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通用11篇)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更加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2
一、优化导入, 调动激情,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 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 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 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而且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画图一课时, 我先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幻灯片, 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 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 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 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 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 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直到下课, 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 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不须面面俱到, 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 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 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 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 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 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灵活生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三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 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 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 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 反复练习,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素质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技能也更新得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我们要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教学环境、学习项目
没有任何心理需求学习只能是趣味索然,是被动学习,有了某种心理需求,学习才能变得趣味盎然,才是主动学习。做为教师应该注意到,如果课堂缺乏动人的情节,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无味。为此教师要适当地使教学内容含有情感因素,适当地采用各种手段增强趣味性,也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营造愉悦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早已不再神秘。可以讲讲大家感兴趣的最近发生的360安全卫士与瑞星软件的口水仗、360安全卫士与金山网盾的口水仗,网络安全公司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产品。每个人的电脑肯定都有感染过病毒和木马,每个人肯定都明白,如果不装这些东西,你的电脑就可能会感染上病毒和木马。因此再来说病毒的作用和危害,学生会感到很有意义?效果也会很好。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在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教师讲解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可能孩子从其他方面获取,比如说互联网,看电视,所以教师的话不再是“圣旨”。教师必须有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本领。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你都没有听说过,不知如何解答,相信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这些能力。在获取知识时,除了一些对传统工具(书籍)及现代化用具的娴熟使用外,还必须学会记忆思维,运用,探索的方法,所以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上,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只做基础性的操作,而对好点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让他们做一些有发挥余地的、有挑战性的操作。尽可能做到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完成分给他们的不同层次的题目操作。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要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能自觉进行学习,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在讲解如何使用Word软件一课中,有关学生如何完成“图文混排”操作时,若只是为了教而教,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讲述文字、图片的如何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假若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有关影视明星之类的资料,不用老师,学生也会主动的去尝试,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电子文档。
四、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课堂所用。多媒体手段被喻为 “教育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当中,我针对学生比较好动,比较活跃的特点,会选择性的利用好已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五、为学生创设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
学习成果展示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质是学生实践情况的即时反馈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再次升华。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改善学习的效果。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更加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艳.趣味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2] 李光吉.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浅析[J].考试周刊.2013(37).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4
陈磊孙埠高级中学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 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 ;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习、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5
合作学习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复合活动,教学方式要由单向型(老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被动接受者)向双向型(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多向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成员型(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更好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6
呼兰区杨林中学汪娟
我市新课改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并让学生结合小电影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了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或者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把学生分组(一般情况:5-6个学生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我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录像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如:笔者在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学生,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等等)。在辩论中,两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兴趣引导是课堂的开始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主题活动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兴趣引导是成功课堂的开始, 兴趣引导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以恰当的兴趣进行引导, 可以把学生更快更准地引导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二、主题任务探究是课堂的主线
有了主题任务, 一节课才有了轴心, 课堂教学才有了目标和主线。有了主题任务, 才能以主题任务的形式去驱动学习者围绕主题轴心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 全组教师都认真研究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章节内容以及每章节中的核心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等, 并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为一节具有鲜明主题而又相对独立的主题任务探究课, 并进一步明确每一个主题任务探究的知识目标和操作技能形成目标, 学习媒体, 参与内容与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及主题任务探究活动的最终成果体现等。
在主题任务探究学习活动中,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饱满的学习激情参与到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当中。例如, 在Flash动画制作入门时, 我以“蝴蝶在花草地中飞来飞去”的动画制作为主题任务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学习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等方式, 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自主进行学习。
三、先学后教是课堂的原则
“先学后教”是全国名校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成功教学理念, 是让学生个体充分、自主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过程当中的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是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先学后教”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今年学年度开始, 笔者根据主题任务探究课的各项要求, 首先制订出每节探究课的主题任务提纲, 在每一节探究课兴趣引导后, 出示提纲要求, 让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有序的、有指导的“先学”过程;然后, 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体现, 如作业、课堂测试或其他作品等, 进行有效的评价或讲评, 理顺学生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操作基本要领。每学期都有3到6节主题任务探究课成为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实验的成功典范。
四、协作互帮是课堂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中广泛开展“协作互帮”的协作学习, 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更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在广泛的协作互帮的学习过程中, 每位成员都相对平等地参与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帮的精神, 对学生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协作互帮”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两个层次的含义。
1. 以4~6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模式。
教师则根据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地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当中, 各成员之间应给予相应的分工与协调, 充分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小团体的学习快乐, 更体验到个体参与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特色与不容忽视的作用。
