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精选11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发布时间:2010-04-15 13:2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变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标志着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是师范类学生及现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保障。
本课程阐明了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信息技术培养的任务、目标与内容,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给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讨论了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本课程一共五章。
作者: 黄旭明ISBN: 9787560231587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2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 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 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 ,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 ,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 ,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 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 ,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46-01
信息技术课程是构成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景不容乐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小学生在学习成绩分数至上的氛围中,形成了不要在“副科”上投入太多时间、精力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
一、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教学的网络化和管理的标准化,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整体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小学整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满足整体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第二,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此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也依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信息技术学习的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也就没法保证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新兴技术课程,在新颖有趣、内容丰富的是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技术本身是新生事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应是先进的、富有生命力和富有创意的。然而,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学。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个追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探究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欲望,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如:学案导学、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等等。拿任务驱动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习任务,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让每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各学习小组上台讲解和演示。学生讲解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到的认识点,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经过这样的学习,激发了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兴趣,自然促进了相互之间配介与默契,也提高了知识搜集和整理能力。结果是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2、改变相应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要有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才会印象深刻,才能说是达到了学习效果和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其自身优势,适当改变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举例:在讲授键盘指法时,学生大都表现出小太专注或是心小在焉。因为这部分内容易讲,主要靠实践操作来巩固,但是真正实践操作起来却很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键盘指法和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笔者就大胆尝试利用一个DOS系统下训练键盘操作小游戏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键盘指法训练,在此相对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笔者觉得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设施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来感受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使之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3、强化课堂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课程,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一定要在机房中上课的原因。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好坏的最佳途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才能检验对于知识点是否真正的掌握。例如:笔者在授课时遇到一些相对简单或是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点往往采取集体观摩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如word中如何运用“查找”功能,笔者会选一位操作较好的学生利用广播软件当众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没有掌握的也可以通过这次演示来学习。但是接着笔者会顺势引出来讲解“替换”,这个功能一般学生用的不多,掌握情况也一般。通过讲解学生会了解实际上“查找”和“替换”很类似但功能大小一样,操作也不难掌握。课堂上笔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合理地节约一定的讲课时间,以更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清.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性[J]. 科技风. 2011(1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4
摘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21世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与众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对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课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目前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多数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说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认识上的“缺位”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仅是教学辅助课程,还不是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使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花瓶”。
2、评价方法上的“越位”
所谓越位,就是在评价中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是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二是简单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入是学习计算机
操作,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两种极端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评价功能上的“不到位”
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①、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②、重定量分数鉴定,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轻定性情感分析,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③、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为目标,从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这三方面出发,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一种动态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目标。
1、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认识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要相信只要我们找到因材施教的办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天才。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其次是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
③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单纯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教师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促进课程不断完善。
新课程标准下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是通过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其特点是:
①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
②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
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
④ 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要周期性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机制。
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评价中就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全程性原则。
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要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的过程的设计和规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据此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
2、学科性原则。
在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无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虑对概念掌握、原理理解等认知活动的评价方法,还要考虑如
何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技术设计、技术操作和技术优化,更要考虑如何评价综合任务体现出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等。
3、全面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以信息技术结果的正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一元评价模式,增加对信息技术操作速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创新程度等评价指标,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4、客观性原则。
评价要公正确切,实事求是,教师和学生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5、公开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三、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目的。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与考试有着本质上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以下评价方式,供参考。
1、作品评价: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
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等等。
2、答辩评价: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3、操作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文件夹评价: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5
海底总动员
课时
1课时
年级
五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习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它是以后学生学习其它应用软件的基础。本课是由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小画家采风记的第二课《神奇的海洋馆》进行改编设计。本课是基于学生对画图程序的启动方法,窗口的组成,一些简单操作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多彩的信息世界》和第二单元《打开信息之窗》之后,大家对信息课的学习略感乏味,第三单元《小画家采风记》正是调动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良好开端,小学生对学习绘画有极高的兴趣,本课主要采用课件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新接触信息课的五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情况,对于电脑操作使用有很大的差异。在学习形式上, 多采用同桌互帮,小组交流,以优带差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用颜色填充”、“取色”工具为封闭图形填充颜色。
2、通过为图形填色增加美术色彩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观赏、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画家演示操作,感受画图软件的绘画功能,在体验采集信息的同时学会处理信息。
3、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4、分层次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大家积极投入学习,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欣赏海底世界相关作品的同时,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2、在为图形填色的过程中,感受色彩装扮生活的美好,懂得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努力去装扮去创造的生活价值观。
3、在学习过程中对待遇到的困难能以踏实、认真、耐心、乐观的科学态度去寻找解决途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恰当、灵活运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完成探究任务。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全课由课件中的小画家带领大家进行自主学习,激趣导入、任务驱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环境。通过观察小画家的绘画作品,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其它绘图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布置任务完成练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新知,练习形式多样,既照顾全体学生又突出个性的发展,同时练习中预设问题,给学生以探究、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2、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件:PPT课件
习题素材:任务一(单一图形)、任务二(单一图形)、任务三(场景图形)
七、教学过程(可以用嵌套表格呈现具体内容)
(一)课前准备部分
将信息技术教室的学生机全部联网,准备好需要演示操作的课件、素材。
(二)新课导入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个学生们喜欢的《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当他们看到这些生动的影像时会很快融入到这个情境中,此时提出问题:你们愿意描绘你们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吗?
