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024-12-1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共12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

1 研究背景

开发基于网络的藏汉双语课程资源是藏族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的需要, 也是解决藏族地区因为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和教育基础以及教学资源等原因造成的种种困难的最好方法, 藏族中小学急需符合新课标的、优质的、可交互的、可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选择这个课题, 正是以此需求为背景的。

2 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本课题分别对我省甘南州藏族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进行了研究, 为藏汉双语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 全面了解藏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现状, 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

2) 为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做到有的放矢。

3) 通过对藏族地区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资源的调查, 了解藏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网络教学的现状和需求, 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 为藏汉双语类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服务。

3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研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等方法, 结合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而定, 在研究思路上将突出在师生共同主动参与的教学创新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2) 实施步骤:

(2009.9-2010.5) 甘南藏族地区藏族中小学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资源情况的调查研究, 了解现状、找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写出阶段性调查报告;

(2010.5-2011.1) 研究国内外同类或类似课题, 了解研究现状和各种解决方案, 充实到本课题的研究当中;

(2011.1-2012.3) 对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汇总、分析, 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篇, 完成研究报告。

4 研究的内容

1) 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课件以及相关软件的调查

软硬件基础 (含课件、电化教学技术等) 、教学环境、教学条件。

2) 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 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教学任务。

(2) 教师学历、职称, 教研水平, 敬业精神。

3) 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

(1) 探究国内外成功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技术中对本课题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这些技术的地方化和民族语言化方案。

(2) 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

(3) 核心问题与解决途径。

5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5.1 发表学术论文两篇

第一篇论文《藏汉双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发表于《信息与电脑》2010年8月刊, 文章论述了现阶段藏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建设藏汉双语教学网络体系, 其中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所需要的藏汉双语的课件以及相关的数据库一定要在教学语言上保持藏汉双语, 并且这些课件能够通过网络共享。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必须及时, 可以实现二次开发, 内容一定要灵活多样, 最终需要建设一个易用、有效的基于藏汉双语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数据库。藏族地区地大人稀,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方言的差异, 教学进度的不同, 使得每个教学单位开发出来的课件等资源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如何把这些分散的课件和教学软件归纳到同一个教学网络体系之中, 制定统一的标准, 让网页友好整洁, 简单实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样一个覆盖范围广泛, 高效教学网络数据库中, 我们没开发出的每一个课件都是高效有力的小组件。它会充实到整体网络数据库中去, 可以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改进, 是我们的数据库长期建设的基石和保障。

第二篇论文《基于网络藏汉双语类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研究》发表于《信息与电脑》2011年5月刊, 文章对藏汉双语教学网络的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研究, 讨论了各种这种模式的信息下教学和学系的辩证关系, 以及藏汉双语教学网络实例研究。对加强藏汉双语教学网络的实践与应用提出个人的见解。

开发了藏文入门电子教材, 受到学习藏文人士的好评, 还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的精品课程《藏族历史》制作了双语网站:http://www.gnun.edu.cn:8080/zzls/tibet/index.html。这个网站的成功足以证明我们有能力制作出更大更好的教学网站。

5.2 藏族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网络化教学的主要问题

1) 硬件建设滞后

在甘南州合作市, 到2008年为止, 只有两所小学个建成一间学生机房和一间多媒体教室, 实现了与Internet互联。合作市藏族小学的学生总人数1367人, 其中藏族学生1186人, 占学生总数的87%, 学习藏语的学生962人, 占学生总数的70%。

通过调查发现, 合作市藏族小学现有教学用计算机200台, 人机比约为1:19。学生计算机教室1间, 教学班级40个, 开设信息技术的班级20个。教室里使用超过3~5年的电脑占总计算机数的三分之一, 软硬件环境都已经比较陈旧。学校机房小, 二上机的学生人数有比较多, 课时安排很紧, 机器高负荷运行有缺少维护, 许多电脑软硬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故障。学校所有的电脑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学校内部实现校园LAN互连。在国家远程教育相关项目扶持下, 学校能过接收到卫星信号, 收看各种教学节目, 并且可以自己录制一些视频, 刻录成光盘。但是实际上学生会正确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人乎为零, 学校也没有应用卫星信号进行教学。原因很多, 课时冲突和主副科之争是主要原因。调查显示, 7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能在计算机教室上, 但学校硬件条件还不尽人意。55%的学生提出来在网络中缺少有用的教学资源, 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硬件也表示不满, 仅有6%的学生认为学习资源够用。

2) 缺乏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资源

原合作民族师专教师陈邦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有这样的论述:“甘南州民族教学资源库建设多以传统的幻灯、投影机、VCD/DVD碟片居多, 但大多是数年前配置的常规媒体教学软件, 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 特别是针对进行‘双语’ (藏汉双语) 教学的240所中小学所需的民族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尚未开发, 这是甘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滞后于我省其它地区的主要原因, 也是制约甘南州开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瓶颈’所在。”

