教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评委,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学生的钻研教材能力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二)培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掌控全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言一行中不断观察、交流、总结,于是要求每位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平时至少带一个家教,在和中小学学生接触中去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实际的家教活动中能否同中小学学生相处融洽并能顺利地完成相关教学活动。平时师生之间多交流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了解和研究中小学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培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对目前来说,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用。只有建设一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师队伍,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而课堂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于是我们采取实践教学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每周至少每个成员进行一次试讲,其他成员作为评委进行点评,然后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教学活动,老师给出需要讲授的内容,每个同学必须有教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每人10分钟的讲课,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讲课方式和方法的讲课效果,然后总结出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另外,在平时的试讲活动中,老师和一部分同学扮演中小学生角色,故意捣乱或为难试讲学生,考验试讲学生的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最后做总结性点评,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并解释原因,让学生在模拟教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前很多教育家提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精神的培养,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目的,教学上最突出的业绩。但要真正做到这些,除了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外,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交流的前提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在学校知识的传播主要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的好坏除了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主要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可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每周给学生创造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说自己、说家乡、说爱好等,等学生的胆量得到一定锻炼时,开始模拟教学现场进行10分钟左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如应该讲“单击”而不是口头语“点击”,讲“桌面图标”而不是“显示屏上的小图片”等,考察学生能否用专业术语相对流畅地讲完10分钟课程,每次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做总评,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同时对其他同学进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在实践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教姿教态。
(五)培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能够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将知识转变成能力,能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于社会,确切的说,这就是教师的崇高使命。学习能力是教育科研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善于分析,形成独立见解,掌握科学方法,勇于创新的过程。一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能够大胆质疑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独立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创的见解。独创性是一种美德,是学生学习内在本质的体现。学生个性化与自身生活经验奠定了学习基础,从而也决定了学生学习个性化和独创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讲、敢于辩驳,这是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的肯定。甚至不成熟的见解也无可非议,也应予以鼓励。三是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效果总结
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培养锻炼,学生大学毕业前从最初的不敢讲话到能大方流畅的表达;从最初听不懂的普通话到相对标准的普通话;从最初不敢上讲台或站在讲台上不敢抬头到大方上讲台游刃有余的进行模拟讲课;从紧张到自然。目前已有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将他们平时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在实际的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同时也即将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我省未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会不断壮大,质量也再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奇.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江西社会科学,2002(5).
[2]卓么措,罗江华.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基础教育,2010.
[3]张翔.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林杏花.师资能力构成及培养浅议.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之路 篇4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作为一个术语、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 始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行动研究基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Lewin) 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 “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强调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他的观念很快传入教育领域, 他和同事、学生们开始同教育家一起研究课程结构和教师的事业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行动研究就可称为“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 运用教育教学理论, 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教师从经验中学习, 在教学中反思。根据行动研究理论, 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师既要重视专家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要以此为基础和理论依据, 自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做出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反省, 并根据分析和反省的结果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实现有效教学, 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和价值追求
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1) 认识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尽管口头上也讲“科研兴教”, 但内心对教育科研仍持怀疑态度, 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 与中小学普通教师无关, 以致产生心理阻抗而排斥教科研:一是对教育科研不闻不问, 消极回避;二是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 被动顺应, 消极进行教科研;三是逆反心理, 经常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2) 功利浮躁
现在许多学校搞教育科研是为了做点装饰, 装个门面。“全国实验学校”、“全国课题试点学校”、“学会课题实验学校”等等牌子挂满了学校的大门。以便让家长、社会看看他们的招牌。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一挂上这些牌子学校的名声就为之一振, 而不考虑这些牌子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否起到促进作用。许多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在课题结题中的报告看不到研究的过程、成效, 大都是一些流水账似的材料, 有的干脆是抄了一大堆理论论述, 其中很难看出有什么“研究成分”。更有甚者, 从网上下载或者编造一些数据来糊弄人。这种科研的浮躁做法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还为数不少。
2.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主要在于以科研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特点是要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促进学生发展。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创新更能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色。教师们正是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看到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魅力。理论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理论, 中小学教师事实上很难在这方面能超过基础理论研究者。另外, 教育教学实践既是一线教师的长处也是他的主要工作。行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可以看作是教育研究中最不正规和最正规的两个极端。在具体的做法中, 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必要的理论, 以对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 并有利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在反思中、在行动研究中突破已有理论的局限,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并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来看, 采取行动研究可谓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现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们的欢迎。