2. 以教师为指导, 以一个学习优秀者帮一个学习后进者的协作学习为学习方式。
这种“一帮一”的协作学习方式, 特别适合以先学后教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教学当中。教师作为一节课的主导者,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以及学习媒介因素后, 给出主题任务探究的提纲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要求, 以“一帮一”的协作学习组织方式进行自主先学, 并及时体现学习过程, 讨论或书面演绎思维过程等, 然后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归纳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五、当堂训练是课堂的基本要求
根据主题任务探究的基本要求, 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个体自主地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所以借助网络平台或在实际班级课堂中, 以协作互帮的形式, 以占一节课50%以上的时间幅度, 安排学生进行围绕主题任务探究所展开的学习训练, 已经成为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了训练过程, 就有成果体现, 我们把每一次的操作成果, 或作品、或电子文档、或操作步骤动画, 通过网络平台都及时提交,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与评价, 以便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当堂训练的过程体验中。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蕴涵着巨大能量, 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也带来了可续利用的终身资源, 将促进师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的教育也“不该只是颈部以上的教育”, 当“技术融于教育, 科学融于方法”之时, 相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 让我们为之努力践行!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积极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88-02
一、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当代的国内外教育背景。首先,在国际上,由于时代的新发展,各国十分注重对教育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改革,并且对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世界各国不断设立多种“读书日”,在各个地方广泛设立多种免费图书馆来供人们在闲暇时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增长阅历。在进行阅读教学课程的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高要求,同时积极鼓励在课下进行阅读。其次,在国内,教学的语文阅读改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它只注重在课堂上阅读,而在课下阅读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同时还有教学方式等等多方面的局限,使小学语文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变革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在新理念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适,而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改革,背后的原因也是层出不穷的。传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理念在新课改下,已经是举步维艰了。本章节将要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改革原因作出一些简单的探究。下面主要讨论有关改革原因的三个方面。
2.1 语文阅读本身的弊端
首先,由于语文阅读本身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在语文阅读内容上。在小学的语文阅读内容上,往往有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内容还是比较陈旧,在思想观念上有的不能满足当代发展的要求,这种教材还会对学生的信息资源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及时的补充阅读内容,在课下也没有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其次,在语文阅读方式上,往往还是按照传统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并不能进行适当地提问和质疑。语文阅读本身的局限性已经使阅读模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2 新课改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改本身对阅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使传统的阅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首先,在阅读目标上,《语文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目标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目标,它提出了“全面”、“综合”等字眼,这说明在目标上,除了提高阅读本身的能力外,还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学科交叉学习。”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将其他方面知识结合,而不是单一的阅读。
2.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最后一个原因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幼年时期,他们对于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感兴趣,对于一些枯燥的内容明显会丧失兴趣。在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未成熟,在行为上他们会表现出一些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安静地坐下来来进行阅读,这显然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改革,使小学语文的阅读真正为小学生们所欢迎,真正地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培养兴趣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课改,是小学语文阅读的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在这个章节将要讨论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将要做出何种调整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3.1 丰富内容,增强阅读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学校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新的教材。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陈旧的内容虽然有一定学习价值,但是与当代的价值观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因此,学校在教材的选定上,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尽量选择一些时代较近的教材,这样教材在本身上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学习起来更有趣味性。第二,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在课堂教学生阅读中,应该紧紧围绕着教材,因为教材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它是由专家编制而成,是应该学习的蓝本。但是,围绕着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就是权威,教师还应该在教材之外,进行适当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知识的补充,选取一些启发性的材料来扩展学生的视野。
3.2 创设情境,注重熏陶感染
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是教学,这有助于构造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有助于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第一,首先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坦率以及活跃的课堂氛围,这还是进行情境教学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感到轻松、愉悦、乐观、积极,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打破以往的教师的唯我独尊的观念,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二,创设的情境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不成熟,他们的思考能力还有限,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不可设立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境,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指导思想。
3.3 指导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在一些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仅仅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而并没有对于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教授。通常,他们认为小学生太小,没法接受方法上的指导,其实并不然。俗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那么在课下阅读可能会很吃力或者是完全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逐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培养。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明白通过这篇文章想让学生学习到什么,是想获得详细信息还是主要信息,是整体信息还是局部信息。因此,这就是有关阅读的策略的问题。通读,细读以及复读是我们常常在阅读中采用的策略。当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要求在文本中找到固定搭配,这就要求我们采用通读这个策略,只需要大致浏览文本,找出我们想要的信息即可,而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
3.4 培养兴趣,发挥主体意识
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一个学生从心里接受阅读时,他才可能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而不是被家长以及教师威逼利诱地进行阅读。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有效性得到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语文阅读兴趣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首先,可以利用教师期望效应。语文老师,对学生要产生积极的期望,不能从心里就认为学生不爱语文阅读或是他们根本不会语文阅读。要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有很多的期望。第二,要多运用学生已有的兴趣来促进语文阅读兴趣的发展。比如,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那么老师可以进行一定量体育知识方面的阅读,这样可以借助于学生对已有的动机或者是兴趣进行迁移,而发展到语文阅读方面的兴趣。最后,要多鼓励课外活动,发展语文阅读兴趣。
3.5鼓励质疑,发展创新能力
质疑能力的发展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盲从,才会有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老师会发现,学生有的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对于一些变通问题常常表现的手足无措,或者是对于一些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问激疑,使学生的茅塞顿开,思想活跃起来。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教师的问题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一激活,那么学生就会提出很多的问题,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学生会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并使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其次,教师应该有耐心,在鼓励质疑的时候,给与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单独思考,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结论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我们应该积极把握和研究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结合语文阅读本身的特点以及课改的要求来进行前面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永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改(小学).2015(05).