3) 师资短缺

5.3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课件和教学软件开发

开发教学课件不能单打独斗,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适合全藏区学校使用教学数据库非常重要, 这个数据库一定要实现藏汉双语表达, 与个学校实际教学进度想适应, 有提供大量课外学习资源股。它可以有效地缓解藏区基础教育各类教学资源匾乏的现状。首先, 我们的开发过程不是摸石头过河, 我们可以借鉴大量国内外中小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这样的数据库目前已经是非常丰富, 而且适量也很高。我们要做的只是数据库前台文字翻译, 加进一个藏文字的语言包即可;其次, 提高双语老师开发课件的能力, 可以加速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只有这些老师才可能制作出最适合自己教学用的课件, 他们是教学软件地方化、本地化的有生力量;最后, 从教育管理层到基层教师都要认识到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藏区不同于内地, 这里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单独一个学校, 而至于一二个地区无法完成建设藏汉双语的基础教育教学数据库的工作。系统筹划, 分工制作, 以基础教育改革战略的高度统一规划, 以制作好每一个课件的具体技术为抓手, 锲而不舍, 日积月累, 取得成指日可待。

建设课程资源就是要集中国内各种优秀的教学软件和素材, 把这些资源本地化、民族化, 加进本土的内容, 改造成为我所用优势资源。建立的藏汉双语的教学网站里将包括语文数学等每个具体学科的教学资源, 数据库可以分成许多一级子数据库, 一级库下面又可以分出很多二级数据库, 层层类推, 还可以有三级四级数据库。比如说汉语文是主数据库的一级子库, 汉语文下又可以按照小学中学分出两个二级数据库, 小学汉语小又可以按照年纪分出三级数据库, 这下面又可以按照上下册来分成四级数据库等等。分类的方法很多, 比如还可以按照教材版本来分类, 或者按照语种来分类。所谓的语种分类, 就是按照目前藏族中小学中“藏加汉”和“汉加藏”分类, 因为这两类所采用的教材、教学标准都不同。

2) 关于师资培养的建议

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课老师, 是带动和促进学校教育进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必要措施, 在实现网络化教学的建设中, 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而且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当然, 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也相当重要。培养一批有能力的教师应该是搞好教育的核心问题, 培养一批熟练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有能力的教师同样也是搞好藏族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做好教师的引进、培养和保护是改善目前藏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的重要举措。

当然, 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就是这些, 比如应试教育制度导致的课时分配不足的问题, 农牧区生源和城市生源信息技术基础不一的问题, 还有双语教育的大环境日趋汉化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讨论和解决。本次研究以《基于网络的藏汉双语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为抓手, 通过对藏区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师资状况、教学语言和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找出了实现教学网络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经过仔细分析和选择之后, 最终得到了要以适合网络教学的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角度为主要突破口, 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不仅仅会使藏族中小学现有的课程体系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也是包括藏族在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和改革机遇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语言、师资、生源和软硬件环境, 通过对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 也许就能够抛砖引玉, 从此打开一扇民族教育改革的窗口。

摘要:通过对藏区某小学案例研究, 对藏族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师资状况、教学语言和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找出了实现教学网络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经过仔细分析和选择之后, 最终得到了要以适合网络教学的师资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角度为主要突破口, 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开发

参考文献

[1]阮慧珊.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远程教育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2]童少颖, 戴静鸿.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 .

[3]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0-21.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_9.htm。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2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Windows窗口,了解窗口的组成。

2、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3、初识菜单命令。

4、进一步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窗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2、难点:菜单命令。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自制的Powerpoint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陈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生了Windows98的最基本知识,大家还记得我们讲了那些内容吗?

二、新课教学

(一)窗口的组成我们知道,在Windows环境下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在窗口中执行的,关闭窗口,也就关闭了程序。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个最常见到的窗口,它具有Windows窗口的许多共同特点。(师给出一张“我的电脑”的图,同时就着图讲解,过程中注意突出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的区别。

(二)窗口的基本操作

1、最小化窗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刚才讲过的窗口右上角的那三个按钮的作用。先来看最小化按钮的作用(师做示范操作)。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同时找学生做给其它学生看。

2、最大化(还原)窗口

让学生自己试,然后总结得出: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会扩大到整个屏幕,此时“最大化”按钮变成了“还原”按钮;单击“还原”按钮,窗口恢复原状。

3、切换窗口

师打开两个窗口,请同学观察两个窗口的标题条有什么不同(生答),师给出当前窗口的概念:把标题栏呈深颜色的窗口称为当前窗口。单击任务栏中的某个窗口的图标按钮,就可以切换为当前的窗口(师作操作)。学生自己试。

4、移动窗口

师作讲解:指针指向“我的电脑”窗口标题栏,进行拖动操作,可以移动窗口。

5、改变窗口的大小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鼠标指针的形况是什么样子的()。对,当指针成这种形状的时候我们只要向左右拖动就可以改变窗口的宽度。