三、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进行行动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在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对完成上述任务、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想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 进行科研活动。但是很多时候都力不从心, 最后也只是简单的写几篇空洞的文章或者是帮其他学科教师做些课件, 而这些对于真正实现“科研兴教”的目标大相径庭。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是由于没有掌握好学科特点,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比较适宜的研究范畴和对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碰到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 甚至是无法预料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导演还要是演员, 以行动研究方法的理念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课后认真反思, 总结经验, 再以研究者的身份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查阅资料或向同事请教以解决问题, 为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正实现科研兴教, 也使自己的研究有了充实的内容和实际的价值。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分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选修模块, 这些内容尤其是选修模块的实用性都非常强, 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景,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秉承行动研究的思想, 将自己教师的角色扩展为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这恰好是解决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出现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的根本所在。
四、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行动研究
1. 明确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鉴别、反思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 即明确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该如何去解决。提出一个假设, 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 制定计划
首先要明确预期达到的目标。目标的描述要尽可能可见可行, 具有操作性、可监测性。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行动研究的具体做法, 如, 或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或改变学生的活动形式;或改变教师语言风格等。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便于课后分析研究结果, 一次改变的因素不宜太多。突出说明观察、记录行为的手段, 即说明行动研究的技术方法。还要考虑行动研究涉及到的人。尽管是课堂上进行研究, 但仍需考虑如何与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沟通, 以求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3. 实施行动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实践中的质量。行动实施中若有调整, 更动计划之处应及时做一记录, 说明调整的原由, 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4. 对行动的观察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 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收集有关资料, 以便对计划的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课堂教学实际, 常用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观察
具体而言, 教师可邀请自已的同事, 或委托几个学生或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必须指出的是, 以往的同行互相听课、评课出发点在于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发现不是, 从而改进教学;而行动研究的听课目的则是收集资料、现象, 不评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故上课教师比较真实, 无心理负担。
(2) 问卷和访谈
问卷是获得比较客观的, 数量化的材料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问卷的分析阶段, 还是行动实施阶段, 或是结果分析阶段, 都可用问卷获得有关信息;访谈也是获得对课堂教学了解的重要手段。此法虽未必能够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但往往能获得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比较深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的记录, 教学日志和教学日记
教师每天将自己的研究实践记录下来, 进行反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已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验表述出来, 让学生记录, 最好是课后补记, 可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材料, 对研究很有利。
5. 反思
对行动的检验、评估以及反思的内容包括:
你的变革效果如何?你从行动研究中学到了什么?变革中有什么障碍?下一步如何去改革做法?
五、结束语
行动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教育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帮助教师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及时发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在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可借鉴其它相关教育研究方法, 实现科研兴教。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2]熊媛媛.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8
[3]李培宏.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教育行动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07, 3
[4]陈柏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6
[5]王福显.现状与对策: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小学教科研[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7
[6]张爱群.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自我建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9
[7]杜硕.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浅谈[J].科教文汇, 2007, 8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总结 篇5
虽然每周只有四节课,让我甚至感觉到有点愧对教师这个称呼,但我从从来没有马虎过,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反思。我都认识的对待了。
1、认真备课
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刚一开始,我没有掌握好备课的方法,花费时间很多,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时我虚心向同事请教,从教学环节到提问技巧,从重难点的把握到难点的分析,我在探索中成长,在失败中收获,逐渐掌握了备课的方法,力图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一步步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2、投入上课
一堂成功的课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仔细研究教材,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我大胆的在课堂上尝试各种新的教法,在每一堂课上我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及时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及时的反思,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不用考试,但它的实用性注定了它的重要性。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比其它课更明显,这样反思就显得成为重要了。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随时把所思所想给写下来,把工作中的点滴变成文字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反思是教师进步的最好的途径,我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
4、虚心听课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通过听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把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老教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优点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我大胆的将编题、课堂讨论、随堂批阅等技巧运用到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大胆评课
每次评课我都积极主动参与,有些观点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同,其实任何一次评课都是我的学习机会,通过评课,我加强了自己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够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看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并提高自己的评课技巧,在评课中反思自我,在日常教学中吸收别人的优点,避免出现类似的缺点。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大家应该了解,除了上课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有时候我也很陌生,但这不重要,我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为工作所付出的的努力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可以不选择这份工作,既然选择了就没有理由抱怨。我的付出也不是为了换来领导的称赞。就算是称赞了也并不是因为我做得好,而是希望我做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6
现状描述
队伍构成五花八门,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
从已结束培训的160名学员个人基本信息表的统计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队
伍的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占14.7%;二是其他学科教师转来,如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这一类教师量大人多,占72%;三是由其他岗位的职工或新就业的教师兼教信息技术课,有的学校由打字员甚至请非正式教师兼任,这类教师占13%。
由于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非专业的兼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除了参加过一些计算机知识的短期培训之外,主要依靠自学获取。我们通过摸底测试发现:90%以上的学员虽然都接触和使用过Office,且认为自己对Office知识知道较多。其实不然,大多数人对Office在教育中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知识知之甚少,已有的一点Office知识在应用中还不规范。70%以上的学员,网络系统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实际操作过网络系统。