[2]赵国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01).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 篇9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通过国培进一步学习,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将教学实践中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理念浅谈如下: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动反应,等等。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读新课标,其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始终坚持民主、科学、开放的原则;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坚持体现课程内容引人入胜之处和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如何才能使我们设计的教案成为优秀教案,“教学导入”在引导学生进入优秀课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1 新课改的背景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一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如何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1.1 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改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课堂形式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而一个出色的教学导入就是一个优秀教案的组成部分。2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导言技巧
所谓课堂教学导言,就是每一课的导入语,又叫开场白,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点,是引领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步,有如一年之春,一天之晨。起步走的好,整节课才能轻松自如。技巧性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时间上一般为3分钟左右,长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角色的转换,进入课堂情景;也有助于教师破除“自我中心”的观念,促进自己在探究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成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带队者。一段好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言有何标准?一般说来有三个:首先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新颖有趣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次,是切合本学科、本课堂的实际。离奇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知识点过度超前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知识点过度迟后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感觉到是陈词滥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语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所有这些,不仅不会收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起破坏作用。第三是要有实效。任何一种好的形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理论上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词语哗众取宠,声色上的层峦叠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2.1 导课方法
课的导入有许多方法,主要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来决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2.1.1 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新课学习的导向作用。
在讲授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这一节课时:
师:“节日里燃放烟花鞭炮时,在点燃引线后,往往可以看到爆炸的声和光,这里就有化学反应、热能与光能等的转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
生:“对,对!”
师:“当时我也很诧异。好,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了。”
下课后,很多学生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此作出论证,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2.1.2无声的语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精心制作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从配音到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这个“助手”,也强化了课堂的主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域板”、“Flash”、实物投影仪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初中教材上的定义来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氧的情况,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进而发现相关问题、分析“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导入新课。
2.1.3 实验“迹象”创设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问题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克服困难意志力的培养和新学知识的掌握。
在讲授浓硫酸的性质这节课时:
师:“你们能不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
生:“不能。”
师:“不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由此基础上产生的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2.1.4分组实验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分组实验,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和配合,协调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生生互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因“生”制宜,从而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碱金属第二节课《钠的化合物性质》时,让学生分别进行过氧化钠、碳酸盐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找出存在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向,按照问题思考的具体步骤以及问题演化的方向,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开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象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这就是课前导入的魅力所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教师除了平日的积累,还应在积累中不断地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3 教学反思
新课改理念下,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良好的开端非常的关键,因此,以有一个新颖有趣的导课开始一节课很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争取每一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3] 钟启泉,《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变“灌输式”为“体验式”
阅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的意义,发现疑难问题,从而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疑点的点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教材的有关内容,并理解、掌握,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自己的真正体验和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教师强调它的重要变为学生自身感受到它的重要。比如学习《百分数》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去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百分数,联想一些世界问题。如醋酸含量不等的醋哪个更酸,酒精含量不同的酒,哪个更容易醉等,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求学生学”为“吸引学生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对其进行认知和探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适当穿插一些学生熟悉的小故事或游戏,营造一种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个小故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到半路,口渴难忍,就让孙悟空前去找水,水没找到,却找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分成4份,每人吃1/4。”猪八戒说:“那可不行,我都渴死了,最少也得吃1/5。”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大家为什么笑八戒,要想知道,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看1/4和1/5哪个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知状态,从而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
三、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变“老师领着走”为“跟着学生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思考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新知,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小学生有好奇的本能,喜欢思考,正是这样,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多设置悬念,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分数,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有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真分数、假分数等。这时,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再确定教学的重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自然而然地,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心准备、分层指导,变学生“害怕提问”为“乐于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对象和提问方式,要多表扬多鼓励,减轻学生对提问的心理压力。提问时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了应用题的多种解法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这道应用题:工人刘师傅改进了工具的制作工序,缩短了制造某种零件的制作时间,过去制造一个零件用20分钟,现在只用8分钟,过去每天能制造22个零件,现在每天能制造多少个?(过去和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同)提问时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先回答,用一种方法解题即可,成绩中等要用两种方法解答,成绩好的同学要用三种方法解答。这样使不同成绩的同学都受到了锻炼,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05-25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05-30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新课改理念07-06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07-31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07-23
新课改新理念新作业08-16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05-17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