那么我们又怎么来改变窗口的高度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同学来操作)。

师把鼠标的指针形状变为,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现在这种指针能改变窗口的什么大小(生答,师总结,能同时改变高度和宽度。)

6、关闭窗口

有没有同学知道怎么关闭窗口(生答单击“关闭”按钮,窗口关闭。)

(三)菜单命令

打开“我的电脑”,以“编辑”命令为示范作讲解。

(1)以颜色看;

(2)以后面的符号看

(四)窗口的滚动

教师做演示,学生自己练习。

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有关Windows98的知识。下面老师想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习到的具体内容有那些。能熟练操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知道Windows98系统中自带一个画图软件。

2、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

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画图”软件是windows98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也可以绘制比较复杂的艺术图案;既可以在空白的画稿上作画,也可以修改其他已有的画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win98画图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A、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菜单。

C、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启动后的屏幕窗口如图1所示: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种颜色供选择。

(6)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3)橡皮:可以擦除图面中不想要的部分。

(4)涂色工具:用前景色对封闭区填充。

(5)取色工具:它是用一个图形的颜色填另外的封闭图形区域。

(6)铅笔: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画线,(7)刷子:与铅笔工具相似,只是刷子工具状态有12种,使绘图更为丰富。

(8)喷枪:该工具与前两种工具的功能类似,它们留下的痕迹的不同是由鼠标的拖动速度决定的,速度越们慢,斑点越密。

(9)文字:利

用文字工具可以在图画上写字。

(10)直线:利用它可以画直线、水平线、垂直线。

(11)曲线:利用它可以画单弯头曲线、双弯头曲线。

(12)矩形:可以画空心方框或空心矩形。

(13)多边形:可以画一些多边形图形。

(14)椭圆:可以画一些垂直或水平的椭圆环。

(15)圆角矩形:可以画一些圆角方框。

4、实例:“画小鸡”画鸡身

(课件、范图演示)画鸡头

画鸡眼

讲解并演示作画步骤:画鸡脚

画鸡嘴

涂颜色

图25、作品存盘退出:(讲解并演示)

讲解: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命令,将所绘制的图画保存磁盘上。

退出画图程序:

a、单击画图窗口右侧的关闭按钮;

b、单击菜单中“文件”选项中的退出命令;屏幕弹出对话框如图3所示;

c、单击【是(Y)选项,保存当前窗口中的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d、单击【否(N)选项,不保存图形,退出画图程序;

e、单击【取消选项,取消退出操作,继续使用画图程序。

6.练习: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命令,打开一个空白的绘图窗口,绘制小鸡觅食的简笔画。如图4:

全课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3

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

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

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做练一练(1)

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习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画图工具作简单的规则图形。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

教学难点:

“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

教师指工具,学生口答

二、新课导入

1、出示图例: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有些什么简单的图形?如果老师将这些图形移动一下,就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出示:其实许多规则的图形

都是由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构成的。

同学想和老师一起用这些简单的图形去画出漂亮的图形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画规则图形”(投影出示课题)

三、教学新课

1、教学“矩形”画图工具

(1)教学画长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先按下左键,再沿对角线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矩形;

③当矩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矩形。

(2)教学画正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按下Shift键后,再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正方形。

③当正方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正方形。

2、教学“圆角矩形”画图工具

圆角矩形的画法同画直角矩形的画法方法一样,只是“圆角矩形”画出的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圆角的。

3、教学“椭圆”画图工具

(1)教学画椭圆

引导:画椭圆和画矩形方法是相同的。请学生讲一下操作步骤

(2)教学画圆

说明:画圆方法和画正方形的方法是一致的。可以怎么画?

4、教学“多边形”画图工具

操作步骤:(师生讨论得出)

教学画45度和90度角的拐角。

5、教学画一幢房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布局,提问:图形的组成以及每一部分是什么图形,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实现?

(1)画房子的主体,用矩形工具

(2)画房子的门,用矩形工具

(3)画房子的窗户,用圆角矩形工具

(4)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

(5)画烟囱,用椭圆工具

6、练一练画出下面的图形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画图工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5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鼠标的用法。

教学重点:

鼠标的各个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鼠标的双击操作及拖动。

课前准备:

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到过老鼠吗?那么老鼠长得是怎样的呢?

那么我们看一看电脑上的哪个东西最像老鼠?哪些地方像?

那我们知道鼠标有什么用吗?鼠标可以操作电脑,那么鼠标到底怎么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如果认真的学的好的同学?老师还会奖励他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2、新课教学

(一)教师讲解

大家来看,鼠标上有两个长得有点像小老鼠耳朵的两个键:左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左键;那么右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的右键。能记住吗?