在校工作繁杂,岗位职责不明晰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都干些什么工作呢?有61%的人是“双肩挑”的角色。既是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又是网络管理员(其中少量的还兼有其他学科专业课),专职者只占32%。
以下是他们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
——信息技术教师是机房管理员、课件程序员、电脑授课员、卫生员……
——我岂止是打字员和微机修理员,凡是跟计算机有关的活,领导都会马上想到,并且马上找到我来干,而且还有那些“快、快、快”、“马上就弄出来”等口气在里头。周六、日想回家,还要看看领导有没有事,如果没事啦,才能开溜哦。
——我校是所谓的重点高中,一切为高考服务,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这里不仅要上课,还要帮同事们做课件。
渴望提高,迫切需要系统而正规的业务培训
每一期的培训结束,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要专门向微软提供反馈意见。看看学员们的反馈意见,就可以看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多么迫切需要系统而正规的业务培训。
学员们这样写道:“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到Office的功能真强大,平常使用的功能太少了,都没有发挥出来,以后我要多多学习,把Office运用好。”“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让我更加胜任网管工作。”“希望这样严格而规范的培训能再多搞一些,尤其是对我们西部学校来说,这样的活动太重要了。”类似的反馈不胜枚举。
原因简析
教师中的新角色,学科定位待明确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课程,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教学内容还不成熟,自身的结构体系还不完善,教学设备也不完整,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特别是在新课改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发掘和提升。课程如此,担任信息技术课的信息技术教师自然也是教师群体中的新角色,人们对其职责和作用还不了解、不熟悉,重视程度自然也不尽人意。角色的合理定位有待时日。
科班出身者甚少,水平认可度不足
由于科班出身者不多,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信息技术教师很少,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故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地的水平认可度普遍不足,至少暂时还不可能像其他传统的专业学科的教师那样得到认可。但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规范,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后水平的逐渐提高,水平认可度的问题将逐步解决。
与高考、中考无直接关联,教师业绩难体现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暂与高考、中考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有联系也是间接的(如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做课件、维护网络畅通等)。在高考及“升学率”的指挥捧现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之前,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导致一般学校暂难对信息技术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缺少明确的目标期望值,且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的多是年轻教师,在一门与高考、中考没有紧密联系的课程中执教,其业绩很难像高考、中考那样体现出来。
角色定位不准确,专业期望值不高
从自身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普遍性比较低,满足于充当一般的网络管理员身份的比较多,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职责不甚清楚。在回答“对本次培训最迫切的希望”时,有83%的学员填写“希望学习提高网络与管理知识”,只有15%的人希望学习Office知识,还有12%的明确希望学习Flash等其他知识。同时,许多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对信息技术专业,不像原专业那样用心。从中透露出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对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期望值不高的倾向性。
专职教师数量少,校内工作难成“势”
我国中小学缺乏信息技术师资,正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难题之一。在许多中小学,一般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少有3人以上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在校内开展工作很难成“势”,理论上讲未来一定有发展,但目前仍处在“小儿科”状态。
对策构想
明晰职责,依法执教,加快角色定位步伐
在社会组织中,每一角色都有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职责与权限,也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组织中,其角色的责权规范与行为模式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已经表述过,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权规范与行为模式应在这个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制约之内。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新角色,其首要的任务自然应该是当好一名教师。
笔者曾对两个培训班共45名参加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现场提问:知道和学习过这个《标准》的学员请举手!遗憾的是,举手者只有2人。看来,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标准》,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熟悉和懂得《标准》,合理定位,依法执教,明确与自己的身份相一致的职责与权限,使自己的行为不断规范,以加快角色科学定位的步伐。
努力与其他学科整合,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孤立地与当前中小学新课改脱节的信息技术培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必须开展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性质的培训,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目标。
为此,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性质的培训。采用“任务驱动+解剖麻雀”的教学模式,如认真解剖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部分,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带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任务进行培训。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学科专业层面的,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不脱离其他的学科课程(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本来就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稳步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改革高师课程,发挥信息技术院系对中小学的指导作用
如前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是数量不足,一方面是水平不高,面对状况,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目前,要加强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同时,还要改革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应将信息技术列为师范专业必修基础课,使未来的教师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整合的意识与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在目前,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师范大学信息技术院系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鼓励有条件的高师院校与当地基础教育共建信息技术教育协作区,互利互惠,在了解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专业整合的研究的过程中,帮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政策驱动,规范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浅析 篇7
1 自我定位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恰当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求发展就一定要清楚自己发展的方向, 不能出现偏差, 否则就没有好的发展和前途。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 信息技术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转变成了信息技术教育, 自身也由原来的计算机教师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师, 任务不再是单一的计算机知识的传授, 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 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促使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培育,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成为具有创造思维的人才。只有深入理解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 才能给自己的发展一个恰当的“定位”, 从而很好的承担自己的教学任务。
2 教育预见能力:
所谓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 教育内容的适合性, 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应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是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所要求的。任何一位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内容、影响因素和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准确的估计,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活动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计划、组织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3 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 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 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 把握教材难度, 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4 教育传导能力:
