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通用9篇)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篇1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20世纪初的语文教学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塾院转向社会,成为启迪民智、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把。积淀了一个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社会信息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大潮面前,正面临严峻考验,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而文本处理的全新理念、多媒体教育和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都对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基底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出了挑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已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催生了一些成果。本文拟从人机交互与拼音汉字教学、CAI课件与课堂语文教学、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虚拟网络空间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要求以及语文教学应有的策略。
一、人机交互与拼音汉字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拼音汉字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基础就是:人机交互。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除了人际交往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交往空间,那就是人机交互。除了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外,还有对计算机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处理。因此,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除了承载原有的任务以外,又承载了另一个重要功能,成为人机交互的接口,并进而成为网上交往的接口。这必然对拼音汉字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进行功能上的扩展。
拼音教学,近50年来,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套路。但对它的作用的认识就比较多样化了。有的认为是“工具”,有的认为是“拐棍”。随着拼音输入法,如全拼、双拼、只能ABC、紫光拼音输 入法等的广泛应用,中文信息处理由字处理向词处理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拼音输入法的方便快捷、易学易用。拼音教学愈显重要。相应地,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设计拼音教学时,就很应该加入输入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拼音输入法打拼音节、熟悉音节,为识字打字做好准备,拓展汉语拼音学习的功能,增强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识字是语文教育永恒的话题,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民教育》1997年1~6期介绍了以“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族文识字”为代表的21种识字法,充分说明新形式下识字方法的多元化。近期,郭保华也在编著的“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中认为:“集中识字是学习汉字的最好方法。人教版六年制语文12册共有生字2540个,人教版五年制语文10册共有生字2500个。而《中华字经》收录国标一级字库3755个,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常用汉字3500个,最后综合为4000汉字撰成一篇韵文。普通儿童学习《中华字经》3~6个月即可掌握人生使用的全部汉字。《中华字经》以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伦、大道、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50个门类的基础知识。
与这种单纯将一种识字法奉为圭臬的做法相反,大多数小学教材一般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字理识字相结合的综合识字法,因为小学语文毕竟不只以识字为目的,还必须要同时培养熏陶学生的多种语文素养。总的说来,不管哪一种识字法都必须以“快速高效”为出发点,注重科学化和可类推性。
不过,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各种识字法多还没有直接解决电脑打字的问题,对接不明显。许嘉路先生强调:“现在,计算机已经开始进入小学课堂。计算机可以促进儿童语言文字能力的快速提高,而用计算机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儿童准确掌握汉字的读音和形体。现有的各种实验方案,几乎多没有把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考虑在内。无疑地,现在研究识字教学,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在识字过程中如何借助计算机,另一方面在设计教材和教学法时要把如何有利于儿童使用计算机统筹在内。不然,只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模式中设计和检验教学方法,看起来效果是很好的,而如果对计算机教学有所不利,对儿童的全面教育就可能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了。在一些实验中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苗头。”
可喜的是,早在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在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双脑识字法。崔峦老师认为,双脑识字法“改变了以往先学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做法,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打电脑结合起来,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这一识字法把学习语文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脑学习语文,利用电脑开发人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该识字法为基础编写的教材,循着学习双拼码,边学习文字输入边识常用汉字,在识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开始阅读文质兼美的短文、儿歌的顺序进行编排,把识汉字、学汉语、发展语言结合起来,达到„大量识字,提前阅读‟的目的。”
1994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启动。其目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该实验现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实验学校,势头有增无减,并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四结合识字”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
双脑识字和四结合识字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人机互动”背景下,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打字教学三者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层次,形成了较具操作性的识字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未来社会中,一个不会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人,一个不能与计算机交流的人,必然会在信息资源的解读支配上处于弱势,进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陷于被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来,人机交互背景下拼音汉字教学最佳模式的探索,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撇开很多地区电脑硬件的缺乏不说,学术界和教材编写都应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这种思考和探索。人机交互背景下拼音汉字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不能在音码、形码、音形码等“万码奔腾”的局面下迷失自己,迷失最佳模式的切入点,然后有效地融会到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去。总括起来看,人机互动条件下的拼音汉字教学,因为“打字”环节的介入,引起了“拼音—识字—打字—写字”四者之间的重新组合。今后的探索必须依此四者展开,对它们进行合理地配置,从根本上促进拼音汉字教学。
二、CAI课件与课堂语文教学
拼音汉字教学主要是解决人机交互的接口问题,而要使课堂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起来,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富有创意的语文教学课件,把单纯的视觉汉字感知变为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的组合,变单纯的视觉感知视听结合。利用CAI课件(ComputerAssistedInsructionCourseware)的形象性、直观性可可欣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交互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感知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范文教学,延展了文学的情感培养和文学鉴赏功能,通过选文敲开学生的情感互应,引起共鸣;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活动课程(语文活动)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CAI课件拓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时空,使那些抽象的、被时空阻隔的知识和内容色香味俱全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可以说,CAI课件利用音频、视频技术,采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很大程度上创设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生活”环境,拓宽了课堂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CAI课件对课堂语文教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2.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语文教材—教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处在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课件的课堂,增强了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3.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原来教师引导下的单向思维变为多向的发散思维。因为丰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4.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备课方式,增大了备课的内容和难度。由于语文CAI课件内容的多样性,学生提问的不确定性,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充电”、精心地准备、认真地引导、准确地作答,否则就难以承担起课堂调控的责任。