随着动画片的播放,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的热情以及绘画的兴趣被激发。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观察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喜好程度。
1分钟
(三)师生互动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课件演示 学习新课
展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海底世界的图片作品,然后出示白描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的这些图片都是苍白无色的,我请大家一起为这些图片添加颜色好吗?我们一起创造心目中美丽的海洋世界。”
通过欣赏图片,学生对颜色搭配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很自然地、愉快地投入到本课学习中。
观察学生是否被带入本课学习中
1分钟
课件演示学习新课(或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观看小画家为图形填色,看看在工具箱选用了哪些工具,怎样在颜料盒中选取颜色进行填充的。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活动,学会操作使用。
考查学生观察理解模仿的学习能力
6分钟
专项练习巩固所学
任务一:用“颜色填充”工具着色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派给每组学习任务为图形填色,图形表面看似完全一样,实际有细小的未封闭部分。预设问题在于填充是针对封闭图形。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的组成功,有的组遇到问题。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及通过组内交流和与其它组进行对比探讨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处理解决。
考查学生对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小组的合作探究以及与其它组之间能够对比观察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5分钟
任务二:用“取色”工具着色练习。教师出示一张两条完全一样的小鱼图,一条小鱼有颜色很漂亮,另一条没有颜色的小鱼很不开心,它也想穿上漂亮的衣服,谁能把这条小鱼也给它穿上和第一条小鱼有同一种颜色的外衣呢?预设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适合运用取色工具。
教师归纳总结,首先提问学生刚才联系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让遇到问题的同学上台亲自演示,然后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教师整合答案。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的答案。
考察学生在刚才的练习中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
任务三:小组合作交流。为素材文件夹中“海底世界.bmp”上色,将其中的海水、鱼儿、水草和珊瑚等填充你喜欢的颜色。保存文件,上传至教师机。
大家积极投入,同组交流学习制作,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保存作品。
观察学生态度和对问题的思考。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
10分钟
(四)课堂总结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 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展示成果 取长补短
展示小组作品
学生自我展示作品,说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正确评价他人作品。
考察学生的评价态度是否积极参与。
5分钟
教学总结
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能够参与
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部分
用时
小组合作完成书后习题。
1、小组讨论图片中的海洋生物名称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你准备为这些图片填上什么颜色。
2、学生自已阅读书上51页信息加油站(色彩的搭配)。
3、保存文件。2分
八、关键环节提炼
(1)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小画家带领大家观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欣赏小画家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2)在学习过程中,小画家为大家讲解填充工具的使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接受新知。
(3)多层次的操作练习,考查了学生对遇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再通过小组活动展开交流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学习、巩固新知。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由动画人物小画家带领学生从欣赏动画开始,感知信息的获取来自于生活,体验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会信息无所不在,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生活改善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好。
本课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模仿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解决问题。由动画人物小画家带领大家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让每一名学生尝到了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任务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充分感受与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姓名
付丽菲
电子信箱
583870093@qq.com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宁河县俵口中心小学
区县 宁河县
邮编
301500
教案名称
海底总动员
手机
***
适用教材
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
年级
五年级
课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6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 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要上什么?