所谓教育传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 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传导能力是由教育过程信息传递的规律决定的。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 语言和文字是教师面向学生传导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师是借助信息传递的媒介来作用、影响、教育学生的。所以还必须具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和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的使用和维护, 探索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的新形势、新用法、新效果也是新时代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5 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教育传导是和教育过程的控制密不可分的。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面发展。包括对学生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和对情境的控制。对学生的控制主要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教师的自我控制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在遭遇到各式各样挫折情况下, 仍能善于控制自己,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对情境的控制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情境由物理空间和社会气氛为主构成, 前者表现为一定的环境和场景, 教师要善于形成合理的物理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后者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的交互碰撞,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
6 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 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导, 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心理学为背景, 对共享资源、商品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控制、存储、优化、传播、转化或者自行进行设计开发。成果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站等。通过这些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呈现、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研究能力: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问题, 都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前提, 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 而以上这些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 并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专业成长, 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逐步完善。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具有紧随社会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学科的这一特点,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内强素质, 紧跟科技发展方向, 为今后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 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信息技术教师地位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融入了课堂中。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教师也处于整体水平较低的状态, 但是, 我们知道,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发展, 那么, 作为一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呢?为此, 本文结合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 联系现实情况来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谈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
[2]雷体南, 叶良明.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陈伟平, 金炳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7, 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8
21世纪, 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公民信息素养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学校的系统学习获得, 后者是公民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系统学习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以教为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配备信息技术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必备的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能够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与研究的能力。所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培养。[1]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能胜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令人堪忧, 以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发展的现状作一探讨。
1. 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内因
(1) 教师的学历和所学专业
笔者对河北省11个地区18所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对个别学校教师采取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18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发现, 1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占总数的89%, 1人具有大学专科学历, 还有1人具有硕士学历。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 其中有6人是学教育技术的, 占总数的33.3%, 9人是学计算机科学的, 占总数的50%, 此外还有英语专业、数学专业和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教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普遍在大学本科, 就学历而言足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所学专业来说, 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优于计算机专业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而现实正好相反,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争抢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饭碗, 后果就是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进一步变窄, 进而导致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面临萎缩或停招。
(2)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通过访谈我们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备课不积极, 教学状态松散, 成就感降低等。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 首先,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差, 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尤其在那些信息技术课程未纳入高考范围的学校里, 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杂, 除了讲课外还负责机房的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而学校却不能对其工作予以相应的重视。其次, 教师的职业压力比较大。通过问卷调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师生比数据进行了收集, 最低师生比为1:50, 最高的师生比为1:1000。师生比的高度不对称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 而教学效果必然也难以保证。
(3) 继续教育或者培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据调查, 上述18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中从事该课程教学后参加过培训的有11人, 占到总数的61%。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培训使得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意识到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意义所在, 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技术如何使用, 如何掌握某软件的高级技能。我们应该培养指导教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 将整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教学, 以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
(4)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技术素养在内, 信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 能够指导其对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技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满足其工作等方面的需要[3]。
有些教师对于什么是信息素养, 自己是否具备信息素养, 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并不明晰, 在教学中亦步亦趋, 没有创新, 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纸空文。
2. 外界对教师的影响因素———外因
国家教育部要求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规定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各地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定位不一致, 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致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也不一致, 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考查的方法都无法一致。经济发达地区已纳入高考范围, 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才刚刚起步。
只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才可以专心于教学, 才有可能专心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进而彻底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二、当前环境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对策
目前为止, 我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范围的省份寥寥无几, 对于暂时还游离于高考大门之外的省份,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应对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1. 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
当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除了教师必备的能力之外, 以下几方面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必备的: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 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和媒体 (资源) 应用、开发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3]。这些恰恰是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因此从这一点看来教育技术专业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专业对口。其他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方法加以增强和提高。
