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期课改理念(共8篇)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 篇1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的学习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基本情况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作为上海市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育人工程,于1988年4月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历时十年,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起进入了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9年发布了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众多专家参与撰写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之后通过招标方式分期分批确定学科教材的主持单位与主编以及出版单位。
二期课改的“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说,上海已进入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整体试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
另外,方案还提出,课程实施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增大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选择权限。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教学计划不再统一颁布,而是由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这比原先学校仅具有实施功能迈进了一大步。
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期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将为中高考改革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证
1998年上海启动中小学二期课改,按照"上下互动、分批推出、滚动实验、逐年推仅的策略,1999年上海推出了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改革行动纲要,2002年编制了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等系列的征求意见稿,每年推出一批新教材,目前已经完成编写总量的75%,分别在179所中小学幼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实验。经过几年的试点,全面推广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标准的条件已成熟。
为了确保二期课改实验成功,上海将加大师资培训,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制订课程教材改革全员培训实施方案计划,指导、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开展以区县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二期课改和课堂教学的督导评价试点
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的,是对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二期课改的框架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二个改革目标1.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三个改革重点
1.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3.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四)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五)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
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六)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二期课改操作层面要求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对15岁学生的测试。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2.当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改变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不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1)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2)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
(2)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
(4)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5.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6.研究(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研究(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研究(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
1.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
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
2.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课程评价的运用
1.评价的诠释
评价是对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泰勒)
评价是对某一对象(方案、设计或者内容)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制定与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信息与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课程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生生、师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标准分,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按评价功能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从评价参与主体来分,有来自内部的自我评价和来自外部的他人评价。(4)按评价的方法分,有量性、质性评价。
评价的具体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3.评价准则(1)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以总的学力的培养目标作基准,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取代原来的只重知识和智育的评价模式。
(2)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
改变单一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
(3)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遵循评价的增值性原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
考试数量的控制:原则上一学期进行一次,或者在该学科修习完成后进行一次。对考试标准的控制:以学生共同的学习基准和要求作为命题时掌握难度的标准,但可从课程结构特点出发,使试题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4.评价形式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指随堂的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阶段性、单元性考查等。日常性、阶段性考核要控制好频度、难度和采用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功能,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学段终结性评价: 指全市或区县范围内的有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测试(如会考),一般局限在基础型课程的学科内。在经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认可后,也可由学校自行组织进行。
等级考试: 一般指学科性或综合性能力的考核,为特长的客观认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原则上由市级考试部门、教研部门等组织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常设性评价机构组织实施。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都属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范畴,这是对单纯教师评价中存在的误差或片面性进行补充或修正所需要的,是建立新的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一般采用定性(评语)评价的形式。
基础性课程应把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拓展型课程移用学分制管理的方法。
(五)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由教师、学生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其运用总是处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受其影响的。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应该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总之,教师要学习和领会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在教学操作层面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慧的开拓者,心灵的陶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理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那么,在上海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必然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必然会摸索乃至形成新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新世纪的中小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理念超前、新颖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在培养要求上,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二期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足见其深刻把握了时代精神。上海在一期课改中还提出了由态度、技能、知识联为一体的基础学力观念,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观念。在启动进入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时,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学力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在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了整个学力体系的教育学模型问题。这一新的学力观本身就是权富创新性的。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 篇2