1、握鼠标的基本姿势

手握鼠标,不要太紧,就像把手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样,使鼠标的后半部分恰好在掌下,食指和中指分别轻放在左右按键上,拇指和无名指轻夹两侧。(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再请另外一个同学也试一下)。

2、用鼠标移动光标

在桌面上移动鼠标,您会看到,显示屏上有个箭头也在移动,你把鼠标往左移动,箭头就往左移动;你把鼠标往右移动,箭头就会往右移动;你把箭头往前移动,箭头就会往上移动;你把箭头往后移动,箭头就会往下移动,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鼠标来控制显示屏上箭头的位置。

3、鼠标单击动作

用食指快速地按一下鼠标左键,马上松开,请注意观察,你会不会?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

单击左键

4、鼠标双击动作

不要移动鼠标,用食指快速地按两下鼠标左键,马上松开。

双击左键

5、鼠标拖动动作先移动光标到对准对象,按下左键不要松开,通过移动鼠标将对象移到预定位置,然后松开左键,这样您可以将一个对象由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二)学生自由练习

信息技术联姻小学数学课程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联姻;变革;整合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应付自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代乃至未来教育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是课堂这个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可以容易地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以往的旧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起联系来,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工具是黑板和粉笔,既脏又费时。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和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体现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探索过程。这种联姻是以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从“听数学”变为“做数学”。例如,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关《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总复习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喋喋不休的讲解,对概念的重述,对公式推导的再温习,以及对立体图形间的知识网络建构等,消耗了大量课上的宝贵时间,而又往往做不到具体、鲜明。而今,有了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表现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来;正方体又可看作是长方体的一种特例,它的体积公式不难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将圆柱体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推导出来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又是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基础而推导出来的。在这里,我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4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 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 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 ,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 ,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 ,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 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 ,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 篇5

黄 湘

江西省寻乌县城关小学

342200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再新鲜,但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对于巩固学习信息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推行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程;应用

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小学生而言,对简单的信息技术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接触到社会发展的新动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而微课程的设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一、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背景

微课程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学习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的影响,学生接触计算机一般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社交软件去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几乎到处都充斥着信息,许多不良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该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首先需要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去试着操作简单的计算机,而微课程的设计刚好顺应了该阶段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该阶段对计算机中搜索引擎以及文字输入法的应用需求设计相应的微课程,比如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PPT或者Word对搜索功能进行介绍并且现场联网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直观准确的像学生展示计算机技术,而且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对微课这种简单实用的媒介也能系统的认识一般搜索界面以及文字输入的运用。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计算机一般是为了体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当前十分流行的外卖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信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课程的设计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兼顾移动互联网内容的简单介绍,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不会局限于传统的PC端,当然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课设计还需要教师注重对计算机运算原理以及网络连接等计算知识的讲解,因为这些知识内容是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最基础的部分,同时教学的方式和载体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视频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可以重点从这些方面作为突破口。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微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对照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载体还是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都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和关键因素,而微课程的应用方向也是将其作为重点去产生相应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6

引言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开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设置也正是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素质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已经具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根据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对于信息技术的接收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的引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小学学生能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有所认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慢慢培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要学生可以从虚拟的互联网络中获得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明确自身承担的对于计算机进行维护,保证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能够实现以上内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二、编制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帮助自身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得小学生能够创建一体化的学习体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的是,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例如在教学课堂上讲述图片处理,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明确图片处理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多次对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将学生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是一个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同时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课程内容和教学观念往往都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对此不良情况,不仅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良,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还需要将所有教学资源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良好使用教材素材和配套光盘

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的应用教材素质,同时还需要注重配套光盘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善于应用教材中具有的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教学课程的每一套教材都会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光盘,素材与教学单元内容是相对应的。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这些素材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用其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合理应用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互联网络就如同一个信息储存库,在互联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资源。应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可以收集并且整理互联网中存在的信息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互联网络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影像资料,将其良好的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使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三)创新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注重对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自主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对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或者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对教学课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闭关自造,需要更多的与其他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和整理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这一过程也能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四、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将这些作为课堂教学情境最初的形态。要学生更加的喜爱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重創新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人员和引导人员,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篇7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 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兴趣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改变只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快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体系建设,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之前,对大连市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基本情况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学生掌握程度、小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是一节课中教师讲授10至20分钟,剩余时间学生自学。 而在课堂自学时间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玩游戏、聊天等。 这种授课形式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就成了学生聊天、游戏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存在问题。 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只是练习打字,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使用较少或者不使用,使得所学的知识因缺乏巩固、练习而遗忘。

3.目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对信息技术课重视不够。 2001年,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目前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为小学四、五、六年级。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重要学科,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虽然近些年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未能成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的考试科目。

忽视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一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多,比如:数学、英语、物理等,因此具有明显的整合性。 在教学中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内容更丰富有趣。

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教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知识,不懂得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单一。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大多依据教材讲授,在讲授过程中更注重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明,他们更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讲授—练习之间不断重复,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4.建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把学科知识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当中,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丰富与完善。