信息时代的技术和思维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所以无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要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其中就包含着方法的选择问题。据调查,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首选的是演示法, 其次是任务驱动法, 再有就是讲授法、操练法还有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使用能够唤起学生思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 例如:任务驱动法。笔者在教学中曾将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结合,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Flash教学中在讲授了工具的基本操作要领后, 给出两个任务, 一个是做出与示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一个就是稍加提高或综合的任务, 不限制学生采取何种方法, 当场检验学习效果。在这样一种类似比赛的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都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并进行职业规划
当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应对教学、学生、自身发展、家庭、社会等带来的压力时, 职业倦怠的出现是必然的。家庭和社会应该给教师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使得教师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有职业定位准确, 教师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学校也可以提出某种奖励政策, 使得教师在内部动机不足时, 依靠外部动机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自己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学习心理学理论进行积极的归因, 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学会分辨来自外部的不良影响, 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不同地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处工作环境不同,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河北省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并不能代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但是对于如何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正面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得出一致的结论。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还是外部给教师营造更加恰当的环境,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 目的都是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良性发展, 我国公民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梅, 田振清.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9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过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社会及学校、教师个人。
(一) 社会及学校因素
1. 知识更新加快。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 教材更新速度加快, 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 不断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 更好地优化教学。
2. 分配任务多, 多重角色冲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 (www.nrcce.com) 中的一个帖子形象地刻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有时真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总在满课的同时还要经常熬夜为同事制作课件, 如果电教员忙不过来也要承担录像的任务;老师们的计算机出了毛病, 会风风火火地找我来修;机房的卫生要常打扫;学生的竞赛活动要加班辅导;老师们做课, 有时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时还要充当打字员……”
3. 上级检查, 达标评比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检查, 信息技术教师就开始更忙碌起来:检查教学设备, 拟定、完善学校信息化方案, 帮助公开课教师制作课件。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4. 考评标准模糊, 业绩难以量化。
其他教师的考评都有明确的标准, 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考评标准并未完善, 加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确, 人们对哪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难以量化, 是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5. 课堂混乱。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 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 且配置低、故障率高, 影响使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 其他人无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学生对互评、自评敷衍了事。这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 还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
(二) 个人因素
1. 专业职能不过关。
专业职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驾驭信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如此多的知识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掌握, 使他们常处在紧张的状态, 知识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 自我并不认同该学科, 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由于来自社会学校的外在影响,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产生怀疑, 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似乎自己并不认同该学科, 这样在工作中自然没有积极性, 不会取得某些成就, 进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3. 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 甚至对教书缺乏兴趣。考评的时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绩, 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很多时候心情沮丧。
二、减轻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就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 从多渠道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其限制性,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适度的专业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 提高专业知能, 完善自己素质。
(二) 人际关系良好, 并促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师和睦相处的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本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并未建立, 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交流, 在交流中增长知识, 并从有经验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 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自身的定位明确。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 本职工作就是把课教好, 此外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但推进信息化绝不能仅靠信息技术教师, 还有赖于所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 挖掘他们的潜力, 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课件。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应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些成绩, 赢得认可。
(四) 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评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 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人员,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规范及考评标准, 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 在欠发达地区, 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加理解认同和支持。
经常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长的抱怨:“没开信息技术课, 孩子就不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好像是信息技术课的错, 所以会对信息技术教师“深恶痛绝之”。凡事过犹不及。上网聊天是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 初识电脑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兴趣, 如不加以引导, 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的虚幻世界。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向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方便性, 引导学生关注游戏背后的技术,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会明白与其沉迷于别人的游戏, 不如自己开发更有乐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术教师, 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学生, 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改的深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灵魂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从社会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两个因素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压力, 然后就如何减压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
[3]陈红, 黄宇星.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5) .
[4]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金向丽, 林刚.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J].江西教育, 2003, (5) .