一方面,从发展历程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另一方面,从学界定义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即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
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三、信息技术课将为学生传授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 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沉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拟式学习方法,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四、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具体来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围绕学生中心,合理组织学习。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要突出以用促学,实现学以致用。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治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假如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非凡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靠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非凡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
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新形势下,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各个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多的要求, 除了要具备获取、解决信息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信息素养的基础培养, 就是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汲取。因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严格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个环节, 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定义来看,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相关信息获取、表达、加工、评价与管理所用的各种操作程序的代称,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系统安装与应用软件中, 技术渠道是它的本质。信息素养则是人类加工、获取、管理、交流与呈现的各种能力, 同时也是对各种信息活动与信息结果、方法与过程的评价, 以及思想沟通、观点发表、合作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它是本质是能力。
从上述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信息素养则更注重理解、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处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则是通过该技术改善能力。从辩证关系来看: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就是毛与皮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也就难以做到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同时, 皮上没有毛覆盖, 一旦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相脱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将难以胜任时代要求。
二、提高信息素养的意义
1. 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
信息技术作为直接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读、写、说、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是,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素养, 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身修养。因此, 在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能一味要求成绩, 不是为了成绩而练习做题, 还要在各种评价与实践中传递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 帮助学生施展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2. 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与生产中, 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生活中, 而信息技术则为更好地应用信息给予了很好的保障。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代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不仅会对经济效率与结构构成影响, 对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也会构成很大影响。事实上, 信息技术作为双刃剑, 它对社会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这要求人类趋利弃弊, 让信息技术为生活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有助于规范行为, 推动社会发展, 让其成为适合大众发展的公民。
三、在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1. 强化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普及技术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教学要求, 让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好技能与知识,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与表现形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性认知;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表现的情况, 提高学习热情与意识, 从和他人的合作中, 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并且养成健康的计算机应用习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 必须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部署, 根据主体要求与地位, 完善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2. 编制恰当的教学框架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多以信息知识为主, 和生活没有太大联系。而这对小学生来讲, 则是乏味、枯燥的, 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提到的图片整理、互联网引擎与聊天工具, 由于任务重、内容相对较多, 所以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存在很大冲突, 很难保障学习成果。对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部署中, 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经验, 从情感与生活需求着手, 做好实践能力培养,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过程中, 理论与知识传输也有很大作用。为确保教学成果与效率, 必须结合教学重难点,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能与知识。
3. 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科类, 外加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 所以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要求与发展, 这就影响了教学实用性与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 不仅要不断优化、整合教学, 让教学部署更加合理, 还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这期间, 有效的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首先, 整合配套光盘与素材, 优化教学组织与活动, 提高作业设计的高效性,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科学应用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互联网有着很好的储存作用, 它有多种资源, 所以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整合教学要求, 自互联网中收集文字、动画、视频与图片, 然后再利用图片、文字、动画与视频, 将其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结构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4. 优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搭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让其更贴近生活, 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热情, 更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时效性。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功能与地位, 根据已有的知识特征与学习过程, 生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然后, 再将生活情境变成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抽象信息技术的理论内化成知识链条, 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固化成自身的信息实践技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相关问题, 这样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5. 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应用实践中处处潜移默化地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网络时代, 网络安全防范成为重中之重, 这其中就需要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道德的养成教育, 这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实践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教学策略, 深度整合课程部署与教材内容, 多钻研、多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 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 2015, (04) .
[2]吴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15, 14 (02) .
[3]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篇8
1. 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评价方法的开阔性。积极的教师期望和教学评价,学生欣赏式的自评和互评,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有效刺激。带着亲切、友善情感的积极评价可以激励孩子,可使他们乐于接受的指导和帮助。《新课标》提倡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评还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或点拨、启迪,并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民主的态度调控评价过程,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你的小拇指。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将网友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平台,他们将会给你一份惊喜,一份收获。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重要的品格和交际的本领,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点评要得法,巧妙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4.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我们将评价方式定位于基本概念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测试、作品创作能力的测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对“认知理论+实践操作”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认知理论的评价吸取其它常规教学的方法,采取量化评分的方式。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对策
1. 师生多元评价。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在进行评价时对于学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评价、学习后填写学习反馈表、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教师听课评课研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2.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教师对每个小组给出不同的级别,例如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每个小组的评价阶段对应分数不一,叫做小组分。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自己的个人分加上小组分,生成自己的成绩。
3. 发展性评价。将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不是分等级、鉴定、奖惩,评价要面向未来的,而不是面向过去,要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档案袋、开放性作业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记载,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发展的目光去评价学生。
4. 全面性评价。现在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现在的评价中除了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试卷性评价、操作技能的考试评价外,对于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与信息作品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协同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也要进行一定的评价。
5. 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对于有些评价不能直接用完全定量的试卷分数进行评价的要将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完全无法量化的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来起到一个反馈激励作用,在现在的教学中往往采用选做提高作业对一些好的学生在基础的量化作业上再进行一定的定性评价,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则通过教师的一种激励性的质化评价语句。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不能只用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而更多的使用档案袋评价、日记评价、作品评价等评价方法,使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变得同等重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9
单位: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震华小学 姓名: 谭伟贤 邮编:537132 联系电话:180078518 58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鉴于此,我个人在此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 发展需要 综合素质 教育在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各种制度上的教育改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展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会比任何教育哲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为显著。同时,现在教育呼吁新课程的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结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新课程
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成员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二、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重技术重教材、轻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所以由于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导致了教师一直在宣读教材、或者在强硬地灌输某种技术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孩子们身心健康面临“虚拟世界”的挑战,会更加期待入情入理、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坚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良的教学作风。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1、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上课时不用死啃书本知识,也可以
适当地让学生玩一下小游戏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教师讲课不用拘泥于教材,平时多些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案例,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上课、学习。
3、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竞争”者,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知识应该是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建构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与研究出来知识结果。鼓励探究性学习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度更牢固,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向更广的方向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1、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课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学。
3、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会合理地评
价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向更深的知识领域进军!