(1)课程内容上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趣味性为主,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对象是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小学生, 信息技术课的设置应以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 这些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至2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与兴趣密切相关。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趣味性为主。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专业性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应过高。 内容设计应贴近生活实际,以学会应用为主要导向。 要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指导。 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舍弃过难的内容,注重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科学技术与社会能力的综合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 处于启蒙阶段中的学生尚未形成清晰地分科概念。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美术等的学习进行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把flash动画与教育游戏引入课堂。 收集了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安全健康方面的一些flash动画和一些教育小游戏, 把这些教育动画与游戏引入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当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要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动画或者教育游戏插入课程教学中, 动画与教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础, 选择的动画与教育游戏要具有代表性,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呼应。

(2)教学模式上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这两种教学模式, 都围绕把动画、教育游戏插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一主旨展开。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具创造力的课程,以往的单纯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会使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机。游戏与动画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它们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模式一:flash动画应用于课前。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flash动画作为一节课的开始。 这些flash动画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一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另一类是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关系不太大,涉及的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类的flash动画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主要目的是导入课堂或者对一些内容的系统的展示。 这类flash动画对小学信息技术课起到辅助作用, 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类的flash动画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flash动画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一节课的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 “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h动画,这是生活物理方面的小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关。 在课堂开始展示这个动画,主要目的是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节课的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逐渐集中的过程,利用“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h动画能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让学生从直观的动画中了解更多知识。

教师在选择flash动画时,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相联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 所选择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模式二: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后。 汉诺塔游戏是一款经典的益智类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与手脑协调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锲而不舍的能力,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学生结束对一节课主要内容的讲授学习之后, 通过汉诺塔电脑游戏帮助学生熟悉鼠标的操作,是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并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 使他们在课堂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

交通安全游戏———在路上是一款关于交通规则的教育游戏,通过操控鼠标找出不利于交通安全的行为,通过游戏让参与者了解交通规则。 在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玩这个游戏, 能有效安排课堂剩余时间, 规范课堂纪律。 学生还能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知识,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还可以通过这个小游戏在学生之间开展一场比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提升对交通规则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把各种有用的教育游戏与动画应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丰富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寓教于乐。 教师要具有信息的收集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游戏只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 游戏只占一节课的小部分时间,只是全部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小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扩充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评价方式上

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育评价的作用,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课程评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有非常的意义,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促进教与学的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依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评价原则:

对信息技术的课程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评价,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的都要求是多元的。 评价内容要依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进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评价中要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还应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不仅包括智育,而且包含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馈学习效果,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 课堂过程评价方法不应采用单一的口头鼓励,要采用并发展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开展比赛、作品展示等。

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模式,可以使用教育强化,把一个教育游戏比如金山画王游戏作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强化物,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积极性, 而且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上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5.结 语

flash动画与教育游戏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 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flash动画与教育游戏能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否促进学生学习。 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flash动画与教育游戏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法,得到小学生的肯定与认可。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8

21世纪, 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公民信息素养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学校的系统学习获得, 后者是公民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系统学习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以教为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配备信息技术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必备的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能够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与研究的能力。所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培养。[1]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能胜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令人堪忧, 以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发展的现状作一探讨。

1. 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内因

(1) 教师的学历和所学专业

笔者对河北省11个地区18所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对个别学校教师采取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18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发现, 1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占总数的89%, 1人具有大学专科学历, 还有1人具有硕士学历。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 其中有6人是学教育技术的, 占总数的33.3%, 9人是学计算机科学的, 占总数的50%, 此外还有英语专业、数学专业和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教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普遍在大学本科, 就学历而言足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所学专业来说, 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优于计算机专业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而现实正好相反,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争抢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饭碗, 后果就是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进一步变窄, 进而导致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面临萎缩或停招。

(2)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通过访谈我们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备课不积极, 教学状态松散, 成就感降低等。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 首先,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差, 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尤其在那些信息技术课程未纳入高考范围的学校里, 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杂, 除了讲课外还负责机房的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而学校却不能对其工作予以相应的重视。其次, 教师的职业压力比较大。通过问卷调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师生比数据进行了收集, 最低师生比为1:50, 最高的师生比为1:1000。师生比的高度不对称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 而教学效果必然也难以保证。

(3) 继续教育或者培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据调查, 上述18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中从事该课程教学后参加过培训的有11人, 占到总数的61%。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培训使得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意识到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意义所在, 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技术如何使用, 如何掌握某软件的高级技能。我们应该培养指导教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 将整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教学, 以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

(4)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技术素养在内, 信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 能够指导其对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技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满足其工作等方面的需要[3]。

有些教师对于什么是信息素养, 自己是否具备信息素养, 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并不明晰, 在教学中亦步亦趋, 没有创新, 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纸空文。

2. 外界对教师的影响因素———外因

国家教育部要求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规定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各地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定位不一致, 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致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也不一致, 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考查的方法都无法一致。经济发达地区已纳入高考范围, 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才刚刚起步。