一、敬业乐教, 唤起兴趣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 (诸如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 支配其教学行为, 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 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影响, 并在行动上作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 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 教师教学热情高、方法妙→学生学习就主动、学习成绩提高快→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 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 学生对某位老师敬佩和喜欢, 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 敢于开口说英语, 这对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很大作用。实践证明, 一个英语教师只有具备敬业乐教、严谨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的情操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才有可能做到教中有乐, 这是英语学习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这种“乐教”是师生同乐, 是通过教师“教学内容引人入胜、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独到新颖”的引导之乐。在“乐教”中, 教师要通过愉快乐观的心境、因材施教的教法、抑扬顿挫的语调、肯定赞许的目光, 倾其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用满腔的热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动口、动手、动脑、动耳, 勇于创新, 并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 会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情趣, 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创设语言情境的特点是言、行、情融为一体, 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
1. 以“趣”入景
利用趣味、生动的社会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询问方向的对话时, 学生看着图去找地方, 经常会弄错。我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张地图, 桌子之间拉开一些路, 某些桌子上放上几个地名的牌子, 教师先教学生怎么走, 然后学生指挥他的partner在教室里走……这样他们更容易掌握, 也很有趣味。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
2. 以“情”入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能够引起学生探索情趣的事物比比皆是。传统语法教学是讲解式,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语法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教学。例如祈使句的教学, 教师可以指挥学生做或不要做一些动作。如Stand up.Op e nyoumouth.Goout.Don’ts le e p/p la y/e a t.Don’tlooka tme.然后学生指挥学生或学生指挥教师做动作, 教师稍加讲解, 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祈使句。
3. 以“实”入景
利用直观教具、图片、简笔画, 有助于把所要教的单词、短语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先入为主, 形成英语思维。对活泼好动的中学生, 具体形象的内容较易接受, 但注意时间较短。比如讲到What’s this?Wha t a re the s e?时, 可把小刀放于桌上, 问学生:What’s this?自己答:It’s a knife.通过不断变更物体,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句型。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临其境, 实地考察, 利用实践或实物展示等手段, 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或根据对话内容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语境, 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 以“新”入景
将学生在作业、练习、讨论、质疑和复习提问中发现的新问题, 以及当代科技前沿中的新产品、新应用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现代化的技术把相关内容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 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 有声有色, 直观实效,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有效吸引学生。比如在教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 rrive d?时, 就可把课文制作成动画片, 让学生在看着有趣的动画片时听教师娓娓道来:“long long ago, the was a lion and a mous e……”这样学生在情境中变静为动, 由抽象到具体,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因为语言是客观情境的反映, 情境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知识能化难为易;在情境中讲解语言知识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情境中进行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把教学变为灵活多样富于兴趣的活动, 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方式 篇3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内心地“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实现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一般四人一个小组,定好小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中同学轮流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互相竞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遇到难题时,首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定理、法则的发现,例题的学习和拓展,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等。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围绕目标互动。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或在情境中导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看课本,尝试练习,质疑释疑,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等环节,真正掌握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3.加强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课堂气氛,设计优质的教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验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利用、挖掘、补充教材,优化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出更多勇于开拓创新的国际型新人才。
新课改理念学习材料1 篇4
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2.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 3.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4.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5.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个别化教学
6.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中谈到“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讲,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①深刻、②独到、③广博、④启发、⑤机智、⑥绝招。
7.余文森教授的一篇文章《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什么样》中指出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具备以下几个特性:①生活性、②形象性、③学科性、④问题性、⑤情感性。
8.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0.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
1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
略是什么?
答: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问答简述题
11.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答:(1)①、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②、教学内容要正确
③、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④、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⑤、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2)①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②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③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④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15、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
点?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是什么?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答: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课改理论
117、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答: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
些变化?
答: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
24、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促进创造(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5、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并能联系上述要点阐述。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19、、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适。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25、什么是合作学习?
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交往场境,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相互悦纳、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
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答: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 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26、什么是探究学习?
2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27、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2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2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
什么?
答: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2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3、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
点是什么?
答:(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34、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30、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
化?
答: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3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31、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
什么?