[6]刘赣红, 贺伟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10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就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方法,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其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
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就其实质意义来讲, 就是调度、协调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和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作为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主要实践者, 有义务和责任协助教育技术管理者制订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 承担学校教育技术的环境建设, 推动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成效和教育技术发展规划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 学校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排头兵的作用, 促进学校教学的改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知识型的人力资源, 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客体”, 更是具有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要。关心、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 合理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 激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层次精神需要等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培训, 如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在职培训等, 在给信息技术教师施加适当压力的同时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专业发展。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来看,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都离不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匮乏、人才流失严重、队伍构成杂乱、整体水平不高等诸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这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1.管理观念陈旧, 对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不够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在中小学教育技术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但并没有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有些学校的领导仍然停留在“以物为中心”的管理阶段, 对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不够重视, 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物质设备管理, 轻人力资源管理。在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室) 方面不惜重金投入, 却忽视了对相关人力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 的开发和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边缘化现象。
在大多数中小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已经被列为必修课程, 但是由于尚未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 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仍然不够看重, 把信息技术当成副课。学校领导也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太重视,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此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单独的职称系列, 职称评定只能挂靠其他学科或电教、实验员等之列, 事业发展之路极其不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处于边缘化窘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 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
2.信息技术师资力量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 绝大多数中小学均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既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又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信息技术教师却极度匮乏,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异常复杂。现在学校中, 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构成:其他学科教师 (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转行) 、学校电教教师、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计算机本科或相关专业毕业生 (其中后两类教师是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生力量) 。[1]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人员组成和结构复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 高等师范院校原来大多没有信息技术这一专业。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量并不具备信息技术教育背景的教师加入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行列;二是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被视为“非主流”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 在学校、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足够的重视, 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以致大量优秀信息技术专才频繁流失, 学校不得已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岗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3.整体水平良莠不齐,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规范
正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半路出家”,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主要靠自主学习和进修为主, 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专业背景的迥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的良莠不齐、知识结构的偏差以及专业知能的欠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仅靠自学和简单的进修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广泛的、系统的、经常性的培训。但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现状来看, 存在不少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对培训的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培训内容的制订不符合教师的发展要求、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培训、培训后的跟踪问效机制不健全等。[2]
4.角色定位不合理, 工作管理制度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的“特殊角色”, 不仅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还要承担学校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维护人员、学校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许多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当做专职技术人员和教辅人员使用,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成了人人可以差遣的对象, 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修电脑甚至打字复印等也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分内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副业”, 颠倒了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的主次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师考核和工作量核算等工作管理制度方面, 缺乏行之有效的计量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除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外, 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机房管理、网络维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培训等信息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不能合理地记入其工作量, 劳动与报酬脱节, 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 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仍然沿用的是传统人事管理中上级考核下属的考核制度, 考核的主体通常是管理人员, 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考核”的地位, 单一视角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1.转变管理观念, 实施人本管理
加强和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转变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 必须使学校管理者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 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从事信息技术的人 (信息技术教师) 。把人 (信息技术教师) 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树立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就是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发展, 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尊严, 尊重教师的人格与情感, 尊重教师的应有权利, 尊重教师的正当需求, 承认教师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久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潜能, 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的育人目标。[3] 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当尊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 把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同看待, 在工作、生活、情感上给以关怀, 关心信息技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努力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 尽可能地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制订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而言, 涉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聘用、培训、考核、激励等各个方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 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引入企业的竞争上岗机制, 淘汰不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教师, 同时把一些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信息技术教师选拔充实到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队伍中;其二, 做好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体情况, 结合信息技术教师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双重需要, 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制订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使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能看到自己在学校的发展前景, 从而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其三, 成立综合评定考核小组。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绩效做经常性的评价, 公正合理的评价能够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 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及时改进提高;其四,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教育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跟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改变以往信息技术教师游离于后勤服务和教学管理的尴尬局面,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地位, 从晋升、深造、荣誉等多方面予以激励, 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合理地选人、适时地育人、科学地用人、有效地留人, 从根本上保证规划的实现。
3.开展校际联合的校本培训, 规范培训程序