CAI课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很好地打破了时空限制,沟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桂林山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等写景游记类文章,学生们在聆听优美朗诵的同时,又可以亲眼目睹桂林水的清、山的奇、峰的险,藉文章而睹山水,因山水而知文趣,激情励志,妙不可言。学习《生物入侵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等科技类、说明性文章,学生们也可以从抽象的感知中解脱出来,亲眼看一看“生物入侵者”的入侵过程,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明了环保的重要。如果再有诸如“引进的水葫芦在中国南方水系中泛滥成灾”这一类内容的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关注现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新闻、时评类文章,课件更可以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评析、探讨,进而解读鉴赏,增强他们理性地审视评价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能力。凡此种种,无不启智激趣,造就一批具有新世纪品格、思维能力的人才。
CAI课件除了可以用于课堂语文教学打开课文教学的理想翅膀之外,还能用于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的组织过程、规则的制定、规范的操作,无不可以展示给学生。刘少华在《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小学语文活动课例谈》一文中就展示了多种活动课程的模式。利用CAI课件或现成的教育教学软件,可以在低年级开展“声母和韵母找朋友”、在中年级开展“词语开花”、在高年级开展“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做好活动准备。
正因为语文CAI课件的这些优越性,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它的研发。1997年,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开发了“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受到好评,许多软件公司也加入到语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中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擎“现代教育技术化”大旗的人,过多地强调了多媒体技术和CAI课件的优越性,却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重视不够。毫无疑问,CAI课件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趣,解难,增知,启发想象力,但是,里面的一些声音和图像也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CAI课件可以拓展课堂语文教学的时空,但不应该影响更不能取代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和掌握,不能舍弃掉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舍本逐末,哗众取宠。这就对CAI课件的设计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CAI课件就要遵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藉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优势,达到一种文质兼美相得益彰的融合,而不要流于形式、过多过滥。教师对课件的使用,也要有所取舍,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使原本有些封闭、死板、僵化的课堂语文教学插上“课件”的翅膀,切实促进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
刘国正先生一直强调语文与生活同在,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课外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今天来讨论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讨论信息处理、讨论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注入信息化的新理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内外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阅读教学除了原有的情感培养和文学鉴赏功能外,还必须有信息处理的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仅仅提到对查字典等技能的要求,根本没有提到对查阅方式的变化、各种新技术及图书馆的使用,更没有提到“信息”这个概念。十年之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代表着技术革命的主流和方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会议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学会学习》咨询文件中,明确将培养学生运用资讯科技能力列入培养学生九种共通能力之中,分阶段确立培养目标。
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新课标中仅“信息”一词就出现了14次,“资料”一词更是多次出现。《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5-6年级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开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在7-9年级“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指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现在的语文阅读某种意义上正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突出表现在:1.语文阅读的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除了原有的纸介质信息载体外,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电子书(e-book),网络资源(信息库、数据库、各种网站)均已成为学生的阅读载体。阅读形态千变万化,促使学生必须养成开放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社会高密度学习、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否则就会在将来的信息大潮中无所适从。2.阅读方式由单一的理解型转向探究型,字词典的功能渐渐被电子词典所取代,查字查词更为便捷,阅读密度和强度增大。产生较大影响。建构主义和网络环境下,与信息处理相辅相成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香港大学教育与课程学系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尝试的“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络鱼肚学习模式”;还有广东省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中小学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模式等等。
这些经验无不为整体应用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和参考。这些尝试说明,阅读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养成过程,必然会与信息处理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过程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双重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给予网上阅读模式更多的关注,并使其与传统的语文阅读形式结合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中部分已经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七年级上册在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列出了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三个网站。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列出了与传统戏剧相关的5个推荐网站。八年级上册则专列“怎样搜集资料”一节,并给出了两个搜索引擎。
四、虚拟网络空间与作文教学
如果说,拼音汉字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接口,CAI课件为课堂教学架起了穿越时空的桥梁,信息素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社会的门窗,那么,虚拟网络空间下的作文教学,则为学生撑起了抒发真情实感、评点社会万象、与人自由交往的空间。
以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流于空泛和程式化。教师命题时常常受生活空间的局限,不是“我的老师”,就是“一件难忘的事”,学生则受生活经验、知识面和信息量的局限,局限于一些固定的题目。师生之间难以找到感情共鸣的基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怎么能不词汇贫乏、感情空泛、风格单调呢?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不论是从文题选定、学生习作,还是从教师批改点评、师生沟通交流几个环节来看,都具有简洁、快速、目的性强的特点。因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找到与文题相关的众多资料,评判处理,有感而发,写出文质兼美事例丰盈的文章。同时师生也可以就时下的某种社会现象,共同评点讨论,确定写作内容,使学生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激发起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恰相契合:“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中学新教材的写作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指导学生写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适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并提出量化指标。”作文评改交流也会因网络的便利更具直观性、互动性,从造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师生均可以平等地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尽快提高。