只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才可以专心于教学, 才有可能专心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进而彻底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二、当前环境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对策

目前为止, 我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范围的省份寥寥无几, 对于暂时还游离于高考大门之外的省份,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应对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1. 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

当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除了教师必备的能力之外, 以下几方面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必备的: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 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和媒体 (资源) 应用、开发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3]。这些恰恰是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因此从这一点看来教育技术专业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专业对口。其他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方法加以增强和提高。

信息时代的技术和思维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所以无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要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其中就包含着方法的选择问题。据调查,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首选的是演示法, 其次是任务驱动法, 再有就是讲授法、操练法还有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使用能够唤起学生思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 例如:任务驱动法。笔者在教学中曾将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结合,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Flash教学中在讲授了工具的基本操作要领后, 给出两个任务, 一个是做出与示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一个就是稍加提高或综合的任务, 不限制学生采取何种方法, 当场检验学习效果。在这样一种类似比赛的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都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并进行职业规划

当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应对教学、学生、自身发展、家庭、社会等带来的压力时, 职业倦怠的出现是必然的。家庭和社会应该给教师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使得教师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有职业定位准确, 教师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学校也可以提出某种奖励政策, 使得教师在内部动机不足时, 依靠外部动机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自己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学习心理学理论进行积极的归因, 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学会分辨来自外部的不良影响, 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不同地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处工作环境不同,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河北省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并不能代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但是对于如何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正面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得出一致的结论。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还是外部给教师营造更加恰当的环境,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 目的都是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良性发展, 我国公民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梅, 田振清.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1. 信息特长生为什么没人报

我市一所非常有名气的省示范中学, 每年都想招些信息技术特长生, 尽管对特长生的优惠政策是那么有诱惑力, 但每年只有几个学生来报名, 选不到特别优秀的特长生。我们分析, 这不应是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在信息技术特长生测试当天, 我去现场看了看, 一位同事提醒了我, 可能是你们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这句话让我感到很惊讶!信息技术教学出了什么问题呢?回来后冷静地想一想,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 由于平时没有任何考试, 更不参加中考, 有多少学校能正规开课, 有多少学校领导重视, 又有多少教师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呢?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四年、初中三年的信息技术学习, 却没有“一技之长”, 所以才不敢来报名。其实, 信息技术特长生测试题目很简单, 做网页、动画等电子作品都是教材中的内容, 也是平时课堂上必须要学习的。但是, 为什么测试结果不令人满意呢?回想起2010年城区还算比较好的一所初中搞优质课评比, 学校一位负责信息技术的中层领导, 在聊天时和我说, 只有在优质课评比时, 才能规范地上两节信息技术课, 可想而知, 平时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什么状态。

2. 信息技术课为什么不在机房上

信息技术学科需要的设备条件比较高, 并且每隔三到五年就要进行更新, 而许多学校没有条件购买或者及时更新设备, 这就使得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差异较大, 有的学校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前不久, 我到城区一所不错的初中视导,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 几天的听课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没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在微机室上的。而且通过与信息技术教师座谈了解到, 这次听课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是临时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的。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几乎都是在普通教室上的。问其原因, 全校有60多个班级, 而仅有2个微机室, 且损坏严重, 不能正常使用;多媒体教室也只能在开展活动时使用。我不知道这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没有任何硬件设备的普通教室里是如何上课的, 这就不难想象, 为什么学生初中毕业后连最基本的网页、动画制作都不会的原因了。据调查, 阜阳城区越是名气大的初中, 信息技术开课越是不正常, 这大概与所谓的名校追求升学率有关吧。信息技术不参与任何考试, 微机室又是开支比较大的一块, 领导的不重视, 直至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无所谓, 久而久之, 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 上课放羊, 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硬件设备上的差异, 软件版本规范化问题也日益突显。初中信息技术涉及的软件多达几十种, 除了操作系统, 教学中用到的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日益加强, 应用软件版本规范化问题亟需解决。

3. 信息技术教学为什么会有零起点问题

小学的不正常开课, 导致了初中学生零起点问题。无奈, 我省目前只好有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套信息技术教材同时共存, 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初中的不正常开课, 也就直接导致了高一学生零起点问题的存在。从2006年安徽省高中进入新课改以来,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非零起点和学生零起点的矛盾突显, 省教科院不得不又组织人员编写了一本信息技术衔接教材, 以解决此问题。但到目前为止, 高中进入课改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零起点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到底是按课标教材上, 还是先给学生补技术基础?按课标教材上, 零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按信息技术衔接教材上, 占用大量课时, 正常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4.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为何不高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中、高考学科, 许多学校人员配备不足, 再加上许多学校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 教师杂事多, 工作压力大, 无法专心于教学, 更不用说进行教学研究了, 这也导致了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处于应付教学的状态, 研究型 (学者型) 教师较少, 专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则更是凤毛鳞角了。