四、在教学评价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和避免以个人为中心主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进,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如下方法进行评价:
1、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 4
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以知识为重点,重在能力评价。要让学生提高知识的搜集和吸取的能力,其中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来学习。
3、通过能力评价,反馈学习情况。通过做一些的题目来进行检查,教师可对学生的潜能作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4、自主探究,检查认知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从中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质量,更可看他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了解收集学生探究的信息。
五、在教学中,应时刻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追问。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下一轮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那么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以上的教学反思程序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相信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慢慢地得到提高,紧紧跟我们信息发展的快速步伐。
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操作以及教学任务的达成度,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篇10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篇11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策略
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个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多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获取、解决信息的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基础培养,就是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汲取。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严格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个环节,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其他课程中,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素质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已经具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根据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对于信息技术的接收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的引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小学学生能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有所认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慢慢培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要学生可以从虚拟的互联网络中获得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明确自身承担的对于计算机进行维护,保证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能够实现以上内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二、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新要求
1.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教育团队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的核心,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把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入到课程中去,努力的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新形势下,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
2.灵活支配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基础常识课教育,而是技能课程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一种寻找信息的工具。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呈爆炸式扩展,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使用的基础应用教育,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支配信息、选择信息能力的培养。
3.自主获取信息、探究信息的精神信息技术
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是新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促进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三、提高信息素养的意义
1.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
信息技术作为直接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读、写、说、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身修养。因此,在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一味要求成绩,不是为了成绩而练习做题,还要在各种评价与实践中传递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施展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2.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与生产中,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生活中,而信息技术则为更好地应用信息给予了很好的保障。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代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会对经济效率与结构构成影响,对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也会构成很大影响。事实上,信息技术作为双刃剑,它对社会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这要求人类趋利弃弊,让信息技术为生活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在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化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普及技术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结合教学要求,让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好技能与知识,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与表现形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性认知;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表现的情况,提高学习热情与意识,从和他人的合作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并且养成健康的计算机应用习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必须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部署,根据主体要求与地位,完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2.编制恰当的教学框架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多以信息知识为主,和生活没有太大联系。而这对小学生来讲,则是乏味、枯燥的,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提到的图片整理、互联网引擎与聊天工具,由于任务重、内容相对较多,所以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存在很大冲突,很难保障学习成果。
对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部署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经验,从情感与生活需求着手,做好实践能力培养,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过程中,理论与知识传输也有很大作用。为确保教学成果与效率,必须结合教学重难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能与知识。
3.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科类,外加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所以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要求与发展,这就影响了教学实用性与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不仅要不断优化、整合教学,让教学部署更加合理,还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这期间,有效的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首先,整合配套光盘与素材,优化教学组织与活动,提高作业设计的高效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科学应用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互联网有着很好的储存作用,它有多种资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整合教学要求,自互联网中收集文字、动画、视频与图片,然后再利用图片、文字、动画与视频,将其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结构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4.优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搭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让其更贴近生活,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热情,更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时效性。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功能与地位,根据已有的知识特征与学习过程,生成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再将生活情境变成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抽象信息技术的理论内化成知识链条,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固化成自身的信息实践技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总之,信息素养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的体现。信息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教学资源的开发三个层面进行突破和创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国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5,(0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推荐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5-18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课程学习心得06-02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07-1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08-22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05-3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08-26
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体会08-30
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管理制度08-12
2008学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抽测分析报告10-20
山泉镇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总结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