此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交往空间,而这种交往又以书面表达方式为主要手段。发帖子、发E-mail、网上交流、远程教育等无不以写为主,尽管网络语言有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但这种自由的写作状态无疑地仍会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虚拟网络为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获得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当然在实践中也要注意教育技术、网络和计算机的负面影响,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切实塑造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信息素养,“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但在整合的初期,应以这四个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采取应有的策略,尽快建立起信息化社会中语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作者王世友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篇2
以人为本——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小学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使人文精神的旗帜能够飘扬在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航标。例如,在教授《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笔者深知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学生对齐会战斗知之甚少。因此,笔者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滚滚的硝烟、纷飞的弹片、战士们声声的催促声中,孩子们震惊了:一个医生,一个来自外国的医生,这是什么精神?在学生们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浏览了白求恩的生平简介。借助媒体很好地调动了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学定教——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教学中,笔者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采用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学、后而测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乡下人家》一课时,笔者将自主学习内容做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学课文,而后顺学而导。最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当堂检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预设生成——教学目标的完美整合
一是在引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以最佳情绪进入对课文的学习。笔者在教《荔枝》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的诗句缓慢映入,然后利用“教师寄语”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 CAI课件 虚拟网络空间
一、人机交互与拼音汉字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拼音汉字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基础就是:人机交互。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除了人际交往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交往空间,那就是人机交互。除了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外,还有对计算机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处理。因此,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除了承载原有的任务以外,又承载了另一个重要功能,成为人机交互的接口,并进而成为网上交往的接口。这必然对拼音汉字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进行功能上的扩展。
近50年来,拼音教学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套路。但对它的作用的认识就比较多样化了。有的认为是“工具”,有的认为是“拐棍”。随着拼音输入法,如全拼、双拼、智能ABC、紫光拼音输入法等的广泛应用,中文信息处理由字处理向词处理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拼音输入法的方便快捷、易学易用。拼音教学愈显重要。相应地,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设计拼音教学时,就很应该加入输入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拼音输入法打拼音节、熟悉音节,为识字打字做好准备,拓展汉语拼音学习的功能,增强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CAI课件与课堂语文教学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2.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语文教材——教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处在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课件的课堂,增强了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3.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原来教师引导下的单向思维变为多向的发散型思维。因为丰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
4.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备课方式,增大了备课的内容和难度。由于语文CAI课件内容的多样性,学生提问的不确定性,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充电”、精心地准备、认真地引导、准确地作答,否则就难以承担起课堂调控的责任。
三、信息处理与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
1.语文阅读的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除了原有的纸介质信息载体外,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电子书(e.book),网络资源(信息库、数据库、各种网站)均已成为学生的阅读载体。阅读形态千变万化,促使学生必须养成开放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社会高密度学习、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否则就会在将来的信息大潮中无所适从。
2.阅读方式由单一的理解型转向探究型,字词典的功能渐渐被电子词典所取代,查字查词更为便捷,阅读密度和强度增大。资料检索和查询一日千里。这些都会对阅读教学产生较大影响。建构主义和网络环境下,与信息处理相辅相成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香港大学教育与课程学系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尝试的“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络阅读学习模式”;还有广东省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中小学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模式等等。
四、虚拟网络空间与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不论是从文题选定、学生习作,还是从教师批改点评、师生沟通交流几个环节来看,都具有简洁、快速、目的性强的特点。因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找到与文题相关的众多资料,评判处理,有感而发,写出文质兼美事例丰盈的文章。同时师生也可以就时下的某种社会现象,共同评点讨论,确定写作内容,使学生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激发起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恰相契合:“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中学新教材的写作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指导学生写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简洁明了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适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并提出量化指标。”作文评改交流也会因网络的便利更具直观性、互动性,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师生均可以平等地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尽快提高。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但在整合的初期,应以这四个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采取应有的策略,尽快建立起信息化社会中语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郭保华.中华字经[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篇4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更新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学科。在当今信息平台不断创新和改革中,课堂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高的敏锐度和其他相关综合能力。在江苏省,由于受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践,为考而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钻研与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信息时代,无论学生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将终身使用信息技术。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掌握数字化生存本领至关重要。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高效学习?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必须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目前,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多,在模式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