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2、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7、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哪些?举出两个。
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的特征:
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目标。
2、积极互助。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3、分工合作。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强调个人责任感,各自的义务,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
4、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和交流。
5、奖励体系。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合作学习的意义:
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陪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须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4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5: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38、如何判断教改课与传统课?(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
(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
(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
(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
39、“四让”教学法 :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
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
★40、简答树立现代五大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发展,转变“重教轻育”的教育观,切实解决真心实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
2、树立“德育核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重才轻德”人才观,切实解决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3、树立“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转变“重分轻能”质量观,切实解决以文化考试成绩单一评价学生及歧视所谓“差生”的问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转变“重鱼轻渔”教学观,切实理解学校教育与学习的关系问题
5、树立“重在创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转为“重知轻行”目标观,切实解决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二期课改心得体会 篇5
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二期课改的一个主要方向被推出。自古以来学校教学以课堂里教师教,学生学为模式进行,教师完全处于一种支配的地位,学生是被支配对象。教师由于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而被认为是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处置教学方法和学生,在我国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公理,千古以来一层不变。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被教的对象,主观上使之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没有自主权,成为课堂教学上的奴隶,他们只能被动地听取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主动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热情受到了影响,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前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主张启发式教育,用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育效果尽可能的推向最大化,这表现了人们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心和注意,是一种人本意识的体现。以前,教师们辛苦的努力,但效果如何确又当别论。这使教育的发展似乎遇到了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使教与学二个方面的作用,由单方面的努力变成了双方面的努力,其作用的面实足的增加了100%,翻了个倍,动力增加量成倍增长。教学中的活动量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中增加了,效果增加了,单方面的作用有单方面的效果,两个单方面的作用,其作用效果可以是二个单方面作用的叠加,由于双方的对话交流,思想的、感情的交流,每一单方面的作用,其成效可优于一个单方面的作用,所以这双方的共同作用,成了1+1大于2的效果。
就学生而言他有自身的价值,他有生存的需要,有愉悦的需要,有成功的需要,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由于旧教育观念的束缚,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加上传统教育制度的局限,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从上到下,几乎整个教育都在围着它转,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高考入学率考核校长,校长们通过学生考试成绩考核教师,教师们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家长们更把学生成绩看成命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学生加班加点,不断增加和延长教学时间,教学上又不断增加作业量,课堂上试卷成了家常菜,学生们被搞得筋疲力尽,而且精神压力不断增加,人的生存乐趣受到挑战,于是各种人间悲剧持续发生。
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困惑,教学上就不能按传统的教育观念去看待教学这一主体的学生。
作为教学上,课堂里,没有学生的自主性,就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应有潜力。
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的进行,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布置任务交代清楚,并且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及一些关键处,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完成实验的全部过程,在实验结束时,总结结论。当然这也不是全盘否定的问题。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无从入手,学生也无法完成全部实验,没有总结,学生也无法全面知道实验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法,总无法摆脱教师专制和绝对权威,教师的话是真理,绝对正确,是唯一正确结论。学生只能听,只能接受,只能照做,连提自身看法的机会也没有给出。改变这一做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自主权,发动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热情。是二期改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学生听的老框框,将其改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放开了,书上和老师方法未必是唯一的,未必是最好的,最适宜的。全新的模式,将各个层次的学生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没有基础问题,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了一批原本基础差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在伏安法测电阻等实验中,采用向学生提问,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由于放开了,不设限,学生热情被有效调动,学生思考面大大增加,同时借助学生的思路广泛,也打破了单一解决问题的死框框。
因此,如何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变成了只是中的一种方法。如何实际操作呢?新的问题又放在面前,在电路图中,画出一个电阻,要测电压和电流可求得电阻,如何测电压?用电压表,如何并联?然后在学生的结论中画出并联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表,当然同样可以让学生来画上;如何测电流?用电流表,串联一个电流表,如何串联上去?同样由学生的.结论再添上电流表;随后配上必须的电源和电键,两样可以请学生添上,电路图就成功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操作,小结。
-----------------------------
如今在我们的每日活动中二期课改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看了黄琼老师的报告后,我对“二期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又深有感触。