(1) 开展校际联合的校本培训。
近年来兴起的校本培训是一种灵活、高效、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在职培训方式,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素质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一, 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迅速, 单凭教师自学和有限的进修难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而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将培训融合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特性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长期培训的条件, 可以实现边工作边学习, 让培训随时渗透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第二,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 专业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校本培训立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培训目的和内容的制订可以参考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和专业发展需求, 从而使培训与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需要达成一致, 真正实现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鉴于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较少, 校本培训通常难以开展, 可以考虑通过行政支持, 在一个适当的地区整合各学校资源, 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开展校际联合的校本培训,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4]
(2) 设计规范的培训程序。
开展有效的校际联合的校本培训的关键在于设计科学规范的培训程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为, 员工培训程序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与准备、培训实施和评价培训结果。[5] 要改变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理想的现状, 使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的校本培训必须规范化和系统化, 同样应该包括上述四个阶段:一是培训需求分析。教师需要是培训的前提, 对教师需要进行研究, 满足教师的需要, 是对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管理, 同时也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佳使用。[6] 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生涯、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精神状态以及希望通过培训获取的知识技能,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以及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使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能通过培训获得发展。就已有的诸多调查研究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最为渴望获得的培训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等学科教学知识, 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加大相关内容的培训力度。二是培训计划与准备。在实施培训之前, 制订培训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准备是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需要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理解为什么要接受培训, 确定培训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为评价培训提供依据;其次确保信息技术教师具备学习培训内容并可将其应用于工作的个体特征 (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 , 提供培训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如优秀的培训师资、理想的培训场地以及其他培训必需的设备和资料,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最后还需要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如专家讲座法、观摩学习法、集中培训法、环境养成法、课题研究法和远程教育法等。[7] 三是培训实施。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并制订培训计划之后, 就进入了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实质性操作阶段。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培训需求分析阶段了解到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需求和个体特征, 合理使用培训工具和方式, 及时反馈受训教师的学习绩效。以此激发、保持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确保校本培训能够收到实效。四是评价培训结果。以培训目标和参加培训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体特征为参照, 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各种表现做评价, 确定培训是否切实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水平,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对受训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评价是激发其参加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主动汲取培训内容, 完成培训过程的有效手段。同时评价也有助于受训教师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技能, 并为以后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开展提供参考。
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1) 明确工作职责,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性质是教师, 教学和科研才是其本职工作所在, 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地让信息技术教师从维修设备等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 让他们专心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进行合理量化, 纳入工作量计算范畴。另外, 应该合理配置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 尊重其兴趣和爱好, 有所侧重地进行分工, 实现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 形成良好的队伍结构。例如, 有的教师侧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有的侧重信息技术教学, 有的专攻课件制作, 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定位。[8]
(2) 制订绩效考核体系。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 可从教师工作绩效上得到体现, 因此教师绩效的考核就显得极为重要。绩效考核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德、才、绩所进行的总体评价, [9] 制订出合理可行的考核标准是前提。笔者认为, 健全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业务水平考核。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即信息技术教育的本体性知识水平, 可以采取书面测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科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三大模块:其中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学论等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信息技术教育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包括多媒体电教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运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能力。二是教学工作考核。教学工作的考核包括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成果两方面。教学能力水平的考核可以采取学生评价 (评教) 的方式, 评价的内容应该涉及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学成果是衡量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 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公开课、示范课、科研成果、论文及获奖情况等。三是职业道德考核。职业道德的考核是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能使信息技术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的意义, 深刻理解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心。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必须遵守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之外, 还需要具有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 (包括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免疫力等) , 遵守信息时代的法律法规,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榜样, 以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去潜移默化影响每位学生。
(3) 实施360度绩效考核。
为了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绩效, 必须改变以往考评主体以管理者为主的单视角考评方式, 可以尝试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常用的360度绩效考核法。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360度绩效考核, 就是以学校领导、同事、学生以及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为考评的主体, 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多方面的意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信息技术教师的绩效事实, 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同时有助于学校领导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工作绩效, 从而合理地使用和培养信息技术教师,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教师的聘任、职称和奖惩等, 并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提供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者应正视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地更新管理观念和知识, 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管理制度。从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等方面着手, 通过竞争上岗、校本培训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优化信息技术教师人才队伍, 充分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总体状况,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91.
[2]任福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质量的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111-112.
[3]胡永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3.
[4]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101-104.
[5]李桂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305.
[6]刘思锋.教师需要层次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2) :6-8.
[7]焉凯, 高逢玲.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J].教育信息化, 2004 (10) :40-41.
[8]刘向永, 梁竹苑.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状况访谈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11) :10-1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 篇11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在当今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的理念、思想、内容、方法、课程的标准以及课堂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教师也面临着教育观念、模式、手段、评价等不断改变的严峻挑战。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越来越有赖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更使我们意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工作,为教师的职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持续的、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不断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是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职后教育困难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属于会考和高考科目,出于学习名额和培训经费等多方面的的原因,学校一般派出那些语数外等“主科”教师,而很少会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在各级中小学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配备都相对较少。承担的教学以外的各项工作繁重,由于工作需要的原因也造成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无法脱岗接受职后教育。即使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由于家庭生活与学习、工作以及学习费用的分摊等多方面原因,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也会选择放弃。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效果差