一、国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乔伊斯(Bruce Joyce)和威尔(Marsh Aweil)等人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都柏林三一学院David Little教授所撰写的《自主性学习:定义与问题》(Learners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是自主性学习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在他之前,许多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指的是独立于传统课堂的“独立”学习,但是David Little教授提出,“合作”和“互动”才是培养自主学习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者们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强调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有效性。著名的“发现学习”理论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为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国内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世纪60年代北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上海顾泠沅的“尝试回授”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江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魏书生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北大附中张思明“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及后来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都属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笔者对相关文章进行研读梳理后发现,总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中信息技术学案设计与编制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涉及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如山东师范大学李继红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学案编制研究》、河北大学吕秀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等。研究多数涉及学案设计与编制的理论依据、原则、构成要素等。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也有不少研究提及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做法也不尽相同,但理论大体相似。
2.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这一类的文章比较多,笔者从文章研读中发现,这些文章主要是从学案导学的理论、应用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及作用。如,山东师范大学秦雪丽的硕士论文的《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其中,湖南师范大学易李平的硕士论文《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学案导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吴永军教授在《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导学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并未体现真正的自主课堂;三是导学案本身的研制以及呈现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都值得借鉴和注意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篇5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实验小学
孙洪美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引入时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多媒体情景优势,它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影视等多种视频信息与音乐、解说、拟音等多种音频信息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还原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次是具有多媒体信息同步呈现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口述等感官同时开展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于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有力武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机地结合,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变为生动、形象的贴近小学生活的直观语言,将大大改变现有数学课堂呆板、单调的课堂结构,教师教起来有激情,学生学起来有动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启发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一个虚拟的场景:六只小动物在动物乐园举行骑车比赛,这些车的轮子有的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形状的。随着发令枪一响,屏幕上出现各种车开动的动画,很多车子上下颠簸,车上的小动物苦不堪言、丑态百出,只有坐在圆轮车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稳舒服极了。这时画面嘎然而止,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能夺得第一名呢?”学生在开心、诙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在笑声中他们不禁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轮的车子跑得既快又平稳,而其它的车子却不能呢?这样就揭开了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利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例: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例:“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首先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通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就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运用多媒体演示可以很快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第三个条件、绘制线段图,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课堂教学时间显得很充裕,不但可以较快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对教材适当补充变式练习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既加大了练习密度,又变换了练习形式,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集中组合,沟通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轻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例:在五年级《可能性》中,在练习时老师先用媒体补充生活例证,请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小学生在马路上踢球,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大力士韩智磊和徐豪迪拔河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可能性这种一种不确定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转化,可以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使数学规律形象地显现出来,从而缩短认识过程,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时代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 1 ]
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 ] 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 ] 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M].培训教材,2002.作者简介: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6
贺兰一小
杨冬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在课堂教学伊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教学前,我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小镇的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太美了!”“美得让我陶醉了。”……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乡的晨景烙印,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中“持趣”