从调研情况来看, 城区平均每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专职教师在3人左右, 大都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背景, 这说明城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还大都是兼职教师, 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水平急需提高。

5.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什么没有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然而, 通过调研了解到, 长期以来, 很多信息技术课根本没有评价环节。一些信息技术课没有明确的实践内容, 学生只是简单重复教师的操作;一些信息技术课尽管有实践内容, 但学生做没做、做得怎么样, 教师一概不知道;一些信息技术课虽然设计了一些评价, 但也是流于形式或是阶段性的, 并没有对学生的形成性学习起到作用……

6.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为什么不规范

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比较注重技术, 往往对于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习不够, 凭经验上课, 随意改变教学内容、顺序, 教材和相关的指导用书的使用率较低,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先演示操作, 后面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 缺少必要的课堂导入、提问、作业布置及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建议

第一,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出台一些适合新课程教学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标准和设备淘汰文件, 使学校在配备设备和淘汰设备时有据可依, 同时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投入, 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 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 加强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缩小学生差异。认真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加强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 并使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能够开足开好,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第三,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宣传, 加大培训力度;各教研单位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各校应建立独立的信息技术教研组, 正常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积极开展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学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 不断完善评价制度。目前, 安徽省高中阶段逐步建立了过程性评价、学分认定细则、学业水平考试等一系列评价形式, 而初中和小学阶段还没有统一的评价规则。因此, 建议尽快出台有关信息技术中考的评价政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0

作为在学科中应用的“教育技术”课程

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特别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 inEducation,以下简称ISTE)。

2007年6月,ISTE公布了新版“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forStudents2007)”。新标准包含六个维度:1创造力与创新: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建构知识以及利用技术开发创新的产品和过程的能力。2交流与合作: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媒体和环境促进沟通和协同工作(包括远程的),支持个人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3研究和信息娴熟度: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工具来搜集、评价及使用信息。4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学生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计划和引导研究、管理项目,利用合适的数字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并且做出明智决策。5数字公民责任:学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问题、法律实践与道德行为。6技术操作与概念:学生表现出对技术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作为图书馆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课程

在美国,96%的中小学设有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系统是美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美国教育部曾于1993年和2000年对中小学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调查,两次调查都表明:图书馆设施完善、配有专业图书馆员的学校,学生统考的阅读理解成绩和基础研究成绩都比较好;增加图书馆的收藏、人力及经费后,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相应提高。因此,在美国中小学,很多图书馆也开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

2007年11月,美国学校图书馆馆员协会发布“21世纪学习者标准(Standards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er)”。

“21世纪学习者标准”强调学校图书馆媒体课程应提升学生多方面素养,使学生能够:1探究、批判性思考并获得知识;2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3分享知识,遵守道德参与其中,并成为民主社会的有效成员;4追求个人与审美的发展。

作为独立学科的“计算机科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CS)是对计算机和算法处理过程的研究,包括工作原理、硬件和软件设计、应用及对社会的影响。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CSTA)认为信息技术与K-12阶段的课程整合并不能与美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造成了各级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因此,CSTA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建立,同时为建立一套统一、完备的计算机科学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做出努力。2011年CSTA公布了“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2011)”。这份文件提供了贯穿中小学的K-12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全面标准。

1.“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的水平划分

“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的组织结构有三个水平:

水平1(K1-6)计算机科学和我:通过在简单计算机思维的思想中整合技术基本技巧,向小学生介绍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概念。鼓励帮助学生把计算看作他们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他们在其他课程,如社会科学、语言、数学与科学中,融入技术积极进行学习、创造与探索。

水平2(K6-9)计算机科学与社区:开始将计算思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广泛性并乐于使用计算机科学促进交流与合作。学生开始体验计算思维能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可以迁移到周围的世界中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有力的问题解决者,并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中或在学科中融入技术积极进行学习、创造与探索。

水平3(K9-12)概念应用与真实问题解决方法:水平3分为三部分课程,每部分强调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更多高级计算机科学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来形成虚拟或真实世界的作品,让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使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办法。这些学习活动应该重点放在合作学习、项目管理与有效交流等方面。

2.“K-12计算机科学标准(2011)”的课程内容领域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2011)”的课程内容领域分为“社区、全球与伦理的影响”、“计算思维”、“合作”、“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实践与编程”五个方面。

3.计算机课程实施现状

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Computer ScienceTeachers Association)与甲骨文学院(Oracle Academy)合作,于2014年5月至9月,通过在线方式,对超过2万名校长和副校长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摸清高中计算机科学开设的情况,判断在美国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广度,了解在学校中计算机科学课程是如何规定的。具体学校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1)计算机科学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大多数学校将所修学分作为毕业要求;有39%的学校将计算机科学课程作为数学、科学或技术课程当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能为选修课,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科学通常会被作为一些补充课程。