通过调查表明,参加过培训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职后教育满意程度不高,评价一般,原因主要集中在:(1)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一般,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培训的需要。(2)培训内容整齐划一,培训教师准备不充分。没有对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参训教师情况、参训目的等内容进行调研,授课没有针对性。(3)授课方式陈旧,讲授内容过时,教学应变能力不足,缺少互动,经常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4)与当前的中小学课改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拼凑课程,讲授内容单调,实效性差。(5)培训模式乏味、单一,缺乏创新。(6)培训纪律松散,培训考核松懈,应付检查,走过场。许多受训教师都对培训期望值较高,结果培训后学习效果太差。造成心里落差太大,认为费时费力参加培训特别不值得。
3.缺乏经费保障
按照教育部第7号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应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再加上观念上的某些原因,教师培训费用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地方教育部门为了保工资、保运行,常规的职后继续教育被边缘化。既没有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规划。也没有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专项拨款进行继续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越到基层。落实职后继续教育经费越困难。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认识错位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信息技术课被列入非主干课程,不属于会考和高考科目,所以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生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了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够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就行。上课通常讲一小会后就让学生自己玩玩键盘、鼠标练习的小游戏等,课程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能够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常规检查就算过关。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需要有多严格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不让这些“副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都一样。只需要着力提升承担语数外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就行,不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还可以节约学校的培训经费,让主科教师获得更好的提升。而在教师自身方面,不少教师没有自身的成长计划,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生活的手段,因此,缺少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职后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制度不全,措施不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不能有效实施和高效运行,主要原因在于:(1)制度政策不完善。平时没有政策和经费的的支持,使职后教育由主动变为被动,带有功利倾向,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去参加学习培训,比如因职称晋级需要一个培训证书的时候才会参加学习培训。(2)激励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措施不够。激励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各项措施不配套,是否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区别。能够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就行了。(3)没有动力和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毫无积极性。培训学习后职称不会得到提升。工资也不会有改变,反而会耽误日常教学,继而影响年终考核以及评优等方面。(4)整个培训费用的支付政策不合理。通常是政府补贴一小部分,学校象征性的报销一点差旅费,参训教师负担大部分费用,造成许多教师对职后教育不感兴趣,认为职后教育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把职后教育当作“包袱”。
3.形式主义,效果一般
由于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失,造成上级有布置安排,下面学校就安排一些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甚而出现找人代学,或者交了培训费用。消磨完培训时间,混一张培训学习的结业证书回去就交差的情况。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就由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机械、任务式地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造成培训效果较差,参培教师基本没有收获。
三、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抓好素质教育,不能只关注会考和高考科目;加强文化科目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工作需要;平等、均衡地发展各个学科,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培训;在课时分配、课时测算、考核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均应一视同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努力为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激励与奖励机制
制定并执行一些合理奖励的措施,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进取心,让教师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接受职后教育,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政策支持,合理分解培训费用
在经费问题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必须有专项经费支持,单靠学校的日常经费根本不能满足。就经费的承担主体来讲,各国都采用了不同方式,比如,美国各州采取政府与教师个人分别承担50%费用的形式,在德国、日本,一般来说是由政府全部承担。在我国现有国情、学校的发展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还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由单独一方来承担继续教育经费都不合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该由政府、学校、教师分别来承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培训费用,学校报销往来车费和住宿费,教师自己承担其他部分的生活开支。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增加教师职后教育的幸福感。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工学矛盾
由于各个学校的编制都相当的紧张。很多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甚至是超工作量,我们在组织培训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尽量减少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冲突。可以参考大学的选课模式。安排多个培训时段,增加弹性,尽量避免因为固定培训时间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
5.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让培训机构对培训对象进行必要的调研,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同新课改有机结合,丰富培训方式,尽量让受训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加强互动。提高授课效率,提升培训效果,让受训教师感觉到学有所获。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6.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职后教育评价体系,在职后教育过程中对接受职后教育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不合理的评价可能对教师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的效果主要是过程性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而不仅仅是看教师参加培训时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长效性与滞后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篇12
2004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份文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规范,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思想引领、政策规范和行动指南。但从实践来看,仍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技术倦怠和技术抵触情绪,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出台新政策或细化相关政策,激励教师进行信息技能的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够保障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扩充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内容要逐步涵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及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以及教师个人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同时,作为能力主体的教师既包括已经上岗的教师也包括仍在校的师范生。
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大多采用调查法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很少有研究深入探究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如各类培训课程)的实际效果,如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法对比教师在培训前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今后的研究需借助思辨性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以适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这个复杂系统工程的需求。
培训课程的完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多年来的培训也确实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然而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体系仍不完善,如在课程内容上重技能传授、轻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在教学模式上仍以“教”为主,无法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上,以能力测试为主,缺乏自评和实践测评等方式。
在课程内容上,逐步形成覆盖信息技术技能、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帮助教师突破理论和技术的壁垒,真正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借鉴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型的教学设计,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化过程;在评价手段上,注重评价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能力测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
教师个人实践与群体实践的结合
目前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师被动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应付和抵触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热情和效果。相比之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知识技能到实践应用能力的转化。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能够帮助教师克服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将教师个人实践和群体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可行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推荐阅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08-2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论文11-2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题目12-0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12-1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课程学习心得06-0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10-1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12-08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师资培训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