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较强,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快乐地学习。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未见过的海底下面嬉戏着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无生气的教材内容变成了立体的、可感的鲜活画面,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有负担、产生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乐而学之”,课堂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课外“延趣”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深化对“改革开放带来中国大地巨大变化”这一主题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深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对比照片;有的学生收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数据资料……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 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小镇的早晨》一课后,学生被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亲自去游览一番。我见学生心神向往之,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做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苏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边聆听晏几道的《蝶恋花》、《胡捣练》等赞美江南的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2.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拼音教学,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入“拼音乐园”进行自主学习。屏幕上那美妙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不自觉地跟读、模仿,兴致勃勃地为生字编儿歌、扩词,在实践中扩大了他们的识字量,培养了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佳作连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而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语文教材的品读首先是感性而较表面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跟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有二:
一是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对于没有见过草原的学生来说,《草原》一课所描绘的情景离他们太远太远了,他们无法在头脑里形成相关画面,无法激发美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 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播放一段草原风景录像片,将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动态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句一下子变得形象可感起来,学生深深地为大自然的美丽所折服。可见,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更加真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有声的语言,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语文课上适当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乐曲,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调动其感觉、知觉,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悟出文中所描绘的那种随乐曲起伏而产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让学生闭目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随着音符的流动,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很快地便进入文章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
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时,我配以音乐播放了一些穿着蒙汉两族服装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泪深情交谈的画面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沉浸在画面当中。见此情景,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你能把这幅情景说得比作者还要好吗?”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 篇7
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只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理论和技能, 没有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技能和思想解决问题。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 要不断提高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不仅能掌握大量的知识, 还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处于时代的前列, 能在课改中取得显著的成绩, 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 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 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 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团结合作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 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在很长时间中对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产生了影响。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 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取得好成绩。而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这种思想需要发生转变, 要把学生从被动地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主动地去吸收知识。在学生的主观作用下, 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新课改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再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威严来强制学生学习, 而是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新型教学环境, 构建新教学模式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交流
兴趣能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时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之后, 学生才能主动向教师请教不懂的问题, 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地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 通过软件制作风、雨、雪的特效。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了, 学习起来才能很好地提高效率。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更清楚。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共享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
(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起到的自主作用, 认为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用新课改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深入研究新课改的要求, 对教学设定的目标和内容与这些要求进行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包含内容广泛的学科, 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要学完这些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索, 从而得出结论。
(三)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高中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学科, 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很多理论知识, 还包含大量的操作技能。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技能操作的训练。要使掌握的理论知识理解地更深入, 需要与信息技术技能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 才能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所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要让学生对动手操作感兴趣, 就要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操作时, 还要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没有理论的引导, 就谈不上信息技术能力, 如果仅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而不进行实际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 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 不能学以致用。