(2)对计算机科学课程内容的误解

当校长们被问到计算机科学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区别时,有一些回答是:“我不知道”、“不确定”。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至少在学校管理层面,对计算机科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是潜在的问题。而对于计算机课程内容,部分参与者选择了问卷中的“其他”选项,还有很多人选择“企业管理”、“版面编排”、“人工智能”等。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定义和课程内容方面认识不同。

人们常常认为,简单地为学生开设技术或少量编程课程就等同于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就等同于为学生升学或就业做好了准备。

(3)关于“计算思维”的讨论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2011)”的课程内容领域特别强调“计算思维”,认为计算思维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学生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还要成为工具的构建者。他们使用如抽象、递归和迭代等一系列概念处理并分析数据,创造真实或虚拟的产品。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一个“计算思维框架”,将计算思维分为“计算概念”、“计算实践”、“计算观念”三个维度。“计算概念”指的是设计者在编程时所使用的概念;“计算机实践”指的是设计者在编程过程中所发展的实践;“计算观念”是指设计者形成有关身边的世界和他们自己的观念。通过对“计算思维”的讨论,对其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思维方法被广泛认同。

(4)计算机科学课程在实施中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与计算机科学课程。

上述调查还表明,得到更多资助的高收入学校为学生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远高于低收入学校。

高收入学校在常规课程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往往在课外也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计算机课程。而常规课程中未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低收入学校、课外增设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学校的比例低于11%,造成学生升学或就业的困难。

2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科学教师资格。

人们对小初高阶段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还没有统一认识,而大学又继续将计算机科学课程所修得的学分作为数学专业或科学专业的学分,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科学师资缺乏的局面。同时,由于对计算机科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定位,取得计算机科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很可能面临着无法择业的问题。例如,在佛罗里达州,要取得计算机科学教师资格必须学习K-8计算机科学教学法的课程,而佛罗里达州的任何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都没有此项内容,没人清楚地知道在佛罗里达州取得计算机科学教师资格到底要学习什么。

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给我国的启示

1.小初高一体系统设计

在美国,不论是“教育技术”课程、“信息素养”课程,还是“计算机科学”课程,都划分了不同的水平阶段,进行系统设计。因此,我国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时,应注意系统性,按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来组织并设计相应目标,注意其层次性、区别性与衔接性。

2.全面考虑课程内容

“教育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融入学习或与课程整合;“信息素养”课程强调信息处理改善学习;“计算机科学”课程强调严谨的计算机科学学科。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以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阶段教学目标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亟待重新设计。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技术在促进学习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科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协调问题。同时,“教育技术”课程、“信息素养”课程以及“计算机科学”课程都特别关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以及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等问题,这也是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充分注意的方面。

3.切实解决课程实施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产生爱学乐学的情绪,信息技术也一样,要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譬如,我在上指法练习课时,就没有采用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还会使他们讨厌计算机课。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就是一开始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了。于是好胜心就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我们打不快啊?”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的那一丝好胜之心,告诉他们要想赢就必须先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及其要求,孩子们就会学得很认真。

当然,仅仅是一个键盘拿在手上让孩子学,也是很乏味的,或许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玩《金山打字通》。让孩子们在“比一比赛一赛”中练习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念。

二、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老师相信他们,他们定能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在课堂上把广大的空间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大显身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多练,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多层次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2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引言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里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开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设置也正是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素质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已经具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根据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及学生的对于信息技术的接收能力,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 更好的引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小学学生能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 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有所认知, 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合作学习, 使得学生能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从而慢慢培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 要学生可以从虚拟的互联网络中获得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明确自身承担的对于计算机进行维护, 保证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能够实现以上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 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二、编制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得小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帮助自身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 使得小学生能够创建一体化的学习体系, 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的是, 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例如在教学课堂上讲述图片处理, 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成效, 教师需要明确图片处理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多次对学生进行示范操作, 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 将学生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是一个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 同时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 课程内容和教学观念往往都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 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对此不良情况, 不仅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良, 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 还需要将所有教学资源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 良好使用教材素材和配套光盘

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的应用教材素质, 同时还需要注重配套光盘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善于应用教材中具有的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教学课程的每一套教材都会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光盘, 素材与教学单元内容是相对应的。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这些素材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可以用其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 合理应用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互联网络就如同一个信息储存库, 在互联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资源。应用的方式有很多种, 例如:教师可以收集并且整理互联网中存在的信息资源, 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互联网络中存在的教学资源, 可以是文字信息, 也可以是影像资料, 将其良好的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使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三) 创新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注重对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创新,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 并且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 自主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 对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 或者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注重的是, 教师在对教学课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闭关自造, 需要更多的与其他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收集和整理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 这一过程也能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四、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将这些作为课堂教学情境最初的形态。要学生更加的喜爱信息技术课程,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重创新和完善,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人员和引导人员, 不能够墨守成规, 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娱乐特征下一篇:色彩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