首先,要给幼儿自主和创造的空间。
以往我们总有控制幼儿、支配幼儿的倾向,幼儿总按着老师的意愿与意思行事,没有自己的主见。现在,我努力结合二期课改精神,给幼儿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幼儿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不再包办或要求幼儿一定要照着老师的意思去做,而是把一些问题留给幼儿自己去解决,允许、鼓励幼儿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与创造,努力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再有,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
二期课改中强调整合,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必须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这样水平的老师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学了,所以,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做一名落伍者。
二期课改中强调整合,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必须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这样水平的老师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学了,所以,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做一名落伍者。
1、 教师要成为倾听者、观察者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如在预设主题“温馨的家”活动中,当时,我让幼儿调查家里爸爸妈妈的名字、年龄等情况,以便幼儿在交流介绍时丰富知识,在幼儿相互交流介绍时,当石君文小朋友介绍“我爸爸开火车的”时,杨陈涛小朋友就很自然发出了提问:“是不是和电视里一样的?”紧接着其他小朋友也发出了提问:你爸爸本领大吗?等等,针对孩子好奇心,我就专门组织幼儿“爸爸妈妈本领大”的讨论。根据孩子们的提问,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寻找孩子们的关注热点,于是“爸爸妈妈的本领”,这一活动就生成了。
2、 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是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吃过中饭,我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散步。那天,阳光明媚,小朋友们在阳光下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的影子是怎么样的?由于时间关系,那时幼儿回答的答案是影子是黑色的,跟我长的一样,我走影子也会走,我停影子也不动。小朋友们都睁着眼盯着我,并问:“老师,怎会会有影子的?”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开始懂得有阳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在观察、游戏中,幼儿找出了答案,他们兴奋的跳了起来。
二期课改的宗旨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即具有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交往、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我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期待取得更好的成效。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篇6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十几年的教师,在这几年中,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期课改,在教学理念上有了第一次的观念转变。到了新世纪,又面临了二期课改,我的观念又有了第二次的转变。与一期课改相比,二期课改更强调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孩子地自主性活动,并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在课程的结构上既有共同性的课程,又有选择性的课程,共同性的课程保证了幼儿基础保低性层次的需要,而选择性课程则体现了拓展提高层次的功能,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在二期课改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预设性课程”与“生成性课程”的关系,以前的课程都是教师预设,而在二期课改中,更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教师在这过程中积极创设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主性地生成各类活动,让幼儿在更大的范围、更活跃的形式下展开活动。在学习的形式上,更强调个别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孩子,有利于幼儿的潜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发展。
对二期课改的认识,使我在实际工作中,在教学行为上也有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在选择内容上,更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如班上的孩子对玩具感兴趣,我们就围绕玩具这一主题开展一些活动,并在活动的内容上,注重了整合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起参与主题活动,如材料的收集、共同记录孩子的成长趣事等。其次,在一日活动中加强了对幼儿的观察与记录。在活动中,我会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孩子身上,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想法、困惑,缩短了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还注重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会把自己在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的得失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采取有效地针对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近几个月的实施,我发现我们的孩子更活跃了,在一日活动中较自由,孩子们能随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要求,不想以往那么怕老师,孩子与老师更亲近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也比以往增强,许多家长会主动地帮我们收集主题活动的资料,亲自参与活动室环境的布置等,家长与老师更信任了。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 篇7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 课改实施以来, 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个性得到张扬, 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是, 伴随而来的两极分化严重、平均分偏低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英语教师的感叹:英语课堂上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啊!究其原因, 学生都说:课后不知道怎么预习和复习, 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生无法自己进行学习, 给他们自身造成了很多学习上的困难, 可见学生自主性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小视。而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尝试的:
一、抓好语言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的拼读和朗读能力
1. 抓好字母和音标教学。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从字母教学抓起, 把字母名称和读音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从字母读音中去体会字母与其发音的关系, 学完字母后, 学生对很多音标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进行整体音标教学, 在教学48个音标时, 讲解发音常识如发音与发音器官的关系, 唇舌的运动轨迹、声带的振动与否, 气流通道是口腔或鼻腔, 声音长度等, 然后让学生自备小镜子对着充分练习音标, 发现有和老师不同的地方及时进行调节和校正。
2. 在教学单词时, 根据音标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教单词时, 先分解其所含音素, 再练习单词的拼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单个音素,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
3. 抓好语流教学。
由于英语初学者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和干扰, 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语音和音调等规则套在英语的词句上。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重音, 连读、节奏、语调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