(四) 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内容很多在中小学学生都有了接触, 如果还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 那么学生会不感兴趣。在教学上, 我采用了信息共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讨论, 把自己获得的信息分享出来,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通过不断地分享, 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宽, 对知识的见解理解的更透彻。在进行信息分享时, 学生为了使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更流畅、更完善, 还到网上去查询相关资料, 把查到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会主动地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 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高考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篇8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20余年,见证了我省的信息技术科目从无到有,从无任何评价到参与会考,再进入到高考,见证了本学科在我省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也促使了本学科教师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此次高考过后,我深深地反思,虽然我们在发展与进步,但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其他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借助高考的契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呢?这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2011年,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上,李冬梅老师作了题为《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的演讲,诠释了她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李冬梅老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30年,始终不求回报,抱着一颗奉献之心,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案例,研究教学,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后来我又看过这篇博文,我沉思,且试问自己: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也秉承过这样一些理念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否可从教学环节入手呢?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研究教材,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个任务
因面临5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本期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复习为主。所以,我依据教材,依据考纲,对每个知识点都布置几道作业,学生一开机,尤为感兴趣的是先看这节课的作业是什么,然后独自完成或合作完成。如,在复习《文本信息的加工》这节时,我布置以下作业:(1)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下载至自己的文件夹中;(2)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荷花或荷叶的图片并且将其下载;(3)将搜索到的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word中编辑与排版,字体、字号、字型及颜色不限,段落和行距不限。
这三个作业,从知识性来看,既让学生回顾了如何选择关键词,又复习了如何下载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同时,还巩固了文本信息加工的方法。从任务要求来看,对于如何编排文档,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来看,从搜索到下载到加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自主学习,又达到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
二、研究学生,个别辅导,集体讲解,提高每生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普通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于重点班的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所以,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会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安排好机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采用以强带弱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比较被动的学生,我则重点关注与个别辅导。在巡查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对于疑难问题,利用“电子教室”切屏集中讲解,力求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种的课堂教学内解决,不带问题、不带作业下课。
通过以上尝试,学生们更爱上信息技术课了,他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放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上来,他们的信息技术获取能力、加工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李冬梅老师说过:“不论早与晚,重要的是从现在就开始研究;不论水平高低,重要的是只要真愿意,你就能研究。一旦走上了研究之路,你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笔者坚信,通过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创新,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能大幅提高,从而带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M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我们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可以使人心胸坦然,见识丰富,视野开拓。
通过阅读,学生们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重塑了灵魂。通过阅读,学生们与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着他们的感受,见识着他们的见识,体验着他们经历的情感。可以说阅读能力就像是语文能力的左膀右臂,能够在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路途上披荆斩棘,促使学生快速地提升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会跟着作者的描述或喜或悲,喜作者之所喜,悲作者之所悲,学生会站在文中内容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话会怎么办,阅读内容中有些是学生经历过的,有些是学生还没有经历但是非常向往的,有些是学生感触很深的等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灵感一闪而现,也许片刻后就不复存在。因此阅读笔记就是记录学生阅读中的点滴感悟,就是学生阅读之路的见证。当时过境迁,学生看着以前的读书笔记,会想起当时的阅读情景,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2]
其次,是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不论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会习以为常,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十五分钟是阅读时间;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十分钟是阅读时间等等。在这样零碎化的时间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取得质的飞跃。
二、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群文阅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精读,忽视学生的略读,很少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其实群文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方位的阅读。例如《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特点和如何向上爬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仔细观察某一事物后的文章,如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还有其他课外书籍中相关的文章。通过这种群文阅读,促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
略读就类似于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去仔细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只是大概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也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比较饱满,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与自信心。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精读,通常就是指细致地研读,就是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就是深刻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中心主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学习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们发送一些电子书刊的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览。
其次,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跟全班同学分享他这一周读过什么文章,或者读过哪一本书,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等等。通过这种读书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再次,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记名的方式把他们家中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放到教室中固定的位置,然后其他学生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借阅,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推荐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08-01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07-25
信息技术背景10-12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06-0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9-2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5-18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07-17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05-14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