现在的英语教科书图片较多, 显得有些花俏, 很多学生拿起书后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其实, 英语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且是按单元编写的,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交际主题展开, 一般来说Section A是一个单元的语言点, Section B是对本单元语言目标的巩固和拓展。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上, 笔者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词典
词典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查阅词典是培养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词典等于请了一位随时帮助学生答疑的“好老师”。对学生来说, 让他们学会查阅英语词典, 就要让学生知道查阅英语词典的方法。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词典的用法。其次, 在阅读课前指导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不懂的单词查词典, 在讲解重要语言点前, 指导学生查语言点的释义、典型例句及特殊句型等。
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 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做口语会话, 一般来说英语会话都是谈论日常生活与近来所学的重点句型。
2. 创设情景, 设计语言环境, 努力做到在师生交谈的
自然情景中展示新单词和新句型, 让学生在交谈中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愿望。
3. 分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英语的勇气和习惯, 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1. 订阅《英语辅导报》。
每星期都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英文报刊。同时, 还指导学生进行剪报, 摘抄小资料等工作。按照学生自身不同的基础, 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归纳有关内容, 求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2. 介绍配合课本、难易适度、内容通俗、情节有趣的英文读物,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3. 和学生一起观看经典英语童话故事, 开拓学生视
野,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此增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做法, 笔者的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且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终生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是教师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万云英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诱导探究;亲身感受;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6-006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30
俗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绪言课,从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例如:高一化学绪言课上首先展示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争论的焦点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而阿佛加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举出一个例子,在数学上“2+1=3”,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油然而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作用,感受身边的化学,而打破在初中学习时认为化学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记忆这样枯燥的学科观点,让学生感受“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最后带领学生领略一些化学家的风范和化学史上的大事件,这样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从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不仅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还应该根据实际要求补充一些重要实验,例如:在讲硝酸的性质时,课本只是简单地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没有给出课堂演示实验,而这部分内容又非常重要,所以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演示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这个实验。本人利用胶头滴管很好的演示了这个实验,具体实验如下图所示。这样既可以控制了较多量的二氧化氮生成,有效的防止了二氧化氮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环节,好的课堂演示实验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课上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讲《乙酸》酸性探究时,首先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归纳出最佳实验方案;然后投影展示出选定的实验方案;最后根据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强调注意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推测出乙酸的性质。这样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三、打造诱导探究性问题,从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诱导探究,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注意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适时适度设置悬念,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出疑问: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应看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回答说:“变红色。”对这一答案,我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做实验,结果表明: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先变红,微热后,红色消失。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获得了圆满的结果,显得非常高兴,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下一个问题: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先变红,后褪色?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变红的原因是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而对褪色的原因,说法不一,于是,组织学生复习: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也会出现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这样学生容易明白。再追问在稀硝酸里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诱导探究性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兴趣也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学习乙烯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这样既丰富知识,拓展思路,又能使他们感受到化学的奇妙。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柏书梅等. 利用胶头滴管演示铜与硝酸的反应[J].化学教学,2010,(2):8
[2]田孝萍.浅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0,(8):32
[3]周敏.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8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推荐阅读:
幼儿园二期课改理念06-30
二期课改工作计划05-09
《二期课改下小学数学弹性作业的实践研究》08-25
《老王》尹惠忠 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暨观摩08-30
“天保”二期08-15
二期工程通风05-18
二期缝合术10-08
二期主持词10-23
《朗读者》第二期08-22
一期、二期手术治疗论文10-01